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2025-01-24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共12篇)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1

由于当前各地学校对“考试命题”的研究较少, 加之对教师缺少必要的考试命题培训和指导, 因而, 客观审视基层的语文试卷, 笔者发现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当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注重形式, 忽视价值

毋庸置疑,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语文测试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 在试卷命题的形式上开始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如添加温馨提示、改革标题设置、创新呈现形式等, 让测试焕发了人文光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卷首千遍一律的温馨提示, 卷尾如出一辙的好心忠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学生早已熟视无睹, 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如卷首的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 在愉快而紧张的学习中, 我们又迎来了丰收的时刻,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礼物送给自己!认真、细心一点哦, 祝你成功!”卷末的好心忠告:“祝贺你顺利完成答卷!再回头认真检查检查, 争取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赶紧行动吧!”这些提示语少则几十字, 多则上百字, 无非是提醒学生要放松心情, 细心答题, 认真检查。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学生一拿到试卷, 很少有人会仔细地读这几句话, 大多是关注考试的内容, 迫不及待地动笔答卷。换言之, 对于考试的注意事项, 老师们早已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对学生作了无数次的交待, 考试的规矩以及相关的学习行为也许早已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所谓的温馨提醒恐怕只是老师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真要是遇上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 读完了这些温馨提示, 是否也预示着已浪费了自己宝贵的考试时间呢。所以, 笔者认为应向这些形式主义说“不”, 真正关注考试的内容、题目的形式, 让学生从考试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 这才是根本。

二、表述随意, 缺失规范

句子的考查是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 每份试卷都少不了句子考查的内容, 一般根据学期、年级学习的重点, 考查扩句、缩句, 按要求改写句子 (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 陈述句、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的互换等) , 判断句子正误, 修改病句, 补充句子以及排列句序等。

如五年级下册考题:句子万花筒。 (可要看清题目要求噢!)

1.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例:水渐渐窜上来, 没过了人们的腰。

水渐渐窜上来,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枙子花在微风中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的教育之恩呢? (改为用句号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考题是对句子理解的考查, 标题“句子万花筒”意喻句子的丰富多彩、变幻多样。然而括号里的提醒“看清题目要求”似乎和下面的呈现不一致, 第2题和第3题并没有明确的要求。那么第1题的要求对2、3题有约束吗?显然, 这样的表述过于随意, 会使学生不明题意, 无所适从。另外, 改写句子的要求呈现的地方不统一, 第1题标注在句前, 第4题又标注在句末。前后不一致, 不规范。第1题的要求“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应统一移到句子的最后用括号标注说明。第2题同样也应在句末标注要求“写出诗句的意思”。第3题应注明要求:“照样子改写句子”, 学生才能明白下面的句子要照着上面的样子去改。第4题句末“改为用句号的句式”显然表述不当,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改为陈述句”。

笔者认为, 此类题目只注重了内容而忽视了规范。没有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述, 学生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导致科学非合理的作答, 使考查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而, 考试命题不能随意而为, 语文教师更应对题意的表述再三推敲, 做到科学规范。

三、难度偏大, 超出基准

新课程呼吁“减负”, 切实降低试卷的难度是当前考试的基本要求, 所以试卷命题应关注大部分学生, 而不能仅仅满足少数尖子学生的需要, 更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因为难度大而产生畏惧考试的心理。

如四年级上册考题:

1. 读句子, 完成练习。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添上了“点睛”之笔。

(1) “点睛”之笔在句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上“点睛之笔”说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想一想, 填一填。

(1) 尺有所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以恶小而为之。

(3) 仿照上面的格言, 结合自己的想法, 自己创作一条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中的第 (2) 题“点睛之笔”是一个不太常用的词语, 它的使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 用上“点睛之笔”说一句话, 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第2题中 (1) 、 (2) 两题考查学生对格言警句的积累情况, 难度不大, 第3题仿照创作一条格言, 难度就偏大了, 一是格言不是一般的语言, 是含义深刻、蕴含道理的名言;第二还要仿照上面的格言, 要求学生模仿上面的来写, 这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了。如果说最终学生写出来的都是一些大实话、大俗话, 那么此题的得分应该如何给呢?因而考试命题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 难度系数要合适, 尽可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

四、自相矛盾, 前后不一

习作是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 除了要精心设计习题话题, 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之外, 切不可在题意的表述上犯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低级错误。习作命题时一定要做到内容要适合学生, 表述要科学确切。

如五年级下册作文考题:

地震牵动着你我的心, 在这个特殊的“六一”节里, 你是怎样度过的, 把你的快乐以书信的形式告诉地震灾区的孩子, 并带去我们的关心与问候。请注意信的格式要正确, 内容要具体感人。

题目: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

众所周知, “5·12”汶川大地震震憾了全世界。此题紧扣重大事件, 引导学生给灾区孩子写一封信, 给人以鲜活的时效性, 体现了“情系灾区、关爱孩子”的动人主题。然而仔细读题, 却有“自相矛盾”之嫌, 请看作文中的提示:“在这个特殊六一节里, 你是怎样度过的, 把你的快乐以书信的形式告诉地震灾区的孩子。”显然, 信中要告诉灾区的孩子自己六一的快乐。如果说写信本意是美好的, 但信中内容恐怕就要“伤人”了, 试想, 灾区的孩子吃、穿、住亟待解决, 许多人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 生活在与身体的伤痛痛苦抗争中, 你却叫学生用自己的快乐去刺伤灾区孩子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 这显然与本题的意愿相违背的。笔者认为这段话应改为:“地震牵动着你我的心, 在这个特殊的六一节里, 请你以书信的形式给地震灾区的孩子写一封信, 带去我们的关心与问候。请注意信的格式要正确, 内容要具体感人。”

又如三年级下册作文试题:

你愿意向朋友介绍你温暖的家吗?你可以选择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说说你家住在哪里?周边环境怎样?是怎样的一个家?别忘了向大家表达你对家人或家的感受噢!自己取个题目, 注意把句子写通顺。

读一读上述这段话不难看出, 意思的表达前后矛盾, 句1提示要介绍温暖的家, 句2又提示可以介绍最熟悉、最亲近的人, 句3又重新提示可以写家的地址、环境等。一段话中意思多样, 前后不一, 作文的要求缺失了科学性, 学生下笔自然无所适从了。笔者认为应这样表述:您愿意向朋友介绍你温暖的家吗?可以说说你的家住在哪里?周边环境怎样?是怎样的一个家?也可以选择家中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介绍给大家, 别忘了向大家表达你对家人的感受噢!自己取个题目, 注意把句子写通顺。

五、对号入座, 开放不够

词语的考查形式多样, 如改正错别字、写近义词反义词等、照样子写词语、根据提示写词语、写出词语的意思、给词语排序、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等题型。常用的形式有填空题和连线题等。

如四年级下册考题:选词填空

违背 违抗

1. ( ) 了诺言, 就会失信于人。

2.军令如山, 上级的命令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不得 ( ) 。

呼吁 呼喊

1.看到幼龟已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我们赶紧大声 ( ) , 抢救幼龟。

2.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 新闻媒体 ( ) 各界人士捐款救灾。

又如一年级下册考题:读一读, 连一连。

上述两题, 都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要求学生将合适的词语填入句中或搭配成对。题目中的词语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 刚刚够对号入座。我们发现学生做此类题目时, 第一句或者说前面几个会认真比照, 作出选择, 但剩下的一个几乎不用思考, 将其照抄填入准不会错。久而久之, 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答题习惯, 可谓危害大矣!笔者建议, 此类考题不妨多设1个或2个词语, 让题目的答案不再唯一而具有开放性, 想必学生不会“想当然”地作答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肯定是不无好处的, 更何况传统试题答案的唯一性已经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命题理应倡导多元、开放。

总之, 考试命题是一个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比较高的课题, 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深入研究探讨的大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 练好基本功, 自觉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让小学语文命题更加规范、科学、和谐, 让考试这根指挥棒正确引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奏出符合语文课改精神的优美旋律。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2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一、指导思想

小学毕业考试是对小学生完成六年学习后的合格水平考试。本次毕业考试命题将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使用的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立足点,重在了解我市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实际水平。通过测试让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命题的原则: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生活性、科学性、公平性

三、考试的内容、范围及要求

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及六下语文教材内容为依据。本次毕业考试考查的内容与范围如下:

总体要求: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的考查,继续加强课文名篇、名句及古诗文的记诵考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切实打好基础;继续加强对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设审题障碍,以便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一)识字和写字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书写习惯。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重在考察学生的认读和拼读能力,能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学生能正确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能运用音序、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识字,能据词定义;能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用钢笔按笔顺规则写字,做到正确规范、字迹工整、行款整齐、纸面干净。

(二)口语交际

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能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准确、得体、有条理地表达。

(三)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学生对要求背诵内容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六年级语文(下)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精彩句段和课文,“读读背背”中的有关内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谚语、名人名言、对联等;《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70首优秀诗文。

考查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作用方面的能力。

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含义,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注意词语的逻辑归类。

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提供的词语造句;语句的有效组合与排列;掌握常用句式的类型,并能进行简单的句式互换;能按提供的例句进行有效的仿写等。

考查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能用学过有关符号修改常见的病句。能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仿写和运用;能根据提供关联词语进行填空。能正确使用常用(分号)标点符号和体会标点符号(引号、破折号)的特定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考查学生的参与、探究与创新能力。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能根据提供的问题情境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解决语文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阅读理解

重点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记叙文、说明文或极浅显的古诗文)的综合理解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积累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含义,体会短文中关键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熟练分段,概括段意。阅读叙事性文章,考查学生熟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古诗文主要考查积累背诵,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音韵,体会情感、想象意境)。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对课外阅读,可以采取让学生写出读书目录、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等形式来检查,并适度了解学生关心学校、社会和国内外大事的情况。

(六)习作表达

重点考查学生的习作基本功。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能表达在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事、景、物,并能根据某一个话题自己拟题写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的表达需要,分段表述,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写常见应用文和读书笔记。重点掌握第三学段所学应用文的训练形式。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难度

在试卷的版块设计上,我们保持往年的风格及模式,设置书写、口语交际、语言积累、阅读实践和习作表达五大块,力求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进行检测。试题的整体设计突出“遵循规律、素养立意”理念。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试卷分值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时间为100分钟。

(三)试卷版块及各部分大致分值:

1.书写约4分

2.语言积累约25—30分

3.综合性学习约6分

4.阅读理解约20—25分

5.习作表达约35—40分

(四)试题难度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3

一、创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理念

1.依标扣本。命题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基本依据,以各册语文课本为根本,紧紧围绕“课标”和各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命题,首先。要围绕“课标”中各学段关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目标进行命题。其次,要围绕各册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命题。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各册教学参考书都列出了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命题者要认真研究。细心体会。

2.突出基础。命题要重点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各项知识、能力的考查要着眼基本要求,既避免试题过于简单,又不随意提高试题难度。考试要求的基础化,会引导教师按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反之,试题出得难、偏、怪。不仅会使学生成绩偏低,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使教师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丢开“课标”、课本,另起炉灶,大搞“题海战术”。

3.加强整合。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命题要加强听、说、读、写等能力之间的整合,力求全面、综合地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如题目:听录音故事,完成下面的题目。①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②你最想对故事中的说的一句是________。③这则故事还可能有另外的结局。请发挥想象。续写另外一种结局。其次。要加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的整合。努力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素质。如题目:(呈现一篇新闻稿)读了这则新闻后。你对这一新闻事件有什么看法?再次,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考试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题目:(呈现一篇歌颂老师的短文)短文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感,你是怎么理解的?

4.链接生活。命题应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首先,应注意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语文、学习语文的情况。如题目: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公益广告用语,并写出喜欢的原因。其次,应该在试题中多模拟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如题目:当看到某同学不珍惜时间,沉迷于游戏时,你可用这样的诗句或名言警句劝说他:________。

5.尊重个性。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答案多样化的试题,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尽量为学生提供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如题目;你最喜欢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体现试题的层次性,有些试题可以分层次提出作答要求;有些试题允许学生任选一题作答;还可设计附加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二,创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内容

1.保证命题内容的正确性。命题内容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试题中不能出现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不能与“课标”所规定的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相悖。

2.注意命题内容的全面性。命题要能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重视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命题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三类: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积累主要包括拼音、字(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词(新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关联词语等)、句(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段(应背诵的段落)、古诗文(应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等内容。语言的理解要根据“课标”中各学段和各册教材所明确的“阅读”方面的要求,确定命题的内容。以第三学段为例,语言的理解主要考查以下内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短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文章,能了解事件梗概,理解文章内容和重点旬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语言的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写一段话、写常见应用文、写纪实类或想象类习作的能力。当然,注意命题的全面性不是说考查点越多、覆盖面越大就越好。在考虑到考查点和覆盖面的同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力求做到各部分的比例适当。

3.注意命题内容的时代性。选取鲜活而富有时代特色的试题材料,是创新命题内容的重要途径。材料内容的选择充满时代气息。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开阔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如题目:根据情境写成语。2008年北京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提起当年人们欢庆申奥成功的情景,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__等成语。这样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的成语积累。又增强了试题内容的时代感。

三、创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形式

1.创新试题的题型。毋庸置疑,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练习形式,是语文试卷题型的主要依据。我们的考试命题也应该以现行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练习形式,以及每篇课文后面出现的练习形式为基本依据。

当然,命题形式以教材中出现的练习形式为基本依据,也不是说其他题型就不能设计了。一些有利于检测学生真实语文水平和能力,平时不需要教师训练,学生经过思考,也能作答的练习形式,完全可以设计。习作的命题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补充式命题(即半命题作文,如:我赢得了______),材料式命题、看图式命题、提纲式命题、话题式命题、整合拓展式命题(根据阅读理解题巧妙拓展)、直接式命题(传统的命题作文)、组合式命题(大小作结合。设计一组习作试题)。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4

一、确立新的指导思想

考试评价命题必须遵循《纲要》指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 考试命题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必须体现“依托文本, 放眼生活, 加强整合”的理念。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设计丰富新颖的试卷版面

好的试卷版面设计, 不仅可以愉悦学生的考试心情、答题的情趣, 还可以激发答题的灵性。

1.体现情趣性。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把试卷设计成“异彩纷呈”的版面。如“闯关型”, 即把试题归类成几个关:

第一关:常识与时事

第二关:积累与运用 (拼音王国、字词句大观园)

第三关:阅读与感悟 (回味课堂文化、阅读大舞台)

第四关:表达与交际 (口语交际展示台)

第五关:作文 (习作芳草地)

如“图文结合型”, 卷面由精美的可爱的卡通式的图画和试题相衬, 相得益彰, 趣味性强。如“浏览型”, 根据试题内容设计成几个旅游景点, 答题就像顺着旅游线路游玩一样, 令人心情愉悦, 乐趣横生。

此外, 还在卷面特设卷首语、卷尾语和卷中的“小贴士”。例如“闯关型”, 卷首语———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 六年级的课程你已经学习了, 怎么样, 学得不错吧?欢迎你来‘快乐大本营’闯关比赛。相信自己, 成功属于你!”卷尾语———成功的祝语:“恭喜你闯关成功!怎么样, 刺激吧?欢迎你下次再来‘快乐大本营’闯关比赛!”卷中语———“小贴士”:“加油哦, 成功就在眼前!”“你真厉害!闯过了这么多关。加把劲, 再创辉煌!”每一关 (题目要求) 都赋予了有趣称呼。如手拉手巧搭配 (填上合适的词) 、习作芳草地 (作文) 等。这种设计既能让试卷与学生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 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 增添答题的趣味性, 又能激发答题的欲望, 增强闯关的斗志。让考试变成了快乐的“闯营过关”的刺激历程。

2.体现系统性。试题内容的系统编排, 知识结构合理分配, 符合学生答题的逻辑思维。如六年级试题按“常识与时事+积累运用 (拼音、字词句) +阅读与感悟 (段篇) +表达与交际 (口语交际) +作文”进行编排, 由“基础———实践———感悟———创新”, 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系统性条理性强。

三、编排全方位的试题内容

语文命题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体现“大语文观”, 注重健康情意的渲染和引导。题型应多样化, 让学生考试就像吃大餐, 调节不同的口味, 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变化能力。

1.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考试内容要着重考查拼音、识字、写字、阅读、背诵、说话和习作等七个方面, 这些是语文的根, 语文的本。

[典型试题举例]

(1)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命题的价值取向, 很清楚:字音字形是基础。】

(2) 给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意思

(3) 下面两句话中的“才”字意思有什么不同?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渐渐地熄灭。

“才”表示火烧的时间____。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20分钟。

“才”表示战斗的时间____。

【这两道题目是对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字义理解能力的考查】

(4) 写出含有“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各一个。

____ ____ ____ ____

【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词语积累的情况。引导学生多积累词语, 灵活运用词语, 感受祖国文化语言的丰富】

(5) 《长征》中描写巧渡成功的愉快的诗句____。

描写强渡的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

【这道题的意图是检验背诵古诗词的情况, 引领学生多背诵诗词, 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 语文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命题时, 依托文本, 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题型, 不但加强了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 又能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运用, 以便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运用和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感悟, 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典型试题举例]

理解下图, 设置情境对话。

小红:____

阿姨:____

小红:____

阿姨:____

小红:____

【这道题综合性强, 既考查学生的观察理解图意能力, 又检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程度, 体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生活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命题应体现“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处处有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典型试题举例]

(1) 例如上题 (设置情境对话) , 具有生活性: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那么, 在完成这题时就得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回答就显得很容易。具有人文性:是考查学生对环保意识的看法, 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口语交际题, 意在构建了多元的对话平台, 让学生“对话”过程中感悟不断丰富, 价值意识不断丰盈】

(2) 阅读题:邱少云忍受烈火焚烧无法忍受的痛苦, 牺牲了。他这样做值吗?为什么?假如是你, 你打算怎么做?

【这道感悟题, 既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 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答题内容有一定的弹性和宽度, 个性化和人文性尽显】

(3) 作文题:小朋友, 在过去的岁月里, 是什么让你感动过?是你的亲人、同学、老师, 是一本好书、一处景物, 还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还是……请你以“让我感动的____”为题, 写一篇作文, 别忘了,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 注意不写错别字。

【这道作文题, 从范围来说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从内容来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主题上看容易确立。“作文难”将不再“难”, 换来的是有话可说, 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说真话, 表真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命题思想】

总之, 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 应以“素质教育为本”, 以“学生为本”, 紧跟时代步伐, 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以考试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感受语文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5

作者|十一

首先,认真审题是一定要做的,一些题目要求的重点、范围要清楚,明确题意,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一开始连题目要求都没有了解清楚的话,那么写的作文就有可能不符合题意,甚至出现跑题的情况。

其次,在弄清楚题目的要求之后,就要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认真的想想跟这个主题相关的材料有哪些,哪些方面是自己比较熟悉的,自己想去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这些事情想明白了,就可以围绕这个中心去写。

再次,材料确定好了,就要列提纲,让自己有个明确的思路,知道写作的顺序。内容要做到详略得当,不要无关紧要的内容写了一大堆,这个可以在草稿上写出来,明白其中的主次,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准确的把握好那个标准。

小学语文命题改革探究 篇6

在命题改革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教学情趣化,相对应的,语文试卷中,也要充满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不是为了追求趣味而趣味,是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之上,使试卷命题趣味化。

(一)命题语言趣味化

语文试卷应该不同于其他科目试卷,在题目语言上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传统的语文命题语言枯燥冰冷,充满程序化味道。比如改写句子、阅读回答问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面对这些字词要求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并没有深入思考,生硬之下效果不佳。学生对于自己只是成为一个学习行为的执行者,一定很不喜欢,怎么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呢?那么怎么改变命题语言呢?既然是语文试卷,那么完全可以运用语言工具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考试氛围,或者亲切的口吻,或者调侃的语气,或者期待的字词都可以很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请写出你喜欢的四个成语”“改写句子时间到了,加油啊”“开动脑筋,帮帮主人公吧”,诸如此类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命题语言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去回答问题,更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能力。

(二)命题设计趣味化

同一考试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命题设计,不同的命题设计可以测试出不同的学生水平。传统的考试命题设计单一枯燥,学生内心并不认可。作为教师和出题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之上,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如果能将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三者融为一体,这样的命题才可称之为有水平的命题。知识性是命题的出发点,这点相对容易做到,难在命题的趣味性和情感性,尤其是常年适应传统教育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趣味性和情感性命题一时难以适应。但不得不说的是,只有与时俱进,为教学改革配套考试改革,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试卷设计趣味化

一张试卷,除了题还是题,学生应付完这个应付那个,疲惫中常常会产生厌学心理。即使老师经常面对程式化的试卷,也会心生厌烦,何况做题的学生呢。所以在试卷设计方面若能插入些可爱的图片或者鼓励的图片,只要不分散学生注意力,效果一定非常不错。试卷具有亲和力,试题具有感性化,学生心情自然不错,答题就会事半功倍了。

二、人文性原则

考试改革应该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有与试卷对话的愿望。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承受挫折能力一般,易于产生压抑不安情绪。考试改革要有针对地消除学生的应试心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如果试卷卷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示语,比如“小朋友,努力啊,要认真啊”,让学生放松之下更好做题,试卷结束还可以写“恭喜,考试结束了”。如果每道题的题目教师都可以赋予人文情调,或者以对话的形式提问,或者用激励的语言出题,那么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语文教育的实质所在。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在考试改革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考试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重视不够。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比如写作,完全可以设计为“两只小熊为了饼干产生了矛盾,谁也不理谁了。如果你是熊妈妈,你怎么劝他们才能和好呢?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如此,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更展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过程性原则

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传统的考试往往注重最终的结果,通过结果判断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稍显偏颇。因为结果的得出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在过程中都有体现。所以考试改革应该能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进而在过程中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掌握程度。

语文考试文本阅读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在选择文本的时候不仅要看重文本的语言,还需要看它的思想和情感。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载体,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只把它当做考试的一段文字,而是情感的熏陶。考试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寻找文本,而是学生感知生活体验情感的不同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文本阅读中,虽然没有标准化试题,但是应该尽可能地去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其中思考分析进而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命题要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这才是人文教育落脚处。比如发问学生阅读之后的体会,让学生谈谈他欣赏的片段。此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此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传统的考试方式单一地考查学生背诵积累,为了分数,学生被动地背诵积累。如果考试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的意义,那么学生自然会自觉地积累背诵。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成功不仅需要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更新,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命题改革成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转变。就当前课程改革而言,命题改革虽然已经启动,但远不及其他方面改革的彻底和成功,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气进行命题改革的钻研,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使其成为教学相长的载体和学生学习的动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艺术 篇7

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推进, 小学数学命题回归教材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首选. 所谓命题回归教材就是指在契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基础上, 开发创新型教材,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而作为数学教学课本教材, 教材本身不仅只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到的最广泛的教学媒介, 其间接的更是学生的第一手学习资料, 是学生最亲密的学习材料之一. 只要留心, 用心思考, 就会发现教材中到处都是命题的好素材,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回归教材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改变数据, “原题”再现

在教材原题的基础上, 要遵循不改变题目本来情境、内容结构、文字表达, 仅仅对教材中的原题改变个别数据, 这种方法方便、快捷, 既能考察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能锻炼学生应变计算能力. 例如, 王大伯今年收获了2.4吨苹果, 其中一半以上达到一级质量标准, 其余达到二级质量标准. 如果分等级出售, 一级苹果每千克为2.4元, 二级苹果每千克为1.6元; 如果不分等级出售, 每千克为1.8元. 请你算一算, 怎样出售比较合适? (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25页. ) 这道题目可以直接将题中的2.4改为3.6即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出题教师不能随意改变数据, 要在出题前计算好, 明确可以得出结果, 此外这样的类型在整张试卷中所占比例不宜太大.

2. 改变情境, 编出耐人寻味的试题

在教材原题的基础上, 变换题目情境, 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技能, 增强试题的效果. 例如,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 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 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72页. ) 在此题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改变情境这样出题: 教师买了一些香蕉, 准备分给全班学生吃, 教师分出香蕉的一半还多2个送给了班长, 自己还剩30根, 求总共有多少根香蕉? 这样出题, 富有生活气息, 充满人性化. 但是要注意, 我们在变换试题情境时无形中也加大了试卷的难度. 所以在改变试题情境时要注意改变的“度”, 实际上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形式, 一份试卷中既要有变式题或灵活题, 也要有简单题或考察题.

二、走出教材, 紧扣生活, 体现应用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要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谓教学结合实际生活, 就是要以生活为学习来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紧扣生活, 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同样, 数学题目的命题离不开生活, 就是指在命题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 将现实和数学知识融合起来, 在试题设计上多花心思,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的基础上, 将数学知识巧妙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例如, 已知苹果2元/斤, 梨子4元/斤, 猕猴桃3元/斤, 现在你有十块钱, 要求正好用完, 你会买那些水果? 此题将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来设计符合自己的购买方案, 并且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无论学生采用何种解题思路去完成购买任务, 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具有展示的舞台, 让大多数学生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对一些事物有着初步的认识, 从而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

又如, 中国移动有两种通讯业务, 第一种是全球通每月月租费19元, 接听打出都是0.2元; 第二种是无月租, 接听打出0.3元. 若某人每月平均通话时间为150分钟, 那他应该选择那种业务? 每月话费多少? 若此人每月通话时间300分钟, 那应该选择哪种业务? 每月话费是多少?

与生活相关的题目还可以根据水费、电费、购物的发票、说明书、银行卡存折、电视节目时间表等多种不同的身边生活构成. 这样的题目不仅贴近学生生活,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将实际问题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语文测试命题的新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测试命题,测试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能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如果测试题摆脱不了“应试”的影子, 测试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就会使学生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的养成, 与考查内容相脱节, 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因此, 测试命题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

一、语文试题要注重整合, 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融会,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语文测试时, 加强试题内容的整合性, 可以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 加强基础知识方面的整合

测试题要力求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那么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整合就不容忽视。如:文字王国里有六兄弟, 老大叫mù, 老二叫mù, 老三叫mù, 老四、老五、老六叫mù、mó、mù。它们长得太像了, 名字也相近。人们常常认错, 张冠李戴, 闹出不少笑话。怎样才能不认错呢?聪聪想出了个好办法, 他说:“六兄弟性格各异, 老大——— (%%) 很好动, 肯出力, 喜欢征集财物;老二——— (%%) 性情温柔, 不好动, 但在演出服务时非常卖力, 是一位无名英雄;老三——— (%%) 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 常常思念远方的朋友;老四——— (%%) 性格孤僻, 喜欢傍晚时出现;老五——— (%%) 爱学习, 喜欢模仿, 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老六——— (%%) 则与众不同, 好玩土, 爱与去世的人在一起, 不大受人欢迎。这样一来, 是不是好认多了?”大家高兴地跳起来, 从此, 再也没人把这六兄弟认错了。

这类题目看似简单, 实则培养了学生辨认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融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人文教育于一体, 一举多得, 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题型。

(二) 加强综合能力的整合

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把尺子, 而且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因而命题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展示语文能力的机会。如:有人说, 春天是一个插花的能手。她把姹紫嫣红的花儿插满枝头, 使大地到处飘着清香。也有人说, 春天是一个活泼的仙女, 她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从寒冷的冬天里叫醒, 使大地一下子热闹起来。你认为春天是什么呢?放飞你的想象, 也写一写春天是什么吧。

这道题给了学生一个熟悉而富有诗意的话题:“春天是什么”,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发挥想象, 才能写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学生的答案是多彩的, 既充满了童趣又闪烁着灵性, 写出了许多诗一样的语言。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个性创新能力, 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 加强学科间的知识整合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 许多大文学家往往在各个方面都很精通。在语文测试中注重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大语文观”, 对学生今后的语文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了古诗《望庐山瀑布》, 你愿意画一幅瀑布图吗?并在旁边写几句游览庐山的导游词。如:算一算这位老人多少岁?乾隆: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 , 纪晓岚:古稀双庆, 更多一度春秋 (%%) 。如:以“树”为话题, 仿写几句歌词:有一首歌叫《好大一棵树》, 我想:老师是一棵树, 一棵青青的树, 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饱满的种子;妈妈是一棵树, (%%%%%%) , (%%%%%%) ; (%%) 是一棵树, (%%%%%%) , (%%%%%%) 。以上试题将语文与社会、数学、音乐、自然、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寓读、思、猜、算、写、绘画及语言交际等能力考查于一体,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试题要重视积累, 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测试中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察, 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积累,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 考查应设置语言情境

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 学生获得的知识才鲜活。如:1.每逢佳节, 身在他乡的人们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诗句:“ (%%%%%%) , (%%%%%%) ”是对思念家乡人们的最好写照。2. (横线上填成语) 孩子们 (%%%%%%) 的儿童节终于到了, 校园里处处 (%%%%%%) , 同学们个个显得 (%%%%%%) 、 (%%%%%%) 。上述试题设置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 要求学生填写所积累的适合于这一语境的句子, 这是活的语文。实际上暗示了老师和学生, 无论是什么经典的语言,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才是有意义的。

(二) 考察应兼顾课外阅读

《标准》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大阅读量。各年级都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总量, 倡导“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但如果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考试不涉及课外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因此, 积累与运用的考察应兼顾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情节, 谈一谈阅读这部小说最深的一点感受。书名:《%%%%%%》;情节:%%%%%%;感受:%%%%%%。这类课外阅读题, 既紧扣文本, 又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三) 考查应强化综合运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而不是将语文肢解成一项一项的单项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所以, 积累与运用考查命题应该强化综合运用。如:校园的花坛里开满了鲜花。为了爱护这些花草树木, 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 请你写一句容易使人接受的话 (请勿使用“禁止”之类的词语, 字数不超过20个) 。这类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学生既要认读, 又要理解, 还考查了探索、评价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要完成这个题目, 不仅在内容上要动脑筋, 而且在语言方式上也要动脑筋。

三、语文试题要链接生活, 折射出应用的价值

语文源于生活, 因此, 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来学语文、用语文。在测试中要力求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考查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一) 试题要取材于身边的生活

贴近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考试命题直接取材于生活, 不仅有趣, 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如:改一改这些广告词中的谐音成语你能恢复它们的面目吗?码到成功——— (%%) ;一名惊人——— (%%) ;咳不容缓——— (%%) ;骑乐无穷——— (%%) ;默默无蚊——— (%%) ;衣衣不舍——— (%%) 。这一题取材于生活中的广告, 学生每天都接触到, 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让学生对广告“猜一猜“、“改一改“、“评一评“、“写一写”, 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生活化的熏陶, 让学生觉得语文在生活中是触手可及的, 是活生生的, 是有价值的。

(二) 试题要模拟生活情境

测试中模拟生活情境, 可以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学语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如:假设你遇到一位从外地来本地的游客, 他好奇地询问你一些情况。你准备向客人做怎样热情而精彩的介绍?请写下来。游客:小朋友, 你们这儿哪个地方最值得参观?我说: (%%%%%%%%) 游客:呀, 真美。我一定去游赏。那么, 你们这儿哪种特产值得看看、尝尝?我说: (%%%%%%%%) 。这类试题要求介绍家乡的秀丽山川、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 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也是学生可能遇到的生活场景。这样生活化的试题, 使学生的灵性被充分激活, 答案精彩纷呈。这种试题既让学生生动展示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又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利用语文与人进行沟通的快乐, 体会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题命题 篇9

纵观五、六年级的人教版教科书, 其内容安排凸显了“阅读教学”的特点。以五年级下册为例, 第五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 让学生在改编的名著中感受蔺相如、诸葛亮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感悟写人的方法;第七组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 其意图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 命题时应加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 还应全力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关于阅读题的命题方法很多, 怎样才能做到科学、优化, 实现检测阅读习惯培养、促进阅读方法运用的目的呢?这是命题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课内阅读, 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择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语段、优秀的诗文都是课内阅读的经典范例, 因此, “阅读”的命题首先应立足课内。

例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内容略, 五年级) 题目:

(1) 这个片段主要写了的情景。摔跤前, 嘎子和小胖墩势均力敌;摔跤时, 起初, 嘎子仿佛

;比赛中, 嘎子跟小胖墩揪在了一起;最后嘎

子。

(2) “起初, 小嘎子抖擞精神,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 动转不灵, 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总想使巧招, 下冷绊子, 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个句子是对嘎子的、

、描写, 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认识了一

个的嘎子。

(3) “下冷绊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文中说的“”, 现实生活中常常比喻。

(4) 本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 如“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等运用了修辞手法, 把嘎子比做了, 我感受到了嘎子的特点。我还会找出一句来好好体会:。

这个片段选自《人物描写一组》, 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要求感受嘎子、王熙凤、严监生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一题, 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什么, 按什么顺序写的, 嘎子在每个环节的表现如何, 通过概括全文的内容、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考查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实际上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二题, 考查学生对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情况, 其实是提示学生人物的形象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心理、行动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的;第三题, 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 灵活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题, 先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语言表达的魅力, 再让学生从文中另找一个句子加以品读、体会, 由扶到放。

二、课外阅读, 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的考查如果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 不仅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检测, 也能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的积累。

例如:《对一朵花的微笑》 (内容略, 六年级) 题目:

(1) 第一眼看到《对一朵花的微笑》这个题目时, 我最想提的一个问题是。

(2) 仔细读了一两遍后, 我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 阅读第6-8自然段, 我一边读一边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忘了对一朵花微笑, 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呢?

(4) 读完全文, 我对“对一朵花的微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这篇短文的试题设计中, 较为突出的是题目描述。以“我”的在场设计题目, 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过程指导性。我们常常关注设计中的题目内容, 却很少关注表现这个内容的题目形式, 这样的阅读题表述, 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提示, 阅读路径的指导。这些热情而充满鼓励的语言使得学生感觉到命题者和他站在一起, 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10

一、示联系供条件展思维

每道试题都有未知答案。破解这个未知答案, 必须依据题意展开从未知找已知, 从此找彼, 从现象找本质, 从部分找整体等众多方面的思维活动。其间, 所要寻找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或事物间的联系。教育心理表明, 联系是思维的必要条件, 没有条件就很难或无法进行思维。特别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 其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尤其需要在试题中揭示联系, 提供条件, 让学生展开思维。从这一意义上说, 出一道有价值的好题目, 关键在于能否恰到好处地、或明或隐地、从多角度提示联系, 以提供展开思维、解题作答的条件。如三年级试题:请联系课文语境, 给下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最为准确的一个解释条, 并在序号上打上“√”。“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解释条: (1) 向外透, 往上升; (2) 不顾; (3) 冒失; (4) 用假的充当真的; (5) 富有生命力。

此题的价值, 在于为学生提示了众多展开思维解题作答的关联链:1、题干“联系课文”为“带点的字”选择一个准确的解释条, 提示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2、题中提供的五个解释条, 提示了未知与新知、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多角度的联系。试题单一, 但达到了既考语文又发展思维的双重目的。

二、用直观丰感知活思维

有三份六年级试卷, 均有一道考查书写能力的试题。要求是把题中所提供的一句七字名言正确、规范地抄写在指定的空白处。其空白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空白, 从一定意义上说都属直观材料。教育心理指出, 在这些直观材料的作用下, 学生头脑中会形成程度不一、角度不同的感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等思维的基础。如图3所示的田字格常规又简单, 但从它身上学生至少能得到:田字格是方块, 中间的横竖线标示左右、上下相等, 几个田字格连在一起是个整齐划一的长方整体等感性知识。据此, 依据题目要求, 学生可进行如下思维活动:一联, 即联系学过已知的书写知识与技能;二析, 即分析题中所示的名言格句;三对, 即所要写的字与田字格相对照;四提高, 即再次认识到汉字要写成方块, 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笔划位置, 全句抄写要做到整齐、匀称、流畅。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按题抄写。整个过程, 既有语文书写基本功的训练与考查,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可见命题中适当运用直观的确能提高试题的效率与价值。

就直观而言, 以上三个图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图2比图1强, 图3比图2、图1好。这就告诉我们, 特别是需要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的时候, 如对文章难点的理解, 像六年级《詹天佑》一文中“人”字形线路结构设计的考查;还有文章结构顺序的理解, 像五年级《草船借箭》中借箭过程的梳理, 均可采取模象直观。命题中既要尽量运用直观, 又要注意适度。

三、重语言导积累拓思维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语言积累”已经引起关注, 具体反映在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语言积累的命题。就我县近三年小学毕业考的语文试卷来说, 主要表现在:1、把“语言积累”单独作为一块, 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并列于卷面;2、占适当比分, 约为全卷百分的四分之一;3、考查面广, 内含字、词、句、篇、标点、修辞等;4、题型多样, 如词语积累, 题型有四大项即 (1) 按要求写词语; (2) 按要求填词语; (3) 按结构模式写词语; (4) 根据具体语境填词语, 及七个小项即 (1) 写出带有寓言故事的词语; (2) 写出含有反义词的词语; (3) 写出带有某一个字又表示某一意思的词语; (4) 按照规定意思写词语; (5) 联系上下文写歇后语、名言或对联; (6) 照样子写词语; (7) 给指定的字组词, 至少写五个以上。

这样的关注, 无疑是对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落实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二是体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如六年级的词语积累试题:“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带有‘视’字又表示‘看不起’意思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这道题, 首先要分析题意, 综合题目提供的条件与要求。接着要联系已知, 弄清“视”字的意思, 并用系统法把相应的词语归入“视”字系统。然后, 又以“看不起”为依据对系统里所有的词进行比较归类, 再从中选三个填入横线。这里的“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比较”“归类”均为思维活动。其间, 既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又在对所有带“视”字词语进行归纳整理的同时实现词语的积累。不难看出, 此时倘若拥有的词语不多, 也很自然地束缚和影响上述思维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这正如教育心理所揭示的规律:思维需要语言参与, 语言又能促使思维更有效。语言越丰富, 思维越有效。

四、设情境提问题激思维

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语文试题同样需要创设一定的试题情境。命题时, 引入或创设与试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 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意思, 激起学生质疑解难的欲望。因此, 一道好试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渠道很多, 下面依据思维启发规律提三个创设处。

1、试题材料与所考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处。

如六年级的一道习作考题:“同学们, 在学习生活中, 每个人都付出过爱, 也接受过爱。这些爱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们。请围绕‘爱’写一篇有中心且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的习作, 题目自定。”

如果仅以“围绕‘爱’写一篇习作”作为试题, 或许学生可以做, 但要做好就有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 从教育心理来说, 既没有习作的要求, 更是缺少试题材料与所考知识技能的衔接。而上例前半部分所示的“学习生活中”“付出或接受过爱”“打动我们”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激发了学生思维。另外, 试题后半部分画横线部分也指明了习作的要求。这样, 在此基础上再设问题情境——“围绕‘爱’写一篇习作”就容易多了。

2、试题材料与语言表达之间的连接处。

请看六年级一道试题:先阅读一段文字, 再填上适当的诗句。初春, 我信步来到郊外, 柔和的春风拂面而来, 好舒服。的确是“________。”瞧, 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禁不住吟起朱熹的诗句:“________。”春天如此充满生机, 可要珍惜这春光哟, 不是说“________”吗?

此题所问均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 而这些语境既是问题情境, 也是试题材料与语言表达之间的连接桥梁。学生只要弄清语境所提供的“春风吹拂好舒服”“花儿竞相开放”“珍惜春光”的情境, 即可激发他们沿着“桥梁”去筛选符合问题的诗句。

3、试题材料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疑惑处。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命题的思考 篇11

一、命题应力求“三贴近”

(一)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生性活泼,喜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一成不变的命题形式会使学生厌倦。充满情趣的命题最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醒儿童的灵性。如,图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命题中应尽可能地插入学生喜欢的动物植物以及富有情趣的画面,使卷面赏心悦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亲和力。

案例一(一年级):连线题。左边一竖排出现漂亮的图画:汽车、苹果、信件、萝卜、衣服、小熊,右边一竖排出现相应的音节词语。

案例二(一年级):请你观察图画,根据画面将词语填在句子中。(1)空中飘着________;(2)远处有________;(3)草地上有________;(4)________和________在游泳;(5)________和________在快乐地跑着。

以上两个案例的设计是一年级学生最喜爱的形式,图文并茂。案例一改变了单调的默写拼音的声母、韵母。这样的命题降低了难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案例二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中,理解了词句,培养了语感。

(二)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因此,在命题设计中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锻炼。

案例(2007年扬州市广陵区小学毕业试题):习作。日常生活中,我们虽没有那么多的大喜大悲,但平淡中处处有真爱(与前面出现的短文内容相关)。请选择你身上的一个爱的故事,写下来。

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词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一种由课内向课外知识的自觉补充和延伸,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

新课程规定,习作的命题教学应生活化,尽量让学生个个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就要我们制定灵活、自由、宽泛的习作命题,尽可能地面向学生的学习实际、挖掘其生活积累。案例中的习作提示成为一个引子,诱发出学生丰富的生活闪回和情感记忆。

(三)贴近学生的情感意向

我们的命题设计可采用小学生喜欢的形式,如,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故事表演,检验口语交际能力;评选出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小小专家组”,检测朗读水平;以家庭为单位,合办“亲子手抄报”,检测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命题的形式多样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命题应做到“三重视”

(一)重视“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命题应包括拼音、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等各个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新课程要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但并不是不要基础。当然这部分的命题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

案例(2007年扬州市广陵区小学毕业试卷):填空。你的同伴总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思进取,你可以用一个名句劝导他:________;当他抱怨学习太苦时,《三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能给他一些启发。

往年检测名人名言、成语等,经常让学生默写或补充半句,而这个案例,提供给学生运用环境。

(二)重视“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即根据命题的需要、巧妙设置发散性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案例(2007年扬州市广陵区小学语文毕业试卷):第四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短文略)请你为这则通讯报道设计一个标题:________;读了这则报道,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倡导人们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________。

此题设题灵活,很有创意,有极强的语文味。

(三)重视“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程目标是综合的,语文学习的内容是综合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综合的,涉及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试卷,要测试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三年级):品味古诗。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诗仙”和“诗圣”的两首古诗,我喜欢其中的《》,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研究:(1)这首诗应该用________语气来读,它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2)我会默:________;(3)我会画:________;(4)我还知道他写过《 》、《 》。案例检测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命题应注重“两加强”

(一)加强“多元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行为”,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重感悟的特点,自然学生对材料的反映也是多元的。所以,命题的设计也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命题时,可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题目内容。

案例(三年级):填空。你最爱读的课文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课文中出现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你最爱读的课外书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

这些题目均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多元空间。

(二)加强“课内外的适度延伸”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适度延伸。作为命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如,案例(二年级):课文中“烈日当空,连树的叶子都晒蔫了”,这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生活中,“骄阳似火”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等。再如,三年级练习中,学习了成语“刮骨疗毒”, 可设计命题检测学生是否了解这个成语典故,主人公是谁等。

命题内容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将视野延伸到了课外。这就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 篇12

一、试卷情景的设置

试卷实质上代表的就是一组问题设置的情景,儿童所处年龄的特征、生活经验的相似程度与试卷情景的宽松程度一起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即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等。对此,为学生设置一个宽松和谐的试卷情景成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的考试氛围中保持积极的心态,答题潜能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 卷首寄语一定要温馨真诚

语文试卷的卷首往往是学生拿到试卷后关注的第一部分内容,如果卷首只是冷冰冰的“请同学们自主答题,禁止抄袭、讨论”,恐怕学生原本的紧张又会加深。不妨试一试用老朋友般真诚的语气,如:“亲爱的同学们,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又掌握了很多新的知识,在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要对你们自己充满信心哟!”这样的卷首语必然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安慰他们紧张的心情,同时赋予他们积极的心态。

2. 卷中设计一定要生动有趣

卷中题目的设计是整张考卷的重中之重。为了让题目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通过题目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思想,教师可以在试题上下一番狠功夫,传统的“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名称可改为学生比较喜欢的“基础闯关”“快乐ABC”“当回裁判员”等趣味十足的名称。题目的设置还可以采用亲切问候的方式来拉近学生与试卷的距离。以下面一题为例:“企鹅先生想要找河对岸的北极熊小姐,但是桥上有缺口,企鹅先生在河对岸急得直跺脚,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吧!只要小朋友仔细读读下面的词语并填出正确答案,就可以帮助企鹅先生过河呢。”这样的卷中设计使得紧张枯燥的考试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不会再感受到机械与单调,这正是新课标精髓所在。

3. 卷尾设计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检查

考试作为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平等对话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试卷时,教师一定要将激励学生的语言巧妙糅合进去,尤其是卷尾,可以适当添加提醒学生对试卷进行检查的语句,如“恭喜你做完整张试卷了”的鼓励,“为了不留下遗憾再检查一遍试卷”的亲切嘱咐,等等。此外,在试卷上还可以留下专门的空白栏目,供学生在拿到评分完毕的试卷后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对本次考试加以反思。

二、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一定要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的要求。语文学习应当是生活的,语文评价也应当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就意味着语文考试一定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重点考查。在经过大量语文实践之后,学生才能够运用知识积累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来,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三、灵活多变的命题方式

语文考试应当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尽量将人文教育性填充进试题中,多多尝试灵活多变、充满情趣的命题方式,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以二年级词语接龙的试题为例: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先对题型以及题干所举出的例子进行观察与分析以得出题目隐藏的一般规律,仔细斟酌之后才能够开始答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积极的培养与发挥。

四、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语文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进行评价,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前提。对此,教师在命题时一定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需求差异。

1. 多项同类型同等水平试题的设计

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出发,多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多样化呈现同一试题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个性化答题的需求。以一道五年级试题为例,题目要求学生将“清”和“然”这两个字分别扩充为四个词语,再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填充在句子中的括号里以保证语句通顺,这实际上就是同类型同等水平试题的多项设计。

2.多项同类型不同水平试题的设计

设计多项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试题,实质上就是让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从本身兴趣出发自主选择与自己水平、学习方式相适应的题目,这样的命题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与考试的积极性,且能够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真正的关注与尊重。以写作题目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三个不同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并进行写作,这样的方式十分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加入没有统一答案的开放性试题

对语文试卷进行命题时,教师应当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学习个性的表现施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没有统一答案的试题能够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题目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试卷中,没有统一答案的试题通常为阅读题。以五年级一篇题为“含羞草为什么不羞了”的阅读题为例,在文本后面,命题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请同学们帮助含羞草重新回到害羞的状态。这一问题在文章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相应的解答,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之后再根据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

六、试题紧抓热点、与时俱进

在对小学语文试卷进行命题时,教师还要改变以往内容呆板、陈旧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学会捕捉热点、与时俱进。学生在解答新颖的题目时才能够切实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鲜活。教师在命题时,可以利用2015年8月份的“天津大爆炸”事件,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画一张慰问卡,寄给在爆炸事件中痛失亲人的英雄家属们。制作慰问卡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也考查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对促进学生学科整体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案例记录下一篇:机动车污染防治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