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整合

2024-10-08

巧妙整合(共6篇)

巧妙整合 篇1

一篇课文, 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谋篇布局、凸显主旨的, 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师生在理解、品悟以及语言训练等方面做到精雕细琢, 平均用力, 巨细不漏, 鉴于此, 可在抓住文本核心题旨的基点上,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巧妙整理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内容, 再次建构新的内容体系, 引导学生小步轻迈细品味, 逐步达成精彩迭起, 生面别开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仅从实施的角度, 就落实整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题旨相同内容的整合

主旨相同的内容, 倘若整篇课文逐段逐字逐句重锤敲击, 学生固然体会深刻, 但短暂的40分钟不容许, 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对主旨相同的内容,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再选取一个段落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法范例, 授生以渔, 最后辐射全文, 学以致用。笔者前不久上了一堂《狼牙山五壮士》的公开课, 教学伊始, 老师先相机抛出一个问题:请一边默读第二自然段, 一边画出能体现战士“壮”的句子, 并批注感受。学生在专心读后, 画出了描写战士的动作与外貌句子, 抓住“崩”“抡”等字体会出战士对敌人的仇恨与英勇, 笔者顺势归纳并板书凸显人物品格的技巧—描写方法。之后, 放手让学生到字里行间边读边思边画“壮”之句, 学生在读、思、画中触摸到了五位战士那奔腾的爱国血脉, 体悟到五位战士的“壮”———英勇杀敌, 不畏牺牲, 忠于党和人民以及仇恨敌人。

语文课文都是按主题分单元的, 教师可先找出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 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由潜心会文, 提炼、概括、归纳重要信息, 这种整合方式既省时, 又省力, 易掌握。

二、课内与课外的整合

课内与课外有写作技巧的整合, 亦有内容的整合, 后者居多, 但内容的整合时机失当, 数量失当, 多是美化课堂。前不久看到杭州市拱宸小学金蓓蕾老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实录颇值得借鉴, 金老师在学生悉心充分感悟景色的奇丽体会德国风情的奇特后, 金老师说:可是, 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期间, 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呢?教师补充二战时期的德国状况:作者留学德国时期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 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 投降, 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 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 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 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学生是见仁见智, 但仍是一团雾水, 此时时机已经酝酿成熟, 金老师又说:在二战时期, 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 赶紧拿出资料, 自己读这个奇特的故事。学生自由读毕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真正明白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风情源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

适时适当的整合, 那效果就如同催化剂一般, 能产生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我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追问道:“父亲既然百忙之中还来尝花生, 有什么目的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 直指文本的重点段落、核心问题与价值取向。

三、文本与多媒体的整合

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一改昔日全凭教师口讲加板书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 可冲破时空局限, 延伸人的感官,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与情趣, 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爱学与乐学的学习状态。但多媒体不能滥用, 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设计、选择、适时适度使用语文教学媒体。一次, 我执教《山中访友》, 此篇写景散文, “友”散布在课文的各个角落, 学生理解也有相当大的难度, 教学时, 我就把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景物, 根据作者拜访的顺序, 用投影仪把画面表现出来, 并伴以舒缓的音乐, 读文比照, 理解作者优美的语言和创设的动人情景, 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提高学生欣赏优美语言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四、体验与表达的整合

体验与表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此之所以重提, 是因为体验与表达在课堂上多是两张皮, 各行其道。体验与表达的关系——在表达中体验, 在体验中表达, “关系”的主语是学生, 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依托作者的表达, 获得深刻的体验;一是学生为让他人洞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 要借助表达 (口头或书面) 传递信息。两个“表达”的主体也不一样, 前者是作者, 后者是学生。因而, 体验与表达的整合实则是学生、文本、体验、表达四要素的多次多向整合。

就指向体验与表达的语文教学,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范例。蒋老师就从关注表达入手, 从一段很特别看似很罗嗦的句子入手, 学生画下了“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试背, 老师隐藏一句, 学生被一句, 学生的挑战欲很强烈, 气氛很热烈。最后学生抓住写法特别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与表达方式畅抒发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 课堂时时处处流淌着萧红童年时代的自由、快乐、幸福、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各个要素整合的层次、数量以及时机等会因学生的心智发育、社会阅历等差异而有所不同, 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视域、语言、文化、精神背景下勇于整合, 更要敢于把多个要素有机整合, 拿捏住“度”, 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奇光异彩, 语文教师也能轻盈地行走在语文路上。

巧妙整合教材 提高课堂实效 篇2

如果按部就搬的按教材顺序去教学,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甚至限制学生老师的发挥。如何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提高课堂实效,从而形成持续积极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教师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1.背景

初中《新目标》英语课本中对每一单元内容的教授有一定的顺序,Section A 部分的内容较基础,Section B Selfcheck Reading词汇量大,语法较综合,内容贴近生活,活动设计多。其中有单元的语言目标,重点词汇,语法结构与功能(SectionA,1a),任务型听力练习(1b),结队练习核心对话(1c,),多种听力练习(2a,2b),不同任务的结对活动(2c,),语法与功能重点(Grammar Focus),各种课堂活动(Activity 4), 词汇扩展(Section B, 1a),新旧语言知识综合运用(1b, 1c) ,各种同步阅读(3a), 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3b) ,创造性活用所学语言的各类课堂活动(3c).在自我测评(Selfcheck)里有词汇知识的评价,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还有幽默卡通.教过一套甚至多套教材的老师刚接触新教材时都或多或少感觉,教材比以前难教了,词汇量大,内容又多,怎么教成了大家一段时期的困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才明白,新课标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感知--感悟--归纳,提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材设计的意图,合理使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是必要的。

2.整合后的实际教学实效

(1)以课本为本原,创造性的设计了不同课型,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示了学生的才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同任务型的课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轻松接受,印象深刻,记忆持久,并且淡化了讲授型的课堂,也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使学生达到使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2)以教与学的实际为依据,系统地重组教材,包括教材顺序的调整和内容的增减,打破了学生对教材的依赖和思维定势。

(3)打破了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模式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力求卓越发展”的学习理念在课堂中得到实践。

(4)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1.整合设计一:创设 “Free Talk”“Duty Report”

八年级的英语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紧密相联,为了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英语、说英语的氛围中,课前5分钟闲谈是必要的,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把一节英语课的课前5分钟拿出来给学生“闲谈”或表演,让他们用英语交流,要求尽可能多用些学过的单词或句型,目的是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看上去似乎浪费了5分钟上课的时间,但实际上通过闲聊,不但活跃了思维,培养了说英语的习惯,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欲望。另外,以轮流制坚持每天的 Duty Report。从易到难,最初只向全班汇报星期、日期、天气、出勤,随着进度,学生自觉加入了 Introduce Myself 句式、My family、Our school、My friend 的一些情况,学以致用,说得真实。接着,逐渐地能在 Duty Report 中讲述英语故事,有当天发生的事,有耳闻目睹的往事,也有阅读过的书籍。然后就故事提出 2-3 个小问题,供其他同学回答。这时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无意识的在听说训练中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教材需要,我让学生们设计了有关礼仪(etiqutte)的课本剧的表演,变讲台为“舞台”,创设了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身上的原动力,有利于学生“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2.整合设计二:丰富“English corner”

除了把“English corner”引入课堂,有pairwork,groupwork,interview等形式,内容以围绕单元话题为主,进行漫谈式的学习,说你想说的,包括日常生活、理想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等等。当然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有意识的去探讨或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提升了自我判断能力、自我赏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 “I get annoyed when sth. happens”这个句式的教授中,我首先开展了小组活动,各小组要将最好的句子说出来分享,所以我收集到了下列句子:

I get annoyed when someone cuts in line.

I get annoyed when my parents argue with each other.

I get annoyed when I get bad grades..

I get annoyed when the teacher criticizes me. ….. 然后要求学生们把适合自己情形的句子摘抄在3b中的横线上,接下来让他们快速阅读3a找到课文中让作者恼怒的三件事,最后回到Section B1a的图片上,“Do these things annoy you? What is the most annoying thing? What is the least annoying thing?”这样的整合和设计,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教师也会获得一些灵感,真是Teaching is learning.有时的English corner甚至是才艺和创意的展示,我经常在教室的走廊墙上张贴了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

3.整合设计三:课堂中利用教材适当渗透西方文化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和相互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而英语源于西方国家,那么,必然要反映出西方国家以及西方民族特征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民族文化。因此了解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及礼仪规则对提高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中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我们了解了一些西方的礼仪文化,同时我设计了“Etiquett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设计了一些场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是不同的,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礼仪文化。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既了解了西方礼仪文化,也复习了旧知识,拓展了思维。

4.整合设计四:整合阅读与写作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课本中每一单元后开始了对学生阅读的强化训练,我认为也是加强写作的好时机。阅读与写作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首先体现在英语词语、句子、背景、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读与写的任务是相互依赖的。因此,我在教授阅读时融入了写作的教学,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并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再仿写,缩写或改写。在这种阅读写作的整合课中,我的教学目标和做法是:①通过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充实写作素材。② 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提炼写作框架,列出常见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③通过提问对所读材料进行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布局,以此整体把握文章。④整合全部知识,确定主题,开始改写或缩写。这样完成由感知到思考到动手实践这一全过程,尝试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同时要求一名学生将自己改写的作文以填空的形式第二天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其当作写作范例,学生先填空再纠错,以这种方式规范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水平,达到了一石击二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

教学中有时总会碰到一些意外,如何巧妙地处理教材,直接关系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要合理利用教材,就要照顾到本单元,上个单元,后面单元的内容以及本套教材和其他教材内容的联系,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使学生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进行教材整合的:①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删减。②适当替换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③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④适当调整教材顺序。总之,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不局限于教材的结构,按部就班,而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删、整合、重组,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跨科整合,彰显“无痕之美” 篇3

一、巧妙跨科整合, 彰显“整合美”

信息技术课程同其它学科相比较, 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它能在整合其它学科时既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 又能在整合过程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学科特点, 巧妙整合, 彰显“整合美”?

例如, “关注校园环境”就有三个重要的目标:能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网络搜索、信息咨询等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能运用网络, 通过网络讨论校园环境卫生问题和解决方法;较熟练地运用Word撰写校园环境卫生问题的研究小报告, 较熟练地发送电子邮件。要实现目标, 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整合起来, 因为校园环境的调查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实践, 这些实践在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里有更为详细的实践方法。但在整合过程中, 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科学课、综合实践课。如进行“校园环境大调查”,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去收集一些资源, 拍摄影像资料、图片处理、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数据的辅助调查, 最后利用办公处理软件将资料进行整理。又如“校园环境调查报告”,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科学课、综合实践课搜集一些必要的材料并结合前两节课制作的电子文档, 在整合过程中, 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辅助科学、综合实践收集资料,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资料, 实现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 整而无痕, 彰显整合魅力。

二、巧妙跨科整合, 彰显“动态美”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性, 能让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变为可能。目前, 互联网上存在着海量资源, 如音乐、作品、动漫、视频等, 这些优秀的资源无不凝聚着网络技术工作者的智慧。在小学阶段, 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是担负着培养学生“美育”的功能, 如果教师能将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整合起来, 就能让化“静”为“动”, 彰显“动态美”。

例如, 教师课前从音乐课本里搜集一些学生喜爱的乐曲, 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作曲大师”的卡通形象, 让学生感受“作曲大师”的神奇, 熟悉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 可爱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对“作曲大师”充满了期待。又如, 在学习第9课“乐曲变化多样”时, 如何让学生学会用“作曲大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 体会乐曲的多样变化;了解简单音符的输入, 感受由谱到曲的转变, 享受“作曲大师”的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教师可以与音乐教师一起探讨整合方案, 如音乐课时, 音乐教师经常会利用电子琴的不同音色弹不同的曲子, 学习本课时,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作曲大师”让学生感受“神奇的音色”, 然后演示如何输入字符, 需要时还可选择附点、增时线、减时线等。当学生初步掌握技巧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作曲大师”所见即所得, 所听即所得的功效, 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要掌握“作曲大师”软件, 兴趣是动力和支撑点, 巧妙的学科整合, 既能让学生感受“舞动”音乐的快感, 又能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三、巧妙跨科整合, 彰显“互动美”

纵观浙教版信息技术教材, 它改变了传统教材“小主题、大任务”的编排方式, 采用了“大主题、小任务”的编排方式, 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 世界将变成“地球村”, 互动性成为了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亮点。信息技术学科要抓住互动性, 巧妙整合学科, 彰显“互动美”。

例如,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关于挖掘家乡文化为主题和展示学生个人家庭生活为背景的内容, 这些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 学生能借助平台展示生活点滴、参与互动。如果教师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 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起来, 就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裁剪、翻转图片。当学生处理好相片后, 教师鼓励学生将相片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或学校网络平台上, 而像空间之类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功能, 其他学生在浏览这些相片时就会对这些相片作出评价, 评价的内容既有图片处理的知识, 还有相片本身的内涵等, 其它同学就能借助评价获得技术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

巧妙整合,让化学不再难学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巧妙整合;探究

化学在高中阶段加入了有机化学的内容,很多同学们由于之前学的都是无机化学的内容,一下转不过思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就会导致课堂萎靡,降低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理论说教,也不能只是企图通过题海战术来弥补不足,我们要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预习导案做好知识衔接,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合作、互动和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全面体验化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知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到运用能力的迁移。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如何整合提升教学效率。

一、巧设预习导案

学习就是从陌生到熟悉认知新事物的过程,前期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课堂知识有限,这就压缩了后期的实践探索,导致很多同学只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及时内化迁移成运用能力。为了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就要学习翻转课堂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视频或者预习导案的模式来引导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课上就可以腾出时间来针对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互动研究和探索。

比如在教学《脂肪烃》之前,我们可以如此设置预习导案框架:①预习《脂肪烃》的教材内容,初步把握各类烃的结构和性质特点;②了解乙炔的制取方法;③通过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④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写在反馈栏…这样让同学们在导案的引导下预习,可以有效规避盲目预习,也便于学生连贯知识,发现问题,有效提升课堂反馈和听课的有效性。

二、收集预习反馈

预习是课堂的铺垫,同学们在预习阶段将发现的问题总结出来,然后课堂伊始我们就要收集他们的问题反馈,这样才能针对性地整合课程资源,设置符合他们认知需求的教学方式。

还以《脂肪烃》教学为例,我先给学生3分钟进行预习反馈,然后我总结出几个典型问题:1.有的同学没能认真按导学案预习对2-丁烯等脂肪烃的分子结构没有空间概念;2.没有在预习导案的指导下具体对比烷烃、烯烃、炔烃等的结构、性质…我们得到这些问题反馈以后,就抓住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就能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分析和指导,让同学们通过具体的知识体验来完成能力迁移。

三、小组互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机化学知识面比较广,化学教材也是例举几个典型来传授化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知识只有经过互动才能拓展和深化,因此,化学教学时我们要能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同学们通过相互启发、相互探索,完成对知识的体验和交流,生成运用能力。

譬如为了让学生形象认知脂肪烃的结构特点,我就设置了分组实验的方式。这样让不同的组开展不同的实验,最后再共同展示实验成果,这样可以有效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的认知速率:首先,我们以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构建相互扶持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内部有组长管理,组员分配对应的任务来来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这其中有的小组用对比实验法;有的组结合烷烃的特点进行实验,有的组用烯烃为例进行实验。最后让同学们分别展示实验成果。这样设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认知,还通过对比拓展了知识内容,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典范。

四、专题实践探索

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以后,要想生成运用能力就必须通过切实的实践探索和体验。针对当前高考综合试题越来越重视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结合周边的生活情境来设置综合性化学问题,让同学们去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过程,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习惯。

譬如,乙炔制取实验是《脂肪烃》一节的重点内容,在我们的指导下同学们基本都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流程,待同学们制取成功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然后可以尝试思考,课本中提供的制取、收集及存储乙炔有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在发现不足的地方,要求学生进行改良。这样的课题有很大的挑战性。同学们在好胜心的驱使下,经过思考、交流和实践,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创新性意见。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敢于放开手让同学们深入探索,就能让知识得到扩散,从而有效完成能力到创新的升华。

上文是我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化学教学进行的几点分析与探索。总而言之,新课改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整合,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认知。

参考文献:

[1]刘璐;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 2014(6).

巧妙整合 篇5

一、依据作品风格整合,赏析诗词内容

诗词中的作品风格因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有豪放、婉约的,也有现实、浪漫的,更有华丽、朴实的,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呈现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也会有所不同。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写作风格入手,适度整合,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达出的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二首古诗为例,《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两首古诗是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虽然在内容上都是借景抒情,但李白和杜甫的诗看似是独立的,在教学中,我以二位作者的作品风格着手,将两首古诗串联起来进行赏析。首先以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为引子引起学生对这两首古诗风格的关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显诗人的大胆想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夸张、比喻等手法的妙用。而《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样运用了拟人、比喻、对偶,两首古诗让人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在进行古诗词解读时,将两首古诗串联起来进行对比讲解,使得教学过程更富趣味,学生不禁对诗词中不露痕迹却又字字讲究工整、富有修饰之美的风格惊叹不已。

千锤百炼的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涵养。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疏通字面意义,更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表面更好地去感性欣赏,加强对作品情感的体验。

二、依据作品主题整合,理解诗词主题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或是忧国忧民,或是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等,借景抒情诗、哲理深刻,主题甚是丰富多彩。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送别诗、咏古诗、战争诗、思乡诗、山水诗等诗词的不同主题进行适当整合,往往能让教学效果大为不同。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两首,主题相同,可以将两首主题相同的古诗进行类比深化,《观书有感》是借景喻理,《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直接说理,两首诗虽然都是借景喻理,却各有不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精辟地道出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了勤奋苦学与知行统一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论据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沈括揭开四月桃花开的秘密》以及《纸上谈兵》的故事,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要靠书本知识,更离不开实践,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很快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诗句主题,对诗的主旨也理解更透彻。再学习《观书有感》一文时,可以引入朱熹的《昨夜江边春水深》,都是重在强调多读书、多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诵读,通过比较,很容易猜想到是作者在读书时遇到困难迎刃而解了。两次的“类比深化”使得学生的认识得以强化,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引入主题相同的古诗词进行适当拓展和整合,不仅丰富了原诗的内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也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

三、依据作品倾向整合,把握作品基调

每一位诗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生起伏也不同,对人生的领悟也会有所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因此,古诗词饱含着诗人的人生经历,反映着作者不同的心路历程。在教学时,将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也能更为深刻。

例如,六年级上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就能运用整合策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以物拟人,处处显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的高兴心情,读起来语言遒劲刚健,品起来画面生动传神,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并补充“生平第一快诗”。两首诗一忧一喜,整合起来互为表里,正反对照,可以互相映衬,不管是忧极而惊,还是喜极而狂,都突出了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

可见,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着手,巧妙整合,从诗人遭遇的不同人生阶段而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基调,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古典诗词的文化修养。

新课改下,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富有个性和创新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自由解读的权利和取舍重组的权利,只要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善于挖掘,巧妙整合,就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词教学重新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含蓄凝练的古诗词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摘要:生动形象、含蓄凝练的古诗词是学生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在教学中,依据古诗词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巧妙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作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作品风格、作品主题、作品倾向三个方向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以期能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主题、把握作品基调,在赏析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错误资源

参考文献

[1]于长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49

巧妙整合 篇6

●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设计片段:

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图片位于美国拉什莫尔山的著名《总统山》, 请学生猜猜看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几位总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老师告诉学生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开国元勋美国国父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奠定20世纪美国之基础的西奥多·罗斯福、维护统一解放黑奴的领导者林肯。其中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被列夫·托尔斯泰评价为“音乐中的贝多芬, 诗歌中的但丁, 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耶稣”, 为什么对林肯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学完《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内容, 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使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 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潜意识进入学习状态, 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片段设计以图片《总统山》导入, 部分学生对美国总统比较熟悉, 争相回答但又并不完全了解, 这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播放《美国废奴运动与南北战争》视频短片;然后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奴隶制的存废为题展开辩论, 一组代表资产阶级, 一组代表南方奴隶主, 争辩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例:生1 (代表资产阶级) :我们北方经过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工业化程度高, 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应该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解放黑人奴隶。

生2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我们南方种植园种植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 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怎么能解放黑奴呢?

生3 (代表资产阶级) :我们北方能够自己生产工业品, 满足自己国家的需要, 不需要从英国进口, 因此应该提高关税。

生4 (代表南方种植园主) :我们南方种植园生产的棉花要向英国出口, 而且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工业品非常廉价, 我们要从英国进口工业品, 因此应该降低关税。

生5 (代表资产阶级) :奴隶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应该彻底废除……

师总结: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为争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 矛盾尖锐, 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中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他们掌握基本历史知识方面还可以, 但对一些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就比较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 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此片段设计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料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辩论, 让学生在这块自由的空间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从师与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对话, 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南北战争的爆发是由于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片段:

1861年4月, 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 美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战争爆发后, 作战形势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战前美国情况以及南北方各自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内战中北南双方的力量对比表》) 。现在请你预测一下战争形势。

那么, 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呢?尽管北方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 但战争初期南方军队却节节胜利, 北方人民显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林肯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你是林肯, 为扭转战局, 你会如何做呢?

同学们的想法和林肯总统的做法不谋而合。1862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帮助, 通过人际协作, 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讨论, 互相切磋, 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由学生扮演深陷被动战局的林肯, 把学生带到了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样一个情境中,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巧用网络, 升华学生道德情感

教学设计片段:

北方战争胜利了, 领导这场战争取胜的林肯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但奴隶主却对他十分仇恨, 就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天, 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看戏的时候, 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演员刺杀。林肯纪念堂有56个台阶、36根柱子, 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如何评价林肯?

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网站。

有学生查到的林肯生平资料:

9岁的时候, 母亲去世;16岁开始自己谋生;23岁失业;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等。26岁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 未婚妻不幸去世;27岁得了精神衰弱症;29岁竞选州议会议长, 失败了;33岁竞选美国国会议员, 仍然没有成功;47岁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 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 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 还是失败了;没有谁像他一样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可以说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直到当选为美国总统。

有学生认识到:他虽然出身贫寒, 但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生2:他关心百姓疾苦, 反对黑人奴隶制度;

生3: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4:他热爱祖国, 努力维护国家统一, 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

有效整合点的分析:

网络资源的巧妙运用确实可以使它成为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源网站, 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媒体教学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

此片段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阅读的平台, 学生主动去感知林肯不平凡的充满坎坷的人生, 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 以加强自身的学习意志、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感。在学生搜集资料大有收获的时候, “大肆”表扬学生, 称赞他们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娴熟。让学生知道, 网络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好玩的游戏, 更为我们提供了好学的资源。

上一篇:法官释明权下一篇: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