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精选12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1
环境关系人类生存, 如果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人类将无法生存。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环境污染伴随着人类的工业化而产生, 是明显的不经济产物, 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活习惯、人口素质、行为方式、环境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农村, 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 纸屑、塑料袋满地都是, 大量废物悬挂在树枝和电线上。水沟水渠里漂浮着各种废弃物, 一些养殖业的周围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现状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很不相适应。
造成我国农村污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为降低成本或因本身经济条件有限, 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入河中;二是环保意识薄弱, 处理垃圾不规范;三是农残、药残加速了农村土壤污染, 对人畜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四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农村环境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 固体废物垃圾愈积愈多, 会大量侵占土地, 另一方面, 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会破坏地表植被, 影响土壤生态平衡, 降低土壤活力, 如果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 会损害水体环境, 危害人的健康。然而农村环境问题不是一日造成的, 治理起来也非一日就可以解决。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 农产品产量大和农业产品种类丰富, 农业研究较为先进, 农业种植面积大, 分布广泛, 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品产量大 (如化肥) , 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多年来,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土地破坏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 沙化现象严重, 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加之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 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地区, 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半农半牧地区。从内蒙古农村环境现状来看, 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 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交叉, 且相当严重。加之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重了农村的污染。另外, 农村还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而且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农村环境的现状, 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 决定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政府已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2008年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 表明了国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我们对工业污染防治已经是“驾轻就熟”, 但如何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 需早日破题。
我认为, 广大农村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 要更加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农村建设中,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为, 相对来说, 农村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其污染防治资金也极为匮乏, 环境一旦被破坏, 就极难恢复和治理。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 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创建“新”的发展模式, 高质量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突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环保工作的思路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 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和长远利益的工程, 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工程。在农村经济与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 只有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才能为百姓造长久之福、可持续之福。为此, 一是要加大农村环境宣传的力度。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环保知识不多, 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并结合农村的特点, 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的污染有加深的趋势, 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利益引导机制与监督机制, 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三是要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 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刺激农民,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四是要将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 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应该统一规划。环境保护部门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 必须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着想。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资源保护, 二是污染防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 资源保护。
(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财富之母”, 是农民的生存之本, 是全体人民的生命之源。保护土地, 人人有责。一方面, 我们应扩大土地数量, 主要是积极开垦荒山、荒坡、荒滩、荒丘等“四荒地”, 以扩大土地储备。同时要总结毁林开荒、滥垦滥伐等以往的经验教训, 继续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使耕地、林地、草原等各司其职, “和平相处, 互不侵犯”。另一方面, 我们要注意保护现有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格外重视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 (2) 加强水资源保护。除土地资源外, 我们还应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 尤其是均水量严重不足, 并且还频发旱涝灾害, 对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我们还应大力发展节水、保水技术和产业, 引导农民节约、合理灌溉, 节约水资源, 共度难关。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农村要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 内蒙古赤峰市大力倡导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为原料, 以协会、企业、工业园区为依托, 以沼气、食用菌、工业废弃物再利用为纽带, 实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工程和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利用废弃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 全市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
2. 污染防治。
当前,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并发性自然灾害逐年增多, 在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 破坏了生态平衡, 贻害无穷。我们在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 必须下大力气来防治各种污染,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农村最突出的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污染防治进行阐述。 (1) 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农村,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 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 成为一个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 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等等。针对农村水污染的种种原因, 首先要发展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取消政府对农业的化肥和农药补贴, 改变农业支持价格政策的具体形式;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退耕还林, 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要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 对于乡镇企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 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 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 严格限制, 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 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 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最后要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 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 建立生态型养殖场,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防止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仅影响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外交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对于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环保宣传教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要搞好农村环保, 无论是资源保护, 还是污染防治, 都必须注重从农民自身抓起。因此, 除了要加强有关领导和执法者的农村环保意识, 更应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调动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 真正建立、完善起来农民参与环保机制, 使保护环境成为农民自愿自觉的行动。
水碧天蓝, 空气清新, 是我们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理想描绘。虽然农村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污染可以不予关注。恰恰相反, 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 因而对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但不能逊于城市, 反而要重于城市。但愿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农村环境是健康的, 令人充满希望的, 无愧于子孙后代。
摘要:随着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国大中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 但广大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 涌现出了大量的养殖业和土地拓荒种植, 普遍使用农药、塑料薄膜, 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 就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环境教育, 2008, 8:6.
[2]王秀芹.加强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政工动态研究, 2008, 9:3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董佳祺
【摘要】近年来,国家力求发展,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可公民对此意识薄弱,在发展的同时难以达到节能减排、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本文列举一些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解决办法,包括城镇环境保护措施,公路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等。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管理,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try to develop, though clearly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this weak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win-win purpose.The paper lists som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meet solutions, including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some applications.Due to long-term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caused by damage to the seriously restr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social requirements.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
1.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发展的同时,要求人们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中,创造了
GDP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等,可相对的,也造成了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等一系列问题,盲目的发展环境不堪重负。城市化水瓶的提高,公路的建设等,严重占用耕地,给农业发展造成不便;众多农村密集之地,砍伐成灾,植被资源受到严重损害;工业的发展,对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在经济效益小的情况下,对自然的索取及工业废物的排放也在威胁着环境的可持续性。目前已出现土地沙漠化,雨水酸化,淡水资源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等人类难以承受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前提。制定保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保护环境基本方法,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
2.公路建设及其环境污染
公路建设原料为土、石、沥青、水泥等。土石的开采势必会对山体,植被资源受到破坏,水泥等来源也需庞大的能源供给,公路所经之地植被不能生长。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建筑原材料装卸、运输、存放等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包括粉尘、噪音、废气、污水等。其中以粉尘和噪音污染为最。
2.1公路建设主要污染来源
2.1.1公路建设产生的气体污染
(1)土、石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2)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沥青以及土、石方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扬尘污染;
(3)搅拌车辆及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
(4)施工垃圾堆放及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5)施工机械驱动设备、沥青燃烧产生的废气;(6)运输及施工车辆在施工场地工作所排放的废气;
(7)施工队伍因生活需要使用燃料,产生的少量大气污染物。
2.1.2公路建设施工噪声主要来源
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水稳拌合站、沥青拌合站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台机器设备共同协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声音叠加时,可产生声波共振效果,辐射范围更广,沿途车辆行驶也可造成噪声叠加。
2.1.3公路建设过程中污水主要来源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两个来源。施工时的污水外泄,施工器械的的清理等,同时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也排放到环境中,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1.4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其他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排放施工废气,同时,沥青,柴油,汽油,涂料等会使当地空气,水体,土壤造成化学污染。此外,公路建设可能占用根地,穿越植被等。
2.1.5公路建设过程中减轻环境污染的相关建议(1)原料来源
土石等可取工业废料,如建筑废料,也可去河流泥沙,即可对建筑造成废物进行处理,也可疏通河流。(2)减少废物排放
施工器械使用新型机器设备,使用新型燃料,对燃料进行高效利用及其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施工人员生活废物正确处理。(3)化学药品消除污染(4)使用微生物降解污染
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2.2.1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点:(1)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
(2)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
(3)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2.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职能决定了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得主导做用,资源的优势分配,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都需要政府指导作用。可政府在指导工作中也有一些缺陷:
(1)政府对农村环保意识缺乏。现在政府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战略核心,对农村环境缺乏战略性,长期性的考虑;
(2)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欠缺科学性。环境保护中强调政府作用,忽视群众参与,不利于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3)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现行法律法规其实农村环保,虽有部分条例,但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一些重要领域还处在空白。
2.2.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和建议
(1)制定与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2)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基金投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4)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使群众对环境保护有所认知,有所重视。
2.3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得现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过快,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林业是以森林为主的资源,生态系统复杂,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对地球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林业的开发利用必须重视。
2.3.1林业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大陆的很多产业以林业为依托,林业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现在提倡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绿色化,越来越突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产业的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好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一味的谋求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这是不允许的。以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边保护,边发展。太多事实表明,环境污染的后果是沉重的,经济难以弥补。所以,在发展中,应力求经济与环境先协调,相互促进。
2.3.2林业保护相关建议
(1)提高林业的经济功能,完善林业产业结构,可以经济作物为主;(2)提高林农对经济发展和林业的认知,进行相关知识教育;(3)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使林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可促进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5)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6)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7)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2.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球为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水环境的作用下,又为人类及自然界提供生存繁衍的生物链,维持着人类及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由于工业用水量的大量增长,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江、河、湖、泊的水质发生了改变,乃至造成水质污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报道的永定河的污染、太湖的绿藻、沿海的赤潮就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给人类的警示。水资源水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水资源、水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2.4.1水资源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1)区域与流域问题。在一个流域内的水资源水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当上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时,下游也会受到污染。因此在治理水污染时我们应该源头治理。(2)水质与水量问题。工业废水,生产废水,生活用水的排放,造成水质下降,出现诸多问题,如富营养化,酸化,碱化等。
(3)地表水与地下水问题。水资源水环境根据来源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2个单元,在一定条件下又是联通的。可当地表水受到污染时,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且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2.4.2 在我们所关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中,一般偏重于海洋河的水资源水环境的状况。如从相关部门的水资源公报和水质简报获取的信息看,可以了解和掌握海洋河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同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致增加水资源量的措施和改善水环境的建议,但是却很少涉及内陆河,这是水资源保持工作的一个盲区,从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内地环境保护相对严格的情况下,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厂矿企业已经向边远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区域进军,从地域上看,这些区域多数是人口相对较少的边远地区的内陆河区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同时,对于内陆河流域中的河流及湖泊由于水资源的偏少,水体交换能力低,一旦受到污染,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重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应特别关注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再者,为
了加强内流河的管理及提高内流河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考虑从外流河调水至内流河来,从而改善内流河区域水资源量不足的缺陷。
2.5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2.5.1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5.2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
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
2.5.3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1)加快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落后也世界平均水平,而在国际大环境下,低碳发展利国利民,开发能源利用新技术,高效利用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4)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现在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在此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
2.6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
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 等显著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
2.6.1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
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2.6.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2)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的应用,对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农作物产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却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生物农药却可解决这个难题。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结论: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为造福子孙后代,为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也为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影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环境与经济统筹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先发展后治理是错的,边发展,边杜绝污染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类不断否定过去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是现代人应有的自觉意识。科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有理论指导的基础山,产业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同时,应该注重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要求。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捷径,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致谢:
首先,感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指导和教育我的老师,不仅仅给我承受专业知识,同时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道理;其次,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你们在我困难时帮助了我,在困惑时指导了我,身边有你们一群人,很幸运;还要感谢伟大的学者们,是你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提供我学习,满足我的求知。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经济;环境;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是不断进步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一直都是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进的。当前,南于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普遍增高,从而也对生存的环境要求也相继变高。但是,就在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同时,经济的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环境的发展进行深思。
一、论证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一直都是以提高白己的生活水平为曰标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们就会不断的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损害。
1.经济的发展以环境为基础
经济发展和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人们一味的追求环境的提高,忽略了环境的本身。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会将一些有害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比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等;也会派出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同时还有生活中同体废弃物等等,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说是经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2.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的发展也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的发展,环境的改善要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环境的建设需要经济为它提供大量的资金。环境的保护项目不可能独立經济而发展,这点在曰前主要实体现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他们的环境问题就比较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制约了环境的发展,在国家预算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对环境进行整治,使得环境发展越来越糟糕。
所以通过以上论述,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和环境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可以给环境提供更好的资金来改造环境。日前这些方面应用的比较多,比如:植树造林、沙漠改造、生态农业发展这些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可以给环境发展创造内在的动力。自然条件的优越可以有效的促进它的快速发展,同时环境质量提高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还是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所了解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论证了这一点,就像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它们就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就已经成了经济和技术强国,而其环境也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是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就强调了环境的发展,兼顾着两者的关系,在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建立快乐舒适的环境,导入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日本在整治污染费用在1975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显示金额是整个国民生产毛额的3%,这无疑遇是一个很大的费用消耗。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经济的发展可以给环境带来促进的作用,前提就是要政府能够将有效的资金投入到环境的政治中。
三、我国未来环境发展的研究方向——企业环境保护等级评价制度的建立
日前,在国外为了有效的进行环境管理已经实行企业环境的保护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我国也可以借鉴,符合当前的国情。企业环境的信用等级评价是指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对于管辖区域内的企业的相关的环境的信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结果以一种新式想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消费者等团体进行公开。下表是一个具体的信用等级实施框架。
目前,企业环境的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在国内有上海、江苏、重庆等城市在实行,对于我国来说还需要加大推行力度。
参考文献:
[1]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92-94
[2]李萌,刘志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良性互动[J]人民论坛,2014(29):80-82
[3]张志鹏,方卫试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3(8):24-26,79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篇4
1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1 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无限掠夺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 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 国民经济直线增长, 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 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 这些经济的增长大都是建立在环境资源的破坏与掠夺上的。正是人们盲目的开发自然资源, 无限制的掠夺, 将自然给予的宝贵资源转换成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却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 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消极现象。
1.2 粗放型经济增长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我国的经济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的发展形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生产集约化水平较低, 大都是以粗放的经营管理手段进行生产, 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也导致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严重, 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
1.3 环境保护的不作为
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而对环境保护这种短期内不会有经济收益回报的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也让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治理。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作风懒散, 工作态度不端正, 管理制度不健全, 执法力度较弱。并且对于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持有包容的态度, 使管理内部易滋生腐败行为, 而失去了环境保护管理的意义。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角度来讲,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是具有一定辩证关系的, 这主要体现在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就是说, 两者既是相互依存, 又相互对立。从以往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来看, 若在社会发展中单纯的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保护, 这种单一的发展趋势确实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增长, 但却是以毁坏环境为代价。而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注意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那么环境保护的很多政策规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这就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讲,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 促进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 实现集约化生产和发展,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 并且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也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 也就是说, 环境保护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另外, 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有效的改善,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能够促进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提高以污染物的排放, 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若无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经济发展也就毫无意义。由此可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统一, 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
3 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模式
3.1 树立生态可持续理念
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必须具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和实践态度, 加强对全公众的环保教育, 推广科学发展观, 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弘扬施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而改变单靠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局面, 转为环境的优化更好的服务经济增长;通过不同措施化解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 搭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 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 一切以生态和谐为目标, 不盲目消费和过度开采, 形成良好的生活生活方式。
3.2 开拓绿色市场产业链
绿色市场的形成是解决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 通过用绿色的理念来考核各类经济指标, 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有效、绿色通道, 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发展途径, 对经济实行循环模式探讨, 建立循环利用的生产新模式, 将环境破坏的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并建立生产“绿色链条”, 实现对资源、产品、废物的再生, 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利用, 阻止资源无限开采, 产品随意出炉, 污染随意出现等不良现象, 构建有特色、简洁、卫生的末端治理模式;努力改进产品设计, 改变生产工艺, 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3.3 严格管理强化措施
建立和谐发展的环境管理机制, 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 实现齐抓共管的合力体系, 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坚决取缔环境破坏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 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 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 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环保执法。同时在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的同时, 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
3.4 依托科技改进环保
经济要发展, 环境也要保护。在改进环境的措施上, 思考如何提升科技水平来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并把先进的环保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构建规范有序的环境技术研发体系, 让环境保护作为新兴的科技技术产品, 实现经济的加快增长。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 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打破地方与部门分割,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 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4 结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关系正好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有利因素,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辩证关系, 将会更好的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
摘要: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但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如何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现本文主要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文章首先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继而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并就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局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关系
参考文献
[1]孟志刚.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理念[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1]孟志刚.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理念[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怎样保护环境,使二者能和谐共存?这是如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首先让我们要认识什么是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的破坏,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的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其次,让我们了解一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和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矿山废水、废渣。了解了上述资料后,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深深的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节约能源、恢复植被、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污染、减轻“温室效应”,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息息相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指数,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背后所付出的沉重环境代价。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一些专家提出,中国未来若干年如出现危机,不在于经济增速突然放慢,甚至也不在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而是环境污染的累积。这告诉我们在追求高利润、加速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护人类的有限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呢?环境保护要从大局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具体措施,使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需要全社会提高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要以大局出发,避免追求本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污染。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意识。环境污染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损害,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就需要我们的社会提高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地球是我们母亲,我们不该将大量的垃圾埋在它的肉体中。地球不是垃圾场,我们不能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烟头等杂物,这些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相悖。
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环境保护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节约用水、治理污染是水资源保护的两个方面。只有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做好节水工作,治理担子才能减轻。水资源的紧张和不合理利用也屡见不鲜,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采矿业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必须认识到处理好发展矿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否则,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水资源的破坏将危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因为,以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其发展速度越快,便意味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越快。企业经营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真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三、加大科技投入,治理空气污染
起初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在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建设中大都极少或没有考虑到保护环境问题,为后来的城市环境埋下了污染的隐患。特别是东西老工业基地,地处高寒地带,采暖时间长,耗煤量大,使用的又多是散煤,而企业资金短缺,无法对老化的设施进行改造,更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使得许多人多痰,也导致了许多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这些不能否认与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为了保护环境,保证市民身体健康,国家已加在了环保投资力度,加大了科技投入,深入探索了科学的方式,以达到净化空气,促进经济发展。
四、减少不合理开发,以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现代很多旅游开发规划是由投资者自己制定的,他们以能够获取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而没有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肆意地破坏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这种以破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不定期的破坏和影响。应制订包含环境保护在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监管,坚决制止新的生态环境破坏,以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强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
五、加强可持续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修复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仍不断困扰着人类。据有关资料统计,地球上的沙漠、荒地正以每年2700万公倾的速度扩展,我国沙化的土地也正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面积延伸。目前,我国已有128万公里的土地沙化,而潜在沙化的土差不多也有15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已成为危害全球环境最严重的问题。这些都是大自然向我们发生的警告,它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和那些惨痛的教训,这也是提示我们以后一定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历史的教训告诫了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我们要爱惜它、保护它。因此要积极探索研究,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可持续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修复,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相互关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并且限制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两者不能同时做到,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进行,我们也慢慢地寻找到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环境保护,同样环境保护也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均衡的关系。
一、当前我国环境的现实审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但是环境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破坏。环境恶化状况在一天天的加重,大气、水资源以及土地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惨遭破坏,因此许多物种也在逐渐的消失;同样也是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对森林进行过度的砍伐以及对矿产资源的疯狂开采。上述的种种行为都有悖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影响着当前环境的保护,也为人类以后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涉及三个方面,即技术、管理以及制度。技术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自己独特的有效技术,常常使得结果差强人意;管理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没有加强对于环境的监视,也没有独立的环境保护部门;最重要的当然属于制度问题了,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可以限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但是由于我国制度的不完善,治理环境的结果也不太理想。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解读
(一)本质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本质关系,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经济的发展不足或是发展不当,常常牺牲环境来弥补,这也是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那么解决环境的根源问题,就必须调解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高速的发展,也可以让环境得以保护。当前,我国在积极地寻找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法,人们都关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那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基本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既满足自身(包括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既满足人类的需要,又不损害非人类物种的发展所需要。为此,我们要想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务必要做到真实有效。
(二)外在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外在协调关系,其实就是它们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既存在着一种发展逻辑,又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系中,我觉得环境标准也该参与进来,因为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家在实行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虽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的价格,但同时也刺激了经济市场,这也为环保护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处理它们之间的外在关系,就是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都处于一种动态均衡,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也让环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措施
(一)相对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
为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加以创新,要与市场机制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政府的职能也体现出来。国家可以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成“绿色GDP”,然后将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加入到具体的核算中,从而改变现存GDP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各方面制度的配合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二)体升环保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提升环保管理人員和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才能在根本上进行环境管理,使得环境保护策略更为彻底的执行。目前我国环保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内部人员对其认知还不够全面,仅仅在字面意思上有所涉猎,在之后的环保控制工作中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是工作人员不认真,在工作中有所松懈,就会导致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以及处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环保人员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定期对环保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会形成环保氛围,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责任;最后就是环保工作人员态度也应该端正,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完成的更加出色。
(三)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以及支持的事情,它不是具体某一个人的,更不是某一类人的。我们要在全社会领域进行环保宣传,强化普通百姓的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营造了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间接创造了环保经济市场。其次,我们也应该引导企业对环境进行保护,让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他们充分地参与到环保市场中。这样的环保手段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以直接刺激到环保经济市场。
四、总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不可分离的,经济要想得以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那么要想对环境更加深入有效地保护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只有调解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关系,人类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J].对外经贸,2011(12).
[2] 杨芸云.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4(18)
浅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7
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
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 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 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经济要发展, 环境要保护,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发展经济是根本, 没有经济的发展, 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投资, 也就谈不上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反过来, 没有良好的环境, 连人的生存健康都保障不了, 当然也谈不上发展经济。而且, 一但生态环境改善了, 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如回收废物废油, 可增加社会财富, 资源得以循环反复利用;植草种树固沙, 增加草原和耕地面积, 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所以, 今天的经济建设已不仅仅限于创造物质财富, 也包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 是一个国家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 处理得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
二、当前, 在国际环境保护浪潮的推动下, 发达国家和一
些国际金融机构将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援助,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把环境保护对外交流合作作为发展外经贸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积极开展多渠道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用于环境保护, 发展环保产业, 搞好各方协调共同扶持。
三、2013年2月27日, 日本出台了应对中国雾霾的预案,
建议居民在来自中国的毒霾浓度超出日本上限两倍之时减少外出。此前, 东京政府已通过“致北京市长的亲笔信”等方式向北京市表达了“协助改善环境”的意愿。而日本驻中国使馆方面则不无嘲讽的说“现在在北京生活的人们就像是在做动物实验的感觉”。
2011年中国的名义GDP是日本的1.25倍, 煤炭消耗却达到34.5亿吨, 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 是日本的19.7倍。也就是说每产出一分财富, 日本消耗的煤炭只有中国的1/16。这种悬殊的差距, 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中日经济结构不同, 中国是世界工厂, 以实物产品生产为主, 而日本生产更多的非实物产品, 所以中国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二是日本注重利用清洁能源, 以发电为例, 2009年日本的煤电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24.7%, 而核能和液化气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6成, 日本核电站危机发生之后的2011年, 核电发电量大降, 煤电发电量上升, 但缺口主要还是由液化气发电增长弥补的, 而中国的煤电发电量长年占到总发电量的80%以上。
四、2009年, 日本再次加强了尾气排放规定, 此规定为全
球最严格, 导致日本的汽油和柴油中含硫量降至10ppm (百万分比浓度) 。而中国执行的是汽油含硫量不超过150ppm、车用柴油含硫含量不超过350ppm的标准, 与日本相差了15倍以上。实际情况可能相差更多, 2012年《齐鲁晚报》在山东随机抽取了6份93号汽油样品, 其中有2份汽油的硫含量高达680ppm、910ppm。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 在排放工业废气时遵守环保标准是必须的, 因为这样做首先就省钱——根据日本治理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例研究, 企业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导致的损失是采用防污设备的10倍。其中的损失, 不仅包括承担取消营业许可、赔偿的风险, 还有可能出现与政府或其它企业之间的交易中止、消费者不购买其产品的风险。而中国的企业或选择拿出一笔钱与监管部门建立关系、或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对象取得违法特权, 然后就肆无忌惮的排污。
如果中国也学习日本的做法, 则势必会影响中国的GDP。但是既然99%的国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选择后者 (2013年腾讯《今日话题》调查数据) , 那为何决策者不能做出一些既可顺应国内民意又能少遭外人白眼的举措呢?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1. 生态环境
世界环境保护的时代潮使得中国积极响应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力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为此努力提高自然环境的生态质量。并希望能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长远而持久的影响力。
1.1 生态环境含义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含义相近, 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较而言自然环境的外延要比生态环境的大, 自然环境包括所有的天然因素。但生态环境仅是指符合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 这个整体才被称为生态环境。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的组成成分, 也包括一些自然环境, 但不能笼统的称之为生态环境。从这一角度说, 生态环境只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两者具有一定的包含关系。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生态环境遭受到较大的破坏, 如果不能及时保护生态, 必将导致人类居住环境的彻底恶化。因此,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1.2 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与意义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其一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 这包括保护城乡的环境, 保持本土的城乡景观, 首先要尽量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对城乡环境的破坏, 保持良好的环境质量, 不断增强环境的净化和调节能力, 要保持物种多样性, 进而达到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效果, 合理的利用资源, 才能更好地保护资源;其二是预防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其他的公害, 同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更要避免其他的公害和污染的产生;其三要注意保护哪些价值比较特别的自然环境资源。此外, 相关的环境保护如防止水土流失, 建筑符合城乡规划, 坚持植树造林, 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增长, 合理分配生产力, 可以有效地保护臭氧层、防止气候变暖, 同时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 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把保护环境看做是发展国家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任务, 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由于前些年为发展经济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 已经造成了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时对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也造成了很大危害, 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稳定更有国际形象。
2. 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2.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和谐发展
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环境污染要保护好环境, 就无法发展经济, 认为两者是矛盾的, 也认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承担所付出的代价, 要不经济就没有发展空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就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有相似之处, 都是走上了先发展经济, 之后治理环境的途径。
就目前情况, 世界资源相对有限, 环境资源也相对减少,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走过上百年, 而且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 这必然会进一步的增大环境的压力。所以在继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已经不行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无法发展经济。要让自然环境为人类造福, 就必须先保护好生态和自然环境, 按照自然规律彻底根除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放眼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合理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 让经济发展成为改善环境的技术先导, 同时让环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2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可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但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初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环境污染相对有限;当经济高速发展后,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迅速而严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一些高污染的行业被关闭, 经济发展使人们也意识到了改善与治理环境的重要意义。随着文明的发展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 更有利于环境改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 首先是因为经济要发展, 必须要先保护好环境。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 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然资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经济要持续增长就需要环境资源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其次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环境质量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与新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例如滥垦滥伐以及过度放牧和捕捞现象, 要彻底的治理污染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 而这最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支撑。
当然我们应当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例如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 而且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再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污染, 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也总是需要占用一定的自然资源, 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进一步的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中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3.1 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
就人类整体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类:其一是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其二长期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其三是一些突发的大型公害事件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当前的一些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的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当前我国既面临环境破坏也有环境污染问题, 并且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这给我国每年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 已经极大地威胁到了我国经济健康全面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将来的社会发展。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和资源, 国家把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但关于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工业污染的问题依然难以根治, 不仅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 农村也面临各种严重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的解决。
3.2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努力并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长远来看, 我国依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原始经济发展的模式, 同时体还存在管理投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就总的趋势来看, 北方和大部分的西部地区生态严重环境退化, 而东南沿海主要是环境污染。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平衡, 在东南沿海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达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虽然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不是很大, 但治理力度却相对有限, 难以达到防止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2) 大多数地区的生态破坏状况依然严重, 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较好改变, 局部地方还在加剧。我国有七大水系, 但一部分的湖泊与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仍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出现了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问题还很突出。
(3) 由于大量的污染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并出现一些自然灾害, 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 必然会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3.3 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合理地开发资源,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积极采取较好的对策, 一方面大面积的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 并让这成为新中国的环境保护的标志;利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企业结构调整, 是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举措。因为保护环境也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促进发展生产力。只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才能和谐相处。为此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新的政绩观, 并进而提出了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 把我国的工业生产带到工业化道路的途径, 只有发展生态化的农业, 并且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才能彻底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 小结
要彻底的化解发展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政府应积极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或者是科学技术的手段, 一方面加大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 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 迅速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要提高效益减少废物和节约资源, 还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此外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能等替代能源, 推动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特别是生态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 并积极的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保障和激励, 才能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 2007.1
[2]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 2007.4
[3]陆新元, 熊跃辉, 曹立平等.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 2005.4
[4]章庆民.关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
[5]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术交流, 2003.2
[6]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J].达州新论, 2006.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9
1 在变与不变中理顺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经济市场的日益变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资源支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两者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主要发展关系如下:
(1) 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定位不能变。
环保在城市扩建、地区的规划开发、项目的建设与生产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环保部门, 针对环保领域应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以及有益的策略和建议。手段要多样化, 技术高端化,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有渐进性和局限性, 利用一切高端科技。
(2) 攻坚破难求双赢的决心不能变。
在寻求环境保护模式的过程中, 并非发达国家的环保模式就一定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因而在寻求环境保护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 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不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味的牺牲环境, 也不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顾经济的发展。由此就需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能够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道路。而在双赢道路实现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过程中, 人们应端正自身对环境的错误认识, 即环境保护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保护不仅是国民素质综合提高的根本表现, 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 因而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主力军”的作用。
其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环境资源, 就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停滞不前, 也就无法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完善的保护,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 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由此就需要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能够将环境保护充分的融入到经济发展中, 同时能够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体制, 使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
(3) 监督监管监察向服务型转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时代的迅速发展, 以往的环保工作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 由此就需要环保工作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创新, 以便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环保部门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监督者, 应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模式, 同时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 以便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环保人员在环境保护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其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 强化超前服务意识, 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环保人员的工作意识, 同时还能确保其工作质量。在强化的过程中, 针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所有事项, 环保部门都应引以重视, 同时能够派遣相关人员进行仔细调查, 例如:哪些企业需要动工, 具体什么项目, 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不会引起污染等等。其次, 针对某些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 环保部门应全面介入, 并进行全过程监督,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
2 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实际发展中, 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因而无法准确的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换而言之, 即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不良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市化进程缓慢。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水平较改革开放之前虽有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 整体水平不高。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中仍以农业为重点,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居于落后地位, 且一些偏远地区的乡镇企业, 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将重心放在经济效益上, 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忽视了环境保护。因而直接导致生态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2) 环境资源问题严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呈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且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污染链”已逐步呈现出来, 即:工业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水污染引发农业污染, 而农业污染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3) 政府对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的本质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即经济发展为主体活动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使他人或社会受损, 而自身并未承担相应的外部费用, 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扭转这种外部不经济的现象, 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这样可以大大缓解目前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3 完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措施
综上所述,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已成为我国当前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措施:
(1) 必须致力寻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应充分的结合社会的实际本质。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仍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较西方资本主义相比, 除了在经济方面需要超越外, 还应从生产力、法制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行超越。
第二, 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例如国土整治规划, 应打破行政区划, 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 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再例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第三, 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也不符合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潮流。
(2) 中国必须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先污染后治理这种模式最先适用于发达国家, 然而我国在适用的过程中, 由于经济水平、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方的不同, 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 对已经造成污染的地区无法进行全面治理, 从而直接造成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 结合着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 “先污染, 后治理”的环保模式, 不仅造成了我国环境的严重破坏, 同时还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构成了严重威胁。
(3) 市场与政府的结合。
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 再到政府失灵, 人们又重新求助于市场力量。但这与单纯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 政府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 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将环境保护与企业或消费者的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
4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 因而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 就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能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田忠华, 刘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5, (3) .
[2]秦华, 吕国红.试论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存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 .
[3]任国峰, 周雪梅, 任碧秀, 任家斌.新形势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北方环境, 2011, (7) .
[4]环境保护工作的着重点如何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本刊记者问[J].环境保护, 2009, (1) .
浅议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篇10
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土地辽阔, 但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而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更少。然而, 由于人口数量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耕地资源的急剧减少等问题的发生。 (1) 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促使人均耕地资源数量日益紧缺; (2)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使土壤性状恶化, 严重影响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更甚者出现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3) 化肥过量使用、不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土地的板结、盐渍化等现象的发生; (4) 工业的“三废”等致使耕地严重被破坏。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及人们生活用水的增长幅度急剧攀升, 如:2003年的需水总量为5530.7亿立方米, 是1993年需水总量 5250亿立方米的0.52倍。尤其, 近几年来淡水资源的稀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如: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生态系统退化、土地沙化等现象的发生;工业用水的随便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灌溉设备不先进, 部分地区农民的水资源节约意识不足, 致使水资源严重浪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 相同行业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在不同地区相差悬殊。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基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矿产开发利用强度在不断增强的同时也伴随的问题相继产生。开采设备的不先进、开采方法不科学导致矿产资源耗费率高, 损失严重。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另外, 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 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排出的尾砂、废渣等没有利用, 并且会占用农田, 造成水系的污染。
4.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森林过度采伐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森林消退、水土流失等, 尤其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5.草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草地资源对发展畜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 而我国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草地资源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外, 长期以来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 重利用开发、轻管理, 草地资源过度开发而面临严重的危机。注重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草原建设, 投入少、建设速度慢, 超载过牧、乱砍滥垦等现象严重, 而开发利用力度远远超过重建的速度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碱化现象严重。
6.水生资源
水生资源可以替代部分粮食、肉类等食物消费, 间接地缓解人与耕地和草地的矛盾。但由于近年来对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也呈现强化态势, 在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过度捕捞现象严重, 致使渔获物劣化, 产量下降, 严重影响水面生产潜力的发挥, 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对策
1.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的资源性成本特别是能源成本将不具有竞争性。石油的价格已经国际化, 天然气的价格由于分布情况和长距离运输有可能要高于很多国家, 煤炭的价格安全性和环境的压力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对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 我国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预见,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重大的能源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节能受到了必要的重视,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中国在采取政策、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的同时必须加强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以不断推动能源利用率的持续提高。
2.能源建设需要注重规划
在面临能源条件有限的条件下, 必须做好能源发展的规划工作,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首先,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能源消费将持续平稳增长, 由于能源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 必须要根据长远发展需要, 合理规划能源的建设工作。其次, 根据能源特点发展能源。 (1)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以煤为主, 抓好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煤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2) 对于我国石油这种能源相对比较短缺, 解决好国内石油供应不足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3) 天然气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比较注重推广和利用的新型能源, 它以清洁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样是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4) 电力作为一种转化能源也是使用最方便和应用范围最广的能源形式,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电力需求的增长较快, 比一次能源的增长会大得多, 做好电力建设工作是能源建设的重中之重。
3.要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并最终替代常规能源成为新的能源。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例如: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海洋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我国可借鉴国外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 根据我国的资源特点和国情自主开发适合于国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4.加强教育及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意识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保障,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要以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为前提。人类资源环境意识不强、素质不高, 在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不合理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现在资源开发过度和浪费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们对资源节约意识不强,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资源的有限和珍贵性, 注重开发利用的科学性, 没有保护生态环境。因此, 要围绕能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 普及科学利用资源的知识, 增强人们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 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以较低的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就浅议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呼吁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 2005, (11) .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 篇11
关键词:水稻保护;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协调
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内涵
1.1 水稻保护水稻的保护是提高水稻总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业上对于水稻作物的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栽培、种植、生产等各个环节,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主要水稻生长对外界环境和客观因素的要求,另外还要采取防御措施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水稻的生长有稳定适宜的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极力地加大,对水稻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此外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来对水稻进行保护,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水稻是我国国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合理有效地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水稻的措施,才能保证粮油业的蓬勃发展。
1.2 环境发展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环境的恶性发展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相关部门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退耕还林还草的举措使得我国的可种耕地面积在逐渐地减少,这个举措虽然使得环境保护得以有效实施,但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来说,大大地减少了其生长的数量与面积,对水稻的产量增长是很不利的。因此说,环境发展和水稻保护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实现两者关系的权衡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2.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制约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对于水稻的保护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合理地施肥来促进水稻的生长状况,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地会对环境的友好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其中的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另一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对水稻的保护中,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加大环境保护,则会大大减少水稻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2.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促进关于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外界的环境对其支持才能加速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水稻本身作为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它能创造潜在的价值促进环境的友好发展,比如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可以加速空气的循环,可以促进地球的绿化等等,
3 实现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双丰收
3.1 采用新技术进行水稻保护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解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将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才能够实现水稻产量的飞跃。在水稻的耕种、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将新技术引入到水稻种植之中去,以机器的工业化代替人力的劳动,这样既能大大地提高水稻种植和保护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力劳动,这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大大地节省了水稻种植的时间。采用新技术对水稻进行保护,这样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能保证面面俱到,不会产生遗漏,所以这对水稻的保护是很有利的。
3.2 注重水稻环境的改进水稻的生长环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质量和水稻的总产量,因此要格外地关注水稻生长环境,做到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温度、阳光、水分,同时要合理地施肥,做到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外界环境对于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可控的客观环境则一定要精准地把握好,让它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条件;对于不可控的外界环境,比如极端天气的出现,要努力地加强防御措施的改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视水稻生长环境的改善,对于水稻的保护是至为关键的,说到底,水稻的生长环境就决定了水稻的生命。
3.3 协调好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此既要重视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同时进步,还要保证它们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应努力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尽量地抑制制约关系,放大促进关系。在对待水稻的保护时不能苛求过量,而是要统筹兼顾,注意环境的发展;但也不能对环境有过多的发展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减少了可耕作的面积。因此,要努力地做到水稻的保护工作,同时要想尽办法来保护我国的环境发展。总之,协调好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关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的关键。
4 结语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12
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的概念阐述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 环境就是指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工业革命以来, 工业经济迅速取代了农业经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大气资源等等环境资源是工业经济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损耗。同时各种工业废弃物也会排放到环境中去, 对环境造成破坏。即经济的发展既要依赖环境、损耗环境, 又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果只顾经济发展, 忽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过度损耗, 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失衡。
2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1 经济发展必然破坏环境
用传统的观点来看, 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资源、污染环境,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矛盾的, 若注重环境保护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的脚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 走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道路。由于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是物质文明的提高, 所以人们并没有足够重视其对环境的破坏。近些年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灾害频发等等现象似乎都说明人类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环境为代价。
2.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随着环境问题的越来越突出, 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于是开始探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短期来说, 环境资源有限, 而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又需要消耗资金、技术和设备, 注重环境保护必然影响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这种矛盾会更显得突出。但从长远来看, 保护环境正是为了经济能够健康、长久、平稳地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又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
2.3 不依赖于环境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过于依赖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些国家和地区, 基于新思想、新配方, 采用新技术, 依赖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就大大减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既要使经济得到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目标。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摈弃。
3.1.1 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工业文明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及核能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 这些能源终有一天会耗尽,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同时,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开发环保型新型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又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已经越来越受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 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例如2007年时,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了24万兆瓦, 比2004年增加了50%。
3.1.2 遵循生态规律, 保护生态平衡
在曾经的一个时期, 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干预能力的增强, 人类摆脱了农业经济时代那种处于依附于自然界的地位, 变身成了自然界的“主人”。由于人类高估了自身对与自然界的地位、以为可以主宰自然, 就对自然界不加限制的索取、掠夺, 于是逐渐使人类自身的发展开始与自然界形成了对立关系、背离了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但近几年来, 热带风暴、洪水、雪灾、气温变暖、地质灾害等等自然灾害的越来越频繁, 使人类重新认识了与大自然的关系。开始提出要以自然地承载能力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 走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经济的发展, 必须放弃传统的掠夺方式的资源利用, 保护生态平衡, 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并寻求新的可再生资源, 逐步实现符合生态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
3.2 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 强化对环境的管理和治理
要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法律法规是根本保障。世界各国都必须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法律法规, 制定效能标准, 严格管理制度, 强化对环境的治理, 明确激励政策, 规范执法主体, 加大处罚力度, 规范企业行为。我国目前重点要解决的就是法律不够完善的问题, 对高消耗、高污染项目要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整改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考核标准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 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 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 对企业的经济社会活动加以调节、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同时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 要加大投入和监管, 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治理, 从而达到既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制化轨道的目的。
3.3 创新环保制度,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
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 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 使环境保护也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转变传统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管理方式, 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和支持, 将环境保护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 这样一来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 将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作为一个决策因素, 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因此, 创新环保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进的有效途径。
3.4 加强环保教育, 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进, 是要靠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一方面使企业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 履行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加大科技投入, 研发无污染、低污染以及节水、节能的新的生产技术, 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另一方面, 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消除不科学、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加强对资源的节约使用, 提高公众的自觉监督行为, 共同努力,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卫留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赢[J].中国经济周刊, 2008 (14) .
[2]陈曦.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0) .
[3]王保彦.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0)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环境与经济发展07-18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08-20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09-0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07-07
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17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09-15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05-17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11-03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