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现状

2024-08-24

进出口现状(共12篇)

进出口现状 篇1

海南是我国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区际分工和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中, 担负着发展热带旅游业, 积极进军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任务。而在这其中, 三亚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环境成为了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龙头。近年来, 三亚一直在竭力于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 以扩大对外开放为主导, 消除束缚国际旅游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矛盾, 释放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提高旅游业的内在素质, 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三亚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产生了三亚市经济发展的隐患。经过深入的研究, 在近年来三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大产业发展严重失衡、进出口贸易数量偏低、贸易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将严重影响到三亚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所需的经济基础和三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剖析和研究, 并提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解决方案。

一、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现状与定位

1.三亚市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下表是三亚市2000—2006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海南省统计局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从2000年开始,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值就在逐年稳步增长, 由2000年的3045万美元, 上升至2006年的5893万美元, 并且持续贸易顺差增长。 同时, 三亚市的出口总值从2000年的2113万美元到2006年的4100万美元, 进口总值从2000年的923万美元到2006年的1793万美元, 贸易顺差从2000年的1811万美元到2006年的2307万美元, 都是在逐年稳步增长的, 出口总值明显大于进口总值, 实现贸易顺差, 有利于出口创汇收入的增长, 也预示着三亚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潜力巨大。

2.三亚市经济发展在海南省的地位。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 至2000年开始, 海南省进出口贸易值在整体上来说是增长的, 由2000年的12.88亿美元开始, 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峰34.02亿美元, 之后由小幅的下降, 跌至28.46亿美元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 虽然近几年海南省进出口总值总体上来说是上升的, 但是, 除了2000年进口总值小于出口总值外, 从2001年开始, 进口总值开始出现高于出口总值的现象, 最高值于2004年达到12.15亿美元, 随后虽然两值差额有所下降, 但仍然没能达到均衡水平。进口数量明显高于出口数量, 也就直接导至了海南省的贸易顺差一直处于负值状态。

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三亚市经济发展在海南省中的定位以及其自身的发展优劣势,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三亚市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值和贸易总值, 有利于更加清晰的分析。

通过相关的数据, 我们可以了解到, 从2000年开始,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顺差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状态, 而海南省进出口贸易顺差值虽在2000年高于三亚市进出口贸易顺差值, 但从2001年开始, 都一直呈现负值状态, 进口数值远远高于出口总值, 对海南省整体经济发展、资金积累、外汇储备产生不利影响。由上表我们可以做出EXCEL线状图, 可更直观地看出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WENDOW EXCEL软件进行画图, 可得出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两者对比的差别较大, 特别是海南省进出口贸易顺差值变化波动较大, 并且出现贸易逆差严重, 由此可判断出, 三亚市出口贸易在海南省出口贸易的中处于重要地位, 发展态势良好。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三亚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致命缺陷, 那就是进出口贸易总值在全省范围内比重偏低。仍是由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三亚市2000年至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分别为3045万美元、3391万美元、3797万美元、4316万美元、4685万美元、5300万美元、5893万美元;而海南省2000年至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则分别为12880万美元、17400万美元、18670万美元、22790万美元、34020万美元、25920万美元、28460万美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三亚市进出口贸易总值大大低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总值, 占的比重较小, 可通过EXCEL柱状图, 可更直观的看出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利用WENDOW EXCEL软件进行画图, 可得出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三亚市进出口额偏低, 而且增长速度缓慢, 这将不利于三亚积累经济发展资金, 和旅游业资本的全面发展。三亚市进出口额偏低这一现状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其中产业结构不均衡是此现状产生的根本因素, 下面笔者将对此展开深入分析。

二、三亚市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分析

造成三亚进出口贸易比重偏低的关键性原因就在于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不平衡发展, 造成工业短腿现象严重。 (由于数据的缺失, 只能统计到2004年) 。

1987年到2004年, 从三亚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第二产业比重不升反降, 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背离。发达国家、国内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成功经验表明,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都有一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而三亚的三次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为主直接跳跃到以第三产业为主, 是一个非常态的演进过程。虽然, 经济发展因地而异, 但缺乏工业化阶段的资金、人才、技术积累, 必将制约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主要行业发展情况看, 17年来, 三亚市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八大行业中, 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的是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交通邮电业:21.4%、20.1%、17.9 %、17.8%, 这四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8.1%、1.6%、9%、6.1%, 上升到2004年的22.5%、6.9%、13.9%、12.2%, 分别上升了14.4.5.3.4.9.6.1个百分点;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的是金融保险业、商业饮食业、工业和农业:6.9%、12.2%、12.7%、13.1%, 这四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6.8%、10%、14.1%、44.4%, 下降到2004年的1.8%、7.1%、8.1%、27.5%, 分别下降了5、2.9、6、16.9个百分点。三亚市的主要行业发展与行业结构调整与全省基本一致。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交通邮电业发展较快, 比重呈上升趋势;金融保险业和农业发展相对较慢, 比重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是全省工业、商业饮食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比重上升, 而三亚市的工业、商业饮食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比重下降。三亚是海南的重点旅游城市, 工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议, 工业发展速度比GDP速度低, 比重下降是必然的结果, 是可以理解的。但商业饮食业是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行业, 在整体经济主要靠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拉动的情况下, 增速比GDP低, 比重不升反降, 只能说是发展不理想。

三亚市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为27.53%, 还没降至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只有21.95%, 远远低于第三产业比重 (50.52%) 。

另外, 在2004年三亚与全省、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三次产业构成中, 三亚在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7.5%、第二产业占22%、第三产业占50.5%, 这与全省的第一产业占34%、第二产业占25.1%、第三产业占40.9%和全国的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2.9%、第三产业占31.9%有相当大的差别, 同时, 我国规定的新型工业化标准指标为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45%,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 三亚市目前的产业构成状况不论是与全省、全国甚至是新型工业化标准都相差悬殊, 值得深思和重视。

国内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少数先进地区已跨入工业化后期;海南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是省内经济专家的共识。2004年, 三亚市与全省、全国和新型工业化标准相比, 无论从创造增加值角度, 还是从劳动力分布角度看, 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低, 但明显比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高;第二产业比重比全省、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都低,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8.1%, 比全省18.5%低了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全国、新型工业化标准都高。说明三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第二产业工业“短腿”的现象比全省更严重, 第三产业发展比全省、全国要好, 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左右, 有的甚至超过80%。

综上所述, 虽然, 2004年三亚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0.52%, 但仍是“三、一、二”结构, 而不是发达国家的“三、二、一”结构, 这种特殊的结构, 缺乏工业化过程, “工业短腿”现象将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整体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难度加大。所以, 三亚经济所处阶段与全省差不多, 还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标准, 落后于全国, 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转为“三、一、二”, 不能说是跨越了工业化阶段直接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进入经济发达阶段。这一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三亚市发展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经济基础问题,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亚又将如何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开发业, 这将都是会产生不利影响, 也不利于三亚市的长久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 对三亚市进出口贸易的展望

虽然, 三亚进出口贸易有以下的劣势。第一, 三亚是以绿色旅游为前提的国际化旅游城市, 这一基础就极大地限制了三亚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模式, 即不能以重工业和污染型工业为发展对象。第二, 目前三亚港口条件不是非常理想, 只有一个小型码头供渔船停泊, 以及一个游轮码头。但是, 在各项政策的实施和三亚本身所具备的天然和经济优势, 三亚发展大型进出口贸易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进行了多项目对比和世界相同类型城市发展成功案例后, 笔者认为, 三亚市发展进出口贸易在近期内应加快以下几点建设:

1.加快南山开发区的建设。

三亚市货运码头的缺失不仅不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三亚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向国际化旅游城市的迈进, 因此, 三亚政府预计在南山开发区建设一个新型、大吞吐量的货运码头, 并且已经开始施工, 预计今年将会建成。笔者相信, 货运码头的建成, 将会方便国际班轮以及大型货轮的进港与运货, 促进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 加快三亚南山开发区的建设迫在眉睫。

2.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三亚是国际旅游城市, 发展工业要慎重, 必须以不损坏旅游环境为基础, 走生态优先的、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宜重点发展行业 (大类) :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主要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二是农副食品加工业, 主要是水产品、蔬菜、水果等的深加工;三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玩具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等;四是医药制造业, 主要是中成药 (南药) 、海洋药品、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五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主要是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潜水及水下救捞装备制造等;六是工艺品制造业, 主要是雕塑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的制造。这六大行业的发展, 要以不污染环境,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现代海滨城市建设、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为前提, 高起点、严把关, 争取创造几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并且三亚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贸易, 利用三亚先天充足的农产品、水产品资源, 利用三亚周边乡镇的土地资源和相对廉价劳动力。

3.尽快实施虚拟通关政策。

2006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 海南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海南海关在围绕海南省提出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 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体系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的这一主题, 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意思的新型海关模式——“海南省虚拟统一通关“这一思路和构想, 这是海南省海关在实行了海南关区“多点报关、异地放行”的新型通关模式, 是海南海关继推广泛珠三角“属地申报, 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和推广海南—广东口岸“内支线”转关运输监管模式后推出覆盖全省、服务外经贸企业的又一项重要措施, 为海南省绝大多数企业的进出口货物通关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新的政策平台和空间, 让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得到更多的便利,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三亚作为海南进出口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施虚拟通关政策后, 可采用商品在三亚报关、检验、装箱, 通过路运运送到承载量大的码头进行出口, 进口同样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 将有利与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外资的引进。

4.建立“免税商店”, 繁荣市场经济。

国务院领导吴仪同志视察三亚时, 提出设立三亚市内免税店的构想。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将大大促进三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免税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第30条阐述, “免税商店”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 由经营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地点设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销售场所和存放免税品的监管仓库, 向规定的对象销售免税品的企业。“市内免税店”一般是指设在市区内的免税品商店, 它与口岸免税商店有地理位置上的区别。目前国内保留和设立市内免税商店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大连等。 免税商店不仅可为海内外游客、驻华外交人员和国际友人提供良好的免税购物服务, 而且可以增强口岸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三亚设立市内免税店, 应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以“高端时尚消费”为目标, 面向世界海外游人、华侨以及国际时尚、高雅人士, 全力打造一个走在国际旅游购物市场前沿, 使国外游人享受到高贵典雅, 并富有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免税购物天堂。因此, 设立市内免税店的宗旨是:以物美廉价、货真价实的进口商品为主要经营方向, 推动三亚旅游购物业健康稳步发展, 不断提升三亚在国际旅游城市中的知名度和城市竞争力, 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人来三亚旅游度假。在实现上述目标和宗旨时, 要把分步实施、市场化运作、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投资意向综合协调起来考虑,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同时促进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 综上所述, 三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将会在提高三亚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的同时带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三亚人民的国民收入, 促进消费力的增长, 消除工业经济短腿的现象, 为更好地发展国际化旅游业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三亚市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优良的环境、数以百计的并每年快速增长的国内外旅客人数, 多数的流动人口的数量是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的。

摘要:海南是我国热带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在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区际分工和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中, 担负着发展热带旅游业, 积极进军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任务。而在这其中, 三亚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环境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龙头。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 海南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运用政策优势, 更好地发展海南省的经济, 成为首要目标。经过深入的研究, 在近年来三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大产业发展严重失衡, 进出口贸易数量偏低, 贸易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将严重影响到三亚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所需的经济基础和三亚的国际竞争力。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三亚,进出口,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覃成林.关于建设三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议报告

[2].三亚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研究.三亚统计信息网, http://www.systats.gov.cn2006.10.19

[3].“海南省虚拟统一通关现场”推介会上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姜斯宪的讲话

进出口现状 篇2

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从09年的高增长爬坡期转入高位盘整期,国内市场增速在30%以上的高位波动。汽车进出口由于金融危机后的启动较晚,10年上半年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下半年的进口随国内市场的增速放缓而逐步平稳,而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依旧保持顽强上升的态势。

伴随中国这个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跨国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值和收获也越来越大;而随

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中国汽车出口也是倍感艰辛。根据全国乘联会数据研究看,今年中国汽车行业进出口延续09年后期的反差走势特征:

1、自05年中国汽车市场二次腾飞以来,今年的中国首次成为汽车行业的净进口国,4季度仍是逆差24亿美元,由此形成各季度的汽车贸易均为逆差。08年以来的汽车行业进口增速连续3年高于出口增速。在前期连年大幅顺差的背景下,09年中国汽车行业累计贸易顺差额不足1亿美元,而2010年1-12月的贸易逆差达到99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进口达到582亿美元,而出口仅有483亿美元,这与产业目标的出口增长目标差距越来越大。

2、整车进口数量和档次双暴增,汇率升值不影响进口额增长。2010年1-12月汽车整车进口81。3万台,同比增长93%,进口报关金额307亿美元,同比增长99%,进口额增长高于进口量增速。

3、汽车整车出口恢复速度慢,需要有效支持。今年1-12月的出口量56。6万台,同比09年1-12月增长53%,但08年1-12月是出口63万台,也就是今年1-12月仍没有回升到08年1-12月的出口水平。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这将对对我国企业出口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削弱了我国汽车出口的价格竞争力。汽车

整车出口是最需要国家战略性支持的。

4、乘用车出口仍是重灾区。目前的乘用车出口仍仅占汽车出口的49%左右,低于商用车较多,这与国内需求和世界需求格局不匹配。汽车行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经济型轿车的出口要取得突破。但未来汽车整车出口在短期能难以爆发式增长,发展小排量仍是抢占新兴市场的重要突破点。目前还需要更强力的支持。

5、今年下半年的进口汽车零部件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这对缓解市场竞争压力有较大促进。09年3季度以来的汽车零部件进口高速增长,但随着国内市场从井喷期转入平稳增长期,10年4季度进口零部件

进口额增速放缓,但非核心零部件的进口增速明显放缓,核心零部件进口增速仍很高。

6、随着进口车国产化进程,进口原型车并未全面退出,进口车与国产车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复杂。而且从进口SUV的排量演化趋势看,大型化和豪华化趋势仍不可阻挡,国产车的这种趋势也将进一步体现。而

且由于供不应求局面再次出现,豪华车的进口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7、进口豪华轿车的体系化布局加速。随着国内高端消费的成熟,豪华品牌的小型甚至微型车快速导入。1-12月1-1.5升的进口豪华轿车数量暴增213%,而12月的1升以下轿车进口1263台,更是暴增795%。

豪华车从富二代的入门车开始培育的趋势更加明显。

8、发达地区的豪华车市场爆发性回升。10年东部省份恢复高增长,中西部的四川、江西表现比较突出。北京的豪华车在12月也是实现爆发增长,限牌后的北京进口车占全部车市总量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目前的10%比例将快速拉升。

中国汽车出口现状与问题解析 篇3

关键词:中国汽车出口 现状 问题解析

一、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和特点

1.汽车产品及整车出口加速

据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达到34.35万辆,同比增长97.2%,出口金额31.34 亿美元,同比增长97.8%,与2005年相比,出口数量和金额翻了一番[6]。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我国汽车在出口数量上逐年递增,但是净出口量却没有摆脱贸易逆差的境地。巨大的产能消耗换来的贸易逆差值得我们思考!

2.自主品牌汽车成为出口主力

近年来,受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厂商纷纷加速开拓海外市场。自主品牌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奇瑞汽车,第二是吉利汽车。第三是夏利,出口额同比增长了近5倍。2006 年上半年我国轿车出口达3.45 万辆,超过2005年全年出口量。

3. 出口市场多元化态势

2006年,我国共向世界172个国家出口汽车,比上年增加了12个国家。分布较广,遍布世界六大洲,其中亚洲43个、非洲39个、欧洲37个、南美洲36个、北美洲2个和大洋洲l5个。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4个,分别是美国、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其中向美国出口14.76万辆,向叙利亚出口1.85 万辆。向叙利亚出口金额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数量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向哈萨克斯坦出口2161辆,金额3149万美元,同比增长达707.9%,均以7~8倍的高速度增长。

二、 中国汽车出口中遇到的问题

1. 汽车出口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民族品牌当前最需要注意的是跨過质量关。虽然国产汽车的质量近几年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国外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普遍的后排座高度不够,乘客的腿(俄国人腿长)没处放;司机也不舒服,换档的距离大(俄国车档位短),油门、刹车的踏板离得近,应该为我们国内企业敲响警钟。

2. 汽车出口面对的技术壁垒

目前,技术认证成为困扰中国汽车企业的普遍难题。首先,中国的汽车认证标准不被外国承认;其次,目前国际上的认证标准种类繁多,不同的国家执行不同的标准,使中国的汽车出口受到极大的阻碍。仅就美国市场而言,中国汽车要通过的美国汽车检验标准就多达400多项。

3. 汽车出口中面对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向来是我国各类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汽车业也不例外。曾经发生的多起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都应该引起企业的注意,尽管2005年通用大宇汽车和技术公司(通用大宇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间的纠纷达成了和解协议,但这起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给我们的生产厂商敲响了警钟。

4. 国内汽车出口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

由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所以即使我国汽车能实现大规模的出口,所赚取的也只是微薄的利润。要改变这种位于产业链低端的处境,汽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研究与开发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创建自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强竞争优势。因为自主知识产权就意味着企业有产品开发的决定权;能够自主创造新的品牌、新的技术、有价格决定权,有出口决定权。

三、中国汽车出口的对策

1.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扩大自主品牌出口

汽车出口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创新体系,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自主,在开放中合作,通过自身能力建设来增强竞争力。制定创新战略步骤,从模仿创新到跟随创新再到领先创新,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在汽车自主开发战略中要以经济型轿车的开发为突破,逐步向上累积开发。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越来越响亮。

2.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随着国内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售后服务、维修保养、零配件更换等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业比较缺少软件、产品设计开发、工艺规程设计、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人才。汽车贸易人才更为缺乏。因此,我国汽车要“走出去”,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坐镇海外、精通商务、通晓海外风情、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汽车市场、能够独当一面、掌控当地市场的国际化合格人才。

3.加强售后服务机构的建设

海外服务体系营建是汽车出口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采取的是按合同金额的百分比将售后服务卖断给经销商或者是与当地4S 店签订特约经销协议,对于比较成熟市场则自己去建立服务网点,但前一种模式不利于品牌的营建,对市场开拓具有局限性, 后一种模式费用庞大,相对于国内众多汽车生产企业,重复建设情况多。我国汽车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在各个国家建立统一的售后服务网点,这样既节省企业费用,也利于管理, 同时也便于提高品牌效应。

4.加快国内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

要打破部门地区分割,行业壁垒,以资本为联结纽带, 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强强联合,同时借鉴国外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运用经济手段,在投资、贷款、进境外资、出口优惠、减免税收等方面,对重点企业集团给予扶持。按照企业自身优势的发展要求,以利润最大化为中心实行专业化协作大生产,逐步建立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经济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合作,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韩德强.萨繆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

[2]管鸿熙.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内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 (6) .

[3]李怀彬.汽车贸易政策出台:汽车市场会更加规范[J].商用汽车杂志,2005,9.

试论我国石油进出口现状及对策 篇4

关键词: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

一、我国石油进出口现状问题

1. 中国的石油储量有限, 对外依存度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 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 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再次成为石油出口净出口国, 1月进口原油总量达到进口了2179.8万吨, 同比增长27.4%。据分析, 主要受到国内需求上升的影响, 去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 今年随宏观经济好转, 柴油表观消费量实现突破性增长, 因此今年我国成品油出口量同比继续保持大幅的减少。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 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石油对外进口依存度比重会越来越高, 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

2. 石油进口源和运输线单一, 加剧石油风险

据调查, 我国油气管道运输经过50多年的发展, 管道总里程已从1958年的0.02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近6万公里。但油气管道的建设速度与快速发展的原油进口量仍不匹配。近年来, 石油需求快速增加, 国内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大,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尚未摆脱来源地过于集中, 且多为政局不稳定地区, 石油进口源主要依赖于中东, 达50%以上, 另外来自非洲的进口源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时, 中国在石油运输线方面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 一旦这个海峡发生恐怖袭击, 中国石油进口通道必然受到威胁。近年来, 虽已经出现石油的替代品, 但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石油消耗必将不断提高, 而未来几十年原油产量很难大幅度提高, 大量进口石油是必然选择。这种相对单一的进口源和运输线使得中国石油安全面临更大的风险。

3. 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薄弱, 缺乏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保障

据估算, 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 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 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如果将来发生石油供应中断, 中国进口不到足够的石油, 而国内又没有储备, 对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 很可能因国际油市风云变幻而蒙受巨大损失。2010年, 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 中国进口原油2.39亿万吨, 比2009年增加了约17.5%;2011年上半年油价超过100美元/桶, 但此时据新华社报道, 2011年7月份中国石油库存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原油库存 (不含储备库存) 环比增加3.3%。7月末汽柴煤库存环比下降5.47%。数据表明中国库存压力增加,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十分落后, 面对危及原油供应的战争和其他突发事件, 应对石油风险的能力很低, 因此, 我们的石油储备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二、改善我国石油进出口现状对策

1. 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们的石油海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 因此, 我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干扰。从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 今后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同时, 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 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上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 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同时, 我们还应当以“份额油”的方式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开发, 在石油贸易上, 我们还应当改变对石油现货过分依赖的现状, 采用国际石油的期货交易方式来减少油价上涨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的影响。

2. 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力和决定力

回顾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密切的联系, 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都已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 中国和那些大的产油国之间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 也应特别注重与技术领先发达国家的合作, 这也是中国能源外交所推动的合作方向。此外, 巩固和发展中东国家, 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供应, 争取与周边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 我国还应利用资金和技术去开拓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石油市场。只有以积极的政治外交去为我国开拓广阔的国际石油供给市场, 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而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众所周知, 立法先行是国际石油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应走“要储备, 先立法”的道路。在石油储备建设前, 应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的《石油储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石油储备建设的目标、管理、资金等问题, 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 有法可行。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构建上, 我们可以采取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以国家储备为主, 企业储备为辅, 使储备不但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一种企业行为。在石油储备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 我国也可实施筹措资金的多渠道化, 即国家、社会、企业三方面结合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1]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 (1)

[2]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 2004, (5)

蔬菜出口贸易现状分析论文 篇5

摘要:蔬菜出口贸易对于山东省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由于此,对其出口现状进行理性认识,有助于蔬菜产业发展向着质量规范与营销特色共存的发展道路迈进。

关键词:山东省;蔬菜出口;现状

山东省蔬菜出口一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东省在蔬菜基地建设方面,在农业技术引进方面,积极投入,逐步提升了蔬菜产品质量与品牌声誉。

一、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国内地位分析

山东省蔬菜产业一直为外向型发展,并且山东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事实上,从开始,山东省蔬菜在行业整体规模、出口总额增长等方面都一直高居我国首位。正因为如此,对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情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更能够为其蔬菜基地建设、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依照《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蔬菜出口额超过l亿美元的地区共10个,即山东、福建、广东、河北、北京、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及吉林。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额,山东省都位居榜首,是中国蔬菜出口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省”。

二、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国际地位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某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数。它主要是指某产业、产品出口总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大小。比例越大,表明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地位越高,竞争优势越明显,竞争能力越强。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省蔬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地位和整体竞争力。以为例(见表2所示),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11%,虽然比例数值较小,但从其发展变化趋势上看,还是有明显好转,-20期间,山东省出口蔬菜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由的1.66%提高到2014年的2.11%,表明山东省蔬菜出口与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贸易地位也在不断加强。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山东省蔬菜出口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山东省涌现出了如青岛万福、莱阳龙大、山东裕鲁、潍坊外贸等一大批国际型蔬菜产销企业,以品牌带动发展,以明确的目标定位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这些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中小型蔬菜企业的整体发展。政府不断通过这些大公司来引进蔬菜加工技术,提升管理层次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带来的蔬菜出口冲击。

三、山东省蔬菜出口结构分析

从整体来看,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种类与总量在持续加增。以蔬菜种类为例,20山东省蔬菜相关出口种类为124个,而到了2014年,蔬菜及相关产品出口种类达到431个,增长率为248%。山东省主要种植蔬菜类别有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大姜)、大葱(章丘大葱)、芋头(莱阳孤芋),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这些蔬菜种类多,栽种面积广,其从种植到技术管理,再到营销出口等,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是山东省蔬菜出口的主要产品和特色产品。其中,大蒜出口增长迅猛,属于山东省特色蔬菜品种,出口额占山东省蔬菜整体出口额的35%以上。占全国大蒜出口金额的比重在50%左右,极大地拉动了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从蔬菜制品出口结构来看,其主要种类有冷冻蔬菜、保藏蔬菜、干制蔬菜和盐渍蔬菜、加工调理蔬菜、蔬菜汁等。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山东省积极适应各国对蔬菜原产品及制成品的卫生检测、技术评价等条令,改善行业状态,提升科学蔬菜种养技术,加强监督管理和检验检疫,开发出一系列直接进入超市的各种蔬菜制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对蔬菜制成品的需求。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经济贸易出口的必然趋势,蔬菜出口也不例外,山东省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已经将目光投向深加工产品,其行业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都非常可观,因此,山东省蔬菜商品的多元化发展是重要趋势。

四、山东省蔬菜出口企业情况分析

从山东省目前蔬菜行业现状来看,其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呈现“数量剧增,规模缓慢增长”的势头。2014年,国家农业发展委员会专家刘洪在《山东省中小企业农业公司发展解构》中指出,截至2014年9月,山东省拥有蔬菜出口企业3513家。其中,在山东省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局注册登记的`有442家企业,已通过商检认证的企业则为318家,占全国商检认证企业总数的34.6%。可以说,山东省蔬菜加工出口企业的发展趋向于“区域一体化”和“产业集群化”。长期的规划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山东省四大加工出口集中区,分别是:以莱阳为中心的“鲁东蔬菜工业基地”、以安丘为中心的“鲁中蔬菜工业基地”、以苍山为中心的“鲁南蔬菜工业基地”及以菏泽为中心的“鲁西蔬菜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在这些加工出口企业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如莱阳龙大食品有限公司、牟平九发食用菌集团、苍山神大有限公司等。整体来说,山东省蔬菜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相对平稳,且都在积极培养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不过,一些蔬菜企业对不同出口国家的蔬菜检疫要求与限制性壁垒,难以作出针对性的“布防”与“自我改造”,这点对其发展限制较大。综上所述,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无论是在出口总额上,还是出口结构以及市场分布上都在不断地完善,并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山东省蔬菜出口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蔬菜出口贸易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庆山.山东蔬菜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建议.山东省经济战略研究,,5(28)

[2]郑焕芹.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潜力分析[J].甘肃农业,(10):54.

[3]2014年中国山东蔬菜行业市场专项调研报告.

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汽车;出口现状;对策

一、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

2009年是中国国内汽车产业发生了重大转折。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初次胜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无疑,中国是汽车大国。但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地位与中国汽车产销大国的地位相较而言却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中国想要成为全球汽车强国的愿望还需要漫长而艰辛的努力。

近几年,在国际环境等一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较缓且竞争日趋激烈。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海外对中国汽车出口的限制减少了,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则选择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拓的投入。因此,中国汽车的出口贸易,主要还是来源于中国的主品牌汽车的出口贸易。

二、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问题

(一)国际市场萎缩。海外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依靠贷款来消费的。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为防止其再次发生,银行提高了贷款的资格,消费者贷不到款,以至于购买力下降,尤其是汽车这类需要相当资金的产品,只有少数购买者才会选择一次性付清车款。

(二)出口商库存积压。信贷危机致使许多国外进口商由于资金短缺而违约、撤单,汽车生产商生产的产品积压,而出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在技术和一些法规条款上又不一样,导致库存的大部分產品无法在国内销售,企业只能自行处理,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和经营的风险。

(三)汇率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在人民币的增值的情况下,出口的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出口盈利减少,对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产生重大影响[16]。

主要出口国货币贬值。主要出口国家的货币贬值使得他们的经销商进口的难度加大,且进口的产品在其国家的价格优势丧失。

(四)贸易壁垒。中国出口产品历来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中稳占价格优势。欧美各国为了庇护本国的汽车在市场中的份额不被外来汽车侵占,更是为了避免中国成为汽车强国而威胁到当今汽车强国的地位,在WTO规则中,自由化原则致使欧美各国无法利用关税壁垒来阻碍中国汽车进驻欧美市场,欧美各国只能牢牢揪住中国出口汽车的技术水平低这个致命弱点,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来达到他们遏制我国汽车出口的目的。我国汽车的生产技术尤其是绿色环保方面、安全性能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由汽车强国的生产技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也很难符合欧美各国制定的严苛的生产技术标准。作为中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地区的中东和南美国家大多数采用的是欧美各国所订制的技术准则,同时我国汽车的一些主要出口国(如俄罗斯等),更是接二连三的出台维护本国汽车市场的进口限制政策,这些都是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对我企业出口造成极大压力。

(五)内部原因。入世后,我国汽车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与汽车强国的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在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上相交甚远。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长期用国内市场与国外的汽车制造企业换取技术,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的病根。同时我国汽车产品品牌单一且产品结构不合理,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出口的产品若是不能拥有自主的品牌,就难以长久的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三、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的政策扶持。事实证明,不管在经济水平高还是低的国家,政府当局针对本国经济命脉以及优势产业的出台的政策都主导着该行业的发展。面对逐渐萎缩的国际市场和不断变化的本国及相关各国的汇率,尤其是进口国的进口限制政策,国家应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仅给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企业一些政策的扶持,同时在加强市场规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方面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

(二)加强品牌管理。我国汽车品牌的缺失唯有通过不断加强自主品牌的管理来弥补,才能保证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坚不摧的地位,并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优势,保证我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合理、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强我国自主品牌的管理就要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管理团队。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管理模式要与国际规则相符。其次,要加强我国自主品牌的管理就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企业品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产品的质量如何。要加强汽车品牌的管理就必须紧抓汽车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且在汽车车型、色彩等外观设计上不断创新,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自主品牌正确有效地加强品牌管理。

(三)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所谓科技兴国,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汽车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增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学习世界上领先的科技成就,相关部门和企业还必须加大人才和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唯有在汽车制造的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稳占一席之地。

为了能有更多适应于国内外市场的开展公关、认证、销售、服务乃至生产、开发的各类人才,国家和相关企业应加大对这类人才培养和引进,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售后服务管理。汽车出口是一项极具技术性、流动性、广泛性、展示性的贸易,针对这些特性,汽车出口企业在产品销售的前期、中期、后期服务尤为重要,而这些服务都离不开稳定的汽车零配件供应。我国汽车企业应该积极在海外投资建厂并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备在日后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时,能保证汽车零配件供应充足,便于当地汽车的维修保养。另外,做好售后跟踪服务、相关汽车文化知识的培训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解决了顾客的后顾之忧,方能得到顾客的信赖,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胡珊,郭秀君.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14.

[2]李永钧.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现状及对策[J].上海汽车,2008(01).

电视剧进出口贸易政策现状之研究 篇7

政策环境

早在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就颁布了第一项关于“走出去工程”的条例, 即《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 (试行) , 确定了“走出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即“五年内我国广播影视节目在国外的落地和发行放映要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十年内在国外能够具有同西方大媒体竞争能力, 明显改善国际广播影视领域‘西强我弱’的状况”1。

随后, 政府在2004年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一方面, 总局在《意见》中强调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 并且要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对外产业品牌。另一方面, 在随后出台的《通知》中, 广电总局又设立了一些门槛, 比如明确要求“各广播影视局 (厅) 、集团 (总台) 今后应及时将广播电视节目及电影出口交易、交换等海外营销和广播影视外宣工作的情况, 及时报总局‘走出去工程’办公室, 以便总局掌握动态情况, 统筹协调”2。

发展至“十一五”期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应运而生, 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将着力发展的九类重点文化产业, 其中, 影视制作业名列第一位。然而, 即便如此, 除了在《纲要》颁布的同年数据显示出我国电视节目进出口告别了逆差:国家广电总局2006年电视剧进口总额为3806.00万元, 而出口总额为6472.81万元3。从2007年至今, 电视剧进出口贸易仍然无法挥别逆差的现象, 此后所出台的扶持政策也效果甚微。

媒体环境

据统计, 近年来, 我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基本稳定在550部以上、14000集左右, 2007年年产量达到529部、14670集。目前, 全国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 播放电视剧的频道占全国1974个频道中的89.4%, 电视剧广告收入占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收入的50%以上, 占电视节目播出总量的1/4强, 收视总量的1/3。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大国4。

然而, 我国电视剧的生产产量与销售产量之间似乎总是无法划上等号, 并且一直在上演着自己生产, 自己消费的喜感闹剧。如果剔除掉技术层面的原因, 目前产制模式这一块内容是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在美国, 体现为制播分离下的协同模式:即在制播分离的前提下, 节目制作方分担节目制作中的一部分资金风险, 作为回报, 他们可获得自己制作的节目的二级和三级销售权5。

反观中国, 早在1999年9月, 我国也提出非新闻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话题6。到了2009年, 制播分离改革成为广播电视界的一件大事, 原因是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更名为广播电视台, 并出资组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7。作为国内首家实现“整体制播分离8”的广电体系传媒集团, 文广此举再次引发了针对制播分离的热议。在我国, 虽然有关产制模式的讨论过程已经持续了很久, 但是迄今为止, 对于怎样才算是“制播分离”的定义与概念仿佛仍处于较为混淆的状态中。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目前的媒介市场环境下, 制作方与播出方的地位存在严重不平等, 播出方往往持有国家特许的播出渠道, 从而在区域内实现垄断经营, 出现对所谓的“国有”与“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如此一来就导致了无法将政策加以落实与贯彻, 故而, 制播分离始终只能停留在“看起来很美”的构想之中。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及政策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就是政府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涉, 使商品自由进出口, 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9。奠定早期自由贸易理论基础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 。斯密首先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和地域分工说, 认为一国以其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得地域分工的利益。随后, 李嘉图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比较成本说, 认为各国不仅可以以成本绝对低廉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 而且可以通过相对成本比较, 发挥各国的相对优势, 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比较利益。

保护贸易通常是指使用限制进口、扶持出口的办法, 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就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对外贸易活动, 在进口方面设置各种贸易壁垒, 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在出口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和扩大本国商品进入国外市场, 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刺激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10。

他国国际文化贸易政策的选择

美国的文化政策主要是采用对内放松管制, 对外扩张的霸权服务政策。他的对内放松管制主要体现在国内三次比较重要的规制调整方面。其中, 第一次政府规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当时政府颁布了《1927年通讯法案》和《1934年通讯法案》, 逐步确立了商业电台的合法地位。第二次政府规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 其目的是为了遏制电视网的霸权以及扶持电视网以外的相对弱势的独立制作公司。第三次重大调整是《1996年电信法案》的颁布实施, 从而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电视产业的格局。此项法案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制, 旨在通过为电视产业搭建一个环境宽松、各方利益公平竞争的市场大舞台, 从而促进了电视节目渠道的多样化竞争。

在亚洲国家中, 韩国是典型的采取对内保护政策, 对外强力推广其文化产品的国家。从1998年开始, 以金大中总统为核心的新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 并将文化产业作为促进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中国相比, 韩国在国际文化产业进出口贸易中, 表现为明显顺差的现象, 尤其在广播电视业方面发展极为迅猛。据统计, 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在出口方面从2002年之后就一直保持着优势, 平均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 广播电视节目进出口的比例从1997年1∶6.8上升为2003年的1∶0.67。其中, 电视剧就占据了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93.6%1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是实行自由主义文化政策的美国, 还是采取保护主义文化政策的韩国等国家, 在政策制定方面, 都各自把立足点放在必须有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之上;在市场方面, 都注重对国际文化市场的占领和争夺以及重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那么, 我国目前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中的生产大国, 在对内政策与对外方针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在迂回前进中的我国国际文化贸易进出口政策

虽然美国作为支持文化自由贸易政策的成功代表, 一直在向全世界极力推崇其“自由化”的市场机制。但是,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支持文化自由贸易政策的观点固然具有理论上的优势, 然而,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文化产业方面采取看似“无为而治”的方法, 这与他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无法割裂的。因此, 在现实情况中, 只有极少数的国家可以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

由此可见, 中国在文化贸易政策上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当然无可厚非。而关键在于, 不管采取何种政策, 首先在本国内要有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 在政府的适当干预下统一基调。即使如韩国这样一个在国内处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国家里, 政府亦通过强制立法以及宽松的政策环境, 来帮助与鼓励国内电视台和民营企业走出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但是, 我国在这10年内先后所制定的“走出去政策”却显得畏手畏脚, 有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 政府主导作用不够显著。

倡导现实题材, 严控古装剧的原因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策本身的矛盾

2006年, 广电总局提出了要大力提倡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 而对古装剧的制作播出则加以限制, 原因是总局认为大批量的古装剧制作存在盲从市场、争占资源的现象, 并且跟风和克隆问题严重。与此同时, 总局对一些题材好、剧本好、创作队伍水平高、制作能力强的剧目给予重点关注, 并且在备案、审查等环节给予支持。

然而, 关键问题在于, “好剧本”是如何被定义的, 又是通过谁来界定的?既然之前古装剧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为何要对其实施严控政策?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 就在2006年, 总局不仅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而且就在那一年, 还召开了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 在那届广博会中新增设了“走出去工程”, 着重介绍进军海外市场的电视剧。其中, 古装帝王戏《越王勾践》就是在此次广博会上以“天价”将版权卖到日本, 通过这届广博会, 中国电视节目在海外市场的成交量有100万美元12。

由此可见, 所谓促进“题材比例的均衡发展”只可被视为一个比较片面的理由来看待, 其隐藏在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 虽然现在有些历史剧在剧情内容上的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甚至在剧名中时常被冠以“戏说”之名, 然而, 也正是这种“嬉笑怒骂”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某些“灰色地带”, 是一种另类的社会民情的表达。其次, 是对经济利益获得方面的思考。由于中国与韩国不同, 已经拥有资源与规模十分庞大的国内市场, 在这种得天独厚般的优势下, 致使我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市场就可以消化掉每年产出的文化产品。也就是说, 对于既得利益方而言, 无论产品走出去与否, 并不影响他们的收益, 与此相反, 若是产品营销到海外了, 或许反而会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从而阻碍了他们的生财之道。归根结底, “好剧本”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也不是观众赋予的, 而是由观众之外的意见所左右的政策导向来决定的。

结语

在“十二五”规划中, 政府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 并且再次重申要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内外统筹, 加快“走出去”步伐, 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看到, 在对待文化产业的规划中, 政府并没有把战略眼光调整到更高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致使文化产业, 尤其是电视剧产业还根本无法拥有国际竞争力, 更不用说要实现十年前所声称的要在“十年内在国外能够具有同西方大媒体竞争能力, 明显改善国际广播影视领域‘西强我弱’的状况”了。

有些学者在分析文化贸易逆差原因时说道:“我国目前还缺乏地方性法规及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支持和引导, 如对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单位的税收优惠、外汇优惠、版权优惠、收益分配优惠、出口风险担保以及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13。尤其在目前仍然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 如果在政策制定方面依然瞻前顾后而无法做到客观与面面俱到的话, 那么, 电视剧终将只能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内为少部分人群提供自娱自乐的服务, 而缺少了电视剧的文化产业自然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摘要:如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 文化产业和国际文化贸易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电视剧作为文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环境中, 虽然政府曾先后出台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却始终无法顺利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电视剧,进出口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 (试行)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9/22876/2006/3/cd96314749413600228-0.htm

[2]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3688.shtml

[4]《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9年04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88页。

[5]朱春阳:权益分割的技巧与市场延展的边界——电视剧产制模式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比较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年04期。

[6]《蓝皮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2页。

[7]《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0年04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92页。

[9]申艳玲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2008年08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0页。

[10]申艳玲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2008年08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5页。

[11][韩]姜锡一:《韩国文化产业》, 2009年03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40页。

[12]来源:《新京报》, 2006年08月28日, “广博会落幕走出去工程亮相越王勾践进军日本”。

进出口现状 篇8

一、福建省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

(一) 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结构不断改善

分析近年来福建省出口产品的结构, 我们可以看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总的趋势不断下降, 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 仅在个别年份有所反复。2001年, 初级产品比重为9.3%, 工业制成品比重为90.7%, 到2006年, 比重分别为6.4%和93.6%。见表1:

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2007)

(二) 一般贸易仍然是主要的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仍然是福建省主要的贸易方式。2007年福建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79.5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7.6%, 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占全省进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7.5%提高到51%, 其中:出口274.33亿美元, 增长27.8%, 进口105.26亿美元, 增长27.1%, 增幅分别比加工贸易高出15.6和19.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9%, 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8.8%, 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4.4个百分点。

然而, 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上半年, 一般贸易进出口207.9亿美元, 增长18.3%, 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7%。其中, 出口146.7亿美元, 增长14%;进口61.2亿美元, 增长29.7%。加工贸易进出口173.1亿美元, 增长33%, 比重占41.4%。其中, 出口113.1亿美元, 增长28.5%;进口60亿美元, 增长42.4%。

(三) 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提高, 受调控商品出口增幅回落明显

2008年上半年, 福建省机电产品出口133.2亿美元, 增长36.6%, 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48.7%, 比上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 (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 出口66.5亿美元, 增长46.3%, 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24.3%, 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2007年7月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 涉及2831项商品。据数据显示, 福建省涉及出口退税调整的纺织服装、鞋类、钢材、塑料制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受影响较大。2008年上半年,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34.2亿美元, 增长7%, 增幅回落21.4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5.3亿美元, 增长7%, 增幅回落11.3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5.9亿美元, 下降19.3%, 2007年同期增幅为10.7%;钢材出口2.6亿美元, 下降13%, 2007年同期增幅为2.4倍。

(四) 国际服务贸易总量规模稳步攀升, 增长速度较快

近年来, 福建省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提高, 涉及领域日益拓展, 贸易伙伴不断增多。2001年全省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22.81亿美元, 其中, 出口12.02亿美元, 进口10.79亿美元。2006年迅速扩大到60.84亿美元, 其中, 出口29.79亿美元, 进口31.05亿美元, 分别比2001年总额的增速均快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水平, 尤其是2005年以后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增速均超过同期货物贸易的增幅。其中, 2006年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比上年增长36.1%, 为6年来最高水平, 快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增速17.7个百分点。与世界服务贸易增长相比, 2001~2006年, 全省服务贸易总额和出口、进口年均增幅分别为21.7%、19.9%和23.5%, 均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分别高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出口和进口增幅9.4、7.3和11.6个百分点。

二、福建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贸易方式不够优化

福建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与全国基本相当。福建省是外向度较高的省份, 外商投资企业是福建省出口发展的主力军, 加工贸易出口长期以来占据全省出口的半壁江山, 但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开始落后于一般贸易, 持续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 存在企业集中度过高的问题, 从而导致若大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波动, 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就受到影响。从全省监测的百家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看, 2008年1~3月全省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销售收入比上年下降19.4%, 其中, 出口排在前10位的企业出口销售收入下降了14%。受大企业出口规模锐减的影响, 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增速由两位数回落至一位数, 1~6月, 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5.6%, 比上年又回落了5.5个百分点, 比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幅低16.9个百分点。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的大幅回落, 使全省出口增幅减缓2.8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出口滑坡是影响全省出口提速的主要因素。

(二)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带动优势不突出

2008年, 福建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较上年有所回落, 1~6月福建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2和15.9个百分点, 而且低于同期全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0.1和20.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大幅回落使全省出口少增长4个百分点。从具体产品看, 1~6月, 福建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6.6%, 而全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增长35.2%。

(三) 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的比重低

2001年至2006年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 (含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下同) 出口比重低于10%, 在5.6%和8.0%之间波动, 其中2001年为8.0%, 2006年为6.7%, 比2001年下降1.3个百分点。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2005年福建省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比重为5.9%, 低于同期全国比重2.9个百分点,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18.9%) 的1/3。

(四) 调整进出口结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负面效应正扩大到消费市场。美国经济增幅持续下滑正引发其对外需求的下降, 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福建省企业将受到牵连。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0%, 削弱了福建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 省内的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在石油、钢材类产品等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升的推动下, 近年来相关下游行业和产品成本不断攀升, 福建省外贸制造业出口依然面临着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另外,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成为未来福建省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

三、优化福建省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

在追求外贸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 在战略上应更加注重出口的质量、结构、效益。一方面应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选择福建省具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大宗和重点产品作为突破口, 打造出口名牌, 培育品牌出口商品和绿色出口商品。另一方面, 要引导出口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改进企业经营水平, 改善产品结构,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推进市场多元化。

(一) 推动加工贸易更好更快发展

应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围绕福建省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群,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做好相关产业链的“扩容", 加强产业配套, 延伸产业链条, 以期在现有企业生产的规模上, 形成外商投资聚集效应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福州、福清、泉州三个出口加工区的载体作用和政策优势, 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加工贸易企业进区, 形成一批加工贸易出口群, 从而促进进出两旺局面的形成。

(二) 进一步促进福建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结合福建省实际, 应重点抓好计算机、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船舶、汽车及零部件、发电及输变电、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环保等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行业的出口工作。以质量、品种、效益和扩大出口为目标, 加快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 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机电、高新技术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福建省面对台湾、毗邻港澳、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的区位优势, 积极主动承接国际产业高端转移。

(三)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重点依托福建省旅游、港口等具有传统优势的服务贸易项目, 努力发展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服务项目。抓住福建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加快旅游景区发展, 不断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提高旅游业竞争力, 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旅游这一传统服务贸易。以大型港口为依托, 加快运输型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信息和信息关联产业, 加快信息型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和科技关联产业, 加快科技型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和金融关联产业, 加快金融服务贸易发展。

(四) 积极应对不利的外贸环境

在出口方面, 一是紧跟国家政策调整的步伐, 通过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鼓励优势农产品和环保节能型产品出口;支持轻工和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自主创新, 保持出口有序增长。二是深入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加强对出口品牌的宣传和保护, 促进品牌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三是加强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 稳步推进外贸秩序法律法规建设。

在进口方面也要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一是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制定鼓励进口的指导目录, 采取相应的鼓励进口优惠政策。二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加大进口促进力度, 鼓励省内短缺资源性商品进口, 鼓励引进关键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工作。政府要做好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工作, 特别是近期频频出现的国外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咨询服务, 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 协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冉冉.广东外贸结构性风险探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67-71.

[2]洪英.辽宁进出口结构分析[J].对外开放, 2007 (5) :12-13.

[3]张春玲.山东省出口产品外贸竞争力的优劣势比较[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8) :131-133.

[4]徐梁等.江苏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6 (11) :31-32.

[5]王向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J].财经界, 2006 (11) :179-180.

进出口现状 篇9

2008年,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减缓;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直到2009年的今天, 全世界都还在救市, 在此背景下, 探究我国进出口商品监督管理的问题及, 尤为重要。

一、我国进出口商品监督管理的现状

在进口国于卸货后检验。这种方法通称为“到岸品质、到岸重量”, 即在买卖合同中规定, 商品的品质和重量应在目的港卸货后进行检验, 以目的港签发的检验证书作为决定商品品质和重量的最后依据。采用这种方法, 实际上是由卖方承担进了货物在运输途中的品质和数量上的变化损失, 由于货到目的地后才发现品质和数量上存在问题, 买方向卖方提出索赔或退货, 手续较为复杂, 一旦卖方拒赔, 买方虽可凭合同通过诉讼解决, 但既费时又费力。

在出口国检验, 在进口国复检。即以装运港的检验证书作为议付货款的依据, 货到目的地后, 允许买方对货物进行复检。采用这种方式, 货物在出口国装运前由装运港的商检机构进行检验, 但出具的商检证明不作为最后依据, 只作为卖方向银行议付货款时的单据之一。货到目的地卸货后, 买方有权复检, 买方可凭复检结果向卖方索赔。

进出口商品监督管理, 是对贸易商品进行检验和监督的政府管理、执法行为。1989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确立了进出口商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200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5条规定:“列入《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的进出口商品须经过行政机构或者国家检验部门、商检机构的检验部门检验。”该条款同时规定, 凡是列入《检验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的进出口商品, 除非经过国家商检部门审查批准免于检验的, 进口商品未检验合格的, 不准进口。

二、建立官方合格评定体系的构想

1、把好出口质量关, 维护出口商品和出口企业的良好信誉。

商检机构对那些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出口商品不发证、不放行, 不让它们混出国门, 这从表面上看, 是对出口企业设置了障碍。但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 实际上是对买家的负责, 是维护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良好信誉的行为。

2、把好进口质量关, 维护进口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进口产品中, 也有很多装头盖面、以旧换新、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的假冒伪劣商品。商检部门严格检验进口产品, 将那些不合格的产品据于门外, 一方面有利于挽回和减少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 对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免受损害, 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办好公证鉴定业务, 为国际贸易提供服务和便利。

有些进出口产品, 或者有些产品的检验项目, 虽不是国家规定非检验不可的商品或项目, 但买卖双方出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或目的, 特别要求对其进行检验和出证。商检机构应邀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对于国际贸易的便利作用也是很大的。

4、加强对进出口商品的品质和检验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1) 对生产企业实行质量许可制度。

(2) 对指定和认可的检验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抽查。

5、严格办理进出口鉴定。

办理委托检验, 出具“原产地证明书”等。“委托检验”是指某些进出口商品并不是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必须经过检验并且合格以后才予以放行的“法定检验商品”, 或者虽属“法定检验商品”, 但其检验的项目并不是法定检验的范围, 而买卖的一方因为某些特殊目的或原因, 特别要求对于某些商品或某些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并出具相关证明的行为。

中国粮食出口市场现状 篇10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 中国玉米、小麦的期末库存量过去8年几乎翻了1倍;稻谷的期末库存没有出现暴增的情况, 2015—2016市场年度与2008—2009市场年度相比, 增幅也有约24%。

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粮食:世界市场与贸易》显示, 2015—2016 市场年度, 中国小麦、稻谷、玉米的期末库存分别是8 729.5 万吨、4 768万吨、11 349.4万吨, 合计约2.5亿吨, 主粮库存规模世界第1。

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大量粮食只能进入国库睡大觉, 大量的粮食库存需要找到出路。

粮食在仓库中存放时间超过3年, 品质将大幅下降。2008年前后, 世界粮价有一波暴涨, 中国收紧了粮食加工产品的出口, 至今未放开。

用玉米加工的淀粉、淀粉糖, 用小麦加工的方便面用粉, 都曾是中国向东南亚等地出口的主力产品, 由于粮食加工产品出口的收紧, 再加上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 中国粮食加工业传统的出口市场份额已经丧失。如果粮价恢复市场化机制, 中国企业仍然有望重新夺回这些市场, 粮食库存的压力预计也将随之消解一部分。

校园网出口速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校园网;出口速度;综合解决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66-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校园网用户规模逐步扩大,应用类型更加多元,对于出口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大。目前,校园网运行管理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出口带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需求,造成校园网出口拥塞,访问外网速度缓慢,用户意见较大。如何在有限的带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访问速度,满足校园网用户的上网需求,保证通过校园网所进行的教学、科研和办公等工作正常进行,是校园网运维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校园网出口现状

1.视频及下载应用严重占用带宽

随着迅雷下载、BT下载、网络视频等P2P应用在校园网用户中使用的增多,所产生的流量是其他应用的数倍,并且无节制地占用出口带宽,造成出口拥塞,导致校内关键应用无法被外网访问,校园网内用户访问公网网页速度过慢甚至断网等问题。图1是某高校在不做任何限制的情况下,网络出口流量的监控截图,图中“All Others”为活跃度20名以后的所有协议所占的比例为24%,其他76%为活跃度前20的协议。从图中显示,排名前20的协议大多数为视频和下载,尤其是迅雷对出口流量的占用远远大于其他应用,其他流量排名前几位的,也都是下载和视频。

2.校外用户访问校内资源较慢

为了提高校园网用户访问公网的速度,除了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外,大多数高校都接入了运营商网络,出口拥有两条以上线路。在用户访问外网时,采用NAT技术和策略路由,根据用户访问的目标地址选择相对较快的出口线路。这种方式缓解了校园网用户访问公网资源慢的问题,但是对于校外的公网用户在访问校内资源时仍然依赖教育网线路,由于教育网与其他公网接口带宽瓶颈的问题,访问速度仍然较慢,甚至不能访问。

3.校内资源较少,出口压力较大

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网内部资源还是以网站为主,主要提供对外宣传、信息发布等服务;图书馆资源以论文数据库为主,少量视频教学资源。校园网内部资源相对比较单一,缺少多样化、生活化的服务,无法满足校园网用户更多的需求,大量用户需要访问外网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给校园网出口带宽带来极大压力。

4.恶意下载和滥用带宽情况严重

校园网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办公和学习提供服务的,因此收费标准较低,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较为粗放的计费管理模式:包月收费、不限流量的政策。由于不限流量,对用户的上网行为缺少管理,因此,存在部分用户全天候疯狂下载电影等滥用带宽的情况,或者使用抢占带宽软件恶意下载,严重影响了校园网出口带宽的使用效率,造成大多数用户上网缓慢的情况。图2是某高校在校园网出口不做任何限制的情况下的校园网用户IP两天累计流量的统计截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最高的用户两天时间网络流量为333.715G,流量排名前五的用户是大多数用户下载量的近4倍,使大多数用户无法达到正常的网络速度。

三、综合解决方案

1.流量控制

在校园网出口部署流量控制系统,对出口流量进行优化和管理。对非关键应用的视频和下载等大流量的P2P应用进行限制,保证校园网用户访问网页的速度,提高出口带宽的利用率;对于教学、科研、招生、宣传、邮件等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带宽保障,保证学校正常的科研、教学、办公等工作不受影响。根据校园网用户上网时间的特点,制定分时段限速策略,限制单个IP的带宽,避免出现病毒主机或者恶意下载抢占带宽的情况,使出口带宽能够尽量平均地分配到每个用户主机,使校园网出口流量得到控制和保障。

2.智能DNS

智能DNS解析是针对目前各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不畅问题推出的一种智能DNS解决方案。把同一个域名的 A 记录分别设置指向教育网和其他运营商网络 IP,当用户在校外使用某一运营商网络访问校内资源时,智能 DNS 会自动判断访问者来路,并返回相对应的运营商 IP 地址,这样,就可以避免用户通过运营商网络去访问教育网内的资源,很好地解决了用户跨网访问不畅的问题,提高了内部服务器的访问速度和线路带宽利用率。

3.丰富校内资源

校园网占用带宽的应用主要是视频直播、P2P下载等应用。学校应该加强自己的网络资源建设,丰富校内网络应用类型,向校园网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应用服务。为满足用户学习、科研的需求,建设校内的精品课程、公开课等视频资源,使广大师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不用到外网去查找资源,减轻出口带宽的压力;为满足用户生活、娱乐方面的需求,建设校内视频服务器,向学生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加强IPv6网络建设,并与广电等运营商合作,将电视信号通过IPv6网络直播,向用户提供电视直播服务;建设校内下载平台,采用P2P技术,使校园网用户共享资源;同时,建设二手交易平台、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等其他生活、学习相关的网络服务平台,既能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校园网服务,又能减轻校园网出口压力,提高访问外网的速度。

4.流量计费限制恶意下载

除了采用技术手段进行限制以外,还必须配合必要的政策措施进行管理,以限制恶意下载和滥用带宽的情况。采用按流量计费的政策,根据大部分用户每月使用流量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流量,每月的上网流量在基准流量以内不收流量费,超过基准流量部分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收费。通过收费策略对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管理,规范用户上网行为,限制恶意下载,降低出口流量,减轻出口带宽的压力。

四、结束语

提高校园网出口速度,需要校园网各个部分共同发展,不能一味地靠扩大带宽来解决。需要一定的技术措施对已有带宽进行管理,提高带宽的使用率;同时,加强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使更多的用户通过访问校园网内部资源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校园网管理政策,培养校园网用户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恶意用网行为,限制非正常流量对出口带宽的占用。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只有从全局出发,将校园网的优化和发展整体考虑,才能使校园网的运行效果和访问速度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范智勇.基于用户兴趣度的校园网带宽管理策略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7).

[2]石帮荣.智能DNS和线路跟随解析技术在多出口高校校园网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张代华,陈宓宓,章翔飞等.基于扁平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校园网基础平台建设[J].软件,2014(8).

[4]马淑文.基于P2P应用的校园网带宽管理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3).

昆山出口家具现状分析 篇12

关键词:出口家具,技术贸易壁垒,转型升级

1 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家具出口高速发展, 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出口国家。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高地之一的昆山, 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开始承接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家具产能转移, 逐渐形成以沙发、橱柜等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出口量占全省50%以上, 已成为昆山地区特色外向型产业之一。然而, 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之后, 昆山出口家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出口家具市场复苏乏力, 昆山家具企业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出口量下滑、利润率下降、外销增速大幅度放缓的情况[1]。2009年至2013年间, 昆山出口家具产量虽然屡创新高, 但是丝毫无法掩盖增速不断下滑的不利局面 (如图1、图2) 。因此, 如何增强抵御出口风险的能力, 扩大出口市场范围, 保障效益稳步提升, 实现出口转型升级, 改变工艺技术落后、品牌意识缺失、产品附加值低、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出口现状, 成为昆山广大出口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2]。

2 出口家具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2.1 人民币对外升值

自2005年7月22日我国开始施行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开始,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报价从8.11一直飙升至到2014年8月初的6.14, 降幅高达24%。汇率的提升极大地削减了出口家具企业的利润空间, 造成出口价格的大幅提升, 使得我国出口家具的价格优势明显降低。尤其是对于那些出口低附加值、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的企业压力尤其显著, 甚至出现工厂倒闭的情况。

2.2 原材料成本提升

木制家具原材料主要由实木、板材、油漆、通用五金、装饰五金、玻璃、包装材料、化工辅料及其他辅助材料构成, 物料成本占据总成本50%以上的份额。其中, 受到木材出口国产量减少以及限制出口的政策影响, 木材价格上涨。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和国际有色金属期货价格的上涨, 油漆、胶粘剂、海绵、五金件的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进一步压缩了出口家具企业的利润空间。

2.3 国际家具市场低迷

昆山家具出口区域相对集中, 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流海外家具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美国房地产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拉动家具消费能力明显不足。欧盟地区受欧债危机影响, 经济疲软, 需求萎缩。日本市场因日元升值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 消费信心不足。一系列主流国际市场的出口低迷对昆山家具出口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

2.4 国外贸易壁垒频出

“双反”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欧美国家控制家具进口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如2011年2月28日, 美商务部发布公告, 决定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进行行政复审调查。2011年1月3日正式生效的美国《复合木制品甲醛标准法案》, 再次调低了在全美销售和批发的木制品甲醛释放量。欧盟《原产国标签法》也于2011年3月3日生效, 该法案对进口产品产地、原材料原产地、环保性能作了规定和严格要求。而2013年3月又对木材和木制品开始实施FSC森林认证, 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家具企业的出口难度和出口成本。

2.5 人力资源成本上升

一直以来, 我国出口企业的优势在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削弱, 劳动力亦不如从前丰裕。作为大量吸收外来务工人员的昆山, 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提升, 极大的制约了诸如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甚至一度出现了用工荒情况。与新兴的东南亚出口国家相比, 以往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殆尽, 比如越南人均工资在每月800元人民币左右, 差距明显。越南出口家具已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2.6 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以昆山为例, 出口家具企业自动化程度较低, 依然处在劳动密集型的初级阶段, 大型木工机械设备, 全自动喷涂系统等智能化设备投入比例极低, 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劳动生产率是国际经济内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应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的优势, 使提高劳动生产率与降低人工成本相辅相成。否则, 单一的“手工劳作”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无法给企业带来长期实效的收益。

2.7 过分依赖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在短期内有助于企业增加出口量, 但并不利于增加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后, 家具出口退税从原来的11%调高至现在的15%。昆山市部分企业为了赚取出口退税不惜以微利甚至于零利润出口, 造成了家具企业间的恶性竞价, 导致整个出口家具企业的价格灾难, 属于饮鸩止渴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

2.8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昆山出口家具企业间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仿冒和抄袭, 这也是中国出口企业不可回避的共性问题。部分企业不以质量与创新赢得市场, 而以单纯的恶性价格战占据市场。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应有的利润, 而且极大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出口家具企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上, 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昆山出口家具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 昆山出口家具面临着诸多发展与挑战。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住机遇转型升级。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长远出发, 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3.1 开发全新市场, 实现出口地区多元化

目前, 昆山家具出口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形成了对欧美、日本等主流家具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 整个出口家具产业要从依赖某个国外目标市场转到多个区域和国家并重发展的方向,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和拓展新的目标市场。例如, 进一步开拓澳大利亚、新西兰市场, 加大对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的家具市场的影响力度, 借助输非产品装运前检验的良好契机, 实现在非洲市场的“弯道超车”等。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可以极大的降低由于单一目标市场衰落所造成的出口风险, 也可避免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所引发的反倾销, 更有利于我国家具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的创新发展。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 昆山出口家具产品应及时找准市场定位, 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目标市场顾客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偏好, 因地制宜做好产品款式设计、营销策略等方案, 有的放矢的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手段, 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

3.2 应对贸易壁垒, 跨越国际技术鸿沟

昆山出口家具企业在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时候, 往往处在被动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家具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产品质量受价格战影响较大, 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信息滞后等问题。因此, 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设置的贸易壁垒, 我国家具标准体系应当不断完善并且与国际接轨。家具出口企业应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 针对产品质量和环保等方面不断修订标准, 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通过国家, 行业与企业三方共同落实标准体系的执行, 使出口家具企业的生产经营处在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 从根本上保障出口家具产品的质量, 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 针对贸易壁垒不断转向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价等技术性指标上的全新动向, 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必须加强国外信息搜集和技术标准更新力度,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 增加行业国际话语权,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我国家具标准的影响力, 进而促进我国家具出口。

3.3 推进产业升级, 提升国际产品竞争力

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创新能力, 其中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出口家具行业而言, 就是把高能耗、低收益、低质量转变为低消耗、高产出和高质量, 转变粗放型增长模式为集约型。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昆山出口家具业已逐渐成为全球家具价值链的一部分。从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利润分配情况来看, 家具出口企业在整个生产网络中主要采取OEM等加工贸易方式, 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部位, 即在全球家具价值链当中从事装配、加工、制造等非战略性环节, 利润率较低。因此, 这就要求昆山家具出口企业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 逐步改变OEM的加工贸易方式, 加速发展本土企业主导的家具出口贸易, 避免过多的贴牌生产, 加大力度发展自有品牌, 推动家具出口产品的功能升级, 推进家具产业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贸易体系, 从研发设计到品牌创建再到生产加工, 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4 加强内控管理,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家具行业本身是属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艺技术与原创设计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 对于昆山出口家具企业来说, 向管理要效益, 加强内控管理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研究精细化物料配送、定制化生产工艺、加强内部质量管控、完善客诉系统等方式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生产潜力和积极性, 激活管理活力, 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只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 才能改变企业长期增加原料投入和人力投入这种粗放式发展的模式, 逐步转变为以质取胜,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从而进一步创造更多的产品利润, 塑造完善的企业品牌, 开拓更加广阔的新兴国外市场。

4 结语

昆山出口家具产业是整个中国出口家具产业发展的缩影, 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价格优势, 以实现出口增长, 而非提升劳动力技能和技术优势[3]。因此, 昆山出口家具为了实现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改变现有粗放型发展模式, 逐步提高生产率,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改为集约型发展路线。通过提高产品质量, 重视人才培养和强化工厂管理, 提高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 使出口市场多元化, 开拓新兴国外市场, 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等方式实现昆山出口家具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胡琴.扫描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家具业[J].中国林业, 2009 (5) :4-7.

[2]丁春玲, 赵劫, 刘一鸣.后危机时代中国家具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劲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12, 32 (1) :83-85.

上一篇:剪力墙施工技术综述下一篇:安全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