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出血风险

2024-06-30

高危出血风险(精选7篇)

高危出血风险 篇1

随着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的不断发展, 心脏外科手术量不断递增, 血液制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一半左右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需要输血, 年用血量达1500万单位, 并且我国用血量每年以10%递增[1], 但是献血人次每年基本保持不变, 血液严重供需失衡。对于一个需要输血的患者而言, 输入异体同种血可能出现一系列相关并发症, 如严重的输血反应、免疫抑制作用而使肿瘤复发率增加等。尽管核酸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大为降低, 但直到现在SARS、疟疾、Chagas病仍然无法监测[2], 同时在围术期输血给患者和社会增加了经济负担。

研究发现术前高风险出血患者与围术期输血增加有关, 高风险出血患者是指: (1) 高龄。 (2) 术前红细胞压积低 (术前贫血或体型小) 。 (3) 术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的使用。 (4) 二次手术或复杂的手术。 (5) 急诊手术。 (6) 非心脏病并发症 (肝, 肾功能不全等) 。进行心脏手术四分之一的患者用去了80%的血液制品, 术前高危出血患者应该接受所有可用的围术期血液保护干预和限制抗血栓药物的使用, 可以有效的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CPB心脏手术的患者在围术期有效的采用各种血液保护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异体同源输血, 多模式的血液保护是指运用不同的药物或联合多种血液保护技术, 最大程度, 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保存患者的血液, 防止其丢失、破坏和传染, 针对每一个患者制定详细血液保护计划, 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知识, 保护好患者的血液, 预防输血性传播疾病及并发症, 节约资源,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就体外循环中高危风险出血患者多模式的血液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血液保护策略

术前血液保护方法:

1.1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鉴于贫血、拒接输血的患者, 术前提升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RBC) 的量是血液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心脏手术前2~4周静脉注射EPO开始应用较低剂量50~100 IU/kg, 每周3次, 同时给予铁剂、维生素、叶酸。现研究证实手术当天给予EPO治疗也可能降低输血[3]。但是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应用可能导致血栓性心血管事件, 对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的不稳心绞痛患者也存在此风险。重组人EPO可用于心脏手术前自储血的患者任有争议, 必须权衡血栓性事件的潜在风险, 特别是拟行CABG的不稳心绞痛患者。

1.2 抗血小板药:

拟行CABG患者, 无论是否使用体外循环, 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均应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 不可逆的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应停药≥3 d[3]。没有血栓的瓣膜病患者阿司匹林尽量停够7 d, 但是血栓的患者阿司匹林华可能持续到手术时。体外循环 (CPB) 患者围术期中华法林可用维生素K拮抗, 择期手术患者最好停用氯吡格雷5 d。

1.3 术前自体献血 (preoperative autologous donation, PAD) :

CPB患者在术前进行自体献血能减少手术患者异体血的使用量[4], PAD可使同种输血量下降。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预计在轻度至中度 (250~1000 m L) 失血, 术前自体献血有效的减少库存血的输入量, 减少因异体输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和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适应证:成人体质量>50 kg, 儿童>30 kg, 贫血:HB>105 g/L、HCT>35.00%, 清蛋白>30;CPB患者术前无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坏, 心力衰竭及全身感染的患者。术前自体献血的患者, 平均每周采集全血200 m L, 最多可采4次。最后一次术前自体献血最好在手术前3 d, 自体血最多保存35 d。CPB患者拟行术前自体献血的同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和铁剂, 增加患者的RBC的储备量, 有益CPB患者术前自体献血。术前自体献血对心脏手术患者十分安全, 但对患有心绞痛的患者需慎用, 在PAD之前必须向患者充分沟通, 向患者和家属交代PAD期间可能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须严密监控,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 必须马上停止和给予相应的治疗。术前自体献血可能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增加住院费, 给患者充分的交代是必须的。

1.4 其他:

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请血液科会诊给予相应的治疗, 肝肾功能等不全的患者给予纠正重要器官的功能。

2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2.1 止血药物

2.1.1 抑肽酶:

CPB患者术中使用止血药已有一段历史, 抑肽酶止血药是一个作用强的激肽释放酶抑制剂, 到目前为止抑肽酶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除了抑制接触激活的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Ⅻ, 抑肽酶揭示了强大的抗纤溶系统效应通过抑制血纤维蛋白酶, 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关键作用是, 抑制了血小板的激活通过抑制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5]。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抑肽酶在心脏手术的广泛应用中, 增加了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率和增加5年病死率, 并启动大讨论这药物的安全[6,7,8]。随后的研究发现抑肽酶在围术期使用中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2.1.2 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

在外科手术中氨甲环酸是常用的止血药, 作用机制是:它是赖氨酸衍生物和类似物, 通过阻断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发挥作用。CPB手术中有效的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氨甲环酸浓度为10~20 mg/L, 6-氨基乙酸130~260 mg/L[9,10]。氨甲环酸在心脏外科手术期间用于止血, 20 min~12 h总量变化1~20 g。氨甲环酸在心脏手术中使用不超过最大总剂量 (50~100 mg/kg) , 因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可能对老年人有潜在的神经毒性。氨甲环酸或6-氨基乙酸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诱发癫痫、中风、肾功能衰竭。

2.1.3 新药:

艾卡拉肽是一种有效和特殊的重组激肽酶的抑制剂, 其重要作用接触活化凝血系统和血管舒缓激肽系统。一个大的随机、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 CONSERVⅡ期试验, 评估艾卡拉肽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减少血液丢失。但是这试验很快被终止。随着此实验停止, 该公司宣布艾卡拉肽在心脏手术中的使用被终止。在止血药中新研制的铜-2010是一种新型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剂, 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和抗凝的作用, 已经在体外研究和证明了铜-2010比抑肽酶有更的高亲和力对血纤维蛋白, 是氨甲环酸的10倍[11]。在CPB的临床止血药中铜-2010可能是一种新合成的血液保护剂, 可能替代抑肽酶。

2.1.4 乌司他丁:

乌司他丁在临床中已广泛使用, 在CPB患者中它既可以止血有可以抗炎, 乌司他丁止血和抗炎的其机制是:乌司他丁提纯于人新鲜尿液, 是一种新型蛋白酶抑制剂, 对于CPB中导致的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蛋白酶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保护了血小板的功能[12];在心脏手术中乌司他丁可能抑制激肽释放酶介导的丝氨酸蛋白酶,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这些凝血的激活, 减少CPB中凝血因子的消耗[13], 进而减少CPB患者的血液丢失和对组织、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乌司他联合激素的使用, 可以减少CPB转机中对红细胞的损伤, 稳定细胞膜, 减轻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 对CPB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红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体外循环转机前将30单位乌司他丁用生理盐水溶解并稀释至20 m L, 全身麻醉后经静脉用微量泵10 min泵入10 m L, 余10 m L加入预冲液中, 能减少围术期出血, 具有立芷血相似的血液保护作用[14,15]。

2.1.5 注射用蛇毒血凝酶:

来源于巴西腹蛇毒液中提取纯化而来, 有名立止血, 其止血机制是:立止血主要成分是巴曲酶和凝血因子X激活物, 巴曲酶通过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 并以非共价键结合, 聚合成纤维Ⅰ多聚体, 又称可溶性纤维蛋白, 促进血管破损处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而初步止血[16]。在止血药中注射用蛇毒凝血酶有独特的功能, 不对凝血酶原的多少产生影响, 因此在CPB患者的使用中不会产生血栓, 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使用止血药而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17]注射1单位的注射用蛇毒凝血酶后20 min, 可以有效的缩短健康正常成年人的出血时间1/2或1/3, 这种止血作用可能保存2~3 d, 只在出血的部位产生凝血, 而在正常的血管内无凝血作用。

2.1.6 重组的Ⅶ因子激活物 (Ⅶa) :

在心脏手术后严重的凝血障碍可能导致顽固性出血和增加病死率和发病率。研究表明r FVIIa止血剂, 是安全和有效的在减少术后顽固性出血, 因此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18]。但是预防性的应用r FVIIa不能推存, 因为显著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和中风的风险。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 以确定新止血剂r FVII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当作为顽固性出血治疗的最后一招, 的r FVIIa是的安全, 但并不增加常规止血剂疗效[19]。

2.1.7 去氨加压素 (DDAVP) :

去氨加压素是一种新药, 主要作用在增加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的功能, 对促凝防栓有很好的功效, 和注射用蛇毒血凝酶一样能减少血栓带来的并发症。有研究[20]报道去氨加压素能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大出血, 特别是在使用阿司匹林7 d内的或CPB转机>140 min的患者。但是在输注DDAVP时应注意输注速率, 加强术中监测, 避免引起低血压。

2.2 自体血液保护的措施

2.2.1 急性等溶血液稀释:

针对一个术前血红蛋白正常的患者, 急性等溶血液稀释, 可能减少CPB后异体输血。但是急性等溶血液稀释的有效性在心脏手术中的使用仍然有争议[21]。急性等溶血液稀释大多是接受GABG的患者, 将抽出患者自体700~800 m L) 。这种方法可能使用于术前血红蛋白 (hemoglobin, HB) 水平较高或者是体表面积大的患者。在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是风湿热, 很大一部分患者的体型及术前HB水平较低;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大部分是体质比较瘦弱、体质量相对过轻、血量溶量不足的患者。在目前研究术前HB和较小体表面积的患者, 能抽出的自体血液只有 (270.85±63.34) m L。一些人也证明抽出的自体血5~8 m L/kg或400 m L血液在减少异体输血意义不是太大[22], 因此。急性等溶血液稀释不推存常规使用[20]。

2.2.2 CPB转机中稀释式自体输血:

CPB转机前从静脉引流管路快速采集已肝素化的血液, 同时将体外循环预充液相应地经动脉插管注入体内,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在术前给予补液, 减少因CPB转机中稀释式自体输血带来的的并发症等。CPB转机前根据术前的血细胞压积 (hematocrit, HCT) 、HB、患者的体质量等, 计算出预冲液的量, CPB中可用的预冲液有胶体和晶体等, 管路中的预充液转流后与自身血混合后形成血液稀释[23]。但是在目前的预冲液中使用丙酮酸钠林格氏液报道甚少, 芶等研究报道丙酮酸钠对犬血在体外循环机内循环时能改善红细胞能量代谢[24], 但这只是将丙酮酸钠运用在动物体内, 对人有无作用不得而知,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丙酮酸盐在体外循环作为预充液的实验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丙酮酸盐的功能和它自身的化学性质密不可分, 丙酮酸属a-酮酸, 是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枢纽, 丙酮酸盐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 可通过单羧酸转运体自由进出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这是丙酮酸盐对多器官和红细胞保护的重要基础, 目前的研究证实丙酮酸盐对心脑肝肾肺、肠和视网膜等有保护作用;并且有正性肌力, 抗氧化应激, 直接向细胞提供能量, 调整细胞内的酸碱平衡, 对抗细胞凋亡等功能[25,26,27]。丙酮酸盐作为新型预充液可能在今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是有效的保护血液及器官的方法之一。血液的稀释应和术中温度相联系, 及时抽血查血气, 避免HCT<18%, 影响重要器官的氧供。CPB期间适当的血液稀释对血液的有效成分有保护作用如红细胞等, 同时使血液黏稠度下降, 利于微循环灌注和氧供,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异体血液的使用量和减少患者的总体费用。同时抽出的血液未经破坏, 给患者输入能及时的改善养供和凝血功能。

2.2.3 术中血液回收 (cell salvage, CS) :

CS亦称为术中回收式自身献血, 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血液保护方法, 它通过血液回收装置将术野失血回收, 经过有效的处理后回输患者。CPB患者在使用CS时可能有发生空气栓塞的潜在性, 而且严重分歧持续存在于肿瘤手术是否可以使用CS这一问题上。早期多项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都已表明, 此方法可以解决血源紧张及输血带来的危害。预计术中患者是高危出血者, 常规使用血液回收机, 使用CS应该在整个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中, 而不仅仅是替代吸引器的一种工具。CS术有效的减少异体红细胞的输入, 因为CS回收的主要有形成分是红细胞, 对凝血因子没有作用, 可能在使用CS术中增加新鲜冷冻血浆 (fresh frozen plasm, FFP) 的量。

2.2.4自体血逆行预充 (retrograde autologous priming, RAP) :

RAP的患者在主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管路连接后, 开放连接管, 在开始CPB转机中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使动脉管路中血液缓慢逆行返回, 替代出等量的预充液体, 放入提前准备好的备用袋中, 在行自体血逆行预充 (RAP) 之前, 必须做好一切的工作, 待膜肺动脉路至主动脉插管处管路完全被血液充满后, 钳夹主动脉路。上、下腔静脉插管连接完毕, 缓慢开放静脉引流管阻断钳, 用静脉血缓慢的将静脉管路中液体全部替换, 同时在需要时用泵排出储血器内多余的预充液, 通过RAP可也减少血液稀释预充液。李等研究报道[28]RAP在小儿CPB心脏手术中可减少预充液 (35.55±69.87) m L, 同时显著减少患者异体输血的比率。CPB中血液稀释和非搏动性灌注, 导致重要脏器的血流重新分布, 部分脏器血流相对不足, 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的低灌注状态。RAP可以减轻CPB时血液稀释度, 有效的提高术中的HB及HCT, 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和改善微循环灌注, RAP是减少围术期输血的一种可行性的方法。但是, 在进行此操作时一定要关注患者的血压, 在CPB转机前有效的扩容, 充分的评估患者的术前情况, 拟定一对一的麻醉和输液治疗方案, 是减少RAP术带来的并发症的方法之一。主要在自体血液置换出部分预充液时, 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血容量减少, 导致血流动力血不稳。当平均动脉压<60 mm Hg时, 可给与血管活性药, 当升压药控制不满意, 应适时停止RAP,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围术期有效的给予患者必要的保护血液的方法是减少RAP术中可能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如术前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等。

2.2.5 CPB患者余机血回输:

CPB停机后及时的经主动脉向患者回输氧合器余血, 机器余血最好是通过离心血细胞回收机处理后输入, 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同时能维持患者的血容量稳定和减少异体输血量, 是多模式血液保护方法之一。机器余血输入能减少鱼精蛋白拮抗肝素时因鱼精蛋白引起的低血压, 使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CPB患者余机血回输任然需鱼精蛋白 (5 mg/100 m L) 中和。自体血中提取富血小板血浆术 (platelet plasmapheresis, PP) PP技术的提出是基于CPB是心脏直视手术后PLT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9]。CPB转机前应用Cell Saver 5型血细胞回收机, 经右经内静脉抽取血液, 以60 m L/min的效率分离采集, 依此可以采集到贫血小板 (PLT) 血浆、富血小板 (PLT) 血浆和血细胞[30]。研究报道术前分离PLT数量占全身PLT总量的20%~30%才有明显的临床作用[31,32]。这个操作在肝素化之前完成, 所菜富PLT血浆有枸橼酸钠葡萄糖溶液抗凝, 比率为9∶1[30]。但是整个PP过程一定维持血流动力血稳定, 分离过程中缺失的血容量用相等容量的6%羟乙基淀粉补充。

2.2.6 CPB患者手术方法的改进:

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无血心脏手术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在国内很多医院还是任然以手术切口为胸骨正中切口, 创面大、渗血多。有研究报道[33]采用小切口电视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可使63%的患者术后不输血, 因此手术的方式、术者操作的娴熟程度、责任心、对血液保护知识的掌握, 将可能影响患者术中失血量。并且在2011年《心脏手术血液保护指南》中, 已经明确把微创心脏手术作为多模式血液保护的方法之一。外科医师术中每一步操作, 都应仔细轻柔和麻醉医师、灌注师充分的沟通, 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延误和意外性出血。改良的CPB灌注术微创体外循环 (minim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MCPB) , MCPB主要由离心泵和氧合器组成, 连接MCPB管道较短, 无静脉回流室, MCPB管道多数有生物涂层, 并在MCPB中配以静脉排气装置和/或动脉微栓滤器, MCPB患者术野血液不直接吸引至循环[34]减少血液的污染。这些特点比其传统CPB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接近于生理状态, 能在最大程度的减轻全身炎性反应, 保护血液的有行成分和无形成分, 并减少输血, 从而保护重要器官和组织功能。MCPB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多模式血液保护的方法之一, 比传统的CPB术比较更能减少血液稀释带来的凝血功能障碍、组织的缺血缺氧。但是MCPB装置中没有像传统的CPB术那样配有静脉回流室, 没有去泡过程, 在MCPB中可能增加气体栓塞[35];同时闭合的MCPB系统没有像传统的CPB术那样配有静脉回流室, 增加了灌注医师判断和调节血管内容量的难度。CPB下心脏手术中常规应用改良超滤可以减少成人和小儿CPB心脏手术失血和输血[3]。

3 输血指征掌握

给CPB患者有效的节约用血, 需要麻醉医师、术者、灌注师对患者术前情况、手术方式等结合共同评估患者的输血指针。CPB转机中, 适当的血液稀释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有保护作用, 但是HB<60 g/L时则需要输血以挽救生命。CPB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输多少、输什么?需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处理, 中度低温CPB下, 当HB≤60 g/L时需输用红细胞, 但对于存在脑缺血风险的患者, 输血指征可适当提高;多数患者HB<70 g/L需要输血。整个手术中应根据血气变化、血常规、心电图、年龄、体表面积、心功能及重要脏器的储备功能, 来综合评估是否血要输血, 输哪一种血制品。怎样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氧供是我们管理患者的核心任务。

4 麻醉管理

在整个手术的麻醉管理中, 首先针对每一个患者有不同的麻醉方案;在手术的不同时期应给与不同处理措施如 (术前给予扩容、止血药的使用) 。整个手术中一定的麻醉深度, 可以减少手术等刺激引起的血压增高、切口的渗血。郑等[36]研究报道在围术期联合使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在血液保护中节约用血是安全、可行的, 同时效果明显。

5 术后

CPB患者术后及时诊断凝血功能异常, 减少术后失血;掌握二次开胸腔指征, 避免因拖延导致出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药物治疗贫血;术后给予有效的止血药, 引流袋血液太多, 应分析原因;术中有效止血, 减少二次手术, 术后引流袋血液可以用CS处理后回输给患者, 但是避免血液的污染。

6 结语

围术期对高危CPB患者使用多模式血液保护策略, 做好每一个细节, 联合应用各种技术保护和保存好血液, 减少血液丢失和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在必须输血的患者给予成分自体输血, 从而达到节约用血和减少输血风险。将来的血液保护研究方向主要有:深化各种血液保护策略的研究, 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技术;针对不同的患者, 围术期采用多模式的血液保护方法, 有效的保护和节约血液;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相关的安全阈值, 如血液稀释时对于不同患者的HCT及HB安全稀释阈值等。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与防治 篇2

某医院2005~2007年分娩总数6291例, 发生产后出血103例, 发生率1.64%, 最少出血500mL, 最多出血量2800mL, 行子宫全切除3例。2相关因素

2.1妊娠及分娩期合并症

病理妊娠、妊娠期合并症、产程异常及处理不当等, 作为直接或间接因素影响着产后出血的发生。某医院2005~2007年期间, 前置胎盘111例, 产后出血11例, 发生率9.9%;双胎妊娠65例, 产后出血5例, 发生率7.69%;巨大胎儿206例, 产后出血9例, 发生率4.37%;因此, 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病例做好预防, 避免和减少软产道裂伤, 具有防治产后出血发生的意义。

2.2分娩方式

统计中发现阴道分娩中阴道助产280例, 产后出血18例, 发生率6.43%;剖宫产1814例, 产后出血15例, 发生率0.83%;自然分娩4197例, 产后出血70例, 发生率1.67%;阴道助产及剖宫产因其对软产道的创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 后可增加产后失血量。

2.3精神因素

产妇的过度紧张焦虑和疲劳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以及其内分泌激素的改变, 可致子宫收缩减弱, 疼痛敏感, 产程延长, 出血增多。

2.4产后尿潴留

统计中发现产后尿潴留168例, 产后出血62例, 发生率36.9%。产妇分娩后发生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 膀胱过度充盈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发生产后出血;有些产妇因会阴切开伤口疼痛, 反射性引起排尿动作抑制;有些因产程延长, 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时间较长, 使膀胱粘膜充血, 膀胱三角区水肿所致, 应针对原因, 采用相应措施护理。

3产后出血的护理

3.1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

3.1.1针对高风险的产科而言, 医院应组织建立建全孕产妇抢救机构, 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 平时要注意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产科急诊意识, 尽可能降低产科的医疗纠纷和差错。产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危、急、重症抢救监测和护理, 熟练掌握抢救常规和急救技术, 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

3.1.2产后出血好发于异常产及有合并症的孕产妇, 我们要认真做好产前检查, 筛选出高危孕产妇, 于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

3.1.3分娩期要加强分娩监护, 注意产妇的休息和营养补, 了解产妇的心理, 多与产妇沟通,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排空膀胱, 防止产程延长、产妇衰竭等易致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发生。若有使用降压镇静药物时, 用药要适量, 避免过童,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

3.1.4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 如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 可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予肌注或静滴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

3.2产前、产时监护

3.2.1产前应定期检查, 加强健康教育, 督促孕妇参加孕妇学校的培训, 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 了解孕期相关知识, 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 (自测胎动、识别异常情况、掌握产检时间、预产期等) 。

3.2.2产时监护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 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 用产程图描述产程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 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 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 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 认真仔细观察滴速和胎心、宫缩情况。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及科学接生, 特别注意保护会阴, 防止软产道损伤, 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阴道出血量, 采用容积法收集出血量。第三产程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 避免过早粗暴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 正确协助胎盘娩出, 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 及时缝合。

3.3产后出血的抢救

3.3.1集中人力物力, 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把握抢救时机, 马上建立有效的二路静脉通道, 尽可能用留置针,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变化。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 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保持呼吸道

通畅, 有效及时地吸氧, 最好予以面罩给氧, 流量为4~6L/min, 观察氧疗效果, 如面色、指甲是否红润, 呼吸是否平稳。

3.3.2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 一旦发生休克, 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 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子宫复旧的同时, 立即验血型, 采配血, 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以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3.3徒手按摩子宫底, 刺激子宫收缩, 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方法是: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将子宫上推, 右手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壁, 其余四指在后壁, 作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协助医师完善各项检查,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4出血停止, 休克纠正后, 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 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 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 待阴道出血少病情稳定后可回病房观察。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孕妇产后出血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探讨了护理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防治

参考文献

[1]景英珍.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24) .

高危出血风险 篇3

关键词: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高危因素,临床研究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期间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积极的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能够显著降低产妇死亡率[2,3]。在该次研究中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探讨影响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为 (29.5±2.53) 岁;孕周25~44周, 平均孕周为 (39.9±4.7) 周。分娩方法如下:剖宫产95例, 阴道分娩产妇185例。记录所有产妇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30 min、30min~1 h、1~2 h、2~4 h、4~6 h、6~24 h等不同时段出血量和产妇入院时相关检查、既往史及分娩情况。

1.2 方法

(1)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超过400 m L或者胎儿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 L被诊断为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应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负压吸引器去除羊水量, 术后用称重法收集出血量, 并对其进行称重, 称重完成后以毫升为单位进行换算;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4 h内以2 h为单位采用容积法进行血量收集, 测量方法与剖宫产产妇相同。 (2) 产后出血处理及预防: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产妇采取及时的子宫按摩, 按摩的手法为阴道按摩法或双手腹部按摩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的时候力度需要把握得当, 按摩时间需要控制在9~11 min之间。同时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健康指导, 消除产妇内心的负面情绪, 减少产后出现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所有产妇不同时段出血量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 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 产后30 min次之, 与其他时段的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其他时段相比, *P<0.05, △P<0.05。

2.2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所有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引发胎盘娩出前出血量显著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异常妊娠史, 引发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 引发产后2 h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

3 讨论

临床认为, 产妇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 h内, 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超过400 m L或者胎儿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 L即为产后出血[4,5]。在临床上宫缩乏力是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 (1) 生产时间过长; (2) 患者在生产时体力透支过度; (3) 胎儿体重质量过大或者胎数过多; (4) 患者子宫发育不良; (5) 流产后分娩史; (6) 羊水过多; (7) 子宫肌瘤等相关妇科疾病; (8) 其他因素。产妇在生产时会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必要的产前检查, 并且在护理时没有进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也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6,7,8,9]。

该次研究显示, 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 产后30 min次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盘娩出前应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掌握好缩宫素应用的准确时间, 以减少产后出血量, 保护产妇及胎儿安全。该次研究还显示出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 (P<0.05) ;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 (P<0.05) , 可见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此外, 引发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的主要高危因素还有:异常妊娠史 (产后出血史、妊娠期糖尿病史、死胎死产史、异位妊娠史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 、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等[10,11,12]。

综上所述, 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极多, 医院及家属应给予产妇不同时段的健康指导和支持, 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减少各种高危因素对产妇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任为.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及防治机制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4) :625-626.

[2]赵菊美, 王琦, 程静.米索前列醇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3, 34 (7) :999-1000.

[3]叶素妮.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7) :157, 159.

[4]颜建英, 徐霞, 徐榕莉, 等.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3) :201-204.

[5]葛俊丽, 刘朵朵, 陈必良, 等.不同缩宫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1) :1475-1476, 1551.

[6]A Briley, P T Seed, G Tydeman, et al.Reporting error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nd progression to severe PPH: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BJO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2014, 121 (7) :876-888.

[7]林卫琼, 李大严.五种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比较及止血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 2014, 9 (3) :385-387.

[8]康丽宏, 陈均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4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23 (1) :61, 63.

[9]赵晓颖.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5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5) :807-808.

[10]赵淑慧, 杨彩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葡萄糖酸钙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14, 20 (14) :2664-2665.

[11]Dominic A Hovsepian, Nandita Sriram, Hooman Kamel, etal.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ccurring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for labor and delivery[J].Stroke;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2014, 45 (7) :1947-1950.

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0为研究对象,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28.9±3.2) 岁, 孕周27~42周, 平均孕周36周。120例产妇中有74例产妇在此次分娩之前有过生育史或者流产史, 在通过对产妇基本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本次妊娠过程中诱发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很多, 像妊娠期糖尿病, 产妇产道裂伤以及新生儿体重等都有可能诱发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产妇个体之间在年龄、体重等和本次研究关联性不大的因素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在进行本次研究之前, 首先对于产后出血的定义进行明确, 在本次研究中如果在胎儿分娩后产妇2 h内出血量>400 m L或者在胎儿分娩出后, 产妇在24 h内阴道流血量>500 m L, 我们则把这种出血情况叫做产后出血[1]。在对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容积法和称重法两种, 所谓的容积法就是在胎儿分娩出后, 并在产妇自身羊水流尽的基础上, 把出血直接放到弯盘内进行收集与测量。所谓的称重法指的是在患者分娩之前对产妇所使用的产包、会阴垫、纱布等用品的重量进行称量, 在产妇分娩2 h或者24 h后再对这些产妇重量进行称重, 并以1.05为换算比率对产妇的出血量换算为m L, 产妇产后总的出血量就为这两种血量计算方法的总和。通过对两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 对于产妇年龄、孕产史、文化程度以及宫缩抑制剂等因素和产妇产后出血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产后出血患者60例中出血量在500~800 mL之间的患者人数有41例, 是总研究人数的68.3%, 出血量在800 mL以上的患者人数有19例, 是总研究人数的31.7%。导致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有所不同, 其中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怀孕次数≥3次或者流产次数>2次, 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将会被大大提升, 产妇患有妊娠期疾病、贫血等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也会一定程度提升。此外在产妇生产过程中, 宫缩抑制剂使用科学性欠缺或者其第三产程>15 min, 那么其将会很大概率上出现产后出血症状。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目前经阴道分娩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如果相关的医护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症状进行纠正和预防, 那么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都是非常大的, 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3]。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产妇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现象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患者宫缩处于乏力状态时, 患者子宫收缩以及恢复的顺利进行将会受到影响, 这将会直接致使产妇胎盘附着处子宫壁血窦不能够正常关闭, 这就使得产妇自身止血过程不能够发挥出作用, 这是导致产后出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孕妇患有妊娠期疾病以及贫血是导致产后出血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因为正常产妇在面对1000 m L以内的出血量时可以通过自身机能的调节让生命体征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患有贫血的产妇一旦产后出血现象产生, 那么必然会使得其贫血症状进一步恶化, 这对于产妇身体的恢复以及新生儿健康的保证都是极为不利的[4]。第三产程的时间也是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 第三产程的时间越长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将会越高, 第三产程时间的缩短将会很大程度的对产妇子宫收缩乏力的症状进行缓解, 这对于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李雪, 肖小敏, 郭婷婷.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 2014 (8) .

[2]胡慧玲.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 2015 (17) :49-52.

[3]曹静, 应小燕, 穆春华, 等.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75) 32-34.

[4]孙润蛟, 宋立燕.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3-125.

高危出血风险 篇5

产后出血的定义、高危因素

目前, 我国诊断产后出血的统一标准: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阴道自然分娩, 出血量≥500 m L即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程度分级主要包括Ⅰ级、Ⅱ级、Ⅲ级: (1) 轻度失血 (Ⅰ级) 指出血量≥1 000m L; (2) 中度失血 (Ⅱ级) 指出血量≥1 500m L; (3) 重度失血 (Ⅲ级) 指出血量≥2 500m L。

诱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胎盘、产程长短及分娩方式等是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此外, 感染、孕产妇的精神因素 (恐惧、焦虑及过度紧张等) 及病理产科等因素也是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3]。其中因产程延长而发生的宫缩乏力性出血最多见。其次是胎盘因素, 如胎盘残留、帆状胎盘、剥离后滞留及胎盘粘连等。支佩颖[4]、张方方[5]等研究表明具有抑郁及焦虑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大于精神状态好的孕产妇。既往产后出血史也是诱发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既往一次产后出血史则产后出血率可达14.7%, 既往两次产后出血史则产后出血率可达20.6%[6]。而剖宫产的产后出血量比阴道自然分娩多250 m L, 这也是剖宫产近期的主要并发症。

产后出血的多种原因

诱发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多, 主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子宫收缩性乏力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子宫收缩性乏力, 其次是胎盘因素。产后出血常伴随休克、乏力、贫血、低血压, 甚至死亡等并发症。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案进行恰当的救治, 从发生产后出血到孕产妇死亡平均时间只有2 h。底蜕膜发育不良影响受精卵的着床, 增加了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的发生率, 故多次人工流产及孕产易引起剖宫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随着胎儿体重不断增加、多胎妊娠或前置胎盘, 孕产妇的子宫纤维会被自然拉长, 剖宫产后子宫的收缩能力下降, 造成宫缩性乏力, 最终导致产后出血。此外孕产妇的血常规异常尤其是血小板降低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引发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预防策略

剖宫产后宫缩受到很大影响, 而多次人工流产或孕产使子宫结缔组织增多, 子宫肌层发生退行性病变, 导致胎盘娩出时间延长, 第三产程出血量增加。宫缩性乏力无法有效对血窦进行收缩止血, 是致使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而孕产或多次人工流产、宫缩剂抑制剂应用不当、前置胎盘及多胎妊娠也可引起宫缩性乏力。

绝大多数的产后出血是可预防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做好计生宣教工作, 避免多次人流; (2) 积极开展导乐或助产“一对一”的全程陪护; (3) 加强孕产期保健工作。妇幼医院产科应建立孕产期保健学校, 定期开展孕产期保健知识讲座, 孕期保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到位。对于有产后出血史、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的孕产妇应及时做好准备工作, 预防或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积极、正确处理好各个产程:第一产程中对孕产妇多进行鼓励与关爱, 如叮嘱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且均衡、放松精神、注意休息等。第二产程中密切观察孕产妇宫缩情况, 以尽可能避免产程延长。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最为关键的一步。缩宫素虽然可有效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 但胎儿娩出后正常胎盘剥离时, 极易出血量增多, 即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对于此类孕产妇, 可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1 g, 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 以防止产后出血。对氨甲基环己烷甲酸能与赖氨酸结合, 达到抗纤溶效果, 从而起到止血作用[7]。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软产道损伤引起的出血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处理。对于胎盘滞留引起的出血, 应争取时间徒手剥离胎盘。若是植入性胎盘, 可选择子宫全切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加强产后观察工作, 以便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产后除严密观察孕产妇阴道出血、宫底高度及子宫硬度的情况外, 还应对子宫进行适度按摩, 以防宫腔内出现积血[8,9]。尿潴留也会引起产后出血, 可能是因膀胱长时间充盈后会压迫宫颈, 从而致使恶露排出不顺畅所致, 为此产后还应严密监测患者排尿情况。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尽可能向孕产妇解释自然分娩的益处, 鼓励其选择阴道自然分娩。子宫合并子宫肌瘤也是诱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产程中孕产妇子宫壁血流非常丰富, 如在剖宫产时剔除子宫肌瘤会增加感染或产后出血发生率。另外, 胎儿娩出后, 子宫的收缩会增加手术难度, 生产后孕产妇的雌孕激素也会发生变化, 子宫肌瘤有可能缩小甚至消失。因此,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孕产妇, 剖宫产时不应切除其子宫肌瘤。做好了术前预防产后出血工作, 但偶尔也会发生产后出血, 如出现产后出血, 应尽快找出出血原因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摘要:本文阐述产后出血的定义、高危因素及产后出血的原因, 提出掌握孕产妇病情, 采取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 做到防治有机结合, 才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预防

参考文献

[1]约翰·霍普金斯.妇产科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8.

[2]吴亮群.杨剑波.早期干预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剖宫产术的影响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36 (9) :18.

[3]蔡利萍.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2 (3) :184-185.

[4]支佩颖.陈朝芬.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30 (10) :154-155.

[5]张方方.李筱梅.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22 (8) :54-55.

[6]汪新妮, 彭幼, 朱燕虹.预防性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孕产妇剖宫产术中的效果[J].广东医学, 2012, 33 (5) :696-697.

[7]罗国妮.氨甲环酸配合缩宫素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3 (21) :204.

[8]杨素云.剖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5 (12) :92-94.

高危出血风险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共收治分娩产妇4861例, 其中诊断产后出血的104例, 发生率2.14%。年龄最大46岁, 最小17岁;初产妇70例, 经产妇34例;2 h内发生的67例, 占64.23%。

1.2 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 L[2]。

1.3 测量方法

(1) 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后羊水排清后将带有刻度的集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收集血液, 侧切伤口缝合后即刻为其换上有手秤的产后计血量纸垫, 定期测量出血量至产后24 h。缝合中应用的纱布称重计入出血量。 (2) 剖宫产分娩:子宫壁切开后先吸尽羊水弃之, 然后负压瓶吸血, 术后清理阴道积血和术中纱布称重计入出血量, 余出血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同。

2 结果

各种原因引起的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占64.42%;其次是胎盘因素, 占27.88%。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妊娠、有分娩史的经产妇以及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 见表1~2。

3 讨论

3.1产后出血的原因, 最主要的是宫缩乏力占64.42%, 其次为胎盘因素占27.88%。而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 多胎、产程延长、各种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及产妇的心理因素等均会影响子宫收缩。多胎、巨大胎儿使子宫过度膨胀, 宫腔压力增高, 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妊娠次数多, 流产、分娩次数多不同程度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 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的发生率增加, 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随之增加[3]。

3.2正确使用宫缩剂预防产后出血, 严密注意产后2 h内的观察。胎儿娩肩后肌内注射缩宫素, 对有出血倾向的配合使用卡孕栓或者欣母沛, 促进子宫的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阴道分娩者仔细检查软产道, 及时发现裂伤部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剖宫产手术中也要仔细检查切口有无延伸, 缝合仔细充分止血, 并注意术中子宫收缩情况, 术后配合使用卡孕栓。产后出血大多数发生在产后2 h内。因此, 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产后要严密观察, 注意出血量, 子宫收缩, 血压, 心率等。

3.3加强孕期的保健和检查, 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和管理, 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做好产前和产时监护, 尽可能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娟, 李维敏, 王艳萍, 等。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5) :257。

[2]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40例, 年龄23~38岁, 中位年龄27.3岁;其中初产妇32例, 经产妇8例;出血量:400~1000ml 19例, 1000~2000ml 17例, 2000~3000ml 3例, >3000ml 1例。

1.2 高危因素分析

(1) 胎盘因素。胎盘残留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常见因素。胎盘完全剥离后由于受膀胱膨胀、宫缩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对胎盘的正常排出造成影响, 导致胎盘残留于患者宫腔中;而在胎盘尚未全部剥离时, 若刺激子宫或过早牵拉脐带, 则极易导致剥离面血窦开放,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大出血现象。 (2) 软产道损伤。若患者宫缩过强则极易导致生产进程加快, 接产时若胎儿较大, 加之受不合理的助产操作、不正确的会阴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也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管颈、会阴等裂伤, 严重时甚至会伤至盆腔, 造成腹膜后血肿, 从而引起产后大出血现象。 (3) 产褥感染。产褥感染是威胁产妇及新生儿安全的一项主要因素, 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产妇临产期间被褥的清洁、卫生。 (4) 子宫收缩乏力。由于缺乏对生产知识的了解、畏惧疼痛等因素, 生产期间产妇极易发生精神高度紧张的现象。因此, 在产妇进入临床状态后医护人员常会给予患者镇静剂治疗, 然而, 若镇静剂过多则极易对患者的子宫收缩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宫缩乏力现象。此外, 难产、产程延长等也会对产妇的体力造成影响, 导致患者发生宫缩乏力现象, 从而导致产后大出血现象发生。

1.3 治疗方法

对于由软产道损伤引起的产后大出血患者, 应及时给予缝合止血治疗, 并且还需给予患者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于由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裂开引起的大出血患者, 应及时给予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若非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则应给予其髂骨内动脉栓塞治疗;对于因剖宫产导致的产后出血患者则应及时给予其非手术治疗。

2 结果

软产道损伤、产褥感染、胎盘损伤、子宫收缩乏力等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常见的几种高危因素,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及清宫治疗, 4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产后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危重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 若不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因此, 及时探讨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 及时进行预防及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 为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在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的同时还应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我院为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 预防及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对收治的4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针对性的产前、产时、产后护理,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 产前护理。产前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进行产前检查, 从而分析可能引起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 并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处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严格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耐心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使患者了解分娩属正常生理过程, 并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逐渐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其以最佳状态进行生产。 (2) 产时护理。分娩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营养补充, 同时嘱咐患者排空膀胱, 避免由于产程延长导致患者产生宫缩乏力现象。另外, 生产期间护理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的产程、子宫收缩情况、胎心等情况进行观察, 一旦有产程延长、停滞等异常现象发生应及时告知医师, 并协助医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2], 确保接生的科学性, 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会阴保护的重视, 防止软产道损伤现象发生。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胎盘剥离征象的观察, 防止过早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的现象发生[3]。 (3) 产后护理。分娩后,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流血等情况监护的重视,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分娩后应继续给予预防休克治疗。待产妇回病房后, 嘱咐患者及时将膀胱排空, 并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方式。

本结果显示, 软产道损伤、产褥感染、胎盘损伤、子宫收缩乏力等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常见的几种高危因素,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及清宫治疗后, 本组4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说明及时对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及控制, 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 并配合产前、产中、产后等针对性的护理对预防及减少产后大出血现象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40例,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软产道损伤、产褥感染、胎盘损伤、子宫收缩乏力等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常见的几种高危因素,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及清宫治疗后, 本组4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及时对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及控制, 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 并配合产前、产中、产后等针对性的护理对预防及减少产后大出血现象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峰.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 (19) :157.

[2] 王健.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 (9) :332.

上一篇:高校VB选修课教学下一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