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地理

2024-05-12

时事地理(精选9篇)

时事地理 篇1

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浅, 知识面窄, 再加上受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把地理当“ 副科”看待, 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效率不高。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引进时事活水, 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

一、引进时事活水, 变抽象为具体

地理课本中提到的有些事物, 对涉世未深的初中学生来说, 抽象干巴, 难以理解, 自然兴趣不浓。 比如, 世界上的一些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 他们总感觉那是高深遥远的事物, 连名字都记不住, 更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组织, 有种本能的排斥感。 恰巧, 2014 年学到这些内容时,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正在北京举行, 我为学生作了简单介绍, 并放了一张“ 全家福”:来自亚太经合组织 ( APEC) 21 个成员经济体的领导人、代表及配偶, 身穿为本次会议专门设计制作的中国式服装, 以水立方内墙为背景, 留下亚太大家庭的又一张经典合影。 这样, 学生自然会加深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印象, 知道中国是其中一员。 再比如, 学习西亚的霍尔木兹海峡时, 笔者引入这样一条新闻:“ 伊朗将在霍尔木兹海峡军演封锁石油外运。2011年12月13日, 伊朗一名高官称, 伊朗不久将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军演, 此次演习的目的是为了演练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并表示‘ 如果世界想让中东地区变得不安全, 那么我们将让整个世界变得不安全’。 目前, 中东地区供应的石油占世界能源需求的70%, 其中大部分经过该海峡。 ”这样, 学生就具体感受到了霍尔木兹海峡“ 世界油阀”的重要性, 同时也感受到了中东地区的不安定。

二、引进时事活水, 变复杂为简单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很难记住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为此, 我介绍了2015年1月12日晚央视《 焦点访谈》 栏目的报道:辽宁喀左万亩葡萄酿苦酒。 喀左的纬度和世界酒葡萄产地的纬度差不多, 于是县领导认为他们那里是酒葡萄的“ 黄金地带”。 县领导去了一趟法国的波尔多考察, 那里种植着大量的能够酿造高级葡萄酒的赤霞珠。 于是就把种植赤霞珠酒葡萄作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重头戏。 但是赤霞珠从法国到了喀左就长不出来了, 这法国的经验怎么照搬过来就不灵了呢? 原来人家那儿是海洋性气侯, 最低气温零下5 (℃) , 地下冻不了。 而喀左是温带季风性气候, 冬季的平均温度在零下14 (℃) 左右, 最冷能达到零下30 (℃) 。 喀左在没有论证过的情况下就全县大面积种植赤霞珠, 而且还因此对外招商引资, 结果投资人血本无归, 很多农民也是白忙一场。 通过以上时事,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气候的特征, 而且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三、引进时事活水, 变遥远为眼前

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就是觉得有些国家和地区距离我们太远了, 与我们没多大关系, 自然不感兴趣。 通过插入恰当的时事, 可让学生感受到, 原来地球很小, 我们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有密切的联系, 感受到地理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是鲜活的。 比如, 学习俄罗斯时, 我插入这样一条新闻:“ 俄罗斯对华输气管道将于 ( 2014 年) 7月7日正式动工。 莫斯科6月6日,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维塔利·马尔克洛夫6日宣布, 俄罗斯对华输气管道‘ 西伯利亚力量’将于7月7 日正式动工。 根据中俄近期签署的相关合同, 从2018 年起, 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 输气量逐年增长, 最终达到每年380 亿立方米, 累计合同期30 年。 作为对华供气的主干道, ‘ 西伯利亚力量 ’ 西起伊尔库茨克州, 东至远东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 管道总长4800 公里, 连接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金油田和萨哈共和国的恰扬金油田, 年输气量将达610亿立方米。 ”这样, 可有效补充课本, 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 并且与中国合作紧密。 再比如, 学习澳大利亚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时, 2014 年G20 峰会刚刚在澳大利亚举办, 我放了几张奥巴马、普京、朴槿惠、彭丽媛等与考拉拥抱合影的照片, 让学生看到了考拉这种澳大利亚特有物种的可爱, 也感性的再一次复习了前面学过的G20 峰会。

四、引进时事活水, 变静态为动态

地理知识与时事联系紧密, 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 地理知识和信息也在不断更新, 教师在教学中, 应及时引进时事活水, 对课本知识和信息及时更新。 例如, 讲到中国现已是世界上的机械生产大国时, 我不仅让学生看课本“ 中国高速列车生产线”图片, 还播放了刚刚发生的新闻视频:2015 年11月25日, 李克强邀请中东欧16 国领导人乘坐高铁 ( 其实, 第四次“ 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刚刚在中国举行) 。 李克强总理甘当“ 高铁推销员”, 让各国领导人用亲身体验验证中国高铁的实力, 由此也可预见中国高铁的发展前景会是多么光明, 学生很感兴趣。 再如, 讲到“ 高新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时, 课本上有“ 天河一号”计算机的图片。其实, 这一信息已经滞后, 因为学到这些内容时, “ 天河二号” 计算机早已研制成功, 并在2015 年第4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 再次位居第一, 成为世界超算史上第一台连续6次夺冠的超级计算机。 因此, 我就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进来, 以更新课本知识, 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 地理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进时事活水, 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同行们盍试为之?

时事地理 篇2

一、迁都原因

1. 首都雅加达问题重重

(1)交通拥堵;(2)污染严重;

a.产生的垃圾量大,固体废弃物污染; b.机动车数量多,大气污染严重;

注:细节考查:每年的7月至11月期间,印尼的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一带的居民还要烧芭(当地一种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即烧掉热带雨林以种植棕榈树),西南季风(使苏门答腊岛烧芭烟雾)和东北信风(使加里曼丹岛烧芭烟雾)飘散至雅加达一带,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损害。

c.水污染严重,水质差。

(3)灾害多发

a.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b.火山威胁;c.洪水侵扰;

2.均衡区域发展

二、涉及考点:涉及城市问题、东南亚及印尼、南亚区域环境。

迁都原因答题思路:

1.城市问题突出; 2.城市发展空间有限; 3.靠近国界线,考虑国防安全;

4.与国内主要城市联系不便; 5.气候、自然灾害灾害、环境、资源问题等影响;

6.缩小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热点二 台湾花莲6.7级地震 印尼地震海啸 丹霞地貌遭破坏

背景1:9月28日下午,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地震一度引发震中附近海域发生1.5米至2米高海啸。

背景2:4月18日13时1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4.02度,东经121.65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

背景3:20十一“黄金周”,各种不文明行为在陕西靖边地区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一再上演。众所周知,丹霞地貌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形成需要上亿年的时间,且极为脆弱,游客的脚印可能需要60年或者更久,才能恢复破坏。工作人员痛心:游人刻字,6也恢复不了。

涉及考点:内力地质作用(关注板块运动与地貌、地壳运动)、典型地貌成因;旅游地理(开发问题或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补充:1.典型地貌成因:

丹霞地貌:红色砂岩经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侵蚀)形成。

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形成;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是菲律宾群岛;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是新几内亚岛。

2.发展旅游业的意义和影响

(1)对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提高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利:淡旺季明显,收入不稳定

(2)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利于社会稳定。

不利: 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带来交通拥挤、社会治安等问题;

(3)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b.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不利: 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造成文物古迹的破环;

外来文化入侵,传统文化消亡。

(4)影响区域环境:促进旅游环境的保护;

不利: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3.解决旅游业过度开发所导致环境问题或旅游资源破坏问题的措施

(1)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防止文物(环境)污染。

(2)加大环保宣传,增强游客环保意识。

(3)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

(4)进一步发展交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旅游区的规划和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6)定期停业整顿等。

(7)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 。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丰富或该旅游线路,景点类型多样,集群状况好;

(2)旅游资源独特或具有非凡性,游览价值高;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游览价值高;

(3)既有····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等人文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好;

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好(或景点重复,有相似景观,地域组合差);

(4)距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市场广阔(或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较远);

(5)地理位置优越,铁路、(高速)公路连接/交通网发达,交通便利;

(6)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较完善(或不足);

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

(7)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区内用地广、布局合理和环境承载力强。

(8)政策、社会秩序良好、经济发达。

热点三 石家庄零门槛落户、反向春运

背景1.:近几年,各地都在推进改革措施,便利群众落户。203月1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石家庄全面放开城区、城镇落户限制,率先打响全国零门槛落户“第一枪”。

背景2.年的春运中,父母去子女所在城市过年的场景并不少见,据交通运输部的消息,今年全国范围内“反向春运”特征明显,更多老人和孩子到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心城市过年。

原因:通过人口数量的增长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

涉及考点:城市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热点四 养老金2035将耗尽、韩生育率降至1、北京人口负增长

背景1. 2019年4月1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到2035年左右,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或将耗尽。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每年增加8000多万老龄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1.9%。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至15%。

背景2.韩国统计厅 2019年2月27日发布“年出生和死亡统计数据(初步值)”,预测韩国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不到1名。统计厅人口动向科科长金珍(音)表示,今后韩国的人口减少速度会更快。

一、推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耗尽时间点的措施:

调整缴费率、控制养老金的增长速度、推进全国统筹、延长退休年龄等。

二、涉及考点:人口增长模式、问题(关注老龄化)、措施,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热点五 嫦娥四号发射

背景: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涉及考点:卫星发射基地选址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热点六 港珠澳大桥通车

背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大桥于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届时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

涉及考点:1.交通区位与建设意义。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交通: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加强地区间的联系。

(2)经济:加快了物资流通,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

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繁荣。

交通建设面临的问题:

自然条件:地——地形崎岖/地质条件恶劣,修筑难度大;

气——··气候,寒冷或湿热/炎热干燥,施工环境差;/易引发洪涝灾害;

引水问题考虑结冰期,不利连续饮水。

水——水资源缺乏;跨越河流,施工难度大;

土——冻土影响地基稳定性。

社会经济条件:资金、技术——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

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

线路——长,工程量大。

国界 ——跨越国界线,需协调各国。

2.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公里是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3.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 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热点七 喜马拉雅山冰湖扩张—全球变暖;珠峰无限期关闭

背景1. 央视网消息: 中科院等机构近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冰湖扩张明显,部分存在溃决的风险。

背景2.随着攀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到此一游”者络绎不绝,被丢弃在这方净土的垃圾和废弃物越来越多……为了保护环境,当地不得以做出了“无限期关闭珠峰”来清理垃圾、保护生态的决定。

涉及考点:影响雪线的因素,全球变暖的影响,冰川地貌,环境问题,旅游地理(影响)。

热点八 甘肃定西特色产业产值过百亿

背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甘肃定西,马铃薯、中医药、草牧等特色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成为当地农民稳定脱贫的助推器。

概况: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劣;

气候:大陆性温带季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定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

自古就以“千年药乡”著称,是中国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定西市拥有可利用草原903万亩,着力打造“中国西部草都”。

涉及考点: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气、水、土、生(畜牧业——草);

社会经济因素:市、政、交、劳、技、地(低价)、史;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可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产品种类、与旅游结合(如观光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绿肥等)、农业科技(培育良种、机械化、精准施肥等)角度出发。

3.农业发展问题:土壤盐碱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水利改良:灌溉排盐;②化学改良:施用改良药剂;

③生物改良;农种植耐盐碱作物或牧草;

④农业改良:改良耕作、施肥、轮作;

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

②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热点九 油价连涨

背景: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自 2018年10月19日24时起,国内汽油价格每吨上调165元,柴油价格每吨上调160元。

涉及考点:能源问题。

补充:

1.传统能源

①煤:优点: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难度小;

缺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

②石油天然气:优点:发热量高,使用方便;

缺点:属非可再生资源,并污染环境。

③水能:优点:可再生,无污染,综合效益大。

缺点:建设费用高,周期长;枯水期发电受限制;蓄水可能淹没农田、居住区。

2.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浪能、潮汐能、核能等。

总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

注:核电:优点: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

缺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核废料处理难。

3.我国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⑤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措施(开源节流):

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 积极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

⑥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影响

输出地:a.资源优势转化稳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b. 扩大产业部门,增加就业机会; c.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输入地:a.缓解当地资源紧缺的局面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降低能源进口成本; d.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e.促进该地区产业升级。

热点十 北斗地球静止卫星

背景: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17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特有的短报文通信能力。

涉及考点:地理信息技术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空间定位、导航、测高程;

遥感RS——获取遥感图像、灾情评估(农作物病害范围及估产、火灾范围、洪涝淹没范围)、卫星云图;

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地理时事材料主要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电视、读报纸杂志、听广播等方面。

一、地理教学中补充一些时事材料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地理教材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我们的课本内容却常常是数年不变,这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就我国工农业产品的各种数据而言,每年国家统计局都要颁发新的统计结果,如果能在课堂上用这些数据材料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不但可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信息,还能使学生感悟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应用时事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时事材料的应用则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述天气与气候一节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课堂上结合天气预报的内容进行讲述、分析,让学生在生活、娱乐中去感知地理信息;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恰当的插入时事材料,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从培养人才来说,更应该对课本知识做必要的时事材料补充。

我国在哈尔滨第一个垃圾供热站报道的插入,使学生在学习工业三废处理上,开阔了眼界,并使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更接近于现代生活。我国南方发生的水灾、冰雪灾害、北方沙尘暴、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些时事材料的引入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四、及时补充时事材料,使德育更生动

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的原因分析的补充讲解,除了自然原因——厄尔尼诺现象,而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森林造成长江85%的原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3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围湖造田、填湖遭陆、使湖泊面积数量锐减(如湖北的湖泊由50年代的1066个,减少到309个;湖泊面积也相应由8300平方公里减少到2556平方公里),大大降低了分洪能力。这些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了掌握好水量平衡原理和水循环规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由衷地感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用时事材料,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通过日常生活、娱乐过程的事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地理 篇4

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材的时事内容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地理教师若能适当把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当时社会时事热点内容引入课堂教学, 能很好地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 为原教材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盘活地理教材。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全球气候变暖知识, 全球气候变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人人提倡要低碳生活, 因此我采用了当时的流行语导入:“今天你低碳了吗?”一下子就切入了知识要点, 升华了知识, 让学生知道保护全球气候不再是国际、国家环保部门的事, 而是人人有责。关于气候变暖的影响, 我抛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温度每增加一度, 都在威胁着新的动物物种的灭绝, 这是美国《科学》杂志于2015年4月30日周四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的警告”。全球气候变暖, 大家在做些什么呢?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如“地球一小时”活动等。

2.时事热点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 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是学生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抓住这关键的时机, 创设成功的课堂导入情境, 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并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必将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用时事热点导入, 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相关内容与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的时事巧妙地引入课堂, 以震撼、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 在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 介绍“南非国父”曼德拉, 南非黑人领袖, 因其在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介绍他传奇的一生, 使学生对他产生深深的崇拜, 为理解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运用时事材料,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教学效率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来说, 更应对课本知识作必要的时事材料补充。

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季风气候显著”一课时, 讲到季风会带来干旱、洪灾、台风、寒潮等天气灾害。我不是简单地讲解这几种天气灾害的概念、成因和影响。而是列举了近年来这些灾害的新闻材料:2010年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大旱灾, 学生伸出援手, 积极捐款捐物;2010年8月7日22时许,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1434人遇难, 331人失踪;2010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是近二十年同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最强的台风, 同时也是当年全球范围内的最强台风, 等等。通过以上材料的补充, 不仅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了天气灾害, 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灾害意识, 提高了学生减灾、防灾的认识, 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教学效率。

4.时事热点透析, 加深知识理解

部分地理知识综合性强, 时空跨度大,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 要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把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 融时事热点于地理教学之中, 有助于把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 拉近知识点的时空距离, 深化知识理解。时事热点的利用不仅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 而且可以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学习“海陆变迁”时, 其中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该部分内容看似简单, 但要使学生真的运用这个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却困难重重。如果教师能把与这些枯燥、抽象知识相关的、学生极感兴趣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 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更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012地理会考时事热点印 篇5

1.C.③处附近

D.④处附近

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

时38分,印尼附近海域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里氏8.6级地震,震源深度海底以下33公里(右图所示)。周边国家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震感明显。据此回答4~5题。

8.关于该次地震发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

不稳定

家住上海的孙波同学想利用暑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线路。读图完成18~20题。

9.四条游览线路中,穿过我国不同干湿地区数量最多的是

A.① B.②C.③D.④

10.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图中A、B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A是____________(山脉),该

线是年降水量__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①、②、③、④区域淡水渔业发达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该地区的植被类

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区域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

(4)①地区的农业部门以______________为主,④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

(5)图中甲、乙、丙、丁四条线的剖面线与下图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

(6)2012年,大旱

图一东南亚区域图图二板块、地震、火山分布区域图 图三 日本工业分布图(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1分)

(2)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西北部的宫城县牡鹿半岛向震中所在的东南方向移动了5.3米,同时下沉了1.2米,由此说明了地壳是。(3)引发的海啸给日本宫城县附近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图三显示,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并简要分析原因。(4)图一中所示半岛的地形特征是 ;该半岛的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是。河流①是,它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最终流入太平洋。(3分)(5)图一所示该半岛区域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其发展该粮食作物的气候条件是。(2分)

(6)缅甸地震和日本地震时间间隔较短,但专家解释说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专家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2分)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5.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一起造成11名平民和安全人员死亡、近30人受伤。叙利亚海军28日遭到武装团伙从海上发起的攻击,共导致数人死亡。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团长、挪威少将罗伯特〃穆德29日在大马士革呼吁叙利亚有关各方停止暴力,以便使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安南的计划取得成功。

材料二:世界部分区域图。

(1)叙利亚位于 洲西部,A 海东岸。(2)叙利亚所在地区居民多是 民族,大多数居民信仰的宗教是。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叙利亚所在地区 丰富,该资源集中分布在。

(4)图中所示区域长期以来战争不断,频繁的冲突使这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请你联系 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不少于三点)。

22.关于下图“京沪高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时事地理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时事热点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22-01

0

时事热点不外乎在哪儿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哪”这个地点就能够充分的利用到地理知识,将学生们带到世界各国地区,了解这一地区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因为这些热点知识的运用就是一次次实战演练,通过与实际生活向结合的地理知识,才会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1.时事热点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时事热点无时无刻在反映着世界范围内,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高中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非常有利的窗口。同时将时事热点知识和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是为了更好的顺应新课标改革的有利趋势。这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仅极大的激发了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同时也能够逐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1.1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地理的兴趣能够极大的鼓舞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不断学习与探索,学习兴趣能够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变为其自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对于提高其地理知识的考试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们在平常的地理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们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对于许多高中生了来说,地理是一门较为难学的课程,因为有太多的地理位置、图标、经纬度、河流等等深奥难懂知识需要理解与记忆,又不能够去周游世界,因此只有自己去探索,这就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利用时事热点知识,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就轻而易举。

1.2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改变以前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的模式,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知识的获取当中,通过不断了解时事热点知识,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地理学习当中更加有自信与动力。使得他们在充分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动力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奥妙。

1.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因为其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也可以简单的说没有地图就所涉及的七大洲、四大洋、经度、纬度等地理知识的学习,它和其它学科知识具有很大的不同,它经常需要学生们将及其复杂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所以,让每位学生都学会画地图是地理知识学习没有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时事热点知识,一旦涉及到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时事热点,教师们就积极引导学生们看地图、学会画地图、填写地图等基本地图知识的学习,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用形象的地图予以充分表达出来,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得地理知识充满趣味。使得学生们一接触到地理知识,就能立刻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地图,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用地图表达出来。

2.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1在课堂讲解时运用时事热点材料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各个岛屿这一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将地理知识读一遍,并让他们充分理解到具体的中国地理,并将整体的中国地图轮廓在脑海中描绘一遍,对于各个省市的地理位置,通过经度纬度来予以确认,从而,一步步将中国地图从整体轮廓到具体的省市的位置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们经常出现的错误,予以重点提出来,并不断加强记忆与理解。将钓鱼岛争端这个时事热点与地理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然后,以钓鱼岛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最终了解我国的各个群岛。

2.2在高考复习中运用时事热点材料

随着高中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方法以及复习的理念也需要进行实时的更新与换代,这样才能够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变化,并在高考制度中取得想要的成绩。从近些年来,高考地理中,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已经成为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相应的,不管是在平常的测试中,还是较为大型的模拟考试中,都会涉及到时事热点问题,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变更能力以及应对实务操作能力。比如说南海争端问题就出现在了某年的高考命题中,这些时事热点出题的必然性,使得我们必须重视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理解与记忆,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等高等教育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时事热点问题,对于我国教育以及经济想要到达的目的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 参 考 文 献 ]

[1]倪菁.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何爱凤.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6,01:152-153.

时事地理 篇7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地理中的河流名和地名等需要学生记住的东西量多而枯燥,降低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时事热点传达的是不同国度和地理位置的最新信息及资讯,地理教师通过引用时事热点来讲述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吸收地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引入时事热点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受课本篇幅的限制,地理课本在介绍某些知识的时候,有时并不全面。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等具体案例,可使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加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可以将枯燥的理论与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仅学到课本知识,还了解了军事知识、人文思想、历史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地理课堂中应用时事热点材料的策略

(1)课前搜集整理时事热点。为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所应用的时事热点材料一定要突出课堂的主题,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因此,地理教师应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搜集材料, 挑选合适的时事热点材料。保证热点材料与课本主题一致的情况下,其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的时候, 充分掌握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现状,使时事热点材料的针对性更强。总之,在课前搜集时事热点材料时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国内外的大小事件进行关注,强化开发课程资源意识,从各种新闻中找出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材料,用于地理教学。

(2)课中遵循时事热点材料利用原则。在利用时事热点材料时,应该遵循及时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其中, 及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引用到课堂中的时事热点最好是当前发生的,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便于补充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加深学生理解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的性原则是指要有目的地选择材料,明确地理知识和时事热点知识的联系,在探究时事热点问题时,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分析。引用时事热点材料前,必须对其进行精心加工,选取与教材最接近的材料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学生对世界杯关注比较多,在讲解地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结合南非世界杯上为球员助威的大喇叭“呼呼塞拉”对地域文化进行讲解。可以告诉同学们,呼呼塞拉最早由羚羊角制成,可发出超过一百分贝的噪音,用来驱赶狒狒等。这种喇叭发出的噪音,可使人间接性失聪,因此受到众多的抗议。但由于南非的地域文化,最终反抗无效,继续使用“呼呼塞拉”。这样,就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南非世界杯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保证引用材料的真实性。选取的时事热点材料其来源一定得是国内正规媒体网站且经过核对属实才可采用,不要轻易引入不确定事件。可以在课堂上引用无法透彻理解或尚未形成定论的地理现象,但是要注意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思维,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 讲解“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天体”时,可通过引用“2011年,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在9月26日晚7时30分,多人目击到UFO自东向西飞行,且过程中伴随彩色物体的喷出,整个过程持续十分钟左右”这一不明飞行物报道来引起学生无限遐想, 引发其对外星人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状态。

(3)课后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解“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时,可引导学生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开展水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以全班同学为研究对象,对各家庭的用水方式及每天的用水量进行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绘制和编辑表格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整理表格培养其探索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稀缺的印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水资源的宝贵,更加了解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从而珍惜水资源。由此可见,开展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时事热点材料的应用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加强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更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摘要:首先介绍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提出地理课堂中应用时事热点材料的策略,包括课前搜集整理时事热点、课中遵循时事热点利用原则、课后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等。

浅谈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时事新闻,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时事新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对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地理课本由于篇幅局限,传达的知识并不全面。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关注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把新闻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时事新闻是发生在生活中“鲜活”的事件,这些新闻往往时代气息浓厚,与生活关系密切,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时事新闻作为一种“活教材”引入课堂,犹如给课本枯燥的知识注入了“活水”,学生甘之如饴,学习热情高涨。

3.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选用适当的时事新闻进行教学或习题训练,都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时事新闻材料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同时,在对时事新闻的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材料中分析隐含的地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

1. 明确教学目标,筛选时事新闻素材。

时事新闻涉及的素材内容比较庞杂,但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所以必须对时事新闻材料做出必要的筛选,精选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素材。在筛选时事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要简明扼要地点出时事新闻概要,切勿复杂繁琐。二要结合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呈现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特别是书本中所缺失的信息。例如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中,课前笔者搜索了大量关于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时事新闻素材,然后筛选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素材,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如利用《东方早报》中关于“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的时事新闻中的表格数据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平均寿命是71岁,其中女性73岁,男性68岁,与1990年相比,男女的寿命均延长了6岁”这则事实材料,进一步解释教材中高度概括性的词语“人口老龄化”。

2. 在课堂导入中运用时事新闻。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变化”时,笔者引入沙县动车正式通车和沙县机场正式通航的时事新闻进行导入,把学生亲身体会得到的三明交通运输的变化带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共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

3. 在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上运用时事新闻。

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辅之以典型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认知,让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紧密联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例如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以2015年初著名传媒人柴静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搜集资料验证三明是否也存在雾霾。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所找资料及亲身体会讲解了三明城市空气污染物,并分析导致我们城市污染的来源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提出许多他们自己对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看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时事新闻、亲身经历有了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在探究活动中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达到常规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4. 在地理习题中运用时事新闻。

“学而不思则罔”,要想扎实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是有必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设计地理习题,进一步诠释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交通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有关向莆铁路的时事新闻设计了相关问题,巩固课堂知识:

2013年9月26日,我国第一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快速铁路———向莆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沙县三明北站与南昌西、福州、莆田三个向莆铁路沿线车站先后举行了动车组首发仪式。向莆铁路开通后,闽赣多地将实现“朝发午至”,大大缩短了赣闽两省的时空距离。读向莆铁路线示意图,思考影响向莆铁路选址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并简析向莆铁路开通运营的积极意义。

学生可以参照课本南昆铁路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用课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时事地理 篇9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将时事热点材料和高中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是能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眼界的新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地理是很乏味的一门课程,其中有很多枯燥的地名和河流名称需要记忆,并且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亲身去接触,只能靠自己去领会,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都抱着一种逃避的心态。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结合时事热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就和其他课程一样有趣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过分依赖的习惯,早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为了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教育机构一定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改变广大学生的思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在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和枯燥乏味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快乐地去学习,并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地理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习得历史知识、人文知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时事热点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讲解时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结合一些时事热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这门课程,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这门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不能亲身体验,所以很难理解和回答。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们需要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结合时事热点材料,就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抽象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就变得具体,也更容易接受了。所以,有些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回答的抽象问题,若能将它们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也就变得简单和易于解答了。

(2)高考复习时的应用。根据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题目都是依据时事热点进行设置的。时事热点已经逐渐成为当下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所以,在高考复习中,要多关注时事热点新闻,充分理解时事热点材料,因为这不仅是应对高考、争取取得满意成绩的方式,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

当下,不管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时事热点在题目中所占的比重都越来越大。所以,不管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训练,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各项考试中取得“胜利”。

上一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下一篇:管弦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