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2024-11-07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通用12篇)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1

《邓小平》观后感

十年文革,**无休无止。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又先后离我们而去,小平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教育废弛,人才被逐;科技、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穷落后,思想僵化不堪。一切都被束缚着,束缚着,处处都有禁区,都有藩篱。这一切就像是罩在头顶的乌云,压得人们心里慌乱、四顾迷茫。国家命运如何?人民命运如何?国家兴旺发达又在何时?

一 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当时的全国无论是党中央还是普通民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上“雇工超过8人是资本主义”“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党内“两个凡是”绝对不能稍有违背,照搬本本,思想僵化。认为安徽小岗村“大包干”、肥西县“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是砍毛泽东思想的红旗。

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出路又在何方?进行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势在必行。“两个凡是”要求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情况,要求照搬本本,持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

二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访问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当随行的如本记者问到他此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感觉”,随后有表示“新干线,我们也要有啊!”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现代的科技成果。此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第二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设经济特区、开沿海十四个城市为开放城市,作为祖国与外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三 我们的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不是李鸿章

不仅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上,邓小平提出了像改革开放这样的伟大设想,在有关中国主权问题上他同样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在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会晤时,他沉着应对。

主权不容侵犯,凡是属于我们的领土我们一定都会收回来,不管是之前的香港、澳门,还是现在的台湾以及祖国周边的领土争端地方,绝对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霸占侵为己有。

四 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影片的最后,邓小平踱在杨浦大桥上说着自己的心里话“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他说这不是诗,是自己的心里话。看着腾飞起来的上海,看着腾飞起来的祖国,他满怀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007年2月19日小平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安心的去了,去又带走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我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去,在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带着这个愿望走了,却把现代化、富强的中国留给了我们,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应尽的职责,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小平”,他永远是中国人民骄傲的儿子,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里。我们且看看他的一生:旅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一步一步,他都在为着自己的祖国不懈的奋斗、努力地实践。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一切事,早日摆脱出现在现阶段我们身上的迷茫、虚浮、好高鹜远、急于成名出风头的一切不良行径。

观伟人行止,我们羞于面对,我们非但没有他们那高尚的情操,而且好说大话没有他们脚踏实地为人民为祖国尽心尽力的无私无怨,我们好争功、好出风头,着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影响,但我们在学习了先进的文化、学习了解了伟人之后,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准则也有大的影响,去切实的改变、改善,以求尽善尽美,为国家、为人民无私的贡献自己的一切。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2

一、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前提下, 对国家政权组织、政权组织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调整和完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样, 国家政治现代化包括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随着实践发展, 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社会各项事务的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 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 党政分开, 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按邓小平的话“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 管不好, 管不了的事”。党应主要负责制定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监督保障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他的都应该交给政府, 不能单纯地让政府接受党的命令。党和政府的职能必须划分, 明确各自职能权限, 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在我国, 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现象。这种现象对提高党的政治领导水平具有制约作用。比如, 党委包揽分钱分物, 批项目这类政府部门的日常事务, 并直接出面干预。不仅没有发挥政府的作用, 也没有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 应该充分发挥领导者作用, 做好领导者应该做的工作;同时, “党要管党”, 党政不分使党无暇顾及自身建设, 党应该把自身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不能因为一些繁杂事务荒废了自身建设。繁杂事务应充分发挥政府、人大、社会组织和各类群众团体作用;以党代政也不能有效发挥党“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 要做好总揽全局工作, 社会成员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他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 也存在一定矛盾。这些矛盾政府会处理, 但也需要党协调;以党代政也不能真正履行党的监督职能。—党包揽政府工作, 使自己既是领导者, 也是执行者, 自己不能监督自己。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使自己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

2. 简政放权, 解决好中央和地方关系

邓小平指出:“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 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 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 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 分过几次权, 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 在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也应明确这一点。邓小平说过, 机构臃肿必然促成官僚主义发展。为提高办事效率, 必须大力精简机构。实行权力下放, 保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 逐步划清中央和地方职责。中央主要负责提出大政方针, 进行监督, 而地方主要处理自己的事务。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地方可以为所欲为, 也不意味着中央失去对地方的领导权。权力下放必须把握好一定尺度, 既让地方有充分的自主权, 也要保证中央的监管权。

3. 完善干部制度, 改革人事制度

邓小平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决解放思想, 克服重重障碍, 打破老框框, 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 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 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 让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让人接受制度的管理, 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 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 (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 职务的任期, 以及离休、退休, 要按不同情况, 做出适当明确的规定”。邓小平亲自带头, 领导层实行退休制就是最好的表率。本文认为对干部谈不上什么弹劾, 但对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和考核过程必须透明化、公开化, 让群众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干部至少要有接受群众考验和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邓小平还强调:“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领导干部任职不能无限期, 应该把更多优秀、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提拔起来, 让他们来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邓小平作为中央高层领导亲自带头实行领导干部退休制, 实现了领导职务不再终身制的转身。他提出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 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有助于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小平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提高到国家改革高度。30多年来, 我国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 但对干部的考核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出现后才发现干部有问题, 才去解决问题。干部应经得起实践锻炼, 经得起人民检验, 经得起时间考验。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后, 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 法制很不完备”。法制不健全, 是源于传统社会遗留的弊病。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人治, 对制度的构建比较欠缺。例如, 毛泽东时期单纯的把官僚主义看做作风问题, 只是通过整党整风、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及对党员干部进行意识形态及理想信念教育来解决官僚主义问题, 并没有把成功经验以制度或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没有找到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根源。而邓小平较早意识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 而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不是光靠改革就能解决的, 还需要不断创新, 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民主和法制必须配套进行, 民主是法制的基础,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才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国家政治现代化为视角, 解读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国家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强调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即领导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管理国家事务;二是强调从独自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 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 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个人等行为主体, 都可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 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是一种多元式的发展。站在国家政治现代化角度来看, 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以下问题:

1. 权力过分集中, 缺乏有效监管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权力问题。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 过去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进一步指出“权力过分集中, 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 容易造成个人专断, 破坏集体领导, 产生官僚主义”。由于权力过分集中, 造成了权力结构畸形、权力运行紊乱、权力监督失效。长期以来, 我国都是人管制度, 而不是制度管人, 许多领导之所以会腐败, 根源就在于制度建设不到位, 没有制度的约束, 个人权力无限地膨胀。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 比如, 建设领域潜规则泛滥, 开发商、转包商、寻租掮客绳聚左右, 以及各种官场潜规则的耳濡目染之下, 人性脆弱的底线往往容易被突破。

2.“四风”问题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兼职过多, 工作难以深入, 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 效率难以提高, 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不深入基层和群众, 不了解实际情况, 不关心群众疾苦, 遇事不负责任, 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形式主义则表现为弄虚作假, 不求实效、作表面文章, 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 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比如, 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讲排场、比阔气, 铺张浪费、挥霍公款、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3. 公共权力缺乏约束, 滋生形形色色特权现象

特权现象是指权力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特权思想是政治和经济上超越法律制度之外的权利行为欲望。凡是手握公权者都有产生特权欲望的可能。我国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的重大缺陷, 就是不适当地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 必然会造成对权力垄断, 形成权力的“巨无霸”, 更利于特权者把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私有化、经济化、关系化。随着国家加大反腐力度,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大老虎相继落马, 可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没有随之提高, 腐败仍在高位区。

三、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

邓小平深刻指出“要克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根本的问题是改革制度”。并明确指出,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范围之广, 触及利益之多, 敏感程度之深。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要注重制度设计、政治体系完善和策略推进。

1.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公开权力的使用流程, 让权力的使用公开化、透明化。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的流程。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可有效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运行体系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就是社会权力运行的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按照现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要求, 建立起配置合理的权力架构, 规范社会权力运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2.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法规体系

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力明确、能力有限的政府。政治治理的主体是政府, 它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为支撑。一是要完善权力结构, 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侵权, 通过法律规范清晰明确权力运行的轨迹, 可以大大减少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决策导致的权力滥用;二是强化反腐的法规威慑, 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措施严厉、下场可悲, 使领导干部畏惧战栗, “不敢腐”;三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法规体系, 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监督体系

我国现行权力监督体系, 就专门机构来看, 在执政党有纪律检查委员会系统, 在国家有检察和反贪系统, 在政府有监察系统。一是强化内部监督。通过党内法规、政府权力治理法规, 形成预防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的完善的监督体系;二是强化外部监督对权力的制约,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全方位监督, 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过程清晰可见;三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以民众满意度作为选拔官员基本标准, 以重塑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价值观, 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总之, 国家政治现代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不管政治体制怎样改革, 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体制改革牵涉的利益群体多, 十分敏感, 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进行, 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之路。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政治现代化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深刻阐述了制度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性, 并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政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2]莫志斌.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大价值: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J].观察与思考, 2014 (8) :3-8.

[3]姚红.论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重庆行政 (公共论坛) , 2014 (3) :23-25.

怎么写电影观后感 篇3

不少同学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首先要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电影观后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应是引用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看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而《落后就要挨打》一文就很好,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篇4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我家里会永远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家人对毛主席是顶礼膜拜,就是现在,如果有人胆敢说毛主席的坏话,我老爸也会气得浑得发抖,厉声喝止。可见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我们的父辈这一代威望是极高的,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从小耳濡目睹,但我们还是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一切都离不开一代伟人邓小平,当看完《邓小平》这部电影后,我对邓小平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邓小平的人格魅力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心灵震撼。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有胆有识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极富个人魅力的总设计师。

影片是从邓小平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大阅兵开始的,嘟…嘟…嘟…三声鸣响拉开了序幕,带领我们重温了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雄伟与壮阔。当我们还在回味其中的威武与庄严以及人们幸福的笑容时,影片又追溯到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不禁潸然泪下,全国人民的哀悼声在耳边不断的徘徊,迟迟没有平静下来。10月,“四人帮”被打倒,随后一件又一件的往事相继闪回: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两个凡是”大讨论、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制、知青回城、恢复经济、创建特区、香港回归……

邓小平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他以极富魅力的超群人格得到了中华儿女的敬仰。他抛弃个人恩怨,客观评价毛泽东,使世界人民肃然起敬。他无疑是最公正的政治家,他不仅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且要求全党同志一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当被英国记者问及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的时候,他说:“我们要把毛主席的画像永远挂在天安门,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不能象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在我心中,那是何等的胸襟和智慧啊!

邓小平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断地推翻唯心的“两个凡事”,满怀深情地为被错误地打成“右派”或“臭老九”的同志平反,为他们恢复名誉,彻底砸碎戴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邓小平面对种种的臵疑,面对重重的阻力,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冲破种种阻力,引导我国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引起的争论,他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不禁为他的卓识远见而赞叹不已。

他还非常重视教育,他说:“要把科学家、教育家的生活搞好,不光解决个人,还要解决他们一家人的问题。”他排除层层干扰,狠抓教育,他表示:“愿为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他果断地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使得中国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邓小平邓小平还深入农村,敏锐地发现,大胆地支持群众的改革开放。他提出:中国要发展,就要实行改革开放。他说:“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大包干”到划分经济特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让中国逐渐强盛起来,让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

邓小平以他长远的目光,看清当今世界的发展动向,他发挥聪明才智,战胜了英国“铁娘子”,使得香港顺利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正确而伟大的,香港的“港人治港”澳门的“澳人治澳”使香港和澳门得到了持续和稳定的发

2007级材加1班李若泓 3107007434

展。影片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镜头,邓小平站在祖国的边境上,眼望着近在咫尺的香港,满怀深情地说:“我想要活到1997年,亲自踏上香港的土地”

看完影片,我再一次深深地被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魅力所感动着。我思索着:为什么小平同志每每能在危急时刻挽救党、挽救国家呢?为什么小平同志总能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作出正确的抉择呢?我想,这除了小平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能坚持用实事求是的辨证观点看待问题之外,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是分不开的。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终于在1976年被画上了句号。这段惨痛的历史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问题却接踵而至。几位国家领导人的相距去世,无疑给问题的解决雪上加霜。在这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千钧一发时刻,小平站出来了!

他首先从人民的思想认识着手,端正他们的错误认识,纠正文革以来他们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提出了要客观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结合实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继承毛泽东思想,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接着恢复高考,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大胆尝试,在沿海地区划分经济特区,以沿海地区经济的首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他以他的深谋远虑,缜密智慧,大胆创新,使中国摆脱了历史的阴影,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小平同志对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实是十分焦心的,他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能立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时,他要冲破重重阻力使“大包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行,终于使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面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面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难,在中国改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臶,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的强大而贡献的一生,他心胸广阔、目光远大、意志坚定、顽强不屈、敢做敢为、坚持真理。邓小平的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邓小平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5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

二月二十一日,在公司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视片《邓小平》。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体会深刻。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回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辉煌一页。

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毛概 电影邓小平 篇6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7

2010 年的夏天第一次读到周克希先生翻译的这本书, 里面充满诗意的忧郁、淡淡的哀愁, 感动于小王子的执着的爱与温存, 有种想哭的冲动。它实在有让人无法察觉的力量, 在控制着我心中伤感的那块区域。文字很简单, 很朴实, 但是它散发出的魅力, 深深吸引着我, 成为我心头最爱的一本书。2015 年11 月电影《小王子》如约在国内上映, 带着满心的期待走进影院去见惦念已久的小王子。

小王子来自B612 号小行星。他的星球真的是很小, 他拥有一朵花, 每天给她浇水, 他有三座火山, 每星期都把它们疏通一遍。那座死火山他也疏通, 因为谁也说不准它还会不会喷发。他占有它们, 对火山有好处, 对花儿也有好处。

后来, 小王子出走了, 动身的那天早晨, 他把星球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仔细地疏通了火山, 拔掉了刚长出来的几株猴面包树幼苗, 给他的玫瑰花浇了水。他开始拜访附近的小行星, 认识各种奇怪的大人。在旅行的日子里, 他懂了他的那朵花儿, “我当时什么也不懂!看她这个人, 应该看她做什么, 而不是听她说什么。她给了我芳香, 给了我光彩。我真不该逃走!我本该猜到她那小小花招背后的一片柔情。花儿总是这么表里不一!可惜当时我太年轻, 还不懂得怎么去爱她。”小王子如是说。

可能不同年龄段的人看《小王子》会有不同的体会, 电影《小王子》的特殊之处在于, 它是基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大众娱乐的基础上, 在不同受众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含义。这个年纪的我一遍遍看过之后, 心头留存的是爱。当离开B612 号小行星开始旅行时, 小王子遇见了自言自语的国王、爱慕虚荣的男人、醉醺醺的酒鬼、忙得不亦乐乎的商人、辛勤工作的灯夫、不把花儿放在眼中的地理学家, 来到了地球结识了狐狸和毒蛇朋友。他想起了他的玫瑰花, 小王子驯服了自己的玫瑰花, 现在, 他们已经不能分开了, 是彼此的小王子, 是彼此的玫瑰花了。

小王子整整在地球上呆了一年。他要走了, 他的毒蛇朋友会帮助他回到他的开始。“我的花儿是转瞬即逝的, ”小王子想到, “她只有四根刺可以自卫, 可以用来抵御这个世界!而我却丢下她孤零零地在那儿!”小王子倒下了, 轻轻地倒下, 一点声响也没有。

原著中, 作者解释到: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只是他们忘记了。可怕的不是长大, 可怕的是忘却了曾经的天真。诚然, 不去忘记, 可以永葆本心。而记忆太多, 不也是一种负担吗?没有人可以记住单纯的一切, 总有时候, 我们必须给时间一些时间让我们来忘记。爱得太深, 便会像小王子一样孤独, 而大部分的我们并没有孤独的勇气, 就只得长大。

这本被人们读了无数遍的经典, 可真正读懂过的又有多少人, 但起码能肯定的是, 马克·奥斯本导演是真正读懂的那一个。影片借用小女孩与飞行员寻找小王子为切入点, 这种戏中戏的做法在讨喜的同时, 还保证了原著的完整性。马克·奥斯本导演厉害的地方就在于, 不仅将原著的哲理表达得非常清晰, 还利用全新人物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多重的启示。从小女孩的角度来说, 应该是代表了所有小朋友的视角, 小朋友眼里的小王子, 是我们大人无法体会到的, 但通过小女孩的眼睛, 让我们大人也能从孩子的角度来解读小王子。除此之外, 小女孩在读小王子故事的过程中, 激发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 最终鼓起勇气自己开着飞机去寻找小王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 只不过我们看在了眼里, 心却告诉我们要理智, 我们渴望自由却没有勇气去追求, 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电影悄然结束, 我相信小王子顺利回到了他的星球, 回到了他的玫瑰花身边。离开了才懂得珍惜, 遗失了才知道美好, 这世间有多少是回不去的, 比如时间, 比如逝去的亲友。我们都要经历小王子经历的一切, 只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呈现方式。青涩的年华里我们总是奔腾向前不断追寻, 全然不知眼前的美好身边的爱, 用心去生活吧, 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只有用心才感受得到。正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光, 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世纪伟人《邓小平》 篇8

据悉,该戏总投资为2600多万元,由我国著名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古荫楠亲自执导。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由著名演叫卢奇扮演。这部戏将采用全影剧院式的宏大结构,史诗般再献传大光辉的一生,全方位、多侧面展夫一代领袖的非凡人生、卓越才智格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议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片实景除了国内众多邓小平同志生前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外还要远赴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拍摄。该片阵容强大、精英荟萃。据说前不久在中南海邓小平家已拍了一些镜头,受到邓小平家有的热情接见和鼓励。

探访《邓小平》剧组中的“湘军”

在北京采访期间,听说《邓小平》剧组有我的同学、朋友参与,便拔通了朋友的电话,顺便想作些采访。电话中,朋友告诉我丁导最近因前期工作很忙,无暇接待记者,丁导想在正式开拍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因我在京停留时间有限,等不到正式开拍和新闻发布会了。

我便找到了位于花园路口的重钢招待所,这里正是《邓小平》剧组人员的休息地。当我中专进他们的房间时被满墙钉的照片震惊了。四面墙全贴满了足足有几千张,朋友说这是采影剧院时所拍的照片,全是邓小平当年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该片的美术朱琳、置景怀湘江又带我去了美术指导那树枫先生的房间,满墙贴着手绘的气氛图,临时支起的桌子上放着置着精致的邓小平居室的房间模型,据说已在北影大棚内按此模型搭好了实景……

通过他们的讲述,我才知道原来该片的美术、转眼景几乎全是从潇湘电影制片厂请来的。据他们说美术指导那树枫可是丁荫楠导演亲自点名请出山的。那先生曾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多年,后又在潇湘做过多部影片的美术指导,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位东北汉子“造型”很有特点,据说在中、南海拍戏时哨兵们看见他直乐。他性格粗犷豪爽、机智幽默,谈笑风生,当我对他画的气氛、效果图大加赞许时,他却一个劲地谦虚,直说“瞎画、瞎画”;朱琳也是潇洒厂一位资深的美术设计,曾进行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言语虽不多,但却很有见地,他说能上《邓小平》这样的大片,能跟丁导、那老师这样的大艺术家合作,对自己更是一次锻炼的好机会;怀湘、票捷红、甘胜宾、易冰封等是一批很干练习的置景师,他们曾为《国歌》等多部影片做过置景,曾因《国歌》一片而被金鸡奖提名为最佳置景……听着他们的叙述,看着他们为该片所做的设计,我被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所感动,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敬佩之情。心想,《邓小平》剧组有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湘军”,一定能打赢一切漂亮的拍摄仗。

由于他们分别还有许多情要做;找不便过勿打扰,便匆匆结束了我的《邓小平》剧组之行。

(本刊记者 马宏锦)

图片文字:

1、 电影《邓小平》美术指导——那日枫

2、 那树枫为《邓小平》一片所绘的效果图二幅

3、 《邓小平》美术朱琳(左一),美术指导那树枫(左二)、置景怀湘(右一)与本刊记者合影

《邓小平》观后感 篇9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邓小平》这部电影,我一直很喜欢邓小平,他开创了现在的社会局面,改革开放30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邓小平先生一直怀着敬意,但是对于他的生平并不怎么了解,只是知道邓小平先生为中国做出过很多贡献。

在观看《邓小平》这部电影,对邓小平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心中也有了更多感慨,更多心绪。电影中“小平您好!”一句好亲切的呼唤,正是这一句只有短短四个字的话语中,却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尊重和热爱。邓小平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比敬重与感恩的四个字。以前了解的邓小平,只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的每一步成功的决策,或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这一步走得是多么的艰辛,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身兼重任,通过一步步的探索,开辟了美好的新时代。在电影结尾部分出现的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我深受感动,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走向复兴的事业。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邓小平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这一段谈话,邓小平的开场谈话总忘不了他的烟,据说后来戒烟是听了撒切尔夫人的忠告。“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仍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这句话真的有很大的震憾力,在中国主权问题上没有半点可以妥协的余地。他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为了中国,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命运始终紧紧与祖国相连。让人遗憾感到的是小平同志没能看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没能到自己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但是我相信没有人会忘记邓小平为祖国统一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整个影片讲述了邓小平所经历的一生,真实的重现了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与邓小平紧密联系的事件,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然而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先生对新中国的贡献,可以与他相媲美的,只有曾经的毛主席、周总理。且不论他的“三落三起”,展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且不论他的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单单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都不得不为邓小平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回忆录或是著作,这很能体现他淡于名利,不重视青史留名的作风。但是他之所以爽快的接受了别国出版商出书的要求,无外乎是考虑到将自己的言论作为中国对外的一个窗口,使外国人能多了解一些中国,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在我接触了这段历史之后再在电影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对邓小平先生深深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尊敬。正如影片中叙述的,邓小平先生对于中国科技与教育行业的重视也是前无古人的。电影中邓小平先生所说的:“政治,什么是政治?四个现代化才是最大的政治!科学技术没有搞上去,你那个政治就是空的!”就是他对科技、教育重视的体现。在资料记载中,邓小平先生主持恢复高考,主持科技工作会议,两件事无一不是说明他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心。而如今回顾当时小平同志的举措,不得不承认像他一样具有卓越眼界的领导人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对于农民问题,邓小平先生更是非常的重视。影片中邓小平先生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率先提出支持的呼声,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在那些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而这些正是和史实完全一致的。电影中小平同志与荣毅仁的饭席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邓小平先生说:“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负全责。”这句话是多么的有艺术性啊!短短13字,将权力交给荣毅仁,让他无所顾虑的发展经济。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了荣毅仁要负责任的发展经济,让荣毅仁在感激之余也感到一些压力。在史料上,正是这句话极大的鼓舞了荣毅仁,促使他将荣氏家族散布在海外的亲戚一一找来,为中国吸引了数亿元的外资,为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可以说,不是邓小平先生颇有艺术性的语言,荣毅仁不可能打消心头顾虑,也就不可能为我国的建设发展提供这么大的帮助。电影中还有很多让人影响深刻的镜头,他们无不向我们诉说着以为伟大的人物。

走进邓小平观后感 篇10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位东方伟人带着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步伐,走近时代的大门。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堤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着地归于寂寞,这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年到最多话得是:经济发展要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资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由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应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化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他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

春天的故事里,回响着中国人意气风发迈向春天的脚步,记录着中国蒸蒸日上走进新时代的足迹。我们讲叙春天的故事,阔步走进新时代。今天,当中国迈开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当中国展开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显出万马奔腾新气象的时候,我们也更加怀念春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敬重一个老人的眼光和胸怀;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听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

《邓小平改变中国》 篇1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5月

定价:68.00元

内容简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78年年底,中国不是立即走上了正轨,而是深受“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极左路线的干扰。这两年的时间是中国当代最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多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国传记文学著名作家叶永烈,走访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及见证者,以大量翔实生动的材料回顾了1978年前后的党内斗争和政治事件,描述了诸多开国元勋及政治领袖在不同思想下所展开的政治斗争,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疑团,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顾,是一部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巨作。

《追梦》

作者:孔祥敬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定价:69.00元

内容简介:

《追梦》是作者“梦的三部曲”之一。主要收录了作者2010年以来创作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由著名朗诵家徐涛、吴广林、于同云等在电台、电视台及重要的文艺晚会上朗诵,河南省作家协会、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等部门为作者举办了专场诗歌朗诵会。书中的一些篇章还被译为德语和捷克语。作者于2012年8月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中国诗人欧洲行活动”。

《追梦》是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呼、为乡愁而吟、为梦想而唱的一部力作。诗人用热烈奔放、豪情喷薄、刚健清新、性格鲜明像梦一样年轻的诗句,以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足迹,塑造了焦裕禄、李文祥等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在诗歌艺术上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着力在诗情、诗意、诗质、诗魂上下功夫,拓宽了抒情诗创作的路径。《追梦》是一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好作品。

《独裁者手册》

作者:【美】布鲁斯·布鲁诺·德·梅斯奎塔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骆伟阳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5月

定价:42.00元

内容简介: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

作者:肖全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5月

定价:39.9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所述对象,全是当今文艺界的精英和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顾城、崔健、王安忆、贾平凹、王朔、杨丽萍、谭盾、张艺谋、姜文、陈丹青……

肖全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以及他与这群人广泛密切的交往,使得他的摄影和书写超越了个人行为的层次,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实工程。他见证了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坚持与彷徨。作者生动的描述让大众得以看到“名人”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当镜头对准“我们这一代”时,每一张不同的面孔上都毫不遮掩地呈现出充满希望的镇定和安详。

邓小平如何启用有为干部 篇12

1982年9月, 十二大召开, 选举产生的348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 不仅出现了50岁以下的人, 还有一位40岁以下的候补委员———时年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时年39岁的胡锦涛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一是因其自身的素质和过硬的能力, 二是离不开邓小平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从1982年底开始, 胡锦涛在团中央历练了三年。

1985年下半年, 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 再次拔高了“干部年轻化”的位置:“我们现在的两个主要任务是经济改革和干部年轻化……通过改革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通过干部年轻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使局势更加稳定。”邓小平还以自己的经历为鉴:“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 其实也不比现在年轻人懂得多, 不是照样干吗?”

1990年12月24日, 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等谈话时说:“后年党代会 (党的十四大) 要选一些年轻一点的精力充沛的人进政治局, 进常委会更好。”

两年后召开的十四大实现了邓小平的愿望, 时年49岁的胡锦涛被选进政治局常委会, 负责党的组织和人事工作。1992年10月19日, 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通过电视镜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把政治局常委一位一位介绍给大家, 当介绍到最后一位常委时, 江泽民特意说:“这是一位年轻人, 50岁不到, 今年49岁的胡锦涛。”当天, 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就发出电讯, 称胡锦涛被选举为党的最高机构成员, 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们认真了解邓小平的用人观, 就会明白, 这绝非“出人意料”, 而是必然选择。

力排众议启用朱镕基

邓小平对朱镕基的考察, 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1988年到1994年, 邓小平每年都带家人到上海过春节, 一共在上海过了7个春节。其中, 朱镕基接待过4次。在这4个春节里, 邓小平亲眼看到上海的发展变化, 亲耳听到朱镕基对经济改革的看法, 也更深地了解了朱镕基。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上海调往北京的朱镕基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政坛的“黑马”, 而“伯乐”正是邓小平。1992年5月, 邓小平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说:“我不懂经济, 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 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1992年10月19日, 朱镕基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连跳几级, 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 成为排在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之后的“第五号人物”。

当然, 对于朱镕基进入政治局常委, 党内外是有一些不同意见和声音的。有人写信表示反对。有人说:“多考察, 注重实绩。”还有人说:“要多听意见, 上来了, 再下去就被动。”

但是, 邓小平爱才用才的态度十分坚决而明确, 他意味深长地讲道:“我们党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一批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 这样的同志现在还不多, 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位同志。他从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绩, 党和人民都见到的。一些同志应当把偏见收起来, 一大批新的能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就在眼前。”

上一篇:文言文儿(ní)宽千乘人也阅读及答案下一篇:浣花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