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艺术(通用12篇)
象征艺术 篇1
“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在戏剧、音乐、哲学、绘画、文学等领域都交替出现出暗示性、幻想性的特点, 这一切源于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欧洲文学上称他们的1885年至1914年的“文学”为“文学象征主义”时期, 并且把法国看做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一个国家。法国这一时期追溯到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和爱伦的唯美主义与神秘美学主义思想, 因此他的“文学象征主义”运动波及到了艺术领域。此时期法国的艺术家受他们的影响后在美学理论上得到继承和发展, 继而形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美学理论”。高更则是在本国象征主义诗人奥利耶 (象征主义绘画评论家) 的影响下摆脱印象派的条框形成独有的绘画风格, 即高更绘画的“象征主义理论”就是在此下文化运动背景下发展起来。
一、“象征主义”的定义及在美术上的运用
19世纪欧洲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在衣食不饱的战争年代。人民为了寻找精神的寄托冲破生活困倦, 首先发起“幻想性”的文学理论。美术上的“象征主义”理论则在此影响下形成。
(一) “象征主义”的定义
在法国社会动荡的年代中一些有志之士聚集起来相互探讨自己的哲学主张、艺术观点等, 奥利耶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891年提出“象征”即“意念”的哲学理论观点, 这是他在哲学方面给出有关“象征主义”的一个大的方向定义, 在美术上的运用则是“写实主义”和“意念主义”两者的相互区分。一个为“传统绘画”, 另一个则为“象征主义”绘画。这里写实主义 (传统绘画) 是将物质的外表作为绘画的终极目标, 强调的是物质的表面性, 而意念主义 (象征主义) 则是将意念转化成一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这里不能认定绘画里的物体就仅仅是物体的符号化和文字化, 而是带有一定的寓意性和象征性。正如奥利耶说的“他们相信最真的现实潜在想象和梦幻领域里。”
(二) 高更时代背景及“象征主义”理论
19世纪末法国先后经历三个政权更换对外国外战争, 在这种衣食不足的社会下, 人们努力寻找精神上的安慰, 这时期强调的“人文主义精神”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政迎合这时期的文化需要。例如高更在论述自己的画时说“一个偶像, 两手神秘而有节奏地举着, 似乎象征来世”。我们从这句话中明了高更自己的观念中的“象征”因素是不受外界支配的, 也就是他不会去改变自己宗旨去迎合那些已奉为圭臬的观念。高更的绘画好友梵高、贝尔纳, 文学好友奥利耶等都对“象征主义”存在兴趣, 并且他们之间也相互探讨相关的问题。因此高更这些新观念的产生与他周围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高更“象征主义观念”
高更冲破印象派的框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由他绘画理论的支撑。我们从他的绘画作品和书信中能得知其中之一“象征主义”理论内涵。
(一) 高更“象征主义”理论
高更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艺术家, 高更说“不要过分地描摹自然, 艺术是一种抽象。”他在这里已经与传统主义的绘画相区别了, 他已是通过客观的物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高更强调“凭借记忆作画”, 不过分依赖自然和模特, 而是忽视眼前所见之物。高更借助自己的想象创作一个故事, 并且只需一瞥。例如《市集》是高更在观察市集之后通过自己的想想后凭借记忆来绘画画出来的。
(二) 高更对同代人的看法体现“象征主义”理念
高更评论印象派画家时说“印象派画家对色彩研究得非常专精, 但没有解放, 仍然为逼真所局限住。”这说明高更先生的理论已是奥利耶“象征”即“意念”的说法了。他认为印象派只是在描绘以颜色为基础的视觉感觉, 而他们最重要的是忽略思维情感表达。高更先生的“象征主义”理念是不纯粹只观看自然外貌的真实性, 而且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象征主义”寓意。
高更对同时代夏凡纳的看法“�纯洁, 他画一个手握百合的童贞少女, �而我则是画清澄的流水。”高更眼中夏凡纳的“象征”观念为已奉为圭嗅的文学观念, 而高更自己则是在大自然中表现真实情感来寓意人生哲学。
高更对同时代德尼的看法是将纯理论的宗教应用在象征主义理论。德尼是将“宗教”中的象征意义应用到画面中, 也就是将“宗教”符号化为一眼明了的“象征主义”寓意。而高更自己对自然艺术本质的看法是表现自己真正所见所闻, 这其中不加入任何的文学迁想, 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三) 高更作品体现“象征主义”
高更从事绘画是在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的, 到后来他冲出印象派独创自己绘画形式, 其中就有“象征主义”精神。高更此时期也正处于西方绘画古典时期的“画什么”转向“怎么画”阶段。
高更厌倦城市“文明人”的生活方式, 他孤身一人来到原始部落。在这里他意识到所谓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唯一的, 人类应该有许多的选择而非强制性“文明”。他认为自己具有孩子“天真”性的野人, 这在作品《雅各与天使角力》有所体现。作者题材是选自《圣经》故事中的一篇, 描绘的是人们在讲解故事时脑海中出现的幻想成分。高更前景人物画了很奇怪的帽子来了加强这种“象征性”因素, 为了突出主题选用了红色背景地面。这则圣经故事则是不受任何支配的“象征主义”精神。作品《有黄色光环的自己》从绘画技法上体现“象征主义”理念。此副作品画面装饰感很强, 作品体现的造型、颜色、构图等的概括性表达都富含这他的象征意义。
三、高更对后世的影响
高更先生半路出家学画画, 他和梵高一样具有对绘画的独特理解。他不仅突破印象派颜色束缚而且突破先前的艺术理论, 这在未来的绘画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一) 高更创作技法的影响
他的装饰效果首先影响的是“野兽派”。在绘画空间认知上运用色彩平面化处理, 线条处理上采用高更粗线条勾勒的节奏感, 造型上吸收高更大胆夸张变形的关系。例如马帝斯《生命快乐》中线的勾勒、颜色平涂构成、人物夸张变形等有所体现。
(二) 高更“象征主义”理论影响
高更这一理论影响到其中之一的人是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内在需求”理论与高更先生的“象征主义”理论都共同涉及到对“寓意”的理解。康定斯基理论的点、线、面的关系, 以及颜色表现的精神内容与高更颜色表现情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康定斯基的颜色理论关系都是根据人们的“内在需求”决定的。高更认为“阴影”在画面中是要还是不要, 这取决于作者的内在需要。
高更的创作方法不仅对野兽派产生影响而且对近现代的装饰绘画都有一定的启发, 他的艺术理论引发人们对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因此高更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方法都对未来的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并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罗世平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
[2]康定斯基.吕澎译.论艺术的精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4.
[3]Herschel Chipp.余珊珊译.三个人的天空[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1.
象征艺术 篇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艺术符号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类,它作为一个传达媒介只有在与艺术意象及艺术形式达到最佳结合时才能建构起来。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生成必须构成双重契合:与审美意象的契合和与艺术形式的契合,要达到这种双重契合,服饰的设计必须对这个新生的艺术符号进行文化和审美的挖掘。只有这样,这个艺术符号,才具有文化与审美的特殊性。武术服饰艺术构成的元素符号: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等,从不同角度传达出武术套路文化心理。武术套路服饰艺术的文化性,构成其形式的元素符号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由物质材料组成并受众多物质因素限制、表现使用功能意义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4]表现着精神方面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着明显的“艺术符号”的典型特征。武术服饰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武术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术套路通过利用服饰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艺,激发人的视觉想象和情感体验,通过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等方法,传达出武术套路特有的武术套路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武术套路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因此可见,武术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在于通过武术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去窥视武术文化外在“形态性”与内在“表意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的统一。
2武术服饰艺术的外在形态性
2.1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鸣和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灵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6]。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中,样式或饰物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本武术套路特色,是该武术套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特殊的衣物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武术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术套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体文化,通过武术服饰,创造了许多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号,并绣、染在武术服饰和其他与武术相关的事物上。人类许多行为最初只是模仿,是对直接经验的继承,通过特定的行为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图腾”。“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得更为浓厚。”[7]在意识思维物化的过程中,将“意象化”[8]的情景复制到本体实物上。比如:武术套路服饰的刺绣,多以盛开的生机勃勃的鲜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龙玉凤等等为主要背景。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艺术元素镶入到个体意识想象的空间里,再通过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现出来,通过刺绣图案象征自然生态的和谐。所以,各武术套路服饰中出现的刺绣图案是人类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达,是构成各武术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识形态性的物化:标识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审美符号的象征来表达各族文化的意义。[10]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识别认同符号。同时,由于各个不同武术套路、门派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服饰的风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谓形态性,是指文化符号所指代的物态属性,[11]它易于人们通过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武术服饰文化中,服饰作为武术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号,它也具有对各武术套路、门派标识性的“品牌”[12]象征意义。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通过服饰的设计、剪裁、色彩等艺术元素,成为了辨识和熟悉不同武术套路、武术门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们也就可以利用武术服饰不同的艺术符号特征去发现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如太极拳服饰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标志性的代言作用,对于其他武术套路,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其本体而言,却是可以互相认可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是太极拳用来对外是“本我”与“他者”[13],对内是“我”与“我们”的识别认同符号。对内的习练太极拳者,只要见到太极拳服饰,一眼就能识别是同一拳种的爱好者,从而产生亲近的认同感。对外的武术套路习练者,也能通过服饰的不同艺术符号特征,判定出这一服饰文化符号背后的本质文化属性———太极拳。各传统武术套路的服饰各不相同,每一类服饰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各个武术套路生存、发展的本能所致。
3武术服饰艺术的意象表意性
3.1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14]武术服饰上的纹样摆脱了逼真的摹写,让人进入意象的审美世界,一个神奇的使人类心灵获得自由的非理性艺术王国。在这种意象性的艺术思维里,设计者天马行空,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将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张抽象变形。如,武术服饰中的象形拳服装,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根据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的抽象而来,从象形拳的形成过程管窥[15]武术服饰这一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发现是武术服饰在经过审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传承积淀,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武术服饰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表”,即服饰的外在显性特征,通过视觉语言和身体互动转换为对武术服饰文化内在意蕴的一种体悟,甚至是对武术文化的“表”与“意”的魅力解读。武术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华丽的“表”,表达其背后浓厚意蕴的非理性审美“意”的特质,使武术服饰文化在对武术文化进行融合的同时,达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也正是其象征意义,才使中国武术文化的艺术性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审美价值大为提高。
3.2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
武术服饰艺术符号所蕴含的武术套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武术套路精神和武术套路意趣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自武术以特殊身份进入奥运会开始,武术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开,[17]与此同时,作为武术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服饰也作为一种对武术表意象征性的宣传物开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文化符号的精髓,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常采用丝绸织锦、刺绣蕾丝等材质展现中国主题,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武术服饰文化符号来表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武术服饰设计师也在现代服饰的审美中经过解构、重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绎武术服饰,衬托出武术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使武术服饰更具东方情调,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而现代服饰将武术服饰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时尚,使其与现代的大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处地把武术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中国武术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的视野内。
3.3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18],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武术套路的艺术展现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武术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9]而服饰的艺术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寄托生命情感的归宿。武术服饰创造者的每一次设计、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开的升华,使自身审美意识和对物化思维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断丰富,以求通过其精心创造出的艺术品———武术服饰,实现他对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术服饰是具象的服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饰,在本质上是特殊的一种语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饰是各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与“受众者”进入艺术语言的中介,武术服饰的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艺术性修饰协同身体技艺的难美性展现,表达其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和情感的高度升华。在武术服饰的艺术语言和受众者身体语言的融合中,使人们对武术服饰实体本身的意象性地展开视觉意境的想象。这是人们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达个体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术服饰成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鲜明而复杂的艺术文化符号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衣与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单纯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象征作用。成为亲属、权利、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20]显示出武术套路精神活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12):85-92.
[2]张璐婧.汉字的表意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5):87-89.
[3]许铁汉.象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5):70-72.
[4]赵健伯.文化符号视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4.
[5]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6]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6):24-25.
[7]王亚婷等.汉子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B01.
[8]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9]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0]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一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34(8):36-38.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72.
[12]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1-4.
[13]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2011(12):17-21.
[14]吴学君.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昌吉学院学报,(4):84-87.
[15]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66-68.
[16]闰民,邱玉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1.
[17]毛逸伦.女子南拳竞赛服饰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8]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86.
[19]马敏卿.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赏析与创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2-93.
中西艺术中的意象象征比较 篇3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凝练、艺术技巧最丰富多彩的一种艺术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诗人的工作“就在于将外在世界的一切化为他的主观情思,而后又将主观情思化为客观的意象,再将这种意象通过特殊的媒介传递给读者。”(吕进1997 :40) 于是便产生了诗歌的象征。所谓寓“意”之“象”,是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入诗即为意象。诗歌意象和象征的构成,并非是诗人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而是受到各自民族文化制约的。诗歌象征的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链或文化语境,这个语境包含了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伦理取向等复杂的交互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赋予诗歌意象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使诗歌意象具有独特的国俗语义,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作品中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快感。
二、中英诗歌中的“欢乐”意象
中西诗歌中有很多表现欢乐主题的作品,诗人通过选择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寄予“喜悦、快乐”之情。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各民族诗歌中表达“欢乐”的客观物象也不相同,如中国诗歌中常常以“龙凤、喜鹊、花烛”等等作为“欢乐”意象,而英语诗歌则不然。下面就从民俗的角度,简要论述一下英语诗歌中独特的“欢乐”意象。
1、“东风”和“西风”的意象象征
风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之一,中外诗歌史上有不少以风为意象、借风抒情的作品。但是由于各国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外诗歌作品中“风”意象所蕴涵的民俗语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风一向是中国人崇尚的风,她是严冬过后春天的向导,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秦观《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刘大白《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而西风在中国人眼中是“萧瑟之风”,是引起“草枯叶败、景色凄凉”的风,如“古道西风瘦马”。因此,中国诗歌中多以东风为意象来描写春意,象征“欢乐”,而以西风为意象表示“萧条、悲凉”。但是与汉语西风相对应的英语west wind 在英语诗歌中却是常常以“美好、欢乐”的形象出现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欧洲位于西风带,当春天来临,west wind 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对于英国人来说,west wind 是温和的风,从诗歌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那种风和日丽、万物竞长的情景,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west wind 意象在英语诗歌中的国俗语义就如同中国诗歌中的东风即“春风”,象征“欢乐”。
英诗中有大量歌颂west wind的诗句,如诗人乔叟(Chaucer)《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 The Canterbury Tales)中的 Zephyrus 即指西风。诗中描述道:“四月里普降甘霖,滋润了早春三月干枯的大地,诱发出勃勃生机,引起花蕾竞放,而这时,西风轻吹留下清香缕缕,田野复苏吐出芳草绿绿。”再如,英国诗人梅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西风》( The West Wind) 中的第一节:“这温暖的风儿是西风,它充满了鸟儿的叫唤;每当我听见西风吹拂,泪水就涌上我的双眼。因为它来自西方乡土,来自古老的褐色山岭,而且,西风还带来了阳春四月、带来了水仙。(黄杲火斤译) (见吴岩等1983 :112) 此外,在雪莱(Shelley)的《西风颂》,弥尔顿(John Milton)的《致劳伦斯先生》以及彭斯(Robert Burns)的《琴》等诗歌中,都含有颂扬西风带来欢乐和生机的诗句。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给各自的民族文化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2、“白水仙”和“黄水仙”的意象
水仙中外都有,但是种类不同,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颜色为白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即有栽培,深得人们喜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在中国野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崇明县和福建漳州水仙最为有名,在数百年前,苏州、嘉定等地也出产水仙。
每年春节,能工巧匠们创作出的水仙盆景雕刻艺术,且能依照人们的愿望,在预定的期间里开放,给节日、寿诞、婚喜、迎宾、庆典增添了不少光彩。那栩栩如生,生气盎然,耐人寻味,怪不得人们赞誉水仙一青二白,所求不多,只清水一盆,并不在乎于生命短促,不在乎刀刃的“创伤”,不在乎于严寒的“凌辱”,始终洁身自爱,带给人间的是一份绿意和温馨。
中国诗词中也多有描绘赞颂,如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宋朝诗人刘克庄:“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而黄水仙在欧洲栽培历史悠久。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栽培品种已达到26000个,每年还有新品种诞生。daffodil (黄水仙) 是石蒜科水仙属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daffodil 碧叶如带、轩昂翠绿,其花状似杯,幽香沁人肺腑。英国是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daffodil 在那里栽培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英国,最先感受春天气息的就是daffodil 。每年三、四月份,这种daffodil 就摇摇曳曳地开遍了英伦三岛。daffodil是组成英国的四大地区之一“威尔士”的区花,还是西方“愚人节”的象征,过此节时,人们通常用水仙花和雏菊装饰房间,并组织家庭舞会。daffodil 开花郁郁葱葱,花色温柔,清香诱人,给人带来春的信息,带来春的快乐,因而在英语诗歌中,daffodil 多作为意象象征“春天”,含“欢乐、喜悦”之义。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黄水仙》( The Daffodils) 中的诗句:
装配是产品制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产品的可装配性体现了产品及其装配元件(零件或子装配体)容易装配的能力和特性,而可装配性评价是基于产品的设计阶段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游荡,象一片浮云,
That floats on high open vales and hills , 高高地飘在峡谷群山的上空,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忽然我看见一群,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 一大片金色的水仙花丛。
Beside the lake , beneath the trees , 它们在树下、湖边,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随风起舞翩跹。
For often ,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我常常心绪茫然,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这些水仙便在我心头闪现,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它们安慰了我的寂寞;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 此时我心中便感到十分欢快,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随着那些水仙跳起舞来。(饶健华译) (见饶健华1990 :201 - 202)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诗人将一簇簇daffodils 看作是“欢乐、喜悦”的象征,为孤独寂寞的心灵带来了慰藉。诗句不但描绘出了daffodil 的迷人光彩和妩媚风姿,也表现出了由daffodil 形成的令人陶醉的美景给诗人孤寂的心灵带来的欢乐和慰藉。
再如布莱克(William Blake)《春之颂》( Spring Song)中的诗句:
Spring is coming , spring is coming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Flowers are coming too : 千万朵花儿正绽放:
Pansies , lilies , daffodillies 紫罗兰、百合花、水仙花,
Now are coming through.一朵一朵笑弯了腰。
(静之译) (见罗志野2001 :95)
这首诗歌以“Pansies”、“lilies”、“daffodillies”等多种意象渲染了春天带来的“欢乐”。
三、 结语
一个民族的诗歌是其所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是与民族文化艺术的演变同步的。作为诗歌基本构成单位的意象,就理所当然地被镀上了形形色色民族文化的印记,积淀着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涵和情感。因此,中西艺术中意象的比较研究对我们翻译和鉴赏诗歌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诗歌的赏析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风俗传统。这样,我们在真正深刻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蕴的同时,也领略了东西方文化历史的差异和传统的演化历程。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 1972.[Z]北京: 人民出版社,
[2]刘湛秋,陈敬容.1996.世界抒情诗选(续编) [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3]罗志野.2001.经典名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吕进.1989.外国名诗鉴赏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5]吕进.1995.吕进诗论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吕进.1997.中国现代诗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7]饶健华.1990.英诗概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多丽丝·莱辛象征艺术的实验 篇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莱辛陆续开始接触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荣格心理学等先锋性理论和现代派技巧。她认为作家应该是“灵魂的工程师”, 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工具”。她在托马斯·弗里克对她的采访时指出, 她把每一本书都看作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正是那个问题决定了她采取何种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 根据写作的需要莱辛在自己的每一本书里实验不同的写作技巧, 使用最多的是象征艺术手法的实验。
象征艺术手法的实验贯穿于莱辛小说创作的全过程。有颜色的象征, 形式的象征, 主人公名字象征, 具体意象的象征, 大量梦境的使用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小说《青草在歌唱》 (The Grassing Is Singging) , 国内译本将其翻译为“野草在歌唱”, 但是大多数外国文学研究者倾向翻译为“小草在歌唱”、“青草在歌唱”, “小草”的翻译较之“野草”的翻译, 更能体现书的象征意义。小草是弱小的但是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象征着爱情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是可以生长的, 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 爱情就会被扼杀。小草的颜色是绿色, 绿色象征着生命。玛丽对黑人摩西的爱没有结果, 但突破种族的爱情会“春风吹又生”的, 总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绿遍全球。
在南非大地上黑人是劣等民族, 是“土人”、“野蛮人”, 白人和黑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白人把他们当作畜生来对待。充斥整个南非大地的是这样的腐朽的思想,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 突破种族的爱情却在悄悄的发芽, 在歌唱。
颜色象征的艺术手法在《金》中被莱辛发挥到淋漓尽致。小说里有5本笔记, 分别是黑、红、黄、蓝和金五种色彩。从色彩学上说, 黑色 (black) 是一种压抑的色彩, 代表不幸和痛苦;红色 (red) 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觉;明亮的黄色 (yellow) 代表辉煌, 但暗黄却代表忧郁, 寂寞孤独;蓝色 (blue) 代表冷静和思考;金色 (golden) 代表光明和希望。
多色彩象征着多人种、多主义的世界, 世界是多元的。根据每种笔记具体内容, 相应的黑色对应殖民主义 (或种族主义) , 红色对应共产主义, 黄色对应资本主义等等。不同色彩是主人公安娜生活不同层面的反应。黑色代表安娜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生活, 红色代表安娜作为共产党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活, 黄色代表欲说还休的爱情生活, 蓝色代表需要思考的精神生活。最后的金色代表光明, 代表希望。这样经过黑、红、黄、蓝四色分裂的安娜最后走向了金色的统一。
另一个象征就是形式的象征。从整体上看《金色笔记》中复杂的结构 (一部书稿被四个笔记分成五部分) 让人眼花缭乱, 作者莱辛赋予了这样凌乱的结构以象征意义。评论家们将这种结构称为网状结构。
网状叙述结构 (图) 从外在形式上象征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由混乱分裂走向统一。《金色笔记》是一本六百多页的小说, 包括一篇六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自由女性》和五本不同颜色的笔记。《自由女性》被分割为五个部分, 每部分中间依次插入了黑、红、黄、蓝四本笔记的片断。这种插入先后重复四次后出现了一本金色笔记, 最后是《自由女性》的第五部分, 也是小说的结尾。作者以这样的混乱结构来象征主人公混乱的精神状态。作者在1972年出版的序言中说“主要目的是使一本书的组合形式本身不需要文字说明就能表明意义, 就是通过书的结构形状说明问题。”
《自由女性》是一部以描写两个离异女性情感生活为主的小说, 黑色笔记主要记录一个名叫安娜的女作家非洲生活经历及相关思考, 及她的处女作《战争边缘》;红色笔记记录安娜的政治活动, 描述她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从狂热到迷茫到失望, 最终主动退党;黄色笔记纪录安娜通过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来思考她个人的感情生活;蓝色笔记是安娜日常生活笔记, 在笔记的一开始就置疑黄色笔记中对生活的文学性再现。这本笔记中有着与其他三本笔记中的安娜完全不同的思路。在前三本笔记中, 她采用历史的、政治的或者文学的视角, 力图建构生活的秩序。从纪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个性化的蓝色笔记中, 诞生了涵盖了安娜整个生活的金色笔记。莱辛就是通过这样的笔记从外在形式上反映主人公的精神状态, 四本笔记是安娜生活的不同方面的纪录, 安娜患有“写作障碍”, 整个精神世界混乱, 她人为的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记录在不同的笔记中。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充满了安娜理想中的秩序与她不得不面对的混乱生活之间的倾轧。所以她将生活分别地记录在不同颜色的笔记中, 最后生活又统一于金色笔记中, 从形式上象征着主人公安娜的精神从分裂走向统一。
莱辛把《自由女性》和四本笔记分割成碎片, 形成了既有纵向脉络、又有横向联系的交错复杂的网络结构, 以此来表现整个社会的四分五裂、错综复杂。
莱辛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具有象征意义。
《金色笔记》主人公安娜的全名是安娜·弗里曼·伍尔夫 (Anna Freedom Wolf) , Freedom这个字象征了安娜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以及对女权主义作家伍尔夫的认同和推崇。爱拉是安娜在黄色笔记中创作的小说《第三者的影子》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她的名字 (Ella) 很像法语中第三人称隐性代词elle (她) , 从而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她在另一部小说《暴力的孩子》中再次实验了名字象征的写作手法。小说主人公玛莎·奎斯特 (Marsha Quest) , Quest一方面象征玛莎一生都在探索中:从南非到英国伦敦, 通过婚姻, 通过左翼活动, 通过宗教等途径, 玛莎执著的探索人生, 寻找自我。另一方面从外在方面讲《暴力的孩子》是以莱辛的个人经历为素材, 讲述了她自己大半的人生经历因而也象征了莱辛自己本人对生活的探索与追求。
除了以上的象征外, 在莱辛的写作过程中也多次使用具体意象的象征,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房间”这个意象。女权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指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房间”。伍尔夫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刻意描写了安娜的房间:在宽敞的大房间里, 在黑色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四本颜色不同的日记, 分别记录安娜内心世界的不同侧面。“房间”象征女性精神空间, 女性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世界, 女人不再依附男性。短篇小说《十九号房间》的苏珊是找不到“房间”的不幸女性, 最终以生命为代价, 消极地换取了最终的自由;而《吾友茱蒂丝》则是找到“自己房间”的自由女性, 是现代女性的英雄。茱蒂丝拥有自己的房子, 每年都有固定收入, 在写诗之外, 也教书补贴家用。她不但生活独立, 在思想和创作上也十分独立, 无论是知名老作家的作品和观点, 还是“现代”、“新”、“当代”这类字眼和潮流, 都左右不了她, 是拥有独立精神世界的现代女性。
精心设计的小说结构 (《金色笔记》的网状结构) , 象征艺术手法的使用, 使莱辛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局限, 多角度、多视角的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扩大了小说内容空间, 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摘要:多丽丝·莱辛, 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 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 四次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提名, 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在文学史上, 莱辛以大胆的艺术创新著称, 本文着重分析实验地象征艺术技巧。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实验性,象征艺术
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论小说与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论小说与小说家》[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2]王佐良、周珏良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2]王佐良、周珏良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荷花象征什么_荷花的象征寓意 篇5
荷花象征
一、中国自古热爱莲花,作为中华本土宗教的道教,莲花自然是道教的象征之一。莲花在道教象征着修行者,于五浊恶世而不染卓,历练成就;《太乙救苦护身妙经》中:救苦天尊步摄莲花,法身变化无数,忽而女子,忽而童子,忽而风师雨师,忽而禅师丈人!莲花被人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翩翩君子。
二、莲花冠,又名:玉清莲花冠。道门三冠之一。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冠。唐时已在世间流行,宋沿袭其制。以美玉来制,以黄金来饰。外形优美、色泽艳丽。为世人喜尚,一直很流行。
三、七宝莲花
荷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认为荷花从淤泥中长出,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香洁,表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花藏世界”之义。按佛教的解释,莲花是“报身佛所居之“净土”。可见莲花已成为佛教的象征。所以菩萨要垫以莲花为座。佛教中的莲花,包括了荷花和睡莲的不同种类。只有大乘佛教的佛像座用荷花。
莲花在佛教与印度教中,象征神圣与不灭,印度的国花是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种,故有“七宝莲花”之称。实际上,七种荷花只有二种是荷花,即白莲花(芬陀利花)和红莲花(波头摩花),其它五种都是睡莲。在植物学中,荷也称莲。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荷花则是佛经中常提到的象征物和吉祥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与佛教主张的处世人格相合。正是因为荷花代表佛教,而佛教又来自印度,所以荷花在印度被视为尊严的神圣的象征。
四、步步生莲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花云锦可观,香远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关。“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大智度论》卷八记载了几个为何趺坐莲花的原因,除了莲花在众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严妙法,莲花柔软素净,坐其上花却不坏,更可以展现神力。莲花其实已升华为天上之花,与人中之花有别,“人中莲花大不过尺,天上莲华大如九车盖,是可容结跏趺
“佛也继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为莲华化生创造伟业的主人公。”经典里众生可以借由“莲花化生”,乘着莲座进入净土,恐也由此一脉相传而来。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据《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二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
由水中深处冒升至水面的睡莲,像造物主潜藏的生命力,暗示着创造的本源,不仅许多神话与莲花有关;崇拜太阳的埃及王国,也出现太阳神以童子之姿坐莲花之上的图案。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
五、五种天华
莲花有五色:白、青、红、紫、黄,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生长于佛国,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有之华”。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为“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关于荷花的传说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荷花简介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
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象征艺术 篇6
关键词:战争 瞭望园 露营车 象征
一 象征的普遍意义及文艺价值
象征一词原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其目的旨在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事物或概念。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认为象征具有超越功能和整合作用,它能使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心理内容处于有机统一的状态:“人与象征共存,尽管人没有意识到,但象征的意义却使人生机盎然”。
在人类厚重漫长的传承和演化中,象征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黑格尔明确指出神话作为最初的艺术类型就属于象征型艺术。它以隐意而浓缩的象征揭示人的生存和社会本质,把想象、精神王国与现实、社会紧紧相连。首先,从宏观的层面来说,神话的整体象征体现了很多社会现实的艺术诠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盘古和女媧,代表了男子以“力”、女子以“气”,柔刚相济维持宇宙秩序的努力。西方神话中的宙斯主宰宇宙、众神或叛或从、惩戒救赎、乃至死而复生,都是人们想象中宇宙秩序和生存苦境忧思的外化反映。再者,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神话传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个体的庞大体系。
此外,宗教也是象征寓意更为精粹的体现。伊甸园中央的智慧之树、上帝在祥云或山顶上的显现、佛教中的圆寂和舍利、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对智慧、神性和生命归属的深度思索。天使之所以生有白色的羽翼,意在表现人的主观意识对灵肉飞升和圣洁神性的向往;魔鬼大多外形黑丑,偏居荒僻恐怖之地,也意在吻合人类中对恶的恐惧和未知。从此,诸如光明、黑暗、草木、野兽、风雨、雷电、海洋、天空等宗教体系中被一再重现的象征,成为后世象征庞大族系中最被人熟知的组成部分。
同时,梦作为人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一种非理性表现,也充满了象征。一系列象征符号摆脱了语言的直白表现,以更形象、更有深意的方式再现了潜意识层面的活动。“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曾做过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不难发现,象征最大的艺术意义在于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更强烈的心灵观照效果、更有弹性的艺术张力。
二 象征在《唯愿你在此》中的体现及意义解读
小说故事起自2006年秋,英国男子杰克·勒克斯顿惊悉多年前离家出走的兄弟汤姆阵亡在伊拉克战场。因为要参加弟弟的遗体迎接仪式,不能实行原定度假计划。在妻子歇斯底里的抱怨声中,两人情绪相继崩溃。关于农场、家人、牛、出走、度假等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回忆自此纷至沓来。在复杂却条理清晰的叙事结构中,多个典型象征重复出现,你呼我应,环环相扣,既着眼于现实的忧患,又再现了历史的离析。
1 “阴霾、闷潮”天气的象征及其寓意
“阴霾、闷潮”是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天气词汇,构成了《唯愿你在此》的整体氛围。小说中多个关键事件发生时的天气都有细致的呈现。无论是杰克和汤姆少年时一同出去打猎的那个阴霾、寒冷的一月清晨,还是病狗卢克被父亲打死的那个乌云笼罩、沉闷欲雨的八月天,亦或是邮政面包车带来国防部汤姆阵亡通知的那个潮湿、阴霾的十一月早晨,甚至是数日后,理查兹少校到访知会接领遗体事宜的那个阴霾、潮湿但宁静的早晨,都在传达着同样的天气讯息。这种频繁“在场”的天气,和人物内心的苦闷形成了密切的关联和呼应。亲人之间的隔阂也成为恶劣天气下,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沉闷。这些本应和睦相处的家人,在种种生存考验和磨难之下,渐行渐远,沟通的欠缺破坏了亲密的关系,彼此之间筑起了冷漠的高墙。
当杰克和艾莉发生激烈争吵时,阴郁的天气终于升级成了狂野猛烈的暴风雨。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恰好经历了沉默、隐忍和爆发的剧烈情感变化。艾莉独自驾车疯狂地冲出家门,在滂沱大雨中奔驰,脑子中闪现着父亲、母亲、农场、杰克和诸多往事。显然,外在的天气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更为直观的征象。在这种频繁出现的恶劣天气下,审视人的存在,便有了更宏大的艺术表现空间。苦闷就像漫天的乌云和空气中的潮热,压倒性地掌控着渺小、柔弱的生命个体;生存的所有努力都在这种强大的情绪面前被捶打成辛苦的负重。
2 动物象征之“疯牛”和“病狗卢克”
疯牛和病狗卢克构成人物外在环境的主要对比物,二者的形象也具有深度的象征意义。牛曾是杰布农场上,最被人珍视的存在。然而,疯牛病的蔓延,导致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弥散着一种可怕的恐怖情绪。成批的牛被推进焚化炉,或者在沼泽里高高架起的柴堆上被残忍地烧死。到底是牛疯了,还是人疯了?虽然,斯威夫特一再地说“牛不是人”,但这种讽刺意味的强调,反而使人能从牛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存忧患。牛与人的界限是密不可分的。人本身就是人性和动物性的合二为一。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在关于人的人性和动物性的论述中提到,人处于一种辩证的紧张关系,即不断地从自身的动物性中分离,以维持人性。人对疯牛所发出的种种质疑和反问,其实都是对自身人性和动物性矛盾的反思。“牛懂事吗?当麻烦甚至死亡(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到来时,它们知道吗?它们知道疯狂与正常的区别吗?在思维力方面,一头母牛也许只比露营车高一级”。这种换位的思考最值得深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剥离了人性高尚道德的外衣,把它还原到动物性的基础状态。当生存和死亡变成头等大事,所有的社会政治、伦理将统统被无视,无论是以什么代价,活下去,就成为一种亟待实施的必然。人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最持久的生命个体,在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中挣扎至最后一秒,岂不比动物更加悲惨?这一点,从杰克的父亲杀死病狗卢克后的感慨可以清楚地感知。
毫不夸张地说,卢克是杰克家族重要的一份子。牛疫爆发后不久,卢克也病了,且久治不愈。于是,在一个阴霾、寒冷的早晨,杰克的父亲迈克尔冷静从容地当着两个儿子的面,把卢克一枪打死在老橡树底下。这幕场景很多次重现在杰克的记忆中,也成为汤姆出逃的一个助推力。“只是一条狗的死亡,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怜悯,但留下的绝不止一条狗那么大的裂口……”人尚可以见证牛和狗的毁灭,却要悲哀地完成自我的毁灭和人生的终结,生存的苦境在这种颇具象征意义的对比中赫然被放至无限大。
3 以解脱之名出现的系列象征
卢克和迈克尔的死都是在猎枪下实现的。而猎枪这一典型象征在小说叙事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把猎枪父一辈、子一辈地传承下来,它的意义也从生活所需的捕猎工具,演化成消弭内心恐惧的安全感来源。大多数时候,枪都被杰克小心地收藏着。但当他和妻子艾莉之间的矛盾激化,那把枪赫然被放在洁白的床单上:是要自保还是自毁?绝望和苦痛之下,杰克产生了重复父亲悲剧的绝念。此时,枪成为人物精神恐慌的直观外化,也是绝望自我保护情绪的客观体现。或可闻或不可闻的枪声,把沉默压抑下的平静彻底地打破,一切情感以这种极大的悲惨实现了彻底的宣泄。
失去杰布农场的杰克和艾莉暂时忘却了疯牛病和家人继失的痛苦,成为“瞭望园”的主人。瞭望园承载着新生活的希望,承载着梦想,却也是“当心、警惕”的隐喻表现。虽然脱下了农民的外衣,杰克骨子里还是恋着土地、牛粪和土地的混合气味儿,这种最贱、最低的气味儿,对杰克来说却是最好的。嘹望园里的32个白色的露营车,就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单元,寄居在轮子之上,可以随时改换地方。轮子上的世界是孤单的,无根的。躲进去,确实可以忘却疯牛病的阴影,忘却家人之间的伤害,让灵与心得到暂时的宁静;但这种躲避毕竟只是暂时的。轮子上的露营车象征了现代人的欠缺沟通,各自为政。这种躲避,或许是因为伤痛强大到不可正视,或是千百次沟通努力失败后的自我封闭。正如小说中所写到的那样,“众所周知有一种消除哀伤的方法,你失去了一个,就再造一个”。露营车和瞭望园是杰克和艾莉在告别杰布农场后再造的新世界,一个以“假日”的方式,化解心灵苦闷,获取暂时逃离和救赎的微观世界。
小说中多次提到“度假”,比如圣卢西亚的休闲之旅。心愿的落空导致矛盾的激发。虽然,杰克和弟弟汤姆之间有很多隔阂,甚至鬼使神差地成全了汤姆悄无声息的逃离,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还是存在着的。在困窘的生活悲哀中,人要么压抑,要么逃离,而每一种都将以悲剧告终。
而勒尔斯顿家族的悲剧还要从一枚勋章说起。杰克两个叔伯爷爷乔治和弗雷德在索姆河战场上同天牺牲。只因一个听起来更加爱国的名字,乔治获得了一枚杰出勇敢勋章,另一个只是被子弹打烂罢了。这枚勋章被杰克的母亲小心收藏,每年十一月,都会拿出来抛光,被家中的男人仔细地装进兜里,到纪念碑前祭奠亡灵。勋章自然而然成为家族荣耀的象征。这让迈克尔感到别扭,同时又不情愿地得到了特权。这枚勋章传承到杰克这里,在他看来,它最好的归宿就是扔进汤姆的墓穴里。因为,用生命换来的不应是活着的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因为,谁都承担不起生命的沉重。
每到纪念日,杰克和自己的父亲都要穿上唯一的西服,佩戴上虞美人花,到纪念碑前去祭奠。在阵亡将士的纪念日,所有长眠在地下的战争牺牲者都有资格享受活人的敬意。曾经怒放在战场上的虞美人,用血的鲜红表达着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它传达的不是盎然的生机,而是刺目的疼痛。战争在政治的范畴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是,对于每一个在战火中消逝的生命来说,它只是恐怖的刽子手。
显而易见,勋章和虞美人花是杰克对战争最清晰的认知,或者说记忆。多年以后,当杰克一个人站在大雨滂沱、狂风四起的墓地,竟然有些许羡慕黄土下的故人,起码他们不必像活著的自己一样去面对通向毁灭的漫长道路,以及更糟的遭遇。他眼睁睁地看着狂风吹落所有花朵上的干枯花瓣,吹翻插好的花束与花环,大雨冲刷着墓碑,无论新与旧,雨水沁入土壤。生与死的界限在这番极具象征意义的景象中被彻底的抹杀,它似在用一种形象的方式告诉活着的人,忍受生之悲苦远比忍受死之沉寂要痛苦得多。
浅谈朦胧诗的象征艺术 篇7
关键词:朦胧诗,象征手法,抒情角度
一、何为象征主义
1. 象征的一般定义。
象征源于希腊语Symballein, 意为“放在一起”, 当时指协议双方“把一个钱币分成两半, 各执一半, 作为信物”, 此词的意思是“结合或拼合在一起”, 也指“曾经拼合在一起, 现在单独地存在, 而又代表原来的整体的东西”。从词源上看, 象征本来就表示着所说的内容比字面有更深的含义。美国学者劳?坡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认为:“用小事情暗示大事情, 这就是象征。”艾青《诗论?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之十二》中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 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 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梁宗岱认为:“所谓象征是藉有形寓无形, 藉有限表无限, 藉刹那抓住永恒。”根据以上定义, 我们可以看到:象征是由两项内容构成的:一个是象征体, 它是某种有形的事物, 是人们所熟知的具感形象;一个象征义, 它是大于象征体的某种无形的永恒的东西, 也许是某种情感、某种观念或某种哲理;它隐藏在象征体后, 需要读者去揣摩、探究。以北岛的一首诗《迷途》为例, 这是被称为典型的“朦胧诗”。全诗如下: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这首诗用很鲜明的象征画面暗示了寻找的主题。“沿着鸽子的哨声, 我寻找着你”意即遵循美好的召唤去寻找。从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结构看, 在比喻中“喻体”与“喻本”同时并列出现于诗中。而在象征手法却不同, 它隐去了被比的事物, 诗人只是“沿着鸽子的哨音”, 这样就像被比的原体有了一种随意性, 其意味是无穷的, 这一点正是我国读者所不习惯的。象征主义往往是只可无限地逼近却无法穷尽, 甚至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过去我们的诗中偶然也出现象征, 但多是小型字句、个别诗行。而今天, 在青年诗人的诗中象征常大量出现, 甚至整首诗都借用象征的题旨。
2. 象征手法起源。
象征手法起源于移情说。移情说是由费肖尔父子提出而由李普斯创立的一个美学心理学派。他们认为在审美过程中, 把物化成人, 以人度物, 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 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共鸣, 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 产生美感。简单地说, 物本无美丑可言, 人之所以对其有了美丑之感, 是因为人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物上之后, 物上倾注了人的感情。象征艺术正是要求读者隐掉事物的实体, 也就是象征体。隐藏其背后的是丰富而宽广的无限意味, 也就是诗人赋予事物的带有人的感觉、思想、意志, 这就是象征义。读者隐掉景物的实体后, 感受到的是诗人的色彩与情绪, 这就是象征手法的美学意义。
3. 象征手法分类。
第一类, 感觉全象征。例如顾城的《远与近》, 作者通过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感觉———违反生活逻辑的感觉———“离云近”、“离人远”, 暗示了某种距离与鸿沟。顾城的这首小诗正是通过现实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的矛盾来暗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戒备, 有一种孤独意识在。“你”和“我”该是熟人, 或者是朋友、爱人, 但是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来。这种不确定的关系, 使诗带上了朦胧意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你”和“我”起码不生疏, 否则“我”也不会产生远与近的感慨。两人的现实距离是很近的, 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云”在这首诗中有一定象征意义, 可能象征着淳朴的自然。“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意思是你对那些自然景物那么亲近, 对人却很冷漠, 使“我”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这就暗示出二人之间在心灵上的隔膜。第二类是单纯形象或事件全象征, 例如梁小斌《中国, 我的钥匙丢了》, 暗示我们丢失了太多东西, 包括时间、青春、爱情、理想、信仰, 我们必须去寻找, 必须去夺回失去了的美好的一切。还有一类是更加复杂的知觉化的象征。北岛用“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来暗示命运乖张不测;用“雁群飞过荒芜的处女地, 老树倒下, 嘎然一声, 空中飘荡着咸涩的雨”来暗示逝去的飘零的青春;用“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 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象征被禁锢的祖国。
二、象征手法与朦胧诗的抒情角度
1. 抒情角度的转移。
朦胧诗诗人转变成以“自我”方式抒发情感, 放弃“景”的描绘, 直接以“自我”方式情理象征手法的运用, 带来了诗人们抒情角度的转移。所谓的抒情角度是指作者抒发情感或看事情的出发点。新诗潮之前的抒情诗多是代言抒情的方式。舒婷的“我是痛苦, 是悲哀”、骆耕野的“我是年迈的城镇, 我是拘谨的生活”等诗篇开了这种抒情角度的先河之后各种各样的“我是××”大量出现。由于这种方法较为简单, 只要以象征物作为抒情出发点就可以了, 对新手法开始尝试的诗人, 都开始这样做。
2. 象征手法与巧妙抒情角度的结合。
梁小斌《雪白的墙》是一首拨动人们心弦的好诗。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抒情角度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倾诉了一代人的心声。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妈妈、我、雪白的墙都有象征意义。我向妈妈的倾诉, 也是经过了特殊时期的年轻一代向祖国的倾诉。“雪白的墙”, 也许是指孩子们那未经污染过的纯洁的心灵, 也许是指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同志关系, 而这一切, 都曾被粗暴地践踏过, 犹如雪白的墙上曾被涂上了污迹。而那涂脏的墙又被工人费了很大的力气粉刷一新, 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无疑, 诗的主题是非常严肃的, 其政治批判色彩也很强, 但是由于它采用了整体象征的手法, 加强了情感的力量, 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强加于人, 它使人通过愉悦的艺术欣赏, 情不自禁地受到了感染。这首诗的抒情角度选择得也很巧妙。诗人不直接出面向读者告白, 而是化了一下妆, 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出现, 把向读者的告白, 转变成对妈妈的倾诉。这种角度对表现纯洁情感的复苏无疑是最佳的。再者, 从这样的角度来写使其抒情有了情节性因素, 比较婉曲。
三、象征手法对朦胧诗的影响
1. 加强了朦胧诗的理性力量。
朦胧诗往往具有哲理美, 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艾青的《诗论》认为:“象征……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化抽象为具象, 正是朦胧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舒婷的《墙》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哲理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 因此惰性形成习惯, 习惯升为规律, 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 (《中国诗与中国画》) 。”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都是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 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的范畴:“我偶然, 它必然。”这句话不尽是女孩子的气话。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 以“必然”“否定”“偶然”就未必科学。对于文学新人, 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 迟钝得失去了敏感;对于传统的“墙”, 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偶然“寄生”的小草———这种矛盾, 该是“反抗意识”萌生的契机。再如顾城的《一代人》这首诗只有两句, 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分量, 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这首诗准确地表达了一代人的感情历程, 内射着强烈的时代色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 “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实, 又指虚。我们“龙的传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那个时期, 在一代人心中, 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 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留下了累累创伤, 造成阴郁、苦闷和哀伤。有人说这一代是沉沦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沉沦也罢, 迷惘也罢, 是谁造成的呢?诗人明确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而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扭曲青年灵魂的邪恶力量。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 使他们沉沦和迷惘, 但就是在最黑暗的时候, 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 更是奋起的一代, 觉醒的一代!诗人的这种认识和概括闪动着辩证思维的光彩。与其诅咒这一代的沉沦和迷惘, 不如去诅咒“黑夜”。如果只看到这一代的“黑色的眼睛”而看不到他们眼睛中对光明的渴求的闪光, 那该多么不公正啊!
2. 象征手法使朦胧诗更有寓意。
象征主义者认为, 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 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 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 这种超感觉的事物, 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们认为, 显示黑暗无常, 虚幻痛苦, 只有“另一世界”才能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 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 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 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诗人抛弃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方法, 摆脱语言具有的约定俗成的意义, 赋予了诗歌更丰富的寓意。象征的专长是暗示, 诗贵有意境, 而象征的原则是主客体的契合。象征带来诗意的想象, 给予诗“诗外之味”, 使诗的世界迥然有异于现实的世界。然而, 象征须有寓意, 无意味的象征决不是诗, 而只能是游戏。有意味的象征才有味, 似嚼橄榄, 有不尽的余味。辛笛的诗《山中所见———一棵树》, 就是意味深长的象征诗。这首诗写的是树, 咏的是人。“树”是人的象征。其象征的寓意, 是对正直人格的赞美。赞美那正直的“独立”、庄严的沉默, 有棱角而不圆滑、“默默”长大又“默默”成熟……这是旧社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哲学。又不仅仅如此, 因为诗人在地下党组织的影响、教育下, 已经得到“雨露”的“润泽”, 已经能坦然地面对“风霜”了。前一节写“树”的空间位置。它“独立”而不“孤单”, 是“因了月光的点染”。有光明的理想, 有“月光”带来的银色的梦, 就会有内在的风骨, 能“承受”大时代的气流, 能安于“宇宙的安置”。它的兀立、它的傲骨, 都因此而获得了“美”的寓意。后一节写“树”的时间过程。它沉默, 然而丰富。因为有“雨露润泽”, 也因为有“风霜锻炼”, 所以它随“季节交替”而不断充实。大音希声, 它的“默默无言”, 却要比“夏蝉”的“噪”、比“秋虫”的“鸣”更为悠久。那是一种洞悉世事风云的沉默, 一种了然社会规律的沉着。社会的栋梁就这样诞生。于是, 我们感到了这象征的寓意是深刻的。
象征使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诗人笔笔写“树”, 而处处喻人, 使象征的寓意得以凸现。梁宗岱论《象征主义》说:“象征之道也可以贯之, 曰, ‘契合’而已。”物我契合, 树与人乃成一体。契合的象征之道, 使诗内的意象有了双重意味, 那含蓄的寓意, 就是“味外之味”, 就是诗味。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也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 如直呼其名, 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一。”是的, 诗的感染力不体现在直观如实的描绘, 它不是在说明什么, 它总是在暗示什么。象征性地加以启迪, 是朦胧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梁宗岱.象征主义1936年选自《鲁迅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浅析动画艺术中镜头的象征性表现 篇8
“一切最上乘的文艺作品, 无论是一首小诗或是一座高耸入云的殿宇, 都是象征到一个极高的程度的。”[1]故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必然会用到象征, 以使作品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 唤起观众感官与想象的感应, 甚至期望能超度观众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外”的光明极乐境域。动画作品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镜头来表达含义和讲故事的, 因此在动画创造中运用象征性表现, 应从研究动画镜头的象征性开始。镜头是由画面和音响组成的一个信息单位, 动画电影中“镜头画面的构成是由分镜表、场景设定、人物设定、设计稿、原画、动画、色彩设定、色指定、上色、上色检查、摄影、音乐、录用合成、后期特效编辑等组成”[2], 其中人物设定、场景设定、色彩设定、声音相对是更重要的构成元素。
一、动画人物设定中的象征性表现
角色永远是动画艺术的核心, 是决定一部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人物设定是动画创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登场角色的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 甚至不同的眼神及表情。要充分展示角色的外貌特征, 在此则可以借用象征性来加强角色个性特点和情感特征的塑造。2009年动画短片《暴力云与送子鹤》入围奥斯卡十部最佳动画短片奖初选名单, 故事用诙谐的易被观众接受的手法讲述了暴力云Gus与他的搭档送子鹤Peck之间的故事。故事安排天上的云朵们创造出新生命, 再由他们各自的搭档鹤运送到人间。在西方传说中“鹤”是运输新生孩子的神鸟, 故事选用“鹤”作为原型就让这个传说赋予了这些角色深刻的象征意味。故事中Gus的角色也设计得很生动, 个性鲜明。与其他只创造欢乐生命的白云不同, Gus是一朵忧郁的乌云, 它只能创造出那些攻击性很强的生命, 如凶猛的小鳄鱼、小豪猪, 小鲨鱼, 于是这个角色被设计成独有的深灰色, 与其他白云相比, 它的鼻子更大, 眼睛和嘴更小, 阴郁的表情和缩着脖子的姿态中充满了对无法控制自我暴力的无奈, 暴力云的象征意味就充分体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片中类似的象征性也有体现, 中国民间艺术中, 莲花里生子是对生命的赞美, 有着美好吉祥的寓意。动画片《渔童》中的“渔童”和《哪吒闹海》的“哪吒”都是在莲花中诞生的, 这样影片中的两个角色无疑成为了圣洁、善良、智慧和勇敢的象征。就具体的角色设定来看, 《哪吒闹海》中“哪吒”的衣饰装扮和五官的设计无一不显示出一副不平凡的、智慧的、威武的儿童英雄形象;李靖的大红袍是他为官身份的象征;东海龙王的瘦骨嶙峋则是他残暴冷酷的人物性格的象征。
二、动画场景设定中的象征性表现
“凡艺术, 都既是一种表象也是一种象征。”[3]动画场景设计首先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而存在的, 它符合造型艺术和平面及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同样可以解构为基本的点、线、面、体4种基本的造型要素来进行分析。场景设计中要求场景的轮廓线、结构线要“明确肯定”, 场景造型要有“线条感”, 而线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可以用来为加深动画场景的象征意味服务。享誉国际的法国动画片《国王和小鸟》的场景设计寓意深刻:片中的城市构造复杂, 笔直的轮廓线条相互交错, 是国家结构的象征。建筑的下层住着贫困的人们, 他们头顶被巨大的王宫覆盖, 人们甚至不知道太阳、天空和小鸟的存在, 整体被警察和间谍包围着。通向王宫的楼梯非常高, 楼梯的线条一直盘旋着向上下延伸, 看不见尽头, 象征着当时国家政权对人民的统治和压迫, 以及人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动画场景有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时间性和运动性特征, 在影片完成后, 观众理解一个场景造型往往要和影片的其他元素如镜头转换、光影氛围、叙事情节、色彩配置、色调关系等等结合起来,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于场景的影响, 使动画场景造型既符合影片剧情、风格的需要又富有深刻的意蕴。
三、动画色彩设定和光影效果中的象征性表现
“色彩是镜头中一个重要的表意元素”[4], 色彩的表达有多种不同形式, 灯光、布景、道具与服装的色彩都可以影响镜头画面的色彩谱系, 从而构成不同的叙事内涵, 折射出不同的象征意义。法国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动画电影《一千零二夜》讲述一位法国青年与一位阿拉伯青年寻找公主的冒险故事。这两位青年分别是代表白色人种的金发、蓝眼、白皮肤的阿苏及黑发、黑眼、黑皮肤的具有中东色彩的阿斯玛, 通过这种对比鲜明的色彩象征着东西文化差异与冲突。此外, 整个影片运用绚丽鲜艳、五彩缤纷的色彩去营造了一个灿烂、美好的童话世界, 让观众从电影中获得满足, 由此故事以“文化包容、爱与和平”为主题的浪漫而美好的象征内蕴被观众所认识并接受。
在提及色彩时不得不提到影片的光影, 它们是影视画面构成的重要条件, 没有光线就谈不上成像, 也就无所谓形状的发现和色彩的感知。光在影视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以至于世界著名的动画作品摄影师斯特拉罗会认为动画作品摄影是“用光写作”。在动画视听语言理论中, 光影有很多种类和作用, 对光在动画影视中表现的研究是一个集技术与艺术一体的复杂过程。在其艺术表现作用方面, 光影可以像写作中的文字一样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情绪, 渲染环境气氛, 有时还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情节因素, 光影的象征性往往也体现在它的这些艺术表现之中。如宫崎峻的《梦幻街少女》、李成江的《美丽密语》中渲染镜头的运用, 在这些渲染镜头中光影和色彩的运用更具有某种象征性, 使影片具有更强的情感效果, 意念更加深刻。
四、动画声音中的象征性表现
动画作品中的声音, 在理论上一般包括语言、音乐、音响等元素, 随着动画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化, 声音为电影艺术拓展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动画是综合性艺术, 只有将自身融化到其他艺术门类之中才能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 其象征性的运用也结合得更紧密。“心理学家经研究表明, 人的听觉具有‘联觉效应’, 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 主体产生视觉形象, 并且具有还原真实感, 增强银幕空间的造型力量。”[5]在语言方面, 人物台词所体现出的象征性并不少见, 运用编剧文学的手段也不难理解。在音乐方面, 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幻想曲1940》是不得不提的例子。该片是由古典音乐与动画搭配而成的作品, 音乐推动故事情节, 纯粹表现音乐与影像的巧妙配合, 片中的一个音符或一团色彩都共同传达着某些象征意味。音响, 是除了语言、音乐外, 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也是声音这个元素中最常帮助影片实现象征性表达的一个组成部分。奥斯卡获奖短片《老鼠的烦恼》是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中的一集, 该系列动画片都少有人声, 更多的是一些音响配音。《老鼠的烦恼》同其他小集一样讲的是汤姆和杰瑞之间的争斗, 汤姆邮订了一本关于如何抓老鼠的书, 一切抓鼠行动都依照书上的指示来进行, 但结果总是惨败。动画中丰富生动的音响配合画面, 在轻松的观看过程中向观众暗示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含义。上海联合书店1929年11月1日刊行的, 由张资平编著的《欧洲文艺史纲》第四章中指出, “暗示是象征艺术的根本生命”。由此可以说, 动画影片中的音响有助于实现动画影片中的象征性运用, 从而增强了动画艺术的生命力。
五、镜头中的象征性表现
一个完整的影片是由连续的多个镜头组成的, 镜头是运动的, 在解构地理解镜头的象征性之后, 可更深入地对“运动的”镜头中的象征性进行思考。这不再是单纯地对一个镜头的组成元素的理解, 而是对影片中的一个或是几个镜头段落的理解, 包含了一个时间延续性概念。宫崎峻的动画《幽灵公主》影片中的空气会随着人物的心情而流转:面对女当家的阿西达卡因为愤怒头发迎风招展;当面对村民对幽灵公主的伤害时, 平静的场景出现了更为剧烈的风, 他的愤怒和悲伤化成了风迸发出来, 用这种假定出来的“风”表现了超越自然法则的心灵之风, 观众结合对该镜头所在那一段落的了解就很能理解这两个表现“风”的镜头所传达的象征意义。动画奇才蒂姆·波顿的经典逐格动画《僵尸新娘》讲述的是一个美好温馨的爱情故事, 影片在其凌厉和怪异的氛围中透露着温情, 冷峻的幽默中夹带着一股可爱劲, 画面阴沉、黑暗的现实世界与那色彩丰富的阴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故事最后一组镜头, 一束圣洁的月光从人间一直穿透到阴间, 心地善良的僵尸新娘艾米丽化成千万只蝴蝶飞向月亮, 此时的光影营造了一个美好神圣的氛围。这是导演对艾米丽不幸遭遇的同情之感的释放, 对艾米丽为爱付出、为爱羽化, 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所体现出的善良乐观、活泼可爱的气质的极度赞美。整个影片的主题就在这个镜头所营造出的光影色彩氛围中达到高潮。
结语
在成功的动画作品中, 一方面, 镜头的象征性不追求单纯的明朗, 镜头不是直白地描绘故事的前因后果或炫耀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 镜头的象征性运用也不故意追求晦涩, 仅表示抽象的原理、法则、思想及感情等, 它所追求的应该是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 “把情调或感性表示出来的”[6]展现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更深层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梁宗岱.象征主义.文学季刊, 1934 (1:2)
[2]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北京:海军出版社, 2009.21页
[3]刘玉山、陈允鹤、王靖宪.象征主义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2页
[4]杨猛、朱月.视听语言.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8.67页
[5]郝巍东.动画视听语言.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1页
象征艺术 篇9
一、《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但却具有多层寓意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周围的人都嗤之以鼻,冷嘲热讽,但是老渔夫并没有放弃,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在第85天的时候去了深海打鱼,结果他碰到了非常凶猛的大马林鱼,力量非常强大。老人忍受各种艰辛与折磨,勇敢地与大马林鱼战斗,经过三天两夜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将这条大鱼捕获。但是在桑提亚哥回去的途中却又碰到了鲨鱼的进攻,他用船桨、鱼叉、刀子等工具一次次将鲨鱼击退,但是鲨鱼还是将大马林鱼吞噬殆尽。虽然一无所获,但是桑提亚哥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重新酝酿新的捕鱼计划。这部小说语言清新、凝练,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小说塑造了桑提亚哥在失败面前仍然保持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
二、《老人与海》的象征艺术与现实意义
1、桑迪亚哥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失败者的主人公形象,他的神态消瘦而憔悴,双手布满了伤疤,他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他的船帆用面粉袋子补了又补,就好像是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子,这样的描述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但主人公的眼睛却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眼神,作者对主人公眼睛的描写又让人看到了老渔夫坚毅乐观的精神世界。八十多天没有打到鱼,他都没有灰心丧气,他仍然想着要捕一条大鱼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勇气。大鱼到来时,老渔夫拼死搏斗,耗尽全身力气,凭借自己的毅力和信念,征服了大鱼。在遭到了大鲨鱼袭击时,他勇敢地击退鲨鱼。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桑迪亚哥正是象征了人类的坚毅、不屈、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2、大马林鱼是人类宏伟目标的象征
目标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没有目标就没有希望。然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们的鉴定毅力和艰苦努力。桑迪亚哥坚持要捕获一条大鱼,才会在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出海捕鱼,而且桑迪亚哥从未消失过要捕获大鱼的信心和希望,就像是微风初起时的清新。桑迪亚哥的目标非常的明朗清晰,所以他才最终能够依靠自己的毅力和努力实现定下的目标。同时大马林鱼还象征着光荣,老渔夫能够捕获到一条鱼骨就18英尺的大马林鱼,是一件非常光荣和骄傲的事情。老渔夫自己对着鱼感叹 :从未见过一件东西比大马林鱼的鱼骨更好看、更崇高的了。这说明桑迪亚哥对于大马林鱼并没有敌意,反而称其为朋友和兄弟,在整个过程中,他都怀着对大鱼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当桑迪亚哥打败了大马林鱼的时候,桑迪亚哥也为之悲叹,大马林鱼就是一种光荣的象征。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桑迪亚哥的愿望得到满足。大马林鱼就成为了一种理想事物的象征,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和目标。预示着在经历了种种痛苦和磨难之后,人类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会战胜艰难,创造生活的奇迹。
3、大海是人类社会的象征
大海常常被赋予神秘而丰富的内涵。小说中的大海既是主人公捕鱼的场所,又是老人与自然顽强抗争的场所,还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海是仁慈的、美丽的、温柔的,是老人生活的全部,大海充满了危机,同时又给老人提供了探索的世界。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对大海进行描写,而是通过桑迪亚哥的回忆和自言自语来展现大海。通过对大海的描写来展现桑迪亚哥的一种生存状态,印证了老人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大海里有美丽的金枪鱼,也有凶猛的大马林鱼,大海里也充满了危险和野蛮,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海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象征,当时美国社会等级制度下,没有民主和平等,底层的老百姓饱受煎熬和压迫,而有权者却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4、鲨鱼是破坏性势力的象征
象征艺术 篇10
关键词:象征主义,象征,意象
1. 詹姆斯·乔伊斯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乔伊斯是著名的爱尔兰作家, 在二十世纪文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是公认的意识流大师。他非凡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多部经典作品。他在不断摸索试验后, 是意识流小说发展成熟。他的作品都以都柏林为背景, 以爱尔兰生活为题材。乔伊斯在给《都柏林》的出版商的信中说:“我的宗旨是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历史谱写一个篇章, 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以下简称《肖像》) 同样是以都柏林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斯蒂芬所经历的乔伊斯大都经历过, 但作者对斯蒂芬这个人物形象又进行了艺术加工, 所以《肖像》也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肖像》故事情节简单, 全书共五章, 分别对应了主人公生活中的五个重要时期:童年时期的感受、学校生活以及青年时期的成熟、悔罪、摒弃宗教、选择流亡来追求真正的独立。《肖像》是乔伊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实验性作品, 因此它既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又有现代主义的特点。这部作品的题材内容也决定了它具有这样的特点。“由于乔伊斯的题材是传记性的, 这就要求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处理题材, 以达到真实性”。这一点体现在小说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主人公的成长的。“但是, 另一方面, 由于传记所要表现的是极其主观的材料, 这就又迫切需要以一种抒情诗方式而不是戏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材料。”这一点体现在小说总体上按时间叙述的同时不时的打破时间顺序, 运用意识流技巧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象征手法就是表现意识流的技巧之一。在《肖像》中乔伊斯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2.1 典故的象征手法
在《肖像》中最重要的, 最具艺术性的象征手法就是主人公的名字。乔伊斯的独具匠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名字叫史蒂芬·迪德勒斯, 一个简单的名字却包含了两个神话故事。史蒂芬的原型是圣·史蒂芬, 是第一个基督教的殉教士, 为了辩述原始基督教教义被反对者用乱石打死。而我们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也是当时混乱的爱尔兰的受难者, 象征着西方社会殉难的艺术家 (martyred artist) .同时圣·史蒂芬的名字来自希腊语Stephanos, 意思是“王冠”。在小说中, 史蒂芬的伙伴们戏称他是戴着花冠被引向祭坛的牛, 他也称自己少年时期的灵魂裹着退了色的尸衣, 戴着一碰就会凋谢的花冠, 躲在坟墓里称王, 暗喻基督教受难时被人换上紫色的袍子, 带上荆棘做的王冠, 扮成国王的样子被钉在十字架上。史蒂芬的姓氏迪德勒斯 (Daedalus) , 源自希腊语, 意思是“狡猾的工匠”。在希腊神话中, 迪德勒斯也如他的名字一样, 是个能工巧匠。他被克里特国王选中为其建造迷宫, 而为了掩盖迷宫的秘密, 迪德勒斯和他的儿子被国王囚禁在迷宫里。聪明的迪德勒斯为了获得自由, 用蜡把羽毛粘在一起做了一对翅膀, 从而飞离了迷宫, 获得了自由。可是他的儿子却不顾迪德勒斯的警告飞得太高, 使蜡被太阳融化, 掉入海中身亡。与神话对应的, 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个一个艺术家。而在小说结尾, 史蒂芬在海边获得“精神顿悟”后想像鹰一样吼叫, 在天空翱翔, 象征着史蒂芬顿悟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像神话中的迪德勒斯一样“飞离”迷宫, 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乔伊斯把主人公的名字和神话典故结合起来, 巧妙地用希腊神话来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2.2 多种意象的象征手法
除了运用神话之外, 乔伊斯还运用了许多贯穿全文的意象来丰富小说的象征意义。其中主要的两个意象分别是水和飞鸟, 象征着史蒂芬意识的觉醒和对理想的追求。“when you wet the bed, first it is warm then it gets cold”开篇中这句原文提到小孩尿床, 感觉到先暖后冷。水的意象在这里出现了。小孩本能的感到先暖后冷又暗示了水既有温暖的, 阳光的一面, 又有冷的, 阴暗的一面。此后在作品中水的意象多次出现。上学时, 斯蒂芬被同学推进污水沟, 致使他发烧做梦, 梦到又高又黑的海浪。这些令人不快的水的意象都象征着斯蒂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凶险, 挫折以及他的心里障碍。而在第四章高潮部分, 即斯蒂芬在海边获得“精神顿悟”时, 大海作为积极的水的意象出现。爱尔兰被大海环绕, 对它来说大海不是可有可无的, 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是力量的象征。大海被乔伊斯视为潜伏在人物意识中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主人公的“顿悟”有促进作用。
飞鸟的意象从开篇就以鹰的形式出现, 象征着宗教的统治力量。小史蒂芬说长大后要娶艾琳, 他妈妈就要他道歉, 丹特阿姨也说如果不道歉鹰就会来拿走他的眼睛。这个细节说明了当时爱尔兰的宗教冲突激烈。史蒂芬一家是天主教徒, 而艾琳家是新教徒。两个宗教对立, 教徒之间不能通婚。鹰就是宗教权威的象征。另一方面鹰又是一种飞鸟。飞鸟这个意象也被乔伊斯多次运用。总欺负他的一位同学叫"Heron", 这是一种苍鹭鸟的名称.而那同学的脸“看上去也像一只鸟”;海边给史蒂芬精神启示的是分形状似鸟的男人;让史蒂芬获得“精神顿悟”的涉水少女胸脯也像黑色羽毛的鸽子。这些飞鸟的意象给人以向上飞行的联想, 为他后来的“飞离”做了暗示。
结语
乔伊斯在《肖像》这部小说里独具匠心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史蒂芬的精神世界和小说的主题, 展现了乔伊斯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才华。
参考文献
[1]James Joyc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New York:Bantam Books, 19
[2]李维屏.乔伊斯地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4]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奢侈品:消费的象征与象征的消费 篇11
据有关部门统计,斯沃琪和路易·威登—轩尼斯将是中国强劲的奢侈品需求增长中受益最多的两大品牌。斯沃琪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拥有三大手表品牌:欧米茄、浪琴和雷达。路易·威登作为皮革制品的行业领袖登陆中国市场已经超过12年,拥有先行者的优势。
一个经济尚不达的国家奢侈品消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空间?这与现阶段中国文化和国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分不开。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于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凡勃伦认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和营销学学者借鉴了上述有关研究,并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炫耀性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与营销的研究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奢侈品消费,现在在西方的营销理论中更多地倾向于用象征性消费行为理论加以解释。所谓象征性消费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消费过程不仅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其二,是“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由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与消费心理,使得国人所追求的象征性消费更多地接近于炫耀性消费。
海外奢侈品消费是中国人炫耀性消费的重要方面。近几年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大为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奢侈品销售额的增长。自2004年9月起,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目的国。赴海外旅游的同时也让以前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奢侈品品牌的中国游客得以更多地认识并购买这些品牌,因为自2005年起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允许携带的现金足以前的两倍。
从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心理角度来说,到国外旅游也将大大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许多品牌的商品,只有到当地旅游后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如今到欧洲旅游一方面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和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到世界级著名品牌。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将很快吸引大批中国旅游者,实际上是购物者。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要比他们在国内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至少多一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外奢侈品颇具吸引力的价格。中国消费者一般对价格比较敏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容易获得最低价格,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特别热衷于去找到该品牌的最低价格。同时国外奢侈品又是送礼的最佳选择,而馈赠礼物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他们往往会带回一些他们游览过的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礼物,特别是那些在中国买不到的品牌产品送给国内的人,以显示自己到过那些发达国家。
从消费者心理体验的角度讲,奢侈品消费能反映他们从购物中获得了具有更大价值的体验。如消费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并不仅仅是拥有一辆摩托,还意味着他们超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拥有一台苹果电脑不仅仅意味着运算,更重要地是它能帮助他们轻松涉足未知领域。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纯粹的产品和服务,而足自由、冒险和健康。这些无形的体验因素不能被计量、量化,或表现为具体的特征和效用,而只能为消费者所体验,并引领产品和服务提升到卓越。以上事例说明,未来成功的奢侈品营销一定要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他们渴望得到的经历、体验,而企业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消费者拥有这种体验。
象征艺术 篇12
"Death of a Salesman"written by Arthur Miller in 1948 attempts to give the audience an unusual glimpse into the mind of a Willy Loman, a mercurial sixty-year-old salesman, who through his endeavour to be"worth something", finds himself struggling to endure the competitive capitalist world in which he is engulfed.Arthur Miller uses various literary techniques to gradually strip the protagonist down one layer at a time, each layer revealing another truth about his distorted past.By doing this, Miller succeeds in finally exposing a reasonable justification for Willy's current state of mind.These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to the play, as it is only through this development that Willy can realistically be driven to motives of suicide.Miller's craftsmanship in this play is indisputable of being on the level of a masterpiece.Every aspect of the play is done magnificently well.Symbolism, in particula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aspects of the play, for it is vital in communic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entral theme of failure within a success--oriented society.Indeed, Miller created the genre when he penned the tale of Willy Loman, the sad, struggling average Joe who just cannot make his life succeed.Numerous and clearly defined examples of symbolism helped to make this play a successful and accepted tragedy.These symbols gave the play a depth that allowed it to reach its audiences on a more personal level.Just as one of his critics states, "Miller writes ingeniously, conveying the message that'if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is man, man's inescapable problem is himself[1].'"Miller accurately puts into words what every person thinks, feels, or worries about, but often has trouble expressing.By using symbolism, Miller portrays Willy's (along with the other Lowmans') problems with family life, the society, and himself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 Analysis of symbols in Death of a Salesman
"Death of a Salesman"by Arthur Miller is a play full of symbolism and themes that are intertwined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out the entire play.Some symbols are symbolizing something that cannot be had, or something that is wanted but simply cannot be reached, others are used to expand on issues concerning each of the characters.
The symbols particularly used in this play to have the first function are seeds and Linda's stockings, both of which are either not obtained or simply used to leave a legacy.
Seeds:Willy knows of his soon death and wants to leave something behind.His desperate, nocturnal attempt to grow vegetables signifies his shame about barely being able to put food on the table and having nothing to leave his children when he passes away.Willy feels that he has worked hard but fears that he will not be able to help his offspring any more than his own abandoning father helped him."Oh, I'd better hurry.I've got to get some seeds.I've got to get some seeds, right away.Nothing's planted.I don't have a thing in the ground." (Death of a Salesman, Act 2) .Willy leaves the restaurant with an anxious need o seeds in order to go home and plant to leave behind something tangible for his family and others to show the worth of his labor Seeds, on one hand, represent for Willy the opportunity to prove the worth of his labor, both as a salesman and a father.On the other hand, they symbolize Willy's sense of failure with Biff.Despite the American Dream's formula for success, which Willy considers infallible, Willy's efforts to cultivate and nurture Biff went awry.Realizing that his all-American football star has turned into a lazy bum, Willy takes Biff's failure and lack of ambition as a reflection of his abilities as a father.
Stockings:There are references to stockings.These references have a narrative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play Stockings symbolize Willy's guilt.Willy gives new stockings to the woman as a present while his wife has mended for her old stockings.Stockings make Willy nervous and his reaction is sudden."Will you stop mending stockings?At least while I am in the house.It gets me nervous." (Death of a Salesman, Act 2) In addition, Willy's strange obsession with the condition of Linda's stockings foreshadows his later flashback to Biff's discovery of him and the woman in their Boston hotel room.The teenage Bif accuses Willy of giving away Linda's stockings to the woman Stockings assume a metaphorical weight as the symbol of betrayal and sexual infidelity.New stockings are important for both Willy's pride in being financially successful and thus able to provide for his family and for Willy's ability to ease his guilt about, and suppress the memory of, his betrayal of Linda and Biff.
Upon a close study of the symbols mentioned above, one can easily conclude tha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family life and society.In addition to them, Miller uses symbolism to expand on issues concerning each of the characters.Not only do numerous symbols exist in the play that relate to each of the characters but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 often represent something as well.
To start off, Linda Loman stands for many things, but mostly as Willy's supporter and"security symbol."While the reader sees Willy slowly losing control of his life, Linda stands as his loving housewife who is always there to clean and cook for him, and to love him unconditionally;in other words, some sort of stability Although she is the strongest supporter of Willy's dreams, one o the critics claims that she is the one who prods Willy to his doom by loving him, but not knowing him well enough to help him[3].
Another significant character is Ben, Willy's dead brother who he often talks to in his illusions.Ben is Willy's hero in that Ben is his ideal of economic and personal success;Willy always regrets not taking up Ben's offer to come with him to Alaska and become rich.On the other hand, Ben also represents false standards of conduct.His character leads Willy away from realistic ideals[4].Another significant scene in the play is the garden scene where Willy is"talking"with Ben.Here, they are contemplating whether Willy should commit suicide or not.Willy believes tha the insurance money his family will receive from his death wil provide for Biff's"magnificent future."This scene with Ben obviously signifies Willy's unstable mentality[5].Critics say tha Willy's need for Ben sometimes conflict with his need for Linda because Linda symbolizes something stable and certain, while Ben represents something unrealistic[6].
Lastly, Willy stands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 in Death of a Salesman.Miller uses various symbols in the play to expand on Willy's role.One of the first symbols readers encounter is the flute music.The music shows the transitions from past to present (and vice versa) in Willy's mind.Furthermore, the music also represents an unknown musical father;Willy can'quite remember him, but he wants and is in need of his guidance[7].Next, the car stands as a symbol.A car, in its American origin symbolizes individual mobility, freedom and social status.However, the car has not always been a staple of living in America In the 1940s, a family with a car was considered well-to-do, as well as wealthy and hard-working.It is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that Arthur Miller's play, Death of a Salesman, is set.By using cars in a negative and ironic manner, Miller gives the reader a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Willy Loman, and in doing so provides an intriguing insight into the common American family of the time Willy Loman is the everyman, constantly pursuing the"American Dream."Part of the"American Dream"constitutes owning a car which the Lomans do.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car in this play reaches far beyond ownership.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play Willy comes home exhausted with driving.His exhaustion with driving symbolizes his tiredness from life.The car is going out of control.This symbolism gets its final intensity in the climax of the play when Willy drives his car out of the house into darkness and death.A similar symbol is the rubber hose tha Linda and Biff find in the basement.The rubber hose is a line attached to the gas main in Willy's house which allows him to sniff the gas.He has apparently attempted to kill himself by inhaling gas, which is, ironically, the very substance essential to one of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with which he must equip his home for his family's health and comfort—heat.This action can be seen as Willy's suicide wish, and escape from the realities o life, as seen in the loss of his job and his failure to succeed.
3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one can easily see that Miller is really a craftsman in utilizing symbolism to develop his stories.I other plays signaled the arrival of Miller as a most promising playwright, Death of a Salesman raised him to the rank of major American dramatist.And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Arthur Miller i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and important American playwrights to ever live.
参考文献
[1]http://www.directessays.com.
[2]Death of a Salesman, Act2
[3]Bliquez, 321-2
[4]Dusenbury, 317
[5]Rollyson, 1341
[6]Bliquez,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