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2024-11-03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共8篇)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1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省纪委常委 吕 娟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破解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难题,我和环境办的同志于9月8日—11月6日,深入牡丹江市及海林市、大庆市及杜蒙县、伊春市及西林区、鸡西市及虎林市、七台河市及新兴区、黑河市及逊克县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12个市、县(市、区)的工作汇报,召开了4个由37个经济管理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和11个由117个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走访了32家企业,向126家企业发放了《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调查表》。这次调研,我们到了林区、煤城、油田和综合性城市,征求了国有、股份制、民营等各级各类企业的意见,对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策和建议。

一、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简政放权、提高效能,规范行为、依法行政,使我省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各地党委、政府和纪委充分认识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的共识,建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许多地方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党委、政府和纪委的重点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推进措施,分解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建立管理考核体系,与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挂钩。伊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对破坏森林资源者严惩不怠,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人严惩不怠。七台河市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上项目、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三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全省最优、周边最好”的环境建设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围绕 “两最”争排头、创一流的浓厚氛围。黑河市的领导11次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市情确定了“点、线、面”结合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任务:在“点”上创建政策最优惠、管理最规范、服务最到位、办事最便捷、环境最优美的俄电加工园区;在“线”上建立重大项目履约督办制、招商引资大项目在建期间封闭管理制、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执法部门“入企报告制”等全程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在“面”上抓好舆论、政策、服务、法制、市场、创业发展等“六大环境”专项推进工作。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比较有力。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地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效率,解决推诿扯皮、刁难勒卡、以权谋私等问题。牡丹江市的行政审批由362项减至222项,办理时限总体缩短了三分之一。涉及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审批部门职能归并,成立审批科,有专用审批章,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做到审批和监管分离。鸡西市实行审批标准、审批数量、审批名称、审批依据、审批时限“五统一”,规范了全市的审批行为。二是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伊春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 “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编制了行政审批流程图,印制了行政审批“说明书”,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防止了 “体外循环”、“跑冒滴漏”、“前店后厂”现象的发生。全市有56个部门进驻中心,设立审批窗口71个,日均办件480件,办结率达99%。三是实行领导和部门跟踪服务。鸡西市制定了《对开发建设项目和外来(本地)投资者(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办法》,凡是符合条件的包扶企业和投资项目,从立项论证、开工建设、生产运营,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了招商、护商、安商。杜尔伯特县对招商企业实行领导包保和部门领办、代办、协办,琳代悦源食品有限公司从与该县签约、办理各种手续到企业开工建设仅用了3天时间。海林市、七台河桃山区向企业发放了联系卡和联系手册,公布了党委、政府、纪委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电话,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地采取专项检查、定期巡视、入企调查等措施,促进优惠政策落实,纠正梗阻行为,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黑河市抽调市直单位纪委书记、退休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市委党风巡视员和市政府特邀监察员,对12个牵头部门和52个责任部门进行了专项巡视,对发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政策落实问题、中梗阻问题提出60余条整改意见。七台河市采取超常规措施,严肃查处了市法院执行局原副局长、市工商局原商品质监大队长、茄子河区公安分局局长等3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所在单位党组织连夜开会讨论处分意见,市纪委凌晨召开常委会作出纪律处分决定,早晨8点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公开处理,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五是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大庆市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提出:抓党风建设重点抓廉政,着力解决为政不廉、以权谋私问题;抓政风建设重点抓效能,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抓行风建设重点抓服务,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三风”建设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使干事创业、为企服务蔚然成风。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比较完备。一是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地在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投资、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七台河市出台了《七台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7个文件,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煤化工产业、农业产业化、非煤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增加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激发了企业创业发展的积极性。虎林市对200多家企业实行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一审一定一次缴清”的“定费直缴”办法,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多万元。二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度。通过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办法,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牡丹江市针对机关干部中存在的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漂浮、纪律涣散等问题,出台了《牡丹江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在全市开展“治庸治懒”专项行动,先后7次对县(市)区和市直机关800多个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对119名违反工作纪律的机关干部实施了问责,并在全市通报,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三是建立行政服务电子监察制度。大庆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运用网络技术对进驻部门审批服务事项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并从办事公开、业务办理、监督检查、综合奖惩、廉洁自律5个方面对进驻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实现了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与行政审批、规范权力、便民利企同步运行。四是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监督员制度。省改善办在各级各类企业建立170个环境监测点和选聘170名监督员之后,各地普遍建立了监测点和监督员队伍,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监督网络,畅通了社会监督的渠道。五是建立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制度。黑河市实行了“入企报告制”,市纪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通报,有4个部门因违反“入企报告制”受到了通报批评。今年以来有16个行政执法部门对39家市属企业进行了162次检查,同比下降35%。六是建立企业投诉、受理、查处、反馈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普遍设立了企业投诉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网址,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解决企业的疑难,查处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去年以来,这6个市共查办涉及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303件,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七是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各地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重要内容,激励各参评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行风热线”、“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等社会监督载体深受企业的欢迎。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效果比较明显。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发展环境的优化形成了“洼地效应”,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牡丹江、大庆、伊春、鸡西、七台河和黑河市今年1—6月,GDP同比增长14.1%、11%、15.5%、16.2%、27%、12.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35.3%、12.6%、31.4%、49%、35.8%;招商引资金额同比增长73.8%、41.5%、13%、87.2%、65%、4.9%;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4%、46%、24%、40.7%、77%、60.7%。七台河市取得了GDP、财政收入、一般性预算收入、工商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增幅全省第一的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发展环境的优化也增强了企业投资兴业的信心,许多企业家在座谈中表示:有这样的发展环境,再搞不好就是企业自己没本事了,决心抢抓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回馈龙江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这次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总体满意率达98%。其中,满意率较高的指标有: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98%),政府工作人员掌握运用政策(98%),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96.9%),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报问题(96.9%),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9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10年的不懈整治,我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成效比较明显,这次调查问卷的13项指标满意率都达到90%以上。但是,有些问题满意率较低: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透明(91.9%),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制度实行情况(92%),解决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93%),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执法(94.8%),提高审批效率(94.9%)。从这次调研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看,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认为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责任主体缺位、不到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但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角”地位日益突出。有的政府主要领导虽然出任领导小组组长,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还是由纪检监察机关“主抓”,甚至涉及政策措施制定、行政业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等,都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协调和办理,有的行政服务中心就由纪检监察机关管理,既当指挥员又当裁判员,这大大超出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出现了越俎代疱、包打天下的现象。有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负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责任,或者是缺乏大局意识,就业务抓业务,以业务工作代替环境建设工作;或者是缺乏紧迫感、责任感,被动地抓、被动地管,遇到矛盾绕着走,等领导拍板,等纪检监察机关出面,没有在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有的中省直部门抱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己无关的态度,过多强调部门规章和行业规定,不考虑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当地方出台的突破性政策和措施与部门的要求发生碰撞时,往往是僵化地用条条框框去卡。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对此意见很大,认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能条块分割,你要求你的,我干我的,结果是政策越往下落实难度越大,甚至以严格执行规定的名义掩饰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实际。

(二)行政审批服务载体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服务中心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的好载体,企业和群众非常欢迎。但是,省里及个别市尚未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致使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手续多个部门跑,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也有的行政服务中心授权不到位,处于“收发室”、“中转站”的状态,企业和群众办事仍然要跑很多趟。现在,企业和基层部门意见最大的是省里有些部门审批权集中,审批环节多,无时限承诺,办事效率不高。有的煤炭企业反映,所需的“五证一照”审批权都在省里,按规定每年检一次,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有时一个证就得办二三个月,多次往返省里不说,这个证办完了,另一个证又到期了,结果是一年当中得有专人循环办证。还有的企业反映,市里的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很快,到省里就没准了,几个月是它、一年也是它,虽然有些部门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办理时限,但不是这个处长病了,就是那个局长出国了,你只能耐心地等,一趟一趟地跑。

(三)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承诺不践诺。有的职能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向投资者许诺各种优惠条件,一旦项目落地,有些承诺就不算数了,该给的优惠不给,甚至刁难勒卡、乱收乱罚。有的地方政府在建设项目完工后,以各种理由拖欠企业的工程款,有时几百万、几千万的工程款一拖就是几年,企业要不来钱,也打不赢官司,只能到处上访。还有个别地方主要领导更换以后,新任领导对前任领导的承诺不再“认帐”,这种“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省改善办去年以来共受理企业投诉32件,其中政府及部门诚信问题就达12件。

(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货款难问题仍然存在。各级财政安排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县里的中小企业,基本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而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支持的主渠道,由于金融机制不灵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加之绝大多数企业信用等级低等因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反映,银行在本地吸储,却到外省去放贷,有时企业资金周转不开急得团团转,银行就是“见死不救”,对省中小企业局的信用等级评定,银行根本不认帐。有的企业谈到,由于不能及时筹集资金,一些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无法实施,使企业错过了发展壮大的机遇。某市共有山野菜加工企业50多家,各自为战,恶意竞争,而较有规模的企业想整合资源,把山野菜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绿色拳头产品,但苦于无处贷款、无资金支持,只好作罢。

(五)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严重。一是铁路车皮难批。反映特别突出的是煤矿、林区的企业,生产旺季时,铁路车皮少,申请时间长,无法满足需要,铁路运不出去,靠公路运输成本又太大。有些焦碳企业反映,焦碳出炉一落地价格就得降,可是车皮请不来,计划又不透明,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损失在一天天增加。二是公路收费站点过多。有些站点设置不符合国家规定,但一直撤不了。有的站点到了收费期限又申请了延期。三是公路上执法部门罚款过多过滥。很多企业反映,外地的车辆都不愿意来,要来运费中必须加上罚款的费用。甚至有的外地运输车辆到了交界处就不敢往前走了,还要用本地车辆去倒货,无形中就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还有的交警部门通过企业赞助设立测速装置,靠罚款支付装置费用。

(六)一些执法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粗暴、违法行政、以权谋私等问题时有发生。一是有的执法人员不按程序执法,不出示处罚依据,态度简单粗暴。一些企业反映,有的部门以查乱砍滥伐为名,不管白天晚上总去企业检查,有时深夜跳墙到厂里,穿着便装,态度蛮横,让你开库房就得开。有的部门管理就是罚款,到企业查出问题就开罚单,不说明依据,不进行教育,不帮助整改。二是有的部门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人员在裁定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很多企业反映,治理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有的执法人员张口就罚2000元,找个熟人说一说、吃顿饭就能少交,如果塞点钱就可以不罚。三是有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官”态十足。企业和群众办事仍会遇到“冷面孔”、“硬面孔”,有些能马上办的拖着不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企业反映,到省里某部门办证,各种手续都办完了,打字员出证这一关也得“打点”,给了钱马上就打印,不给钱还得回去等着。四是有的部门将硬性的收费、罚款变成软性的“化缘”,从办公用品、活动经费到借用车辆,以各种理由要求企业出钱出物出人。某市消防部门利用纪念“八一”建军节,向企业发请柬暗示送礼,并向企业摊派文艺演出收费门票。五是有些挂靠在政府部门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仍在开展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考核、认证等活动,一些部门也经常组织走马观花、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检查、调研、座谈等,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某市林业部门反映,有时一项工作要分别接受几个部门的重复检查,最多时一年要检查80多次。有的企业反映,一些检测、认证、评估往往由政府部门指定挂靠的中介机构去做,收费很高,企业别无选择。某县的企业在市里一家有国家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房产评估,花了1万元,拿回县里房产部门却说不好使,必须到其下属的评估所去评估,结果又花了5000元。六是有些部门的法定收费过多过高,企业难以承受。以质量检测费为例:一块压力表市场价是15—30元,每块表的检测费是40—50元;一个血压计67元,检一次70元;一个米尺5元,检一次50元。某饮料生产企业有10个系列产品,每个系列检一次500—600元,10个系列就是5000—6000元,规定一年检4次,就得支出2—2.4万元。而这些收费政策的制定都是由部门提出立法草案,由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最终以法规的形式出现,使得收费有章可循、理直气壮,企业对此意见很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全省正在开展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吉炳轩书记、栗战书省长和李延芝书记的讲话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刻分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难题,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一)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议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开展一次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倾听民声查找差距,破解难题制定措施,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优化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大讨论,切实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促进科学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努力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科学调控、部门优质服务的良好格局,努力打造人人都来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为企业投资创业提供政策优良、管理有序、执法规范、办事高效的良好环境。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大讨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僵化、全局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条框束缚,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工作机制,破除部门利益、增强服务能力。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大讨论,着力解决创新精神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执法不公等问题,围绕科学发展,大胆想事干事;围绕保障民生,解难题办实事;围绕创建环境,转变职能作风;围绕龙江振兴,苦干实干抓紧干。

(二)与时俱进,理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998年,省委为了集中治理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报、服务态度粗暴等问题,成立了省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纪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调研中各地反映,经过多年的专项整治,那些明目张胆勒卡企业、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已经大大减少,目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已经转变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适应、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扶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滞后、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破解不力、机关工作效能不高等体制机制上。面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既无职能优势,也缺乏协调力度,这也是环境问题一直解决不好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立政府主抓、职能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省政府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督察室,负责组织协调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能,承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任务,省监察厅主要负责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和案件。

(三)创新载体,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解决企业和基层部门反映强烈的省级行政审批部门分散、程序繁杂、效率不高、刁难勒卡等问题,建议省政府成立省级行政服务中心。一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可借鉴大庆市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银行、通信、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有偿引进中心,方便企业和群众,节省政府建设和管理支出。二是中省直具有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职能的部门,都应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切实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三是逐步实行省级行政服务中心与13个市(地)行政服务中心的联网办公。该下放的审批权力下放到基层,该省里审批的项目放到网上运行,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打造公开透明、方便快捷、规范有序的审批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四)强化措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行政效能监察是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国家和省重大决策落实,营造良好政务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措施。建议在县以上政府成立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县以上纪检监察机关成立行政效能监察室,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强对政府及职能部门落实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受理和查处企业的投诉举报。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行政追究制度,尽快出台《黑龙江省行政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和《黑龙江省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管理范围内和实际工作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内部管理不当、行为失范等问题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实现省市(地)县(市)三级联网,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把信息技术与效能监察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效能监察工作的集约化、实时化、刚性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立足治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要把民主评议行风、“行风热线”、“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等监督载体做大做强。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要把重点放在执法监督、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选择企业和群众意见较大的部门进行重点评议,并向其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延伸;“行风热线”要更加关注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合力攻坚,下决心解决;“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要及时宣传政府的收费政策,做好答疑解惑、受理投诉、监督落实的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规范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执法和行政行为。特别要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制定裁量细则,明确裁量条件,分解裁量权限,公示裁量标准,最大限度地切断“公权”与“私利”的内在联系,接受企业和群众的监督。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承受能力,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调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明年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要研究推广一些地方的做法,把执收执罚部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体制上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坚决纠正下达罚款指标、为了部门利益乱收乱罚、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严格禁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利用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承揽业务、组织有偿活动以及进行摊派,严肃查处政府主管部门利用所属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进行权力寻租、强制有偿服务、设立“小金库”等问题。

(六)多措并举,多渠道解决企业难点问题。要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主动与金融机构协调,提高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继续实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银企对接会、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财政出资扶持担保公司、放大银行对企业贷款规模等促进企业融资的措施。同时,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破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刚刚成立的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作用,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以及企业的多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拓新市场的信心和能力。要下气力解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有关部门应本着保重点、保急需、保民生的原则,科学调度安排铁路车皮,做到统筹兼顾、公开公平。在加快公路“2736”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本着保安全、保畅通、保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公路运输的科学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治理超限超载的政策规定,耐心教育,合理处罚,严禁以罚代纠;要认真落实即将出台的《黑龙江省公路载货类汽车计重收费实施办法》,从源头上遏制超限超载行为。要继续抓好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和电子执法行为的工作,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规范公路限速和警示标志的设置,规范技术监控系统建设的投资主体,规范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规范技术监控系统的执法程序,规范技术监控系统设备的质量检定行为。要加大政府投入,逐步解决部分地方公路站点过密和设置不合理问题,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实现“规模推进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协调组织人大内司委、市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走访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县(市)区,对我市经济建设的政策、法制、服务等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年初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市、县(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推进和整治,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了落实,“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经济南市展环境工作。年初发绥发[2003]3号文件下发了《全市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二月份,市委市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市集中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此外市人大、政协召开的“两会”上、市纪委四次全会和市本级规模推进工作会议等大型会议上,市级几大班子都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主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领导小组,下设专项推进办公室。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宣传教育工作抓得实,舆论氛围浓。一是全市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全社会参与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提高了领导者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三是强化了对公务员、企业厂长(经理)WTO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加强了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从基础、源头上预防了犯罪,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3、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全市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64件,处分89人。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全市法院系统2002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9,256件,审结28,508件,结案标的额达5.54亿元。两年来全市法院为企业减缓免诉讼费20多万元,减负3亿元。检察院加大了对各类犯罪的查处力度,加强了对经济案件的诉讼监督,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2002年,共办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6件,提起抗拆100多件,查办经济犯罪120件,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公安部门加大了“扫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环保、交通、城建等其它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群众好评。

4、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市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评活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承诺制,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普遍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各县(市)区还强化了对服务中心的投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庆安县实行了行政机关审批事项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全市在各行业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对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域外企业实行零干扰、免打扰。2002年,市本级仅为三精药业、银娃乳业、客运枢纽工程减免基础建设配套费400万元,减免排污费38万元。各地还深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的评议监督工作。庆安县的季度评议,肇东市的全行业评议,都是成功的范例。通过评议,对执法部门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5、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市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148份1340多条;共清理文件3000余份,废止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60多份。肇东市制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六项制度》、《肇东市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十条禁令”》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庆安县先后出台了《庆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庆安县鼓励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等,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对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对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在办理手续、土地使用、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上半年,全市共引进项目226个,到位资金11.9亿元,同比增长7.2%。宽松的投资环境,为实现规模推进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服务意识不强,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说功好、做功差,喊的多、干的少,上热下冷现象。有些行政职能部门轻管理、轻服务,存有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扭曲。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态度冷、横、硬、冲,勒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较为严重,该办的事顶着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拖着不办,可这么办可那么办的事卡着不办。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不理顺,给部门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也导致“三乱”加剧,加重了企业负担。如审计部门,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对地方政府和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受到了很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还有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比例过高。据调查,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的3763人,自收自支的3097人,差额拨款的2730人。这些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了保开支,想方设法加重收费。还有的个别单位自行制定收费标准,确定收费项目,使“三乱”现象久禁不止,企业负担减而不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地方参与竞争,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规则应当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便我们有些政府部门还不适应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作方法,不能为企业搭台唱戏,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违背了市场规律。

四是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五是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硬环境建设滞后。据调查,2002年市本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3000万元,占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9亿元的15%。全市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204元,在全省排第8位,处于下游。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的开发区已经实现了“九通一平”,可我们现在只达到“六通一平”,个别县(市)“三通一平”也没有达到,而且标准较低。全市现有城市绿地面积仅2432.5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17.6%(国家现定中等城市为35%)。学校、医院、公园、商店、宾馆、饭店等公共环境建设与发达城市比,明显落后。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通过调查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的没有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地方还存在用已经明令废止的政策文件收费的现象。四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部门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有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立足市情,狠抓当前,着眼长远,摆正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抓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条条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会影响部门、条条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切实做到放水养鱼,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环境是前提、是关键”的思想,按照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和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组下发的《全市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的要求,锛住总体目标,扭住“八项任务”,紧跟阶段步骤,认真做好整治推进工作。

2、抓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该减的审批项目减下来,把能减化的审批环节减下来,公开收费罚款标准,规范行政行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对审批、收费、执罚、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和办理,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严格监督、规范公务和管理活动。要继续深入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市县两级政府都要建立“政务超市”,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等项制度,将行政审批、收费、政策咨询等事宜都纳入到政务超市中来,以此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搞好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行政制度的改革,理顺开支渠道,逐步减少自收自支人员。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只要存在靠罚没收入解决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经济发展环境就很难宽松。

3、抓服务,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搞好服务和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一要认真清理废止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更加优惠的政策,对该调整的政策文件要及时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二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各项制度、规定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及刁难勒卡、政令梗阻等违规违纪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三要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企业和投资者的联系,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各项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抓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建立起以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统一监督系统,形成有效配合、协同并进的运行机制;各级党政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组织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亲临一线,解决具体问题;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依法取缔市场垄断、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诈骗、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纪检、监察部门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双评”工作,进一步改进评议方法,完善评议程序,严肃评议纪律。

5、抓教育,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一要加大对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经过业务技能培训的,不能安排上岗。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对一些经济杠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要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要砍掉那些为安排子女就业、送人情而设置的机构和岗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要加强对干部的业务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献身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业务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要从执法岗位上撤下来。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2

一、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建设给予高度重视, 出台了很多政策, 采取了不少措施, 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我省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一) 优化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各地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 建立了优化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公检法机关共同制定了《黑龙江省纪检监察及公检法机关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推进方案》, 明确按照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工作到底、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的要求, 协调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

(二) 优化发展环境的措施更加有力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力、削减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在最新一轮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中, 共清理涉及行政审批实施部门40个, 行政审批事项1001项, 经清理, 保留689项, 减少312项, 精简比例达31.17%。二是继续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 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建设网上行政中心服务平台, 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 深入企业, 定期巡视, 进行各项相关检查, 促进优惠政策落实, 纠正梗阻行为, 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

(三) 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更加完备

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确保作风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 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投诉举报活动。此后不久, 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损害发展环境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办法。为切实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维护公平诚信, 高效有序的市场秩序, 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发展环境, 省政府成立企业投诉中心, 受理各类市场主体投诉, 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严肃查处, 公开曝光。

(四) 优化发展环境的效果更加明显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到黑龙江,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 发展环境的优化使企业增强了投资兴业的信心, 决心抢抓机遇, 把企业做大做强。

二、我省在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够深入

近年来, 各级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虽然清减了很多行政审批项目, 但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我省发展的需要, 行政审批项目仍有很大的精简空间。另外审批事项过多、审批流程不规范、申报材料过多以及放权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

(二) 服务意识不强

部分单位和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 没有摆正服务和管理的关系。重管理, 轻服务, 只管理, 不服务, 更有甚者把管理等同与收费, 本应提供相关服务, 却对企业变相收费, 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还有一些部门工作效率低下, 推诿扯皮、态度冷漠。

(三) 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 不能遵循法律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少数执法人员素质较低, 态度粗暴, 工作方法简单, 执法不规范, 甚至越权执法。个别执法人员存在吃、拿、卡、要行为。

(四) 涉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仍有发生

目前地方有些部门靠收费罚款来维持开支, 认为管理就是收费, 执法就是罚款, 有的甚至还给执法人员定指标, 想尽办法巧立名目向企业收费罚款, 使其苦不堪言。

(五) 政府诚信意识不强

有的政府和部门为了吸引企业投资, 承诺了优惠政策和服务, 但在企业投资以后, 却不兑现当初的承诺, 即使勉强兑现也是大打折扣。个别地方主要领导更换以后, 新领导对以前的承诺不认帐, “新官不理旧帐”, 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还有的地方和部门违背国家和省里的相关政策规定乱承诺, 最终导致所谓的“承诺”无法兑现。

尽管这些问题发生在少数地方或部门, 而且程度有所不同, 但破坏力和影响力不能小视,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下决心、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如果解决得不好, 优化发展环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无法实现龙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三、我省优化发展环境的对策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经济的竞争是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竞争, 更是发展环境的竞争, 发展环境在整个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 以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为切入点, 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大意义,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努力营造我省的发展环境。

(一)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党委和政府最重要的职能, 优化发展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党委、政府作为责任人, 在营造发展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 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 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齐心协力搞好优化发展环境工作。

(二)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加强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工作纪律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行政审批中心及窗口服务单位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各级政府诚信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那些给重点建设项目设障碍、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严肃查处, 做到零容忍。

(三) 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中央要求取消以及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变相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 坚决取消;中央要求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 坚决下放;依据我省情况应该和可以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 坚决取消。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编制目录, 优化流程设计, 全部对社会公开。加快推行网上审批, 压缩企业设立和项目开工建设审批时间。

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既坚决落实国家有关规定, 又从龙江实际出发, 最大限度减少前置审批, 大力压缩审批时间, 最大限度取消年检, 实现审批制度便利化、程序便利化和时间便利化。

健全政务公开制度, 凡是不涉密的、与企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决策、服务程序等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

(四)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要及时进行清理那些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其次要积极学习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研究制定切实能够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最后要抓好政策的落实, 做到雷厉风行, 态度坚决, 不打折扣。

(五)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建立健全行政处罚权力运行机制, 使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健全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内部监管、行政监察和法制监督机制, 有效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强化监督检查, 集中整治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办事推诿、效率低下、“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切实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环境。

(六) 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 建立信用体系, 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和信用环境, 增强市场活力。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其次要制定地方性信用法规, 出台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办法, 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 奖励依法经营者, 惩处失信者。对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 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但是我们相信, 只要各方努力,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加快建立工作联动机制, 加强协调配合, 就一定能够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就一定能够推动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经强.地方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研究.科技刨业月刊, 08, 10.

[2]汪毓华.创优雅发展环境.当代江西, 06, 07.

[3]徐锦笙.优化发展环境的几点浅见.经济师, 05, 04.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3

哈尔滨市侨联组织的基本概况

哈尔滨市侨联自1960年1月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无数华人华侨、归侨侨眷和广大侨务干部的共同努力,队伍不断壮大、职能不断拓展、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提高。目前,市侨联所属基层区、县(市)、高校、企事业单位侨联组织45个,所属协会、联谊会5个。全市现有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20多万人(其中归侨1187人),旅外华人华侨近8万人(其中约5万人是新移民),主要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有经济实力的华侨华人约0.5万人,有技术专长的约0.3万人;市侨联已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海外聘设了17个代表处,聘请了8位海外顾问。

哈尔滨市侨情的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市的侨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群体数量逐年增加。有关资料显示,我市1982年旅外华人华侨不足3000人,在册登记的归侨、侨眷近4000人;1990年旅外华人、华侨约3万人,在册登记的归侨、侨眷总数5922人(实际5人万左右);目前,旅外华人华侨近8万人,共有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20多万人。二是分布地域不断拓展。改革开放前,我市的归侨主要是从朝鲜、港澳、新马泰印缅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回哈定居、学习的华侨和华侨学生。改革开放后,华人华侨、归侨侨眷的分布地区不断扩大,由原来的七八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日、俄、美、加、澳和港澳等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层次素质越来越高。1990年,我市具有副教授、副总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就增加到595人。据统计,目前我市归侨、侨眷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已经超过万人。仅哈尔滨工业大学3000名正式教师中就有近一半人员具有归侨、侨眷身份和海外留学经历;22位院士中也有10人是归侨、侨眷。四是新侨成份不断增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探亲移民、自费留学等多种形式移居海外的哈尔滨籍新华侨华人人数连年攀升,目前约有5万人,其中有近百人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少数人已经进入主流社会。方正县3.8万海外华人华侨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到国外定居的新华人华侨。五是工作居住相对集中。过去我市的老归侨、侨眷主要在科研、文教、卫生等领域工作,居住地也多在道里区、南岗区等市区。现在,除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等高科技企事业单位外,在公务员、律师、新阶层、农民队伍中也有大量人;居住地也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热闹的市区、县城和侨眷等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屯。六是爱国热情日益高涨。随着祖国的崛起,海外华人华侨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其爱国热情、爱乡情怀日益高涨。近年来,有近200位哈籍华人华侨回哈经贸洽谈、讲学传教、文化交流、带团观光等,有187名海外学子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建功立业,有近百人为哈尔滨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哈尔滨市侨联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发挥侨联优势,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是发挥“侨”的优势,为招商引资、引智工作搭建平台。先后在境内、境外举办经贸洽谈会、服装展览会、信息发布会等60余次,引进大项目7个,引资近20亿元人民币(外资5000万美元),并通过驻英海外科技顾问,为哈工大引进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的高科技项目1个。二是发挥“侨”的优势,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了对俄经贸洽谈、拓展联络的“金桥工程”,举办了“中俄妇女交流活动周”;积极争取并将方正侨乡建设项目列入了我市十一五规划;注重发挥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先后提出提案、议案100余件。三是发挥“侨”的优势,为侨属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正式注册的侨商协会,并以协会为平台积极开展联谊、经贸、法律培训等活动,通过项目对接、政企对话、银企合作等方式,先后为四海集团等侨属企业解决了64万平方米生产用地、1200万项目资金、高科技企业减免税等困难和问题。

2、树立“大侨联”理念,拓展海外联络实现新突破

一是扩大交往,与海外侨团的联络显著增强。先后与俄罗斯、美、加、澳等国家的41个海外侨团、商贸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使对外联络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创办海外代表处,为全国侨联组织的对外联络做出示范。先后在俄、英、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选择有影响、有实力、热心侨联事业的华人华侨和企业组织,设立17个海外代表处,把侨联组织延伸到国外。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对外宣传影响不断扩大。先后组织72个企业、25个团组出访,邀请了155名海外侨领、侨商和外国友人来哈访问洽谈,聘请了8位海外顾问,扩大了哈尔滨的对外影响。四是加强区域联合,东北地区侨联工作形成合力。提出倡议并成立东北地区侨联联合体,在哈召开了首届东北地区侨联协作会议。

3、依法维护侨益,为侨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依法护侨工作更加务实。建立了归侨侨眷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发放维权联系卡,公布维权热线,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00余次。二是维护侨益渠道更加畅通。充分发挥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侨联组织收集侨情、反映侨声、争取侨益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帮助俄、加华侨成立了中俄工商总会和加拿大哈尔滨华侨商会,为维护华商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发挥了作用。三是扶贫助困措施更加到位。几年来,先后走访慰问贫困归侨侨眷580人次,送扶贫金近20万元,协调有关部门和侨属企业帮助220名贫困及下岗归侨侨眷就业;为捐建希望小学、设立助学基金等公益事业捐资500多万元;为四川地震组织捐款就达300多万元人民币。

4、创新活动载体,凝侨心聚侨力取得新成效

一是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在抗非典、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反国家分裂法》颁布及国庆、中秋重大节日之际都组织开展活动,激发了侨界爱国爱乡热情。二是侨界主题活动异彩纷呈。组织开展了“月是故乡明”四海之约音乐会,“重走抗联路”主题系列活动,“海外华人心中的月亮”主题征文,评选首届“侨界十杰”,“侨属企业侨乡行”,“华侨华人话巨变”征文,

“哈特色文化展馆一日游”,“庆七一、迎奥运”登山健身运动,“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汇演等一系列富有创意、深受侨界群众好评和积极参与的主题活动。

5、建立健全组织,侨联组织自身建设得到新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延伸工作网络。在方正县成立了我市第一家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的侨联组织。组织成立了大专院校联谊会、客家人联谊会、朝鲜归侨联谊会、侨界妇女委员会、市侨商协会、华侨艺术团、华侨合唱团等侨联团体、协会,形成了纵横交织的侨联工作网络。二是发挥委员作用,消除工作盲区。在各区、县(市)、重点单位的统战部设立了兼职侨联秘书长;在没有建立侨联组织的区、县(市),通过设立市侨联委员的形式进行联系、开展工作;在没设立侨联组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侨联委员建立联系点的办法,不断增加侨联组织的覆盖面。三是提高干部素质,形成良好风气。通过教育培训充分调动了侨务干部、委员和兼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机关人员素质,形成了“风正、团结、想事、干事”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先后被省委统战部授予全省统战工作先进集体,连年被省侨联授予全省侨联工作标兵单位,被市委统战部授予全市统战系统招商引资、参政议政工作先进单位,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侨联系统和省市统战系统总结、推广,成为“小机关、大作为”的典范。

制约哈尔滨市侨联组织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梳理出制约我市侨联组织科学发展五个突出问题。

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一是市侨联领导班子力量较薄弱。市侨联现驻会领导只有党组书记、副主席1人,兼职不驻会主席、副主席6人。因市侨联承担我市独立党组的所有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多(海内外及我市中直、省直单位)、驻会领导少(1人),因此,大部分时间忙于会议和事务性工作,难于抽出更多精力议大事、抓全局,一定程度影响了侨联工作开展。二是“三无”问题长期困扰基层侨联。在我市8区、10县(市)侨联中,除方正县因侨乡建设配有3名专职侨联干部外,其他区、县(市)侨联均属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场所的“三无”组织;23个经常联系的高校、企事业单位侨联也全是“三无”组织。三是个别地方和单位还没有建立侨联组织。

活动开展还不够活跃。有的单位成立以来既不开展活动、也不换届,名存实亡;有的单位没有工作计划,随意性较强;有的单位由于策划不足、设计不够,组织不当,活动经常是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愿望想法很好,实际效果很差,致使一些人感到参加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削弱了再次参加活动的热情。

“侨”字号品牌还没有叫响。近年来,尽管我市各级侨联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创立品牌的意识、缺少创立品牌的设计、缺欠创立品牌的合力和韧性,到目前为止,在我市侨联组织中还没有创出在社会上叫得响的品牌,极大地影响了侨联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内外联络工作还需要加强利用基层侨联、名校校友会和国内其他地区侨联组织等社会侨务资源的意识还很弱,在家坐等多,出动出击少,致使一些国家和地区侨联组织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还缺乏对侨情发展变化的掌控手段和海外工作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有些基层侨联还没有建立侨联小组,对侨务对象的情况掌握还不准,有些工作只能滞留在中间。

服务功能还不够突出。由于缺少必要的服务渠道、平台和手段,使侨联组织的优势和功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两个服务”的效果还不明显、收效还不显著、影响还不广泛。一是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切入点选择上还不够准确,还不能使侨联工作的重点完全和中心工作的兴奋点吻合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协助领导破解困扰开展中心工作的一些难题;二是为侨界群众服务的思路窄、套路老、方法少,还不能与时俱进地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内容,还没有在“源头”、“机制”和“体制”上形成维护侨益的体系,有些干部还存在着畏难情绪,遇见问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能避则避、能绕则绕。

哈尔滨市侨联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侨联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对策。

工作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凝聚侨心、促进和谐,汇集侨力、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建机制、搭平台、搞活动、创品牌”为工作抓手,以增进亲情、乡情、友情为工作纽带,按照“组织起来、活跃起来”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谋划、展开和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整合侨务资源,努力实现“组织建设有新举措,招商引资有新成果,对外联络有新拓展,侨乡建设有新突破,参政议政有新提升,各项工作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为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工作对策和建议

1、切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各级侨联的班子建设和组织建设,为促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协同市委统战部并以市委的名义召开“加强新时期、新阶段侨联工作区县(市)现场会”和“加强新时期、新阶段侨联工作高校、企事业单位现场会”。二是协同市委统战部并以市委的名义制定出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加强新时期新阶段侨联工作意见》。通过落实市委《工作意见》来解决长期困扰基层侨联工作的“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问题。三是争取市委同意、财政支持、市外侨办配合,利用3年时间建立哈尔滨市侨务资源信息库,对我市的侨务资源进行普查。四是主动出击,每年增加3-5个海外代表处,逐步扩大其数量和范围。五是积极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向市委反映市侨联领导班子的薄弱问题,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六是建立健全市侨联机关管理制度。

2、切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引智)和侨属企业建设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服务。一是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智)活动,提高我市的投资总量。创立招商协调机制,建立优惠政策、招商项目、科研成果资料库;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市情、熟悉项目、精通政策;充分利用接团、出访、会展、交流、考察等机会,主动介绍市情、宣传政策、推介项目;对已经投资和有投资需求的客商实施全过程主动的服务,协调和帮助解决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充分发挥侨商多、覆盖广的优势,组织以商招商。

及时收集侨商信息,搭建引资平台,组织洽谈对接,实施跟踪服务;制定奖励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对招商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积极引导鼓励侨属企业和侨界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四是创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侨联招商协调机制。

3、切实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和侨乡建设工作,为促进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探索创建联谊和沟通合作机制。即:探索创建区、县(市),高校,企事业侨联分片联谊机制。今年拟以哈师大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为切入点,力争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主动与哈师大联系协调,力争在年内组建以哈师大为主体、侨属企业积极参与的市侨联青年文化艺术团。三是继续发挥“侨”的优势,开展具有“侨”字特色的“祖国在我心中”(庆祝建国60周年、“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华人华侨话巨变”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四是分别组建侨商南非商务考察团和高校学者交流考察团赴境外学习考察。五是加强对方正县侨乡建设工作的指导,通过“侨乡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和中国侨联协调,力争将方正侨乡建设纳入全国侨乡建设视野和总体规划之中;组织我市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到侨乡进行调研,协助侨乡规划建设;组织我市侨属企业到侨乡进行投资考察;通过协调中国侨联将方正侨乡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国内外学习考察团到侨乡参观学习。

4、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维护侨益和参政议政工作,为促进我市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一是改建并创立哈尔滨侨联网站,搭建为侨服务平台。二是整合并创立“维侨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将“惠侨卡”的使用范围从医院扩大到律师事务所,努力实现法律咨询免费、受理立案优惠、特困群众减费,侨界群众真受益、得实惠的工作目标。三是采取“海外华人、华侨捐一点、侨商企业掏一点、爱心人士助一点、党委政府补一点”等方式探索和创建“扶贫济侨”基金。四是在帮侨惠侨上开辟新的领域。五是积极组织引导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社会调查和视察走访,通过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反映侨界的民生问题。引导他们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市委全会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建科学发展之言,献共建和谐之策。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4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促进荆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期,我们与城区44家企业和18家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大家普遍反映,近几年来,荆州经济发展的硬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全社会重视环境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但是,实行经济发展环境由“整治型”向“建设型”跨越,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努力营造通畅、宽松、便利、法治的良好环境,依然是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座谈中,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下“重锤”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同时,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前的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意识不强,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仍不宽松。座谈中大家反映,传统的官本位、权本位、利本位意识在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有些干部发展意识不强,习惯用计划经济的管制手段管理企业,居高临下,错误认为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处罚,对企业不惜竭泽而渔。少数部门由于思想观念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习惯用条条框框束缚企业,在服务企业发展上支持的少,干预的多;设路标的少,设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审批项目过多,程序繁琐,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座谈中反映,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滞后。一些部门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缺乏紧迫感,工作中轻服务、重收费,轻监管、重处罚,程序繁冗,服务效率不高。行政审批项目偏多,行政审批手续繁杂,行政审批时限太长。

第三,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欠缺,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有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接到报批项目后,采取“挤牙膏”式的服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快办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单位收费名目较多,自由裁量权过大。有些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少、宣传政策少,但突击检查多、行政处罚多。在行政处罚中就高不就低,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抬高处罚额度,只要在检查中发现一点问题就狮子大开口。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滋生执法中的腐败行为。座谈中反映一些垄断行业收费标准高,弹性大。有些中介机构借助行政部门的职能,强行收费,巧立名目收费,甚至只收费,不服务。

第五,少数执法部门趋利执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从座谈情况看,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依然变相下达创收指标,收费养人,把执法、办案当成创收手段。受利益驱使,有的执法部门有利争着跑,以至越权执法、跨辖区执法、跨领域执法。有些部门甚至相互联合,故意设置行政处罚陷阱,致使企业遭受无辜损失。执法中言语粗暴、态度生硬的现象仍然突出。

上述种种问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挫伤了企

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性。因此,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是造成发展环境不优、影响荆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少数干部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难题和问题,工作中缺乏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有些执法部门的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当今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趋势,墨守成规,工作中缺乏敢闯敢冒的开创精神,扶持企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举措不够得力;有些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习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手脚,人为地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少数部门领导干部受官本位、权本位、利本位思想影响,怕部门职能旁落、怕部门利益受损、怕权力丧失、怕减员削职,在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中缺乏真抓实干的勇气,有的想方设法保留审批项目,致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到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漠不关心,缺乏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服务意识差,直接影响了经济环境的改善。

二是现行管理体制不顺。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一方面,由于政策赋予了行政执法部门宽泛的权限,管理部门职能重叠,有的领域可由两个甚至多个执法主体监管,由于执法主体间的职能没有准确界定,客观上既存在部门内职能重叠,重复收费的问题,又存在部门间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市市区两级行政管理的事权尚未理顺。在城区,市区之间采取的是独立核算、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市区间各执法部门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但两者的执法权限、执法范围、执法对象又没有明确的界定,市区两级行政部门间经常发生重复执法的问题。

三是地方财力不足。由于发展不够,地方财力不足,许多审批项目难以减少,不合理的收费政策不能废止,行政机关的冗员难以精减,发展和生存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也是经济环境难以迅速优化的直接原因。由此派生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执法等许多有损经济环境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使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环境不能同步。

四是保障机制不健全。首先是责任机制不明确。尽管市委、市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部门落实不够,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具体,工作绩效考核不及时,绩效考核的结果没有很好地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其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形式单一。一些部门政务公开推行不力,特别是企业评议部门,企业评议行风的制度尚未形成,一些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其三,制度体系不完备。近年来,虽然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采取了诸多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制度,但由于这些办法和措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制度约束的功能没有充分显现。因此,在当前有效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我市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依然处于治标阶段,经济发展环境尚未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三、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在全市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服务发展”的大讨论,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生命线”的重要意义。要努力解决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全局意识要强;在效率与程序的关系上,效率意识要强;在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上,服务意识要强;在创新与规范的关系上,创新意识要强。

2、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是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要正确处理执法与发展,执法与服务的相互关系,尽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一是要尽快理顺市区间、部门间的行政执法关系,建立权责明确的行政执法体系。大力推行同城合一的行政执法管辖方式,逐步试行城区综合执法制度,从管理体制上减少重复执法、多头执法、重复处罚、重复收费的问题。二是要实行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进一步落实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的听证和审批制度。重新清理和规范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项目、程序和结果的政务公开,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管,积极探索行政处罚决定权、检查权两分离的工作办法,最大限度地制约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减少行政处罚的随意性。三是要大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端正执法理念,切实改进执法作风。要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真正形成执法机关与企业间和谐共生、发展有序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从当前区域竞争的态势来看,行政服务环境最具决定性,最具带动性,最具能动性。环境决定发展,服务创造优势。因此,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体现。一是要确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坚决克服“官本位”的思想和衙门习气的作风,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二是要进一步抓好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构建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为一体的行政服务网络。要进一步强化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坚持应进必进的原则,坚决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审批程序和审批方式,继续落实“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的办法,切实解决行政部门明进暗不进,职能体外循环的问题。三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审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开放行政管制,切实做到把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把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社会的职责还给社会。要全面实行行政审批流程管理,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严格确定行政审批的时限,真正实现行政审批的全面提速。四是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网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部门办事窗口等现有资源,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审批的透明度,方便企业办事。

4、进一步建设诚信环境。当前要深化区域信用、企业信用和社区信用创建工程,逐步建立起以个人信用为基础、政府信用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恶意逃避金融业债务行为的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特别要抓好诚信政府、诚信中介和诚信企业的建设力度。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5

县经信局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根据市领导要求,近段时间,市经信委组织调研组对我县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将之列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会议,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调整充实了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纪

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公安部门加大了“扫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交通、城建等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企业、群众好评。今年以来,全县公安机关共打掉8个欺行霸市的犯罪团伙,刑事拘留21人、治安处罚49人;抓获盗窃企业物资违法犯罪嫌疑人3人,其中刑拘1人,劳教1人,治安拘留1人,还有部分案件正在侦破之中。

3、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县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及评议机关股室工作,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工作(即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减程序、减资料、减时限、减费用)。一是部门自行申报。在规定时间内,全县48家部门共申报行政审批项目522项,行政性收费(含经营服务)项目450项。二是专班审核。从县法制办、财政局、物价局、治庸办、行政服务中心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对部门申报的项目依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进行审核把关,确定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81项,取消89项,调整、合并152项,保留行政性收费(含经营服务)项目171项,取消126项,调整合并153项。三是面向社会公示。对保留的项目通过电视、报纸和通告的形式面向社会进行了20天的公示。四是汇编成册。公示结束后,县治庸办、县环境办将联合编印《监利县行政审批服务常用手册》,目前进入校核阶段,印刷成册后面向社会公开发放,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加强对审批项目的监管,增强审批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4、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县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清理废止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规定》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制定了《监利县经济开发区投资优惠办法》(监政规„2011‟4号),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全县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力度措施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变化,但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极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

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2、本位主义思想和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一方面,一些部门的本位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好,相互通气不够,各行其是。另一方面,部分干部胸无大局,在执行任务时,重处罚,轻规范;重管理,轻服务。

3、干部素质不高导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部门还存在“嫁接”收费的现象。呈现“三个难适应”: 一是服务方式难适应。不按照市场规律指导工作,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习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二是服务能力难适应。有的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欠缺;有的实践能力差,习惯照抄照搬。三是服务效率难适应。部分干部工作时间松松垮垮,玩风过甚,“庸懒散软”,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问题依然存在,与企业“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的愿望没有很好对接。

4、对行政执纪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在执纪执法过程中,少数干部缺乏“企业家老大”理念,不能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企业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实现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全省第一方阵、荆州县市领先”总目标以及“五个翻番”、“三个跨越”的具体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工业兴县、开放强县”战略,必须始终坚持“环境先行”,以环境大创新,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大跨越,必须以时不待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新理念研究发展新情况,用新举措开创发展新局面。

1、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优化经济环境是加快监利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县上下都要为优化经济环境多唱赞歌,少唱反调。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各种会议和活动,大力宣传我县的投资政策,宣传部门开展优质服务的典型。通过和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结合,在全县开展“营造好环境、我能做什么”大讨论活动,强化“人

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保护发展环境”的理念,营造出“你发展我铺路、你投资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困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

2、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优质的政务环境。一是县政府要求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项目应进必进,并对项目办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三集中三到位”工作不留死角,不出现反弹。二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各分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应统一接入监利县网上协同审批平台,便于实施电子监察,杜绝双轨运行。三是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对顶风而上、我行我素、明进暗不进的单位和项目进一步加大组织处理力度。

3、搞好相互配合,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部门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执法环境。为此,执法部门要转变执法观念,把执法的重点由“重收费轻服务、重罚款轻教育”转变为“重服务少收费、重教育少处罚”上来,对企业应实行“保姆式”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不要一味的强调保护自身利益,而不守法经营。对部门依法检查,依法收取税费,要积极主动配合,该纳的税坚决纳,该缴的费坚决缴,为部门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4、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平安环境。一是解决好企业周边环境差的问题。对土地征用后的安臵和补偿,有关部门和企业在土地征用前要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及时兑

现。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农民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破产企业的下岗工人、失地农民,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要千万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共同创造和谐的周边环境。二是解决好社会治安秩序差的问题。政法机关要坚持从重从快打击黑恶势力、盗窃抢劫、吸毒贩毒等破坏企业生产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投资者及企业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投资者在监利兴业有安全感,有成就感。

5、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学习。以“内学仙桃、外学沭阳”活动为契机,使广大机关干部深刻认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意义,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认真梳理现行的规章制度。对已过时或与现行工作与形势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对实效性强和对工作有促进的制度坚决落实,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领导督办机制,强化领导责任。三是规范流程。对已制定和执行的制度,根据部门、个人职责和岗位设臵规范的操作流程,用流程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了解和操作。四是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并完善考勤、值班、学习、工作、勤政廉政及效能提升制度,坚持按程序办事,按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从而为提高执行力强化保障。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6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抚顺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哪里环境好,那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笔者认为,要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对比沈阳看抚顺、抢抓机遇促振兴”新一轮大讨论活动的有力契机,把优化环境作为市委、市政府最紧迫的一项工作,下大决心,动真功夫,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环境优化、支持环境优化、参与环境优化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抚顺的发展才有希望。当前,优化我市经济环境,我认为应重点围绕5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打造区域经济环境优势的重要标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抚顺经济的舞台上,政府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为演员服务的人员。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政务公开的程度,深入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坚决治理“三乱”,进一步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严厉查处各种违章摊派行为。其次,要进一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凡是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都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进一步规范,尤其对国家明文规定不再审批的事项、部门自己设立的事项、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形势发展的事项,以及机构改革中明确不再保留的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尽量避免随意性。第三、要以严格控制会议、文件、检查评比为重点,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效地精简会议和文件,继续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升级活动,对企业的执法检查,按照属地原则和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原则进行,杜绝多头检查、交叉检查、重复检查。

二、以公正执法为重点,努力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法治是发展环境的基础,能否公正执法,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优化发展环境,就必须营造一个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首先要规范执法。要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法制环境,清理不符合本地经济要求的政策法规,按照立法程序,适时制定修订有关地方法规,努力做到政府依法行政,政法部门依法办事,社会依法管理,为投资者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创造条件。全面清退执法部门聘请的临时人员,避免因其素质低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要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禁止向执法部门下达收费、罚款和创收的任务。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坚决纠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对出现执法不公、导致破坏 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其次,要加强执法监督。所有执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便于接受投资者和群众的监督。可以采取定期向企业、个体私营者和各界群众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派员进行各种明查暗访方式,多途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同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企业代表,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不定期巡视,适时召开有关部门的整改督查会,听取汇报。第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严把执法人员进口关,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保证执法人员的素质,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对利用职权,徇私枉法,侵害投资者正当权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应予以严肃处理。

三、以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信用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变化。通过信用文化可以恢复与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实现更快、更优、更好的发展和增长。因此,优化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是第一位的因素。我们要通过加快“信用抚顺”建设,树立“开明、诚信、高效”的形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营造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要进一步加大集中整治与制度规范、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的工作力度,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市场环境。要深入开展无假冒伪劣商品示范店、示范街活动,实施“放心工程”,确保居民买到“放心商品”。以整 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定期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领域的专项打假行动;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土地、文化、旅游和交通运输市场;坚持不懈地打击商业欺诈、欺行霸市、偷税漏税等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以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为重点,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要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作为改善经济环境的先导,围绕“对比沈阳看抚顺、抢抓机遇促振兴”大讨论活动,充分利用各类舆论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宣传我市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提高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努力营造全民“亲商、爱商、富商”的浓烈氛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抚顺建设一流经济建设软环境的重大措施、逐渐形成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文明诚信经商的好典型及时宣传出去,为抚顺经济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要突出搞好舆论监督,对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一经发现,要及时公开曝光,有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有关部门也要把公开曝光与从严从快查处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环境建设。

五、以企业和投资者满意为重点,积极营造全方位优质服务环境。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7

一、干部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干部管理能力与确保安全生产不对接

我国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 随着天津至秦皇岛的开通运营, 与哈大高铁相连, 形成了东北到华北、华东的高铁网络。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 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 通过调查分析, 有部分干部思想准备还不充分, 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还没有跟上铁路发展的步伐, 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之中, 仍然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主要原因是有些干部不主动学习, 工作中吃“老本”, 出现了专业知识“透支”的问题, 素质能力与高铁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相差较大, 成为制约高铁发展的一块“短板”。

2. 干部指导能力与现场实际需要不适应

沈阳客运段列车运行区域跨度大, 点多线长, 管理分散, 需要各级干部具有一定的指导能力。但现实是有些干部的指导能力不强, 表现为检查工作时把握不住重点, 指导工作时缺乏针对性, 解决问题时没有实效性。主要原因是全段干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文化程度高的经验少, 而经验多的文化程度又偏低, 对相关客运业务不熟悉。

3. 干部落实能力与公司总体要求不同步

当前, 铁路的各项工作标准越来越高, 很多工作都要求事不过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在日常工作中, 有些干部的执行能力、落实能力却存在很大差距, 经常出现“安排了就等于落实了”、“上热下凉”、“肠梗阻”等现象。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缺乏紧迫感、能力水平不高, 另一方面是现行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考核机制还不够全面细致,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 部分干部参加培训动力不足

(1) 内在动力不足。认识上有误区, 认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足以应付工作。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 认为学习理论见效慢。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干工作出政绩上。学习目的不端正, 有个别人把学习培训当做镀金和获取政治资本的一种手段, 对提拔重用有利的培训能积极参加, 对常规性培训则态度冷漠。

(2) 外部压力不足。一是干部管理机制仍缺乏活力, 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 部分干部安于现状, 缺乏不断学习进步的紧迫感;二是干部考核体系存在缺陷, 没有把理论学习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理论素质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易于操作的方式。

二、对策与措施

1. 立足基本强基础

“干啥学啥”、“缺啥补啥”、“因人施教”历来是培训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在学习内容确定上注重结合和统筹, 既要兼顾干部思想素质的提高, 也要通过业务学习来促进干部业务素质的提升, 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使干部成为业务知识的熟手、能手、强手, 也要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使干部成为熟悉各方面综合知识的多面手;既要通过学习使干部积累知识, 成为具有深厚知识内涵的内秀型人才, 同时也要加强对干部创新能力、创意思维的培养, 促进干部创新意识和思维的提升。

我段对年老干部工作靠“老底”凭经验, 年轻干部业务知识“偏科”, 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 制定培训计划, 分类施教, 重点补强。采取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的学习方式, 组织广大干部开展学习活动。结合段当月重点工作, 下发业务知识复习题, 由部门组织干部自学;组织技术骨干开设“专家讲堂”, 围绕安全运输生产和生产经营方面, 每月进行一次干部业务知识集中授课;摘录收集铁路《客规》、《管规》、《价规》、《技规》、《细则》、《行规》、《局标》、部《汇编》局《汇编》中与列车客运服务工作联系密切的部分内容, 总结归纳成《客运业务指导手册》, 供干部学习, 起到了干部业务水平全面提升的作用;多次组织干部观看清华大学教授吴维库“阳光心态”讲座、中航集团董事长李家祥《打造学习型团队》、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等系列光盘, 为引领全段干部职工形成崇尚学习、乐于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良好氛围;我们将2013年以来局《人事工作动态》推荐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册, 组织干部学习研讨, 并在实践中应用;我们聘请名家来段讲学, 让全段干部不出家门接受高端培训, 聘请了辽宁省委党校孙学敏教授讲授《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努力提升管理者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培训, 大家开拓了视野, 丰富了头脑, 提升了理论素养, 提高了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了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2. 活化方法提技能

“走出去取经”和“向实践学习”是培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几年来, 沈阳客运段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先后到齐齐哈尔、哈尔滨客运段、吉林客运段、大连客运段等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聘请沈阳车辆段的技术人员在库内现场讲授动车的新设备新技术。召开质量观摩会, 从列车出库、卫生保洁、定置标准、始发作业、基础资料、班组管理等方面进行观摩学习, 干部的业务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同时, 为提升干部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组织开展了消防实战演练, 班子成员亲自带领干部进行灭火器实作演练。通过以上举措, 干部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 注重实用抓演练

开展技术练兵比武是推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为检验干部业务学习的效果, 举办干部业务知识竞赛, 以部门为单位参赛, 对取得前三名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同时, 为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干部业务学习成果, 举行了干部业务学习成果汇报会, 迅速掀起了技术比武的热潮, 形成了“比、学、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

4. 健全机制严考核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考核机制难以保障培训教育工作的质量, 难以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全段干部业务学习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重点检查是否单独设卷、基础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要求参加集中学习、学习笔记记录情况等内容。对不专心听讲, 学习笔记记录不认真的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 并按考核规定进行考核, 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干部学习自觉性。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8

一、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江西省为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试点省,目前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浙江省2008年已自行对国有林场进行过一轮改革,职工社会保险、剥离林场办社会等问题已解决。这次纳入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范围的为杭州、衢州等7个地市,主要是在原来改革的基础上解决国有林场定性和重新核编等问题。

(一)整合重组和重新核编工作基本完成。改革前,江西省共有国有林场425个(其中企业性质219个、事业性质206个),约占全国的1/10。职工总人数10.28万人(其中在职5.66万人、离退休4.62万人),约占全国的1/6。在职工5.66万人中,属于事业编制的2.1万名。江西省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整合重组,改革后国有林场减至216个(其中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182个,占84.3%;界定为商品经营性林场34个,占15.7%),比改革前净减少209个。182个生态公益型林场共核定事业编制0.72万名,比改革前2.1万名减少1.38万名。鹰潭市9个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共核定事业编制257名。上饶市29个国有林场整合重组为24个,其中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18个,占75%。浙江省列入改革试点的89个国有林场中,82个林场改革方案已经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其中79个界定为生态公益型。全省重新核定国有林场事业编制2044名,比改革前减少1009名。

(二)国有林场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江西省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将生态公益型林场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了2015年同级财政预算,多数地区还专门安排了林场森林培育管护经费。改革后的绝大多数林场重新进行了定岗定责定员,普遍与职工签订了新型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广丰县铜钹山林场重新聘用职工36名,全部签订了《江西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明确岗位责权利。同时,聘用护林员40人,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贵溪市双圳林场以1.4万亩商品林为基础组建了股份公司,林场职工平均入股。经过3年的经营,职工纯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由2010年的每年2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每年4万元。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公益型林场管理体制创新,深化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探索通过在国有林场加挂“生态公益林管护站”牌子的方式实现政府购买管护服务。开化县林场推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严格控制新进人员,规定3年内人员“只出不进”,3年后每年安排1—2名新进人员指标,用于聘用紧缺人才。

(三)职工社会保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江西、浙江两省国有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14年底,江西省国有林场职工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99万人,实际参保9.93万人,参保率为99.4%;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01万人,实际参保9.92万人,参保率为99.1%。改革前拖欠的社会保险费用绝大部分已偿清。全省1400多名林场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鹰潭市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415人,内部退养193人。贵溪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为林场237名特殊工种职工办理提前5年退休手续。浙江省国有林场职工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龙游县溪口林场改革前退休职工每月只拿180元的基本生活费,改革后通过纳入社保每月领取退休工资达3800元。

(四)富余职工进行了多渠道安置。江西、浙江两省坚持以人为本,本着职工自愿的原则,对国有林场富余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安置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职工上访事件,保持了社会稳定。江西省主要采取五种安置方式:一是现金补偿。以一次性发放现金方式安置置换国有身份职工。选择这种方式的多为年龄偏大的职工,与由林场负责缴纳剩余年限社保统筹部分相比,领取一次性现金补偿更为实惠。二是社保补偿。以林场代缴社会保险费直至退休方式安置置换国有身份职工。选择这种方式的多为不到50岁的职工。铜钹山林场职工俞方清就选择了这种方式。他告诉我们,林场代缴社会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现在自己外出打工,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三是林权补偿。以承包经营、股权分配等折抵补偿金的方式置换国有身份职工。四是自然减员。在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险的基础上以发放一定的生活费直至退休的方式安置未被反聘的国有身份职工。五是提前退休。江西省林业厅会同省人保厅、财政厅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后执行提前退休政策具体操作办法》,规定特殊工种可提前5年退休,目前已办理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手续人数7623人。改革后,江西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保留1.1万名,仅占改革前在职职工5.66万人的19.4%。浙江省2008年开展的国有林场改革已对富余职工进行过分流安置,此次改革重新核编后,主要采取岗位调动、提前退休、停薪留职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安置。开化县林场核定事业编制106名,主要采取“定编不定人、自然减员至核定编制数”的方式实现人员平稳过渡。龙游县溪口林场主要采取职工无偿承包毛竹林直至退休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

(五)林场办社会职能已顺利剥离。江西省通过改革,将国有林场场办83所义务教育学校和63所医疗单位全部剥离。同时,还剥离了场代管村组63个。鹰潭市9所场办义务教育学校、8所场办医院已全部移交属地管理,共有96名教师、35名医务人员完成转编。该市所属的贵溪市将1所场办学校和1所场办医院进行了剥离,交由当地乡政府属地管理。上饶市余干县对林场管辖的5个村、万丰县对1个村进行了剥离,划归当地乡镇管理。

二、改革顺利推进关键在于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江西省按照“省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的原则要求,高位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4次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改革工作。省政府连续3年将国有林场改革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与11个设区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林业、发改、财政、人保、编制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国有林场的定性定位、编制经费、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等作了具体规定。201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浙江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后,浙江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201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全面实施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意见》,提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合理界定国有林场的性质,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前提下,依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区域分布等核定人员编制及相关经费。

nlc202309050006

(二)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国有林场事业编制紧缺问题。改革前,江西省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占51.5%,因此,在定性核编过程中,将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场由企业性质转为事业性质压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江西省承诺,重新核编后的人员经费将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解除了企业性质国有林场转型后顾之忧,推动了核编工作顺利进行。浙江省事业编制紧张,为保障国有林场人员和机构稳定,财政对编制较少的林场按照超出编制数一定比例安排补助经费,对仍核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按其编制数给予全额保障待遇。桐庐县林场受编制受限,改革后仍然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0个,但当地政府在财政预算上给予了全额保障。

(三)地方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兜底国有林场改革成本。试点阶段,中央财政安排江西省改革试点补助19.73亿元、安排浙江省1.95亿元。江西、浙江两省在管好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主动筹措资金,兜底改革成本,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拖欠社保、债务等问题。江西省省级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资金4.86亿元,市、县财政安排近10亿元,并对不足部分承担兜底责任。改革资金筹措到位,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改革前2.1万名未参加养老保险职工和1.5万名未参加医疗保险职工全部参保,拖欠的9亿多元社保费绝大部分已偿清,6.2万户林场职工危旧房得以改造,职工养老、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主动筹集改革资金,支持国有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2008—2013年,省财政共投入1.55亿元,用于支持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和改革发展。江西、浙江两省还统一和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不分国家级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也不分国有的公益林或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均按统一标准安排补偿资金。江西省2014年每年每亩补偿17.5元,2015年提高到20.5元;浙江省2014年每年每亩补偿27元,2015年提高到30元。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提高,为国有林场加强森林管护,提高管护人员工资水平提供了保障。江西省国有林场共有公益林1159万亩,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3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0.58亿元、省财政1.79亿元。

三、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债务负担较重。江西省国有林场共有各类债务47.9亿元,其中金融债务15.8亿元(包括营造公益林债务4.79亿元、营造商品林债务6.36亿元、林场办企业债务3.07亿元、其他金融债务1.58亿元),非金融债务32.1亿元(包括拖欠职工工资9.9亿元、拖欠社会保障费9.5亿元、拖欠医疗费和离退休费2.5亿元、拖欠各类借款10.2亿元)。浙江省国有林场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共有各类债务3.5亿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补贴1.8亿元、林场办企业亏损0.4亿元、改制和拖欠0.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欠款0.4亿元。

(二)基础设施落后。国有林场大多地处偏远,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生产和生活条件艰苦。江西省各类林场用房、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大多是建场初期及20世纪所建。广丰县国有林场100%生产性用房、50%公共用房为20世纪60、70年代所建,其中不少用房由于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浙江省108个国有林场中,有70个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未纳入当地电力部门管理。

(三)储备林建设的顶层政策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储备林建设主要在国有林场实施。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江西省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140万亩、浙江省60万亩。从已划定的国家储备林看,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商品林又有公益林,既有人工林又有天然林。从投资来源看,既有银行贷款,又有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补助,还有林场自筹资金。这些储备林主要以培育我国短缺的大径级材和珍稀树种为主,对改善我国森林结构、提高生态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根据现行公益林管理政策和目前正在研究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要求,储备林建设的顶层政策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多数林场自身又无力投入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营造的、被划定为国家储备林的公益林和天然林,将无法通过采伐变现来偿还贷款本息,可能形成新的债务。

四、建议

(一)优先支持条件成熟的省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一是继续支持河北、山东等试点省全面推开国有林场改革。目前,纳入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范围共有7个省,其中江西、湖南2个省全省推开,其余省在部分地市开展试点。建议2015年继续安排资金,支持余下的5个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二是增加支持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改革方案比较成熟的省区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二)区分情况分类化解国有林场债务。截至目前,全国国有林场共有各类债务276.2亿元,其中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205.2亿元、国内金融机构贷款58亿元、世行贷款等主权债务13亿元。建议区分情况,分类解决国有林场债务问题。一是对用于营造林且所营造林木因划为公益林等保护范围禁止采伐而形成的国内金融机构债务和世行贷款等主权债务,建议在核实的基础上予以重点解决。二是对国有林场公益性建设贷款,如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在债权金融机构核实的基础上帮助解决。三是对国有林场拖欠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工程应付款等,考虑到这部分债务主要是由于人为提高档案工资和林场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而且各地情况不一,建议由地方政府统筹研究解决。四是对国有林场多种经营贷款,由于开展多种经营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或者其处理资产具备一定变现能力,到期后予以偿还,无法偿还的,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

(三)加大国有林场道路、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林区道路和管护用房等应切实加大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年度建设计划,按照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加大对林场道路、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照属性纳入相关省区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二是国家要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等投资力度,支持加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配合推进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资金适当向国有林场倾斜。参照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的成功经验,将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改善林场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居住条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四)整合优化国有林场支持政策。目前,中央财政对国有林场予以了大力支持,但渠道较为分散,除了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外,还安排有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补贴、贫困林场财政扶贫资金、林业贷款贴息等。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的国有林场还享有天保工程财政补助政策。配合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议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并适当整合优化国有林场支持政策,以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一是统筹国有林场改革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据国家林业局反映,全国国有林场天然林采伐量约500万立方米。建议结合国有林场改革,从2015年开始,选择部分国有林场开展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停伐后,在3年过渡期内,中央财政按每立方米1000元标准安排补助,过渡期结束后不再补助。同时,对停伐天然林的林地按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安排管护费补助。二是统筹国有林场改革和天保工程补助政策。对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的1312个国有林场,鉴于中央财政已安排天保工程资金,建议统筹国有林场改革和天保工程补助政策。三是统筹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林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建议将国家储备林分为公益性质和商品性质两类,实行不同的支持政策。对公益性质的储备林,包括国家级和地方公益林以及所有的天然林,考虑到不允许进行商业性采伐,建议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从2015年开始,安排部分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等林业补贴资金,支持国有林场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对商品性质的储备林,包括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人工林,考虑到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市场化程度高,建议以社会造林主体投入为主,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林业贷款贴息政策予以引导支持。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The national flag小学英语作文下一篇: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