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精选12篇)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要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1,3]。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从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实验课程体系、课外实训活动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实践证明所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合理、有效的。
1 创新实验课程体系提升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功能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基本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了实验教学过程“五个三”体系,即“基础-综合设计-研究模式”3种实验类型、“必修实验-选修实验-自设实验”3种教学途径、“课件-网络-实践考察”3种辅助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3种考核方式、“综合问卷-跟踪调查-网上反馈”三种评价方式,为提升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革新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师范院校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取综合性大学的实验教学改革经验,对两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3+1”分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基础性实验以必做实验为主,通过基础实验训练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实验基础;综合性实验在设计时要求至少跨两个二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文献,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路线,进行创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配合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的培养,构建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课程大多依附于理论课,同一学科中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各自独立,缺乏系统性,且经常发生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相似或相同的低水平同层次重复现象。为此,我们首先将实验内容从课程教学内容中剥离出来,把实验内容加以汇总,淘汰与当前应用脱节的陈旧老化的实验内容,更新和引入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单元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反映现代科技成果内容的探索性、自主式实验。在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又巩固和深化了专业理论知识,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1.3 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所有实验课程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声、像、影并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将仿真引入专业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及原理进一步理解,可以达到真实实验难以达到的效果,实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深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专业实验教学水平。
1.4 建立新型的实验考核体制
建立新型的实验考核体制,是确保实验教学新体系实施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的考核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之上。在实验课成绩评定上,采取素养、能力、过程、结果相统一的做法,不仅看实验结果,而且要将实验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创新课外实训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创建大学生课外实训基地[4]
2012年9月,依托信阳市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阳师院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团队,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创建了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课外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截止到2015年底,整个基地累计设备总投资约800万元,占地约700 m2。基地主要包括电工电子实训实验室、电子产品设计实验室、电子产品测试中心、数控工艺实验室、PCB加工实验室、学生创业管理中心等几个部分。基地以加强本科生的课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2.2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基地在开展日常课外实训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继续加强与河南腾龙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信电集团、信阳四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又先后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天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共同努力,不断升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验设备和实践环境等软硬件条件,使学生在设定的校外实习实训课题下,既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工程实训,又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从而使校外实习实训活动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专业化的课外实训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参与创新实践指导的课外实训老师不仅要求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把选拔与培养专业化的课外实训师资提到了重要日程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外派学习,加强对课外实训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在职教师直接参与课外实训指导;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着重培养本土化、专业化的课外实训指导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行业合作,聘请一些技术创新专家、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双导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课外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3 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有机组合、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一个能够维护、保持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系统[5]。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及时把握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检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不足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实施[6]。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了包含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实践教学质量考评系统、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整改系统、实践教学激励系统且具有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3.1 构建多渠道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1)成立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小组。成立以二级学院院长牵头,主管教学副院长、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有关专职实验教师参加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小组。严格监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明确各项实践教学质量目标和要求;收集、整理并督促检查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质量监控文件,把好质量关;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必做环节,提高动态监控能力。
(2)成立实践教学督导组,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制度。聘请了一批德高望重、责任心强、有实践教学与管理经验的在职或退休的老教师组成实践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随机审阅实验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验教学进度表,随机抽查实验教师的实验教案、实验指导日志、学生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督察实践教学秩序等方式,了解和分析师生实践教学过程的教与学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指导和协助相关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院诊断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3)建立实践教学学生联络员制度。教学联络员制度是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重要渠道。在每个班级中招聘2~3名学生作为实践教学学生联络员,负责收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定期汇报第一手的实践教学过程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学生联络员制度对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系统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系统,按评价方案定期对各系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激励师生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1)制订翔实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一批专家制定翔实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等,并将这些标准作为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依据。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依据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考评指标体系,学校和学院对实践教学质量、效果,对教师、学生开展经常性实践教学评价和定期的实践教学评估,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实时评价与诊断,并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3)制定由学生自我测评、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督导组评价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3.3 构建实时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整改系统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整改系统主要功能是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归纳、汇总来自不同渠道的反馈信息,及时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提供,以便管理机构及时响应、调控、修正及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以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构建一个以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实践教学常规和专项工作检查机制、督导专家督导机制、学生评教机制等为主的信息收集系统和以教务处、学校督导专家组、各教学单位等为主的整改系统。通过对评估、考核、检查、督导获得的信息、数据、资料等进行归类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通过调研,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务处和各学院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简报、教务在线和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向评估对象反馈结果,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责成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落到实处。
3.4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激励系统
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奖惩制度、人事评聘制度等,构建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激励系统。通过有效实施“实验授课竞赛”“实践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等规章制度,将监控结果与被监控主体相应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领导职责、工资、津贴、奖金挂钩,实行实践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有效运用实践教学激励系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4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通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经过三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朱志恒、李权威同学的作品《“互联网+”启航电力能耗实时监控系统》荣获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另外,学院大学生3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45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的转变思想,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介绍通过创新实验课程体系、课外实训活动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经验对其他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包福存,张海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2]彭文博,赵鹏,陶建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2):11-13.
[3]张烈平,冯兵,李德明.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93-197.
[4]涂友超,胡雪惠.加强课外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3):120.
[5]沈秀,杨殷伟,戎红仁.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2):69-71.
[6]王玉亮,刘克忠,温卫敏.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问题探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31(2):78-81.
[7]包福存,张海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23-25.
[8]蒙贺伟,坎杂,曹卫彬,成斌.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农业网络信息,2011(3):110-112.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论述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取向发生了变化,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倾向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尽管目前各高校都进行教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在大学教育中还是重理论,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探索为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太少,能踏踏实实动手创新的就更少了,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对口人才,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业绩。
实践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趋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意志品质以及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制度政策,加大对学校实践教学的投入,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基础设施。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加强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学校、院系、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层级协调动作机制,确保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制度和资金等方面,为实践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活动平台。在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时,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校园(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智力资源优势,促进基地单位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共建共赢。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展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
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为基础、创新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要结合起来考核,采取考教分离、论述、答辩等多种教学考核方式,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考核方式。
在教育改革中,要优化培养过程,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在优化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全过程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在传统的培养计划中,比较注重课程性实践环节的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都安排在最后的学习阶段,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前松后紧的现象。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体系标准,并对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进行分解,每学期完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在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制订大学全过程式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计划,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目标,不间断有步骤地开展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避免前松后紧、时紧时松、混乱无序的现象发生。
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推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体现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要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开设新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大课程平台,形成文理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的课程机构。
(三)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课外学术活动及各类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电子设计竞赛”之类的比赛,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督促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思维。并且,这些比赛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展,从效果来看十分显著。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作到全员参与,既要考虑到专业能力的一般性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设计活动竞赛的时候,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强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真正促进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广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社团、科研小组、兴趣小组、学科竞赛攻关小组、职业技能训练互助小组、创业小组等,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管理队伍,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由过去的被动向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试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社会科学论坛,,(4).
[2]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1).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创业;实践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几年来,我们在巩固已有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一、制定和完善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管理制度
一是学部主任和专业主任教授直接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同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使制度完整规范,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二是学部主任和教学副主任直接负责管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的建设,并指定学部实验中心负责人参与管理团队实践项目的实施工作。三是由团总支、学生会和社团牵头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协会,定期考核接纳一些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加入到团队当中。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配备指导教师。四是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为创新教育科技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各专业间建立设备共享机制,满足交叉学科之间项目实施的要求。五是加强校企合作,借助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实现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积极申报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建立校企双赢互利的机制,在满足企业研发项目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应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三原则、四层次、五阶段”项目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实践内容必须符合“新颖,实用,高效”的原则,即团队在申报项目时,要本着创新的思维,注重项目的新颖性,为后续的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开端。
“四层次”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逐层上升,每个学生可以自带题目或到创新教育实践指导团队选题目进行系统培训,团队将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技活动实践经验安排相应难度的项目,进行分层次培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确定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其次,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其创新素质。
“基础型”是指大一期间, 对学生边上基础文化课,边进行科研理论的训练,其内容包括资料的查阅、收集与整理,试验方案设计及实施、疑难分析报告、阶段性小结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应用型”是指大二期间,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协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点自愿参加,并以“科技讲座”“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为辅助,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其创新素质和能力。“综合型”是指大三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某方面发展的潜力,通过科技立项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组建稳定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比较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型”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同学全程参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各项成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一环节中我们采取“项目申请——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成果申报——成果应用”五阶段项目带教学的培养方式开展创新教育创新实践活动。
一是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的申请工作。二是借助创新项目这一平台,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对团队学生成员进行集中系统培训。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广泛的吸收采纳学生的创意和见解,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研究方案。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参与不同项目研究的团队成员集体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同时设置中期考核环节,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学生)进行汇报,由学部主管领导和主任教授牵头对项目实施进行考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四是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带领项目组成员总结成果,进行科技论文的撰写以及专利的申报工作。学部每年召开专门会议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汇报总结,对获奖的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五是重视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于能够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要求在学部各专业之间交流推广。对于来源于企业的创新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进行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指导团队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部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负责创新项目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指导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专业知识的互补和共享。定期召开研讨会,交叉学科间进行交流,总结经验,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相互联系,及时掌握行业企业急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开拓思路,为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建立指导教师团队考核评价制度,将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成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到班主任工作和年终述职考评实施方案中。设置加分政策,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制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是开放学部实验室,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创新教育实践项目的实验要求。各专业实现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资源共享,为项目实施提供方便条件。二是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每个项目配备一名专业对口的主要负责教师,其他团队成员同样承担指导任务,学生可以随时咨询实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三是依托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授权点,充分利用联合乳品学院的“双导师”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指导教师将创新教育实践项目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吸纳学生参与自已科研课题的应用研究。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分担了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五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乳品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企业横向课题,申请企业研发项目资金,拓展项目来源。六是依托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部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业,加大对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
一是成立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小组,由学部主任担任组长,对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价。二是设置项目开题,中期考核,项目总结汇报等环节,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跟踪检查。三是制定团队学生成员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新教育实践成绩、就业率、考研率和优秀毕业论文比率等。四是由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小组对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进行审核鉴定,根据成果的质量决定奖励的级别和加分权重。
经过探索与总结,我们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丰富了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对原有的“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技能实训——就业实习——毕业设计五点一线”实践教学链进行了补充和延伸,加入了科技创新环节,实现了更加完整的“六点一线”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师通过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对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科技创新项目为平台,启发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路,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了实践教学手段、完善了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日常实践教学中,同时一些对基础实验设备的改进和创新型设计专利提高了实验效率,加速了实验教学仪器的更新。同时,通过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开展与行业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巩固促进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宪怀,潘柳燕.浅谈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广西高教研究,2001(2):66~71.
[2]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5~77.
[3]李录平,张拥华,周健等.高等学校实践教育多维度理念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83~86.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析 篇4
要成为高素质商务策划人才,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商务策划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 如何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需要策划人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商务策划专业学生应该在学好各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研究和实践, 努力把握一切机会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创新、表达、协调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不能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 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来系统提升, 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希望能够为商务策划这个新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商务策划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分析
1、思维创新能力。
思维创新不论对社会还是个人来说,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对于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来说, 显得更为突出, 这正是商务策划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商务策划具体来说是管理行为中的计划职能的体现, 是预知未来的商业活动, 在商务策划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这就需要思维创新, 没有思维创新, 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商务策划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创新是商务策划人才的核心价值。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发明创造, 提出新概念、新理论, 开发新产品、新工艺需要创新, 制定新计划、设计新方案需要创新, 甚至各种策划中的创意也是创新, 思维创新在策划中无处不在, 只有想在别人前面, 做在别人的前面, 才能把握机遇、创造商机, 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所以思维创新能力是策划人职业生涯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思维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思维创新能力如同各项技巧, 通过学习和训练, 人人都可学会和提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并且要加强实践教学, 要教导学生勤练多思, 敢于突破思维习惯。
2、逻辑表达能力。
良好的逻辑表达能力不仅是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 也是企业、商家考察人才最重视的能力之一, 无论是对内、对外沟通, 或提案或发表, 逻辑表达能力都显得十分重要。所谓逻辑表达能力, 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说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 它包括口头、文字表达两个方面。口头表达就是“说”, 无论是向别人宣讲自己的主张、还是展示自己或推销产品, 都要用到这个工具。“说”是一个复杂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 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反映。有只要通过训练, 口语表达水平就能提高。要教导学生养成重要的说话都要精心设计的习惯:从服装、形象、讲稿、语音、语调、音量, 到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眼神交流、适时幽默等力求恰到好处, 避免夸夸其谈, 远离假话空话。文字表达就是“写”, 对于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来说, 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写好策划文案。策划文案是策划成果的完整展现, 它直接面对的是企业、商家或老板、大众, 策划文案能否为他们所接受并顺利实施, 文案写作水平如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策划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注意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写好策划文案最需要的是要有写作经验和工作阅历, 缺少实践环节, 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 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写作是一种技能, 立足于多写多练, 应是快速提高文案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 但一定要注意与策划实践结合起来。思维敏捷, 善于表达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 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要培养有头脑、善表达、能经营、好就业的优秀商务策划人才, 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强化对语言表达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3、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保证策划方案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 组织协调涉及到人和事, 需要对事有系统的认识和对人有深刻的了解, 因此对人与事的认知及与人的沟通是组织协调能力的基础, 组织协调能力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实践的经验积累, 如果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即使有最好的策划方案, 也不会有满意的结果。在人与人之间的组合调配下, 如果组织恰当, 一加一可能等于三、四, 甚至于等于五;如果不恰当, 则可能等于零, 更可能是个负数。所以, 策划者为实现预期目标, 要善于通过组织和规范进行综合协调, 合理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力量, 保证实施的正常有效运转, 使策划方案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总之, 不会思维创新就只能永远落后于别人;不会逻辑表达, 策划成果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现;不会组织协调, 方案就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所以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商务策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当前很多院校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关注课堂教学, 忽视实践教学, 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方面的重要性。其表现为:在商务策划教育教学工作中, 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 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 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从属于理论教学, 甚至把实践教学学生转移到理论学习中去;在教学计划方面, 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课时分配较少, 考核力度不强, 实践教学一直充当教学环节的配角;在教学过程中, 具体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与课程要求不匹配。
2、缺乏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 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延续了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格局, 稍作小修小补, 体系上未做大的变动。如实习环节, 大多院校均安排诸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 如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计算机训练等集中性的实践环节。这种实习实训的课程设置与刚成立之初的设置相比, 几乎大同小异。在实践教学中, 不能针对商务策划课程需求和不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差异设计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实践课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明确, 学生市场定位不准确的表现。其最大缺陷在于从学校教学安排出发, 而不是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出发。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 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是从学生到教师, 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后, 不注意知识更新, 随着时间推移, 长期脱离一线, 自己原来掌握的实践知识逐渐老化、淘汰, 这也会导致实践教学能力下降。
在实践教学中, 怎样提高师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如何使学生的实践训练贴近市场实际运作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一系列改革探索。
四、商务策划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
1、创设校内实战的实训机会。
成功策划都是建立在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之上的, 没有客观的资料信息, 对被策划对象的产品、品牌、生产过程、产品特色等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 对企业的竞争环境、媒体环境缺少深刻的认识, 是无法获得有效的策划方案的。在这种情况下, 西亚斯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商务策划方向) 推动校园活动策划, 创设校内实战的实习实训机会,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3年6月, 西亚斯商学院第一届商务策划大赛如期举行。通过这次活动, 一方面学生对大学校园环境、大学生生活和活动对象进行了解, 这为策划活动奠定了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既是活动策划方案的策划者, 又是策划案的具体执行者, 使学生在执行中发现策划的要领, 在策划中关注执行的可行性。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只提供指导和咨询, 学生负责策划和执行的全过程。活动以一个自由组合的团队为单位, 策划和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 由学生自己挑选擅长的角色, 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训, 经历了策划-执行-效果评估一系列的过程, 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了工作经验, 掌握了营销策划的技能, 锻炼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
在营销与策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 业界参与高校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但是, 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与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才刚刚起步, 如何使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 为企业培养合格和合适的人才, 是高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使命。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设立实习项目, 是提高商务策划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经验的最佳途径。做好专业实习项目要有一定的原则。在学生接受一年半到两年的商务策划的基本知识后, 经学生自愿, 高校推荐, 企业接纳的方式加入到实习项目中。通过企业实习, 一方面学生亲自体验到企业项目的运作流程、行业发展现状、营销策划的发展前沿, 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公司能审核参与该项目的学生, 学生也已经熟悉该企业的工作流程, 当学生毕业以后, 公司可以直接录取这些学生来工作。通过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 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训机制, 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局面。
3、校外策划大赛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实战项目, 模拟实战中营销策划团队的组建, 用营销策划业实际运作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产品定位、创意策划等一系列实战演习。现在国内有许多政府机构组织推动的, 如挑战杯等, 也有企业推动的, 如欧莱雅商业竞赛等, 还有些媒体推动的商业策划大赛, 这些大赛和企业的实际策划工作还是有一定差别, 但是也不同于学校的案例教学, 通过参与这种比赛或者分析和研究大赛的获奖案例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对于同一个项目, 自己的作品和获奖案例的差别, 认识到获奖案例的优势和自己作品的不足。通过实战与获奖案例相结合, 学生在比较中对项目运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深刻的体验。
总之, 实践教学在商务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 只有树立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 积极探寻和革新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摘要:商务策划专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交叉型学科, 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 但又不同。能力培养方向应该以思维创新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作为学生的培养方向。创新性的商务策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商务策划专业的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建校内实训竞赛、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校外策划大赛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等方面, 对商务策划专业能力培养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商务策划,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姜钰, 姜崧.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6.
[2]章国平.试论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对接机制[J].职业时空, 2007.22.
[3]曾青春.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管理, 2009.5.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5
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践(一)体制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我院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总体趋势出发,进行了建院50年来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运行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了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要求、与国际基本接轨的体制结构和制度体系。
1.科技布局与组织结构调整
我院相继组建了由若干研究所组成的跨学科或跨地域的知识创新基地,整合了一批同领域或地域的研究所,组建了若干大型研究机构,如数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在一些新兴、交叉学科新建了地球环境研究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等2个研究所,正在筹建基因组研究所、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组建了若干非法人研究单元。
按照“高起点、高目标、高标准”的原则,严格进入试点程序,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全院研究机构由的119个减少到目前的84个,其中14个技术开发型研究单位转制成为企业,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行了院部和分院机关的改革。
我院实施了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确立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9个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创新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和领域前沿项目。
经国务院批准,我院率先进行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院所两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截止底,院属企业已完成改制357家,占需改制企业总数的93%。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我院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网络式研究生教育体系。
2.运行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我院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普遍实行了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开放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取消了传统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初步建立了“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新型用人制度。
建立了新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了体现绩效优先原则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逐步试行了法定代表人年薪制,将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将帅人才的积极性。
改革了资源配置制度。确定了“整体规划、保证重点、择优支持、鼓励竞争、优化配置、动态调整”的资源配置方针,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资源集成和提高使用效率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按照“质重于量、分类评价、公开公正、科学严肃”的原则,对研究所逐年进行以科技创新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绩效优秀的研究所给予奖励,对少数相对发展较慢的研究所则扣减试点经费。研究所也普遍建立了对研究室(组)及个人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研究所还主动试行了国际评估。
深化了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我院按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研究所领导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建立与完善了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和吸收地方领导干部到我院挂职工作的制度。
(二)人员结构调整与队伍建设
我院大力加强了创新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动态更新的创新队伍,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已顺利实现。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青年科技骨干迅速成长。截止20底,我院共有35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占全国总数的35%,其中6人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70人担任了所级以上领导职务,27人次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在财政部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共招聘836位优秀科技人才,其中19以来从海外吸引杰出人才580人,有155人入选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队伍结构趋于合理。调整后,各试点单位科研岗位占岗位总数的83.7%,管理岗位占8.9%,技术支撑岗位占7.4%。在岗位聘任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7.5%,硕士学位占21%。中青年已成为科技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74.6%,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研究员总数的54.8%。
以研究生为主的流动队伍发展迅速。年,全院在学研究生总数达2.3万人,较年增加了一倍,其中博士研究生近1万人;在站博士后1300人,较1998年增加71%。
(三)科技竞争能力与成果产出
在知识创新试点推动下,我院科技竞争能力显著提高,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质量的论文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迅速。
1.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相继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籼稻全基因组草图、全基因组精细图以及粳稻4号染色体精细图,研究成果分别发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及其生物功能,对解决精子成熟异常所引起的不孕、研究男性避孕药物,解决我国的人口与健康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获得了成年体细胞克隆牛群体,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为世界上掌握该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为实现我国家畜克隆胚胎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围绕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行动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开展了青藏高原水资源、江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等调查,取得了一批反映区域生态现状与演变的原始数据,建立了5个试验示范区,为我国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提出了资源保育与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重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创造并推广了“双层双株”棉花栽培新模式,在5.3亩试验棉田上创造了亩产257.8公斤的世界纪录;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号”,其蛋白质含量达到国际一级优质小麦标准,已进入大面积示范阶段。
在国际上首次从生产源头上解决了铬盐行业重金属污染的难题,实现了铬渣的零排放和铬资源多组分浓度利用的生态工业新模式,对推进我国铬盐行业的绿色革命具有重要作用。
2.取得了一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创新成果
我院研制成功的“龙芯”芯片,体系结构设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实现了高性能和通用性的和谐统一,在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如机群操作系统和并行编程环境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开发了“红旗Linux”操作系统并推向市场,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千吨级中试规模装置上打通了流程,成功取得了第一批合成油粗样品,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煤合成油催化剂和浆态床反应器的`核心技术,为合成油工业示范及其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解决了高性能机器人研制与工程应用中
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机器人及周边设备系列产品,为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和家电等行业提供了机器人设备与系统,为企业新增产值近90亿元。
承担了神州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体工作,研制了有效载荷和相关材料与器件,开展了生物、材料等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战略方面军,我院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方面还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3.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
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成功制备出超长、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发现了碳纳米管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能的纳米铜。
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合成了6种远离稳定线的重丰中子新核素和10种质子滴线核区新核素;在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实现了高温长时间可重复等离子体放电和高参数等离子体放电,该装置成为世界仅有的2个可进行高参数稳态条件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实验装置之一。
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溶剂促簇能力等若干重要创新概念,不仅对理解有机分子在生命体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新的脊索动物海口虫的发现,揭示了脊椎动物祖先阶段特征,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人类重塑生命历史的一项惊人成就”;辽西中生代鸟类及鸟类的早期演化研究,填补了从始祖鸟到现代鸟之间进化的空白环节;在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鸟类羽毛起源、哺乳动物和真兽类起源等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述研究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4.高质量的论文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
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授奖数的比例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院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44.4%。自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我院每届均有科学家获奖。
近年来,我院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SCI论文数已由1998年的3200余篇上升到的6000余篇;论文质量大幅提高,1998年至20,我院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共发表论文74篇;在我国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前20名科研机构中,几乎均为我院研究所。全院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在年全国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的科研院所中,均有一半是我院研究所。
我院科技论文产出已达到发达国家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的可比水平。自19起,我院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已超过德国马普学会;科学论文质量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数,从1998年相当于德国马普学会的五分之一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近三分之一。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迅速
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明显增加。全院高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近5年来持续高速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院企业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474亿元,利税总额56亿元,所有者权益143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
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我院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的项目达5300余项,2001年为地方区域经济产生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35亿元。
(四)开放联合与国际合作
我院积极推动与大学、企业和地方的合作。首批试点单位水土保持研究所整建制进入新成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院与广东省共建华南植物园,与北京市共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与海尔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共建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与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共建了若干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多层次、有重点、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我院科学家圆满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使我国成为参加该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由我院数学家牵头,首次在我国成功组织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已成为中法两国科技界在高技术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我院与美国科学院持续多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中美青年科学家前沿科学研讨会,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小组;我院近400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
二、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践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建设适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是关系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战略举措。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观念和理论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从创新单元看,国家创新体系由国家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与社会研发机构等单元组成。这些单元分工明晰,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相互协同。其中,国家科研院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围绕经济建设、国家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活动;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探索的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基地;企业则是应用新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主体。
――从创新过程看,知识创新活动是经济价值链中核心的一环,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国家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竞争前和公共性的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与创新,在市场机制失效区域提供必要的创新科技源头供给,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知识与技术基础和创新人才。
――从创新环境看,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发达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制平台的支撑;需要崇尚创新、严谨求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诚实守信、顾全大局、协力合作的团队精神。
――从系统调控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形成自我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机制。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中介活动的健康发育是建立体系内各创新单元有机联系与自我调节机制必不可少的因素。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科技和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资源配置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和系统的整体有序。国家科研院所与研究型大学则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承担调整国家科技布局的重任,成为国家有效调控知识要素最重要的思想库和知识库。
(二)进一步明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
本世纪头20年,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要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若干重大与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如我国的科学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仍然较弱;我国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与国际一流水平有较大差距;我国社会对科技投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较低,全社会共同支持科技发展的环境和良性循环的机制尚未形成等。
我们在考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既要关注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紧密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冷静分析我国国情和自身科技实力,借鉴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
一是要坚持创新能力建设与构建体系内外相互联系并重的建设方针,大力加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学方面,大力提倡原始创新,将传统的学科政策转变为创新政策,改变“大而全”的布局思路,优先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学家和科学团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优先支持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技术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前研发合作,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模式,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少数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二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采取新的人才政策,全面提升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水平。坚持德才兼备、立足培养的原则,对于那些立足国内、具有共同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科技带头人给予重点支持;调整引进人才的政策思路,加快现有人才的国际化,在继续欢迎广大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基础上,从以提供相对优厚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主,转向以在平等竞争前提下提供发展机会为主,按需引进,竞争择优,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充分承认创新人才的价值,建立符合人才市场价值规律的高级人才分配制度;继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
三是要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在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全社会分层次、多元化、良性循环的科技投入机制,保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公共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投入,应主要集中在公共性和竞争前科技领域、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科研基地等方面。在竞争性领域,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必要的利益机制等途径,激励企业主动、积极、自觉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同时,通过税收等政策杠杆,鼓励全社会增加对公益性科技事业的投入。
四是要加强整体设计,立足深层次改革,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我国正在进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是对一些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现有科技体制的简单调整或原有建制的完善,而是应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设计和主动的部署。我国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法制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我们必须从抓住机遇,从整体设计入手,对原有科技布局和制度体系进行深层次的调整与改革,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的要求。
三、我院下一阶段工作的思路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践中,我院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为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我院制定了新时期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推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深入发展的重点。
新时期发展战略由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三部分组成,其中,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是核心,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是关键,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基础。
(一)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大幅度迅速提升我院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其总体目标是:在本世纪头20年将我院建设成为高水平、高竞争力的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实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
拟分三步走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
――至,全面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目标,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至,全面实现我院发展蓝图: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国家科技思想库;成为我国培养和造就高级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至前后,在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上实现跨越发展,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力量,成为我国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态势出发,实现由“自我完善”转向以世界水平看科学创新发展、以国际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目标跨越。从以跟踪为主转向以原始创新为主,从以模仿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为主;从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转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和优选创新领域;从分散的研究模式为主转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有条件的研究所和研究领域要率先达到国际一流的科学水平,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
(二)科技创新人才战略
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目标是:
――至20,初步形成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分类管理、各精其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技队伍、管理队伍、支撑队伍和产业化队伍;全面实行岗位聘任、项目聘用与流动人员三结合的用人制度;基本完成转岗分流,建立人员流动与动态更新的机制。
――至年,拥有数十名率先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或者开创新领域的科学家,拥有数十名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科技和管理专家和百余个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团队,造就数十名优秀的科技企业家,队伍规模适度发展。
――至年,形成与我院科技战略地位相适应、具有强大竞争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和国际化
的人才结构,整体水平基本与科技发达国家国立研究机构相当。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主要举措是:
一是调整人才引进计划,立足实践培育人才。按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植,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积极推动用人主体到位,实行“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的人才选聘办法,将人才引进的决策权交给研究所,鼓励研究所建立人才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是造就战略管理专家,建设职业管理队伍。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管理实践中造就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管理专家,培养一批能够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管理专家,形成一支精通管理业务的职业管理队伍,探索有利于职业化管理队伍建设的培训、评价、激励与约束的制度体系。
三是注重培养后备人才,全面提升队伍质量。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一步发挥我院结合高水平研究工作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和导师的学与教的动力机制问题。改革现行的博士后管理模式,适度发展全院博士后规模,鼓励研究所招收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制定并实施继续教育计划,全面提升我院队伍的整体质量。
四是明确分类评价标准,完善有效激励机制。明确研究人员、技术支撑人员、成果转化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不同评价标准,建立整体有序、导向明确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体系,引导各类人员在共用发展理念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我院创新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科技创新可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在实施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和创新人才战略的同时,从体制、机制、资源、文化等方面入手,实施可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建立我院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内涵是:建立科技布局适时调整与自主优化的机制;建立创新队伍动态流转与更新的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我院不同性质工作特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以国家预算为基础、能够充分吸纳和有效集成社会资源的机制;建设有利于我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文化等。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 创新能力
0 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高等教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实践教学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1 高职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职院校目标定位不明确 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当前教育发展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1]。在此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大学教育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弥补他们在学历层次上的劣势,如果单纯的侧重技能或偏重应用势必会使高职学生成为社会劳动者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工,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1.2 实践教学环境单一,资源有限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指实践动手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参与具体科学研究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综合技术能力。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还是局限于校内专业实验室的试验台上,不仅设备更新周期长,资源条件很难与当前科技发展跟进。而且实验内容大部分都是依照教材规定实现的,属于基本原理性的验证性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思考设计性的实验很少。尤其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术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只是完成了证明的过程,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这样使得实践教学目标与高职培养技能要求脱轨,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实践教学队伍组成结构不完善 高职培养面向职业岗位,教学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与教学效果是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的。在师资建设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2],如教师科研意识较低,大学科研的集成项目难于实现等。另外,在教学团队组成中也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掌握科技前沿的专家学者,导致实践教学资源信息脱离现实发展情况。
2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1 突出整合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指导理念,适应社会和人才发展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优化专业理论必修课程,调整专业技能课程,增设专业选修课程。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中,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设计性实验作扩展,综合性实验来进一步提高,并对专业重点课程增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等环节内容,加强毕业实习的项目活动。形成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范化管理,层级式教学模块,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实践要求。
2.2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大实践教学空间 教学条件是实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基本物质保障,其中校内实验室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内容之一。然而,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对高校来说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扩展实践环境。一方面通过校内实验设备完成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可通过实践竞赛,科技兴趣小组,岗位模仿实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外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在职业中的实践体验;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课题,提升实践能力。
2.3 丰富实践教学队伍组成,优化师资结构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素质成为影响教学成果的直接因素。要丰富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需要校内专业教师和适当的校外兼职或兼课教师共同实现,优化师资结构,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对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如网络培训,学术交流,进修深造等,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建立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生产实践中去锻炼,顶岗学习不脱离实际,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知识技术更新,为教学提供更多更新的素材;制定各种教师资格的认证制度,完善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在加强与企业合作培养的过程中,积极的聘用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或全职教师,增加实践教学队伍的实力,并带给学生以更实用和广博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这样,从对内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到对外引进专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建立培养,流动,引进的师资优化体制,充实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效果。
2.4 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 结合专业课程要求,推广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对职业能力的认证机制,达到学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学历层次,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职业培养方向,要有效地统筹兼顾学历与应用技能的双向要求,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技能认定证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职业竞争力,这也是对教学实践部分成果的实质性肯定。
3 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高等教育人才,使其具备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围绕高职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努力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惠玲.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导师制教育模式[J].价值工程,2011.
[2]马潇.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J].电子科技,2010.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7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路
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实施中要把能力要素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去并循序渐进,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使技能考核与社会接轨,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得到社会承认、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实践作风,形成初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理解创新的社会价值,承担起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具体作为经济系学生,参加实践,加强实践基础,有利于掌握好理论知识和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使教育与实践、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从而造就具有全面、高质量和优秀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应用和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尤其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实践环节,将增强综合分析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自我追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及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间。可见,实践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要求来进行设计,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操作、设计、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经济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同时要注意和学校相协调,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从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出发,应理论与实践并重,着力培养素质全面、技能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高校实践教学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控制、教学保障等要素。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间要协调统一,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注意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和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统一。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教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于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教学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将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平台上,应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与信息时代接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实现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管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深层次合作。
三、高校经济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于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指导思想,要以创新能力教育为主线,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着手,使实践教学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完整性,形成由不同层次、系列的教学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先导,更新实验内容为重点,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实施大纲,以分层次、模块化、逐步开放的新形式组织实验教学。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是落实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环节的改革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也是实践教学的特色所在。
通过对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功能和定位分析,形成以学科基础课阶段具有共性基础的实验教学任务为重心,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方向课中专业性很强的实验教学任务的综合性实验室 (平台) ,成为学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和科技服务、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 (平台) ,再形成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经济系综合实验平台是注重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关键实践环节。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应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按实验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开设独立设课的综合性实验,如会计模拟综合性实验、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国际贸易综合性实验和物流管理系统实验等,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设计能力和较为全面的智能素质,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使学生由模仿转变为创新并形成能力的目的,强化了技能训练。对专业实验课,拓宽实验外延,使学生在综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验或工作中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形成创新能力。
经过分析和研究,高校经济系实践教学体系依照学生的能力培养层次可划分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 (理论) 训练 (队列训练、内务训练等) 、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学实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学科基本技能训练、学科基础实验、训练和调研等。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实训、创作、调研、实习、课程设计、 (学年) 论文等。
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集中性综合、设计实验毕业论文 (设计) 、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等。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
1.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构建是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必要保证,是确立实践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实践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要建立相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办法,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以实验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建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建设中求改革、发展,对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环节进行重组和更新,要不断建立健全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验、仿真和企事业单位实践基地。
在经济系综合实验室建设中,对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和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加大力度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实验室和选择的企事业单位创新基地为依托,以课内实验教学为主线,课外与设计竞赛项目等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改革。
按照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改革的重点,是以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践为主并辅以相应专业管理的实践内容,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实践环节和内容上,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形成讲课、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基本格局。
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验证、综合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环节上,采用仿真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仿真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如“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电子商务教学实验模拟系统”、“物流管理教学实验模拟系统”等实验性仿真系统应用于实验教学,形成高校经济系实验教学的特色,实现专业工作系统和运行过程的模拟。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运行方面,按照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目标要求,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挂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双向推动、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进行零距离培养,造就零距离适应人才。
在实践内容方面,为使实践内容更能与实际相结合,要对实践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充实专业理论知识,扩展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撰写实习 (实验) 报告和总结,形成认识与技能训练结合的实践教学路子,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内容的改革,解决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脱节问题,培养达到企业要求的、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技能型高级应用专门人才。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保持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依据学科专业对技能培养的共同要求合理调整设置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以课程体系为主线,以课程群为纽带,以实验项目设计为重点来进行,整合后的实验课要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课程设计和论文,内容选取要有一定社会实际背景,课题要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某些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计中开设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设计命题、研发命题、制作命题、学生自由选题等多种形式,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育实习各类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提高实习效果。
3. 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应能够全面、科学、合理、客观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实践环节的考核内容方式以笔试、实际操作、论文 (设计或绘图等) 三者相结合为重点,结合实习 (实验) 报告、总结和出勤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每个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应体现高校经济系实习 (实验) 大纲及考核质量标准特色,使学生符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4. 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构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证完成实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为有特长、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通过逐步开放的实验教学拓展实验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时间,提高使用效率。
学生在获得较为宽广的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各专业方向上各有侧重进行实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技能训练。
为使实验与实践性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取得实效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在配套的体制改革上打破课程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限,鼓励课程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活动,使教师的科研成果能不断地融进实验课程。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
突出重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索过程的艰辛和欢乐,形成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在实践教学中形成改教为导、变学为悟的新型教育方法。
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施,使高校经济系学生成为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实践教学体系要适时不断更新和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构建以及在高校经济系的实践,将进一步确立实验和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仿真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实验平台的建立,将有力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基于实验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形成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综合素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
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篇8
一、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立足浙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突出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鲜明特色, 从职业岗位 (群) 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对接岗位 (群) 职业能力需求, 搭建课程实训、专业办企、引企入校和顶岗实习四个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四位一体、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模拟实操、内务外务、单项综合的结合, 将动态化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体系中, 探索了一条突破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瓶颈之路, 有效地培养了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 搭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见图1)
1. 真账实做平台。
在校外建立顶岗实习基地, 形成工学结合的示范性窗口和标杆, 在校内, 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自建财务咨询服务公司, 实现校内顶岗、边学边做, 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真账实做的机会。同时, 将这些企业的经济业务引入课堂实训, 在校内开展连续3个学期历时15个月的“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结合专业课程进度, 每月发布特定经济活动信息, 学生根据这些源于真实企业的原始资料进行实训, 连续3个学期的实训相当于积累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本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难、校内实训缺乏真实职场氛围和真账实做训练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2. 模拟实训平台。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普遍推行了项目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实施分课程的单项实训, 以此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在单项实训的基础上, 创新推行连续3个学期历时15个月的“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将顶岗实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引入实训中, 突破了传统模拟实训在时间、方式和内容上的局限, 构建了一条针对性强、仿真度高的动态会计专业综合实训链, 同时出版了配套教材《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单项与综合结合的实训方式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考虑到民营中小微企业会计“一岗多能”的特点, 除了完成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 还需要办理与工商、银行、财税等外界部门之间的业务, 因此, 开发了一门名为“会计岗位企业外围事务综合实训”的新课程, 专门培养学生办理外部事务的能力。课程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以虚拟工作任务为载体, 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内务与外务的结合, 拓宽了校内实训的内容与范围, 适应了民营中小微企业会计“一岗多能”的人才需求特点。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了校内与校外、模拟与实操、内务与外务、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多维实习实训格局和实践教学环节。
(二) 设计“三阶递进”实践教学内容 (见图2)
1.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岗位调研, 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出纳、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会计主管、会计监督, 通过对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制定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培养能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会计操作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力, 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和分析的能力, 能胜任中小微企业财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会类专门人才。
2.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 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1) 划分实践教学内容层次。根据实践教学目标, 按照能力递进顺序分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包括以会计书写、凭证填制等会计基本技能为主的专业基础能力层;以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会计电算系统操作、财务管理和分析等会计主要技能为主的专业核心能力层;以会计外围事务处理、财务知识运用等会计延伸技能为主的专业发展能力层。
(2) 分层设计具体实训项目。实训项目是提升专业能力的载体, 分别在专业基础能力层下设会计书写、点钞验钞、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等能力训练项目, 在专业核心能力层下设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核算、存货核算等能力训练项目, 在专业发展能力层下设会计科目设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能力训练项目。通过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 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会专业人才的具体、有效的措施。
(三) 实行“过程性、分段式、多元化”实践教学技能考核方案
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方案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进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三个能力层次的实践教学, 分段进行考核, 各阶段考核成绩由课程实训成绩、集中实训实习成绩、本阶段职业资格考证成绩三部分构成, 其中, 课程实训成绩通过对各门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进行过程性考核取得, 集中实训成绩通过实践指导教师和专业课任课教师双方考核取得, 职业资格考证成绩根据实际考证成绩取得。通过考核的学生由学校颁发技能鉴定证书。
这种以能力考核为主、稳步渐进的分段式、多元化考核方法, 可以全面合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督促学生主动提高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构建财会类专业“四位一体、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四位一体、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了一条突破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瓶颈之路, 有效解决了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 通过专业办企和引企入校, 实现了校内顶岗、边学边做, 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 将这些企业的经济业务引入课堂实训, 在校内开展连续3个学期历时15个月的“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形成校内校外、模拟实操、内务外务、单项综合相结合的多维实习实训格局和实践教学环节, 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训难以做到真账实做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 设计“三阶递进”实践教学内容, 适应民营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 按照能力递进顺序, 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三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开发“会计岗位企业外围事务综合实训”等特色实训课程, 拓宽了实践教学内容, 所培养的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强, 更加适应民营中小微企业财会岗位“一岗多能”的用人特点和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 实行“过程性、分段式、多元化”技能考核方案, 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按三个能力层次分段考核, 考核成绩由课程实训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 、集中性实训实习 (实践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双方考核) 、职业资格考证 (实际考证成绩) 三部分成绩构成, 可以全面合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督促学生主动提高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构建“四位一体、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工作
(一)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 会计知识更新换代得非常快, 这对会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及时掌握新知识, 并具备与一线岗位接轨的实操能力。
在探索构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带学生到校内真账实训基地实训等方式, 熟悉会计操练, 及时掌握会计工作的最新动态, 胜任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同时, 通过聘用兼职教师, 引进客座专家等方式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 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加强真账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与企业建立互惠合作机制, 学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 企业为学生提供真账实训的机会, 学校教师和企业会计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 做到“基地即教室、师傅即老师、学生即员工”的校企融合, 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真实的会计业务, 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完成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有助于实现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并不断促进财会类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0 引言
2007年教育部1号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由于过去落后的培养模式、培养观念、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原因,高职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异,迫切需要进行创新改革。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构建一个创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对比分析
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第一,侧重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如德国的实训工场、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服务中心;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澳大利亚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兼职教师,即使是TAFE学院的全职教师也必须在行业中工作2~5年,具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一般是技术学院毕业、具备2~5年职业实践的专业人员,还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符合《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第三,建立完整、全面的考核体系。如北美的CBE模式学生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是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和行业要求确定的。德国的学生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必须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分别是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相应证书。TAFE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行业要求的客观能力标准掌握,以实际操作结果为依据进行课程成绩评定。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取得空前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体系还达不到行业的要求。近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举措成效较为显著。少数高职院校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以深化基础教学、注重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思维作为指导思想,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注重建立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和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分析和研究实践教学目标、实训基地形式、实践环境、实践内容、教学组织和实施、师资改革和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找出合理有效的实施对策和建议,构建一个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提高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创新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创新
通过不断地、充分地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制定具体实践环节要求。将实践教学目标细分为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职业资格证,明确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目标。将实践能力分解为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创业教育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
2.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
提出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50%以上。设计案例、任务和项目,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除实训(单项能力实践)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俱乐部、学科竞赛、各类培训等。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2.3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创新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教师队伍、实践基地等诸多方面。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在实验实训管理机构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和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实训室、实训工厂等。积极拓展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将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3个方面。
2.4.1 组织管理
由系部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教研室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4.2 运行管理
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6个落实:计划落实、课程标准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4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2.4.3 制度管理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2.5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加强指导和管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每次实训都要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对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习考核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由学校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
建立一个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年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对当代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基础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高职学生?通过对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一个创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文峰,晏志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0,31:534.
[2]罗嗣安.湖南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李仙玲.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10
一、构建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构建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以人为本, 实践为根, 创新为魂”的理念, 以数控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为主题, 以数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 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 构建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创新人才培养原则。数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目标明确, 就是要以数控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培养为最终目标, 符合当地数控技术发展水平的需要。
(2) 教学系统化原则。遵循数控专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 结合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按照数控实践教学目标, 创新实践教学活动, 形成互相衔接, 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1]。
(3) 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 从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 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二、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 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1) 构建先进的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根据数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构建数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针对我院数控专业的实际, 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的“四、三、二、一”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力求实用化、先进性。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2]。根据数控专业实践特点, 采用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如项目驱动式教学、现场示范式教学、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双证制培训式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3) 加强数控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 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突出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院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增加创新理论学习内容、创新基地训练内容及数控实践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逐步完善数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
(4) 完善和创新数控实践教学计划。数控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当地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更加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 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 针对当前当地数控人才需求特点, 我院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层次分明的“四、三、二、一”数控人才培养新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1.“四种能力”
即数控机床熟练操作技能、CAD/CAM三维造型仿真技能、数控系统维护维修能力、加工工艺创新设计能力。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是数控技术人才共有的最基本的技能, 操作人员只有高超的数控加工技术, 才能加工出理想的产品。数控系统维护维修技能是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他们只有对机床的机、电等了如指掌, 才能对机床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做到“手到病除”。CAD/CAM造型能力是数控工艺编程人才具有的基本能力, 他们必须要至少熟练掌握一种编程软件才能适应数控加工编程及造型的需要。加工工艺创新设计能力是数控工艺编程人才和数控设计制造人才具有的能力, 在零件的编程和加工过程中, 敢于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善于进行工艺创新设计。
2.“三个实践”
即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实践理念是指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最重要标准;实践精神是指崇尚科学的精神, 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 坚毅顽强的意志, 踏实肯干的作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能力和系统综合运用能力。
3.“两个创新”
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新技术、学习数控新技能的兴趣, 以及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主要依赖于创新性想象, 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创新能力只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
4.“一种综合素质”
数控应用技术人才主要使用和维护维修各类数控机床, 这就要求具有较高的“机械-电气-液压-计算机控制”理论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对数控设备的结构及原理做到一清二楚, 使用和维修起来得心应手。机、电、液、控是数控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也是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调控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集中表现[3]。
三、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保证措施
(一) 管理创新: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创新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先进、科学的创新管理体系是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实现良性发展的保证, 管理创新也是生产力。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发展。数控实践教学方面的重大决策由学院教研处决定, 各系负责有关实践环节的管理与组织工作, 数控教研室贯彻执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使数控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 环境创新:加大校内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创新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加大校内实践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有计划地增加创新理论学习内容, 创新基地训练内容及数控实践教学内容, 继续加强实训室建设, 充实实训室内容, 编制实训创新教材,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创新制作实训教具和加工工具。充分发挥实训室优势, 加强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实践创新需要定时开展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定期开展CAD创新设计大赛、CAD/CAM造型竞赛以及数控创新制造大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4]。
(三) 理念创新: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提高创新意识
坚持以“以人为本, 实践为根, 创新为魂”的理念,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和“四、三、二、一”实践教学创新理念。继续巩固和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 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所”联合办学优势, 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实现教学、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共享, 使合作三方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互利双赢。同时把“四、三、二、一”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带入企业和培训学校, 帮助他们对企业员工或学员进行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和继续坚持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继续探索、完善和建立具有当地数控专业特色的实习模式。
(四) 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创新方式上除了继续推进原始创新外, 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上, 在创新机制上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5]。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大实践教改经费投入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实践教改立项和实践项目课题研究, 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的实验课题及实践项目, 鼓励转化科研成果,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数控创新技术人才, 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五) 文化创新:持续深入“双师型”师资建设, 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度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6]。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数控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 并且还要有不断再学习的能力、信心和勇气,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几年来, 我院一直把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建立起了一支思想作风过硬, 业务素质良好、技术水平高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确保了实践教学任务得以高质量完成。
四、结语
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在我院实施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创新成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等机电类临近专业得到积极的推广, 反响也非常强烈。“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大胆的设想, 小心的求证”, “每日一创”, “一日一构想”等著名创新论断深深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欲望。学习创新技法, 探索创新规律, 开展创新活动, 交流创新经验, 推广创新成果, 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7],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白永国.“五系列五模块三实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46-47.
[2]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29-31.
[3]孔祥东.机电液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34 (1) :38-40.
[4]张德强.数控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6) :134-136.
[5]李健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1) :16-18.
[6]金明等.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证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6) :40-4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系创新;问题;优化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短板
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学短板,体现在:第一,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其自身能力不够,教学方式过于保守,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高。第二,教师的培训力度低下,培训方式过于保守,培训出来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第三,教师与教材结合得不好,很多教师都没利用好教材,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开发利用,注重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创新的策略
1.明确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所谓多样性,就是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所谓统一性,就是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搭配。如针对班上的尖子生,注重能力的开拓;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提升;针对后进生,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这都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找好角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地爱学。一旦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必要性,必然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于其学习动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让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这是当下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求异行为。这种求异教学手段,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的训练,教师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授,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保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发言,不断发表自身的见解,鼓励他们去积极创造、发现和探索。
3.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教师需要严于律己,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小学语文教材具备良好的思想教育性,其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阐述好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要注重文章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还要给学生解惑,这些疑惑可能是课本上的,也可能是人生上的。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思想水平。教师要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教师需要掌握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去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是必要的,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最大收益,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因为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课外活动具备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在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学校的书籍资源,开展读书服务活动,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语文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其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耐心,更好地针对学生心理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泳.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2]李超群.小学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篇12
1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本着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3], 分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
1.1 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遵循“立足基本、强调综合、提倡研究、鼓励创新”的原则, 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训练4部分构成。
1) 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以实验为主, 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扎实的操作技能和严谨、客观、科学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 融会贯通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4]。基本技能训练是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 实验课程要随理论课教学的进程来安排。
2) 专业基础训练。
在学生经过基本技能训练后, 进行单科的专业基础训练, 此部分训练在单科理论讲授完成后集中安排, 在进行专业基础训练时, 其他课程需停上[5]。专业基础训练按照畜牧业发展的6大技术支柱进行设置, 分别是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动物生产技术训练、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及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每项专业基础训练结束后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 成绩单列, 不合格要进行补考。
3) 综合能力训练。
在第7学期进行, 历时3个月, 通常此项训练是将学生安排到校属实习单位或学校附近的奶牛场、养猪场、家禽场、兽医诊疗机构等参与生产实践, 要求熟悉动物生产的全过程, 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6]。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及个人兴趣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场所, 为毕业实习训练做好前期准备, 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 缩短学生从毕业到进入工作角色的过程。
4) 毕业实习训练。
毕业实习训练是大学4年学习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 也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训练, 此时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意向选择实习单位, 在实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从实习内容中找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或设计[7], 并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毕业实习训练。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 又有利于企业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动物科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要提高学生的生产、工作能力, 除了在学校课内安排实践教学外, 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开展课外实践教学, 使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责任、提高专业素质。
1.2 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 成立学生动物科学社团组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社团组织, 该组织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锻炼。社团还负责联系实习地点, 途径可由教师提供、与周边的畜牧企业联系、请往届毕业生帮忙等, 社团组织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开展实践技能比赛。
设立学生创业比赛和操作技能比赛, 学生创业比赛是由学生自愿报名, 自由组队, 自由选择拟创立的企业, 对创办企业的前景、规划、生产模式、产品、销路、运转、管理、分工、利润等方面进行详细地策划和说明, 比赛分初赛和决赛, 由评委老师根据可行性评出名次, 由学校和企业领导颁发证书和奖品;操作技能比赛本着贴近生产实际的原则,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技能比赛的内容、规则及评选办法。实践技术比赛将实践和乐趣融于一体,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项活动由畜牧企业出资赞助并冠名, 既锻炼了学生, 又宣传了企业。
3) 请专家、毕业生做报告。
聘请畜牧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座, 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生产中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情况, 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应对措施等。聘请有建树的毕业生做报告, 现身说法, 讲述自已的成长历程, 分析自已成功的因素, 描绘畜牧业的前景, 鼓励学生珍惜现在、坚定信心、把握末来。
4) 到企业参观和进行短期培训。
学校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 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或进行短期培训,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掌握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 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这也有利于畜牧企业在学生中发现人才, 为将来毕业生产实习做好准备。
5) 科研训练实践。
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 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中的某项内容, 通过科研训练, 学生既接触了实践, 提高了操作水平, 又了解了科研的步骤及过程。
6)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广大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巩固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 深入县、镇、乡等社会第一线, 了解当地经济及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和生活水平, 开展科技咨询、给农民上课、传授养殖技术、开展义诊活动等, 为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 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 使学生练就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满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8]。
7) 实验室开放。
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 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由学生自己或教师帮助选题, 几人一组或个人独立完成, 教师定期检查实验情况, 学生遇到难题可以请教老师, 使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9], 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8) 社会技术服务实习。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学校周边的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配种站、大型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等单位进行社会技术服务实习, 即到生产一线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0]。
2 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除了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外, 还必须有完备的保障体系, 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资金上投入、管理上完善、师资上加强、物质上保障。
2.1 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动物科学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1], 实践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 是衡量农业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2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农业院校仪器数量不足、设备老化, 受实验设施的限制, 很多学校的实验室都是只在实验课时才开放, 其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 此种情况必然影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校内实习场所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 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单位, 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为此, 各校虽努力增加对农场的投入, 但与快速发展的规模要求相去甚远, 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则更少, 明显影响了教学质量, 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要改变这种局面, 学校应当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要求多方筹措资金, 如争取中央、省部的实践基地共建, 校企联合, 院校自筹等, 以增加实践教学投入, 保证实践教学经费足额到位, 同时要进行合理分配,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3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采用副校长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协调监督、教研室贯彻落实的三级管理方式, 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和管理办法, 规范教学行为, 明确教学目标。在实践项目、具体内容、等级标准和培养途径等方面作出详细要求, 在指导教师、基地建设、实验教学、综合训练、毕业实习、实践技能比赛、经费投入、检查评估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同时, 加强对学生进行提高实践技能学习的思想教育, 建立实践教学奖惩制度, 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水平,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一方面可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单位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理论课教师的实习、实训指导能力, 并直接参加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帮助他们学习专业理论, 改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 吸纳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养殖场技术人员、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 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要逐步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待遇, 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 打造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学术水平高, 实践经验丰富, 勇于创新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2.5 加强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
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基础训练的多数实验项目需在实验室开展;因此, 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 避免重复购买,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综合能力训练和毕业实习训练主要是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完成, 建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并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进行武装,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学校要采取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同开发、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越条件, 保障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 结语
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这决定了实践教学的特殊地位, 学校只有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在相应的条件保障下真正地扎实执行,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何若钢, 覃小荣, 李秀宝.实践教学推进动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08 (3) :110-112.
[2]赵向华, 刘胜洪.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6) :18327-18329.
[3]郑春龙, 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85-86.
[4]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9) :123-127.
[5]彭志广, 杨大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8) :16-18.
[6]伍清林, 金兰梅, 吴结革, 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探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97-100.
[7]刘国买, 谭轶群.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2) :68-70.
[8]郑荣跃, 林安珍, 鲁保富.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3) :69-71.
[9]贾民平, 钱瑞明, 许映秋, 等.研究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0) :103-106.
[10]金光明, 杨冰, 许万祥, 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 (5)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