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2024-07-03

地理(通用12篇)

地理 篇1

地理能力,是指通过地理学习,得到掌握运用地理科学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空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其中地理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它是新颁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中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理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的核心,只有理解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和原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再学习和灵活运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追根溯源,究因求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常规能源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世界煤炭、石油的分布,往往比较容易发现“煤炭和石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一分布特点,但当老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追溯煤炭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年代,联系地壳演化史中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就知道古生代中后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而其它地方仍以海洋为主。这种溯源推因式的启发,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该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简程演示,绘讲结合

简程演示,绘讲结合,以形象直观的绘图讲解(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配之以简明的语言提示,来讲授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画示意图。这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水循环示意图,将水循环的概念、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等都显示在图中,既简洁明朗又直观形象,是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好办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 列简表。这种方法常常与综合比较法综合使用。对于内容复杂、对比要素较多的知识点,此法尤宜,如冬夏季风的比较,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的差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都可用列简表的方法来解决。在复习课中,还可通过列出单元的知识结构简表,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当然,这种方法虽然简要明朗,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运用此法时可结合其他的一些比较活泼生动的方法(如联想对比法、竞赛抢答法等)进行。

3. 过程式概括。这种方法就是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简化成简明扼要的程序,比如可将降水的形成概括为:不饱和空气—上升冷却—过饱和空气—水汽凝结—形成云滴(云)—继续上升冷却—云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或冰雹(降水)。

又如当讲述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时,举一个用煤炉烧水的例子,可用简式表示:太阳能(太阳光)→生物能(绿色植物)→化学能(煤)→热能(火)→水温上升。这样一个简单的式子,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而且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能源利用的过程离不开能量转换和传递这一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三、运用比喻、化难为易

波芬培格等的研究表明,教学方法越简单,学生的心理疲劳产生得越快。地理教材涉及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地理现象和原理,在授课过程中,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才能随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而形象比喻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紧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物或现象,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配以直观美丽的图画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则不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将晦涩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讲环境人口容量时,可将环境的承载量比作汽车的载客量;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时,学生对“正午过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温度却仍在升高,至午后14∶00达到日最高温”这个知识点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自己的月工资收入、消费支出和银行存款变化来打比方,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此外,还可将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比喻为来回摆动的钟摆,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为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浅显的比方,不仅可起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的效果,而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趣味盎然。

四、联想比较,深化理解

地理学是一门融环境、经济、数理化生等各门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学中一些综合性强、学生好奇而模糊的问题进行联想比较,开启学生的联想思维,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引证地理知识,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学生对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往往易于理解,而对于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往往难以理解,但只要借助化学方程式:CaCO3+CO2+H2O=Ca (HCO3) 2,并明确这种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就不难理解钟乳石等的成因了。又如,学生对太阳巨大能量的来源难以理解,只要引用物理学中的质能方程:△E=△m·C2,这就不难理解太阳每秒钟损耗约400万吨质量所转变成的能量是何等巨大了。另外,如生物遗传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都要旁征其他学科知识。

五、制作教具,直观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制作和利用简单的教具模型,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板图、板画、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性的具体材料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如许多学生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对等高线、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只要使用“等高线山地模型”(可用泡沫自制)就能一目了然。另外,如褶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等都能就地取材制作教具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采用以上方法,或单独使用,或交叉并用,都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能力,获得丰富的、多维的地理知识,为将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涂德.中学地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

[3]张思先.2008年地理高考备考策略.地理教育, 2008, (2) .

地理 篇2

【复习方法】

1.对于区域(国家)特征的复习,要抓住区域最主要的特征,重点突出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运用地理要素联系分析法复习,把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综合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洲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2.善于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再一次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提高对相似知识的辨别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同类地理事物或不同类地理事物的相同属性才能进行比较。

(1)区间比较。如:非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2)国家比较。如:中国与美国、印度与巴西、日本与英国 【复习纲要】(结合地图册和《区域地理)重点落实以下知识)(1)各大洲重要特征

①东亚的东西差异;

②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 ③中亚干旱气候;

④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⑤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单一产品经济;

④欧洲西部曲折的海岸线、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达的经济;(2)各国的重要特征:

①日本地狭人稠的客观事实和对外依赖的经济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③埃及的尼罗河及其赠礼;

④德国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发达的乳畜业; ⑤俄罗斯独特的交通与工业;

⑥美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居世界首位的工农业; ⑦巴西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⑧澳大利亚半环状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 ⑦美洲南北纵列分布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⑧南极洲寒冷的自然环境。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一般货轮6月初从广州出发驶往伦敦,历时近2个月。完成下列1-3题。

1.货轮依次经过的海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2.若沿途不装卸任何货物,货轮吃水最浅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沿途中,白昼最短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气候特征相似,且都是干(旱)季气温较湿(雨)季偏低 B.两地所属气候类型在南北半球都有大面积分布 C.①地干(旱)季时降水比②地干(旱)季时多 D.②地湿(雨)季时降水比①地湿(雨)季时多

下图是“沿经度20°线上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和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5~7题。

5.该洲的地形特征为

A.以高原为主

B.三大纵列地形单元 C.东南高西北低,平原为主

D.中低周高以山地为主 6.图示前后大气环流状况,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尼罗河水量大增,阿斯旺大坝的发电量进入高峰期 B.图中C地树木落叶,草木枯黄,动物大规模南迁 C.开普敦少雨,好望角附近风急浪高

D.中国塔里木河进入枯水期

7.B地区土地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

A.土地沙化,降水稀少

B.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

C.土地荒漠化;过度垦殖和放牧,破坏植被 D.热带雨林破坏;人为砍伐 读甲、乙两个国家的轮廓图,回答8—9题。8.甲乙两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都分布有热带草原景观 B.国土全部位于南半球 C.人口集中分布于国土东北部 D.东岸有暖流西岸有寒流经过

9.关于两国进口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出口铁矿 B.都进口热带经济作物 C.都出口小麦、咖啡

D.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 读下图,据此回答10-12题。10.乙图中的丙国在甲图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正常年份,丁河河口附近海域

表层海水的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A.2月份

B.4月份

C.8月份

D.10月份 12.从中国乘船驶近①国附近时,人们都会感到海面风平浪静,其主要原因是

A.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B.高楼林立,降低了风速

C.受峡湾地形的影响

D.附近陆地的植被覆盖率高 下左图是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导致图中L地与Q处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海区属于印度洋

B.Q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C.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景观

D.油橄榄是该区域主要农作物之一

图3为部分国家盐碱化土地情况统计。完成15~16题。

15.盐碱化土地占总灌溉面积比重最大的两个国家,其灌溉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湖泊水 B.高山冰川融水 C.雨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16.图示国家中,土地灌溉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印度 B.土库曼斯坦 C.美国 D.中国 以下为“世界两条大河的三角洲略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关于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

B.两地区气候形成原因相同

C.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

D.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18.关于两个三角洲目前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易受风暴潮侵袭

B.乙地区常受台风影响

C.甲地区经常发生海啸

D.乙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19.如果城市A、B利用当地原料发展工业,最适宜的工业部门依次是()

A.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

B.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造纸工业

D.电子工业、制糖工业

读下图(图1)完成20—21题

20.关于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图所示地区属于同一个大洲 ②甲图所示地区位于乙图所示地区的西北

③乙图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 ④两图所示地区均位于大洋西岸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21.图中两个半岛的有关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半岛的西部地区均有高大山脉

②两个半岛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 ③a点所在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

④b点所在半岛气候由南向北大陆性渐强 A.②①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

22.读下面两幅“著名海峡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甲、乙两海峡附近区域的气候特征。

(2)甲、乙两海峡沿岸地区主要的农产品分别有哪些?

(3)1月,一艘由甲海峡开往乙海峡的轮船,经过甲海峡时风高浪急,而经过乙海峡时则风平浪静,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A是 河;B是 高原。

(2)A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气候,从位置、地形、气压带、风向带、洋流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A河航运条件及其形成原因是。(4)与A河纬度相近的另一大洲上的一条大河是。简要分析它在流向(总的趋向)、流量、水能、航运条件等方面与A河的差异。24.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10多年前单一化的“倒爷经济”(没有品牌和售后服务的一次性买卖)到今天以科技、能源合作为主的多元化贸易形式,中俄贸易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个互惠、稳定、规范的中俄经贸关系正在形成。

材料一:俄罗斯目前正在整体经济规划上向东部倾斜(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有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而周边国家是拉动这项计划不可缺少的力量,俄罗斯最近不断表达与中国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合作开发的意愿。材料二:俄罗斯的河流和湖泊图(甲)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示意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之间以

、(两自然事物)作为分界。

(2)俄罗斯东部经济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和。

(3)图中代号为②的河流的名称是,简述它水量丰富但是水运不发达的原因。

(4)结合图乙,试从人口、资源、经济的角度,分析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中将进行“东部大开发”的原因。

(5)俄罗斯的货流以煤、石油、天然气、木材、建材和粮食为主。根据俄罗斯的国情,其东、西部经济地带间运输量最大的两种运输方式应为

和。

(6)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原因是什么?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2008年3月3日,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召开了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

⑴湄公河在图上的数码是_____,它在中国境内被称为_____江,最终流入______海。

⑵该流域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分布,这种地形分布特征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强烈挤压抬升和流水的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⑶该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其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我国下列各省区中,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单项选择)A.贵州省 B.云南省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⑸流域内各国具有各自的地理优势,易于形成互补。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国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国家的代码是____,世界重要的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代码是____,世界稻米出口量最大国家的代码是____________。

⑹我国与流域内其他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试简述北美洲和亚洲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图中A、B两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C、D两地纬度相当,但两地年降水量差异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对图中①、②两区域气候影响更大的是_________地区,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图11中甲、乙分别是两个大洲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1分)

图11

23.5° 0° 23.5°

(1)这两洲的气候类型有什么相同?请说明原因。(4分)

(2)甲洲的地形有何特点?(5分)

(3)乙洲有哪种气候类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请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原因?(12分)《世界地理复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2A3D4D5A6A7C8A9A10A11C12A13C14D15B16D17D18A19B20C21D

(二)综合题:22.(1)甲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乙地终年高温多雨。

(2)甲图所示区域主要生产花卉、蔬菜、水果等;乙图所示区域生产天然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3)甲海峡冬季受西风影响,乙海峡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3.(1)A.亚马孙河 B.巴西高原(2)热带雨林气候

A河流域大部分地处赤道两旁,终年高温,处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多对流雨;其南面为东南信风带,北面是东北信风带;A河流域大部分为平原(亚马孙平原),以南为巴西高原,以北为圭亚那高原,西面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平原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岸有赤道暖流经过。由东北、东南海面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的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3)A河中下游流经平原,终年水量丰富,水流平稳,通航条件好。

(4)刚果河(扎伊尔河);刚果河发源于刚果盆地东南高原(赞比亚的东北部)地区,河流呈弧形穿过刚果盆地,向西注入大西洋;刚果河流域面积小于亚马孙河的流域面积,流量也小于亚马孙河;刚果河流经盆地边缘及下游河段时,河谷深,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比亚马孙河丰富,而航运条件比亚马孙河差。

24.(1)鄂毕河 冬季严寒,结冰期长;沿岸地区人口稀少;南北方向经济联系弱,物资运输需求量小。(2)①人口、科技力量和经济重心相对集中在西部区域,而重要资源和大部分国地面积分布在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较落后的区域。经济和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制约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②俄罗斯的东部大开发可以把落后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③东部大开发可以为西部地区提供大量的资源,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④可以缩小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发展。⑤加强与东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巩固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3)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进口量小;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5.⑴③;澜沧;南 ⑵山河相间;侵蚀(切割)⑶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⑷B ⑸甲;丙;丙 ⑹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各国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流域内各国资源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有利于流域内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

26.(1)北美洲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为低缓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平原,总体上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特点;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现代谷物农业 水稻种植业(3)D地年降水量比C地多;C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地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降水多。(4)② 气候变得干冷

强化地理三基,提升地理能力 篇3

一、基本数据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高考考试模式的变革,地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地理数据,地理数据已成为地理综合试题中最主要的命题资料和依据。地理数据可直接作为试题的背景资料,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出现,或者用图表来表达题目所给的或计算得出的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体现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特征,在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呈现给学生大量的数据资料,地理数据是地理学科的血脉和骨肉,离开地理数据,地理学科将无法存在。对那些能够表述地理特征的基本数据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的度数、主要气候类型划分的指标等,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不能含糊。

对策:1.总结记忆规律,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如秦岭淮河一线,若把北纬35度、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月O°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起来,则学生就能掌握该线南北的干湿状况、农业生产类型

2.通过数据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区域和事物的属性。若将南京、开普敦的气温、降水资料放在一起。学生可从中知道两者均位于亚热带,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3.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等方法,使静的数据动起来。若将天山、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雪线高度自然带的分布的数据进行对比,学生就能自我消化雪线随季节的移动,自然带南北坡的高度上的差异,山地牧场随季节的变换。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

首先,要求学生尝试掌握概念和原理,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表述简明扼要、科学、严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

其次,在应用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单纯的理论学习可能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但一旦与实践结合,灰色的理论就会变得鲜活。例如在复习“日界线”时,引用趣事:孕妇乘海轮穿越1800经线航行,在两侧各得一子,谁大谁小有几种情况;一人如何连续过两次生日等。多切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课本上有例子的要求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没有例子的老师补充一些典型的例子,或要求学生自己举出例子。

再次,多角度、多视点地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增加灵活性。复习不能采用简单重复,千篇一律方式进行,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大脑易于疲劳,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变式处理。虽形变,但其核心内容和解题方法不同,我们要把握其实质和内涵。

三、基本地图

地图是高考题中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读图与析图能力是高考检测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训练读图、析图,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基本方法有:

1.图文有机结合。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基本图形上,以图作为载体,图文结合。课本上基本地图下面有的设置了问题,但还可以提取有用信息,多设置几个问题。有的图下面没有设置问题,我们可以把隐含的基本信息挖掘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构建心灵地图。多读多看,特别是在识记一些图表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记,要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如物产图和交通图在记忆时要与农业、工业区位因素条件相结合。第二,在识图的时候每天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巩固记忆。每天十分钟读图识图填图,注意对前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进行保温。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在看区域图的时候,要把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因为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比较密切。

3.活用应变。在熟练掌握基本地图的基础上,学会一图多用的基本变式。进行图图转换,可把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

强化地理三基, 提升地理能力 篇4

一、基本数据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高考考试模式的变革, 地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已成为地理综合试题中最主要的命题资料和依据。地理数据可直接作为试题的背景资料, 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出现, 或者用图表来表达题目所给的或计算得出的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体现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特征, 在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呈现给学生大量的数据资料, 地理数据是地理学科的血脉和骨肉, 离开地理数据, 地理学科将无法存在。对那些能够表述地理特征的基本数据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的度数、主要气候类型划分的指标等, 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不能含糊。

对策:1.总结记忆规律,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提高记忆效率, 如秦岭淮河一线, 若把北纬35度、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起来, 则学生就能掌握该线南北的干湿状况、农业生产类型

2. 通过数据对比, 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区域和事物的属性。若将南京、开普敦的气温、降水资料放在一起, 学生可从中知道两者均位于亚热带, 高温不同期, 多雨同期。

3. 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等方法, 使静的数据动起来。若将天山、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雪线高度自然带的分布的数据进行对比, 学生就能自我消化雪线随季节的移动, 自然带南北坡的高度上的差异, 山地牧场随季节的变换。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

首先, 要求学生尝试掌握概念和原理, 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表述简明扼要、科学、严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传统教法中, 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 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通过投影化虚为实, 化静为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 深化地理概念, 并形成空间观念。

其次, 在应用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单纯的理论学习可能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但一旦与实践结合, 灰色的理论就会变得鲜活。例如在复习“日界线”时, 引用趣事:孕妇乘海轮穿越180°经线航行, 在两侧各得一子, 谁大谁小有几种情况;一人如何连续过两次生日等。多切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课本上有例子的要求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 没有例子的老师补充一些典型的例子, 或要求学生自己举出例子。

再次, 多角度、多视点地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增加灵活性。复习不能采用简单重复, 千篇一律方式进行, 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大脑易于疲劳, 效率不高, 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掌握。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变式处理。虽形变, 但其核心内容和解题方法不同, 我们要把握其实质和内涵。

三、基本地图

地图是高考题中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读图与析图能力是高考检测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训练读图、析图, 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基本方法有:

1. 图文有机结合。

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基本图形上, 以图作为载体, 图文结合。课本上基本地图下面有的设置了问题, 但还可以提取有用信息, 多设置几个问题。有的图下面没有设置问题, 我们可以把隐含的基本信息挖掘出来,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 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 构建心灵地图。

多读多看, 特别是在识记一些图表的时候, 不要孤立地记, 要与人类活动相结合, 如物产图和交通图在记忆时要与农业、工业区位因素条件相结合。第二, 在识图的时候每天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 巩固记忆。每天十分钟读图识图填图, 注意对前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进行保温。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方法, 在看区域图的时候, 要把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评价, 因为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比较密切。

3. 活用应变。

在熟练掌握基本地图的基础上, 学会一图多用的基本变式。进行图图转换, 可把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 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表格转换成曲线图, 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

4. 举一反三。

地理高考地理要素关系 篇5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①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地理 篇6

一、在地理课上引入生活情景,激活地理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让生活更精彩,古人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与睿智,说明地理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学生去自我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解决。“食”的问题有点难度,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进行点拨,又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使气氛活跃了。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居民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潮汕和我们贺州市,我提问学生:“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贺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呢?”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地理课上巧用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如讲到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植被应呈垂直变化时可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云贵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引用诗句“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讲到我国政区的名称时可编成一首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重海内台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讲内蒙古高原时结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了解我国辽阔的草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

三、将时事引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论是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我上完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及时将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我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的《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很快学生就回答说:“汶川并不是板块之间相互推挤,它可能是欧亚板块长年在边缘的能量不断向内集中,之后大量释放,才会造成这个板块内心地震,属于板块内地震。”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更高了。

四、让教学回归生活,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和谐地理课堂应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北京”一课中有关天气与气候内容的教学,我先抛出了困惑:“老师想去北京旅游,只有暑假、寒假、国庆节有时间,那什么时候去最好呢?”同学们有的说暑假、寒假,有的说国庆节,意见很不统一。我努力让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一起读降水量月分配图,画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沙尘天气笼罩下的北京城景观和市民出行的图片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以及到北京旅游的最佳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浅析中学地理当中的贸易地理 篇7

1. 贸易地理的重要性

1.1 地理环境是贸易活动的基础, 任何国家及贸易集

团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各地区的空间定位反映出该地区贸易活动的特殊性, 自然、人文、经济这三大环境贸易地理对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 地理环境与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各国经济贸易活动都是在世界市场中进行的, 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需要用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地域分工和地域组合的空间特征, 分析国际贸易活动的区域差异性, 并根据贸易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产生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的原因及其规律, 关于各国商品和服务活动, 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与地理方向, 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等内容。

1.2 贸易地理是边缘学科, 内容涉及广泛。

贸易地理是研究经济贸易布局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研究经济贸易地理基本理论和全面分析、阐述我国及世界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 全面反映了世界贸易布局的现状与变化。实质上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及对外贸易各部门在空间上的布局, 它与商业地理接近, 但是又不同于商业地理。商业地理主要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 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而贸易地理揭示了贸易布局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流通而服务。贸易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贸易布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特点, 揭示国内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为合理规划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从而为社会物质生产和贸易流通服务。

2.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开始于十九世纪末,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 地理课已成为中学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集人文、经济、自然于一体, 中学生需要一些地理知识的储备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 地理学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 其价值取向是“自我完善”, 中学地理内容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贸易地理虽属于经济地理的一个分支, 但是却又紧紧地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结合,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可是,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中有多少?从我们现在四个版本 (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 的教科书内容来看,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当中是很少的, 有的版本甚至没有。由于教材上没有关于贸易地理的知识, 地理教师经常认为它是不重要的。实际上恰恰相反, 贸易地理有着独特的内容, 它介于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 内容涉及广泛, 能够使中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 也认识人文世界, 通过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相关。但现实是贸易地理的内容教师没有或者很少谈及, 这使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不具有完整性, 是让人深思的。

3. 中学地理添加贸易地理的必要性

3.1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自

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也是一国对外贸易产生、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对各国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商品流向均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利用、保护能力不断提高, 自然界及自然资源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随之减弱, 因此, 自然环境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因素作用不是决定性的, 必须运用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观点来正确分析自然条件与资源对经贸活动发展的作用。

3.2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很多方面。总的来说, 贸易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发展国民经济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条件。从表面来看, 对外贸易与地理学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 但是大家都不能否认任何贸易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地域上, 均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的地理分布, 以及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地理学科完成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任务, 即加强国际贸易活动空间表现的研究。

3.3 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贸易地理属于边缘学科,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的挑战, 因而向地理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研究课题, 要求地理学界努力探索, 积极大胆发展和创新,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在实践中使学科本身得到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地理内容不断地前进。

3.4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中学生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基础。以中学为起点, 让学生提早知道现在世界的贸易环境和地理环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力, 使他们文、理有机结合, 及早地为成为贸易地理的人才做准备, 毕竟既精通贸易知识又精通地理知识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最缺乏的。

3.5 为培养学生的技能,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

中学地理的知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 中学也是技能培养的基础。要培养复合性人才, 就必须让其掌握更多的技能。贸易地理是一门重观察的学科,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贸易地理知识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它把贸易与地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将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这就能更有效地引导中学生掌握社会经济活动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联系, 培养中学生进行简单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 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6 为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

紧迫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 符合时代需要与社会需要, 繁荣我们的地理教育事业, 在中国贸易地理教学中应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愿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建设现当代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要加强国情教育, 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贸易形势和经济情况, 懂得并理解国家基本国情,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摘要:世界经济不断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贸易地理在此过程中极为重要。本文提出了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的必要性, 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贸易地理,中学地理教育,重要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于天福, 杨世连丹.谈加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问题——兼谈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任务[J].丹东师专学报, 1994.1.

[2]鲍玉莲.试论经济地理学科中关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观教育[J].集宁师专学报, 2007.3.

[3]李小建, 李国平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敦富, 孙久文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4.

[5]林玉珠.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初探, 2007.6.

[6]蒋珠燕.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8.

[7]张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地理教育——论地理教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的作用[J].玉溪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5.4.

[8]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6.

[9]陈尔寿.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J].人文地理, 1991.4.

地理 篇8

一、新教材图像系统的优越性

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图像使得教材形象直观、重点突出,通过形象思维可使抽象难懂的原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图像化地理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图像的运用

(1)看图。运用图像系统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要强调图像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最后明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2)析图。所谓析图是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探索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图像符号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事物及其规律,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3)绘图。绘图是图像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绘制地理教学挂图,还可以指导学生作家乡气温、降水月份分配地图、土地利用地图、城市功能分区地图、人口增长示意图、经济结构示意图等等。学生自绘图不仅把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在地 图或图标上,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如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图像性。绘图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边讲边画,化静为动;还可以化文为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4)重视综合用图。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综合用图、优化组图,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综合用图,要重视形象与抽象(如自然带景观图与自然带地图),表象与原理(如火山景观与火山原理图),平面与立体(如地形剖面与地形模式图),定性与定量 (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图与同级图) 以及正面立意与反面审思 (如森林作用正面绘图与森林资源破坏有关漫画)的有机结合。

综合用图,既要善于用好单个图像子系统内的复合图,组合图,更要注意多个图像子系统间的联系与配合。例如,教材中的“世界水资源”部分,图像系统内汇聚了包括地图、地理影像、地理绘图(含漫画)、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在内的多种地理图像。将图像子系统协调配合,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立体、从正面到反面、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世界水资源问题。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一图像子系统的运用与配合, 则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5)运用图像巩固知识。在复习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例如,讲我国的四大高原,首先出示表格,边总结边填写效果就更好。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图像教学

(1)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制作投影片。

(2)可以重点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便于两史一情教育。

(3)将轮廓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略图等有机地协调组合成一体,可生动具体地反映地理特征,增强表现力, 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地理应用技能的培养。

(4)能着重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兼顾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较为灵活。

(5)可根据需要设计与编制专题地图。城市、工业、人口分布、矿产、资源、农特产品分布,交通略图等图幅,内容单一,图面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四、图像的综合利用

(1)利用图像研究现象的分布规律。普通图像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自然地理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在图上可以从分析的角度去分别研究某一要素或现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如水系的结构、水系的密度;地形的起伏变化、高程与高差、形态结构;居民地的类型、大小、结构、集中与分散程度、居民地分布特点等。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

(2)利用图像研究要素或现象间的联系。通过研究要素和现象间的联系,既可以揭示全球大范围内形成的地带性规律,如水平地带性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又可以揭示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非地带性差异,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方向的地域差异,并能阐明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例如,通过世界土壤、植被图与气候图对照,首先可以看出全球范围的土壤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是由气候的地带性所决定的,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照地势图或地形图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土壤与植被局部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变化影响的结果。若将土壤图和植被图对照,将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土壤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有许多要素和现象都可以利用图像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如水系变迁、植被演变、天气变化、台风路径、城市沿革、人口迁移等等。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表示动态的图像, 从一幅图上可以直接看出这种变化的数量、幅度、方向、位置和范围等;另一种作法是利用不同时期出版的地图,或利用不同时期的资料编制成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地理 篇9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地理兴趣的培养与地理教学 篇10

几年来, 我正是本着这一原则, 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就部分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缩小师生距离, 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 融洽的师生情感, 可以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 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 真挚的师生情感, 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亲身体会到, 教师良好的情绪, 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 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 我认为,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因此,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需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缩小师生距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联系实际.适当组织课外活动,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 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 在学习一开始, 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 要结合课本上“动物园导游图”和“某村平面图”, 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这样, 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就会引发兴趣, 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 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 而且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 寻求支持, 最终全面掌握地图知识, 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 学习兴趣大增, 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 为提高学生兴趣, 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 渊源流长, 奔流不息, 浩浩荡荡, 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 穿过原野, 绕过山冈, 一路欢歌, 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 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 烟波浩淼, 水天一色, 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 湖水如镜, 山水相映, 景色秀丽。”通过贴切形象的描述,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 使学生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 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 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民谣来配合教学。

如在讲述电子通信时可引用古人诗句, “秀才不出门, 可知天下事”、“运筹于帷幄之间, 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换过来说, 在当代, “秀才不出门, 可知天下事, 可购天下物”已经成为时尚, 再配合一些因特网的使用图片, 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 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

地理 篇11

一、梳理因果联系,形成自然地理思维脉络

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性和规律性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注重推理过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因果联系进行层层推理。复习自然地理部分时,经常性地梳理因果联系、构建思维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探究“三角洲的形成”时,需要明确三角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应从海洋和陆地两个方面考虑,海洋方面与海底地形、海浪侵蚀有关。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因为流速减缓沉积而成,所以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的泥沙含量、河口流速密切相关,而含沙量由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和流速决定,因此,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思维模式。

复习自然地理时,还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以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为核心建立思维模式,梳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例如,以“河流”为核心建立知识脉络(如图2),遇到关于“河流”的试题时,便可以瞬间调动头脑中关于“河流”的知识信息。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二、整合专题知识,建立人文地理思维脉络

人文地理的主线是人地关系,在人地关系引导下,构建某一专题地理思维主线,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高考要求的基本技能。尽管现行教材不再过多强调学科体系,但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仍然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地理试题“问题中心”的命题方式,主要以专题知识的方式呈现。

构建完整有效的专题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拓宽思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城市”相关内容在湘教版必修I~III、选修IV和区域地理中都有涉及,且有部分交叉和重复。如果复习中只是教材知识的重现,学生难以形成清晰思路,解答试题无法恰当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通过仔细探究可发现:必修II第二章和选修IV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城市”相关知识,教材中其它内容主要探讨城市与各要素间的联系。因此,通过归纳和重组可以建立“城市”专题思维模式(如图3)。

三、抓住区域特征,构建区域地理思维脉络

高考地理知识和能力考查一般都以区域为载体来实现。虽是初中内容,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在高考考查范围之内。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特别要把握好复习的“度”,否则有可能极大增加学生的负担。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两句话“掌握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区域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不能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

例如,学习“中亚”时,围绕“干旱”这一主要特征构建思维模式(如图4),不仅能轻松掌握中亚的区域特征,做到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有机整合,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四、把握问题线索,理清环境问题思维脉络

在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突出的时代,地理学的落脚点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征只是背景知识,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采取措施提供依据。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和区域环境问题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复习时,不但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形成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等入手。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包括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危害;解决措施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解决措施是否有效,判断标准是看其能否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图5)。

地理 篇12

一、在教学进行前提出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新课程中, 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必须为“学”服务。以学论教关注的是学生做什么,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 学习的任务是真实的, 而学生又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路, 在教学进行前预先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生就会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习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 特别是联系汶川大地震的情况, 每位同学课下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地震的发生具有区域性吗?

(2) 地震是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可预测性?

(3) 地震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4) 在世界地图上观察地震的颁布范围。

(5) 你认为地震的防御措施有哪些?

二、缩小师生距离, 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的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亲身体会到, 教师良好的情绪, 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 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 我认为,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 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缩小师生距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演示,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接着进行教师提问, 让学生观察以上动画, 思考回答: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如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观察归纳能力;然后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观察地轴的方向, 昼夜半球的状况, 培养学生对实物的观察能力。总之, 通过观察实物、动画等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通过教师提问、共同讨论、教师点评、小结,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充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探究中不断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 达到了优化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多种方法组织教学, 调换口味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仅关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对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如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节的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围绕“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这样一个主题, 自主组织研究活动。在活动前, 我将全班48名学生组成6个小组, 各组推选出组长, 并给他们两节课的时间, 由组长带领大家制定出本组比较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活动的地点和时间。经过努力, 6个小组都很快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 有的小组课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有的小组则在有电脑的同学家中上网查询, 还有的小组干脆“兵分两路”, 一路上图书馆, 一路上网……针对水土流失的防治, 学生讨论热烈, 各抒已见, 两节课在讨论中很快结束了, 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十分明显。

五、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联系实际, 适当组织课外活动,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 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 在学习一开始, 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 结合课本上“动物园导游图”和“某村平面图”, 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这样, 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就会引发兴趣, 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 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 而且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提出, 寻求支持, 最终全面掌握地图知识, 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另外, 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模型的制作 (如简易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地形模型等) , 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邮票, 结合教学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气象观测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 学习兴趣大增, 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六、加强教学语言艺术,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 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上一篇:宗教文学下一篇: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