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员(精选3篇)
高危人员 篇1
通常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是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人员密度、疏散通道长度、门宽度等, 这对于新建建筑是合适的, 但实际中大量遇到的是既有建筑, 由于这些建筑或建造时间比较久远或使用性质已发生变更, 加之某些功能产生了变化及受人流高峰期影响等因素, 往往不符合消防设计要求。
虽然设计规范中对人员密度、疏散宽度和长度等指标都有详尽要求, 但对于疏散人员的性别、身体情况和疏散能力等指标没有提及。对既有建筑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估, 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其中的人员疏散状况进行判断。笔者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 按照既有建筑的实际情况评估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 引入“疏散压力”的概念。
1“疏散压力”的由来
人员疏散压力是表征建筑物中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难易程度的指标, 它不仅与建筑物内疏散通道的复杂程度有关, 还与疏散人员的身体状况有关, 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指标。
众所周知, 物理学中, 电流等于单位时间内从某一截面流出的电荷数, 这同人员疏散中单位时间内从出口疏散出来的人数非常类似。因此, 可以借助电学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基本原理, 模拟疏散压力、人流量和路阻。其中, 电流代表人流量, 电阻代表路阻, 电压代表疏散压力。表1为电学公式与人员疏散公式的对比。
根据表 (1) , 模仿电压的计算方式, 人员疏散压力可以表示为式 (1) 。
由于ML=S, nS=N, 故式 (1) 可以表示为式 (2) 。
2“疏散压力”公式的演化
从式 (2) 可以看出, 疏散压力与路线的复杂程度、疏散总人数和疏散路径的“宽长比”有关。由于人员疏散总时间无法估计, 而且与人员的活动能力E直接相关。因此, 疏散压力公式中的t换成人的活动能力E (取值见表3所示) , 得到式 (3) 。
可以看出, 疏散压力是一个既综合了疏散通道的长度、宽度、光照度等路线复杂程度, 又综合了疏散人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指标的整体性数值, 能够反映建筑物内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
3“疏散压力”指标修正
在式 (3) 中, L是指建筑物各条疏散路径中折算最远的疏散路径长度。如果疏散路径上有楼梯, 应当乘1.67倍的折远系数。m是指所选择疏散通道上最窄处的宽度, 一般是最小的门宽度。这样, 就表示疏散路径的“长宽比”, 这个值是研究“疏散压力”的重要指标。
对于E值而言, 不同场所、不同人员比例以及人员年龄段不同, 甚至同一场所的不同时间段人的活动能力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 男人的行走速度要大于女人, 年轻人的行走速度要大于老年人和儿童, 人员水平走动速度要大于上下楼梯速度, E值选取见表3所示。
Nelson和Maclennan等人研究发现, 下楼速度为水平速度的50%, 则楼梯长度可以换算为水平疏散距离的两倍。女人的行走速度为男人的85%, 老人和幼儿的行走速度为年轻男人的60%。正常状况下, 不熟悉环境及疏散路线的人员行走速度为熟悉疏散路线人员的80%, 处于黑暗中且不熟悉疏散路线的人员行走速度降为正常状况的50%。
表2中, 疏散路线上标志设置较为明显, 且出口与其他门洞有显著区别, 可有效增加人群对疏散路线的熟悉程度的, 可在此基础上增加10%。场所内员工经过训练, 危险时可有效引领人群疏散的, 人员疏散速度在此基础上增加10%。
学校、办公场所及住宅内的人员相对比较固定, 对建筑情况比较熟悉。因此, 表3相应场所人员活动能力比其他场所稍强。
4“疏散压力”参考值及实际应用
为了评价和判断高危单位的疏散效果, 需要设定一个临界疏散压力, 如果计算结果高于临界值, 认为疏散条件不能接受, 该场所可判定为高危单位。为了确定这个临界指标, 可以参照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最远和最不利疏散条件的规定值来测算, 即为场所的临界疏散压力。
以某3层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为例, 最不利房间面积50m2。GB 50016-2006第5.5.17条规定, 房间内最远点到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9 m, 疏散门到安全出口距离不应大于25m, 单开门房间的人数不超过15人, 门宽不得小于0.9m, 根据式 (3) 计算可得该类场所的临界疏散压力约为630。
以丽江大研古城内某酒吧为例, 利用疏散压力公式计算疏散压力, 然后用临界值评判该场所的高危程度。最后运用Pathfinder软件检验应用效果。该酒吧为两层结构, 沿街长度为55m, 进深从8~25m不等。内设条桌219张, 最远疏散距离30m, ρ取1.1, 最窄处0.9m。疏散压力U=814.8, 大于临界值630, 因此判断该单位为火灾高危单位。
为了检验该酒吧的疏散效能, 同时验证“疏散压力”指标的可行性, 运用Pathfinder模拟疏散软件对该酒吧进行疏散模拟, 得到的结果与上面计算的结果基本相同, 确实存在部分地点疏散困难的情况, 有的地方完全疏散甚至需要560s, 从而证明了“疏散压力”作为疏散能力指标是可行的。
5 结论
“疏散压力”不仅能够反映建筑物疏散通道的长度、宽度、光照度、复杂程度等情况, 还可以反映疏散人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情况, 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指标, 能够有效测算既有建筑物内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 在火灾高危单位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要:要判断火灾高危单位并划分危险等级,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判断其内部人员能否及时有效地疏散。类比电学的电流、电压公式, 推导出一套适合既有建筑内人员疏散状况的指标。经模拟检验, 这一指标基本可行, 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消防,火灾高危单位,人员疏散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2]杨立兵.建筑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优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3]张培红, 尚融雪, 姜泽民, 等.大型商场人员疏散行为的调查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57 (3) :439-442.[4]梁军.建筑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1) :866-869.
高危人员 篇2
尊敬的笃坪乡政府领导:
我校周边村民雷景林,男,现年40岁,单身,因精神方面有问题,多次骚扰我校学生,对学生上下学造成严重影响和生命安全问题。
前不久,他和校外一名捡垃圾的为了争抢一个包子,用砖头将他人额头打破,同时他还用砖头和其他东西威胁我校学生,对社会来说属于严重的危险人物,就此情况,学校及时向派出机构做了汇报,相关领导也作出了指示。但现在,仍然在校园周边出入,严重的影响了我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
我校的整改方案是:
1、学校要求学生上学放学回家均要结伴而行;
2、学校告知家长;
3、学校上班时刻紧锁大门。我们特此向领导反映情况,恳请政府、医院、派出所联合解决这一情况,让我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巫山县笃坪初级中学
高危人员 篇3
1.1 工作量大, 操作速度快
往往企业体检人数比较多, 要求的时间又比较紧凑, 所以,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人员的采血工作, 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在快速操作的过程中, 难免会发生针刺伤。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发生在心情较为急躁或紧张时的锐器伤大约占到了42%。护理人员在拔针或者加药的过程中受到医生、陪同人员以及患者的询问问题的干扰, 就可能会出现急躁的心情, 导致自己的精神注意力不集中, 从而出现针刺伤。相关的学者报道, 发生在加药时的针刺伤人员大约占到了14.03%, 发生在拔针时刺伤人员的比例大约占到了16.96%, 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防止各种因素的干扰, 具备良好的心态[1]。
1.2 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
部分护理人员总有麻痹思想, 操作过程中, 不严格操作规范, 加之人多的环境下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发生针刺伤。一旦有感染的情况出现在针刺伤接种当中就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比如感染HBV或者HIV, 如果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受伤者只需要接触到0.1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会感染HBV。根据我国一家综合性医院的调查显示:在被刺伤之后, 将近有37.13%的人会感到无所谓。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就是职业防护意识在护士学校教育当中的缺失, 因此很多临床实习护士并没有具备充分的防护意识。与此同时, 从业之后的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虽然会缓慢地形成, 但是具有太模糊的特点, 所以很多护士具有普遍较弱的自我防护意识。再加上长期以来只是对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进行了强调, 而忽视了对护理人员临床教育阶段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培训, 这样在临床实践当中护理人员常常不能够通过对防护用具的利用对自己进行保护, 而且没有将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养成。相关的报告显示, 有将近31.68%的护理人员虽然长期接触乙肝患者, 但并没有对乙肝疫苗进行注射, 因此极大的增加了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2]。
1.3 防护措施不到位
有些护理人员为了加快速度, 操作方便, 在穿刺时不戴隔离手套。这样被刺伤时或自身有伤口时就极易被感染病毒、细菌[3]。比如在进行输液、静脉输血以及注射操作当中很多护理人员不戴手套, 这时候患者的血液很可能被工作人员的手指表面接触到。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的手可能会由于不慎的操作被针头刺破, 而戴手套操作可以有效地防止携带病毒的血液直接被护理人员的手指接触到, 而且针表面的血液可以在手套的擦拭作用下得以减少, 从而使进入护理人员体内的血量得以减少。但是很多医护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采取任何的防护措施, 因此极大地增加了护理操作的危险性。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职业防护措施
2.1.1 将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工作做好
职业防护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是预防职业损伤的前提。应将职业防护知识作为上岗前培训的必备课程之一, 并掌握职业防护技能。作为护理人员最为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 针刺伤会对护理人员的家庭幸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因此致力于护士教育的加强, 采用安全工作方法和技术的内容针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如何对使用过的注射器进行正确处理;对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予以熟悉;完善针刺伤后的报告制度, 使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得以提升;针刺伤的危害、原因以及科学合理的预防对策;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等内容[4]。
2.1.2 致力于体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的加强
职业防护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是杜绝和避免针刺伤的重要保证[5]。护理人员要从严格操作规程做起,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如: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及处置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使医务人员从思想上时刻提高防范意识。
2.1.3 遵循普遍防护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防止针刺伤的前提保证。加强护理人员普遍性预防观念和实施和自学性, 在进行穿刺操作时, 必须养成戴手套操作的习惯, 充分保证操作环境的光线及合理的布局, 以减少不便因素, 做到:操作熟练、快速拨针、准确按压, 以避免或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 避免手指直接按压穿刺点。针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执行, 针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严格规范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同时也是使护士职业安全得到确保的关键环节。要采用常规的防护措施, 避免护理人员的皮肤和黏膜与患者的体液和血液直接的接触到, 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戴上手套, 一旦带有病毒的血液或者体液污染到手或其他皮肤表面, 必须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彻底清洗, 将手套摘掉之后, 马上洗手, 同时要对使用过的针头进行安全处理, 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2 做好组织安排工作以及沟通工作
在体检前与企业签定协议, 明确各处责任, 告知相关事宜, 做到:组织有序、忙而不乱,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加快操作速度。如果护理人员发现体检人员存在晕血以及晕针等情况, 要及时与体检人员的沟通工作做好, 使体检人员能够将自己的紧张情绪及时的解除掉, 如果体检人员具有特别严重的症状, 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体检人员躺下进行采血工作,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受检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发生不合作的情况, 甚至出现肢体抽搐情况从而导致护理人员被针刺伤[6,7,8]。
2.3 处理及时
一旦发生针刺伤时, 应按处理原则和正确方法, 做好局部处理, 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水冲洗伤口, 轻轻挤压伤口旁边,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 禁止直接挤压伤口处, 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或安而碘等皮肤消毒剂消毒伤口, 做进一步处理, 并做相应抗体检测, 如HIV、HCV等, 必要时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并进行相应免疫接种。
2.4 定期体检
体检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 由于职业暴露风险比较高, 因此, 对易感的传染性疾病应定期筛查, 起到保护医护人员的作用。
综上所述,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体检护理人员被针刺伤, 因此必须要对这些原因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有效的避免体检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当中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在预防体检人员针刺伤的高危因素工作中应该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职业防护措施, 做好组织安排工作以及沟通工作,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 从而全面的保证体检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 覃桂荣, 零恒莉, 等.助产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状况的调查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05, 6 (20) :503-505.
[2]杨桂菊.戒毒所对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3) :244.
[3]任小英, 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 2003, 17 (3A) :267-268.
[4]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70-74.
[5]洪学仁, 邓艳辉, 蔡太生.护理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2, 17 (6) :499-451.
[6]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1.
[7]姜莉莉.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新进展.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5 (2) 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