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

2024-09-22

挖掘生活(共12篇)

挖掘生活 篇1

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需要学生去做一个学习的发现者, 做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究者, 做一个探究数学的创造者。达到这样的目的对学生的学习将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学生学习的空间应当是活力四射的空间。而要实现空间的活力四射首先必须求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笔者曾对这样的问题做过这样的思考、实践、思考, 以为挖掘学生生活数学, 可以实现彰显课堂魅力的效果。

一、挖掘生活数学需关注学生合作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倡导人之一, 新教育的理念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 所阐明的理论有其深刻的涵义。新教育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 需要进行理想的合作, 合作可以使得我们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 也比较能够容易获取探究的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而集体智慧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则是无穷的。现在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但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样, 接受现代生活的气息也不尽相

理0 00同, 那学生的生活阅历则完全有可能是迥异的。从这样的意科0 0 0 0义上去说数学课堂教学乃至数学课程的实践, 我们所挖掘讲0 0的学生生活必须要在能够让学生创新创造探究的基础上体000 0堂现学生之间合作的必需。如果没有这样的颇具原则性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就不能体现出活力, 那么整个的数学0

课堂也就会毫无魅力。因此, 平时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高度合作, 所挖掘的学生生活都力求做到普遍性, 大家都能接触到的生活, 学生探究起来才有意味儿和劲头。譬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数据分析, 做有关的统计图时, 笔者引导学生去挖掘这样的生活数学, 人们都说我们的一个个家庭就是一条条垃圾生产线, 回家后做这样的调查, 你家每天使用多少塑料袋, 用多少洗洁精洗涤衣服和鞋袜, 用多少洗洁净去洗涤餐具, 洗餐具和衣服时共使用了多少水?到了课堂上, 学生们将自己所调查的数据以小组进行了统计, 并对统计数据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们不但通过合作掌握到一定的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 更加深了家庭平时生活对自己生活环境影响的认识, 使得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自觉使用绿色环保实物的良好习惯。

二、挖掘学生生活需关注学生发展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比较具有深刻意义地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其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那么学生即使也在做着探究的事情, 对学生的发展益处肯定不大或者就是说不会是很大的。所以, 从一定层面上讲, 数学源于生活也寓于生活, 而且用于生活。这所谓的用于生活应当从这样的层面去理解,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涉及数学方面的问题, 我们解决了数学上的问题, 那生活上的问题则可以就立马迎刃而解。学生不但头脑显得更为灵活, 而且身心也比以往要健康得多, 更为主要的是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要灵敏得多, 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要快速的多。因此, 我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并不能不加选择地随手拈来, 一些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发展往往可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我们所挖掘来的数学生活一定要是对学生的身心、智能等都有很大益处的。譬如教学对称这个内容时, 一般意义上只要学生能够从诸多事物中看到对称的现象, 再由普遍的现象去归纳出对称的原理, 应当说教学的目标即已达成。但笔者并没有完全这样去比较简单地应付这教学, 而是从学生的德和智上考虑生活数学内容的挖掘。先是让学生去共同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对称性事物, 学生能够说出的应当是相对的多。绿油油的树叶, 一片片都是对称的;一只只蜻蜓, 它们的翅膀也是对称的;光让学生去找对称的事物还不行, 起不了多少意义上的教育效果。而让学生去寻找对称的事情, 应当说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显得比较深刻了。譬如我们对同学说需要一碗水端平, 这一碗水端平其中蕴含怎样的含义,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对待同学的心也要怎么样———对称。平时你对父母亲做到这点了吗?这时学生便豁然开朗, 原来数学不仅仅就是知识更是做人的真谛;数学也不仅仅就是解决数学题目, 而是要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数学思想。

三、挖掘学生生活需关注学生创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使得教学对象去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要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要求和人类历史以及科学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 必须要有创造的活力。但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和创造应当说是不可能离开具体生活情景或现象的。正如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 不是当初牛顿发现树上苹果总是往下掉的生活现象, 恐怕可以说发现万有引力的不是牛顿, 至少也完全可以说牛顿不可能就在那个时间发现。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为了达到一定意义上课堂学习充满魅力的目的, 所挖掘的数学生活都尽可能让学生去多发现, 进而能够从基本的实际生活中研究数学问题。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总要去引导学生将“可能性有多大”的问题去转化成数学模型, 那么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从生活去找出一些具有“可能性问题”的现象, 因为由学生自己去找到的生活现象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对比较浓烈, 也容易让学生去创新创造性地探究。事实也正是这样, 一个班级的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则发现自己的身边竟然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有多大”的生活数学问题。而且还很快地将这可能性问题转化成了数学模型, 譬如有学生从网上发现, 一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有一个岗位是10000考生参加考试的, 这就意味着对于那10000名考生而言, 能够考取公务员的可能性就是1/10000, 这就成了一个数学问题。在学习这内容时学生则发现并探究出那么许许多多的问题。

挖掘生活 篇2

——《放风筝》教学启迪

永胜县永北镇小和集宏

作文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且是学生观察、组织、思维、想象能力的体现和创新意识的体现。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都比较肤浅,对写作素材的选择和确定有局限性。特别对刚步入写作行列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写作素材贫乏,提到写作文,抓耳挠腮无从下笔。而作为一名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为此我在写作指导上尝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的方法。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和风习习,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借此我在教学三年级六册《放风筝》一文时,首先安排学生邀上好友,拿着自己喜爱的风筝,到广场去体验放风筝,尽情享受放风筝的乐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放风筝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做。当我提出:“你们到广场时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的说:“到广场放风筝的人很多。”有的说:“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的把风筝放上了天,有的举着风筝正要放。”有的说:“天上的风筝花花绿绿,格式各样。”有的还说:“天上的风筝有老鹰、蜈蚣、仙鹤„„”

众说纷纭。再提出:“你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去的?”时,同学们又争着回答,有的说:“我端端正正地举着风筝,我的伙伴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去边跑边放线„„”,有的说:“我们的风筝最后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紧接着讨论:“把自己的风筝放上天空后又看到什么呢?”同学们又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各自看到天空中风筝的样子、颜色、动态等,他们阐述得栩栩如生。最后我趁同学们还沉浸在放风筝的情境中之机,才让学生朗读课文,朗朗的书声中流露出同学喜悦的心情,又好像回到了自己放风筝的场景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写的就是自己放风筝的过程,跟自己讨论时所说的大相径庭。从而树立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弄清了作文就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写清楚,也就是把自己所见到的听到的和所做的写清楚。

经过《放风筝》一文的学习之后,同学们深深的认识到作文就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作文素材来自于生活。只要融入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作素材也就丰富多彩了。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的方法能体现出“授之予渔”的教育观点。

挖掘生活资源 创建灵动课堂 篇3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宗旨,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去看待现实社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与神奇,体验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1.教育理念生活化

为了有效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首先要做的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教学,即一切为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来进行教学。只有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才能够将教学理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才会真正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改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觉到轻松和自由,从而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地做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2.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而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要求向这些方面转化。知识就是教授学生有关社会的各方面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这个社会,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什么是社会,多参与一些生活实践。过程与方法,是要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统一的定论,这就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己体会,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来发现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需要的是“生活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以便能够正确地选择人生道路。

3.课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体验所学的知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模块“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后,让学生以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为主题,给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展开调查,在专题研究活动中剖析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得以体验。

二、实施以生活化为内容的教学过程

1.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这样学习效果大增。例如:在教学“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时,就选取近几年当地土特产品价格的变化,中秋节前后月饼价格的变化,情人节前后的玫瑰花价格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引入,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分析“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经济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

2.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些生活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供求影响价格》时,出示了两幅漫画:一是中秋节前月饼柜台前人头攒动,月饼价格居高不下;二是中秋节后月饼柜台前冷冷清清,商家降价促销。两幅生活中常见的生动形象的漫画,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商品在节前价格高,到了节后价格就降低?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是什么?价格与价值、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先独立探究,然后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究,把遗留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用生活化作业加深对知识理解

作业不仅要有检查和巩固作用,同时还具备深化和提高功能。只有充分明确作业的作用,教师才能在作业设计与评价等方面有所革新,才能让作业真正成为沟通政治教学与生活的桥梁,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设计中,既可以采取时政点评以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度;也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模拟情景、辩论赛等形式。灵活多样的生活化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我们携手共度,需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巧妙地将理论知识引入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生活化”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州中学)

挖掘生活素材,训练当堂习作 篇4

一、创设情境,当堂习作

创设情境进行写作,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们学会怎样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并把它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我设计了一些场景,让学生们在场景中观察、识记,联想、想象,随后马上进行写作,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我利用这个节日的特点精心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铃声刚响,我严肃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吭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着:请拿出默写纸!接着转过身环顾着教室,学生一脸茫然地望着我,教室渐渐安静直到鸦雀无声,每个人的表情都不同,心里想的肯定不同。于是我又在黑板上写下:默写第3单元的日积月累。学生看着我,带着惊讶进行默写,但是明显有一些想交流的愿望,一个性子猴急的班干部忍不住站起来,小声地问:“老师,您生病了吗?嗓子哑了吧?”我摇了摇头,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生气了,昨天我们班的路队挨批评了!”我微笑着摇了摇头,此时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我又接着在黑板上发出指令:默写完请各小组长收。学生乖乖的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连平时爱说话的、爱捣蛋的同学也不例外。我温柔地摸摸他们的头,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们!这时一个可爱的学生一边做着手势示意我一边说:“老师我来帮您吧。”看着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我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顿时教室炸开了锅:“老师,老师您这是唱哪出?老师为什么装哑巴?”同学们像机关枪扫射似的问了一系列的问题,我笑而不答,又在黑板上写了个:猜一猜!教室的气氛可热烈了,有的说老师考验同学的耐心,有的说是老师给大家提个醒今后老师嗓子哑了应该怎么做。我连续打了几个叉,这时平时机灵的张博深同学调皮地说:“今天是愚人节。”我给了他大大的笑脸。而此时教室里的热闹更是高潮迭起。到这时我知道这堂精心创设的习作课已成功了,随即在黑板上大大写上:把刚才的情景马上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定,要写出心理活动,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进行场面描写。伴随着“中计了!中计了”坏笑声,同学们很快乐地进入习作的状态。当然习作的效果是很好的,光是题目的制定就精彩纷呈:有趣的愚人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开心一堂课、上当了的感觉真好、哦,2014年的愚人节等,学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心理活动方面准确地写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这样写:老师葫芦里买什么药?难道嗓子哑了?有点不像;难道我们惹老师生气了,老师用沉默表示心里的气恼?不是,我们的老师可是有名的急性子,不摆事实讲道理绝不是她的作风;难道是一场暴风雨来临的前奏?我的心里像藏着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真实的心理在笔下哗哗地流淌出来。学生一气呵成,脸上满是笑容,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困难。当然精彩的文章比比皆是。而且这样一堂有趣的课使他们终身难忘,深深记在脑子里了。以至于今后写难忘的事能随时从大脑中调出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巧设情境,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使学生乐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了。

二、突发事件,当堂习作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的素材多半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来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想。教师要有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比如,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有人为也有自然环境造成的。作为语文老师就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值日生不负责任导致班上流动红旗丢失,有的同学投机取巧乱倒垃圾的现象,以及放学时天降大雨将同学困在教室。这些事情,学生非常感兴趣,只要我们好好引导,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大餐。上个学期一个下午,第二节课,突然间老天发怒变脸,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我马上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停下手中的笔观察窗外的天空,室外的榕树、花、草和教室里同学们的反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达20分钟后马上执笔写。同学真切地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生动描绘下来,有的学生写道:教室里的日光灯似乎也受到了雷电的惊吓,忽明忽暗的,给教室添了一些恐怖的色彩,我暗暗地想:老天发怒的样子狰狞极了!有的同学则从室外景物入手:利剑一样的闪电划破黑漆漆的天空,随即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我的心跳加快,呼呼地大风吹得窗户啪啪作响。粗壮的大榕树也顾不上自己的姿态了,在大风中暴雨里痛苦地摇摆着身子,花和草已经看不到了。天地间拉起了厚厚的雨帘。一篇篇习作给了我惊喜,我想这样的习作经历是刻骨铭心的,学会及时写下经历的事情,记忆的电脑中就像储存器一样把这些事牢牢地记住了,随时能播放。

三、校园新事,当堂习作

我们的校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的新鲜事,这些事都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实践的,把这些新鲜事及时写下来,大大丰富了习作的材料。比如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到学校讲课,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商晓娜到学校签名售书,学校开展的预防地震或是火灾的演练,以及学校进行的航模科技表演等。学校的新鲜事很多,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善于引导,让学生从中既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又能将体验汇成文字,进行习作的训练。例如刚刚开展的预防火灾演习,我以《难忘的3分55秒》为题让学生进行演练后马上进行习作。并指导写作的结构:演练前——演练时——演练后,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场面描写。学生立刻写出自己演练前的感受: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忽然,广播里传来甘老师急促的声音:“现在发生紧急情况,校园发生火灾,请同学们快速撤离。”接着警铃大作,在校园的上空回旋着。演练时,同学们个个神色紧张,如临大敌。就连平时的“幽默大师”林义晨也不再说笑了,成了“沉默大师”,他像只敏捷的猴子,脸上毫无笑容,快速往下跑去。到处都传来了脚步声。其他班级的同学也不甘示弱,个个弯着腰,弓着背,迅速地跑向操场。演习后,甘老师走上主席台,高兴地说:“这次预防火灾疏散演习活动十分成功,全校2600多位师生仅用了3分55秒!”顿时全校同学掌声雷动。这次的疏散演习活动,让我学会了在灾害来临时怎样逃生,又为以后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打下了应对的基础,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次安全疏散演习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生活的小事中挖掘人生哲理 篇5

生活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悲欢离合,百态尽有。多彩多姿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素材和题材,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整天埋头学习,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确实感到平淡无奇。其实,一些生活现象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当你了解了它的详情,认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闪光的东西。这“详情”,这“许许多多闪光的东西”,正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去努力发现和挖掘的生活“底蕴”。

怎样学会发现,怎样发现生活的“底蕴”,如何培养锻炼这种发现能力呢?只靠留心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不是常有瞪着大眼睛而看不到什么作文材料的情况吗?不是常有许多好的素材,碰扁了你的鼻子,绊倒了你的腿,你还不以为可写吗?这就是因为你的悟性差。造成感受体悟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差。因此,要发现生活的“底蕴”,抓住生活的本质的东西,不能单单靠眼睛和耳朵去感知,更重要的是要会用“心灵”去“透视”。这种“心灵”的“透视”就是深刻的思考,就是从生活的小事上去挖掘富有哲理的东西。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一件幸福的事

那天早上,一辆公交车正在行驶着,车上都是去上班的人。忽然从一旁的马路上冲出一辆车,公交车一个急刹后停住了。只见那是一辆婚礼的摄像车,它的后面是一列长长的迎亲车队,行驶得很缓慢,乘客开始抱怨上班要迟到了,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不时地按着喇叭。

有人对司机说:“你光按喇叭不行,他们不可能给你让道的,倒不如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司机回过头来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摧他们给我让道,我是在为他们祝福呢!”顿了顿。他又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评析:这篇短文,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公交车司机为结婚车队让道,这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如不深挖,可能只会表现“助人为乐”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而作者却从“让道”这件小事,从司机那句“我按喇叭不是催他们给我让道,我是为他们祝福呢!”感悟到“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请看叶轶光同学写的一篇生活随笔:

别忘了,加点儿糖

早上起晚了,妈妈冲好了牛奶放在桌上。我一手忙着戴帽子,一手抓起碗就喝,正在给收拾书包的妈妈把糖罐送到我面前说:“加点儿糖吧!”顿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端着甜甜的牛奶,想说许多话,又说不出来。

在清淡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吧!它能给你热情,给你留下甜蜜。生活需要加一点佐料。

当你成功的时候,可否想过在轰轰烈烈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去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也使你去更加努力的寻找,为你下一次的拼搏,增添一种自信。

当你失败的时候,在苦咖啡里加一点糖吧,让它温暖你冰冷的心,使你增添勇气更加坚强地走向下一次拼搏。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过这句话:“别忘了加点糖!”

评析:喝牛奶加点糖,这是生活常识。早上,母亲把热好的牛奶放在桌上,女儿拿起就喝,母亲忽然想到什么,赶忙说:“加点儿糖吧!”这时女儿会有什么感觉呢?如果只觉得母亲关心我,疼我,爱我,那么这种感觉似乎太浅了,由这种感受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会有什么新意,自然也不感人。叶轶光同学很善于捕捉这种似乎平凡的感觉,从中体味出一点新的感受。“加点儿糖”,你会觉得生活是甜的,于是由加糖联想到生活的某些“添加剂”。成功时需要添加“佐料”,失败时更需要添加。如同“在苦咖啡里加点儿糖”,“会使你增添勇气更加坚强地走向下一次拼搏”。由“别忘了加点儿糖”这一生活体验,联想到人生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思考,正是本文成功的原因。值得同学们学习。

再看姜洋同学的一篇短文:

剪纸花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看着奶奶剪纸花。一张大红纸,折几折,然后用大剪刀“喀嚓,喀嚓”那么一剪,打开来就是一张很漂亮的纸花了。奶奶说这很容易,大可以随心所欲地剪,但我却不明白其间的奥妙。

挖掘生活资源 拓展作文思维 篇6

关键词:媒体资源;兴趣;思维;生活资源;教材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再次提升。然而,作文教学依然困难重重,学生依旧处于谈作文色变的尴尬境地,学生经过抓耳挠腮、东拼西凑而来的作文无非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尴尬之作,作文便失去了它作为表情达意这一交际工具的作用。如何改变学生作文语塞现状,让学生们快乐作文呢?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有诸多接收来自各方面信息的渠道,有了这些信息量作为基石,理应在习作时“文思如泉涌”才是,可为何出现愁眉不展之态?究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将他们接触的信息再加工,把信息和生活紧密相连,再把对生活的感悟记录在作文当中。因此必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宝贵记录。

一、重视媒体带来的资源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学生们也深陷信息的大潮当中,暂且不讨论这种“深陷”的利弊,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假若让学生与信息化社会脱离,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有违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就应该多思考如何将其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

在学生刚踏入高中生活之际,作为语文老师,我饶有兴致地做了一份关于如何分配课余时间及其个人兴趣爱好的调查。一个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我是一个十足的体育迷,尤其喜欢篮球和足球。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一旦错过,就心如刀绞。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当一名体育记者,这样就有机会和各国的体育明星亲密接触……”另一个学生写道:“爸妈都很忙,没时间管我,一有空我就上网或看电视。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又实在无法静下心看书……”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宝贵时间并非用在读书看报上,他们更多的是喜欢沉迷于网络、电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责任让学生们理性合理地利用网络电视资源,引导他们把这份资源恰到好处地用于作文当中。所幸,我已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性,以便“对症下药”。

首先,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倾诉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分为:体育迷、电影迷、新闻迷、娱乐型及其他类型。于是,我布置了一次无字作业: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观看电视(网络)节目。当学生乐此不疲地完成这份作业,回校的第一节课便是我的一节现场作文课。要求为:就你所观看的节目,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观后感。一片哗然过后是学生埋头苦写的身影。此时,不论学生写出的观后感水平如何,也不管他们看待事件的想法有多幼稚,只要是学生经过观察,经过思考,写出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可喜的一件事。毕竟,相对于之前他们看到作文题目时半天憋不出东西来的窘态而言,这已是一大进步。

一个平日作文总缺交的学生在观看了本年度的世界篮球锦标赛后写道:“我超级迷恋NBA球星们那超人式的篮球,看到他们在篮筐上的飞檐走壁的表演,让我热血沸腾。这次世锦赛美国队又以超强的优势夺冠,但是,在他们夺冠的背后,我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担忧。世锦赛的前八强,欧洲队占据了六席!世界篮球的未来霸主究竟花落谁家?塞尔维亚队的组织后卫提奥多西奇,跑得虽然没有罗斯快,跳得虽然没有韦斯特布鲁高,却绝对是世锦赛上的第一后卫。他可以在只剩下三秒时,依然从容地将球传给对位,也能够在只剩三秒时,霸道地超级远投。……我认为,未来篮球的天下必属于欧洲队这样飞不高、蹦不远的凡人式的篮球……”我很欣慰这个平日厌恶写作文的学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写出六百多字的文字,而且是颇有见地的文字。我想,正是源于这是他的兴趣所在的缘故,“我笔写我心”罢了。可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加以不断的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自然不会望而生畏。反而能用文字记录花样年华时期无限精彩的奇思妙想。

其次,采撷课堂小插曲,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感性。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地生成新思想、新灵感的场所,“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学生不可能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回答,有时候学生们的一些小小的玩笑、调皮会让原本严肃的课堂变得嬉闹。其实,课堂上的一些“小意外”、小插曲,也可拿来大做文章。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专注地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说到“凤姐这个人物形象……”这句话才刚开了个头,底下就有许多学生窃笑,“达人凤姐”“凤姐、犀利哥天下无双……”等新鲜词汇灌入耳内。让我感到惊诧的并不是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行为,而是学生对名著人物的敏感性和关注度竟不如网路红人、怪人“凤姐、犀利哥”之流。我见学生此刻情绪正高涨,就叫了几个同学对当今网络红人“凤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结果让我惊喜不已。学生对这些网络红人的评论并不止停留于八卦的好奇心理,他们更有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于是,我便布置本周的周记,“你如何看待网络红人凤姐、犀利哥现象”。正好利用这一契机锻炼学生对社会一些现象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对周围事件的敏感性。一周过后,看了学生的周记,情况远比我预想的好,原来只能勉强凑满规定字数的学生,此次作文能洋洋洒洒千余字,还有相当多的学生针对此类事件提出了相当有见地的看法,他们大谈美丑观、正视自我问题,也谈及当今社会一类人的浮躁心理,有的大谈网络的双刃剑问题……没想到一次课堂上的小小插曲,竟然擦出了学生们如此绚烂的思维之花。学生接受的媒体信息并不少,倘若把它们合理利用,加以教师的正确引导,给予发挥评论的空间,相信就算是写作能力再差的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进步。

利用媒体,贴近生活,积累材料,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过多地关注电视等媒体,只会让它们把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剥夺。李敖不也说过,电视会使人培养成一个不能主动生活的坏习惯。教师应指引学生多关注民生类、新闻类、文化类节目。俗话說“耳过目过,不如手过”,所以应在看节目时,有意识地准备好专门的本子,记录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对自己有用的事件,事后再对某些节目中的事件进行一番自我解读,作为一份宝贵的资源积累下来。一个学生,在一次周记中写道:“本周我看了一个访谈节目,关于华裔造型师如何经过艰苦学习而成长、成功的事件。让我明白了人生是一个充满不断挑战的旅程,只有不断努力,人生才能变得与众不同。而我平日行为散漫,我极力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另一个学生写道:“今天,我过得很充足,我在吃饭时从电视上听到了一句虽然简单但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话“大丈夫行事应光明磊路,任何事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这个学生便由这句话慢慢地深入到当今社会一些唯利是图、走旁门左道之人的评议上。由一个小小的点,扩充到无限大的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作文和生活的事件相连。积累思考后升华为一个个动人的文字。

当慢慢地培养起学生关注新闻、关注事件的习惯后,教师应做一次重心的转移,把学生关注媒体的习惯从电视、电脑上转移到读书看报上。读书的作用,在时效、语感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上是电视等媒体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重视课堂内外的每一次捕捉

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不是不存在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世界也不存在不会写作的学生,而是他们缺少了一颗体验生活的心,少了一双发现身边美的眼睛。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敏锐性,以及对生活之美的细腻之心,在作文教学上,至关重要。

首先,寻身旁之美,写内心之言。我任教的学校风光旖旎,景色怡人,有青山绿水,有杨柳依依,春有木棉“六月飘雪”之奇景,夏有玉兰争奇斗艳之壮观。身处如此美丽的花园式校园,处处皆美,处处皆材料。校园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亲切场所,将二者加以联系,岂不是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了。每当木棉花开、花落之际,每逢木棉飘舞、玉兰飘香之时,我总有意无意地提醒学生留意身边的美,留意这份美给心灵带来的宁静和感动。时间一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能从身边的景致当中感受到情感,把景语幻化成了情语。学生的习作中,常出现感情细腻、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之类的写景抒情之作。一名学生在看到学校木棉飘絮的景致后想到了那疼爱自己却已过世的祖母,想到祖孙俩曾在木棉树下共叙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那的确是一片情真意切的佳作,我也将它作为范文在班级共享,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细细观察体会身边的美,记录身边的美,让周围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幻化成内心最真实的那份感动,化作笔下最美丽的文字。何止是校园的景色,凡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景,都可先观察感受,再升华创作,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从身边撷取写作灵感,让“景语”成为“情语”。这样,作文何愁语塞,何愁下笔无物?

其次,以教材为饵,拓写作之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从千万美文中精选而来的经典,乃经典中的经典。因此,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也不可小觑。譬如,要让学生坦诚为文,“我手写我心”,就可以教材的情感类型文章为引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能否得到读者的肯定,灵魂之处在于其情感是否真实感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坦诚为文,以情感人显得至关重要。

我曾任教的班级,有些学生特别热衷“诗话”写作,陶醉于一串串华丽的文辞,但是大多数却是言而无物,华而不实,就好比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罩着一个干枯瘦小的躯体一般。显然以情感人,情真意切的作文更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课内资源,把这份宝贵的资源与生活联系、拓展,让他们成为学生作文的积累。

挖掘生活资源 拓展作文思维 篇7

对于高中生而言, 他们有诸多接收来自各方面信息的渠道, 有了这些信息量作为基石, 理应在习作时“文思如泉涌”才是, 可为何出现愁眉不展之态?究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将他们接触的信息再加工, 把信息和生活紧密相连, 再把对生活的感悟记录在作文当中。因此必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 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宝贵记录。

一、重视媒体带来的资源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 学生们也深陷信息的大潮当中, 暂且不讨论这种“深陷”的利弊, 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假若让学生与信息化社会脱离, 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有违历史发展的规律, 那么, 就应该多思考如何将其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

在学生刚踏入高中生活之际, 作为语文老师, 我饶有兴致地做了一份关于如何分配课余时间及其个人兴趣爱好的调查。一个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我是一个十足的体育迷, 尤其喜欢篮球和足球。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一旦错过, 就心如刀绞。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当一名体育记者, 这样就有机会和各国的体育明星亲密接触……”另一个学生写道:“爸妈都很忙, 没时间管我, 一有空我就上网或看电视。我知道这样不好, 但是, 我又实在无法静下心看书……”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的宝贵时间并非用在读书看报上, 他们更多的是喜欢沉迷于网络、电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有责任让学生们理性合理地利用网络电视资源, 引导他们把这份资源恰到好处地用于作文当中。所幸, 我已初步了解学生的习性, 以便“对症下药”。

首先, 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倾诉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 将其分为:体育迷、电影迷、新闻迷、娱乐型及其他类型。于是, 我布置了一次无字作业:利用周末时间, 根据自己的喜好, 观看电视 (网络) 节目。当学生乐此不疲地完成这份作业, 回校的第一节课便是我的一节现场作文课。要求为:就你所观看的节目, 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观后感。一片哗然过后是学生埋头苦写的身影。此时, 不论学生写出的观后感水平如何, 也不管他们看待事件的想法有多幼稚, 只要是学生经过观察, 经过思考, 写出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那就是可喜的一件事。毕竟, 相对于之前他们看到作文题目时半天憋不出东西来的窘态而言, 这已是一大进步。

一个平日作文总缺交的学生在观看了本年度的世界篮球锦标赛后写道:“我超级迷恋NBA球星们那超人式的篮球, 看到他们在篮筐上的飞檐走壁的表演, 让我热血沸腾。这次世锦赛美国队又以超强的优势夺冠, 但是, 在他们夺冠的背后, 我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担忧。世锦赛的前八强, 欧洲队占据了六席!世界篮球的未来霸主究竟花落谁家?塞尔维亚队的组织后卫提奥多西奇, 跑得虽然没有罗斯快, 跳得虽然没有韦斯特布鲁高, 却绝对是世锦赛上的第一后卫。他可以在只剩下三秒时, 依然从容地将球传给对位, 也能够在只剩三秒时, 霸道地超级远投。……我认为, 未来篮球的天下必属于欧洲队这样飞不高、蹦不远的凡人式的篮球……”我很欣慰这个平日厌恶写作文的学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写出六百多字的文字, 而且是颇有见地的文字。我想, 正是源于这是他的兴趣所在的缘故, “我笔写我心”罢了。可见,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加以不断的鼓励, 久而久之, 学生对写作自然不会望而生畏。反而能用文字记录花样年华时期无限精彩的奇思妙想。

其次, 采撷课堂小插曲, 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感性。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地生成新思想、新灵感的场所, “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学生不可能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回答, 有时候学生们的一些小小的玩笑、调皮会让原本严肃的课堂变得嬉闹。其实, 课堂上的一些“小意外”、小插曲, 也可拿来大做文章。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 我专注地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 说到“凤姐这个人物形象……”这句话才刚开了个头, 底下就有许多学生窃笑, “达人凤姐”“凤姐、犀利哥天下无双……”等新鲜词汇灌入耳内。让我感到惊诧的并不是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行为, 而是学生对名著人物的敏感性和关注度竟不如网路红人、怪人“凤姐、犀利哥”之流。我见学生此刻情绪正高涨, 就叫了几个同学对当今网络红人“凤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结果让我惊喜不已。学生对这些网络红人的评论并不止停留于八卦的好奇心理, 他们更有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于是, 我便布置本周的周记, “你如何看待网络红人凤姐、犀利哥现象”。正好利用这一契机锻炼学生对社会一些现象的观察能力, 培养他们对周围事件的敏感性。一周过后, 看了学生的周记, 情况远比我预想的好, 原来只能勉强凑满规定字数的学生, 此次作文能洋洋洒洒千余字,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针对此类事件提出了相当有见地的看法, 他们大谈美丑观、正视自我问题, 也谈及当今社会一类人的浮躁心理, 有的大谈网络的双刃剑问题……没想到一次课堂上的小小插曲, 竟然擦出了学生们如此绚烂的思维之花。学生接受的媒体信息并不少, 倘若把它们合理利用, 加以教师的正确引导, 给予发挥评论的空间, 相信就算是写作能力再差的学生, 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进步。

利用媒体, 贴近生活, 积累材料, 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过多地关注电视等媒体, 只会让它们把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剥夺。李敖不也说过, 电视会使人培养成一个不能主动生活的坏习惯。教师应指引学生多关注民生类、新闻类、文化类节目。俗话说“耳过目过, 不如手过”, 所以应在看节目时, 有意识地准备好专门的本子, 记录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 或对自己有用的事件, 事后再对某些节目中的事件进行一番自我解读, 作为一份宝贵的资源积累下来。一个学生, 在一次周记中写道:“本周我看了一个访谈节目, 关于华裔造型师如何经过艰苦学习而成长、成功的事件。让我明白了人生是一个充满不断挑战的旅程, 只有不断努力, 人生才能变得与众不同。而我平日行为散漫, 我极力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另一个学生写道:“今天, 我过得很充足, 我在吃饭时从电视上听到了一句虽然简单但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话“大丈夫行事应光明磊路, 任何事只可直中取, 不可曲中求……”这个学生便由这句话慢慢地深入到当今社会一些唯利是图、走旁门左道之人的评议上。由一个小小的点, 扩充到无限大的面,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作文和生活的事件相连。积累思考后升华为一个个动人的文字。

当慢慢地培养起学生关注新闻、关注事件的习惯后, 教师应做一次重心的转移, 把学生关注媒体的习惯从电视、电脑上转移到读书看报上。读书的作用, 在时效、语感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上是电视等媒体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重视课堂内外的每一次捕捉

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不是不存在美, 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 世界也不存在不会写作的学生, 而是他们缺少了一颗体验生活的心, 少了一双发现身边美的眼睛。因此,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敏锐性, 以及对生活之美的细腻之心, 在作文教学上, 至关重要。

首先, 寻身旁之美, 写内心之言。我任教的学校风光旖旎, 景色怡人, 有青山绿水, 有杨柳依依, 春有木棉“六月飘雪”之奇景, 夏有玉兰争奇斗艳之壮观。身处如此美丽的花园式校园, 处处皆美, 处处皆材料。校园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亲切场所, 将二者加以联系, 岂不是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了。每当木棉花开、花落之际, 每逢木棉飘舞、玉兰飘香之时, 我总有意无意地提醒学生留意身边的美, 留意这份美给心灵带来的宁静和感动。时间一长,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能从身边的景致当中感受到情感, 把景语幻化成了情语。学生的习作中, 常出现感情细腻、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之类的写景抒情之作。一名学生在看到学校木棉飘絮的景致后想到了那疼爱自己却已过世的祖母, 想到祖孙俩曾在木棉树下共叙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那的确是一片情真意切的佳作, 我也将它作为范文在班级共享, 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细细观察体会身边的美, 记录身边的美, 让周围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幻化成内心最真实的那份感动, 化作笔下最美丽的文字。何止是校园的景色, 凡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景, 都可先观察感受, 再升华创作, 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从身边撷取写作灵感, 让“景语”成为“情语”。这样, 作文何愁语塞, 何愁下笔无物?

其次, 以教材为饵, 拓写作之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从千万美文中精选而来的经典, 乃经典中的经典。因此,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也不可小觑。譬如, 要让学生坦诚为文, “我手写我心”, 就可以教材的情感类型文章为引导。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一篇文章能否得到读者的肯定, 灵魂之处在于其情感是否真实感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因此, 坦诚为文, 以情感人显得至关重要。

我曾任教的班级, 有些学生特别热衷“诗话”写作, 陶醉于一串串华丽的文辞, 但是大多数却是言而无物, 华而不实, 就好比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罩着一个干枯瘦小的躯体一般。显然以情感人, 情真意切的作文更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把这份宝贵的资源与生活联系、拓展, 让他们成为学生作文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的源头在哪, 那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宝贵资源。作文的教学应贴近生活, 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这样的文章才是富于生命力的。

摘要:新课程对作文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然而许多学生依然惧怕写作, 如何消除学生的恐惧, 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学生兴趣入手, 阐述重视媒体资源、课堂资源这些生活中资源的重要性, 以此拓展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写作兴趣。

在校园生活中挖掘作文题材 篇8

一、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挖掘题材

从表象看, 校园生活是平凡而程式化的, “三点一线”的奔忙, 几堵高墙围起一个似乎有些封闭的社会。但从实质看, 校园生活又是不平凡不平静的, 许多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老师在这里执教, 许多多梦多思的少男少女在这里学习生活, 许多的故事在这里诞生。

写作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发现。如果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校园的晨雾、朝霞、花朵、灯火、小路、书声这些表象上面, 就很难有深层次的发现。但, 如果把目光投向校园中的主人———这其实是校园中最复杂最美丽的风景, 那情景就会大不一样。平凡的生活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就能折射出迷人的色彩。例如教室, 在一般人眼中, 就是一个上课的地方, “上课”二字似乎就概括了它的所有内容。有位学生则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教室, 是天天都坐满了人的地方, 是老师防止谈恋爱而把座位男女分开的地方, 是上面讲课下面偷画老师形象的地方, 是偷看杂志被老师发现而吓得腿肚子朝前的地方, 同时也是英才伟人成长的摇篮, 扬帆人生的港湾。同样看教室, 在作者的眼中, 远比一般人生动开阔得多。

二、要善于把校园生活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取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 校园生活也不是孤立的, 社会中新旧矛盾的冲突, 观念的更新, 各种思潮的影响, 都会反映到校园生活中来。比如金钱意识对幼小心灵的腐蚀, 权力意识给校园生活带来的阴影, 开放的思维与封闭传统的教育方法的抵牾, 还有诸如友谊与爱情的萌动,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人生成长的困惑, 个性独立的呼唤, 这些横贯于社会———家庭———校园三个领域的问题, 为学生写作取材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 抓住主流, 予以指导点拨,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把它们紧紧抓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河南一名叫郝红梅的中学生, 写了一篇题为《名声》的散文, 反映农村中学里封建思想对学生的严重摧残, 读后催人泪下。《作文》月刊发表后, 立即在河南全省引起轰动, 《河南日报》专题讨论半月。这是一篇把校园生活置于社会大背景的佳作, 它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男女中学生的正常交往, 因而也使作品变得有分量有力度, 这远远胜于许多单纯着眼于校园生活的内容肤浅之作。

三、要善于从多种角度甚至从反面捕捉题材

文似看山不喜平。生活呈现于我们面前, 犹如一座山峰, 如果总是从一个角度看, 常常会因观察角度的固定而形成思维定势, 不能全面生动地反映特征。而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人生观,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因此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 从反面观察捕捉题材, 往往会别有洞天。

开发和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篇9

一、生活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有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是指教材, 依据教材的文本, 用PPT进行概述, 然后, 学生把教材中的关键词移到填空型的学案中。课堂中课程资源匮乏, 学科学变为记科学, 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共享。这无疑会阻抑学生发展。教材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是现实生活中成长、发展的人,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学, 对学生心智富有挑战的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经验系统的教学, 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教学, 给学生丰实的自主学习空间、活动机会的教学,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需要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和保障, 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生活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二、开发生活中鲜活、动态、立体化的课程资源

基于上述问题和思考, 我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净化、提升, 变为课程化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1. 挖掘学生研究实例, 共享研究方法。

我校生态园有4只梅花鹿, 有个学生听老人说服用鹿茸、鹿血能抗疲劳, 他用鹿血和鹿茸为材料, 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一周的实验。通过检验小鼠游泳应激后血液生化指标, 得出结论。他的实验设计恰好是学科学习鲜活的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并追问:实验动物分几组?饲料各是什么?哪组和哪组是对照的?哪组和哪组为对比?等等。最后, 展示那个学生的设计, “实验前一周, 选用健康、发育良好的同种同周龄同体重小鼠120只, 随机分成4大组用不同饲料分笼饲养。其他培养条件均相同”。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随机分成4大组?每大组为什么要设3小组?”“为什么强调其他条件都相同?”在分析共享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案例中, 学生了解了实验设计的难点, 如设对照组、平行重复、单一变量控制等知识。

2. 制作活动展牌, 丰富教材知识。

把我校历届学生和教材对接的实践活动资料制成展牌, 让学生的研究历程和结果成为学习资源。如, 对安祖花克隆研究, 平时学生就了解了同伴进行的植物克隆的研究过程, 拓展了认知视野, 而学到相关教学内容时, 和同伴实践案例对接, 知识变得丰满而深刻。

3. 捕捉生活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恰当地使用幻灯片,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如, 利用生活时事, 在网上搜集图片,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4. 提供其他教材, 帮助解读文本。

人教版教材“遗传病”的练习较为简单, 难以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学习遗传病知识后, 教师用浙科版教材中的图片,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发病风险低?再如, 适时引入美国高中生物核心教材《生命的动力》的迷你实验, 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5. 利用实验未果, 生成课程资源。

学生在媒体上得知, 砍瓜砍了还长, 她联想到正在做的嫁接实验, 产生了奇想:砍瓜汁液能否促进嫁接苗的存活?她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促进嫁接成活。经检索资料得知, 砍瓜含有大量的植物愈合素, 能促进伤口愈合, 不易被细菌感染, 才继续生长。而嫁接必须让砧木和接穗充分地贴合, 嫁接成活和时间、温度、湿度、水分等因素有关, 添加砍瓜汁液无异于将砧木和接穗间增加一道屏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这个事例启发学生:科学实验往往不是去证实一种理论, 而是要证伪一种理论或修正一种理论。

6. 关注即时难题, 形成动态资源。

关注捕捉生活现象, 将生活中的热点、难点话题变为课程资源。如, 2012年秋天, 美国大白蛾幼虫在几天之内把校园里有的树叶啃噬, 学生们看着心痛, 我在树上挂了一块牌:“这棵树的叶子遭到美国大白蛾幼虫啃噬, 思考它为什么会使正结的果实越变越小?请你寻找它的卵藏身之处, 想想防治的办法。”

7. 建设仿真操作室, 搭建研究“职场”。

“立体化”的课程资源, 有利于学生参加生命科学探索。如, 天津中学建有4000平米生态园实践基地, 辟有智能温室, 光合作用复习课等在这里进行, 学生体验植物的温、光、水、气、肥的全自动供应的设施农业, 研究无土栽培, 如何播种、育苗、定植等;设有动物饲养区, 养殖梅花鹿、山羊等, 学生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设有大田作物区, 学生种植玉米、黄瓜、枸杞、山药、甘薯, 研究亲子代遗传性状, 演绎推理遗传机制;设有食用菌栽培区, 学生学习真菌栽培技术;设有果树栽培区, 栽有桃、李、山楂、苹果树等, 学生观察果树的生长及繁育;还有生态示范区, 有集雨井, 学生研究如何用雨水合理灌溉;有沼气池, 学生研究用秸秆、动物粪便、食用菌栽培废弃的培养基制沼气。我把所有区域的看点、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思考点相结合制成挂牌, 引发学生思考, 成为立体化资源。

8. 建立校外基地, 拓展课程资源。

学校还要和天津农业示范园区、农科院、农学院等单位联合, 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让学习和自然对接。在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蓟县官庄镇、滨海新区等地建有参观学习基地, 暑期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参观,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变课题。

9. 开发家庭资源, 实现知行共进。

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 适时开发学生家庭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一个学生发现蒜苗能做观察植物向光性、须根系和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等实验, 还能做叶绿素的提取、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水质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等多种研究。有的学生把花生幼苗放入冰箱, 用低温诱导出花生多倍体, 得到籽粒饱满、营养丰富、产量多的花生。

1 0. 建设科技展厅, 凝练课程文化。

我校建设了学校“探索发现”展厅, 历届学生参加的生命科学探索成果都榜上有名, 学生的典型研究个例用视频和展板的形式展示, 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和精神内核撰成“科学探索之星颁奖词”, 激励全体学生, 积淀为课程文化。

实践证明, 开发鲜活、动态、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有利地支撑了生物课程实施。教师创造性地依据教学内容、学情、学生的生活经验, 积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营造交往互动的学习环境, 引领学生学习和解构文本教材, 开展科学探索和创新, 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专家评介:

弭金玲老师是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一期学员, 她的进步非常显著。年轻教师如何努力, 才能成为未来教育家呢?弭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成长历程, 提供了启示:

挖掘生活资源 让化学课更精彩 篇10

一、生活资源促化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陶行知说过,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强调了学生每天生活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要科学合理地用好生活资源。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化学教学生活化, 能够优化教学过程, 克服传统教学重言语轻智能的弊端, 激发创新精神,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 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化学教师充分地挖掘生活资源, 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充实, 学生学得更轻松, 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见实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伴随新课程的二次改革, 一线化学教师经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再洗礼, 总结出颇丰的全新感受———学生是新课程学习的主人, 是新课改的对象和主体之一。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 倾向于学生的学习体验, 偏重于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过程。

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化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今, 信息高速发展, 教师首先要走进生活, 挖掘生活资源, 构建化学生活化的课程观, 让化学与生活互动, 化学教学才会有全新的改观。教师的目光不能局限于课本, 应多视角审视社会的各层面, 有针对性地收集现代信息, 对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进行加工, 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感知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 体会化学的学习价值。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提炼, 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知生活资源的广泛。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的习惯, 学会时刻捕捉学习素材, 如在家庭生活、国家的时事中提炼出化学素材。化学教师要留意多种信息资源, 激励学生对信息要素的开发与整理, 及时将鲜活有趣的生活资源融入化学学习中。由此, 教师由单向的教育者, 转变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素质开发者。

二、挖掘学校生活资源, 让学生快乐学化学

学生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 不论是学习还是玩耍, 都是他们快乐成长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同时, 学生还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校园文化节上, 化学科开展了化学魔术、叶脉书签、神起的肥皂泡、制作大晶体等活动, 大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但踊跃参与, 还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如叶脉书签的制作, 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让人惊叹。有的学生精心研究去叶肉的技术, 制作出完整清晰的薄叶脉;有的学生发挥绘画才能, 将叶脉涂染得绚丽多彩;有的学生利用灵巧的手工, 剪出精致可爱的图形, 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有的学生相互合作, 利用叶脉堆砌、编制出精美的装饰物, 堪称精品。可以说, 每一件作品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制作大晶体的活动, 激发了大批学生的动手热情。虽然课本资料不多, 又没有他人的指导, 但学生通过主动找资料, 不断地实验、记录,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 不少学生制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晶体。这些晶体的光泽、颜色、形状在学生的精心调配装饰下, 显得活灵活现。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制作出的晶体项坠、大双晶体、红色五方等, 在广州市大晶体制作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让学生无比兴奋。

三、挖掘家庭生活资源, 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化学, 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农业粮食的增产增收, 在生产中所用到的化肥和农药, 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的;春季同学们曾经接种麻疹和风疹的疫苗, 生病时由医生开的抑制细菌和病毒的抗生素, 都是化学合成的药物, 用来保障人体健康;为了改进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 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都离不开化学的综合应用。

1. 鼓励学生探索生活小诀窍, 做个小小科学家

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 需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资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整天捧着书本读到的知识是表浅的。学生起居生活包含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教会学生探究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 (1) 家里做骨头汤, 如何让骨头汤的营养更容易吸收, 就需要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骨头主要成分有CaCO3, 醋酸会与Ca CO3反应, 使Ca CO3分解为钙离子和CO2。所以在汤里加少许的醋, 会使骨头里的磷、钙溶解在汤内, 这样煲的汤不仅味道更鲜美, 而且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2) 生活中衣服难免会沾染上血迹, 其主要成分是Fe2O3和蛋白质, 用食盐与砸碎的胡萝卜混合搅拌, 涂在衣物染的血迹上, 将不溶于水的三价铁 (Fe3+) 还原为能溶于水的二价铁 (Fe2+) , 再用清水洗净, 血迹即掉。 (3) 平时我们吃的蔬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 如果长期食用清洗不干净的果蔬会损害人的健康。运用化学反应要比用洗涤灵还省力、安全。农药一般显酸性, 在与显碱性的小苏打反应后, 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机盐类, 可被水清洗掉。凡此种种生活小诀窍, 经过学生的不断探索,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化学知识、增长见识。

2. 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活动, 成为知识的引导者

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知识往往不是单一的, 包含的方面复杂而繁琐, 有时甚至是危险的。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实质, 需要家长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时机, 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 感知化学学习的开放性。

如, 每逢喜庆日子, 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常常燃放烟花爆竹。焰火为何会五颜六色, 而气味却十分呛人?学生就这一知识与家长共同进行探究:爆竹成分主要是黑火药 (硫黄、木炭粉、硝酸钾或氯酸钾) , 还有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红色火焰加入了锶盐、绿色火焰加入了钡盐、黄色火焰加入了钠盐, 故焰火燃烧呈现五颜六色。烟花爆竹燃烧过程产生CO2、CO、SO2、NO、NO2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 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对人的呼吸道及眼睛都有刺激作用, 所以人们会感觉呛。有了家长的协助, 课题探究安全而全面, 使学生尝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因此, 引导家长成为学生化学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非常有必要。

四、挖掘社会生活资源, 让化学课资源精彩延伸

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开发乡镇的化学课程资源, 挖掘乡镇化学实验教学的潜力。将化学教学延伸到大自然, 合理开发和利用乡镇的化学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收集课外信息,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将教材外延到社会各个角落, 培养学生求知创新意识。

1. 走进大自然,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乡镇, 乡镇中学没有较大经济投入, 各种硬件设施相对市区学校较为落后。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自然科学迅猛发展, 各个区域都会应用到化学, 并逐渐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笔者面对乡镇中学实验室的设施及器材、药品的匹配资源缺乏的现实, 引导学生转换角度, 将视线转移到自然环境和乡镇生活,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从乡镇生活环境中汲取适合的化学资源。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水的组成》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分组采集河水、井水资源、泉水等, 对水资源的用途、污染状况进行探究, 并提出如何保护自然水, 让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学有所用。广东省岭南地区的土壤一般是酸性红壤, 酸性土壤的改良就需要施用草木灰 (主要成分是K2CO3) 和生石灰, 从而探究出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土壤性质合理施肥。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2. 运用网络, 及时解决学生的化学疑问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网络资源蔓延到各个区域和行业, 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 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化学反应的条件, 拓展学生的思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 使师生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 在网络资源中吸取教学经验, 与同学科教师相互交流;笔者还建立化学学习QQ群, 教会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师生一对一互动问答,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五、小结

挖掘生活资源 服务数学教学 篇11

一、实践生活中的数学

在讲授新课之前,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去市场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购物结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的相互问答,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显著的。

二、再现生活数学情境

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蕴含有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富含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也就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可先请几个学生表演购物情境,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上来,就大不相同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三、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大量的生活现象是许多数学问题的原型,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是形成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原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估算家到学校需的时间,以免迟到;旅游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可见, 熟悉的“估算”这一课题,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吸引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利于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可先要求学生测量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不用测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门窗、电视、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值的感受,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五、记录生活中的数学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记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促使他们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如一位学生在去超市购物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写出了一篇数学日记——《购物也能学到知识》 :晚饭后,我和妈妈去超市购物。我们首先来到饼干柜。在琳琅满目的饼干中,我最爱吃“闲趣”饼干。我仔细一看,“闲趣”有3种包装:小包、大包、特大包。买哪一种好呢?妈妈提醒我:“哪种便宜就买哪种呀!”“这三种包装的重量不同,光比单价怎么能比出哪种便宜呢?”我说。妈妈建议我:“你可以先算算3种饼干每100克分别要多少元,然后再比比就行了。”我按妈妈的建议算了起来:小包:重量100克售价2元4角,也就是24角;大包:重量400克,售价9元2角,平均每100克售价92/4=23角;特大包:重量1000克,售价21元3角,平均每100克售价213/10=21.3角,经比较,我发现买特大包比较划算。可见,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如果我们平时多督促学生留意身边的事和物,他们应该不难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在教学中,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学习的这片乐园,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数学意识。

六、体验活动中的数学

挖掘生活 篇12

关键词:感悟生活,真情实感,个性习作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时下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写出真情实感,重视写想象文章。然而,长期以来,笔者就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番调查与思考,发现作文“假大空”的现状依然存在,在农村个别学校还很严重,绝大多数学生面对题目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仿写照搬凑字数或是胡编乱凑,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这样的习作积极性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地调动,何谈创意的表达。为此,本人对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从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见解。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注重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这说明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也就是说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比如说,家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 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 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例如,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我给妈妈洗脚”。 作业刚留完,学生便“沸腾”了。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在给妈妈洗完脚后,写一篇日记,并让被洗脚人签上意见。一位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妈妈的脚,我没有想到妈妈的脚如此苍老,脚跟上有厚厚的茧,很硬很硬,我轻轻地用手搓呀搓呀,眼泪差点掉下来。妈妈为我如此辛苦,可我却不想给妈妈洗一次脚,这是多么不孝哇!以后,我每天都要为妈妈洗脚,帮她消除一天的疲劳。”从这些真挚朴素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只有在生活中有了真实的体验,触动了心灵,才能自由自在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二、用真情实感描述生活,充实习作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也就是说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累,为学生作文找到“源头活水”。例如,教学练习写一个场景,一个学生写的是《拔河比赛》,文中写了自己参加比赛的经历。虽然细评这篇习作,会发现语法不规范,用词不够准确,但字里行间始终表达了一个清楚的意思:参加比赛要使劲,才能为班级争光。显然,这是孩子的真实之作。在讲评作文时,我第一个念了该生的作文,告诉大家他的作文感情很真挚,希望大家也能向他一样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接下来才指出他在习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多次的强调和训练,学生终于明白:写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从而基本上制止了在作文中写一些空洞、虚假的内容。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种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三、强化语言色彩,绽放个性特色

赞可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充分发挥高度的、有意义的作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特点设计并开展活动,让活动充满情趣,诱发学生内在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形成固化的思维结晶,形成个性化习作。

上一篇:居民住宅区下一篇:计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