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评价制度

2024-07-13

改革评价制度(精选12篇)

改革评价制度 篇1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改变了日本国立大学原来作为文部科学省下属的性质, 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法人单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的评价制度改革是其重要一环。2010年法人化改革“第一轮中期计划”结束, 法人评价制度改革初步凸显成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求各高校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所以,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评价制度的改革, 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评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的评价制度改革

受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影响, 2003年日本颁布的《独立行政法人——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法》。2004年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作为独立行政法人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 作为实施大学评价的第三者专业性机构。另一独立行政机构“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 主要职能是继续保障并提高国立大学法人的质量, 促使国立大学法人将教育科研、经营管理、财务等状况向社会公开, 检查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国家投入的经费等。国立大学法人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价,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接受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进行的中期目标评价, 或者就近期公布的首份综合评价结果, 由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委托大学学位与授予机构开展评价, 后由国立大学评价委员会进行确认并向社会发布评价报告。这是一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结合, 这种设计可以保证国立大学法人在新型管理模式下的正常运作, 有效实施法人治理。

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评价制度改革的成效

根据“中期检查”结果显示, 虽有一部分问题仍待讨论, 但日本法人评价制度改革是初步凸显成效的。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 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业绩进行评价, 向全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并将评估的结果与大学的资源分配相联系。为此, 各个大学都在积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不断强化对教学和科研的管理。这对日本国立大学的运营和发展有着实质性的决定作用, 它在公开办学信息、促进大学教育, 调整政府经费预算, 促使文部科学省根据评价结果对预算分配进行适当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中国未来高等教育评价发展的启示

中日同属儒家文化圈, 文化的认同感很强, 从中日公立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来看, 也具有很大的共性:都面临着政府、市场、大学三者之间的力量重构关系。随着《纲要》的颁布,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理性、客观地分析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中期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恰好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探路的作用。

四第三方评价制度推广的难度及建议

儒家“大一统”思想在我国历经数千年仍长盛不衰, 这种思想加强政府的评价主体作用, 使社会评价作用被减弱。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根据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 社会中介的教育评估也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得到一定的关注,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社会化及其竞争机制至今尚未形成, 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较慢, 评价制度也不健全, 评价结果很难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认可。

我国文化另一特点是崇拜权力的“官本位”文化, 形成依附型的管理哲学。高等学校对政府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等严格执行。另外, 现有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大部分由教育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成立, 大多是全民所有制或隶属于某个教育行政机关, 是事业性质的单位。成立之时就显现出对政府组织和权威的依附。

综上所述,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第三方评价市场的形成还有一定困难, 其应用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今后我国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第三方评价, 笔者有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 在开展第三方评价之前, 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 要让社会充分认识引入对第三方评价的重要性, 了解评价的目的、实施范围, 操作方法等。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社会才能真正理解并支持第三方评价工作, 从而使其顺利实施。

第二, 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独立性。第三方评价机构只有独立于被评价对象, 与被评价对象之间无任何利益关联, 才能保证评价过程公开透明、不受干扰, 进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三,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 要认真制订评价程序。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渠道、评价程序具体如何操作等一系列问题。其次, 充分注重评价结果。认真研究、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第四, 不断提高第三方的评价能力。第三方评价机构自身的理论建设、科研队伍建设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 才能推动第三方评价走得更远。

第五, 合理定位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毕竟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完全取代第一、第二方的评价。在推广应用时, 要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补充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分夸大。

五结束语

当今是“评价的时代”, 大学评价是对大学质量进行检验的重要一环。与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相比, 我国的大学评估体系还是很落后的一种制度。单纯由政府进行评价, 带有浓厚的行政权力主义色彩, 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大学的实际情况;而单纯由大学实施评价又无法保证其公开性、透明性、公正性, 且大学之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 引入独立于政府和大学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促进大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2004年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改革,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时至今日, 法人化改革“第一轮中期计划”已经结束。本文在介绍法人化改革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期检查”后第三方评价制度取得的成效, 从中得出启示, 并针对我国大学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第三方评价的推广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评价制度,第三方评价

参考文献

[1][日]天野郁夫.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现状与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4)

[2]闫飞龙.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日本大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2)

[3]田爱丽.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过程中评价制度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改革评价制度 篇2

近入学的制度。这是义务教育体现公益性、公平性

适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考制度改革 外语不再统考 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使。。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更加重视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创新潜质。

促进各类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确保改革过程平稳有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评价制度 篇3

一是我国环评制度确立和实施经历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任何项目都必须获得计划部门批准后才能建设,导致环保法规定的环评程序只适用于建设项目而不适用于政府其他重大决策活动;实行市场经济后,因一些项目无需计划部门审批立项而导致环评前置程序部分落空。

二是我国环评制度在设计上一开始并非将其作为独立程序,而是将其纳入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之中的辅助程序,环评的时机、时期均必须符合项目总体管理的要求。2004年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环评制度并未进行配套改革,使得环评的权威和效力缩水。

三是环评制度在我国有关开发决策活动中的地位较低,对违反环评义务的法律制裁较轻。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环评文件就开工建设的,只是规定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补办环评手续,制裁措施缺失,而对有关违法行为直接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也未真正落实到位,对于该违法行为持续不断的则无制裁规定。导致全国范围内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项目未批先建,产能严重过剩。

四是环境保护职能交叉,环评这一政府行政许可被割裂。迄今为止,环保部门审查的环评文件偏重于环境污染,而建设项目所涉及到的水土流失控制、水资源论证、行洪论证、排污口设置、地质灾害、生态影响等环境问题评估却分散在水利部门、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

五是管理部门重审批轻管理,对于环评质量及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监督乏力。在利益驱使下,环评机构的诚信缺失,是当前环评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不争事实,“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现象在环评市场上并非少见。据了解,环保部门每年度审批的建设项目数量远大于项目验收数量,甚至审批多年的项目也未进行环保竣工验收。据统计,全国验收率仅为30%左右。

有鉴于此,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环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借鉴深圳市南山区“环评备案制”经验,对于一般性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主管部门着重审批污染较重行业的项目、区域开发项目,加强政府重大决策规划的环境影响论证。对已备案的项目、已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但未向环保部门申报的项目以及审批到期的建设项目,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二是整合环评行政许可职能。取消相关部门的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行政许可,将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生态影响等相关内容并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立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会审制度。

三是改革环评程序。使其独立于项目的其它审批程序,提升环评的独立性和效力。

四是加大对环评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废止补办环评程序,严格追究违法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五是建立和完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的环评信用制度,并加强监督,同时改革环评报告评估方法。 责编/魏晓文

改革评价制度 篇4

1 当前评价制度存在的不足

1.1 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仍然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这不仅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使学生沿用“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错误学习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提高。

1.2 评价体系不完善

许多中职学校还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以试卷成绩来评价学生优秀与否,脱离了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时代要求。这种考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淡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即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核。

1.3 考试内容不全面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教师命题时,受试卷题目的类型、题量、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定出的试卷并不能完全符合标准化考试的要求。这种考试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如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设计和创新等能力的考核。然而这些素质,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1.4 考试结果不客观

单纯的试卷考试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不仅仅要看具体的分数,更要看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任务应是全面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2]。因此,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也应该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试卷定成绩的考试结果不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即如何去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的评价,它使得学生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死记而不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最终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

基于以上原因,改变中职学校评价制度,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意义重大。

2 改革现行评价制度,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观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技术的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同时,通过考核了解教师工作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通过不断摸索和体验,对评价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2.1 建立以专业岗位技术标准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在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原则,加强对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岗位工作要求,编写各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手册,使各专业教师在技能教学时有章可循,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其次,结合各专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标准,安排技能竞赛活动,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积极操练,形成职业技能大比武的局面。学校应组织考核小组给参加竞赛的学生评分,让学生明白这是对自己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的检查。再次,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考试引入学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2 采取多样化考核方法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单独闭卷或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要结合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等形式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2.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更要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实验(见习)或实验(见习)报告、平时作业、阶段测验、课堂提问及学习态度等方面上。同时,还要注重来自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反映与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些要素按一定的百分比进行量化。

3 评价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3.1 观念问题

评价制度改革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改变教师、学生的考试观念。要使全体师生树立“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观念,并把“重平时轻考试”“重实效轻分数”的思想意识渗透到教学实践中。然而这种观念的形成、思想意识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与转化。

3.2 实施细则问题

考试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决定学校应制定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然而在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岗位能力与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实施细则时需考虑周全。而且用一个具体的细则全面指导门类众多的科目考试考核明显不符合要求。

3.3 考试质量分析问题

在改变考试考核方式的同时,也要改变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只有适应考试方法的改变,才能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因此,评价制度的改革与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两者不相适应的状况。

3.4 学习过程考核问题

评价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平时表现的考查。这样,无形中教师的工作量会加大。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项考核给出成绩,且成绩评定要有可靠的证据。而这些证据与学生各学科的学习紧密联系,因此获取证据的工作量很大,教师难免会有疏漏之处。

中职学校评价制度改革要明确考试不仅仅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督促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以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建立能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中职,评价制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平, 周海云.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教育探索, 2004, (9) :34~36.

改革评价制度 篇5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突出权责清晰。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放、管、服”,强化政府责任的落实,强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强化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中的管理责任。

(二)突出条块结合。改革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价制度,实施项目评价与机构运营(运行)绩效评价相结合,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台服务功能,强化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牵头单位的组织协调责任。

(三)突出精简高效。实施综合评价,减少重复评价、多头管理,提高评价效能,减少基层迎检工作量。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定,精简指标体系,强化量化考核,减少主观判断。

(四)突出结果应用。重点评价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突出数据支撑,充分利用人口健康大数据,提高统计信息工作信息化水平。注重利用监测数据加强过程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和绩效评价排名,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1-

二、评价项目

(一)专项工作综合评价。

1.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绩效评价。2016年9月底前,制定各区卫生强区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每年的医改工作要点,报市医改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每年对各区完成卫生强市建设指标体系和医改工作要点的情况进行督导一次,并通报各区进展情况。(医改办,公共卫生处)

2.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2016年9月底前,梳理全市财政补助支持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公共卫生服务指南,制定《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规程》,并明确每一项目的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升级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市民健康卡”、身份证、指纹等服务对象身份识别系统在社区健康服务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每一项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确认。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复核,评价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挂钩。(公共卫生处,基卫基药处、家庭妇幼处)

3.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2016年12月底前,建立新的医疗质量认证制度,并从2017年起,启动试点。强化结果考核,减少对基础质量和服务过程考核。强化公立医院主管部门、公立医院在基础质量和流程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由市、区行政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责任划分,委托第三方 -2-

机构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质量评价,指导医疗机构制定质量手册、各专业的操作说明书,形成质量持续改善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作为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的质量系数,以及对医疗机构实施校验的依据。质量认证制度稳定实施后,不再实施医疗质量整体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医改办,医政处)

(二)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

1.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根据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市场质量监管委、医管中心联合印发的《深圳市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导意见》(深卫计发〔2015〕75号),由各公立医院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价。评价每年一次,结果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与公立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医保支付及领导班子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市医管中心,各区卫生计生局,各新区公共事业局)

2.社康中心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从2017年开始,不再实施社康中心整体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2016年12月底前,制定《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各区卫生行政部门据此制定辖区社康中心的考核评价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各社康中心举办主体对社康中心管理团队进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基卫基药处)

3.公共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从2017年开始,不再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2016年12月底

-3-

前,制定《深圳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据此制定辖区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方案,并组织开展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公共卫生处,家庭妇幼处)

三、有关要求

(一)强化政府责任。强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政策制定责任,强化区卫生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组织实施责任。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代表市卫生行政部门、医改领导小组,对各区落实医疗卫生政策措施、服务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区政府、区医改领导小组落实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接受市级考核评价。强化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管理、技术指导责任,未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授权,不得对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考核评价。

(二)强化职能转变。委机关各处室、各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要强化对结果的评价,减少对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过程的干预,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用创新、实用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指导,本方案印发后,委机关各处室不得再开设其他综合性评价项目,转为完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和运行机制。

(三)强化问题导向。委机关各处室要注重收集、分析医疗 -4-

卫生服务体系运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实施问题监测、分析评价,不断提升指标的科学性,发挥绩效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要根据突出问题,调整每年的工作要点和考核重点;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和督导,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持续改进。

(四)强化动态监测。委机关各处室要充分利用深圳市人口健康大数据库,组织开发绩效评价工作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和DRGs等管理工具,提高评价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要重视日常监测数据的应用,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机构运营(运行)绩效,保障服务质量。规划信息处要牵头建立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统一统计口径,强化数据校核,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保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制定卫生统计管理办法,严禁瞒报、漏报、虚报、报假数据。

改革评价制度 篇6

关键词:创新;考试评价制度;思考

实践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通过利用普通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与母体高校“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独立学院受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限制,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术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使考试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导向功能,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指引方向,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独立学院考试评价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考试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改善教学工作、评定教学质量的信息。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在考试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在考试评价制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目的不够明确,考试评价方式存在缺陷。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考试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没有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忽视了考试的真正效用。首先,考试方法单一。考试方式以闭卷、理论、笔试的形式居多,大多局限于考知识,且记忆性的知识居多,造成学生对一些课程靠考试前的突击来应试。大多数院校都是采取笔试和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教少;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其次,评价结构不完整。终结性评价多,诊断性、形成性评价少;相对绝对评价多,个体内差异评价少;他人评价多,自我评价少;定量评价多,定性评价少。

2.缺乏对试卷检查和考试成绩的全面分析。试卷检查和考试成绩的分析是考试评价的一种方式。现在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展必修课程的试卷检查以及卷面及格率的分析。如何评价试卷、检查试卷,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事前认真设计方案,使试卷检查达到真正的效果。试卷检查评价表的设计应体现重点项目,尤其重视试题的内容覆盖面,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误统分、送分现象的统计以及随意提高总成绩等现象。不少独立学院对考试后的试卷检查分析工作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考试后的成绩分析报告与试题分析报告没有认真分析,因此考试所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同样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继续出现。

3.忽视了补考管理环节的实质意义,降低补考、缓考的标准。补考是对期中、期末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给予一次再学习、再考核的机会,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而在当前的独立学院,补考就是安排考试,没有给学生再次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参加补考的学生大多存在基础薄弱、对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以至学生在补考复习中茫然而没有目的,最终在补考中出现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因事先没有系统地复习而担心考试不及格出现的怯考、缺考现象,以及补考成绩依旧不理想,甚至因补考中多门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都值得关注。

二、独立学院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1.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则占70%的考试评价制度。平时成绩比重偏小,而期末成绩比重偏大,这种考试成绩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不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由于一门课程的总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所以不少学生对平时学习缺乏动力,上课出勤率低。有的学生即便到了课堂也是睡觉、玩手机,忽视平时课堂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只重视期末考试前那几天的突击复习,这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①适度加大平时成绩比重,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国外不少高校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要求,一般都维持在40%~60%,有的甚至占到70%~80%,而期末考试只占20%~30%,这样就促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完全放在平时学习及学习的具体过程之中。国内也有不少知名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的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学生把全部重点放在期末考试复习上的做法。扩大平时成绩比重,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回归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来。②制定平时成绩管理办法,明确评分指标体系。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的,由于没有硬性评分指标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观随意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平时成绩管理办法,出台管理政策,并且加强对任课教师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检查监督力量。平时成绩的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情况、课堂测验成绩、课堂讨论、小论文、课堂笔记等。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灵活多样地设立平时成绩的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

2.开展试卷检查,重视试卷分析与评价。加强考试后的试卷检查工作,是对考试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需要。通过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对试卷的成绩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某门课程的难度、效度、信度等有关情况,再加上专家抽查卷面情况,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试题的分布情况,如考试问题之所在、开展教学不足的分析等,以便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课程组,指导和改进教学。试卷分析是考试阅卷完成后对学生试卷进行综合分析的环节,是课程考核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分析与评价,是对试卷中储存信息的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这信息不仅对检查和改进考试工作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发现教学工作“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映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也有重要价值。通过试卷分析,教师既可以找出自身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又可以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或个别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和改进,以便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完成教学目标。考试结束后教研室主任应组织任课教师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同时对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每一分数段分布以及卷面中出现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平时教学情况,对命题质量、教学质量作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以学生为本,重视补考考试管理。考试不只是为了考试,要挖掘考试内涵,发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发挥考试管理的凝聚和辐射作用,其中凝聚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辐射出的却是学生各式各样的现象与问题。补考是考试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管理的意义不只限于考试。学校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深入调研,对期末考试中学生不及格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在补考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利用好网络工具,将期末考试试卷标准答案、试卷分析、教学的重点内容等公布在学院等教学网站中,有条件的学院还可以提供教学视频。让学生学有所依,真正发现问题,寻找差距,从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课程学习,顺利通过补考。对于补考结果进行认真调研分析,对于补考中出现一些问题而至于学生成绩不及格,要积极引导。关注补考中缺考的学生,建立对学生缺考原因的调查的反馈机制,对于无故缺考的学生要建立不诚信档案,对其进行教育,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对于其他原因造成缺考的,尤其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反馈学院,采取措施,紧密关注。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321-324.

[2]张文彬.浅谈高校考试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J].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1):20-21.

[3]胡敏慧.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22.

[4]陈京苗.关于如何加强高校考试管理、提高考试信度与效度的思考[M].高校论坛,2011,(1):7-8.

改革评价制度 篇7

不知从何时起, 暑假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暑假里, 孩子们不仅需要完成大量的书面暑假作业, 而且需要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 孩子们对暑假产生了恐惧, 本该休息的快乐时段, 却成了童年最痛苦的记忆。

新疆乌鲁木齐市全面改革暑假作业, 不能不说是一次有益的教育尝试, 低年级不留作业, 中高年级减少书面作业, 加大社会实践性作业, 是对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一种纠正, 是对儿童本性的一种尊重, 更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性回归。这样暑假作业才是学生所钟爱的, 这样的暑假才是学生们所企求的。

课程无处不在, 知识文化学习固然重要, 但却绝非是教育的全部, 指向社会实践的暑假作业, 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注学生融入生活与社会的能力, 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方向, 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方式。然而, 对于这样的暑假作业, 却遭到家长的一致反对。究其原因, 不言自明, 在应试教育思维的深度影响下,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刻也不愿放松。取消暑假作业, 让孩子在暑假里尽情随着性子玩, 家长们无论如何也不愿冒这个风险。他们担心一个暑假下来, 自己的孩子成绩有所下降, 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充分享受快乐暑假的同时, 其他孩子却在疯狂地补课, 因而, 学校改革暑假作业, 家长重拾传统暑假作业, 也便成了一种可以预知的普遍现象。

其实, 这样的状况并非没有先例, 在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学校减负的大环境下, 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这次乌鲁木齐市的暑假作业改革想法固然很好, 但是, 一旦落实到家庭环节, 就很容易出现走样或是执行不力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之间的差距。

事实上, 取消暑假作业终究处于教育改革的浅表层面, 如若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那么, 这样的改革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成为无法落实的泡影。本质上讲, 对于家长, 特别是现如今素质较高的家长来讲, 他们同样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广阔的教育视野, 他们也深知素质能力对于孩子的极度重要性, 他们更知道孩子需要自由的成长, 他们在心眼里对暑假作业的改革也是深度赞同, 但是, 在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纹丝不动的教育现实下, 他们过多的却是无奈。这样的无奈, 使他们虽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 却极力追捧。这也正是, 暑假作业改革阻力重重的重要原因。

改革评价制度 篇8

众所周知, 制度安排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农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动。在这一过程中, 农地制度的安排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农地制度处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之中呢?只有了解了这一问题, 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农地制度发展的脉络并对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进而对我国日后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探讨和思考。

1.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换言之,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力, 上层建筑则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石, 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农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要追溯到生产力当中。我国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决定的。

1.2 理性经济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理性经济人”这一概念。经济利益是利益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人们首要的追求就是经济上的利益和满足。事实上, 推动制度变迁的往往是某些特定的阶级或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革命或改革行为。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 其动力必然是来自于农民阶级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由此观之, 人们在追求由制度不平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会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1.3 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国家对农地制度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 我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具有很强的中央集权色彩, 许多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党和中央政府为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尽管有些制度不均衡引起潜在的获利机会, 但是交易成本高昂, 又加之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 搭便车和外部效益等因素仍然存在, 这些都制约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但是, 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并不见得行之有效, 因为它的制定不一定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它受到统治者偏好、利益集团的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中, “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

2 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评价标准与结果

评价一个农地制度的好坏, 可以看它是否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是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评价标准是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率高能激励农民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产。此外, 我国国情要求一个好的制度能在极大程度上协调各地区农民的利益, 这涉及到公平。回顾我国的农地制度变迁轨迹可以发现, 制度的改革自始自终都是在追求一种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

自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几次重大变革:首先, 关于农民土地所有制。它是一种平均分配农地的私人所有制性质的产权制度, 最彻底地消灭了封建制度, 有很强的激励机制, 适合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其次, 人民公社实行单一产权制度, 其残缺的产权必然导致劳动监督成本、组织成本过高和劳动激励过低的问题。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既吸纳了分散经营所有主体与使用权主体绩效偏好高度一致的优点, 又发挥了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优越性。所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过程中, 政府绩效偏好逐渐趋同农户绩效偏好, 制度变迁效率增进。

3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它造成了农业经营的规模狭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受到限制, 土地承包期限很不稳定的问题。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要求我国进行新的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应该侧重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发展规模经营, 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农地适度的规模经营有一个发展过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它要以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前提, 只有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出, 并且解决其后顾之忧, 这种农地制度的改革才能实行并得到发展。

(2) 制定法律法规保证土地使用者、经营者和转让者的合法权益。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我国现今尚无任何明确的法律判定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是否是农民财产权的一部分, 而地方政府往往将自己定义为土地所有者, 随意交易土地, 分配土地的使用, 这样忽视了土地承包者的利益, 所以制定法规刻不容缓。

(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农村看病难、教育难等问题日益凸显, 这导致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农民则将土地看作他们利益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社保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让他们腾出土地会使他们失去安全感, 减弱抗风险的能力。因此,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积极跟进, 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

摘要: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产生的作用不一, 农地制度对农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良好的土地制度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发展并给予评价, 并对我国现今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地制度,激励,改革,土地使用权流转

参考文献

[1]隋广军, 潘伟志.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农业发展[J].暨南学报, 2002, (7) .

[2]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J].经济研究, 1996, (08) .

改革评价制度 篇9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决定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

据了解,这项有着“中国的PISA”之称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在今年六月启动。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监测?监测的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它与中、高考等考试又有什么不同?

对症下药,提升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我们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效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为此,亟须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通过准确掌握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开宗明义。

纵观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独立的测评体系,并积极利用监测结果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宏观管理进行指导。

倡导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中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我国公众已熟知的PISA有什么不同?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开展是以PISA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TIMSS (数学和科学学习趋势国际测评项目) 等国际大型学生测评项目的经验为基础, 所研发的学科监测工具吸收了国际相关标准化工具研制的测量学技术,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本土化特征。”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宋乃庆这样解释。

例如,监测工具坚持能力导向,强调综合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学科素养的养成,关注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考查,弱化对书写准确性、计算速度、识记能力等的过分追求;监测工具编制考虑了不同地域学生在文化、习俗、地 理环境、教 学材料、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力求体现公平性原则; 监测工具难度恰当, 题目类型分布广泛, 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监测。

又如,监测采用了在国际学生测评中被广泛使用的“矩阵设计”“锚题等值” 技术,将所有测试题目平均分散于若干个题本,每个学生只需完成其中一个题本即可。监测结束后,相关专家通过等值技术的运用,使得完成不同题本的成绩具有可比性,这就使得我们既能在整体上了解学生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度,又解决了学生的测试负 担问题。 而且,这一等值技术还能使得同一学科在不同年度测试的成绩具有可比性, 从而使我们能够通过监测数据跟踪到国家教育质量的进展与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监测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倡导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的目标。测试科目除了语文、数学、科学以外,还包括体育、艺术、德育; 测试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学科的测试卷或现场操作以外,还对学生、教师、校长进行相关的背景信息调查,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时间投入、学习习惯与方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要导向作用,也意味着教育质量监测是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口。

不对学生和学校排队,不与升学挂钩

《方案》明确了质量监测主要着眼于客观反映教育质量现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而不以甄别与选拔学生为目的,与中考、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

何秀超分析指出:一是测试目的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诊断、指导和改进,而中、高考主要目的是选拔和甄别。二是实施方式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了解掌握区域和群体的教育质量,主要通过抽取样本的方式实现,不对学校、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队,而中、高考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并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名。三是测查内容不完全相同。质量监测不仅对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而中、高考主要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四是结果使用不同。质量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教学,不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排队,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 而中、高考的结果主要供升学参考。

延伸阅读

教育质量监测内容

语文重点测查语文基础、文本阅读、书面表达,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数学重点测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科学重点测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科学问题的探究、解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

体育重点测查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兴趣与态度,健康、睡眠和锻炼习惯等状况。

艺术重点测查对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民族艺术作品特点、中外艺术作品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了解、理解,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喜爱,以及艺术活动的参与等。

德育重点测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对基本国情、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的了解,对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改革评价制度 篇10

一、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实践及其规律

(一) 根据我国干部人事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 总结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探索, 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经验。

1.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党善于从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出发, 针对新的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不断调整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式, 提出干部队伍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方向, 为党的政治路线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2.根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3.在实践中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把从严管理要求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

(二) 通过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规律

通过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 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一定要坚持并正确理解党管干部原则, 要用新办法去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着眼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建立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一定要加强对干部制度改革的宏观管理;实行分类管理, 整体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一定要与其他方面的制度改革配套进行。要与社会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户籍管理、住房制度改革配套进行。要把干部分类管理、下放权力与转变政府职能有效结合起来;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解决能上能下问题与精简机构结合起来;做到配套改革, 整体推进。

(三) 根据我国古代吏治的成败经验和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教训, 总结人才成长规律规律

1.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吏治的成败得失, 深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我国古代的吏治制度, 对当前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对吏治的重视, 对官吏的教育和培养, 建立严密的监察制度, 等。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要关心干部的健康成长。干部的成长发展阶段可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同一干部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不同;在相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类别的干部, 其特点存在差异。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其周期性, 是为了遵循规律、运用规律, 根据不同阶段干部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管理干部。

把握好不同类别单位的干部群众的不同特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比如,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在工作职责、性质、对象、任务、标准方面有所不同, 所处组织的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异, 工作中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和工作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群体特点和比较优势。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特点和比较优势:熟悉经济运行规律, 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政策, 注重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趋势;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作风务实, 注重结果, 讲究效率。

2.深入研究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教训, 深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律的认识。在西方国家,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各国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努力改善提高, 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 建立各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不拘一格的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立体化、多维化发展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过程中, 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 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现有激励手段, 实现激励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努力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推动人才管理上水平;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改革和完善现有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方式。

二、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评价体系

(一) 制定干部考核标准

1.思想政治是否可靠。就是要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心头, 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 这是选人用人的先决条件。选准用好干部, 就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 注重考核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看其在重大政治斗争、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的表现, 看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看其政治理论素养, 看其对待组织、对待别人、对待自己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 看其能否经受住名、权、利的考验, 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然而, 在实践中最容易流于形式, 难以把握的地方。思想政治上是否靠得住, 就是要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 对祖国是否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热爱等。

2.工作上是否有本事。就是要求干部要具备出色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遇到问题时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 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 优化完成工作职能,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3.工作作风上是否过得硬。考核干部的工作作风, 就是要看他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现, 这是党的作风的核心;也要看作风是否民主, 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否爱岗敬业, 是否有高度的负责;一个好的干部还要保持廉洁, 坚决抵制腐败。

4.坚持群众是否公认。在干部考核中, 不是多数群众所拥护的不可做为考核对象。

(二) 改进考核方法

全面、真实、客观地考核评价干部。要按考核任务和考核对象, 统筹兼顾, 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

1.实行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干部所进行的经常性考核。在利用不同途径和方法考核干部时, 要注意把握不同考核侧重点, 以使考核方式针对性强, 发挥最大效用。

年度考核是组织上每年开展的对领导干部在该年度内履行岗位职责、工作胜任程度等情况的考核, 并侧重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组织实施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目的是, 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 推动干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 制定整改方案, 不断改进工作, 提高能力与水平, 促进干部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所从事工作的科学发展。年度考核要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规范, 在进行年度总结的基础上, 按主要领导评价和干部群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要坚持自我评价、群众评价, 即多维度考核评价法。

2.完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方法。民意调查的内容要按不同层次、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 以及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民意调查要每年定期开展, 可以结合地方人代会、政协会以及党代会代表有关活动实绩分析, 考核组要在准确把握干部业绩特点, 结合内外部环境和某地方或单位在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重点分析地方或单位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在考核干部的业绩时, 要健全干部考核内容, 突出工作实绩, 尤其是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实绩。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 注重考核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际成效。要坚持全面协凋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注重长期效益。要综合考虑干部个体的主观努力、工作基础、任职时间、客观环境等因素, 注重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 看干部在其中起的作用。

3.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要逐步推进量化考核的力度信息技术与考核测评技术的发展, 为实施对干部的量化考核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 要防止考核过程中的过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上也需要不断推进量化考核。从各地的考核实践来看, 对干部的实绩分析更多是运用了量化考核技术, 同时借助了相对独立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在竞争性选拔干部过程中, 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中, 也运用了许多量化考核的技术, 这对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有重要作用。量化考核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同时, 有些素质因素不能量化, 不适宜量化考核, 要注重推进量化考核, 但不能唯量化。

(三)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是考核工作的终点。加强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 才能真正实现干部考核的价值。

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突出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 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各个方面, 努力达到通过考核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目的。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结合起来。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激励结合起来。要把考核结果与诫勉谈话结合起来。

摘要:多年来,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且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增加。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政策, 应认真总结并认识正确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发展规律, 借鉴我国古代吏治的成败经验和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教训,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有效地考核标准、改进考核方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关键词:干部制度改革,发展规律,干部评价,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胡锦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怎样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改革评价制度 篇11

“建立并实施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才能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九年义务教育证书。”据王建颖介绍,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由云南省教育厅制定统一的考试标准、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发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蓝皮书,并根据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需要建立抽考制度。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具体由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据了解,为了规范各州、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建立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及其体系,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比性,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我省的实施意见,制定《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试行方案对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科目、时间、方式、分值、组织实施、补考、结果呈现、数据管理、结果应用等,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由各州市根据该方案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省教育厅备案后执行。

“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突破性环节”

如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据王建颖介绍,早在2005年初,在《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曾经对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了相关安排。在近5年探索的基础上,云南省教育厅根据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近几年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了《云南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进一步完善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同步实施,为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创造必要条件。

据介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认真组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结果要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并在校内进行公示。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在同学互评和学生成长纪录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

据介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素质评价指标。这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初中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达到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5个方面。二是个性发展评价指标。这是初中学生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发展目标,包括个性特长、个人成果及其他自主选择的内容等3个方面。试行方案对基本素质评价和个性发展评价的时段、方式、评价结果呈现模式以及对学校、教师、家庭、学生本人的责任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为了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试行方案严格规定: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校园内公示一周。学生如对本人或他人的评价结果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向学校申诉或反映;学校接到学生的申诉或反映,要进行调查、核实和复评,于一周内做出复评决定,并及时书面通知申诉或反映者本人;对经复评产生变化的结果,要在学校内公示一周,并说明变化的原因。申诉或反映者如对复评决定仍有异议,可向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公示后、经学生确认,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任何人不得更改评价记录与结果。

据了解,试行方案还要求学校,必须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成长记录应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生长发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日常学习成绩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执行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全面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是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在全面实施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从2010年起,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简称中考),取消不利于素质教育实施、违背教育公平的加分政策。

从2010年开始,实行将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改革,即:将一级普通高中学校(含同批次录取学校)公费学位生招生总数,划出一定比例的指标,根据各初中学校(含完中初中部)的毕业生人数和办学水平,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按照中考成绩(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生志愿择优招生(简称定向择优生),并逐年提高比例。

据了解,2010年、2011年过渡期间的中考,由各州、市自行命题制卷,按全省统一的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及分值、考试方式组织考试。两年过渡期中考日期由7月2日、3日、4日提前至6月15日、16日、17日,考试科目、科目分值、考试时间、思想品德考试方式、体育考试政策不变。

从2012年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开始,通过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逐步建立择优统招、定向招生、推荐保送、特长生录取以及由招生学校进行必要的面试考查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及多元化录取机制,逐步扩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自主权。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有以下5项:

一是进一步完善择优统招办法。以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按照“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学生志愿,择优统招。逐步采用差额投档、比例投档等办法,充分保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择权。

二是进一步完善定向择优生录取机制。逐年提高定向择优生录取比例,到2012年,全省所有州、市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定向择优生录取比例不低于30%。

三是鼓励各州、市积极探索划出一定比例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指标,由初中学校推荐保送生、特长生,由高中阶段学校自主录取等办法。

四是各州、市按照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施方案。各州、市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规定,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施方案进行听证,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

五是面向全省或跨州、市招生的高中阶段学校,按照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和生源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方案,报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批准后,由招生管理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

“取消学科竞赛活动和规范学校招生加分政策”

为了确保实现上述各项改革目标,云南省教育厅同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禁止包括“奥赛”在内的所有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并规范中小学校招生加分政策。主要措施有:

一是从2009年11月1日起,全省禁止开展中小学所有学科竞赛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及培训机构、教育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举办或协办中小学生参加的“奥赛”、其他所有学科竞赛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奥赛”和其他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提供学校、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及培训机构、教育部门管辖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教育资源;在职教师(包括民办学校在职教师)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奥赛”和其他所有学科竞赛活动,不得在校外有偿兼职、兼课。

二是从2010年起,全省统一取消大中小学校招生中的“奥赛”、其他所有学科竞赛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方面成绩的加分政策。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不得与“奥赛”、其他所有学科竞赛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的成绩挂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与入学挂钩的学科测试和考试;取消初级中等阶段获得中学生“奥赛”照顾加分项目。

三是在全省统一取消上述3方面加分政策的同时,由各州、市按照“项目只减不增,严控分值上限”的原则,对其他现有中小学招生加分政策进行改革、调整,逐步减少加分项目,逐步降低项目分值。每个项目分值不得超过20分。学生加分项目分值不得累计,以单项最高分为录取加分的分值。

四是各州、市调整中小学校招生加分政策,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规定,经过听证、公示,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

新闻发布会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领导,组织各级学校全面学习、深入领会法律法规和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玩忽职守、违纪舞弊行为,确保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制定的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得到深入贯彻落实。

改革评价制度 篇12

行政审批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或相关组织运用国家行政权利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行使某些权利的条件进行审查, 决定准予或不准予其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制度[2]。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的主要行政行为之一, 可以很大程度地体现政府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控制力度。世界银行把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看作是当地企业发展的主要行政障碍[3]。

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回顾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 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而展开的, 行政审批制度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基础, 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4]。行政审批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发生变化的行为规范过程, 这种动态过程, 受其自身规律所决定[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定势, 正严重地阻碍着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已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当务之急[6]。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共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7]。

第一阶段, 从1979—1992年, 改革目标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 具体的改革内容是政府向企业放权让利、中央向地方放权;第二阶段, 从1992—1997年, 改革目标是为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具体改革目标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的那样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8]。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加强宏观调控功能, 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第三阶段, 从1998—2001年, 改革目标是突破政审制度的障碍, 具体的改革目标是精简政审事项, 规范政审程序, 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建立政审体系;第四阶段, 从2001年至今, 改革目标是重视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调整行政审批范围、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完善行政审批程序、严格审批项目的设立、强化审批监督机制几个方面[9], 具体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变管理方式, 提高行政效率。其中有2个关键的时间不能不提, 一是2001年10月的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未来的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二是2004年7月1日的《行政许可法》的颁布真正地使各级政府在行政审批时有法可依, 各级人民政府精简了不必要的政审项目、简化了政审程序、改进了政审方式,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我国行政审批改革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法律和理论依据[10]。

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

(1) 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因素主要与政府的财政制度相关。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中, 政府部门所涉及的经济利益均来自于财政拨款, 这样的财政制度可以很好地避免部门利益的扩大。而我国目前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存在, 这样就极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 部门利益私人化”。所以, 当政审成为行政人员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时, 行政审批就是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异化力量[11]。

(2) 社会因素。中介组织的建设是完善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社会环境, 而我国的中介组织数量不但极少, 而且资质都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中介组织运行效率低, 中介组织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难以承担重要职能[12], 这些都是阻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社会因素。

(3) 法治因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行政审批制度能否顺利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现阶段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意识较淡薄, 这些都给政审改革造成了很大困难。

(4) 体制因素。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是影响审批改革的体制因素。政府职能一般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市场规则, 实施市场监管, 弥补市场失灵, 保护公平竞争, 创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提供公共物品等[13]。

(5)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因素,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是一种阻碍改革进程的“官本位”思想, 这种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认为政府就是传统的控制、审批、监管和处罚的角色, 缺少服务意识。这种思想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困难, 做官以权谋私, 这让会导致大量的违法现象产生[14]。

2.2 指标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中提到的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3个方面, 构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 如表1所示。

(1) 效率评价。主要衡量的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也就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也就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总的要求是改革的预期收益要大于预期成本, 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本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而政审改革收益包括发展收益和政治收益两方面[15]。

(2) 效益评价。效益评价衡量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服务能力的提升, 是在效率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的, 因为没有效益的效率如同没有质的量一样毫无意义。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 要对其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从行政审批时限、行政审批收费、行政审批流程、行政审批告知制度和网上审批制度能5个方面进行评价。

(3) 相关保障制度评价。与效率评价和效益评价不同, 与政审制度改革相关的保障制度是在政审制度之外的, 为了使政审制度的顺利和完善而进行的一种制度保障。包括:监督制度、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等。

其中效率评价中经济成本下涵3个指标组织成本、人力成本和监督成本。组织成本指的是动员下属政府职能部门参与改革、建立改革操作的机构成本;人力成本指的是参与到改革当中的人力 (包括劳力和智力) 成本;监督成本指的是保障行政审批制度顺利进行所建立的监督机构所需成本费用。其中的政治成本指的是政治风险, 万一政审改革失败所带来的损失。

3 基于FAHP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绩效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萨迪[16]提出的, 随后, Laarhoven用模糊集取代判断矩阵中的数, 为模糊层次分析法奠定了基础[17]。

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之上, 融入模糊数学的基础原理而形成的一种可以对非定量事件做出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 避免了实际工作中运用AHP时, 判断矩阵往往无法达到较高准确性的弊端。引入模糊一致矩阵无需像以往一样进行一致性检验就可以确定对行政审批改革有影响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

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1) 重要程度划分。根据各种测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权重, 通过对测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同时运用萨迪的1~9标度法, 如表2所示, 其是对重要程度的划分情况, 这样可以使复杂的、无序的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2) 计算权重系数。 (1) 首先建立权重集W, 也就是说各个指标的权重。

(2)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因素的乘积Mi

(3) 计算Mi的n次方根

(4) 对向量W= (W1, W2, W3) T作归一处理

则W= (W1, W2, W3) T即使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也是前面说的指标权重。

(3) 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是人为赋予的, 所以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就是进行一种可靠性检验。

(1) 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I

其中, 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根, n是指对应矩阵阶数。

(2) 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 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时, 判断矩阵一致性可接受;

当CR>-0.1时, 应对判断矩阵修正, 如表3所示。

(4)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1) 一级模糊评判, 对每个因素集ui作为综合判断, ui中的各个因素的权数为Wi= (Wi1, Wi2, Wi3, …Win) T。评判对象按因素uij评判, 对评语集中第k个结果的隶属度为rijk (i=1, 2, 3, …, m;j=1, 2, 3, …, n;k=1, 2, 3, 4, 5) 。则第二层次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由模糊评判的性质, 第二层次单因素的模糊评判集为

(2) 二级模糊评判, 在 (1) 的基础之上进行评判。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5) 隶属度的计算。各个指标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度量, 所以比较起来就很困难。用这种模糊统计的方法以便确定指标间的评价值, 即计算隶属度。模糊统计的方法是让专家参与到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中来, 依次统计评价指标的等级Vk (k=1, 2, 3, 4, 5) 中的频数m, qij=mij/n, 其中qij表示评价指标uij隶度于Vk等级的隶属度。

(6) 评价结果的处理。还需要用到模糊分布法, 就是先将评价指标值除以各评价指标值之和, 在指标值归一后使其总值为1。

如表5所示。

4 结 语

上一篇:序号标识牌下一篇: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