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精选12篇)
音乐 篇1
一、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远古传说
“开天辟地之后, 神女女娲看见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活得很苦、很累。于是她采天籁之音 (大自然的音响) 使人们愉悦、快乐, 从此华夏大地有了音乐。”
但从科学角度讲,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 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 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二、要了解音乐就必须先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在自然属性上它不过是声波的一种而已, 是一种机械波, 即机械振动的传播。自然界充满司空见惯的声响:潺潺的小河流水, 唧唧的虫鸣细语, 或是自然界有节奏的回声, 阵阵的海浪拍岸, 声声的林涛起伏……这些都是声波。当这些由强弱、频率、时间等要素构成的声波, 进入人的耳朵、大脑, 反映到主观听觉上时, 产生音调、力度、音色的不同, 与我们的情感、心灵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高一层次的旋律、节奏、和弦、曲式等, 也就产生了音乐。
联系如今的高中音乐教学, 我觉得“倾听音乐”才是音乐欣赏的最佳方艺术形式, 当然, 加入一些“非音乐”的因素进行辅助教学也是可以的。如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获得美好的音乐体验。
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音响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 如音乐音量过大, 音质毛糙, 弹奏音律欠佳的钢琴、手风琴等。
3.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人们常说,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句话说出了音乐的基本性质。一首音乐作品, 不管是宏大的交响曲还是一支短小的儿歌, 必须随着时间的进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只有听完了整首作品, 才能了解它的全貌。与此相对的是空间艺术, 比如一座雕塑, 我们可以在一瞬间将它摄入脑海, 尽管不能记住所有的细节, 但对其全貌已经有了印象。因此, 欣赏音乐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记住方才听到的东西。尤其在大型作品中, 往往在每一个部分都出现新的主题或是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必须将它们记在脑子里, 追随它们的每一个变化, 这是欣赏音乐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 具备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不只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素质, 对欣赏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 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 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 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 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 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 音乐欣赏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
比如, 对《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的欣赏。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 感受到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 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听者带到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 欣赏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 获得极大的享受。《十面埋伏》, 让人听了以后, 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 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 旌旗蔽空, 战鼓隆隆, 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和惨烈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 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 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
三、那音乐对我们的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美好和谐的音乐会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这一点我们不用从理论上去旁征博引来加以说明, 就每人的生活感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了。当我们高兴时, 得意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会轻轻地哼一段轻快的小曲儿, 不管在哼的时候是否五音不全, 可我们还是哼了, 在我们郁闷或悲伤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学校中我们通过音乐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陶冶其高尚情操, 发展其创造力, 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之一。缺少它, 就会无形中影响人的精神健康, 或者会使人心理健康不全面, 甚至会无形中影响人的寿命。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使人们得到更多美的滋润。
音乐 篇2
课题:大众音乐——通俗音乐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乐影视资料等。年级:高一年级
时间:2014年10月24星期五 【课标要求】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的能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适时适度地纠正学生偏颇的音乐信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能力的目的。【教学理念】
本课重点推介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作品让学生学习体验;隐性渗透相关的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和特点,为欣赏通俗歌曲打下理论基础。力图通过聆听、对比、分析、探讨、创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引导学生多选择讴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作品的歌曲进行学习与模仿。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通俗音乐及通俗音乐的分类。2.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基本概况。3.能正确看待当今通俗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过对各个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并作出恰当的评析,从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难点:学生能积极参与课程的探讨,体验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3分钟)
师:美国的乔治。克拉姆说过:“我相信音乐反映人类灵魂最深处的能力甚至抄出了语言。”的确,同学们,音乐是友谊的桥梁,歌声是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的快乐离不开歌声。我知道现在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和唱歌,那大家平时都喜欢唱什么样的歌曲呢?(流行歌曲)
生:举个例子,一起唱几句。
师: 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我们大家每天都在听着唱着通俗歌曲,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通俗音乐吗?今天就让我来带着大家学习(音乐与社会的第二节大众音乐之通俗音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通俗音乐?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独特的发展轨迹去感受一下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通俗音乐,并走进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二 新课教学
(一)通俗音乐(1分钟)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能使普通大众都感兴趣,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又称“流行音乐”。
(二)国际上的通俗音乐范畴(5分钟)
1、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源于美国南部的农业地区。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歌词多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为题材,常以家里、教堂或乡村集市作为主要的演出场所。
2、摇滚乐
摇滚乐:是流行音乐的主流。它的最大特点是节奏中突出厚重的衬拍,有很强的摇晃感。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迅速风靡全球。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喜爱,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
3、新时代音乐
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是一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
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4、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简称电音、电子乐。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鼓机等“乐器”所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
(三)通俗音乐在中国
1、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4分钟)◆起步曲折期
(20年代末---40年代初)诞生、低潮 ◆停止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轻音乐、销声匿迹 ◆再生模仿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港台音乐、抒情歌曲 ◆探索发展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俗音乐民族化 ◆深化发展期
(1996年---至今)通俗音乐国际化
2、通俗音乐的特点:(3分钟)
①题材:通俗音乐由于是“大众的音乐”,故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伦理、思乡、友谊、等人之常情的种种内容。它富于娱乐性,手法和风格均较自由。
②结构:通俗音乐的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
③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
④ 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2、《绿叶对根的情意》(6)
①师:说到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不得不说到一首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曲是由我国的作曲家谷建芬作曲,王建作词的。这首歌曲曾获得1987年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通俗歌曲大赛的第三名。也是中国通俗音乐作品第一次获得的国际奖项,为中国的通俗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里程碑。
②曲作者简介
谷建芬(1935---)祖籍山东,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55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为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要代表作有:《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和插曲等。
③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 提问:你听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抽学生回答)
3、欣赏歌曲《天堂》(8分钟)
腾格尔演唱的《天堂》这首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歌风格和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她的演唱方法别具一格,独具特色。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聆听。
提问:⑴.同学们在听着这首歌曲时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和奔腾的骏马。)
⑵这首歌曲抒发了什么情感?(腾格尔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把家乡比作天堂,是对家乡的真切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炽热无比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首歌歌词朴实,旋律优美、流畅,把家乡比作天堂对家乡最高的赞美,同时也说明爱之深情之切。【(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运用了蒙古什么演唱风格?)运用蒙古长调的演唱风格。这首歌曲在演唱上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在唱高潮的部分像是在用
心的用力呐喊出来的感觉。同学们说的很好,腾格尔独具特色的嗓音近似呼唤、呐喊式的演唱,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家乡的那份炽热的爱。】(咱们班有没有同学会唱这首歌的,来模唱一下这首歌曲。)
⑶拓展部分(8分钟)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个活动,你可以用诗歌、舞蹈、绘画等形式来诠释这首《天堂》,我们看哪一组表现得最好,好吗?
三 课堂总结(2分钟)
音乐生活 逝去的音乐 篇3
没有其他流行乐队能与Westlife卓越成就相提并论。他们12年来一直处于流行乐界的顶点,全球范围内售出了超过4500万张唱片。光在英国,他们就拥有10张多白金唱片,惊人的14首冠军单曲(仅次于猫王和披头士)。他们也获得过无数奖项,出现在世界各地众多杂志封面之上。他们是有史以来唯一4次获得“年度最佳单曲(Record of The Year)”的艺人组合,其他顶级奖项包括两项全英音乐大奖(Brits)和两项欧洲MTV大奖。Westlife同时还是演唱会最卖座的艺人组合,他们以这一数字——惊人的23场,在温布利体育场记录中保持着“举行最多演唱会的艺人组合”这一头衔。
不过,随着后来竞争的加剧,Westlife的人气也大不如以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组合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正当人们几乎快要遗忘他们的时候,当地时间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成立14年的爱尔兰流行组合西城男孩(Westlife)在官网发布了解散声明。
2012年告别巡回演唱会后,尼基·伯恩(Nicky Byrne)、尚恩·费兰(Shane Filan)、马克·菲海利(Mark Feehily)和奇恩·伊根(Kian Egan)四位成员将正式各奔东西,各自开始新的历程。
在声明中他们说:“今天在此宣布,我们计划在今年圣诞节的金曲合辑发行和明年的告别演唱会之后分道扬镳。一起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成长岁月后,这是全体乐队的一致决定,我们想要好好休整一番,然后尝试新的冒险。我们认为金曲合辑和告别演唱会是与歌迷一起纪念音乐生涯的完美方式,我们很期待能尽快在演唱会上与歌迷最后一次相聚。这么多年下来,在我们心中的西城男孩早已超越了乐队的范畴,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感谢一直陪伴我们走过音乐旅程的广大歌迷,你们也是我们大家庭的成员。1998年乐队成立之初,我们从没想过会相伴14年,这是我们每个人成真的美梦。
美丽的绿色国度,美好的青春时光,花一般的传奇被四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越写越灿烂。毫无疑问地,Westlife一定还会拥有好漫长好绚丽的未来。
回归音乐本身让音乐课更有音乐味 篇4
一、教学目标要关注音乐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是教育系统的杆件组成部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音乐的本身,才能在紧扣教学内容重心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抵达音乐教学的本质。
如,我在制定《草原放牧》教学目标时,起初定为:
(1)走进大草原,欣赏草原风光,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聆听《草原赞歌》,能为歌曲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3)能准确地的听辨两个主题并体验其不同的音乐情绪和场景。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3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虽然这节课里,孩子们观赏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学跳了蒙古族的筷子舞,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鲜明特点,看上去很丰富,也完整。但是对于《草原放牧》这首乐曲的聆听和理解是却是很肤浅的。经过思考,我改为: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知道蒙古族音乐长、短调。
(2)分别聆听两个主题,对比其不同音乐的特点和音乐情绪。
(3)能哼唱第一个主题的旋律,并为其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比聆听音乐与哼唱两个主题旋律上。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会更关注音乐,感受到两个主题音乐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上的区别。其实第1个目标的制定,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两个主题分别是短、长调。第3个目标的制定是在熟悉了音乐后去记忆主题,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音乐,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2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落实中,我还制作了一张表格,引导孩子们从音乐的本身特点出发,去学会如何有效地聆听音乐和表达音乐。
二、教学内容要凸显音乐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简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凸显它的音乐性。过多与音乐无关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我们课堂变得臃肿,缺乏音乐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内容是欣赏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课件做的丰富而多彩,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歌剧,从起源说到发展,从国外谈到国内。然后又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创作的来源。教师洋洋洒洒地讲述着,孩子们的聆听都是被动式的,最后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让孩子们匆匆聆听完歌曲就下课了。这样的课能说是具有音乐性吗?音乐的内容并没有被挖掘,教学内容中过多的知识性介绍,过多的画面的冲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去了,冲淡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没有了教师悠扬的钢琴声,也没有了教师优美的歌声。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
(1)聆听江苏《茉莉花》旋律走进教室。
(2)聆听《东边升起月亮》找出旋律特点,再点出《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3)引出歌剧《图兰朵特》说故事情节,再简单介绍有关歌剧的一些概念。
(4)哼唱《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再与《茉莉花》旋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环节要挖掘音乐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自主学习,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如果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的花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那么这些环节设置的目标性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该挖掘音乐的本身特点,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让他们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更好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至始至终蕴含着音乐味。如:《哦,苏珊娜》一课中,为了解决弱起这个知识点,我起初设置了这一些环节。
(1)师生合作读创编的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2)把前面的语气词去掉再读歌词,让孩子们感受弱起的特点。
(3)男女生角色互换合作,再读歌词,掌握弱起的节奏。
在实施这些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参与。但是,最后出来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弱起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没读准确。
在朗读中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了后面的歌曲学唱教学。可见这些环节的设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但重难点得不到解决,反而增加了难度。反思后,重新设置了教学环节,我加大了对歌曲聆听的力度,并且在聆听中强化重拍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印象,自然弱起的特点就通过明显的对比显露出来的。其实这种方式,挖掘了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音乐知识,更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很自然地解决了难点,从而证实了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身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1)初听歌曲,跟老师一起击掌打节奏。
(2)再听歌曲,找重拍,感受并讲解弱起。
(3)跟琴哼唱旋律,唱出重拍效果,掌握弱起。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音乐性
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擅长的讲授法,其地位也应该相应地减弱些了。用音乐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才能让音乐课堂更具有音乐味。往往在课堂中,音乐教师自己说得太多,孩子们听得太少,让学生并非得到的更多,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用一句精简的语言、一段悠扬的琴声、一曲动听的范唱和一个自然的指挥手势,去传递给学生你想诠释的音乐信息。音乐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更有“音乐味”。
综上所述,可见回归了音乐本身的音乐课堂,没有了形式上的热闹气氛,但显现出一种真实;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件,但内容却是那么充实;没有了教师的刻意“作秀”,但透露出了一股平实。就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关注音乐、抓住了音乐的本身,让音乐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更为扎实了!
摘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性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诸方面。
把音乐还给音乐课堂 篇5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音乐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提出了音乐课程内部学习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相关文化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的特点。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和综合理念的贯彻,当前的音乐教学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有特色的音乐课教学实例层出不穷,这反映了音乐教师对综合理念的正解理解与积极实践。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使人疑惑、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中显露出来的对综合理念认识偏颇和误解的迹象: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地理、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如有一节课,学唱《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动物头饰材料,带领学生分小组做头饰,引导学生创编歌词。课上得生动活泼,面向全体、鼓励创造、合作学习等等课标理念这里都有,但唯独缺少了音乐。一分钟的歌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掌握,根本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听觉体验。课堂中播放歌曲只有两遍,而把 重点放在美术手工和创编歌词上。再如另一节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写春联、剪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从表面看,学生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音乐。
面对上述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音乐课吗?
诚然,基于综合理念的贯彻,音乐课中可能会不同程度的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但涉及它们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方向,用文学、政治、历史、地理、舞蹈、美术、戏剧等内容作为学生音乐课学习、探究的主要对象,那音乐课岂不是成为变相的文学、政治、历史、地理、舞蹈、美术课了吗?这显然是同《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相悖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的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使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
一、明确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关系
1、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强调在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音乐教育资源;而在了解其相关文化的同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例如: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作品《梦幻曲》时,如若不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学生将无法感受到动人的抒情风格芬芳的幻想色彩 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 婉转流连 让人坠入轻盈缥缈的梦幻世界。相关文化是音乐作品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能让音乐课堂的氛围更活跃,信息更丰富,内涵更丰实。
2、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如同电影中角色间的关系一样,主配角各负期责,却又协作统一。切不可忽略配角的存在,因为配角不仅能更好地衬托主角,还发挥着自身不同的作用,使电影更加出神入化、情节动人。在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中,“音乐”是主角,“相关文化”是配角。也就是强调我们必须以音乐为核心,突出课堂的音乐性,围绕音乐主题来渗透适宜的相关文化。切不可喧宾夺主,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历史、美术等其他学科的课,脱离了音乐作品或音乐实践活动来强调其它学科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二、把握音乐与相关文化两者的结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渗透性原则,让其两者有机的结合。围绕音乐主题及教学目标,将其相关文化渗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才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让其相关文化渗透得自然、生动、有趣,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呢?
1、渗透相关文化的内容要适度
相关文化的渗透要适度,强调渗透的内容不宜过深或过浅。其中“度”的把握取决于课堂的需求即音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说过:你是音乐教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都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延边》时,教师始终突出“以音乐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歌曲《道拉基》、《小白船》、《阿里郎》,以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沟通,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此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体味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入手,去领略包容于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的内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画龙点睛即可,如果渗透的内容过多过复杂,给孩子们增加了新的学习难点,反而弄巧成拙、画蛇添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渗透相关文化的时机要适宜
“时机要适宜”是指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一定要自然、生动,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要尽量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得巧妙些。相关文化何时渗透,在哪个教学环节渗透才适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已有的感受呢?其实并没有固定模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选择渗透“时机”时应遵守“相关文化的渗透必须为学生学习音乐服务”的原则,突出相关文化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巧妙性和有效性。如欣赏《在钟表店里》一课中,在孩子们听着音乐忍不住在座位上乱动时,我灵机一动,安排让学生模仿时针、分针、秒针,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律动,加深学生对音乐感情的理解。
3、渗透相关文化的方式要多样
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应有机渗透到鉴赏、表现、创造等教学领域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如音乐与社会生活,但更多的时候,它又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领域中。因此,要实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把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结合。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文化自身所要渗透的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渗透方式,尽量的多元化。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渗透的相关文化要简单、渗透的 方式要体现“趣味”的特点,可与游戏相结合;针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渗透的方式要体现“活”的特点,可利用多媒体、看、赏的方式了解各种风土人情等;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渗透的方式要体现“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可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询有关的文化,课内让学生交流,形成资源共享。如《金蛇狂舞》一课就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你对它了解多少”的作业。学生收集大量信息,如聂耳的生平趣事、成长过程、主要作品、背景历史等等,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得到拓展,更好地理解本课的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参与方式学习音乐,“演唱主旋律”、“动画欣赏”“身体律动”、“朗诵儿歌”等,整个教学活动贯穿在音乐和学生的活动中。
此外,音乐与社会生活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情况下都需要用音乐来配合完成某种具体的任务,许多场景都需要用音乐做背景来烘托气氛,音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已日益被人们关注,学习、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了解社会,进而让音乐终身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音乐活动。而对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单凭传授和接受的方式是不适合的,关键在于别人无法代替自己的切身感受。因此,《标准 解读》中说:“正确的途径只能是亲身去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并运用音乐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及情感沟通”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呕心沥血花了大量时间,在把学生的水平提高的同时,却让他们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再也找不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了,那么,这一定是音乐教育最大的失败!而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往这个危险的方向靠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音乐教师们必须十分讲究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认真学习、研究和总结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先进的音乐教法。
音乐 篇6
第八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将于12月19日至2009年1月3日隆重举行,其间共将举办16场音乐会以及各类学术活动,演出场所分布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奏厅、附中音乐厅和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一年一度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是学院教学、演出和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展示教学和学术水平、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学术交流的舞台,音乐节在社会上已经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师生的欢迎。据音乐节音乐总监韩小明教授介绍,开幕音乐会将在12月19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由青年教师、小提琴家刘霄与来自美国的指挥家史蒂夫·戴维斯教授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北京首演作曲家陈怡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美国著名作曲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斯塔齐的《生命之光》。
参加演出者还包括长号教授赵瑞林、小提琴教授徐惟聆、小号教授戴中晖、钢琴教授盛原、声乐教授王宪林、青年教师高参、袁莎、孙媛媛、黄亚蒙、李青、朱牧、李凌和校友居觐、王笑寒、方明等,以及刚刚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第一名的青年女高音柯绿娃、男高音谢天和男低音冯国栋等都将参加演出。12月22日晚,沈凡秀教授将在该院附中音乐厅举办管风琴室内乐音乐会。随后,“国际校友音乐会”、“附中中提琴国际获奖者汇报音乐会”、“未来之星——中国少年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铜管乐师生音乐会”、“中国青年作曲家电子音乐新作品首演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志·龙古典吉他室内乐团首演音乐会”,以及2009年1月2日晚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校友联袂新年音乐会等同样值得期待。
音乐 篇7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强。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 使得人们对健身活动的参与意识极大加强, 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高潮。广场舞以独特的健身方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迅速发展为群众健身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
广场健身舞, 也叫坝坝舞、广场舞或街边舞, 是一种集健身与形体舞蹈为一体, 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 并在广场、院坝等宽敞场地开展的群众性健身舞蹈活动。它将传统舞蹈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与体育运动带来的健身功效结合在一起, 既体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 又表现出健身运动的健身功能。因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简捷性、沟通性而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
音乐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功能, 如: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治疗功能。音乐渗透着浓郁的品德美, 是净化心灵的好帮手, 是美好行为的倡导者, 是培养人才的动力。作为社区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广场健身舞, 以其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对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为音乐社会功能的一方面, 音乐的保健和治疗作用越来越被各界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对夏季广场健身舞这一活动现象, 对音乐疗法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长久以来思想家与科学家的想法:音乐的形成有一种自然生成的内在法则, 这和生命形式的和谐规律是一致的, 可以说, 两者都遵循一个统御宇宙万物的定理, 这个定理也引导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音乐的自然形成法则, 和生命法则基于一致性而产生共鸣, 藉由脑部对音乐的反应活化生命体的自然和谐法则, 使脑部产生的α波上升。
在十九世纪初期, 音乐就已经被用来促进病人的睡眠。医师指出, 失眠患者聆听适合的音乐, 确实可减少安眠药及镇定剂的使用。音乐的节奏会影响人体的荷尔蒙;相对于年轻人, 老年人的新肾上腺素有明显的增加;该激素已经在最近的医学研究证实和睡眠的发生及夜间醒来的次数有关。音乐促进睡眠的科学研究已在德国、美国及苏联等国家陆续被证实, 美国医学审查委员会早已公布大多数的安眠药在病人使用两周后便失去疗效。基于上述原因, 音乐治疗渐受重视, 并已经受到医护人员普遍的使用。
虽然说, 参与广场健身舞的这一个群体, 她们不一定懂得什么是音乐疗法, 但是从她们对的音乐的选择中不难看出, 他们选择的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音乐节拍都略等于人类心跳的速率。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都不适于用来促进睡眠, 节奏太快会让人紧张, 太慢则会令人产生悬疑感。医学实验证明, 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 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 使血液活动顺畅;相反, 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 缓和外界的刺激。例如在餐厅吃饭, 柔和的音乐可使食欲及消化顺利, 充份享受用餐的满足和愉悦, 但是旋律快速的舞曲或节奏强烈的进行曲, 则会使用餐的心情紧张, 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由此可见, 广场健体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健体广场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 经常进行排舞练习,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改善心肺功能, 加速新陈代谢过程, 促进消化, 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延缓衰退, 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2、健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也就是说注意力是受指向制约的, 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 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 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 由于注意的转移, 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 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 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 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健脑记忆, 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 而且还要运用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 这是自然规律, 也是正常现象。通过排舞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 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 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
4、健美广场舞的练习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 用心灵共舞, 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 并以简单的的舞蹈动作手脚一致地表现出各种节奏的韵律, 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 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 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结合的意境, 给人们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因此, 广场舞练习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 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 强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 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 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
音乐的另一种实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疗的手段。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 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 都曾有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 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 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 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 边劳动边欣赏音乐, 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 音乐治疗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音乐所唤起的人类理性并不停留在语言符号的、抽象的、精神性层次 (如知识领域里的概念体系, 道德领域里的律令训条) 上, 而已经落实到调动一整套生理活动的、实践的、物质性的层次上, 是一种充满热血激情的实践理性。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 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 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 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 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 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相互结合用人声歌唱的音乐 (即声乐) 与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 两者都以人类的嗓音为物质手段。语言艺术中讲究格律和声韵的韵文对语音本身的选择和排列是有审美要求的, 这种审美要求所遵循的美学规律与音乐所遵循的是一致的, 因此韵文就带有音乐性。随着韵文的文学体裁特征不同, 所形成的音乐体裁也就不同, 与抒情性的韵文 (抒情诗) 相结合形成歌曲, 与叙事性的韵文相结合形成长歌、叙事歌或说唱音乐, 与戏剧性的韵文 (歌剧或戏曲脚本) 相结合形成戏剧性的唱段。到了近代, 器乐获得高度发展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与语言艺术的结合方式:戏剧开场之前演奏的序曲, 标题音乐中的音诗、音画等, 这类体裁的音乐演奏并不伴有文字内容的歌唱或朗诵, 而是用丰富的管弦乐队技术手段来表现某一部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具有确实的治疗作用, 根据研究显示, 某些音乐特有的旋律与节奏能使人的血压降低, 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减慢, 使人在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较为温和。西方国家将音乐配合医疗体系, 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及生理治疗之中, 已不是新鲜的事了。
科学家认为, 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 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 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 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 激发人们的感情, 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应激能力。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 在很在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 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在欣赏时,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 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 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 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的治疗功能, 另一方面是透过音乐的物理作用, 直接对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因为声音是一种振动, 而人体本身也是由许多振动系统所构成, 如心脏的跳动、胃肠蠕动、脑波的波动等。当听到音乐产生的振动与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时, 会使人体分泌一种生理活性物质, 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 让人富有活力、朝气蓬勃。
此外, 音乐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功能, 是提升创造、思考, 使右脑灵活的方法, 并且能引导出重要的α脑波。特有的音乐节奏与旋律, 能够使我们平常较常用的主管语言、分析、推理的左脑, 得到休息;相对的, 对掌管情绪、主司创造力、想象力的右脑则有刺激作用, 对创造力, 信息吸收力等潜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效果。
音乐益智功能是人们谈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一把是音乐。小孩子的家长在为孩子准备学习乐器之前, 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学习乐器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医学常识也告诉我们, 人的手指尖处有人体最第三的神经末梢, 大脑对于接受和处理来自神经末梢的刺激最为及时和准确, 俗话说“十指连心”, “心灵手巧”。人的右手受大脑左半球的支配, 左手受大脑右半球的支配, 大多乐器演奏需双手并用, 且地位相当, 因此左右脑都能得到锻炼, 使左右脑产生复杂的神经沟通, 从而促进人智力的提高。如钢琴的演奏需要手指以极其敏捷的动作, 弹出各种急速变化的音调, 并要根据听觉反馈不断调整触键的力度、方式, 以弹奏出音乐所需要的音质、音色, 那么手指的运动越复杂、越迅速, 就越能锻炼大脑的反映能力和反映速度。
音乐可以娱人, 也可以自娱,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优秀品质, 陶冶人的情操是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 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 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 尤其显的重要。世界是复杂的, 人生也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 有幸福也有烦恼。无论哪一个人, 都不可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都不可能全凭直接经验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人的知识更多地要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由于音乐内容的广泛性, 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生活知识, 又因为音乐是以感情表现为手段来展现思想内容的, 以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人们从音乐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 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我们要学习长期坚持参与广场健身舞的人们, 学习她们身上自信、轻松、满足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她们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富足, 我们要以平和心对待生活, 以友善的心对待周围的朋友,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我们的生活才会向更高层迈进。
参考文献
[1]《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心与音的对话-城市与乡村》,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音乐 篇8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升德州城市品牌形象,我们对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展开调查,并分析整理,目的是为了拯救、弘扬、发展以“德”为脉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营养,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态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建设及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提高城市音乐文化品位,让全社会尽享幸福德州。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认同和重视程度
2009年3月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研究暨首届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些目前学界常见且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何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该领域有哪些研究课题”等。会议确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提法很好,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研究中,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我们在此方面的基础研究理论甚少。
2011年11月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岳月为代表的课题研究组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课题被德州市社科院批准立项研究。
2012年6月以后课题组先后发表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一——德州“运河船工号子”与〈伏尔加船夫曲〉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二——德州木板大鼓与美国乡村音乐生存、发展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暨多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充分论证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在德州区域内的发生、发展及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探求区域音乐文化的特质,不是为了满足所谓区域音乐文化特性的一般化解释,而是希望能够追寻到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人文相关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表达,是多种音乐历史记忆与叙事,是多元音乐直观方法论的研究。
经调查,随着德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同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品正濒临消亡,一些民间音乐艺术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民间音乐不能堂皇地登上大雅之堂,只能在街头巷尾互相传唱。与此同时,西方钢琴音乐、歌剧等,也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但大部分人们认为应该与西方文化“接轨”,对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完全摒弃。
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
首先看一勾勾的演出现状:
(一)解放后,德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戏曲,1950年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
(二)1955 年该团代表临邑县参加了山东省业余戏曲汇演,演出剧目《东秦》。
(三)1956 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并获展览演出纪念奖。
(四)1957 年该团在济南市“振成舞台”演出,引起文化部及宣传部的重视。
(五)1959 年 10 月临邑县一勾勾专业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西秦》《梁山伯与祝英台》。
(六)1962年该团演出了大量新剧目,如《胡林抢亲》《王小赶脚》《拾玉镯》《三进士》《女驸马》等古装戏,现代戏《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社长和女儿》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红梅》参加了省汇演,《巧遇》在潍坊演出15天,场场爆满。
(七)1971 年,临邑县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被解散。
(八)80 年代末,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九)2001年秋天,被冷落了30年的“一勾勾”戏曲唱腔,在中央电视台来临邑采风活动组录制的《文化与生活》第七频道播出。
(十)2005 年 8 月至 2006 年 3 月,“一勾勾”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2006年5月,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成立,重新排演《王小赶脚》并多次演出。
(十二)2007年2月,参加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比赛,获银奖。
(十三)2008年在德州市春晚演出《逛济南》博得了观众的掌声。
(十四)2011年10月28日德州学院音乐系邀请一勾勾传承人邝书云、徐冬青、徐心贵三位老艺人举办地方戏曲讲座。2011年11月31日晚,一勾勾《王小赶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演出。
(十五)2011年11月16日,一勾勾《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十六部现代剧目,在临邑文化广场演出,同时该县十五所中小学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
(十六)2012年8月18日临邑县戏剧家协会成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戏一勾勾。
(十七)2012年春节前夕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排演了《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在德州地方春晚上演出。
(十八)2012年12月23日在平原县十三个乡镇活跃着544个草根剧团,自编自演。
再看德州木板大鼓的演出现状:
(一)德州木板大鼓最早发源于鲁西北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清朝光绪年间形成木板大鼓雏形在各地演出。
(二)1956年木板大鼓第三代传人王长志在第一届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1957年木板大鼓第四代传人张振武在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三等奖,并获山东省曲艺家称号。
(四)1964年长篇鼓词《林海雪原》演出,深受欢迎。
(五)1984年在地域曲艺调演中,木板大鼓《锄奸记》获演出二等奖。
(六)2008年4月19日,《德州日报》以一篇《不让绝活成绝唱》报道了夏津木板大鼓在黄河故道的表演现场,同时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七)2008年12月25日,德州夏津木板大鼓第五代传人张书坤在当地表演,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一片。
(八)2012年1月17日,在德州第一届网络春晚上,民间艺人魏凤珍演出《赞德州》大鼓说唱,深受欢迎。
(九)2012年2月29日,德州日报报道了德州鲁西北木板大鼓传承人70岁民间艺人张连功于茶余饭后走街串巷,骑着自行车转遍方圆几十里的乡村、集市,演唱木板大鼓,深受欢迎。
(十)2012年5月28日,在禹城梁家镇农家院里,鲁西北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张连功演出《龙腾虎跃喜迎春》。
(十一)2012年9月11日,德州平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大鼓协会,民间艺人延续传统艺术形式,“日出荷锄躬耕,日落吹拉弹唱”。
(十二)2013年7月6日,德州曲艺家协会、德州青少年宫联合在希森欢乐岛举行消夏曲艺晚会,表演了西河大鼓《将相和》。
最让人担忧的是德州运河船工号子:
运河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人武城县的梁永和已年过八旬,京杭大运河上洪亮的“闯滩号”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梁永和成了这运河上的最后的纤夫,无人继承成为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最大的阻碍。
(一)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以德州区域运河船工号子改编的“唱秧歌”受专家好评并在电台播出。
(二)1965年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随之湮迹。
(三)2011年9月27日,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团来德州调研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发与利用情况,研讨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2012年6月25日,武城县文化部门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消亡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音像资料建制等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五)2013年7月4日,“运河情”六省市音乐作品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作曲家将以运河为载体进行创作,德州市征集作品100余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现状:
(一)2007年7月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岳月在德州学院音乐系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
(二)2008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于宏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三)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武凌于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四)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岳月“双钢琴演奏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
(五)2010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德州电视台同时作了直播采访。
(六)2013年德州大剧院投入使用。
(七)2013年5月30日,“德之声”合唱团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17首曲目,有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等。
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对德州发展的影响
以上调查情况反映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在德州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德州市、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德州市没有区域音乐文化专业创作队伍,地方传统剧目濒临消亡,没有专业的演员队伍,没有资金支持。另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德州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一勾勾”“木板大鼓”“运河号子”等区域音乐文化。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人类相互了解的共同基础。音乐文化是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质特征,又能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理解多元音乐文化”,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构比较、功能转换、良性互动、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设幸福德州是201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德州生态旅游事业,是建设幸福德州的重要工程。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德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体现,它会使德州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德州,从而使德州走向世界。它注入了时代内涵,塑造了德州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具有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演出的状况,以期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进而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音乐 篇9
关键词:音乐治疗,音乐教育,身心健康,中学
音乐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而音乐治疗是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交叉领域, 体现的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它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早在古代, 人们已经知道音乐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有助于治疗某些疾病, 《乐记》中所载“乐行而伦清, 耳聪目明, 血气平和”就是证明。
进入21世纪以来, 音乐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要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在素质教育影响下, 音乐教育也开始关注如何发挥音乐的独特作用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今的音乐教育从多方面不断拓展, 给我们提供了用音乐去影响学生的空间。音乐通过听觉触动人的情感, 并以多样的音乐活动加以扶助, 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和谐发展。中学音乐教育的主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和谐, 这同音乐治疗有着相通的属性。柏拉图也说过:“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 对于心灵用音乐。”因此,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结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一、音乐治疗思维融入中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
1.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天然联系。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审美形式, 是实施音乐教育的直接手段, 它本身就具有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 调和平抑情绪等作用。音乐是一种自然悦耳的声音, 它是带有节奏、韵律、调式、速度、音色等特点的乐音, 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情绪与情感。不论是自然的音乐, 还是经人类精神创造出的音乐, 对人来说不仅带来某种精神享受, 而且与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在原始社会, 人们敲击石块来表现心中的快乐, 那种“音乐”没有阶级性, 没有功利性, 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那时的“音乐”只是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 是音乐的自然功能的一种客观体现, 而今天的音乐治疗就是把这种“音乐”的方式逆向的运用, 以自然的方式用音乐去召唤人类的心灵。
音乐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更加关注音乐对于人本身的有利因素, 如审美内涵、人格的塑造、才智的开发等等, 以此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全发展。就笔者所知,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来进行的心理疗法, 它可以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 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手段, 培养完善人格, 使人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可见,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都以音乐为载体, 其侧重的角度虽各有不同, 却有着内在且天然的联系, 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音乐治疗。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如厌学、情绪难以自控、承受能力较差、易怒、脾气烦躁等, 这也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大, 社会、学校、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也较高, 他们面临着学习、升学考试和激烈竞争的压力, 同时还要面对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与家长的沟通等诸多问题, 因而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适应、不和谐的情绪问题, 如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这些现实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心理调节。
近年来, 音乐心理治疗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而被广泛关注, 并逐渐实施到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教育为音乐心理治疗提供了基础的、崭新的平台, 这种相互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活动中放松了心情, 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健康。音乐疗法主要是一种心理疗法, 它需要学生对音乐信息的理解产生共鸣;音乐教育则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知性。当然, 在音乐教育中, 如何调节不良心理情绪、合理宣泄;或是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化解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 并提前加以调理, 是当前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关注焦点。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治疗的结合与渗透
音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一般来说, 旋律优美、节奏平缓、音响和谐的音乐, 可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 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音调明朗, 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气势激昂的音乐, 能使人产生激奋、乐观向上的感觉, 起到舒心活血的功效。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与特定的感情变化的复杂对应关系, 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 唤起人们内心一定的情感意向, 或悲或喜, 或哀或乐, 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的流动, 并在艺术美的感悟中获得启迪和积极的心理疏导。
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治疗的结合, 可以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 如:演唱 (奏)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合理倾诉、宣泄;音乐欣赏可以缓解疲劳、放松心情;音乐表演可以表现自我, 树立自信;合唱合奏可以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歌唱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发声过程中, 随着气息和情感自然而有节奏的向外流动, 使之淤积在心底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这比一般的心理倾诉易于实现, 因为歌曲内容不存在隐私, 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释放, 歌唱的怎么样也没关系, 而且在形式上也无害于他人。因此,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音乐治疗可以是潜移默化的, 这也可以看作是较合理且有效的自我宣泄。
聆听音乐是音乐疗法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可以根据所听到的不同音乐来调理相应的心理情绪。音响创作、演奏、探讨音乐等也是可以实施音乐疗法的主要形式, 这些形式与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可以同步操作的。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心的学生, 可启发他们通过演奏或创作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 甚至可以通过老师的引领, 在听到音乐后模仿律动, 甚至翩翩起舞, 在音乐的伴奏下调动大脑和肢体的协调性, 这也是舒缓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
节奏打击在音乐教学中是实施音乐治疗较为有效的形式。通过节奏的急缓、快慢、强弱等变化, 我们既感受到学生不同情绪的微妙变化, 又可以潜在地引导学生将不良的情绪合理的发泄出来。在打击节奏的同时, 身体也会随着音乐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从而也可以促进身心的协调与和谐。
当然, 将音乐治疗渗透到教学之中, 还要关注音乐的选择问题。音乐的选择要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情感、处境不同, 对音乐的喜好、选择及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班级授课时, 通过创设情境模拟成团体音乐治疗, 观察学生的主流情绪倾向和变化, 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形式的调整。一般来说,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低落的时候, 应该选择明快的乐曲来倾听;当情绪激动或过度兴奋时, 应选择轻松的乐曲来倾听。
三、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治疗的应用对于人们来说是具有多方面影响的。用轻快活泼的音乐鼓励振奋精神, 可治疗消极自我封闭的情绪;用柔和、优美的音乐, 安抚烦躁不安或受压抑的精神现象, 可缓解失眠、抑郁、挫败感等。不同性质的音乐先后演奏, 可以释放人们的精神压抑, 转变人的心理状态。如对于急躁的学生, 可先播放强烈的音乐使其产生共鸣, 然后逐渐转换为平静的音乐使其平静下来。此外, 通过演奏乐器 (或参与合唱) 使学生恢复自信和平衡感, 再通过合奏训练使其逐步恢复集体意识, 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这些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音乐治疗运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功效, 主要体现在:
首先, 音乐的节奏与人体的律动相协调。通过音乐音响的节奏促使人体伴随音乐而振动, 使人体产生共振, 有可能使人们的身体振动得以协调, 从而达到调节或治疗的目的。在音乐的课堂上, 有不少节奏律动的活动, 如音乐情境创设、舞蹈模仿、节奏敲击等等。学生在音乐节奏下, 身体有规律的运动, 从而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
其次, 音乐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的效应。人们发现, 人的许多疾病起因于人的情感压抑。由于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高节奏、高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或社会竞争, 出现了情感创伤或心理偏差, 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或精神上的不协调。在音乐教育中, 关注这种“共鸣效应”, 并将之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使学生的身心通过音乐活动自然而然的进行洗礼和净化。
音乐以美引善, 以美引真, 寓教于乐。在音乐教育中, 通过音乐的声响穿透感性与理性的壁垒, 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的过程中, 情感得以升华, 心灵得以净化, 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与命运的斗争, 在聆听感悟中体味音乐力量的震撼, 并使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当然, 音乐治疗主要是通过人们对音乐信息的理解产生共鸣, 使人们的身心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对学生的身心进行适当地调节, 改善环境气氛, 是可以避免或是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的。从这个层面上看, 音乐治疗应用于音乐教育之中是有深远影响的。
创设音乐情境, 感受音乐之美 篇10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 学生不容易理解, 这就与欣赏音乐给我们提供的各种美好感受发生了冲突。在学生中, 喜欢听音乐、唱歌的人数很多, 但他们却往往都不喜欢上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中添加流行音乐的元素, 使他们把喜欢流行音乐的兴趣转移到音乐课中。同时, 音乐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要以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导入, 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始, 就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增加他们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传统的教学中, 音乐课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 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 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在这种枯燥的授课过程中, 本来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课的期待, 上课过程中也变得极为被动, 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要提高音乐课的课堂质量,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教师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 使学生正在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以人为本, 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课的难度较大, 就初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来说, 在欣赏音乐时从哪方面去思考, 如何对乐曲进行分析、体会都比较难。那么如何在较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们可以采取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述。例如,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他们对课堂中要学习和欣赏的曲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主动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曲子, 并将听到的故事情节与曲子结合起来分析, 更能体会曲子的意境, 从而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二、运用学科整合, 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在音乐教学中,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 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 让音乐与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 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结合更容易理解。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 通过演唱歌曲, 使学生明白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明确的体会和认识。《大海啊, 故乡》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先让学生倾听、欣赏这首歌曲, 在边听边学过程中, 学生很快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例如, 我在讲授这节课时,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 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故事改编, 学生们都积极发言, 讲述自己改编的故事, 课堂气氛热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音乐还可以运用在体育课中, 如可以根据音乐做各种节奏不同的韵律操, 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在历史课的学习中, 也可以穿插音乐的学习。在学习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时, 可以介绍当时流行的乐曲和所用的演奏工具。利用音乐的发展作为学习历史的一条线, 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巩固和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通过欣赏来传达其中蕴含的意境, 聆听和欣赏音乐体会的内容又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同, 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区别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 音乐的这种没有限制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来学习, 那么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 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音乐表达的意境很抽象, 在音乐欣赏中, 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有不同的理解。新课改后, 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去联想、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上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表现的欲望, 并把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说出来, 进行交流。
在音乐学习中,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才能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探索, 寻找音乐课与生活、社会相关联的点。在他们的主动探索中, 音乐的感悟力也越来越强。那么对于那些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当怎么办呢?教师在讲授中, 不仅要找到这些学生的兴趣点, 还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讲授中, 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去感悟音乐, 体会音乐的美。同时, 在学习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乐中享受音乐, 在学习中进行玩乐, 真正把玩融入到学习中。例如, 我在授课时, 把学生分成两小组, 然后利用钢琴进行弹奏, 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节奏做动作, 可以做舞蹈动作, 也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 看看哪个小组的反应快, 节奏准确。学生们兴致非常高, 在既欢乐又整齐的比赛节奏中学习到了各种音乐知识, 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加上了自己的创作。通过这种游戏, 学生在玩乐中很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节奏, 通过感受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同时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课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 好多原来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洋音乐和韩国音乐 篇11
西洋音乐,是以欧洲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也称作古典音乐。西洋音乐高速的发展,给很多国家和民族带来很大的影响。西洋音乐已在全世界的各个时代里,成为了成功的音乐。我们虽然是中国人,但很熟悉西洋音乐(古典音乐)。从小就学习钢琴,小提琴和笛子等等,参加西洋音乐,歌剧,管弦乐,演奏会等。
相反,东洋音乐只被东洋人熟知,对于西洋人是非常生疏的音乐。相对西洋人,东洋乐器是非常陌生的乐器,也不容易学东洋民谣。特别是东洋音乐,从大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东洋色彩太浓,所以东洋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不能算是成功的音乐。
东洋音乐大体分为,以文化圈划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以印度,泰国为中心的“东南亚”,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以阿拉伯,土耳其为中心的“阿拉伯、伊斯兰”音乐。
本文想研究一下以韩国为代表的音乐,韩国音乐虽与中国,日本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具有自己的特征。
虽是一个小国,韩国的民族竭力去保持民族文化,也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音乐,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镜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和历史各具特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制作出来的音乐,是各自具有各自的特征的。西洋音乐,是以希腊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是全欧洲固有的特征。多声音乐很发达,也发展起来了器乐音乐和键盘音乐。
韩国音乐,是以东亚为中心,受到中国很大的影响,也给日本音乐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既具有韩国的特点,也具有东亚音乐的特征。韩国的“韩”字的感情,深深扎在了音乐里。完成“西锦赛”(韩国形式的装饰音)的“骨骼音”在前面或是后面,装饰其音,在演奏乐器和唱歌的时候,非常重视西锦赛。
历史,会记载当时社会的构造,勾画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迁。社会阶层,即支配阶层与非支配阶层,或是在中间的中间阶层,各自所提倡和流行的音乐都不一样。进一步说,音乐的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这可以通过西洋音乐和韩国音乐的比较可知。西洋音乐,是具哲学性和人为性并科学性的音乐,韩国音乐很大部分是与自然有很大联系的。西洋音乐是金属性音乐,韩国音乐是以植物为材料的音乐。所以西洋乐器的音量非常大,韩国传统乐器的音量很小。西洋音乐善于用音,反之,韩国音乐使用休止符的情况比较多,这是它的特点。西洋音乐没有灵活性,韩国音乐却有灵活性。例如,西洋音乐必须按照乐谱非常准确地去演奏,但韩国音乐,不是很精确的,按乐谱演奏也可以。
因此,西洋音乐和韩国音乐均通过音乐传递感情。传达心意是音乐的共同点,但西洋和韩国音乐都有各自的独创点和特征。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12
在欣赏课上, 学生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昏昏欲睡, 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 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喜欢音乐, 但不愿上音乐课, 是因为他们认为教材上的这些高雅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难听难唱, 没兴趣。学生心目中“通俗歌曲”几乎已经是“音乐”的代名词了, 他们一谈及歌星或流行歌曲就头头是道, 对歌星的状况、隐私等更是如数家珍, 一唱起歌来也必定是“死了也要爱”、“如果有来生”、“童话”等等流行歌曲的乐句。有学者调查显示:“8 3.5%的青少年喜爱通俗音乐, 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2 0.5%。”
我刚给学生上欣赏课时, 就有学生向我提建议:“老师, 能不能在课堂上欣赏通俗歌曲, 那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不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 兴趣是人才成就的起点,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课上来, 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 才能创新。为了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巧妙借用通俗歌曲作为载体导入,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培养音乐的耳朵, 从而渐渐接受课本上的一些严肃音乐, 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提高。
通俗音乐之所以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 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形成的合力, 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 涌动,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 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 对人生, 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 向往与异性交往.而通俗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 节奏明快, 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 所以他们对通俗音乐情有独钟。我想:作为音乐教师, 有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 认真设计教学内容, 要做到务实、全面、高雅、创新。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又要注重欣赏格调的高雅;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正面接触通俗歌曲, 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 相信学生通过对通俗歌曲的学习、了解、比较、鉴别, 他们的审美判断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和形成。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了以下方式利用通俗音乐:
1、在教学内容中导入通俗音乐。
比如在介绍中国民族器乐这节课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对大鼓和扬琴的音色加深印象, 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构思这节课的课堂设计的时候, 我想到了可以民族器乐。周杰伦是当今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一位偶像歌手, 他们以唱周杰伦的歌曲为时尚。于是当《龙拳》勇猛刚劲的快节奏从音箱里传了出来, 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吸引了, 有的猜这首歌中所使用的中国民族器乐是古筝, 也有的猜是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对大鼓和扬琴的音色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趁着同学们正在兴头上, 我又从《龙拳》这首入手, 讲解了爵士乐, 《龙拳》这首歌采用了西方流行音乐中R&B (拉普) 的表演风格。R&B的全称就是R h y t h m&B L U E S就是节奏与布鲁斯的意思。而里边的布鲁斯音乐正是起源与美国黑人的音乐, 他也是爵士乐最初的一种形态, 这样一来课堂的知识就由大家熟悉、崇拜的周杰伦很自然的过渡到要讲的爵士乐了, 并且播放了超女改版的爵士版民歌《彩云追月》, 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中感受到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并且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很深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 我还介绍了周杰伦的成长经历, 介绍了他从小刻苦学习音乐, 以超强的毅力不断努力才获得的成功。人们总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 偶像带来的激励对他们可能会更为贴近, 更为直接。
2. 利用通俗音乐丰富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 好的通俗歌曲同样具有潜移默化中净化, 呼唤心灵本质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负担起引导学生辨别美丑的责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增强孩子们对低俗音乐的抵抗力, 让优秀的通俗歌曲走进课堂, 为学生搭建起来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在上合唱欣赏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 使学生喜欢听合唱, 喜欢唱合唱, 并从不同类型的合唱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进而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我用电影《修女也疯狂》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I Will Follow Him》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电影音乐欣赏课, 并融入了音乐知识的教学, 从而年的时候创造了票房过亿的记录, 这个在那时的电影市场实属罕见。几乎所有的媒介和评论都普遍为《修女也疯狂》叫好, 专业的影评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轻切幽默但又不失温馨的喜剧影片”。片中有三段经典的诗歌音乐, 都是唱诗的选段, 影片中巧妙的表达了修女们的“疯狂”, 她们唱诗开头还是中规中矩的唱法, 到第二段直接就来个“世俗”的“流行”的唱法, 也正是这样的唱法, 让几乎临近颓废的修道院开始生机勃勃, 最经典的是《I will follow him》, 先是轻柔的缓缓唱出, 教堂唱诗班一样的天籁, 然后是高亢的激情的迸发, 成了流行欢快的风格, 修女们活跃起来, 舞动起来……此时, 学生已深深体地被合唱那独具一格的魅力所震撼, 再加上乌比.戈德堡, 这个大嘴的黑人明星, 她的幽默滑稽在荧幕上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紧接着我抓住时机, 又让学生欣赏了大合唱《长征组歌》, 经过指挥家的精心处理, 歌唱演员优美动听、细腻热情的演唱, 交响乐队的有机陪衬和烘托, 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通过这堂课, 学生们了解了合唱是一门既古老又时尚的艺术, 合唱艺术是融合了音响元素的最美妙之音, 它的纯净、和谐, 水乳交融, 是任何音响的混合都达不到的效果。
3. 民歌新唱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在当今社会, 民歌对广大青少年而言, 已是过去的时代, 他们说民歌离他们太远, 找不到感觉。为了让学生适当的了解一些民歌、民族音乐, 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我采用了民歌新唱的教学方法。民歌新唱就是在民族音乐中渗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比如在欣赏民歌《浏阳河》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黄英演唱的版本, 很多学生是黄英的铁杆歌迷。黄英, 2 0 0 9年获得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全国第三名, 她的唱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和活力, 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希望学生在欣赏时能产生共鸣。果然不出我所料, 当学生一听到歌曲, 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 学生也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着, 脸上露出一种既意外又熟悉的笑容, 有的手也跟着不由自主地打拍子, 那种陶醉的表情延续到了曲终。借机, 我再让学生欣赏了由李谷一演唱的《浏阳河》, 通过对比欣赏的手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首民歌的传统民族演唱风格和通俗演唱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的一些创作素材都是取源于民族音乐,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民歌, 如阿里朗与眉佳合作的《卖花姑娘》、零点乐队的《多谢了》、羽·泉的《大地飞歌》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中, 被主创者糅入电声、交响乐、摇滚、爵士乐、重金属等现代元素, 现代的艺术手法解读古老的民歌艺术, 加上动感十足的舞蹈和闪烁变幻的灯光, 又借助当红偶像明星的演绎, 让学生耳目一新, 禁不住发出感叹:民歌居然可以这么唱!民歌居然有那么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民歌新唱使许多学生也爱上了那本是唱在大山里的歌。
通俗音乐的有效运用,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辨别美丑, 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 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 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有位教育学家说:“学生永远是新的, 如果教师停滞不前, 必会遭到历史的淘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音乐教师, 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强, 而且更要有能力灵活地驾驭课堂, 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与时俱进, 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音乐之花”。
(福建省邮电学校)
摘要:通俗音乐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 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 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音乐】推荐阅读:
音乐创作音乐艺术11-13
音乐剧音乐艺术05-10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10-07
高中音乐流行音乐05-22
音乐教案华夏音乐之光08-26
高中音乐《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word教学设计07-30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07-05
音乐研究民族音乐论文05-16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07-05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