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出血

2024-06-26

残胃出血(精选5篇)

残胃出血 篇1

胃大部切除术后, 一般在24h以内, 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 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少量渗出的缘故, 属于术后正常现象。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 尤其是鲜血, 甚至呕血、黑便, 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 是少数病例因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粘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较严重的早期出血, 甚至发生休克, 需要果断再次探查止血。继发性出血多不十分严重, 大部分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临床经验总结对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出血最重要的是早期的预防。如果手术前、中、后得到有效的预防, 那么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会大大减少, 因手术后造成并发症的危害程度也随之降低。本文通过分析胃切除后残胃出血的原因, 进而总结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高手术治愈率, 降低术后残胃出血的发生。

1 残胃出血的原因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由于术后胃肠道正常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环境被改变, 原发病施术后病灶周围组织相关病变的影响, 手术医师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及临床经验, 病人个体差异等均可产生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但是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手术时操作的不当以及行手术时对病灶处理的不彻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吻合口出血

通常出现在手术后的24h以内, 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术后出血现象。出血原因包括:黏膜撕裂、切口黏膜处止血不彻底、胃黏膜下血管或胃残端黏膜的滑脱、缝线过松等。以上原因大多数为手术时操作技术的不规范造成。

1.2 残胃黏膜损伤出血

手术时从残胃腔内钳取胃管, 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与操作手法不正确会造成胃黏膜的撕裂。

1.3 出血性病灶去除不彻底

部分胃切除术病例, 会合并其它出血性病灶。例如多发性溃疡合并贲门胃底溃疡, 黏膜下小血管瘤、血管畸形等病变, 手术过程中容易被施术者遗漏或清除不彻底, 最后都会导致术后出血症状。

2 胃切除后残胃出血的防治措施

(1) 手术前完善手术相关准备工作。施术者及参与手术操作人员在手术前应尽可能地完善各项准备工作, 尤其是明确诊断, 以及与之相关的疾患, 全面估计病情,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手术中出血性病灶的遗漏。

(2) 手术中认真全面探查, 以避免手术前的误诊或诊断不全面。通过手术中仔细的探查, 可以避免病灶的遗漏同时, 再一次对术前的诊断加以确认。如果手术时不能满足于一处确定的或可能的病变, 切勿匆匆行胃切除术。

(3) 规范手术操作的合理性。胃切除术后残胃出血的大部分原因是手术操作不当造成的。比如:术后的吻合口出血、残胃黏膜损伤出血等。医护人员必须掌握胃的解剖学结构, 在切除时注意角度与位置的选择, 正确拟定胃切除线后, 在适当的牵引力下, 短距离边切边缝, 避免用力过度造成胃黏膜下血管滑脱或胃残端黏膜滑脱而引起的出血。不同的病灶位置, 在行手术时操作的步骤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 合理并正确地规范手术操作技术, 熟练掌握操作手法后便可以有效控制手术的人为失误率。

3 结语

胃切除术后的残胃出血, 一部分是与患者自身的体质与病灶自身特点的缺陷有关, 但绝大部分与手术实施者操作技术的不规范有关。因此, 残胃出血的并发症是可以通过优先的规范和合理的技术支持避免的。通过上文对该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的阐述与分析, 笔者认为通过医护人员对出血原因的重视与掌握, 在合理规范与操作下, 是可以预防其发生, 并且可以在出现出血后及时正确判断其原因, 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从而达到降低胃切除术后的残胃出血的几率, 控制其危害性的发生。

摘要: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 具有接纳食物、储存食物和分泌胃液等功能。当发生胃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 以及较为严重的幽门梗阻时, 临床上可通过手术进行胃全部或部分切除。大部分实施胃切除手术的患者, 术后会顺利恢复, 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是因为手术医师临床经验及手术操作技术程度等客观因素, 以及因胃切除后对生理环境的改变和器官功能的缺失和病灶周围组织病变的影响, 手术后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 残胃出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胃部分切除后造成的残胃出血, 在明确诊断病因后, 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抑制发病诱因, 以积极保守治疗为主, 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通常情况下胃切除术后残胃出血通过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都会达到治愈的效果。

关键词:胃切除术,残胃出血,防治

参考文献

[1]兼善.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 (附32例报告) [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 (4) .

[2]王欣.直肠癌根治术骶前静脉出血5例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4 (1) .

[3]陈建荣, 聂月娟, 吕国兴, 等.改良低张法肠系声学造影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1 (3) .

[4]田新顺, 吴颜军, 王刚,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0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0 (1) .

[5]刘治滨, 刘长松, 于景波.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处置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 2002 (7) .

残胃发炎,难逃[癌劫]吗 篇2

一般地说,在服药无效的情况下,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需作胃部分切除术以根除病灶。胃经手术切除后留下的一部分称之谓“残胃”。残胃虽然体积小,但仍能继续承担原来的消化重任,倘若手术后恢复顺利的话,基本上可以与手术前的状况相仿。但是,有时候病人也会出现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或烧灼痛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发现残胃近吻合口处有充血、水肿,或轻度糜烂等变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残胃炎”。

这种残胃炎是怎样发生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饮食不当(如进过硬或刺激性很强的食物等)、过量饮酒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肠液及胰胆液返流入胃引起的。正常人在胃与十二指肠相连处有一个幽门,平时幽门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当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幽门才会短暂地开放一下,而且是“只准下不准上”。这样才能避免十二指肠内的胰液、胆液和肠液返流入胃。但是,由于胃切除的同时把幽门也一并切除了,而新建的胃肠吻合口没有幽门那样的收缩、关闭功能。因此,不但食物可以顺利地从胃经过吻合口往下到达肠道,同样,胰、胆和肠液也会很容易地从肠道往上返流入胃。这些消化液是碱性的,对胃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可直接损害胃粘膜,引起炎症。

如上所述,胃切除后产生残胃炎往往在所难免,那么残胃炎是否会发展为癌症呢?这是病人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用“是”或“否”简单地回答,因为病情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具体地说,残胃炎的最终发展后果是与其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最为常见的那种轻度、短暂的炎症,病人几乎没有什么症状,这种残胃炎是不会造成不良后果的,更不会变癌,病人尽可放心。但是,如果残胃炎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明显上腹不适、疼痛甚至出血等,而且这些症状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在少数病人中就会导致残胃癌的发生,这是因为胃粘膜受到胰、胆液等消化液长期的刺激所致。

但是,话又得讲回来,这一过程相当漫长,并非短期内产生。临床上我们将胃切除术后15年以上发生的胃癌称为残胃癌,这种残胃癌与通常的胃癌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从残胃长期炎症转变而来。

对残胃炎及残胃癌有了足够认识之后,防治措施也就很容易确立了。从预防角度来说,胃部分切除后病人特别要注意避免辛、辣食物,也要忌烟、酒,这样可以减少残胃炎的发生,也可减轻残胃炎的病情。从治疗角度来讲,有症状的残胃炎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从而使症状有所缓解。极少数病人因残胃炎的症状明显,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则需要重新作外科改道手术,以减轻残胃的炎症。

残胃炎病程超过五年者,宜每年作一次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了解残胃病变是否有发展或恶化。如果病理切片的结果是“慢性炎症”或是“肠化生”,可以放心。如果结果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也不用担心;但如果结果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这些变化被视为癌前期变化,此时,应该由医生综合其他情况后,考虑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残胃出血 篇3

关键词:残胃出血,凝血酶,奥美拉唑,联合治疗

残胃出血是胃大部切除术之后引起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高, 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和身心健康。目前在临床上普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凝血酶是一种人体内的抗凝剂, 与组织因子接触时能激活血小板, 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局部应用有良好的凝血效果[1]。我院使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来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手术之后并发残胃出血患者84例,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 (42例) 和试验组 (42例) , 其中对照组男30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2岁, 平均年龄 (48.4±11.4) 岁, 行胃大部切除术2年~15年, 平均 (5.8±1.4) 年;试验组男29例, 女13例, 年龄32岁~72岁, 平均年龄 (47.8±12.9) 岁, 行胃大部切除术3年~16年, 平均 (5.9±1.6) 年。2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口服奥美拉唑 (洛赛克,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CK8037) , 首次服用80 mg/d, 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少剂量, 改至40 mg/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凝血酶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62020506) , 首次剂量为2 000 U/d, 加入20 m L生理盐水中, 经胃管注入, 1次/6 h, 然后酌情改至500 U/d。

1.3 疗效评价标准[2]

出血标准是患者定期检测血、尿、便及消化液样本, 若血红蛋白值不下降, 无黑便, 大便隐血试验阴性, 胃液不呈咖啡色, 则说明患者出血症状消失。显效:24 h内患者出血症状消失;有效:72 h内患者出血症状消失;无效:72 h后出血症状仍未消失, 须转为手术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期间, 试验组42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2例, 其中皮疹1例, 恶心呕吐1例, 占4.76%;对照组42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3例, 其中皮疹1例, 腹痛腹泻2例, 占7.1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13, P>0.05) 。经及时药物治疗后均有好转。

3 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病常见的手术方式, 由于胃切除不足, 残留的胃自身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 导致胃泌素分泌减少, 然而胃酸分泌素依然正常, 使胃内p H值下降, 胃黏膜的保护功能降低, 进而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3]。奥美拉唑能通过抑制H+-K+-ATP酶的活性来抑制胃酸的大量分泌, 同时奥美拉唑还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液循环, 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4]。由于奥美拉唑起效快, 在6 h药效达到高峰, 停药后药效仍可维持5 h, 因此临床上其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溃疡等疾病。凝血酶是一种由凝血酶前体形成的蛋白质水解酶, 主要作用于机体凝血过程的第三阶段, 其原理是将组织中的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Ⅰ) 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对血液等其他物质进行网络沉淀, 使之成为纤维蛋白凝块, 加速止血。与此同时, 凝血酶能激活凝血因子Ⅴ、Ⅷ和Ⅻ, 使患者的血小板产生不可逆凝聚, 加速凝血过程[5], 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使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疗效好于单用奥美拉唑。

综上所述, 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出血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胜业.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2) :165.

[2]许远财.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残血47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 (17) :88.

[3]李如职, 麦佐镰, 邓经斌, 等.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效果[J].广东医学, 2014, 35 (22) :3567-3568.

[4]刘敬东.使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4) :195-196.

残胃出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患有残胃出血的患者病例84例, 将其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单药组中男30例, 女12例;年龄34~83岁, 平均51.岁;接受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的时间分别为3~17年, 平均6.4年;单药组中男31例, 女11例;年龄32~84岁, 平均52.1岁;接受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的时间分别为2~16年, 平均5.9年。

1.2 方法

单药组:口服奥美拉唑, 首剂剂量为80 mg/d, 然后改为40 mg/d。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 静脉滴注, 首次剂量2 00U, 之后改为500 U。

1.3 疗效评价方法

显效:治疗24 h后出血症状已经彻底停止;有效:治疗72后出血症状已经彻底停止;无效:治疗72 h但出血症状仍然存在或接受中转手术治疗。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效果

单药组患者显效13例, 有效18例, 无效11例, 有效率73.9%;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显效17例, 有效22例, 无效例, 有效率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并发症和复发率

单药组患者出现并发症9例, 联合组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 发生率分别为21.4%和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药组患者复发为11例, 联合组复发3例, 发生率分别为26.2%和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残胃出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残胃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7例, 女43例;年龄25~68 (38.5±10.5)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胃镜检查确诊, 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呕血和/或拉黑便等。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 A组患者42例, B组患者4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 临床上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常规禁食, 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 积极给予血容量补充, 并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当患者收缩压<90mm Hg、血红蛋白<9g/dl时, 要及时给予补充足量的全血,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要给予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等, 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2]。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B组患者在奥美拉唑治疗基础上给予凝血酶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奥美拉唑初始剂量为80mg/d口服, 后维持40mg/d;凝血酶初始剂量2000U, 将之加入到20ml的0.9%的Na CL溶液中口服, 后维持500U/次的剂量, 2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d, 患者临床呕血、黑便症状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为 (-) ;有效:治疗5d, 患者临床呕血、黑便症状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结果为 (-) ;无效:治疗5d以上, 患者临床呕血、黑便症状未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未转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临床止血总有效率为78.6%;B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为93.8%, B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发生残胃出血症状的患者是由于实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胃改变了胃肠道的生理结构以及生理功能, 导致胃泌素分泌减少, 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弱, 而胃酸分泌量过多, 胃内的PH下降, 最终导致残胃黏膜受到损伤而出血。

奥美拉唑, 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其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上, 对胃壁细胞顶端膜的的H+ ̄K+ ̄ATP酶的活性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从而对胃酸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3]。其抑酸能力较强大, 能够对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导致的胃酸分泌产生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 且能对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产生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H2受体拮抗剂抑制效果不理想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刺激而导致的胃酸分泌也具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用于吻合口溃疡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以及急性胃黏膜损害的治疗上, 也被用来预防重症疾病胃手术后再出血等症状。

凝血酶是凝血酶前体形成的一种蛋白质水解酶, 能促进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给予患者局部应用后, 病灶表面的血液会很快受其影响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凝血块, 主要用于毛细血管出血以及静脉出血的控制治疗中, 或作为皮肤以及组织移植物的粘合剂、固定剂。凝血酶的药效会在p H<5的环境下失效。凝血酶对血液凝固系统的作用还包括诱发血小板聚集以及继发释放反应等。其可以应用在止血相对较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结扎止血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治疗中。临床上多应用在手术、外伤、耳鼻喉、口腔、泌尿、烧伤、骨科等出血的止血中。

本研究中, 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为93.8%, 明显高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组7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 采用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临床疗效较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出血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古莉, 邓德明.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40例[J].中国药业, 2008, 17 (11) :60.

[2]陈永忠.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30) :99, 101.

上一篇:手术麻醉管理系统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