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学资源

2024-10-16

挖掘教学资源(精选12篇)

挖掘教学资源 篇1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的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使课堂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彰显着人性的魅力。

牛津版初中英语选材都来自于生活,对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思想问题、艺术的理解都有所涉及。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让英语课堂更为有效与精彩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策略与做法。

一、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单一互动。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与想法,想表达、想展示自己。教师要尊重他们,并加以睿智地引领,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情绪的最佳状态中进行。

譬如,在教学八年级(下)Unit 2“Hongkong Disneyland”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迪士尼人物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课前搜集的白雪公主、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呈现在屏幕上,有一个学生说了句:“幼稚,都多大了还关心这个。”当时我真想为这位学生随便插嘴、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而生气,但我压住了火气,面带笑容地询问那位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characters?”学生表达了他真实的观点:“I don’t like cartoons, I think they are for very little children.”我便顺着这个话题,让他们继续讨论学生对迪士尼卡通人物的了解,学生结合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自然有很多话可说。我便顺此推波助澜,当一位学生说不喜欢这些时,我趁势问道:“As you don’t like these characters, when you are in Hongkong Disneyland, what is your favourite thing to do there?”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正是我想要的,我突破了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从而也促进了目标语言的内化,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所蕴含的资源,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展开。

二、把学生的幼稚、错误的想法当作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及思维的定势,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于描绘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语言学习更有意义。

视学生的幼稚、错误的想法为一种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有民主意识,在此教育智慧影响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认识错误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为今后走上社会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态度。

三、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一种资源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年龄段,有意识地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爱好,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在牛津7B Unit 12“Don’t Eat in Class”第二个课时开始时,我让学生谈论“What can we do at school?What can’t we do at school?”。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自由讨论后,学生基本会使用“We can play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We can’t talk in class.”。在学生操练完以后,准备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原预设中的过渡词为:We have many rules at school, what rules do they have?正当我准备过渡到下一环节时,一位学生问道:“Miss Wang, what are the rules for teachers at school?”我觉得很意外,但是还是镇静地说:“Guess.”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学生对于与老师相关的事情总是表现得好奇,有探究的欲望。学生确实表现了较大的兴趣。这样,真正赋予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权,与学生共同构建起英语学习的“互动网”,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必须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学习兴趣为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必定会高涨。

四、将偶发事件作为一种资源

教学中遇到偶发事件,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教师不应为之烦恼和气愤,如果处理恰当,偶发事件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能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遇到偶发事件,教师若不能灵活处理,而是生硬地加以指责,容易挫伤学生的情绪,影响课堂气氛,反之,教师若能顺水推舟,将课堂“小插曲”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定能使课堂焕发活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熏陶。

波斯纳曾提出过—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闪亮与灵动。

挖掘教学资源 篇2

学生的写作技能存在问题,说明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还不够,还没有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就小学作文教学而言,要确立“大作文”教育观,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多种习作训练的渠道。

(1)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等练习。如:教学《小英雄雨来》后,可以让学生缩写课文;教学某一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扩写;学习《故乡的`杨梅》可以仿写,《凡卡》一文续写梦醒之后的事情等等。

(2)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评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园地。

(3)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如:小队之间的挑战、擂台赛;班级开展的参

挖掘实验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篇3

挖掘实验资源是指,在科学教学中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根本宗旨,通过多渠道、多维度探寻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实现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三者的和谐统一,实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挖掘实验资源突破教学难点例谈

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很多难点,《大气压强》这一课就是其中一例,笔者在教学中深感突破教学难点之困惑。知识本身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能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能力要求,对思维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初中生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

(一)观察現象——生疑问

首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实例和实验,其中有“泰山报纸”“吸管插土豆”、“双吸杯”“‘吸水易拉罐”“吸尘器”(当然其中一些现象做过适当的处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判断该现象是“真”是“假”,在困惑中开展思维之旅。

(二)基于知识——建假设

让学生充分思考,形成疑惑,得出自身对大气压强知识理解的困难处,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建立假设,为后面的探究讨论准备。

(三)实验探究——辨真伪

等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个判断之后,要求学生证实自己的观点,通过给出的仪器,自主、合作、探究各自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验证自己的观点,每组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通过动手和语言总结得出大气压强对生活的影响。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师生交流,引导对话,总结的方法,通过桌上的仪器,自主、合作、探究,得出每个人的观点;通过组内交流,明确大气压的变化与实例之间的关系,落实大气压的基础知识。

1.泰山报纸

(1)操作介绍:把报纸压平,尺子插在报纸和桌子之间,被报纸压住一半,用力压尺子露出的一侧,发现尺子会被报纸压住动弹不得,故名“泰山报纸”。

(2)原理分析:由于尺子一侧突然受力,另一侧原本要翘起,但是尺子上部分被报纸压住,形成了一个气压较低的低压区,报纸上部分的大气压就给报纸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尺子和报纸无法向上突起。

2.吸管插土豆

(1)操作介绍:生土豆那么硬,塑料吸管那么软,吸管都折了,插不进去,土豆皮都不一定破,用大拇指堵住吸管的上端,快速用力地把下端插向土豆。

(2)原理分析:由于吸管较为柔软,在插入土豆时发生弯曲,大拇指堵住塑料吸管上端,下端快速插向土豆的时候,也被堵住了,这样吸管里就密封了一段空气。此时吸管要是再发生弯曲,内部容积变小,空气受到压缩,压强变大,对管壁压力变大,大大增加了它的强度,不会轻易发生弯曲,就能够轻易穿透土豆了。

3.双吸杯

(1)操作介绍:用热水把两个塑料杯都烫热,迅速在一个杯口盖一张湿润的纸巾,把另外一个杯子端正地倒扣在上面,用手压紧,动作也要快,让杯子变凉,然后提起上面的杯子,你会发现下面的杯子也一起被提起了。

(2)原理分析:湿润的纸巾起密封作用。两个扣在一起的杯子慢慢变冷之后,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里面密封的空气体积变小,压力变低。而外界大气压是不变的,在大气压的压力下,两个杯子就吸在了一起。

4.“吸水”易拉罐

(1)操作介绍:在一个易拉罐中加人大概十毫升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然后迅速把易拉罐倒扣如冷水中,易拉罐就会被大气压挤扁,而并非把水吸进去。

(2)原理分析:易拉罐内水加热煮沸后,使得易拉罐内充满水蒸气,当易拉罐突然被倒扣到冷水中,罐内水蒸气迅速液化,罐内几乎接近真空,易拉罐本身质地较为柔软,自然被压成饼状。

5.吸尘器

(1)操作介绍:用矿泉水瓶和小电动机制作一个简易的吸尘器。

(2)原理分析:根据大气压原理制作的,靠近小风扇,在塑料瓶和牙刷杯内形成低压区,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口大气压就把灰尘吸入瓶内。该实验也为后面流体流速压强的关系埋下伏笔。

(四)总结分析——获真知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既把课堂抓在手上,又还给了学生,因为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让这节课堂延续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双基”获得落实,又能让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三、体会

实验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要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宗旨,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实验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要沿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逐步搭建攀岩扶梯,使学生能逐步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验的设计要能激活学生的思辨,只有在思辨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绝不是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所能承载的。不同的地理区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及历史名人与事件, 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学生生活中最鲜活的历史。 仅以礼县为例, 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上)有关联的就有以下一些资源。如,原始社会晚期的盐官、永兴、永坪、城关(两处)、石桥等乡镇的六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石桥乡石碑下村的齐家文化遗址,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雷坝乡蒲家垅坎的寺洼文化遗址,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礼县是秦文化的发源地,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出土文物。其中出土的文物包括, 石桥乡高寺头村出土的人首形器物盖 (生动地塑造了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可爱的少女头像, 堪称我国原始雕塑的优秀代表作);石桥乡圣泉村石沟坪出土的双耳平底彩陶瓶;石沟坪和江口乡堡子上出土的肩型斧与普通石斧; 盐官镇郑家磨出土的陶锉和骨鱼钩; 高寺头村出土的骨锥; 城关镇雷神庙出土的骨笄等。这些为《中华文明的起 源》《原始的农耕生活》章节的教学提供了实物支撑。

除了陶器外, 礼县境内还出土过不少青铜器,像秦编钟、秦公鼎、四轮车形妆盒及磬等, 这为《灿烂的青铜文化》提供了 事实依据。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一 节时, 笔者就将其与礼县大堡子山秦西陲古陵联系起来,讲《北方民族大融合》时以关中西迁村落的崖 城乡马河村及马 援家庙为 例,将遥远的历史拉近,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礼县三国古战场遗址又为 《三国鼎立》一节提供了史料。其中,祁山堡位于礼县县城东45里,是诸葛亮出祁山屯兵之地, 周围还有点将台、假粮堆等遗迹; 铁笼山在礼县县城南30里,是姜维大战魏军之地, 至今有箭矢被发现;卤城位于今礼县盐官镇,距县城东60里,是诸葛亮出祁山收麦之地, 历史上这里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用马匹交换茶叶的地方, 因治内有盐井而得名。

这样的遗址、文物等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分布和留存,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可通过参观、探访等多种途径去获取历史信息。 这对开拓师生视野,激活历史教学, 激发师生深入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活跃课堂气氛,是十分有益的。

二、挖掘影视资源

西部山区虽然经济和文化生活比较落后,但VCD和彩色电视机在学校已相当普及, 多媒体教室也都开始装备。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选择地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剧, 也是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的挖掘形式。它的信息容量会远远大于教材,是丰富课堂活动最有效、也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 如,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哪吒传奇》等都是可以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电影《马陵道》,可以直接用于第二单元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的教学;电视剧《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可分别用于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及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课前观看, 能增强他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挖掘本土资源,拓宽美术教学题材 篇5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我们家乡在石浦,那里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沙滩、贝壳、岩石、海浪、鹅卵石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的资源。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可以用贝壳粘贴、鹅卵石添画等。下课后一件件作品无不透露出孩子的聪明智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资源搬进课堂,如做渔灯、做船模等,也可以把“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等家乡节日搬进课堂,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家乡的大海、岩石、沙滩也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总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挖掘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篇6

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

化学是研究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化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亲自体验。例如,同学们对于寒冷与酷热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身体体验。在《分子运动》相关学习时应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这种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学生亲自体验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感觉寒冷时脸会干燥?为什么感觉炎热时全身会泛红流汗?”“为什么感觉寒冷时身体会蜷缩,而炎热时要敞开怀、扇扇子?”“为什么冬天会将汽车部件、自来水管等冻裂?”等具体现实的问题,使教材中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分子运动变得生动形象。

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不同学生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也就使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信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请生活在农村的同学回忆家中是如何贮藏粮食的,他们普遍提及了粮食在贮藏前要晒干,贮藏地要求温度比较低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分析。另外引导他们发散思维,想出水果保鲜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实物中的有机物”一节前,笔者了解到有同学去过新疆,亲自体验到新疆水果与内地水果味道的不同。于是笔者就请他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对这味道不同的理解。像这样,资源来自学生,通过理论又回到学生之中,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认可,一方面也促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具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而且可能是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依据后,并不强求学生程式化的记忆模式。而是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创造性地去发现和记忆有关方程式的学习内容。结果,有的学生依据书本知识,按部就班地掌握了完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也有学生通过参考书、网络等,了解其它各种各样的好办法。还有学生发明了自己的办法。然后通过交流和课堂强化练习,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张扬、生长、发展,学习效果良好。

使用现代媒体信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是多种多样,同时,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已经成了学生最喜爱的学习形式和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现代信息学习技术,培养学生科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和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比如,不少老师尝试精心制作自己的教学博客、微博,博客里面有老师自己的教学课件、有精心编制的习题练习、有专业知识的摘抄汇集、有自己的和学生的交流平台等。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好自己的教学博客,既对自身的专业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课堂教学中对互联网知识的引用和学习,可以组织学生上专门的上机学习课。教师精心组织好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自主学习引擎,学会自主学习的信息互动和交流,学会对教材学习的内容进行批判和反思,学会自主学习成果的张扬和发展等。这样,改变了传统的“化学课堂”,为学生学习化学也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和动力。

重视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同时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更能促使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课程意识。在课堂资源开发中,学生可以增强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同时丰富社会经验,获得实践能力,使个性得到健全的发展。

挖掘教材资源 用好教学插图 篇7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从汉语拼音开始每一幅插图就是一个小故事, 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字母的字形和读音, 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 只把插图当作记忆拼音字母的辅助教具, 忽略了插图的其他功能。

以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一课汉语拼音教学“ɑ o e”为例 (课本6~7 页) , 教学内容很简单:认识三个韵母, 能够读出三个韵母的四种声调。老师们往往机械地教学生反复写, 反复读。忽略了课文中那副精美的插图。这是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有绿树青山、碧绿的小溪, 美丽的大公鸡、可爱的小鸭子, 漂亮的大白鹅, 唱歌的小女孩。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幅美丽的插图可谓是神来之笔,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刚开始孩子们肯定有些拘谨或是无从说起, 教师要多多鼓励哪怕是孩子们能说一句、三句、五句都应该值得称赞。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了下去, 一学期结束后, 孩子们不但能看图说话, 还能够用上“先……接着……最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提示词语来表达。而且可以编出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童话小故事。

语文教学中有很强的情感教育, 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 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例如, 第三册《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 我借助连续的插图, 先演示课文插图, 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图时, 学生思维活跃, 纷纷发言, 对图中的内容兴趣盎然。这时,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 想象他们的语言, 猜猜他们的心理。学生在刚才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在我又一问题的引导下, 展开丰富的联想, 各抒己见, 我惊奇于他们奇妙的想象力, 让我也陶醉其间。

巧用历史教材挖掘教学资源 篇8

一、活用教材, 巧设情境

我们在探讨教学技巧时候不要忘了自身教学功底的提高,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媒介, 教师要用好这个媒介, 活用课本、立足教材、巧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力, 是对教师教学功底的考验, 一节课内容丰富与否并不是看课外知识资源有多丰富, 课件有多漂亮, 太多的课外知识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 头昏脑胀以至于主次不分, 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反而有害。活用课本巧设情境巧妙设问, 节约课堂时间突出主题更能让学生记住本节课重难点。当然如何巧妙设问巧设情境, 是教师关注探讨的重点。

二、利用课文图片诗词吸引学生兴趣

重现历史离不开历史材料,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大量的图片, 丰富课本知识, 这些图片反映的内容往往是重难点知识的补充说明, , 因此可以利用图片吸引学生兴趣, 并以此为中心详解也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如七年级上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这张图思考:天子下面的几个等级分别是什么?等级怎么划分?什么人可以担任不同等级的职务?他们之间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可以把本课重点分封制形象地说明清楚。

三、利用课文图表文献, 挖掘潜在知识, 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图表文献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深化, 不同于文字叙事方法展现历史嫩重现历史时空观念和任务活动情况, 为学生分析观察问题提供有理条件。例如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时代》要充分用好《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利用好这两种图让学生比较了解这个时代的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八年级《鸦片战争》利用课文材料《炮子谣》让学生分析清政府为什么要禁烟|充分了解鸦片的危害。同时, 教材中还引入一些表格数据, 教师课引导学生对数据系统多角度分析,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加强对教材理解。例如八年级第4课《工业化起步》中有50年代中国美国印度发电量钢产量数据表, 结合这个数据表,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新中国建立时工业远远落后于世界, 理解我国发展工业的迫切愿望。

四、利用课文文献资料,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利用课文的文献资料结合考点热点设计材料分析题, 突出重点同时有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例如九年级下册16课《经济全球化》, 我结合课文中卡斯特罗及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两种不同观点的言论, 请学生思考:全球化是什么含义?他们为什么会对全球化有2种不同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全球化潮流?这样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有挖掘深层次内涵, 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五、充分利用课文楷体小子部分、自由阅读卡内容

课本中楷体小字的内容很多, 其作用是打字内容的说明和补充, 很多内容生动, 能吸引学生兴趣, 所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渗透小字内容更能理解课文主题。如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及闭关锁国》我结合施复夫妻的故事, 形象说明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雇佣的现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在含义。

六、对学生进行德育爱国心责任感教育

很多文献材料, 名人名言是真是的食疗第一首资料, 更能给学生心灵震撼, 更能引起思想共鸣: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又如血染卢沟桥中二十九军守城将士写遗嘱奋勇杀敌, 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 是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同时, 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培养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利用好单元目录大事年表

重视单元目录的线索作用。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 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题材, 可以利用单元目录讲解课本的线索脉络, 这样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

最后, 大胆取舍师者, 传道授课解惑也, 教师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点灌输上, 重要放在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因此课文内容教师不需要满堂灌, 课本资源也不需要全盘都用, 要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突出重难点。

总之教材是教学的直接工具, 它也是师生学习的媒介, 我们不能把它看作简单书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念, 活用新教材, 为教学服务。

摘要:许多老师为提高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不断寻找教学资源材料设计教学方式, 新课标的历史初中教才中隐含不少教学资源, 若利用得当, 则对备课、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活用教材,图表,文献,挖掘潜在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娟琴.《巧用课本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素质教育论坛, 2008年第5期.

[2]吴建军.《巧用图片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4年02期.

[3]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 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年06期.

网络问答资源挖掘综述 篇9

当今,国际互联网已经相当地普及,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群体用户,而与之相伴相生的互动式问答系统及和其对应的自动问答技术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深切关注。其中,在线互动问答社区系统(Community based Question and Answering Service,CQA Service)业已构成了承载大规模真实问答数据的开放式商用问答平台,例如Yahoo选Answers(http://Ansers.yahoo.com)、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等等均为在线互动问答领域拥有广大受众的经典系统。问答社区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知识共享平台,其在开拓了一个新的知识获取渠道的同时,还积累了量级日益翻倍的问答资源。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CQA系统的出现和兴起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使得互联网用户能够更加自由地获取所需知识,同时将自己所知信息与他人共同分享,知识传播速度也得以大大地推进。不仅如此,CQA系统还为当前问答(Question Answering)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在传统问答技术研究由于受到诸如硬件和软件等客观因素所限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CQA平台引入了人的因素参与,使得应用的目的顺利得到实现。而对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和问答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要的则在于,这种在线平台能够积累大量的问答数据资源,而这些资源均由个体人在网络交互中自然产生,反映了人们最真实的语言习惯,因而镇对这一类资源的NLP和QA研究将具有更为深远的实际意义。

尽管CQA系统具有巨大的商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但是却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该缺陷主要是由其自身机制造成的,即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系统就会将其作为新问题展示在网页上,而当大量的新问题同时出现的时候,就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无法被注意到,而长期未受关注的问题,则往往就将淹没在海量的数据之下,并且造成答案的缺失。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将大量问题交由人群来解决,这是问答系统的一个进步,但人群个体的处理速度和着重点的差异与不同,却又使答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问答平台的开放性,CQA系统所积累的问答资源中将不可避免地掺杂有大量的无意义信息。与此同时,在一些形式和结构与问答社区系统差异较大的网络应用中,也蕴含着大量的问答信息,在线论坛(online forums)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由论坛话题中提取问答对的研究也已经顺势发展起来。另外,海量的问答知识资源以非显性的形式存在于普通的网页(web pages)中,如何自动地从这些网页中提取问答对形式的知识也已经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问题。

由上述知,网络社区等信息载体中蕴含着海量的知识资源,只有对不同来源的知识进行有效且合理的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问答知识库,才能使上述问题获得根本解决。因此,有必要研究面向网络社区的互联网问答信息的提取、甄别、筛选及信息融合的普遍方法,并以问答对的形式实现对互联网知识的智能化整理和融合,进而完成对各种来源的异构知识的高效利用。

1 网络问答资源挖掘的任务与挑战

本文所描述的网络问答资源泛指存在于互联网网页中,可能通过某种方法自动地以问答对作为表现形式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或以显性的形式直接存在于网页之中,如CQA、FAQ等;或混杂于大量无意义的网页信息之中,如在线论坛;或完全隐含于普通网页文本之内。本文的任务就是将蕴含在互联网中的知识加以提取、甄别、筛选以及融合,最终以问答对的形式做以呈现。而CQA系统、在线论坛以及普通网页作为网络知识的三种载体,所进行的问答资源自动挖掘研究的具体任务也各有不同,对其分析如下。

(1)CQA系统。基于CQA系统的语料在问答信息的格式上具有天然的规范性,因此对于问题和候选答案的抽取是较为容易的。在CQA语料上的研究将主要着眼于在指定问题的情况下定位其最佳答案,并对多个正确答案进行融合。

(2)在线论坛。与CQA系统语料不同,在线论坛因其开放的特点,使得用户的信息发布具有非常强的随意性,因此,问答信息在通常情况下均淹没在大量无意义信息之中。这种情况下,针对在线论坛的问答资源挖掘研究主要是高噪声条件下对论坛话题中问题及其相应答案的准确定位。

(3)普通网页。大量的知识在普通网页中隐式地存在着,将这些知识资源以问答对(Question-answer Pair)的形式加以整理和保存是一项价值恒远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将首先集中在针对已有知识片段的问句反向生成,以及基于特定问题的答案准确定位等方面。

尽管面向以上三种问答资源载体挖掘研究的具体任务不同,但是其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挑战却带有一定的共性,并隐含潜在联系的,对其表述如下。

(1)短文本的语义相关性度量。不论问答资源存在于上述何种载体之中,都具有一个显明的特点,即文本长度通常都比较有限,与传统的自然语言研究处理对象不同的是,本项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句子或文本片段,而非具有相当长度的网页正文文本。文本长度的限制导致了可用于文本分析技术的各种特征的缺乏,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语义相关性计算所必须的词语频度信息的不足或缺失。这种情况就使得基于词频统计的相关性计算模型,如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等传统方法在短文本分析方面已不再适用。

(2)相关文本信息互补性计算。在开放的环境下,针对同一个主题,不同个体所提供的信息侧重点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对每一个文本片段的信息重点加以识别和表示,并自动判断这些文本片段的信息互补性和重叠性,在以短文本为主的文本信息处理中已经越发地重要。在本文的研究范畴内,这也是答案定位和答案信息融合的基础和难点所在。

(3)问题-答案语言信息转换与生成。以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语义联系为基础,人们一般均可通过问题的内容来确定答案的主题词语或主要内容,相应地,也可以在给定答案条件下大致给出其问题的主要框架。实现问答语言信息的自动转换既是答案准确定位的解决要点,另一方面也是问题生成和普通网页问答资源收集的关键所在。

除上述情况外,网络问答资源挖掘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还包括有信息抽取、复述、查询扩展等自然语言处理的经典问题,因这些内容并非本文所研究的重点,相关部分则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互联网上蕴含着大量的问答信息,这类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的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积累得到的,因而能够反映最为真实的自然语言环境。对该方向的系统深入研究既可以推动自动问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在某些方面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各项技术起到全面的推进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2.1 传统自动问答技术研究

自动问答技术的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最初的管道式架构到目前的基于问答知识库架构的演变过程。

在问答系统提出并开展研究之初,人们将其目标设置为在纯文本语料中定位并抽取给定问题的准确答案,此答案应力求简洁精确。管道式问答系统架构致力于实现对问题和相关文档进行细致的语言学处理,并通过级联式的结构将这些处理手段组织在一起,最后再将正确答案输出给用户。传统技术模式所涵盖的关键技术既包括了问句分析、命名实体识别、答案抽取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同时也囊括了信息检索的多种主要技术在内。

在问题分类方面,李鑫[1]提出了基于错误驱动的组合分类方法,李鹏[2]使用基于粗糙集的方法得到了问题分类的规则集合。

对于和传统问答技术路线相关的自然语言基础性研究一直是众家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姚从磊[3]在基于大规模网页资源的实体关系挖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he[4]提出了一种混合卷积核以解决语义角色标注问题;Liu[5]提出的依存句法分析在句法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答案抽取是问答系统有别于信息检索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李鹏[6]将答案抽取视为一个失衡数据集分类问题,通过使用样本剪枝和核方法混合的策略对TREC问答数据集进行了答案抽取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向问答系统的语料资源收集和评测方法的研究则是重要内容之一,Yan[7]针对大规模问答语料构建进行了重点研究;Su[8,9]对面向观点型提问的问答式信息检索技术及其评测方法提出了相应构想,进行了有关研究。这些工作为问答技术的深入全面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解决方案。

尽管针对传统问答技术的研究开展得较早,但是能够自动返回精确答案的问答系统目前仍未达到可以实际应用的程度。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传统问答技术路线需要将上述各种技术以管道式的架构级联起来,而目前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的全部关键技术还未臻于完善,级联式的架构造成了误差的逐级放大,同时各级处理的时间耗费也较大,从而使问答系统的精度和效率均无法满足实用需求。

其次,通过了解不难发现,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获取知识时,有相当一部分输入问题所对应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单词或词组就能够完全概括和描述的,而是需要构造一个文本片段才能实现对其的完整表述,这种描述性答案的自动识别和抽取是当前的传统问答技术进展仍然难以根本解决的。如果拥有了海量的问答对知识资源,则问答系统就可以尽量避用级联式的框架,转而采取以相关性计算等简单NLP技术为主的技术框架,问答系统的实用性也由此得到更大提升。

2.2 基于问答知识库的技术研究

CQA系统的研发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自动问答技术沿着基于海量知识库方向大的进展,该系统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用户提供提问和回答的互动平台,用户可以随意提出其感兴趣的问题,等待拥有此方面知识的其他用户给出回答。

(2)基于现有的检索技术,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关的问题及答案[10]。

由此可发现,通过某种方法收集和整理大规模的问答对作为资源是解决自动问答研究工作的又一可用方案,并且对问答资源的挖掘也可以不再只是局限于CQA系统上,在线论坛和普通网页中的挖掘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针对不同的数据源,其处理的方法也会各具特色,目前,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

2.2.1 低噪声信息条件下的问答对挖掘

网络问答资源挖掘研究之初,人们一般着眼于对网络上页面格式规范、噪声信息较少的信息源进行问答对的获取研究。较为典型的有Jijkoun[11]和Riezler[12]在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网页上进行的问答挖掘,以及Berger[13]在用户客服对话记录(service call-center dialogs)上所做的问答研究。上述数据源的特点是问答数据格式都较为规整,答案专业且噪声信息极少,因此处理难度都不大。但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即问答对数量有限,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2.2.2 词法差异消解

开放性是社区型网络应用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不论是CQA系统还是在线论坛都允许用户在法规限定的范围内自由地提交信息,因此用户在这种平台下的语言习惯是最接近日常口语的。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某一对象的描述就可能在用词上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存在于问句与问句之间,或者问句与答案之间,可称其为词法鸿沟(lexical chasm)。

词法鸿沟的存在使本就长度有限的问答文本在词法特征上更加难以对齐,导致了相似性检索和相关性判别的误差将进一步增大。统计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SMT)方法正广泛地用于对词法鸿沟的控制和消除上。Jeon[14]为了在大规模问答语料中寻找相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机器翻译的模型以获得问句之间的语义相关性。Lee[15]使用机器翻译模型以消除用户查询与问题之间的词法差异。Bernhard[16]使用机器翻译的方法在WikiAnswers(http://wiki.answers.com)中寻求指定问题的答案。总地来说,基于SMT的方法在扩展用户查询和问答对语义相关性的建模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11,12,16,17,18,19]。此外,Surdeanu[20]还将机器翻译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作为衡量问题和答案语义相关性的特征指标之一,并将该特征与其他文本特征一起,共同作为对答案质量排序的决定性依据。

2.2.3 答案质量评价

在CQA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答案信息质量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最佳答案通常是由提问者手动选择或者用户投票产生。候选答案质量的自动评价可以为用户判断提供一定的帮助或直接免除用户的评价开销,因而成为问答领域的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Surdeanu[20]所提出的答案排序方法,融合了相似性特征、机器翻译特征、词语频度特征和网络关联特征以实现对候选答案质量的综合评价,在Yahoo选Answers语料上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文本语言信息的不足是网络社区语料的特征之一,因此许多研究转而期望借助于社区中丰富的社会信息协同判断答案的优劣[21]。这些基于虚拟社会的特征则称为非文本特征(non-textual features),例如用户的打分(rating),用户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authorship)等等。Jeon[22]提出了一个完全基于非文本特征的答案评价体系,并已应用在CQA语料中。Agichtein[23]采用了分类的思想在CQA语料中寻找高质量的文本片段,其中也引入了一定数量的非文本特征。Aji[24]抓取了Yahoo!Answers上开放问题(Open Question)在生命周期的快照,根据其动态表现,探讨了文本特性、主观性、语义性质对问答系统最终效果的影响。基于虚拟社区特点的非文本特征在答案质量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但对于此类特征的过分依赖则会导致对文本相关性特征的忽视,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则正是对问答文本相关性特征的深入挖掘。因而,关于对这一点的明确认识则成为加大研究力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2.2.4 高噪声信息条件下的问答对挖掘

相比于CQA系统来说,在线论坛同样拥有规模庞大的用户和更为久远的发展历史。在论坛中,用户对某一话题的讨论期间经常伴有问答情况的发生,对某些特定领域的在线论坛,如技术、旅游等方面,这种问答现象则更为常见。诚如在线论坛等开放性社区内部必然蕴含着大量的问答资源,然而对这些问答对的挖掘难度却要远高于CQA系统的挖掘,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论坛中的问答对被大量的噪声信息淹没了。

在这一领域,Feng[25]和Huang[26]进行了早期的开创性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在论坛中为问答机器人提取问题-答案语料。Ding[27]又将论坛中问题附带的描述性内容作为一个重要信息,使用2D-CRF对问题-描述-答案三者的联系进行建模,实现获取指定问题的所有答案。Cong[28]则将论坛中的某一个话题视为有向图,并基于此有向图和用户的权威性为话题中的每一个贴子进行无监督的排序,得到最为可能的问题答案。

在线论坛的内容与CQA系统的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一方面表现在文本的风格上,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非文本特征的存在和作用。文献[27]和[28]在进行答案定位时,都采用了若干非文本特征,如贴子位置、用户活跃程度等等。Hong[29]和Wang[30]则对文本特征和非文本特征的融合进行了研究,目前将二者融合的方法仍然主要停留于特征层面的简单聚合,可以通过分类器加以应用。

2.2.5 答案摘要

在网络社区中,对于一个话题的讨论通常有多人参加,而对于同一个问题,人们给出的答案信息很难完全相同,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答案对于回答问题都是有正向解答作用的,都可以认为是该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答案摘要的目的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多个答案进行整合,旨在生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性的答案。

目前,答案摘要属于较新的问题,对其进行的研究正处在探索阶段。与网络社区语料相似,电子邮件的长度一般较短,一对一的邮件往来应能呈现出一定的线索特征,所以邮件文摘的方法和思想对于答案摘要具有借鉴意义。邮件文摘是近两年发端的针对邮件内容的短文本语句级信息融合研究,其初步工作主要以摘取邮件中具有概括性的语句为主[31,32,33]。Shrestha[34]通过在邮件中获取问答语句构建摘要,其工作即与问答技术直接相关。另外,Carenini[35]等人的研究则主要着眼于邮件线索的建模和挖掘。Liu[36]较早就提出了面向问答社区语料的答案摘要任务,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Tomasoni[37]通过使用若干词语或词组描述一个答案中的主要概念,再通过这些概念确定同一问题答案之间的信息交叉关系,进而得到整合以后的答案摘要,其方法具有重要的可参考价值。

2.2.6 模式化答案抽取

在普通网页文本中寻得问题的答案一直以来就是问答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就现有的技术来看,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比较遥远。然而如果限定了领域和问题的形式,该方面研究的成功开展仍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因此可望在普通网页例如新闻网页上挖掘问答资源。当前,基于模式化答案抽取的问答技术在此类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最初模式的方法在信息抽取系统中得到了频繁使用,其目的是获取包含在文档片断中的相关信息用以填充先前已经定义的模板[38,39],模式匹配的设计思路在很多问答系统的设计中均得到了实际应用[40,41],Glenda[42]则几乎全部采用模式匹配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完整的问答系统,杜永萍[43,44]使用模式知识库对复杂结构的问题实现了模式学习。

除上述研究内容之外,对问句的检测和分析也是本领域的问题之一。文献[28-30]讨论了论坛话题中问题语句的检测,并以基于规则的方法为主。Duan[45]则引入了基于MDL的树剪枝算法以实现问题主题和中心的有效识别。

3 结束语

互联网中蕴含着数量可观的问答信息资源,高质量的问答资源对于构建准确高效的自动问答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发现问答行为的内在语言规律。在现阶段,面向典型网络社区应用(如cQA系统和在线论坛)的问答对挖掘则是积累描述性复杂问答对资源的有效途径,由此得到的问答对可以直接用于完善问答系统的知识库,同时也可以作为与问答相关的文本理解研究的数据来源,因此该领域中的基础及关键问题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相应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全面的开展。而面向普通网页文本的问答信息挖掘研究也势必随着各种网络数据资源(如百科系统)的完善和推广,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而焕发新的活力。以海量的知识资源为基础的问答系统必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全面的应用。

摘要:由大规模问答对组成的问答知识库对于自动问答技术的巨大支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并以问答对的形式加以保存是扩充和完善问答知识库的必要手段。阐述了面向互联网数据源的问答资源挖掘对于问答系统构建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概述了网络问答资源挖掘研究的主要任务以及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综述分析了其中的重点研究问题。

在挖掘教学资源中培养学生能力 篇10

一、巧用“原型”, 建立空间表象

教学片段一:

同学们!你们玩过堆沙子吗?还记得沙堆是什么样子吗?

教师用量杯量200亳升沙子沿杯嘴倒下堆出一个圆锥形沙堆。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几何形体——圆锥。

教师提问:你见过像这个沙堆那样的物体吗?能不能把你由此联想到的物体告诉大家?

将几何形体的学习视野拓宽到学生的生活空间, 是如何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一开始演示堆出一个圆锥形沙堆时, 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很新奇, 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这个焦点上, 可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活“原型”, 这样的生活“原型”必然会激活学生的大量生活经验, 有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圆锥体的表象。进而, 在的基础上展开圆锥体特征的教学便显得自然、和谐了。像这样的由实物提供的材料 (包括学生联想到的) , 在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中,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实物支撑, 实现有意义的空间猜想

尽管在人的思维过程中, 形象思维是较低级的形式, 但是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却占着主要地位。著名数学家M.阿蒂亚指出:“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 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 提高修养。”而要使学生 (特别是小学生) 进行有效、有意义的猜想, 就需要提供实物作为支撑。

教学片段二:

1、启发想象:如果老师再往沙堆上加入200毫升沙子, 沙堆将会有哪些变化?

2、教师演示倒入200毫升沙子, 学生回答上面问题。

3、师生合作再次测量直径和高, 记录数据。

4、引导联想: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可能与哪几个数据的大小有关?哪种几何形体的体积也跟这两个数据大小有关?

……

如上面的教学, 利用前后一致实物材料, 在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中,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 学生对怎么做能行、怎么做不行非常清楚, 这都有赖于圆锥形沙堆这个实物材料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将沙子倒入沙堆的动态演示, 给学生带来视觉表象的直接刺激, 学生能很快的运用直觉去联想“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可能与哪些数据的大小有关”,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圆柱体的体积也跟这些数据有关”。从现代逻辑学的观点来看, 类比就是当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同, 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借助实物, 展现空间推理的过程

发展学生空间推理的能力是空间观念建立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在各种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 一般偏重于用长度或面积的测量来推测其与体积的关系。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来看, 这种直接从单维、二维过渡到三维的思维模式学生往往不具备, 更不利于学生空间能力的逐步发展。因此, 利用实物来展示空间推理的过程应受到同样的重视。

教学片段三:

…… (引入体积单位)

1、你觉得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厘米来作单位?

2、你能估计一下我们手中的铅笔有多少立方厘米吗? (先估计, 再用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一摆验证)

3、那么数学课本的体积呢?你是怎么摆的?

4、文具盒的体积呢?摆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铅笔、文具盒我们用立方厘米来作单位, 那么如果我们要知道一台电视机、一个教室的占有空间的大小呢?

……

学生通过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来摆一摆后, 很快就体会到了物体 (铅笔、数学课本、文具盒等) 的体积大小。这样一个摆小方块的过程,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区别单维、二维和三维的空间;另一方面, 增加了利用空间思维的学习经验。铅笔可以将小方块摆成一长条形的;数学课本可以小方块铺成一层;而文具盒则必须铺满2~3层。空间的思维形态就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了。需要指出的是, 当学生发现手中的小方块不够摆时, 就直接在空文具盒内沿其长、宽、高摆了三个长条形。

四、操作实物, 体验空间转换的过程

布鲁纳也认为,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验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样, 对于学生来说, 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发展空间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在体积的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提供实物, 引导学生利用实物进行操作, 并且将操作和思考相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体验, 尝试运用空间进行思维的转换。

教学片段四:

……

1、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研究检验猜想的各种方案。

(1) 呈示材料。

A、两次堆沙数据。

B、相同材料制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各一个。

C、天平一台, 砝码若干。

D、量杯一只。 (圆锥或圆柱足以投入其中)

E、等底等高圆锥、圆柱容器 (模型) 一付。

F、清水若干。

(2) 小组研究检验方法, 要求尽可能找到较多的方法。

(3) 汇报各种检验方法, 集体商定检验方案。

方案一, 分别比较两个圆锥形沙堆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倍数关系。

……

(4) 师生一起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分几个工作面同时进行, 把所得数据列表汇总。)

2、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

以上案例在探究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中, 教师向学生呈示了多种检验猜想的实物, 使学生选择不同的实物材料进行探究活动, 使“在处理同一问题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成为可能。这不是为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吗?实践证明, 案例所提供的物理材料为学生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统一有效地发挥了它的桥梁作用。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后, 便于学生建立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现实。

挖掘生活资源 服务数学教学 篇11

一、实践生活中的数学

在讲授新课之前,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去市场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购物结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的相互问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显著的。

二、再现生活数学情境

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蕴含有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富含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也就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可先请几个学生表演购物情境,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上来,就大不相同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三、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大量的生活现象是许多数学问题的原型,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是形成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估算家到学校需的时间,以免迟到;旅游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可见, 熟悉的“估算”这一课题,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吸引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利于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可先要求学生测量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不用测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门窗、电视、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值的感受,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五、记录生活中的数学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记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促使他们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如一位学生在去超市购物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写出了一篇数学日记——《购物也能学到知识》 :晚饭后,我和妈妈去超市购物。我们首先来到饼干柜。在琳琅满目的饼干中,我最爱吃“闲趣”饼干。我仔细一看,“闲趣”有3种包装:小包、大包、特大包。买哪一种好呢?妈妈提醒我:“哪种便宜就买哪种呀!”“这三种包装的重量不同,光比单价怎么能比出哪种便宜呢?”我说。妈妈建议我:“你可以先算算3种饼干每100克分别要多少元,然后再比比就行了。”我按妈妈的建议算了起来:小包:重量100克售价2元4角,也就是24角;大包:重量400克,售价9元2角,平均每100克售价92/4=23角;特大包:重量1000克,售价21元3角,平均每100克售价213/10=21.3角,经比较,我发现买特大包比较划算。可见,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如果我们平时多督促学生留意身边的事和物,他们应该不难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在教学中,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学习的这片乐园,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数学意识。

六、体验活动中的数学

挖掘教学资源 篇12

“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 虽说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但是广开德育资源,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事及物, 并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一、立足环境育人, 让走廊会“说话”

在学校德育中, 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环境育人是我们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楼的走廊, 如何布置?我们一改以往那种支离破碎的“粘粘贴贴”的做法, 加大知识的容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阵地作用。我们在各层楼上分别布置了以地理历史、经典文化、德育故事、世界名校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课间, 学生在长廊中指指点点, 念念有辞, 让人欣喜。这种“浸泡”式的学习方式, 让育人变得了无痕迹。

二、立足文化传承, 让节日变成“行为”

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民族气节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充分挖掘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用行为来诠释节日, 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如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到来时, 学校都举办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让学生学会感恩;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里, 学校都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培养他们自强、自爱、感恩情怀。

三、关注社会动态, 让新闻进校园

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 折射出一个民族时代精神。我们利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鲜活的思想教育。如, 藏独分子制造拉萨事件期间, 我校与主流媒体同步, 在学生中间进行了宣传报道, 使学生认清了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本质;在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之时, 我们及时组织学生搜集图片和文字, 做模型, 出手抄报,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航天知识, 对其进行爱科学的教育。随着南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走近南海, 了解南海”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 制作展板, 进行征文比赛等活动, 明确了南海争端的原因, 并认识到国家的富强, 才是保证主权不受侵犯的根本, 从而增强了作为祖国未来一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整合德育资源, 让社会变成“大课堂”

学生首先是社会的个体, 这就决定了影响教育的三大因素, 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也就成了德育的主阵地, 但是, 德育也同样受社会家庭的影响。我们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企业、商铺、社区 (敬老院) ,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 感恩社会的教育。其中, 为期一年的“童心情系老字号”系列活动最为典型, 参与学生达1000余名, 他们借助文字、图片等形式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着周村的过去和现在, 展望着灿烂的明天,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每年都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由学校、社区和政府机关联合举办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制教育活动, 使学生从下就树立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 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把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仪式, 作为每年的开学第一课, 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动人事迹, 并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主题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坚持以人为本, 让自主管理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学会自理, 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张的自主管理, 不仅在于学生管理学生, 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施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学校管理。学校设立了“校园文明监督岗”, 学生轮流值班, 对校园卫生、自行车摆放、两操、到校等进行常规检查, 并及时总结, 表扬先进, 鼓舞后进。同时我们采取每周一次“反思日记”的形式, 引导学生反省自己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不足, 让他们体会到是非曲直, 学会做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并改正失误的人。

六、完善激励机制, 让评价引领发展

我们以“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为目的, 在每学期末, 结合学校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以及各种活动和学生在班里的表现, 都进行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确定了“文明之星”“劳动之星”“爱班之星”“助人之星”“进步之星”等几十种校园之星的评选, 通过校园之星的评选,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管控平台下一篇:风险预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