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学生

2024-11-03

高危学生(共12篇)

高危学生 篇1

摘要:目的 调查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和高危性行为的认知及态度, 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高校普及艾滋病重点知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 对河南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一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对性传播导致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认知不够, 对开展性知识教育的需求高。结论 大学生在性问题上处于危险认知状态, 应加大艾滋病与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使性知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认知及态度

据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AIDS)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联合对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进行的报告, 截至2011年底, 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PLHIV) 和艾滋病病人有78万人, 其中性传播者占63.9%[1]。2006年至2011年, 报告职业为学生的PLHIV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从0.96%上升至1.64%。其中, 20~2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从20.3%上升至49.0%[1]。可见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趋于年轻化, 其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大学生比例呈上升态势。

近年来, 大学生的性观念开放, 对于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趋于宽容, 且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期, 很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明确赞成态度者占55.1%[2]。马瞧勤等[3]对浙江两所大学进行调查发现, 已发生性行为的2 841名学生中, 63.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始有性行为, 32.0%的学生在高中发生性行为, 3.8%和0.9%的学生分别在初中和小学发生。大学生如果缺乏相关的性知识和防护意识, 极易导致其成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人群。

因此, 了解大学生对于艾滋病与性传播知识的认知现状尤为重要。本研究即从该角度出发, 对大学生关于艾滋病与性传播的知识及态度进行了相关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自愿原则, 以河南省某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308份, 收回有效问卷28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3.5%。在288名被调查者中, 男生166人 (57.6%) , 女生122人 (42.4%) ;平均年龄为 (19.9±1.5) 岁;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分别有111人 (38.5%) 、85人 (29.5%) 、71人 (24.7%) 、21人 (7.3%) ;医学类、理工类、人文类专业学生分别有56人 (19.5%) , 183人 (63.5%) , 49人 (17.0%) ;汉族学生278人 (96.5%) , 其他民族学生10人 (3.5%) ;58人 (20.1%) 来自城市, 47人 (16.3%) 来自乡镇, 183人 (63.6%) 来自农村。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匿名答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同类研究的问卷内容, 结合大学生特点自行设计, 共3个部分: (1) 一般资料部分, 包括性别、生源地、民族、专业、年龄和年级。 (2) AIDS的认知部分, 包括艾滋病感染途径、不同性质和渠道的性行为与感染艾滋病的关系、安全套的使用方法、艾滋病知识的来源。 (3) AIDS的态度部分, 包括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对身边可能感染的同学的态度、对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态度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对在学校开展性教育知识的意愿等。

1.2.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在艾滋病宣传活动现场进行, 分为室内和室外两次活动。室内活动在教室进行, 以“因为爱, 拥抱艾”为主题, 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讲座、相关视频资料播放、有奖抢答等内容;室外活动在校园举行, 以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为依托, 制作了与艾滋病相关的展板、健康教育知识卡片等。参与活动的两组学生, 在活动前和活动后分别到现场填写问卷。问卷填写由经过培训的学生做指导, 解答填写过程中的疑问, 并承诺保护个人隐私。问卷填写后当场回收。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将回收的288份有效问卷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过程采用双人录入。一般资料采用 (±s) 、百分比、频数表示, 知识和态度部分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的认知

大学生对于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般接触和母婴传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为92.0%、89.2%;对于蚊虫叮咬、共用生活用具 (马桶、餐具等) 以及共用洗刷用具 (牙刷、剃须刀等) 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为61.5%、80.2%、73.6%;76.7%的大学生了解感染HIV尚未检测出的时间里感染者具有感染性;86.1%的大学生知道HIV感染者不能从外表看出来;80.9%的大学生认为开始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人依旧具有传染性。

2.2 对艾滋病性传播知识的认知 (见表1)

表1显示, 大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知识的认知不高, 其中对于男、女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对于性行为前饮酒或服用兴奋剂可增加感染几率的认知率不到50%。

2.3 对安全套使用方法的认知 (见表2)

表2显示, 大学生对于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存在误区。其中对于在使用安全套前, 是否应该吹气检测其有无破损的问题认知率偏低。

2.4 对艾滋病与性相关问题的态度 (见表3)

表3显示,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度不高, 但对艾滋病感染者持同情态度者的比例较高, 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的比例较低, 对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持支持态度者居多, 这是艾滋病经性传播比例增高的主要因素。

2.5 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通过广播电视 (68.4%) 、通过书刊报纸 (61.5%) 、通过互联网 (56.9%) , 还有校园宣传 (48.3%) 和街头公益广告 (46.2%) 。

2.6 大学生对性教育和性知识的需求情况 (见表4)

表4显示, 90.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设置性教育课程, 对性教育内容的需求多集中在性心理、性生理、处理恋爱关系、预防艾滋病等条目上。

3 讨论

3.1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度不高, 对性知识与艾滋病的认知不深

在调查现场与参与者沟通的过程中, 参与者表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自己不会跟艾滋病扯上关系”, 被问及其是否知道大学生中有通过高危性行为感染HIV病毒的人, 且感染比例呈上升趋势时, 大部分人表示不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观关注度不高, 只有22.9%的人会主动关注相关信息。

大学生对于艾滋病性传播知识的认知情况反映出其该方面知识知晓率低。其中对于男、女同性性行为的感染几率大小的认知情况呈现出较大的反差, 对男女在性行为中易感程度的认知存在误区, 说明大学生对与性相关的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对于与患有性病者发生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是否更易感染艾滋病的问题, 回答正确率较余飞颖等[4的研究结果 (58.7%) 高;对于女性在性行为中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大于男性的正确率较陈丹等[5]的研究结果 (52.9%) 低。

3.2 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信念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234人 (81.3%) 同情艾滋病病人, 表示应帮助他们;但愿意与之一般接触者只有182人 (63.2%) ;愿意和感染者住在同一个宿舍的只有47人。这说明大学生在艾滋病的主观意识和行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且不能以正确的认知指导行为, 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若要从根本上促使行为的改变, 需要使其亲身感受或经历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 真正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交流”, 才能通过共情达到更好的效果。

3.3 大学生对性问题关注度高, 对公开谈论“性”话题敏感

大学生对性教育和性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说明大学生对性问题的关注度高, 这与社会对性话题的传统保守及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有关。但也有部分参与者口头反映, 在大学校园谈论“性问题”过于敏感, 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 大学生处于特殊生理期, 对性有懵懂的向往;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的观念不允许公开谈论“性问题”, 这就导致大学生寻求黄色信息资源, 不能正确认识性与艾滋病及性病的关系, 导致其容易被黄色信息误导。同时, 大学生对于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存在误区, 其中对于在使用安全套前, 是否应该吹气检测其有无破损的问题正确率低。

3.4 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缺乏吸引力

调查显示, 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 (68.4%) 、书刊报纸 (61.5%) 和互联网 (56.9%) , 与陈远寿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来自教师讲授、医院宣讲和专题讲座以及同伴、同学的比例较少, 说明大学校园里艾滋病的知识宣传还没有普及, 缺乏系统、稳定、新颖、有效的宣传体系, 医院对于该病的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只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 方能扩大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从而降低艾滋病感染率。

4 对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于有关性行为与艾滋病传播关系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或存在误区。说明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处于初级阶段, 应加强宣传知识的深度和针对性。

4.1 建立有效宣传途径, 正确认识艾滋病

大学生对待艾滋病病人在信念与行为上的差异说明, 虽然其对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认识处于高水平, 但在行动上还是由于恐惧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歧视。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停留在文字说教和宣讲阶段, 不能实际感知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真实情况, 对于改变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艾滋病知识的需求, 只有39.2%的人想了解暴露后如何防护, 可能是由于大学生觉得自己不会接触到艾滋病病人或者感染者, 主观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建议将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 例如请公开身份的大学生感染者到学校进行演讲, 开展定期的知识讲座、案例讨论、视频播放等多途径宣教活动, 加入同伴教育[7,8]等有利形式, 利用共情改变大学生的态度, 促进其行为发生转变, 不要只停留于形式化的一般知识宣传。

4.2 建立科学的性知识教育系统

大学生的性观念开放和对性充满向往, 又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不能正确使用安全套, 这些因素都将增加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因此, 有必要对大学生普及性生理及心理知识。此外, 社会对性知识的敏感和回避也会增加大学生对于性的好奇, 而又不能通过正确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知识, 容易导致大学生选择浏览黄色信息。所以, 在高校普及系统科学的性知识和艾滋病、性病等知识,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4.3 在各高校建立宣传艾滋病知识的树状层次分级系统

大学校园相对开放、人群集中, 不同院系和专业分层明确, 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和认知呈现明显差异[2,9,10], 这就导致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呈现不同的断面差距。因此, 建议在高校建立树状层次分级系统, 在各个院系建立主旨明确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组织, 根据不同的需要定期在各院系普及相关知识 (包括性知识) , 通过不同形式在增加艾滋病知识趣味性的同时, 收到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

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公共卫生疾病。虽然目前在大学校园里, 每年都会在艾滋病日举办主题活动以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 但由于流于形式和宣传内容的陈旧以及传统观念的约束,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仍只限于基本的传播途径等常识。本调查从性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 以期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性与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但由于本调查的样本量相对较少, 使艾滋病与性传播知识的普及受到一定限制。建议增加样本量, 联合校园防艾社团和红丝带社团等学生团体组织, 征集志愿者, 有层次、有组织地开展系统调查, 并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以降低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1) :1-5.

[2]陈远寿, 秦伟, 罗孝美, 等.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认知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4) :661-666.

[3]马瞧勤, 丛黎明, 余飞颖, 等.浙江省某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性行为描述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 (5) :411-414.

[4]余飞颖, 许国章, 马瞧勤, 等.大学生性知识和性行为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05, 20 (12) :631.

[5]陈丹, 罗春香, 王卫红, 等.长沙市大学一年级学生预防艾滋病认知调查与教育需求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9) :2282.

[6]陈远寿, 罗孝美, 秦伟, 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性行为及艾滋病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6 (11) :1447.

[7]高玉骞, 王辉, 其其格, 等.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7) :784.

[8]梁升禄, 陆春, 龙少康, 等.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及其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0) :3920-3924.

[9]厉晓玲, 于风江, 吕媛, 等.长沙市某大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3) :702-705.

[10]黄瑞英.通辽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高危学生 篇2

1、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

答:(1)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2)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3)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4)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5)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

2、请简述管道局安全管理“金规铁律”内容。

答:(1)严禁在有安全隐患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沟下从事一切活动;

(2)严禁设备在有滑车风险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坡地作业;(3)严禁在易燃易爆或明令禁火 的区域吸烟;(4)严禁驾驶员驾车时不系安全带;(5)严禁电工作业时不上锁挂牌;(6)严禁高处作业不使用安全带。

3、请简述集团公司“反违章六条禁令”的内容? 答:(1)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2)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3)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4)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6)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3、管道局高危作业管理十六条禁令是什么? 答:(1)未制定施工方案或方案未获批准的;(2)未按规定办理和执行作业许可证的;

(3)作业现场风险不受控或安全措施未按施工方案和作业许可证要求落实的;

(4)作业现场属地负责人(机组长)、安全监管人员和施工技术关键岗位人员未在现场的;(5)机械设备未定机定人负责的;

(6)未编制专项应急处置预案或预案未获批准,或作业现场未配备应急人员和应急设施的;

(7)试压介质和压力表不符合“标准规范”或“方案”规定的;(8)施工技术人员未对现场试压介质进行检查、复核的;

(9)站场或人口密集区或重要环节试压现场未采取安全隔离和安全保护措施的;

(10)吊装作业起重机械支腿或配重未完全打开的;(11)管线下沟作业未设置专人统一指挥人员的;

(12)管线下沟作业未进行人员撤离,人员密集区未进行隔离和设置人员看护的;

(13)管线下沟作业吊装设备不符合施工方案规定和配备要求的;(14)非专业电工人员从事接线、送电等用电作业的;

(15)作业现场需配备气体检测仪而未配备的,或未按规定时间进行监测的;(16)管线打开作业现场未设置安全通道的。

4、何谓清洁生产?

答: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5、请回答承担动火作业任务的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承担动火作业任务的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1)参加动火作业现场风险分析。(2)制定并落实动火作业安全措施。炼油与化工系统特级动火作业、其他系统一级动火作业时,必须制定HSE作业计划书(动火作业安全工作方案)。(3)开展作业前安全培训,安排符合规定要求的作业人员从事作业,组织作业人员开展工作前安全分析。(4)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状况,及时纠正违章行为。(5)当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以及现场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报告作业区域所在单位。

7、当发生什么情况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动火作业许可证。

答:当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动火作业许可证。(1)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而影响到作业安全时。(2)作业内容发生改变。(3)实际动火作业与作业计划的要求不符。(4)安全控制措施无法实施。(5)发现有可能发生立即危及生命的违章行为。(6)现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7)发现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况或事故状态下。

8、《管道局移动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中规定符合什么条件,可视为关键性吊装作业?

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视为关键性吊装作业:

1、货物载荷达到额定起重能力的75% ;

2、货物需要一台以上的起重机联合起吊;

3、吊臂和货物与管线、设备或输电线路的距离小于规定的安全距离;

4、吊臂越过障碍物起吊,操作员无法目视且仅靠指挥信号操作;

5、起吊偏离制造厂家的要求,如吊臂的组成与说明书中吊臂的组合不同;使用的吊臂长度超过说明书中的规定等。

9、请回答交通运输管理应加强对哪些方面的重点监控?

答: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但不仅限于):(1)大中型载人机动车运输;(2)机动车吊装作业;(3)危险物品运输;(4)营地和大型设备搬迁;(5)特殊地段和恶劣天气的运输;(6)大件运输等。

10、请回答管道局交通安全管理的工作原则。

答: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实行“公务用车乘车最高领导负责制”,确保交通安全。

11、请解释班前安全喊话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答:班前安全喊话是将每日风险识别中识别出的潜在作业风险、预防和消减控制措施、相关要求等与参与作业人员进行沟通、交底,补充完善并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班前安全喊话由机组长或工作任务属地主管组织,主要依据每日风险识别后记录在《每日安全活动记录》中的“班前安全喊话”内容,以喊话的形式对当日工作进行安排和交底,包括当天作业方法、潜在风险、易出现的隐患和问题,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等,强调注意事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班前安全喊话过程中,要征求参与作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在 “班前安全喊话”记录页的“受话人补充意见”中进行记录。喊话结束后,喊话人、受话人和责任人分别在相应位置签字认可(必须由本人签字),作为安全责任落实的见证。标准化机组的班前安全喊话过程要录音,录音记录至少保存3个月。

12、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答:(1)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3)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4)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5)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6)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7)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13、给予奖励的事故、事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答(1)发生过程真实。

(2)在中国石油HSE信息系统中可查询到,信息填报准确完整。(3)报告人为事故、事件信息的第一报告人,且非安全管理专职人员。(4)未遂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

(5)不属于单位组织的各类检查发现的事故、事件。

14、发生哪些情况,生产单位和作业单位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相关)作业许可证,并告知批准人许可证被取消的原因,若要继续作业应重新办理许可证? 答:

(1)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2)作业内容发生改变;

高危女性防癌指南 篇3

女性癌的高危人群应重视防癌普查,以利癌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一卵巢癌

卵巢癌虽然不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它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率低。

高危人群

1.患不孕症、早发月经及绝经推迟者。

2.采用激素替代治疗者。

3.直系亲属中有癌症,特别是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结肠癌的女性。

检查方法

1.妇科检查。多数盆腔肿块及卵巢异常可以通过妇科检查被发现,但较小的肿块或较肥胖者,很难通过盆腔检查发现。

2.B超检查。是筛查盆腔肿块经济、迅速而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可以发现卵巢增大和肿块的性质。经阴道B超检查更能准确显示卵巢的异常。高度怀疑卵巢癌,而又缺乏证据或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CT检查。

3.血清肿瘤抗原125(CA125)检测。卵巢肿块性质不明时,CA125以及其他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诊断。但盆腔炎症或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时,CA125也可以升高。另外,不是所有卵巢癌的CA125都有异常表现。

4.有家族史者,检查BRCA(乳腺癌癌基因)1和BRCA2可以进一步筛选家族中的高危个体,但这项检测在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只有5%~10%。

普查频度和检查费用

卵巢癌普查应从30岁开始。与乳腺癌和宫颈癌不同的是,卵巢癌可以在1~2月内迅速发展,所以两年一次的妇科普查有时不能及时检出卵巢癌。为此,专家建议,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应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普通人群可两年检查一次。

检查费用

妇科检查一般不另收费。妇科B超检查21.5元~61.5元。CA125检测费用约100元。

防癌建议

城市女性应注意每周有一定的运动量,保持适当体能消耗,并定期检查;激素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警惕不能解释的小腹不适,及时就医。

二乳腺癌

乳腺癌是居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所以,女性应重视乳腺癌普查。乳腺癌发病对每位女性并非机会均等,高危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高危人群

1.一级亲属中有过乳腺癌病史,如母亲、姐妹或女儿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年龄在12岁以前和绝经年龄迟于55岁者。

3.初产年龄在30岁以后,40岁以上未孕、独身、结婚迟和婚姻持续时间短的女性。

4.一侧患乳腺癌,另一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5.有放射性接触史(指经常接触),青少年时期受到辐射者危险性较大,辐射诱发乳腺癌通常需要10~15年或更长的潜伏期。

6.患乳房良性疾病,如乳腺小叶或导管增生的患者。

7.肥胖,尤其是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

8.40~60岁的妇女。

检查方法

1.自查与医生的体格检查同等重要。乳腺自查应在光线良好的地方进行,以免遗漏皮肤变化。检查时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或置于膝上。肥胖或乳房较大者,在坐位检查后还应卧位检查,并在肩背部垫一枕头,使胸部隆起,这样不易遗漏小肿块。检查的时间在月经来潮后9~11天为宜,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哺乳期肿块应在哺乳后再次检查。正确的检查方法是用指腹而不是指尖,是顺时针方向而不是挤捏。

2.乳腺X线摄片,能发现临床上尚未触及肿块的早期肿瘤病变。

3.乳头溢液涂片,是一条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途径。

4.对可疑部位的乳腺行细针穿刺抽吸,再行细胞学检查。

5.病理活组织检查。对乳腺的可疑病变,应行手术切除活检,可确诊。

普查频度和检查费用

乳腺癌检查从30岁开始。普通人群30~49岁,每1~2年一次;50岁或50岁以上妇女,每年一次。高危人群30岁以后每年一次。由于多数乳腺肿块均是患者自己发现,因此,3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1~2月自查一次。

乳腺X线摄片200元(2次费用,前后对照)。有乳头溢液者,作溢液涂片费用40元。细针穿刺抽吸,细胞检查费用140元。

防癌建议

掌握正确的自我检查方法,有困难找医生。

三宫颈癌宫

颈癌是我国防癌普查工作卓有成效的少数肿瘤之一。

高危人群

1.有不良性行为。如第一次性生活过早、性生活紊乱者。

2.早婚、早育、多产的妇女。

3.宫颈不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者。

4.丈夫有性乱行为,或有不洁性生活习惯者。丈夫有包皮过长、包茎或患阴茎癌者。

5.人乳头状瘤病毒,特别是16、18亚型感染者。

检查方法

1.妇科检查。重点检查宫颈的外形、大小、质地,宫颈管是否增粗,是否有接触性出血等。

2.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是最重要的防癌普查方法之一,简便易行,经济有效。

3.阴道镜检查,能迅速发现肉眼看不见的病变,在阴道镜检查中的可疑部位取活检,能提高检查的准确率。

4.宫颈活体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简称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癌必要的依据。

普查频度和检查费用

在我国,宫颈癌普查一般从30岁开始。正常人群每1~2年检查一次,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妇科检查和宫颈涂(刮)片检查是常规的检查内容。若怀疑宫颈癌者,应行阴道镜或宫颈活检。

宫颈涂(刮)片检查费用40元。宫颈活检50元。阴道镜检查100元。

防癌建议

保持良好的性卫生习惯,警惕与月经无关的阴道出血。

四子宫内膜癌

随年龄增加,子宫内膜发生癌变的危险度也增加。

高危人群

1.月经初潮提前与延迟绝经者。

2.未育或婚后不孕的妇女。

3.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妇女。

4.使用激素替代治疗者。

检查方法

1.妇科三合诊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

2.盆腔B超检查。可观察子宫内膜是否增厚。

3.宫腔内镜检查。可直视子宫内膜变化,方便定位活组织检查,以及早发现病变。

4.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简称分段诊刮)。在上述检查仍不能排除子宫内膜癌时施行,是子宫内膜癌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普查频度和检查费用

子宫内膜癌的普查从40岁开始。正常人群每两年一次,高危人群每年一次。妇科检查和盆腔B超检查是子宫内膜癌常规的检查内容。若怀疑子宫内膜癌者,应行诊断性刮宫术。

分段诊刮费用约290元(包括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30元。

防癌建议

中老年妇女注意控制体重,及时治疗糖尿病。

高危学生 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程序,艾滋病,高危性行为,认知干预

健康教育程序由5个步骤组成,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教育程序主要以评估被教育对象的学习需要来制订计划, 实施对被教育者的宣教, 最后以其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来评估教育效果。我们在高校艾滋病性传播知识及态度研究中应用健康教育程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高校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侧重点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 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趋于年轻化, 其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大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1]。大学生正处于性行为活跃期, 且性态度开放, 容易受到艾滋病的侵害, 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2]。通过查阅有关大学校园内艾滋病知识及态度干预的相关研究, 我们发现, 大部分研究以被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的知信行相关现状为主要内容, 部分涉及性传播相关知识。此外, 大学生处于进入社会的“分水岭”阶段, 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高。基于此, 我们针对大学生性心理和性生理现状[2,3,4,5], 决定以艾滋病性传播途径及高危性行为相关知识为主要研究、宣传内容, 对大学生性行为而导致艾滋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性问题。

2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危机意识欠缺, 对性传播的风险认识不足[6,7], 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7,8], 可见大学生对性行为导致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陈远寿、陈沄渟以及kihara M等人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有在高校开展艾滋病和更多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需求[6,9,10]。因此,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

3 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及高危性行为的认识

3.1 教育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 掌握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 清楚性行为与艾滋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容易导致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 能够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持有正确的态度。

3.2 教育内容

内容包括艾滋病危害人体的机制及其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的区别, 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及患者分布现状, 河南的艾滋病感染现状, 导致艾滋病肆虐的最主要感染途径, 大学生与艾滋病的关系和潜在危险, 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

3.3 教育方法

通过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健康讲座, 结合有奖竞答、知识手册、宣传板报、案例专访视频、相关影视作品、现场答疑等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4 教育工具

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开展认知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同类研究的问卷内容, 结合大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包括3部分: (1) 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民族、生源地以及第一次听说艾滋病的时间。 (2) 艾滋病相关知识, 此部分包括24个条目, 其中艾滋病基本知识占11个条目, 艾滋病传播途径占5个条目, 安全套使用知识占8个条目, 每个条目答对得3分, 选择不清楚得2分, 答错得1分。得分为0~72分, 得分越高, 表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越好。 (3) 艾滋病一般态度, 此部分包括11个条目, 其中对艾滋病的接受情况占4个条目, 每个条目选择正面态度得3分, 中立态度得2分, 负面态度得1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占7个条目, 每个条目选择积极态度得1分, 消极态度得0分。此部分得分为0~19分, 得分越高, 表示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越积极。

3.5 评价方式

在健康教育前后发放问卷并回收, 利用SPSS软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 对比教育前后得分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鼓励参与者对教育过程和工具进行主观评价, 从而间接了解教育效果。

4 实施教育计划和过程

4.1 前期准备

查阅文献, 自行设计问卷;查找资料制作健康教育讲座课件;制作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展板和宣传画报;联系艾滋病防疫站获取相关健康知识手册;搜集影视视频等相关资料;制作海报和邀请卡片并在本次调查的高校张贴。

4.2 现场实施与结果录入

通过具体明确的分工, 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活动结束后将教育前后问卷数据录入SPSS软件数据库。共发放问卷308份, 收回300份, 全程参与者共有204人, 即教育前后均填写问卷者204人。其中男生111人 (54.4%) , 女生93人 (45.6%) , 平均年龄为 (19.9±1.5) 岁;医学类、理工类、人文类专业学生分别有47人 (23.1%) , 128人 (62.7%) , 29人 (14.2%) ;汉族学生198人 (97.1%) , 其他民族学生6人 (2.9%) ;45人 (22.1%) 来自城市, 31人 (15.2%) 来自乡镇, 128人 (62.7%) 来自农村。

5 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5.1 问卷结果 (见表1)

表1显示, 经过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认知水平和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及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得分有明显提高, 教育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改善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方面, 教育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P>0.05) 。

5.2 大学生对教育过程和工具的主观态度

共有150人表明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其中120人表示, 参与该过程了解了很多关于艾滋病方面的知识, 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意性行为的安全;这种氛围有利于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希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帮助并关爱他人, 珍爱自己;内容大胆, 形式新颖, 希望以后定期举办类似活动;认为艾滋病的知识宣传很重要, 希望以后大力普及。另有30人对教育过程提出了建议, 希望能够增大宣传力度, 扩充宣传内容, 增加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和如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等相关知识;问卷问题设置偏多, 希望精简问题。也有个别大学生表示性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但在这样的公开场合进行会泄露个人隐私。

6 讨论

高危药品培训总结 篇5

通过本次高危药品使用培训,充分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的重视,认识到高危药品致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切实地增加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且医院也提高了全院对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意识;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我院进一步加强了对高危药品的使用管理,严格要求高危药品的使用要做到双人复核,提高对高危药品的重视与规范使用,避免用药差错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同时,我院也加强了高危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鼓励医务人员应严密监视高危药品使用,对于高危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要积极上报。

药剂科

婚姻有两个“高危期” 篇6

第一个高危期大多数人初婚时,对婚姻的满足度都相当高,但2年后,当第一个孩子出生3个月时,满足度会慢慢下降,到孩子3岁时,就降到了谷底。因为,孩子的出现会让夫妻俩变得手忙脚乱,压力剧增。在这一时期,很多丈夫会觉得妻子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不但没顾到他的需要,还把他排除在外;而妻子发现自己必须同时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觉得压力很大。于是,便出现婚姻的第一个“高危期”。

爱情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自己永远在爱人心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但孩子一出生,就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此时,在对方心目中到底谁最重要,成了严峻的问题。婚姻出现问题和角色转换有关。

第二个高危期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当孩子14岁,也就是进入青春期时,最容易导致夫妻冲突。此时的孩子,喜欢在家里唱反调,争取独立,而年迈的父母也需要夫妻俩花很多精力去照顾。随着这些家庭问题的出现,夫妻矛盾也尖锐起来。

另外,对于男人来说,由于前些年过于专注事业,这时会感到身心俱疲,想“将心归家”,多陪陪家人。女性正好相反,她们开始充实自我,想向外发展。人生观的不同,使得夫妻之间除了孩子与柴米油盐的话题外就相对无言了。

同时,中年时的性生活变得寡然无味,一些男人因此走出了“围城”,要找点儿“刺激”。

高危学生 篇7

关键词:高危妊娠,高危因素,分析

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有某种并发症、合并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或倒致难产者。通过了解高危妊娠发生情况,掌握高危因素的顺位,为提高高危妊娠专项管理到位率,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全县孕产妇病死率、围产儿病死率和病残儿出生率,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2009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门诊中使用《广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软件》建卡产检筛查出孕妇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对首次来就诊的孕妇严格按照《广西孕产期保健规范》建立《广西孕产妇保健手册》,每次产前检查严格按《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进行高危筛查和评分。并按要求录入《广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软件》,通过筛查发现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均及时发放高危孕妇通知单,同时对所查出的高危孕妇建立高危孕妇专项管理卡,专人负责追踪服务至安全分娩。

2 结果

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门诊进行建卡检查的孕妇4951人,共筛出有高危因素的孕妇1658人,高危妊娠发生率为33.49%;高危因素为2206人次,其中一个高危因素有1237人,占高危妊娠总数的74.61%;两个高危因素的有313人,占高危妊娠总数的18.88%;3个或3个以上高危因素有108人,占高危妊娠总数的6.51%。高危因素分布、顺位等详见表1。

3 讨论

3.1 高危妊娠发生情况

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门诊建卡检查的孕妇高危妊娠发生率33.49%,与屈军[1]报道31.09%相近,但比范利军等[2]报道的24.60%高。

3.2 高危因素顺位

高危因素顺位前6位的是轻度贫血,人工流产≥2次,年龄≥35岁,胎位不正,难产史及乙肝病毒携带。前6位高危因素占总高危总人次的79.19%。轻度贫血占孕妇总数的6.91%,居全州县高危因素之首,与全州县的经济水平较低,群众的生活水平较差,及饮食习惯如喜欢喝姜茶等有关。而妊娠期贫血引起早产、低体重儿、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3]。人工流产≥2次占孕妇总数的6.28%,与张玲华等报道的人工流产累计发生率7.44%相近[4],居于第2位,与性解放和避孕节育知识的缺乏有关,而人工流产累计率的增加就会引起产后出血、胎盘粘连、植入性胎盘、产褥感染、羊水栓塞、早产及围产儿病死率的升高。高龄,除响应国家号召实行晚婚晚育外,与不孕症逐年发病率升高有关,也可能暗示着全州县计划外妊娠增多,结果造成高龄孕产妇日益增多,而高龄孕产妇的妊娠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前置胎盘、早产、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巨大儿和死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高龄孕产妇[5]。难产史与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有关。胎位不正易诱发难产,威胁母婴安全。乙肝病毒携带在广西省是高发区,易引起孕妇肝功能损害和母婴垂直传播,严重危害母婴身体健康。高危因素中以孕妇本人基本情况为主,而内外合并症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笔者所在保健院的科室不健全,相应病种转送到综合医院,而本身合并慢性疾病的孕妇也会主动选择综合医院。

3.3 高危妊娠管理情况

笔者所在医院有专人负责随访和追踪。每次产前检查发现新的高危因素均向高危孕妇发放高危通知书,告知其危害性以及孕产期的注意事项。同时将所有的高危孕妇基本情况上报县高危孕产妇管理中心,及时将信息返回各辖区,方便进行高危追踪。县产科急救中心的产科门诊对辖区内的和全县高危评达20分或以上的高危孕妇进行高危专项管理,定期随访,督促高危孕妇按时产检和到相应条件的医院住院分娩。

3.4 建议

3.4.1 加强围产期健康教育,提高对高危妊娠的认识。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其及家属的保健意识,并主动配合积极产检,使高危动态因素明显降低,健康教育可降低高危妊娠发生率[6]。如降低人工流产率,妊娠晚期贫血发生率,促进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全县孕产妇病死率、围产儿病死率和病残儿出生率,对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2 健全高危孕产妇急救、转诊和接诊制度。充分利用《广西妇幼卫生信息软件》和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做好高危孕妇的追踪服务及管理。所有高危孕妇均要求住院分娩,凡高危评分单项达10分或以上的的必须动员到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或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住院分娩,有效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和围产儿病死率。

3.4.3 孕早期加强营养指导和孕晚期补充小剂量铁剂预防缺铁性贫血对于降低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病死率是有效的[3]。对于经济条件和和依从性差的农村孕妇应做好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宣传工作,改善其膳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3.4.4通过计划生育协会、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加大对婚育人群的性知识和避孕知识的宣传,宣传方式要简单易懂和多样化;让目标人群充分意识到人工流产手术对妇女所产生的身心伤害。同时加强对产后和人工流产手术后的计划生育服务。

3.4.5 提倡已婚男女在最佳生育年龄怀孕。对高龄孕产妇加强产前、产时、产后保健和监护,积极处理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确保母婴安全。

3.4.6 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推行导乐陪伴分娩可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7]。对孕妇通过加强孕期宣教,改变孕妇的生育理念,正确认识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推行导乐陪伴分娩,提高孕妇对分娩是一种生理过程的认识,增强其对分娩的信心。对医生则要求严格剖宫产指征,加强产时监护,提高助产技术,增加试产机会,剖宫再孕阴道试产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对有试产条件的孕妇,应鼓励阴道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分娩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8]。

3.4.7 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到位率,以便动态观察孕妇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胎位不正和孕妇的肝功能损害,及早采取干预措施,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屈沪军.2221例高危妊娠情况分析及管理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9,24(5):593.

[2]范利军,覃钰纯.970例高危妊娠筛查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1010,25(7):893-894.

[3]明成秋.加强孕期营养指导预防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903-904.

[4]张玲华,孟光辉,曾序春.流动已婚妇女人工流产累积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226-1227.

[5]柴泽英,唐金娇,曾保金,等.高龄孕妇妊娠结局的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901-902.

[6]李玲.围产期健康教育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7,22(7):856-857.

[7]王春玲,高宝香.导乐陪伴分娩105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62-1763.

高危学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住院的孕妇共2 429例。以我省围产期记录本上的高危评分标准为依据,选择高危评分≥5分的孕妇,总共955例。

1.2 研究方法

以病例回顾方式分析孕产妇及围产儿的一般临床特点,包括孕妇的年龄、体重、住院天数、高危因素、主要的治疗措施、分娩方式、分娩时的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等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以及SQL Server 2005进行统计与分析,利用SQL语句统计各高危因素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计算来源于不同高危因素样本的χ2值和P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危妊娠总体发生情况

2.1.1 高危孕妇的评分情况

955例高危孕妇的平均得分为(16±2.4)分,最低得分5分,最高得分120分,高危评分主要集中于5~35分。

2.1.2 多重高危因素的发生情况

单一高危因素者512例,2种高危因素并存者238例,3种者138例,4种者50例,5种者14例,6种及6种以上者3例。

2.1.3 各高危因素的分布情况

胎膜早破280例,流产≥2次186例,超重146例,巨大胎儿124例,先兆早产114例,高龄10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6例,臀位88例,羊水过多79例,子宫肌瘤74例,延期妊娠69例,乙肝病毒携者68例,剖宫产史56例,胎儿窘迫46例,前置胎盘43例,妊娠期糖尿病21例,羊水过少28例,多胎27例,贫血19例,胎儿生长受限16例,活动性肝炎12例,其他29例。

2.1.4 高危孕妇的妊娠结局

955例高危孕妇中无孕产妇死亡,19例产后出血,14例围产儿死亡(其中畸形引产9例,死胎2例,3例早产儿因家属放弃治疗死亡),6例新生儿窒息(轻度窒息4例,中度和重度窒息各1例),早产82例,新生儿低出生体重85例,无新生儿产伤。955例高危孕妇分娩方式为剖宫产739例,经阴道分娩216例。

2.1.5 高危评分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955例高危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包括双胎)平均体重为3.26 kg,最小体重为0.95 kg,最大体重为5.45 kg。随高危评分的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见表1。

2.1.6 高危评分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955例高危孕妇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 d,住院天数集中于3~8 d,最长为56 d,最短为1 d。住院天数为56 d的孕妇年龄为38岁,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第38周剖宫产,术后产妇及新生儿正常,于术后第6天出院;住院1 d的孕妇年龄为36岁,在39+4周发生胎膜早破,住院1 d后经阴道分娩,产妇及新生儿情况正常,因经费不足而出院。高危评分在5~40分的孕妇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高危评分≥45分的孕妇住院天数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1.7 高危评分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不同分娩方式以及高危评分的发生情况见表3。不同高危评分孕妇的剖宫产率均明显升高。

2.2 单个高危因素的发生情况

2.2.1 年龄

955例高危孕妇年龄≥35岁的孕妇有115例,平均年龄为37岁,最大年龄45岁,剖宫产率87%,经阴道分娩率13%,新生儿平均体重3.17 kg,平均分娩孕周38+1周。此外,115例高龄孕妇有3例是胎儿畸形引产者,分别为胎儿腹裂畸形、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孕妇羊水极少合并胎儿泌尿道畸形。胎儿腹裂畸形的孕妇在孕30+3周引产,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于28+3周引产,羊水极少的孕妇合并严重的胎儿泌尿道畸形,在第34周引产。不同年龄的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见表4。

2.2.2 体重指数

955例高危孕妇体重指数均在18 kg·m-2以上。体重指数≥25 kg·m-2的孕妇有185例,年龄18~41岁,平均30岁。这185例孕妇的剖宫产率为88%,经阴道分娩率12%,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5 kg,平均分娩孕周为38+4周。超重孕妇与巨大胎儿发生的关系见表5。与正常体重的孕妇相比,超重孕妇分娩巨大胎儿的几率增加(P<0.01)。

2.2.3 有异常孕产史的孕妇

955例高危孕妇中有死胎史的孕妇有3例,其妊娠时间分别为39周、38+5周、37+5周。这3位孕妇的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955例高危孕妇中有死产史合并产后出血史的孕妇1例,年龄27岁,于孕41周剖宫产产下一正常新生儿。该孕妇在术中术后均给予了促宫缩治疗,未出现产后出血。955例高危孕妇中流产≥2次的孕妇共有187例,年龄17~46岁,平均31岁。这187例孕妇的剖宫产率为78%,阴道分娩率为22%,新生儿平均体重3.33 kg,平均分娩孕周38+4周。孕妇的流产次数与早产的关系见表6。本组病例中,孕妇的多次流产史与早产发生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P>0.05)。

2.2.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本次研究中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有106例,包括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3例、妊娠期高血压29例、轻度子痫前期50例、重度子痫前期23例、子痫发作1例。106患者的年龄为26~40岁,平均31岁,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15 kg,平均分娩孕周37+2周,剖宫产82例(77.35%),经阴道分娩24例(22.65%)。10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有88例使用硫酸镁解痉的同时给予降压治疗。同时,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有6例(5.6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胎儿生长受限有相关性(P<0.01),见表7。

2.2.5 妊娠期糖尿病

955例高危孕妇中无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1例,年龄为25~40岁,平均30岁,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23 kg,平均分娩孕周38+3周,剖宫产25例(80.65%),经阴道分娩6例(19.35%)。31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均较理想,其中27例仅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糖,其余4例调节饮食的同时给予胰岛素治疗。31例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分娩巨大胎儿1例,与非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相比,巨大胎儿的分娩率没有明显增加(P>0.05)。见表8。

2.2.6 妊娠晚期阴道出血

955例高危孕妇中前置胎盘者43例,年龄23~40岁,平均29岁,剖宫产40例(93.02%),经阴道分娩3例(6.98%),新生儿平均体重3.15 kg,平均分娩孕周37+5周。43例前置胎盘孕妇中,28例合并2次以上流产史,流产与前置胎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9。

2.2.7 羊水量异常

955例高危孕妇中羊水过多者79例,年龄21~39岁,平均28岁,剖宫产68例(86.08%),经阴道分娩11例(13.92%),新生儿平均体重3.32 kg,平均分娩孕周38+6周。955例高危孕妇中羊水过少者28例,年龄23~39岁,平均29岁,剖宫产22例,经阴道分娩6例,新生儿平均体重3.03 kg,平均分娩孕周39周。合并畸形者2例,其中1例为泌尿道畸形,羊水极少,于第34周引产。与其他孕妇相比,羊水过少的孕妇合并胎儿畸形的发生率更高(P<0.01),见表10。

3 讨论

本研究中高危孕妇的发生率为39.3%,高于文献报道的19.9%[3]。这与本院接收的城市孕妇偏多,建立围产期保健卡早、检查规范有关,因而高危孕妇的筛出率高。按照高危因素的发生率依次排列,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胎膜早破、流产≥2次、超重。这与国内学者报道的胎位不正、不良孕产史、瘢痕子宫占高危因素的前3位[4]不一致。本组病例中有评分达到或者超过20分的孕妇存在,原因是部分孕妇有多种高危因素并存的现象。其中,2种高危因素并存者238例,3种者138例,4种及以上者67例。本组病例中,早产儿共有82例,发生率为3.38%,介于单胎和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之间,与报道相符。本组数据表明评分越高,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越高、住院天数延长的发生率越高,同时剖宫产的发生率随之提高。因而,对于高评分孕妇或多重高危因素并存的孕妇,应该进行重点管理。

少女孕妇和高龄孕妇是高危妊娠管理的重点对象。年龄达到或超过35岁的孕妇为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在不同的国家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5]。本组病例中的115例高龄孕妇中,有3例合并胎儿畸形,其胎儿畸形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年龄组的孕妇;1例胎儿腹裂畸形,于孕30+3周引产;1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于28+3周引产;1例羊水极少合并胎儿泌尿系严重畸形于34周引产。3例均在孕晚期引产,已经错过了引产的最佳时期孕中期。这与孕妇没有定期产检、没有及时发现胎儿畸形有关。对于准备怀孕的高龄孕妇,医生应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向孕妇说明在孕早期、孕中期可以发现的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以及在分娩以后发现染色体异常的风险[6]。

国内超重孕妇的定义是指体重指数≥25 kg·m-2的孕妇。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孕前的体重指数≥25.0 kg·m-2的孕妇称为超重孕妇[7]。本组病例中185例超重孕妇分娩巨大胎儿39例(21.08%),与正常体重的孕妇相比,超重孕妇分娩巨大胎儿的几率显著增加。在这185例超重孕妇中,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有9例,其发生率高于一般孕妇人群。超重孕妇分娩小胎龄儿的几率相对比较低,但是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孕妇,比如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有严重的血管病变,也有可能分娩小于胎龄儿,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则围产儿预后相对较差[8]。

具有多次流产的孕妇即使孕周已经超过28周,其妊娠风险仍然高于正常妊娠的孕妇,发生早产、手术产及围产儿死亡率的几率明显增加[9]。本组病例中有187例孕妇流产次数大于等于2次,其中早产者25例(13.34%),与流产次数小于2次的孕妇相比,早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以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的妊娠期疾病[10]。本组病例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共106例,其中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3例(2.8%),妊娠期高血压103例,并发子痫前期者50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者23例,子痫发作患者1例。10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合并胎儿生长受限者有6例(5.66%)。6例孕妇血压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解痉降压治疗后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以内。本组结果表明,胎儿生长受限多发生在血压控制不佳的孕妇。本研究106例妊娠期疾病患者中有88例在使用硫酸镁解痉治疗的同时给予了降压药物的治疗,孕产妇及围产儿预后较理想。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是以孕期糖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孕妇糖尿病合并妊娠围产儿病死率明显增高。本研究中巨大胎儿、早产均有发生,但是在积极治疗下,产妇及新生儿预后均较好,无产后出血、新生持续性低血糖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本组病例中的31例糖尿病孕妇,仅控制饮食治疗者有27例,有4例(12.90%)给予胰岛素配合控制饮食治疗,31例糖尿病孕妇的血糖均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

妊娠20周以后的阴道流血称为妊娠晚期阴道流血或产前出血。妊娠晚期阴道出血的发生比例约为2%~5%[11]。前置胎盘的病因不明确,与高龄产妇、经产妇、多次分娩史、多次流产史以及吸烟吸毒等因素有关[12,13]。本研究43例前置胎盘孕妇中,28例合并2次以上流产史,统计学分析证明流产与前置胎盘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本组孕妇无论完全性前置胎盘以及部分性前置胎盘均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边缘性前置也适当放宽了手术指征,经阴道分娩者仅有3例,43例前置胎盘孕妇平均分娩孕周为37+5周。

羊水过多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的任何阶段羊水量超过2 000 ml。羊水过多的发生率为0.2%[14]。本研究中有79例羊水过多但无胎儿畸形的孕妇,包括合并足月胎膜早破者7例以及足月前胎膜早破者1例。羊水过少是胎儿处于危险状态的重要信号,围产儿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明显增高。轻度羊水过少孕妇分娩的围产儿死亡率是正常妊娠孕妇的13倍,而重度羊水过少则高达47倍。羊水过少本身并不增加母亲的风险,但是潜在的原因可能增加孕妇的风险。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或脐带受压常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孕妇剖宫产率会随之增加[15]。本研究中27例羊水过少孕妇中2例胎儿畸形,确诊后立即引产。对于胎盘功能减退的孕妇给予了及时终止妊娠的治疗方式,其他孕妇也是适时终止妊娠,27位孕妇的平均分娩孕周为39周,新生儿平均体重3.03 kg,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对羊水过少但是已经足月的孕妇,则应终止妊娠并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对于合并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窘迫或羊水粪染严重的孕妇,应行剖宫产术。

规范行为避“高危” 篇9

本文将通过分析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 探讨高处坠落事故防范要点以及管理对策, 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高处坠落事故, 其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高空作业未系好安全带, 或安全带低挂高用;作业人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精神病等疾病并在作业时发作;作业人员产生胆怯心理, 手忙脚乱;高处坠落的安全设施不完善;室外高空作业受到风、雨、雪、冰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吊栏、平台发生故障等。主要表现为手脚滑溜, 失足、踩空, 站乘的场所坏损、倒塌、摇晃, 操作失误等。

心理原因

一是无知心理。主要表现为一些作业人员由于缺乏高空作业相关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普及不够, 对周边存在的安全风险缺乏正确的认知, 从而造成无知型违章。

二是麻痹心理。主要表现为一些作业人员由于长期从事高空作业, 久而久之, 产生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 仅凭经验作业, 从而导致警惕性和自我防范意识大大降低。

三是侥幸心理。主要表现为一些作业人员对高空作业安全风险重视不够, 存在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带而不用或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演变为应付检查的形式。个别作业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侥幸和应付心理严重, 有些事明知不该做, 也要去做, 走捷径、图省事, 虽然可能有时会让工作更快捷, 可一旦出现问题, 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是被动安全心理。主要表现为一些作业人员自我约束性差, 无人监护时经常违章作业;个别领导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 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进度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把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和落实现场安全措施看成是应付检查, 不能将其当成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效机制去抓, 形成“前面整改、后面犯”的不良循环怪圈, 造成管理被动。

自身安全素质原因

一是按惯性工作, 不对标。一些老的企业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 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具备自身特点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做法, 其中部分是有益于安全生产的, 如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等。但随着国家、行业对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 安全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也随之变更, 致使个别传统做法与当前安全管理需要相矛盾, 某些习惯性做法、随意性工作就现行的管理标准而言已属违章行为。由于宣传教育的不到位, 加之未能引起部分人员的警惕和重视, 仍按照惯性去照搬、照套, 造成人员认知程度差, 在高空作业实践中的违章行为仍然屡屡发生。

二是新入厂人员及外来施工人员由于对企业生产现场不熟悉, 对规章制定掌握程度有限, 在工作时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外来施工人员, 首先是其素质参差不齐, 安全意识淡薄, 其中相当一部分施工人员缺乏高空作业相关安全知识及实践经验, 个人安全防护意识、措施落实不到位, 安全操作技能明显掌握不足, 致使现场违章时有发生。其次, 个别外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能力差, 施工人员流动频繁, 不断有新人进入现场, 使得安全教育培训强度加大, 提高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素质的工作出现反复, 进一步加剧了高处作业现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频率。

三是性格原因。有些人生性鲁莽, 生活上或工作中都冒冒失失, 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不安全行为, 已成为习惯, 而且满不在乎。一些员工在高空工作 (操作) 过程中, 不能按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落实安全措施, 出现作业现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防护手段不到位, 作业过程中危险因素失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现象, 致使安全制度规程流于形式。

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是安全氛围的缺失。一些职工对高空作业等安全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加之个别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对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习惯不能及时进行纠正, 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逐渐主导了操作人员的操作习惯, 致使一些作业人员的行为失控, 造成违章。

二是情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的有意违章, 例如事先准备不足, 仓促进行高空作业, 而违反安全规程, 出现不安全的动作;离结束工作的时间很近或快下班时, 检查者不认真检查就签字;负责人看到现场人手紧, 就违反安全规定支配监护人员去做别的事情或者自己参加工作等等。

三是作业强度过大, 超出了作业人员生理、心理限度。如果在作业操作时要求记忆的内容太多, 操作时要求选择的内容太多, 或操作比较复杂, 作业环境恶劣等, 就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或动作。例如, 在噪声、振动、高温、粉尘多、照明不良的环境下工作, 作业人员容易出现误操作。

四是人情因素的影响。在一些高处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着讲人情的现象, 使原本刚性的制度被人为地“软化”, 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和教育作用,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操作者实施不安全行为的侥幸心理。

防范要点

高处坠落防范要点包括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 扣紧下颚带;临边作业必须做好防护;身体不适时, 应向领导说明情况, 避开有危险作业;临时打开的洞口、超过2 m基坑, 周边应搭设防护栏杆, 夜间设红灯警示;夜间作业应配备良好照明, 冬季作业应有防滑、防冻措施等。下面笔者重点从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网、脚手架、梯子等工具的角度, 探讨高处坠落的防范要点。

正确使用安全带

作业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必须使用检验合格的安全带。使用前, 应检查绳带有无破损, 卡环弹性是否损伤, 安全带应高挂低用, 并栓挂在牢固的物体上。使用时需要注意, 不得将安全带卡环随意卡在金属梁或板的边缘上;不得将安全带挂于倒链上;不得将安全带挂于尖锐棱角处;不得低挂高用。

正确使用安全网

安全网是保证高处人员免受坠落伤害的有效护具, 也能起到防止落物伤人的隔离作用。安全网分为平网和立网。平网主要用来承接人和物的坠落, 安装时应平行于水平面;立网主要用来阻止人和物的坠落, 安装时应垂直于水平面。使用时需要注意, 不得将网拉过带角或尖锐物体的表面;作业人员不得跳入安全网内或将物件投入网内;不得在网内、网下堆放设备或物品;不得将焊接火花或其他燃烧物落入网内。

正确搭设和使用脚手架

脚手架是高空作业时的临时性设施, 是工作人员高空作业的平台。搭设脚手架时, 要选用合格的搭设材料;脚手架应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足够的承载能力;脚手架地基应牢固, 不得在起伏不平和软硬不一的地面上直接搭设;脚手板应铺满、铺平和铺稳, 不得有探头板;脚手架应装有牢固的梯子, 以便作业人员上下或运送材料;对较高的脚手架应具有防电、防雷装置或措施;脚手架应经检验合格, 并出具书面证明后, 方可使用;在脚手架上作业时, 应严格控制重量, 不得超载。使用脚手架时应注意, 严禁使用未经检验的脚手架;严禁利用脚手架吊运重物;严禁攀登脚手架上下、传递工具和材料;严禁在脚手架上拉结吊装缆绳;严禁随意拆除脚手架物件或联墙杆件;严禁在脚手架底部或近旁进行开挖沟、槽等作业;严禁起吊构件碰撞或扯动脚手架;恶劣天气, 严禁在露天使用脚手架。

正确使用梯子

梯子是一种移动式的轻便架子, 高处作业时经常被使用。梯脚底部应有防滑措施, 例如, 锚固、夹固;梯子必须稳固在地面, 倾斜角度一般为60~70°。梯上有人作业时, 梯下应设专人扶护;当梯子架于通道或门边时, 应设专人看守, 以防梯子被推翻。在带电区域内使用梯子时, 应保持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 并设专人看护。使用金属梯子时, 应采取防感应电措施;爬梯时, 人员应面向梯子, 双手紧握梯柱, 不得手中持物;站在梯上作业时, 应先系好安全带, 再作业。在高处作业时, 严禁出现下列做法:一是多人同登一梯;二是抛掷工具和物料;三是梯子放在门前使用;四是梯子靠在玻璃、电线或其他不稳的物体上。

管理对策

要减少或消除高空作业的不安全行为, 杜绝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 必须先从规范作业人员行为、杜绝违章入手, 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对影响遵章守纪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进行动态的控制和管理, 实行综合治理,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处作业安全, 乃至企业整体生产安全。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做好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工作、预防事故发生, 应重点从提升职工自身防护意识入手。从企业层面讲, 首先要加大高空作业制度、安全常识及事故案例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高空作业安全风险预防常识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告知, 并制定相对应的防范措施, 工作现场应设置高空作业风险告知牌、标志牌、警示牌等;要经常组织紧急救护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特殊岗位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要求持证上岗。其次, 要及时配置、发放高空作业防护用品、劳保防护用品, 对特殊防护用品组织专项培训, 并对用品质量和使用情况组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对现场存在的“装置、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违章”必须坚决纠正, 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最后, 要严格按相关规定定期对高空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患者和疑似病人, 对该类人员进行相应的工作调整、变动, 必要时给予休假, 以减少安全风险。从员工个人层面讲, 要坚决摒弃“无知、麻痹和侥幸心理”, 自觉学习高空作业相关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 工作中必须严格按要求佩戴好各种防护用品,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切实把预防工作做到位。

抓好班组和现场管理

培养操作者的行为安全习惯必须紧紧抓住班组和现场这2个安全监督的关键点, 通过经常化地组织高空作业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式, 全面构建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评估长效机制, 在第一时间把住安全源头, 在第一地点防住事故苗头, 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目标。

首先, 抓好班组管理。一是抓好日常安全意识教育。二是开好班前会,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班组人员健康和心理状况的检查, 高空作业劳保用品穿戴情况的检查, 作业指示和危险点的分析预测, 分配任务, 做好共同作业中的配合与联系的安排。三是建立健全安全档案。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活动。

其次, 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只有制定了标准化作业的规范和要求, 才能使人员在作业中正确操作, 严守标准, 养成习惯, 逐渐克服和纠正不良的习惯和做法。通过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推广应用, 实现杜绝岗位员工习惯性违章的目的。以高井热电厂为例, 通过制定《高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推行“三讲一落实”班组安全管理办法, 将作业安全管理过程高度归纳、概括为“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 抓落实”4个模块, 通过4个模块的流程化控制, 有效避免了安全管理的“丢、漏”项, 使全员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可评估性更强。“三讲一落实”依据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程、规章等制度文件, 表现形式是可操作性强的流程化管理方法。员工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熟练运用和坚持使用, 培育了安全意识、养成了安全工作习惯, 完成了让纸面制度变成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 将制度与文化进行了有效对接, 既维护了制度的刚性又发挥了文化的渗透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高井热电厂结合实际情况, 对“三讲一落实”进一步深化, 要求在执行过程中, 各级领导、专工、班长、技术员、安全员、工作负责人、员工要人人讲“三讲”, 人人抓落实, 充分互动, 充分参与, 主动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出台了《高井热电厂“三讲一落实”活动管理办法》, 细化监督评价标准, 每月利用“三率两榜” (三率即生产任务讲解率、人人讲实现率、管理人员指导到位率;两榜即专业指导到位排行榜和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排行榜) 对各级人员到位情况进行公布, 提高人员积极性;建立了“两票” (工作票、操作票) 现场动态检查卡, 规范各级人员到现场检查生产情况的内容和要求;完善《岗位作业风险控制指导》, 以岗位为基础, 为作业风险辨识和控制提供依据。通过对一种管理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和不断深化、完善, 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固本强基。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提醒一下、多核对一次已经逐渐成为了班组职工的工作习惯。

最后, 加强现场管理, 实行违章考核的连带机制。现场作业是以一个作业小组为单位, 其安全负责人即为工作负责人。为达到高空作业时真正杜绝不安全行为出现的目的, 一方面要靠工作成员自身具备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行为能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周边人员, 特别是工作负责人的监督提示。因此, 可以采取建立工作小组成员互保制, 实行违章积分管理。通过作业小组成员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互相提醒, 消除控制危险因素, 防止发生伤害事故;互相检查设备工具和安全装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互相督促实行标准化作业;从而达到共同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例如, 高井热电厂通过积极发动广大职工查摆高空作业违章行为, 实行违章积分连带机制 (工作班成员违章连带工作负责人、操作监护人、机组长直至班组长、值队长、部门领导, 按违章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积分) , 将“三不伤害”延伸为“四不伤害”, 增加“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强化工作班成员的互保机制, 对各类违章按照“教育、曝光、处理、整改”步骤进行处理, 并给予检讨、备岗、待岗、经济考核等处罚, 有效建立了良好的反违章机制, 保障了作业人员的行为安全。

加强现场作业环境的管理

高危学生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期间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97例, 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分别为48例、49例;男、女患者分别为53例、44例;平均年龄为 (57.52±13.94) 岁。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逐一分析调查, 并讲解过度吸烟、高盐、肥胖是引起该病的诱因。对该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同时进行日常指导工作;对高危人群根据调查结果对肥胖的患者督促进行减肥;对吸烟酗酒的患者给予劝说, 令其尽快戒烟忌酒。同时对具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进行劝导, 进行控盐、控脂肪。可组织所有患者开展有利身心的集体运动, 可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出院时告诫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运动对长期预防、放缓该病的发生具有重大作用。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97例患者进行高危因素控制制后, 患者病情知晓率、不良习惯改善率明显高于控制前 (P<0.05) , 详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 有家族史, 长期吸烟、肥胖、高盐的人群, 该病的发病因素也与精神紧张、压力大等有关[2]。只有从患者的生活入手, 好好预防工作, 才能从源头降低高危因素的产生。因此, 提高患者对该病的知晓率, 有针对性的控制病情, 鼓励进行适量的运动, 合理膳食, 减少盐的摄入, 平衡心态, 唤起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自觉从医等意识。本次研究中, 97例患者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 出院后不断对该病的注意事项进行强化, 半年后进行回访调查得出, 患者对病情知晓率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不良习惯的改善, 在延缓发病、控制血压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 将高危人群作为主要预防的重点, 加强该病的宣传工作, 才能有效的提高该病的治疗率。

摘要: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 控制高血压高危因素半年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期间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97例, 在治疗的同时加强高危因素的控制, 半年后对所有患者的血压控制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对97例患者进行高危因素控制, 半年后的病情控制率、疾病知晓率明显高于控制前 (P<0.05) 。结论:对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好的改善, 知晓率提高使得长期疗效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立华, 徐志鑫.高血压及高危因素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08) :69-70.

斑块高危因素知多少 篇11

只有中老年人会发生斑块吗?

值完夜班后,又和白班医生一起查了一遍房,“这样心里才踏实”,略显疲惫的脑内科主任医师卞德和对笔者说,“病房里大部分都是患脑缺血等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他们的血管里都有斑块,所以都有脑缺血的症状,如果动脉斑块破裂完全堵住血管的话,就必须在3小时之内进行抢救。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病情,一有情况就马上处理。”

根据有关报道,中老年人是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卞德和目前负责治疗的12名患者也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是否意味着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出现斑块呢?卞德和并不这样认为。“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斑块从早期病变、形成、生长变大,直到最后崩溃堵塞血管,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严重阻碍血液流动,出现头疼、头晕等症状的时候才来就诊,其实在这之前斑块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没有人注意。曾经进行过一个研究,发现很多人的血管在青年人甚至儿童时代就已经出现斑块早期病变。所以并不是说血管在年轻的时候一点事儿都没有,等到岁数大了才出现斑块。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出现斑块,只是在50岁以后病情发展更快,症状更明显,更引人注意一些。所以说,斑块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甚至现在不少学者认为,对斑块高危因素的预防措施应该从儿童期开始。”

斑块高危因素知多少?

“那天我爸和我因为点儿事生气,冲我嚷着嚷着就晕在那儿了……”刘大爷的女儿眼圈红红的,正在向医生卞德和叙述刘大爷的病情。刘大爷刚才送入医院时一直昏迷不醒,初步诊断为脑梗塞,所幸通过抢救已经恢复清醒,现在正在病房里休息。完成入院记录后,卞德和医生告诉笔者,“他(刘大爷)是我们科室的老病号,患偏头痛有好几年了,我们发现他脑血管里有斑块,而且脾气也不好,就告诉他吃药静养,千万不要生气,结果还是没控制住。”

卞德和介绍说,健康的血管内壁之所以会出现斑块,就是由于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导致斑块发生和破裂的危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血脂过高。“血液里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我们说这都是血管里的‘垃圾’,因为它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特别严重,时间一长,原本光滑平整的血管内皮就会变得‘伤痕累累’,血脂在受损的部位沉积,最终形成斑块。如果血脂沉积过多,斑块脂质核变得过大,就会导致斑块破裂,堵塞血管。”

“除了血脂过高外,还有高血压、高血糖、吸烟、喝酒、情绪紧张激动等很多不良因素,都可以加快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卞德和一边说一边找出了一篇文章,“这些不良因素一方面会损伤血管内皮,给血脂沉积形成斑块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会在血管里引发炎症反应,刺激斑块破裂。你看,这是最近的研究结果:高血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比血压正常的人要高出3~4倍;吸烟的人和不吸烟的人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出2~6倍;高血糖患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2倍;至于情绪因素,你刚才也看到了,刘大爷就是因为情绪激动导致斑块破裂、堵塞脑血管的一个典型病例。”

在文章中,笔者不仅看到了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研究结论,还注意到另外一段话,“目前我国吸烟者有3.5亿……血脂异常者1.6亿,高血压患者1.9亿,糖尿病患者5千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巨大温床……”

怎样远离斑块高危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是否有办法消除那些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危因素呢?卞德和告诉笔者,办法有,而且很简单,他将之总结为四句话:“合理饮食烟酒远,循序渐进作锻炼,规律生活情绪稳,积极用药保康健”。

“合理饮食对于预防治疗斑块非常重要,高血脂是导致斑块形成的最危险的因素,为了让血脂保持正常水平,就必须控制饮食热量,维持正常体重。”卞德和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算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就是用这个人的体重(kg)除以他身高的平方(m2),得出的结果就是这个人的体重指数,如果大于24的话,就可以判定为肥胖,避免吃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比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猪油、蛋黄、蟹黄、鱼子、椰子油、可可油、奶油等。可以吃一些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另外,吸烟喝酒也是导致斑块形成的主要诱因之一,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损伤血管内皮,长期饮酒可以导致血脂升高,促进斑块形成,所以应该戒烟限酒。”

“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可以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有利于减少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斑块。”卞德和打开窗户,让笔者看到病房楼小花园里锻炼的患者们,“当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做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来说,每天散1小时步,做做保健体操,打打太极拳就可以了。同时也要规律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证充分睡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积极用药。”卞德和说,“一方面,如果人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的疾病,就必须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人们应该服用一些针对斑块本身的防治药物,比如他汀类药物就可以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内皮,防止斑块形成,但服用时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中成药通心络胶囊既可以降脂、预防斑块形成,还能够稳定消融已经形成的斑块,防止斑块破裂,这就避免了像心肌梗死、脑梗塞这样的心脑急性事件发生,非常适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防和治疗。另外,肠溶阿司匹林也是必要的。”

布病防控发出高危信号 篇12

在2008年岁末召开的卫生部布鲁氏菌病专家咨询组年会上, 与会老专家们碰在一起都很着急。因为按照新绘制出的疫情统计图, 2008年人间布病发病数、发病率曲线又一次高高扬起, 标志着重疫区的红色进一步在我国地图上蔓延。

2005年, 1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19664例, 发病率为1.5 1/1 0万;

2006年, 2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0279例, 发病率为1.5 5/1 0万;

2007年, 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1195例, 发病率为1.6 1/1 0万;

2008年前11个月, 24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报告病例28281例, 发病率为2.15/10万。

“报告病例数已经连续14年上升, 2008年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多。”布病防治老专家尚德秋说, 布病发病率在连年攀升后, 2008年终于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布病蔓延已经到了不得不下决心加大防治力度的时候。

“布病的危害是双重的。”专家介绍说, 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 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病菌可以导致妊娠牛羊流产, 影响畜牧业存栏量。带病动物的病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 或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人类。人感染后可发生关节炎、神经炎、肝脾肿大、睾丸及附睾炎等, 进入慢性期则难以治愈, 患者终身受疼痛困扰。用牧民的话说, 这个病“死不了人, 但是真遭罪”。

布病感染主要在牧区, 人感染后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会人传染人, 所以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专家提醒说, 目前城镇患病人数也在增多, 因为肉类、奶制品、毛皮制品也可传播布病菌。如果大量带病牲畜进入城市而缺乏严格的检疫管理, 食用未经充分灭菌的奶、肉的消费者也将感染布鲁氏菌。近些年因为吃没有熟透的涮羊肉或烧烤而感染布病的报道屡见不鲜。

病畜扑杀补偿难导致检测缺位

“每天从外地运来的牛羊, 可能检疫结果还没有出来, 肉已经吃到人肚子里了。”浙江省布病防治中心主任徐卫民表示, 随着人们对肉类、奶制品需求量的增加, 很多地方大量从外省区引进活牲畜, 但是动物检验检疫能力没跟上, 增加了布病传播的风险。

大量活牲畜通过高速公路在全国各地快速流转, 让畜牧和卫生部门的防疫专家都很担忧。据了解, 越来越多的北方地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经济支柱, 牲畜交流频繁, 数量品种猛增, 但是对动物检疫、免疫工作却投入不足, 实际需求远远超出了自身防控能力, 病畜扩散的风险很大。

“人的布病来源于动物的布病, 所以可以推断农牧区牲畜的布病感染率也在大幅升高。”农业部一位动物防疫专家介绍说, 从监测数据来看, 动物布病发病与人的发病高度正相关, 目前畜间布病检测阳性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专家表示, 由于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太快, 畜牧兽医部门的人力和工作经费跟不上, 很多防治措施无法落实。

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组长冮森林介绍说, 历史上我国牧区采取的“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曾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布病疫情大幅下降, 并且20年间维持在较低水平。2000年以后, 疫情开始迅速攀升。

在牲畜输出地,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畜牧业的利益, 不重视动物疾病的免疫和检疫, 甚至存在空白点。比如, 近期卫生部门在西部某县调查人间布病感染情况时发现, 抽查检测血清阳性率相当高, 但是同期畜牧部门报告的畜间布病抽检结果牛羊血清阳性率竟然是0。

“有些地方政府简直就是掩耳盗铃!”有专家介绍说, 比如捕杀病畜的政策法规, 如果你检查出病畜, 就要依法捕杀, 捕杀就要给农牧民补偿。但是当地政府没有这笔补偿款, 或补偿太低农牧民不干, 也杀不了。杀, 没有钱;不杀, 违法。于是干脆不检测, 就当没有病畜。

应对布病现在能做什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的最新报告分析认为, 近年来布病疫情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是传染源的存在, 发现的病畜由于没有补偿经费或标准太低, 不能捕杀处理;交易频繁, 牲畜流动性大, 一个传染源造成多点疫情发生。与此同时, 各地畜牧经济快速发展, 疫病免疫、检疫工作严重滞后。农牧民防护和治病意识差也是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报告预测, 今后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的布病疫情仍将高发, 东南沿海地区将散发或小规模爆发。疫区范围扩大, 新疫区不断出现, 新发病人大幅上升。缺钱、缺人、缺药、缺设备, 这是疾病防控老生常谈的话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布病防控形势, 这次年会上专家组讨论更多的是, 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 虽然目前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都在搞各自的监测点, 有各自的方案和队伍, 但是同步监测还没有协调展开, 全国人畜患布病的基本情况仍然模糊。人畜共患病防治必须要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配合。

鉴于布病对农牧民健康、畜牧业经济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潜在巨大威胁, 必须呼吁各级政府重视, 制定国家整体规划, 协调卫生、畜牧、财政等部门统一行动, 增加防治经费投入, 落实防治策略。

上一篇:整治策略下一篇:台湾新竹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