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命题情况分析

2024-09-18

语文命题情况分析(共9篇)

语文命题情况分析 篇1

2013-2014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学校沙河小学年级二学科语文备课组长孙红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本次试卷测试命题依旧是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话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检测。试卷内容能紧贴教材,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注重了对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考察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察。试卷内容有梯度。总体来看,课内知识占到94%,课外积累占到6%。认真的孩子相对得分比较高。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1、命题设计灵活。试题所考察的是课本中的基本知识,但出题的方式别出心裁,试题新颖。这样除了教会孩子做题时要认真读题与思考外,还训练了孩子巧妙运用知识的能力。这表现在试卷的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的(1、2题)上。

2、课外积累试题的考核,不刁钻古怪,而是给予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实现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解读能力的培养。这表现在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的(3题)及第4小题上。

3、写话“动物运动会”,这个命题即既符合学生喜爱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又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想象发挥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命题的第二大题阅读与理解。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孩子的识字量有限、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出阅读与理解试题时,我们应该降低一下阅读方面的障碍,就是个别生僻字是否在文章中注上拼音。比如本次阅读理解题里的瓤、辣、墙、烦恼、招、荫、悠等字词。如果注上拼音,将会给孩子的阅读扫清障碍,方便理解全文、分析全文。

二、分析短文、理解短文的问题,不应该出现有问题不明确的现象。此试卷的阅读与理解的第4小题(阅读短文第1自然段画“——“的句子,我们会想到())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想到的很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可是标准答案却是要填一个成语?既然目的是如此,为何不在此题的问题里明确体现呢?由于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导致我们全镇学生失分比较严重。

四、典型情况分析(举例说明、分析)

1、看拼音写词语是学生拿分的强项。由于出现的生字词都是本学期积累的生字新词。平常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没有什么严重失分的情况。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题内容的选择都是本学期必背的课文内容。学生得分率高。也体现了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

3、对课外必读书目《格林童话》及必背书目《弟子规》的检测试题简单易理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题型。

4、阅读与理解的命题可以再具体明确些。不要留给学生不必要的障碍。毕竟孩子的年龄还绕不了那么大的弯。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1、试卷中按课文内容填空方面的内容,不能只基于生字词的考核,应该有一点学生自己对部分课文的感悟及理解。如果只考核基础的生字词,怎么能考出学生一个学期以来对生字词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更甄别不出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反而更利于“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家长要好成绩、老师要好成绩。只要死背书、死抄书。就能交一份好的答卷,考一个好成绩。那还要追求高效课堂何用?

2、建议,出题要严谨,审核要仔细。不要给孩子不明确的问题。保护好孩子们的一颗努力向前、争取好成绩的上进心。不要因为试卷的失误,破坏孩子美好的愿望。

职业院校语文试题命题理念分析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试题;命题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87-0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指导思想的出台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职业院校语文考试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教学改革,理念先行。

1.指导思想上要结合职业与实际。职业院校教育中,语文本质上是职业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的新型劳动人才。因此,语文试题就要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应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追求试题的实用意义和价值。试题要贴近现实、贴近职校生,要把对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考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对考生接受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考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操作技能。试题现实性的增强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现。

2.试卷规划上要体现科学与人性。试题在命题组织、命题过程、考试过程和考试总结等一系列环节的管理上要遵照科学理论进行。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应科学有序地组织考试报名工作;命题人员应当根据职业教育原则和本地区教学实际,依照教育测量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科学地命制试题,确保试题的效度,合理控制难度和区分度;题面表述和题目编制要严谨周密,客观题答案要确保正确,评分标准要细化具体,避免出现常识性和知识性错误;考试过程要确保公开、公正,秩序良好,确保考试的效度;考试结束之后的评卷工作要准确高效,确保公平;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之后要做好试题质量的分析总结。

另外,试题设计要充分考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以及心理、思维特征,强调对人的关注与尊重,给考生以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如题量不宜过大,要给考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思考过程。试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个性差异,更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材料选择上要联系时代与地域。试题在选材上应该体现时代特征。题目材料除文言文阅读外,应尽可能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广泛取材。材料内容要典型、积极,要富有朝气、富有时代特色,强调人生品味,传导社会价值。试题应该起到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开拓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博大,各地地域特色显著,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自然、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鲜活资源都可以成为试题命制素材的来源。所以命题人员应积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根据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制定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题目,丰富试题内容,形成自身特色。

4.题型编排上要体现创新与开放。试卷在题型设计上要新颖独特,善于从内容的考查方式和题目类型的设计方面做大胆尝试,敢于突破旧有模式,敢于创新。例如,同一内容可以变换不同题型,同一题型可以适用不同能力,同一能力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考查。总之,只要不违背思维规则,命题可以打破任何界限进行重新组合。语文试题也可以引进比较、想象、辨析、设计、构思等题型为我所用。当然,创新的目的不是求偏、求怪、求难,而是求新、求变、求异。有创新就要具备开放的思路。解题思路的多元化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观性试题,才能倡导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阐释,鼓励学生发表具有独创性和个性化的意见,给考生较大的自主空间。

5.能力要求上要注意层次和均衡。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由阅读、写作、基础、书写等多方面构成的。因此,语文考试命题要在题型、内容和能力方面覆盖全面,以适应不同能力结构的考生。题目应当在层次和赋分上横向、纵向地适当拉开档次和梯度,使试题能够适应不同程度不同水平考生的答题诉求。如判断、选择、填空、简答、写作这几种题型难度是依次增大的,赋分也应按此有所区别。能力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又是依次递增难度的,赋分也要有所不同。试题在适当拉开层次的同时,还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均衡发展,在题型设置、内容板块和能力层级的配比上要注意协调,不应过分强调或突出其中某一方面,也不应刻意忽视或弱化某一方面。

6.考查方式上要注重综合与迁移。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处理事情、判断推理和评析鉴赏的综合能力。因此,试题应改变传统评价中对孤立问题的测验条目,而应将知识、能力、综合应用融合在一起,尽可能注重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测试。还应该注重考查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答问题。因此,应尽量选用与基本篇目程度相当、内容相似的试题材料,使学生能够凭借课内辐射课外,根据已知推知未知,从而考查其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信凤.考试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

[2]徐玖平.考试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3]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4]林晨,谢兰荣.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曾晓东.刍议中考语文命题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7).

[6]张慧玲.中考语文命题研究及改革实施方案[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7]许小荣.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8]季春花.江苏省对口单招语文命题取向的反思及展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9]唐卫红.语文高考命题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姚赛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和高考命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语文命题情况分析 篇3

学校华杰双语学校年级九年级 学科化学备课组长王云堂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从全年级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看:本试卷题量合理、题目难度适中。

从试题上看: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对各知识点的考察比较全面。试题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性;试题体现一定的能力测试导向,考查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具有一定开创性、综合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1.注重双基。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选择题第3题考查实验操作,第6题考查微粒结构示意图,第10题考查化学式的含义,第12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等等。

2.联系生活。化学这门学科的考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份试卷体现的很好,如选择题的1、2、10,简答题第14题。

3.体现时代性。第1题PM2.5。第15题模拟回收MnO2。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试卷命题质量很高,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区分度很高。

四、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建议:

试题多从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化学问题,关心社会,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和问题,用化学语言解答问题。

怎么做高考语文题命题分析 篇4

“变”,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

首先,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诗歌鉴赏试题有变化,试题从去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小说阅读由14分变为15分,增加1分;默写由5分变为6分,增加1分。

其次,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全国卷Ⅰ为8800字,全国卷Ⅱ8250字,全国卷Ⅲ7900字,平均约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几百字。

再次,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较大变化。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去年成语、病句和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改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同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使用能力的考查。文学类文本试题,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说”形式变为三篇小说。三篇小说新变较为明显,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也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

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Ⅱ卷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对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其二,全国卷Ⅰ“给2035年的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卷Ⅲ“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也是一个显著变化。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显性和表象之下的,是高考隐性和实质的变化: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既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单纯就考点设置题目,试题灵活性与应用性不强,考查的知识性内容过多,对能力考查不够充分。今年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加强了对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有些平时做题很顺手的同学,遇到今年的试题,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在去年考查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作文试题虽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浅高低之分,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须具备较好的思维品质。诗歌鉴赏探究题设置开放性答案,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元思考,激发发散思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设置问答题,考查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语言运用的框图题通过描述图形,考查思维建模能力,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考查形式。

三是加强对阅读能力考查。全国卷通过论述类文本的第二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构思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小说阅读通过探究题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实用类阅读通过图文方式,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重点是信息的提炼、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读、浏览等能力。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

四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近几年的试题,一直在做这样的探索。今年的力度也很大。一是提高默写分值,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二是联系课本内容,考查文化常识。如全国卷中的“豪右”“京师”等词语,均来自必修教材。三是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词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语文阅读题训练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暮秋/编译)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着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人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 只是一个普通人。”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故事中的男青年与小男孩都是充满了爱心的后一代。

B、本文的主题是讴歌善良,呼唤爱心。

C、故事通过人们对一个普通老太太的不同反应,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虚伪冷酷的一面。

D、这篇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得益于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E、这篇小说所描绘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所以可以说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的真实。

12、文章结尾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请结合文意,完成下列两题。(6分)

(1)分析作者借小男孩这句话表达了哪几层含意。

答:

(2)作者塑造小男孩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13、文章第1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样的构思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这篇小说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断作语言表现艺术上的分析。(8分)

初中语文教学有关情况调查及分析 篇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切实搞好我校《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在我的主持下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永顺一中、永顺民族实验学校和勺哈乡初级中学和勺哈乡中心完小对师生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我采取的抽样调查,学生的调查在上面各学校的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中进行,并抽取130人的问卷调查时行分析;教师情况是在以上各学校共走访了22位老师。现就调查有关信息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

(一)教师走访的有关情况

72.7%的教师对于语文课表现一般,9.1%的老师选择了“不喜欢”,有18.2%的教师说是喜欢的。老师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63.6%,有时用占36.4%。在授课前27.3%的教师选择了“部分预习”,72.7%的教师认为学生课前不预习。所有的走访的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说得太少,所有的走访老师无一例外地都同意语文教材教学和生活实践联系得太少,都认为只有个别学生拥有工具书。54.5%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作业布置时,会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不同,27.3%的教师偶尔注意这个问题,18.2%的老师从来没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对于“你是否同意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讲演比赛、辩论赛等,为培养语文能力拓展空间”这个问题,54.5%的教师同意,45.5%的教师选择“一般”,他们不是不同意,是认为搞这些会添麻烦,增加更多的工作量,活动搞多了正常教材会授不完。关于“你是否同意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这个问题,36.4%的人同意,45.5%的人表示为一般,还有18.2%的人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对于终身学习的问题,只有18.2%的老师在不断充电,45.5%的老师偶尔为之,36.4%的老师根本没有主动学习。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回答最多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文教学;教的和生活实际相悖;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不听,不动脑,不问。

(二)学生调查的有关情况

1、对语文课的喜欢与否

调查发现,64.6%的学生喜欢语文课,13.1%的学生只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喜欢,20.1%的学生表现一般,还有2%的学生明确表态不喜欢上语文课。调查还中发现,差不多有70%的学生不重视或不太重视语文科目。理由是学习语文,成效不太明显的。数学、物理一天不学,一节不上,一个公式定理不懂,做题就吃力,学习就衔接不上,而语文旷课一天、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对自己的学习影响不大或根本没什么影响。

2、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方式

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有30.8%,师生共同探讨的占43.8%,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有11.6%,以学生读为主,教师适当讲解的有13.8%。就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老师有时用的占17.7%,教师只在公开课使用的有7.69%,老师不用的占74.6%,老师经常用的没有。

3、对于教师的相关情况

老师的类型有:民主型、严格型、宽松型(朋友型)、知识渊博型、幽默型。学生喜欢而言,喜欢幽默的有78.5%,喜欢宽松的有66.2%,喜欢知识渊博的有45.4%,喜欢民主的有30.8%,喜欢严格的有18.5%。涉及到老师的教学技能有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课堂上,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A选项“课文内容大家都懂了,教师还在大讲特讲 ”有26.1%,B选项“一堂课,教师提问很多的问题”有60.8%,C选项“教师匆匆忙忙走进教室,没有准备好就上课 ”有14.6%,D选项“课中,老师突然停课,长时间训诫一个或多个学生”有29.2%,E选项“下课时,老师还有好多内容没讲,总是拖课”有20%。F选项“没有以上情况”有5.38%。二是:如果你认为上语文课很枯燥,主要原因是什么 ?A选项“老师讲的内容我听不懂 ”占据10%,B选项“老师上课形式单一,老师过多的提问和讲解”占26.9%,C选项“其他”占26.9%,D选项“老师语言太乏味,缺少吸引力”占13.1%,E选项“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枯燥无味,离我们生活远 ”23%。

4、有关学生的情况 就工具书的调查,学生没有的有24.6%,学生有,但很少用的有46.2%,学生有,经常用的有21.5%,学生认为需要工具书有老师讲的有7.7%。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以听老师讲为主的占38.5%,常处于思考感受中的占16.2%,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的19.2%,经常走神的占22.3%,根本没听课的占3.8%。对于“现在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说得太少”的问题,13.8%的学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26.9%的学生同意,表现一般的有36.2%,只有23.1%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实际上的调查中,90%的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他们认为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积累更多的素材,扩大阅读面是少不了的,只有仅靠几本语文课本、几节语文课是满足不了的。而在课外阅读方面,普遍存在家长反对看小说等书籍,老师也不支持。而学生95%的都在课外看漫画一类的书,一部分看流行的穿越、言情之类的,这些书都全是盗版的、粗制滥造的,对于写作没一丁点好处。

5、有关作业情况

对于“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能力差异”这个问题,经常考虑的占26.2%,偶尔考虑的占49.2%,从不考虑的24.6%。对于语文老师的作业形式,抄词的有13.8%,做练习册有62.3%,造句或作文的有8.5%,布置课外阅读的只有15.4%。就最讨厌语文老师作业而言,作文占了30%,写日记占了23.8%,做练习册占了10%,其他占了36.2%。

6、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95%的语文教师不喜欢上写作课,因为自己既缺乏写作经验,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上批改作文也是很伤脑筋的事。98%的学生也不喜欢上写作课,他们认为好多语文老师上作文课讲解得太少或者讲的对自己写作没有多大帮助,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更多是写一个题目就算完事,让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头痛。

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1、得过且过,教师没有行动

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个人素养等原因,教师上课和对课程改革缺乏热情和激情,得过且过,把教书育人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

2、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

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生活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现在学生识字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很少看书,或是根本不看书。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和实践,对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养成都是致命的。

4、重术轻人、偏离培养目标

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僵化化、能力训练机械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削弱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文教学僵化化: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背范文,教给学生一些套路,让学生去套,搞得学生一写作文,就翻出作文书找范文。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无灵性,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也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导致学生说假话,虚情假意,作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了无新意。

能力训练机械化:题海泛滥,机械操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让题海淹没了,教师成了解题“操作工”,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人”。学语文,一个“练”字怎样代替“学”呢?

三、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创设乐学的情境

3、课堂教学的方法多元化

4、进行课程拓展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

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就针对第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察、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2)课堂上动嘴、动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复习中,不要求学生一一回答,这样比较省时有效。在课堂上,另外,我发现一部分同学怕单独答题,觉得答错了很愚笨,别人会笑,而一齐答题时,就敢大胆的回答。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习没起色。培养这部分同学开口答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常提醒,督促每堂课让绝大多数同学动嘴答题,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就是要学生适当做笔记,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3、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注意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内容。

4、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装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③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直观地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方法多元互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缺乏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是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命题情况分析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形式、忽视、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1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目前,课堂上教师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着“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的形式化,表演化。在公开课时,经常看见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还有的是老师宣布“讨论”后,学生便热闹的讨论起来,可仔细一看,这热闹的背后存在的只是“作”,而不是“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或搞“一言堂”,优等生包办、代替了“学困生”的发言;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当讨论结束汇报时,有些小组说得有条不紊,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有“行”无“质”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合作学习中职责分工不明确,忽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

组织形式依葫芦画瓢,“拿来主义”运用于表面,忽视了“领头雁”的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没有明白小组合作的真正含义,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或按照座位就把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随机变换小组成员,在看似热闹的合作下对问题的探究草草了事,没有进入到深入讨论阶段,更不重视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里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学习更不能深入。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是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好学生总是等不及其他同学发言,就自信满满地陈述自己的意见,而学习略有困难的学生只是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反而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小组合作中容易忽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常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整个小组成了他们多动的舞台,学困生静静地听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显然是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局外人,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样的形式在小组合作中常见,这种合作没有一点时效性,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重点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

五、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马上叫学生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再加上农村学生本来知识面就窄,对问题的了解容易浮于表面;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实际探讨,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合作学习在本质上来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将探讨的问题多元化,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但是所有的结果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得已实现。在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才会对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刻、到位,同时可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让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考语文命题规律 篇7

语文:从高考题看高考语文命题规律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两大方面。前者包括5个考点: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包括熟语)、病句。后者包括4个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近三年,这一板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新课标命题仅仅只剩下三个语言基础题:词语病句语言衔接。语言表述题明显增大 仿句,概述仍然沿用。

1.字音考查的命题规律

(1)字音考查题出现频率较高,一般以客观题形式呈现。只有宁夏M海南卷、上海卷、福建卷没有考查,和只有宁夏M海南卷、辽宁卷、上海卷、安徽卷、福建卷等没有考查。山西海南卷语言基础题减少,仅仅保留下词语病句 衔接题。

(2)其他省份着重考查常用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前者如“泊”、“称”、“角”、“着”等,后者如“漪”、“莘”、“菁”、“侩”等。

(3)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高考对汉字读音的考查都是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来设置的,即考查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

(4)有时也把字音与字形合并为一题来考查。如20北京卷,20北京卷、山东卷,20北京卷、重庆卷。

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思路 篇8

本次期末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命题范围,帮助学生梳理本学期的重点,使孩子能展示出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做到依“标”扣“本”。试卷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该试卷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难度比例低,做到面向全体,难易适度。试卷共有九道题。其中第一至第六题是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第七、八题是阅读感悟,第八题是习作展示。

试卷紧扣教材基础知识,紧扣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和教材训练重点。基础知识部分所考查到的生字、词语都是教材中要求会写、必须掌握的;句子的考查尽量选用课文原句,这部分试题比较简单,是学生应当掌握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保底”部分。课内的考查讲求准确,课外的考查侧重能力的迁移,有一定的开放性。阅读感悟中多有体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要你画虾,你会怎样把虾画活呢?习作题目:自己编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全体学生都留有创新的空间。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例谈 篇9

一、考试命题的方向

1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这样的地位,决定着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力求体现基础性,即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基本过程方法、基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

2综合性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把评价的内容具体分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很多时候难以也没有必要通过书面考查来反映。书面考查的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这三块。对这三块内容的命题要努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造性

命题力求有创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专制、沉闷的内容,体现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4生活性

要求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表达能力,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与能力。

5趣味性

试卷在内容和形式上努力体现这一特征,使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形式的趣味性主要包括卷面活泼,命题语言轻松,富有亲和力、鼓励性等。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指题型丰富,以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生答题的快乐体验,启迪学生心智: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开放,让考试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试题内容编制思路

1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掌握语文知识最终目的是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命题时要避免把知识点的考查细碎化、机械化,尽可能与对能力的考查相融台,使学生摆脱“做死题、死做题”的窘状。

比如:“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过去,我们的一些试题喜欢让学生回答“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并不意味着能力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题例1:

读下面这段话,选填合适的比喻成分,并按提示写比喻句。

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 )。这飞泻下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 )。再往里走,是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松林像()。溪流的两岸,满是野花,红、黄、蓝、紫,五彩缤纷,像( )那么华丽。

(1)无数撑天的巨塔 (2)千万条闪耀的银链(3)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珠花 (4)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 (5)绵延的织锦

天山的雪峰令我们神往。你能想象出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吗?请用几个比喻句描绘出来。(可以是课内外积累的语句)

_____________

[评析:以上这道题所考查的是学生的多种能力:透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想象事物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比喻把事物描述生动、具体的能力,品味词句的能力。这样的命题着眼于对修辞作用的感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突破了对修辞知识的考查。]

再比如句式的考查,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句式,目的是增强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句子的能力,在平时的说话与习作中灵活运用,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句式的考查,过去的命题多是提供一个句子,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或几种说法。这样的题型检测的只是技术层面的能力,而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际运用的能力。看下面的几道例题。

题例2:

争争跟明明下棋连输三盘,明明想回家,争争求他再来一盘,并在心里暗下决心:“________”

①这盘我难道还会输吗? ②这盘我非赢了他不可! ③这盘我不会再输了!

题例3:

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安冬妮想观察一下晶莹透明的雨水里有些什么。她看了一眼显微镜下的小水滴后,禁不住惊叫起来:“___________”

挑选你认为最合适的句子,把它抄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别看小水滴那么清澈,原来里边也有小虫子呀!

②小虫子!那么多的小虫子都在动!

③我真没想到,小水滴里是有虫子的。

[评析: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丰富,一种意思有多种表达。但是,正所谓“语随境生,语随情生”,同样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最合适的表达往往只有一种。这两道题考查的就是语境中准确流畅的表达。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生动性、真实性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2积累与运用的并重

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的数量、能力、习惯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积累已经成为语文考试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积累怎么考呢?还是要以积累的目的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积累的目的一是丰富语言的内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词语的积累等;二是培养语感,厚实语言与文化底蕴,比如古诗词的积累等。正是在这样的目的引领下,当前,积累内容的命题跟以往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题例4:

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不自量力 回天乏术 调兵遣将

足智多谋 变幻莫测 不计其数

古往今来,战场上的形势往往()。就说“赤壁之战”吧,曹军80万,东吴军3万,谁都以为周瑜是拿鸡蛋碰石头,(),再怎么(),也是

()。不曾想东吴的将领(),用火攻之计打得曹兵死伤(),曹操败走华容道。

[评析:这是一道词语的积累运用题,依托课文《赤壁之战》的内容,设计语言运用的环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与运用能力。]

题例5:

学了本学期的课文,不少人物、场面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别用几句话来描绘下面的人物、场面所印刻在你脑海中的画面,行吗?

例:董存瑞:火光照亮了他那铜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满月的小猫:____________

十里长街送总理:_______________

题例6:

(1)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柔和的春风拂面而来,好舒服。的确是“____________”。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朱熹的诗句:“________”。春天如此充满生机,可要珍惜这春光哟,不是说“

”吗?

(2)我国苏州的寒山寺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每一个游苏州的人都必定要去游寒山寺。你知道寒山寺是因哪首诗得名的吗?你会默这首诗吗?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

[评析:以上几道积累运用题在命题上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是注重创设运用的情境。与简单地指定默写某个内容相比,好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使背诵必须跟理解相结合;二是注重引导形成记忆的储块,检测是否能迅速地对语言精品进行检索提取;三是赋予积累的内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3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命题要考虑课内与课外的衔接问题,一般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课外的内容要与课内的有一定的联系。课内外衔接的命题思路主要有:

(1)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一般来说,对一篇课外文章的阅读,题目的设计应遵循这样三点:教材中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教材中字、词、句、标点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题序的编排则应沿着文章的写作顺序与读者在阅读中的思考进程来安排,从而使题目的设计超越考查学生的目的,为学生阅读提供引路性、启发性的帮助。

(2)课内词句的课外运用。

题例7: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A这家新开的工艺品店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既精美又可爱,看得我()。

B看着我们班的滑稽明星表演的相声,同学们()。

C爆炸声(),太可怕了。

D他的这个感人故事(),我们要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

[评析:以上四句话中可填的词语不是唯一的,但是也有一个底限,即可以填入本学期所学的四个词语:眼花缭乱、捧腹大笑、惊天动地、鲜为人知。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是否把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

(3)教材内容的归类、拓展。

题例8:

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你觉得下面的话分别是评价哪一位人物的?分别抄写在“_______”上。

A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B人民艺术家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E,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超凡升华的儿女情怀

江姐______________

老舍______________

周恩来______________

鲁迅______________

冰心___________

[评析:以上题目中的五位人物都是某一册课文中的主人公。这道题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物的特点,更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出示了对五位人物最经典、最简练的评价语让学生“对号入座”,考查的是对人物的了解、感悟程度和对理解语言的能力。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整体把握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类、提升、拓展,辐射面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生活中语文的适当渗透。

题例9:

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 ;“75%价格”说明这套书

。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

[评析:广告宣传画是生活中语文的常见形式。本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书广告宣传画,并运用阅读积累进行解读与表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4过程与方法的展示

命题,也要关注学生学法的生成与运用情况,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机会;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让考试与学习同步。

题例10:

你会阅读《成语词典》吗?

欣欣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就读到这句话:“啊。大海有这样大呀!跟他比,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他不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就去查《成语词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秋水》中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若,海神名)而叹。”

仔细读了几遍后,欣欣终于明白了:

(1)“望洋兴叹”的“兴”意思是_______,根据意思“兴”应读作

(2)“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_________。

(3)“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原意是_______,现在多比喻______。“河伯望洋兴叹”这句话用的是它的______(原意或比喻意)。

题例11:

如果要你从本学期你所写的作文、日记中选择一部分编成一本你的个人文集,你会怎么编?

(1)你要为你的个人文集取名为_________

(2)你会选择哪几篇?顺序怎么安排?想好这两个问题,你的文集就有了目录: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在你这本个人文集的前言或后记中,写上一段什么话?

[评析:以上两道题,对“阅读《成语词典》的方法”、“建立‘作文成长档案’的方法”,进行了引导和考查,很好地体现了考试与学习同步进行的特点。做这样的题目,学生会感觉不是在考试,而是在老师的引领之下进行一次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5单项与综合的接纳

在一份试卷中,单项题与综合题都是需要的。单项题的优点是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调节比较容易,答案比较客观,评分误差小,但是单项题的思维含量较低,并且难以检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在命题时,要尽可能把单项的考题纳入综合题中,删繁就简,减少单项孤立的题目。语文考试,并非考单项题才是考基础,阅读、写作同样是考基础,是在语境中考查基础知识与能力。把单项的考核纳入综合题中,具体的思路有:综合教材知识点设计试题,引导在联系中建构知识;综合运用多项知识技能,考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等。

上一篇:关于认真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规定的通知下一篇:给雪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