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2024-09-16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共12篇)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1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艺术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美国教育家苏娜开戴克说:“告诉我, 我会忘记, 做给我看, 我会记住, 让我参加, 我就会完全理解。”新课改现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强调受教育者对各种音乐活动要亲自参与。文艺演出作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 是比较常用的实践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它能使受教育者深入到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之中, 去亲身体会音乐活动的乐趣, 文艺演出中音乐节目的筹备、演出过程, 也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独立从事音乐实践能力的过程, 是检验音乐教育质量, 反馈并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

一、文艺演出对培养和巩固学生音乐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具有丰厚的艺术魅力, 这种艺术魅力不仅吸引学生对其产生兴趣爱好, 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台成功的文艺演出能深深地吸引, 打动观众。台上同学精彩的表演对台下同学是很好的正面教育, 无形中树立起了学习榜样, 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与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默赛尔在他的《美国的学校音乐》一书中提出:音乐教育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对音乐的热情”。因此, 其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一台文艺演出, 教师和学生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筹备。登台亮相的演出能给所有的演员、同学以动力和压力, 这很有利于同学克服惰性, 转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训练, 提高学习效率。一台文艺演出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从中受益, 甚至部分有音乐才能的学生很可能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

二、文艺演出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创造学校良好音乐教学环境意义深远

1.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在文艺演出中, 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素材和内容, 这些教育素材和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活动的集体性, 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遵守纪律;音乐艺术的完美性、合作性, 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地维护集体荣誉, 必须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必须与他人和谐地密切合作, 具有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活动中的各种事物性工作, 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工作能力及处事能力;任何一项演出都要求整合自己所学的相关乐理、技能、技巧于一体,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展示给观众, 在学生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自己的演出, 也必将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知识作为一门音乐艺术, 只有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包含感情的投入, 才可能有成功的表演, 纸上谈兵终究是肤浅的, 惟有实践才能令人领悟深刻。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 真的难以想象要是有一天音乐不再是与我们相知相伴, 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无味, 那人类也将会变成一个躯体, 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人。虽说音乐与我们生息相关, 但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中,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下, 重智育、轻德育、轻美育的现象依旧存在。而在国外, 对孩子的培养, 尤其注重美育的培养, 在欧洲每个孩子从小都要学习音乐, 接受音乐的熏陶, 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认为音乐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音乐素养, 除了对乐理知识及音乐史的掌握之外, 我认为更多是要多听, 多看, 多感知。在中小学教育中, 通过文艺演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是较好的方式之一。首先, 对于演员来说, 以情感人是表演的基本要求, “演员不动情, 观众便走神, ”那么就要求我们的演员首先要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作品, 其次要以真情实感来表现作品, 将自己真正融入作品之中, 真切的体会作品情感内涵, 去掉表现自我的杂念。在表演中, 演员要做到“我”此时此刻已不存在, “我”已成为音乐之中的一分子。此外,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谈到:“乐也者, 施也。”“先王之乐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这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观众能通过表演者的表演, 产生心理愉悦, 获得审美享受, 进而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 使心灵在震憾中受到陶冶, 得到升华。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方式。中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 通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既能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与此同时还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2. 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必要的审美能力

一个时期以来, 在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相当盲目的, 甚至是疯狂的“追星”现象。他们对通俗音乐中的一切兼收并蓄、不分真假、善恶、美丑, 致使有些青少年缺乏理想, 道德情操低下,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滞后的反映, 都是过去美育重视不够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因此,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文艺演出活动在启迪学业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个性方面,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方面、在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方面、在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方面, 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文艺演出是检验音乐教育质量, 反馈并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

过去的音乐教育的评价方法仅仅依靠笔试或者是依靠对学生的印象来评分, 课改后的新评价机制强调可操作性, 既然是可操作性, 那么我认为文艺演出是最好的一个考核方式之一, 通过演出可以发现学生的潜力及个别差异性, 能够了解学生音乐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 能够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是反馈教育质量的途

小议小学生心理辅导

李德贤 (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二小学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1307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娇纵、溺爱, 有些家长只顾赚钱忽视孩子的教育, 导致有的孩子任性, 脾气暴躁, 自我为中心, 不懂规矩, 没有责任感, 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 班主任若能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恰当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对于整个班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 教师毕竟不是心理学专家,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可能不是那么完美。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优化和营造开展心理辅导的环境和氛围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因为它可以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给学生以心灵感染和教育, 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

1. 加强师德教育。

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公平的对待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当这样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行为时, 那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2. 开放“心灵小屋”, 进行个别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 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 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 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 说心里话, 排除心理障碍, 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 耐心地倾听, 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3. 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辅导。

有条件的学校, 也可以将多媒体当作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平台, 用制作心理节目等方式把学生中出现的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向全校学生进行辅导。

4.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理辅导活动, 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活动后的反馈, 注意积累个案。

二、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 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体, 承认了与老师, 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 就是教师按学生的所作所为, 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因为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他就会信任老师, 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和苦闷, 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心理辅导获得效果的基本条件。在第一次辅导活动时, 老师们都注意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 继而径之一。

就比如舞蹈来说, 维族舞蹈热情诙谐、优美、动人, 学生自己表现欲望驱使下进行的舞蹈动作往往最能反映他对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 也能发挥自身的体会的和创造力, 学生对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在台上一下子就能展现出来。掌握得不好的民族风格, 能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多加课时, 着重辅导, 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准确地掌握民族风格。

综上所述, 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 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 向他们那样去认识和感受, 使学生抛开心理上的防范, 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1.保持愉快的情绪

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 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 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 对外界产生亲切感, 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 会感到思维活跃, 记忆敏捷, 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

(1) 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 积极参与, 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从中获得快乐。

(2) 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 要经常肯定他们, 鼓励他们。

(3) 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 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 可以增长知识, 受到启迪, 增进友谊, 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 主要有以下方法。

(1) 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 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 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 可以自已痛哭一场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师、家长或好朋友说出来, 请他们开导, 也可以在他们面前哭一哭, 以减轻心理压力。

(2) 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 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 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 耿耿于怀, 放不开, 丢不下, 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 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 影响学习。所以,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3) 转移调控。转移调控就是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 可做一些别的事情, 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 不要老想这件事, 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唱歌、画画等, 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

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 我们的辅导一定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为此, 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辅导员一定要注意辅导的技巧。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强化,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使一些畸型心理得到明显矫正, 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重要作用, 让它为音乐教育服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并将其作为学生走进乐境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

摘要:艺术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文艺演出作为最常见的音乐实践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文艺演出中音乐节目的筹备、演出过程,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独立从事音乐实践能力的过程, 是检验音乐教育质量, 反馈并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实践活动,文艺演出,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第二卷第8期

[2]《音乐课外活动》上海教育出版社章连启许卓娅著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2

河上中心小学 陈亮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科研兴校”已成为各学校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教育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科研是衡量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教育科研也属于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又有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

(一)加强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

教育改革牵涉的问题十分广泛,诸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形成不问断的改革与创新的局面。所以,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出科学依据的源泉,而且是引导教育改革与实践深化的动力。

(二)加强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决策科学化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决策。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信息日益社会化。各种关系互相交织在_起,而且变化十分迅速。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涉及很多因素,而且各种因素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只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凭老经验,按“老皇历”,是难以奏效的。教育科研以其综合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人们观察分析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并对它作出符合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功能。领导决策要达到科学化就离不开教育科研。

(三)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作为观念教育科研的先导,教育科研可以深化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就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编写的.它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和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在于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加强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要进入前人没有进或者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努力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新的制度、新的经验、新的体制等等。将它们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顺应历史潮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是造

就有作为的教育家和提高教师素质的熔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口号。教师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使“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不断涌现。教育科研使教师的教

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增添了教育的乐趣,增强了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通过教育科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群众路线;"四风"问题;教育实践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论述道,"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我党在去年开始组织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这一条经验又一次很好的实践。

目前,全国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基本结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促使党员、干部得到了党性锻炼,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了社会风气整体好转,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初步形成。第二批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相比较第一批活动而言,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领域宽、数量大,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复杂,群众期望值高,任务更加艰巨。如何能够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第一批活动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在第一批活动中,有些单位在推动活动开展时总觉着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不少的力气、却迟迟不见成效,有些领导干部扎扎实实落实每项动作、竭尽全力为群众办事解难,却发现群众不关心、不买账。究其原因,与调动发挥群众在推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不够有直接关系。

有句老话说得好"群众的心、发展的根",群众认同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活动的切入点才能落实,干部努力的方向才能找准,整体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途径来考虑。

第一,强化思想认识。这个认识不仅是活动组织者的,还有广大群众的。各单位应当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强化群众对活动的思想认识。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参加第一批活动的经验来看,应当做到合理搭配"套餐"、"配餐"和"自助餐"。所谓"套餐",即以一定的方式把活动的要点向群众展示和宣传,如制作活动的宣传展板、宣传标语、宣传短片等。所谓"配餐",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认识不足或者理解偏差的方面,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如邀请专家授课、播放录像等。所谓"自助餐",就是创造条件鼓励群众进行自学,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群众路线理论知识,也可以是身边的先进典型,如笔者单位就曾组织过"成就梦想、创造感动"典型风采展播,集中征集员工身边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以创新精神传播正能量,营造了"用激情创新,靠智慧服务,拿业绩证明"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群众弄明白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弄清楚活动的目的所在。这样,机关和基层,党员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后,在行动上就可以很容易形成良性的互动,同时也能在推动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方面形成合力。否则,如果让群众只是作为观众、而甚少参与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活动必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第二,强化公开监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条要求是"开门搞活动",所有环节、所有动作让群众看得清、摸得着,活动成果与群众分享。作为单位,要把"开门"的精神落到实处,不仅要做到活动公开,更要向具体工作中予以延伸,让群众感觉到组织的真诚。可以考虑围绕"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内容,除了尽全力为群众解决问题,更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要注意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的全程公开,即决策过程公开、决策内容公开、决策结果公开。可以考虑长期设立意见箱、邮箱、电话等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并将处理和落实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绝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监督,更不能搞"秋后算账"、"打击报复"。而作为群众,也应坚持一定的标准来履行监督的职能,做到"五看":一看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有没有提高,是不是真的心中有群众,想事、办事都从群众出发;二看活动的规定动作有没有落实到位,是不是敷衍了事,有没有搞形式主义;三看各级机关的整体作风有没有转变,是不是消除了"四风"问题、改变了不良习惯;四看群众自身有没有受益,是不是所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不满意的地方有了改进。

第三,强化建言献策。要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取得实效,坚持既有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结合实际的创新求变也很关键。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而就活动的创新而言,这个"种子"就是各级单位搭建的收集民心、民意的体制机制,"土地"就是广大党员群众。因此,作为"种子",必须做到善"接地气"、常"接地气"、多"吸地气",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要贴近群众,在工作上要依靠群众。建立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机制,以沉下去、请上来、背靠背的方式征求意见,开展诸如"接地气、察实情、改服务"系列活动,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另一方面健全完善落实解决落实群众意见的督办和反馈机制,让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如笔者单位就曾在活动中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约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并在各级活动办公室设立问题整改督办小组,定期通报整改进度,推动意见建议的快速落实。作为"土地",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对组织负责任的态度,鼓起讲真话的勇气,切实用好民主监督的权利,不论是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还是在各阶段具体动作的落实上,甚至在最为关键的问题整改和建章立制上,都要敢说自己内心的意见,敢摆现实存在的问题,敢提务实管用的建议,为"种子"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一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作用,"四风"顽疾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的根植于民、茁壮成长。

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运用与作用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运用,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进步, 人们对于教育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不少人已经从之前的传统大学教育观念, 向着职业教育方向转变。职业教育也因为其所特有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职业教育看重人的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实用价值较为重视, 为社会培养了较多的实用型、职业型、创新型人才, 这些人才在工作岗位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彰显了自己的价值。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认识, 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一、实践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作用

1. 掌握理论知识。所有人的技能并非生而有之, 大多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实践教学便是人类后天养成良好技能的重要途径。其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热情。在实践教学中, 蕴含着大量的专业设备、条件、环境及信息技术的因素,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咋给我专业设备的使用情况, 对实际作业的环境予以了解, 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掌握, 从而在实践的专业学习中获得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深入掌握。

2.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未来的专业型人才, 而其中的实践教学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 让学生在具有实用性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比如, 在进行电力方面专业学习的时候,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了解到电力线路的情况, 了解到电力故障的排查等等内容, 其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尽快熟悉工作流程, 尽快的融入工作环境, 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展现自己的优势。

3. 优化教学体系,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教学因为其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理论的形成过程, 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 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学结构, 让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其能够让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形成理论, 而是掌握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环境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

二、提高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运用的策略

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工作已经受到校级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提高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师们所积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实践教学更好的服务职业教育, 让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 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牢固掌握知识, 获得专业的能力, 已经成为教师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1. 做好师资提升, 拓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 首先需要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通过教师的师资水平的提升, 给学生更多的高质量实践教学。师资的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很多年轻教师走入职业教育的岗位, 其一方面对于实践教学有着自己的新的认识, 新的理论, 另一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 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时候要老教师的经验的传授, 也要做好年轻教师新理论的结合, 将丰富的经验与前沿的理论相互贯通交融,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相濡交融的理想情况。做好师资力量的提升, 是进行实践教学拓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职业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 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让学生能够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其立命之本, 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制定实践教学课程的时候, 应当矜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把实践教学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 通过制定完整的实践培训课程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获得灵感的迸发。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在自觉进行研究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就业创业意识。在探索与研究中寻找自身的创业就业方向。

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规范运行体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与提高。这就需要无论从政府的角度, 还是从学校的角度, 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 加大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 感受企业的运作、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 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企业中的工作环境, 在企业的真实实践环境下, 进行所学理论的检验, 加强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 职业院校还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管理, 让实践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规范实践教学的运行体制。

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不可估量, 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同时, 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积极推动作用。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互助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职业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刘福珍.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5, 31:96-98.

[2]于秀波.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亚太教育, 2014, 03:82.

[3]范婵娟.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能力测量”的教学评价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07:61-65.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5

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以及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使我校教育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远程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加大远程教育的应用力度,实现远程教育教学,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远程教育的应用使我们收到可喜的成果,使英语课堂变得十分活跃,学生有更多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原本枯燥乏味又孤立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资源课件的辅助下变得形象化、生活化、任务化、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英语、热爱英语、应用英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诱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动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借助电教设备将抽象、概括的语言符号形象化,让学生乐于接收,易于吸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的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特别是在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也得以全面发展,在学生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成就感,成就感的形成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二、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以学生为主体。而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 通过运用电教资源课件手段,可以集声音,图形,色彩于一体,发挥其声“形”并茂,多姿多彩的立体教学作用;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眼看,耳听,脑动,嘴说,手动,多种器官共同运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达到启迪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入量,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当堂练得少,许多内容都依赖学生课外去完成。这样一来,使得教师无法检查教学效果,也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外负担。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把所要讲授的内容,练习等事先设计好,上课时,教师只需操作计算机,这样就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训练密度。教师可当堂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实效。

四、改进教学,以教育情,以情寓情

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是培养情感的一条根本途径。越是形象地描绘,就越能将描绘对象所蕴含的情感色彩表达出来,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伴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把学生引到一个全新的、奇特的、美妙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产生美妙的情感。在教学中,进行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混淆中解脱出来,提高教学,以教育情。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主阵地,教学材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知识,也为老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源泉。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学材料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资源课件的使用,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电教设备的合理使用,能增加课堂的密度,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并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远程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高棉中学——代凤 日期:2011-08-15 17:10:39.0 浏览次数:30 次

远程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陈旧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在教育史上的一次空前飞跃,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初中物理教学增添了丰富内容的同时,更为物理教学构建了很好的平台,它突破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学习时间也可以自由安排,充分发挥了自主随意和灵活性。

那么,远程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有何作用呢?

一、为学生轻松学习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如在初中物理教学资源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依托远教资源的媒体展示,利用“优质教案”和“全国优秀教师优质课例”等资源就能方便制作出所需课件,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让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跃然于课件上,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消化,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物理知识的同时又找到自己的学习信心,倍增学习动力,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利于学习者学习物理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不同的物理知识采用的不同学习方式方法,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等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远程教育中物理教学方式别具一格

远程教育改变过去一些陈旧的物理教学方式和观念,在传统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受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影响,一些疑难抽象的问题无法得到充分解决。而在远程教育中物理教师和学生可以处于分离状态,教师由传统物理教育中的主宰者变为一个组织者;学生也从受教育的对象变为学习知识的选择者和利用者。远程教育可以使物理学习资源共享,物理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物理知识更是学习者自已的选择,远程教育中的物理教育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物理教育,更具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学习者自主搭配。远程教育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指导学习者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坚实可靠的堡垒。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轻松组织物理课堂教学

教师是否能组织好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堂物理课要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将对整堂课的物理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上浮力内容时,一般在课前5分钟内,我就开 始放自然界中存在的浮力现象视频画面,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简单自然现象,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物理的良好境界。抓住这一时机,我立刻引入话题,深入讲解内容,这节课一下来,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远程教育改变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式

在物理课堂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在备课时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层次,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用计算机解答习题,教师在主机上及时监视,了解每个学生做题的情况,学生什么地方出现问题,教师通过遥控辅导教学。教师的身份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转向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参与者,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学到知识,是学生高兴接受的教学方式。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音乐课堂 音乐游戏 特点 策略

音乐游戏教学已经被教师广泛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取得可喜的效果,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游戏课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随意展现自己的观点,不用束缚与拘谨,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将音乐课堂成为自己愉快学习的乐园,在乐学中掌握新知识,真正达到音乐教学大纲的目标。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特点

(一)增强学生的表现欲

在音乐游戏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表演,或者根据教师的要求,把音符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反复练习达到熟记的目的,现在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将音乐中较为简单的音符通过肢体语言比划出来,或者发出一些熟悉的声音,让学生来猜,猜对者有奖励。等学生都适应这种游戏法时,再进行难点的音符表演,偶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加强,有利于音乐课堂的有效进行,更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大大提高课堂趣味性。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有时候遇到难的音律学习,教师可以先带头示范给学生看,然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掌握音律,找到音律的技巧,真正把握音乐课堂的规律,完整的学好一首歌。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挑出发音最准的学生进行带头唱,给其他学生进行领头,使得全班学生都会唱这首歌,取得共同进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课后还可以交给学生一个任务,把每天学会的歌曲唱给家里人听,获得满足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游戏法教学的真正益处,以后更加愿意进行音乐游戏,提高参与游戏法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丰富音乐课堂趣味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学,抹杀学生的天性。在音乐游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游戏教学的独特魅力,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尝试学习音乐元素,在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也很好的完成课堂任务。课堂的趣味性直接决定学生的热情度,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大多建立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把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让学生真正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法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音乐天赋。

二、音乐游戏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音乐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求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游戏法教学的观念,同时更新传统教学理念,跟上时代对音乐教学的最新要求,真正把游戏教学法深入到实际教学中,发挥音乐游戏法的重要作用,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为社会培养出音乐人才,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解决音乐发展中人才稀缺问题,从而真正培养出符合音乐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只有把音乐游戏教学法真正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将内容游戏紧密结合

由于音乐这门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是音符和音律的练习。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时,能否恰当的将教学内容和音乐游戏内容紧密结合是实施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成功使用音乐教学的主要表现。只有在恰当自然的联系中,才能帮助学生学好音乐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更高效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当然,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还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独特心理和年龄阶段,找出最佳游戲方法,更好的将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相衔接,让学生在以后生活中及时将音乐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自己的音乐爱好,为以后在培养兴趣爱好方面打下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当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不要一直采用同样的游戏法,显得音乐课堂单调乏味。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时,可以多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引擎功能,搜索出更多有创新手法的游戏法,同时结合自己的音乐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找出最合适学生的音乐游戏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要求,也更好的达到音乐教学任务,提高音乐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游戏法在小学生音乐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合理恰当的利用这一方法,不仅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更加感兴趣,也更加愿意多放精力在音乐课堂上,有利于音乐教学任务的及早完成。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音乐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音乐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呈现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傲感,从而树立学习音乐的伟大目标,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加快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在音乐中嬉戏,在嬉戏中学习音乐——议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 2012(03)

[2] 王滔.儿童音乐游戏要把握“四性”[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1(03)

[3] 孙艳燕.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1)

[4] 王宁.浅析学生在音乐游戏中的快乐成长[J].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3(09)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7

一、行走新闻实践的界定

1935年7月, 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 开始了他那著名的新闻采访实践———西北旅行采访, 期间采访的成果在《大公报》上连续刊登后, 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 这些“旅行通讯”结集出版, 成为一代新闻文体的典范, 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旅行采访也叫巡回采访, 是记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线路围绕采访主题进行的系列采访活动。与一般的现场报道或体验报道不同, 旅行采访要求记者走更多的地方, 需要经历更长的采访时间, 也需要涉及更加复杂的主题。与调查性报道相比, 旅行采访则一般不事先确定单一的报道主题, 相反只有一个大致的采访范围, 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记者较长时间的体验、观察、采访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的主题或新闻事件。

旅行采访是一种既具有开阔记者眼界、培养优秀新闻素养, 同时又能创新报道形式、活跃报道风格的新闻实践形式, 特别适合对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进行采访报道。当下新闻报道大多是目的性报道, 即有目的下乡、有目的采访、三段式报道;而旅行采访, 则是有目的下乡、无目的采访、实录性报道。[1]行走新闻实践与旅行采访是一对相近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相指称, 只是由于一方面行走新闻实践的提法相对比较科学避免了歧义, 另一方面行走新闻在当下运用较广, 因此本文采用行走新闻实践的概念。如果要对两者做一个严格的区分, 本文认为行走新闻实践包含旅行采访, 旅行采访是行走新闻实践中一种特殊的职业方式。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所谓行走新闻实践, 是指新闻实践者以社会调查的方法, 按照预先设计的大致线路, 对沿途的多个地点进行体验观察和深入访问, 做出多篇连续的具有实录性质的新闻深度报道形式。行走新闻实践具有以下四个要素:

第一, 行走体验。行走新闻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行走体验, 行走的原意是行路、走动, 这里是指亲身经历、近距离接触采访对象。早在辛亥革命之前, 黄远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四能”理念, 认为新闻记者应该能奔走, 即“交游肆应, 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 以时访接”, [2]套用当下的话语, 就是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行走新闻首推徒步或者骑自行车, 路线较长则以自驾车为宜, 反对乘坐飞机、火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进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体验是指记者赶赴采访地点, 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观察来认识事物, 获取的是第一手的、鲜活的新闻素材。好新闻不是道听途说来的, 更不是编造出来的, 一些需要深度解剖的事件, 仅通过电话采访恐怕不行, 需要跑, 需要在场, 需要掘进, 更需要体验。[3]

第二, 现场实录。现场实录首先是一种采访状态, 是一种无目的的采访。行走新闻实践要采访的主题一般是不明确的, 加上不熟悉采访对象, 最好的采访方式首先是看, 其次是听, 采访时不一定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 有时也不一定直接采访。[4]实践者沿某条线路进行社会调查, 行至某个地点时, 突然发现新闻线索或者突然有所感悟, 才开始采访。现场实录是一种采访状态, 也是一种报道形式。现场实录性报道又称纪实性报道, 是深度报道中的重要文体之一。作者必须客观地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以及相关的背景材料, 尊重被采访者的原意, 而不能进行主观地想象, 也不应加入任何感情色彩。与调查性报道相比, 实录性报道不依赖解释、分析, 而是追求场景再现, 并通过场景再现将记者和读者融入现场与同一情感之中。行走新闻的现场实录特质使其本身往往具有史料价值, 无论是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 还是宁波理工学院的《行走的新闻———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 都成为了今天的深度新闻、明天的厚重历史。

第三, 深度调查。行走新闻不是形式主义的应景之作, 也不是走马观花地采访、寥寥草草地写作, 而是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实践, 是有一定容量的深度报道。行走新闻不追求新闻的短平快, 而注重新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关联与影响, 在此基础上揭示事物的实质和意义, 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新闻实践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认知, 也就缺少对相关问题的准确判断, 也就难以写出全景式的深度报道。

第四, 连续系列报道。行走新闻实践可以采用一人多点的形式, 如范长江的西北之行;也可以采用多人多点的形式, 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09年150余名新闻专业学生围绕同一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5]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 行走新闻都不是一篇单一的或孤立的报道, 而是要么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 要么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主题的系列报道, 多篇报道连续发布, 在一定时间内形成集纳式传播的显著效果。

二、行走新闻实践在当下新闻教育中的作用

当下新闻教育面临多重困境,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校教育与行业、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专业学生不专业, 上手慢、后劲不足,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人文情怀。究其原因, 新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体验, 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 因此独立进行新闻采编的能力欠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在高校新闻实践教育的力度, 但是由于近几年新闻院系的大规模扩招, 使得新闻媒体的实习实践机会显得相对稀少, 而校内所谓的模拟新闻实践又显得单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行走新闻实践就成了解决当下新闻教育困境的一剂良药。

首先, 行走新闻实践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综合新闻业务能力。由于课程分隔和教学方式的限制, 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新闻专业技能往往是零散、线性的, 缺乏系统的整合和实战的检验, 因此突然进入媒体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行走新闻实践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学习时段中, 集中锻炼了学生的体验观察、调查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多方面的能力, 而且这些能力训练模式是非线性、交叉的, 更加近似于社会媒体环境中的实战。行走新闻本身是系列连续报道, 报道体裁涉及消息、通讯、深度报道、特写等多种形式, 这与在媒体实习长期进行某一类题材的同一种体裁训练相比, 更容易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 全方位的锻炼也使学生未来进入媒体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与在报社和学校从事新闻实习实践不同, 行走新闻没有指定选题、也没有亦步亦趋的指导, 学生一切必须依据自己的分析判断, 自主发现新闻、提炼主题、确定题材、选择写作风格, 这种无预设的独立采访实践锻炼价值更高。一些优秀记者就是通过行走新闻实践, 才逐步锤炼出扎实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6]

其次, 行走新闻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当下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大多数已然是“90后”, 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成果的丰硕期, 小时候没吃过苦, 家庭溺爱现象严重, 中小学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大学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心理和生理上承受能力差。[7]行走新闻实践通过较长时间的深入一线、深入社区、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 使得新闻专业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的现状, 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 这些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打下了基础。行走新闻本身时间紧、任务重、经费紧张, 这使得其过程就是一次真实的吃苦耐劳锻炼, 期间的各种未知状况无不时时考验着实践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以及各种调适能力。行走新闻实践的丰硕成果反过来也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个正向激励和良好定型。

再次, 行走新闻实践便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新闻伦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当下各种新闻乱象的呈现固然原因复杂, 但是新闻实践者普遍缺乏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新闻伦理仍为重要原因。尊重事实、尊重实践是最基本的新闻伦理之一, 只要存在新闻传播, 就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实践。[8]行走新闻来自于实践者的体验观察、社会调查, 来自于实践者对原生态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 大多数行走新闻以实录的形式呈现, 如“x月x日七点钟, 记者在巡回采访途经某厂时, 看到x名职工正在哄抢集体财产 (把哄抢的场景写下) ……对此, 记者采访了参与哄抢的职工。一职工是怎么说的, 另一职工又是怎么说的……随后, 记者找到这个厂的厂长 (描写厂长的神情) 。厂长说……”, [9]写作这样的新闻, 主要表现实践者的所见所闻, 这其实体现了纪录的手法和客观的原则, 是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具体体现。

最后, 行走新闻实践能够全方位锤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 功夫在诗外。对报道新闻而言, 则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记者善于与人交朋友, 只有当获得了信任与友谊, 才能获得全面、真实、独特的新闻素材;二是指记者要善于分析和思考, 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及时获取新闻线索, 迅速摸清事物真相, 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新闻。行走新闻实践没有事先确定的采访对象, 没有接待单位, 衣食住行以及采访工作的开展全部依赖实践者自己, 在此过程中实践者的各项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为以后采访驾轻就熟奠定了基础。

三、行走新闻实践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走新闻实践是一种全方位的记者素养锻炼模式, 是培养优秀记者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很多学校正是看到了行走新闻实践的扎实效益, 纷纷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 组织学生仿效范长江早期的旅游新闻实践。但是, 真正要使行走新闻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出好成果, 锻炼优秀队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行走新闻是新闻实践的重武器, 挑选参与者要有较高的标准。行走新闻实践是在某种意义上是旅行采访, 而新闻教育实践往往是成建制的, 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实践方式往往时间长、任务重、强度大、成本高, 因此需要选择一些有基础、有能力、有理想、有意愿、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参加。

第二, 行走新闻实践虽类似于旅行采访, 但在旅行与采访之间不能本末倒置。行走路线的选择主要看是否有调查采访的价值, 而不是看沿途的风光是否绚丽独特。为防止行走新闻实践沦为旅游观光, 新闻实践应该与服务性学习结合起来, 新闻采访致力于报道当地状况, 改善当地民生, 实践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 要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更要对被采访的对象负责。

第三, 行走新闻实践要有周密的策划, 作品整体上要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虽然没有明确的采访对象, 也没有预先确定的采访主题, 但是在实践启动之前, 指导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前期的调查和周密的策划, 否则仓促上阵, 难免沦为“行新闻采访实践之名, 成旅游观光之实”。行走新闻实践需要整体策划, 考察对象和写作主题要紧扣时代脉搏,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采访日程要充实、细致, 并逐一落实。

四、结语

当下新闻处在一个融合媒介的时代,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缺乏名记者的尴尬处境。名记者不可能在象牙塔里培养, 也不可能仅仅进行多次重复实践、简单积累而成, 而是需要一种关涉知识、能力、意识和责任的全方位锻炼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行走新闻实践就是这样一种锻炼模式, 是培养优秀记者最为有效的方式。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2-3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之后, 通过行走新闻实践可以有效地整合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从而为今后真正进入社会媒体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4][9]范军, 张国轩.巡回采访实录: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形式[J].新疆新闻界, 1989 (3) :17.

[2]张洁.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J].新闻大学, 2006 (3) :32.

[3]刘成友.记者是行者:“跑两会”与“走基层”[N].人民日报, 2011-03-09 (04) .

[5]严红枫.让学生“动”起来[N].光明日报, 2010-06-18 (02) .

[6]张风.巡回采访[J].新闻大学, 1982 (3) :31.

[7]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分析[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09 (4) :43.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在战略主题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将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宗旨,是关乎人的发展与国家长远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不同时期,所赋予的意义不同。新时期,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笔者参考马静(2011)等一些研究者的分析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心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尊重学生主动精神与时代特点,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与专业水平,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许庆华(2007)认为新时期要从培养大学生品质、素养与能力三个层次去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推进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与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价值观、学生知识面、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还有待完善(张永波,王洋天,2010)。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与质量,研究者们提出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联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采取学科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培养思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邓功成,赵洪等,2014;张永波,王洋天,2010)。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首先要从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从大学生本身的需要作为立脚点,结合社会与国家需要,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李骁虎,2014)。具体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等教育改革中要突出“人性化”与“法制化”特征。即在学生教育管理与学生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定规范管理,强化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创新符合当前学生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整体化知识、智力与非智力以及做人与做事的素质教育观念。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关键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其中,做好学生知识和人生的引路人,净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高校注重教师进修的整体素质提升,对于青年教师,要重点培养,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在教学效果评估中,教师要注重推进素质教育考核指标的设置,以至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最后,提供多样化展示平台。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国际化明显,学校提供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有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尤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参加“挑战杯”、“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综合能力,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提升与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学科素养与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推动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角度、多渠道的人才发展思路。

(二)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

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改革与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的实践活动,涉及制度与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活动质量建设与活动保障建设等方面。在活动模式方面,涌现出“大一认识实践,大二、大三专业实践,大四就业实践”的“三为主”模式;“大一接触实践、大二理解实践、大三以上目标实践”的“三类三层次”模式以及寒假实践、周末实践、假日实践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四年规划模式等(朱赛萍,2009)。在实践活动类型的选择上,目前有国家、省级层面与学校层面,国家层面的主要有“挑战杯”、“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类型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专业发展水平与学科素养,以及塑造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三、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具有中介性质的载体才能真正实现。从体验哲学视角来看,实践活动是个体结合自身,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的一种具身认知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 ﹞ 3 号)中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原则以及机制建设等要求。胡锦涛同志2008 年6 月14 日与团中央成员座谈指出,青年 “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活动项目的亲身体验方式,逐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对加深大学生对道德意识、规则意识的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基于自己所学专业,与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相结合,组建3-5 人的团队,对课本知识的难点,带着问题有目标性对社会环保、弱势群体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采取项目运作的模式进行策划,深化课堂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与发现新问题、新答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报告与调研论文,学生从理论- 实际- 理论的研究中成长,最后形成的成果参加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评比,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活动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荣誉感,以及为实践明辨笃实的决心,为祖国勤学修德的境界。

(二)智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科技专业能力

人的发展,核心是人改造与征服世界能力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由知识学习向能力转变的理念说明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目标,并强调能力为中心。大学生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深化学业的活动,促使大学生学习更加专业化、精深化,具有夯实课业基础、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逐步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变的促进作用。

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优秀作品或创新设计进一步加工或完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申报科技含量高的“挑战杯”项目,通过校级评审,优秀作品可以进一步参加更高层次评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术素养,引导大学生努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宗旨。

(三)心育功能:锤炼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

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关键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矛盾增加,意志控制能力需要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从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让学生有重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机会,对进一步构建自我,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的具身认知角度来看,大学生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可以进一步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不足或偏差;实践中的大学生,在与朋辈交往中不断学会人际相处,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处事中的情绪控制与管理,达到体验教育目的。

当前许多高校结合当前国家与社会需要,都设置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锻炼平台,除了大学生“挑战杯”、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这些综合的实践活动以外,还专门有“双百”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机器人挑战赛等专业赛事。在这些赛事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挑战杯”、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有团体参加,也有个体参加。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品德、个人修养提升,专业素养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也得到了锤炼,从大赛中找到自信,学会挫折与成长,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有深远的影响。

推进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非常可行的途径与载体。当前各高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的实践活动体系或模式,完善优化活动结构、教师指导、活动保障、活动设置以及形式探索等,大学生实践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功成,赵洪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初探.大众科学,2014.9,122-123.

[2]李骁虎.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主体作用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5):16-17.

[3]马静.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4):159-160.

[4]许庆华.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论.前沿,2007.1,81-83.

[5]张永波,王洋天.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农家之友,2010.7,46-47.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9

一、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实践教育的涵义,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其理解和阐述的观点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实践教育至今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有两种观点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祖嘉合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是指在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过程。实践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身体力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坚持到实际生活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认识。”[4]邱伟光教授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为了配合课堂教育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的过程,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模式来健全大学生的成长机制的过程。”[5]综合两位学者对实践教育的概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是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全国各大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教育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参加实践教育可深化学生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认知,纠正大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出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6,7]。

实践教育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性和规范性地引导。实践教育的引入,能在育人为本的前提下,让空泛的理论知识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实践教育完善显性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节,科学有效地应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实践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实践教育应与理论知识教育紧密结合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是党一直主张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贯彻党的实践育人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拓展素质教育空间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学科,让大学生走出课堂,知行合一,融入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目标。理论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客观的理解;而实践教育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效降低“灌输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避免大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的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有效、持久的提高。

(二)实践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重视,情感体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规范,只有在实践中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只有进入自身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中,并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和内在素质,才具有活力。理论知识的教授只是具体内容的灌输,这些理论只有进入到人的“内心”,才能把生硬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活的灵魂,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即整个过程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来实现。大学生把自己代入“社会角色”中,在实践中加深自身对社会的认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深刻的情感体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使大学生自身能有效地带动身边的同学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实践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既是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客体,又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大多数高校教师在上课时通常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以“满堂灌”的形式,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所学的知识局限于教科书,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忽略了大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感受和需求,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严重,扼杀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意见,难以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使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教育中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

(四)实践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完善人格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稳定,且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产生一系列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现象。因此,帮助大学生认识迷惘与困惑的实质及产生原因,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缓解大学生的思想困扰,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而且在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课内实践教育是基础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8]。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不应沿用过去只讲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应当纠正实践教育只能在课堂之外进行的认识误区,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的“心”也参与进来,即情感上认可并接受,身心结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1. 演示体验实践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现实案例和虚拟环境相结合,可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很多思想政治的经典案例经常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但由于学生本人没有察觉或缺乏理论的指导,而没有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学生经历过的事情作为引例来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作用不亚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本应是生活化、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理论知识的阶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不仅仅可以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而且能动脑去想,用心去感受。

2. 参与体验实践法

高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进程,以教科书为指导,辅以历史知识,社会动态等内容,适时在课堂中举行辩论赛、心得体会交流、演讲、情景游戏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中来。大学生可以根据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自己的主观思考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快速掌握。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检验真理,打造一个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课堂,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外实践教育是核心

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社会与学校各个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课外实践教育的实现形式。课外实践教育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践,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行反思纠正,同时也在实践中升华对理论的认识,检验真理[9,10]。

1. 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等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在互联网上就时事热点与网友进行探讨。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是实际的讨论当中去,在思考讨论的过程进一步印证,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创造一个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最终在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开拓大学生的思维的宽度与广度,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2.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各项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式各样的社团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并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舞台,也为高校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如文化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并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在活动中的应用,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定期举办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明显增加,其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实现了硬件和软件资源共存,其符合现代教学体系的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可以将所学知识与以往的知识直观体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环境,将计算机完美地融入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存储以及创新的欲望。

1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明显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一种趋势。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计算机在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教学不再简单的只是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讨论最终确定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教师,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能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其必将引导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使教学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

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下的教学模式

2.1 课外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编排所要教授的内容,设计教学题目,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解答,教师在网络上公布答案和评分。计算机将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使教学课堂得以延伸,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

2.2 针对性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探讨,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提高教师讲解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个别问题教师可以单独对学生进行解答,不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生与计算机的交流更加自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不但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更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2.3 学习环境的改变

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拘束,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问题,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分组讨论、游戏等模式进行问题解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计算机具有良好的模拟功能。可以模拟实验或训练的整个过程,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学习的内容,使以往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学习的效率。

3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还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其一:计算机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有机结合,直观地显示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其二:计算机可以直接提供教学所需的内容和情景,有助于学习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讨论以及知识的巩固。其三: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按照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组织、优化,将知识点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率。

3.1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板书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依靠板书进行教学,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资源浪费严重,还不利于环保。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不再仅依靠板书进行教学,其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配合板书教学,将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示,不但节约了课堂时间,还能将知识点有机串联,制作的课件还能反复使用,使教学资源利用最优化。

3.2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将知识点通过文字等形式进行教学,有些知识比较生涩、枯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将难懂的知识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势呈现,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声音变化,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理解教师呈现的知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变换,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3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渠道更加丰富。网络世界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教学,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观看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渠道来完成知识的获得。

3.4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重点考查的对象。教师的教学不再只是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实践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平台,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不用再等到实习期才能接触到实践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锻炼。

4 结论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才能促进我国整体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莉,任维政,夏海兰.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张士磊,刘刚,段超伟.信息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2).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11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方法为核心,以教育的最优化为目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

二、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职园林类专业主要指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技术等专业。园林类专业面向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施工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岗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园林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岗位技能要求高、实践操作性强、季节与区域性明显等特点。

1.岗位技能要求高

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园林植物的种植技术、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规范和实践经验等,岗位针对性强,技能要求高,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园林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新技术来适应社会园林类岗位能力的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展示园林技术操作的全过程。

2.实践操作性强

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既为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与掌握本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也为具体实践操作进行服务与指导,所以园林类专业课程强调动手能力,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综合化,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体现出较强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时,要将理论穿插在实践中讲授,理论讲授要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并及时进行实习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巩固和深化。

3.季节与区域性明显

园林类专业的生产、施工、养护、管理等教学内容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类专业课应以生产季节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要走出教室、进入田间。不同的教学内容需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实际生产情况来完成,若错过季节,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就无法保证实地操作。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如南方的热带植物,不能在北方露地越冬,所以在北方就看不到其生长发育的过程;而北方耐寒性植物在南方会有高温越夏难等问题,这就使园林类专业课程的内容也受地域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来克服教学内容与生产季节、地域限制的矛盾。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多教、多学、多得、多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如讲解《花卉生产技术》时,由于季节及植物生产周期影响,不能把花卉生长的各个时期都展示出来,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图片、录像、动画、仿真、虚拟等技术则可以实现,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实践教学的内容,而且不会受学校的教学场所缺乏和设备落后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创造空间,虚拟真实环境,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变难为易,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内容很枯燥,展示不出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学生会觉得实践课堂单调,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习被动,教学质量也随之降低。如《植物组织培养》课中,通过采用图片、短片等现代教育技术,导入课程,会使实践教学的元素多元化,同时师生互动方式、探索方式也多样化,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环节。这样就既丰富了实践教学方式,也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会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有利于巩固实践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过程直观易懂,学生感知深刻,有利于回忆、巩固。例如在《插花技术》实践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形象、声音和色彩有机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大脑中产生深刻印象,回忆时场景会自然再现,因此,能帮助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再认和回忆,增强记忆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示范,有利于培养实践技能。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技能时,不但要通过语言详细讲解和描述,还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有关的视觉材料的示范,给学生树立模仿的样板,以进行练习和训练。课后可以反复复习和揣摩练习。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示范,不但能解决植物生长季节性和区域性问题,使教学直观容易掌握,又可以节省训练时间。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不完备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与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反之过于形式化,只追求教学课件的生动、形象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实践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和原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依据学科实践内容与教学特征,将实践学习内容加工处理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流、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4]。

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时,一些教师只是把要讲授的内容罗列在多媒体课件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和演示,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程序播放的过程,因此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上的沟通,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忽视了学生的反馈与课堂效果的优化。还有,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的信息量大,教师会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3.实践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与实践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才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整体规划相结合,全面设计教学环节,更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课件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材料,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园林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接受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2] 汪炳仁.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6).

[3] 孙爱民.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

[4] 张有录,俞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实践教育方法的作用 篇12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年来出现了过度依赖书本教材, 过度重视理论的不良倾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知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 对于教学方法和技术设施的创新性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教学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的新要求。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方法, 不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来增强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内涵。其中, 音乐游戏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音乐游戏对整个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游戏”对于小学生的魅力首先凸显在“游戏”二字上, 小学阶段的学生童真尚未褪去, 游戏的天性和本能总能吸引他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参与其中。因此, 将音乐融入游戏当中, 是拉近音乐教学与学生学习热情之间距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这些教学过程对整个学习任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成为导致这些学生对整个音乐教学兴趣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游戏, 犹如久旱逢甘霖。小学音乐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 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要目标, 不断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能够将知识内容以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利用这种思维和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就是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真是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以音乐游戏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教学策略。

二、音乐游戏教学特点

音乐游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目标, 大大缓解了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缺点, 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在小学生身上发挥较大的作用, 主要还是因为音乐优势教学有着自身难以比拟的特点。

1. 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

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 学生长期被束缚在课堂之上, 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枯燥、呆板、乏味, 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与学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而音乐游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知识教育和传授的过程当中来, 同时他们也更能符合学生的积极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游戏。并将游戏规则和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块,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

2.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游戏教学本身以尊重学生兴趣出发, 设置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种类, 在充分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最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措施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教育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中心环节始终是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各种安排,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才能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计划, 同时这种教学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音乐游戏教学的要求

音乐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 它将游戏和音乐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寓教于乐。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人员应当正确理解教学理念

音乐游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其背后的叫雪儿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工作的根本, 同时这些教育内容也对整个教学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这些教学措施也对整个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因此, 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对现代教育理念首先由充分和深入的认识, 惟其如此, 才能在贯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过程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注重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游戏的参与, 其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结合的是否顺畅、自然。结合的紧密和合理程度是决定这项教学措施效果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对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 从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出发, 制定适合学生的游戏内容, 并将与音乐知识联系起来。

3. 提升教学人员创新能力

音乐游戏教学的基本初衷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主要还是满足了他们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因此, 音乐游戏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这是保持学生新鲜感和注意力的必要措施。为此, 教师必须对音乐游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 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满足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愿望。提升教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增强音乐游戏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影响整个工作效率的关键措施。

摘要: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激发学生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种教学措施, 首先剖析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内涵, 其次, 总结和分析了音乐游戏的作用和特点, 最后提出了音乐游戏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要求。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作用,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丽宁, 杨卫萍.音乐游戏的作用和价值[J].招生考试通讯 (高考版) , 2012 (12) .

上一篇:对比水泥下一篇:双目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