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抑郁(精选4篇)
产前抑郁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初产妇产前产后抑郁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 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高龄初产妇304例进行分娩前后抑郁状况调查, 选择同期在我院例行产前检查, 且年龄<35岁的初产妇326例进行相同的抑郁状况调查。结果 ①无论年龄, 初产妇的产前抑郁发生率高于产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适龄初产妇抑郁发生率分娩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龄初产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适龄组与高龄组比较:产前抑郁发生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抑郁发生率高龄组明显高于适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高龄组与适龄组比较, 妊娠结局中剖宫率高, 产程长, 产后出血量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产妇产前容易发生抑郁, 与年龄可能无关;但产后高龄初产妇抑郁发生率高于适龄初产妇, 且前者分娩多不顺利, 并发症也多。
关键词:高龄初产妇,产前,产后,抑郁
抑郁是孕产妇容易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 会使孕妇产生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产程安全和分娩质量[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开展, 由于工作等原因, 高龄初产妇的人数不断增加。目前, 有关产后抑郁的关注和研究较多, 而产前抑郁尤其是高龄初产妇产前抑郁状况的研究却报道较少。本研究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 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高龄初产妇进行抑郁状况调查, 旨在探讨高龄初产妇抑郁发生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 年龄≥35岁初产妇304人, 年龄35~46岁, 平均 (39.3±5.1) 岁, 孕周23+1~34+5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人 (6.6%) , 中学149人 (49.0%) , 大学及以上135人 (44.4%) 。选取同期在我院例行产前检查, 且年龄<35岁的初产妇326人, 年龄22~35岁, 平均 (25.1±5.6) 岁, 孕周23~34+3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6人 (8.0%) , 中学156人 (47.9%) , 大学及以上144人 (44.2%) 。将年龄≥35岁的初产妇304人设为高龄组, 将年龄<35岁的初产妇326人设为适龄组。所有孕妇既往均无精神系统疾病, 能够配合相关调查;两组孕妇孕周、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大致相似。
1.2 调查方法
由我院妇产科同一组护理人员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面对面地直接询问, 在孕妇及其家属配合下进行相关调查。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 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在调查前均经过统一培训, 并在考核合格后参加调查。
1.3 产前抑郁判定标准[2]
所有初产妇均在本院产科门诊建卡并定期产前检查, 建卡当天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 P DS) 问卷调查 (E P DS不仅可用于产后抑郁的评定, 也可以用于产前抑郁的评定) , 得分越高, 抑郁状况越严重。E PDS量表分值为0~30分:≤5分代表无抑郁;6~9分代表轻度抑郁;≥10分代表中重度抑郁。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 P S 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大样本u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产妇产前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适龄组发生产前抑郁126例 (38.7%) , 高龄组发生产前抑郁139例 (45.7%) ;两组产前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9, P>0.05) 。两组产前E P DS评分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的E P D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77, P>0.05) 。
2.2 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适龄组发生产后抑郁102例 (31.3%) , 高龄组发生产后抑郁119例 (39.1%) ;两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 P<0.05) 。两组产后E P DS评分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高龄组的E P DS评分结果略高于适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9, P<0.05) 。
2.3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表3)
由表3可见, 高龄组的剖宫产率高于适龄组, 产程时间长于适龄组, 产后出血量大于适龄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分娩前后抑郁发生率自身比较
适龄组抑郁发生率由产前的38.7% (126/326) , 降至产后的31.3% (102/326) ;分娩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5) 。高龄组抑郁发生率由产前的45.7% (139/304) , 降至产后的39.1% (119/304) ;分娩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9, P>0.05) 。两组产前抑郁发生率合计为42.1% (265/630) , 产后为35.1% (221/630) ;分娩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 P<0.05) 。
3 讨论
妊娠是女性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而抑郁是女性妊娠期间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通常表现为对自身现状或今后处境的过分忧虑与信心不足, 容易伤感、自卑或失落。而初产妇由于没有相关经验, 初为人母, 难以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可能会出现诸如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的状况, 更有甚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 从而导致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如自残、自杀) 的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妇女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城市女性, 她们大多有自己的工作, 都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 而不断推迟自己的生育年龄, 怀孕、分娩及随之而来的哺乳期。妊娠不仅彻底打乱了原先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还可能失去原来的职位和工作, 部分女性会因此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1) 无论年龄, 初产妇的产前抑郁发生率高于产后, 其中适龄初产妇抑郁发生率分娩前后差值大于高龄初产妇; (2) 适龄组与高龄组比较, 产前抑郁发生率两组接近, 但产后抑郁发生率高龄组明显高于适龄组; (3) 高龄组与适龄组比较, 前者妊娠结局中剖宫率高、产程长、产后出血量大。
笔者分析, 以上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适龄初产妇年轻, 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少, 主要为对于怀孕、分娩的紧张, 担心胎远程发育是否正常, 分娩后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产前有明显下降。而高龄初产妇中白领、有流产史或习惯性流产史、有不孕史者多于适龄初产妇, 对胎儿的重视度也要强于适龄初产妇,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 担心及考虑的事情也较多, 加上机体自身条件较差, 妊娠期并发症增加, 分娩的顺利程度要差于适龄者[3]。分娩后机体恢复慢, 加上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 产妇不仅身体需要休息、还要照顾孩子, 加上担心工作不保, 适应这一切改变的时间要长于年轻产妇, 所以产后抑郁发生率较产前没有明显下降。 (2) 高龄初产妇由于自身机体的老化, 在宫缩时易发生躁动, 消耗体力, 最终影响产程进展, 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胎儿窘迫、难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加上胎儿为珍贵儿, 导致高龄初产妇剖宫产率增加、产程延长、产后出血量大。
建议针对高龄初产妇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心理指导, 并进行分娩知识宣教, 指导孕妇学会适当的情绪宣泄、自我调节。此外,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社会支持等途径, 帮助产妇认识到抑郁症的严重危害性, 帮助其建立积极心态, 使其产生正面情绪, 从而摆脱产前、产后抑郁状况的困扰[4,5],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使产妇安全度过妊娠、分娩及哺乳期。
参考文献
[1]李德诚, 李凤怡, 叶承楷, 等.产前抑郁研究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2) :885-887.
[2]陈静, 王玉琼.产前心理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的作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7) :1729-1730.
[3]赵玉霞, 章涵.产后抑郁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3 (1) :57-59.
[4]蔡芬兰, 张研琳, 黄利兰, 等.627例孕妇产前抑郁水平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8) :56-57.
[5]姬秀香.产后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7 (2) :147-148.
妊娠后期情绪不佳,警惕产前抑郁 篇2
杨蜀云#主任医师
作者简介
杨蜀云 昆明医科大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心身医学及抑郁症的研究、心理咨询及治疗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妊娠30周后,易发抑郁焦虑
在妊娠过程中,由于体内环境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常常会导致一些孕产妇心理状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即出现围产期抑郁或焦虑。
以往研究认为,产后较产前更容易发生抑郁或焦虑。近年来研究发现,产前抑郁或焦虑的发生率并不比产后少,且产前抑郁者,产后抑郁的可能性也增高。近年来,产前抑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每年9%),而产后抑郁每年的上升率为2%~3%。
在妊娠中后期,即在妊娠30周至分娩这段时期,孕产妇产前抑郁焦虑程度往往最为严重。原因可能是:妊娠30周前,由于离分娩日期尚早,孕产妇生理及行动上的不适比较小;孕产妇受分娩压力带来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小,焦虑、抑郁水平也相对较低。而妊娠30周后,随着预产期临近,孕产妇对分娩风险、胎儿健康的担心会增强,加之身体负荷逐渐加重,妊娠并发症也容易出现,这些都易导致情绪不稳,抑郁或焦虑情绪加重。
TIPS
围产期抑郁或焦虑是指从妊娠开始,尤其是妊娠晚期到产后1年内发生的抑郁或焦虑,包括将产前抑郁、焦虑和产后抑郁、焦虑。以往,研究者们更偏向于对产后抑郁焦虑的研究,故产后抑郁焦虑已为大众所熟知,而产前抑郁、焦虑还未被大众普遍认识。
八大迹象:提示产前抑郁、焦虑可能
研究发现具有以下情形者通常更易发生产前抑郁焦虑:高龄产妇;孕妇的家族中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孕妇年龄过小,性格内向,与丈夫及家人关系不融洽;有流产史,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对居住环境不满意;孕期未坚持工作,期望生男孩,非计划内怀孕,社会支持少的孕妇。
孕妇及家属应该留意以下8大迹象:情绪低落、心情莫名烦躁、兴趣降低或缺乏、活动减少、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严重者)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睡眠质量差)等。
TIPS
产前抑郁、焦虑不仅严重影响孕妇的心身健康、社会功能、婚姻家庭及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婴儿的认知、情感、行为、个性发展及母婴关系。因此,孕产妇的产前精神健康状况应得到关注。
情绪不佳,多与亲友沟通交流
怀孕期间,若偶尔出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睡眠差、食欲不振等轻度的产前抑郁或焦虑情绪症状,不用担心。孕妇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改善这些症状,例如多与亲朋好友沟通、向其倾诉,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可以多听听音乐,多参加户外活动,与大自然接触,放松身心,进行自我调节。
产前抑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孕妇进行研究分析, 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年龄21~35 (27.50±1.56) 岁, 孕周为31~40 (37.50±2.13) 周;试验组采取综合性干预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2组患者在性格、年龄、基础用药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在妊娠中期开始实施基础护理, 在专业护理人士的指导下, 对孕妇进行心理教育、知识普及, 并对胎位不正者给予物理措施, 缓解产妇紧张感, 消除产妇的忧虑情绪, 对有产后抑郁倾向的孕妇做严密监测, 并落实预防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做完孕期常规产检后, 进行简单的孕期教育。
1.3疗效判断
对2组孕妇在产后抑郁、分娩方式、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产后抑郁按照产后抑郁评分标准评定为抑郁阳性或抑郁阴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顺产;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产下25例男婴, 15例女婴;对照组产下19例男婴, 21例女婴。试验组顺产率为80.0% (32/40) , 对照组55.0% (22/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抑郁阳性率为5.0% (2/40) ,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5% (39/40) 高于对照组的77.5% (31/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 生育需要考虑到许多社会问题, 导致产妇易出现产后抑郁现象, 发病率逐年上升[2]。产后抑郁近几年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护理方式也成为研究对象之一[3]。本次研究中, 采取产前干预的护理方式, 妊娠中期开始实施基础护理, 在专业护理人士的指导下, 给予产妇心理教育、知识普及, 对孕妇的妊娠情况进行了解, 对胎位不正情况给予物理措施, 缓解产妇紧张感, 消除产妇的忧虑情绪, 对有产后抑郁倾向的孕妇做严密监测, 并落实预防方案。而常规护理中, 只是做常规产检, 并开展简单的知识普及, 很难达到产后抑郁症的控制效果。结果试验组产后抑郁、顺产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良好的护理模式, 可有效改善妊娠情况, 利于产妇保持愉悦情绪,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4], 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肖裕红.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16) :18-19.
[2] 任凤玲, 王惠.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91-1893.
[3] 夏敏.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0) :162-164.
产前抑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产检的孕妇50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50例 (其中对照组脱落15例, 完成235例;干预组脱落9例, 完成241例) , 平均年龄29岁。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家族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碍、脑部疾病和其他器质性病变者, 以及服用精神活动的药物者。两组在孕期、年龄、学历及职业状况、家族史、婚姻状况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时间安排 干预组自孕8~10周起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对照组只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和心理护理。
1.2.2 护理干预
主要由接受过心理专业培训且有妇产科护理经验的专职护士担任, 妇产科医生协助参与, 具体干预如下:
1.2.2. 1 加强产前评估
定期产检时全面收集孕妇资料, 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婚姻关系、心理状态、有无家族性精神病及既往史等。讲解HAD得分及其意义, 产前抑郁的危害, 建立存在产前抑郁危险的孕妇档案, 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2.2.2进行产前知识宣教 产科门诊开设父母学校, 每周六上午9∶00~11∶00采取讲解、示范和互动方式进行围产期健康宣教, 针对孕妇相关知识缺乏, 全程给予认知干预, 发放孕产妇健康教育手册, 使其掌握妊娠、分娩及新生儿护理相关内容。
1.2.2. 3 加强产前心理疏导
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孕妇进行交流沟通, 使其做好角色转化的心理准备, 鼓励练习放松训练, 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由于孕妇文化程度的差异, 根据个人喜好及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化娱乐方式, 如:听音乐、看电视、多看美丽的景色、图片等, 分散其注意力, 使孕妇身心放松, 心情愉悦。同时学会自助, 疏泄不安, 减轻心理压力, 切忌暴躁恐惧、忧郁苦闷。当心里出现担心、紧张、抑郁或烦闷时, 去做一件高兴或喜欢的事如浇花、钓鱼、听音乐、阅读感兴趣的书刊等, 积极调整自己, 转移不良情绪。1.2.2.4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向孕妇及家属讲明社会及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鼓励孕妇及其家属共同参加孕妇课堂, 了解相关知识, 及时给予孕妇心理支持, 理解其情绪及行为反应, 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 同时要尊重和关心孕妇, 尤其是丈夫的言行要更加的体贴、关爱和温情, 重视孕妇的心理变化, 多给予关爱、安慰、理解和支持, 引导情绪合理的表达, 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 保持适当的人际交往。
1.3 评价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 评价孕妇的抑郁情况, 由孕妇本人填写, 专人负责问卷调查。问卷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孕妇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年龄、学历、职业、孕周、家族史、婚姻状况等方面;第二部分测评孕妇心理压力情况, 包括来自本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压力, 由专人进行评定。本研究使用的是叶维菲的翻译版本。共14个条目。每条为0~3分共4级评分。0~7分无症状;8~10分可疑;11~21分肯定存在症状, 9分作为筛选临界值。两组孕妇分别于孕12周、24周、36周评定抑郁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孕期抑郁情况比较
孕8~10周时,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孕12周、孕24周、孕36周时, 干预组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各个孕期抑郁情况比较
两组在孕12周与孕36周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孕24周 (P<0.05) ;两组孕12周与孕36周相比抑郁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表示与孕24周相比, χ2=5.960, P<0.05;**表示与孕24周相比, χ2=7.945, P<0.05;△表示与孕36周相比, χ2=0.922, P>0.05;△△表示与孕36周相比, χ2=0.668, P>0.05;1) 表示与孕24周相比, χ2=11.486, P<0.05;2) 表示与24周相比, χ2=13.082, P<0.05。
3 讨论
3.1 不同孕周抑郁发生率水平不同
孕育、分娩是一复杂事件, 孕产妇在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方面的快速变化, 处于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时期。由于妊娠、分娩引起的心理、生理应激和压力, 以及母亲角色的转换可带来产妇心理和情感的危机[3]。国内张道珍[4]对孕妇孕期抑郁的调查研究发现, 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是32.39%。Chatillon和Even[5]报告大概5%~15%的孕妇在孕期都曾有明显的抑郁症的临床表现。Teixeira等[6]的研究表明怀孕期间的抑郁的患病率在10%~30%。本研究显示, 孕期各阶段均可产生抑郁, 两组孕早期 (孕12周) 和孕晚期 (孕36周) 抑郁率明显高于孕中期 (孕24周) 。其原因可能是, 孕早期, 孕妇无足够心理准备、围产期知识缺乏、可以利用支持系统不完善, 再加早孕反应等生理性变化无所适从, 故妊娠早期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妊娠中期, 由于早孕反应的减轻或消失, 身体恢复舒适些, 孕妇开始接受自己怀孕的事实, 尤其是胎动后, 出现了“筑巢反应”, 焦虑抑郁症状随之减轻。但到妊娠晚期, 腹部膨大, 行动不便, 甚至出现了睡眠障碍、腰背痛等症状, 再加上担心分娩是否顺利、胎儿是否健康、新生儿能否健康成长等问题, 抑郁症状也随之明显。
3.2 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预防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产前抑郁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呈显著负相关, 部分孕妇存在产前抑郁, 其发生可能与社会、家庭支持程度较低有关[7]。加强产前评估, 针对孕妇围产期知识缺乏, 全程给予认知干预, 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及时交流沟通, 适时给予心理干预, 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使孕妇做好情绪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 使孕妇认识到分娩是一自然的生理过程, 适应和调整妊娠期心理变化, 减轻孕妇焦虑、抑郁。社会及家庭支持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让孕妇自己获得加强这些社会及家庭支持的方式。作为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重视孕妇产前焦虑抑郁的发生, 及早识别和干预, 降低产前抑郁症的发生。本研究提示:干预组在不同孕期产前抑郁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对孕妇进行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轻其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干预方便安全、对母婴无危害、干预效果明确, 可以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减少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Ryan D, Milis L, Misri N.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J].Can Fam Physician, 2005, 51 (9) :1087-1093.
[2]胡娟, 王玉琼.成都市孕产妇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1) :984-987.
[3]黄宇微.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1, 11:164-166.
[4]张道珍.孕产妇焦虑抑郁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3) :161-162.
[5]Chatillon O, Even C.Antepartum depression:prevalence.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ncephale, 2010, 36 (6) :443-451.
[6]Teixeira C, Figueiredo B, Conde A, et a1.Anxiety and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in women and men[J].J Affect Disord, 2009, 119 (1/3) :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