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情况分析

2024-09-17

比赛情况分析(通用8篇)

比赛情况分析 篇1

中国男篮以第八名的成绩结束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征程, 以6战2胜4负平了历史最好成绩, 虽达到了预定目标, 但未能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男篮在奥运会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强权, 要做强者”的精神是令人称赞的, 他们打出了自己的水平和气势, 展示了一定的实力, 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男篮与竞赛对手在本届奥运会的6场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中国男篮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为其训练与竞赛提供理论指导, 从而实现队伍的整体协同发展, 促进中国男篮竞技水平的提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与竞赛对手 (美国、西班牙、安哥拉、德国、希腊、立陶宛) 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资料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

1.2.2 观察法 与专家一起观看了中国男篮在本次奥运会中与对手的6场比赛, 并记录了专家的点评。

1.2.3 数理统计法 把中国男篮与对手比赛的技术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1]。

1.2.4 对比分析法 将中国男篮与对手的6场比赛技术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队与对手球员基本情况分析

身高是现代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之一, 也是衡量一个球队实力的重要因素。体重是反映运动员身体充实度和力量的主要指标, 比赛中身体的对抗能力日益成为技术运用的前提[2]。实践证明, 体重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高大强壮力量型的运动员更能适应现代激烈的对抗。当今世界男篮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抗, 运动员不仅要有块头, 还要有力量, 更要善于利用技巧来对抗[3]。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身高还是体重, 中国队队员的数值均高于对手。说明随着我国对运动员选材的重视, 以及十几年来的篮球职业联赛 (CBA) 的开展, 队员的身高和体重已经从原先的劣势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且还有优势可言。但是在此次比赛中我们看到, 在身材上占有优势的中国队却无法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主动, 进攻时往往在对方的严密逼防下产生失误, 防守时却不能对对方进行有效干扰。中国队此次出征队伍比较年青, 以平均年龄25.2岁列于各队之末。一般来说, 27~30岁是国外优秀球员的黄金年龄, 这个时期队员的技战术意识已经通过长期的比赛成熟起来, 积累了丰富的大赛经验。而当我们的队员达到这个年龄之时, 却往往因为全身的伤病不得不“退居二线”。运动寿命短, 造成了中国队的“新老交替”过于频繁, 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人才流失[4]。所以, 如何科学地安排训练和比赛, 减少运动员伤病, 延长运动寿命, 是中国篮球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注:数据来自参考文献[5]

2.2 投篮情况分析

2.2.1 总投篮情况分析

篮球比赛中得分的多少与投篮出手次数有一定的关系, 投篮出手次数的多少对得分的影响呈正相关, 在命中率相同的情况下, 出手次数越多得分就越多。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队除了罚球的次数和命中率比对手明显高外, 总投篮、2分球、3分球的投篮次数和命中率都比对手低, 从而使中国队场均比对手少了10分。通过观看比赛可以看出其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 中国球员快攻意识较差, 得球后在一传没有威胁的情况下先把球交给组织后卫, 而没有采用快攻。其次, 中国队个人能力不是很强, 为队友创造投篮机会的能力差, 需要通过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 而在配合不成功的情况下也大多是快到24秒时才仓促出手, 这既影响了投篮次数又影响了命中率。再次, 中国队是以内线为主的球队, 采用传统战术打法, 讲究半场阵地进攻。这样一来, 刚站好阵形时, 对手早就贴身紧逼过来, 从而影响到进攻速度, 也影响出手次数[6]。再加上除了姚明之外的中国球员在比赛中挡拆较少, 投篮机会自然就很少。

2.2.2.2 分球情况分析

现代篮球理论人为, 离篮筐越近, 投篮命中率越高[2]。所以包括中国队在内的各个队都很重视2分球的攻防。从表2可以看到, 本次比赛中国队2分球在出手次数和命中率上都明显比对手少, 在几种投篮中跟对手的差距最大, 出手次数比对手少了56次。通过观看比赛发现, 中国队2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低于对手的原因是:由于中国队以姚明为首的内线攻击力强大, 对手为控制中国队进攻, 采用双人甚至多人对姚明进行包夹, 使姚明的接球和出手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外线队员对抗能力不强, 突破上篮能力不强, 心理素质不过硬, 投篮易受干扰, 动作单一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很大。中国队队员之间缺乏支援和默契, 过分依赖内线进攻, 进攻意图明显, 传球时机、方式、路线、落点易被对手察觉并控制;且外围队员摆脱对手能力差, 掩护成功率低, 对手易于防守, 造成中国队攻击点少, 投手往往是被迫出手, 这也影响了中国队的出手次数和命中率。

2.2.3.3 分球情况分析

世界各强队都很重视三分球, 它不仅是落后时用于取胜的手段, 而且对鼓舞同伴士气、增加对方的防守难度、减轻内线压力均有良好的效果。中国男篮一直都很重视三分球,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队在总出手少了41次的情况下, 3分球却比对手多投出15次, 但命中率却很低, 所以3分球浪费了大量的出手机会。3分球占用了大量的出手机会, 这与中国队以内线为主、内外结合的打法是相违背的。通过观看比赛发现, 中国队在对方严密防守下, 在3分线内很难找到出手机会, 不得不把球转移到外线远投, 中国队除姚明外很少有人具备内线单打能力, 而姚明在被包夹的情况下, 还是要将球传到外线投篮。另外, 中国队缺乏很强突破能力的队员, 不能有效撕开对方的防线, 很多3分球都是在仓促出手情况下完成的, 这势必会影响到命中率。

2.2.4 罚球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队无论罚球次数还是命中率上都高于对手。通过观看比赛发现, 由于欧美大部分的球队采用的是攻击性防守, 这种防守会增加犯规的几率, 同时姚明在内线的攻击力很强, 有时对手不得不采用犯规战术, 造成了中国队的罚球次数比对手多出了22次。这一方面说明拥有超级中锋的中国队在内线占有优势, 另一方面说明中国队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投篮稳定性较好。因此中国男篮应加强内线进攻的杀伤力, 大胆突破, 在篮下多出手, 力求把球投进, 即使不进也要造成对方犯规, 这将有助于中国男篮得分能力的增强。

2.2.5 各位置得分能力分析

篮球比赛中队员的位置分为前锋、中锋和后卫, 不同位置的队员在比赛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攻守任务[2]。由表3可以看出, 中国男篮前锋的总得分仅有80分, 场均比对手少得14分, 得分能力最低, 与对手差距也最大, 成为中国男篮最弱的位置;中国男篮中锋的总得分为214分, 比对手多得69分, 场均比对手多得11.5分, 是中国男篮最强的位置, 即使对世界顶尖强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男篮后卫的总得分比对手少45分, 场均得分比对手少7.5分, 而对手的后卫得分能力是三个位置上最强的一个, 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中国男篮内外实力不均衡, 内线实力强大, 整体进攻方式单一, 进攻过度依赖中锋, 激烈的身体对抗状态下外线球员传球、突破及分球能力差, 使得进攻内、外脱节, 缺乏呼应。虽然我们的战术安排比较侧重内线, 前锋和后卫的攻击客观上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投篮次数减少) , 但前锋和后卫的助攻并没有多大起色, 原先我们前锋和后卫利用精准的3分球来拉空内线的传统优势也荡然无存。这也间接说明了我们的外线与内线的攻击配合存在着问题。后卫队员能力的局限和得分偏低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男篮的整体实力[7]。

2.3 篮板球、助攻、抢断情况分析

2.3.1 篮板球情况分析

篮板球的争夺是获得控球权的重要来源之一, 是攻守矛盾转化的关键。一个球队抢篮板球掌握得好坏, 对比赛的主动与被动, 胜利与失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从表4可以看到, 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共抢得篮板球208个, 比对手少了9个, 是跟对手差距最不明显的一项, 说明中国队在篮板球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前场篮板就比对手少了7个, 进攻篮板球与对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观看比赛发现, 中国男篮整体抢进攻篮板球能力不及对手的原因:中国队“以线内为主”的阵地型进攻, 经常出现其他队员拉开而给姚明创造篮下单打的空间, 加上对手对姚明的严密包夹, 从空间角度上讲不利于中国男篮进攻篮板球的拼抢;抢位技术和篮下挤抢能力较差, 瞬间跳起、连续起跳及弹跳的能力不如对手;参与人数较少, 外围队员积极冲抢意识不强, 投篮后跟进冲抢篮板球的意识较差;在激烈的对抗下拼抢进攻篮板球, 中国男篮队员的身体条件无法与对手相对抗。

2.3.2 助攻情况分析

助攻技术是建立在熟练的控制、支配球能力和变幻莫测的传球技巧以及默契的配合基础上的一项综合技术[2]。从表4可以看到, 中国队助攻比对手少9次。这说明中国队的控制球、支配球能力和组织配合能力与对手有明显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男篮跑位挡拆意识较差、传球方式单一、缺乏技巧和假动作。通过观看比赛可以看到, 中国队员在对手压迫式防守面前, 其观察范围、支配球能力、组织配合能力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以至于造成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被动传接球, 出现传球不流畅、时机和位置选择欠佳、后卫运球过多、缺少攻击性等问题。中国男篮缺少能在全队穿针引线、有效组织进攻的核心控球队员。虽然刘炜、孙悦、陈江华和张庆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但他们还称不上能突能分又善于把握攻防节奏的“全面型”后卫。因此, 中国男篮只有苦练基本功, 提高在强干扰、强对抗下控制和支配球的能力, 加强传球技巧、传球方式、传球假动作的训练, 提高全队的组织配合能力, 才能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助攻妙传。

2.3.3 抢断情况分析

抢断球技术是带有攻击性的防守技术, 它是意识、反应、判断、起动速度和技术的集中体现。抢断技术能在突然间争得控球权, 转换攻防对峙局面, 形成快攻并快速得分。因此抢断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2]。表4显示, 中国队的抢断比对手少27次, 场均比对手少4.5次, 这说明中国队的抢断能力与对手的差距比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队防守一般都是跟随防守, 攻击性不强, 没有给对手传球造成什么压力;队员断球意识、技术、启动速度不如对手, 再加上对方技术娴熟, 中国队员很难断球成功。中国队的传接球技术较差, 对贴身紧逼的攻击性防守不适应, 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不默契, 给对方创造了更多的抢断球机会。

2.4 封盖、失误、犯规情况分析

2.4.1 封盖情况分析

封盖是防守对方投篮最有威胁的手段, 成功的封盖对投篮队员的心理将造成较大压力, 并且可以鼓舞本队队员的士气[2]。从表5可以看出, 中国队共封盖对手21次, 而对手共封盖18次, 场均比对手多0.5次, 说明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队的封盖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以姚明为首的三大内线给对手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姚明、孙悦、易建联和王治郅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他们几个进入了本届奥运会封盖排行榜前22名。而且作为一名后卫的孙悦以其出色的身高和身体素质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中国队中封盖仅次于姚明, 列第二位。他的出色表现成为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除姚明外的第二亮点, 给中国球迷带来了诸多惊喜, 也给世界篮球带来震撼。

2.4.2 失误情况分析

篮球比赛中每个队都在想方设法给对方制造更多的失误而使本方获得较多的球权, 减少自己的失误增加进攻得分机会。由表5可以看出, 中国队失误总数比对手多出14次, 场均多失误2.3次。这样多的失误, 说明中国队队员之间的配合不默契, 传球、运球等基本功与对手还存在差距, 在强烈的对抗下运用各技术动作的能力差。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手干扰过程中, 运球时的护球能力较差, 尤其是后卫多次被对手抢断后快攻反击得分;持球不牢, 被对手协防的队员拍掉;攻守转换速度较慢、传球的时机和位置选择欠佳以及对抗中快速移动接球能力较差。因此, 提高运球及传接球技术的质量, 加强对抗中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力仍是中国男篮需要解决的问题。

2.4.3 犯规情况分析

由于现代篮球对抗越来越激烈, 身体接触越来越频繁, 比赛中犯规的次数也在相对增多。因此有时候因为战术需要, 有的队还制定了相应的犯规战术, 宁可犯规也不让对手舒服得分。从表5可以看出, 中国队场均犯规16.7次, 场均比对手少2.5次, 中国男篮犯规次数较少并非是队员防守技战术能力出色所致, 而是未能采用贴身紧逼、主动用力抢位、积极堵截、错位抢断的破坏性防守动作所致。一般来说, 越是防守强的队犯规次数越多, 因为他们一般是采用攻击性防守, 讲究身体对抗, 有时难免会有过多犯规。对手犯规次数比中国男篮多, 主要是由于中国内线的压力, 大部分是用犯规来阻止中国队的顺利进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中国队的身高和体重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且还有优势可言。运动员伤病过多、运动寿命短, 造成了“新老交替”过于频繁, 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人才流失。

2.在投篮方面, 中国队除了罚球的次数和命中率比对手明显高外, 总投篮、2分球、3分球的投篮次数和命中率都比对手低。从各位置得分能力看, 中锋是中国男篮最强的位置, 后卫与对手相比有较大的距离, 前锋得分能力最低, 成为中国男篮最弱的位置。

3.在篮板球方面, 中国队的后场篮板与对手接近, 进攻篮板球能力不及对手;控制球、支配球能力和组织配合能力与对手有明显差距, 使助攻比对手少;抢断能力与对手的差距非常大。

4.中国队的封盖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封盖次数明显比对手高出很多;中国队队员之间的配合不默契, 传球、运球等基本功与对手还存在差距, 在强烈的对抗下运用各技术动作的能力差, 所以失误次数比对手多了很多;中国队未能采用攻击性防守, 因此犯规次数较少。

5.中国队处于一个传统没有继承, 新的风格尚未成型的局面。阵容结构不合理, 片面追求高大;内外线衔接不充分, 过度依赖内线, 限制了内线水平的发挥;前锋个人技术单一, 后卫带球时间过长和失误次数太多;总体体力差, 团队配合与个人能力相悖。

3.2 建议

1.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 要提高CBA的联赛水平。可以考虑邀请一两个欧美国家的球队参加我们的联赛, 大力鼓励年轻队员出去参加NBA及欧洲联赛。

2.要加强体能训练, 尤其是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训练;加强对抗训练, 提高防守的主动性、攻击性、协同性和应变性。

3.中国男篮应提高队员, 尤其是后卫队员快速识别对方阵形, 从而组织有效进攻的能力, 也应该提高全队队员对战术的理解以及对战术的灵活应用和发挥的能力。

4.加强中国篮球的科研水平和医务监督, 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教练员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使训练和比赛更加科学、合理, 从而减少运动员伤病, 延长运动寿命。

5.中国男篮虽然学会了欧美篮球的先进理念, 但还是停留在模仿上, 需要吸收消化, 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升华,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以我为本, 广纳博吸”应该是中国篮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强盛之道[8]。

参考文献

[1]新浪网2008北京奥运会[EB/OL].http://2008.sina.com.cn, 2009-5.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0.

[3]张凡涛, 任文晓.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后卫运动员攻防能力的分析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5 (2) :196-199.

[4]王宝珠, 楚继军.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比赛的分析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5 (3) :110-113.

[5]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EB/OL].http://results.beijing2008.cn, 2009-5.

[6]岳建军, 等.对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比赛情况的对比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 (1) :99-101.

[7]钱利民.对中国男篮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8) :1124-1125, 1135.

[8]许博寓.点评中国男篮在北京29届奥运会上的表现[EB/OL].ht-tp://blog.sina.com.cn, 2008-8.

比赛情况分析 篇2

关键词:世界杯;亚洲杯;中国队;头顶球;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715-03

现代足球比赛是一种立体的攻防战,攻守双方不仅在地面上寸土必争,在空中的对抗也互不相让。头顶球的击球位置高,是争取时间和空间主动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以往的研究中,头顶球的统计分析多是侧重射门方面,而且做比较的研究很少。而在这两届杯赛,中国队的加入可以使我们通过比赛,真正的了解我们与世界强队的差异,找出我们在头顶球技术运用中的不足,为今后比赛中合理运用此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2年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64场比赛中63场比赛(由于电视转播原因,其中一场不全,省略)和2004年第十三届亚洲杯32场中的22场足球赛(其中10场由于中央台只放剪辑无全场比赛录像,故没有统计)所运用的头顶球技术,从时间、地域、队员场上位置、方式、目的、干扰情及成效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阅读和研究国内外有关足球的文史资料和学术专著,阅读有关系统理论,统计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

1.2.2访谈法就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统计要领和尺度等问题请教全国的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士,进行电话访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B级教练员10人,C级教练员12人。

1.2.3观察统计法通过观察2002年第十七届世界杯和2004年第十三届亚洲杯足球赛中每一次头顶球技术的运用情况,包括:头顶球时间、头顶球地域、头顶球队员在场上的位置分工、头顶球目的、头顶球效果、头顶球干扰情况等。

1.2.4数理统计法对于所获得的数据,使用奔4微机采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及相关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差异检验。

1.2.5场区划分

1.2.6时段划分在头顶球时间统计分析时,将每10 min划为一个时间段(上下半场的补时也计算在内),共分为10个时间段(表1)。

2结果与分析

2.1头顶球时间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杯与亚洲杯上下半场都呈现出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头顶球次数较多,随着比赛的进行,头顶球次数呈下降的趋势。但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除上半场11~20 min亚洲杯略高于世界杯外,其他各时段,世界杯都明显高出亚洲杯的头顶球数,这说明世界杯较亚洲杯,拼抢更加激烈,队员的空中作战意识更高,对高空球的争夺更加积极,比赛的立体性更强。

2.2头顶球目的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世界杯与亚洲杯在头顶球目的的运用上有以下特点:世界杯比亚洲杯平均每场的各项指标(除射门次数略低)都比亚洲杯要高,这说明世界杯球队运用头顶球更为熟练,技术更加全面。从进攻性头顶球和防守性头顶球所占比例来看,亚洲杯的防守比例高于进攻,世界杯的进攻比例高于防守比例。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杯球队,在进攻中拼抢更加激烈,队员的空中作战意识更高,对高空球的争夺更加积极,比赛的时空概念更高。

2.3头顶球区域及头顶球队员统计分析

2.3.1世界杯与亚洲杯头顶球区域比较分析从以上亚洲杯和世界杯头顶球区域分布(图2,图3)来看,二者头顶球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点:二者均是中路最多,两边路头顶球次数相当罚球区A2和罚球区外A5区域是头顶球较多的区域。不同点:亚洲杯后场头顶球最多,中场次之,前场最少,用于防守目的性更强,而世界杯三个场区头顶球分布较为平均,中场头顶球所占的比例还略高于后场,说明世界杯运用头顶球的熟练程度更高,目的更加全面。

2.3.2头顶球队员场上位置分布从表4中可以看出:头顶球主要是中后场队员较多采用的一种技术,而前锋和守门员虽然采用头顶球较少,但在关键时刻采用头顶球会起到及时有效的作用,所以前锋和守门员也必须熟练的掌握头顶球这项关键性的技术动作;从亚洲杯和世界杯的数据上比较来看,各项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亚洲杯与世界杯队员在运用头顶球的意识基本相同,在各项头顶球技术的应用上处于相当的水平。

2.4头顶球成效原因分析

2.4.1场上不同位置队员头顶球有效率分析从表5来看,后卫和前卫的顶球次数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前锋,这主要是由于其不同的位置以及职责所决定的。后卫和前卫司职中后场,一方面参与防守,利用头球破坏对方的长传球;另一方面参与进攻,利用头球高空轰炸,攻击对方的球门,所以头球的机会就多。其成功率高于前锋可能是因为前锋的头球主要来源于头球射门,很少有防守性头球,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防守性头球的成功率要高于进攻性头球。守门员由于其特殊位置,头球次数虽然较少,但头球效率却较高。

2.4.2不同区域头顶球有效率分析从表6可以对比看出,世界杯和亚洲杯头顶球有以下相同点:头顶球有效率前、中、后场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场区头球的争抢有效程度大体一致,队员们都已经注意了各个场区的全面争夺。

2.5头顶球技术运用中干扰情况分析

2.5.1干扰区域统计从表7数据分析得出,世界杯头顶球受到的干扰情况跟亚洲杯基本相同,队员大多数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头顶球技术动作的,但就受干扰的头顶球来说,中前场受到干扰相对于与后场。亚洲杯与世界杯头顶球受到的很强和较强干扰比例情况基本相同,而且中场区域受到此两种干扰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因为中场的特殊性,队员非常积极的争夺高空球,以便更好的组织进攻,但是中场的头顶球是否有效,并不是直接对本方的球门产生直接的威胁,所以拼抢较多身体接触较多,但强度不是很大,所以中场受到较强干扰的头顶球最多。

2.5.2头顶球受干扰队员场上位置统计分析由表8可以看出,两届杯赛各位置队员受干扰的情况基本相同。说明各位置队员头顶球情况和受干扰的情况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符合足球比赛特点。无论世界杯还是亚洲杯,前卫队员受到干扰的次数都是最多的,这主要是因为前卫队员在比赛中投入的人数一般相对来说比较多,同时他们司职中场,肩负进攻和防守的双重任务,担任两种角色,同时足球比赛的争夺也主要集中在中场,所以双方布置在中场的前卫队员互相之间拼抢较多,受干扰的头顶球也就相对也较多。各位置队员受干扰头顶球比例同样是前锋最多(守门员除外)。说明前锋头顶球机会虽然不多,但是前锋队员只要头顶球,往往都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受到防守队员的全力对抗,因此前锋受到很强干扰和较强干扰的比例在不同位置队员当中是最高的(除守门员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世界杯与亚洲杯头顶球随着上下半场比赛的继续,头顶球次数逐渐呈下降趋势;在上下半场刚开始的前20 min头顶球次数最多;世界杯各时段明显高出亚洲杯的头顶球数,而且世界杯的头顶球次数分布趋势更加合理。

2) 世界杯和亚洲杯后场头顶球最多,中场次之,前场最少;中路最多,两边路头顶球次数相当;罚球区A2和罚球区外A5区域是头顶球最多的区域;

3) 世界杯和亚洲杯头顶球中路最多,两边路头顶球次数相当,罚球区A2和罚球区外A5区域是头顶球较多的区域。亚洲杯后场头顶球最多,用于防守目的性更强。世界杯中场头顶球所占的比例还略高于后场,说明世界杯运用头顶球的熟练程度更高,目的更加全面。

4) 头顶球主要是中后场队员较多采用的一种技术,而前锋和守门员虽然采用头顶球较少。从数据比较来看,亚洲杯与世界杯队各项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亚洲杯与世界杯队员在运用头顶球的意识基本相同。

5) 世界杯与亚洲杯队员多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完成的;双方在中场区域头顶球时受到的干扰比例是最高,特别是世界杯,特点更加明显,且干扰强度更大。

3.2建议1) 提高后卫、前卫在中后场防守性头顶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强运用头顶球时的进攻意识,加强前锋在中前场抢点射门和拼抢的意识和提高头顶球技巧。

2) 加强罚球区及罚球区附近头顶球技术的运用,做到稳中求准,提高前场队员头球得分的能力。

3) 提高队员头顶球的基本功练习,努力创造比赛环境,同时在训练中加强队员在有身体较强干扰的情况下有效完成头顶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崇喜,主编.高等学校教材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建卫,李迎春,郗孟祥.析头球射门的特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3).

[3] 马纯峰,郑宏斌.关于第十六届世界杯各队横、回传球使用情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

[4] 赵长森,曹晓东.论现代足球的进攻打法与防守打法 [J].武汉体育学院,2002,(36)3:90-91.

[5] 凌子勇,等.从第17届世界杯看中国足球的差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58-60.

比赛情况分析 篇3

跆拳道技术主要以腿法为主,拳法用来防守,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主要以正确的技术击打正确的部位一技术接触护具的响声来得分,这是传统的护具得分,关于电子护具,以技术接触护具的感应得分,跆拳道的得分主要是以击打得分点来评判胜负。运动员想取得比赛的好成绩,不但需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技术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跆拳道运动员要踏实对每一个技术进行训练及战术,做到在比赛中对动作技巧的施展,在体能方面也要求有充沛的体能与爆发力,同时技术战术的运用应灵活多变,这样在比赛中才有取胜的希望与把握。以脚裸以下攻击为主要进攻和得分手段,对距离要求极为严格。河南省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每年一次,代表了省内各学校的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跆拳道这一技击项目在省内学校的开展情况,2015年河南省第四届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是采用的传统护具。本文通过对2015年河南省第四届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比赛录像的观察,了解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记录有效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各代表队队员的有效得分数据和技术运用情况旨在跆拳道项目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5年河南省第四届跆拳道比赛中的12名运动员23场比赛进行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录像观察法

观察录像记录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及得分情况。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为撰写本文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

2﹒2﹒3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察2015年河南省第四届跆拳道锦标赛的比赛录像,对每位运动员每场比赛中运用技术与得分、警告、扣分等进行统计,分析其技术使用的共性与不同之处。

3.1 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在调查23场比赛中主要的运用技术是腿法技术的运用,其次是拳法,腿法技术中横踢技术的运用最高,横踢技术运用中又包含前腿横踢、后腿横踢、反击横踢、高位横踢。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横踢在比赛中共用263次,其中93次得分,占得分比例的40﹒4%;下劈技术占得分比例的14﹒4%,在比赛中的运用次数是153次,成功得分33次,下劈技术使用中主要运用了前腿下劈、下劈迎击,后腿下劈;双飞技术使用43次,成功使用19次占8﹒3%,推踢技术使用39次未得分27次得分,占得分比例的11﹒7%,旋风踢技术运用次数是51次,成功得分24次,占得分比例的10﹒4%。后旋踢技术运用次数是27次,成功的分8次。后踢技术的运用次数时59次成功17次,占得分比例的7﹒4%。从得分的比例可以看出,横踢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与得分次数较高,旋转技术的使用次数占中等,得分的数量还需再日常训练中加强。

拳的技术使用19次得7分。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多数运动员得分主要是横踢技术与下劈技术这两个技术,双飞紧跟其后,推踢技术与拳的技术,使用情况远远差于横踢与下劈技术,推踢技术与拳的技术在击打的在电子护具的赛场上得分率较高技术中推踢是其一。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第四届学生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使用的技术中从使用的数量、得分的数量及得分的比例来看,横踢是成功得分最高的技术,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很多机关比赛技术分析都出现横踢技术使用最多的结果,就其原因是横踢在实战中是最直接踢击的一项技术,从进攻与反击技术中都可以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运用自如,得分率也及其高,因而运动员都比较常用横踢技术。新规则中旋转技术击中护具包裹的躯干部位得3分,旋转技术击中头部得4分,分值的提升进一步说明鼓励旋转技术的使用,旋转击头技术的使用。

3.2 各个技术反击、进攻的使用情况

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用在进攻中频率比较高的技术,有前腿横踢、上步横踢、下劈、双飞、后踢、旋风踢、推踢技术,这些技术在比赛中是较常见的技术,其中运用率最高的是横踢及前腿横踢,其次是下劈技术与推踢技术。横踢技术反击技术使用率是最高的,主要集中在撤步反击横踢,下劈技术主要是运用在进攻、反击、迎击中使用,下劈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自身的身体素质、爆发力、柔韧等要求都较高,双飞技术在使用中是连续击打对体能、时机、爆发力及击打的效果都有很高要求。

后踢技术在比赛中使用较少,后踢技术是转身技术,因而运动员没有合适的时机是不会选择使用后踢技术,后旋踢技术是难度动作中较高,一般是技术较好或高水平运动员会选择合适的时机使用,在使用时阻击与反击较多。

3.3 犯规情况分析

新规则中关于警告与扣分的十一种情况,在比赛中在对犯规情况的分析中发现,警告处于高出,扣分事项较少,大部分运动员的犯规主要集中在抓搂抱推方面、提膝阻碍、踢击腰以下的部位等,关于扣分主要集中在由于裁判发出暂停口令后,运动员没有听到口令后攻击,很多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比较紧张,在场上完全不听裁判的指挥,背逃后的扣分。犯规的情况主要是出现在警告中,有部分运动员是首次参加比赛的新队员,在赛场上会出现乱打,并且对犯规的规则全部抛在脑后,听不到教练员在场下的指导,随后出现判罚警告的情况,因而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不仅要对学员的技术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赛场上的心理素质进行指导,让学员避免恐惧赛场,使比赛更加精彩,使运动员在赛场上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第四届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运用技术最高的是横踢技术,其次是下劈技术,旋转技术的使用率与得分还需加强,新规则增加了旋转技术的得分就是要鼓励旋转技术的使用,因而在日常的训练中运动员应加强对旋转技术的使用,一方面是得分的分值较高,另一方面是增加了比赛的精彩度。熟记犯规技术规则避免犯规,在比赛中犯规技术主要出现在警告部分,警告中出现最多的是由于推抓抱、越出边界线等为最多,场地的变化对运动员在场上提出额更高的要求,应对运动员加强边角技术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陈丽莹.全国大学生跆拳道比赛技术运用现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

[2]孟强.对跆拳道技术多维视角的分类剖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2):84-86.

比赛情况分析 篇4

1 结果与分析

1 . 1广西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规定套路参赛情况分析

1.1.1 健美操规定套路基本参赛情况分析

本次运动会健美操规定套路比赛内容为2012年版全国全民健身操等级推广规定动作(有氧舞蹈二级),共9支参赛队伍,总共100人,另外有5个队伍弃权。

由表1可知,在本次比赛中,参赛的队伍占总数的63%,参赛比例均衡,参赛人数较多,参赛队中,最少8人,而最多达到15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健美操在广西的中学校开展的比较好,大部分城市比较重视中学健美操的发展。

1.1.2 健美操规定套路比赛成绩分析

比赛采用中国健美操协会2013年版《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评分指南》,成套评分包括:成套创编、场地空间与队形、音乐与表现、技术技巧、一致性各2分。其中的评分细则均可在评分指南中找到,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由表2可知,裁判的评分有艺术分和完成分组成,裁判长没有减分,这就意味着,艺术分和完成分决定了最终的成绩和比赛名次。由此表明,在比赛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占据关键成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运动员必须把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最好能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此外,裁判的评分,只是按照艺术和完成两个大项评分,没有更细致的打分,这就不能清楚指出各个参赛队的优势与不足,对队伍的改进没有很大的帮助。

1 . 2广西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规定套路艺术编排分析

1.2.1第十届中学健美操规定套路参赛队队形、空间和层次变换分析

在本次比赛中,尽管大致的评分是按照评分指南来严格进行,但有其细致要求:动作必须按中国健美操协会2012年版全国全民健身操等级推广规定动作(有氧舞蹈二级)执行,其多性质、结构、顺序不能改变,允许改变音乐、移动路线、方向、开头和结束前最后1个8拍动作,队形至少5次变化。队形变化的多少,既能影响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也能体现每个参赛队的整体实力。但不能一味追求队形的次数,而忽略成套动作的稳定性,缺少亮点,消耗运动员的体能,还影响了成套完成质量。所以每个参赛队在成套动作中的队形变换和场地的空间利用必须分配均衡且独特而流畅。

如表3所示,每个参赛单位的队形都达到了至少5次变换的要求,队形数量最多达到了22次,最少的有7次,在空间变化上的次数较多,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场上效果,就此表明了广西中学生健美操的发展好,运动能力强,也充分说明了教练员的智慧和编排能力较强。尤其是桂林市和南宁市这两支队伍队形变换次数较多,变换巧妙,移动速度快,与动作的衔接流畅,路线变换清晰,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成套动作的艺术效果,也给观众一种很大的视觉冲击,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2. 2音乐使用分析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它能更深层次的体现动作的优美和观赏价值。本次比赛允许有音乐改换,有5个队伍没有换,3个队伍完全更换音乐,北海市更换了开头2个八拍音乐。河池和崇左虽更换了音乐,但音乐对动作影响不大,节奏感不强,导致学生节奏错误。桂林市选择节奏感强的音乐,且有不同音乐元素组合,节拍明显,音乐与动作协调配合,充分体现了队员对音乐的理解和综合能力。所以,音乐的使用很关键,必须与动作完美结合。

1.2.3 第十届中学生健美操规定套路比赛各队伍成套动作的完成一致性分析

成套动作的完成一致性,直接影响裁判的打分,并且占据很大的成分,制约着每个队伍的最终成绩。运动员的形态、姿态,动作的力量、幅度、准确性,决定着动作的完成一致性。在成套动作的比赛中,实力最强的应该是南宁市和桂林市,南宁市的人数,运动员的力量,都比桂林市占优势。但是,南宁市在场上的表现力较弱,队员的动作凌乱不一,失误动作较多,动作的幅度较小。而桂林市的运动员虽然力量稍弱,但是形态较好,姿态优美,动作的幅度大和准确性高,没有失误,把成套动作完成的整齐一致,完全弥补了力量弱的缺陷,所以最后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2 结论与建议

2. 1 结论

广西中学生健美操的发展相当好,参赛人数较多,而且参赛队的表现个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但个别参赛队表现不是很好,仍需加大训练力度。但其评分标准仍有欠缺,应更详细具体,使比赛结果更具可比性和说服力。

2. 2 建议

加强广西中学生健美操队伍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比赛的研究,及时总结比赛经验,完善竞赛制度,增加比赛、交流笔表演机会,重视队伍的培养,加大比赛经费的投入,更好的发展中学健美操运动。

比赛情况分析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参加2010年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的八支高中排球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Internet搜索,收集并阅读了有关排球的正垫球与侧垫球方面的研究报道以及有关此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现场调查法

苏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现场(苏州市一中分校体育馆)做技术统计,如实记录正垫与侧垫运用情况的各项数据。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所得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赛队的情况

参加2010年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的共有八支高中队伍,分别是镇湖中学、振华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娄葑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市第十中学、园区第二中学,星海中学。在八支队伍中,均是男队,没有女子高中队伍参加。

2.2 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中正垫与侧垫到位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在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一传实战中共运用正垫1574次,共运用侧垫953次,运用正垫的到位率为12.8%,一般的是70.5%,破攻;率是2.6%,失误率为14.1%运用侧垫的到位率为7.2%,一般的是70.8%。破功率2.3%,失误率为19.7%。由此可见,正垫的到位率超过侧垫,而正垫的失误率小于侧垫,这是由于在移动到位的情况下,队员多采用正垫的方式,且正垫受力均衡,难度较小。侧垫是当球飞向体侧,队员来不及移动对正来球的情况下采用的垫球方式,侧垫不易控制垫球的方向,准确性不及正垫,故而侧垫的到位率交正点低,失误率较正垫高。值得一提的是,自新排球规则规定允许用脚接球后,其它垫球(脚踢球、滚翻垫球、单手垫球、前扑垫球等)在比赛中也开始占有一定比例。

2.3 正垫与侧垫在不同阵形中的运用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在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中,正垫主要运用于接发球、接扣球中,分别占62.5%和60.6%,在接拦回球、接传垫球和接其他球的过程中运用较少,这与正垫是正面接球,不需要体位较多的变异,受力均衡,到位率高有关。而在接拦回球,接传垫球以及接其他球中,侧垫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因为在拦回球和其他处理球时需要多角度的体位变异,多是身体不能快速地移动到位,而侧垫正是属非对称反射,队员可以使身体长在处于失衡状况下完成操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参加2010年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的共有八支高中队伍,而且均是男队,没有女子高中队伍参加。

2.在苏州市中学排球比赛一传实战中共运用正垫1574次,共运用侧垫953次,运用正垫的到位率为12.8%,失误率为14.1%运用侧垫的到位率为7.2%,失误率为19.7%。

3.正垫主要运用于接发球、接扣球中,分别占62.5%和60.6%。而在接拦回球,接传垫球以及接其他球中,侧垫占有较大的比重,说明侧垫在处理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建议

1.在正垫到位的前提下,要加深侧垫的学习运用。

学生一向认为正垫技术是最基础应用最多的方式,但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惯用和强调正垫技术已不能全面适应瞬间多种发球性能的变化,应加深对垫球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

2.要全面提高垫球效果。

正垫在一传中占有相当比重且效果较好,理所当然应尽量争取多用正垫,但是侧垫在其他防守阵形中叶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效果不理想,更应该引起重视,各取所需,各取所长。

3.加强垫球特别是侧垫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

在初中生排球比赛中,垫球的到位率并不高,学生在比赛中处理球方面的表现较差,无所适从,在体育教学中应多重视学生运用垫球的临场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新亚.试论现代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势[J].济宁师专学报,2000,(1).

[3]蔡成梁.软硬结合,推动硬式排球教学[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5).

[4]林森.对排球垫球技术在比赛中运用状况的理论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98-100.

[5]白红霞.中学排球垫球技术教法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4-105.

[6]邹济民、薛辉,等.关于我国女排正垫与侧垫效果的调研[J].浙江体育科学,1994,1,16.

比赛情况分析 篇6

1. 参加健美操比赛院校情况分析

在参赛的13 所院校中,有7 所集中在省会长春,其中5 所位于吉林市,地方院校只有四平代表队出两支代表队参赛。说明健美操运动在吉林省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值得相关部门的重视。

由表一表二可以看出,在甲组和乙组14 个参赛队中,运动员都是体育系健美操专业的只有三个学校,而乙组的运动员大多数都是由非健美操专业的学生组成。另外调查学校的场地设施和是否有健美操队情况了解到,有一半的学校都没有健美操房和组织健美操训练度不够,没有太多的经费投入。

2. 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因素

(1)从运动员选定角度来看。从现场比赛和录像分析来看,甲组和乙组的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体现出专项素质、技术和运动能力,其心理能力和表现力乙组与甲组形成最好的对比。通过乙组的比赛可以看出,现代的高校大学生在各项运动当中的短板在哪里,从健美操比赛就能体现出,专业组与非专业的技术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从运动员身体素质来看。甲组参赛的运动员有着多次参加省内大赛和表演的丰富经验,在艺术编排、完成质量、动作质量、力度、幅度方面占绝对优势,并能很好地运用身体语言和表现力展示成套动作的特点,使成套动作显得有生气、活力和感染力。而乙组参赛的运动员大多是临时选的,赛前两个月突击训练,因此专项能力差,动作质量一般,临场经验不足,这可能是造成技术差距较大的原因。

3. 我省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比赛存在的问题

(1)从运动员表演过程来看。由现场观看与视频分析得出结论,我省大学生健美操的比赛过程不是很理想,专业组与业余组的水平差距很大,通过观察在比赛过程中,甲组比赛的运动员从各个方面还是比较可以的。对于乙组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无论是表现力、心理素质、舞台经验都不及甲组运动员,这些都可以说的过去,但在团体的整体性很不协调,传达不出健身健美操的动美之感和协调性,在表演过程中有的运动员都能跳出顺撇,这样真是哗众取宠的感觉,真是让人苦不堪言,就这样下去真不知晓健身健美操的推广是否还可以奏效,希望结果都会是圆满的。(2)从举办大会秩序来看。从现场观看比赛秩序的维护不是很好,乱糟糟的,运动员不能及时进行热身,比赛结束的运动员来回走动,使正在比赛的运动员受到干扰,根据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在成就动机的个我取向和应对的处理情绪、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方面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的运动成就动机、应对策略对运动员赛前情绪具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在比赛前,保证运动员充分准备,才能发挥更好地水平。

4. 结论

从大会的角度,裁判组、现场监督整体上都配备齐全,有一定的不足,场地内比较混乱,易给运动员造成心理压力,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一些高校对健美操比赛的重视程度有限,加之经费投入过少,甚至都不给学生参加省赛的机会,使健美操队难以坚持训练,导致整体水平下降,院校间的健美操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和不平衡的现象。

5. 建议

希望相关单位能更多地为广大高校热爱体育运动的学子提供比赛机会,通过比赛使大家认识了健身健美操这项有氧舞蹈运动。通过此次吉林省最有权威性的大学生健美操比赛来看,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相关部门能引起重视,我们培养大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掌握多门技术,也是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多给一些地方院校拨些专款专用,让酷爱健美操专业和业余的学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操房,将他们的精彩留在这个舞台,让我们的青春能为这份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希翎.影响健美操表现力的因素.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52-53.

[2]黄璐,李如杰.健美操比赛评分客观性的检验程序.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3]向宝国,罗伟伟.高校部健美操比赛赛况分析及研究.宿州学院学报.

[4]王志刚,张红岩.黑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比赛现状分析.2005.9.30.

比赛情况分析 篇7

1.研究对象及问卷

研究受访者:参加2013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的152名运动员。问卷调查内容:护齿意识、态度(不戴护齿的原因)和“接纳程度”,当前存在的问题,纠正改进措施。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使用护齿意识(3题),不戴护齿原因(10题)和水平测试,接受当前护齿和护齿改良建议(2题)。

2.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2.1统 计发现 ,低水平比赛中 ,护齿保护作用很大 ,护齿使用水平很低

在这项研究中, 受访者多数认为护齿能有效防止受伤,55.9%的受访者没有戴护齿的经验 ,但调查结果表明 ,运动员对护齿选择性不大、产品单一,只有4名受访者使用的是由牙医专门设计定做的专用护齿,其余均采用通用沸水软化、咬颌成型护齿。整体数字显示,80.3%跆拳道运动员同意护齿有效保护牙齿,但只有6%的运动员使用过护齿。

2.2 研 究发现 , 佩戴护齿对运动员运动能力没有负面影响,但有时会造成呼吸和语言障碍

专家认为, 专门设计定做的专用护齿具有良好的塑造和拟合性,佩戴舒适,不影响呼吸。呼吸和言语障碍是护齿蓬松度及护齿尺寸不合适等原因造成的, 大多数受访者在这项研究中使用通用沸水软化、咬颌成型护齿。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戴护齿会导致呼吸减值。66名(43.4%)的受访者回答“非常同意”,45人(29.6%)回答“同意”;大部分受访者回应,这是护齿本身性能问题造成的。57人(37.5%)回答“非常同意”和54人(35.5%)回答“同意”。 在戴护齿造成言语障碍的问题上 ,大多数受访者回应戴护齿套,会导致言语障碍。152名受访者中,52人(39.5%)回答“同意”和58人(38.2%)回答“非常同意”;大部分受访者同意佩戴护齿导致收口困难,49人(32.2%)回答“中性”,47人(30.9%)回答“同意”。

2.3研究显示 , 受访者普遍愿意佩戴护齿 , 但多数受访者表示护齿会导致颚肌肉疲劳,引起恶心口干

大部分运动员认为采用通用沸水软化、咬颌成型护齿太硬了,会导致不良下颌偏斜,还会导致咀嚼肌疲劳。此外,僵硬的咬颌成型护齿减少弹性变形的厚度,将反过来降低面部收到打击时护齿的保护水平。多数受访者还声称戴护齿套会导致吞咽困难,152名受访者中,45人(29.6%)回答“中性”,70人(57.3%)回答“同意”;大部分受访者同意使用护齿会导致颌骨肌肉疲劳,52人(34.2%)回答“非常同意”,44人(28.9%)回答“同意 ”; 就护齿引 起恶心反 应观点比 较分化 ,54人(35.5%)选择“不同意”,39人 (25.7%)选择“非常同意”。 据观察,抱怨恶心的受访者选择极端反应,被认为是由于个别人咽反射水平较高造成的。多数运动员声称护齿引起口干,57例 (37.5%)的受访者 回答“非常 同意”,54(35.5%)回答“同意”。使用牙医专门定做制造护齿,由于护齿的厚度,根据运动员自身口腔生理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的完美保护和合适的下颌位置优点,不仅可以使运动员的体力和呼吸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还可以减轻颚肌肉疲劳、抑制呕吐反射造成的恶心口干。

3.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 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普遍认为护齿可以防止牙齿和颌面部受伤,但他们大部分都不佩戴护齿,主要是缺乏适合的护齿装备。考虑到大量人意愿佩戴护齿,建议相关机构推广比赛和训练中使用佩戴护齿, 提供更多舒适和专业定制的护齿,避免运动员颜面部的意外伤害。

摘要:本文对152名参加2013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分析调查,以了解训练比赛中护齿的使用水平、使用意识、护齿耐磨性、实用性、舒适性和护齿用具在运动员面部受到打击时保护口腔及牙齿的效果。问卷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护齿有效防止受伤,但是运动员对护齿选择性不大、产品单一,虽然反映护齿舒适度和耐磨性不好,运动员们还是愿意佩戴护齿,如果纠正舒适性和适应性问题,那么护齿就被认为是有益的保护手段,研究和改进更好的护齿材料和护齿产品在促进更多运动员使用护齿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赛情况分析 篇8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山西省第九届武术学校散打比赛20支代表队,成年组七个级别前4名,共20场比赛36局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大量散打技术方面文献资料和专业期刊上有关散打技术运用、统计等方面的论文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录像观察法

将比赛的录像制作DVD光盘,在电视上进行正常、快放、慢放、定位观察等进行技术分析与研究。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4.0进行分析与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整体技术运用情况及分析

散打进攻动作由踢、打、摔3种技术组成,具有“远踢、近打、贴身摔”的特点,3种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比赛过程就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发挥与反发挥的过程,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制约对手是实施技、战术得以实施的保证。由表1可以看出,在20场36局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拳法技术运用次数上仅次于腿法,使用率达到42%,虽然成功率比较低只有18%,但是拳法在比赛中确实是有效遏制对手进攻的有力武器。腿法技术运用次数和成功次数都是最多,虽然成功率占31%排在第二,而每局的使用次数达到11.8次,成功率达到44%,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得分的主要手段。虽然摔法使用率仅占14%,但成功率达到52%,成为最高得分的动作,也是胜负的关键所在。

2.2 运动员各类技术使用情况及分析

2.2.1 运动员拳法使用情况及分析

从表2可看出,在本次比赛中各级别冲拳的运用最多达到242次,其次是贯拳达到132次,而鞭拳最少,只有在56KG和70KG中运用3和1次,其它级别没有运用。贯拳的成功率最高,达到拳法的28%,其次是冲拳达到14%,由此可以看出散打比赛中常用的动作是冲拳和贯拳,也是各个武校散打训练的重点,抄拳和鞭拳的难度要求比较高,使用次数少、杀伤力小、得分率和成功率低成为教练在教学中被忽视的一个原因。从整体上看拳法使用406次,在整个比赛中使用率的第二位,但是得分率却排在最后,只有18%。

在各级别中,60KG的运动员的拳法使用次数最多达到103次,70KG的运动员使用仅次于60KG运动员的次数到达102次,而成功率最高达到22%,这是在本次比赛中最能体现拳法技术特征的一个级别,虽然无差别级的成功率最高,达到25%,但是也是运用次数最少的级别。可能与体重和身体条件原因的有关。从全部级别看,中级别运动员是武校技术最好的选手,由于是成年男子组比赛,运动员的身体和年龄都接近成年人的标准,技术、力量、速度等各方面都能得以体现,而小、大级别目前还存在严重的技术上的问题。大级别的运动员拳法相对运用次数高于小级别,其主要原因是中大级别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连贯性不如小级别,所以在运动员的技术运用上才会产生不同的技术水平,大级别的拳法运用相对较多,在平时的训练中更要增加练习次数和得分效果。

2.2.2 运动员腿法使用情况及分析

运动员的腿法技术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进攻得分武器,更是比赛中最主要的得分手段,在本次比赛中腿法的运用最多,达到424次,占到全部动作的44%,每局平均运用11.8次的高频率和31%的成功率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在腿法的运用中,鞭腿使用次数和成功率双双最高,301次成功,成功率达到36%,而平均每局8.4次的高频率使用远远高于其它动作。其次是侧踹腿成功率也达到了22%。而劈腿和转摆性腿法全场仅运用5次,是腿法运用最少的腿法。难度腿法运用次数低体现了技术水平的落后,尤其是腿法运用率和成功率更说明山西省散打水平还处在一个较落后的水平线上。

在各级别的腿法运用中可以看出,56KG、65KG、70KG三个级别的腿法运用率相对较高,65KG的成功率最高达到37%,无差别级的运用率和成功率都是最低,说明大级别运动员是武校的弱势群体,在全国的赛场上75KG和80KG选手各种技术才是最完善的。武校大级别运动员与全国赛场的级别相比相差太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武校大级别人数较少,由于体重、力量等方面的差异中小级别的运动员与大级别对抗相对很少,教练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够。所以产生大级别的技术相对粗糙。今后各武校在对大级别和小级别的训练予以加强和完善各项技术的使用。

2.2.3 运动员摔法使用情况及分析

快摔技术是中国武术散打区别于其他格斗技术的最具特色的技术,在比赛中巧妙地运用快摔技术,不仅能够直接得分,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对手的拳法和腿法的进攻,消耗其斗志,打乱其进攻节奏,为比赛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内比赛中素有“以拳法开路,以腿法抢分,以摔法取胜”之说。摔法技术运用对于比赛胜负的决定性地位从本次比赛统计的数据中再一次得到证明。平均每局3.9次的运用,52%的成功率远远高于任何动作。在贴身和接招的摔法中两者的使用次数上贴身摔要高于接腿摔,而两者成功率达到52%和53%,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别。充分说明山西省武术学校对摔法的训练和运用比较重视。在运用次数上52KG和56KG等小级别上运用得最多,可能与身体的灵活性有一定的关系。而在两种摔法的使用率上看贴身摔87次要明显多于接腿摔法53次,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虽然成功率相近,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打斗中的抱缠较多,而接腿摔的高难度技术动作运用较少,这也说明技术水平的不足。各级别的运动员的摔法训练应加强不同摔法的练习,针对队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摔法技术动作,如小级别灵活多增加接腿摔,而大级别力量大多增加贴身摔等技术。

2.3 运动员组合动作进攻技术运用情况及分析

随着散打技术的快速发展,运动员在比赛中尤其是高水平比赛中,只凭单招取胜,已经相当困难,采用多招组合攻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散打比赛中组合动作的运用千变万化,但是统计发现,散打比赛中运用最多的是两次的进攻组合和防守类组合。从表3、4可以看出在本次比赛中2次组合运用最多,达到157次,占组合运用的74%,占技术动作运用的16%,平均每局运用4.36次以上,成功率达到25%;3次及以上组合运用较少,仅有55次占组合总运用率的26%。平均每局运用1.52次和6%的使用率足以说明3次组合技术上的缺陷,组合动作技术的运用更能体现散打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作,而平均每局5.88次的组合运用,再一次证明组合动作的重要性。在2次组合运用中拳拳组合和腿拳组合运用最多,达到32%和26%,远远高于其他2次组合动作。但是拳拳组合的成功率较低,是20%;而腿拳组合的成功率要明显高于拳拳组合,成功率达到51%。虽然腿腿组合运用最少,但是成功率最高,达到83%,是别的组合动作无法比拟的。成功率较高的依次是拳摔组合、拳腿组合和腿拳组合等。3次组合动作腿拳拳、拳拳拳和拳拳摔运用较多。组合动作的运用次数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训练年限、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各武校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强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练习,来弥补组合动作技术上的缺陷,以改变现存的不足。

3 结论与建议

拳法是散打运动员有效抵制对手的有力武器,更是腿法和摔法的开路先锋。但是目前在山西省武术学校的比赛场上整体使用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效率普遍较低的现象比较明显,建议教练员对拳法的单击、重击和组合拳法的练习给予加强,多增加拳法实战训练来提高拳法的运用次数和有效率。更应该根据不同级别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安排拳法训练的内容。

当今的散打赛场已经不是单招取胜的时代,组合动作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更是今后的训练中武校教练员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加强2次组合的熟练程度、技巧的运用,3次及以上组合的练习次数,加大上、中、下立体的多变进攻。在本次比赛中平均每局5.88次的使用率和每分钟每人运用近1.5次的使用数,足以说明组合动作上的技术使用空缺。2次组合虽然成为本次比赛的常用组合,但是得分率还很低,希望今后加强力度的练习,3次及以上难度组合动作很少出现,使用率偏低的现象给教练员在今后的训练中提出了新的课题。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山西省武术学校(馆)散打教学水平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第九届武术学校散打比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武术学校散打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运动员的拳法、腿法、摔法等使用率和成功率都很低,直接单招攻击成为比赛的常用动作,防守反击、二次及以上组合动作攻防等难度动作在比赛中很少运用。

关键词:山西省,武术学校,散打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术散打(散手)竞赛规则(试用)[S].中国武术协会,2004.

[2]毛爱华,梁亚东.中外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总体特征与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

[3]石华毕,蔡仲林.对散打王争霸赛主动进攻组合技术运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上一篇:巧妙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论文下一篇: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