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营的风险

2024-06-19

民宿经营的风险(共7篇)

民宿经营的风险 篇1

一家中字头的大型央企A早年的一个地产项目位于深圳市中心,在前期筹资、招商的过程中,与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日本跨国公司B的连锁商场业务部门进行接触。几轮谈判后,日企B以非常低的固定租金与央企B签订了二十年的租赁协议,并同时约定在卖场营业额的一定比例与固定租金两者之间,从低计算租金(也就是说,如果营业额偏低的话,在租金上还有优惠的余地。)。租赁方预付固定租金,次年度进行结算。

前三年日企B的营业额非常低,投入的资源与成本也非常小,营业面积使用率不到10%;三年之后,商圈逐步成型,营业额“翻着跟头”增长。然而,日方按照自己的财务会计方法提交的财务报表显示,依营业额计算的租金远低于固定租金。所以,在几番内部讨论后,日方企业开始向中方提出按照合约,即日方当然选择使用营业额从低计算租金,并用历年预付租金的结余来冲抵下一年度租金的要求。

中方认为,日企在搞“小动作”:日资企业申报的营业收入仅有卖场零售收入一项,即“小票收入”;而在商场的经营中,除了零售收入,还有进场费、租户租金收入、租户营业提成收入―这部分收入非常可观。中方早就暗暗在打肚皮官司,所以一收到日方发函,中方就立即明确回函,称原定租金太低,物业费亦太低,通知日方欲调整相关租价,均按现行的租费处理;同时将按卖场面积收取物业费用(仅此一项,就使卖场的费用飚升至日方难以承受的地步)。更令日方想不到的是,中方自提出上述条件后,并没有留下任何让步的余地―日方如不照办,中方将停运通往卖场的电梯、封闭商场防火卷帘门,从而使卖场处于实际停业状态,

日企百般无奈,临时采取了折衷的方案:如期交纳固定租金,不同意中方函件中提高相应租金及费用的要求,并且诉至仲裁委。

仲裁开始后,中方的物业部门用广告牌等对卖场采取了围蔽措施,仅留了几个出入口,将原来全开放经营的商场变成了封闭经营;同时,从地铁通往卖场的指示牌全部撤掉。进而,一张大幅告示贴在商场入口处,称日方企业租给租户的场地均未经中方地产商同意,属于违法租赁,而地产商即将采取法律手段云云。此后,没有了地产商的配合,新进租户无法办理营业执照、已经办理的也无法年检,几家大型连锁餐饮店陆续退出卖场。

在合同中均无明文规定中方有以上相关义务,只是在此前的友好合作中,中方一直非常配合卖场的经营。纠纷开始之后,日方一时非常被动,除了增加仲裁请求之外,别无他法。

双方争议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卖场的实际营业收入,即是否包括相关进场费、赞助费、租户租金收入、许可费用、以及租户营业额的提成收入等,是否属于营业收入。

显然,日方财务根据自己的财务会计方法进行账目处理,将部分营业收入列为营业外收入,可能并非有意为之,但是却最终成为了巨大法律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导火索。

我们曾经认为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制度,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无关,远离合约与法律。但是当商业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发现合约相关的所有经营行为都隐含着巨大的法律风险,而违约行为往往成为毁灭合作、进而毁灭企业经营的致命一刀。

民宿经营的风险 篇2

一、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

(一) 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 由于负债而致使公司承担的风险, 也泛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 造成公司利润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杠杆进行分析。财务杠杆是指由于投资者收益发生变化, 而致使息税前利润变化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财务费用产生相应的变动。

(二) 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 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销售额 (或销售量) 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售价、市场需求、成本以及固定成本比重等,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对经营杠杆中的比值产生了影响。由于经营杠杆的作用, 伴随着销售额下降的同时息税前利润也会更快下降,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资金结构问题。资金不合理的结构和不合理的制度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企业在扩大生产和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盲目扩大和大量赊销的情况, 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资金问题和应收货款占款, 短时间形成难于控制的风险, 影响企业资金的自有率和流动性, 造成企业坏账, 形成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 企业内控制度问题。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内控制度, 导致企业资金存在使用上的权力与利益和责任不相对应, 财务与管理人员没有职业的风险控制意识, 形成资金效率不高, 资金完整性受到影响, 给企业带来具体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 企业分配制度问题。企业对收益分配万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状况的判断力和公司的声誉, 从而影响公司资金的来源, 也会影响公司的的财务结构。由于收益分配决策不够规范, 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决策, 使公司的财务结构深受影响,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内在关系

(一)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相关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属于企业生产中两类重要的风险, 在内容、表现上存在相互依存的相关关系, 企业财务风险会增加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会加大财务风险。从更高的层次看,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经营风险有着正比例的关系, 并成为企业经营质量高低的代表;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在具体运行中的反映, 经营风险的增加会提升企业负债的水平, 并转化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 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 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二)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协同性。在企业大部分的财务工作和经营工作中存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协同性, 特别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协同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的促进。例如:在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项目中, 可以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理, 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 可以强化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而降低财务风险的积累与爆发, 做到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保障。

四、控制与管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要点

(一) 风险分散法。应该看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一定的, 因此在企业筹资、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对风险的先期防范, 以风险分散的策略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扩大与积累。企业应该在财务与经营活动中选择财务杠杆小、风险水平低的项目, 通过优化和重新结构形成财务和经营投资的新形势, 采用多元化、系统化和差异化的方式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做到风险的有效分散, 提升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水平。

(二) 风险转移法。在企业财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 应该通过保险、融资、债权等形式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证券化处理, 通过与专业金融组织的合作, 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转移到社会上, 通过规范的运作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转化为企业经营和生产的能力, 在控制和转移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同时, 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三) 加大风险控制力度。针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特点, 要在遵守企业经营和财务相关法规的前提下,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监督、检查、控制的力度。可以发挥企业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专业优势, 通过制度强化和细节处理提升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通过专业、系统的第三方监督提升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水平。企业要努力与职能部门取得不断联系, 借鉴社会和其他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经验, 做到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四) 强化企业内部风险意识。企业应该对全员进行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教育与培训,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重视程度, 形成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正确认知, 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认识基础。此外, 应该通过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预警系统进行风险意识的教育, 建立市场经济和竞争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识别体系, 通过员工主动调整和积极改变, 提升企业抵御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 做到对企业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发展潜力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运行和经营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同时要做到面临风险时的多元化处理, 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 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理解,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关系分析, 采用系统控制和调控措施使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做到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确保企业运行和经营中各类风险的系统、全面、针对性地管控, 以做到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 做到对企业竞争、协作、发展的深层次保障。

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认知出发, 分析了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原因, 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之间辩证的管理, 提供了风险分散法、风险转移法、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提高风险控制意识等措施, 希望为企业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文宁, 马旭萍.浅论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与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2, 21:154~157

[2]顾弘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甘肃科技, 2011, 17:114~117

[3]徐晓晶, 王成林.会计信息的失真与企业经营风险关系的探讨[J].技术经济, 2002, 7:107~109

[4]廖科华.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风险定量结构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3, S1:119~122

[5]张劲松, 陈旭.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J].商业研究, 2004, 6:133~135

民宿经营的风险 篇3

关键词: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86-2

1 问题的提出

民宿这种小微住宿形态在最近两年以迅雷之势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且喜欢上这种住宿形态。民宿在旅游产业体系里开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各地民宿遍地开花,各种类型的民宿受到旅游者和投资者的热捧。在民宿井喷式发展的情形下,困惑和纠结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是民宿是美梦情怀,还是噩梦破财?民宿创业真的可以赚钱吗?乡村民宿经营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都是从满足游客需求角度来研究民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而从经营者角度研究的相关资料较少,且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对风险的感知研究,探讨影响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风险的因素,提出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2 研究假设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的具体设计参考了赵越、黎霞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浙江省乡村民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提出影响乡村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关键因素的假设模型,由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和外部环境3个维度的18个具体因素组成。(见图1)

3 实证结果分析

浙江省是我国民宿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民宿发展相对集中和成熟的省份,浙江省民宿经营者的风险感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笔者在2016年6月27日—8月22日期间,利用为宁波市民宿业主培训的机会和温州地区暑期送教下乡培训的机会,当面访谈了42位民宿业主,并当面发放问卷4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4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1 样本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反映了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多是具有高中学历,年龄在36-60岁的中年男性利用自家房屋改造而成,且有26.2%的经营户是租借别人土地经营的民宿;绝大多数民宿经营者拥有做生意经验,这符合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现象,且近一半民宿经营者拥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大部分民宿经营年限在1-2年左右,说明越来越多的民宿爱好者加入民宿投资、改造的群体中,民宿涌现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访谈中,得知多数业主的“经营业务”除住宿餐饮外,均兼做其他业务,如有28.6%业主的经营业务靠出售旅游纪念品,有23.8%业主还提供出售简单客用品的业务,有42.9%的民宿业以副业为主,如提供采摘、禅修、举办画展、贩卖玉器、马卡等旅游产品为生。从侧面乡村民宿业主仅仅有乡愁情怀是不够的,要靠民宿赚钱创业实现美梦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3.2 经营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3.2.1 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选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两种方法对数据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同时使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在本研究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同时,因子荷重大于或等于0.50的变量才能纳入因子分析范畴。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得到KMO值为0.713,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2 经营风险维度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民宿的餐饮住宿价格比别家高”“民宿的对外宣传不足”、“当地无行业协会规范民宿的经营活动”、“当地政府没有提供帮助”、“经济形势不景气”、“物价上涨”、“当地社会治安不好”、“国家旅游政策出现修改变动”、“旅游淡季来临”9个因子在每个主成分中的因子负荷均未达到0.5以上,予以剔除,对剔该项目后的关键影响因素量表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为3个公共因子。

3个公共因子可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71.026%的变异,说明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将SPSS分析结果与假设模型比较,因子分析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归为3类,与原假设的民宿经营风险感知因素基本一致,假设模型得到验证。

观察表1可以看出乡村民宿经营者对利益相关者这个维度的风险感知水平最高,方差贡献率达到38.310%。现在各地办民宿,多是引进有实力的财团来整体开发,将本地村民排斥在外,曾发生某山顶民宿的游客被山下民宿拦截堵路的冲突发生,故应特别关注浙江省乡村民宿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处理关系。其次,设施设备也是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水平较高的因素,利用自家房屋经营的民宿业主担心其住宿设施的装修和物品配备比不上外来投资者的精装修,面临较大的改造财务压力。另外,当地发生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给民宿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在访谈时得知,2016年7月份杭州受台风影响导致某民宿所在区域发生泥石流,数间客房被泥浆冲击,民宿经营者财务损失严重;另外有些民宿选择在“人间稀少”的好山好水的地点,需要游客费些周章才能到达,且客人外出就餐极不方便,民宿的对外交通不便因素也是民宿经营者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2.3 经营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的经营者人数分别占69%和31%,说明目前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的经营风险总体感知水平为中等。表1反映出经营者对民宿与食品原料供应商、民宿与同村其他村民、民宿与其他民宿矛盾与冲突、民宿员工对游客服务不到位这4个题项的感知是最强烈的。

因此,浙江省需构建科学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模式,提高员工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浙江省乡村民宿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4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多是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中老年群体,拥有生意经验和一定的管理经验且民宿经营年限在1-2年左右,经营业务多为住宿餐饮加其他业务。乡村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等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经营者的风险感知水平主要受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最大。

4.2 对策建议

4.2.1 改善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论,民宿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乡村民宿经营者经营风险感知最主要的一类因素。它关系到民宿业主跟供货商、村民、同行和内部员工四个层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需要改善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此,民宿经营者要与村民进行良好的沟通,增强推动民宿发展的热情。台湾优质民宿联盟执行长也是台湾著名的八番坑民宿的主人吕人凤“我刚到山村的时候,我会带给山民各种小礼物,请他们喝下午茶,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随着和村民关系的融洽,村民逐渐认同了自己的产业。”的做法值得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仿效。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社区民宿领军人物的传、帮、带效应,加强民宿业主间的内部交流,共同促进风险管理。其次,加强对民宿员工的对客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业务培训,减少由于员工对客服务不到位导致的游客入住率下滑现象。

4.2.2 提高设施设备的舒适感

设施设备是民宿经营者向游客提供服务品质的物质基础,也是民宿经营获利的基础,包括房屋建筑、所有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等。有些民宿利用老建筑和古民居改造,其隔音、上下水等基础设施装潢不到位,严重影响顾客的睡眠质量。为此,要提高民宿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和舒适感,建议民宿业主自己要当一回“民宿体验师”,住一晚自己家的客房,只有自己入住体验过了才能观察出民宿装潢设计存在的缺陷,才能明白顾客流失的原因。

4.2.3 重视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

民宿经营者为了自由和情怀,为了乡愁梦想的动机开民宿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美梦情怀而失去对风险的客观评判是不明智。应理性对待美梦情怀和现实经营风险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随民宿投资热潮中。民宿位置的选择成功与否对民宿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极大影响。加强民宿经营者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民宿行业协会应经常举办民宿风险经营管理培训班,同时帮助投资者降低法律风险,以及与政府沟通的成本。

综上所述,影响民宿经营风险感知是一个多维度和很复杂的事,有太多的影响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脱节都有能导导致不良的后果,希望从事和即将从事民宿的经营业主保持理性思考,通过对民宿经营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曾磊,段艳丽,汪永萍.台湾民宿产业对大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507-513.

[2] 胡敏.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J].旅游学刊,2007,9(22):64-69.

[3] 王显成.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 潘颖颖.浙江民宿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析——基于西塘的民宿旅游[J].生产力研究,2013(3):132-135.

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篇4

发表时间:2011年09月19日 关键词:特许经营合同

彭大成556144166 ***

摘要

;第一步、做好尽职调查。被特许人应当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

1、特许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特许经营主体资格;

2、审查特许者是否已经加入特许经营企业的备案管理;

3、特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第一步、做好尽职调查。被特许人应当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

1、特许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特许经营主体资格;

2、审查特许者是否已经加入特许经营企业的备案管理;

3、特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4、审查特许者提供的有关宣传资料的真实性。

第二步、互签保密协议。在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前特许者和被特许者应当签署一份《保密协议》以保护双方各自的权益。对于这类规定,被特许人应当注意,即使你的员工泄漏了有关特许人的秘密,被特许人也应当承担责任。而特许人也应当保护被特许人的财务状况及个人隐私等。

第三步、阅读了解特许经营合同。由于特许合同只是特许者事先拟好的格式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将是必要的。尽管特许业务不同,特许权也会相应有所区别,但下列条款,应是所有种类的特许经营合同都必须具备的。

1、合同期限和展期。通常情况下,许多特许者允许被特许者在合同期限届满时延长合同期限,但注意展期的条件不能过于苛刻,被特许人应当要求在平等条件下有优先给予展期的权利,以避免打开了市场最后却被终止了特许。

2、首期特许费和其他费用。合同应说明首期特许费、定期的费用(如特许权使用费和广告费等)和其他费用的计收办法和支付方式。

3、经营场所。特许者可以代替被特许者负责选择其经营场所,也可由被特许者负责选址;但特许者应起指导和最终核准的作用。

4、培训。合同应明确特许者培训计划的性质、内容、期限和地点。有些特许者在强制性培训计划之外还设置了选择性的培训计划。

5、“商圈”禁止竞争条款。由于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后在一定区域内从事商业活动,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在合同中被特许人应当要求特许人明确在其商圈内不能再行设立加盟店和直营店。

6、优先购买权。为了控制特许体系,某些特许者保留自己从被特许者那里购买特许业务的权利。对于这样的限制,加盟者应当引起重视,这等于在给以后的资产转让设置了限制。

论文-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及对策 篇5

一、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二)利率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四)操作风险

二、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综合描述)

(一)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深入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

(四)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五)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

三、防范风险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防范信用风险

(二)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防范操作风险

(四)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

内 容 摘 要

银行风险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风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从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及对策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当今,“信用”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生活的新“瓶颈”。诚信原则是每个金融行业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银行又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因此,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伴随之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无疑也在不断的增长,但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远低于资产的扩张,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扩大隐患。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结构失衡,贷款比重过高且投向集中,出现风险集中趋势;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以企业贷款为主,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居民存款占比上升;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存短贷长现象严重等。

其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这表现在:(1)大量的“桌上放款人”仅仅以贷款审查流程是否合规,资料手续是否完备为审批标准,而忽略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2)过分迷信大客户,大项目,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忽略风险的动态变化,从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引发恶性循环;(3)片面理解发展化解风险的手段,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缓解和延缓风险。忽略贷款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进行过度贷款投放和对客户的竞争,使贷款审查降低了信用标准,也使贷款风险管理人员对贷后实际管理能力下降,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近

贷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掩盖和延缓了风险暴露。

三是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和业务扩张模式决定了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风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利差,业务扩张模式主要是存贷款的急速膨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陌生的客户群体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有风险管理水平和体制下,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增大。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优质客户的流失、存款的减少会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提现风险,陌生的客户群体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在外商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经营状况的恶化也将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在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最终均表现为信用风险。

(二)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是被动的、简单的管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我国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利率管制下,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因此,商业银行主要关注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客观上放大了风险。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风险价值、信用计量和持续期等概念还并不能熟练使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构成严峻考验。近两年利率的波动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的存短贷长现象,资产负债期限以及负债和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现象严重;(2)在利率放开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趋势;(3)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更为频繁,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出现反转(如在商业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4)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选择权风险,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和再投资风险。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商业银行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流动性风险可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始终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看,体现为供给大于需求,流动性充足,但在其背后亦隐含着流动性危机。主要体现在:

(1)高流动性靠存款的超长增长所支撑,且存款中主动性负债不足。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对客户存款的期限、金额、利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负债的总量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客户结构无法有效优化并与资产合理匹配。存款的超长增长保证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监管者和经营者都普遍认为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没有问题,从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注,把目光都放在资产业务的拓展上。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受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存款增长趋势放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立刻显现,从而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流动性危机。

(2)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理念不断深入,对盈利性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信贷资产和债券资产的投资力度,市场总体资金的充裕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期限搭不当,或者商业银行收益随着利率的下降及贷款增长的停滞而下降,都可能引起流动性问题。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资产形式较单一,变现能力较差的信贷资产占比大,流动性明显不足.而由于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高,使得信贷资产缺乏变现的环境和基础,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即使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强,但目前商业银行受交

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受中央银行收缩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由宽松逐步变为紧张。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外部客观原因和由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损失。随着商业银行机构规模扩大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商业银行业务对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和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外部条件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可能造成的外在操作风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银行经营以人为本,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应以加强内部操作风险控制为基础。

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行为失当的原因,有的是主观恶意,有的是主观善意。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办法对业务流程加以整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监测水平,通过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施问责制等措施使商业银行的外在操作风险和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对主观善意行为风险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实际上,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由于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疏于防范,缺乏应有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分析评估和处理机制,使得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远低于对主观恶意行为的认识,而且责任人也因处罚较轻而缺乏应有的警惕,使得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其次,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往往是以主观善意行为为条件。近年来,银行出现一些经济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基层负责人或客户经理以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客户为借口,使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上出现漏洞,给一些犯罪分子以履行职务或服务客户为名、行经济犯罪之实提供了方便。最后,主观善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具有隐形性。例如,为提高短期收益,一些银行的债券投资部门在低利率时期增加债券投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在缺乏避险手段情况下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

二、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重大金融案件频发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如果正确认识这些不足和差距,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些不该发生的风险就可以避免,风

(一)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深入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再加上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均体现出风险管理理念的缺乏。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四)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

(五)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一些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只是规定、要求员工在中要做什么,而没有将风险管理的结果与员工收益挂钩,没有引入奖罚激励机制,难免个人会消极对待,出现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这将导致风险的蓄积扩大

三、防范风险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风险防范的根本策略在于制度防范为主、技术防范为辅,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制度防范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恢复和加强市场约束、监管约束、银行同业协会约束与银行内部构成的由外到内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工作为:(1)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行奖罚激励机制不断完善;(4)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技术防范的要点在于与制度防范相结合,通过风险防范手段的改进,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风险机制,在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一)防范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这样既可减少信用风险,又可以提高银行利润。(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利益的关系。(3)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实现风险结合管理。

(二)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对资金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同时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3)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品。一是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工作;二是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条件具备后适时推出远期利率合约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防范操作风险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使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2)银行与客户分离;(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

(四)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曹凤歧,《货币金融管理学》2008年10月

2、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2009年6月

3、邹春艳,《中国上市银行收入结构、盈利成长及其效应分析

》,《金融经济》 2011年第22期

4、刘桂平,《论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农村金融研究》2012年02期

5、何凤,《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初探》,《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期

合规经营风险自查报告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合规经营风险的管控,有效化解经营风险隐患,根据XXXXXX文件的要求,我中支于2014年8月8日-2014年8月21日对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合规情况进行了风险排查,现将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小金库”的自查

经查:我中支无“小金库”。

二、中介清理自查

1、关于对专业保险代理、兼业保险中介机构代理业务的自查情况。2012年1月份以来,我公司一直寻求与部分银行进行银保合作,由于部分银行自身已经经营保险业务,有的银行在协调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截至年底没有与银行签订中介代理业务。自2013年以后,在总对总协议的基础上,我公司逐步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开始进行业务洽谈,2013年开展了很少业务,但是销管系统上线后因为这两家银行都没有提供相关的有效证件所以系统中没再维护,现在也没再办理业务。

2、在自查个人代理业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因为公司业务人员个税扣的比较多,有15 个人为了避税把直销业务虚挂到个人代理人业务上去,牵扯保单5632份、保费891.11万元、手续费67.43万元,我们查出后已经批评教育,他们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在大会上作了严厉指示,以后工作中坚决杜绝虚挂代理人的现象,违反者严肃处理。

3、对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是重新审核、完善保险代理协议和保险代理人档案。接到通知后。我们对保险代理人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了自查,对《保险代理人协议》进行了审核,使保险代理人双证齐全有效,管理符合《保险法》和《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出罚办法》的要求。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保险代理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制度。今年以来,公司不断强化了保险代理人培训档案管理,对保险代理人资格进行了审查,及时做好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书的换发工作,同时,加强保险代理人的业务学习和合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了中介业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销售费用管理自查

经查:我中支2013年发生销售费用共计75.26万元。2014年1-6月发生销售费用425045元,所有费用都是据实列支,经过认真核查,所报销销售费用发票真实,不存在虚构经济事项的现象。

四、工资总额管理自查

1、薪资总额管理情况:

工资制度是严格按照总分公司的薪资管理办法执行,并按照要求制定了中支公司薪资考核实施方案,所有员工工资均按照制度执行。工资支付全部从HR系统发放到员工个人银行卡上,不存在通过虚列业务绩效支付销售费用从而虚增职工工资总额

2、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及控制 篇7

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投资、融资和分配策略, 是企业合理负债经营的重要条件。企业合理负债不仅对提高经营绩效、转变经营机制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金融财政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

1.负债经营的内部条件

企业须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 拥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 这样才能周密研究投资方向, 提高投资效果。企业的资金使用范围和项目应避免分散, 投入到重点产品生产中去, 同时考虑投入多少才能起到发展生产的作用, 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能为企业赢得多少利润。

企业须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利益分配权和价格决策权。在这些条件下, 企业能够提高对举债的自负盈亏风险约束机制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能仅仅认识到负债是一种筹资, 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举债更是一种风险。良好的盈利能力能够增加企业的贷款信用, 增加企业的贷款弹性,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2.负债经营的外部条件

正确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经营、投资、融资和分配策略, 是企业合理负债经营的重要条件, 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而这些有赖于企业对负债经营状态准确合理的评价和辨识。

严密的资信评估制度, 定期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也非常重要。对企业信誉进行评估没有实体形态, 而是对企业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进行评估。定期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 可以对企业形成潜在的控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防止资金盲目使用, 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还债能力。

企业负债经营的收益

1.企业负债经营可使资金成本最低

最佳资本结构是公司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静态地考虑, 它是个别资金按各种资金来源占总资金来源的比例加权计算的。因此,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 首先取决于各个个别资金成本的高低。由于债权人投资风险低于权益资本投资的风险, 因此导致债权人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较低, 加上债务筹资利息在税前支付等原因, 负债筹资的个别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个别资金成本。

2.负债经营可增强企业经营的活力

举债经营是经营者利用债权人的资本, 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如果企业不举债或举债比例很小, 说明企业畏缩不前, 对发展前途信心不足, 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能力很差。而举债经营可使企业活力充沛, 可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投资者对企业经营也有信心。

3.负债经营可使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及时到位

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需要不断调整生产、购入机器设备扩大再生产, 而这些资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 需要长期支付资金。企业靠自身积累资金难以做到, 而通过长期举债, 采取补偿贸易方式引进设备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一般是资产使用在前、款项支付在后, 企业可用投产后实现的利润归还长期应付款项。因而, 企业通过举债可及时补充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作用,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经济效益。

4.举借长期债务的利息可税前抵扣, 减少税负

企业对长期举债的费用, 如利息、汇兑损益等, 可采取两种方法核算:一是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二是予以资本化。借款利息用于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即财务费用, 作为税前抵扣项目, 冲减本年利润, 可少缴所得税。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不当的负债经营也会给企业带来危害, 有时甚至是灭顶之灾。负债经营的弊端体现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方面。

1.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1) 财务风险增大。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 便会加大负债筹资。由于债权人对企业资产享有求偿权, 如果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无法定期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 债权人的求偿权可能迫使企业破产清算。因此, 举债经营通常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要求企业在临近债务偿还期时应具备较大的财务弹性。

(2) 发生财务拮据成本。财务拮据成本是企业出现支付危机的成本, 又称破产成本, 它只发生在有负债的企业中。负债越多, 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越高, 就越难实现财务上的稳定, 发生财务拮据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企业破产, 可能被迫以低价拍卖资产, 还有法律上的支出。如果还未破产, 但负债过多, 则会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 使企业在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受到拖累。研究结果表明, 破产成本、破产概率与企业负债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在负债较低时, 破产概率和破产成本增长极为缓慢, 当负债达到一定限度之后, 破产成本和破产概率加速上升, 因而财务拮据成本是企业不能无限制扩大负债的重要屏障。

(3) 再筹资难度加大。负债经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大, 对债权人的保证程度降低, 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 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筹资成本大大提高、难度加大, 从而大大降低了未来的举债能力。

(4) 代理成本大大提高。债权人由于享有固定利息收入的权利, 并无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利, 所以当贷款或债权投入企业后, 企业经营者或股东就有可能改变契约规定的贷款用途, 进行高风险投资, 从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使债权人承担了契约之外的附加风险而未得到相应的风险报酬补偿。因此, 债权人需要利用各种保护性合同条款和监督贷款正确使用的措施, 保护企业利益免受股东的侵害。但是, 增加条款和监督实施会发生相应的代理成本, 这些成本随企业负债规模上升而增加, 债权人一般会以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 将代理成本转移给企业。

2.企业负债经营的经营风险

(1) 负债经营影响企业财务的灵活性。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都有到期日, 企业必须为到期偿还债务做好财务安排。在长期债务契约中, 往往还包含限制企业经营决策, 尤其是财务决策的条款 (如规定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的上限) 。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企业财务的灵活性。与之相对, 股票的股本是不需偿还的, 股利是否分派取决于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当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 企业可不分配现金股利, 或不分配股票股利, 甚至不分配任何形式的股利。

(2) 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负债经营要想获益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必须大于负债的成本费用。但企业的实际收益往往受到价格、成本、产量、销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不确定性, 这势必给企业负债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且, 在一个需求变化不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 企业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实际利润下降, 不能按预期的时间或数量收回投资, 造成收益不确定。由于负债经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影响资金周转, 因此负债经营必须按期支付本息。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 如果还款期限较集中, 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巨额资金还债, 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债务到期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 必须延期或举新还旧, 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负担, 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控制策略

香港百富勤公司在1996年进入了全球500强行列, 但时隔不到两年, 因无力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宣告破产, 十年辉煌毁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源于兴建“巨人大厦”时所欠的4000万元人民币债务, 上市公司“郑州百文”也是如此。负债经营作为投资体制改革后的客观存在, 是企业融资形式中一种可行性选择, 运用得当能促进生产力提高, 但若掌握不好临界点, 就可能误入歧途。因此企业负债经营必须进行风险控制。

1.确定合理的筹资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 负债筹资方式由过去单一向银行借款, 发展到可多渠道筹资。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期限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高低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向银行借款仍是企业筹资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是进行资金宏观调控的主战场, 银行贷款既要受资金头寸的限制, 又有贷款额度的制约, 双向钳制, 所以贷款难度较大。

向资金市场拆借, 是通过金融机构组织, 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 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 然后再借给那些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通过这种渠道筹集的资金, 一般使用时间长而且资金成本较高。

使用商业信用, 这是当今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筹资方式, 不仅成本低, 而且十分灵活。在交易活动中, 它可以背书转让;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 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 它是解开“债务三角”的最佳选择。但使用商业信用, 要有健全的经济法规和良好的商业道德, 才能稳妥地为我所用。

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 应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企业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短, 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就大;使用期限长, 虽然风险小, 但是资金成本高。企业对不同期限的借入资金要合理搭配, 以使每年还款相对均衡, 避免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2.把握负债临界点和筹资时机

企业应在债务资本结构适当、债务数量适度的情况下, 把握负债经营时机。这就要求负债的时期尽量符合企业业务的经营周期。企业财务人员在筹集资金时必须根据资金需求的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资金的筹集时间, 适时获取所需资金。负债时间过早, 筹集的资金将形成投放前的闲置, 增加债务资金成本;负债时间过迟, 则会失去资金使用的最佳时效, 错过资金投放的最佳时间, 丧失投资获利的机会。因此, 要充分利用时间差, 少投入、晚支付, 早产出、多产出。付款要力争分期分批, 并推迟部分资金支付。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 力争占用对方一定时间的资金。相反, 在销售中, 必须以责任制促使货款加快回笼。在举债投资中, 在时间上要有超前意识。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初露苗头时就应适时举债投入, 捷足先登, 抢占市场。相反, 有些当时效益很好, 一旦环境条件变化就会失去优势的项目, 必须动态考虑果断决策。

3.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一般来说, 负债投入, 一类用于企业长期投入, 如固定资产投入;一类用于日常经营性投入。在决定长期投入时企业要使用投资收益率法、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等相关决策方法, 认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此外, 还应以有关不确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充分考虑未来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 修正投资方案, 提高投资成功率、降低风险。负债投入是日常经济业务的决策, 如大宗原材料和商品的采购、预付货款、联购分销等业务活动, 在进行这类决策时, 应充分考虑市场风险、价格走向等。此外, 企业应存有可应付一般意外和危机的一定数量的资金, 以备紧急情况下可随时支付。同时, 企业还要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合理运作。企业借入资金的投资方向不同, 其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水平也就不同。一般而言, 长期投资产生效益的时间间隔较长、财务风险较大, 短期投资产生效益的时间较短, 财务风险相对较小。

4.对负债经营的风险进行预警分析

上一篇:动力技术简历表格下一篇:《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