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抑郁症

2024-06-28

产前抑郁症(共7篇)

产前抑郁症 篇1

产前抑郁又称妊娠期抑郁或孕期抑郁, 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以郁闷、胆怯、空虚感、烦恼、愤怒、焦虑、自卑、沮丧、悲哀、绝望等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1]。产前抑郁不但会影响母体及后代的身心健康、妊娠过程、妊娠结局及婚姻家庭关系, 而且产前抑郁是产后抑郁发生的一个显著预测因子[2]。为了降低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探讨护理干预预防产前抑郁症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本院产检的250例孕妇进行护理干预, 有效降低了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产检的孕妇50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50例 (其中对照组脱落15例, 完成235例;干预组脱落9例, 完成241例) , 平均年龄29岁。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家族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碍、脑部疾病和其他器质性病变者, 以及服用精神活动的药物者。两组在孕期、年龄、学历及职业状况、家族史、婚姻状况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时间安排 干预组自孕8~10周起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对照组只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和心理护理。

1.2.2 护理干预

主要由接受过心理专业培训且有妇产科护理经验的专职护士担任, 妇产科医生协助参与, 具体干预如下:

1.2.2. 1 加强产前评估

定期产检时全面收集孕妇资料, 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婚姻关系、心理状态、有无家族性精神病及既往史等。讲解HAD得分及其意义, 产前抑郁的危害, 建立存在产前抑郁危险的孕妇档案, 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2.2.2进行产前知识宣教 产科门诊开设父母学校, 每周六上午9∶00~11∶00采取讲解、示范和互动方式进行围产期健康宣教, 针对孕妇相关知识缺乏, 全程给予认知干预, 发放孕产妇健康教育手册, 使其掌握妊娠、分娩及新生儿护理相关内容。

1.2.2. 3 加强产前心理疏导

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孕妇进行交流沟通, 使其做好角色转化的心理准备, 鼓励练习放松训练,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由于孕妇文化程度的差异, 根据个人喜好及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化娱乐方式, 如:听音乐、看电视、多看美丽的景色、图片等, 分散其注意力, 使孕妇身心放松, 心情愉悦。同时学会自助, 疏泄不安, 减轻心理压力, 切忌暴躁恐惧、忧郁苦闷。当心里出现担心、紧张、抑郁或烦闷时, 去做一件高兴或喜欢的事如浇花、钓鱼、听音乐、阅读感兴趣的书刊等, 积极调整自己, 转移不良情绪。1.2.2.4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向孕妇及家属讲明社会及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鼓励孕妇及其家属共同参加孕妇课堂, 了解相关知识, 及时给予孕妇心理支持, 理解其情绪及行为反应, 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 同时要尊重和关心孕妇, 尤其是丈夫的言行要更加的体贴、关爱和温情, 重视孕妇的心理变化, 多给予关爱、安慰、理解和支持, 引导情绪合理的表达, 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 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

1.3 评价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 评价孕妇的抑郁情况, 由孕妇本人填写, 专人负责问卷调查。问卷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孕妇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年龄、学历、职业、孕周、家族史、婚姻状况等方面;第二部分测评孕妇心理压力情况, 包括来自本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压力, 由专人进行评定。本研究使用的是叶维菲的翻译版本。共14个条目。每条为0~3分共4级评分。0~7分无症状;8~10分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 9分作为筛选临界值。两组孕妇分别于孕12周、24周、36周评定抑郁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孕期抑郁情况比较

孕8~10周时,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孕12周、孕24周、孕36周时, 干预组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各个孕期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在孕12周与孕36周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孕24周 (P<0.05) ;两组孕12周与孕36周相比抑郁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表示与孕24周相比, χ2=5.960, P<0.05;**表示与孕24周相比, χ2=7.945, P<0.05;△表示与孕36周相比, χ2=0.922, P>0.05;△△表示与孕36周相比, χ2=0.668, P>0.05;1) 表示与孕24周相比, χ2=11.486, P<0.05;2) 表示与24周相比, χ2=13.082, P<0.05。

3 讨论

3.1 不同孕周抑郁发生率水平不同

孕育、分娩是一复杂事件, 孕产妇在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方面的快速变化, 处于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时期。由于妊娠、分娩引起的心理、生理应激和压力, 以及母亲角色的转换可带来产妇心理和情感的危机[3]。国内张道珍[4]对孕妇孕期抑郁的调查研究发现, 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是32.39%。Chatillon和Even[5]报告大概5%~15%的孕妇在孕期都曾有明显的抑郁症的临床表现。Teixeira等[6]的研究表明怀孕期间的抑郁的患病率在10%~30%。本研究显示, 孕期各阶段均可产生抑郁, 两组孕早期 (孕12周) 和孕晚期 (孕36周) 抑郁率明显高于孕中期 (孕24周) 。其原因可能是, 孕早期, 孕妇无足够心理准备、围产期知识缺乏、可以利用支持系统不完善, 再加早孕反应等生理性变化无所适从, 故妊娠早期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妊娠中期, 由于早孕反应的减轻或消失, 身体恢复舒适些, 孕妇开始接受自己怀孕的事实, 尤其是胎动后, 出现了“筑巢反应”, 焦虑抑郁症状随之减轻。但到妊娠晚期, 腹部膨大, 行动不便, 甚至出现了睡眠障碍、腰背痛等症状, 再加上担心分娩是否顺利、胎儿是否健康、新生儿能否健康成长等问题, 抑郁症状也随之明显。

3.2 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预防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产前抑郁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呈显著负相关, 部分孕妇存在产前抑郁, 其发生可能与社会、家庭支持程度较低有关[7]。加强产前评估, 针对孕妇围产期知识缺乏, 全程给予认知干预, 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及时交流沟通, 适时给予心理干预, 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使孕妇做好情绪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 使孕妇认识到分娩是一自然的生理过程, 适应和调整妊娠期心理变化, 减轻孕妇焦虑、抑郁。社会及家庭支持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让孕妇自己获得加强这些社会及家庭支持的方式。作为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重视孕妇产前焦虑抑郁的发生, 及早识别和干预, 降低产前抑郁症的发生。本研究提示:干预组在不同孕期产前抑郁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对孕妇进行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轻其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干预方便安全、对母婴无危害、干预效果明确, 可以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减少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Ryan D, Milis L, Misri N.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J].Can Fam Physician, 2005, 51 (9) :1087-1093.

[2]胡娟, 王玉琼.成都市孕产妇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1) :984-987.

[3]黄宇微.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1, 11:164-166.

[4]张道珍.孕产妇焦虑抑郁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3) :161-162.

[5]Chatillon O, Even C.Antepartum depression:prevalence.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ncephale, 2010, 36 (6) :443-451.

[6]Teixeira C, Figueiredo B, Conde A, et a1.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in women and men[J].J Affect Disord, 2009, 119 (1/3) :142-148.

[7]黄海燕, 梁伟珍, 王燕.产前抑郁水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及社区干预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189-191.

产前抑郁症 篇2

荷尔蒙变化引发抑郁

据了解,近年来,产前出现精神问题、心理问题的女性正呈上升趋势,仅在该热线咨询的女性已经占到全部咨询总数的15%以上,上升率为9%,远远超过产后抑郁症每年2—3%的上升率,其中以白领女性为主。

产前抑郁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孕期心理疾病。女性从怀孕起,由于体内荷尔蒙出现变化,特别在怀孕早期的3个月里,出现呕吐等各种身体不适;同时,心理也容易出现波动,情绪更容易低落。由于生育期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如果调节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难以从“少女角色”转换到“妈妈角色”,就可能在临床上表现出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以致发生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心理落差是患病原因

据分析,怀孕后的女性往往最担心产后会失去怀孕前的一切,在丈夫和单位里“失宠”,更多白领女性还担心自己身材会变形。

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女性在怀孕后马上辞退工作,原先充实的生活状态、明确的生活目的一下子就没了,人也变得很空虚,孕妇不做事情就东猜西想,猜想久了心理问题也就出来了;另外,城市女性从小没吃过苦,生孩子会带来的痛楚让她们整天诚惶诚恐。

准妈妈需要更多关爱

专家表示,丈夫在孕前、产后都要密切关注妻子的心理变化,尽一切可能关心她、体贴她,减少不良刺激,使之保持愉快心情和稳定情绪,对生男、生女也不要有过多压力,

在产前先使产妇对分娩和产后的卫生常识有所了解,减轻孕妇对分娩时的“疼痛感”产生恐惧感和紧张感。

及时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对孕妇来说很重要,适当户外运动,比如短途旅游、做孕妇操、游泳等,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保持充足的孕期营养,因为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休息能够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孕妇最好的休息形式即是睡眠,通过适当的睡眠解除疲劳,使体力与脑力得到恢复。如果睡眠不足,可引起疲劳过度、食欲下降、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孕妇和胎儿感染的机会,造成多种疾病发生。但睡眠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有的仅睡5—6小时即可恢复体力与精力,有的则需更多的时间,一般正常人需要8小时的睡眠,孕妇因身体发生一系列特殊变化,易感疲劳,可适当延长1小时为宜,一般至少应在8小时。

妊娠晚期,为保持精力充沛,还应在中午坚持1小时左右的午睡。如无条件者,至少也应卧位休息半小时。孕妇每日工作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并应避免上夜班。工作中感到疲劳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稍休息10分钟左右,也可到室外、阳台或楼顶呼吸新鲜空气。

产前抑郁症 篇3

产前心理问题主要是“想太多”

即将为人母,准妈妈们对未出生的宝宝有着许多的期望,但与此同时,伴随产生的忧虑也不少,比如孩子是否健康,生产是否顺利等等。比起产后抑郁,产妇的产前心理问题却往往被宝宝即将降临的喜悦和紧张所掩盖。

其实孕妇产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与产后抑郁一样,是由于体内激素波动过大造成的。郭会平介绍,孕期孕妇体内的激素会大量分泌,激素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变化,还会对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来自长辈的期望、夫妻关系、对宝宝发育的期望和忧虑等诸多想法,也容易让孕妇产生焦虑或者抑郁的心态。

“准妈妈们在孕早、中期往往会随着每一次的检查产生各种担心,如担心胎儿的健康,害怕检查结果有异常等。而到了孕晚期,又会为选择哪种分娩方式、产后的照顾以及育儿问题而烦恼。”郭会平表示,现在的准妈妈都喜欢利用网络学习育儿知识,又或者仔细观看网上的关于怀孕、生产过程的心得体会,虽说多学习是好事情,但如果看得过多而产生许多担忧就不好了。毕竟网络上的分享是属于个人心得,每个人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遇到问题时,最好向医生请教而不要在网上找答案,以免造成自己的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孕妇的产前焦虑情绪,来自于身边人的过分担心。独生子女首次为人父母,长辈的关心和担心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过于紧张,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准妈妈,很容易造成她们的心理负担。

产前抑郁会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

产前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纾解或者治疗,会增加产后抑郁的可能性。郭会平解释,产后抑郁与产后激素水平的大幅度波动有关,但产前的心理问题如没得到纾解也很容易持续到产后,引起产后抑郁。又或者产前家人的紧张与小心翼翼犹如众星捧月,让孕妇也产生紧张感,但产后家人的关注重心转移至宝宝身上,以至于忽视了产妇的感受,也会带来心理的落差。

许多准妈妈的心理问题往往并没有严重到要看心理门诊的程度,但她们也不懂得如何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一般来说,最明显的就是睡眠质量不好,除了生理需要等因素之外,睡觉总是难以睡得深,容易多梦等;其次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感情变得脆弱、依赖心很重,又或者容易烦躁发怒等。还有如果每天都感觉不知所措和紧张,或经常性地为自己或宝宝的健康担忧,也需引起重视。郭会平建议,出现这些情况不妨与医生谈谈,及早寻求帮助和指导。

如何疏导孕妇的心理问题?

产前抑郁,不会是某一次的情绪低落导致的;同样的,产前焦虑也不会是一个小问题所产生的。因此,无论是孕妇本人还是家人都要多关注孕妇的心理变化,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1、通过孕妇学习班对生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纠正对生产的不正确的认识,正规医院都设置有孕妇学习班,准妈妈们都可以通过定期、分阶段的学习,了解怀孕、生产的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而不是纯粹依靠长辈的经验分享或者是网上的说法。多学习对于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和增强生育健康宝宝的信心都非常有帮助。

2、多与他人交流

多与他人交流,可以把对于即将生产的恐惧和担心说给家人和朋友听,倾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情绪。另外,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到外面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这对于放松情绪也十分有效。

3、可以求助孕期心理辅导

如果经过努力,仍然难以摆脱情绪方面的问题,可以到医院看心理医生以寻求帮助。

产前抑郁症 篇4

关键词:高龄初产妇,产前,产后,抑郁

抑郁是孕产妇容易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 会使孕妇产生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产程安全和分娩质量[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开展, 由于工作等原因, 高龄初产妇的人数不断增加。目前, 有关产后抑郁的关注和研究较多, 而产前抑郁尤其是高龄初产妇产前抑郁状况的研究却报道较少。本研究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 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高龄初产妇进行抑郁状况调查, 旨在探讨高龄初产妇抑郁发生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 年龄≥35岁初产妇304人, 年龄35~46岁, 平均 (39.3±5.1) 岁, 孕周23+1~34+5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人 (6.6%) , 中学149人 (49.0%) , 大学及以上135人 (44.4%) 。选取同期在我院例行产前检查, 且年龄<35岁的初产妇326人, 年龄22~35岁, 平均 (25.1±5.6) 岁, 孕周23~34+3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6人 (8.0%) , 中学156人 (47.9%) , 大学及以上144人 (44.2%) 。将年龄≥35岁的初产妇304人设为高龄组, 将年龄<35岁的初产妇326人设为适龄组。所有孕妇既往均无精神系统疾病, 能够配合相关调查;两组孕妇孕周、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大致相似。

1.2 调查方法

由我院妇产科同一组护理人员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面对面地直接询问, 在孕妇及其家属配合下进行相关调查。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 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在调查前均经过统一培训, 并在考核合格后参加调查。

1.3 产前抑郁判定标准[2]

所有初产妇均在本院产科门诊建卡并定期产前检查, 建卡当天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 P DS) 问卷调查 (E P DS不仅可用于产后抑郁的评定, 也可以用于产前抑郁的评定) , 得分越高, 抑郁状况越严重。E PDS量表分值为0~30分:≤5分代表无抑郁;6~9分代表轻度抑郁;≥10分代表中重度抑郁。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 P S 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大样本u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产妇产前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适龄组发生产前抑郁126例 (38.7%) , 高龄组发生产前抑郁139例 (45.7%) ;两组产前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9, P>0.05) 。两组产前E P DS评分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的E P D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77, P>0.05) 。

2.2 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适龄组发生产后抑郁102例 (31.3%) , 高龄组发生产后抑郁119例 (39.1%) ;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 P<0.05) 。两组产后E P DS评分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高龄组的E P DS评分结果略高于适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9, P<0.05) 。

2.3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表3)

由表3可见, 高龄组的剖宫产率高于适龄组, 产程时间长于适龄组, 产后出血量大于适龄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分娩前后抑郁发生率自身比较

适龄组抑郁发生率由产前的38.7% (126/326) , 降至产后的31.3% (102/326) ;分娩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5) 。高龄组抑郁发生率由产前的45.7% (139/304) , 降至产后的39.1% (119/304) ;分娩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9, P>0.05) 。两组产前抑郁发生率合计为42.1% (265/630) , 产后为35.1% (221/630) ;分娩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 P<0.05) 。

3 讨论

妊娠是女性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而抑郁是女性妊娠期间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通常表现为对自身现状或今后处境的过分忧虑与信心不足, 容易伤感、自卑或失落。而初产妇由于没有相关经验, 初为人母, 难以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可能会出现诸如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的状况, 更有甚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 从而导致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如自残、自杀) 的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妇女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城市女性, 她们大多有自己的工作, 都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 而不断推迟自己的生育年龄, 怀孕、分娩及随之而来的哺乳期。妊娠不仅彻底打乱了原先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还可能失去原来的职位和工作, 部分女性会因此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1) 无论年龄, 初产妇的产前抑郁发生率高于产后, 其中适龄初产妇抑郁发生率分娩前后差值大于高龄初产妇; (2) 适龄组与高龄组比较, 产前抑郁发生率两组接近, 但产后抑郁发生率高龄组明显高于适龄组; (3) 高龄组与适龄组比较, 前者妊娠结局中剖宫率高、产程长、产后出血量大。

笔者分析, 以上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适龄初产妇年轻, 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少, 主要为对于怀孕、分娩的紧张, 担心胎远程发育是否正常, 分娩后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产前有明显下降。而高龄初产妇中白领、有流产史或习惯性流产史、有不孕史者多于适龄初产妇, 对胎儿的重视度也要强于适龄初产妇,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 担心及考虑的事情也较多, 加上机体自身条件较差, 妊娠期并发症增加, 分娩的顺利程度要差于适龄者[3]。分娩后机体恢复慢, 加上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 产妇不仅身体需要休息、还要照顾孩子, 加上担心工作不保, 适应这一切改变的时间要长于年轻产妇, 所以产后抑郁发生率较产前没有明显下降。 (2) 高龄初产妇由于自身机体的老化, 在宫缩时易发生躁动, 消耗体力, 最终影响产程进展, 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胎儿窘迫、难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加上胎儿为珍贵儿, 导致高龄初产妇剖宫产率增加、产程延长、产后出血量大。

建议针对高龄初产妇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心理指导, 并进行分娩知识宣教, 指导孕妇学会适当的情绪宣泄、自我调节。此外,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社会支持等途径, 帮助产妇认识到抑郁症的严重危害性, 帮助其建立积极心态, 使其产生正面情绪, 从而摆脱产前、产后抑郁状况的困扰[4,5],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使产妇安全度过妊娠、分娩及哺乳期。

参考文献

[1]李德诚, 李凤怡, 叶承楷, 等.产前抑郁研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2) :885-887.

[2]陈静, 王玉琼.产前心理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7) :1729-1730.

[3]赵玉霞, 章涵.产后抑郁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 (1) :57-59.

[4]蔡芬兰, 张研琳, 黄利兰, 等.627例孕妇产前抑郁水平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8) :56-57.

产前抑郁症 篇5

【关键词】 产前抑郁;心理护理干预;妊娠结局;分娩

【中图分类号】R71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41-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妊娠对女性是一项重大的应激因素,尤其是对分娩和产后恢复担忧过多,容易出现烦恼、伤感、焦虑、抑郁、愤怒、自卑、胆怯、空虚感等一系列产前抑郁等负面情绪,若不及时调节,容易导致孕妇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孕期并发症,对妊娠结局造成不利影响[1,2]。因此,有必要对产前抑郁孕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笔者对产前抑郁孕妇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并诊断为产前抑郁的孕妇80例,均妊娠l2周以上,意识及思维清醒,阅读理解能力能满足本组研究,调查依从性好,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字。排除孕前有精神障碍性疾病、并发严重躯体疾病及不愿配合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年龄22~34岁,平均(26.6±3.4)岁;初次妊娠31例,两次及以上妊娠9例;孕38~41周,平均(39.5±2.2)周;初中7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15例。观察组40例,年龄23~33岁,平均(26.8±2.9)岁;初次妊娠32例,两次及以上妊娠8例;孕38~42周,平均(39.6±2.3)周;初中8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4例。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次数、孕周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治疗措施和产前健康教育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抑郁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干预措施有:①保持心情舒畅。当孕妇出现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时,医护人员及时对其进行调节,指导患者有意识地控制不良心理的变化,切不可任由消极情绪进一步发展扩大,可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等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同时也嘱患者家属尽力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及时主动为孕妇排解不良情绪,使孕妇保持心情舒畅[3]。②学会自我调适。妊娠后,随之而来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对女性的心理会形成较强的应激,尤其是初次怀孕的女性,顾虑较多,缺乏信心,容易出现自卑、烦躁、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因此因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帮助患者建立适应新生活方式的能力[4]。另一方面,也要让孕妇认识到怀孕生子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教育孕妇认识并掌握产前抑郁的发生规律和自我调适方法,帮助患者顺利愉快的度过孕产期[5]。③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是克服产前抑郁症的关键措施。针对患者的个性特征和自身情况,尤其是对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指导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6]。鼓励患者尽量参加孕妇学校,便于集体教育,让患者了解妊娠的相关知识,指导孕妇如何自我监护胎儿,如何合理安排膳食营养等,集中回答患者存在的各种疑问,并鼓励患者进行互相交流和鼓励,相互分担和分享,有条件的要求患者配偶和家人也尽量参加,从而减轻孕期压力[7]。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其中SAS标准分大于40为焦虑状态,SDS标准分大于53为抑郁状态[8]。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法评估分娩时的疼痛强度: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计算两组孕妇的产程时间,顺产率,经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产后2 h产妇出血量,采用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以评价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是否发生窒息及其严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孕妇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分娩时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娩发作后,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升高,经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和新生儿评分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在产后2h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新生儿的1min Apgar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妊娠与分娩是女性所面临的一段特殊生理阶段,属于一项应激因素,不仅需要承受机体生理上的改变,还会对孕妇的心理产生影响[4-5]。产前抑郁是孕妇常见的一种心境障碍,表现为明显且显著的情绪低落、焦虑等特征[7]。有研究显示,产前抑郁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易导致孕妇心理活动偏离正常范围,造成内分泌失调,进而引起产程时间延长,产后出血量增加,增加难产的风险,甚至对母婴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对患者及其家属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痛苦和损失[9]。

产前抑郁由于患者所处的特殊阶段,临床用药需谨慎,以防止对胎儿产生不良反应。心理护理干预依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达到纠正患者不良认知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健康行为的能力[10];另一方面,心理护理也是优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

究显示,对孕妇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孕妇调整其对社会角色认知的转换,调节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孕妇的适应能力[11]。

本研究中,笔者对明确诊断为产前抑郁的孕妇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与未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比较,心理护理组患者在产前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均降至正常范围,提示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孕妇的不良情绪,增强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护理组患者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顺产率显著升高而剖宫产率显著下降,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缩短,产后2h的出血量显著减少,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前抑郁孕妇的妊娠结局,提高孕妇的分娩质量。心理护理干预组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分娩时新生儿发生窒息的风险更低,分娩质量更高。

综上所述,对产前抑郁孕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分娩质量,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志坚.孕妇产前抑郁心理干预对分娩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4):499-500.

[2]Youn JH,Jeong IS.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 prospectivecohort study[J].J Korean Acad Nurs,2013,43(2):225-235.

[3]多伶俐,苏云.产前抑郁心理护理对策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7):1100-1101.

[4]周礼秀.心理护理对产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3(10):2198-2199.

[5]Vieten C,Aslin J.Efects of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during pregnancy on prenatal stress an d mood:results of a pilot study[J].Arch Womens Mental Health,2008,11(1):1335-1336

[6]黄丽霞,徐淑稳,张红真.心理护理在缓解顺产产妇焦虑中的重要作用[J].河北医药,2009,31(12):1529-1530.

[7]毛益波.护理干预对孕妇孕期及产后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20(15):1890-1892.

[8]沈文捷,张小勤,郑菊香.245例孕妇产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3):272-273.

[9]古灼和.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4):479-480.

[10]陈清玉.孕妇产前抑郁症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2):56-57.

[11]余翠萍,李汉群.产妇心理状态对分娩质量的影响程度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330-1331.

产前抑郁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孕妇进行研究分析, 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年龄21~35 (27.50±1.56) 岁, 孕周为31~40 (37.50±2.13) 周;试验组采取综合性干预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2组患者在性格、年龄、基础用药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在妊娠中期开始实施基础护理, 在专业护理人士的指导下, 对孕妇进行心理教育、知识普及, 并对胎位不正者给予物理措施, 缓解产妇紧张感, 消除产妇的忧虑情绪, 对有产后抑郁倾向的孕妇做严密监测, 并落实预防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做完孕期常规产检后, 进行简单的孕期教育。

1.3疗效判断

对2组孕妇在产后抑郁、分娩方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产后抑郁按照产后抑郁评分标准评定为抑郁阳性或抑郁阴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顺产;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产下25例男婴, 15例女婴;对照组产下19例男婴, 21例女婴。试验组顺产率为80.0% (32/40) , 对照组55.0% (22/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抑郁阳性率为5.0% (2/40) ,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5% (39/40) 高于对照组的77.5% (31/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 生育需要考虑到许多社会问题, 导致产妇易出现产后抑郁现象, 发病率逐年上升[2]。产后抑郁近几年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护理方式也成为研究对象之一[3]。本次研究中, 采取产前干预的护理方式, 妊娠中期开始实施基础护理, 在专业护理人士的指导下, 给予产妇心理教育、知识普及, 对孕妇的妊娠情况进行了解, 对胎位不正情况给予物理措施, 缓解产妇紧张感, 消除产妇的忧虑情绪, 对有产后抑郁倾向的孕妇做严密监测, 并落实预防方案。而常规护理中, 只是做常规产检, 并开展简单的知识普及, 很难达到产后抑郁症的控制效果。结果试验组产后抑郁、顺产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良好的护理模式, 可有效改善妊娠情况, 利于产妇保持愉悦情绪,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4], 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肖裕红.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16) :18-19.

[2] 任凤玲, 王惠.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91-1893.

[3] 夏敏.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162-164.

产前抑郁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4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孕妇220例, 年龄21~35岁。将所有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10例。试验组平均年龄 (25.6±5.8) 岁, 孕周36.2~40.5 (38.2±5.8) 周;对照组平均年龄 (25.3±5.7) 岁, 孕周36.2~40.5 (38.3±5.7) 周。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 单胎妊娠, 适龄妊娠足月待分娩产妇, 妊娠期内产前检查完善且无异常发现者; (2) 胎儿大小正常, 无畸形或形态学异常表现; (3) 孕妇妊娠期内未患妊娠期疾病; (4) 孕妇及其家属愿意配合调查研究。排除标准:孕妇如存在下述任一项即可排除: (1) 孕妇妊娠前已存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妊娠期精神心理疾病; (2) 孕妇存在肝肾功能异常, 心功能不全, 内分泌紊乱等内外科基础疾病。

1.3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统一给予生活指导、饮食指导及相关技术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缩肛训练, 减轻阴道松弛, 避免乳房下垂, 并进行有氧运动, 通过腹式呼吸促进其体形恢复, 要求患者采用温水沐浴, 确保个人清洁卫生。试验组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 (1) 环境干预:保持房间干净、整洁、安静, 光线充足柔和, 保持空气流通性, 做好保暖, 为产妇床创造温馨分娩和康复环境; (2) 支持性心理干预:积极了解产妇心理状态、社会背景和既往个人情况, 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 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一对一心理指导; (3) 认知心理干预:采用集体教育方法进行健康宣教, 向产妇解释产后抑郁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紧张心理, 从而疏导产妇负性情绪; (4) 社会家庭支持干预:积极与产妇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加强家属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家属参与新生儿的护理, 关心产妇并给予其心理、情感支持。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产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HAMD量表共包括24项评分内容, 各项评分范围0~4分, ≤8分:正常, 9~19分:抑郁可疑, 20~34分:确诊抑郁, ≥35分:严重抑郁症患者。SDS评分标准为标准分53分, <53分则心理健康;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2]。

1.5 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 (1994年) 中制定的标准: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具备下述症状中的5条或以上, 且必须具有第1或2条, 并持续2周以上。具体症状如下: (1) 情绪抑郁; (2) 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 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 (4) 失眠或者睡眠过度; (5)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 疲劳或乏力; (7) 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8) 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3]。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评分和SDS评分

分娩前2组患者HAMD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后1个月2组患者HAMD和SDS评分均升高, 产后3个月和产后6个月2组患者HAMD和SDS评分均降低,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抑郁症发生率

试验组发生产后抑郁症23例, 发生率为20.91%;对照组发生产后抑郁症47例, 发生率为42.73%。2组抑郁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抑郁、悲伤、沮丧、烦躁、易怒和哭泣等精神紊乱症状, 多见于产后6周内, 抑郁严重患者可出现失踪、自杀、伤害婴儿等低端异常行为, 严重威胁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4]。精神心理研究认为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分娩疼痛难以承受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增强疼痛感, 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所致分娩异常进一步增加产妇恐惧心理, 母婴不同房导致产妇过度担心婴儿, 以及产后所受的各种因素影响, 如无人给予有效心理指导等。因此, 临床中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指导, 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 对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保证母婴健康平安具有重要意义[5]。

本研究基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机制, 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 包括环境干预、支持性心理干预、认知心理干预和社会家庭支持干预四项。根据产妇兴趣爱好, 布置符合孕妇喜好的起居环境, 为产妇床营造温馨的分娩和康复环境, 有助于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同时, 通过积极了解产妇个人情况和心理获得状态有助于第一时间针对产妇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 将不良心理所致副作用降到最低。此外, 通过海报、宣传、集体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宣教, 讲述产后抑郁发生、发展、危害及治疗的相关知识, 有助于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紧张心理, 树立积极治疗、早日康复的自信心。最后, 通过社会家庭支持干预指导并联合产妇家属给予产妇必须的心理、情感支持, 有助于纠正产妇心理, 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6]。

由于紧张、焦虑、担忧等导致产妇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较多, 临床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给予产妇心理支持, 消除产妇负性情绪, 缓解产妇心理压力, 尤其对于有既往精神病异常史或抑郁症家族史的产妇, 应加强对其心理状态的评价、观察, 指导产妇充分休息, 避免长时间心理负担[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产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HAMD和SDS评分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产前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在产后抑郁的预防中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产前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足月妊娠孕妇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10例。试验组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产后抑郁情况。结果 试验组产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HAMD和SDS评分及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前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 针对性,妊娠者,产后抑郁

参考文献

[1] Reininger A, Khalak R, Kendig JW, et al.Surfactant adminstration by transient intubation in infants 29 to 35 weeks&apos;gestation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de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la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Perinatol, 2012, 25:703-708.

[2] Plavka R, Kopecky P, Sebron V, et al.Early versus delayed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in extremely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ventilated by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J].Intensive Care Med, 2012, 28 (10) :1438-1490.

[3] 周立荣, 王丽华.产后抑郁心理干预方法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5) :128-129.

[4] 齐国娥, 任平伟, 李占敏, 等.个性化心理干预在产后抑郁患者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3) :1-3.

[5] 沈荣.产后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 2011-5-8.

[6] 田娜, 陈润, 杨艳, 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7) :2323-2324.

上一篇:考场管理下一篇:进出口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