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2024-10-11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通用10篇)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1

近日, 笔者在代表四川省不同区域的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 选择了8个县的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户等不同类型农户开展了“农户储粮行为”调查。总体来看, 与10年前比, 四川省传统的储粮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农户家庭储粮总量稳中略降, 降幅趋缓;伴随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 储粮品种有所变化;新型经营主体的诞生, 多种新的储粮模式开始出现。

1 农户储粮基本情况

调查农户80户, 户均人口4.86人, 其中长期在外务工的占20%, 务农劳动力占43%。调查户户均种粮面积0.392hm2, 其中水稻0.145hm2, 每公顷产8 205kg;玉米0.171hm2, 每公顷产6 037.5kg;小麦0.034hm2, 每公顷产3 495kg;三种作物单产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分析这80户农户的储粮情况, 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户均储粮总量下降, 呈现品种、区域储粮结构的变化

总量:调查户2013年户均储粮11319.4kg, 与10年前相比, 减少140.3kg, 减少9.6%;与5年前相比, 减少31.55kg, 减少2.3%。家庭储粮呈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 (见图1) 。

品种:2013年小麦、玉米和稻谷户均储粮分别为48kg、558.5kg和694.5kg, 与10年前相比, 减少106.5kg、4.5kg和42.5kg, 减少68.9%、0.8%和5.8%;与5年前比, 小麦、稻谷减少34kg、11kg, 减少41.5%、1.6%, 玉米增加17kg, 增加3.1%。小麦储藏大幅减少, 玉米、稻谷基本稳定 (见图2) 。

区域:2013年成都平原、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和川西高原户均储粮分别为1 132.5kg、11332.5kg、11311kg、11455.5kg和11525kg, 与10年前比, 分别减少518.5kg、增加373kg、减少610.5kg、减少114.5kg、减少481kg;与5年前比, 分别减少311.5kg、增加232.5kg、减少335.5kg、增加78kg、减少70kg。成都平原区和盆周山区户均储粮下降2成以上, 丘陵地区上升2成以上, 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波动较小 (见图3) 。

1.2 以农户家庭自储为主, 出现代储等新方式

农户家庭自储:2013年农户家庭人均储粮274.63kg, 比10前减少23.88kg, 减少8.0%, 比5年前减少1.63kg, 减少0.6%。据调查, 无论丰欠, 农户户均存粮1.5~2年;如条件允许, 愿意多储。农户家庭人均储粮量一直保持高位, 家庭自储占80%左右。

专合社、种粮大户代储:在交通方便、经济条件好的城市郊区农户, 其思想观念基本融入城市思维, 其土地基本流转或者被征用, 粮食基本采取购买的方式;部分农户因为家庭储粮条件较差或从居住条件上考虑, 将其粮食存放在种粮大户或者专合社。如夹江县有20%~30%的农户由种粮大户为其代储粮食。

1.3 储粮以满足口粮和饲料消费为主

2013年农户储粮中, 自家食用的占46%, 饲用占47.7%, 种子占1.5%。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推出, 农民的用种以购买为主。从四川省农业厅日前对农户种植粮食的目的调查数据来看, 58.2%的农户种植粮食全部用于自家口粮和喂猪等, 25.7%的农户家庭主要用于自家口粮和喂猪等, 少量用于出售, 仅15%的农户主要用于销售。农户储粮行为与种植目的呈现正相关。

2 影响当前农户储粮行为的因素

绝大多数农民一直习惯自己储粮来保障自家的用粮消费, 储备的粮食主要用于家庭成员1~2年的口粮及饲养家畜、家禽的饲料, 少量用于销售变现或用于急需开支、子女教育、修房造屋、医疗等费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出现种粮大户、种粮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对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均产生了影响。

2.1 粮食连年丰收, 农民觉得没有必要再多储粮食

四川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近年来粮食实现了“六年增”, 粮食总量稳定在350亿kg、人均占有粮食在400kg以上。市场上粮食供应充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农民储粮仅满足自家一段时间的生活需求。

2.2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渠道的拓宽, 农户储粮一般不用于卖粮换现金支付其他开支

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数据显示, 四川省农民由于工资性收入的加快增长、家庭经营收入的强力支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后续发力, 200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4.5%的速度增长, 近3年增速加快, 达到16.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五连快”, 不少农民开始用现金购粮。

2.3 种植结构的调整, 影响粮食储备结构

为确保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部门根据所在地的气候和耕作制度,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如2012年四川省春耕时, 川南严重干旱, 为保证种有所获, 川南增加了玉米和高粱的种植, 减少水稻种植。因种植结构调整, 农户储粮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2.4 农民储粮条件简陋

储粮大多是在房前屋后, 有条件就在自家的屋子开辟一块。大多连遮风挡雨都做不到, 更何况防鼠防虫以及温度、湿度的控制。

2.5 社会城镇化发展, 对农户传统储粮习惯的冲击明显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加, 特别是举家搬迁情况的增多,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储粮农户将呈现减少的趋势。

3 制约当前粮食市场健康运行的因素

3.1 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从总的趋势看, 面临土地、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的制约, 未来粮食增长将趋缓, 价格将上涨。但从四川省情况来看, 2013年上半年粮食收购同比减少、商品库存增加, 粮食调入量下降, 市场价格逐月高位回落, 反映出四川省2013年上半年粮食需求不旺, 酿酒、饲料、食品加工等涉粮产业增速放缓, 粮食市场价格有下行要求。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的小麦、玉米、稻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国内粮食价格下行的可能性增加, 只是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 粮价下行空间有限。

3.2 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的激励作用减弱

由于种粮与外出打工以及种植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低的现状难以改变, 加之近年来劳动力价格、土地地租以及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 大大冲抵了国家连续6年微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好处, 农民对价格政策扶持作用的期望不高, 生产的积极性在减弱。

3.3 生产成本的上涨同粮价阶段性顶部的矛盾

一方面受2013年国际粮价走弱的影响, 市场粮价有下降的趋势, 导致市场价格已接近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据调查, 四川省8月的中籼稻农民出售价格为2.5元/kg;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成本的上涨, 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市场价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距缩小, 粮价的阶段性顶部显现, 导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价空间有限, 价格政策制定的难度增加。

4 对今后粮食政策的建议

4.1 提高各项农业补贴标准, 建立补贴与农资价格波动相关联的调节机制

现行的补贴标准过低, 对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作用不明显。四川省农业厅的农户种粮情况调查问卷显示:71%的农户对当前粮价不满意, 认为农资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完全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惠农补贴带来的利润和实惠。以水稻为例, 目前四川省杂交水稻种子价格高达40元/kg, 按每公顷平均用种22.5kg左右, 1hm2田的种子成本为900元, 而水稻良种补贴的标准为225元/hm2, 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 种子价格上涨一倍多, 而水稻良种补贴标准一直没有提高。

4.2 实施农户粮食仓储补助政策, 支持藏粮于民、藏粮于地

农户储粮,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大量粮食存于农户之手, 使得粮食供应紧张时, 农民不会跟风抢购;粮食丰收时, 也不会大量抛售。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 缺乏科学的储粮设施, 技术方法落后, 只能以装袋、散堆等形式存放在简易设施或屋内的墙角处, 很容易发生鼠害、霉变和虫害等。建议国家对农户储粮给予政策补助, 支持、帮助农户购置安全存粮装具, 粮食部门要普及一些实用、简便的存粮方法。同时, 积极推广优良的粮食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用多产出增加农户的多储备, 保障粮食安全。

4.3 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据2013年的粮价形势和成本预测情况, 为部分弥补成本上升对粮食种植收益的影响, 考虑当前的市场价格现状, 同时又体现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 建议2014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稻谷每50kg上调5元左右, 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50kg上调3元左右。

4.4 适当控制粮食进口

由于我国的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仍相对独立, 可以通过控制进口量进行调节。为减少国际粮价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冲击, 建议国家适当控制粮食进口, 以促使国内粮价的回升。

4.5 加强对化肥生产用气、用电的价格控制

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国家应适当控制农资生产用气、用电价格, 继续对化肥生产用气、用电实行优惠的价格政策, 以确保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的基本稳定。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2

1.理性消费,注重实际效益

目前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费用多靠父母供给,但大多数人已形成独立意识和社会意识,在生活费用方面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不再全凭个人喜好乱买东西,而会从客观实际方面考虑是否实用,是否急需等问题。大多数大学生虽未真正体会到社会的艰辛,但在心智上都已基本成熟,会为辛勤劳作的父母着想,明白他们的付出,懂得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2.热衷网购多于外出购物

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电脑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近几年,网络快速发展,网上交易成了最普通也最便利的途径。随着网上银行、支付宝等网上付费工具的日臻完善,很多大学生更偏爱于网购。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交易便完成了,而且还会有人把我们要买的物品送货上门,不用出门,不用挤人群,如此轻松的购物方式,吸引了很多大学生消费者。然而我们在看到网购的便利时却忽略了它的弊端。网购使我们越来越宅,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让我们挑选货物、讨价还价的能力日益减弱,不利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

二.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就这几个方面而言,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每月的学习花费主要集中在20到50元,而每月休闲娱乐消费集中在100到300元,有聚餐习惯大学生平均每月还要多用掉50到150元,至于每月伙食费,被调查者均在300元以上,主要集中在500到600元和600元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点,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休闲娱乐消费和聚餐所花费用几乎要占去每月生活费的30%,且普遍高于花在学习上的费用。

第二点,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调查显示,有30%的大学生在所热衷的东西方面会控制不住大肆花钱,有40%的同学在平时花钱时欠考虑,没有想到这是父母的血汗钱。

(二)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不是孤立的,他们始终和家庭与社会相关联。大学生的消费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影响。

就家庭而言,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91%的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来源是家里父母给。而大学的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已经不是一笔小数目,加之大学生的其他诸如娱乐类的需求,无疑会给家庭带来更大负担。而且现今的大学生普遍爱攀比,常购买一些高档通讯工具。手机,电脑都要买,衣服还要买名牌的,而家长因为很爱孩子不想让孩子在同学之中“丢脸”,也是尽量迁就满足孩子,家长自己却节衣缩食,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中国消费者牛年消费情况调查 篇3

益普索(Ipsos)为深入了解消费者在金融危机下的消费信心,对消费者就当前经济和个人財务状况、未来预期以及消费行为变化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入户方式在2008年底进行)。此项调查主要针对女性消费者,所以对快速消费品行业(FMCG)的企业起到尤其显著的作用。

1基本乐观——中国消费者尚未受到严重影响

益普索(Ipsos)调查显示,总体来讲,是令人乐观的。绝大部分消费者在接受调查时感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许多受访者称,尽管经济出现衰退,但他们的消费习惯未受到约束。对中国经济仍抱有很高的信心,而且平均说来,消费者对他们自己的消费习惯并未表示出太多担忧。

受访者呈一边倒的态势认为,他们对大件商品和小件家庭用品的购买力并未发生变化。94%的受访者称,与六个月前相比,他们用于购买日常家庭用品的资金至少保持不变,更有甚者相比六个月前更充裕。这一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目前对花费的信心,与六个月之前毫无二致。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对未来六个月进行预期时,从平均指数上看,消费者的乐观态度并不强烈。益普索(Ipsos)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以及个人的财务状况并不那么乐观。

在此次益普索(Ipsos)调查中,受访者对未来的期望,与当前形势相比,稍显黯淡。调查结果显示,30%的消费者目前相信他们的个人财务状况“好一点”、“比较好”或“非常好”。但是,在对未来六个月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时,只有11%的受访者表示会“好一些”或“好很多”。

2趋势表明产品价值将会是消费者购买品牌时关注的重要因素

就购买力而言,几乎所有消费者目前都处于相同的处境。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表示:他们现在的购买力与调查前六个月相同。对高收入水平消费者的调查几乎得出相同的结果,这说明所有社会阶层目前的消费能力,与六个月之前相比变化非常小。但是,月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要强烈许多。而低收入受访者对未来六个月则缺乏自信。

此次益普索(Ipsos)调查还揭示出了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模式。他们不论是来自低收入、还是高收入家庭,都将继续偏向购买物美价廉的品牌/产品。受访者将其购买行为定义为“很大程度上受价值驱动”,而无论他们的富裕程度如何。数据表明,受访者对其个人财务状况的信心越大,那么她在购物时就越有可能购买质量高的品牌/产品。

3相关度的分析有助于识别消费者行为

一般说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非常稳定,尤其是在与海外居民相对比时更是如此。但她们在此次调查中也提到了,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如果消费者继续对经济及其自身处境丧失信心,那么日常家庭用品的开销会有所减少就不足为奇。相关分析显示一旦消费者削减购买大额商品的支出,继而也会减少购买日常家庭用品的开销。如果消费者普遍开始削减开销,那么购买行为将迅速发生转变。

永胜县农户施肥情况调查与分析 篇4

1农户施肥现状分析

永胜县种植的作物品种复杂多样, 至2012年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8万hm2。其中, 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为:水稻9333hm2、玉米12667hm2、小麦2333hm2、油菜800hm2、薯类2667hm2等。全年施用化肥量大约6200t (折纯) 。其中, N 3800t、P2O51900t、K2O 500t, 平均耕地施用化肥11.4kg/667m2, 其中, N6.67kg、P2O53.3kg、K2O 0.8kg, 比例为1:0.5:0.1。耕地施用有机肥450kg/667m2。

通过对永胜县种植户施肥情况做的问卷调查, 了解到, 目前农民所施用的氮肥主要为尿素、碳酸氢铵;磷肥品种多数为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美磷肥;钾肥多数为硫酸钾。还有一部分农民施用BB肥, 施肥方式为撒施、穴施和沟施。

2据调查, 永胜县农户习惯施肥情况

水稻施纯氮 (N) 量平均在16kg/667m2左右, 施纯磷 (P2O5) 量平均为5kg/667m2左右, 施纯钾 (K2O) 量平均为0.3kg/667m2左右, 施用养分比例为N:P2O5:K2O=3.2:1:0.05, 平均产量500~720kg/667m2左右。

玉米施纯氮 (N) 量平均在23kg/667m2左右, 施纯磷 (P2O5) 量平均为8.5kg/667m2左右, 施纯钾 (K2O) 量平均为0.8kg/667m2左右, 施用养分比例为N:P2O5:K2O=2.7:1:0.09, 平均产量350~600kg/667m2左右。

小麦施纯氮 (N) 量平均在9.2kg/667m2左右, 施P2O5量平均为9.5kg/667m2左右, 部分施钾肥用户, 施纯钾K2O量平均为1.8kg/667m2左右, 施用养分比例为N:P2O5:K2O=0.98:1:0.2, 平均产量300~350kg/667m2左右。

马铃薯施纯氮 (N) 量平均在9.2kg/667m2左右, 施纯磷 (P2O5) 量平均为8.5kg/667m2左右, 部分施钾肥用户, 施纯钾 (K2O) 4kg/667m2左右, 所施养分比例为N:P2O5:K2O=1.1:1:0.4, 平均产量1800~2100kg/667m2左右。

水稻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0~40kg/667m2, 增产率2%~7%, 新增纯收益20~80元/667m2。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1.5kg/667m2左右。玉米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20~50kg/667m2, 增产率8%~11%, 新增收益40~100元/667m2。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5kg/667m2左右, 减少投入15元/667m2。小麦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5~30kg/667m2, 增产率5%~12%, 新增收益30~60元/667m2。马铃薯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00~150kg/667m2, 增产率5.5%~9%, 新增纯收益150~300元/667m2。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化肥用量4kg/667m2左右。由此可见, 配方施肥对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效果, 农户施肥结构趋于合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大力推动了永胜县农业提质增效的快速发展。

摘要:农户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具体应用者, 通过收集农户施肥情况数据, 进行多农户施肥现状的分析, 是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果与技术准确度的重要手段, 也是反馈修正肥料在不同作物上科学施肥的重要环节。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5

县委、县政府: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宝鸡调研时关于“必须弄清农民收入的构成”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基本情况及农民的生产、收入、消费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为县委、县政府掌握农村经济形势、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我局在县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的配合下抽调16名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5日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县12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共1933户农民的2007年家庭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程度、住房面积、生产条件、牲畜存栏、收入构成及外出劳动力等55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式,即全县每个乡镇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低排队各抽选一个中等水平的村作为调查点,共抽选12个行政村,对抽中调查村的所有农户采取与乡、村、组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询问调查户、实地查看、电话询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调查。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先后到县城、延安、靖边、0.1亩,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其中薯类(折粮)161公斤,户均大牲畜、猪和羊子的存栏数分别为0.5头、0.9头和1.8只。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扣除新型民居建设补贴和土地征用补偿人均57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占33.7%;家庭经营纯收入2368元,占41.2%;财产性收入40元,占0.7%;转移性收入1403元,占24.4%。如果再扣除退耕还林补贴人均纯收入为4518元,较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140元、2645元和2845元分别高出378元、1873元和1673元,高9.1%、70.1%和58.8%,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占42.7%;家庭经营纯收入2368元,占52.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1237元占27.4%;

二、三产业纯收入1131元占25.0%;财产收入40元,占0.9%;转移性收入179元,占4.0%。(见表2)

(四)农村住户生活消费及构成情况。

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3元,扣除新型民居建设支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3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53元,占31.1%;衣着消费支出317元,占7.8%;居住消费支出344元,占8.5%;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174元,占4.3%;交通和通讯支出426元,占10.5%;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697元,占17.3%;医疗保健支出656元,占16.2%;其他商品服务支出166元,占4.1%。(见表3)

家外出进城创业,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集中办学的影响,进城打工,以便供孩子上学方便。在调查的1933户农民中,全家外出的有488户、共1799人,占总户数的25.2%,扣除退耕还林和新型民居建设补贴及土地征用补偿人均纯收入7355元,较在家农户人均纯收入3756元高出3599元。从外出户情况分类来看:

1、从外出原因看有62.7%的户是由于在家收入低,为了外出创业致富,有20.5%的户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方便,有16.4%的户是随亲外出,有0.4%的户是其他原因外出。可以看出,外出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为了脱贫致富,其次是为了供孩子上学。

2、从外出的地点看,有9.2%的户在本乡镇范围内,有65.0%的户在乡外县内,有13.1%的户在县外省内,有12.3%的户在省外,有0.4%的户情况不明。这就说明外出户的主要地点是县内,占外出户的74.2%,其中有83.4%户在县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户一方面为了供孩子上学方便,另一方面便于经营二、三产业或找零活打工,同时还由于我县近年来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加,使农民得到了不少的实惠,因而使一些外出户不愿意离开本县境内,有些外出离开本县多年的户已经开始返回。

3、从外出从事的行业看:有6.6%的户从事农业,有14.3%的户从事运输业,有13.9%的户从事商饮业及服务业,有47.2%的户依靠体力劳动打工,有17.4%的户是职工及家属,有0.6%的户情况不明。可以看出外出户从事的行业主要是打工,占总户数的47.2%,这就说明外出户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没有一技之长者较多。

4、从外出的时间看:有

737元,占10.9%,其他商品服务支出115元,占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出进县城的农民虽然他们的收入高于农村常住户,但他们的生活消费支出也远远高于农村常住户。造成进县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的原因,除正常的生活消费外,用于教育、医疗、居住等消费的支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在居住消费中的房屋租赁费就占到生活消费支出的8.8%,年人均达到594元。在调查的182户进县城农民的居住消费情况中,自有住房的48户,占26%,借住的15户,占8.2%,依靠租赁房屋居住的119户,占65.4%,房屋租赁户年均房租费支出3587元。这就说明房租费也是加重进县城农民生活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

8、从外出户的收入结余情况看:虽然在182户进县城农民的调查中,人均年收入净余额达到3307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有26户占到调查户14.3%的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于年纯收入,依靠举债为生。(见表

4、表

5、表6和表7)。

了劳动力转移大军的绝对主力。

2、从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以小学及以下的居多,占总数的46.4%,初中文化占总数的39.5%,高中及以上文化占总数的14.1%。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但从外出劳动力文化层次在全部劳动力文化层次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占全部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59.8%,初中文化占全部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的48.9%,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全部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29.5%,这说明,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有绝对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外出从业人数越多,文化程度越低,外出从业人数越少。

3、从外出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看,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主要以打工为主,占总数的33.1%,其次是有一技之长的占总数的21.0%,家务劳动占总数的21.2%,职工占总数的11.4%,商饮业占总数的9.1%,农业占总数的3.3%,情况不明的占0.8%。

4、从外出从业的地点分布来看,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主要在县内,占总数的74.6%,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临时外出从业的,大部分在本乡内,占总数的11.4%,一部分是长期外出从业的主要在乡外县内,占总数的63.2%。其次在省外的占总数11.5%,在县外省内的占总数10.2%。

5、从外出从业劳动力的性别看主要以男性为主,占总数的65%以上。

6、从外出从业的组织形式看,主要以自发性外出为主。(见表8和表9)

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对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影响较大。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劳动力人均纯收入46832元,初中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23028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10806元,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均纯收入高出36026元。从事二、三产业和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收入明显高于依靠体力劳动和从事农业的外出劳动力,而且收入差距较大。调查表明,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的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94584,分别较从事打工和农业的收入高出82364元和81017元,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22757元,分别较从事打工和农业收入高出10537元和9190元。

(三)农村居民住房状况。

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户住房质量较高,据调查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7㎡,其中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砖石接口)住房比重占90%以上。

(四)农业生产状况

2007年我县人均占有耕地2.6亩,由于耕地荒芜和种植油料、蔬菜、瓜类、水果、牧草等多种用地,致使实际种植粮食的面积人均不到1.5亩,加之2007年由于受干旱和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25公斤,其中薯类(折粮)161公斤,因而使农民的口粮自给严重不足,有30%的农户家里基本没有余粮,人工种植牧草面积人均不到0.6亩,据此推算全

万元。庙沟乡米渠村村民温仲海,2007年底羊子存栏35只,全年出栏23只,销售收入12000元,纯收入8000元。王洼子乡狼儿沟村村民赵正佐2007年羊子存栏42只,全年在没有出售羊子的情况下,仅羊绒毛和羊羔纯收入达4000多元。五谷城乡桐寨村村民张彦财,2007年底养鸡存栏20000只,全年出栏20000只,销售收入50万元,纯收入10万元。这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的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

(六)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状况。

1、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不包括土地征用补偿及新型居民建设和退耕还林补贴)。其构成:①工资性收入。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931元,占总收入的42.7%。其中,乡村干部及职工收入人均366元,占总收入的8.1%,外出从业收入人均1565元,占总收入的34.6%。②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368元,占总收入的52.4%,其中,农民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237元,占总收入的27.4%,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20.2%,牧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7%,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131元,占总收入的25%,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47.8%。③财产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40元,占总收入的0.9%。④转移性收入。农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179元,占总收入的4.0%。

2、农民收入的特点。

入。1000元—3000元的户占20.7%,这部分户基本上没有外出从业和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000元—5000元的户占26.9%;5000元—10000元的户占33.3%;10000元—20000元的户占14.4%;20000元以上的户占3.6%,这部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建筑业和商饮业收入以及一些土地征用补偿数额较大的户。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户较多,占总户数的63%,这就说明收入集中在少部分农户中,大部分的农户还没有达到富裕程度,有的甚至没有摆脱贫困。(见表10)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7年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2136元,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低4519元,中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3476元,中等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5177元,中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7681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5742元,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高出9087元,这就说明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低收入农户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相差13606元。(见表11)

为种粮不如打工,所以一些有文化、懂技术、年轻有为、体力强壮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种地农民多为妇女、老人和病残人员,耕地被闲臵和撂荒的达30%以上,加之主导产业和其他农作物用地,实际种植粮食的耕地人均不足1.5亩。

②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使有限的粮食生产能力难以发挥。要发展粮食生产,就要靠政策、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近年来,虽然国家在粮食产业的发展上提出了好多优惠政策,但由于农民靠种植业的收入较低,对粮食生产的预期收益不高,认识不足,所以投入十分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

③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受到威胁。我县的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较为突出,据调查2007年我县粮食产量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干旱和霜冻的影响。

2、草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①草场退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我县人工种植纯草地面积不足6万亩,且80%都在山坡地带,产量较低,林草混种面积40万亩,现在的利用率不足20%。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羊子产业的饲草需求量。许多养殖大户面临有畜无草状况,一些靠近县境边远山区的养殖大户往往都要靠偷牧散牧来解决这一问题。

②发展草畜产业劳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向老、弱、7

化程度的低36026元。

5、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大

据调查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在调查的1933户农民中,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户占总数的63%,在纯收入水平5等分分组中,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是2136元,较高收入户相差13606元。收入水平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纯收入集中在一小部分农户手中。

五、几点建议

1、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种粮,制止耕地撂荒现象。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对各项扶农政策和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真正地把政府鼓励粮食生产,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措施传达到每家每户,引导农户恢复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其次要向农户宣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粮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料,民以食为天,而耕地又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从而使农民能够将有限的耕地充分的加以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再次,建议政府可以根据农户对耕地荒芜时间的长短采取处罚或组织农户无偿耕种及收回承包经营权等措施,杜绝将耕地荒芜的现象发生。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6

在农产品贸易中,农民多处在劣势,属于价格接受者。同时,在农资方面,存在很多售卖假种子假化肥的现象,农民无法辨别真伪。因此在农业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另外,各农户的土地都非常有限,无法大规模种植,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化的销售。

农业合作社,可以将农户和土地都集中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不论是在农资购买还是农产品销售上,都可以形成一定的议价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

目前在中国,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有了进展,也有着很好的势头。但是在有些地方,农民还不了解合作社,或者由于一些历史或个人的原因而误解合作社从而不愿意加入。此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地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以及加入意愿,并且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合作社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

二、调研地基本情况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全县幅员5497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总人口42.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万人。矿产品开采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三个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山杏、大扁、山楂)为主的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北戎公司领办合作社,以北戎公司建设的养殖园区为基础,合作社组织社员集中托管饲养的方式,主营肉牛养殖和有机肥加工,包括种植和养殖。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农户30个,获得有效样本为30个。并且针对合作社问题对本地的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农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基本生产情况、农户的合作组织情况、农户的公共物品供需情况和农户家庭的收支状况多个方面的情况。

四、样本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样本数据显示,家庭平均人口为4人,表明目前家庭规模较小;户主的教育程度基本处于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户主的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户均耕地面积为7亩,户均平均地块数为3块,表明土均零碎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有养殖业的户数占所调研农户总数的0%,表示村中没有养殖家禽牲畜的现象;大多数户主除了务农的经历外,还有其他的营生方式。因此可以将本地的居民情况浓缩为一个典型的形象,家庭人口在4人,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家中每人2亩地,没有养殖家禽牲畜的现象,并且居民外出打工现象显著。

五、村民加入合作社意愿分析

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我们简单分为三个方面:1 了解程度 2 参加意愿 3收益意愿。

1.了解程度

由于调查方为二道窝铺村村民,村中并不存在合作社的情况,而是仅仅知道邻村的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驻地在二道窝铺村,对合作社的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空白,相当一部分的村民(半数以上)对于合作社的了解仅仅限于“是否与人民公社时期相同”这样的认知程度上。

2.参加意愿

在进行了相关的合作社知识的说明之后,对参加合作组织的认可程度分析:

从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调研数据表可以得出,认为参加了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好处的<10%,绝大部分的农户对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能获得好处表示认可。对合作经济组织较高的认可度,说明了绝大多数农户认为能够通过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获得比以前更高的收益(指土地租借给合作社之后,家庭可以存在外出打工的机会,这样机会成本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的成本(合作社组织的农用产品如化肥、种子等的统购,产品的统销,销售渠道的扩展等方面)。认为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好处的农户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类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过小,二是该类农户缺乏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三是该类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各类服务缺乏较好的理解力。

从数据表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好处,这些具体好处从大至小依次为:提高农户收入、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服务能力、增加了客户及减少了不良竞争等。农户对各类好处认知的占比中,提高农户收入上为0.3,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包括成本和不良竞争)上为0.3,提高了服务能力为0.2,增加了客户、减少不良竞争及其他分别为0.1,在丰富文化生活上,合作经济组织并未发生作用。其中,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户收入、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服务能力三项上作用较大,比重接近90%。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次调研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将调研对象唐三营镇二道窝铺村的调研中30户农民的情况综合一下,与中国典型农民的特点相同,存在于中国典型农村相似的问题。村民参加合作社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创建合作社征集土地问题依旧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因此就本地的创建蔬菜合作社特殊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真正了解合作社。合作社的的建立很大部分需要依靠农户意愿,调查中农户并不能完整的充分的了解合作社组织,对合作社还存在一定的观点上的误解,因此通过宣传手段来使农户了解合作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2.小规模试点

铜梁县农户施肥情况调查与评价 篇7

关键词: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评价,重庆市铜梁县

种粮农户施肥情况直接影响肥料利用率, 这不仅是粮食种植的关键技术, 同时也是影响我国肥料资源和环境安全, 特别是施肥中N、P、K的用量和比例直接影响肥料利用率。为此, 结合重庆市铜梁县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和承担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 根据近几年对农户施肥情况追踪调查结果, 重点从农户施肥现状、测土配方施肥对农户施肥的影响、农户施肥情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1 铜梁县测土配方施肥农户施肥现状

主要从水稻、玉米和“麦—玉—薯”等3种种植模式进行分析, 分析农户施用肥料的品种、数量、时期和方法等情况, 并对施肥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

1.1 水稻 (调查农户258户)

铜梁县农户水稻施肥情况见表1。 (1) 化肥用量。667 m2施纯量化肥15.3 kg, 其中N9.8 kg、P2O53.0 kg、K2O2.5 kg, 比例是1.00︰0.31︰0.26。有机肥667 m2施481.5 kg, 其中按N0.4%、P2O50.3%、K2O0.6%等含量进行量折, N1.9 kg、P2O51.4 kg、K2O2.9 kg。 (2) 施肥方式。“底肥1道清”有43户, 占16.7%;底肥+1次追肥 (分蘖肥) 有200户, 占77.5%, 底肥+1次追肥 (分蘖肥) +1次追肥 (穗肥) 仅有15户, 占5.8%。

肥料种类见表2。 (1) 供N。尿素7563.4×0.46=3479.16 kg, 占总量的53.8%;碳铵3125.6×0.17=531.35 kg, 占总量的8.2%;复合肥660.20×9.8-3479.16-531.35=2459.45 kg, 占总量的38.0%。 (2) 供P2O5。过钙8073.3×0.12=968.8 kg, 占总量的48.9%;钙镁磷肥978.8×0.12=117.5 kg, 占总量的5.9%;复合肥660.2×3.0-968.8-117.5=894.4, 占总量的45.2%。 (3) 供K2O。氯化钾887.6×60%=532.6 kg, 占总量的32.3%;复合肥660.2×2.5-532.6=1117.9 kg, 占总量的67.7%。

从上述分析可知, 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前农户的化肥用量总体超标 (包括有机肥) ;但施肥方法简单, “底肥1道清”和“1底1追”占近95%, 造成肥料流失严重。肥料品种以单质肥料为主, 复合肥只占38.01%, 且N︰P2O5︰K2O=1.00︰0.31︰0.26, 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后提出的N︰P2O5︰K2O=1.00︰0.50︰0.40的比例差距甚远, P2O5和K2O不足造成N资源严重浪费且污染环境, 粮食生产能力未科学有效地发挥。

1.2 玉米 (调查农户209户)

铜梁县农户玉米施肥情况见表3。 (1) 化肥用量。667 m2施纯量化肥21.32 kg, 其中N15.53 kg、P2O53.55 kg、K2O2.24 kg, 比例1.00︰0.23︰0.16;667m2施有机肥2215.4 kg, 其中按N0.4%、P2O50.3%、K2O0.6%等含量进行量折, N8.7 kg、P2O56.6 kg、K2O13.3 kg。 (2) 施肥方式。“底肥1道清”有11户, 占5.3%;底肥+1次追肥有198户, 占94.7%, 其中底肥+2次追肥 (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有142户, 占67.9%, 底肥+3次追肥 (苗肥、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仅有16户, 占7.7%。

注:施用的有机肥为猪粪 (按鲜基计量) 。

肥料种类见表4。 (1) 供N。尿素4046.08×0.46=1861.2 kg, 占总量的38.2%;碳铵7426.52×0.17=1262.5 kg, 占总量的25.9%;复合肥313.89×15.53-1 8 6 1.2-1 2 6 2.5=1 7 5 1.0 1 k g, 占总量的3 5.9%。 (2) 供P2O5。过钙422.87×0.12=50.7 kg, 占总量的4.6%;钙镁磷肥117.7×0.12=14.1 kg, 占总量的1.3%;复合肥313.89×3.55-50.7-14.1=1049.5 kg, 占总量的94.1%。 (3) 供K2O。复合肥313.89×2.24=703.2 kg, 占总量的100%。

从上述农户种植玉米统计数据看, 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前, N、P、K用量和比例都不合理, 造成肥料流失严重。从统计局发布的年报数据看, 玉米单产只有300 kg/667 m2左右, 玉米生产能力没有完全发挥。

1.3“麦—玉—薯”模式

从表5~表7可以看出。

(1) 化肥用量。667 m2施纯量化肥39.72 kg, 其中N23.33 kg、P2O57.35 kg、K2O9.04 kg, 比例是1.00︰0.32︰0.38;667 m2施有机肥2651.8 kg, 其中按N0.4%、P2O50.3%、K2O0.6%等含量进行量折, N10.6kg、P2O58.0 kg、K2O15.9 kg。

(2) 施肥方式。 (1) 小麦。“底肥+追肥”有439户, 占100%, 其中“底肥+2次追肥”有35户, 占7.97%; (2) 玉米。“底肥+追肥 (攻苞肥) ”有439户, 为100%。其中“底肥+2次追肥 (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有228户, 占51.94%, “底肥+3次追肥 (苗肥、拔节肥、攻苞肥各1次) ”仅有33户, 占7.51%。 (3) 红薯。不施肥的有43户, 占9.8%, 只施1次追肥有257户, 占58.5%, 2次追肥有139户, 占31.7%。

注:施用的有机肥为猪粪 (按鲜基计量) 。

注:施用的有机肥为猪粪 (按鲜基计量) 。

综上所述, 在铜梁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前, 通过对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后发现: (1) 农户在肥料品种、数量和使用比例上不合理, 绝大多数农户纯N用量超标严重, 磷、钾不足, 而作物产量遵循“木桶效应”原理, 即作物以“外界提供的营养元素占作物本身所需该元素的比例最小”为标准形成产量, 因此铜梁县农户的重N轻P、K的施肥习惯, N、P、K三元素比例不合理, 从而造成N肥浪费严重, 据统计, 铜梁县每年粮食生产浪费的纯N约1000 t, 折尿素约2200 t; (2) 农户施肥方法不合理, 一次性施肥的农户还较多, 同时, 在旱地作物上发现很多农户将肥料进行表施, 这些现象均会造成肥料易流失于水体和大气中, 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3) P、K肥用量不足造成粮食减产, 据统计, 按合理比例增施P、K肥的农户比一般农户增5%以上, 铜梁县2007年因P、K肥用量不足造成粮食减产总量约2万t。上述浪费和减产折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经济损失4000万元以上, 因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势在必行。

2 铜梁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后农户施肥情况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通过连续3年对农户种植习惯的追踪调查, 主要从农户施肥习惯方面, 包括选择的肥料数量、品种, 以及种植过程中施肥次数、施肥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肥料品种选择

从表8可以看出, 复混肥和尿素的使用量变化不大, 碳铵使用量减少, 而磷肥和钾肥的使用量增大, 反映出N、P、K比例日趋合理, 水稻施肥从1.00︰0.30︰0.23变化为1.00︰0.40︰0.38;玉米施肥从1.00︰0.31︰0.27变化为1.00︰0.42︰0.44;“麦—玉—薯”模式施肥从1.00︰0.30︰0.23变化为1.00︰0.40︰0.38。

2.2 施肥次数变化

从表9可以看出, 农户施肥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分段施肥和看苗施肥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底肥均施, 但追肥的农户数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1) 水稻只施底肥的情况从20.13%减为4.81%;施分蘖肥从79.86%上升到95.19%;施拔节肥和穗肥从0上升到16.85%。 (2) 玉米和“麦—玉—薯”2种种植模式, 其中玉米种植的情况为只施底肥的从39.82%降到14.44%, 施苗肥从0上升到5%, 施拔节肥从60.0%上升到85.6%, “攻苞肥”从55%升到80%。小麦变化不大, 基本上是“1底2追”。红薯2次追肥情况从85%升到100%。

2.3 施肥方式变化

根据走访农户的结果, 水稻模式底肥均为深施, 追肥撒施占95%, 喷施占5%;“麦—玉—薯”模式底肥基本深施覆土占90%, 淋施和表施约10%, 追肥以淋施为主, 占95%以上, 表施约5%。单产水平见表10。

2.4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铜梁县连续3年农户种植习惯和农资市场情况, 即纯N按2007年5.0元/kg, 2008和2009年5.5元/kg, 纯P2O5和K2O按2007年5.5元/kg, 2008和2009年6.0元/kg的标准进行成本计算;统一按照当年粮价 (红薯产量已折为原粮) 进行统计分析, 只考虑粮食产量和肥料费用, 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均与同一农户进行比较, 且要求常规施肥的成本与配方施肥的田块一致进行种植。其他收益和费用不进行考虑。结果列于表11。

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比较:

(1) 水稻。2007年收益增加755.90-736.70=19.2元/667 m2, 增加2.6%;2008年收益增加958.99-890.59=68.4元/667 m2, 增加7.7%;2009年收益增加1042.40-948.35=94.1元/667 m2, 增加9.9%。

(2) 玉米。2007年收益增加603.48-483.80=119.68元/667 m2, 增加24.8%;2008年收益增加709.95-568.48=141.47元/667 m2, 增加24.9%;2009年收益增加776.82-609.42=167.4元/667 m2, 增加27.5%。

(3) 麦—玉—薯。2007年收益增加1493.50-1047.10=446.4元/667 m2, 增加42.6%;2008年收益增加1698.40-1207.10=491.3元/667 m2, 增加40.7%;2009年收益增加1796.00-1121.00=675元/667 m2, 增加60.2%。

从比较可以看出, 随着连续实施配方施肥项目, 种植水稻、玉米和“麦—玉—薯”等比常规施肥667 m2效益更高, 增收效果显著, 虽然这与粮食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 但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从表8~表11可以看出: (1) 2007至2009年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开展, 农户肥料中P、K比例逐年提高, N肥每667 m2用量基本保持一致, 产量变化显著, 水稻比常规施肥增产30%以上, 玉米增产幅度最高, 在60%以上, “麦—玉—薯”种植模式增产在40%以上。其中2008和2009年是对配方进行验证, 所以配方肥对产量影响变化不大。 (2) 农户施肥方式得到改善, 水稻施肥方式“1底1追”成普遍现象, “1底2追”的比例提高了很多。玉米施肥次数和方式变化较大, 表施现象基本消失, 同时施肥的次数增多, 分阶段供肥, 使得肥料利用率提高, 因此产量提高显著, 增长60%以上。“麦—玉—薯”种植模式的情况差不多, 通过改良了肥料N、P、K的比例和施肥方式,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一般增产都在40%以上, 效果显著。

3 小结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8

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一股体育消费的经济热潮正席卷而来,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也已经进入大学生的生活。高校女大学生,是学校的半边天,她们正处在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运动强度和频率的巅峰时期,并且有着相对自主的消费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深远的思想和强烈的主体意识。她们是新时代的消费群体,她们代表着新的消费理念,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独特见解和适应自己的消费方式。本文对西安市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消费动机进行调查研究,归纳出西安市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特点,揭示其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指导女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消费,提高其体育消费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西安市高等院校在校女大学生,随机抽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长安大学、西京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八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样本总数为3623人。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623份,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被调查学生学历:本科74%,专科24%;年龄在19~25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及参阅了当前国内关于消费、体育消费、消费心理学、动机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

通过本人在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多所高校的进行观察访谈,并与部分女大学生就体育消费进行交流。

1.2.3 问卷调查法

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西安市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专业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在八所高校现场发放调查文卷3623份,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整体分析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体育促进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为全面,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体系。尤其对“形体健美、学习需要”等比较重视,这表明女大学生特有的态度和现代女性在塑造自我、身心完善等方面的需求。

如表1所示,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体育联系越来越紧密,且体育意识较强。即78.8%的学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常锻炼;有18.5%的学生同意这种看法,但自己做不到;有1.5%的学生的认为只是在情绪不适时或在某种约定下才会去锻炼;只有1.2%的人表示不接受这种观念。

如表2所示,女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中的100元以下占18.6%,100~150元的占32.30%,150~200元的占35.70%,200元以上的占13.30%。经过调查研究西安市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在全国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之下。

2.2 不同年级体育消费动机

如表3所示,女大学生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不管在哪个年级中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体育成就方面,四个年级差别不大。而愉悦身心、审美追求、社会交往和追求时尚需求这几个方面,都是随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说明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明确。但是,随着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消费没有了明确的目的,往往会使消费资金降值,造成原本就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短缺。

2.3 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研究西安市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女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1]。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比赛等[2]。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

2.4 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心理动机

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动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求实:以追求体育产品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注重商品的实用性;(2)求廉:以追求价格低廉的体育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注重商品物美价廉、经济实惠;(3)求名:以追求体育产品品牌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注重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4)求新:以追求体育产品的时尚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讲究商品的前卫性与时尚性;(5)求乐:以休闲娱乐、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重视参与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与趣味性;(6)求健:以追求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讲究锻炼方法,注重锻炼效果。

2.5 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体育消费品单价水平过高,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除了昂贵的运动鞋服和运动器材之外,体育赛事的场馆门票价格过高,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3]。同时运动场所设施的相对匮乏甚至缺失,已成为影响体育消费的第二因素。因为运动场所设施的不成比例,而导致运动、锻炼的良好愿望有时反而成为人们的负担。当然,不参加体育消费也有其他原因,例如参加体育活动在他们心目中处于较后和次要的位置。有这样思想的被调查者,普遍会把空余时间用于其他方面,而表面上则显得缺乏时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通过对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可知,女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低下。

3.1.2 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消费价格高。同时运动场所设施的相对匮乏甚至缺失,没时间和经济条件不好等大学生去收费健身场所活动以多功能体育馆为最多,绝大部分女生参加体育活动时是去免费场所。

3.2 建议

3.2.1 高校体育要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理解体育消费是满足健康需求的主要消费形式,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接受“花钱买健康”的现代体育消费观念[4]。

3.2.2 用新颖的宣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女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3.2.3 高校可以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合理的安排好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需要,高校也可以在周末开展一些大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

3.2.4 各省各市的有关部门领导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内体育资源,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并适当开发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消费动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了西安市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消费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朝晖.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化问题初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7):21-24.

[2]詹建国.我国城市居民现阶段体育用品消费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0,(5):38-40.

[3]王伟.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2,(16)5:16-17.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9

1 现状

(1) 土地流转对小型农机具影响较大, 其使用率降低。目前, 全市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04万台, 与之配套的播种机、犁、耙等农具保有量为2.5万套。土地流转后所影响到的农机具主要是小型拖拉机以及和小型拖拉机配套使用的播种机、犁、耙等小型老、旧农机具。1990—2000年, 这些机具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2000年以来, 特别是2004年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 大型、新型农机具发展迅速, 并逐步占领农田作业市场。土地流转工作开始以后, 更是加剧这种发展速度, 但是目前这些小型老、旧农机具并没有完全闲置, 只是使用率降低了, 工作由原来的全年农田作业和运输降低到了现在的每年出勤两个季节 (实际为:夏季出勤3~5天、秋季出勤5~10天) , 只进行农田运输作业。造成小型农机具闲置的原因除了土地流转, 更多的是因为大型、新型农机具发展所带来的更新换代造成的。

(2) 土地流转后部分小型农机具仍有用武之地。小型农机具在土地流转之后, 除了使用率降低, 部分农机具在新的形势下又有了新的用途。如在缑氏镇、高龙镇的葡萄种植基地, 以前的手扶拖拉机配备合适的农具, 就可以在果园里进行机耕、机械除草等作业。2013年缑氏镇农机站所销售的20余台手扶拖拉机基本是在葡萄园里作业。同时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也促使了田园管理机、微喷灌设备、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

(3) 土地流转利于大农机发展。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以来, 全市大型农业机械发展迅速,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机具配备进一步合理。全市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900台、玉米收获机达到85台、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850台。大型农机具的发展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更好的服务。

2 建议

当前闲置机具数量在5 000台左右, 主要处置途径为按照市场规则优胜劣汰。没有了作业市场, 或是作为废品卖掉, 或是经二手农机交易到了需用的地方, 如伊川、洛宁的部分地区。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 会带来大量农机闲置。作为农机部门应当积极作为, 加强引导与调控, 防患于未然。

(1) 积极引导, 开展跨区作业。在局部地区土地流转给农业机械作业市场造成压力的情况下, 积极引导、促进开展跨区作业,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2) 成立或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单台农机抗风险能力。土地流出后的农机户可以组成专业合作社, 或就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设, 提高抗风险能力, 借助组织的力量做到订单作业, 防止机具闲置。

农户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篇10

一、政策背景

会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业人口多、农户居住分散、贫困面大,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制约着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扶贫开发形势十分严峻。1998年,会泽县启动了小额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以下简称“小额信贷”)工作试点,农行会泽县支行主动承担了全县小额信贷的发放工作。13年来,农业银行历经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轨,成为了国有大型上市银行,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后,面对“三农”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以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支农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而且支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多年来,农业银行会泽县支行始终把小额信贷的投放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点,充分发挥小额信款的优势,达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从外部看,既解决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缺乏资金的问题,同时密切了农行与各级政府的关系。从内部看既达到了信贷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也为农行带来了有效的收入。

二、业务简介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农行会泽县支行向农户提供有偿有息信贷资金的扶贫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小额信贷开始在农村进行试点,试点项目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随着业务的发展,小额信贷也得到了逐步完善,突破了传统的“孟加拉模式”,作了很多的创新,由原有的乡镇工作站为贷款主体进行统贷,转变为农户以惠农卡为载体逐户发放;由原有的贷女不贷男,转变为以户主为借款主体进行发放;由原有的期限1年分10次偿还,转变为期限1年到期一次偿还;由原有的每户最高1万元,转变为每户最高5万元。其基本内涵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做法和特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资金投放额度逐年增加,扶持效果明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主要做法

农行会泽县支行开展的小额信贷,始终按照“三依靠”来开展工作,即依靠各级党政领导,依靠社会各方参与,依靠现有小额信贷服务系统。各乡镇小额信贷工作站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会泽县扶贫办的领导下,负责贷款农户的筛选,组织贷款资料的收集上报,贷款发放后负责管理和收回;农行会泽县支行负责贷款调查及审批,与乡镇小额信贷工作站共同发放,并按各乡(镇)收回贷款本息的一定比例向协助部门支付手续费;会泽县财政局负责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筹集和利息的贴补;实行一次借款,到期还本付息,层层保证的运作模式。

(一)发放对象

资金短缺是创业初期最大的问题,很多创业者因无有效资产作抵押而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小额贷款无需抵押,方便快捷,因而是广大创业者最有效的融资途径;政府的创业贴息政策降低了融资成本,为一批创业者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会泽农行的支持对象重点是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种植、加工及营销的专业户、示范户,通过开展小额贷款,通过引导农户立足本地资源、围绕当地特色创业,增强了他们致富发展的能力。

(二)放贷条件

贷款申请人必须是有生产能力、有经营头脑、有还款来源、有信用的农户,有1名财政性工资收入的人员做担保,一个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该类贷款,同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年龄在18周岁以上 (含18周岁) 60周岁以下, 身体健康,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 持有有效身份证件。

2. 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3. 品行良好,没有连续逾期90天以上或累计逾期6期以上的信用记录,申请贷款时无任何逾期未还贷款。

4. 恪守信誉,愿意接受农行信贷监督,保证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严禁对以下人员办理“小额信贷”业务:

1.属于民政救济对象的;

2.存在恶意逃废金融部门债务的;

3.有严重违法违纪或其他不良记录的;

4.有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的;

5. 从事国家明令禁止的业务的。

(三)开展情况

农行会泽县支行在2011年信贷规模吃紧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协调资金,发放小额扶贫到户贷款。截止2011年末,全年新发放小额扶贫到户贷款1783笔金额8613万元,累计发放41281万元,已覆盖了全县21个乡(镇)376个行政村4126个村民小组,约有10.76万农户、40.73万农民得到了实惠,进一步加大了服务“三农”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放贷效果评估

目前,小额贷款信贷资金的覆盖率为100%,收回率为99.7%,项目成功率为98%。小额贷款的投放,对会泽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无业者创造了一次就业机会。随着发放规模逐年扩大,带动了一大批无业人员就业,随着这些经营实体的不断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为承贷银行拓展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10年财政部门累计贴息1900多万元,全县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初步形成了“放得出、收得回、效果好”的工作格局。

四、存在问题

一是承贷银行信贷人员少,小额信贷户数多,只能依靠各乡镇小额信贷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来收集客户资料,信贷资金不能与农户面谈、面签,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

二是小额信贷的投放量在逐年增加,而担保基金未变,仍是2004年筹集的300万元,担保基金的额度与小额信贷的推进力度不匹配,存在一定的防范风险。

三是贷款期限短。政策规定贷款的期限1年,贷款者很难实现资本的收回。贷款的数额也比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5万元的数额满足不了有积极创业意愿的农户要求,尤其是对合作社组织和小型企业,这些数额显得杯水车薪。

五、改进小额信贷服务的建议

一是根据农行信贷人员少,小额信贷户数多,不能全面执行行内的面谈、面签制度,建议进一步发挥乡镇小额信贷工作站作用,与各乡镇小额信贷工作站签署《保证借款人信贷资料全面真实的承诺》,在贷后检查中发现虚假将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并承担代偿责任。

二是随着小额信贷的逐年增加,建议政府部门按贷款的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担保基金的存储额度,建议保证金数量不低于当年发放贷款的5%。

三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小额贷款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提高小额贷款的发放额度,建议小额贷款的额度提高至10万元,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贷款应进一步放宽;二要适当延长小额贷款的期限,由1年延长至2年,贷款到期确实需要延期的,可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符合条件的可展期1年,最长不超过3年。

四是出台规范的操作守则。一要出台统一的实施细则,使小额信贷走规范化之路;二要简化贷款申请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为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使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三要在条件具备时推行一站式办公,在政务服务中心设小额贷款申办点,成立联审小组,畅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务。

上一篇: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探讨下一篇:数字图书馆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