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共12篇)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1
先看一则我在从教生涯中遇到的事例:班上有一名语文成绩非常好的同学, 在一次大型考试中, 现代文阅读部分交了白卷。事后了解到并不是这位同学不会做, 而是不愿意做。原因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学生完全沉浸于优美的意境之中, 但是出的题目不是让概括大意就是让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的美被这些命题破坏殆尽。
从历年语文高考的出题规则来看, 现代文阅读部分所选取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很具有文学欣赏性的美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 不从文学的实质出发, 而是对此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 完全违背了文学阅读欣赏的规律, 学生自然从中感受不到美的存在, 更何谈理解?
其实对于对文学实质的认识,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比较深刻的表述了,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诗言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 它决定了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诗经》在先秦时期的地位除了“礼”“乐”以外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比拟的。上古时期的文学观念是一个大文学混融的状态, 文史哲不分, 诗乐舞一体, 但随着对诗歌认识的深入, 人们对文学的认识逐渐锁定在《诗经》上, 《诗经》俨然已经成为了贵族子弟修身养性的教材。所以对《诗》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对文学的认识。对诗歌最早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就是上文提到的“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的序中指出了“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这种提法在先秦文献中可以找到根据:《尚书·尧典》说:“帝 (舜) 曰: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这一时期“诗言志”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专指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通过“赋诗言志”和“作诗言志”两种途径, 把诗歌言志的功能集中到了社交的场合, 从而再彰显赋诗者和作诗者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随着诗歌作用的不断被深化, 它的“情”的一方面逐渐被认可, 到战国后期和汉代, “诗言志”出现了另一条明晰的线索, 就是“诗缘情”。“诗缘情”虽在晋代才正式被提出, 但在这之前已经被赋予了“诗言志”的个人感情成分了。“志”不再只是指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负, 而是开始倾向于个人感情方面了, 被礼教长久束缚的“情”开始正大光明地走入了文学领域, 并且永久占领了文坛。所以倾注了作者真感情的作品往往都会成为经典之作。因此,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 挖掘文学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成为文学欣赏的一个主要目的, 并通过此而达到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共鸣。这可以说是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从古至今的一条定律。
但是纵观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课堂, 又有多少家在阅读方面真正注意到了这一点呢?“挖掘文学作品所抒发的感情”这条文学欣赏从古至今的定律为什么偏偏在给学生传递“真善美”的语文学科上断了链呢?答案再明显不过了, 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没有指向这里, 高考的语文阅读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
一、命题失真
高考的作用和地位使得老师和同学的平时训练必以高考为准则。高考的命题指向也就决定了课堂的训练内容。而纵观近些年各地的语文高考试卷,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阅读命题方面, 命题者为了不使自己的题目因说不清而引发争议, 就先在文本中找到可以作为答案的信息点, 然后围绕它再设计问题。而同学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也往往不求甚解, 只在书中找到原文即可得高分。例如2008年的全国卷II第17题第一问:“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蕴含命题和答案的段落:
“然而, 今天的马缨花, 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 一个是照相的底片, 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 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 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 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段落中已经明显提到旧时的马缨花是“影”,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 作者心中的“光与影的对比”很显然就是旧时的马缨花和现在的马缨花的对比。没有任何深入思考的必要, 也就没有深思熟虑后得到答案的快感, 更谈不上真正去理解文章, 欣赏文章的美。
就是因为这些高考命题和所谓的准确答案, 致力于高考研究的老师们才得出了“用原文作答”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样急功近利的命题, 这样浅尝辄止的训练, 势必影响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这样的命题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 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学”, 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方法去阅读散文必然会让美文失去文学的本质, 作者倾注的感情在这里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答案失真
我认为高考阅读的答案过于死板。一方面, 过于强调思维结果的考查, 对思维过程不够重视。标准化试题的结构决定了考生只能根据命题者的思路去确定答案, 考生即使有独特新颖的见解也不敢表达出来。另一方面, 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确立, 对个体思维差异不够重视。因为高考命题经常试图将那些主观性很强, 需要读者感悟、体验等情感参与的所有内容如文学作品欣赏尽可能的“标准化”, 所以, 答案就表现为评分时追求答案的整齐划一, 忽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与内在需求。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先来看一下原文: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 三面沙丘, 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 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 因在玉门关以南, 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 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 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 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 “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从原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古阳关闻名遐迩的原因, 即是地理位置、文化底蕴等, 如果作答的话需要稍加展开, 但是我们看一下答案: (1) 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2) 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3) 王维《渭城曲》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4)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标准答案后附有说明:四个给分点, 答对一个给一分。需要说明的是这道题4分。如此严丝合缝的命题分值和答案要点, 一般的学生肯定难以领会, 尤其是第四点, 不少学生都没有将它列入答案中。这道题的答案可以说是高考阅读命题答案中的典型代表, 按点给分, 整齐划一。这样对阅卷者来说非常轻松, 可是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很幸运了。学生必须按照命题者得的思路答题, 否则就有可能丢分。这样的标准答案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桎梏, 也是对文学阅读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 我们的高考阅读命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对于散文的欣赏, 如果只是仅仅明白某些字词句的含义, 只是挖空心思地寻找题目和答案的紧密对应, 那么现代文阅读部分可以完全取消。因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们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思维来阅读散文, 停留在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与前后照应, 从而忽略了散文作为文学的最根本的特质, 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抛弃了根本, 现代文阅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理由, 学生们从中感受不到真善美, 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也就难怪他们不愿意用心做甚至交白卷了。
应当肯定,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例如, 命题指导思想已由当初的“不离纲, 不离本”, 转变到前几年的“不超纲、不超本”, 再转变到现在的“基于大纲, 但不拘泥于大纲”, 由单纯的“知识立意”转为“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相结合”, 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试题中也不乏一些立意新颖、突出综合素质考核的闪光个案, 尤其是写作方面。但我仍然觉得, 语文高考命题的改革力度不够, 只是局部有了一些微调, 尚未从结构和根本上很好地实现“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相结合”等主旨, 尤其是在阅读方面。从传统的理念出发, 摆脱那种繁琐不堪而又故作神秘的标准化试题, 实现高考语文阅读的根本改革, 学生就会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体会到阅读、表达、创造的乐趣, 将语文教学成功地回归到人性、人情、人文的轨道上来, 语文教学与评价就会完美地得到统一。这不仅是语文的大幸, 而且是教育的大幸。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J].高教研究, 2000.02.
[2]葛云杰.语文高考命题取向的反思与展望[J].现代语文, 2006.01.
[3]马伯成.展望2004年高考语文阅试题考查重点[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4.04.
[4]徐敢良.从科举之废看高考语文改革[J].黑河学刊, 2006.07.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2
pets-4 阅读理解出题题型比较固定,每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不同。考生应该摸清各种题型的特点,形成一套固定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下面我们为考生总结了各类题型的特点及解答技巧:
1.主旨题
(1)文章主旨给出的四种形式:文首,文中,文尾,没有明确主旨(需总结).
(2)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
不管它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都作为最后一道题去做,因为做完其他题以后会对主旨的理解有帮助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主旨在文章中间的情况(非文首文尾),遇到文章前后段意思转折,提高警惕
(3)主旨题的注意事项: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的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 thus, but, however, in short等等
(4)主旨题的选项特点:
正确选项特点:不出现细节信息;不含过分肯定或绝对意义的词干扰项特点:细节信息明显;过于笼统
2.作者观点和态度题
(1)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作者观点一般与文章主旨相关联
(2)新趋势:
不仅局限于作者的态度,而发展到问文中某人对某事物的态度
选项可能不再是态度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词语,而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词
一般带有绝对化或过于强烈的表示必错,如:strong,complete,entire,enthusiastic等
持有保留态度的比较客观,常常是正确选项,如:reserved,qualified,tempered,guarded,consent等
1. 词义/句义题
(1)对词义考察的两种方式:
超纲词义含义推断;熟词生义或是在特定场合的意思
(2)词义题的解题技巧:
根据上下文进行推理猜测,两个原则
<1>不管这个词多超纲,根据上下文都能得出其意思
<2>不管这个词多熟悉,都要通过上下文得出其在特定场合的意思
正确选项不是熟词的常规含义
(3)猜测词义的方法:
构词法:根据词根,词缀判断词义
词性加搭配:先判断生词在文章中的词性,再看它与哪些词语可以搭配,最后根据自己的常识推测
找同义词,同义解释,反义词,反义解释:在上下文中找出生词的其他表示方法,由此推断其含义
找同位词:上下文中有可能有类似生词出现的句子的平行结构,找出其中和生词处于同一位置的词去推测
(4)句义题的解题技巧
正确选项不含有意义过于绝对化的词语,而是使用不肯定语气或意义解释深刻
含原文词或短语越多,就越不可能是正确选项
4.推理引申题
(1)推理引申题干扰项的特点
是原文的简单复述,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把直接表达当作间接推理
看似从原文推断出来的结论,然而实际上与原文不符,如因果倒置,手段变目的等
根据考生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但是却不是基于文章,一切以文章为准
推理过头,引申过渡
(2)推理引申题正确选项的特点
不是文中明确说明的内容,没有引申推理就不是正确选项
正确选项大多含义深刻,不是常识选项
(3)解题时注意事项
注意那些似乎话中有话的的间接表达句,它们往往采用说半句,打比喻,反着说的方式,让考生有推理的余地
注意含义深刻或结构复杂的句子.考生对作者表达的意思能不能一下子看透,也是命题点所在
5.事实细节题
(1)事实细节题的正确选项特点
一般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但是不可能与阅读材料一模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 。
题干+正确选项的信息值等于或者约等于原文中某句的信息值
体现中心思想,一篇考研试题的细节与主旨直接关联
(2)事实细节题干扰选项的特点
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是原文信息,但是不是题目要求的内容
符合常识,但不是文章内容
与原句的内容极为相似,只是在程度上有些变动
(3)事实细节题的解题技巧
主旨与细节是相辅相成的,确定了主题,才能深刻理解材料的作用.同样,对具体细节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就能更好的判明主题
文章的事实细节内容不会孤立的出现,它与前后的内容密切相关,考生要善于利用因果,类比,时间,空间的关系将零碎的细节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看细节内容要“跳出来”看,即要对文章的组织结构有很清楚的认识,然后判断这个细节为什么主题服务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3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型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重要句子的含意。该题型包括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两种:
1、词语理解
(1)命题规律:大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的规范义。
(2)答题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3)典型例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不是作者的故乡,而是鲁迅先生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鲁迅的故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句子理解
(1)命题规律:高考大纲要求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2)答题技巧: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典型例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要分析此句的表现手法,即运用了比喻和夸张;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即体现心的边疆的广大对人的意义,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说明了我们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分析综合型
1、命题规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命题形式有:文中刻画的人、物、事,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2、答题技巧。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方法: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要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3、典型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我们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在本段中,可以找出“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听祖母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音容笑貌”等关键语句,然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三、鉴赏评价型
1、人物形象分析型
(1)命题规律: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小说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如: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①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象的意义;②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典型例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这个老狐狸,嘴倒甜!……竟一脸的灿烂。
分析: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应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表明驼爷毫不退缩、忠于职守、坦荡、镇定、自信的优秀品质。
2、技巧分析型
(1)命题规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表现手法的技巧,有材料安排的技巧,有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的技巧,但不论哪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的作用和效果。在高考中,技巧分析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此手法在文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3)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下面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此题主要根据提干中的提示——“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解答。首先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商量”、“耳语”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从“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可知这是比喻手法,而“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和“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而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步骤二)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命题规律: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常见题型有: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概括材料本身的观点。
(2)答题技巧: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可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3)典型例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问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分析:我们应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了首领”,得知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从“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看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刚好得出5个信息点。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考点主要是考查从整体上对全文或有关重点文段的思想观点、关键内容、陈述目的等的理解,侧重于对主要信息进行确认、筛选、辨别、评价,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其难点是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理解,也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势必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命题规律:请联系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2)答题技巧:应注意: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但以上所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是针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展开来谈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现代文阅读题题目如何变换花样,都不会脱离课标规定的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考点,掌握了命题规律,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明确了它与题目的联系,就可以从容应对,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②毕淑敏《造心》,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④柯灵《乡土情结》,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⑤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春季卷。
⑥周 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4
关键词:命题特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对策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分量较重,共三十分,占总分的20%,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一些学生形容做此部分题目如“雾里看花”心中无数。那么如何“拨开迷雾,得庐山真面目”,圆满完成现代文阅读试题作答呢? 根据几年复习应考的体会,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所谓命题特点,说到底就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考什么首先是题目材料选择的问题,对此《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福建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与往年保持一致,体现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体现高考遵循“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 材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最重要的是考点定位。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概念,而考阅读能力。2014年福建省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置与往年全国卷大致相同。第1卷仍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辨别分析文意,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以及归纳重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第II卷主要考查阅读作品整体感知的基本能力,重点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筛选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鉴贵作品表达技巧等能力。
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考什么,只是认识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特点之一,不仅要全面认识命题特点,还要了解怎么考。选择题无论是选错或选对, 命题思路都是渗入一些与题干要求不相合的干扰项,用以迷惑考生。这些错误答案主要从逻辑角度设误,常用设误方法有曲解原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因果混乱。如果第1卷选择题考查侧重思维的逻辑性、理解的准确性和推断的严密性,那么第II卷的简答题则侧重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分析的透彻性和联想的广泛性,不但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材料, 还考查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恰当。这类题目的题干不但交代命题的指向性,而且指出一些技术性要求,更重要的是命题的编制常和文章体裁紧密相关,特别对语言、结构、形象等艺术特点的分析,注重鉴赏评价。
总而言之,福建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紧扣《考试说明》,大体如旧,略有创新,难度平和。
二、应试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 ,提高整体阅读文章的能力 。
所谓整体阅读,指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明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什么材料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是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认识问题或者认识理解不到位,则对具体题目的解答难以准确到位。所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树立整体阅读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分 段把握 ,定位对比 ,相互印证 。
通过整体阅读文章,大致抓住文章主旨,对其内容已基本清楚,但要调察细微,辨识细节、正确判断作答,必须分段把握,定位对比。“分段把握”就是在充分了解全文和命题指向、解题要求后,逐段把握重点、对应句段,仔细分析。所谓定位对比即让关键词、关键句或者解释关键词、关键句的试题备选答案与相关词或句“定位对比”,通过比较找出答案。
3.掌握分析和综合方法 。
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阐释;综合,就是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本质的联系。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及作品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呢? 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要分析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再依据逻辑关系,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综合特点。要对一个事物、一种说理进行恰当的分析,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文化修养。
4.提 高评价 、鉴赏能力 。
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尤为重要。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要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特点不同,阅读理解应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情节,塑造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阅读则需要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同时学生理论素养不够,对评价标准不了解是做题的一大障碍。
5.针 对命题特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
针对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材料选择上的盲目性。选择阅读材料时应兼顾科技文和社科类文章,更重要的是在题型上使之与高考一致,从信息筛选、提取角度设计练习,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针对文学作品阅读材料的特点,增加相关体裁的文学理论素材,加强对相关体裁的阅读训练。
针对试题编制的特点,可以强化两方面练习:第一,对选择题,做完明确答案后,从命题角度加以审视,明确命题意图和设题角度,认识干扰项编制的特点,增强对选择性命题方式的理性认识。第二,做简答题,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克服答题的随意性。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5
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版),考研英语阅读题型没有任何变化。阅读对于考生来说,几乎直接决定考试成败,也是历年考试的难点。下面就给大家对大纲要求做一个深度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复习建议。
一、大纲要求及对应题型
根据20考研英语大纲:大纲要求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3%),还应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等。具体内容及对应的题型如下:
1) 理解主旨要义――→主旨大意题
2)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事实细节题
3) 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推理判断题
4)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推理判断题
5)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词汇短语题
6) 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推理判断题
7)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观点态度题
8) 区分论点和论据――→主旨大意题
当然,以上分类只是一个粗线划分,不排除很多题型兼而有之,如有些细节题离不开推断,主旨题也需要对细节的兼顾等。
二、命题总体原则
(一)文章总体分析
从文章题材方面看,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医学、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社会、环境、人口、科普,以及其他社会热点问题,偏向社会和人文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类文章。题材主要突现当年或前一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主要是西方国家如美、英、加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和热点问题。但对考生来说,一般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带有普及性的社会生活类、科普类以及商业经济类的文章。
从试题结构看,阅读A部分文章自开始从五篇文章改为四篇,每篇由4~6个段落构成(偶尔有例外情况)。每篇文章由400~500个单词构成(因为,考纲对四篇文章的总词汇量要求在1600个左右,而实际情况是,每篇文章词汇量低于400则篇幅较小,词汇量高于500则篇幅过大,这就决定了每篇文章词汇量分布比较均匀,实际词汇量一般在1700~1800之间)。
关于命题员选取阅读文章的`标准问题,这里提醒考生,那种带有很强专业性的、生僻的话题、娱乐类话题、敏感话题(如政党政治、宗教、种族冲突等)绝对不会被选取,因为作为一种国内最高级别统考形式的考试,它要兼顾到各个背景层次的考生,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正面导向性。所以,考生毋庸担心遇到完全陌生的题材,更没有必要为提高阅读应试能力而刻意地大量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的社会、教育、经济、科技等专栏文章(当然,时间富余的考生可用它来培养一下英语学习兴趣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对于应试来说,在休闲时间阅读一点相关内容的中文杂志期刊可能更有效率)。
对于文章从哪里选取、选取什么样的体裁这两个问题,对于考生来说,实在没有太多了解的必要,徒增一些心里负担,能奇迹般地遇上一篇自己读过的文章的概率在万分之一,考生不可能为这万分之一的概率去把所有的杂志读一遍。考生需要牢记,阅读理解的文章是按语法规则连接词汇而成的。也就是说,不论什么题材或体裁的文章都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只要词汇都认识,又能理解基本的语句结构,那么任何普及性题材或者体裁的文章都能理解(但理解的程度则会由于各自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题目命制基本原则
1),试题应该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命题,即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评价目标和试卷结构进行命题。命题内容不超过大纲的评价目标,题型和题量也严格按照大纲的规定命制。在选取A部分的文章时,要注意文章的选材范围和难度,力图让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要使试题具有适当的难度和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以实现考试目标。
2),试题指向性必须清楚、准确、周密,易于理解,不出偏题怪题(比如需要借助文章内容以外信息解答的试题,或者说文章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完成题目的解答)。试题应避免科学性错误,还应避免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答案要求明确、合理、唯一。
3),文章、题目安排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方便考生逐步进入答题状态,消除因试题安排不合理导致对考生评价的偏差。(因此,考生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尽量依照试题的顺序进行答题,对于确实有疑问的试题可以暂时跳过,作上记号,等完成其他题目以后待有富余时间重新作答。)
4),题目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迷惑性,但答案必须唯一,不能有模棱两可的答案,只要学生寻着正确的逻辑思维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5),试题中无科学性错误。语言正确、地道、得体、简洁;指令清楚、准确、周密,易于理解。题目设计应基本上涉及到整篇文章的各个段落。题目设置顺序应与文章内容顺序对应。
三、复习方法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6
从2011年各地中考英语试题中的阅读分量来看,每份试题中阅读理解都有3~5篇,分值在30~40分,这还不包括与阅读能力紧密相关的完形填空题。总的来说北京中考英语命题还是比较稳定的,2014年的阅读理解的易中难比例仍会保持在6:2:2,试题难度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能否在阅读理解上取得高分直接关系着中考英语的成败。
那么,如何积极备战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一、要尽早熟悉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趋向
未雨绸缪,尽早熟悉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趋向,无疑是广大初中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备战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起点。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阅读的命题趋势。阅读理解的内容:科普类文章增多,略少于故事类文章;关注时事热点的新闻类文章增多;阅读材料的篇幅加长;阅读体裁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常有一篇图表类文章。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语言技能,话题覆盖面广
阅读试题题材面广、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语言材料知识性强,生动幽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人文趣事、学校生活、娱乐运动、日常生活、疾病健康、创业励志、交通运输等。试卷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能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发挥正常水平,体现语言的文化性和语言学习与时俱进的特色。
例如:
【2013年温州市中考英语】阅读A篇介绍了英国的海德公园、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加拿大的班夫公园和英国的伦敦国家大剧院。阅读B篇讲述的是发明橡胶雨衣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阅读D是一篇小科普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光伏发电,列举了其好处以及有待克服的困难。
2. 语言地道,接轨育人
试卷的语言地道新颖。试题设计均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逻辑性强。语言材料知识性强,生动幽默,又不乏教育意义,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试卷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体现语言的文化性和语言学习与时俱进的特色。
例如:
【2013年宁波市中考英语】阅读视野无极限,试卷选材注重价值引导,兄弟情谊、对往事的回顾、智慧的真谛、励志语录等主题都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如阅读A篇未选用常见的信息搜索类应用文,而选用了一首主题为“祖母讲述老照片的故事”的儿童叙事诗,为阅读板块增添了强烈的文学气息;B篇中的智慧故事发人深省;C篇的环保话题借作者的个人视角,通过火烈鸟的迁徙托物言志。
3. 原汁原味,考点科学
例如:
【2013年上海市中考英语】阅读语篇均选自英语原版材料,语言自然,题材丰富,题裁多样。有交流学生的海外经历,有关于梦想的励志故事,有介绍与室友的相处之道,有对摆脱网瘾的建议。既注重对语段与语篇整体理解的考核,也注重考核学生对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并表达观点的能力。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自拟标题,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多元表达。“词汇选择”以讲述英国学生假期活动的语篇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在语篇中理解和应用词汇的能力,体现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渗透。
二、要在训练中及时总结并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的答题策略
在全面了解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趋向后,考生要有的放矢,在平时的阅读理解训练中及时总结并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的答题策略。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常用的有效的答题策略。
1. 心理战术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阅读时要摒除杂念,心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恐慌或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2. 阅读速度
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是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的正确率。因此,阅读理解的功夫应下在平时。多分析题型,多了解考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
要提高视读的速度,考阅读理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考的是考试速度。因此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习惯。切不可在个别难懂的词句上磨蹭,只要全篇理解了,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去猜测,去推断。对文章的评价分析,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原意,而不能按你自己的意愿去想当然。切记:一想当然,就会出错。
3. 避难就易
要注意试题难易,应暂时绕开那些少数较难的题目,先做最有把握、最熟悉的题目,也就是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题目。而对于那些要通过对文章归纳判断、逻辑推理的题目,需要再对全文快速阅读,仔细分析思考,反复比较、推敲选出正确答案。若文章短可先读短文,后看文后题目;如果文章太长,你可以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这样可以帮助你摒除杂念,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正确性。要善于找关键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头一句话,这些往往就是关键句,可以帮助你掌握文章的全貌,理解文章的主题。此外,还应该细读文章,因为有的试题是考细节。可以边读边用铅笔做标记,把有关的地方画出来。凡逢人物就圈起来,看完一数,有几个圈就是几个人,一目了然。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主要采取大量阅读和限时阅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每天读四篇题材各样的小短文。最好是限时阅读,在阅读中,要注意抓住中心思想(main idea),以及文中出现的who、where、when、what及why等关键词。
语言技能是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对阅读理解,看似抽象的考察,需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多听,多读,多写。听和阅读理解中的阅读是输入的过程,阅读理解中的理解和写作表达是输出的过程,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需要全面把握。阅读理解的功夫应下在平时。多分析题型,多了解考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那么, 如何有效落实这些目标进行阅读试题的编制呢?笔者通过对阅读试题命题现状的透视, 作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
阅读试题命题现状透视
【试题传真】
1.认真阅读短文, 完成下列题目。
(1) 看拼音写词语。
(2)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错别字, 并修改在横线上。
(3) 把文中带问号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二年级试题《我爱我的家》
2.阅读短文, 完成练习。
(1) 初看文题《小鸟, 我们的朋友》,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2) 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真心喜爱小鸟吗?如果喜爱, 请你做下面几道题:
A.写出几种自己喜爱的鸟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请你为“爱鸟日”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多写不限)
——六年级试题《小鸟, 我们的朋友》
【透视思考】
新课改以来, 随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研究, 语文试题命题的研究也随之跟进, 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就试卷的整体而言, 大多数试卷的命题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冷面孔”、“单一面孔”, 努力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呈现于学生眼前。但是, 就阅读测试命题的本质来看, 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水平测试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阅读测试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1.泛化——包罗万象, 重面面俱到, 缺“语文味”。
目前, 好多阅读试题的命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选用一两篇文章, 从字词句段、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理解、感悟等方面命题, 按部就班, 面面俱到, 什么都考, 抓不住重点。
如上述试题1, 看拼音写词语、修改错别字、改换句式, 这些题目完全可以脱离短文的语言环境独立进行测试, 没有从真正的阅读能力视角出发进行考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由此可知, 阅读测试的命题出发点, 必须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力”——搜集力、解读力、思考力、评价力。比照这一评价目标, 目前的许多阅读测试题普遍缺乏“语文味”。
2.虚化——避实就虚, 重形式翻新, 轻实质研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 一些题型借着“人文化”的口号, 形式不断翻新, 但命题教师的深入思考却没有及时跟进, 导致只重形式创新, 轻实质研究。
如上述试题2, 让学生提问, 应是阅读教学承担的功能, 阅读测试有必要考吗?况且这样的命题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质疑能力, 缺乏“效度”。又如, 为“爱鸟日”活动写宣传标语, 命题的创意不错, 能从应用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 但由于命题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 没有提出明确的表达要求, 比如字数多少、表现手法等等, 要求过于宽泛, 因而也不能真正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试题命题有效性探索
透过现象看本质, 繁华落尽见真淳。如何摆脱那些偏离语文本位、忽视考察实质的弊病, 真正基于生本, 把握目标, 进行阅读试题的命题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遵循课程标准, 把握阅读评价目标
1.紧扣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科学体现学段特点。
【试题传真】
(1) 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短文的内容 (不超过20字) 。
——四年级试题《一碗馄饨》
(2) 短文中加点的几个词都用得很恰当,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加以赏析, 结合短文说说它好在哪里。
——六年级试题《洁白的木槿花》
【命题思考】
目前, 第二、三学段的阅读试题普遍存在着命题目标不明的现象, 究其原因, 是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对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到位。
上述两个阅读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学段教学目标。试题 (1)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意, 直指阅读力的核心——搜集力,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试题 (2) , 则要求学生选择赏析加点词, 是对阅读力重要指标“评价力”的检测。到了第三学段, “理解词语”就不仅仅只是“理解”了, 而且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 辨别其感情色彩,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试题的命题, 既要注意阅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细心区分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异同点, 精准体现其“螺旋上升”的特点;还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在这个学段, 教材教到什么程度, 学生掌握哪些能力, 都要做到科学有效, 从而准确把握阅读试题命题的“导航标”。
2.紧扣阅读评价的本位目标, 努力体现能力核心。
【试题传真】
母豹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 如果动物界进行“感动年度动物”的评选, 请你模仿借鉴下面例子为母豹写一段颁奖词。
例: (给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略)
给母豹的颁奖词:
——六年级试题《母爱的距离》
【命题思考】
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低, 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呈现的。阅读试题, 要努力检测学生的“言语综合素养”, 体现语文的应有之味。
上述试题, 既具有综合性, 又具有开放性, 综合了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对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 写颁奖词必须要读懂故事内容, 整体把握故事主人公的形象, 感悟其精神;再次是必须运用恰当的、精练的语句进行表述, 符合颁奖词的要求, 是对语言综合灵活运用的检测。试题语文味浓, 体现了阅读评价的学科本位。
那么, 就阅读评价来说, 究竟怎样紧扣本位目标, 把握哪些清晰的要素?笔者认为,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对阅读材料的感知。即对文本材料的激活, 通过阅读, 扩充词汇量, 将“消极语汇”激活为“积极语汇”, 如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句子等;
(2) 对阅读信息的筛选。即能透过阅读材料的诸多信息, 把握关键性的内容, 如文中关键词句的筛选、重组等;
(3) 对潜在信息的探求。即能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信息 (包括情感) 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能力;
(4) 对文本信息的归纳。即对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 重新表达, 如概括阅读材料的大意, 基于语境的词句重组等。
(5) 对阅读材料的鉴赏。即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主体性的思考和解读, 进而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想法和新的感受等。
基于以上阅读能力的几个要素, 阅读试题的命题应努力从“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这样的能力层面进行, 真正检测学生的“阅读力”。
二、“三维”有机统一, 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1.固本正源, 落实知识技能检测。
【试题传真】
(1) 根据拼音, 在短文方格处正确、工整地写出汉字。
“潮来了!”随着一声喊叫, 的人群一下子起来……
——四年级试题《钱塘大潮天下奇观》
(2) 阅读短文, 完成下列练习 (部分) 。
仿照课文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句式, 你能写上两三句话吗?
——六年级试题《匆匆》
【命题思考】
阅读需要积累, 也应体现在阅读试题中。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广读熟背, 强化积累, 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因此, 阅读测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 体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检测。当学生有了比较丰厚的语言知识储备, 自然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 最终达到在积累中创新的目的。
阅读测试的命题要注重培养能力。要依据课程目标, 紧扣教材内容,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兼顾语文基本能力检测, 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如上述试题中的看拼音写词语, 就是该册教材“读读写写”中词语的活用, 对句式的仿写, 是基于主题理解之上的句式迁移运用, 体现了夯实基础知识、活用基本技能的理念。
2.相机渗透, 注重过程方法引领。
【试题传真】
阅读短文, 完成下列各题。
(1) 请先静下心来把短文读两遍,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认真作答。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张读书小卡片。可以是提纲摘要式, 也可以用表格式等。
【命题思考】
上述试题看似简简单单, 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体现了基础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某种层面上来讲,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知识和能力更重要。“静下心来把短文读两遍”, 要求学生注重答题前的静心阅读, 重视的是过程, 使其养成静心默读思考的答题习惯;“做读书小卡片”既是平时阅读中的一种重要习惯, 还体现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不仅考查了学生根据要求提取信息的能力, 还渗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和归纳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涵养”特征, 它需要慢慢“调理”, 循序渐进。阅读试题的命题要多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 加强渗透, 注重过程方法的引领, 如沉入文本亲历阅读, 梳理和勾画学习时的思维轨迹, 归纳和整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3.精心设计, 体现人文关怀教育。
【试题传真】
第一站:快乐知识餐——我一定能准确而规范地把汉字写出来!
第二站:益智趣味园——我要对文中的小朋友说, 学习应该_________。
第三站:挑战聪明泉——我能读懂,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二年级试题
【命题思考】
母语教育要使学生享受到母语的魅力所带来的乐趣和动力, 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阅读测试命题要在保证命题科学性、语文味的同时, 关注阅读材料和试题形式的人文性。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做到文质兼美, 文体多变, 还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试题形式应立足人文, 以情趣生动的新姿态,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使学生以自主、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答题之中。如上述试题, 题型设计富有童趣, 这种充满挑战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儿童的心理, 容易引起儿童探索的欲望。
三、注重开放视野, 检测整体语文素养
1.基于教材, 向课内外开放, 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
【试题传真】
(1) “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 强调了_______,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___________的特点。
(2) 朗读这段话的语调应该是 ( ) 。
A.平静B.激昂C.忧伤D.喜悦
——六年级试题《只有一个地球》
【命题思考】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依托, 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教材, 用足用好教材, 在此基础上再向课外开放, 适当超越。作为小学语文的考试应该是水平的测试, 不能过于注重选择和甄别的功能, 不宜随意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
阅读测试的命题要向课堂开放。学生在阅读课上习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在考试中均应得到相应的检测, 以体现“学考合一”的思想。如上述试题中的“本来”一词的内在含义和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是第三学段说明文阅读的要点, 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本题还联系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书面考查学生的朗读技能, 衡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及对作品情感的正确把握能力。
阅读试题的命题还要努力建立课本与课外的联系, 以教材为基点适当向课外开放、向生活开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理解, 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2.组块检测, 向总目标开放, 体现深广的阅读理念。
【试题传真】
阅读一组短文, 答题 (短文略) 。
(1) 蝉和狐狸 (2) 狐狸和葡萄 (3) 狐狸和葡萄
第1~3题, 分别阅读第 (1) ~ (3) 则寓言故事, 包括语境中选词、关键词理解、想象补白等题型。第4题, 综合答题, 感受寓言特点, 比较狐狸的不同形象。
——六年级试题
【命题思考】
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拥有一定的阅读量”两大块。从“质”和“量”的角度出发, 阅读试题的命题不应囿于单一的、短小篇幅的材料阅读, 而应走向更真实的、具有广度、深度的实质性阅读。为此, 阅读试题的命题可以努力尝试组块阅读, 努力使阅读“增量”, 使语文教学“增量”。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8
一、阅读命题应始于学段目标、基于学生生本
首先, PISA测试主要考察15岁左右义务教育后期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这就说明测试的范围是有规定的, 标准是有要求的。同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中也对每个学段明确了阅读目标, 那么阅读命题首先应该紧扣目标, 不超标、不降标。
其次, PISA强调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与我国课改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阅读命题体现生本理念, 就需要关注学生整体情况,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命题。课标中提出的课程设计总思路也是如此:在总目标之下, 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 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再次, 命题除了遵循学生对于趣味性的追求之外, 还要有真正的收获和提升。PISA测试理念中讲究的就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个体参与度和关注度。课标中也多次提到, 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而兴趣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提升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二、阅读命题应体现语文特点、注重能力取向
PISA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尤其是终身学习观的形成, 学生阅读素养的检测也应当随之发生变化。简单讲, 就是不仅仅考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相关能力, 还需要考查其一生中在接触各种阅读材料、处于不同生活环境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小学中高段阅读命题中, 也应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展现。
1.学法为先, 以检测阅读学习方法立足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 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阅读成了每时每刻需要进行的事项, 这就使我们的传统阅读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在平时的阅读训练尤其是阅读命题中适当增加材料数量, 运用高效速读的多种方法, 才能调控好注意力, 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不仅要提速还必须讲求效果。尤其对小学高段学生来说, 所学知识是需要精研细读才能深入理解并真正收获。那么, 在高速之中相应要求正确率的提高, 即检测阅读的效度。比如快速归纳段意、快速提炼中心、快速划分段落、快速理解文中句子、快速理解文中词语、快速理解写作特点等。
最后在阅读测试中应追求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检测其语言综合运用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阅读命题需要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方法, 给学生展示个性的题型舞台,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 发挥主动性和个性。
2.学识为重, 以落实文本知识内容支撑
在小学语文课内课外的阅读材料中, 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识”无外乎文本内容、主题中心和表达方法。所以, 首先, 要在命题中把握好内容考点, 考查的知识点不能泛泛无效或偏难怪异, 而应是真正抓住要点、学生需要提升的重点。其次, 母语教育要使学生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和动力, 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教材文本的主题基础之上, 作些情感的升华, 体现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享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教育。最后, 还要关注高段学生对于文章表达、顺序和方法的领悟。这个关于文字“排列组合”的奥秘, 也是课标在高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着重提出的一点。
3.学力为终, 以评估学生阅读能力回归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PISA所测试的阅读素养主要就是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对阅读材料总体理解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释文本的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和评鉴欣赏能力。在命题中侧重如上能力的提升和训练, 才是命题工作的最终回归。
(1) 升级“总体理解”能力
“总体理解”其实就是目前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需要习得的重要能力, 即把握文本整体内容。但不同的是, 我们命题中出现的往往是类似一个片段、一篇文章的连续文本, PISA考查的是非连续文本的整体内容把握。此文本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 而是由图表构成文本。
【分析思考】此题为2000年PISA阅读测试中的图表题, 除以上两个问题之外, 还有关于乍得湖中水牛、犀牛、河马等野生动物数量图表, 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确立观点的能力。这样的命题升级, 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总体理解”的能力。
(2) 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也是阅读命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PISA测试的信息寻找题型中, 常常会通过提示学生三个步骤的方法, 获得正确信息:浏览搜寻—分类选择—辨别确定, 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分析思考】在用于信息获取的评估文本中, 往往会如上例所示, 很多信息处于句子层面, 或隐藏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句子、段落中。学生首先通过浏览文本, 搜寻信息的基本元素:特征、时间、背景等;而当信息出现混淆的时候, 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最后辨别确定正确信息。上题花蜜的三个主要来源, 就是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甄别, 才能排除错误信息获得正确答案。
(3) 点睛“解释文本”能力
解释文本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各个文本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对文本逻辑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此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是目前小学阶段儿童普遍缺乏的一项能力, 它的提升不仅是对阅读进行关键一步的扩展, 更能使阅读者形成对文本更具体、更完整的理解。“解释文本”出现的形式可以是从文中推断含义, 了解某一特定人物的情感或言行意图等。如在某些阅读题中会出现想象人物心理活动、推测事件发展结果等。多些这样的点睛之笔, 就会教给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 提高推断信息的能力。
(4) 强调“思考判断”能力
思考文本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联系, 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或评价文本观点内容。其实, 很多阅读题中都会采用这样的命题方法,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中, 可以是从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就文本直接提供的观点进行论述, 这些都是对“思考判断”能力的重要提升练习。如某些阅读题中会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先提取信息、了解观点及论据, 而后将自己生活中与文本信息相联系的知识建构起来, 来写写自己的观点。
(5) 培养“评鉴欣赏”能力
PISA阅读测试中需要学生确定或评论文章的风格, 以及作者的意图、态度。其实, 这就是要求小学高段阅读检测中考查学生的“评鉴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中, 不仅要大致理解文本内容, 掌握核心观点, 而且还要能发现文本表达上的微小差别。同时, 还要求学生在欣赏评鉴时能够选择文本重要部分, 舍弃次要部分, 在感受、理解作者观点再整合相关内容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命题应创设生活情境, 强调内外兼修
1.选材追求生活链接, 学以致用
在PISA阅读测试中, “阅读素养”被定义为“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 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这里的“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和课标中“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其实是同一个话题, 意在阅读积累和理解向生活开放, 在特定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么, 命题材料的选择同样需要追求生活链接, 学以致用。
(1) 引入“非连续文本”, 倡导应用性
目前对小学语文高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 往往集中在以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散文类型上。此外, PISA还增加被称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 包括:数据表格、图标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等, 要求学生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
【分析思考】这样的测试完全有别于我们印象中的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题, 而这样的题目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反观我们的阅读命题, 文学性较强、侧重精神层面的题型完全占据卷面, 部分课外阅读也是与学生课本配套的文本材料, 离学生的实际应用比较遥远。
(2) 实现“多元化检测”, 追求生活性
按照PISA的观点, 成人是在特定“背景”下来阅读文字材料, 所以阅读素养测评提供的文本必须具备背景要素, 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 其检测材料包括:个人信件、小说、传记;规章、通知、布告、计划方案;课本、地图、纲要;手册、报告、说明书、备忘录;等等。其实, 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内容。事实上, 阅读练习和测试肯定不能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的空中楼阁, 而应该实实在在可以为生活所用, 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所用。令人欣喜的是,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及相关阅读测试中留言条、建议书、说明书等应用性材料已经有所增加并不断地改革变化。
2. 形式倡导鲜活情趣, 兴味盎然
虽同处于小学高段, 但是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还多有不同, 因此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所以在命题时, 可以适度放开, 尽量使形式新颖有创新, 使文本情境更丰富, 如此才能增强命题的趣味性、活泼性, 适宜小学生完成阅读练习。
【分析思考】古诗的考查不再是简单的默写, 而是创设写作中的实际情境, 这就是形式上的变化。同时, 古诗和作文, 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方面, 在这样的命题中结合起来, 成为学生真实可感的情境, 就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经验, 去积极地解决问题。
而体裁形式的多样化, 亦能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往往不同的体裁, 命题的策略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写人文本以提炼人物性格为重点, 写景文本以感受景物特点为核心, 记事文本则以理清脉络事件为要素;还有童话、寓言、诗歌、说明文等体裁, 只有形式多变, 才能产生丰富的命题内容, 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命题形式, 更具亲和力、生命力, 也必定会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学习的快乐。
3. 内容博采课内课外, 融会贯通
PISA阅读测试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 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其实,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来也是人们提倡的阅读经验。课标中, 对于每个学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 其中小学高段学生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 命题的理念也理应是内外兼修, 融会贯通。选择适宜的、多元的课外阅读材料, 并交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检测出真正阅读水平的首要保障。将课内所学的内容主题、写作特点、文章体裁等, 在PISA倡导的“阅读情境”特点下进行全面拓展, 在命题中展示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的阅读成果、收获、策略, 解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困难与疑问, 真正厚积薄发。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9
一、展现语文“两味”:文化味与人性味, 凸显语文“两感”:唯美感与厚重感
试题要展示出语文的韵味, 这是命题的基本要求。2015年全国各套试题中都有体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亲情友情、讴歌人性的善良等民族美好道德及情感的基本取向。
1. 传承传统文化, 展示语文魅力。试题的阅读材料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展示文化魅力。如江西南昌卷《< 汉字书法之美> 自序》以童年时练习书法的经历, 感悟汉字之美及书法蕴涵的品德修养。山东聊城卷《素颜如雪》中展示了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 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北京卷《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直言: 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湖南株洲卷《军机处:在帝国的夹缝中》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宫廷要害之处军机处, 感悟博大的宫廷文化。
2. 感悟文化之美, 考查文化功底。命题者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以文化作为思考的切入口, 品味文化, 检测文化功底。如:
例1. (2015·湖南长沙) 借助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 具体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长沙人喜欢吃辣的原因。
【链接材料】长沙人不分男女老幼, 普遍嗜辣, 所谓“长沙人有一怪, 不放辣椒不成菜”。 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 被称为“送饭菜”。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 再碾成粉, 使用方便;或剁成辣椒酱, 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 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 可长期保鲜, 四时皆备。据研究, 长沙人嗜辣与嗜苦的原因如出一辙。
例2. (2015·四川成都) 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 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 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適戍渔阳, 九百人屯大泽乡。
B.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例1关于饮食文化, 例2关于传统礼仪文化, 都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题目直接考查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检测文化知识的底蕴。
3.品味语言之美, 体验唯美情感。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是语文审美的重要方面, 各地语文试题中处处可见踪影。如:
例3. (2015·湖南长沙) 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我的生命中, 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 只是, 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 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 拂去灰尘, 晶莹的光亮, 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 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这类试题主要通过学生对题中语言或者修辞的赏析, 挖掘出文字背后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让学生来一次审美的感悟与熏陶, 体味语文之美。它考查学生品味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检测语文欣赏能力及综合素养。
二、聚焦了语文“两点”:热点与正能量, 关注了语文“两性”:科学性与思辨性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1.聚焦生活热点, 弘扬社会正能量。郴州卷 《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关注了科技发展, 文化传承的紧迫性。衡阳卷《聚焦 “PM2.5”》关注社会焦点环境保护问题。邵阳卷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关注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长沙卷《幸福的篮子》关注快生活节奏下的都市情感问题。北京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社会大事件南水北调工程。重庆卷《我的暖, 一寸长》、杭州卷《继父》都是讴歌了父爱的伟大, 弥漫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与爱的力量。一般来说, 实用类作品阅读展示当今科技的最新成果, 文学类作品阅读涉及亲情、 友情、师生情等美好的人性。如长沙卷“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黄冈卷 “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 对此, 你肯定很有感受,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看法”。这些考题都要求考生在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基础上谈自己的感悟。
2.了解前沿科技知识, 在人文熏陶的基础上培养理性的思辨思维。如娄底卷 《“超速高铁”比飞机还快》, 广州卷《数字时代, 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荆门卷《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韶关卷《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 益阳卷《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黄冈卷《“看脸社会”的悲哀》, 重庆卷《怎样的“水土”才养人》等, 选材与命题都围绕着前沿科技及理性思维。如:山东济宁卷问题“通观全文, 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对“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这个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 不要盲目跟风。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 脚踏实地, 生活充实, 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明确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要寻找多角度思辨。
三、紧扣课后“思考与练习”:巧做知识迁移与题目变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贯通起来, 联在一起。以课后“思考与联系”题为母题, 对知识做迁移与变式又是一大亮点。
例4. (2015·浙江湖州卷) 结合上下文, 品味下列句子, 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 正万籁俱静, 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
例5. (2015·湖南衡阳卷) 请赏析第9段的划线句。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 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 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 激动地吭吭巴巴, “谢谢您, 唐先生, 真谢谢您……”
例6. (2015·湖南益阳卷) 试简要分析第③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教材之中找到相对应的母题。例4题对应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课“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语句题, 都是考查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例5题对应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6课“思考与练习”中“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性格?”都是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例6题对应语文版7年级下册第8课《少年爱因斯坦》“思考与练习”第二题“下面句子在课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两题都是围绕句子在全文中的结构来设题。据统计, 很多中考真题都能够在“思考与练习”中找到对应的母题。
针对以上的命题特点, 我们从以下这些方面做好准备, 轻松应对2016年中考阅读复习。
一、研究语文考试说明与样卷, 准确把握命题范围与题型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 它对命题范围, 考点及能力层次, 试卷结构及难易程度与分布, 题型等做了具体的要求。对考试说明要做纵向的对比与分析, 明确与上一年比较的变化之处, 以便准确地做好复习的针对性。如2015年长沙考试说明与2014年长沙考试说明相比, 变化如下:“积累与运用”部分增加了“传统文化常识”和“综合探究”的考查, “阅读与鉴赏”部分调整了古诗词、文言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题量与分值;“写作”部分调整了分值。样卷是考试说明的进一步细化, 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究样卷以考点为基础对它进行变形演练。对必考点、常考点、易出错考点多花点时间巩固, 对新考点多加以练习。这样, 对复习备考教学的方向就十分清楚了。
二、以课后“思考与练习”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做好知识的迁移
我们要对7至9年级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分文体、分知识点、分答题方式等做归纳整理, 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然后, 通过课外材料的练习, 做好迁移, 融会贯通, 这样就能够在考场上得心应手了。
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篇10
关键词:阅读理解,设题分类,解题技巧
一、阅读的地位、考查特点及考纲对阅读的要求
(一) 阅读的地位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英语命题在此方面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阅读培养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集中呈现在读的方面。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 阅读理解无疑是考查的重点, 能否做好阅读理解, 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二) 阅读理解的考查特点
高考试题选材真实地道, 题材广泛, 涵盖人文、科技、社会、教育、文化、环保、体育等各方面;材料选择注重思想性和实用性, 兼具时代性和新颖性, 同时关注语言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语篇、语境的整体把握和深层理解。
(三) 考纲对阅读的要求
《考试大纲》对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是: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如公告、说明、广告等, 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命题者应根据大纲及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题, 题目应有据可依。另外, 测试专家们对测试的内容选择、文章长度及高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都做出了相应验证, 这就为教学及命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考阅读设题分类及做题技巧
根据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六项要求, 命题者们一般将阅读理解题归纳为以下几类: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综合推理题、概括归纳题、词义句意理解题、作者态度与观点类等。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的几大重点, 分别谈谈其设题方式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 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首先要做到掌握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 它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就像是一棵大树, 你应从树干看起, 俯瞰或是仰视, 不要被它的枝繁叶茂所迷惑而一一去啃树叶。学生要想充分的理解主题句, 需要会“掕”主干,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死啃哪片“叶子”。
解题时, 首先应抓住主题句。他们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也就是说每段的首句或尾句都有可能是重点句。同时, 对于每段文章的中心句进行总结。其次, 应抓住文章的逻辑线索, 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 寻找上下文的思路。
(二) 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某一细节或重要事实进行辨认和理解。其信息一般都设在原文的某一段落中, 在文中可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 但答案往往与原文中的语句并非完全一样, 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相同的意思。做题时需要回视原文找到信息点, 并对其进行信息加工, 选出答案。
细节理解题一般分为两类:
1.事实细节题。
2.细节推理题。
教材的编辑在所选文章中也会兼顾细节和推理这两点, 如牛津版模块八阅读部分设计了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 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感兴趣, 却不足以向我们揭示整个故事, 在设计练习时, C1练习中就细节理解涉及一些习题, 而一系列悬念还需要去设想和推理。因此, 根据细节进行推理是进一步的技能考查, 这类题型要在浏览原文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节排查和推理。拿2010重庆卷为例, 细节题共9个, 其中细节推理题三个, 足见其重要性。
(三) 词义理解题
词义理解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标。词义理解与否往往会影响到对全文的准确把握程度。鉴于这类题型往往只要求考生能够对短文中的某个生词、熟词 (熟词新义) 、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并选出准确的定义, 或者确定原文中某个代词的指代含义。在具体阅读过程中, 对于不妨碍全文理解和出现频率较低的词汇, 就跳过去, 以免影响速度, 做题时只需查找该词的语境, 联系上下文理解即可。
常见题型如:Theunderlinedwords“leisureindustry”in paragraph 3 refer to. (2010高考全国II C篇第52题)
A.transport to ski resorts
B.production of family cars
C.business of providing spare time enjoyments
D.part-time work for people living in the suburbs
对于学生而言, “leisure”即为陌生词汇, 但在具体做题过程中, 利用上下文语境、常识和语篇中反复出现的ski, resort, craze等词汇, 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来。
(四) 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文章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语篇逻辑关系, 从而领会细节的暗示, 通过已知信息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判断文章寓意等, 或由某一细节或描述推导出多选题的选项。
以2010年江苏高考卷为例, 一共8道推理判断题, 占阅读理解总分的一半以上, 而其他省市此类题也不亚于5~6个, 常见的提问方式: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ancestors of the Potter family most probably._______ (2010年江苏卷57题)
A.owned or drove a cart
B.made things with metals
C.made kitchen tools or contains
D.built houses and furniture
解题时由于文中第六段最后提到姓氏是Potter的人可能制作锅、盘之类的东西, 再结合下段内容可推测这种姓氏的祖先很可能制作厨房用具或容器, 因而答案为C选项。
(五) 概括归纳题
在词义与句意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上下文总结归纳段落大意, 对于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全文结构都是很重要的, 它重在考查读者的概括理解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一般有:
1.归纳一段大意
如Whatcanweconcludefromparagraph 2?
2.归纳多段大意或细节总结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agraphs?
解题方法指导: (1) 锁定相关段落, 缩小范围; (2) 抓住文章中连词, 如then、although、however等承接或转折词及序数词等提示性语句。
其余题型还有如:作者态度和观点类题、人物评价题型、计算推理题、指代替代关系题、文章出处及线索题等。在此, 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仅就几种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探索其设题与解题技巧。
三、解读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设题技巧
阅读理解文章体裁选择应多样化, 题材要新颖, 篇幅不宜过长, 要根据各省市的教育发展状况设题。
1.下面就阅读理解题目答案与干扰项进行分析。答案项一般设置如下
(1) 原文中所含信息; (2) 原文中可排除的信息; (3) 原文词句的近义词或相反结构; (4) 对某生词、长句或难句的诠释; (5) 对原文难句的推断或某种事实的归因分析; (6) 对原文作者态度的判断; (7) 对某种结果的计算; (8) 对某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大意总结。
2.一般情况下, 干扰项有如下几个特点, 学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1) 吻合原文信息, 但答非所问, 或在推理判断题中出现, 但此信息无需推断; (2) 符合日常生活常识或伦理, 但与文章内容无关; (3) 与原句内容近乎相似, 但却有所变动; (4) 整个句子一半正确, 一半错误; (5) 与原文不矛盾, 但却不能完全满足题目要求, 未能切中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维模式, 以偏概全, 或没有立足原文, 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正确答案应该切中题目主旨, 与原文意义一致, 不能似是而非, 应有所依据, 不能主观臆造。
总之, 高考题目虽然题材新颖, 变幻多端, 作为考生, 我们只要平时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水平, 扩大阅读的知识量, 再多了解、钻研一些命题、解题技巧, 就会拥有一双慧眼, “胸有伟略”, 临阵不慌, 在高考中取得辉煌战果。
参考文献
[1]英语考试研究 (2010·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与答题方法 篇11
一、常见命题角度
从最近五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文学作品阅读一般设计为4—5个题目,分值在17—22分之间。其常见考查角度通常为以下几类:
1. 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
【题目设计】分析字、词在文章中“指什么”,事物的“特点”,人物性格特点等。
【思路引擎】(1)筛选全文信息,找到题目涉及问题出现的位置,判断答案涵盖的范围;(2)在确定的范围内筛选适合题意的内容,逐条梳理相关信息;(3)整合筛选出来的内容,合并同类项,得出答案。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8题)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解题思路】首先,在文中找出对小花正面描写的段落,即第6、8、9自然段;其次,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能够体现小花特点的词语,如“美妍”“仅比米粒大小”“五颜六色”“坚忍不拔”“蓬蓬勃勃”“顽强”“美的萌芽”“稚嫩和孱弱”“纤细”“坚韧”“刚强”“博大”“璀璨”“明丽”等;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合并整合,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条答案来:a.美丽;b.纤弱,稚嫩;c.充满活力和生机;d.顽强,不怕困难。
2. 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题目设计】“为什么说……”,“……有何含义”。
这些句子一般是: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如比喻、象征、双关等;表达文章中心,揭示主旨的句子;内涵丰富,具有多层次含义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
【思路引擎】(1)答出词语或句子的表层内涵: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类比等手法的句子,要通过喻体把本体还原出来,答出作者用了这样一组意象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内涵丰富,具有多层次的含义的句子要答出句子在文章中表层的含义;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通过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答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析句子的深层内涵:联系文章主旨说明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解题思路】这里就应当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湿”字的多层含义:其表层意思是说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往往与水和河流密切相关;其深层含义是说这些人事浸润着深沉的情感,流动、鲜活、有生命,令人感动、催人泪下。这里的“湿”应当有“水”和“泪”这样的两层意思。
3. 鉴赏文章手法技巧
【题目设计】分析某一字、词、句或某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其关键词为 “好处”、“作用”、“表达效果”等。
设置此题的句子或短语,一般都是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或起到特殊结构作用的句子。这类题目可以考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也可以考查表现手法,结构手法。
【思路引擎】(1)从形式而言:应分析为这一字、词、句、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分析出这样写对文章的形象、情节、结构或主题有什么作用。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其中“比喻、拟人、想象”是手法,“生动形象”是其作用,“表现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则是对文章主题的表现。
4.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题目设计】对人或物形象的分析。
【思路引擎】(1)通过对人或物的描写,概括其外在的特点;(2)分析人或物的精神内涵。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解题思路】其中第一问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那么女主人公的形象应当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其外在是美丽,内在是纯朴和灵性。
5. 鉴赏语言特色
【题目设计】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归纳分析。
【思路引擎】 (1)表明自己观点。(2)联系文章的内容,举出论据,论证观点。
【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解题思路】答此题的时候就应当得出观点,并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认证。我们可以看一下参考答案,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言中是“多”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的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三个观点,分别引用原文进行了论证说明。
二、常规答题方法
1. 整体把握文章:直面一个阅读文段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迅速阅读全文,大致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脉络,大致把握各段的主要内容和层次间的关系;筛选出全文的中心句及各段的中心句,强化“文眼”意识。
2. 注重重要信息:(1)题目。标题往往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2)作者。如果这个作者你不熟悉,那也不必紧张,你不熟悉很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如果你熟悉他,就要尽量迅速搜索脑海里跟作者有关的信息: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者的一贯风格等。(3)注释。注释往往提示着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对文意理解有重要帮助的信息。比如同样的一篇文章放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的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3. 认真审题:命题角度是什么,我们就该采用哪一种思路和方法来回答。
4. 组织答案的优先级: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文章中没有可以直接作答的,就找文中的语句,组合作答;只有必须用自己的语句作答时(文章中没有可用的信息或题目要求必须用自己的话做答)再另起炉灶,自组答案。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
中学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命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命题
一、前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了解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阅读测试是检测考生阅读能力的手段。只有科学的测试方法才能检测出考生真正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
在内地中学阅读测试中现代文阅读阅读测试的重中之重。然而, 我们为现代文命题时并不是简单的出几篇短文、让学生做几道选择题、填空题, 很多因素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常模参照测试设计中, 怎么准确区分考生的优良中差, 用什么办法避免其他因素的负面作用, 提高测试的效度, 下面就这些方面试着进行论述。
测试类型可以有很多种, 祝新华教授提出:按测试方式分可以分为分立式测试, 综合式测试, 交际性测试三种;按答题形式分可以分为口语测试, 书面测试;按目的要求分可以分为能力测试和速度测试;按实施时间和功能分可以分为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按分数参照点分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试和目标参照测试;最后按测试组织者分可以分为标准化测试和教师自编测试。这么多种测试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讨论现代文阅读测试在常模参照测试中的命题。
二、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容量不均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阅读短文的测试一般安排在基础知识测试之后, 但是短文有多少字数, 是比较合理的他们是否来得及阅读并积极地思考?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2、题材狭窄
所选的语言材料, 大都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 而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己经远远超过这个范畴, 生活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 但是还要兼顾到这个材料本身在语言文字上的典型性和可测试性, 所以在选材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3、体裁单一
不同的体裁, 映射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叙事类体裁在选文中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说明文, 诗歌要不要考, 怎么考, 还待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4、难度不等
学生的年级数应该对应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材料, 很多学校的阅读测试的试卷编制十分混乱, 同样一篇文章, 有的放在了初三, 有的放在了小学。这样肯定不可能准确的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5、阅读材料丢掉课本
由于阅读选材不重视课本, 导致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语文教材的教学, 反而把教材集中在大量的课外语段分析上, 使得原本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课文内容只是粗略一讲, 接着便是讲题, 用题海战术锤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6、舍弃基础求新奇
由于有的命题者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把曾经考过的选取段或选文统统排除出去, 因为重点的阅读文章本就不是很多, 这样选来选去, 基础和重点的被逐渐的淘汰, 剩下的只是旁枝末节。
考试始终是根指挥棒, 指令怎么下, 教学便怎么教, 这样的命题会导致在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课外时髦语段的分析上, 而忽视了基础课本教学。 (王新华, 2005)
三、命题设计及分析:
1、现代文的命题:
(1) 题量:根据欧琼2008年的研究:2004~2007年课改实验区抽样的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统计数据用表格来看, 如图,
每份试卷的现代文篇数为2.4篇, 可以理解为2篇或3篇为宜。
(2) 分值:根据欧琼2008年的研究, 如图
现代文阅读占全卷总分的比例区间应该为15%-41%。 (欧琼, 2008, P8)
(3) 题型:说到题型, 不得不先说一下主观题和客观题的优缺点。
客观题的不足:客观题难于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创造能力的学习成就。优点是评分信度高。
主观题的不足:是作答过程有大量书写任务, 容易造成忙于书写无心遐想, 手指不累头脑轻松的状况。单位时间内施测的题量较少, 限制了测验内容的覆盖面, 不利于测验效率的提高。
在具体命题中, 康舒静认为选择、判断、填空和简答等客观题应尽量减少, 以主观题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为发挥考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题目大致类型为与阅读有关的仿句、摘抄、积累、感悟、补充、联想、话题、想象、评析、欣赏。 (康舒静, 2009)
现代文进一步细分课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在命题考查目的性方面有以下三点要求:
1.3.1记叙文, 散文, 小说等文体需围绕学生对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方面出题, 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 课外阅读的知识答题, 可以试着出开放性试题。
1.3.2说明文则要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3议论文要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 (顾江亚, 2009)
1.4选材:
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来源逐渐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但不应该完全脱离课本, 造成教学时对教材的不重视。然而课外阅读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华丽的辞章, 清新的文风不仅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也是题目更具有鲜活的人文特征。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作文的技能”。课外课内二者缺一不可。如某市99年语文中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题课内课外部分各占27%和73%, 按这样的比例命题既可以促进课本教学,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试题的提示语和题干的表述
命题人员在命题时要尊重学生, 努力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试卷。考生的心态, 考场氛围也是命题者的关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些地区在试题说明上为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用鼓励、温馨的话语提醒学生, 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命令式的说明、冰冷的要求相比, 这样的提示语让学生感到亲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平等参与评价活动的体现
从题干表述来看, 在达到明确、得当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试卷还须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语言具有亲和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利, 例如“任选一题, 从五题中选三题”等。试题的范围越大, 对各个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就越大, 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2、开放性试题
加强试题的开放式是真正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在开放式试题题量也越来越多。要使学生在考场上不再只是被动地再现所学内容来完成试题, 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不光要体现出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应该重视选取材料本身的开放性、命题点的多样化, 以及答案和试题呈现形式的开放性。
3、学科整合性试题
近来一些地区的阅读试题出现了数学公式或者物理的电路图等内容, 这样的学科整合性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语文阅读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其他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 命题要从语文学习和运用角度出发, 要有较强的语文价值取向。
(2) 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整合。
(3) 其他科目的内容不能影响阅读试题的难度与效度。
结论
当然, 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如试题内容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问题。笔者认为, 阅读测试归根结底关注的是如何能更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测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更鲜明体现出人文关怀。从理论上讲, 测试中所反映出的学生的水平应该与其实际水平完全相同, 使阅读测试成为衡量学生阅读水平有效的可靠的手段一直是语文教育者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2005) , 中考语文阅读命题之误区, 《新课程》, 综合刊, P52。
[2]欧琼, (2008) , 中考语文议论性现代文阅读测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硕士论文, P8。
[3]康舒静, (2009) ,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及应考策略, 《新课程》, 中学,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