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管理(通用8篇)
高危新生儿管理 篇1
高危新生儿产后访视管理
徐韦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1.新生儿访视时间
第一次:出院后一周内。
第二次:出院一周后~ 28天内。2.新生儿访视服务内容:(1)初访(出院后一周内):了解新生儿胎产时情况(出生情况,出生方式,有无窒息史,出生时的体重,有无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询问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和疾病筛查情况等),喂养方式、大小便、睡眠情况;观察新生儿一般状况并进行相关检查(精神状态、哭声、体温、呼吸、心率、口腔、皮肤、脐部、生殖器、肛门等),重点对先天缺陷、高危儿进行初步筛查;观察新生儿面色和皮肤颜色,有无黄疸,并鉴别其为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后者则需送医院治疗。注意脐带残端是否脱落,有无渗液,发现感染及时处理。秤小儿体重,观察生理性下降的程度,指导新生儿护理和母乳喂养方法。对高危新生儿,注意新生儿的各种生命指征和生理状态及喂养情况,并做好《高危儿访视记录》。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2)第二次访视(出院1周后~ 28天内):主要观察脐部有无感染、脱落情况,黄疸是否消褪,生理性体重下降后的恢复情况;了解喂养及护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帮助分析原因,给予及时指导。出生14天指导添加维生素AD制剂,指导母亲预防小儿佝偻病的方法;强调并指导母乳喂养。满月测体重,若增磅不足600克应分析原因,给予指导,并纳入体弱儿管理,预约每月一次的儿童保健门诊的检查。
重点:了解高危儿因素、先天缺陷、先天畸形、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筛查情况,通知满月体检,将异常情况进行登记并通知儿童保健人员。喂养指导
二.高危新生儿管理 概念
高危儿是指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其中大部分属于正常儿童范畴,但是高危儿存在发育障碍、脑损伤或相应疾病的潜在危险,应对高危儿进行专门保健管理和医学监测,以其能够早期发现异常,获得早期医学干预,达到预防疾病、促进生长发育或减少疾病危害、避免残障的目的。高危新生儿管理范围:
主要是在围产期受到高危因素影响的存活高危儿,而高危因素按时期又分为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婴儿期。 早产儿
足月小样儿
新生儿期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重(大于15毫克/分升) 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7分以下)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脐部感染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败血症、肺炎、硬肿症。
胎儿、新生儿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单纯疱疹病毒、肝炎病毒、衣原体、梅毒等感染。
有抽搐、颅内感染史。 脑瘫。
先天缺陷、畸形(先天畸形包括:如先心、唇腭裂、多指、趾、耳道闭锁、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高危儿有三种状态
l.出生时已经出现病损高危儿
例如有明确的脑损伤病史的高危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脑病)或有疾病症相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乙型病毒性肝炎、HIV感染)。——需要早期医学于预,并医学随访。2.疾病征象暂时未表现出来的高危儿
例如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窒息儿,脑发育不良儿等。——需要进行医学监测,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进行医学于预。3.存在高危因素的健康高危儿
通过医学监测没有发现病损。——按照正常儿童保健。
管理原则与内容
原则: 应该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原则,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诊断、早期于预,开展早期综合性防治,保护高危儿健康成长。
管理内容: 高危儿一般保健、高危儿医学监测、高危儿定期健康检查、高危儿监测网的建立和管理。
(一)一般保健措施 高危新生儿访视
高危新生儿自产院出院后,在生后28天内要进行3~4次家庭访视,如果高危新生儿有异常情况,应该增加访视次数。除常规新生儿访视内容(包括保暖、喂养、生活护理、预防感染)外,对于高危儿应注意下列事项: 1·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在家访时应详细阅读新生儿的出院记录,了解新生儿出生前后的健康情况以及家访的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访视。
指导家长进行高危儿家庭监测。告知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2·建立高危儿随访记录和专案登记,进行高危儿管理。3·建立转诊医疗制度。按照当地医疗保健的布局和实际情况,建立转诊制度,在新生儿家庭访视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早转诊,及早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防止延误诊断和病情加重。
4.早期发育检查以及早期教育指导(如婴儿抚触、婴儿操,视、听训练等)。
(二).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
6个月以内婴儿每1个月1次,6~12个月婴儿每2个月I次,1~3岁幼儿每3个月1次。检查内容除生长发育测量和评价、全身各系统检查以及常见病的防治外,还应该进行科学养育、喂养和早期教育以及高危儿筛查(检查神经反射、运动发育和肌张力以及姿势反射),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进行干预。
每3个月检查铁代谢(铁蛋白和红细胞内原卟啉或锌卟啉)和血红蛋白1次。每6个月进行1次智力检查(DDST智力筛查或Gesell发育诊断)。
按计划免疫程序给高危儿进行预防接种,暂时尚未列入计划免疫程序的疫苗一般都应该接受(例如肺炎双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
对于有脑损伤或神经发育障碍的高危儿要暂缓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避免接种的不良反应,要待脑损伤或发育障碍康复后补种。
(三)婴儿抚触、婴儿操以及视听训练
婴儿抚触和婴儿操是适用于小婴儿的一种保健措施。通过全身的触摸和肢体运动,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对脑功能的发育是良好的刺激。能提高婴儿的进食量,改善睡眠质量,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并且加深母婴感情交流,使婴儿得
到心理安抚;通过肢体运动,还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发育。婴儿抚触对健康婴儿是一种保 健方法,对有脑发育异常的高危儿则属于早期干预的一种方法。
婴儿抚触和婴儿操上午和下午各做1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利用红球和响铃对小婴儿进行视觉、听觉训练,每天2次,对促进婴儿视、听感觉的发育也是很重要的保健方法。
(四)营养、喂养指导 母乳喂养:
指导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和辅助食物的添加方法,对母乳不足的母亲,指导其增加吸吮次数、乳母增加营养等增加乳汁分泌的办法,如果母乳仍不足时,应该及时添加配方乳,指导混合喂养的正确方法(包括配方奶粉的选择、奶瓶消毒、喂养方法以及消化吸收能力的观察等。
2.、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无论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下列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应该适量补充,预防婴幼儿营养缺乏症。维生素A和维生素D 从生后半个月开始给婴儿补充,每日维生素A600一10001U,维生素D400一6001U。通常使用单剂量的维生素AD胶囊补充。(2)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补充
由于母乳中含量不足,建议乳母每天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因为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能够通过乳汁给婴儿补充。(3)钙
母乳喂养儿每天补钙50一100mg补充母乳申钙量的不足。人工喂养儿如每天奶量达600mL以上,不需再补充钙了。(4)碘
母乳中含碘不足,母乳喂养儿每日补充碘40一50μg,可采用每3天补充1次碘酸钾片剂(每片含碘155μg)。也可以由乳母补充,每天补充碘酸钾l片,通过乳汁给婴儿补充碘。(5)铁 由于母乳中铁含量不足,可采取补充铁剂的办法,预防婴儿铁缺乏。早产儿生后2一3个月、足月儿在生后4~5个月开始补充。可以采取小剂量间断补铁的方法进行(每周1一2mg/kg)。因为在配方奶中已添加了铁剂,所以用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就不需再补充铁剂了。
(五).健康教育
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高危几家长园地,利用讲课、电视、录像、图片、现场参观(如婴儿抚触、婴儿操、婴儿沫浴、婴幼儿早期教育和训练、脑损伤康复中心等,对家长进行婴幼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和技能,健康教育是高危儿保健的重要内容。
高危儿监测
目的
通过医学监测手段,从高危儿人群中筛查出在发育上有异常可能性的小儿,从而进一步进行临床检查(包括生长发育、神经反射、肌张力、姿势反射、智能发育测验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其中有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等异常者诊断为发育临界儿,早期进行医学干预,达到促进生长发育、恢复健康或减少伤残发生、提高儿童健康素质的目的。
高危儿监测是发育临界儿能否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高危儿保健的核心内容。
高危儿监测的主要对象: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6个月以后的婴儿如有发育障碍或脑损伤,临床表现已较明显,诊断困难不大
(一)高危儿神经发育筛查
筛查是利用简单、有效的方法,从高危儿群体中筛查出有发育障碍或脑损伤可疑的小儿的方法。高危儿监测
1.动态监测
灵活、纵向、动态、连续的监测方法,强调专业人士及家长的参与.需要家长定期如约携带高危儿随访,才能达到有效的监测作用。2家庭监测
家庭是婴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婴幼儿的主要监护人。将运动发育落后或肌张力、姿势异常的婴儿即发育临界儿的早期表现以通俗的语言总结为“高危儿监测10条”.用口头和书面资料告知家长,由家长在家中进行监测.其内容为: ①护理婴儿时手脚经常打挺、用力屈曲或伸直,好象“很有力”; ②满月后头总后仰,扶坐时竖不起头;
③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紧握拳,拇指紧贴手掌; ⑤5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⑥6个月扶立时足尖、足跟不能落地: ⑦7个月不会发ba、ma音; ⑧8个月不能独坐; ⑨头和手频繁抖动;
⑩整日哭闹或过分安静。喂养困难。此项监测方法简单实用,家长容易掌握,适宜在家庭进行。为及早发现及诊断高危儿,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3门诊筛查
强调以家庭为中心。以儿童保健机构为依托.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神经行为筛查。是发现高危儿行为异常与智力低下的重要手段。由社区、基层儿科或儿童保健人员以及各级医院儿科门诊医护人员完成。对家长在家庭中筛查出的可疑婴儿或儿科门诊、儿童保健健康门诊的小儿进行常规筛查,以早期发现神经发育异常的可疑儿童,转送到神经专科门诊或高危儿保健中心进行诊断。筛查诊断方法
①新生儿行为能力测定方法(NBNA):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NBNA评分<35分者归入高危儿管理。
②鲍秀兰主编的《52项神经运动检查》或简易20项,通过检查意识反应、视听情况、原始反射、运动能力、肌张力检查、异常姿势检查等方面进行筛查。婴幼儿则使用CDCC、Gesell、贝莉发育量表及高危儿筛查5项(视听反应、拉起抬头、俯卧抬头、肌张力、异常姿势)③新生儿听力筛查。
④辅助检查: 头颅B超或CT、眼底检查、脑电图等。(二)发育临界儿诊断或其他高危儿的临床诊断
对筛查出来的异常高危患儿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有效的医学干预或治疗。一般由当地有诊断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担当此项任务。
(三)高危儿早期干预康复要点 早期干预概念
早期干预是通过对高危儿进行各种感官刺激、提供丰富的环境教育以提高早产儿的智力能力的各类训练。
它用于发育(主要指神经、精神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婴幼儿。通过一些措施,使这些婴幼儿的各项发展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或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干预可扭转婴幼儿偏离正常神经、精神发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起步越早、效果越好。
干预方法
①参照《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制定早期干预措施,7d后病情平稳后开始,新生儿期进行感知觉刺激按摩、视、听、抬头及四肢活动训练,每次约半小时以上,每天至少2次;婴儿期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
②直接干预予新生儿视、听刺激, 注重按摩、被动体操、游泳等运动训练, 并按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做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和走等主动运动训练。
③对中重度脑损伤的患儿运用运动疗法,促进正常运动发育, 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 循序渐进地促进小儿产生正确运动。④物理电治疗 ⑤认知功能训练
⑥药物治疗(单唾液神经节苷酯、胞磷胆碱钠、丹参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液)要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选用治疗项目(10天为1疗程)。出院后随访及干预
新生儿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体格发育或神经发育偏离正常的儿童,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减轻伤残程度。另外,随访也可以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探索神经发育伤残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开始随访的时间应在出院后7-10天,评估新生儿疾病恢复情况。之后在1岁以内每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内容包括体格发育测量、52项神经运动、贝利智力测试、粗大运动评估检查等。并有计划的对家长指导培训,介绍儿童发育的基本知识,对患儿继续施行家庭早期干预。对有异常发育的患儿,按照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继续治疗。
三.新生儿期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多胎儿管理
(一)早产儿的主要问题 早产儿追赶生长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乳类选择)喂养方法及监测 出院后喂养及治疗目标 易发生发育障碍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室白质周围软化 颅内出血
易发生脑瘫、精神发育迟滞、听觉视觉障碍、轻微脑功
能障碍(包括学习障碍、言语障碍、多动等)早产儿视网膜病
造成低视力、盲。(1)喂养指导:
必须强调母奶喂养。母乳是最理想的选择 尤其对早产儿有益。
对吸吮力弱的小儿,可将母亲的奶汁挤在杯中,用滴管喂养。逐步增加喂奶次数,观察体重的增长。
添加母乳强化剂。纯母乳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摄入的营养不够其生长所需。国外推荐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使用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母乳强化剂以确保满足预期的营养需求。添加时间:能耐受100ml /kg.d的母乳喂养后。强化母乳可使其热卡密度至80 kcal/dL。
早产儿配方奶: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早产儿配方奶保留了母乳的优点,补充母乳对早产儿营养需要的不足,提高热量,蛋白、糖、脂肪等营养素易于消化吸收。添加了更多的钙、磷、铁、钠,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要。强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对那些母乳量不足、或者不能用母乳喂养的情况,应该采用针对早产儿的出院后专用配方奶,或用婴儿配方奶粉加早产儿奶粉混合喂养。
推荐以下指导原则
出生体重<1800克的早产儿:热卡80kcal/100ml的早产配方奶或强化的母乳。
体重>1800克的早产儿,且所有生长参数均达到相当胎龄的第25百分位者:可转换为73kcal/100ml的过渡配方奶或强化的母乳。 当纠正月龄4~6个月达到相当月龄的第25百分位者:可转换为67kcal/100ml的标准配方奶或纯母乳。(2)保温指导
l)定期测体温,每小4-6小时测一次,作好记录(每日体温正常应波动在o36~37C之间)。
2)室温度保持在24~26℃。以婴儿手足温和为适宜。
3)体重大于 2000g的小儿,脐带脱落后每日可洗澡,室温最好在 28oC左右,盆浴水温在38~40oC为宜,一切浴巾、衣服应预热后使用。
(3)护理指导 1)观察新生儿吃奶、精神、面色、呼吸、哭声、皮肤(注意黄疽、硬肿)及大小便性质和次数,并嘱家长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负责访视的人员或到医院检查。
2)每次换尿布或做其他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迅速,以防小儿受凉。
3)注意更换小儿的体位,定时翻身,侧卧。吃奶后应将小儿头部侧向一边,以免吐奶吸人呼吸道中。
4)注意观察脐部情况(按新生儿访视常规处理)。
5)新生儿满2周及28天时各测一次体重,但要注意保暖。对满月体重增长不足600g者应分析原因,进行指导,并转人体弱儿专案病历管理。
(4)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筛查对象:孕周32w、BW1500g,孕周35w、BW1800g,生后曾接受氧疗的早产儿。我国卫生部规定<2000克的早产儿都列为筛查对象。筛查时机 :生后3~4w,矫正胎龄31~32w时。
(5)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
早产儿脑白质软化于生后数天至数周内无特殊表现。当没有进行常规头颅B超或MRI筛查时 往往不能及时诊断, 于出生数月~2岁后可发现脑性瘫痪 常有双下肢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现象 并伴有发育迟缓 视、听觉影响等, 婴幼儿期后可出现认知障碍。
头颅B超及MRI。围产期及产后获得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一般于生后3~6周后头颅B超即可发现脑室扩大。MRI对于脑白质异常的发现比头颅B超敏感性高。出生23~30周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33~36周时,应进行MRI评估PVL。MRI可发现脑室扩大、脑白质萎缩、囊腔形成等。婴儿管理中要注意观察,有运动、行为、认知等障碍者 应加强训练治疗。
四.新生儿期产伤、窒息儿的监测要点
有产伤、窒息史的新生儿应密切注视脑水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具体注意如下:
(l)观察新生儿有无嗜睡、烦躁、尖声叫、吸吮无力、拒奶、黄疽等表现。
(2)观察有无抽搐,特别应注意观察新生儿抽搐的特殊表现 1)眼球震颤,两眼凝视、斜视、发呆或不停地眨眼。
2)反复的吸吮动作或咀嚼或面部肌肉抽动,手指反复抓空或握拳。3)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律或阵发性青紫。
(3)对有产伤、窒息史的新生儿,应定期做视、听觉和神经反射的检查。如给铃声刺激检查听力,吸吮反射、拥抱反射、颈肢反射等。
(4)护理时应注意减少头部的活动,避免刺激。
五.新生儿疾病特点
新生儿各脏器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机体免疫功能比较差,因此发病率高。患病后症状不够典型,不易发现。但如能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新生儿疾病总的看来有下列三方面的表现。
1、全身症状 新生儿的各种疾病,都可以出现全身症状,最突出的是“三不”:①不吃,即不肯吃奶,勉强吃下后容易呕吐。②不响,正常新生儿哭声响亮,病重时器声轻弱或不器,睡眠时间比正常新生儿长。③体重不增或下降。但有的新生儿得病扣不表现为“三不”,相反却表现为烦躁不安,多哭多闹,不肯入睡。感染性疾病在其他年龄阶段常表现为发热,可是新生儿感染时不一定都发热,体温可以正常,病情重时还可以体温不高,甚至全身冰冷。
2、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表现 例如呼吸系统疾病时有鼻塞和咳嗽,新生儿鼻塞影响呼吸和吮乳因此吃奶时常哭闹不安。新生儿患肺炎时出现气促或口吐白沫。消化系统疾病时出现呕吐、腹泻、腹胀或便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如化脓性脑膜炎)出现眼睛定视和各部位肌肉的抽动等。
3、面色和皮肤颜色的改变 正常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呈浅红色,口唇呈深红色。患病时可能出现:1黄疸,虽然正常新生儿在生后3-10天可以出现生理性黄疸,但这种黄疸色不深,也不影响小儿食欲和精神状态,如果黄疸比较深,或突然加重,或超过生后10天仍持续不退,就可能是疾病的表现,需要就诊。2粘膜(如口唇)、唇周或指趾甲呈青灰色,常由于动脉血氧浓度低或由于休克血流缓慢引起,多见于败血症和硬肿症等严重疾病,常伴有神萎、食欲差等症状。单纯粘膜和皮肤青紫多为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3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时皮肤可出现麻疹样皮疹,分布在前胸、腹部、背部和面部。4 严重败血症或出血性疾病时四肢、胸颈部或其他部位皮肤可出现深红色出血点或紫红色瘀斑。5皮肤和粘膜苍白表示贫血,多由溶血或出血性疾病引起。此外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或硬肿也是疾病的表现。
各种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虽然出生时已经存在,但不是都在新生儿期发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种类很多,但在新生儿期发病的主要是大血管错位、左心发育不良、肺静脉回流异常等复杂的畸形。消化道畸形在新生儿期发病的较多,如食道梗阻、幽门肥大、小肠发育不食品店、无肛等,这些疾病都有各系统的特殊症状,不难被家长发现。
总之新生儿疾病种类爽,症状不典型,但如平日父母多注意小儿的吃、睡、哭声、大小便、呼吸等生活情况,喂奶、换尿布和洗澡换衣服时注意有无特殊征象,不难早期发现疾病。
七.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特征是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心脏或大血管病变时所产生的异常声音。不正常的血流在心脏听诊区、胸、背等处听到混合在正常心音间的这些异常血流的音响。但听到杂音不一定都是心脏病,半数以上的健康小儿体检时能听到比较局限、柔和不粗的杂音,这种杂音被称为功能性杂音。先天性心脏病听到的杂音响亮、粗糙、广泛。
除心脏杂音外,紫绀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表现。有些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后就表现为紫绀;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早期没有紫绀,晚期出现紫绀;还有些先天性心脏病一直不出现紫绀。这是由心脏左右两半之间有无分流、以及分流的方向所决定的。紫绀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有以下三种:
(1)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在疾病早期由于是动脉的血分流到静脉,属于左向右分流型,因此无紫绀;但到了晚期,心脏左侧的压力超过了右侧,就出现了紫绀。
(2)法乐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闭锁:由于部分或全部静脉血直接分流入动脉,属于右向左分流型,因此出生后就有紫绀。
(3)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尽管存在心脏畸形,但左右两侧之间无异常通道,属于无分流型,因此,终身不出现紫绀。
因此,要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重要的是给小儿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体征或症状,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
高危新生儿管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156例高危妊娠孕妇, 年龄最大43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为 (35.1±2.4) 岁, 孕周最短10周, 最长为29周, 平均孕周为 (17.5±1.3) 周。初次妊娠的孕妇105例, 2次或2次以上妊娠的孕妇51例。合并高血压15例, 糖尿病24例, 其余孕妇均未发现异常。
1.2 方法
为本组所有孕妇建立高危妊娠孕妇档案, 并且安排专门人员对其进行跟踪管理, 需要根据相关的高危因素来对孕妇做出合理安排, 促使其定期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具体实施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明确告知孕妇本人其自身处于高危妊娠期, 并叮嘱其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普及一些相关知识, 使其认识到高危妊娠对于自身和围生儿的生命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孕妇和孕妇的家属就会重视到医院进行各项指标检测, 并配合相关医护人员的跟踪管理。对高危孕妇讲解一些高危因素的必要干预方法和预后, 使孕妇及其家属明白, 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检测以及医护人员的跟踪管理,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孕妇以及围生儿的安全, 从而打消其内心的顾虑。
其次是对高危妊娠孕妇的妊娠进行干预管理。根据不同的高危因素围绕其妊娠、围生期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有瘢痕子宫、不良孕产史、骨盆狭窄、双胎、死胎和畸胎的高危妊娠不可转变, 如果发现高危孕妇或者围生儿出现了严重的异常状况, 则应及时采取措施, 必要时需要终止妊娠, 以保护孕妇的生命安全。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高危因素的孕妇, 要对血压、身高、体重、血流指标、血管阻力、血液黏度、血管壁弹性等进行监测, 并对其心脏指数以及平均脉动压进行监测, 每4周~6周进行1次, 如果为阳性监测者, 则需要2周~4周进行1次。
最后是对高危妊娠期孕妇的监测, 对所有建立档案的高危孕妇定期随访, 不能进行随访的孕妇需要定期进行电话联系, 保证其均处在一个受控制的状态当中。对所有高危孕妇的高危因素以及围生儿和孕妇自身的体征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 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和相关治疗措施。
2 结果
本组156例高危妊娠孕妇经过系统的高危妊娠孕期管理与监控以后, 没有发生母婴死亡事件。32例高危孕妇提前终止了妊娠, 占20.51%;在临产前有89例孕妇由高危因素转为了正常妊娠, 占57.05%;还有35例高危孕妇出现了难产的现象, 最终以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 占22.44%。
3 讨论
高危妊娠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情况, 会严重影响孕妇和婴儿的健康, 是导致母婴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大龄孕妇数量也随之增多, 导致发生高危妊娠的孕产妇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妊娠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高危妊娠, 会给孕妇和围生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严重影响孕产妇的生活质量。卫生部门对孕产妇的管理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 旨在通过对孕产期的管理规范化, 降低高危妊娠发生率, 从而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 做到优生优育。导致高危妊娠的因素非常多, 通常情况下, 会影响到妊娠结局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危险因素均包括在内。比如患者的生育年龄、疾病史、家庭环境、孕产史、遗传等生物因素[4];污染、噪声、居住条件等环境因素;生活习俗、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吸烟、酗酒、饮食习惯等生活行为因素[5]。在妊娠过程中, 围生期或围生前期的很多因素, 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 在高危妊娠的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妊娠前期、围婚期, 甚至包括青春期开始到分娩结束都需要严格注意避免其危险因素。
在本研究中, 对高危孕妇进行了必要的相关教育, 孕妇们都能够自觉地配合相关的管理与检测工作,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 对患者进行早期教育, 可以通过基本临床症状及早判断是否有妊娠高危因素,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消除妊娠高危因素对孕妇和围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降低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死亡率, 对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危妊娠的范围较广, 有可能影响高危妊娠而产生各种不良后果的因素。因此, 为了有效避免出现高危妊娠, 对孕妇的保健范围应当扩大, 从围婚期甚至青春期开始实施保健, 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妊娠高危因素, 并给以及时管理和监测, 才能有效避免高危妊娠的发生。对高危妊娠的管理过程中, 应当有效利用各级医疗资源, 通力协作, 尽早做好高危妊娠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高危妊娠筛查工作。各级医院需要加强做好高危妊娠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妇女档案尽量健全, 对育龄期妇女生育工作进行定期宣传和管理。若筛查出存在高危妊娠的因素, 应当主动进行相关管理和随访, 对于较复杂的高危妊娠患者, 应当报告上级医院, 进行相关指导和协调转诊。
本组156例高危妊娠孕妇经过系统的高危妊娠孕期管理与监控以后, 没有发生母婴死亡的事件, 32例高危孕妇提前终止了妊娠, 在临产前有89例孕妇由高危因素转为了正常妊娠, 还有35例高危孕妇出现了难产的现象, 最终以剖宫产的方式结束分娩。说明加强对高危妊娠孕妇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定期进行检查, 产前建卡, 能够有效保证高危孕妇以及围生儿的生命健康。此外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跟踪管理, 并加强相关指标的监测力度, 也对孕产妇和围生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 对高危妊娠孕妇做好管理工作, 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其妊娠质量, 从而有效保证孕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安全, 提高整体出生人口素质。因此, 对高危妊娠孕期管理与监测对孕产妇及围生儿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晓艳, 郭伟航, 汪爱梅.高危妊娠孕妇剖宫产术前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1, 18 (41) :74-76.
[2]李雪儿, 苏小微, 苏慧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高危妊娠孕妇胎盘床螺旋动脉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9) :10-12.
[3]洪一萍, 杨丽.分类评定高危妊娠管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4 (6) :338-340.
[4]潘国平.高危妊娠400例的监测与管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17 (11) :260-262.
高危新生儿管理 篇3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5-02
高危孕产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存在较大的危险,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1]。现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进行研究,探讨加强高危孕产妇妇管理在改善孕产妇生产结局中发挥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和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高危孕妇120例进行研究,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危孕婦诊断标准:孕妇存在骨盆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甲亢、并发外科疾病、胎位异常、3次以上人流、生育畸形儿史、先天性心脏病、低龄或高龄初产妇、乙肝等情况。在对照组中,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57±6.23)岁,孕周12~40周,平均孕周(38.76±1.21)周,48例经产妇,72例初产妇。在观察组中,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6±6.45)岁,孕周15~40周,平均孕周(38.17±1.05)周,45例经产妇,75例初产妇。两组高危孕妇的基础临床资料差异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高危孕妇应用常规高危孕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医务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胎动、血压、体重等指标,加强对孕产妇的心理支持,并遵照医嘱给孕产妇使用适宜的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应用加强高危孕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其管理内容有:
1.2.1加强高危孕妇的筛查
建立高危孕妇筛查小组,定期对高危孕妇进行筛查。筛查小组主要有妇产科主治医师、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高危孕妇筛查工作,并建立高危孕产妇档案,严格根据高危孕产妇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保证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诊治。
1.2.2建立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其中,建立健全转院会诊制度的同时,成立高危孕妇急救专家小组,并对各个地区的助产方法和技术进行指导,保证各个地区的助产水平。相关主管部门将高危管理规范制成宣传册,并督促各个医疗机构的妇产科人员学习相关规范,保证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顺利进行。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高危孕妇管理考核制度,提高高危孕妇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质量。
1.2.3加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
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医务人员积极与孕妇沟通,鼓励孕妇,帮助孕妇树立顺利生产的信心。医务人员向孕妇讲解高危妊娠的相关知识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嘱咐高危孕妇加强自我管理。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嘱咐孕妇多食用低钠、高蛋白、高钙、高钾的食物,并合理控制饮食量,保证孕妇体重在合理范围内。护理人员应指导高危孕妇合理休息,并注意采取正确的体位。医务人员指导高危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情况,并勤听胎儿胎心,且医务人员应加强临产孕妇的胎心监测,如果发现胎心、胎动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医务人员指导孕产妇每天间歇吸氧,并对高危孕妇补充维生素C和葡萄糖。如果产妇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阵痛的情况,医务人员应指导其卧床,并使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使用对应药物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高危孕妇的分娩结局,统计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危妊娠存在较大的风险,且年龄大于35岁、妊娠3次以上、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以及接触过有害物质、病毒、放射线等情况均可能会引发高危妊娠[2]。以往高危孕妇的管理工作重心均在高危孕妇的临床护理等方面[2]。目前,在以往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加强了对高危孕妇的管理,以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且取得的效果较理想[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无死亡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加强高危孕妇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高危孕产妇的生产结局。高危孕妇由于身体的原因,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孕妇食欲不振、治疗依从性差等情况[4]。对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孕妇沟通,掌握孕妇的不良心理,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消除孕妇的不良心理。如孕妇担心胎儿不健康时,护理人员可向孕妇详细讲解胎儿的情况,并告知孕妇保持平稳情绪的重要性,从而使孕妇心理稳定。且医务人员应及时清洁病房,尽量减少在房内的操作,为孕妇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孕妇安心待产。
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高危孕妇的筛选工作,建立了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制定了管理规范,并健全了高危孕妇的转院和诊治制度。这些管理措施均有效提高了高危孕妇的管理质量,促使高危孕妇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临床上引发高度危象的原因主要有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并发外科疾病、不良孕史等[5]。对此,医务人员加强对此类不良因素的控制可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医务人员加强对胎动、胎心的监测,能够实时掌握胎儿的情况,且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尽早改善高危孕妇的不良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健全高危孕妇管理制度,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并控制可能引发危象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翁海霞.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实施规范管理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08):970-971.
[2] 蔡叶萍,黄书炜,吴爱芳,等.端州区高危妊娠孕妇筛查、监测和管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15(06):813-815.
[3] 王海鸥.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孕期管理对改善其妊娠结局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20(07):124-125.
[4] 马小萍,马春芸,陈明峰.高危孕妇孕期个体化综合性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5,19(06):826-827.
高危药品管理 篇4
一、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亦称为高精讯药品,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主要特点:一是个体化给药要求高,二是治疗窗狭窄。
二、高危药物的“三级三类”分类法
“三级三类”分类法是高危药品综合分类方法,根据高危药品风险程度高低分为A、B、C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的药物根据其使用时须特别注意的事项分为剂量限制类、药物相互作用类、给药途径类3个类别。具体分类内容如下。
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医疗单位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管理措施: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医师开具处方或下达医嘱中涉及A级高危药品时,医师工作站应予以警示性提示;医师应仔细审核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是否适宜,该药与其同用的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药房调配A级高危药品,药师工作站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药师应对用药信息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同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发放该类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业器具;实行调配、发放双人核对;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领药单上签字;护师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标准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量或给药浓度的医嘱医师须加签字。
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风险等级较A级低。管理措施: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医师、护师、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护师执行B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标准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剂量或给药浓度的医嘱医师须加签字。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管理措施:医师、护师、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门诊药房药师和治疗班护师核发C级高危药品应进行专门的用药交代。
剂量限制类:部分高危药品的使用剂量有严格限制,超过剂量会发生严重危险,因此使用时须特别注意这类药品的剂量。部分高危药品使用时对给药速度有严格限制,给药速度过快会发生严重伤害甚至死亡。使用时须特别注意这类药物的给药速度,限制单位时间内给药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类:部分高危药品在使用中,当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时,会发生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等多方面的变化,如化学或物理配伍禁忌,相加、增强或拮抗效应,药效相应改变或产生不良反应,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使用时须牢记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以防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
给药途径类:部分高危药品使用时对给药途径有严格限制,给药途径错误会发生严重伤害。使用时须特别注意这类药物的给药途径。
高危药品“三级三类”管理办法的提出,可将高危药品导致伤害的因素凸显出来,容易引起医务工作者的注意,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以减少认为错误的发生。“三级三类”管理办法是一种先进的高危药品管理方式,它更注重高危药品使用过程和细节,使高危药品的管理更科学、更细化,对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高危药品的管理与规范
一、高危药品的风险评估
(一)高危药品的风险评估原因
药品风险是指药品(原料药、制剂、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在整个产品周期内面临的质量、伤害或损失等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如药源性疾病、药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药品风险可分为天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天然风险是指已知道和未知的药品不良反应,人为风险则与药品的质量、药品的不合理使用等有关。
高危药品在临床应用中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这也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这些风险的产生,往往有以下几方面造成。
1、用药管理系统不完善
(1)缺乏标准操作流程:如较随意地配制肝素、氯化钾等高危药品,使这些药物浓度过高或过度,不符合治疗要求。
(2)缺乏完善的双人检查制度:科室工作繁忙或夜班时,无法严格执行双人核发。(3)药品存放不合理:将药名相近或相似的药物放于相邻的地方,没有形成管理警示机制,如10%氯化钾注射液和10%氯化钠注射液相邻存放。(4)药物缺乏醒目的警示标记: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摆放在同一地方,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记,提示该药品为高危药品。
2、医护人员本身缺乏相关药学知识导致的用药混淆、不规范用药、用药错误,如没有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开具处方,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给药,给药间隔不合理;忽略用药禁忌和用药注意事项;不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合并使用了不宜合用的药品,甚至出现配伍禁忌;凭经验开具处方,单复方重复给药等。
3、相似性和相邻性也会成为干扰因素。相似性包括药名相似、一药多名、同药异名、药名书写相似、药品剂型相似、药品包装相似,如同规格的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外观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还有患者名字相似等。“相邻性”包括患者床位相邻、药品摆放相邻、治疗
单排列顺序相邻等。
4、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高危药品本身具有风险。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效果,如果患者自行增减、误用药物,或者错用、滥用药物,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同时由于高危药品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如药品的治疗窗窄、非线性动力学、易诱发过敏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等。
(二)高危药品的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
所致的损失达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
1999年美国研究报告指出:用药差错是医疗差错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错误,每年有几千人死于与药物相关的事故。用药安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高危药品的使用。高危药品的用药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如药品采购、开具处方、调剂、使用、监测等,而给药差错约站药品差错的75%。因此,在医院环境下,应该及早采取有效的方法,防范可能的用药风险,减少高危药品差错的发生。如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处方等。
针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应渗透到每个与药品有关的环节,使高危药品警示信息贯穿于药品生产、运输与储存、医师开具处方、电脑录入、药师调剂、交付药物、护理人员给药等整个医疗过程。我们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和健全医院高危药品风险管理系统,最终实现“患者用药受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患者、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危药品的管理
目前,我国对高危药品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诸多管理方面还是空白状态。我们参照国家《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结合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渠道,提出高危药品的相关管理办法。主要包括高危药品说明书(药品生产)、高危药品的运输与存
放(药品流通)以及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药品使用)3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危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用于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够指导医患双方安全、有效地用药。
1、药品说明书中与高危药品管理有关的内容。
2、药品说明书对医务工作者安全使用药物的指导作用
药品说明书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医务工作者学习药品说明书非常必要。
(1)、具有开具处方权利的医师应着重主要药品的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药品说明书可帮助医师准确掌握药品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以确保安全用药。
(2)、说明书是指导药师合理用药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作为药师必须准确、全面熟悉药品说明书,学习药品说明书,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护师是药物给患者使用的最终环节,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尤其要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护师学习药品说明书可防范医师处方开具错误、药师调配错误给患者造成伤害的发生。因此,护师学习药品说明书对安全用药,防范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假设某一种药物过敏体质者禁用,在医师、药师、护师对此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对患者的伤害。学习药品说明书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
3、高危药品说明书书写建议。
建议生产药品的厂家在书写说明书时,在警示语框中标明该药为高危药品,使用时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二)、高危药品的运输与存放
1、高危药品的运输
2、高危药品的存放
(1)、设置高危药品专用贮存柜或专用贮存区
专用柜或专用贮存区应有明显特定标识;根据药品的性能及要求,将药品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冷库;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条件要求的药品,应设定相应的库房温湿度条件,保证药品贮存质量。
(2)、做好温湿度的管理工作(3)、实行效期存储制度(4)、合理存放(5)、实行色标存放管理(6)、不合格药品严格管制(7)、设置高危药品专用账簿(8)、保持库房洁净
(三)、高危药品的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1、专区专柜管理
2、警示性管理
(1)、设置色标性警示牌
(2)、利用信息支持系统对高危药物进行系统的警示
3、实行双人双审复核制度
4、专用器具发放
5、专人管理责任到人
6、实行效期管理
7、建立药师值班组长窗口制度
8、强化药品法律法规及药品知识培训
9、新引进品种特别监测
10、人员选择
三、高危药品的合理使用原则与规范
(一)、高危药品的合理使用原则
1、药物的选择
先考虑使用“非高危”类药品,如无再考虑使用高危药品。
2、药物的剂量
因高危药品稍有超剂量使用,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使用该类药品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剂量不足或超量使用。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体重、年龄等进行剂量换算,避免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受损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病理状况,准确把握用药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由于患者病情需要超剂量使用时,须由主治医师以上资质人员签名确认,并提出正当理由。
3、给药途径
有口服类制剂时,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口服类制剂;口服制剂不能缓解症状或患者不能自主服药的情况下,可选择肌内或静脉注射给药。特别要注意那些给药途径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高危药品。
4、合并用药情况
当患者出现多种疾病需合并用药时,医师应特别注意所开具处方中的高危药品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不能与哪些药物合并使用,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及患者。
5、调整药物剂量
当患者使用高危药品后疾病状况有所减轻时,医师应及时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将患者的用药风险降至最低。
(二)、对高危药品的规定
1、处方规定
2、医师
3、药师
4、高危药品的包装
四、高危药品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报告制度
(一)、我国现有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2011年7月1日施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
(二)、高危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
1、报告形式
2、报告内容
在使用高危药品过程中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除应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外,还应附加填写以下内容。
(1)、用药剂量 标出超量原因
(2)、合并用药情况 标出合并用药的药物类别、药品名称及使用剂量(3)、给药途径
3、报告时间
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1)、对个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及时报告。
(2)、对群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在7日内完成调查报告并上报。
(3)、对境外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在30日之内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二章、黄山医院高危药品目录
第三章、各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肾上腺素(副肾素)【现管理类别】普通药品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因支气管痉挛所致严重呼吸困难,可迅速缓解药物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亦可用于延长浸润麻醉用药的作用时间。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主要抢救用药。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1ml:1m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心内注射;外用。
【用法与用量】常用量:皮下注射,一次0.25-1mg;极量:皮下注射,一次1mg。
1、抢救过敏性休克
如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由于本品具有兴奋心肌、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等作用,故可缓解过敏性休克的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0.5-1mg,也可用0.1-0.5mg缓慢静脉注射(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ml);如疗效不好,可改用4-8mg静脉滴注(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
2、抢救心搏骤停
可用于麻醉与手术中的意外、药物中毒或心脏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以0.25-0.5mg加1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或心内)注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纠正酸中毒。对电击引起的心搏骤停,亦可用本品配合电除颤仪或利多卡因等进行抢救。
3、治疗支气管哮喘
效果迅速但不持久。皮下注射0.25-0.5mg,3-5分钟见
效,但仅能维持1小时。必要时每4小时可重复注射1次。
4、与局麻药合用
加少量(1:200000-1:500000)于局麻药中(如普鲁卡因),在混合药液中,本品浓度为2-5ug/ml,总量不超过0.3mg,可减少局麻药的吸收而延长其药效,并减少其毒副作用,亦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出血。
5、鼻粘膜和牙龈出血
将浸有1:20000-1:1000溶液的纱布填塞出血处。
6、治疗荨麻疹、花粉症、血清反应等
皮下注射1:1000溶液0.2-0.5ml,必要时再以上述剂量注射1次。
【药物相互作用】
1、α受体拮抗药及各种血管扩张药可拮抗本品的升压作用。
2、与全麻药合用,易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室颤。用于指、趾部局麻时,药液中不宜加用本品,以免肢端供血不足而坏死。
3、与洋地黄、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致心律失常。
4、与麦角制剂合用,可致严重高血压和组织缺血。
5、与利血平、胍乙啶合用,可致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6、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两者的β受体效应互相抵消,可出现血压异常升高、心动过缓和支气管收缩。
7、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物合用,心血管作用加剧,易出现副作用。
8、与硝酸酯类合用,本品的升压作用被抵消,硝酸酯类的抗心绞痛作用减弱。【不良反应】
1、心悸、头痛、血压升高、震颤、无力、眩晕、呕吐、四肢发凉。
2、有时可有心律失常,严重者可由于心室颤动而致死。
3、用药局部可有水肿、充血、炎症。
【禁忌症】禁用于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心源性哮喘等患者。
【特别提示】
1、下列情况慎用:器质性脑病、心血管病、青光眼、帕金森病、噻
嗪类引起的循环虚脱及低血压、精神神经疾病。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篇5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为促进该药品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一、高危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具体品种见附件。
二、高危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架(柜),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三、高危药品存放应标识清楚、醒目,设置红底黒字“高危药品”提示牌提醒医、护、药人员注意。
四、高危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五、高危药物使用前要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输注前护理人员在注射单及输液单上的药品名称前,用红笔标注高危药物符号“G”。
六、加强高危药品的有效期管理,保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
七、加强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科室在使用高危药品的过程应加强观察,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按规范要求予以处理并填表上报药学部。
药学部 医务科 护理部二〇一二年二月一日
附件:
高危药品品种
一、高浓度电解质制剂
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氯化钙注射液
二、肌肉松弛剂
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琥珀胆碱
三、细胞毒化药物: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尼莫司汀、甲氨喋呤、氟尿嘧啶、替加氟、替加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卡莫氟、羟基脲、吉西他滨、卡培他滨、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平阳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卡铂、奥沙利铂、亚砷酸、亚叶酸钙
四、其它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 篇6
一、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高危孕产妇要进行建档及专人管理,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二、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保医生在出诊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要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卡(册)上做特殊标记,实施逐级报告制度。
三、对已确诊的高危孕妇,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保健治疗措施,认真进行监护,重点管理,按时进行高危评分,积极诊治。将每次检查治疗结果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在管理卡册上。
四、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同时增加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次数,定期跟踪随访,确保母婴安全。
五、高危孕产妇均应住院分娩,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护,制定诊疗方案,适时计划分娩,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准备工作,保证母婴平安。
六、乡镇卫生院识别出高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提高转诊的效率。
孕产妇死亡上报制度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市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孕产死亡率,特制定孕产妇死亡评审上报制度。
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对本辖区发生的孕产妇死亡进行上报工作,要求上报的资料具体、真实、实事求是。
二、在本辖区发生孕产妇死亡病例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孕产妇死亡详细病历资料复印件。凡发生孕产妇死亡,不论住院时间长短,均要在24小时内报告妇幼保健机构,一个月内填报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表,上报至县妇幼保健站。
三、孕产妇死亡资料按要求时间内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虚报、瞒报。
妇幼保健员工作职责
一、掌握本乡妇女保健工作动态,在所长的领导下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妇女保健任务及指标。承担本辖区孕产妇系统及儿童系统管理、计划生育以及相关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二、负责收集汇总本辖区内的各项妇幼保健工作指标信息,熟悉本地资料,掌握本辖区孕产妇数及儿童数,对高危孕产妇及体弱儿进行筛查及管理,每季度向妇幼保健所上报妇幼卫生信息和相关信息。
三、及时掌握本辖区婴幼儿死亡及孕产妇死亡,并做好入户调查工作,协助县保健站填写相关表格并存档。
四、负责整理各种妇幼卫生信息资料并归档管理,包括表、卡和各种登记簿。
五、负责监督、培训、指导村级卫生人员和保健信息员开展相关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并做好详细的下村工作日志。
六、负责本辖区的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教,使本辖区的群众知晓率达85%以上。
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八、协助院长和院妇产科作好巩固爱婴卫生院工作。
孕产妇系统管理制度
一、按《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的要求,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系统检查、监护和保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凡是怀孕的妇女要做到孕早期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和册,按孕产妇系统管理要求对孕产妇进行定期检查,进行产前、产时及产后保健宣教工作、按要求进行产后访视,认真做好产后42天结案工作,及时筛查及治疗高危孕产妇,对其进行重点管理,要求住院分娩,确保母婴平安。
三、注重产褥期保健,防止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产褥期卫生及母乳喂养,并且将孕产妇保健资料进行档案化管理.四、做好孕产妇卫生保健指导,宣传孕产妇保健知识,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对每位孕产妇保健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五、每年将本地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奠定基础。
高危新生儿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64例, 男35例, 女29例;日龄3 d~31 d, 平均日龄17.4 d。其中足月儿有27例, 早产儿有37例;其临床症状为低体温12例, 尖叫3例, 发热38例, 腹泻4例, 少吃、少动5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和肠道病毒71型检测试剂盒检查新生儿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采用RT-PCR检查新生儿粪便及其脑脊液的肠道病毒。如果1.25×104~6.23×107copies/m L, 则表示有异常现象存在。
1.3 治疗方法
通过丙种球蛋白、三代头孢抗生素、营养支持和物理降温等对患儿进行综合治疗。使用罗氏芬与青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周~2周为1个疗程。另外, 实施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儿有22例, 1个疗程是3 d~5 d;进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有39例, 1个疗程是2 d;有3例患儿出现心肝肺等功能衰竭症状, 对其进行甲泼尼龙和营养心肌治疗。
1.4 观察指标
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检查结果, 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检查结果
通过检查发现新生儿粪便为阳性有37例, 脑脊液异常患儿有27例, 其中单核细胞为主15例, 多核细胞为主12例;新生儿脑脊液和血培养为阴性, C反应蛋白 (CPR) 经检测表现正常。
2.2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治疗结果
通过所有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进行针对性综合治疗, 有63例患儿治愈, 1例患儿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诱因是致病微生物, 且其高发季节是夏秋季, 国内相关研究证明新生儿肠道病毒一般呈现为暴发性流行趋势, 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新生儿肠道病毒的主要原因, 但其院外获得性感染相关研究文献则比较少[3]。柯萨奇病毒是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病毒类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同时也是属于核糖核酸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分布范围很广, 但因为新生儿免疫能力极差, 不能抵御肠道病毒的复制历程, 因此肠道病毒感染在新生儿中发病率最高, 一般高达12%以上。一般情况下, 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体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离出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病毒株, 且病毒株类型往往与这一时期内在这区流行的病毒株极为相似。由此可见, 导致新生儿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亲属或者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的亲密接触。肠道病毒感染会对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者会危及新生儿生命。
肠道病毒感染患者往往因为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因此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从而引发败血症、心肌炎和脑膜炎等恶性疾病, 有些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通常会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4]。新生儿脑脊液和体液中的病毒株检查结果是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 国内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的脑脊液病毒株检测中肠道病毒感染检出率为44%, 而粪便病毒株检测中肠道病毒感染检出率为70%, 由此可见粪便病毒株检测是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首选方法。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 还有部分患儿伴随有脑膜炎、肝功能异常、肺炎和心肌损伤等症状。然而, 患儿一般不会发生十分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因此, 医务人员需要通过脑脊液检查和肠道病原学检查以对患儿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症状比较明显的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通常会发生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症状, 而且在短时间内的病死率比较高。一般情况下, 患儿经过1周的支持性治疗, 其脑脊液将恢复正常表现。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情况好坏取决于病毒感染类型和病情程度, 而将丙种球蛋白作为基础药物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良好。因为临床症状不明显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 往往直到表现出休克和心、肝、肾组织功能障碍之后才接受治疗, 然而此时患者因为病情严重, 导致死亡的比例很高。
综上所述, 对于患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要给予有效而及时的对症治疗, 以此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我院选取的64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 有63例通过综合治疗而治愈出院,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治疗无效死亡, 证实了上述观点。由此可见, 对于引发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 即新生儿家属或者医务人员与新生儿的亲密接触, 可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手部等皮肤和衣物的清洁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生儿病毒感染, 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同时避免肠道病毒感染的暴发性流行, 加强对新生儿的相关检查和早期诊断, 减少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治疗延后的情况, 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杨帆.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61.
[2]皮玉山.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 :142.
[3]胡素娟.无菌性发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46例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5) :1475-1477.
高危新生儿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头位孕产妇1470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5.8岁,孕33~43周。所有的病例在诊断胎儿窘迫后2小时内娩出胎儿,新生儿窒息90例(轻度窒息77例,重度窒息13例),窒息率为6.12%。
1.2 方法:将1470例病例进行分组,分为有胎儿窘迫的高危因素组和无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组,对比胎儿窘迫诊断率、新生儿窒息率。再将1470例病例分为诊断胎儿窘迫组和未诊断胎儿窘迫组,对比胎儿窘迫高危因素检出率、新生儿窒息率,分析胎儿窘迫、胎儿窘迫高危因
素及新生儿窒息率三者间的相关性。
1.2.1 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①羊水胎粪污染Ⅱ~Ⅲ度。②胎心电子监测异常:在无胎动或宫缩时胎心率基线≥180次/min或≤120次/min,持续10分钟以上;OCT或CST出现频繁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基线变异频率<5bpm;③嘱孕妇每日早、中、晚自行计数胎动各1小时
,3小时胎动之和乘以4得到12小时的胎动计数,如小于10次为胎动减少。达到以上任何1项即可诊断胎儿窘迫。
1.2.2 胎儿窘迫高危因素:包括脐带因素(绕颈、过短<30cm、真结、扭转>10周、脱垂),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过期妊娠,胎膜异常,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存在2种以上因素者,仅取其中1项主要因素。
1.2.3 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5、10分钟进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诊断胎儿窘迫组与未诊断胎儿窘迫组的胎儿窘迫高危因素检出率、新生儿窒息率的比较,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诊断胎儿窘迫组的胎儿窘迫高危因素检出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未诊断胎儿窘迫组。有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组与无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组的胎儿窘迫诊断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有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组的胎儿窘迫诊断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无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胎儿窘迫高危因素中各因素所占比例。
3 讨论
3.1 胎儿窘迫的诊断: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缺氧和酸中毒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胎儿窘迫的病因研究表明,胎儿获取充分的氧气供给取决于五个环节:母血含氧量充足;子宫血液循环良好;胎盘绒毛交换功能健全;胎儿脐带血循环通畅;胎儿血循环功能正常。凡引起上述环节中任何一环失常的突发因素,均可导致胎儿窘迫。胎儿窘迫是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科医生经常碰到的棘手问题,处理得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围生儿的预后。有资料显示,从临床诊断宫内窘迫到分娩,时间在2小时以内者,仅15.65%发生新生儿窒息;而2~6小时分娩者,新生儿窒息占29.63%;超过10小时者,新生儿窒息达42.86%。胎儿窘迫迄今尚缺乏确诊手段,目前用于诊断胎儿窘迫的指标有:胎心监护、羊水胎粪污染、胎动计数、胎儿血气分析、尿雌三醇、胎盘生乳素、胎儿生物物理评分、脐动脉血流测定等。各指标均有其临床价值,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
3.2 胎儿窘迫高危因素:在1470例病历中,能找到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的有910例,占61.9%,其中比例最高的为脐带因素,占56.7%;其次为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过期妊娠、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妊娠高血压等。
胎儿窘迫迄今尚缺乏确诊手段,因为单凭羊水胎粪污染、胎心监护、胎动异常中一项作为诊断依据,会出现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在诊断胎儿窘迫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将羊水胎粪污染、胎心监护、胎动异常及其它方法相结合,尽量做到在防止漏诊胎儿窘迫同时又能降低胎
儿窘迫诊断的假阳性率,避免对母儿造成不必要的干预。对于那些存在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密切监护,积极预防、针对病因、治疗改善胎儿缺氧状态,酌情阴道助产,以降低剖宫产率。而对于那些经处理后,症状仍未能改善、短时间内不能阴道分娩者,需果断行剖宫产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高危新生儿管理】推荐阅读:
高危药品管理07-30
医院高危药品管理06-13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20109-02
高危作业安全管理规定09-22
高危孕产妇识别和管理07-21
特殊药品和高危药品管理培训考试习题10-13
工商局高危无照经营分类管理分析探讨11-04
上海市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09-06
高危女性05-23
高危人员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