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总结(通用10篇)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总结 篇1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自然社会两大类,岩土阳光水生气。人口工农交通科,环境污染谁之罪。
注解:
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土壤、阳光、水、生物、空气等。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环境污染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次生问题人之罪,环境污染生破碎。排放超标索取多,科技助推杀伤力。
注解:
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等。
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二)变暖酸雨臭氧破,危害健康陆淹没。植被破坏生物减,流失荒漠人之过。注解:
全球性环境污染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001年我国降水pH等值线全球变暖的主要危害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酸雨危害植物生长、建筑物,还可能损害人体健康;臭氧层破坏使其对紫外线的吸收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多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人赖环境亦改反,二者关系随时迁。尊重自然泛爱众,当代后代皆应兼。
注解: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同时人类还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依赖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善待自然。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既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又要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同时还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自然属性物能量,可再非可两大项。人口增长供需紧,节流开源双管上。
注解: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按其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应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积极寻找短缺资源的替代品等。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石油危机阻发展,增效储备不可偏。优化结构直燃少,开采勿忘及时填。注解: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随着石油资源的逐主竖井通风井渐枯竭,必然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推广节油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资源勘
煤层位置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同时还要做好石油储地下竖井开采煤矿备,确保石油安全。
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太大,因此我们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尤其减少煤炭的直燃,同时在煤炭开采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好开采后的土地恢复工作。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造林防流荒漠化,中国美国是一家。开发保护相协调,土地整理科学抓。
注解:
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美国的“黑风暴”治理,也叫“罗斯福工程”有效治理了南方的大草原沙漠化;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也有效抑制了荒漠化的扩张。植树造林是没有国界的治理荒漠化的生态措施,一定能造福整个人类。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我们还要做到“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的持续供应”。
世界部分国家的植树节中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日本:每年春季开展植树节和绿化周等活动。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学校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等;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树节;蒙古: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印度:在每年7月第一周开展全国植树节活动;斯里兰卡: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9月17日为植树节;泰国:每年的国庆节(12月5日)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约旦:1月15日是植树节;巴勒斯坦:1月6日是植树节;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目的的土地建设和恢复工程。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群加环境生系统,相对稳定做平衡。受到自然人为扰,生态破坏敲警钟。注解: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不同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其要素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
当健康的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造成生态破坏。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匮乏草场退,流失多因水风力。过牧樵垦荒漠化,生物减少人之罪。注解:
在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是主要是人类过度砍伐的结果,草场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的结果,水土流失主要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水力、风力等外力作用的结果,荒漠化往往主要是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植保农发相结合,开发基建更严格。生物就迁两保护,但愿物种逐渐多。
注解:
保持水土和控制荒漠化,要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和恢复植被,把植被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标准。
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育基地等。但愿通过人类的努力,使物种减少速度降下来,确保物种的延续和扩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温室奇花异果室景墙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大。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三型生理化,饮水灌溉害处大。清洁生产好预防,治理管理一并下。
注解:
水污染主要有三种类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污染水饮用、灌溉会危及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
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水污染主要途径。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预防主要是指通过有效控制减少排放。水污染的治理和管理要同时进行,双管齐下。
清洁生产包括改进原料选择及产品设计,用无毒低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减少对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燃煤排气遇雨酸,紫外作用光化烟。大气污染人之过,二氧化碳惹祸端。注解:
煤炭燃烧,排除大量有害气体。
其中排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形成酸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变暖。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生产消费固体废,毁观污水占土地。卫生填埋隐患少,回收发电第一位。
注解: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往往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还会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很多,但最好使其“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能回收的回收,能发电的发电,实在没有价值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工交生活噪声源,影响健康墙不安。禁止鸣响设屏障,器械护耳控时间。
注解:
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噪声的危害很大,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超过140分贝的噪声甚至可以使墙体震裂、门窗破坏等。
减少噪声,首先要控制声源,禁止鸣响,也可以通过设置隔音屏障阻碍噪声。同时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还要注意佩戴护耳器,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等。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环境管理政府参,运用手段协调关。资源区域和专业,基本国策三三三。注解:
环境管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问题实施的管理,即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专业环境管理三大类。环境管理的“三三三”是指:
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思想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政策中第二层次)中国环境管理的产生:20世纪70-80年代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环境政策中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项基本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政策中第三层次)“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预防为主是首策,谁污谁治责明确。环保目标政府定,城市整治综合做。
注解:
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中第一条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第二条是“谁污染,谁治理”,责任明确;第三条是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另一方面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应当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
其中排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形成酸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变暖。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三层六项环保法,宪法位居最高塔。地方法规切实际,GB标准强制抓。
注解:
环保法体系的构成分三个层次,从最高层的宪法到第二层次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再到第三层次的国际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其他相关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各地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费规和本地情况制定的综合性或单行环境保护法规。
GB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积极履行国际约,节能减排效益多。保护环境我做起,绿色才是好生活。注解: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所以各国人民都应该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做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从根本上缓解和治理环境问题。
绿色代表生命,绿色已经成为无污染、无公害的代名词。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增强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未来,让绿色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完毕)
我们只有善待资源,善待地球,才能拯救自己。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总结 篇2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组成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环境三部分组成, 呈现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区域地理为结合点的特点, 着力以提升现代国民的环境意识素养为教育目标, 结构内容合理清晰、环境教育目标明确。
由表1可见, 三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内容的比例均达30%以上。其中, 高中地理必修Ⅰ中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力交换部分 (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陆地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所占比重较大。高中地理必修Ⅱ中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比重较大, 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 紧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的环境教育目标展开论述。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占比重最大, 主要介绍区域内人类的活动、区域的开发整治, 关注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寻找在区域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平衡。自然、人文、区域环境三者结合成为高中地理必修环境教育内容的整体。
二、对高中生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学生由于思维水平、适应水平的提高, 已经能比较客观地、深刻地认识世界。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对他们知识的传授, 而希望通过学习, 获得对自己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通过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地理习惯,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新课程理念认为对高中生应更加重视德育,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环境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 了解人地关系, 同时通过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因为环境教育具有的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环境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都不断地提高, 而且在环境教育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强,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 有利于学生顺应时代发展。
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取决于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今天, 在所面临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困难面前, 全球共同体的观念使学校教育也出现许多相似性, 尽管不同国家的教学科目会有差异, 但都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参与者, 而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战略则将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并将其看作是解决诸如人口爆炸、资源匾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出路。因此在高中对高中生实施环境教育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让高中生在认识自然、了解环境的同时, 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 从而产生为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思想感情。
4. 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高中教育处在基础教育的分道口 (升学与就业) , 承担着培养不同社会成员的任务或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最切实的服务, 既要为高中生高中后的分科教育提供可能, 更要为他们的生存、实践、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高中教育正积极地进行素质教育, 但现在选拔人才通过高考仍旧是一条主要的途径, 因此谈论教育, 高考仍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而且很多的学生也是通过高考而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1. 在课堂中实施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 学校课程类型是以学科中心课程为主, 所以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素材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分析高中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其环境教育素材在各章节都有体现, 从宇宙环境到地球大气环境、海洋陆地环境再到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各种人工环境, 都无一不体现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所处的环境的特点, 所以让学生了解环境, 增长学生的环境知识, 利用教材内容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 在课外活动中实施环境教育。
“感受”远比“了解”更重要。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 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能切身感受到环境现状的压力, 比如说随手乱丢垃圾, 交通运输、大声喧哗带来的噪声污染, 汽车、工厂排放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使用洗涤剂、洗衣粉、农业喷洒农药造成水污染, 施用化肥造成土地破坏, 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泥石流灾害等等。让学生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从生活小事做起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根据地理教材知识内容, 设计一些地理课外活动, 如:测定大气能见度、家乡工业布局调查、水资源污染调查等, 让学生亲身感受人类不当环境行为对自然的危害,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提升环保素养, 转化高中地理教学活力。
四、总结
近些年来, 我国的环境教育有了重大进展, 学校的环境教育已使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 了解了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但这与新课程对环境教育提出的目标仍相去甚远。我国环境教育正继续向纵深发展, 但就其现状来看, 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环境知识点分散, 体系不完整; (2) 教学指导思想仍以应试教育为主, 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3) 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差, 环境教育明显处于劣势; (4) 教学内容多以室内课堂为主, 课外实践普遍欠缺; (5) 教师本身的环境素养也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环境教育的内容构成和内容关系两方面分析, 明确高中环境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意义, 为高中地理课程顺利实施环境教育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人教版,新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 2003, (2) .
[3]孟秀红.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 (3) .
[4]林保忠.地理学科在中学环境教育中的优势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环境教学 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43-01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地理学科的研究面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科学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环境污染。滚滚浓烟将人类带入新时代的社会,但是,资源消耗型、粗放经营,导致经济的发展代价过重,环境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已经被我国正式列为基本国策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缓解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只有人类意识到危机感和责任感,他们才会主动地去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学渗透策略
1. 联系地理课本,渗透环境教学
在高中地理苏科版教材中,是以地球宇宙系统为开端进行地理学科教学的。从人类进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陆地环境、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之后形成了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人文环境;最终演变成如今的物质文化社会。从教材布置来看,在教材初始就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了人类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全部的高中地理学科教材中,环境问题就像文章的暗线,贯穿全书,实现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全四册中,对环境各有侧重,人类与地球资源章节更是独立章节实施环境教育。要想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地理课本是关键。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更要紧密结合课本,时时刻刻给学生们树立环保意识,灌输素质教育。地球是我家,大自然是我们生死与共的密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资源,更要注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例如,在讲到温室效应的时候,通过对历年最高温度的变化和海平面高度变化进行图线化展示。
2. 实施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学
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已经被众多地理教师所实践。乡土地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们身边的地理环境引入地理案例之中,激发学生共鸣,实现高效的地理学科教学。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乡土地理也是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有效措施,在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培养上作用显著。通过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既将我国的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美好一面展现出来;同时,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也会深入学生内心,实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案例,实施针对性的地理乡土教育。例如,在我们盐城地区,水污染是最客观的环境问题,其次就是气体污染。由于靠近海边的缘故,纸厂、化工厂等等,他们的工业废料、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是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黄沙港镇纸厂的案例,分析纸厂对环境的影响,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渗透。
3. 加强人文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教育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理。人文地理对人口、资源、分配进行系统性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关键环节。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口环境,人口爆炸、人口老龄化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尤其是在亚非拉三大洲。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会突破300亿大关,而地球的最适宜容量是80亿人口。人口爆炸最直接的影响是人均资源量减少,随之引发的是环境、交通、教育、住房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基数过大和老龄化,人均经济发展困难。对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人口教育是实施环境教育渗透的关键,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高中地理人文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口现象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更要对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现状进行教学,将我国人口问题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教学。人文地理,不仅仅是地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人文气息。对学生实施地理环境教育就是灌输人文知识的过程,只有学生们从人性化角度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才会得到地理环境教育。
4. 多媒体课堂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被宠爱所包围,根本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环境。作为高中地理教职人员,将环境形势展示给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课堂的不断推广,地理学科也可见多媒体的身影。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们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场所。要想激发起学生们的地理环境意识,光靠嘴皮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让学生们自己主动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地理环境的素材选择上,教师不妨尝试纪录片教学。央视一套的人文地理和走遍中国都是很好的记录题材,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对于环境意识教学,可以选取地震、泥石流、龙卷风等灾难纪实,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讨论。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总结 篇4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思考探究:
1.同一种气候类型只能形成同一种自然带吗?
提示: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
2.同一种自然带只能发育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吗?
提示:同一种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考点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考点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篇5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
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
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高三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总结 篇6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和脱硫脱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加大废气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加强监测,对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2、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源:农田退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危害:污染河流,危害水生生物生长;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危害农作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源,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3、固体垃圾防治:
危害:占用土地资源;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防治措施:分类收集,密封储运;破碎、压缩、焚烧;卫生填埋;回收有用物质,使其资源化。
4、全球变暖:
(1)原因: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自然原因是目前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2)影响: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
化;海岸线缩短;影响沿海水产养殖;破坏港口建设.
②导致生态系统结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④影响农业生产,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干,作物减产;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作物增产;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减少。
⑤影响工业生产,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总体上能源消耗增加。
(3)应对全球变暖策略: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培育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5、酸雨
(1)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2)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3)措施:
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如我国南方有色金属的冶炼,会产生较多酸性气体,可建硫酸厂变废为宝;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4)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原因:大量燃烧煤炭资源;多低山丘陵地形,不利于气体扩散;降水多,为湿润区;土壤呈酸性,大气中凝结核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缺少足够的中和作用。
第四章 环境管理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总结 篇7
一、信息技术课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基本模式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的整合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表现, 但总结起来无非也就是三种:第一种是在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过程中, 将地理知识作为例子来共同学习;第二种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辅助地理学科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 制作、演示课件或网页, 完成教学过程;第三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 自主研究学习有关问题。为什么笔者极力主张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和高中地理学科结合在一起呢, 其原因就在于笔者以为在网络环境之下的信息技术学科可以有效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眼界, 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对于整体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和高中地理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的具体做法该是怎样的呢,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 积极探索, 现将所得具体表述如下:
1.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学科支持下,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是单纯的书本上的文字与课后习题, 其具体的呈现形式变得非常多样化, 视频、音频、影像资料等形式丰富多彩, 还能够让学生具体亲自操作,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2. 合理选择与利用学习资源
基于笔者前文所提到的第一条, 笔者要强调一下, 基于眼下网络环境比较复杂, 知识良莠不齐,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辨别哪些知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的, 哪些知识是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的, 并极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转变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成功的关键
笔者提出本文的观点是处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的背景之下的, 和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非常能够体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展示过程,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处于学习的阶段, 当媒体为其提供了大量音频、视频及动画、文字等信息时, 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便不仅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辨别知识的良莠上面。由于网络环境之下的知识呈现更加复杂, 也更加多样, 一定会给优秀生提出许多极具研究意义的深刻问题, 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涉及具体的生活知识, 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和帮助, 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这对于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三、要始终贯彻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现在的教育理念及课堂模式之所以要动大手术进行改革, 很大程度上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力, 十分讲究师道尊严, 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 而没能引导学生形成探究世界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精神。所以, 在课改环境下笔者所主张的将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整合起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当前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我们的课程整合才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课改活动才得以正常施行。
四、依据课标, 合理安排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 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因此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 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符合这种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 基本概念、基本计算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 如时区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起始年级的教学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因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尚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要完成给定的任务会比较困难。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使用任务驱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要重视环境教育 篇8
高中地理教材本身就包含与环境问题有关的诸多内容,例如,“保护宇宙环境”“海洋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好的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这是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保证。要把环境意识贯穿到地理教学思想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观和发展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人的协调理论为依据,探讨当代人类普遍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揭示出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现状和内在规律。因此,高中地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以外,更有许多资源环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向他们展示,以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系统之间内在的矛盾和依赖关系,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虽然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但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东西部差异很大,人均更是不足,加上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环境破坏严重,全国各地不断发生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阻力。国家每年都要拿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弥补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对我国国情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地理环境现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良好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
1.课堂教学重视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要首先提高个人素养,有着良好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适当联系实际,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丰富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够多方面地向学生展示环境保护的知识,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比课堂教育更加有效,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邀请专家进行环境知识专题讲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图片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外,可以在学生之间组建一个环保社团,环保社团是课堂环境教育的有机补充,不仅能够培养一批环境保护的骨干,而且也能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资源环境观,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重要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由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世界各国及一些社会组织都会向人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而且在世界上也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固有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学校可以结合这些重大的环境保护日适时的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走向街头或是一些公共场所,向公众讲解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周围的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水体污染源、生态农业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切实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 篇9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高中地理工作总结 篇10
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学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落实学校要求的“生本教育”的思想,加强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等教育手段。
以继续创建先进教研组、备课组为目标,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创造力,完善校地理教学网,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全市先进的教研组。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1、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全组教师全体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有主讲人,定时间地点,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职员资源智慧共享。进一步加强与乐安中学的实质合作办学,每周都要有人到乐安中学听课和交流、指导,单周安排初中,双周安排高中。校内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听课的频度和规范,除分高初中外,鼓励跨高初中听课,特别是教研组长和领导要带头听课、指导,每两周至少听高三一节到两节。
2、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在统筹全组工作的前提下,备课组长分工负责。
3、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自我发展。
(1)以备课组为单位提高教师基本功。
(2)带好青年教师,建立师徒对子。
(3)教研组长组织骨干教师,配合教务处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检查与督促。
(二)继续加强以案例教学研究为主攻方向的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及管理
1、精选典型乡土和时事案例,紧跟时代,关注乡土,把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引入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 、各备课组老师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务处的各项常规活动,确保常规教学的正常和有序开展。全期每个老师听课不少于18次,教师备课要求按周备,做好期中、期末考试,高三月考的命题及评卷工作,及3、4、5月高三的文综大考被备考工作
(三)积极组织本组老师参加市级公开课的竞赛和观摩,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与学习他人的舞台。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11-20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总结06-20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0-28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06-05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07-23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08-01
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09-01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10-07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