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吡酯片

2024-06-05

托吡酯片(通用7篇)

托吡酯片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于南阳市桐柏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各40例。A组患儿予以苯巴比妥治疗, B组患儿予以托吡酯片治疗, C组患儿予以丙戊酸钠治疗, 观察3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C组, B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均能有效治疗小儿癫痫, 但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儿预后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癫痫,儿童,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对比研究

小儿癫痫是临床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综合征, 发生率较高, 发病率约为19.0%。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 病情易反复,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呼吸暂停、呕吐恶心、腹痛等, 多见局部或全身性肌肉抽搐。小儿癫痫严重地影响了小儿精神及智力发育, 科学用药可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改善预后, 确保医疗安全。本研究旨在比较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于南阳市桐柏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小儿癫痫的诊断标准。将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各40例。A组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8个月~13岁, 平均 (10.5±1.9) 岁。B组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9个月~14岁, 平均 (11.5±2.1) 岁。C组中男15例, 女25例;年龄9个月~13岁, 平均 (10.8±2.1) 岁。3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儿予以苯巴比妥 (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30602) 治疗, 初始剂量为2~3mg/kg, 2~3d后剂量增加为0.6~1.2g/d。B组患儿予以托吡酯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20555) 治疗, 初始剂量为0.5~1.0mg·kg-1·d-1, 后增加为4~8mg·kg-1·d-1。C组患儿予以丙戊酸钠 (南开允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68133) 治疗, 初始剂量为10~150mg·kg-1·d-1, 后增加为20~40mg/d。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癫痫发作次数与癫痫药物干预次数明显减少, 病情得到很好地控制;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 需用癫痫药物干预, 病情有所控制;无效:癫痫症状无明显改善, 癫痫发作次数增多, 病情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A组患儿出现皮疹2例、胃肠道反应2例、血小板计数减少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B组患儿出现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1例、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C组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A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C组, B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癫痫是由阵发的脑功能紊乱所致, 多发于婴幼儿时期,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障碍和肌肉抽搐等, 分为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60%的癫痫患儿可经脑电图检查确诊, 若未采取有效措施治疗, 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 故小儿癫痫已成为临床各级部门及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2]。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尚未明确, 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 诱发小儿癫痫的病理因素已大部分确认。小儿癫痫一经确诊, 需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 以免对患儿的智力产生不利影响。

药物能辅助手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是治疗小儿癫痫的有效手段。癫痫首次发作时可先行观察, 暂不用药, 待发作后再使用药物, 一旦用药需长期坚持。初次使用药物时剂量要小, 避免患儿产生不良反应, 待其适应药物后再增加剂量, 控制病情。目前, 临床上常使用苯巴比妥、托吡酯片及丙戊酸钠治疗癫痫, 疗效显著[3]。苯巴比妥可提高癫痫发作的阈值, 抑制单突触和中枢神经系统多突触传递, 进而控制从病灶向外播散的放电冲动。托吡酯片则通过红藻氨酸/AMPA2谷氨酸受体阻断钠通道, 减少脑部异常放电的持续时间和动作电位的数目[4]。丙戊酸钠能有效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 3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 A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C组, B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表明3种药物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苯巴比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2种药物。3种药物均能有效治疗小儿癫痫, 根据成本来看, 丙戊酸钠的成本价最高约3.27元/片, 其余2种药物价格相差不多, 约1.50元/片。因此, 临床上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和家庭经济能力选择用药。

综上所述, 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均能有效治疗小儿癫痫, 但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儿预后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一帆.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37-38.

[2] 王明光.苯巴比妥、托吡酯片、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12) :2081-2082.

[3] 宋战义, 陈庆丽, 陈俊操, 等.血药浓度监测在儿童癫痫规范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 2010, 15 (1) :5-6.

[4] 石学峰, 李瑞, 黄晓静, 等.苯巴比妥治疗癫痫发作技术在基层卫生机构应用的卫生经济学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4) :3990-3994.

托吡酯治疗儿童抽动症疗效分析 篇2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来自我院小儿门诊的60例完整的资料, 患儿男35例, 女15例, 年龄3~14岁, 接诊时随机将患儿平均分为托吡酯组与氟哌啶醇组。2组患儿的个人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据ICD10TS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

1 d发生多次抽动;病程<半年;14岁以前发病。

2 用药方法

2.1 托吡酯组

托吡酯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25mg/片) 口服, 起始剂量0.5mg/ (kg·d) -1, 渐渐加量第2周为1.0mg/kg, 每周增加0.5mg/kg直到最大量2mg/ (kg·d) -1。每隔2周随访1次, 记录疗效、不良反应等, 用药12周时评定疗效。

2.2 氟哌啶醇组

氟哌啶醇2mg/片, 亦从小剂量开始, 每次0.01mg/kg, 渐渐加量, 直到最大量每次0.05mg/kg。每隔2周随访1次, 记录疗效、不良反应等, 用药12周时评定疗效。

3 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托吡酯组30例患儿中16例抽动消失, 8例抽动减少50%, 6例无变化。2例患儿体重下降与无汗、少汗各2例, 嗜睡、皮疹各2例;氟哌啶醇组30例患儿中15例抽动消失, 7例抽动减少50%, 8例无变化。

3 例患儿有锥体外系反应, 1例患儿急性肌张力障碍, 3 例嗜睡。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4 讨论

在儿童抽动症里的发音抽动即表现为异常发音。可单独出现或与其他肌肉人抽动同时出现, 发生率为79%~98.5%[1]。引起发音抽动的最多见部位为喉部肌肉, 抽动时发出爆破声、呼噜声、干咳声或清嗓子声;其次是舌肌抽动则则为咂舌声、嘘声、吱声、嘎声, 鼻部抽动则为喷鼻声、气喘声、嗤之以鼻声状的发声动作或哽咽声。表现在说话时则为口齿不清、含混、异音及语音延迟、音调强弱不匀等。多在句子末尾或需要停顿时出现语言障声、嘈杂音喊出障碍部分。个别儿童抽动症患者抽动发作之前表现有感觉性抽动, 包括嗓子痒, 眼不舒服, 脖子痒, 脖子痛, 头晕, 头疼, 胸闷, 有东西压肩膀急说不出的不适感。儿童抽动症秽语的特点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 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 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秽语多见在交谈的初始或结尾时, 内容涉及性交配、排泄、亵渎性词语。国外有人用计算机模拟儿童抽动症中秽语的形式, 分析发现, 秽语概率发生最多的原因设想可能与“脑功能短环路”有关, 使类似秽语的相关文字高概率系列出现, 产生多量秽语汇。本病患者有良好的自知力, 但对秽语几乎无自制力, 有时为了控制秽语的出现反而呈现连串的脏话。为了防止秽语, 患者常自行修正文字或乔装字语, 以解脱难堪境地。另外还有精神秽语和秽语行为。精神秽语是患者头脑中重复思索某个秽语词汇, 但不表达出来。秽语行为是用手势或发泄秽语的行为表达秽语内容, 其手势表达的方式或姿态与个体文化教养有关。在儿童抽动症患者中, 有部分患者出现模仿现象。最常见的模仿形式是模仿人类的语言现象, 还有模仿动物的鼻音、叫声、电视中特殊的声响等。还有的是重复叫唤会话的整个句子或重复叫唤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反复执行愚昧诙谐的动作, 自发地反复出现象征胜利的“V”形手势等。

目前常规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氟哌啶醇。本文通过观察托吡酯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托吡酯和氟哌啶醇的近期疗效相似。托吡酯是一个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在培养的神经元中进行的电生理和生化研究得出与其抗癫痫作用有关的托吡酯的3个特性。由神经元持续去极化所反复激发的动作电位被托吡酯以时间依赖模式阻断:表明托吡酯可阻断状态依赖的钠通道。托吡酯可提高γ-氨基丁酸, 激活GABA受体的频率, 从而加强GABA诱导氯离子内流的能力:表明托吡酯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由于托吡酯的抗癫痫特性与苯丙二氮明显不同, 它可能是调节苯丙二氮不敏感的GABA受体亚型。托吡酯可拮抗红藻氨酸激活兴奋性氨基酸的K a i n a t e/A M P A亚型, 但对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的NMDA受体亚型无明显影响。托吡酯的上述作用在1~200μM范围内与浓度相关。1~10μM为产生最小作用的浓度范围。此外, 托吡酯可抑制一些碳酸酐酶同功酶的作用, 这一药理作用比已知的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作用弱, 并且不是托吡酯抗癫痫作用的主要特性。此外, 托吡酯可抑制一些碳酸酐酶同功酶的作用, 这一药理作用比已知的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作用弱, 并且不是托吡酯抗癫痫作用的主要特性。对小鼠进行的托吡酯与其它抗惊厥药物合用的研究表明: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时, 显示协同抗惊厥作用, 与苯妥英合用时, 显示加合抗惊厥作用[1]。在控制较好的加用治疗中, 未观察到托吡酯最低血浆浓度与其临床疗效间的相关性。未观察到托吡酯在人体产生耐受性。

摘要:托吡酯为广谱抗癫痫新药, 临床疗效好, 安全性高, 能有效改善儿童抽动症的运动, 发声抽动和综合损伤。

关键词:儿童抽动症,托吡酯

参考文献

托吡酯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5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试验组:男35例, 女13例, 年龄15岁~62岁, 平均年龄 (36.18±4.86) 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3例;年龄16岁~62岁, 平均年龄 (37.22±5.02) 岁。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取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 用法及用量:奥卡西平, 600 mg, 2次/d;托吡酯, 25 mg/d。对照组患者采取苯妥英钠口服治疗, 200 mg/d, 2次/d。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 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 临床控制:患者治疗后无发作;显效:发作次数下降≥75%;有效:发作次数下降≥50%;无效:发作次数下降<5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89.58%) 显著高于对照组 (72.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 患者多因缺乏相关的知识而延误治疗, 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2,3]。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较好的控制癫痫的发作, 部分患者可完全停药而无发作。

传统治疗癫痫的药物副作用较大, 随着医学的发展, 研究有效的控制癫痫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采取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 收到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89.58%) 显著高于对照组 (72.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奥卡西平是和卡马西平有着类似结构的药物, 在肝脏内可被迅速还原, 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脑细胞的电依赖性钠通道, 起到治疗效果[4,5]。托吡酯是一种单糖磺基衍生物, 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而达到抗癫痫的效果。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有较好的抗癫痫效果。

总之, 奥卡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临床疗效佳,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倩, 王芳.恩施地区儿童癫痫诊治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附225例分析) [J].临床误诊误治, 2015, 6 (4) :30-33.

[2]王铁桥, 王豫, 盛飞凤, 等.临床药师参与1例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分析[J].中国药房, 2015, 5 (11) :1551-1554.

[3]邹蓉, 赵合庆, 戴永萍, 等.年龄及联合用药对癫痫患者奥卡西平血药浓度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5, 4 (2) :110-113.

[4]戚拥军, 何平, 国春玲.小儿癫痫应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8 (6) :832-833.

托吡酯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4例, 均为本院确诊的癫痫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47例。其中男55例, 女39例;年龄9~65岁, 平均年龄 (32.1±9.8) 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4.1±1.6) 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重大疾患。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托吡酯单药治疗, 初始剂量为25 mg/d, 分早晚2次口服, 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逐步增加至治疗量。

1.2.2 观察组

原用抗癫痫药种类、剂量、用法不变, 添加托吡酯治疗。成人第1周开始口服剂量25 mg/d, 分早晚2次口服。以后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目标剂量为200 mg/d, 加量期不超过8周。若发作完全控制, 即以此剂量进行维持治疗, 否则可继续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高限。未成年患者第1周开始口服12.5 mg/d, 以后每周按上述剂量增加, 分早晚2次口服。未成年患者目标剂量为100 mg/d, 逐渐加量至最佳维持剂量。对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 记录发作减少百分比。用药前和达到目标剂量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完全不发作或癫痫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5%~49%;无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5%以下。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可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5%明显优于对照组53.2%,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癫痫患者不仅承受着长期服药的痛苦, 且病情一发作则常遭受旁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使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其工作及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一直在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托吡酯是一种化学结构与其他抗癫痢药物不同的新型药物, 其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神经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活性、拮抗谷氨酸受体的海人藻酸等有关。相关研究表明[2], 托吡酯小剂量就可起效, 但采用小剂量逐步添加的方法, 可达到较佳效果, 且不良反应更少。托吡酯在单药治疗上也可起到一定的疗效, 但如果作为附加用药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 可收到更为确切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相对会更少。本组研究94例患者, 47例应用单药治疗, 47例为添加治疗, 总有效率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述内容一致。有关托吡酯治疗的维持剂量各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因此, 临床上给药时应严格根据个体不同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 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癫痫, 比单药治疗更具有良好的疗效, 更安全可行, 不良反应更少,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治南, 王莎丽.托吡酯单药和添加治疗癫痫发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23 (23) :537-538.

托吡酯片 篇5

托吡酯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 国外有研究报道托吡酯还能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作[2,3]。国内关于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报道较少。氟桂利嗪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以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钙离子拮抗剂。本研究通过对两组药物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比较, 评估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治疗的慢性偏头痛患者120例, 入选病例均具有偏头痛病史, 无先兆, 年龄15~60岁, 符合最新的国际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在没有滥用急性头痛治疗药物的情况下, 头痛发作次数每月≥15次, 持续≥3个月, 且其中必须有≥8 d的头痛符合偏头痛的标准[4]。经头CT或MRI扫描及化验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贫血等原发病所致的头痛。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60例, 年龄 (37.45±11.32) 岁, 男性16例, 女性44例;对照组60例, 年龄 (36.15±11.35) 岁, 男性15例, 女性45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托吡酯 (妥泰,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50~100 mg/d, 分早晚两次口服, 从第1周每天25 mg开始, 每周递增25 mg, 必要时增至100 mg/d;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 (西比灵,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 口服10 mg/d。共治疗3个月, 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宣教, 减少诱发因素:避免精神紧张、疲劳, 改变睡眠习惯、生活规律, 少食奶酪、巧克力等甜品, 减少烟酒摄入。低脂饮食。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评估以下内容: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天数和疼痛程度。由患者本人记录头痛的发生持续时间、疼痛程度, 并记录服药后头痛程度,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 自我评价症状是否缓解。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的时间缩短;有效:头痛程度有缓解;无效:头痛症状基本无缓解。疗程结束后, 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中治疗组治愈13例, 显效25例, 有效9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8.33%。对照组治愈10例, 显效25例, 有效7例, 无效18例, 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服用托吡酯组患者有3例出现乏力、头晕和厌食, 都能耐受, 多持续1周左右自然消退, 并且没有发现1例对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有影响。

服用氟桂利嗪组患者有2例出现疲惫和胃部不适。也都在1周之内缓解。未见对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有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但可能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防治研究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 迄今尚无特效的根治手段。本研究表明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均能有效治疗缓解慢性偏头痛, 且托吡酯治疗效果更佳。

偏头痛与癫痫都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国外研究表明两组疾病的共患率很高[5,6]。最近也有研究表明两组疾病有共同的致病基因[7]。因此抗癫痫药可以用来治疗偏头痛。

皮层扩散抑制被认为是偏头痛的病理机制之一, 其特点为皮层稳态电位的漂移、钾离子、一氧化氮和谷氨酸的短暂性增加和短暂性的皮层血流增加, 接着出现持续性的血流减少[8], 皮层扩散抑制也可能在没有先兆的慢性偏头痛中出现[9]。动物实验证明托吡酯能抑制皮层扩散抑制[10]。

同时, 偏头痛也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元高兴奋状态[9,11]。神经元兴奋性调节主要是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传导与γ-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导。谷氨酸能系统被认为是导致神经元高兴奋性和皮层扩散抑制的一种可能机制[12]。有研究表明慢性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的谷氨酸水平的明显增高[13]。

托吡酯是一个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的新型抗癫痫药物。托吡酯可提高γ-氨基丁酸活性, 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的频率, 从而加强其诱导氯离子内流的能力:表明托吡酯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同时, 托吡酯可拮抗红藻氨酸激活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 的Kainate/AMPA亚型, 但对N-甲基-D-天冬氨酸的受体亚型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托吡酯可以拮抗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 活性, 同时增强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活性。从而降低偏头痛患者的脑兴奋性, 达到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作用。

托吡酯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9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 (56.7±3.9) 岁,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4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 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7例, 全身性发作5例, 无法分类的发作4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38~74岁, 平均年龄 (55.8±4.2) 岁,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12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10例, 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8例, 全身性发作6例, 无法分类的发作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 癫痫诊断符合国家抗癫痫联盟制定的关于癫痫发作和典型综合征的分类标准[4]; (2) 经影像学诊断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等辅助检查诊断为癫痫。排除标准: (1) 脑梗死前已经患有癫痫病史; (2) 有家族癫痫史; (3) 有严重精神疾病, 或其他不能完整表达疾病的患者; (4) 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一般情况较差, 病情较重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凝、扩血管、脑保护等对症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托吡酯25 mg口服, 2次/d, 用量持续一周后根据病情进行药物剂量增加, 每次增加剂量为25~50 mg/周, 最大剂量200~400 mg/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马西平0.1g口服, 3次/d, 根据病情进行药物剂量调整最大剂量1~1.2g/d,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4周。

1.4 观察指标

无发作为控制;发作频率减少75%~99%为显效;发作频率减少50%~74%为有效;发作频率较小低于50%为无效, 总有效率= (控制+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针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均发生头晕、恶心、嗜睡、腹胀等轻微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62%, 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均发生于药物剂量加大期间, 经调整剂量后多数症状消失或减轻, 均未给予特殊处置。

3 讨论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是脑梗死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发神经细胞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失调, 代谢产物发生堆积现象, 神经递质传递发生异常, 加之脑水肿综合作用导致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出现过度去极化, 进而发生继发癫痫发作。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和病变位置与病灶大小有密切的相关性, 其预后则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类型有密切的关系[5]。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治疗首先要积极治疗脑梗死, 同时根据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作形式和病程特点及时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 其能够癫痫控制率可达70%~80%, 剩余患者不能得到良好的病情控制, 并且其副作用较多, 患者依从性较差。托吡酯是一种单糖磺基衍生物, 与其他一线抗癫痫药物不同, 其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 是自然态单糖基右旋果糖的硫代物, 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 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其有卡马西平的膜稳定作用, 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A受体活性, 从而增加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的神经抑制作用;阻滞海人藻酸/AMP亚型谷氨酸受体, 阻断谷氨酸介导的神经兴奋作用。从而达到降低癫痫样放电的持续时间和动作电位数, 发挥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而卡马西平口服吸收较慢, 且不稳定, 其具有自身诱导作用, 呈时间依赖动力学, 最大诱导期在4周左右, 稳态血浓度检测应当在1个月后,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和肝功能异常等, 与剂量具有密切关系, 多与其环氧化物有关, 严重者可导致骨髓移植和剥脱性皮炎;而托吡酯相对于卡马西平具有更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 耐受性较好, 虽然也会出现消化系统反应, 但一般不良反应较为轻微和短暂, 其发生与加量速度有显著关联, 缓慢增加剂量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单用治疗安全, 可行性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 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均发生头晕、恶心、嗜睡、腹胀等轻微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6%, 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故托吡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疗效显著, 安全性较稳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宏.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临床特点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2) :747-748.

[2]陆尤, 万继峰, 王丽.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10) :205-206.

[3]岳胜新.脑梗塞后癫痫发作120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7:193-194.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托吡酯片 篇7

关键词:托吡酯,莫三嗪,难治性癫痫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报道显示[1], 癫痫发病率以每年每10万人口中新发现的癫痫病人分率计算, 国外每年为40/10~70/10万人口, 而我国每年为35/10万左右。癫痫通过治疗80%以上患者症状可得到控制, 但仍有20%患者发展成难治性癫痫[2], 不仅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还因伴随不良反应而发生事故甚至死亡。目前, 临床上抗癫痫药物众多, 探寻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此文对该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托吡酯联合拉莫三嗪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门诊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134例, 随机分为2组各67例, 观察组男41例, 女26例, 年龄17~61岁, 平均 (40.6±1.3) 岁, 病程2~14年, 平均 (4.7±1.1) 年;发作类型:复杂性发作21例, 单纯部分发作17例,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3例, 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6例;对照组男44例, 女23例, 年龄17~63岁, 平均 (39.1±1.5) 岁, 病程2~14年, 平均 (4.2±0.8) 年;发作类型:复杂性发作19例, 单纯部分发作16例,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8例, 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4例。患者均经脑电图检查确诊;患者长期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接受本次治疗前3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4次;排除肝肾功能损害、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和智能异常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拉莫三嗪 (50 mg/片, Glaxo Smith K-line Pharmaceuticals S.A., 国药准字J2 0 1 3 0026, 批号:2 0 1 3 0 9 1 5) , 初始计量12.5 mg/d, 连服两周, 第3周后每周增加12.5 mg/d, 直至达到维持量100~150 mg/d, 连续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托吡酯 (25 mg/片, 国药准字H20020555, 批号:20121207) , 初始计量25 mg/d, 每周增加25 mg直至剂量200 mg, 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内容

随访3~12个月, 平均 (7.9±1.1) 个月, 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控制, 癫痫无发作;显效, 发作频率减少≥75%;有效, 发作频率减少≥50%;无效, 发作频率减少<50%;恶化, 发作频率增加>25%。

1.5 统计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

观察组头晕3例, 食欲减退1例, 乏力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 对照组头晕4例, 食欲减退3例, 乏力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癫痫是一种国际性的疾病[3], 很多国家对这种疾病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不间断的研究。有学者认为[4], 胚胎发育时受到病毒感染或辐射照射引起胚胎脑损害是导致癫痫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经研究发现[5], 环境因素如压力过大、精神刺激、惊吓等也是导致癫痫发作的重要诱因。癫痫的患者需要正规药物与长时间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发展, 但临床也有许多患者因在治疗后病情未得到缓解, 对这类难治性癫痫患者, 应控制和减少其发作次数和频率, 从而保证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拉莫三嗪属于叶酸拮抗剂[6], 其主要通过作用于电压敏感性的钠离子通道, 选择对稳定性癫痫病灶放电, 抑制神经递质释放, 从而起到抗癫痫作用。托吡酯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 具有多重抗癫痫作用机制, 可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 增加酪氨酸受体浓度, 进一步减低电流脉冲所诱发的持续性反复放电的时间和数目;提高GABA (γ-氨基丁酸) 的活性, 抑制兴奋性GA-BA的释放, 起到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活动的作用[7];阻断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轻度抑制碳酸酐酶。托吡酯利用多种作用治疗癫痫, 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也减少了单一用药产生的耐药性;同时本药生物利用度较高, 能够被机体快速吸收, 并随尿液排出, 有效降低了对肾脏的负担, 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对本组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贺琼报道[8]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相近。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患者癫痫发作的具体情况、病情变化和耐受程度, 调整药物剂量, 一方面使药物达到最大浓度, 另一方面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托吡酯联合拉莫三嗪在治疗难治性癫痫中具有显著效果, 有效控制了癫痫发作, 减少不良反应,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缨, 周晓毅, 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证据[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6 (2) :142-145.

[2]张晓霞, 王有奎, 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照治疗成人癫痫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33 (2) :319.

[3]陈骞, 潘媛铭.托吡酯片联合丙戊酸钠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4) :158-159.

[4]孙乐羽, 牛延良, 田志强.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成人癫痫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7.

[5]夏杰.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 (6) :101-102.

[6]舒艳.拉莫三嗪添加治疗青少年耐药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J], 医学信息, 2014, 17 (3) :14.

[7]孟飞燕.卡马西平, 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疗效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9 (3) :44.

【托吡酯片】推荐阅读:

上一篇:亲和作用下一篇: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