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2024-08-23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精选12篇)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1

文化交流需要通过语言信息的交换,这使得语言之间的转换互译成为必然。但语言是相当复杂的东西,容易受到文化环境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同样文字信息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出其字面意义。作为语言信息交流的载体多种多样,除传统纸质载体可以用来储存语言信息外,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又出现了许多机器载体,比如各种影音设备。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甚至还出现了虚拟的网络载体。当前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网络翻译工具,其中最为方便快捷,精准度又相对高的就是我们许多人都熟知的在线翻译,其实质就是一种机器翻译。

网络信息储备量之丰富,吸收新鲜信息的即时性,及其传播速度之快捷,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以至于咋看下,网络机器的语言能力仿佛超过了人。从20世纪40年代“机器翻译”的概念提出以来,大多数从事手工翻译的人并不相信翻译会机械化;而少数人则或多或少担心有一天,机器会取代他们。[1实际上,不管运用哪一种载体进行语言信息转换,人始终是其中最具有选择能力的一个,任何一种信息载体都无法取代人的主导地位。人的思维能力是有能动性的,适应性强,具有无穷创造力和生命力,能够顺应时势发展进行自我的调整。任何一种语言载体,再先进也都离不开人的基础,只能作为对人的信息选择起到辅助的作用。

1 在线翻译相对于人工翻译的优势

在线翻译的方便之处,只要是使用过的人都可以体会得出来:

首先,快捷且经济。只要网络畅通,翻译一篇千字的文章,也不过十来分钟。当然,因为是即时翻译,网站对文章的翻译有字数要求。比如,每次翻译时放入文本框的字数最好限制在50-100字之间。否则,翻译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翻译长篇幅的文章,可以采取分段进行,这样即可以得到相应准确的译文,也比全篇幅同时翻译要省时间,也花不了多少上网费用,因此在线翻译受到学习时间相对紧凑而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群体的欢迎。

其次,双语转换效率高,省时省力。人工翻译受人精力或能力的限制,对翻译文本需要长时间的思考与斟酌,时间及人力消耗大。而在线翻译在省时方面的体现并不仅在于他的翻译速度快,还在于他省去了人们查阅字典的时间,使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译文的措辞、修饰、通顺和准确程度等的方面。翻译文章总免不了会有生词、偏词等的困难。因而,为力求准确,人工翻译免不了花大量时间查阅字典,进行相关对比选择。一些术语、俗语的翻译是难点中的难点,即使是意译,也要考虑到对应的文化冲突,以及文化间的互通理解。

第三,译本准确度高,参考资源丰富。翻译中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大大超出了语言文化本身,从而延伸到辅助工具,特别是网络技术辅助。网络技术提供的庞大资源为翻译能力所需的“直觉”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英文中很多的术语、俗语翻译并不都与中文互通的。即使是互通的,在术语翻译中,因固定使用和历史惯用方式的影响,一些形成固定翻译的术语或俗语,以及机构的名称若单凭人工思考进行翻译,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理解及表述上的误差。但是,在线翻译由于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类似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是可以解决的。如:“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在没有查阅字典的情况下,在线翻译将此词翻成:“take the bitter with the sweet”。对应字典,这个翻译是正确的。又比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用即时翻译,译成“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CCPIT)”。这也是正确的。

在一些特定场合的翻译中,在线翻译虽不能说完美,却也大体符合规定要求。如例子:“女士们,先生们,这里是东盟国家博览会记者招待会的现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博览会筹委会,向今日出席的社会各界来宾,以及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这一场景的机器翻译版本是:“Ladies and gentle-

men,here is the scene of the fair press conference of ASEAN countries.First of all,permit me,on behalf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is fair,express warm welcome to the guest of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attending today,and reporter's friends.”和

相关书籍的译文对照,这个译文算是相对正确的。

2 网络在线翻译的局限性

毫无疑问,技术的产物,无论怎么复杂,都不能和人脑的创造力相媲美。[3]网络资源再丰富,转换语言信息的效率再高,也不能说明其翻译能力就高于人。因为任何语言信息的生成,其来源都是人。在线翻译也许能翻译许多跨领域的东西,但机器毕竟不如人的灵活性。在文章句子、段落的连接中,一旦出现了与惯用语不同的部分,机器的翻译就会出现局部混乱,句子表述生硬或是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比如对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语言信息或独特文化领域才有表达方式的处理上,机器的译文也不会百分百的准确,甚至会翻译成毫无规矩的词汇串。因此,服务器的词汇量虽然大,也还是会受文化、语言结构灵活性及多样化以及现时社会的变化所局限的。比如例句:“气的文化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在线译文:Angry

cultural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ulture.例句原文中

的“气”指的是一种虚拟的“气”,指气功,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语言信息,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相对应表达,这时候对“气”的处理,就无法直接套用机器的理解了。

Gym说过,翻译过程中,虽然译者需要充分的语法知识,术语知识、计算机知识、世界知识、小组合作等等,也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翻译速度、拓宽选择面,但是这不是翻译能力的一部分。[4]以上观点说明翻译技术的辅助作用,并不能包含在“翻译能力”概念之中。因此在线翻译的局限性决定其存在不是对人能力的否定,而是对人的能力的有效补充。

3 结束语

在线翻译可以作为一种翻译的辅助工具,类似于字典和词汇书籍的使用。它方便而快捷,但是不可以过分被依赖。翻译本身是一种讲求灵活的工作,只要求文本意思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机器的翻译整体上讲,在表达方式上是很固定的,不灵活的,不能体现出语言的多样和优美。从以上所列举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在线翻译的使用不意味着可以偷懒,也不意味着可以抛弃人脑的使用,系统的完善和改进,远不比人类社会的变化快。因此,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线翻译在使用的同时,还是要加入人工修饰的部分,以润滑译文的生硬,修改文中出现的系统错误。必要时,甚至要为了上下文的通顺,而彻底摒弃机器译文的语句结构,只取其词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在线翻译的出现仿佛动摇了传统人工翻译的地位。文章对在线翻译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后,揭示其翻译行为不能充分证明其翻译能力优于人工翻译。在线翻译的出现就像一种新发明的工具,它技术再先进也只能辅助人的翻译。

关键词:在线翻译,人工翻译,翻译能力,辅助

参考文献

[1]张治中,俞可怀.“机器翻译”还是“机器辅助翻译”—对“机器翻译”之管见[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3):54.

[2]葛建平,范祥涛.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J].上海翻译,2008:63.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Amsterdam&Philadelphi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

[4]Pym,Anthony.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J].Meta,2003(4):489.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2

试论自然辩证法对英汉翻译学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于英汉翻译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文章从自然辩证法中物质形态的特征、对立统一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英汉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英汉翻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译者在英汉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强调了分析自然辩证法对英汉翻译学的指导作用对于英汉翻译学发展的重要性.

作 者:范晓峰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8(2)分类号:B029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英汉翻译学 物质形态 对立统一规律 人与自然关系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3

【关键词】英语句式翻译 英语语法 写作 作用

著名的语言学家Widdowson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极有效的外文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现如今英语的高考试卷命题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的活动能力了。由考查知识转向了考查能力,英语语法是学习好英语的基础,翻译则考察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将零零散散的语言知识通过翻译句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形成英语知识体系。如何系统地强化英语语法从而让英语写作更上一层楼,英语句式翻译在英语学习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逐一道来,旨在对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英语句式翻译在英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句式翻译在高中英语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通过翻译句式的学习可以强化知识点,并将其有机结合运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许多重点语法知识点比如虚拟语气、定语从句、倒装句、名词性从句等,都是考试时考察的重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理论性的知识点来说,他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却无法灵活地运用操作,通俗地来说,就是纸上谈兵。这使很多同学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让他们觉得努力没有得到收获。其实不然,选择正确的学习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句式翻译的训练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在理论与实际中架起一道桥梁。而在平时的句式翻译训练中,学生所练习的句式翻译可不可随意对待,需含有高考考点,比如:

The sax ratio will be favored which maximizes the number of descendants an individual will have and hence the number of gene copies transmitted.

此句考察了倒装的语法点。应译为:那种[能够最大化(一个个体后代的)数目并且因此可以最大化被传播的基因的份数的]性别比率将会是有例的。

二、英语句式翻译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之中,老师和学生们普遍在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方面耗时更多,师生们觉得多练习这些题目会使英语学习更见成效,而英语写作往往被忽视。其实不然,写作往往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也更为严格,而且在各类考试中,英语写作的的分值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英语写作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在每个句子中,主语谓语都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是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法结构句子的前提,谓语也是我们所说的动词,会有许多变化,也代表着不同的语法意义。中文和英文在格式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将主语当做谓语使用,将句子翻译成“汉式英语”。首先要加强语法结构的训练,从而找到更加符合西方表达习惯的翻译方法。对语法结构的训练,要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在翻译句式的过程之中去亲身体会,如:

Although Gutman admits that forced separation by sale was frequent,but he shows that the slavespreference,revealed most clearly on plantations where sale was infrequent,was very much for stable monogamy.

此句明显考察的是插入语的知识点。应译为:尽管Gutam承认由于此售出奴隶而造成的强迫分离是经常会发生的,但是他自己指出奴隶们自己的偏好(此偏好最为明显的在很少出售的种植园中的表现最为明显),还是很喜欢一夫一妻制的。

而如何更加地道地翻译西方性的表达英语,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切入点:

(1)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如果只是停留在英语的字面意思上容易顾名思义而不求甚解,所以需要进行更多地深入了解。

(2)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生硬的书面知识,还要多多了解外国人的语言习俗,交流方式与喜好。比如中国人见面会握手,而外国人见面则是拥抱。又或者如果邀请外国人吃饭则一定要说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否则他们会认为你是在“玩弄”他,他们也会因此而生气。在中文之中,带有“狗”的词语一般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贬义词语,比如“狼心狗肺”“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等等。但与中国格外不同的是,外国人认为,狗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是他们家庭中的一员,是褒义的象征。

熟练掌握了句式翻译中的种种技巧,英语成绩自然而然也会越来越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英语语法学习还是英语作文学习,要想系统地学习好英语知识,都与英语句式翻译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找准切入点,才能高效快速地提高英语成绩。句式翻译的学习正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学生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有良好的英语输出,这也正是师生所研究与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孔姜燕.英语句式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作用[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5):33-33,34.

[2]周道凤,刘国辉.语法整合对句式翻译认知过程的阐释——以英语致使移动句式的汉译分析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5):379-385.

文化认知对翻译的作用 篇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 蔡晖指出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大体为: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语言符号。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类语言并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语言行为是基于体验的认知行为,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与外界的互动式体验与感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 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应当既要考虑到作者, 又要考虑到作品本身, 也应兼顾读者。只有将交际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要素 (作者、文本、读者) 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到体验和认知这两个要素的制约作用, 努力处理好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译好文本。

二.从文化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翻译

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 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译者经常会遇到认知方式与语言形式 (编码形式) 矛盾或统一的两种情况。矛盾是指两种认知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两种语言形式不一致。相反, 如果两种认知方式相同, 就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统一。

1.直译

由于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 不同文化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当然也有相似的认知经验。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对象, 因此, 隐喻结构在不同的两种语言中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当两种隐喻的认知方式相同, 语言形式统一时, 采用直译将源语的喻体形象地移植过来传递给译文读者, 可以保持对等的形象与风格, 做到“神形兼备”。如成语:a heart of gold—金子般的心,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等等。句例如下: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2.意译

由于一种语言词语范畴的隐喻性和两种语言词语范畴以及结构的非对应性, 使翻译成为一种认知的、创造性的活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隐喻的异质性, 有的隐喻形象是不可译的, 其直译会令读者百思不得其旨。此时宜改用意译, 舍弃原文形象以忠实原文意义。正如世界著名口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所说, 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 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意义, 翻译的任务是转达意义, 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的丑事)

It was diamond cut diamond when the two men met because they were both so sure their own ideas were right. (这两人都坚信自己的主张正确, 因此他们相遇是一场棋逢对手的酣战。)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选择哪一种译法需要充分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在形成概念时的差异以及两种文化的差异。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 同时也是两种思维形式的转化活动, 隐喻思维和认知密不可分, 又都以语言形式为记录符号。因此, 要做好隐喻翻译, 不但要通晓语言知识、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熟悉人类的认知规律。

三.英汉颜色隐喻的跨文化认知对比及翻译方法

1.英汉颜色隐喻的跨文化认知对比

颜色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民族对颜色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 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颜色隐喻。以红、黄、白三种颜色为例, 对英汉颜色隐喻的认知进行跨文化对比。红色在中国有温暖、光明的含义, 是幸福、吉祥、喜庆的象征。但红色在西方往往与死亡、流血、暴力、危险等有关, 是人们不太喜欢的颜色。“黄”在古代中国是权力、威严和崇高的象征, 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然而黄色在西方却意味着胆小和怯懦。白色在中国具有冷清、凄惨和恐惧的含义, 是悲哀的象征。而在西方, 则象征着和平、欢乐、高贵与纯洁, 常与圣诞节、婚礼联系在一起。

2.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的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 而是涉及到民族文化心理的解读、表达与接受。

(1) 替换

当原文中的颜色隐喻在译文中不存在, 但译文中有其他的颜色隐喻表达相同的意义时, 可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比如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怡红公子”时, 将“红”归化为西方人喜欢的“绿”, 译为“Green Boy”。中国人将嫉妒比作“红眼病”, 而英语国家则将其称为“green-eyed monster”, 因此要翻译“得了红眼病”, 可直接替换译为“to be green-eyed”。这种归化式翻译, 兼顾了颜色隐喻内涵意义的传递和语言的形象性表达, 可谓“一石二鸟”。

(2) 直译加注

一些颜色隐喻在原文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在译入语中却没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如果这个隐喻中的颜色意象对于读者了解整个语篇或源语文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比如根据中国的民间习俗, 生了小孩会向亲戚朋友送“红蛋”报喜, 寓意吉祥。由于西方没有类似的习俗, 读者会对“红蛋”产生好奇, 适当加注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一民俗。同时由于红色在西方有贬义的联想, 加注还可以消除误解。直译加注不仅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还能增加作品的异国情调。

(3) 意译

过多的直译会影响译文的通顺, 使其失去文学语言的优美和跨文化交际的流畅。有时可采取意译的方法。比如对于小说中的“红娘”可直接意译为“match-maker”而不用对其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因身穿红衣、头戴红花来彰显其职业形象, 以及其在中国民俗中替男女牵线促成美满婚姻这一“红喜事”的得名由来进行大段的加注。即使读者对“红娘”这一文化意象的内涵不太了解, 也不会影响其对译文整体的审美接受。这样使译文不会因为生僻的颜色意象而拒读者于千里之外, 同时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四.结论

在跨文化、跨语际交流活动中, 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翻译 (即信息的交流) 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的微妙复杂关系若能逐一比较理清, 一定能提高翻译质量, 对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颜色隐喻具有认知作用。各民族语言中的颜色隐喻既有共性, 也存在差异, 反映了各民族对外部世界不同的体验和认知。正确翻译颜色隐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摘要:语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的工具,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 都离不开语言。一个异域的表达方式能否最终被目标文化接受, 并不是经过译者完成了语码转换就一蹴而就的, 其中隐含着一个有序的文化认知机制。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个性, 使不同的文化毫无疑问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一个民族语言在其漫长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 因而不可规避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特质的印痕。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考虑到目标语与语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使得源语无限靠近目标语。

关键词:文化认知,源语,目标语,翻译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范勇.文学中的形象思维[J].外语学刊, 2001 (2) :85.

[4]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 2006 (6) :41-45.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0.

[6]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J].外语研究, 2002 (5) :21-25.

[7]李燕.汉语基本颜色词之认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64-67.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展示火星资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说,XX年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探测行动的一年。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认为当今世界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随着人类的几百万年来的生存与繁衍,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的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成为人类的探究对象,即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材料: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学生活动:

说一说: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火星从“贫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40多年来,我们对火星经历了一个探索-试验-再探索-再试验的实践过程。在反复的探索试验过程中,我们既形成了对火星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火星的认识。这里的反复探索、实验的过程就是实践。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学生活动:

讨论:人的知识,一是于亲自实践,二是于书本知识,所以认识的应该是实践和书本。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电脑展示:《免疫之路》

教师围绕录像内容提问

学生活动:

想一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议一议:人类在同瘟疫斗争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人类对病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教师设疑:你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赠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活动:

辨一辨:你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学生活动:

辨一辨:

1、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本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堂探究活动】:

材料: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学生活动:

说一说:

1、你认为这个企业家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浅谈“三不易”对翻译实践的启迪 篇6

关键词:“三不易”理论;翻译实践;启迪

道安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也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同时,他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其所撰《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中提出了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译论。其中,“三不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涉及读者的接受性问题和作者、译者和读者间关系问题的翻译论述,涉及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问题,是系统的、辩证的、先进的中国传统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人通过对“三不易”内容的理解,引发了一些思考。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撰写此文,旨在结合“三不易”理论,总结一些翻译实践中所得的体会和经验。

1.“三不易”在翻译中的理论内涵

道安的《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中所提到的“三不易”原文如下:然《般若经》,三达之心,复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 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六百通,迭查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在翻译中可以理解为:第一,原文中圣人之言与其所处时代相应,比较古雅,现在时过境迁,翻译时要改古适今,很是不易;第二,原文中千年之前的圣人之言立意高远,要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含义传递给浅俗大众,殊为不易;第三,释迦牟尼大弟子阿难是佛祖的同时代人,他在出经是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现在我们这些与佛祖相距千年的凡夫俗子来翻译佛经,那就更是“不易”了。

2.“三不易”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不易”不光指出了佛经翻译所面临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正如上面所述,“三不易”之“一不易”指的是古今时俗的差距。道安意识到要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但又要努力去做,这显然是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接受性。“二不易”指的是圣人的智慧非凡,而圣人的哲言要传达的对象是浅俗的大众。翻译圣人哲言的时候,就要考虑采取什么办法,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让浅俗大众读懂译文。“三不易”指的是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还需要字斟句酌,而现在这些经文却是由千年以后平凡的译者来翻译。那么平凡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要谨小慎微,考虑周全。

3.“三不易”对翻译实践的启迪

3.1 译者应全面了解原文,把原文主旨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了解原文主旨,译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都不会偏离方向。无论是忠实于原文的逐字逐句的直译法还是注重行文优雅的意译法都会围绕着原文的主旨完成翻译活动。如在翻译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及作者写这篇小说时的背景。这样在译小说的时候,可以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及风俗结合目标语读者的情况创造出最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译本。其次是通读全书,透彻理解小说的内容。通过对小说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婚姻的看法:一、她把婚姻划定了“好坏”标准,一是建立在美貌欲的基础上的“坏”的婚姻;一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好”的婚姻。二、作者认为婚姻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应该严肃谨慎,切不可被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三、作者认为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了解了这些,在翻译第一章开头贝内特和他太太的对话时就可以用更讽刺一些的手法,把贝内特太太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心情形象地表現出来。如其中一句"I see no a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孙致礼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孙致礼先生把这句话翻译得很生动。译者读罢能体会出贝内特对他太太的讽刺。从而体现出作者对这种建立在金钱之上的婚姻的反对。如果我们把"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翻译成“因为你的姿色和她们一样好,宾利先生有可能最喜欢你。”那目标语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更别说其中所暗含的讽刺意味了。

所以说,透彻了解原文主旨后,在翻译过程中哪怕涉及到某一个细节,都会考虑去服务和烘托它。在不违背主旨的同时,“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口味,从而创造出受读者欢迎的相对完美的译本。译无定本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以不偏离原文主旨为前提的。通俗浅显的译本也好,辞藻华丽的译本也罢,最终它们传达的主要内容是不变的。

3.2 译者应全面了解目标语读者,寻求最合适的目标语语言表达方式。

在一项翻译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把原文翻译成什么目标语,目标语读者具有怎样的知识水平等等。了解这些译者才能选择最合适的目标语语言表达方式。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使用标准语言,用词华丽晦涩、生僻且词汇量庞大。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我们可能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选择适合现代目标语读者的相对对等的词代替原语词。这里节选一段《奥赛罗》第一场里的伊阿古与罗德里格之间的对话内容:

Iago: Sblood, but you will not hear me. If ever I did dream of such a matter, Abhor me.

Roderigo:Thou told'st me thou didst hold him in thy hate.

Iago: Despise me, if I do not. Three great ones of the city, In personal suit to make me his lieutenant, Off-capp'd to him: and, by the faith of man, I know my price, I am worth no worse a place: But he; as loving his own pride and purposes, Evades them, with a bombast circumstance Horribly stuff'd with epithets of war; And, in conclusion, Nonsuits my mediators; for, 'Certes,' says he, 'I have already chose my officer.' And what was he? Forsooth, a great arithmetician, One Michael Cassio, a Florentine, A fellow almost damn'd in a fair wife; That never set a squadron in the field, Nor the division of a battle knows More than a spinster; unless the bookish theoric, Wherein the toged consuls can propose As masterly as he: mere prattle, without practice, Is all his soldier ship. But he, sir, had the election: And I, of whom his eyes had seen the proof At Rhodes, at Cyprus and on other grounds Christian and heathen, must be be-lee'd and calm'd By debitor and creditor: this counter-caster, He, in good time, must his lieutenant be, And I—God bless the mark!—his Moorship's ancient.可以看出原文多用旧体语言,很多地方觉得晦涩难懂。如果目标语读者是现代读者的话,恐怕译者需要费心思把它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如果译者照原文风格译过来,不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及理解程度,目标语读者肯定无法阅读,不知所云,那么翻译的意义也无从体现。又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有一段话描述妈妈教小英子数数的情景。妈妈对小英子说:“乱数!”然后瞪了我一眼,“听我给你算,二俗,二俗录一,二俗录二,二俗录三,二俗录素,二俗录五......”这是小英子的妈妈刚到北京还不太习惯说北京方言,但又很喜欢说这种蹩脚的北京方言的一个情景。齐邦媛、殷张兰熙的译文是:"You're all muddled up!" Ma glared at me. "Listen to me while I counter for you, erh-su, erh-su-lu-yi, erh-su-lu-erh, erh-su-lu-san..."显然这是音译了这一蹩脚的方言的。虽然乍一看,可能母语为汉语的人也不明白這到底说的是什么。但作者的原意也是想表现小英子的妈妈刚到北京时,北京方言还说不顺溜的一段往事。当时的情境就是在场的人听不懂小英子的妈妈在说什么。所以齐邦媛、殷张兰熙二人采取音译方言的方式,达到了让目标语读者体会到小英子的妈妈笨拙地学说北京话这一生动形象的效果。

3.3 译者应全面了解自己,充实自己,谨小慎微做译者。

阿难等人出经时还需要字斟句酌,那么作为凡夫俗子的译者在做翻译的时候更应该认真谨慎。在决定翻译原语作品之前,应做好翻译准备:一是了解自己的知识层次与范围,看是否能驾驭这样的作品;二是大量查阅相关信息资料,对原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决定翻译原语作品后,应慎重落笔,多揣摩作者的意图,既要忠实原文的意思又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仆人说”也好,“隐身说”与“透明说”也好,笔者认为译者更像“小媳妇”,既要看公公的脸色,又要看婆婆的脸色。只有两个都哄好了才有舒心的日子过。译者既把原作者的意思表达完整而准确了,又把目标语读者的品味满足了,就是个好译者,就是个成功的译者。莫言的《蛙》是一部五十多万字的鸿著,能获得世界诺贝尔奖也是当之无愧。但其中,这部力作的译者马丁娜.哈塞也功不可没。为了翻译《蛙》这部作品,马丁娜.哈塞可谓做足了功课,首先,她读过原文之后就知道自己喜欢这部作品,而且坚定信念要翻译它;其次,邀请作者莫言前往汉堡相聚,经过相处对莫言有足够的了解;再次,恶补农耕专业知识,包括田埂、地垄、犁地、耙地、播种;村子、农舍、废水、引渠;喂牲口、种果树、种地;牲畜饲养方面有役畜、套挽具、各种车辆,比如单轴车——中国式的独轮手推车,最初的机动犁,以及农业机械方面的其他技术革新;作为役畜使用的牛、公牛、驴、骡、马;养猪和其他养殖方面涉及到阉牲口、育种等等。凡是遇到类似需要讨论的问题,马丁娜都会向在克劳彭堡从医或务农的昔日同学请教,或者向出售蔬菜的汉堡郊外的有机农场主咨询,或者询问克劳彭堡乡野博物馆的专家;关于牲口饲养方面的问题,向一个专业的驴子配种场寻求咨询;驾驭单驾马车也是很有益的经验;向农民们讨教养猪知识,并通过访问宠物猪饲养者的博客和这些人取得联系,从而了解到许多有关猪的生活习性和心理方面的知识等。正是马丁娜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之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这部作品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从而也成就了马丁娜自己的翻译事业。

4.结束语

初接触“三不易”时,对其含义似懂非懂。正因如此,决定进一步去研究它。经过看原文、查资料、请教专家,对其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同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它提出的源语与目的语的差距,之后也有很多学者就此进行研究。如杜贝莱曾就语言的起源和差异提出过重要的观点,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的智性,而语言的差异则产生于人的“随意性”。就表达的潜力而言,任何语言都是平等的,不能对不同语言随意“褒贬”。在翻译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采取积极的手段去弥补译语的不足和缺陷。这一理论很好地再现了“三不易”之“一不易”。实际上,翻译本身也往往是通过吸收出源语的优点,起到不断丰富目的语的目的。“三不易”不光指出了佛教翻译所面临的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触及了翻译的一个本质问题,即翻译的不可译性。翻译理论中很多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论述的。如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行性即可译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参照,并吸收人类学、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万能论”与“翻译不可能论”做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得出了“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的结论。这一理论与”三不易”之“二不易”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不易”还最早地涉及到翻译主体界定,分析原作者、译者、读者及三者关系的理论。同时它也是翻译主体及言与意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流传至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从事着翻译工作或即将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具有引导和警示作用。希望以上一些體会和经验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使“三不易”理论在翻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中国佛教网-现密文库-(207),http.//www.ebaifo. com/fojiao-147506.htm/.

[3]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孙致礼,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威廉.莎士比亚[N],语文出版社,2013.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7

外宣有特殊的受众群体, 这是由对外宣传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谓对外宣传, 其对象是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更多的是指外国人,所以外国人是外宣翻译的主要目标群体,也就是说,外宣翻译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外国人。

2.外宣翻译原则

由于外宣翻译的主要对象为外国人,因此在外宣中,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差别,尤其是受众群体的思维、信仰、心理差别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按中国人的习惯对外宣传。 这就决定了外宣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 否则影响外宣效果。 世界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这个原则在外宣翻译中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 因此,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其次要掌握外国语言习俗,以防掉入文化陷阱;再次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内涵,力求精准理解外宣翻译文本材料。 除此之外,外宣翻译实操中还应遵循的实践指导原则,即“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含而不露”、“以语篇为中心”、“增进理解”和“国家利益优先”原则。

3.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策略不同于其他翻译策略,即异化和归化并举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的一对概念,异化强调以源语言为中心,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旨在向目的语受众群体传达更多的源语言文化。 归化跟异化相对,体现了向目的语的倾斜,尽量不干扰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旨在发挥目的语优势,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使译文更好地被受众群体接受。

4.外宣翻译策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宣传作用

(1)以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基本出发点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向不同国家和地区宣传和介绍中国独具特色的国情风貌、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政治主张、 社会现状等, 输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卢小军,87)。 外宣工作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 ,背后隐藏着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表面的“文化交流”、“对外宣传”等实际上是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暂时妥协。 因此,外宣翻译策略应以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基本出发点。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的新兴区域,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注重外宣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并举, 强调受众群体对中原经济区的真实有效的理解, 同时不能牺牲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以此为翻译基本点,既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 又积极对外宣传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以受众群体意识为主的外宣翻译策略

从外宣翻译角度而言, 受众群体意识可以理解为外宣翻译过程中以对受众群体的关注、 认识和了解为指导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意识。 这一点与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和“外外有别”原则相辅相成,即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受众群体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之下,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语言文字不仅与我们不同, 甚至不同国家的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及需求各有不同。 因此,对外传播的内容及方式必须适合受众群体的兴趣、信仰、价值观、阅读习惯,需要熟悉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为受众群体所理解。

在中原经济区对外传播过程中, 应避免出现中国特色的语言习惯, 根据受众群体国家的不同理解程度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结合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和社交语境对外宣传中原经济区的特点,尤其宣传以华夏历史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这必将引起国外受众群体的高度关注,同时扩大中原经济区的知名度,提高河南的国际新形象。

(3)以文本类型为基础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工作者首先要确定源语言文本的类型和主要功能,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根据文本内容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政治文献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国家领导人讲话等。 这种严肃的表达型文本在外宣翻译时要坚持高度的翻译的“信”和“达”的标准,对原文不能任意删减或增添,更不能任意改写或自由发挥,同时要保留一定的源语言表达习惯。

新闻文本资料,外宣翻译时应突出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译文必须客观准确、明白易懂,而且要具有可读性,掌握受众群体国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并用正确的语用方式传递文本内容, 使受众群体基本上以源语言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从译文中或者同等价值的相关信息。

旅游资料和公示语文本资料, 外宣翻译时应注意 “呼唤”功能,即引起受众群体的关注,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 在翻译时力求内容上基本符合原文, 形式上突出受众群体国的文化特点、语言特点等,使用能被读者普遍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原经济区在对外传播时不仅有政府性质的官方宣传,还有企事业单位等得民间性质的传播方式。 因此,针对不同的外宣资料,译者应把握好翻译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外国媒体正确理解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及全面真实地了解河南省的城市、工业、农业、经济、旅游等,真正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扩大中原经济区的国际影响力。

(4)以确定翻译目的为基础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明确、 政治意图很强的实用性翻译,是以向世界说明展示中国,发表中国观点,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为目的的翻译。 外宣翻译者应以此为准则,使译文适应受众群体的交际环境和阅读需求。 为达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译者可以使用译释并举策略、平行文本分析策略、编译策略等从原文中提取信息,通过翻译策略进行增、减、补、改、删等处理,使译文整体上忠实原文的表达目的和功能,使受众群体产生类似源语言读者理解力的效果。

中原经济区如今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未来以河南为首的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 同时是河南崛起、中原崛起的良好契机。 因此,现阶段河南省应持续扩大中原经济区自身独特优势、发挥中原交通便利优势、展示中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优势、 利用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优势,积极进行海外正面宣传。 基于这一明确外宣目的,译者应深入了解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现状、 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河南未来的发展规划,全面地、顺应发展趋势地向海外报道以河南为首的中原经济区, 展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吸引先进人才、外商投资建设该经济区,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同时向外输出中原文化、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提高河南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孔祥立.外宣翻译:一种独特的翻译[J].语文文学研究,2010(12).

[2]李莉文陈滢张雨苓.河南国际形象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2(11).

[3]李瑛.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问题研究[J].翻译研究,2015(2).

[4]李英杰.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6]马庆霞.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及应对策略研究[J].外语教育教学,2015(3).

[7]谢岩.浅谈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促进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9).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定式思维,翻译,遣词,交叉检验法

一、思维定势的概念

定式思维或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思维定势和错觉思维定势。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

二、思维定势对翻译的影响

巴甫洛夫曾指出:语言是抽象思维的承担者。由此可见,话语与思维密不可分。它们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促进了人类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提醒我们,某种特定语言可能给人带来特定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活动,也是思维模式的转换活动。那么,定式思维对于翻译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根据定式思维对于作用于事物的不同形式——适合思维定势和错觉思维定势,那么,可以推论:定式思维对于翻译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三、破除思维定势的翻译方法

本文仅从遣词方面分析定式思维对翻译的消极作用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涉及到的问题提出对应解决方法。

一位译者将“Chiang Kai-She”按照音译法这一策略,译为了“常凯甲”。殊不知,这正是“蒋介石”的英译,来源于广东话中其名字的发音,在其治期间开始使用,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即便是处理英文名字这一基本元素的翻译时也应当避免定式思维的约束,应该仔细考察后方才可以定稿,例如,当翻译“Genghis khan”,“Ulanhu”(分别译为“成吉思汗”、“乌兰夫”)这一类有特定译名的英文名称时,不应该落入定式思维的桎梏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的思想,查找相关资料,或者平行文本,保证译文的准确。否则译文的质量可能受到质疑,贻笑大方,不但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对译者自身也会带来损害。

在翻译较复杂的内容时,如唐诗,避免定式思维的支配,在充分查证诗文及具体真实含义的基础上准确遣词就更为重要了。如果稍有不慎,在定式思维的支配下,之追求字眼表面的大意对等,就可能使得译文与原诗句的含义大相径庭。例如,在翻译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美国诗人爱兹杰拉德?庞德将其中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译为“smoke-flower”与其原意“暮春浓艳的景色”不相一致。作者有受到定式思维影响嫌疑,读到“烟”和“花”就简单用“smoke”和“flower”进行对应。当然,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可能是直译或异化,而其直译的“smoke”的中文意义为“烟(尘)等,与原文中的“烟”在内涵和外延意义两方面均不对等。由于汉语中的“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译者需要在充分考察语境的情况下具体选取英文对应词进行翻译,避免受到定式思维的支配,认为相同的字眼想当然地选取“smoke”这一字面上看似对等的词汇。许渊冲先生对此句的译文“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则生动描写了暮春时节繁华似锦、草木繁盛的景象。人们就更能够明白smokeflower与原文意义的差距所在了。

因此,翻译中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是译者必须掌握的。比如交叉检验法法。在决定一个词汇或句子如何能与译入语中的词汇或句子对等,汉英词典可以是调查的开始。而汉英词典里提供的英语对等次,不一定是译者希望表达的意思; 所以,译者需要利用英英词典提供的意思,甚至是汉语词典提供的汉语意思,对选取的对等词进行验证,以确定它的准确意思和用法。交叉检验法就是利用英英词典提供的英语释意、例句和词源等信息,并通过不同的词典和资料相互验证,来把握英语单词的准确含义和用法,从而准确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将“提倡”一词译为“advocate”,而且大多数词典给出的意思是指个人倡导者或者他们的倡导活动,而非政府的“提倡”。政府在这里的提倡,很可能就是“鼓励”。在译者对具体词汇进行翻译时,自身的知识储备固然是重要的,而为了避免定式思维可能给翻译的准确程度带来影响,交叉检验法是有必要的。经过多方查证,在有确切理据存在的基础上,译者才可以给出对应翻译。虽然程序复杂,但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这项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注意理论模型,注意,记忆宫殿术,翻译

1 前言

注意指的是“信息加工的选择性, 即从若干项同时存在的事物或思想中选取一项, 以清晰、生动的形式把握它。”1“认知心理学所说的注意是一种信息接收的心理过程。它指的是从同时呈现的几个物体或思维序列中选择一个对象的过程。意识集中与专注是注意的核心。”2本文主要从注意的“早期反应模型、晚期反应模型、能量分配模型”3出发, 分析这些理论模型中注意对信息储存和提取的局限, 在注意理论模型视阈下, 浅析记忆宫殿术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对口笔译工作的作用。

2 注意理论模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 早期选择模型、后期选择模型 (即反应选择模型) 和能量分配模型是注意理论模型中较为流行的模型。下面将重点介绍这几类注意模型的特征及其不足。

1) 早期选择模型

早期选择模型包括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过滤论和衰减论的出发点都是注意的选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两种理论都可以称之为瓶颈 (bottleneck) 理论。该理论认为:“处理系统有限, 无法应对所有的输入信息, 必须选择一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注意即选择行为。从一般处理过程角度看, 共时处理为其基本原理, 即一个时间只能完成一个任务, 如果有两项任务同时存在, 注意就必须在这两项任务之间来回转换。”4

2) 反应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通常以Deutsch和Deutsch (1963) 理论为代表, 该模型认为“所有的刺激或几个输入频道 (或通道) 的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即知觉分析水平) 并得到充分加工;注意的作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 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反应选择模型突出注意后期选择特征, 强调反应的“后阶段性”和“晚期性”,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 而几个输入通道的刺激信息均可被识别, 但只有一部分会引起反应。”5该模型承认注意的共时分配 (即认为经过不同通道的输入信息可同时受到注意。) “作为双通道注意选择模型, 刺激或信息能够同时从两个通道进入感觉登记器, 并通过高级分析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该模型的弊端在于其认为所有输入信息都可以通过感觉登记器, 轻松进入短时记忆, 这将造成记忆堵塞和信息丧失现象。”6

3) 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是最为著名的中枢能量理论之一。从该模式来看,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资源分配方案, 而资源分配方案有受唤醒因素的潜在能量、当前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和个人长期倾向等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资源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7即个人的长期倾向反映出不随意注意的作用;当时的意愿则体现任务的要求和目的等;对能量需求的评价不仅影响可能得到的能量 (如使其增多或减少) , 而且会对整个分配方案造成很大的影响。Kahneman认为, “在不超过可获得能量的情况下, 人可以同时接受两个或多个输入刺激或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反之, 两种输入或活动就会互相干扰, 以致一次只能接收一种输入刺激或从事一种活动。但是该模型也有其受限的地方, 即受到资源限制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指其作业水平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 和材料限制过程 (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限制, 所以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的限制。”8

3 记忆宫殿术

早在古罗马时期, 记忆宫殿术就已经出现, 是一种快速记忆方法。该记忆法能够使记忆长久的储存, 其原理是当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时, 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有很多房间的宫殿, 每个房间有很多格子, 这样把需要记忆的东西都放在格子里面, 同时通过生动的联想, 将这些东西记住。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方位记忆方法来进行记忆。记忆者通过记忆内容的多少来设置房间的多少和格子的多少。这种记忆方法与联想记忆法的区别在于, 联想记忆法要求被记的信息内部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而记忆宫殿术则不要求被记信息之间存在逻辑联系, 而是由记忆者将不存在逻辑联系的信息, 通过自己的想象连接起来进行记忆的。对译者来说, 记忆宫殿术的使用能够使译者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内容, 大大节省了翻译的时间, 同时也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4 注意理论模型的缺陷及记忆宫殿术对翻译的作用

4.1 注意理论模型的不足之处

注意模型强调在信息输入过程中, 只有那些被注意到的信息才能通过高级分析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而在信息输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信息遗漏的现象。在这些注意模型中, 注意具有共时分配的特征, 即同一时间只能完成一个任务。不是所有被注意到的信息都能被短时记忆系统获取, 能够被短时记忆系统提取的信息称为有效注意信息。“有效注意资源的数量随唤醒水平和作业要求的变化而波动。只要注意资源在有效资源容量范围内, 多任务的操作并不困难。但是, 一旦资源需求超出资源容量, 则工作绩效将显著恶化。这时, 对各个作业的资源分配方案将直接影响到各作业的操作绩效, 而资源配置策略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工作意图和个人对资源需求的评价。”9鉴于注意模型难以进行多任务操作以及多任务操作绩效差, 记忆宫殿术对注意的平均分配训练能够较好地弥补注意理论模型的缺陷。

4.2 从注意理论模型看记忆宫殿术对翻译的作用

1) 记忆宫殿术对词汇翻译的作用

“根据过滤器——衰减模型, 我们可以将词语翻译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a.源语符号进入感觉登记器, 并进行登记;b.登记后的源语词汇信息进入注意机制或过滤器等待选择;c.获得知觉选择或得到注意的源语词汇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组织输出”机制并完成双语词汇的匹配检索、存取重组等心理操作或认知加工并做好输出准备。”10在认知加工过程中, 我们能记住的信息仅为我们通过有意注意记忆的信息, 然而并非所有接收到的信息都能获得有意注意, 那些没有被有意注意到的信息将会被过滤掉, 因而在最后信息输出时会出现信息遗漏的情况。鉴于此, 通过记忆宫殿法的反复训练, 我们能够扩大大脑有意注意的信息容量, 尽可能多地记录所接收到的信息, 同时能够极大地避免词汇的错译。由于记忆宫殿术不同于其他记忆法, 它是通过位置记忆法来记忆的, 有力地避免了其他记忆法, 如相似词联想记忆等可能造成的错译等问题。

2) 记忆宫殿术对句子翻译的作用

法国口译专家Daniel Gile认为, “一旦口译员的注意力供给极限不能满足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 口译员就会发生错译或者漏译。而在进行口译操作时, 口译员的注意力供给量往往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遇到诸如专有名词、列举、密集信息等‘困难诱因’时, 口译员的注意力需求便会超过译员所能供给的极限, 必然会导致错译和漏译的发生。”11从口译操作中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中, 我们不难看出好的记忆力对译员的重要性。首先, 在交替传译中, 由于口译员要及时地将发言者的话语翻译出来, 而发言者往往在说了很长一段话之后才会有所停顿, 口译员要翻译的内容往往是以句为单位的;再者, 口译讲求的是对信息的即时翻译, 留给口译员的翻译时间十分有限;最后, 口译员要将发言者的说话内容重组, 全面快速地翻译出来。鉴于记忆宫殿术有使人快速、大量记忆信息的特点, 该记忆方法的使用能够及时地帮助译员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记忆, 从而大大提高译员的翻译质量。另外, 在句子翻译中, 能够快速、高效地从脑海中检索出前文出现过的内容, 也会使翻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记忆宫殿术的使用能够增加译员在句子翻译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3) 记忆宫殿术对语篇翻译的作用

口笔译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量较大, 口笔译工作者的翻译工作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信息输入阶段、信息识记及重组阶段、信息输出阶段。首先, 译员在信息输入阶段所接收的信息量庞大, 特别是在口译工作中, 口译员必须要有强大的记忆能力, 才能保证信息输入过程中的无遗漏性, 记忆宫殿术的运用能够将所需信息快速、全面地输入大脑。其次, 在信息识记及重组阶段, 记忆宫殿术能够帮助译员和译者有效识记信息, 有利于译员和译者根据所给信息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对其进行重组, 保证信息输出阶段的正确性。最后, 在信息输出阶段, 经过信息输入、识记和重组, 口笔译工作者对所译语篇有了正确的理解, 通过大脑中设定的位置信息, 将所译信息全面、准确、有效地译出来。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大型会议的翻译, 所译信息之间在整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有时部分翻译文本看似与翻译主题无关, 但是结合上下文便能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贴切地将其译出来。记忆宫殿术在逻辑层面对笔译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 因为笔译员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源语, 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翻译。但是由于口译的瞬时性特征, 要想对所译内容进行反复咀嚼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需要良好的记忆力来帮助口译员准确地将源语翻译出来。上文中提到, 记忆宫殿术能够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最大化, 因而通过此法能够增强译员对所译内容的整体性把握, 通过所译内容的逻辑性将看似无关的信息准确地翻译出来, 避免误译情况的发生。因此, 记忆宫殿术的使用能够大大减少译员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译、误译和漏译现象。

5 结语

本文从注意理论模型出发, 剖析了三种注意理论模型存在的不足, 指出了注意理论模型与记忆宫殿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浅入分析了记忆宫殿术的使用在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对翻译的作用, 即对减少口笔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译、误译和漏译现象的作用。因此, 记忆宫殿术对翻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地使用记忆宫殿术能够使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James W.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M].New York:Holt, 1989:403-404.

[2]高定国, 肖晓云.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74.

[3]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05-110.

[4]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05-106.

[5]DEUTSCH J A, DEUTSCH D.Attention:some theoreticalconsiderat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0:80.

[6]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06-109.

[7]Kahneman D, Tversky A.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J].Psychology Review, 1973, 80:237-251.

[8]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10-111.

[9]朱祖祥.工程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17.

[10]刘绍龙, 王柳琪.词语翻译转换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于“注意论”的词语翻译心理模型探索[J].外语教学, 2009, 9:94.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译者,内部心理动机,翻译实践,介入

翻译学是一门介于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吕俊在其著作《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是这么给翻译学定位的:“翻译学很明显属于人文科学, 因为它的客体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 即文本。但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涉及不同语言的社会性交流与传播的社会性的活动, 要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 所以翻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综上, 翻译属于综合学科。”翻译学涉及心理学, 与心理学结合有其必然性。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受多种心理机制的作用, 译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译作的产生。翻译学要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 就必须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20世纪初傅斯年先生提出了“翻译心理学”的概念。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翻译心理学的专门研究。颜林海认为, “翻译心理学是研究译者从接受原作 (理解原作到再现原作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要揭示译者心理活动规律, 翻译心理学势必要研究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动机, 即“为什么翻译”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解答的根本性问题, 因为它影响译者的翻译方向和翻译态度, 决定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翻译、用何种语言进行翻译以及采取何种文化立场及翻译策略, 最终决定翻译质量。

心理学认为, 在个体强烈需要, 又有外在诱因的条件下, 就能引起个体强烈的动机, 并决定他的行为。心理学大词典给出的“动机”的定义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 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本文将译者心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鉴于篇幅有限, 本文只讨论译者内部心理动机。文章首先将内部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的动机和审美动机三类, 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翻译家的译文, 从以上三方面剖析翻译内部动机对译者翻译实践的介入。

一、译者内部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

1. 认知动机

译者的翻译动机首要是认知动机。认知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当语言障碍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时, 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翻译活动便产生了。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是沟通各族人们的思想, 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玄奘因感各派学说分歧, 决心西行求法以释疑惑, 往返17年, 行程5万里, 他作为一名译者, 具有强烈的认知动机, 不得真经, 誓不回还, 最终携回梵文经典650余部。回国后又组织译经, 其译经质量前所未有。中国洋务运动时期, 设立译馆大量译介西方科学著作, 都是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2. 自我实现的动机

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承载着翻译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余光中在谈到翻译者的条件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 或是作家的声誉, 但其影响未必较小, 甚或更大。译者日与伟大的心灵为伍, 见贤思圣, 当其意会笔到, 每能超凡入圣, 成为神之巫师, 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

翻译出完美的作品是译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译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不顾一切地要“实现自我”。正是译者的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才会使他们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 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这是译者自我实现动机的写照。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一生中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 他短暂的一生全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之中。他尽其一生翻译莎士比亚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3. 审美动机

李泽厚认为审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社会的、具有功利性。”审美主体对审美意向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构成了审美主体的审美动机。《哲学大辞典》给出的审美动机的定义是:“指人对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的态度。”翻译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 因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乏对美的追求。刘炳善说:“译者倘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修养、才思、感情都倾注到自己的翻译工作中去, 他将会感到一种艺术创造的快乐——这, 我想, 也就是一个翻译工作者的最大幸福了吧!”林语堂在谈及翻译时曾讲到:“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唐诗翻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主张以诗体译诗。他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尤其翻译诗歌时, 译者要力保原文的美学特质, 要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 在传达原作的意境上下点工夫。逐字逐句对号入座的翻译无艺术感染力可言。许教授在译唐诗时, 很讲究句数、押韵和对仗, 提倡诗歌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这种美学取向的翻译原则指导下, 许教授翻译了不少精彩的文学译作,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用杨振宁先生的话来说, 他在用韵文翻译诗词时“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 跳得灵活自如, 令人惊奇”。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内涵深刻, 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具有不可译性, 是对译者极大的挑战。中文译本的译者韩少功先生深受原作艺术魅力的感染, 他没有因原作晦涩难懂就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 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优秀的中文译本。对于新时代的译者而言, 审美追求不应只局限于文学作品, 非文学领域的作品也具有美学价值, 也不应放弃翻译。例如, 科技英语在遣词造句上也有美感和美感再现的问题。商标翻译作为特殊的科技翻译, 也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是译者在深谙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出口国或地区和进口国或地区的传统和文化、跨文化交际知识、广告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前提下, 对商标进行的审美提炼和艺术加工。翻译者不仅扮演译员的角色, 还担纲艺术家的角色。在翻译商标时也应该做到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二、结语

本文从翻译心理学的实证角度出发, 以验证译者心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为目标, 从译者内部心理动机的三个方面探讨了动机对翻译实践的介入。认识译者动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翻译出更为出色的作品,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翻译批评与鉴赏。通过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动机的研究, 有利于构建翻译心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景, 扩大翻译心理学的研究空间, 实现翻译学与心理学的真正意义的结合, 丰富翻译学的外延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新月社;“五四”时期;诗歌翻译;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92-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2

1 . 新月社成员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

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上,新月社差不多是成员最为庞杂而且不断发生变动聚散的一个文人团体②,它大致由这样三拨人构成:政客、学者和艺术家,其三度聚合间汇集了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余上沉等政界、学界、实业界、军界、社交界人士。它以自由和独立为标志、以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团体的身份跻身于当时文坛,其主将及骨干成员几乎都亲身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洗涤,大部分成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型文人③,并且大多是创作与翻译兼顾,身兼二任。

“五四”时期,正值中国新诗的实验期,新月社诗人既不满意散漫的草创的白话自由诗,也不满足学习借鉴而来的西方式的诗作,而希望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形式。为了促进诗歌向现代化转型,他们自觉反抗僵化的文学传统,借鉴外来文学的积极因素,大胆探索和尝试全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因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他们对诗歌翻译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翻译中他们完全背离了当时诗歌翻译流行的句式、诗体和语言规范,引入异族文化模式,引发了审美心理结构、想象定势和美学原则的革命。

由于处在新诗的形成和发展时代,新月社诗人积极寻求诗歌的新格律形式,通过译诗的奥秘不仅将源语文本的韵律翻译到目的语文本,而且还将自由诗、散文诗、不规则的诗行缩进等英语诗歌格律形式运用于译诗,这些新奇的诗歌形式延长了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感知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文本的异域性。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国古体诗和新格律诗的诗歌格律形式与原诗中的英语诗歌形式相杂合,制造新奇的诗歌效果。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努力将西方文化观念与本民族文化观念相融合,并在这种融合中加以选择,提出“纳西方诗于艺术之轨”④。受当时主流诗学的影响,被迻译的外国诗歌,都具有整饬的形式和良好的音乐性。当无法用文言结构来表达原诗中的思想内容时,他们中的部分诗人就改用白话来翻译这类诗,并告诫大家不要用文言文来写诗。如闻一多曾试译安诺得(Arnold)⑤的诗《渡飞矶》(Dover Beach),起初他用五言诗将原诗锁在很整齐严格的形式内,但到了第三段,原文由两句是对自己心爱的人发出的心声:Ah, Love, let us be true / To one another!(啊,爱人啊!让我们保留彼此一心的坚贞……)⑥这两句闻一多无法用古文来翻译,只好另觅他法。因此当时大多数新月社诗人用以翻译的语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话文,即中国白话词汇和欧化句法的结合体。

2 . 诗歌翻译对其创作的总体影响

在中西诗学的撞击与融合中,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存在和发展。五四时期的新诗发展正是如此。一批又一批诗人在探索、借鉴、吸收和调整中将新诗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从中探索着新诗现代化的艺术途径。他们在诗歌翻译中都反对因袭,主张大胆探索和创新,翻译与创作始终交织在一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新月社诗人们的翻译为其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诗歌创作没有纯粹的无源之作,介绍和翻译外国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月社诗人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在翻译工作中,他们从来不是单纯的译者,而是不懈地从翻译过程中获得经验、从翻译作品中借鉴创作灵感的作家,他们的译介工作对于自身创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而且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体系。他们把名著当作模本、范例,反复练习,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运用于个体的创作实践。他们大量地译介外国特别是英美诗歌,不断受到“大家”思想的熏陶和艺术的陶冶,因此他们创作的不少诗歌的情绪里都带有外国诗人的特征。其中有情绪的感染,也有艺术的仿效与模仿。

由于新月社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借鉴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经验,而大量模仿和译介英美诗歌,于是出现了英美诗歌的翻译潮。研究英美诗歌并翻译给中国读者的这些诗学经历,激活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灵感,提高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品位。对他们自己而言,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2 . 1 在翻译中体悟诗理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他们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们对诗理的关注和诗歌的创作。以徐志摩为例:“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⑦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的内在和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

2 . 2 在翻译中警悟到诗歌语言美的重要性

在译诗过程中,他们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如徐志摩曾坦言:“爱文艺之诸君,曾经相识与否,破费一点功夫做一点更认真的译诗尝试。用一种不同的文字翻来最纯粹的灵感的印迹……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⑧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他诗歌里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追求诗歌语言美的结果。另外他所译的哈代(Thomas Hardy)《分离》(The Division)一诗⑨:

Rain on the windows, creaking doors,

急雨打着窗,震响的门枢,

With blasts that besom the green,

大风呼呼的,狂扫过青草地。

And I am here, and you are there,

在这里的我,在那里的你,

And a hundred miles between!

中间隔离着途程百里!

O were it but the weather, Dear,

假使我们的离异,我爱,

O were it but the miles

只是这深夜的风与雨。

That summed up all our severance,

只是这间隔着的百余里,

There might be room for smiles.

我心中许还有微笑的生机。

But that thwart thing between us twain,

但在你我间的那个离异,我爱,

Which nothing cleaves or clears,

不比那可以短缩的距离,

Is more than distance, Dear, or rain,

不比那可以消歇的风雨,

And longer than the years.

更比那不尽的光阴:窈远无期!

第一节作者用了摹声词“呼呼”,又分别在第二和第三节里重复使用程度副词“只是”和“不比”,把原诗译得准确贴切。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译者还用了“微笑的生机”等拟人比喻,明显是在发掘白话汉字特有的表现力,译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段,几乎成了译者基本的诗美追求。

2 . 3 在创作中借鉴外国诗歌

在翻译中,新月社诗人学到了外国诗歌精湛的技艺并丰富了自己的诗歌表现技巧。他们翻译的外国诗,诗体多样,有长诗,有短句,不少是知名诗人的杰作,表现方法丰富多彩。然而,所有诗歌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经过自身的反复玩味、领会理解,并进而融会贯通,否则,诗人难以确切地译出它们的诗意。同时,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地看到,他们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以徐志摩翻译哈代诗歌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为例:徐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以下试比较徐创作的诗歌《灰色的人生》和他所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

灰色的人生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致人生

O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人生你满脸的忧愁与干枯,

I weary of seeing thee,

我不耐烦看着你,

And thy draggled cloak, and thy hobbing pace,还有你的泥污的衣,你的踉跄的步

And thy too-forced pleasantry!

你的过于装作的滑稽!

…⑩

可见徐志摩在《灰》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受哈代的《致人生》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的影响,徐的《灰色的人生》也描绘了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另外哈代在《对月》(To the Moon)一诗中,曾把人生比作“叫人烦死”、早该“闭幕”的“一出戏”,亲手翻译这首诗的徐志摩由此发明了“人生趣剧”的概念。哈代对徐志摩人生观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有深刻影响,对译文内容和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起了很大作用。

2 . 4 翻译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

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英诗的音乐性通过节奏和韵律表现。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例如,C. 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歌》(Song)译文结构严谨、形式美观,既有缠绵的节奏,又有清亮优美的音韵,是一首很好的译诗。徐志摩创作的《落叶小唱》,其节奏是英语诗式的,不能不说是受到《歌》的影响。又如对音乐美的追求,在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诗中的“夕阳”与“新娘”,是“行中韵”(头韵和腹韵);“新娘”与“波光”是“蝉联韵”;“新娘”与“荡漾”是“尾韵”。“夕阳”—“新娘”—“波光”—“荡漾”,四个词语在音韵上遥遥相应,突出地表现了音节的“波动性”。

2 . 5 翻译带来的欧化句式成就了一些经典诗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式的使用。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借用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其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3 . 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与创作

说到新月社,不能不提徐志摩。徐志摩,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大师,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更有人称之为“现代诗仙”,堪称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另有新月社文人陈西滢晚年回忆:“在我的记忆中,新月社代表徐志摩,也可以说新月社就是徐志摩。”

徐一生译诗约80首,他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娴熟的汉语驾驭能力,凭借自身诗学观念,成功地译出了这些诗,译出了这些诗的个性神韵。为了实验中国新诗在格律上的发展,引鉴外国诗歌的创作形式,徐翻译了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浪漫派诗人罗氏兄妹的几首较为自由的诗,如C. 罗塞蒂的《歌》和《新坟与旧鬼》(The Hour and The Ghost)与D. 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图下的老江》(John of Tours Old French)。稍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徐的译作无论是精神和风格,还是内容和技巧,都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例如,徐志摩的抒情小诗《偶然》明显有借鉴《歌》的痕迹。首先,《偶然》的情思非常接近《歌》,它们都是表现离别前“我”对“你”的恳求。“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人生比如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这是《歌》的结尾:“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也许我忘记”。再看《偶然》的结尾:“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运用了《歌》的创造手法,抒情诗人通过与相爱的“她”的离别抒发绵绵的情意。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相似,艺术形式上也非常接近。

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晚期,他还翻译了前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布莱克(W. Blake)的一首名诗《猛虎》(Tiger),这也是徐志摩最得意的一首译诗。徐志摩不仅翻译了布莱克的诗,还将自己的后期代表诗集以《猛虎集》命名。可见,徐志摩的许多创作和其译作都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如果从徐志摩广泛阅读的外国作家的作品与创作的联系着手,我们就会发现有大量创作作品可以找到其译作的影子。翻译诗歌,徐志摩有他自己真诚而独到的见解。从他见解的阐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翻译给徐诗创作带来的益处,也明显地感受到了翻译给徐志摩诗歌创作提供的某些重要艺术契机。他的独特的诗人气质,通过翻译诗歌对“诗味”的品味,不同的诗体写作实践及对各种诗体审美功能的把握,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4 . 结语

新月社同人生活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白话新诗的滥觞时期,他们通过翻译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诗歌创作形式,因此他们的诗歌翻译就自觉地参与了本体“文化身份的塑造”和新文学的建设。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诗人的诗歌翻译经历了语言和诗体的探索,成功地实现了语言和新诗体的转换,这种转换同时促进中国新诗体的诞生,实现了中国诗体的现代化,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的本质。总的说来,他们以翻译为媒介,通过借鉴和引用外国诗歌的形式,为探索完美的中国新诗的体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他们的译诗不仅为自身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范,而且这些译诗本身也成为中国模仿、翻译和创作的代表。

参考文献

Hardy, T. The Complete Poems of Thomas Hardy[M]. Gibson, James ed. London: Macmillan, 1976.

戴拥军、张德让.“五四”文化语境与徐志摩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黄昌勇.新月派发展轨迹新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刘介民、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刘群.新月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

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99(6).

矛盾.徐志摩论[J].现代,1932年2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散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征译诗启[J].小说月报,1924(3).

印晓红.文学社团之翻译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王强.关于“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

实践对翻译的作用 篇12

一、反拨作用的内涵

反拨作用是由语言测试发出的,与语言测试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谓反拨作用,即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所产生的一系列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历来将英语四六级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翻译题型的转变使本就备受重视的英语翻译教学地位进一步提升。由此可知,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作为大学英语翻译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正确对待语言测试,以一种现代、科学理念审视翻译题型的转变,灵活运用“反拨作用”,针对语言测试中学生的出错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翻译教学,继而循序渐进地提高翻译教学效率,促使学生高效进行英语翻译学习。

二、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

1. 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英语词汇的积累。

随着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转变,学生与教师逐渐意识到英语词汇积累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诚然,无论是单一句子翻译,亦或是整段文字的汉译英,都离不开单个的词汇,也就是是,单个词汇组成了句子以及段落。段落式翻译题型为师生敲响了警钟,要想提高翻译成绩,注重词汇积累,丰富英语词汇量势在必行。毋庸置疑,新型的翻译题型不仅考察了学生组织、运用词汇的技能,还对学生词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段落翻译中,有很多涉及到中外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的词汇,如果学生不曾具有此方面的词汇量积累,也只能望洋兴叹,后悔莫及。因此,大学英语翻译翻译题型的转变势必会引起学生对词汇积累的高度重视,促使其不断拓展阅读内容,强化阅读词汇积累。

2. 教师更加注重在翻译教学中渗透跨文化因素。

英语翻译不仅仅考察学生熟练进行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能力,还要求学生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更精确、更科学地实现二者之间的切换。随着整段翻译题型的实施,很多学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要么本国传统文化缺失严重,要么对英美文化知识知之甚少,这都造成了学生在英语段落翻译中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改革后,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势必会更加注重跨文化因素的渗透。在中国文化因素渗透方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要在相应的课程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渗透,鼓励学生不仅要了解浅层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蕴。在外国文化渗透方面,教师也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跨文化元素的渗透。当然,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将极大提升英语翻译教师的文化渗透效果,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翻译的精准度,使翻译更迎合文化发展习惯,更富有韵味与生机。

3. 促使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改革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的翻译教学来看,教师在关注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以及翻译技能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翻译锻炼机会,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使翻译素养的全面提升。毋庸置疑,随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将更加注重营造翻译操练氛围,在翻译实践中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词汇、语法、句型等,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不断促使学生各项翻译能力的提升。很显然,四级英语翻译题型的转变在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翻译是一门集合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课程,翻译题型的改革势必会促使教师不断改革翻译教学方法,并基于学生兴趣、认知、能力等进行创新性的翻译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翻译能力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新的英语四级翻译题型将直接推动翻译教学呈现新的教学盛景,促使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三、基于反拨作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策略

1. 积累丰富词汇,传授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

干瘪的英语词汇是导致学生英语翻译质量较差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最本质的原因,但是,单纯拥有海量的英语词汇,缺乏必要的翻译技巧与方法,便不能灵活组织与运用词汇,更不能提高翻译质量。鉴于此,教师应正视翻译题型改革带来的强有力的反拨作用,一方面要多途径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使学生胸中有物。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质量。从词汇积累方面,教师平时要多位学生推荐优秀的英文读物,并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适合翻译学习的经典文章或段落,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积累知识。在翻译技巧方面,教师要经常性地为学生推荐一些简单有效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在配套练习中体验与运用。当然,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技巧,学生既不能充耳不闻,也不能悉数接受,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2. 重视英语文化教学,关注中英文化差异。

文化教学之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自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转变以来,文化教学更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鉴于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关注中英文化差异,既要让学生系统、牢固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又要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英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其翻译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纵观当下英语四级翻译考试内容,其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注重跨文化知识的课堂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渗透英美文学知识,使学生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丰富英美文化知识,最终使学生形成地道进行英语表达的能力。第三,重视文化差异,使二者齐头并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置。

3. 为学生构建广阔的翻译实战操作平台。

实践操作是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广阔的翻译实战操作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具体的翻译情境中提高翻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翻译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还要落到实处,于是学生要不断进行翻译演练,在演练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与发展自我。实战操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翻译题目,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题海战术”。学生只有多做题,多实践才能了解明得失、懂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实践翻译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关于此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随即翻译、翻译比赛、翻译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走下理论翻译的舞台,提高其语言翻译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模拟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一幕,给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学生进行现场随即翻译,提高翻译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改革,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反拨作用,并不断迎合教育改革潮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毋庸置喙,翻译题型改革的反拨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要不断更新翻译教学理念与方法,巧用策略将反拨作用发挥到最大。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积累知识、传授给学生翻译理论与技巧、渗透文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实战操练机会等方式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翻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家怿.CET4翻译题型的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4.

[2]张俊强.浅析四级考试新题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J].才智,2014,22:37-38.

上一篇:内部检验下一篇:脱产研修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