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地理

2024-05-31

中职地理(共11篇)

中职地理 篇1

一、现代劳动者必需具备一定的地理素质

当今世界将是一个日益相对缩小的地球村, 人们需要更高的国际交流能力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安全等领域内的有效合作, 从而创造人类最佳的生活环境。地理素质的高低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决策力、竞争力、应变力及生活情趣、生活质量的层次。地理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对地理事物改造利用和全面负责的精神, 有助于公民用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世界, 对人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格的完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 成为现代劳动者的中职学生来说, 必须具有一定质量的地理教育内容。

二、提高地理素质关键在教师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 需要有预见性, 超前性, 教育观念的转变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国际形势的变化, 还是我国经济主导型社会, 对地理教学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地理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是每一个地理工作者认真考虑的问题, 职校教师尤其要增强思想引领能力, 善于引导学生走出只重技能忽视知识的思想认识误区, 帮助其转变思想, 转换观念, 确立新的人才价值理念,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知识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地理教师来说, 努力探索, 锐意进取, 探索适合教育教学的途径, 已成为今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培养地理素质必须提高地理能力

1、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教师的引导, 应通过课前预习、提出问题、完成练习、指导课后复习、阅读课外地理读物等, 在地理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精讲为辅, 使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终身获取地理科学知识的方法的技能, 真正体现教学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课堂提问、有主题的班会,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通过指导学生举办地理小报, 撰写地理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加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是指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的效应而言, 即将已知用于不同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通过迁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目的, 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4、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技能) 。

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活动的能力, 即我们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 主要有如下方面: (1) 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首先,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其次, 要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技能;再次, 要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 (2) 地理计算技能, 初步掌握:在地图上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再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出山上山下的气温, 计算两地时差, 日期变化, 计算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3) 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 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地理教学应结合乡土地理的特点,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

5、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意见, 创造能力是经发散性思维而表现出流畅、变通与独创的三种解决不同特征问题的能力, 并不断地激发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1) 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 使知识系统化。 (2) 学会解题方法、训练应变能力, 教给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 通过日常教学交给学生基本技能,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 多组织实地考察,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 在教学思想上, 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 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 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地理素质教育, 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 强调科学思维, 科学方法, 实践技能, 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 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双向学习, 具有自学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些是提高中职学生地理素质的必由之路。

摘要:文章从现代劳动者的需要出发, 阐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进而从提高地理能力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地理素质的过程。

关键词:地理素质,中职学生,教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克宪, 地理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年Z2期.[1]黄克宪, 地理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年Z2期.

[2]张善才, 谈谈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1年04期.[2]张善才, 谈谈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1年04期.

[3]罗奇, 浅析地理素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9期.[3]罗奇, 浅析地理素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9期.

中职地理 篇2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的增长,人文素养的养成,甚至影响其创业或从业能力。由陈锡畴、王雁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的当前旅游职业教学改革的精神。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对此作了初浅探讨。

1热爱职教,“文武”兼备

我们知道,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不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⒈1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较多,它包括了自然和人文的许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若教师不热爱中职教育,就有可能不认真学习中职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不重视提高业务水平,这样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是比较困难的。只有教师热爱中职教育事业,他才能严格要求自己,钻研教材和中职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⒈2教师要能“文”能“武”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又分为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能“文”,即有比较渊博的相关知识和教学业务能力;能“武”,即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鉴于此,要上好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树立全心全意为中职教育服务的思想观念,立志成为合格的中职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第一,认真学习中职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中职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第二,以务实的作风搞好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三,善于与学生、企业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及企业相关工种或岗位的知识技能,以便教学时联系实际;第四,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不断汲取科技新成果,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研究学生,掌握信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所谓研究学生,掌握信息,就是要了解学生对教材预习、旅游见闻、活动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对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进而确立应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要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现在的中职生,也许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弱,但是各有特长、爱好。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中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有深入学生中,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已有知识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才能确定教学的方向,有的放矢、按需施教。了解学生的情况,可通过与个别学生交谈、向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学了解、与班干部座谈、印发“教学意见征求表”等途径进行。这样,教师不仅能把握比较准确的情况,对备好课、上好课都有第一手,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按需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养成认真学习、自觉探究的习惯。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⒊1研究教材,掌握体系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区划,以及旅游信息与地图。教师上课前,第一,要认真学习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资料,切实理解、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熟悉教学目标要求;第二,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提高对教材的认识水平,高瞻远瞩。同时,要根据教材章节内容安排,分析出其特征,从而拟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秩序。

⒊2编写教案,精心设计

中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中职教师面对的客体由学生、企业和文字教材三者组成,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特别是90后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加上受家庭成员的溺爱,他们好逸恶劳,缺乏上进心或没有恒心,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玩手机。在他们看来,学习好坏无所谓。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各环节时间的分配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熟悉了教材和掌握了学生学习信息之后,如何编写教案、如何组织教学或训练十分关键,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保持统一;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或训练重点、难点和教学秩序,设计动静搭配、答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力求做到让学生眼、耳、脑、口、手共同为学习服务。

4讲究方法,科学授训

方法即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教学的方法。“授”即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活动。“训”即专业技能训练。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既有旅游知识和相应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以满足他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⒋1教学内容系统要具针对性 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文化基础和进取意识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对旅游的见闻不一定少,比如有的学生随亲人有外出旅游过,有的学生耳闻目睹了家长所从事的旅游业工作,有的学生即使没有旅游的经历也从各种媒体途径对旅游有所了解,正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基于这些情况,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多寡、深浅、粗细,都要面向全班学生,从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入手,抓注重点,通过关键问题的分析来解决难点问题,深入浅出。知识的传授,既要做到系统,又要重点突出,特别要突出指导性和针对性。防止学生“吃不饱”、“吃不了”或“没吃好”的现象发生。必要时尚需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撷到想要的“果实”,让他们抱着希望来,捧着收获归。切忌照本宣科,围绕教本团团转。

在实践或技能训练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知、已有经验或技能情况,按照训练要求,向学生说清技能特点和要领,训练步骤要严格、规范,教师要做好示范,或课前训练班组长作为示范的榜样。

⒋2教学方法恰当

⒋⒉1用探究式教学统领全程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

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的质疑、解惑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对分比析、找出结果,并根据自主学习、探究得出的结论开展交流。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合作、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⒋⒉2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好比舞台。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常常会有不良的表现,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思想开小差。不过记性好,好新好奇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点燃他们好奇心理,引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关注自然的,也应关注人文的,如讲述武夷山“九曲溪”时,可问“九曲溪沿岸有哪些景观?各景观有什么故事?”在教学方法上,不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专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薄弱环节,宜用讲授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宜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后教师归纳的归纳法;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宜用问答法(提问其他学生)或个别指导法;对于教学复习、小结,则宜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综合应用;区域旅游业发展各具优势条件及旅游特色,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例如,讲解福建境内的武夷山与鼓浪屿两个5A级景区时,就可以问“同样是5A级景区,武夷山与鼓浪屿景观各有什么特色?”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就近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调查、考察法,以及模拟导游训练。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地理挂图、课文插图、多媒体技术、黑板略图。在教学形式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⒋3讲究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学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中职地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3

【关键词】中职地理 分层教学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89-01

随着新课改内容与要求的不断落实,使得现阶段的中职地理教学也在逐渐的更新和改革,并逐渐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发挥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中职地理教学为例,虽说现阶段的中职地理教学已经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仍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问题的不同理解力和解决能力就是典型的情况,那么要想对这些问题实现良好的解决,就要积极的引进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切实的理解力与综合素质,这时就可将“分层教学”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下是笔者对“分层教学”应用到中职地理教学的切实的探究。

一、对于“分层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分層教学”就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显现的差异进而落实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都有所提升,而且在一过程中还要将冗余的内容进行剔除,从而尽可能的满足能力不同的各类学生切实的学习需求,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分层教学”在中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分层教学

在进行中职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采用诸多的形式,比如访谈或是问题的调查等,对班级中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亦或是学习兴趣等进行切实的调查,而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或是探究,从而对班级内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或是对于地理的理解等进行切实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层次的分析和整体,第一层次的是仍处于发展层面的,第二层次的是需要对能力进行提升的,第三层次的是处于较为中等的状态,但是对地理知识不明确的,第四层次就是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较差的,需要教室进行帮助的,通过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切实的分层,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得能力不同的各类学生都可以得到能力的提升[1]。

(二)教学层面的分层教学

这里所讲的教学层面上的分层教学是与上述所讲的学生方面的分层教学相衔接的分层教学,它涵盖着对于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能力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的分层教学模式。它以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对于地理的认知情况为基准,所实行的“兼顾两头”的教学目标,其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将教学中大纲为基础,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地理认知和理解能力进行准确的把握,使得教学的思想、知识以及能力等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针对学生能力所制定的针对性的分层的教学模式[2]。

(三)课堂教学方面的分层教学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地理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针对教材中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在对学生地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掌握能力进行分层后,再根据其实际能力对学生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分层,具体可将地理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需要掌握的基础地理知识,这一层面的内容之所以称之为基础知识,就是要求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掌握和利用,第二层级的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地理知识,这类知识需要第一与第二层级的学生对其实现掌握并且还要对这部分知识实现良好的消化和巩固,而第三层的知识则最具难度的地理知识,这一层级的地理知识需要第一层级的学生实现了解并且要积极地进行课后突破最终实现掌握,而这一层级的知识对于第二、第三层级的学生来讲只需进行切实的了解,并且为日后的掌握打下基础,如有这两层级的学生有特殊学习需求还要以对待第一层级的学生般对待这些同学[3]。

三、结束语

“分层教学”在中职地理中的实践应用可以切实的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力和掌握能力,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而可以针对中职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以及认知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得传统的所有同学公用一个教学方式的模式得以改变;使得每一类的学生的地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升,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明生.实施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教——中职地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12(17):251,291.

[2]刘卫东.中职化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21(7):34-36.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与体会 篇4

一、研究教材,建好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依据教育部对教材一纲多本的编写原则,中等职业旅游类的地理教材达到十余种。不论哪种教材,阐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涵盖旅游业、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区划、旅游信息与图表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旅游地理》(陈锡畴主编)是服务于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2002年7月第一版投入使用。为了让教材更加完善,注重旅游和地理的结合,避开难度较大的内容,使之更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于2008年8月再版投入使用,即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陈锡畴王雁主编)。第二版教材的总课时为144,全书大范围来看分为旅游地理总论和分区两大块。课时和结构和第一版保持一致。第一、第二版对比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体例变化。每章前增加了“学习目标”,便于教师和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二)内容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对旅游资源分门别类进一步完善,删除了部分具体的景观点的介绍。以第三节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貌旅游资源”为例。教材一开篇就阐述了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岩溶地貌等八大种类的地貌旅游资源,与第一版相比增加了海岸地貌和花岗岩地貌。在介绍各地貌特征、分布的基础上增加了地貌成因的分析。把原来布设在开篇的山地旅游资源调放到了这部分的最后讲解,同时删除了具体的山地景观点的介绍。被删除的景观点将适当安排在后面的旅游区划中进行学习。这种调整不仅使教材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更加完善,突出了对地理“理”的学习,而且避免了部分知识前后的重复出现。其二,旅游区划中对各省的概况和旅游资源这部分知识在体例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删除了部分具体景观点的介绍,增加了5A级旅游景区。其三,更新了教材附录中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增加了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版教材突出了旅游与地理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力求学生“知和能”共同发展。

二、热爱职教,科学受训

1. 研究学生,备好信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薄弱、厌学的缺点。因此,中职教师要通过各方面的途径获得学生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特长和爱好,研究他们对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情感的桥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教学,实现中职教育目标。

2. 注重教法,科学受训。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台即舞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一堂课的最终效果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不可分。针对中职旅游地理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教材内容时,要做到关注自然,关注人文。旅游地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基于为旅游服务的特点,教材偏重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忽视了有关自然地理内容的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外延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自然地理教学,突出地理的“理”。譬如:讲到武夷山的九曲溪,我们可以讲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原理。让学生知道河流凸岸凹岸的生成,自然就知道河曲的形成,还可以推想将来河流的发展趋向。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今后在生活实际中一些问题,实现教学的一大价值。再如:讲到武夷山“玉女峰”,可以结合地质学中关于岩石形成和构造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生成,三类岩石的转变。结合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对学生进行“丹霞地貌”的教学。再引用九曲溪两岸的优美传说故事穿插其中,实现旅游地理的自然和人文典故的统一。这样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了地理文化素养,为掌握旅游地理技能做好了质的铺垫。学生学习旅游地理教材时,教师如果对地理知识只是轻描淡写、照本宣科,不做一定的延展,学生就会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或者强行塞给学生,必然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调整组合。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尤其那些学生薄弱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应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启发、探究、对话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复习课,教师应采用对比、综合、分析、概括、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系统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采用模拟导游的方式进行实战式的训练。当然,对教具的选择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探讨体会、合理有效应用,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旅游地理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日新月异。尤其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引起了教学的大变革。多媒体教学以其大容量、直观、灵活、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和景观图片实行多图组合切换,大大提高了读图效率。许多抽象的地理运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模拟展示。化抽象性为形象性、直观性,解决了教学的难题,让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声影图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走进旅游地理的天地。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它不是万能的,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多媒体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譬如,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把整个教学课堂交给了多媒体,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课堂从头到尾由多媒体全权代表,一气呵成。于是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最后学生在大容量的课堂中,完全按照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件模式和固化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学习,失去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灵活反馈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样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堂上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有的教师在课件中辅以大量的精美图片、特种声效、绚丽多彩的色调和有趣的动画效果,目的是使多媒体课件更加完美。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精美图片、特种声效、各种色调和动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到“欣赏”上,最终成了学习的干扰,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我们并不否认多媒体的教学功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除了优质课、汇报课外,更多的是平时教学。平时教学应把多媒体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个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实用性,凸显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问题,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科学统一,有机相融,优化课堂,提高成效。

(3)注重学生实践和技能的训练培养。

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这一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不同的,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点。中职旅游地理教育必须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实践与技能的训练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旅游地理专业的特点,营造浓厚活泼生动的职业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在教材景观点的教学中,通过职业导游课堂模拟演练,创设职业情境进行导游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班级学生分成3-4组。分配各组学习任务,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中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以导游员的角色介绍景观点,其他学生充当游客,并且向导游员提出一些问题,导游员解决游客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投入情境角色中,感同身受,培养旅游服务技能技巧。在学习各省区的旅游资源时,以组为单位合作设计游览路线,编写导游词等,并通过课堂交流,加以充实完善。此外,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如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等。通过学校的引荐,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景区的旅游服务中,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环境教育,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技能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锡畴, 王雁.中国旅游地理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中职地理教学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环保意识 培养 地理教学 中职生

现在是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何使人类的生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职学校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回顾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大规模城镇化的实施,自然物种不断的灭绝,茂密的森林被滥伐,导致地表地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资源紧张等各种问题的发生,这都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从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地理教学,应该突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地理教师要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

俗话说得好,“育人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作为地理教师,本身需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环保思维、环保行为,这是中职生环保意识培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从环保知识方面入手,让学生学会有关环保的多种知识。如人类人口数量增多、性别比例失调、石油资源、森林资源等环保知识,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环保意识。

其次,环境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的指导。地理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尤其是加强课外活动时间的利用,例如对山川河流的考察、周末的郊游、教学实践实习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对中职生地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得到亲身的体验,从而正确认识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促使其环保意识的养成。

再次,大力倡导学生成为环保的小主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每一个中职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爱护它、保护它。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每天从它身上攫取各种资源,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我们需珍惜和爱护身边的每一寸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学生抓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使学生做环保的小主人。

二、抓住地理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时时处于环保教育中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教学,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作为教师,要从抓住45分钟的高效课堂、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去培养中职生的环保意识。

1. 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但放眼全国,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主要矛盾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我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教学设计多设计一些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遇到的各种环保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师生要有质疑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取其精华,同时要补充相应的内容,来辅助主内容,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时政焦点相联系。因此,教什么内容、怎么去教,教师要心中有数。例如,温室效应问题,涉及了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森林滥伐等多个问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自己之所想,言自己之所言,出自己之所意。其次,地理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这里,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时空开放性的不断挖掘,地质博物馆、山川、河流,甚至田间地头等地方都可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它不仅可开阔中职生的视野,还能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奥秘和广博,更能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热爱自己的家园,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利用好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地理环保知识的运用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因此,要重视地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首先,利用平时的地理知识,把知识巧化实践行为。平时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天气,根据天气的不断变化,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为做有效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例如,2012年的夏天,我们这里接连几天高温天气,但不少学生通过冷热空气对流的知识,细心观察几天来天气的变化情况,然后得出几天后有可能出现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于是,他们向家长建议尽快把自己种的瓜果进行抢收,或者加强瓜果的保护。有些家长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使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但有些家长没有听从孩子的建议,结果损失十分严重。这里,中职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一起,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他们自觉遵循了自然规律,使我们人类趋利避害。

其次,通过参观访问提高环保意识。现在我们的社会的确在不断进步,但空气污染严重,火灾时有发生,用水浪费严重等却是现实。这里,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周边工厂,使其认识环境污染的主因,然后让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写成书信形式邮寄给有关主管部门,从而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从课堂内外抓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敢做环保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范津京.中专地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吴萍.职业技术教育应引进环保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0(27).

中职地理 篇6

关键词: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1. 转变教学观念, 注入新活力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教师往往将课堂内容安排得满满的, 而且全部都是在中规中矩的过程中完成教师个人安排的演说。然而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势下, 教师不得不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特点, 让学生多参与进来, 即改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 教师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多说, 以求做到与时俱进, 符合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例如, 可以给定学生一个陌生的旅游地点, 来让他们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和行程安排, 这里就举福建为例来进行相关说明, 可以选择红色旅游路线、历史古迹旅游路线、山水人情旅游路线等, 从中还可以了解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淳朴的风土人情, 加深对这一地区的认识, 通过进行分组比赛, 最后评定出最佳的那一组,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也使学生产生想要继续学习的兴趣, 并且给学生讲课的机会使其展示自己的风采, 在讲课中获得荣誉感, 进而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学习。

2. 善于运用计算机辅助传统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课程讲解, 使地理事物在学生面前展现得具有生命力, 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多样性, 也可以延伸知识点, 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同时教师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有合理的安排, 否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例如, 教师在讲解福建地形的时候, 如果配有相关的图片, 那么就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它的丘陵地形, 进而很好地理解它的布局, 也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由衷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智慧的伟大, 甚至产生想亲自去看看的冲动, 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3. 灵活运用手工作品来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地图、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来教授课程, 可以请学生在课下分组来完成教具, 一方面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 画一张中国地理简略图, 来帮助记忆各省市的旅游景点的位置, 标注出经纬度可以大体知道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情况 (包括地形、天气、交通等) , 进而来安排出行的日程,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提高导入技术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 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课程导入的技能。中职旅游地理学科是酒店、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 加之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低, 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注重板书技巧和课堂提问技巧

板书技巧既要求教师写一手漂亮的字,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崇敬感, 又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主要的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对本次的学习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抓住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为以后的巩固奠定基础。此外,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要把握准确, 讲解重点, 不要让学生的思绪过于涣散。

6. 轻松学习, 探究式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现代教育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发散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 采用朋友式的交谈方式来舒缓课堂的紧张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 开发智力。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 轮流让学生做导游来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介绍, 加深他们的印象, 在轻松的游玩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生动有趣的讲解来教给学生知识, 进行能力培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不断去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黄彩霞.浅析旅游地理学新教法[J].科技信息, 2010 (03) .

中职地理 篇7

一、现阶段中职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 现阶段中职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中职院校的学生要忙于各项专业技能的实训和语数外的繁重课业, 地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特殊的一课, 没有繁重的课业要求, 也没有实训的种种任务, 因此地理成了很多学生最期待的学科。然而, 这种期待并没有表现在课堂教学上, 更多的学生将地理课看做一种课余消遣, 学习兴趣不大, 课堂上很少有人跟教师进行互动, 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差。中职地理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识图等手段, 了解各大典型气候的形成以及相应的特点, 通过世界几大城市的发展, 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 理解我国主要的地理知识等等。

二、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为了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笔者根据自身执教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 进行识图读图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笔者看来, 地理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 那就是图, 这里所指的图并不是历史中单纯的图片, 而是一幅幅蕴含众多信息的地图, 只要学生能够读懂一张地图, 就能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可以藉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我们的学生初中毕业, 在初中所接触的地图过于简单, 符号标记较少, 因此, 对于地图的兴趣不大, 只要教师能够在中职地理课堂上, 让学生读懂一副较为复杂的地图, 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的认识。

动态生成教学模式和地理图的结合, 需要教师进行步步引导。比如, 在中职学生的第一堂地理课上, 为了改变学生对于地理的认识,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本市的地图, 然后将主干道的名称都抹去, 将一些地标建筑物, 比如学校、市政府、医院等等也改换名字, 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任务, “我想从A地点到B地点, 可以有哪些路线, 其中的行程各自有哪些”, 十分钟后, 告诉老师你们的答案。这是动态生成教学的第一步, 首先给学生一个任务, 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学习状况, 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第一个任务比较简单, 只要学生能够从地图上分清方向, 找到目的地和出发地间的道路, 至于路程问题, 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比例尺知识。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 笔者发现,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所有的道路, 路程的计算也大致相同, 这就说明学生们的地理基础还可以, 因此, 笔者原本的基础教学就可以有所改变,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我在AB途中想要欣赏到一些美景, 应该如何走”,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转变, 第一个任务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而第二个任务则需要学生在大脑中进行分析, 看到美景需要有什么, 然后能够在地图中找到代表公园、湖泊、树林的标志, 最后甄选适合的道路选择。这一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就各不相同了, 笔者可以继续生成其他难度较高的问题。当学生最终发现这张地图的地标建筑物与自己的所在地区很相似时, 豁然开朗, 心中有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地理的实用性得到体现, 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

(二) 使用动态生成模式, 从地理的实用性出发, 加深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毕业后很可能要进入单位进行工作, 更加倾向于学习一些能够在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 更加看重学科的实用性。在上文, 笔者已经提到地理在地图上的实用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想要让学生真正对地理学习倾心, 就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的契机, 将地理的实用性展示给学生, 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比如, 在中职地理刚开课时, 笔者就从市气象局下载了全市一年的温度、降雨量图, 分别细化到每一天, 不过, 在这些图中, 还有一些其他的符号, 学生没有见过。一开始, 有学生会出于好奇, 看看图, 不过这种反应并不是笔者需要的。一个市的降水和气温, 每年的变化幅度不大, 后来, 很多学生发现, 图中的描述的降雨量和自己过去经历的一个月很相似, 气温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 很多学生开始体会到地理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结语

总体来说, 动态生成教学模式是一种需要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 需要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反馈给教师。

参考文献

[1]孙林.中职地理有效教学之我见[J].职业技术, 2014年10期.

[2]尹峰.浅谈如何提升中职地理教学实效性[J].高考, 2015年5期.

中职地理 篇8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从业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因而, 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色, 也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基础地理信息在测绘行业的重要性逐渐提高。近年来, 国家测绘项目都在围绕基础地理信息开展, 同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明确提出“加强地图管理、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意见。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培养更多合格的地理信息测绘人才。

“融合项目教学”即通过模拟生产单位相关的典型工作项目, 按实际生产要求, 营造企业生产情景, 让学生在完成生产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 并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中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 课堂成了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尽管有些教师费劲心思把课堂教学设计得别出心裁, 学生依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来转的,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从学生角度来看,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习过程就成了知识盲目积累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埋没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 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思想不稳定, 如按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效果差, 经常出现“老师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睡倒一大片”的上课情景。同时, 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教学, 很少参与测绘生产项目, 这样从书本上来再教回书本上去的教学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 中职生面对这样一种新的职业技能教育形式, 大部分学生是充满兴趣和动力的。中小学教育导致他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产生厌烦, 但是职业技术类学科, 特别是测绘地理信息这类需要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 让很多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 采用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才是中职教育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融合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1. 实施目标

通过融合项目教学, 分阶段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基础, 扩展学生实操技能;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贯通教学、实训、生产三个环节, 实现产、学、教的结合。

2. 实施对象

学校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某年级共4 个班。

3. 实施过程

如图1, 对测绘单位进行调研, 了解近年来常规生产项目, 确定典型岗位和工作任务, 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将其分解为学习项目, 并进行项目设计, 经部门教师讨论及学校确认, 确定项目流程并进行项目教学, 最终根据学生实习效果进行成绩判定。整个实施过程, 首先对学生分组, 选出组长, 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协调组内的任务分配;其次对教师进行分工, 每位教师负责项目的一部分, 为学生培训讲解。每次课有至少两名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及时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特例问题个别指导, 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4. 实施内容

以“某地区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及建库”为依托项目,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 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处理、属性录入及总体建库的教学和实训。项目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地图绘制”“普通地图编制”“专题地图编制”“数据库”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将各科知识点融入到项目流程中。通过项目实施, 不仅让学生理论知识得到提升, 也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 更让学生了解了完整的生产项目流程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依据项目设计, 学生分组分阶段对基础地理要素, 如房屋、道路、水系、管线、工矿及其设施、地貌、植被与土质、点与注记等进行矢量化、属性数据录入、要素关系处理、数据转换、入库前检查等操作, 最终导入到地理数据库中, 提交项目成果。项目中所包括的知识内容如表1 所示。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评定, 由日常考勤 (10%) 、阶段性项目成果评分 (40%) 、个人成果总评构成 (50%) , 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

四、融合项目教学效果

融合项目教学旨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实训促进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加强实训技能, 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其中, 学生通过融合项目培养, 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 做到主动学习、主动与教师沟通、主动思考项目过程, 也提高了分组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社会合作能力。

1. 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提高

项目完全按照知识学习过程设计实施, 学生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完成任务, 并逐步接受所用知识点。在融合项目教学过程中, 先将该阶段的知识点以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任务, 会发现自己所学的无法完成后续任务或步骤。教师以此为契机继续讲解原理或操作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目的, 主动去思考该去学什么, 教学效果也就更明显。以此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项目结束时, 学生也完全掌握了生产过程和必备的理论知识。

2. 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

项目管理采用生产单位常用的管理方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 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完成项目, 每组选出一个认真负责的学生作为组长, 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下达任务时, 教师向组长制定任务, 组长对组员分发任务;质量检查时, 组长检查组员所完成的作业, 教师则抽检所有学生作业。同时, 制定严格的工作纪律和时间安排, 不仅提高工作效率, 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工作场景。

3.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常规的教学安排, 每门课程一周仅安排一两次上机实习, 通常到下周学生基本忘记了大部分内容, 还要重新学习,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时, 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完全分开, 课堂所学融入不到实际操作中, 更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目的。融合项目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些缺点, 学生根据实习进度边学边做, 提高了专业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工具则是计算机, 很多学生计算机基础非常差, 通过融合项目教学, 学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基础操作, 更掌握了专业软件的使用。到了项目后期, 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 动手快也就意味着效率的提高, 也就保障了项目可以按时完成并确保其质量。

4.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融合项目教学对于教师也是新的挑战, 教师要脱离书本完全掌握整个项目过程和所关联的知识点才能辅导好学生, 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才能对学生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真正做到“双师型”教师。

五、结束语

融合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主动去掌握理论知识, 增强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断改善师生关系, 让学生更乐于学习、乐于与老师沟通、乐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经融合项目教学实施,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满足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 值得深入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燕, 夏敏磊.电子电路课程融合式项目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02) .

[2]冯宇华.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趋势探讨[J].江西建材, 2016 (02) .

[3]陈伟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新模式:项目融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9) .

[4]杨运鑫, 罗频频, 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04) .

中职地理 篇9

1 教学实践

1.1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海洋资源的六大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2) 能力目标:a.识别海洋资源的类型入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意义;b.理解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c.熟识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进程及生产过程。d.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德育目标:转变传统的“重陆轻海”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海洋资源观和权益观, 增强学生国土意识。

(4) 创新目标:通过设置角度新颖的应用型讨论题, 让学生大胆想象, 各抒已见, 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 并设置情境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1.2 教学重点:

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与渔业生产、海洋油气开发、围海造陆。

1.3 教学难点:

理解开发海洋对解决我国能源、食物及其它资源的不足和发展对外经济、拓展活动空间的意义。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及课内外学生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采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 应用自学辅导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 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注意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有效吸收和提取信息,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4 教具准备:网页课程, 多媒体教室。

1.5 课时安排:1课时。

1.6 教学过程:

【影片导入,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海洋》影片, 提问:看了影片你有何感受?

学生小结后, 教师结合我国实际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并略讲知识结构。

【上网学习, 协同探讨】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略)

1、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分为哪几种类型?开发利用现状如何?

2、在海洋近岸、大陆架海底、深海海盆分别分布有哪些主要矿产?

3、为何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4、为什么海底油气开发往往采取国国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 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 以最快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加工取舍解决问题。

【精讲小结】教师利用相关图片及影片精讲重点: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

【测试反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含八道选择题、一道读图题, 题目略) 。

【案例分析】教师简要分析围海造陆的典型案例:荷兰、日本、澳门的围海造陆。

【上网学习, 讨论发言】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谈谈围海造陆的利与弊。你认为盘锦市近期内有无必要实施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以扩大用地面积, 为什么? (大屏幕显示)

学生针对问题收集信息, 经分析、讨论后在BBS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价发言】在论坛中挑选不同观点、有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简要评价, 并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

【探究性作业】

(1) 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并将设计图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并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可以先设计一张蓝图作为底图, 然后转绘在矩形胶合板上, 再用塑料泡沫板或有机玻璃板做出各种海上设施模型, 用乳胶粘贴在胶合板上设计的位置, 最后涂上设计的颜色, 标上注记, 模型即完成。

(2) 世界主要海运路线距离量算并将结果写到论坛:使用Google地球世界地图, 查找出世界七大航线, 然后根据地图的比例尺, 量算各条航线的距离。

教学设计图:

2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地理学科课程整合, 其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的规划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应用网络课程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及本节课教学, 反思如下:

2.1中职学校艺术专业地理学科课时总数少, 不足普通高中的一半, 我校地理学科三年共108课时, 如何高容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强化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是中职学校艺术专业地理学科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年来, 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及新课改的要求, 自主设计开发了高中地理网络课程, 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容量, 同时给地理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本节课即为应用网络课程实施的, 课堂内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效果良好。

2.2 取得的经验:

2.2.1 学生方面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拓展知识, 扩大信息来源,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由传统的学习方法: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 这点非常重要。

(3) 利用网络特点, 对学生本着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分组, 课堂上使学生在激励机制下更乐于学习, 既保证了个性化学习需要,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2.2 教师方面

(1) 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制作网页, 思考问题设置, 使教师在备课中开始教师角色转变的反醒, 教师的角色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2)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使自己更多地从组织者、引导者角度指导学生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变“苦学”为“要学”和“乐学”。

3 不足方面

课程整合中的课堂教学, 虽然经过精心的教学系统设计, 充分准备, 但在教学时, 也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由于网络的浏览速度, 在学生讨论时, 无法及时上传自己的观点等还需进一步思考。

总之, 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地理学科的整合, 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知识建构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合理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唯其如此, 才能在整合研究之路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7)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7) .

[2]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 .[2]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 .

[3]韩瑛, 寇海莲.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3]韩瑛, 寇海莲.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

[4]李兆君, 刘晓昀, 高铁刚.论教学系统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和范畴[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4]李兆君, 刘晓昀, 高铁刚.论教学系统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和范畴[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

中职地理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8-02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快乐,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有兴趣的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兴趣的学习,能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那么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利用课堂的45分钟来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想方设法采用启发、诱导,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中职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事物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当中,引语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它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后面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讲故事、说趣闻、运用典故、引用资料以及结合时事热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日界线”时,我提出:我们都很喜欢过生日,因为那天我们都有很多惊喜,如果一年有两个生日,我们想过吗?有一对孪生的兄弟,正常来说是哥哥比弟弟大,相反是弟弟比哥哥大,这是为什么呢?这样来引入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如在讲“季风”时,我引用《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就可接受知识的65%。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将抽象的文字信息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到好像身临其境,产生真实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来授课,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于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锋面移动等抽象的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语言和图片讲解的话,学生很难掌握。我就采用相应的动画素材,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收到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巧用身边事物,运用直观手段教学

自然地理中许多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假如能巧妙运用身边的事物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就能轻易掌握知识。我采用“直观演示法”,把抽象的地理规律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连空间想象能力很差的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能理解知识原理。如在讲授“热力环流”时,我在课堂上点燃一根火柴,然后不断转换火柴的角度,我们会看到火柴的火焰总是向上,这时我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又如讲授“气旋”时,我点燃几张纸,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燃烧后的纸片是怎么随空气运动的,然后画出它的运行方向。又如在解释“褶皱构造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这地理现象时,我把一块橡皮擦向上弯曲,橡皮擦上出现了很多小裂痕;再把橡皮擦向下弯曲,橡皮擦绷得很紧。把这些现象演示给全班每个学生看,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背斜顶部因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的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石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地。

3.整体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如我在讲授“中国的商业区和商业中心”时,用“生日同月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小组就我国的“商业区和商业中心”制作一个30秒的电视广告,广告宣传的内容由各小组自己定,并为之设计具有创意的广告标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方案,角色扮演,解说及实时音乐说唱等,现场气氛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角色转换,学生充当小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当小老师,既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又能增强他们的胆量,锻炼口才,增强信心。例如,我在讲授“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内容上,以抽签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布置四个任务主题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各组学生自觉查阅文献、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制作课件等,为上好课而作出充分的准备。各小组组员先在组内试讲,然后选一名代表上台授课。部分学生讲得很成功,这样就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们的自信心,激起了他们表现欲望,都想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部分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但语言和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学生们的口味,更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成效。

三、活用生活地理,引发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继而对地理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广东每年平均5.2个龙卷风,最多发地区在佛山。特别是2015年10月4日台风“彩虹”在湛江登陆时,佛山顺德、广州番禺和汕尾海丰也遭遇了龙卷风,其中导致番禺和顺德共5人死亡,168人受伤,广州佛山地区大面积停电。我就以龙卷风为题向学生们详细介绍它的成因、特点、危害以及当遇到龙卷风时如何求生等地理知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如在讲“城市的区位因素”时,我出示我们佛山南海区的地图(包括地形、河流、交通、行政区划等),让学生说说影响南海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今后经济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新的增长点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结合乡土地理实际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活用生活地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地理原理原来离我们竟然这么近,内心倍感亲切,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去。

四、学生亲身体验,增加兴趣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受教育者才能的发挥更离不开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效十分显著。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有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对自己所在的镇街的旅游资源进行走访调查,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又如我开展“知我南海,爱我南海”地理课外活动。学生划分为几个活动小组,各自选取不同的主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本地的报刊杂志、地方电视及网上搜索等方式获取南海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经济建设成就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最后通过模仿电视节目“现场报道”的方式展示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整个过程民主、开放,气氛愉悦,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乡土化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中职地理 篇11

关键词:中职,旅游地理,任务引领,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只有学习好地理课程才能更好地学习旅游地理课程。由于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繁多, 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乏味, 教师如果仅仅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 那么, 就会严重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无法有效地进行旅游地理知识的学习。但是, 如果教师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 借助设计问题或者任务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教学, 学生就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掌握旅游地理知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任务的设定要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完成教师制定的教学任务时, 需要借助问题进行学习。因此,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交流沟通的空间。任务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职业的魅力。旅游专业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设计任务时, 可以借助分析案例的方式, 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了解和掌握服务意识, 以及如何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 在进行“中国旅游资源概述———人文旅游资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反面教材的案例, 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 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总而言之, 以任务引导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课改的趋势, 在设计任务过程中, 需要符合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入手

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较, 由于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学生的基础较差, 为了再次体验校园生活, 选择进入中职院校继续学习。并且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成绩较差, 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从而设计出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重拾自信, 取得成就感, 对学习充满兴趣。比如, 在进行“旅游资源概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搜集和总结, 选出代表进行发言, 对搜集到的景点信息进行描述, 再从其中评选出最佳的小组, 予以奖励。

三、分析任务, 处理教材

教师布置了教学任务, 学生会对任务的完成制定一个计划方案, 然后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具体化和清晰化的操作完成。在完成设定的任务时需要将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 但是, 经过尝试发现凭借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解决设定的问题。此时, 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并且提供与任务有关的资料信息, 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来理解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的逻辑性来进行教材的编排, 对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重视。而任务引领教学模式是需要对设定的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比如, 在进行各个地域风貌旅游资源图片类型的分析时, 学生只需要明确各种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才能精准地判别出资源的类型。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将理论知识补充在教学内容中, 学生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出图片类型,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重小组合作在任务完成中的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小组, 让学生协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团队协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也节约了课堂资源。比如, 在进行旅游地理知识讲解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景点进行介绍。学生需要讲出该景点的位置、乘车路线、景点特色、历史文化等, 各个小组之间分工合作, 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采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来教学,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 以任务完成的情况和总结为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自发地思考和分析,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乐.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任务引领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旅游地理为例[J].学园, 2014 (26) :72-73.

【中职地理】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07-14

中职中心07-14

中职生05-09

中职日语05-10

中职园林05-13

中职外贸05-21

中职声乐06-01

农村中职06-02

中职会计06-07

中职数学06-09

上一篇:三个女性下一篇: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