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能力(精选12篇)
团队合作能力 篇1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一个团队中,为了有效完成共同目标,成员应当具有的一种能够融入团队,并贡献各自的知识、观点,以及进行相互协助以完成团队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获取协作的能力和执行能力。“拓展训练营”的流行,说明了组织对培养员工团队合作能力的渴求,也说明了会计专业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但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这种能力明显不足,如林志军等指出,在18种技能的中国会计教育现状与受访者期望之间差距排序中,团队合作能力排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企业家精神、人际关系能力和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人际关系能力和分析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也有一定联系。显然,有必要分析会计学专业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由于对此问题进行的研究匮乏,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索。
一、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是培养不足,即责任在培养方的高校而不是被培养方的学生。一方面,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学生没有抵培养该能力的动因;另一方面,在知识供给关系中,学生是被动的需求方,对于供给内容和供给量几乎没有选择空间,因此没有抵培养该能力的条件。
利用平衡计分卡探索因果关系的递进原理,可以形成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因果链图,如图1所示。图中左边部分表示从原因到结果的方向,箭头为结果,箭尾为原因;中间部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因果递进关系链,其中,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既是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又是教学流程管理问题的结果,而教学流程管理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观念问题的结果,终极原因是认识观念问题,终极结果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右边部分为中间部分各个对应方面的具体化。整个因果链说明,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是没有培养(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没有培养的原因是没有要求培养(教学流程管理问题),没有要求培养的原因是没有想到要培养(认识观念问题)。
(一) 第一层因果关系链: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为果, 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为因
从课程设置上看, 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内容。首先, 第二课堂不受重视。没有如同第一课堂一样的教材、培养方案和成熟的教学方法, 自主性特征明显, 学生的收获大小取决于自觉性和悟性。其次, 实训和实习环节不受重视。实训教学课程停留于对教材知识熟悉的层面, 个别软件虽有互动功能, 但学生则是以“玩游戏”的心态在使用, 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 基于就业压力、安全、经费、企业商业秘密等方面考虑, 学校、实习人和实习单位都没有将实习过程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予以考虑。再次, 有利于增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跨学科课程不受重视。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都以教育部确定的课程为主干, 鲜有特色, 跨学科课程一般是选修课程, 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此都并不重视, 如质量管理学、投资学、心理学、制造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的选课率普遍不高;即使选修, 学生一般也没有购买教材或者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的习惯, 大部分人满足于对教师课件的了解, 掌握程度较差。
教材问题是另一个影响原因。首先,会计学教材有重知识轻能力倾向。我国的会计专业教材倚重于对会计制度的解释和会计准则的介绍,偏重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知识传授;练习题主要是对教材中已有知识的重复,案例分析没有情景介绍,只是练习的一种翻版,更没有合作解决问题的练习,难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其次,会计学教材有唯会计视角倾向。如管理会计中“短期经营决策”所涉及的定价决策、生产决策和存货决策等内容,给人的感觉实际这就是决策的全部内容,事实上真正的经营决策要涉及到决策准则选定、备选方案确定、方案评价、方案决定和方案实施等步骤,而管理会计中的内容不过是其中的方案评价步骤而已。又如,管理会计中“长期投资决策”的多种投资评价方法介绍也是如此,给人的感觉是决策者就应当按此评价结果抉择,但是在真实经营活动中,任何投资决策都不是仅仅依靠管理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
(二) 第二层因果关系链: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为果, 教学流程管理问题为因
教学流程管理模式是评价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标准, 根据“要得到什么就考核什么”的著名论断, 现有模式折射出的知识本位论必然产生前述的课程设置问题和教材问题。教学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生练习——考试 (或考核) 四个阶段。在教学准备阶段,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具有专职实务经验的人极少, 教师的知识主体形成于学校, 也是唯会计视角的;以科研为业绩评价基本标准的机制也使教师无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在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拷贝课件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并不多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是最基本要求, 而教学大纲与教材保持一致也是最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很难拓展;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很难有机会到实际单位参观、见习, 对会计实践缺乏感性认识, 会计知识仅仅停留于一些概念之上。在课后的复习和练习阶段, 学生主要是巩固教师讲授的知识, 不是为了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考试阶段, 学校一般要规定试题题型的通用模式, 其中客观题为主, 并预设标准答案;考试目的以知识掌握为主, 最终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根据标准答案判定的考试分数又成为学生评优和选拔的基本标准。
(三) 第三层因果关系链:教学流程管理问题为果, 认识观念问题为因
教学流程管理模式是外在表现, 支配它们的是深层次的认识观念, 这种认识观念 (或称为价值观、主导逻辑、组织惯例等) 形成于高校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积累, 一径形成就具有超稳定性, 并成为“隐形知识”指导日常教学活动, 难以改变。目前, 高校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认识总体上属于“生产导向+推销导向”的传统观念。此观念源于市场营销学, 其基本特征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单位内部, 形成由内到外, 以内为主的思维方式;只关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使用有限的推销方式将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这些特征在现有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中可以得到印证。 (1) 对社会需求了解有限。林志军等的研究表明, 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专业学生的三组调查对象对于知识、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在五种最重要的知识中, 教师认为金融学最重要, 而从业人员却将其排在第三位;从业人员将工程学排在第十位, 而教师和学生都将其排在第十八位;教师和学生认为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应包括“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和“外语技能”, 但从业人员则认为人际关系比外语才能更重要。即使近来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对毕业生进行一些就业状况调查, 但是其调查的目的、方式以及调查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达到对社会需求有深入理解的程度。 (2) 培养目标不明确。根据孟焰和李玲的调查, 我国高校普遍认同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为“通才+专才”的目标。但是对于“通”和“专”的含义并不明确, 与国外理解的“知识+能力+职业价值观”培养目标相比缺乏可操作性;此外, 目标设置本应是结合自身条件、客观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而定的产物, 但是各个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 极少有真正适合自身的目标定位。 (3) 没有认识到研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观念是“人才立校”或“质量立校”之类, 但是实际奉行的观念却是“科研立校”, 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还限于如何按照教学要求培养出来 (“生产导向”) 并通过促销方式使之就业 (“推销导向”) 即可,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关注不够。
二、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解决对策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包含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过程图,见图2。
(一) 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
营销观是对“生产导向+推销导向”的传统观念的发展,其原意是指,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并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它是一种外向型思维方式,以整体营销为手段,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形成“市场——企业——市场”的行动轨迹。在此,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能够明确知道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需求者(顾客)是谁;能够及时知道需求者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能够及时制定、调整并实施满足其需求的培养方案;能够以社会需求而不是上级指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具有不间断地与顾客(会计人才需求者)接触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营销策略。
转变传统观念,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只能走大众型人才培养模式之路。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使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以研究型为导向,即使是在美国也大约只有6%的大学真正属于研究性大学。另一方面,在大众型培养模式之下,各个大学还面临竞争激烈的人才供给市场局面。我国目前设立会计专业的“一本”和“二本”类大学就有307个之多。在这两种局面的共同影响下,如果人才观念依然停留于满足现有的质量标准,或者所培养的是会计人才需求市场无法感知的高质量人才,最后都会在竞争中失败。
(二)实施与营销观导向相匹配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调整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内容
与营销观导向相匹配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应当突出:设置以团队为主的项目竞争活动, 如设计以小组为完成单位的会计制度设计题目、资产评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等;增加学生参观、课程实习和与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的机会, 尤其是增加与会计部门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接触机会, 了解它们对于会计部门的工作要求;改变考试方式, 大幅度减少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比重,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而平时成绩则由作业、小测验、演讲、团队项目成绩等组成。
相应的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跨学科课程设置,并使学生明白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和学习的重要性。设置跨学科课程的目的是使会计学专业学生明白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的职能内容及其运行方式,进而能够从这些职能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即实现换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来自实践单位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此外,应当向学生传递这些跨学科课程的意义、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例如,清华大学2008年开设的商学导论、工业生产概论(1)和(2)三门跨学科课程,如果没有指导,学生就很难将这些课程与其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二是设置专门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介绍及培养课程。目前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但是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开设了30个学时的“团队协作”课程外,还没有其他大学专门针对会计学专业的能力培养课程介绍。如果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设置该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教材中可以增加综合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五点:明确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团队合作能力,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求各个小组必须进行分工,明确各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要有书面的小组成员交流记录;以口头形式报告小组成果和合作过程;交流团队合作经验与教训。
(三) 进行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经过上述活动后, 如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就要进一步强化各个步骤,将其标准化,形成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要通过单环学习方式和双环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单环学习方式是在不改变现有培养观念的情况下,检查相应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能否充分满足培养观念,检查相应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流程管理方案相符,检查上述方面的执行过程是否与规定相符。双环学习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检查培养观念,检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这些观念就是一系列关于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因果关系的假设,它们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些观念在环境变化后是否继续有效。第二步是根据验证后的观念检查单环学习中的内容。正如阿吉里斯指出,所有组织都需要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单环学习适合于惯例、重复性的问题,有助于完成日常工作;而双环学习更多地与复杂、非程序性的问题相关,并确保组织在今后有更大变化。
本文认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是培养不足,使用平衡计分卡探索因果关系的方法发现,培养不足的原因是一个包含四个方面三层次的递进式因果链:认识观念问题——教学流程管理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其中认识观念问题为终极原因,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是外在表现。认识观念问题体现为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观念停留于“生产导向+推销导向”阶段。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且具有双环学习特征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模式。本研究结论便于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上厘清思路,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制定有效措施;研究思路也适用于对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容:《由团队协作课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科技信息》2008年第18期。
[2]邵瑞庆、杨家亲:《中美会计专业教材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 2008年第1期。
[3]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4]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系统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5] (美) 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学习》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团队合作能力 篇2
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7月12日至13日在西电大学J114教室,陕西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再教育培训。我接受了系统学习团队创新沟通管理培训讲座。两位教授讲得很精劈实用性很强,通 过经验事例与理论结合,使我感触很深,特别是沟通协作、指挥链等,开阔了视野,通过这次培训,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我的几点感受
一是单位组织的这次培训,为我们野外技术人员增长了见识,学会了作样去创新、沟通与管理,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员工团队精神、执行能力,以及怎 样去执行,给我们创造 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二是聆听了二位教授的讲座,感受颇深,懂得了怎样去沟通,怎样去执行,该采用什么手段样以及优缺点,明白了怎样与上下级同事间处理好关系与方法,怎样才能更好的沟通,怎样完成上级部门提出的任务,提高效益。!三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协作精神、沟通管理方面有了好的方法与技巧,怎样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各种协调方法。
培训讲座中最有影响的几种工作方法
一是怎样利用人脑风暴法。激发灵感,实现超越自我,最大效益的掌控灵感发明创新,变幻想为现实服务于人民。!二是工作态度方法:怎样去沟通,摆脱障碍,遇到问题多想想,换位思考,逆向思维,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三是沟通管理指挥链,正常链与横向链多种链使用的优缺点,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产生的效益等。
对自己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自已的工作方法,处事的态度,建立和谐团队精神。好的方法,团队精神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再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如果没有好的执行也就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在
今后的工作中,第一步就要提高我们的执行力。
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遇事多遇上级领导沟通,了解领导所要的目的,更好的完成任务。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沟通创新、提高效率。把所学到的用在管理工作中,更好的解决如何干,怎么干的问题。
三、提高协作创创团队能力。正确利用协作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团队协作力量,发挥最大感染力。更好的达成共识,以避免“走弯路”,“白费力”的现象。
对单位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单位的规章制度。完善办事按章执行,因素是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完善我们的制度,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按章程办事,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按制度办事。
二是希望单位上级多到基层一线体验,换位思考,多一些谅解、办实事、多听取各方意见,低姿态做事,高标准办实事。
团队合作能力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结合;团队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参与探究的兴趣,积极生活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列出了各学段的具体要求。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
一、结合短线训练活动,切实优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只顾着完成长线的主题活动任务,可以安排一些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短线能力训练课,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快捷地掌握团队合作要领,优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长线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如本学期开学,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我安排了一次《谁是最佳“小卖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到任务后,觉得很新鲜,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很快自主建立了活动小组。小寒、小雨、小杰、小亚、小烨和小钱也组建了一个小组并推选出组长小寒。看着他们就这样结束了准备活动,我忍不住悄悄提醒:“是不是要分一下工,明确每一个同学的责任?”他们听了,立刻聚到一起,开始了小组讨论,小雨说:“我语文学得比较好,我可以想一些押韵的广告词来吆喝!”小亚说:“我家是开超市的,家里有电子秤,我做计量员。”小杰说:“我数学学得好,我来算账吧!”小寒说:“我觉得卖东西就是要吆喝得好,我嗓门大,我和小雨一组吧!小钱可以机动,看到哪里缺人手赶快顶上去。”小烨说:“为了吸引顾客,我制作一幅广告吧!”活动那天,小烨打出他精心制作的广告,小寒和小雨大声吆喝“溱湖景如画,番茄甲天下”、“姜堰番茄鲜,相伴每一天”……小钱和他们一起吆喝,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小亚和小杰守着摊位忙得不可开交,小钱赶忙帮他们计算、打包,最后这一组获得了“最佳卖手团”冠军称号。谈到成功的诀窍,小寒说:“因为我们明确了职责,每个人主动承担任务。”小杰和小亚说:“多亏了小钱的帮忙,否则我们真的来不及称量,计算,打包,那样许多顾客一定会到别的小摊上交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但既激发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又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优化了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合长线主题活动,有机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还有意识地结合活动实际,挖掘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点。如在开展《关注学生安全》的活动时,各小组都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开展了活动。一天,交通安全组组长小明气呼呼地告诉我:“老师,小奇的任务是采访,可是这么久了,他什么也没有干,能不能将他踢出我们这一组啊?”我听了,心想:这一组虽然制定了活动方案,组内也进行了分工,他们掌握了合作的技巧,可是合作能力不强、合作效率不高,现在他们小组出现问题了,何不趁此机会强化他们的合作能力。于是,我参与了交通安全小组的活动,发现大部分同学能按照分工有效地完成任务,只有小奇例外。面对着小组成员,小奇羞愧地说:“我想去采访,也写了几个采访问题,可是我不好意思,再说,组长也没有催我。”我顿时明白了,小奇其实还是想完成任务的,只是性格内向,态度不够积极。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我让他们商量解决办法。小明不好意思地说:“小奇想完成任务,我们是一个小组,一个集体,我们都来帮帮他吧!”小组成员立刻行动起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奇理好了采访问题的顺序。为了让小奇摆脱羞涩,大胆采访,小组里进行了排练,最后他们一组陪着小奇完成了采访任务。
结合长线主题活动捕捉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又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合学科课堂教学,积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语文、数学、科学、德育等学科课程中都有一些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它们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但又有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任务,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整合,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不必过多强调课程的界限。如在教学《莫高窟》时2-4自然段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自主阅读,出示如下自学要求1.自由读2-4自然段,做到读通、读懂;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批注你喜欢的原因;3.小组交流补充,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时,大家先独立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确定每组中心发言人,记录人,接着轮流发言,作好记录,最后集体练读。汇报时,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本组观点,大家一起朗读展示。这样的语文自学活动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们提供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我们应该多动脑筋,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团的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团队合作能力 篇4
一、教师合作团队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1. 教师合作团队的内涵
乔恩·R·卡曾巴赫和道格拉斯·K·史密斯在《团队的智慧》一书中是这样对团队下定义的:“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 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在德鲁克看来, 团队是由少数才能有互补性的人员组成的集合, 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其核心是共同奉献。斯蒂芬·P·罗宾斯给出的定义是: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笔者结合团队的概念提出教师合作团队是由若干名具有互补的知识、技能的教师, 他们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有共同目标和规范, 愿意进行沟通与协作。也就是说教师合作团队主要是指教师在其中能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经验资源共享、平等交流, 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教师群体。教师合作团队是一种介于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之间的组织形态。它依存于学校的大环境中, 同时具有独立的组织身份。它结合了各个层次的教师, 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提供机会, 为他们进行全面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平台。
2. 教师合作团队的构成要素
为了使团队工作更有效率, 教师合作团队应包括三方面的要素: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分工合作、个体都获得专业成长。
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 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英语教师合作团队应该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 由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在这样的教学团队中, 既可以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使优秀的教学经验得以传递, 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 同时又可使中老年教师从年轻教师的身上学习到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重新焕发教学活力。一个团队的组成就是依靠一个小组的共同愿景, 明确的工作目标是英语教师合作团队存在的最稳定的因素之一, 是教师可以合作、持续合作、关注研究问题的动力。团队的认同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一个是成员之间的认同感。认同感可以保证团队成员尊重并遵守团队的规则, 在意见甚至利益分歧的时候做到充分沟通与包容, 认同感决定着团队文化的形成。
二、英语教师合作团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 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 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部分英语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 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以及在教学态度等方面还比较欠缺, 而在团队中这些欠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弥补和提高。英语教师团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 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学习, 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英语教师合作团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
1. 英语教师团队有利于促进教师间主动平等地交流
教师团队组织为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 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展示和表达自己, 可以从众多资源和优秀教师那里吸取宝贵经验, 相互改变自己和他人, 实现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 通过团队中的优秀教师来教育年轻教师, 运用自然的暗示, 可以使年轻教师在自辅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更加关注同事的能力发展, 学习同事们的教学长处, 从而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
2. 教师团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教师的显性知识主要是指可以表达和交流的与教师专业、教师能力、学科教学等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则指的是那些隐藏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经验性的知识。实践表明, 隐性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隐性知识通常很难在教师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流。在教师团队中, 教师通过专业集体生活, 通过多向的交流互动, 直接观察和体验同事, 特别是团队中优秀教师的学习和工作, 使隐性知识得以感知、交流、内化与传承。最终, 使得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得以实现。总之, “教师个体是受益的, 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鼓舞和支持, 使教师不再孤立。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和意见的交流, 有了一个完善他们团体解决问颗、领导和沟通技能的机会”。
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优化英语教师合作团队的对策
1. 创建团队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在英语教师合作团队建设中应重视教师合作文化的建设, 整合各种力量, 协调好教师之间利益与责任的分配, 并运用创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信念与教育思想, 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让教师们在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中不断发展、进取, 促使教师文化由个人主义向自然合作发展。
2. 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
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 要以信任为基础, 以沟通为手段。相互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基础, 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的保障, 相互信任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教师团队是教师间的一种合作活动, 它的建设必然要以教师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同时, 教师团队的建设要以沟通为手段, 教师之间只有通过良好沟通、开诚布公、坦诚相待,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才能保障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才能实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
3. 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
英语教师团队是以教师间的合作为基础的, 教师的合作能力是保证教师团队有效实施教学的基础, 而当前教师合作能力的缺失又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在建设英语教师团队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师合作能力的培养, 即对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知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首先要使教师明白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其次让教师了解掌握有关合作的理论知识, 使教师的合作行为有据可依, 可以通过团队成员自学然后交流的形式, 也可以通过团队学习的形式;最后通过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方式, 培养教师与他人合作的技能与技巧, 促进教师合作能力的提高。
4. 建立教师团队评价机制
当英语教师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时, 还需要学校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尽管学校在需要的时候会强调团队的重要, 而在实际中往往不是这样, 有太多的学校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奖励教师, 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强化教师单兵作战, 只关注自己教学情况的作用, 所以学校要以团队为单位,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主动参与合作团队的英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激励, 以鼓励教师参与合作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赵中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2]戚业国, 陈玉琨.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8) .
[3]乔恩·R·卡曾巴赫, 道格拉斯·K·史密斯.团队的智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4]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出版社, 1998.
[5][美]Sylvia M, Roberts&Eunice Z.Pruitt.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合作活动和策略.赵丽, 刘冷馨, 朱晓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6]龙君伟.校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与建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5) .
团队合作能力 篇5
团队的战斗力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团队成员的互相欣赏和熟悉---欣赏长处,熟悉短处,目的是扬长避短,每个人都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有些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点,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要想成功融入团队,善于发现和欣赏伙伴的优点,是走进他们之中的第一步。
2、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尊重
相互尊重,能为一个团队营造出良好的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团队资源形成最大程度的共享。而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将彼此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共享,那么,这对整个团队以及每一个成员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宽容
如果你冲别人大发雷霆,即使过错在对方,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以同样的态度来回敬你。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反之,如果你能以宽容的胸襟包容同事的错误,驱散弥漫在你们之间的火药味,相信你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进一步。
4、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平等
坚持以人为本,不论地位和等级,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平等相处,团队成员之间就不会产生距离感,他们在合作时就会形成更加默契、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团队产生有效战斗力,效益达到最大化。
此页内容来源于: 【访问查看大图】
5、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荣誉
维护公司利益,捍卫团队荣誉,维护公司利益,就是要求员工尽职尽责,热爱本职工作,不做任何与职责相违背的事,不做那些有损公司形象和信誉 的事。能够维护公司利益的员工,都具有强烈的荣誉感,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的利益来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和捍卫团队荣誉。今天我以公司为荣,明天公 司以我为荣。
6、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目标
明确目标,凝聚团队战斗力,团队组织真正的领导人不是某个人,而是大 家共同的目标和梦想。目标就是方向,就是成功的彼岸,就是生命的价值和使命。要把个人的目标趋向团队的目标,把团队的目标变成每一个人的目标。目标使我们有方向感,不会迷失自己;目标使我们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7、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信任
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团队协作就是一句空话。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首先相信物,其次是相信自己和自己的经验,最后万不得已才相信别人。而这一点,在团队合作中则是大忌。信任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让自己拥有这份自信!
8、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沟通
沟通在团队工作中非常重要,是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团队中传递,并达成共识的过程。成员间的沟通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效沟通,可以保持团队在合作中的默契度。
9、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负责
负责,不仅意味着对错误负责,对自己负责,更意味着对团队负责,对团队成员负责,并将这种负责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之中。任何有利团队荣誉,有损团队利益的事情,与每一个团的成员都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的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谁说那不是我的责任之类的话,这种人显然对团队没有足够的忠诚,缺乏责任心。
10、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人处事若不诚实,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建功立业。一个个体,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在团队中也无法立足,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团队精神应该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而只有当你做到了“言必信,信必果”时,你才能真正赢得同事的广泛信赖和支持
11、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结果
“结果”是判断团队有效战斗力的唯一标准,团队期望的结果是完成目标任务,得到团队想要得到的结果,就是团队具有有效战斗力的基本表现。只有“结果”才是判断一个团队是否具有有效战斗力的唯一标准。无论过程多么曲折、激烈和精彩,最后没有达到完成目标任务的“结果”,这个团队就不具有有效战斗力,甚至是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
12、如何培养团队的合作能力之成功
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无论是谁,在这个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要想做成大事业、取得突出的业绩,就得学会跟别人合作,借助团队的力量取得胜利。时势造英雄,我们都钦佩英雄们的个人成就。但事实上,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并非他们当中单独的个人创造出来的,他们只是团队的一部分,巨大的成就属于团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团队合作能力 篇6
关键词:团队合作;职业核心能力;应用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提高大、中专在校生以及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在2010—2011年度的第一学期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我有幸参与了团队合作的教学,极大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一位专职英语教师来说,这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能力挑战。以下是我从中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有效的素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教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涵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体现在一个字——新上。这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我校为了上好该课程建造了新课室,课堂完全用新模式进行。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立足该教材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挖掘适合本课程又适合学生的素材,结合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好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上团队合作的课,我认为备课是关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40分钟的课,备课或许需要花上5倍、10倍的时间。因为它不但要求教师熟悉教材,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专业以外的知识,如果能结合一些时事、优秀的企业案例、新型的团队活动,学生的投入度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所以自从接受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培训后,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有关团队合作的事例和活动,我就马上记录下来,建立一个库存,遇到适合的课题就可以拿出来和学生分享。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着眼学生的能力发展
综观我校开设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堂基本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学生足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落实这一教学思想,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引出备课时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和组里的同学合作交流。而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
例如有一次课堂讨论,我们要求学生在组里讨论《西游记》《水浒传》或《三国演义》所体现的团队意识,然后每组派一名同学总结发言。其中有位学生发言说其实《西游记》太突出个人色彩,引起了其他组学生的非议,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我们两位教师均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研究,我们全程参与和关注,而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总结。我们都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而且不明确说哪位学生的观点是对的,哪位是错的。这让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经过一个学期的团队合作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能力明显有所提高,由第一节课不知所措、只顾自己的表现,而变得踊跃发言,能换位思考,顾全大局。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校内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超市课”,旨在培养社会需求的后备力量及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及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以实践课程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与他人交际、沟通、交流,开展团队协作活动。课后,我们经过问卷调查分析,对接受该门课程培训的学生进行访问,包括他们在生活、学习、求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都将有意识地安排到课程设计中,并促进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主动应用核心能力,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水平、就业能力及创业信心。
例如,在一次“交流与合作”的核心能力训练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些实际职场情境,并安排了难易相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体会职场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提前步人社会、感受社会,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受学生欢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另一次“自我学习”能力训练中,我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自我学习能力技能汇报”展示会,通过学生探讨合作、联合组织、自编自排、集体展示等方法,让班级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我学习核心能力”的重要价值,并自觉地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另外通过开展手抄报、调查问卷、志愿者活动、联谊会等各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能力,对今后步入社会、走进职场是十分有利的。
四、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上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团队合作的课堂上,我们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有时采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就某一案例展开小组讨论;有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角色体验中得到感悟;有时进行团队游戏,让每位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游戏而感受合作的乐趣和意义。
因此,在该课程中,我积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乐于学,教师也乐于教,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课堂上,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配合课堂活动,慢慢地他们都喜欢上这门课。而且我觉得每次的课堂任务,我们老师讲完要求和目的后不用给予过多的指导,要让学生小组探讨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让他们自己各展所长,老师也不用急着总结点评,要让学生先分享活动的体会和感受,让他们每节课都吸取到一点东西,真正达到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有效的团队教学目的。
五、遵循“能力为本”原则,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可及时反馈学生的核心能力与基本取向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我们主要开展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科学界定学习成果,由教师对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在评价过程中,我没有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而是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习进步隋况等相结合,以此发挥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目标导向及质量监控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其成就感。总体来说,可将这种“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②建立在学习过程的清晰、透明基础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均了解评价的目标;③适当分离评价中的鉴定功能和工作的改进功能,更好地发挥评价与反馈的作用。
团队合作能力 篇7
1 团队合作的相关概念
“为了共同的目的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一起工作”是“合作”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1 9 9 4年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的是美国圣迭戈大学斯蒂芬罗宾斯教授, 即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信念、有能力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才智和资源, 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公正和不和谐现象, 同时会给予那些大公无私、诚心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 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2 团队合作精神在篮球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从篮球运动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看出, 篮球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 在实际比赛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成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 团队合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篮球是一个集体项目, 个人的力量固然重要, 但无论个人多么成功都不算成功, 只有集体的成功才是个人的成功。当一个球队内部, 人人都从思想上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 队员与队员, 队员与教练之间, 教练与教练之间, 就会形成一种融洽的心理状态。彼此之间的观点、信念、价值取向、目标、行动和思维就会趋于一致。有利于增强球队的战斗力, 提高教学与训练的质量, 增强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力, 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 去战胜强大的对手。
篮球运动中团队精神与社会提倡的团队精神是有明显区别的。社会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隐性的概念, 篮球运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外显的。如果一个球队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它绝对不会取得好的成绩。实践证明, 团队合作精神无疑是影响一个球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这是与社会提倡的团队精神之间最大的区别。社会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和检验。它的优越性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来表现。篮球运动中的团队精神是团队所有成员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的整合并在团队整体作风、纪律性、凝聚力和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有无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强与否, 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决定篮球运动水平的高低。
3 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理论依据
3.1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关于修正和理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以学习强化原则为基础的。所谓强化, 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否定或肯定的后果, 在以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这种行为的影响。从强化的性质和目的看, 又把它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 反之则是惩罚。对于篮球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行为要给与积极的评价。
3.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观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斯基、认知科学和学术辩论的理论为基础的。皮亚杰主要观点是:合作是通过他人来协调自己实现共同目标。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事件, 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教师在大学课堂上强化团队合作精神教学, 就是要让大家学习过程中把意见统一, 从而促成内部成员相互作、相互信任, 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3 心里适应理论
人的心理适应过程呈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随意顺应, 即不必作出任何反应, 自然而然地适应客观环境, 如在良好的环境中, 可以比较容易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另一种是顺意适应, 即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意识, 去适应客观环境。如法律规定的各种要求, 而强制适应公共秩序和公众道德。所以在篮球教学中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营造出一个团队合作的环境, 使学生强制状况下或者潜意识中接受团队合作的理念。
4 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策略
4.1 分析篮球教材和学生
分析篮球教材可以更好的把握教材和确定教学重点。要更好地分析把握教材,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教材知识体系, 二是确定知识点, 三是确定篮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结合教学对象, 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炼能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教学素材, 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 使篮球教学即丰富多彩, 又富有特色。同时篮球课堂教学还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可以更好的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所以就要对学生进行分析, 把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对症下药。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篮球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结合学生心理、生理和个性特点, 以及每个人的学习基础性格特征, 紧扣教材拟定相应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4.2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 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注入新观念、形成新理念。通过体育教学给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促进其全面发展。
4.2.1 运动技能与团队合作意识协调发展
体育学习是一个通过身体活动与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和意志活动, 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团队合作精神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融入教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是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统一, 因此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为教篮球而教蓝球, 应改变精英培养的思想, 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 而不仅限于对篮球的教学。
4.2.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
师生关系是教与学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与神圣, 因此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对学生而言, 老师的赞赏就是一种兴奋剂, 使自己有更好的成绩。篮球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亮点并给予赏识, 同时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从而使学生通过篮球课堂学习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4.2.3 运用合作教学策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队员的个体作用和配合作用必不可少。篮球课堂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均发生于学生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之中。每个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沟通配合完成教学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运动技能可以提高, 学生在课堂中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能大大提高了其彼此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 这样才能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互动与互助, 提高教学效果。在篮球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按照课堂学习内容和目标把学生进行小组学生讨论、运动体验小组讨论, 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因子,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合作学习的要素, 让学生亲身体念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优越性。同时,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 树立合作精神, 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实行“互动与互助”。从而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策略起到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
摘要:篮球运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团队所有成员信念、价值追求、意志品质的整合并在团队整体作风、凝聚力、纪律性和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文章通过三种理论的支持, 探讨通过篮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教学,团队合作
参考文献
[1]夏道辉.“和”的思想与团队精神[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3, 5 (2) :26~37.
[2]黄世荒.排球运动中现代团队凝聚力的培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3) .
[3]孙民治.《篮球运动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4) .
[4]陈规宁.论体育团队精神的培养[J].金山·下半月, 2010 (3) .
团队合作能力 篇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核心素养”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我国也于2014年3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 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相关要求。核心素养不仅要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等内容, 而且在指标选取上更要反映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 虽然各个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在指标选取上不尽相同, 但“团队合作”绝对是其中的关键内容, 这被国际上公认为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核心素养。
“团队合作”概念于1994年, 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 即“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此后, 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 团队配合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学会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是一个关键的能力。 但由于当代初中生多数为家里的独生子或独生女, 在家里地位突出, 很少想着去配合他人, 与人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在日常德育工作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为他们个人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二、实践策略
在学校生活中,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团队, 班级同学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但是, 班级人数较多, 直接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是很难有效达成的。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尝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自成一个团队, 再匹配有效的奖惩机制, 共同激发各组成员从本小组利益出发, 相互协作, 同时促进与其他小组良性竞争,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最终使小组成长为一个优质团队。随着团队建设逐步开展, 各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1.利用小组建构确立小组共同愿景和目标
团队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工作就会索然无味。因此, 在确定各小组成员时, 需要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学业表现、常规表现等方面尽可能进行平均分配, 使各小组不输在起跑线上。小组成员确定后, 各小组通过充分讨论, 确定本小组的组名、组训和组歌, 这是小组构想共同愿景的过程。
但是, 仅有精神层面的愿景是不够的, 小组作为一个团队还需有可操作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小组成员的动力。这种目标包括长远的目标及阶段性的目标, 例如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一周目标等。小组完成这种阶段目标能进一步提升成员的成就感, 使小组长远目标更加明确。同时, 这种目标还需包括多个维度, 才能从多个方面规避团队发展的不利因素。维度可以包括学习成绩、卫生表现、纪律表现、体育表现、德行表现等。另外, 这种目标可以是整体的, 也可以是个人的。 小组内部成员参差有别, 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实际状况, 在制定个人目标基础上确立小组目标。
2.利用小组活动促进小组顺畅沟通
沟通是团队建立信任、营造良好人际氛围、共同协作的基础。小组沟通状况需要在一次次历练中得到完善。为此, 班级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可以拆解为小组任务, 使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
在年级的一次“故宫”素质提升外出活动中, 我班各个小组提前接到了他们的任务, 每个小组负责实地讲解故宫的一个重要景点, 内容包括景点名称由来、景点功能作用、景点建筑特征、景点匾额对联等。接到任务后, 各小组成员兴致高昂地进行了组内分工, 有的按照需要介绍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工, 有的按照准备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工。在实际活动时, 各小组都能按照自己事先做好的分工秩序井然地给大家做景点介绍。通过这次活动, 小组内成员的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利用小组评分体系增强小组存在感
在一个单位或部门中, 一个团队运行的好坏是影响团队的生存的。在班级中, 也应该创设环境让每个小组都体会到存在感, 小组评分体系的建立就有这么一种功效。首先需要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确定小组评分细则, 从哪些方面进行评分, 设定什么分值合适, 评分后如何进行奖惩, 这些都关系到小组的切身利益。开始运行后, 各小组从互相竞争中逐渐加深自我的存在感, 小组每个成员愈加努力地为小组用心用力, 关心小组的得分、分析小组的问题、计划小组的发展, 团队意识从而愈加强烈。
在我班期中家长会上, 各个小组长向家长汇报了本小组前半学期的总分排名并分析其原因。汇报时, 组长们既坦诚自然地肯定了组内每个成员的优点和付出的努力, 也实事求是地说明了每个成员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俨然是小组的“大家长”。他们真诚的态度、朴实的语言和细致的说明让家长们感触良多, 小组的存在感不仅植根于学生心中, 也走进家长的意识里。
4.利用组长负责制提升小组领导力
团队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团队的领导人, 领导人关系到团队行动实施和目标的完成。在班级小组中, 组长的角色至关重要, 组长应能以小组利益为重, 以身作则, 善于协调和激励小组成员。因此, 在组长的选择上必须综合权衡。组长一旦确定, 就要承担起本组“领导人”的责任, 推动小组有效地运转。
新一届初一学生需要完成综合社会实践任务, 由此我班实行了组长负责制。各小组长督促组员填写活动感悟、上传活动成果并检查合格情况, 然后向班主任汇报最终完成结果。原本庞杂的任务在组长负责制下完成得井然有序, 在规定日期前全部合格完成。各位组长从中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领导角色也得到了小组成员的进一步认同和肯定。
5.利用组内互补制增强小组协作意识
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家, 家里的每位成员互相体贴、 互相照顾。在班级小组建设中, 笔者也想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这种温暖, 希望他们能主动地为同伴分忧解难。
根据年级规定, 每天放学后所有学生都要把自己坐的椅子撂起倒扣在桌子上, 以方便值日生清扫。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时常忘记, 而不倒扣椅子就要扣除小组分数。笔者每次看到没有撂椅子的学生, 总会搜寻他们小组是否还有学生没有离开教室, 如果有的话, 就会提醒他帮助本组同学撂好椅子。很多时候, 小组成员间会自觉自愿地互相帮助, 笔者看到后很是欣慰, 这种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的表现不正是一个团队所需要的吗?如有学生生病, 笔者也会第一时间提醒小组其他成员帮助生病的学生把椅子放好、把学习材料收好或者把作业记好。
三、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小组建设, 笔者感觉学生小组的荣誉感和归宿感日益增强,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也愈加和谐。 遇到任务时, 小组长能发动大家集思广益, 做好分工, 顺利完成;遇到问题时, 小组成员少了互相指责, 多了直面问题, 共同分析, 共同行动。
学期末, 笔者在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小组的小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 的学生认为自己愿意去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协作;96% 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表示满意;97%的学生认为自己愿意配合组长完成各项工作;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小组长有能力带动小组成员一起努力;96%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有困难时自己会主动提供帮助;93%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合作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组建设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上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
在开展小组建设后, 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团队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会积极主动地追求自我的完善, 为小组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 学生也愈加认识到团队中每个成员的重要性, 充分领悟到了团队的意义所在。
在实施过程中, 如果能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 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首先, 尽可能保持团队的稳定性。班级小组一旦成立, 频繁更换组员甚至组长会让学生对于团队的概念大打折扣。小组出现问题, 应尽可能在组内解决, 这样既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 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次, 尽可能使团队与团队之间建立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虽然实际生活中, 团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班级里, 为加强小组的荣誉感和归宿感, 推动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有一个较为平等的基础是必要的, 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小组的发展。总之, 班级小组基础上的团队毕竟有别于实际生活中的团队, 在给学生充分创设团队环境的同时, 也需在适当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 2015 (9) .
团队合作能力 篇9
一、团队合作能力
1994年, 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 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 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 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 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 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 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二、职业学校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富》杂志曾联合智通人才网发起了一项针对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 有200多名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就有29.73%的企业HR表示, 应届毕业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该有所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即踏入工作岗位, 一方面需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 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 与组员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 要相互配合, 学会沟通, 取长补短, 做一个适合某一岗位的人。另一方面如果自己负责一个项目, 也需要具备工作能力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合理的安排组员的工作, 做到高质高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对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高职院校而言,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班会为平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班会是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班会一般是在班主任的领导和指导下, 以班级为单位, 由班委会组织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自学成才的班级活动。班会是班主任或班委会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在班会上, 每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与集体管理, 研究解决班级中的各种问题, 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 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平时的班级活动机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懂得相互合作、团队第一, 往往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 班主任工作就得心应手。而班级活动本身就是一项任务, 以学生为主体, 更容易使学生从过程中积累经验。
例如, 通过主题班会课《责任》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初始期, 班主任接受任务后首先组织班委开会, 引导学生思考, 并进行任务分工。首先围绕主题“责任”, 整理出活动结构框架“开场、责任解说、结束”三部分。其次将第二部分“责任解说”作为讨论重点, 集思广益, 听取意见, 将这部分分为“对个人的责任, 对父母的责任, 对职业的责任, 对集体的责任, 对社会的责任”五部分内容。然后进行任务分工, 将班委分成若干个组, 确定组长, 确定任务。最后明确任务要求, 根据专业特色, 将专业融入班会课活动中, 更好地体现专业责任与大众责任的结合。在这基础上, 提出组织活动的具体要求: (1) 明确主题, 避免跑题。 (2) 结合专业, 融入活动。 (3) 形式多样, 采用互动。 (4) 团结合作, 尽职尽责。 (5) 预算时间, 尽善尽美。
准备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分组采用头脑风暴法, 提出活动方案, 并根据要求进行删选。选择最易操作, 最能体现主题的活动。第二阶段:完善方案, 增强观赏性、趣味性, 设计互动环节。第三阶段:进行活动编排, 制作PPT、配乐。在预备期, 分别进行彩排, 听取意见, 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活动方案, 配备道具。预算活动时间在整合期, 学生对方案进行整合, 完善PPT制作, 从细节处配合活动方案。比如用废物利用制作装饰品、邀请卡、水果盘、道具, 以突显班会课主题。整个过程中, 班主任以引导为主, 学生跳出了受指挥者的角色, 成为活动总负责人、子任务负责人、具体任务的实施者以及督促任务进度的监督者。每经过一个步骤, 都让学生自己总结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意见, 商量下一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活动, 不仅展示了班级风貌, 也使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更让他们学会团队合作, 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 每学期的班级活动时间很宝贵, 班主任应该好好把握、精心策划, 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在校期间的不断培养和锻炼, 学生懂得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能自觉、熟练地和他人合作, 共同达成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也将更具竞争力。
摘要: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班会,职业学校,团队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C].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郑喜群等.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34) .
团队合作能力 篇10
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分工细化, 社会需要有较好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的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必不可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主要涉及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的研究局限于某些学科, 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对于学校体育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与竞争能力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导致了体育教学困惑和体育教师的无所适从。
1. 中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原因
(1) 受家庭教育影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大多娇生惯养, 家长有求必应, 不忍孩子吃苦, 都满足孩子要求, 养成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 以至初中生从小没有团队合作意识。
(2) 受社会经济影响。多数学生家庭较为富裕, 不识苦滋味, 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多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或以此为鼓励孩子学习的手段, 使学生缺失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的教育。
(3) 受教育误区影响。旧的教育思想不能根除, 升学率第一, 学校、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还是以成绩为准绳, 只要成绩好, 其他都不重要, 错误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在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意识淡漠。
2. 学科特征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要渗透团队精神
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体育本身的特点。体育课区别于其它课的显著特征, 就是体育课的集体性, 若舍弃了集体, 多数内容将不再存在, 几乎所有的球类等项目也就消失了;没有对手, 很多单人为基础的运动项目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 体育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特别的作用, 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团队精神是适应社会的主要目标, 体育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团队精神的内容, 充分挖掘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3. 培养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体育教学中要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 应从学生刚入学上体育课时就进行启蒙教育, 学生步入学校走进班级时, 就是他们认识集体、进入集体和组成集体的开始, 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渗透下去, 为学生走上社会或者进入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让学生学会初步合作。利用体育课中的教学资源, 如体育游戏和集体性运动项目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树立合作意识。可以很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好处, 在体育课教学中, 可利用篮球、足球或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教学比赛, 用学生分角色活动的形式, 形成角色意识, 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初步的合作, 培养自发分工能力与配合默契度, 使之逐步养成团队合作习惯。
(2) 让学生学会合理分工。通过球类等集体项目的比赛, 引导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 能充当不同的角色。如篮球教学比赛中球性好、视野广的学生适合后卫的角色, 命中率高、速度快的学生适合前锋的角色, 个子高、动作灵活的学生适合中锋的角色, 在比赛中,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激发其体育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3) 让学生树立双赢观念。教学生交流的方法, 让他们和谐相处, 良性竞争, 树立双赢观念。如篮球教学比赛后, 让参赛的学生聚集一起, 从各自的角色出发, 交流比赛体会, 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 让同伴之间相互称赞、激励, 让学生懂得别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想法的, 启发学生思考是否一味盲目地相互称赞?对真诚的称赞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要真诚, 各有长处, 各有用处, 心情愉快等, 进一步认识到如何与别人相处, 引导养成双羸的观念。
(4) 让学生学会确立目标。在体育教学比赛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中, 可进行分组比赛或训练, 让学生确立共同目标, 并围绕目标进行合理分工, 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组织班级之间篮球比赛, 让学生讨论如何选拔优秀的队员, 争取在比赛中获得优胜, 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懂得要完成任务, 要先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再为之共同努力, 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
(5) 让学生学会制定计划与进行知识整合。在体育教学时, 让学生先制定好简单的合作计划, 然后交流、讨论, 完成体育理论、技术与战术的整合。如在篮球教学中, 分两组, 每组学生各完成同一个任务, 第一组两人一起完成跑篮动作, 第二组三人一起完成“8”字跑篮动作, 让他们仔细观察练习动作并分析,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团队精神, 再转移到技术和战术的整合上来。引导学生整理合并知识,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团队精神, 从学习方法指导中教会学生合作, 双管齐下, 可以使体育内容学习和团队精神培养得到“双蠃”。
4. 小结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建立持续学习的理念和机制, 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习知识、追求发展和自我完善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在体育课中形成一种浓厚的团队学习氛围, 并激励学生把学习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 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摘要: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教学思路要从学科特点出发,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为社会培养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 探讨初中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缺失的原因, 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教学思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中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耀超.关于学校体育发展观的理论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
团队合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多人跳绳 团队精神 合作能力 角色分工
一、研究目的
21世纪是集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于一体的世纪,对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团体精神的培养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1996年提出的世界21世纪人才素质的7个标准中,就包括具有和他人协调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个标准的提出,确立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未来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对2009级师范学院的语教、数教、英教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研究,每个专业选出男、女学生各48名。
2.方法
在3个专业的学生中,按照每个专业男、女生的人数和身体素质的不同相对均等地把每个专业的学生分成实验班(A班)和对照班(B班)。A班是在传统教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团队的教育,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进行优势互补、角色分工和团队合作。B班则是根据传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反复实验,结果见“8人1分钟成绩A、B两班三专业学生实验情况对照表”(见表一)。
三、结果分析
1.从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来分析
从三个专业班级的跳绳成绩来看,实验班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対照班,这也证明了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来分析
多人跳绳是一个集体项目,而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这就更加突出了协作能力的重要。揺绳者最好是由两个身高相近、上肢力量较好、协调性和节奏感较强的人担任。对跳绳者的要求:在比赛中根据人数多少成一路纵队向一个方向排位,个子高者站中间,个子矮、弹跳力好的位于绳子两端。跳时膝盖微曲,身体重心上下起伏不要过大,用眼的余光扫视着绳子,并根据绳子落地的声音来掌握起跳时机。
3.从角色分工来分析
跳绳是一个集体项目,有着不同的分工:组织者、揺绳者和跳绳者。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作为组织者,一定要有说服人的能力和统筹分配角色的能力。跳绳的分工为揺绳和跳绳,绳子揺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组织者可以让揺绳的人喊出号子,对另一个揺绳的人和跳绳的人做出统一节奏的提醒。所有跳绳的同学要站成一条直线,并在跳绳过程中尽量保持在这条直线上跳。
4.从跳绳技术来分析
从跳绳技术上看,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拉绳。在比赛前摇绳的人一定要把绳子拉到合适的长度,长度以绳子中部刚好触地为最佳;第二,加速。当绳子过地时,揺绳的同学适当用力,使绳子加速过地,这样可以减少中断几率;第三,下蹲。当绳子通过底部时,摇绳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下蹲把绳子高度降下一些,这样能使两头的同学可以轻松一些跳过,减少体能消耗,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四、结论与建议
多人跳绳对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1.要注意加强班级建设
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能使集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在凝聚力强的班级里,学生们彼此关心、相互爱护,有归属感。要深刻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具有如下条件:目的相同、利益相同、分工明确、共同活动并相互理解,缺一不可。
2.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合作
教师在生生合作中要关注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进而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在体肓课中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进行正确引导,教会合作的方法,并通过各种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在合作中的个人名利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传授学生沟通的技巧,培养对同伴的包容精神和宽容大度的心胸。
3.要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是合作的促进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技巧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探究,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过分自由”的合作,要扮演好合作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此外,还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知识、才能、人格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在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教师行为影响下才能有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因而,发挥和展示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对于熏染、养成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君.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运用团队合作 维护手术安全 篇12
1
首先体现在加强麻护之间的团队协作, 术前麻醉医生与护士分别访视患者、手术日晨交班反馈信息互相弥补、查找漏洞维护手术期安全。
2
加强与临床医护沟通交流、手术室护士主动与主治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方案、特殊耗材、设备、医生的习惯等, 增加彼此信任感使手术顺利完成。与临床护士沟通术前用药等做好交接核查。
3
加强与后勤各部门合作、每日对仪器设备及手术消毒物品进行检查, 对手术室卫生环境进行检查评估, 出现设备问题通知相关科室维修, 并建立登记本, 保证每日手术顺利进行。
4
手术室护士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思想素质培训, 建章立制,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 严格手卫生规范, 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基本要求, 明确核心制度, 应急预案及流程, 每周一~周三学习规章制度, 开展应急演练。体力消耗大的手术弹性排班, 保证手术安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