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象征性

2024-05-23

语言象征性(共9篇)

语言象征性 篇1

自然界的各种光色引发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和情绪, 同时, 经验又会使人们对某种光色孳乳出特定的联想, 光色情感和光色象征由此产生。

人们在逐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光色的过程中, 把凡可以进行美饰的所有对象都赋予了色彩, 除了愉悦视觉的装饰性目的以外, 其象征意义也成为诱导情绪的一种设计手段。更有意义的是, 人们将色彩之源的光也赋予了各种色彩, 这一实践使得人们日常所见的白光变得无比的曼妙和美丽。非但如此, 当光被赋予了色彩成为有色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而且成为一种语言。

一、光色的情感与象征

光与色是维系着人的情感世界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 “色彩造成的是一种在本质上属于情感的经验……”这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人物在《色彩论》中详尽论述了人对于色彩的视觉现象和情绪反应, “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色彩的表情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 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 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色彩的效果非常直接并且具有自发性, 不会只是由知识附加给它的某一解释所引起的。”[1]

事实也确实如此。世间万物都接受着阳光或灯光的照射, 经自身吸收或反射后形成不同的色彩, 人们由此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自然景物, 生存在一个色彩缤纷的光色世界里。有了光才有了色, 光是万色之源, 人们看到的所有色彩本质上都是光。人对不同光色的心理感应是不同的, 这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光色对人的视觉形成不同的感官刺激, 使人对此有了不同的视觉反应和精神感受, 继而影响到情绪;同时, 经验又使人对某种光色孳乳出特定的联想, 于是, 光色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产生了。如绿色的田野给人以生命、和平的视觉印象, 使人本能地感到其中的和美宁静并因此而惬意;当人们在那片田野以外再看到同样的绿色时, 原来的视觉印象形成的经验就会闪现脑际, 那么这种绿色就成了与生命、和平等概念有着密切关联的象征。

光色情感在本质上是人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本能的生理反映。关于这一问题, 11世纪阿拉伯学者海桑认为, “可见之物没有仅凭视觉就能理解的, 只有光和色例外。”[2]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对于色彩反应来说, 观者的被动状态和经验的直接性是更为典型的……”[3]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严文梁在《色彩琐谈》一书中有更为具体的阐述:“红色的光波长而缓, 青色的光波短而速,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快与不快的感情与脉搏有一定的关系, 快感由于脉搏迟缓而强, 不快由于脉搏快速而弱, 这种生理、物理现象与光波快慢极相符合, 所以青色不宜代表兴奋的感情;红色不能代表冷静、沉着;绿色不能象征威武, 紫色不能象征热忱。这种色彩效果与在光带中的位置和温度高低有关。”“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 可分为兴奋与沉静两类。兴奋的可以红类色为代表, 沉静的可以蓝类色为代表。”[4]

基于这样的原因, 光色被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种大的类型, 这便是常说的色性。金红色的朝阳和橙红色的篝火给人以温暖和热烈的感觉, 所以红、橙等色彩被称为暖色;淡蓝色的月光和绿色的树荫使人们感到清冷和凉爽, 于是蓝、绿等色彩被称为冷色。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 即黑、白、灰、金、银五种色彩, 它们既无暖意也无冷意, 人们称之为中性色, 也称极度色。自然界的所有光色除了极度色以外都分属暖色和冷色两种色性。

在色相方面, 每一种色系乃至同一种色系的不同光色倾向都会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觉, 都有着具体指向的光色情感和由经验引出的象征意义。在红色系中, 与人们最直接的联系是火和鲜血的视觉经验, 于是一般常见的红色会使人感受到温暖、热烈, 也会使人联想到暴力、革命和战争;金红色是朝阳的色彩, 有着希望和光明的意味;晚霞呈现出暗红的色调, 所以暗红色给人以沉稳和持重感;玫瑰红和粉红是春天里许多花朵的色彩, 美艳娇媚又充满生命活力, 能影响人的情欲, 故而能让人想到爱情和婚姻。在橙色系中, 橘子、橙子、柚子等多为橙黄色, 往往会使人回想起酸和甜的味道, 是一种令人口中生津的色彩;冬日里金橙色的阳光射进窗子, 欢快明亮又暖意融融, 给人以美满、喜庆和高贵的感觉;凋谢的花瓣和深秋时节的枯枝败叶多为橙赫色, 所以这样的色彩会令人烦躁、沉闷和压抑。在黄色系中, 金子的珍贵使得金黄色和与之接近的正黄色成为神圣、尊严和至高无上的崇尚对象, 这是中国帝王的专用色彩和权力象征;广袤的土地总让人们伴随着浓浓的乡情, 于是土黄色就使人觉得亲切和淳朴;另一方面, 人在生病和惊恐的时候往往会面呈土黄色, 所以土黄色又有憔悴、疲惫的病态感;老虎和马蜂都是黄赫色上间杂着黑色条纹, 这样的色彩组合则给人以危险的印象。

在绿色系中, 早春的幼芽和嫩叶是偏黄的绿色, 显得娇嫩、清新, 是青春、理想和希望等美好概念的最恰如其分的象征;广阔的田野和茂密的森林是一种比较中性的绿色, 它使人们如置身于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之中, 这种色彩自然令人感受到生命、和平、宁静与安全;阴暗潮湿的地方往往滋生暗绿色的苔藓植物, 霉变的食品也多为暗绿色, 所以暗绿色一般会有肮脏、阴森和恐怖的含义。在蓝色系中, 晴朗的天空、无垠的大海都是蓝色的, 因此蓝色能使人感到辽阔、宽广、幽静、深远。这其中淡蓝色更为淡雅、平和, 倾向于雅致、浪漫、宁静和孤独;深蓝色则迷幻、深邃, 倾向于神秘、庄重和悲伤。在紫色系中, 偏红的紫色是春日里常见的鲜花的色彩, 伴随多种艳丽的花色一同渲染出姹紫嫣红的春天色调, 所以这种紫色显得娇艳媚悦, 包含着祥瑞、性感、华丽和傲慢, 有很强的装饰感;而偏蓝的紫色在自然界中出现得较少, 会使人产生神秘、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极度色也同样有着情感和象征的指向。只有光而没有色的地方是白色, 这种没有任何色相和冷暖倾向的色彩洁净而单调, 因而有纯洁、细嫩、高雅的表象, 也会显得软弱和无力;没有光的地方自然看不到任何色彩, 更无所谓色相和冷暖, 因此是一片漆黑, 凝重而沉寂, 在对人的情绪影响上, 黑色既有庄重、高雅的感觉, 也会成为死寂、哀痛的象征;灰色是白与黑之间的色彩, 其中淡灰色显得雅致而富有装饰感, 深灰色则显得浑浊和沉闷。极度色因为没有色彩倾向, 所以在色彩搭配中可以协调任何色彩。

光色对人的情绪影响与物体的材质有密切的关系, 正如一块暗绿色的玉石和一块色相体积完全相同的发霉的面包, 或是一块褐色的巧克力和一块同样色相的锈迹斑斑的铁皮, 这些完全相同的色彩却给人大相径庭的视觉印象。光色对情绪的影响还与色彩面积的大小、视线在色彩上停留的时间长短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 不同的色相对情绪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的色相强有的色相弱, 有的影响直接有的影响。当两种以上不同的色彩在相互搭配时会改变或减弱其作为单色时的视觉印象, 其中占面积较大的一种色彩为主导色, 主导色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人的情绪反应;众多缤纷的色彩在没有主导色的情况下无规律组合时极具装饰性, 其中如果形成的整体色调较为明亮时会调动起人们欢快活泼的情绪, 如果色调浓重则会出现迷幻的效果。

当然, 这种由经验引起的喜怒哀乐忧思伤悲的情绪联想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审美理念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有不同的光色情感。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种光色,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其感受也会不同。但是就整体而言, 人们对光色所发生的情感有着一个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

二、色光语言

蒙昧时代的原始人类, 刚认识色彩的时候就开始用它来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信息了。严文梁认为, 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 此后依次认识了橙、黄、绿、蓝和紫, 正好是太阳光谱色的次序。“上古时代人们首先认识红色, 所以红色早有定名。”[5]在人类的孩提时代, 太阳和火都是人所膜拜的圣物, 金红色的朝阳光艳耀目, 给人带来新的一天新的希冀, 赐予人们光明和温暖;而橙红色的火焰则可使人们抵御严寒、驱赶猛兽。原始人类因此而崇拜红色, 向其祈求福祉, 镇灾辟邪。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作为饰物的项链, 就是用矿物质将兽牙染红制成的;人们在为死去的人进行祭奠活动时, 往往要在遗体的周围撒上经过染制的红土。这些现象说明原始人类不仅已经认识了红色, 而且对它寄予了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开始使用它。

人们在逐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的过程中, 把凡可以进行美饰的所有对象都赋予了色彩, 除了愉悦视觉的装饰性目的以外, 其象征意义也成为诱导情绪的一种设计手段。于是, 红色的装饰被用来烘托庆典活动的热烈, 红色的旗帜被用于激励革命者的斗志, 黄色被用来象征对土地的深情, 绿色被用来表现对和平的渴望, 淡蓝色提醒着医院的静谧, 粉红色暗示着新房的柔情, 金色代表了帝王的威严, 黑色寄托了对亡者的哀思。

更有意义的是, 人们将色彩之源的光也赋予了各种色彩。这一实践使得人们日常所见的白光变得无比的曼妙和美丽 (从写生色彩学的角度来看, 任何光都是有色彩倾向的, 阳光偏橙, 白炽灯偏黄, 日光灯偏蓝。但就装饰色彩而言, 可以把这些光视同白光) , 非但如此, 当光被赋予了色彩成为有色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而且成为一种语言。

一只灯在一明一暗地闪烁着, 接收者通过这光中不同的色彩和明暗间歇的长短, 接收到各种代表着不同内容的信号。这是一种称为“灯语”的通讯技术手段。

红、黄、绿三色的灯光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上保障着人群与车辆穿梭往来的通畅。人们都知道, 红灯在提示危险, 黄色在表示预警, 绿色在告知安全。同样的光色象征还运用在更多的领域。一座座灯塔在指引着夜幕下的船只顺利航行, 一盏盏号志灯在指示着黑暗中的列车安全行驶, 一只只导航灯在遥控着夜空中的飞机准确起降。这些光都有着复杂的色彩系统, 不同的色光通告着不同的信息, 标示着各种障碍, 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引导着驾驶者避开暗礁岔道, 明辨航向。

这就是色光构成的语言。

色光语言不仅在技术领域中延展着人类的喉舌, 更多的时候在艺术世界中创造美丽。

一座座教堂的尖顶直指苍穹, 引导着人们的灵魂向天国升腾。教堂内的巨大的窗子被分割成许许多多的窗棂, 窗棂中镶嵌着绚丽斑斓的彩色玻璃, 它们组成了各种抽象的装饰图形或主题性画面。当光线透射进来时, 明媚的阳光就被分割成色彩缤纷的色光, 光的亮度减弱了, 变得含蓄。在教堂内所看到的逆光中的窗棂是黑色的 (窗棂本身并不一定是黑色) , 正是这视觉中的黑色边框将众多的色彩予以协调, 也使得整体色彩效果浓重而浑厚, 美丽而迷幻 (图1) (图2) 。于是, 在高大廓落的建筑空间里, 时空和明暗以及光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幻像的美妙境界。“在这样的礼拜堂里, 人沐浴在染色玻璃透过来的千万条神秘的光束之中, 立时感到进入童话境界。那是如此迷人, 如此美丽, 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受的人世上的多少痛苦, 都得到了补偿。”[6]没有人见过天国, 然而当人们满怀着神秘和敬畏置身于这里时, 人们宁肯相信这个由色光语言编织出来的神圣的地方就是他们心中的天国, 神就在身边。

这里奇特的色光效果是以相对静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另外许多情形下, 色光却是动态的, 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幻之中。这时候的光色现象和传递出的光色情感则有着另一种意味, 色光语言的内涵和意蕴也更为丰富。

舞台上的光与色是一种复杂的设计, 是舞台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所见到的舞台上的光由前后、上下、左右各个不同灯位的不同色光以及天幕电影、幻灯等组成。随着演员的活动、场景的变化、道具的更换, 不同灯位的相互搭配、穿插以及不同色光的交替作用, 在观众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舞台的灯光设计有着明确的主题性, 或创造环境、或营造气氛、或塑造人物, 其设计的手段可以是写实的, 也可以是写意的, 有着客观再现性和主观表现性双重功能。

写实的灯光设计多在戏剧演出中用来客观地再现现实场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舞台上, 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都是写实的, 因此舞台灯光也必然要服从于这样一个主题, 各种不同的色光结合布景、道具等元素共同创造出一个具有层次感、虚实感和纵深感的舞台场面。色光的变化还可以模拟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电闪雷鸣、昼夜交替, 在舞台上真实再现大自然的各种风云变幻。

话剧《茶馆》的舞台美术是现实主义风格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 布景、道具和灯光之间的有机构成, 使得舞台上完完整整地立起了一座没有第四堵墙的裕泰大茶馆。在第一幕中, 整个舞台是偏紫的深蓝色调, 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沉闷;舞台中心处是橙黄的暖色光, 提供表演区的照明, 并与周围的深蓝色调形成对比;布景上方的窗子周围布有少量的橙赫色光, 与表演区的橙黄色光有所呼应, 也增加了这个特定环境的烦躁气氛。这一舞台画面中的光与色在冷暖、色相和明暗上都有明显的对比, 既强化了布景的立体感和虚实感, 使其更加真实, 又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还通过光色象征传递出某种情绪感觉。这里的色光是在进行着一种描述, 用色光语言将剧作中的社会生活画卷真实地描述给剧场观众 (图3) 。

就舞台灯光的设计而言, 写意的手法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重在主观表现的设计, 是舞台灯光艺术的重要手段, 用来展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意境和营造舞台氛围。

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见的, 但舞台上写意的色光表现却可以把它们展示在观众的眼前, 让观众们触摸到剧中人的内心深处。话剧《屈原》中有这样一幕, 当屈原在极度的苦闷和孤独中独白时, 整个舞台一片昏黑, 只有一束明亮的淡蓝色追光投向屈原。此时, 《雷电颂》的吼声响彻舞台:“……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 毁灭, 毁灭呀!”这黑暗中的吼声仿佛要刺破长空, 震撼寰宇。这时的舞台上, 大面积的黑暗与一束光亮的对比, 主人公内心汹涌的狂涛与宁静的色光的对比,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淡蓝色本是一种幽静的色彩, 因此这束淡蓝色的追光看上去好像很静默, 但这静默却是在呐喊。它在此似以一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方式表现出沉寂中的嚎啕怒吼, 正是在这句正话反说的色光语言中, 观众们真切地看见了孤独的三闾大夫内心中深深的忧郁和满腔悲愤。

在音乐、歌舞等演出中, 一般不以写实的光色来模拟某种真实的场景,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光色的象征来烘托和渲染气氛, 创造出与舞台主题相映衬相呼应的一种环境效果。在此方面,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光色运用可谓是一种大手笔的写意设计。在第一章《山河祭·惊梦》一幕中, 表演区自前向后由淡蓝色、粉红色和较暗的土黄色三种色光组成, 舞台后侧大屏幕中的镜框是代表皇家威仪的金黄色, 此中冷暖和色相的对比突出了舞台的层次感, 也包含了某种象征。这一舞台画面中最亮的色调是表演区中心位置的粉红色光, 它的美艳昭彰着皇室中铅华粉黛的奢靡, 而后区少量偏绿的土黄色光则暗示了这歌舞升平中所掩盖着的病态和疲惫。幻灯在椭圆形阶梯上投放出橙赫色的龙凤图案, 用这种沉闷和压抑的色调包裹着舞台中心这一场华丽的幽梦, 也让人隐约感到似乎要发生什么。突然, 1840年的一声炮响, 金色镜框中的山河破碎了, 舞台顿时变得漆黑, 只有表演区一片深蓝色, 悲哀的色光映衬出仓皇奔逃的散乱人影。紧接着, 大屏幕中山河破碎的地方火光冲天, 椭圆形阶梯也成为火海, 整个舞台一片红光, 暴力开始了, 战争开始了, 革命也即将开始。这一幕中舞台灯光的三次切换, 让人通过光与色真切地看到了一个大时代的惊变和沉沦。在第二章《热血赋·为了母亲》一幕中, 大屏幕上炮火连天, 硝烟四起, 鲜血流淌, 表演区和椭圆形阶梯上遍布红光, 预示着血腥的到来。继而大屏幕上熊熊烈焰, 表演区大红与中蓝的色光交替闪射, 冷暖的强烈对比和快速的切换表现出战争的惨烈。最后, 当这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 红蓝色光定格在以灰色军服为主要服色的人群身上, 形成雕塑感, 在大屏幕火光的背景中, 一组铁壁铜墙般的人物群像巍然屹立, 色光似用坚硬的刻刀雕琢出一个被鲜血与烈火沐浴着的英雄民族的悲壮剪影。在第四章《大潮曲·遥望我的蓝色星球》一幕中, 大屏幕上出现星云阑干的浩瀚宇宙, 这是一种极其浓重的深蓝色调, 神秘而飘渺;表演区是大面积的深蓝, 椭圆形阶梯是偏灰的中蓝, 场景深邃幽静, 充满着梦幻和憧憬;表演区的深蓝中又分割出前后两个光区, 是两组舞蹈的表演区, 这两个光区都是淡蓝光, 但前面的偏暖, 后面的偏冷, 优雅又宁静。此时整个舞台是满目美丽的蓝, 没有色相对比, 但通过色阶推移和微妙的色性变化, 从蓝色系中分出了若干个层次, 形成极强的视觉纵深感。由此, 观众的视野里展现出了一个幽深无际的宇宙太空, 一个民族千百年飞天愿望梦想成真的故事就被这一片童话般的莹莹蓝光重现在舞台艺术中 (图4) 。

这几幕中光与色的组织和搭配以其与表演的完美融合而显得极为经典, 色光语言像在作着一种比喻, 用光色的象征意义艺术地比拟出舞台主题的蕴涵。人们在品味音乐语言、舞蹈语言、诗歌语言的同时, 也领悟着色光语汇的丰富, 感受着色光语言的魅力, 被它激发出忧思、悲愤和欣慰、快乐。

今天, 光的丰采已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才能领略了, 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随处都可以见到光在美化着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已不再只是建筑、花木和雕塑的构成组合, 设计者在考虑这些元素在日光下的艺术效果的同时, 也会让它们在夜间呈现出另一种美妙, 于是色光语言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其中。当太阳在西天隐去它最后一抹辉光之后, 人们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徜徉漫步时, 都会置身在华丽绚烂的光彩世界里。这里的建筑被光包裹得金碧辉煌, 树木被光渲染得晶莹碧绿, 巨大的光束在夜空游弋, 细碎的彩灯在枝头闪烁。此间的水景设计更是旖旎多姿, 只见轻轻荡漾的水波忽而红艳如火, 忽而青翠胜蓝;喷泉的水柱直射长空, 缤纷的色光投在水柱上, 流光溢彩, 艳丽耀目。若是轻风徐来, 水柱的顶端水雾弥漫, 氤氲飘闪, 似是天上彩虹散落人间。在这充满浪漫情调的设计中, 色光忽冷忽暖, 忽明忽暗, 五光十色, 变幻无穷。由于色性和色相在短时间内的频繁变化, 使得其色彩的象征意义显得抽象起来, 暖色并不十分热烈高亢, 冷色也不那么孤寂沉静。这里的色光以其整体上明亮的色调创造出欢快的气氛, 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感, 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人们在此通过光与色享受到一种绚丽, 色光语言如一个柔美嗓音的尽情吟咏, 陪伴着人们的悠然和欢愉 (图5) 。

光成就了舞台上艺术的美, 光也延展了环境空间中自然的美。而在新出现的一种环境实景演出中, 这两种美却是联珠合璧, 融为一体, 色光语言的艺术魅力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辉煌。人们惊异地看到, 桂林漓江、杭州西湖、开封清明上河园的胜景都变成了一个个妙不可言的巨大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 灯光设计的复杂程度让人难以想象, 光与色也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美丽供飨着人们的视觉。

在著名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中演出的大型实景歌舞《东京梦华》中, 人们看到了这种既有园林景观光色的装饰效果, 又包含舞台灯光写意表现的恢宏设计。观众在彩光缭绕下只见火树银花中的水榭楼台、小河虹桥扑朔迷离, 亦真亦幻, 千年前的繁华一梦于此间飘然若现。歌舞的第一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用李煜的词表现了南唐的败落和大宋朝的开国。照射背景城楼和莲花台表演区的灯光在不断地切换, 红、黄、绿、紫等浓重的色光交替闪现, 满目的迷幻与沉醉, 南唐王朝仍在这舞低杨柳楼心月的美景中苟且偷安;此时莲花台中的歌女正在轻歌曼舞, 粉红、淡紫和淡蓝的色光显示着奢华中的几缕忧伤;未几, 整个表演区一片蓝光, 悲哀降临了, “雕栏玉砌朱颜改”, 四十年来家国不复存在;紧接着, 蓝光被一片强烈的红光取代, 莲花台的侧旁已是壮岁旌旗拥万夫, 人声鼎沸, 礼炮齐鸣, 大宋的旗帜在金黄色光中冉冉升起, 观众在这红色的喜庆与金色的威仪中看到一个新的王朝拉开序幕。浓艳的色令人陶醉, 简约的光也有着别样的景致。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幕中, 背景的建筑和树木被蓝色光染得神秘而伤感, 玫瑰色的激光灯在夜幕中闪烁迷离, 幻化着“但愿人长久”的浪漫祝福, 表演区一弯黄绿色的巨大的月牙勾勒出理想和希冀, 一行金橙色灯笼的游动则像是飘然而至的如意和美满, 这四种色光的简单的组合交织出几多难以名状的人生况味, 千年前苏东坡的怅然慨叹和美好祝愿跃然眼前。

光与色的绮丽还在继续着。最后一幕《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用辛弃疾的词展现了大宋鼎盛时期的繁华盛景, 这一幕中, 大片的彩光将当年的东京华梦晕染得淋漓尽致。观众看到随着舞乐奏响,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红、橙、黄、绿、蓝、紫多种色光照亮了整个园林。在一片眩目的光焰中, 巍然矗立的城楼辉光煜煜, 波光潋滟的水面绚烂斑斓, 激光灯在夜空中似雷霆霹雳般划出明艳灿烂的闪电, 犹如巨擘在银汉挥洒彩墨, 苍穹尽染。这里的光在跳动, 色在变幻, 水波在闪耀, 大气在流荡, 天地间流光曳影, 如诗如梦, 光与色对人的视觉占有已至终极, 它们的渲染使得天地、山水和其中的人以及人的艺术彻底地融为一体。色光语言在此引吭高歌, 唱出缤纷色彩的华美音符, 让置身其中的人们夺魄驰魂, 叹为观止, 疑是天上宫阙换了位置, 不知人间今夕何年…… (图6)

三、结束语

“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7]

后来, 人的世界阳光普照。人说:要有美丽的光。于是就有了美丽的光。人看美丽的光觉得更好。

如果世界是神创造的, 神给予了人们让世界明亮的光, 而人们让这明亮的光在自己的手中变得美丽起来, 美成了一种象征, 美成了一种语言, 美成了一种艺术。

光还会更美。

摘要:自然界的各种光色引发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和情绪, 同时, 经验又会使人们对某种光色孳乳出特定的联想, 光色情感和光色象征由此产生。人们在逐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光色的过程中, 把凡可以进行美饰的所有对象都赋予了色彩, 除了愉悦视觉的装饰性目的以外, 其象征意义也成为诱导情绪的一种设计手段。更有意义的是, 人们将色彩之源的光也赋予了各种色彩, 这一实践使得人们日常所见的白光变得无比的曼妙和美丽。非但如此, 当光被赋予了色彩成为有色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而且成为一种语言。

参考文献

[1][3][德]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A rnheim) 著.常又明译.色彩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

[2][英]E·H·贡布里希 (E·H·Gombrich)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

[4][5]严文梁著.色彩琐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6][荷兰]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7

[7]新旧约全书 (“神”版)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1989

语言象征性 篇2

狼,呼嗥于荒野森林、茫茫雪域,是桀骜与狂野的象征。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狼却有着极深的误解,甚至是演变为刻骨的仇恨。在民间的传说与童话中,狼狡诈、贪婪、冷酷无情,俨然是魔鬼的化身。

那么,狼的真实性格,又究竟如何?

我所了解的狼的性格:

1、耐心与坚韧。狼在捕猎时总是喜欢耐心的观察、等待,狼在某些时刻,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它们喜欢思考,并想办法化解所遭遇的困难。在追捕猎物时,显示出极强的耐力,很少轻言放弃。

2、热情与开朗。狼是冷酷无情的么?当然不是。狼其实非常热情,喜好玩耍,甚至是恶作剧。狼群成员间经常玩闹,雌雄伴侣间也经常亲昵。在某些时候,这样的玩耍是为了缓解气氛,而某些时候就是为了玩耍而玩耍。

3、欲望与野心。狼真的对狼王绝对忠诚?不是。狼群内部经常内斗,有些甚至是致命的。狼群成员虽然平时对狼王必恭必敬,一旦狼王失势,无力统治狼群,就会被罢黜甚至杀死。可以这样说,每只狼都是野心家。

4、忠贞与背叛。狼究竟是不是忠贞的动物?这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地区、以及具

体情况。通常来将,北部的灰狼是一夫一妻的典范,雌雄彼此忠贞。公狼非常具有责任心,通常对母狼非常谦让。在养育幼崽时期,母狼需要大量食物,公狼会毫无怨言的忙于捕猎。

5、狡诈与桀骜。狼确实很聪明,它们的脑比重超过了狗百分之三十,狡猾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武器。至于狼会不会被驯服,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狗就是被狼驯化的。不过,狼确是不易驯服的,因为狼有着极强的警戒心。在一部片子中,有个驯兽师用驯虎的方式试图驯狼,反复多次都没有成功,狼的表现确实狡猾多疑。

6、母性与慈爱。母狼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母亲之一,在幼狼出生后,就是父亲也不允许进入狼穴。一部记录片上看过,母狼为了保护孩子,攻击一头巨大的灰熊,而此时母狼身边并无同伴。而幼狼的哥哥姐姐,也会竭力照看、保护幼狼。

------

因此,总结狼的真实性格,应该是:活泼好动、机警多疑、野心强烈、感情丰富。

暴风雨象征性的作文怎么写

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体会翱翔的快乐。

是树木,就要风吹雨打,体会成长的艰辛。

是鱼儿,就要潜海搏浪,体会拼搏的快感。

如漫画所说,如今的一代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与溺爱太多,摔了一跤就招来种种责难,然而凡成大事业者,谁不经受种种挫折。我大声疾呼:

为了我们的未来,请你们允许我们大胆前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五千年,里面的每一滴水却有声音,过去的沧桑便是历史的回音,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受挫折才能成功。

他以海的大度包容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留作正气满乾坤,忧怨幽愤著成信史照乾坤。

身受腐刑,他含元思痛;身陷囹圄,他发奋著述。他明知冷热无常的汉武帝中会一把毁掉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可他仍然躬耕史书,孜孜不倦。

她不怕未来的打击,他不甘生命就此沉沦,他把心留在字书中完成史家之绝唱,他的坚毅直冲霄汉,照耀千古,他的刚正撼动历史,彪炳史册。

他从湘潭大地走来,在旧中国举起了指点江山的大手,曾过雪山,爬草地,曾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他坚定而不古板,执著而不迷信,问天问地问古今,终于问出了一条星火燎原的光明大道,人民从压迫中站起,国家从灰烬中建立,历史从沉沦中苏醒

常香玉作为中国著名豫剧大师,出身贫困,9岁随父学艺,为了使高言不刺耳,低言听得清,他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进行苦练,练得嘴流出了血,她噙着泪,含着血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反复吟唱,最终练就“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技。

人生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辛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挣扎,才能真真正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芬芳,而在一次次的沉浮挣扎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论怀斯绘画语言中的象征因素 篇3

一、怀斯作品中的造型充满象征意味

意象化的造型是具象写实绘画中象征因素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种是以表达作者的感觉、感情为主旨, 把意韵和神韵作为造型的主导, 它要求作者在拿起调色板之前就要在想象里面看见很多安排好和支配好的东西。意象化的造型, 是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感觉主动改变客观物体, 而不是客观单纯的模仿客观物体。。

怀斯在作品中, 无疑是用意象化的构图来象征他内心的精神世界。传统的写实主义直接利用外光在户外写生, 而怀斯作画是先在自然界进行素描写生, 然后再回到画室, 对写生的画稿重新进行构图上的安排和色彩上的调整, 为了赋予画面一种内在的精神, 变现自己的主观情感, 怀斯总是会对要表现的事物进行提炼、概括, 重新调整各种画面关系, 来强化原来观察时获得的视觉和心灵体验。

怀斯作品中意象化的构图, 往往带给人一种内心的落寞感和孤独感。怀斯认为, 越是简洁的画面越能让读者领悟到更多的内涵, 因此, 在怀斯的画面中, 经过高度的总结和取舍, 一切造型都被作者赋予了高度的抽象精神, 在怀斯的作品中构图是简洁而有力的, 画面通常只存在一个主体, 而“一”在作品中通常象征着理性、孤独, 因此, 怀斯作品中的主体不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通常带有一种孤独的、理性的象征意味。原野上的一座孤独的房子, 冬天落日余晖中的一个孤单的南瓜, 一件遗弃了的破旧外套, 阴暗的房间里一池溢出的水, 都是怀斯在作品中描绘的对象。怀斯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 不论是克里斯蒂娜、拉斐·克兰, 还是卡尔, 都是独自出现在画面中的, 这种简洁有力的构图使读者更容易主义和体会到画中人物象征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内在象征精神。在怀斯的作品《烧烤栗子》中, 作者强调自身的体会和感受, 没有刻意的修饰, 而且充分利用了户外和室内的有关事物, 简化了画面的述事性与文学性。他将人物安排在一个空旷的空间里, 与暗部的阴影几乎融为一体, 夕阳的余晖斜穿过丛林, 给画面罩染上一层暖色。人物和炒栗子用的锅, 由于光线的作用在地面投下了斑驳的阴影, 画面中占大部分面积的暗部充满透气感。画面中天空和远山形成的直线, 孤独的转过脸去的人物, 象征着人们生活的安静、悲凉。在怀斯的风景画《冬天的原野》《春天之美》等作品中, 画中的主角是一只死去的乌鸦和一朵孤立的野花, 这样的构图造型, 将天地间微小的生命坦白而含蓄地表现在人们眼前, 带给人们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怀斯作品中的造型和构图激发人们超越画面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想象, 使简洁的构图更能表现丰富的内容, 画面也更加富有象征意味。

怀斯的作品是具象写实的, 但这种写实却不同于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 传统写实主义要求画家利用透视规律真实的再现三维空间, 而怀斯的作品在空间表现上则更有现代绘画艺术的特点。现代艺术家认为要表现作者的内在情感和画面的抽象精神, 就需要使空间弱化, 是三维的物体平面化。对于怀斯而言, 他是通过高度简化、提炼的造型和清晰完整的轮廓来减弱画面的空间感。画家契里科曾说过, 每一件严肃的艺术作品都包含两种不同的孤独, 第一种叫做造型的孤独, 第二种是线条和信号的孤独, 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孤独。怀斯的作品中的造型和构图, 正是很好的表现了这种抽象的孤独, 如他的作品《日圆》中, 怀斯画过圆月、残叶、枯枝等表现出月夜孤独而安静的氛围, 而画面中简洁的造型和大面积的空白, 又赋予画面极强的精神内含, 是画面具有高度的抽象精神。

总而言之, 怀斯正是通过画面中意象化的造型手段, 单一并醒目的主体及独特的视角、平面化的构图来表现作者绘画中的抽象精神。

二、怀斯作品中的色彩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体现

情感化的色彩也是绘画中抽象因素的表现形式之一, 众所周知, 色彩是有很强的情感象征意味的。当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是, 不以具体物象色彩的真实感为主旨, 而是以自己强烈的感觉和感受为依据, 为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对色彩进行重新调配和组合, 这样的色彩便是情感化的色彩。色彩是有情感含义的, 每个人都有血迹偏爱的色彩感觉和色彩倾向, 不同是色彩也有不同的象征性, 是人联想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和感觉, 还受到社会背景、生活经历风俗习惯的巨大影响。因此, 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必然会对客观事物的色彩进行概括、夸张, 与客观物象的真实色彩产生背离。画家对客观物体色彩的夸张、概括, 在作品和色彩中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考, 赋予了作品新的象征内涵, 使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抽象的精神内涵。

怀斯作品中色彩的选择, 不是对自然的照抄和模仿, 而是表现自己内心抽象精神的重要手段。怀斯的作品, 大多采用和谐的弱对比色调, 除早期色彩斑斓的水彩画, 怀斯大多数都以阴郁的棕色和褐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怀斯的这种色彩倾向, 一方面是由怀斯的生活经历和性格决定的, 一方面是由他生活并深爱的家乡风景决定的。因此, 要了解怀斯的作品中的色彩, 首先必须了解怀斯的家乡。怀斯的家乡查兹佛德村, 全村的人口只有一百四十人, 而缅因州的库苇村, 全村只有二十五人, 这里的地形是由沙士昆罕纳河与特拉华河的支流交汇形成的, 这里总是充满着一片深棕色和棕灰色的风景, 棕灰色的枝桠脆弱而无助地伸向天空。这里的早期移民多为教友派人与德国人, 他们有着坚毅的品质、勤劳的双手和务实的大脑, 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适于耕种的肥沃田地和坚固的石造房屋, 使这里的景致充满了古朴的色彩和祥和的生命气息。这两个封闭而安静的小村庄, 很少接触到20世纪物质文明的产物, 不论是电动挤奶器、牛只接种, 还是孵卵器, 对他们而言都是较为神秘的东西, 因此, 怀斯生活的家乡, 总是具有某种物质的文明城市无法具备的朴实的生命力以及与自然间的亲密性。例如在《佃农》一幅画中出现的房屋, 不仅是《亚当》一画中爱斯基摩人的居住一所, 也是汤姆·克拉克的死亡之地。一天, 这座房子旁边的树上吊着一只死鹿, 这样的场景促使怀斯画了《佃农》这幅画来表现其内心的冲突。怀斯在自述中曾说:“你像找个深刻的地方作画, 美国乡间最适合, 如果你倒纽约, 你只能看到流水般的人潮, 我将自己对缅因州的感觉忠实地表现在画面上——几乎从画面上便闻到缅因州的味道, 这乡间特有的安静与自由的特质是我兴奋不已。”因此, 怀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特殊的记忆与感情, 他热爱家乡芬芳的泥土, 不停滋长又枯萎的草地, 及充满阳光的气候, 而暗褐色、土黄色和黑色, 更能唤起他对家乡事物的联想, 表现出他对家乡景物的本质感受。怀斯对家乡深厚感情, 使他再色彩上也更加喜爱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色彩。

三、结语

梅花象征性的作文 篇4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公园里的池塘开满了粉红色的荷花,七月栀子也像赶集似的来到了炎热的夏天。然而,冬天——这四季中最没有生气的季节,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边无际的白茫茫,天地都被银装素裹着。此时夏天的那些花早已成了枯枝败叶,失去了往日的美丽。而在这漫天飞雪的季节里,却独有梅花在悄无声息地挺立着。它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不受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充满了豪情,坚强不屈,任凭风雪的吹打,这就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

虽然冬天那么寒冷,以至于有的人们都懒得出门,而梅花却在风雪中,在那细而高的枝头上,开着浅粉色的小小的花,而这小小的花所象征的精神,比那夏天中娇艳的石榴、荷花、栀子要高贵得多。它那淡淡的芳香,浅浅的粉色,给在风雪中迷失方向的人增添了信心和勇气,使迷途中的人感受到了梅花的坚强不屈,傲雪凌霜。这使我想起了王安石写的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就是雪,为有暗香来。”

语言象征性 篇5

电影《窈窕淑女》中,女主角Eliza带着典型的伦敦东部(Cockney)口音,将“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 y in the plain”读成“The rine in Spine sties minely in the pline”。对此,身为语言学家的男主角Higgins对Eliza的口音和措辞冷嘲热讽,后在Eliza的请求下,对其开展为期六个月的魔鬼式训练,成功将其改造成风度翩翩、 谈吐优雅的“匈牙利公主”。

Eliza起初的口音是地道的伦敦东部(Cockney)口音, 代表她所处的整个社会阶层——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的共同话语习惯;Higgins的则是标准的英式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表明其中上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上流社会的出身背景。事实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论是Eliza的伦敦东部口音,还是Higgins的“标准英式发音”, 都属社会方言(Sociolect)的一种。

二、语言的“势利性”

既然同属社会方言,Cockney和RP是否有优劣之分? 或者说,方言和标准语有无贵贱之分?无疑,“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本身并不具优劣性。”[5]很难说一个变体比另一个变体更好。“无论是“标准”的语言变体还是“非标准” 的地域方言,它们都同样具有交际功能。”如粗俗语、俚语、 行话和黑话等都属非标准语 , 但它们也在服务着社会,只是形式异于其他语言罢了。

那么方言这一弱势语体怎样才能摇身一变升格为官话? 方言要成为官话,首先要受到主流人群、控制者、政府的官方认可。“约定俗成谓之宜”。以RP的形成过程为例 :“16世纪初,英国皇家说话口音基本确定 ;19世纪,这种英国皇家口音在英格兰、威尔士公学里大行其道,“成为大都市、皇家、教堂、法庭里受过教育的人士讲话的口音” (Alexander J.Ellis,1986 :23);20世纪初,RP口音成为政府部门挑选官员的条件之一。”[1]随着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RP成为“贵族风范”和“总督风范”的代名词,不仅仅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标志,也是成为了帮助平民百姓一举越过“龙门”的阶梯。

于是,说官话、打官腔摇身一变,成为一种象征资本, 体现个人的身份表征与入行深度。它既是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也是评定他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如前所述,语言自下而上单向的流动即语言的“势利性”,很大程度上鼓动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言谈举止提高社会地位。一如Eliza接受六个月的语言改造,转变了人们的态度, 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她达到了质的突破,由一只居于社会底层的“丑小鸭”荣升为“白天鹅”。这一身份的重新构建, 归功于语言这一象征资本。

三、语言资本和物质财富的转换

法国哲学家布迪厄认为“象征资本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三者之间可相互转化。”他大大推进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认识,也让人们认识到,为什么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这类抽象的符号实质上具有资本的功能,可以在市场中谋得经济独立。这是因为“文化象征体系作为行动者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既是行动者实践的产物,同时也塑造和雕刻着行动者的社会身份。”[2]

“判断一个人人文素养高低的最好方法就是听他讲话。”[3]正是通过语言,个人体现出其幽默,文化教养水平及社会背景。不同个体对语言的演绎能力有强弱之分。这不仅受其先天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受其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及社会阅历的影响。因此,语言中诸如风趣、风度、优雅、智慧等特质具有其稀缺性。也正是这一稀缺性造就了语言作为象征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可能。

但为什么有的名嘴能凭借语言资本挣得盆满钵溢,有的语言大师能说会道却依旧穷困潦倒呢?语言作为资本,并非是随时可兑换的硬通货。《窈窕淑女》中,有两个人通过了市场的语言认证,并挣到大钱 :Higgins教授和他的学生。 两人因为得到的英国王室的认可,他们的语言、服务就具有了市场价值,一课难求 ;而Eliza由于出身卑微,语言粗鄙, 得不到权势阶层的认可,因此虽然信念坚定、态度诚恳,语言幽默,但还是困顿潦倒。

四、结语

语言象征性 篇6

一、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状

吉尔福特 (J.P.Guilford) 认为, 创新思维包括六个特征:感知触觉、界定更新、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A.纽厄尔 (A.Newell) 将创造性思维界定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这样的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的机动性, 或极大的强烈性;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把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 (转引自何名申2002) 。

从上世纪中期前后, 世界各国相继探索在青少年中开展以创造为主题的科学探索和技术设计活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旨在鼓励青少年开展基于科学探究的创造———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通过撰写科学探究论文、设计科技发明、设计智能机器人、创作科幻绘画创作等方式培养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法主要有思维导图、数字游戏等。促使这些活动能够进行的根本因素是大脑的思维。

思维的核心是语言 (王寅2010)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在常人眼中, 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仅事关理科、科技教师、心理学教师, 而与语言类教师无关。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目前广泛使用的简化汉字形象理据几乎丧失殆尽, 而西方文字较中文而言更具有象形功能。通过感知“象形”的西方文字, 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意象图式, 并以其锻炼学生的图式整合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基础) , 有助于持续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郭忠民2012) 。

二、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感知世界的主体。人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是基于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的人类高级认知活动, 而人类高级认知活动是基于认知主体对身体的感知和体验 (赵艳芳2001)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学说认为, 语言具有体验性、隐喻性和理据性 (王寅2010) 。人类的认识基础是基于对自身和生活空间的理解之上的, 沿着由近到远、由具像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路径, 通过自身与“世界”的互动等方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类和空间的互动体验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 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 在形成认知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赵艳芳2001) 。

“认知”是现实与语言的中介, 即“现实—认知—语言”。人类最初对现实世界 (尤其是空间) 和自身的认知活动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发展。可以这样说, 认知先于语言, 语言与认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王寅2010) 。东西方人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导致了在描述现实世界万物方面的差异。了解东西方人观察世界的思维、视角的差异, 把握英文字母的演变与形态象征、英语词汇描述对象的线性思维特质来“搅动”学生的思维 (郭忠民2012) 。人类进行高级思维和处理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中的概念隐喻。

(一) 英语字母的形态象征

现代英语经历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辅音→音素字母文字→希腊元音→音素字母文字→拉丁文字→现代英语”的转变 (张高明2009) 。近现代语言学家普遍认同的结论是,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中的日耳曼语族 (Germanic Group) 下的西日耳曼语支 (West Germanic Branch) 。其雏形古英语的形成可追溯到盎格一弗单西语、古撒克逊语, 甚至是原始日耳曼语 (Prot-Germanic) 。英语语言文字的形成可溯源至古希腊文字, 而古希腊文字的字母又源自腓尼基文 (Phoenician Alphabet) (汪榕培、杨彬2010) , 众多学者认为腓尼基文字是由原始迦南文字 (Proto一Canaanite Alphabet) 演化来的 (金永学2011) 。

以字母B, b为例, 形态学意义上把大写字母B逆时针90度看, 其形象原始社会圆顶的两室房, 所以表示为“家”或“院子”的图画。小写字母b看上去是一个好像上头小、下头大的物件, 像扫帚 (broom) 、上小下大的木棒子和挺起来的大肚子。由于上小下大稳定的形状, 因此暗含为“固、牢固”;大头在下暗含为“沉重”之意。

(二) 语言符号与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特征是线性的, 人类通过思维反映现实, 对现实的反映是非镜像的, 而是一种滤减反映, 思维总是对事物的部分特征予以凸显。语言在固化思维的过程中, 还要经过滤减。用一维的符号描述多维的世界难免出现失真 (王寅1999) 。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看语言形成的过程: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反过来思考, 即从语言—意义—概念—范畴—意象图式—互动体验—现实, 找到语言符号与现实非镜像式的对应关系, 找到词汇意义的某种关联。为了找到这一关联, 我们不妨抛弃用机器打造出来的生硬、没有活力的印刷体字母, 而通过随心而动的手写体字母, 来描述、表达出对认知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我们通过手写字母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认识, 勾勒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规律来表达事物的某些特性 (郭忠民2012) 。当然, 句子、语篇与所描述的事物、事件也有诸多的相似性, 在此不再赘述。

三、基于语言形态象征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根据有关创造性思维发展因素的论述和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总结阻碍中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运用认知语言学、脑思维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新教师的观念, 较为系统地介绍英语字母的形态象征和英语词汇的形态相似类型;以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为主,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生产者在探索、创新知识过程中的理论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掌握概念分析法、概念融合法、逆向思维法等创新思维方法, 突出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理性质疑, 使得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培养其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 以期培养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批判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知识目标

英语字母表的字母排列本身就是单词意义产生的理据之一。26对英语字母表的表达顺序及字母的形态反映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表达了事物发生、运动、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26对字母的形态、书写顺序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郭忠民2012) 。英语是象形文字 (王寅2009) , 通过26对字母排列组成的单词描述世间万物、形态、运动及各种抽象现象。语言符号与所表达事物之间有着自然联系 (郭忠民2012) 。

2. 思维能力目标

语言经过了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的过程, 反其道而行之, 即语言—意义—概念—范畴—意象图式—互动体验—现实的过程, 找出语言与现实的非镜像式对应关系, 培养学生概念分析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人类基于最基本的感觉、知觉和互动体验理解自己身体和周围的空间, 其中的意象图式是来自身体体验 (王寅2010) 。意象图式通过隐喻、转喻和扩展, 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 建立一定数量的认知模式, 进而获得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各种意象图式的交织构成了存在于大脑中丰富的经验网络和概念结构。意象图式经过概念融合, 即创造性思维—创造新未来现实的过程。概念融合是我们认识世界、形成思维和语言、发展科技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 具有动态性、创新性, 是人类形成想象力的基础。

(二) 具体措施

1. 营造创新型的学校环境

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心每一个学生。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是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规划, 同时, 关注学校的和谐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2. 创建适宜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指在学校这一育人环境中, 以教师和学生为活动主体, 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 具有一定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环境。校园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人才的摇篮。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必要的、基本的知识技能、生活本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外, 还得学会如何管理学习、如何参加劳动、如何关心他人、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交往, 尤其是要学会怎样创新。

3. 建构创新思维认知模型

人类在认识和理解世界乃至自己时有一种机制, 它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的媒介, 这就是心智空间。离开心智空间, 语言将无法表征, 思维将无从进行。基于主观体验, 认知主体在心智空间中范畴化、概念化, 从概念一到概念二, 经过一个概念融合空间。概念融合空间至少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认知主体有选择地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融合空间;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中所有的轮廓结构, 保证映射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融合空间利用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 并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物。融合空间是组织和发展这些空间的整合平台, 其中包含一个带有创新特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 叫做新结构, 它里面可能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没有的新信息、可能产生新意义、获得新知识, 得出全新的东西 (王寅2010) 。这四个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运作彼此连接起来, 形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这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形成思维和语言、发展科技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 它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有创造性思维、为什么有丰富的想象活力。

四、创新思维培养的评价标准与方式

评价, 简单来说就是判断某一事物的价值。本方案坚持客观性、发展性原则,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创新智能素质等的评价, 包括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人格、创新思维精神, 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

评价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关注创新思维成长记录, 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

学生创新意识评价:采用《创新思维意识前 (后) 测检测试题》, 在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进行卷面检测 (从略) 。

创新思维训练评价量表 (略) 。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 高中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 特别是英语, 可以采用逆向思维, 理解语言与现实的非镜像式对应关系, 培养概念分析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建构创新心智空间,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之一。

关键词:语言,形态象征,心智空间,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郭忠民.2012年英语字母的形态象征性与词汇的形态理据[J].学周刊, (12) .

何名申.2002创新思维技巧训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金永学.2011.简析英语字母的起源及其在构词中的表意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 .

汪榕培, 杨彬.2010.高级英语词汇学文献选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2010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3) .

王寅.2009.中国语言相似性研究论文精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象征性 篇7

一、自己的小屋

小说伊始, 埃斯佩朗莎就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得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一所真正的大屋, 一所可以只给别人看的房子。小说以芒果街的小屋命名, 可见房子在本部小说中的意义非凡。

1、房子是归属

“房子”对于埃斯佩朗莎一家来说似乎是个不定的东西, 屡经搬家:付房租、和他人合用院子、不敢弄出太多声响。所以对能够拥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全家都显示出了极度的渴望。在这里房子已不仅仅是舒适的家或安全的空间, 更多的是能够让心灵有个归宿。

当埃斯佩朗莎来找伊伦妮塔用塔罗牌算命的时候, 她首要关心的依然是她的命里是否有一所房子。能够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个愿望在埃斯佩朗莎心中一直都存在着, 一个能够装载主人公梦想的空间。埃斯佩朗莎正如伍尔芙所说的:If a woman wants to write, she must have a room of one’s own.此时埃斯佩朗莎已经对写作这一表达内心情感的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在婶婶死亡的前夕, 小主人公还为婶婶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我想成为海里的浪, 风中的云,

但我还是只小小的我。

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

我要摇晃天空像一把小提琴。[2]

桑德拉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附注于一个贫穷的女孩, 这声音承载着一批批拉美移民的美国梦。因此街上的人们都在努力追求一个幸福的空间, 房子也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象征, 用以保护一种归属感、自由和独立性的房间.[3]。

2、房子是自由

拥有了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已经拥有了让自己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 这时的房子就意味着保障思想的自由。生活在芒果街的她把自己比作门口那四棵细瘦的树, 不属于这里但到了这里的四个。它用它的须发样的脚趾攥紧泥土, 用它猛烈地牙齿嗜咬天空, 怒气从不懈怠。坚持、坚持。坚持。这也是埃斯佩朗斯在芒果街守护自由的方式。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使得房子是她的归属而不是牢笼。小说中拉菲娜的愿望是虽然也是期望获得一所自己的房子, 但她却希望是通过在舞厅跳舞, 给男人抛媚眼住进那精美的牢笼。事实上也正是房子困住了拉菲娜, 那是因为她的思想不自由, 仍渴望攀附到好男人。埃斯佩朗莎见证了一个个芒果街上被房子所困住的女人, 这也使她意识到只有在思想上挣脱男性统治, 才能够走出芒果街。

二、站起来的女性

通览整部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受困于芒果街女性:曾祖母的位置永远在窗边, 美丽的萨利甚至连窗外都不能看。似乎也正是这一切的一切自始至终的鞭策着小主人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走出芒果街。小说中曾提到埃斯佩朗莎的生肖属马, 这在墨裔社区也被认为是霉运, 因为男性们不喜欢他们的女人强大。主人公继承了曾祖母脱缰似地野马的性格, 然而事实证明, 女性只有现在思想上获得解放独立之后才能引导她走出男性统治的世界。

墨西哥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文化的社区[4]。据作者自述: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六个兄弟都很想限制她。期望她成为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 有时候会让她感觉到自己有七个父亲。最终主人公走出了芒果街, 并说道离开是为了回来, 为了那些无法走出去的人。这些人就是那些摆脱不了男性统治的芒果街的女人们。

三、热爱的西班牙语

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西班牙语的痕迹。小说中第30个篇章作者直接用“别说英语”为题。玛玛西塔被男人接到芒果街后整天收听西班牙语的广播节目, 唱关于国家的思乡曲, 并时不时发出一声歇斯底里的哭喊, 那声音也似乎扯断了她最后一丝维系生命的线, 一条通向那个国家唯一的出路。然而后来, 真正让她绝望的是还在呀呀学语的儿子居然在唱电视上百事可乐的广告曲。对于墨裔美国人而言, 说英语是不可逃避的, 但内心深处对西班牙语的无限热爱却是割舍不去的。

四、结语

埃斯佩朗莎就这样描述着自己的故事, 期许着那属于自己的房子, 洁净如同诗笔未落得纸。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拒绝牺牲族裔身份以彻底融入主流社会, 相反, 愈成功, 她对本族群的认同、它的社会责任感就会愈强烈[5]。正如埃斯佩朗莎在离开芒果街时所许诺的那样:我离开是为了回来, 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参考文献

[1]、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M].London:Penguin Books, 2004。

[2]、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著芒果街上的小屋》, [M].潘帕译,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6:80。

[3]、陶倩.芒果街的女人与房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S1) :185。

[4]、石平萍, 开辟女性生存的新空间-析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的房子》[J].外国文学, 2005 (3) :27。

《边城》中水的象征性意义 篇8

童年的沈从文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湘西凤凰沅水流域, 他的童年是在水边度过的。在这里, 他玩自己的游戏也看河边的人和事, 对水的认识是他创作的深厚基础。水给予了他灵性。但其实, 沈从文小说中大段描写水的场合不多, 他将水的色泽浸润到他所塑造的人物上去。众多人物构成的人情氛围, 都有了水的色彩。翠翠是外表如水一般晶莹剔透, 内心像水一样纯朴自然的女孩。“翠翠在风日里长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黝黑健康的皮肤, 在青山绿水的浸染下清明的眼睛, 灵动如山中的幼兽。她是少女的灵气与水的灵动、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完美的结合。翠翠性格中的温柔、纯净、对爱情的忠贞也都是水之美在性格上的体现。又如老船夫, 朴实忠厚, 对陌生人的热情好客令人神往。“管船人却情不过, 也为了心安起见, 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 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 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 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的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 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 一面说, ‘不吸这个吗, 这好的, 这妙的, 味道蛮好, 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 用开水泡好, 给过路人解渴。”老船夫勤俭、诚朴待人宽厚。这种将心比心体贴他人, 丝毫不为利益所迷惑的美丽心灵恰如洗涤人世间唯利是图, 自私自利尘埃污垢的圣水。

二.水与生命意义

水是生命的象征。在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宏观考察中, 几乎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洪水再生神话。而且, 这种神话都有共同的主题, 即世界万物皆诞生于浩瀚无垠的原始大水中, 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洪水, 那个人类于水中再生的惨烈图景, 在各族人民的祖先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成为一种亘古绵延的最深远最普遍的民族记忆。在原始的直观思维中, 水就等同于生命, 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 水的这种生命含义在西方被具化为大海, 而在中国为河湖之水。在沈从文心中, 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 它天然清澈, 洁净灵动, 刚柔相济, 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一面象征着柔美的宁静, 一方面也带来死亡和毁灭。

开头第二章写道:“某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 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 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着, 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 在自然的安排下, 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时相似。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 流水浩浩荡荡, 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在这里就像是洪水灭世的神话再现, 写到水带来的灾难的图景, 为后文的雷雨之夜埋下了伏笔。在那个接近尾声的雷雨之夜, 大水冲倒了象征船夫生命的白塔和渡船, 老人死在雷雨将息之时, 小说的悲剧性在这个时候被推向了高潮。“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 一股水便从塔后哗哗的流来, 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都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 菜秧皆掩在粗泥沙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 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 已漫过了码头, 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 正同一条小河一样, 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 也被水淹没了, 泊在崖下的渡船, 已不见了。”另一方面, 水象征着无限的活力, 大水之后, “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 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 一段小木, 或一只空船, 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 便急急的不拘把船桨去, 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 把它用长绳固定, 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 也爱利, 也仗义, 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 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 做得十分敏捷勇敢, 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这里水上的冒险援救象征着毁灭后的复活。在端午时, 全茶峒人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在潭中练习进退。”“船与船的竞赛, 人与鸭子的竞赛, 直到天晚方能完事。”“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 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 烧了香烛, 把船拖入水后, 各人上了船, 燃着鞭炮, 擂着鼓, 这船便如一支箭似的, 很迅速的向下游长潭射去。”“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 许多人从这鼓声中, 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端午时的水, 是欢乐的, 是热闹的, 是和谐的。它承载着人们对传统的追忆, 彰显着边城人的蓬勃向上的活力和勃发的生命力。

又如, 翠翠的母亲在爱人服毒自杀后“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 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 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里很明显展现出这样一个神秘的现象, 一个生命存活了, 另一个生命继而死去。其中推动这个新旧交替过程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水。又如, 大老天宝的死, 其实是给二老与翠翠的爱情让了路, 因为“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 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做出的可笑行为。”他的死在某一瞬间让读者看到了傩送与翠翠爱情的生的希望。让水性如此之好的他死于水中, 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水是生命进行新旧交替的媒介。

三.水与道的意义

在道家学说里, 所谓“大一”即“太一”、“太极”是古人心目中至高至极派生万物的本原, 而“大一”却需要水的辅佐才能成天、成地、成万事万物, 可见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先哲们早就在探索“水”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从生理需要的角度更是从精神追求的角度。被称为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的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 又复归于水。沈从文生活的湘西, 历史上一直是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 作家便沿水溯源, 去表现出受到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般深忧隐痛。沈从文曾这样感叹:“凡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 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生命在一种无法预测其结果的人生浪涛里沉浮, 任何一种偶然的因素都可能使他们的人生命运改观。沈从文人生的大起大落, 命运的漂泊起伏, 亲友的聚散离合, 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使得沈从文对人生有了悲观的认识。他的小说里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主导着人物的命运, 似乎人的命运总是不可逃脱的悲剧。文中不止一处透露出对命运的无奈。老船夫在听说天保死了后说:“我有什么卓见可言?这是天意!一切都有天意……”中寨人也说:“一切皆是命, 半点不由人。”宿命论在老船夫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 痴痴的看望天南角上的一颗星子, 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有流星, 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在雷雨之夜以前, 老船夫说:“怕什么, 一切要来的都得来, 不必怕!”仿佛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在老船夫死后, 果不其然有流星划过天际。“‘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接着南方又是一颗流星划空而下。对溪有猫头鹰叫。”

水自古以来就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水的形象。从小在水边长大的沈从文自然也受到水的深远影响, 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水浸润了每一个细节。湘西世界也是建立在水上的人性神庙。

摘要:《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 城边有一小溪。小说就是围绕着这条溪水展开的。在这个故事里, 水不仅是背景, 还是个主角。水, 在《边城》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水, 是翠翠与老船夫安身立命的渡船的载体。千百年来它一直流淌着, 不知疲倦, 渡船载了无数人从它身上过, 来来往往。不仅如此, 水更是贯穿了小说中每一个人的生命。它带走了翠翠苦命的母亲, 见证了翠翠与傩送的一见钟情, 目睹了热闹的龙舟赛, 埋葬了大老年轻的生命, 带走了二老的消息, 还会陪伴翠翠一直等待下去。

关键词:《边城》,水,象征义

参考文献

[1].李娟,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生命视界》, 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总第79期)

[2]施铁, 《建筑在水上的世界———沈从文小说中意象初探》,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5月第1期第14卷

[3]蔡云琴《一次文化阅读课的文化之旅———从康拉德与沈从文的比较看水/海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蕴》, 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总第93期)

[4]郭晓莹, 《一派清波溢笔端———浅谈沈从文创作中的水及其象征意义》,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年4月第8卷第2期

民间艺术的吉祥象征性 篇9

中国民间艺术大部分情况下是以追求吉祥幸福为目的, 而非追求艺术目的的泛艺术创造, 是千百年来普通大众表达情感的象征, 同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表达生存与繁衍美好祈愿的艺术史。求吉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求吉的艺术形态。这样共同情感的求吉心理使民间吉祥艺术超越了通常狭义的艺术语言观念的束缚, 使它渗透普及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民间吉祥艺术包括我们常见的吉祥图案、文字和一些具有隐喻的象征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和符号。

二、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具有传承悠久历史、追求单纯吉祥的淳朴情感的特征

民间吉祥艺术在其发生发展、艺术功能和形态、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 始终与民间群体生存生活密切相关。民间吉祥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已经成为民间群体的情感依托和生存基础。民间吉祥艺术渗透于民间习俗的各个方面, 是民众祈求生存、繁衍和吉祥的艺术手段。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民间吉祥艺术能够与中国的民间吉祥艺术相媲美, 因为它传承历史悠久、一直追求淳朴率真的单纯吉祥的情感。

(一) 简单概括民间吉祥艺术的发展要素

1.生存与繁衍, 是民间最基本的生命主题。

2.信仰与民俗, 是民间吉祥艺术发展的核心与载体。

3.辟邪、纳福、求吉, 是民间吉祥艺术观的主要文化内涵。

4.传统的传承、群体共同的创造, 是民间吉祥艺术观的主要源泉。

5.主题、题材、造型、色彩形成民间吉祥艺术观念表现的完整体系。 (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 是民间吉祥艺术最典型的语言表达特征。)

6.民间吉祥艺术从初期质朴生命功利价值的追求, 逐渐倾向社会化、世俗功利价值的选择, 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从初期到没落的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二) 研究民间吉祥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民间吉祥艺术是伴随着封建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所以民间吉祥艺术仍然残存和蕴含着大量的古老的深层文化和生命内涵, 成为我们研究各个民族的艺术传统和民族心理情感的重要文化精神参考。

一个民族的继承和发展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仔细选择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部分进行传承和创新, 还应该关注民族传统中具有人类普遍情感价值的因素。

三、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

(一) 生存与繁衍, 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生命主题

各个民族在生活中都有追求吉祥文化的印记。生存与繁衍, 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生命主题, 中国民间吉祥艺术也正是围绕着这个古老悠久的生命主题开始繁衍传承的。民间许多吉祥物的古老文化源头是从民族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中产生的, 如陕北剪纸中大量的龟、蛇、鱼、蛙和生命扶桑树等纹样造型。

(二) 多重因素影响了民间传统文化吉祥观念

1.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以及图腾崇拜是一个主要因素

原始社会的陶器装饰图案人面鱼形纹是人纹和鱼纹的结合, 包含了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 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强烈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

2.传统巫术的占卜与求祥以及《周易》、阴阳五行观等对传统吉祥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传统巫术崇拜, 在春秋末期已经形成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总体认识的阴阳五行观, 以及在阴阳五行观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从数术到哲学思想体系的重大转变的《周易》, 都影响了人们对吉祥观念的认知。

3.民间吉祥艺术观的文化内涵

生存与繁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 吉祥艺术内涵多以文化象征功能来直接或者间接体现 (比如各地区的上梁仪式) 。同时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约定俗成, 新的吉祥图案的产生也在这一基础上产生 (比如喜字文化象征纳福求吉、辟邪趋吉) 。 同时民间吉祥艺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传统继承性, 但是仍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灵活性, 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收能力。

(三) 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是长期积累的民间习俗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概括, 其在艺术语言上表现出广泛的文化特征。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包括: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表现、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表现、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表现。

1.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

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吉祥的内涵是民间自古至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 其形象鲜明、艺术效果多样, 充满了艺术魅力。 (年画、剪纸、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群体选择创造的结果, 其中很多艺术形象来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部分艺术形象来源于长期流传的民间文化传说和宗教信仰文化。)

2.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

象形的图案符号:剪纸中的“五福捧寿”等;非象形几何符号:剪纸中的“万字纹”、辟邪物的八卦镜、建筑中的窗格;直接应用文字:建筑习俗应用吉祥文字、嫁娶用喜字、使用吉祥内涵的短语 (紫气东来) 等。

3.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除了常见的用艺术手段创造的语言形式, 也包括约定俗成的求吉习俗, 它是民间习俗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蒙古族的“祭敖包”, 江西的“傩戏”、成人礼) 。民间吉祥艺术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存文化内涵和睿智的哲学思想, 民间吉祥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民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其吉祥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民族群体的纳福祈祥的心理逐渐强化, 使许多吉祥图案的原始而古老的内涵逐渐淡化, 日益趋向单纯吉祥寓意的表现。

(四) 观念艺术语言的表达

1.象征隐喻的观念艺术语言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传承与发展中, 象征和隐喻的大量应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既给民间群体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吉祥心理带来蕴藉, 同时也使民间吉祥艺术得到更加广泛和长久的发展。

象征和隐喻的表达手法, 不仅是民间吉祥艺术, 也是其他民间文化的表现手法。例如:戏曲、文学、诗歌、俗语、汉字 (汉字一字多意, 文字之中隐藏着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 等, 陕北剪纸中在表示吉祥的公鸡身上剪刻“云勾子”纹, 是不可缺少的雄壮的象征。隐喻多是表现多子多福, 不直接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 比如男女交合、多子多孙的含义。

2.谐音式的艺术表达

谐音的艺术手法在民间俗语、歇后语和诗歌中多有应用, 民间吉祥艺术中的诸多形象也采用了谐音式的艺术表达方式。

结语

民间吉祥艺术渗透于民间习俗的各个方面, 是民众祈求生存、繁衍和吉祥的艺术手段。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时至今日, 探讨吉祥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依然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宪昌.年画是艺术符号[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

[3]山曼, 柳红伟.山东剪纸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2.

[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5]易心, 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非对称GARCH模型下一篇:盆腔自主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