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

2024-07-11

地理小(精选10篇)

地理小 篇1

地理小论文是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及条件, 选择不同的地理研究课题, 自主地开展调查研究, 并进行分析和论证, 最终写成的论述性文章。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 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的需要。让中学生学会撰写地理小论文, 其意义和作用十分明显。

一、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的意义

1. 写地理小论文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撰写地理小论文是一项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能引发学生从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思路,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收集事实证据, 提出和验证假说, 作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其间, 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质疑、推理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他们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2. 写地理小论文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启发与引导, 则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等。

二、怎样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

1. 确定小论文的论题。

(1) 论题的来源。论题实质上是地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来源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 由热点问题引发的探究, 由周边的生活环境所引发的探究, 如,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等。 (2) 论题要符合科学探索性的原则。小论文应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探索是在中学生的实际认知与能力的基础上, 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 (3) 小论文选题要切合实际, 应“小、实、新”。文章题目要小, 内容要集中。可以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问题、一个专题, 不必面面俱到。教师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定题目, 可引导他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有感, 或是身边发生的事件, 或是观察有感来确定题目, 最好是自己熟知的内容, 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 应具有“乡土味”。

2. 设计研究方法, 谋篇布局。

(1) 搜集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 就无法进行研究和写作。而从网上搜集研究资料是目前最便捷的方式。搜集资料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其目标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选择的课题来确定的。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 要加工、提炼、筛选出对课题研究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资料, 选其精华, 去其糟粕。 (2) 现场观察。让学生亲自到现场去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 通过“望、闻、问、切”获得直接经验, 这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好方式。而调查访问, 则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式。其间,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 撰写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属于论说文的范围, 要具有论说文的一般结构特点, 应包括论说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 是地理小论文提出的问题和所要阐明的观点;论据, 即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 即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篇地理小论文, 在文章结构上通常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 提出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本论, 选择和运用论据, 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结论, 总结全文, 归纳概括论点, 加深读者印象, 引起读者深入思考。

4. 修改小论文。

(1)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小论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斟酌文章的标题是否贴切, 字、词、句、标点是否正确, 语言是否流畅, 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是否充分, 运用的数字和事例是否准确, 论证是否合理、缜密、科学, 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否连贯自然。 (2) 交流作品, 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在小组、班级内进行小论文交流, 相互切磋, 并留给学生时间进行修改。教师应对每一篇小论文给予点评, 并寻找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之中。

地理小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三者即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从低到高,逐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心灵的连续体。把“生活中的地理”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不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心灵的体验,从而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上形成一种责任感,使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价值等和谐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很强,很多同学在对地理不是很感兴趣的情况下,通常觉得地理很难。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的前5 分钟安排了地理小演讲的活动,可以是近期发生的和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也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延伸拓展。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还是很乐于分享他所搜集的地理信息,甚至会做成精美的幻灯片。不管是他为了记分册上的一个“A”也好,还是真的开始对地理感兴趣,我的愿望总是好的,只要有人开始对地理感兴趣,哪怕只是一点点,也算是成功了。

另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前所述,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境导入,或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采用观测、调查、实验等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处理,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尽可能的吸引到学习上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

2、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那么首先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月相观测的周期较长,一般来说会要求学生观测半个月的时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观测,并做好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而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则要求学生具有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要使竹竿与地面垂直,要准确记录竹竿影子投射的位置和时间,尽量减少误差。

地理实验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实验结论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演化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大多数的地理实验都属于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与实际相接近的替代品。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的现象。如关于“热力环流”的实验,很容易出现玻璃缸中的烟雾不按规律飘动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一带而过,而应该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失败的原因,应该如何改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改进后的实验再做一次。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养成关心社会环境变化的习惯

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方法,能对具体的地理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课堂的深度得以延长。如,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频繁遭受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 有很多人认为这些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建设三峡大坝引起的,教师可以就此现象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三峡工程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城市、人口、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关键不是让学生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而是形成多角度讨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要片面的轻易下结论,而是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客观的思考。

4、形成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教育国际宪*》指出: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经差异、贫困等诸多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将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关注到目前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并意识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形成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如,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可以引导学生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并引发思考:绿色能源真的就那么“绿”吗?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绿色校园调查、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漫画展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体验中感受应该承担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珍惜地球。

总之,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关注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中可以运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编制活动方案时,也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更新,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实践证明,地理与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观察、分析和欣赏世界,理性和辩证的看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9)

高中地理模拟小实验 篇3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涡轮机转动情况展示,更直观地观察潮汐能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潮汐能发电机的理解。

实验材料:1个顶盖留3条缝的玻璃水槽(分别用于倒水和插玻璃隔板),1块玻璃隔板,1个涡轮机(风扇),1块圆形铁片,铁丝若干,水。

实验准备:将圆形铁片按图1中的虚线剪开,并将三个锐角向后弯折,制成简易螺旋桨(即涡轮机),并将其中一片涂红(便于观察)。在透明挡板下方凿一个洞,大小约等于圆形铁片,并将玻璃隔板插入留缝的顶盖中间固定。用铁丝穿过螺旋桨中心,并固定在洞口。

实验步骤: ①按图2组装好实验器材,并用黏土将涡轮机处的洞口密封,以防隔板两边的水互相流动。②在两边水槽中分别加入水,使水槽左侧的液面高于右侧,并在左侧水中滴加蓝墨水,便于观测水的流动。③最后将黏土拔出,观察涡轮机的转动情况。

实验原理:海水在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潮汐能。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所造成的。涨潮时,大量海水汹涌而来,具有很大的动能;同时,水位逐渐升高,动能转化为势能。落潮时,海水奔腾而归,水位陆续下降,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涨潮时产生的水位差,使玻璃挡板的两边所具有的势能不同,将涨潮时的机械能转变为动能,使涡轮机发生转动。

实验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水位一侧的蓝色水迅速地向低水位一侧定向移动,带动螺旋桨快速转动。

实验优点:用时短,利于课堂演示。

实验缺点:实验无法形象地模拟涨潮时潮汐能的强大能量。

实验二 水循环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用装满水的平底盆模拟海洋,装满沙子的玻璃瓶模拟陆地,通过观察凝结在塑料纸上的水珠流动方向来模拟水循环时水的流动方向,用这个实验模拟水循环的海陆大循环。

实验材料:平底盆、装沙子的小瓶、透明的塑料薄膜、橡皮筋、小石头。

实验步骤:①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如图3。②用透明的塑料薄膜盖住平底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薄膜上,压住薄膜;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③将平底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观察结果。

实验原理:在阳光的直晒下平底盆的水吸热蒸发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冷却凝结成水珠,水珠又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滴,如此循环往复。

实验结果:首先是塑料薄膜上有小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实验优点:实验便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能通过水珠的流动,沙子的干湿直观地反映出水循环的过程。

实验缺点:实验无法完整地模拟自然界中海陆大循环的整个过程。

地理小 篇4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太阳辐射、下垫面、天气状况。

(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最终来源, 因此, 太阳辐射的强弱最终决定气温高低。而太阳辐射又要受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 下垫面

下垫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下垫面的性质不同, 吸放热特点不同, 也会影响其上空大气的温度高低和变化。下垫面又包括三个方面: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

1. 海陆位置。

下垫面最大尺度的差异表现在海陆位置上,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 40°—60°之间的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 无论冬夏, 气温特点差异很大, 主要就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 大气环流形式不同, 气温高低不同。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冬不冷, 夏不热;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 冬冷夏热;大陆内部距海很远, 气候的大陆性很强, 气温年较差很大。

2. 洋流。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 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定是东岸高于西岸, 而中高纬度一定是西岸高于东岸。

3. 地形。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二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印度是同纬度地区中冬季气温最高的, 这是因为北部弧形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又如, 我国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是因为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南下的冬季风。再如, 同一山地通常阳坡气温要高于阴坡。

(三) 天气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同时对地面又有保温作用, 因此, 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世界的炎热中心不在赤道而在7月份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 这与赤道终年多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终年少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有关。

显然, 以上三个因素在影响气温高低时表现在不同尺度上。因此, 在分析大尺度的气温分布特点时, 我们首先要以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辐射入手, 然后进一步再从下垫面具体分析气候的特殊性, 必要时还要分析天气特点。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具体来说,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一)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状况直接决定了降水多少。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多雨,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少雨;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 因此, 世界降水分布是很有规律的。赤道多雨, 副热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副极地多雨, 极地少雨。信风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西风带大陆西岸多雨, 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

(二) 下垫面

下垫面同样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三个方面。

1.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也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多少的分布。最典型的仍然是40°—60°之间的大陆, 西岸终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 因此终年多雨;东岸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内陆由于距离海洋远终年降水少。

2. 洋流。暖流经过多雨, 寒流经过少雨。

3. 地形。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迎风坡一般多雨, 背风坡一定少雨。二是海拔高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随海拔高度升高呈现“少—多—少”的规律。

在分析某地降水特点时。我们同样要先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入手, 再从小尺度的下垫面分析其特殊性。

高中地理小论文 篇5

人文主义地理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的含义与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人文地;自然 ; 区域; 趋势

1、人文地理的含义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被并列为地理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学科有、城市、人口、部落、、社会、文化、、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等等。

2、人文地理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代,法国地理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研究

①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说是地理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

(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

(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研究的主要方法

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

(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

(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

(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的发展趋势:

③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走向统一的趋势。

④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其中旅游地理虽然起步较晚,但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⑤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化的研究。乡镇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⑥理论研究逐渐加强中国地理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与地理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⑦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发展的支柱

地理中人文地理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应研究的热点。

⑧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包括人文地理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总结

如何开展地理小专题实践活动 篇6

一、地理讲坛——让学生“讲”出来

每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提前一周时间准备一些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内容,并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来向大家介绍。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学生做了“美丽富饶的广东省”、“秦岭”、“天府之国”、“浙江地理知识”等主题介绍;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又出现了“马尔代夫”、“塞班岛”、“埋葬记忆里的土耳其”等;而当开设选修IB旅游地理模块时,又有了“我曾去过的风景名胜”、“世界十大景区”、“玉环风俗”等。每一次活动前,学生会做好PPT,事先拷贝到老师的电脑或通过E-mail发到其邮箱,课代表在上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打分表,课下自主进行统计,并于第二节课的时候公布上节课成绩。每一次讲坛结束后,都会进行简要小结,重点是表扬其闪光点,同时指出少许的不足。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共收集了学生35个地理讲坛PPT。更令人惊喜的是,发生5·12地震的时候,教学进度是在世界地理,但学生征求意见后,提出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话题专门讲汶川地震。之后,这个班级的捐款是全校最迅速的,通过班级组织第一时间交到了县民政局。当然,也有不少同学上台后比较紧张,但是,通过地理讲坛活动会使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

二、野外考察——让学生“做”起来

峦岩山离学校只有不到四公里的车程,又名棋盘山,海拔140米,是一处完整的地层剖面。峦岩山得名于“山愈秀而岩益奇,岩益奇而峦愈趣”。就是这么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地,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到峦岩山做了一次野外考察,同时,确定了以下几项考察内容:①土壤剖面制作;②学会识别火山凝灰岩;③何谓植物入侵;④野外如何根据植物长势判定盛行风向;⑤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看经济发展;⑥佛教文化初探。野外考察过程中,尽管学生们汗流浃背,但整个过程热情高涨。不时提出一些关于地理的问题,如他们感兴趣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峦岩山开发旅游地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有哪些?当老师暂不能给予他们满意的答案时,同学们就把自己的问题记下来,带回去再做探讨。当学生拿着相机给一些形态奇特的岩石拍照时,指导他们在岩石的边上放一些诸如钥匙、笔等参照物,这是地理摄影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当学生学着做土壤剖面时,可告诉学生要在层与层之间的地方插上小木条作标记。在活动过程中,很多事情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但恰恰是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了许多未经预设的结果。这也许就是活动的魅力吧!

三、地理论文——让学生“写”下来

在组织进行小专题活动过程中,恰巧中国地理学会在举办“地球小博士”的活动,其中有一项征文就是关于“节能减排”主题的小论文评比。为此,笔者向学生说明了环保的意义,并在已经学完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基础上,结合学分认定的要求,除了模块的知识测试,外加一项小论文写作。要求切入口小,主题鲜明,其中要不乏自己的想法。第一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上交的小论文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经过多次修改后,并将其用邮件发送到教师的邮箱,那一周打开邮箱时,才知道什么叫“火爆”。通过小论文写作,首先得到锻炼的是学生们的写作技巧,其次他们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扩展了知识视野,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并经历了成长的历程。

以上三项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共同点是能够随时开展,可操作性很强。很多时候不是根据地理学科要求来设定活动,而是从实际条件出发以选定活动。如地理讲坛和小论文撰写,只要老师提出要求,稍作策划,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另外,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只要用心观察,周围一定会有可供野外考察的地方。

地理小 篇7

如何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呢?更新教学观念是关键。素质教育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据此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确立一个总体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抓住基础、发展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针对地理学具有内容的综合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广阔性的特点, 打破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满堂灌的授课体系, 转而以地理课本为桥梁、纽带, 把学生生活的小天地和人类的大世界联系起来, 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做法。下面, 我想就此从两个方面略加阐述。

1. 联系生活实例激发地理课堂教学的活性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事物、现象都与地理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只是由于学生缺少好奇心, 不去追问, 加之自身知识的限制, 而不甚明了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适当地加以联系, 就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 艰深的理论变得通俗。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今中学教学采取两种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就地理学科而言, 课堂教学占据主要地位, 但毋庸讳言, 由于地理空间环境的广阔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 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育技能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因此教师密切结合课堂教学, 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上面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笼统地谈了自己就联系学生生活天地进行地理素质教育问题的一点看法。事实上, 教无定法, 我们只要紧扣住学生生活的天地, 不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资源开发、人口动向等方面的情况, 对增强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思想感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 实施素质教育仅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 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面对整个世界, 以获取宏观的地理认识。综观当今世界, 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资源被大量消耗, 环境被严重污染,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出现了一系列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同时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类交往和国家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 使得地球似乎变小了;加之我国自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 国际交往日益增多, 各行业都需要大批了解世界科技经济现状、地区差异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人才。这些都表明我们在地理素质教育中还必须着眼于世界。鉴于上述认识,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还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联系时事风云,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地理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时代风云, 适时引用时事热点, 用于地理教学。近几年来, 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如巴以冲突、索马里海盗、全球金融危机、朝核事件、伊朗核问题、神舟载人飞船升天、中日东海春晓油田问题等等, 这些事件均与地理有着一定的联系, 而且其中蕴涵着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因子, 教师适当加以讲述, 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有助于认识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 利用世界节日, 树立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可是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等环境灾难,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 联合国各组织确定了一系列的世界性节日, 如每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的环境日、7月11的人口日、10月16日的粮食日等。结合这些节日教学,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还可以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明确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 必须保护好我们地球家园。

3. 借助新闻媒体,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今是信息社会, 任何一行现代职业都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而且需要不断地去更新知识。这是一个一辈子积累的过程, 不是也不可能由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据有关专家测算, 全世界最近几年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总量已超过以往2000年来的累计总数, 今后每隔7—10年就要翻一番。由此可见,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现代化的新闻媒体, 以便为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谈小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框架建设 篇8

这个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整体上应该是一个集成化的逻辑数据库,所有数据能够在统一的界面下进行调度、浏览,各种比例尺、各类型的空间数据能够相互套合、互相叠加形成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库。本文将从系统的基本原则和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子系统角度讨论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1 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包括数据生产、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等。系统的建设应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的基础出发,遵循先进性、高效运行、建库与更新的有机结合、多种比例尺数据和各种类型数据的协调、标准化、规范化、实用等原则。

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实现多种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多种数据库交互的查询、检索,图形显示,数据提取,统计分析,立体分析,绘图输出等主要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C/S结构体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本着这些基本原则才能使建立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要。

2 系统建设的主要子系统

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很多行业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因此对系统的模块建设和应用都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但是最基本的功能应该具备数据质检子系统、数据入库子系统、数据更新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数据库维护与更新子系统、管理应用子系统等,另外还有一些二次开发子系统、业务应用子系统等可根据需要设定。

2.1 数据质检子系统

数据质量问题是关系到系统建设成败和数据应用的关键问题,为确保系统的数据库成功建立,应对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入库数据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操作性。

2.1.1 矢量数据的质量控制

对于矢量数据,主要应该注意其数据层、数据内部文件、属性项、要素等的完整性,属性、格式、数据分层和拓扑关系等的一致性,属性项目的准确性,属性和位置接边的精度等。

2.1.2 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控制

对于数字高程模型,主要应对其坐标系统、有效范围、高程中误差、接边中误差和数据格式等进行质量控制。

2.1.3 影像数据的质量控制

影像数据的格式基本上都是TIF文件和相关的信息文件,TIF文件一般无法程序化地检查其内部影像的错误,因此入库前应注重的是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格式的正确性、TIF影像的可读取性。由于影像的数据比较大,入库前影像基本都经过压缩处理,因此检查压缩数据的可读写操作性也非常必要。

2.1.4 地名数据和元数据的质量控制

地名数据和元数据的准确性、与其他数据的对应性应在数据入库前得以保证。

2.1.5 其他数据的质量控制

此外,对一些空三加密数据库和区域内各等级控制点数据库应该注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等。

2.2 数据入库子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只有数据量丰富多样才能保证各行业的应用需要,可以由各种比例尺的矢量地形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元数据库、空三加密数据库、区域内各等级控制点数据库等数据库组成。数据入库子系统就是要把以上数据库的数据都分类放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里,以便统一使用。

2.2.1 矢量地形数据库

它是以矢量数据结构描述的水系、等高线、境界、交通、居民地等地形要素构成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地形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属性信息。数据库库体按照一定规则分层、区块组织,并按规定的分类进行编码。

2.2.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

它是定义在平面X、Y或者经纬度上规则格网点上高程数据集构成的数据库,库中应包括含有离散高程点合地貌结构线,库体按区域块索引进行组织管理。

2.2.3 影像数据库

它是由各种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或者经过处理的影像数据构成的数字影像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航片原始数据、卫星遥感原始数据等具有关联关系的影像数据。

2.2.4 地名数据库

它是由各类地名,包括居民地、河流、湖泊、政区、山脉、山峰、海洋、岛屿等名称信息构成的数据库。

2.2.5 元数据库

它是由描述各子数据库系统、各数据库文件的数据特性等信息文件构成的数据库。

2.2.6 空三加密数据库

它收集的是由空中三角测量软件进行区域网计算的测量控制成果,是区域内航空摄影资料成图所需的控制点的集合。

2.2.7 区域内各等级控制点数据库

它是由区域内各等级的控制点组成的点阵集合。

2.3 数据库维护与更新子系统

数据库建立起来后,维护和实时更新功能也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各类数据在使用的时候有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出错,因此实时的维护尤其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数据更新主要是为了增强数据的实时性。当有新的成果和新的方案时,对系统进行局部的更新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2.4 安全管理子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和建库工作中数据的获取和加工处理、存储和分发服务各阶段涉及的都是信息流,而信息流在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丢失或泄漏的可能,所以系统的建设要考虑系统的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等。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对数据库的数据还应即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2.4.1 硬件安全

硬件安全包括确保计算机系统可靠、网络设备安全、数据备份设备和媒体安全、计算机系统环境安全等内容。

2.4.2 软件安全

软件安全包括存取控制、隔离控制及安全操作系统等内容。

2.4.3 数据库安全设计

应对数据库的访问实行权限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功能,进行分级管理。将数据库的访问者分成几个管理权限:

(1)设计开发人员权限:可以对库体和数据进行设计和更改,并能对数据进行读、写、删除等操作。

(2)管理员权限:可以对数据库的所有数据进行读、写、删除等操作,不能改变数据库结构。

(3)操作员权限:只能在设计开发人员划定的范围或目录进行数据读、写、删除等操作。

(4)用户权限:只可读数据,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

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在数据建立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数据库的备份,并且应注意建立数据恢复的功能,以确保数据库的安全。

2.4.4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包括局域网的安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安全、防火墙技术等内容。

2.4.5 信息存储媒体的安全

记录数据的磁盘、光盘、电脑硬件、服务器硬件等的安全也应引起注意。

2.5 管理应用子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开发不同的、特殊的功能,不过一般来说查询检索、图形显示、数据提取、统计分析、立体分析、绘图输出这些功能是数据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2.5.1 查询、检索

管理应用子系统应能根据空间目标查询属性进行点查询、矩形查询、圆查询、多边形查询等;应能根据地名查询;根据属性查询空间位置;对空间包含、邻接等关系进行查询;进行长度、面积的量算;输出相关的查询结果。

2.5.2 图形显示

管理应用子系统的图形显示功能应包括拉框放大、中心放大、中心缩小、全屏显示、手动漫游、各要素显示控制、按照各要素调图显示、各比例尺控制显示、矢栅混合显示、各数据库数据叠加显示等功能。

2.5.3 数据提取

数据提取应是系统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数据提取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将选择的数据提取出不同范围、不同格式、不同投影的数据。

2.5.4 统计分析

管理应用子系统除了管理数据之外,应该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如位置、长度、面积量算,区域要素分析,洪水淹没分析,场地平整添挖方分析,坡度、坡向、可视性统计、城市规划宏观分析等。

2.5.5 立体分析

系统里的数据有些是空间数据,因此对图形数据的管理除了做到二维平面的显示和分析外,可根据应用需要设计有三维立体显示和分析功能。例如,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应可以叠加进行三维立体自设路线或环绕一点飞行,同时可对矢量数据进行位置、高度和属性等查询。

2.5.6 绘图输出

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还应该能对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空间的叠合,按照不同的分层或者不同的属性项分类提取要素,按照不同的投影叠加,输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图形。

3 结论

以上是笔者总结目前数据生产和系统研究试验而得出的一些总体的设计思路和相关注意事项,而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正式建设中还有很多在硬件、软件、技术上值得一一探讨和研究的地方,还需要克服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本文只是浅谈了相关的问题和方向,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例如系统的升级、针对不同需求的不同客户端等问题,这些都是系统建设中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富融科技有限公司.CGIS产品针对测绘领域的解决方案[Z].2001.

地理小 篇9

两个殊荣,两个新起点,从小浮标悟出大产业的全过程运作,个中甘苦临湘市政府最有发言权:“上世纪90年代引进台湾生产企业以来,浮标制作走上了产业化的轨道,成为从业人数多、产品种类全、市场份额大的富民产业。目前,全市共有浮标生产企业569家,电商主体216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生产总值突破15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20多个国家地区。”

临湘市副市长胥春华先生着力引申话题:“把浮标作为临湘富民强市的第一产业和产镇融合的第一名片来打造,集中精力在小浮标上做大文章。着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钓具生产基地和垂钓文化园。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企业联动,走集群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打造实现建设“精彩北大门、品质新临湘”的总目标。”

恰如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理事长王世成先生致辞中讲到的:临湘钓具探索并创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如产城良性互动;龙头带动明显;品质稳定提升;园区助推产业;多业融合发展;政府务实推动等,使钓具行业成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捧起沉甸甸的“中国浮标之乡”牌匾,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重新的起点和牌匾之后的坚持恒久与奋力创新,这是保持发展的根基和元素。在整个经济大环境改革调整中,企业把握时机,提高预判能力,同时坚定发展创新的信心,即便是短时间的停滞,也当成是一种疾步中的喘息,所谓储备即是催发,“于无声处听惊雷”!

高效率的地理课有哪些“小窍门” 篇10

【关键词】教学语言;学习情境;学法培养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我们痛并快乐着。痛的是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最后同学们根本不重视,地理课变成了同学们放松休息的地方;快乐的是看到在繁重的应试教育的课业负担下,地理课给了同学们一个喘息修整的机会。那么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我们该如何让同学们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效果呢?因此,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那么,一节高效率的地理课有哪些“小窍门”呢?在这里,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们的思维工具,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就教师而言,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的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地理教学语言。只有通过地理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的积极活动,特别是听觉和视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他们获得的感性认识能够实现理性的飞跃。

二、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活化教法

作为从教十多年的老教师,虽然对教材已很熟悉,但我仍然精心地备课,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备课时着重考虑的问题: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而且不仅做到事先备课,还做到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反思,能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时,我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认识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

例如上《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采用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填图练习巩固的教法,大部学生都老老实实地去完成学习任務,但每个班总有些学生提不兴来,仍然我行我素,如何克服,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呢?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情绪高涨地学习,顺利达到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关键就看教学方法,经反思,我采用了拼图游戏法和小组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个个兴趣高涨,学习效果甚佳。

可见,坚持教学反思,通过审视、反思、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产生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教学效率也不断提高。

三、创设学习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虽然只是几分钟的参与,学生从中会体会到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西双版纳》这一节中,我用《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播放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当地的热带雨林、孔雀舞、竹楼……美妙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同学们兴趣盎然,新课顺利展开。

四、重视学法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他们的学习技能以及智慧比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也就必须把学生的学法培养永远放在第一的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明确知识目标,构建知识体系,对课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一一板书罗列,并且在每一个知识点留下空白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到这些知识点的阐述。例如《西双版纳》这一节,知识点有三个,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请同学们看书、看图,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地图册进行阅读。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地图内含大量的信息,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下座位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看书、看图交流,请同学们来说说一个个知识点,说的同时请同学在每个知识点下面板书。如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这个知识点,老师引导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周边国家来来请同学们讲解,然后请同学上黑板上来完成板书,知识就容易掌握了,其他同学针对板书看看有无异议。知识点写的不全老师请同学们进行补充,老师小结来完成一个个知识点。再辅以一定量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疑问,有惊讶,有问有答,有争论,也有笑声,情感起伏跌宕,学生情绪高昂、兴趣浓厚。

五、及时总结本课内容,做到“堂堂清、天天清”

这里的“清”字,不仅包含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包括对教学效果的“清楚”。在课堂上,充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尽量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口、动心,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同时,通过练习、训练、问答、讨论、检测、考试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真正达到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而又不额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一篇:树脂涂料下一篇: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