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分析论文

2024-10-21

象征分析论文(精选12篇)

象征分析论文 篇1

1.导入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在英国短篇小说史乃至世界短篇小说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常耀信364) 。曼斯菲尔德的创作生涯充斥着孤独寂寞和异化的辛酸, 而这恰好也为她刻画中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源泉。她的短篇小说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著称。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一样, 曼斯菲尔德擅于在人物的活动中展现事件本身和人物的变化。

曼斯菲尔德的生活体验和敏感的心态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她的名篇《园会》中, 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 反映了主题也加深了读者的理解。

2.象征主义在《园会》中的体现

象征是意义的延伸。简而言之 , 象征是借助一个对象来表述其他抽象的概念或感觉。在写作中 , 象征手法就是为描述事物的本身提供更丰富的意义。作为一个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描述事件的有效手段 , 象征主义在文学中经常使用。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创造绝佳的文学意境, 也能很好地融合哲学思想 , 更好地丰富文学内涵。“当一个意象 ( 或一个事件或其他离散项 ) 在意义超出其客观的自我 , 它就具有了象征意义” (Guerin 86) 。意象和隐喻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学意义和内涵, 象征手法更好地深化了主题。具体而言 , 使用象征手法可以使这个故事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文学描述的通常是简单和普通的事物, 借助于象征手法, 读者可以找到深刻的东西。例如 , 白天到黑夜的转换, , 或者春天到冬天的过渡 , 可以象征着从善到恶 ; 一朵花可以象征着青春和美丽。玫瑰、山脉、鸟类和航行都作为常见的文学符号 (Baldick 219) 。

2.1 谢里丹家花园的象征

谢里丹家的花园就像一个伊甸园 , 一切都是美丽而繁荣。“数以百计 , 是的 , 差不多几百种玫瑰 , 好像在一个晚上全部开放 , 绿色灌木郁郁葱葱 , 仿佛被赋予了天使的力量” ( 曼斯菲尔德245)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美丽的场景, 所有的鲜花和树丛也似乎是为了迎合园会的举行。谢里丹家庭是上流社会的代表, 富有、体面、优雅 , 没有忧虑。他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怎样才能最好的享受生活。正如在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只是分享生活的欢乐。谢里丹家庭也是相同的 , 一对夫妇和一些孩子 , 住在犹如天堂的地方 , 充满了活力, 远离悲伤。此外 , 繁荣的植物在花园里也象征着繁荣的生活。

2.2 树木花朵的象征

“它们是如此可爱 , 宽大的叶子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他们黄色的果实业引人注目。他们仿佛生长在一个荒岛上 , 骄傲而孤独, 他们的叶子和果实在太阳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华丽。他们注定要被帆布棚子遮挡吗 ?” (曼斯菲尔德247) 这段话真实地描述了谢里丹家庭的孩子们生活现状。谢里丹家里的孩子仿佛属于父母的资产 , 受到万般保护。这里的孩子们犹如树木, 他们的家庭犹如荒岛, 帆布棚子正如父母的过度保护。毫无疑问 , 他们长得可爱 , 美丽 , 充满活力, 他们应该有专属的幸福的成长。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他们的生活是预先被安排的 , 他们与外面的复杂世界相隔离 , 鲜有机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当谢里丹家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 他们就被告诫远离穷人的住所, 因为他们可能会沾染一些不好的语言和习气” (曼斯菲尔德254) 。孩子们没有权利决定他们想去的地方, 那些贫穷的住处也只是破坏他们的品位。从一开始 , 谢里丹家里的孩子就被告知 , 下层阶级地位低下, 身份卑微。这些孩子们从小就不识愁滋味。

3. 阶级分化的主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同时还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很多阶级分化的象征,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上层社会的谢里丹一家住在山上 , 底层的斯科特家的小茅屋就在山下。更重要的是 , 一条宽广的道路永远横亘在两者之间。山和路就象征了富人和穷人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谢里丹家的房子在山上 , 这表明他们出身好 , 社会地位高。谢里丹家的房子就像伊甸园 , 天堂 , 尽享一切荣华。另一方面 , 底层人的小茅屋是“可恶的眼中钉”, 这样的房子根本不配和谢里丹家的房子为邻。更为可笑的是, 甚至穷人家“烟囱里的烟都带着穷气, 相形见绌于谢里丹家的烟囱里冒出的银色的漂亮的烟”。这是伟大的区别的两个不同的类 , 尽管它似乎是如此有趣。这种阶级分化体现在他们住的地方 , 他们使用的物品 , 他们的内心世界。谢里丹太太对死去的底层社会的邻居极其冷漠, 对他没有任何同情。与此同时 , 穷人也展示他们对上流社会的敬畏。他们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 他们生活之间没有交集。

对于曼斯菲尔德来讲, 任何普通平常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有深刻的含义。在她著名的短篇小说《园会》里, 曼斯菲尔德通过象征手法引领人思考了阶级这一命题, 从而展现了一个阶级分化的现实社会。

参考文献

[2]Baldick, 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Shang 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

[3]Chang, Y.X.A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Tian Jin:Nan 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4]Guerin, Wilfred L.et a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5]Mansfield, Katherine.“The Garden Party.”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London:Peiguin Group, 1981.

象征分析论文 篇2

一、引言

“每一种文体都有超乎寻常的语言特点;每一个作家都在创作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显示出超乎寻常的风格。超乎寻常才能引人注目,超乎寻常才能体现风格”。《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是他赖以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代表作。他运用象征手法、巧妙的细节描写、简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编织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新颖独特的具有双重审美层面的审美体,小说的“冰山顶部”峻拔易透,而“水面以下”的大千世界则深藏若虚,让读者去揣摩、联想、体会。

二、象征意义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的象征性。

(一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渔民以捕鱼为生,在茫茫大海上,孤独的老人划着小船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真是“倒了血霉”,然而,老人并没有失去信心: 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2](P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海水一样蓝的眼睛”跟那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了老人圣地亚哥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

征,透着老人乐观开朗,一如继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他决心在第八十五天“驶向远方”去钓大鱼,这是老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人类要征服自身懦弱的表现。在同大马林鱼的较量中,明知对方力量比自己强老人却表现出: Mine does not matter,I can contro1.But his pain could drive him mad.[2](P84 You did not kill the fish only to keep alive an d to sell for food,he thought.You killed him for pride and because you are a fisherman.[2](P101 语言铿锵有力,落地有声,气吞山河。同马林鱼的较量不仅是体力对抗,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精神力量的确信,这种精神力量是“生命英雄”为捍卫人的尊严,实现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海明威又将老人一次次地推向绝境。

面对“为所欲为”的鲨鱼,人是无法抗拒的,但老人用鱼叉、刀子、船浆、舵把、木棍等一切个人手段与之苦战,饿了就撕下一块生鱼吃。海明威这样描述道: He hit it with his blood mashed hands driving a goo d harpoon with all his strength.He hit it without hope but with resolution an d complete malignancy.[2](P98 He jerked the tiller from the rudder and beat and chopped with it, holding it in both hands and driving it down again and again.[2](P115 He leaned over the side and pulled loose fl piece of the meat of the fish where the shark had cut him.He chewed it and noted its quality and its good taste.[2](P102 圣地亚哥不断承受着不幸命运的挑战,而正是他的勇敢和强悍战胜了一次次的厄运。面对着不断被鲨鱼撕咬的大马林鱼残骸,老人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透过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我们再次领悟到“生命英雄”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保证。

(二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海明威并没有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

式叙述出来的。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欺诈成性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 The turtles saw them,approached them from the front,then shut their eyes so they were completely caravel—paced and ate them fila-ments and al1.[2](P29 可是,那可恶的鲨鱼对海龟却残酷无情: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tir-face.[2](P104 这海龟吃水母,鲨鱼吃海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于是我们便看到一幅从海底到天空的巨型画卷。在这幅画卷上到处是强者的追逐,弱者的逃奔,无处不隐伏着杀机,它所展现的是自然界中真真切切、自亘古又永恒的弱肉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这象征当时的美国社会,人们靠实力确定自己的地位,等级分明,没有平等、公正可言;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遭鱼肉。大海暗示出只要出现本性同鲨鱼的统治者,哪里有他们,哪里就蒙受灾难。

(三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对鲨鱼的强壮、凶悍、残忍,作者这样描写道: He came like a pig to the trough if a pig had a mouth so wide that you could put your head in it.[2](P108 In the night sharks hit the carcasses as someone might pick up crumbs from the table.[2](P116然而,面对鲨鱼不断残暴地摧残死去的大马林鱼,老人圣地亚哥“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他想:“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这生动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殊死搏斗,更加反衬出人的伟大,同时也凸现了作者以斗争为乐的独特的“硬汉”性格。

(四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galanos时,不禁“Ay”[2](P103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

对《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的分析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敏

[摘要]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

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以其独特的

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使作品充满着对有限的超越,对

无限的神往。本文主要分析并探讨这部小说及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关键词]《老人与海》文体象征语言特色 人文社科 89 —— 科技信息

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作者在这里暗示的“这一个人”就是“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最生动的一点是老人拖着那巨大的鱼骨架回来后,“肩扛着桅杆开始往堤岸上爬去”时,曾回头望那绑在船边的马林鱼的残骸。这一静止的镜头显示出老人作为一个基督正在开始另一次苦难的历程,而鱼作为另一个基督正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象征性的描写是在暗示在美国耶稣重又被钉上了十字架,基督精神死亡了。通过这种隐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

(五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圣地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

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小说的结尾“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2](P124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虽然他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

(六在故事的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he started to cry and all the way down the road he was crying”.[2](P119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更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干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八十四天的凄惶失意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孩子的“放声大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深深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甚至掩卷之后仍依稀可闻。这哭声包含着孩子对老人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同情。这哭声显然是孩子在老人的英雄气概感召下性格走向成熟的起点,象征孩子的回归。这一象征手法的处理昭示出他是在通过一条相当新的路子返回到他的起点,表达了作品的乐观主义倾向。

三、语言特色(一简洁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语言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不仅揭示了文体的结构关系,也表现了现代艺术的走向和美情趣——

—“越少,也就越多”(Less is more;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练客观而节奏迅速。如:

(1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nor of women,nor of great occurrences,nor of great fish,nor fights,nor contests of strength.nor of his wife.(2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3They played like young ca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4He never dreamed about the boy.(5He simple woke1ooked out the open door at the moon and unrolled his trousers and put them on.(6He urinated outside the shack and then went up the road to wake the boy.(7He was shivering with the morning cold.(8But he knew he would shiver himself and that soon he would be rowing.[2](P18 这是海明威描写老人出海前的一段文字,共119个词。现从语音、词法和句法来分析以上这段文字的简洁之处。

1.从语音来看,其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竟有115个,而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仅有四个。事实上整部小说也多是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大量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词使得这段文字读起来清新活泼、简洁有力。

2.从词法来看,①一词多义,如:wake(vi.醒来,vt.叫醒,shiver(vi.哆嗦,rt.使哆嗦.这种情况在书中俯拾皆是,如:ship(n.船,vt.把…放进船内,sail(n.帆ri.浮游.②词的构成,常用前缀un来表示做相反的动作,使读者能很容易理解其含义。除本段文字中unroll一词外,本书中其它地方,如: The old man unhooked the fish.[2](P67/Surely it will uncap to help my right hand.[2](P58/He had unleashed his effort and forced the hand of the negro down.[2](P64 书中除了用前缀un外,还常用后缀less来表示相反的意义,如:a fishless desert/needless temptation/his wings motionless 3.从句子结构来看,多用简单句(如句(1(2(4(5(6(7,句(3和句(8分别是并列复合句和复合句。可见这段文字结构并不复杂,文笔是简练的,直截了当的。句(1和句(2文字铿锵有力,干脆利落,作者七次重复“不再梦见”有力地烘托出老人对“那群狮子”的热烈追求,寄托着他的理想。由于梦狮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老人从梦中醒来,接着作者

用了三个简单句(句(5(6(7描写了老人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动词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感,仿佛看见老人怀着激切的心情去迎接新的战斗。

此外,《老人与海》简洁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用小词。如:good,great,so,then和and等,特别是good一词的妙用,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例如:(1He’s good for the night and so I.[2](P6

(2It was very good against all colds and grippes and it was good for the eyes.[2](P30—31 2.常用省略结构。从语法上分析,这种省略句结构不算完整,但从上下文看意义是清楚的,它使语言更生动活泼,更接近现实生活,表意更突出,能收到言简意赅的强烈效果。例如:(3I remember everything from when we first went together.[2](P5(在when前省略the time(4I better put a small line out with a spoon on it?[2](P93(在better前省略had,小说中有3次省略,见P79,93,113读完下面的句子,细细咀嚼,更使我们对海明威简洁的写作技巧称口叫绝:(5I can do nothing with him and he can do nothing with me, he thought.Not as long as he keeps them up.[2](P41(6“I shouldn’t have gone out so far,fish,”he said.“Neither for you nor for me.I’m sorry,fish”.[2](P106句(5中的“Not”不仅指前面的并列句,而且以“Not”一词开头,明白地告诉读者老人同大马林鱼的较量是谁也奈何不得,充分表达了老人此刻的内心活动,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就句(6而言,从语法上分析,在“Neither”和“nor”后省略了good一词,这前后的省略表明了老人对这次“远海”钓到大马林鱼后的复杂心理活动。

3.含蓄也是这部小说简洁文体的一个特点。它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释,让读者从简洁平谈的叙述中去慢慢品味,猜想。且看老人是如何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2](P18这无声的语言意蕴着无限的温情,然而它丝毫无损于老人的“硬汉”形象,相反,它更充分地表现了老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刚柔共济,相得益彰。(二比喻手法

比喻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海明威在描写人物、景物和鱼类时都大量运用这一手法,充分展示了他细腻、精湛、巧妙的语言修辞艺术和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比喻,折射出许多丰富生动的形象和深层的意蕴,增强了语言在小说中的表意功能,突出了主题。如海明威对老人圣地亚哥左手的比喻模写:(1His left hand was still as tight as the gripped claws of an eagle.[2](P58(2But his left hand had always been a traitor and would not 人文社科90 —— 科技信息

do what he called on it to do and he did not trust it.[2](P65句(1的比喻结构是as+adj.+as+名词(喻体,明喻。鹰是人们熟悉的凶猛的飞禽,“像紧抓着的鹰爪”比喻具体、形象,使人们产生种种可怕的联想。句(2是用一个名词“traitor”作隐喻,比喻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他的吩咐,总是背叛他。这两句对左手背叛比喻的描写有更深层的含意。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的年月正值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某些一度左倾的作家“在拼命地向麦卡锡道歉”,告密者成为名利双收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海明威用含蓄象征的比喻手法表示了对这“叛徒似的左手”极大的鄙视。

海明威在小说中常用比喻手法的描写以景抒情,以景喻情,充满丰富的象征寓意。例如:(3He could not see the green of the shore now but only the tops of the blue hills that showed white as though they were snow—capped and the clouds that looked like high snow mountains above them-[2](P33(4He looked at the sky and saw the white cumulus built like friendly piles of ice cream and high above were the thin feathers of the cirrus against the high September sky.[2](P55 句(3的比喻结构分别由as though+从句和like+名词(喻体构成。那青山的顶峰仿佛积着白雪顶峰上空的云块又像是高耸的雪山,这顶峰积着的白雪和高耸的雪山与深蓝色的海水相映衬,显示出大海无比的壮美。这白雪象征着小说中那不可缺少的小男孩,老人像山,有了雪,山才显得更加深沉与伟岸。句(4的比喻结构分别由like+名词(喻体和名词(喻体+of+名词(主体构成。像一堆堆冰淇淋似的积云,像一缕缕羽毛般的卷云又一次展现了大海上空一幅美丽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意蕴着老人对大海的热爱。老人圣地亚哥同大马林鱼的搏斗是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海明威作意对大马林鱼身体形象细腻的比喻描写则意味着更多的东西。例如:(5His sword was as long as a baseball hat and tapered like a rapier?[2](P57(6The wire must have slipped on the great hill of his back.[2](P46(7He could picture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water with his purple pectoral fins set wide as wings?His eye is huge an d a horse,with less eye,can see in the dark.[2](P61—62(8The old man was afraid he would cut the line with his tail which Was sharp as a scythe and almost of that size and shape.[2](P43句(7、(8的比喻结构都是由as+名词(喻体构成,同时在句(7中,作者把大马林鱼的眼睛同马的眼睛形象地联系起来作了大小的比较。通过以上四句的比喻描写,一条凶猛的大马林鱼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的嘴像棒球棒一样长,然后逐渐细如轻剑,脊背像小山一样高高隆起,紫色的胸鳍宽如翅膀,眼像似马眼却比马眼还大,尾巴像大镰刀般锋利而大小和形状都和大镰刀差

不多。这些形象精湛的比喻喻体都是具体名词,能使读者唤起对客观具体事物的联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轻剑、大镰刀更容易使人产生可怕的联想。由此可见,这鱼不仅强大凶猛,而且美丽、高贵,这暗示着老人要战胜它是非常艰难的,是一次意志与力量的较量,是一场生死的搏斗。这些精湛的比喻也表明,凭着这鱼庞大的身躯、姿态、威力及美丽的色泽,谁也不配吃它,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它象征人们渴望创造奇迹,要达到的宏伟目标,甚至是要实现的远大理想。

(三重复手法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重复和略有变化的重复使用同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一方面使得语句连贯文笔流畅,充满神秘的韵味,另一方面加强了语气和感情,突出了表达效果。例如: He let the line down,down,unrolling off the first of the two re-serve coils.[2](P36 随着“down”一词的不断重复,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和视觉感,仿佛看见老人向海里放钓索时发出有节奏的音乐声,同时引起读者在猜想那咬着钓勾的大马林鱼不知正躲在大海深处的某个地方,让人感到鱼的狡猾,预示着同鱼的较量的艰难。伴随这“down”一词的重复所带来的节奏感,读者的心仿佛也跟着下沉,抛向那吉凶未卜、茫茫大海的深渊。

再如: If the boy was here,he would wet the coils of line,he thought.Yes.If the boy were here.If the boy were here.[2](P38,41,44,45,50这是老人同马林鱼搏斗碰到困难时常发出的内心呼唤,语气是虚拟的,这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孩子是老人的精神支柱,每次呼唤后都给他增添了极大的勇气和无穷的力量,正如“他爱那群狮如同爱这孩子一样”。因此,在同马林鱼较量的过程中,“1wish I had the boy.”或“1wish the boy was here.”在不同情节中先后重复了五次,由此可见,海明威运用重复手法的良苦用心。

(四自由直接引语

根据英文体学家利奇(G.Leech和肖特(M.short的理论,人的内心思想活动可用五种方式表达“直接思想”(例如:He wondered“Does she still love me?”、“间接思想”(He wondered if she still love him、“自由直接思想”(Does she still love me?、“自由间接思想”(Did she still love him?、“思想行为的叙述体”(He wondered about her love for him等对应名称来描述表达思想的几种引语形式。[4]现代小说正是通过展示第三人称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达到逼真的再现生活的目的。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中,作者要表现思想的随意性或潜意识性时,多采用“自由直接思想”或“自由间接思想”。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自由直接思想”出现约一百五十次,成为这部名著的一大语言特点。例如:(1I can do nothing with him and he can do nothing with me, he thought.Not as long as he keeps them up.[2](P41(2Remember,no matter how little you want to,that you must eat him in the morning.Remember,he said to himself.[2](P41,42这种比直接引语还要“直接的”引语可叫做“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它是现代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能使读者直接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小男孩、老人那抽筋的左手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于平淡处感到新奇,从一粒沙中看一个世界,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读者透过纸面表象去努力追求、解释、咀嚼。因此,简洁而深蕴的表达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他给人们奉献了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永恒的艺术世界,构成《老人与海》这样一座完整而宏伟壮观的艺术大厦。小说中许多对比、对照、排比、反衬、交错配列句型、词序的变异等优美的语句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光环。掩卷沉思,海明威独特的创作风格所塑造出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提高了艺术欣赏的能力,欣赏由动情到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象征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颜色词 “白” 文化差异 中英比较

引言

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颜色词除了代表其本身的物理特征外,还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颜色词“白”在中英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对于了解他国文化知识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

一、英语中的褒义“白”

第一个层面是褒义的“白”。在英国,受到《圣经》的熏陶和影响,人们崇尚和偏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美好的象征,代表着纯洁、幸福、美满和欢庆。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白色婚纱,以代表权利和地位的高贵。直到后来,普通百姓才能在举行婚礼时穿白色婚纱。婚礼当天,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戴白色头纱,拿白色手帕,这些都代表着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同时也象征着幸福的日子”white day”。在罗马神话里,身着白色袍子也是权位高贵的象征,代表着神圣和至高无上,诸多神斗士就是如此打扮。此外,white还有以下几种不同方面的正面涵义,是褒义含义的体现。如”white”还代表着正直的、善良的等褒义的含义,比如善意的谎言”white lie”,正直的精神”white spirit”,廉洁”white hands”等等,句子如”They claim to be white witches ”,译为她们自称是善良的女巫。”white”还表示成功,如mark one's name white(某人成功了)。由此看来,英语的白色都代表褒义含义。但是,如果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其意义正好相反,体现出贬义含义。一是”white”意为胆怯时,比如,”show white feather”(显得怯懦),”as white as a sheet”(因为害怕脸色苍白),”white terror”(白色恐怖)等等。二是”white elephant”,翻译过来就是白象。白象源于泰国,本是非常珍稀的动物,神圣而不可侵犯。但由于供养白象需要非常庞大的经费数额,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够承受的,所以用以指华而不实的人或物。在古代,当出现朝廷大臣贪污、欺诈老百姓的现象时,君王就会赐予该大臣一只白象。供养白象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必须是上上等的,所以说耗资是比较惊人的。而在实际生活中,白象并没有确实的用途,因而大臣很快会因为资金耗尽而倾家荡产。所以说,颜色词“白”在英文中普遍呈现出褒义的含义。由此,在汉语词典《说文解字》也曾记录:“白乃西方之色也,用以指物色白。”借以指英国偏爱白色,崇尚白色,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因此是褒义词。

二、汉语中的贬义“白”

第二个层面是贬义的“白”。首先,在汉语中,白色有恐怖的意思,比如“白色恐怖”,意指残暴的、黑暗的、恐怖的。在抗战时期,反动统治者肆意逮捕和屠杀革命群众,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十分凶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都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是反面的。其次,汉语中的白色还有其他的贬义含义,其中能够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死亡。在中国,为死亡的人举办葬礼又叫办丧事、办白事,其主色调就是白色,人们穿孝服,设白色灵堂,点白色蜡烛,挂白幡,这些都代表着死亡与哀悼。再次,在封建社会,民间迷信活动十分频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黑白无常”,来自阴间的使者,也是白色的象征。最后,中国人爱听京剧,京剧里的两大主角,红脸和白脸,通常唱白脸的都代表卑鄙小人、阴险狡猾的人物,比如曹操。另外,白色还有徒劳之意,比如说白忙活、一切白搭等等。还有,“白眼狼”比喻此人不记情谊,忘恩负义。“白面书生”指的是涉世不深,只懂书本的的年轻人。而“小白脸”指的是仅长相美观,没有实力的男人,通常依靠女人过活。所以,在汉语语言中“白”多指贬义含义。

三、英汉双语中的中性“白”

第三个层面是中性的“白”。白色并非只有有褒义和贬义的含义,很多情况下它是作为中性词出现的。比如,中文中的“表白”、“真相大白”、“明白了”等等词汇。另外在英文里的”white water”指清澈的流水,”white room”指手术室,”white coffee”是指加糖的或者加牛奶的咖啡”,等等。又比如,”white”还表示书面的、书面形式的,也中性词代表之一,例句”She gave me assurance in black and white”,译为她给了我书面保证。由此看出颜色词“白”,在中文中代表恐怖和死亡,象征负面的信息,具有贬义;在英文中则代表纯洁和幸福,是美好的象征。所以说,中英文化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结束语

对比颜色词“白”中文和英文语境下的不同涵义和象征,让我们深刻了解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但是,世间万物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所以我们也找到了两者的共通点,这对于探讨其他颜色词的含义和象征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为两国文化差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英汉基本颜色词“白”的对比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1(9):193-194.

[2]练琪.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颜色词语不同的象征意义[J].文学教育:上, 2014(12):134-135.

舞蹈的虚拟象征性分析 篇4

一、舞蹈的象征性起源分析

舞蹈起源于原始时代, 原始人时代野人在捕到食物时为了表现其在种群中的成就感而拉起手围成圈跳起了类似动物奔跑或是爬行一样的动作并夹带着原始人的嚎叫声成为了那个时代所谓的舞蹈。因为原始人从不接触到音乐, 所以不懂得音乐的作用, 在他们的观点下原始时代舞蹈与音乐无关的。随着人类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宫廷内, 大臣们立功, 国家朝代的胜利会用歌舞形式来庆祝。为了让皇帝和高官们享乐同样会用舞蹈来渲染其欢乐的气氛。在这个时代, 人们学会了使用乐器, 学会了将语言转化为歌声, 加上古代女子柔韧的身体和其手法, 舞姿及和柔弱身材刚柔并济展现出那时舞蹈以欣赏和衬托气氛为目的的特殊的艺术内涵。逐渐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 各界人士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舞蹈之中加上抗日红色歌曲展现出了为国家奋斗的英勇无畏的情怀。再次过渡到我们生活的时代, 舞蹈的含义则根据人们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此时得舞蹈多数与音乐的形式有关。

舞蹈的种类极其丰富。可分为专业舞蹈, 国际交际舞蹈和时尚舞蹈。专业舞蹈又包括古典舞, 芭蕾舞, 民族舞, 民间舞, 现代舞, 踢踏舞, 爵士舞;国际交际舞包括拉丁舞 (伦巴、桑巴、恰恰、斗牛、牛仔) 摩登舞 (华尔兹, 维也纳华尔兹、探戈、快

《红扇》的表演, 在扇子的使用和动作幅度上都拿捏得非常准确到位, 青年人热情、阳光、活泼的性格特征表演得淋漓尽致。

2.将缘物寄情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缘物寄情, 这个“情”包罗万象, 既包括人与天地万物之情, 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物品之情等, 又包括人与人之情, 如爱情、亲情、友情等等。而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又因为民族、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要通过舞蹈作品来表达这些情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缘物寄情”则使抽象的事物更具形象性、具体性。因此,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不但要求我们把缘什么“物”、寄什么“情”讲解清楚, 而步) 。时尚舞蹈包括迪斯科、锐舞、街舞等。不管何种舞蹈形式都能体现出舞蹈的灵魂。

二、虚拟性、象征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

这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首先, 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 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词,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象征。这种虚拟和象征是以生活为基础的, 能概括而凝练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承认和赞赏。其次, 舞蹈的虚拟象征性还表现在它不同于体操和杂技。舞蹈、杂技、体操同是以人体为主要物质基础, 但体操与杂技以展示人体美, 让观众观赏人体的矫健、灵巧为最终目的。而舞蹈却是把人体美作为一种手段, 或者叫媒介, 通过人体美, 目的在于向观众表露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而不是单纯为了炫耀技巧。舞蹈、杂技、体操都强调形式美。但是, 杂技、体操是直接通过形式美使观众获得美感, 而舞蹈却是永远要把动作和舞姿置于情感逻辑的统率之下, 形式必须服从内容, 否则, 为形式而形式, 片面追求形式美, 就会破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就会失去舞蹈的真实性。

三、中国各民族舞蹈象征性分析

中国民族舞蹈蕴含着中国的古典气息, 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民族的信仰和种族的性格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非常值得人们的欣赏, 是视觉上的欣赏也是心灵上的安逸。傣族的孔雀舞, 用手来虚拟孔雀的翅膀, 加上肩部和腰部的灵活摆动将一个活泼轻快阿娜多姿的孔雀展现在我们眼前, 用身体的细小动作虚拟孔雀抖动身体的样子是孔雀舞的精髓。只有通过这种模仿虚拟的形体才能表现孔雀的样子。孔雀是繁荣昌盛的象征, 傣族人们在喜庆的日子会跳上孔雀舞来庆祝, 代表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的期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比之下蒙古族的舞蹈则表现的没有孔雀舞那么细腻, 同样是腰部、背部、手臂的灵活运用,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豪放的气概, 同样的动作, 不同的力度, 不同的伸展幅度展现的情感及内容截然不同, 在蒙古族舞蹈中, 动作虚拟的事他们种族的牛羊的姿态, 展现出他们身体的强壮。豪放的舞姿, 豪迈的肢体运动和脸上灿烂的笑容体现蒙古族人们的宽阔的胸怀和坦荡的性格和民族内人们的热情好客。民族舞蹈虚拟的是民族内神圣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 展现出民族的信仰和种族内人们的性格品质和精神。

交际舞, 作为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常在宴会等其他的正事场合使用, 西方人用交际舞细腻步伐和舒缓的手势表现出他们对人们的友好和热情, 交际舞即有舒缓的节奏又有欢快的韵律。通过人们手与手, 手与肩部, 或是手与背部的碰触和结合展

且要把该民族民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讲述清楚。学生在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自然表现不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扇子是广泛使用的舞蹈道具, 涌现出了大量的扇子舞蹈作品, 但在观看了不少以扇子为道具的作品之后, 不禁发现, 许多演员在表演舞蹈时动作做得很到位, 扇花、技巧完成得也很好, 可就是不能吸引观众, 不能引人入胜。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只要求学生动作到位、整齐划一, 而忽视了动作的含义、扇子的作用和功能以及情感表达等。所以, 虽然是将动作完成了, 但身体没有和扇子融合, 没有表现出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

现出对彼此的信任和赞同。舒缓的舞步自然配有舒缓的音乐给人放松浪漫的感觉, 能够将快节奏充满压力的生活的人们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快节奏的舞步配有欢快的音乐, 将人们的情绪带动到如同音乐和舞步一样的灵活和欢快, 随着国际的不断交流, 交际舞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到中国, 且广为国人所学, 成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 不论是什么年纪的人都会体验一下交际舞给他们带来的深刻的内涵。让他们接触到国外的文化从而丰富了人生体验。交际舞的虚拟象征就是能够展现人们友好融洽的关系以及对彼此的信任, 强调舞者的默契。象征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和协调发展。

街舞, 从字面意思来看可理解为在街道上的舞蹈, 而其来源也与之类似。街舞的表现方式较多样。通常是人们整个身体都在随着音乐的旋律而动, 街舞对于舞者的要求较高, 肢体的相互协调, 内心的灵动性, 统统可以有街舞中表现出来。而舞者的年龄通常较小, 因为街舞的主旨在于表达青春活力。其复杂的舞姿变向的变现出年轻人复杂而又浮躁的内心, 其中的动作如Slides即为拉着自己滑地板, 这个动作与年轻人轮滑极为相似, 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及时代的潮流。街舞最具特征的是其动作的难度, 这能让人们想象出年轻舞者在练习时付出的努力和流出的汗水。街舞的虚拟象征性被舞者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种为了理想为了快乐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不同种类的舞蹈都具有其象征意义, 因为舞蹈的起源就是对事物的认知和模仿, 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舞蹈, 除了以舞步和音乐来区分舞蹈的形式外, 舞蹈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独舞, 双人舞, 群舞, 歌舞剧等。其不同主要是由于表演者的数量和舞蹈的内容。独舞是有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舞蹈, 这种舞蹈属于流行舞蹈, 通常配有故事情节的音乐来展现一件完整故事的发生, 这种舞蹈的关键在于音乐内容和舞者的情绪, 一个人得舞蹈常常给人一种孤独的视觉感受。要求的是舞者的技术含量, 欣赏的是舞者的舞姿和表情, 这种表情就是独舞的虚拟象征性;双人舞是由两个人表演的舞蹈, 多数是由异性组成的舞伴, 虚拟情侣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情侣间的矛盾或是情感的沟通。使情侣间的感情得以升华, 而反射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生活, 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享受和反思。群舞要求表演者之间默契的配合, 它不十分注重舞姿和故事情节, 只是笼统的表现整首音乐的旋律, 美好事物常以多人的快节奏的变换舞台上的造型来展现, 这种舞蹈依靠其多的人数来虚拟整个过程的气势, 所以通常用群舞来表现美好的事物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极具故事性的歌舞剧则是展现给欣赏着一套完整的故事, 歌舞剧的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戏剧性的情节而不是表演者的舞姿, 这种形式的舞蹈不必要用舞姿来展现情感, 仅仅依靠其人物内在的联系, 展现出或喜或悲的故事情节, 歌舞剧的虚拟现象更加直接。

无论是舞蹈的种类还是其表现形式都来源于舞蹈的虚拟象征, 虚拟象征作为舞蹈的表现手段以达到预期展现人类内心精神品质的目的。

四、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又一不同之处是虚拟和象征性

从包容着我国汉族古典舞蹈的戏曲来说, 它的舞蹈动作如骑马、划船、坐轿、刺绣、扬鞭等等, 都是虚拟和象征性的。事实上, 舞蹈中的马、船、轿、针等等都是虚拟的, 只是用一根马鞭、一支船桨等来作象征性的示意, 但这种假设性的舞蹈动作却被观众承认和接受。在环境的表现上, 既无山的模型, 又无河的布景, 但是双手示意攀登, 向高抬腿示意爬山, 却使人们相信这是在上山。这在实际战斗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种虚拟、象征的特点提出怀疑, 更不会有人认为有失历史名将的身分和气度。相反, 人们被这些舞蹈动作所激动, 从中理会到战斗的激烈和巾帼英雄的英武气概。舞蹈《无声的歌》用张志新领口上的一朵红花象征着她的喉管已被切断, 人们不仅能够理解, 而且产生了许多联想。生活中的孔雀, 并没有呈现过逐个肢节的拧动和舒畅, 但在舞蹈《雀之灵》中, 却以这种特色来象征和体现出净化的心灵和高尚纯真的情操。由江菁女士来华演出的现代舞《听妈妈讲故事》中, 舞蹈中既没有妈妈出现, 也没有别的演员。但从动作中, 令人感受到母亲在为女儿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一些地面的坐、卧等形体姿态,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儿被故事所感动的心理活动。

近年来, 我国舞蹈艺术家以新的观念为指导, 充分利用舞蹈本体规律和特性, 创作出一些表现宏大的哲理思想主题的舞蹈, 如《绳波》《希望》《命运》《黄河颂》等, 都发挥了舞蹈的虚拟、象征性的特点,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绳子的各种图形变化象征男女之间爱情的滋生、发展和破裂。在人体流动的线条、舞姿和造型中我们看到了虚拟的黄河, 并联想到中国人民的灾难经历以及今日的崛起和腾飞。舞蹈艺术的虚拟、象征性是以生活为基础, 依据舞蹈的特有长处来形象地、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人们透过虚拟、象征的舞蹈形象产生联想, 从美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心灵上的感应和净化。因此说, 虚拟、象征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电视节目中舞蹈象征性诠释

在我们观看的电视节目中, 会发现舞蹈占据了整个节目内容的大部分。无论娱乐节目还是电视广告, 总会用一种舞蹈形式的动作语言展现给大家, 是因为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来说更容易接受带给自己愉悦的事物。带有舞蹈性的动作加上合适的音乐吸引不同年龄的观看者。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同时让人们产生对内容的无线联想。

春晚作为中国典型的象征, 总是以欢快喜庆的舞蹈作为开场, 代表着中国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充满自信的信念对未来的展望。开场舞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色和红色的舞台背景, 随即出现的是快节奏的音乐和一群步伐轻盈舞姿动人面带笑容的表演者。这种舞蹈带动整场晚会的气氛, 其价值不可估量。不仅仅是在晚会的开场有舞蹈的出现, 凡是具有音乐存在之处都有舞蹈的存在, 音乐与舞蹈已经相辅相成成为一种不可代替的艺术。

舞蹈的实质是人类将灵魂表现在肢体上, 只有舞者自己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在表演时自己的身份, 完全将自己融入到音乐当中, 成为那个自己想表达的人物或事物, 带着自己应该展现的情感舞出动人的姿态。在生活中没有比舞蹈这种表演形式更加的重要, 更能表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和情感, 正是因为舞蹈具有其虚拟的象征性, 这种虚拟的象征性需要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慢慢的体会。体会舞蹈的内涵同时要抓住舞蹈的精神所在, 就是舞蹈的虚拟象征性。舞蹈的艺术不同于形体艺术, 它包含细腻的感情,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 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都会通过舞蹈的虚拟象征性表现的足够鲜明。

六、结束语

在中国东方千年的历史演变衍生了一系列的歌舞故事, 现代的西方舞蹈与中国的舞蹈相结合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交融, 并且相应的舞蹈构化行为也是要考虑文化底蕴的, 结合着两种不同演变的形式舞蹈的结合诞生了现代舞, 其中包括霹雳舞、街舞、等新兴舞蹈, 这一类舞蹈队动作性要求更强, 其表现更直观更具备视觉冲击力, 不过此类的舞蹈由于太过注重舞蹈技巧反而有的时候反而忽略了舞蹈本身应该具备的北京虚拟和表演创作, 是现代舞的根基比较浅薄单一, 是未来需要仔细修改和注意的舞蹈方向,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是需要综合考虑唔到时代背景和丰富的内涵底蕴的, 这只是针对于舞蹈的虚拟象征性分析探索, 其意见仅供参考, 希望我国舞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爱宁.对舞蹈与健美操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7.第2期.

[2]曾金华.周培武舞蹈创作的艺术风格初探.民族艺术研究.2008第z1期.

动物象征性作文把一种动物象征性 篇5

狼,呼嗥于荒野森林、茫茫雪域,是桀骜与狂野的象征。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狼却有着极深的误解,甚至是演变为刻骨的仇恨。在民间的传说与童话中,狼狡诈、贪婪、冷酷无情,俨然是魔鬼的化身。

那么,狼的真实性格,又究竟如何?

我所了解的狼的性格:

1、耐心与坚韧。狼在捕猎时总是喜欢耐心的观察、等待,狼在某些时刻,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它们喜欢思考,并想办法化解所遭遇的困难。在追捕猎物时,显示出极强的耐力,很少轻言放弃。

2、热情与开朗。狼是冷酷无情的么?当然不是。狼其实非常热情,喜好玩耍,甚至是恶作剧。狼群成员间经常玩闹,雌雄伴侣间也经常亲昵。在某些时候,这样的玩耍是为了缓解气氛,而某些时候就是为了玩耍而玩耍。

3、欲望与野心。狼真的对狼王绝对忠诚?不是。狼群内部经常内斗,有些甚至是致命的。狼群成员虽然平时对狼王必恭必敬,一旦狼王失势,无力统治狼群,就会被罢黜甚至杀死。可以这样说,每只狼都是野心家。

4、忠贞与背叛。狼究竟是不是忠贞的动物?这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地区、以及具

体情况。通常来将,北部的灰狼是一夫一妻的典范,雌雄彼此忠贞。公狼非常具有责任心,通常对母狼非常谦让。在养育幼崽时期,母狼需要大量食物,公狼会毫无怨言的忙于捕猎。

5、狡诈与桀骜。狼确实很聪明,它们的脑比重超过了狗百分之三十,狡猾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武器。至于狼会不会被驯服,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狗就是被狼驯化的。不过,狼确是不易驯服的,因为狼有着极强的警戒心。在一部片子中,有个驯兽师用驯虎的方式试图驯狼,反复多次都没有成功,狼的表现确实狡猾多疑。

6、母性与慈爱。母狼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母亲之一,在幼狼出生后,就是父亲也不允许进入狼穴。一部记录片上看过,母狼为了保护孩子,攻击一头巨大的灰熊,而此时母狼身边并无同伴。而幼狼的哥哥姐姐,也会竭力照看、保护幼狼。

------

因此,总结狼的真实性格,应该是:活泼好动、机警多疑、野心强烈、感情丰富。

暴风雨象征性的作文怎么写

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体会翱翔的快乐。

是树木,就要风吹雨打,体会成长的艰辛。

是鱼儿,就要潜海搏浪,体会拼搏的快感。

如漫画所说,如今的一代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与溺爱太多,摔了一跤就招来种种责难,然而凡成大事业者,谁不经受种种挫折。我大声疾呼:

为了我们的未来,请你们允许我们大胆前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五千年,里面的每一滴水却有声音,过去的沧桑便是历史的回音,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受挫折才能成功。

他以海的大度包容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留作正气满乾坤,忧怨幽愤著成信史照乾坤。

身受腐刑,他含元思痛;身陷囹圄,他发奋著述。他明知冷热无常的汉武帝中会一把毁掉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可他仍然躬耕史书,孜孜不倦。

她不怕未来的打击,他不甘生命就此沉沦,他把心留在字书中完成史家之绝唱,他的坚毅直冲霄汉,照耀千古,他的刚正撼动历史,彪炳史册。

他从湘潭大地走来,在旧中国举起了指点江山的大手,曾过雪山,爬草地,曾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他坚定而不古板,执著而不迷信,问天问地问古今,终于问出了一条星火燎原的光明大道,人民从压迫中站起,国家从灰烬中建立,历史从沉沦中苏醒

常香玉作为中国著名豫剧大师,出身贫困,9岁随父学艺,为了使高言不刺耳,低言听得清,他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进行苦练,练得嘴流出了血,她噙着泪,含着血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反复吟唱,最终练就“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技。

人生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辛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挣扎,才能真真正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芬芳,而在一次次的沉浮挣扎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象征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 颜色 象征意义 分析

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其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世间万物皆有其色。汉英颜色词的概念意义大体相同,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影响,汉英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表现出不同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语言反映着思想,语言折射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

本文拟通过对汉英颜色词中“蓝色”和“BLUE”的一些具体实例的解析,进行语义对比,找出其象征意义的对应性和相异之处及隐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阐述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一、“蓝色”和“blue”象征意义不对应性

中国人喜爱蓝色,它象征纯洁、悦目、怡心,给人带来无限美妙的遐想,碧海蓝天、蔚蓝如洗是很多人心中的向往。蓝色作为对宁静、博大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成为表示长寿的颜色。只有长久阅尽天下事的长者,思想才真正达到深邃,心胸才真正愈加宽广,而对时事的执著,也会彻底消失,变得宁静、安详。蓝色在汉语中的象征意义较少,而在英语文化中,blue(蓝色)的象征意义极为丰富。西方文明是海洋的文明,海洋的蓝色给西方文明注入了大海的庄严与肃穆、忧愁与苦闷。首先,blue象征肃穆、严肃。在美国建立之初,美国人常把安息日的报告印在蓝色的纸上,所以蓝色有了“严格的道德或宗教之意”,如blue laws(严格的法规)就是指严禁饮酒和星期日工作的清教徒法律;blue还象征悲伤、深沉、苦闷。早期的英国是海上霸主,在茫茫无际的蓝色大洋上,海上风云莫测的乏味生活很容易让人感到抑郁沮丧,所以很多用blue构成的短语中,blue的意思都是表示不高兴、心情灰暗、伤心等含义,如feel blue(感到沮丧),blue outlook(悲观的人生观),in a blue mood(情绪低沉),the blues(蓝调音乐)。blue在西方文化中又象征高贵、权力,这个说法源于西班牙语,贵族们不事劳作,他们的皮肤很白,身上的血管清晰可见,血管看起来呈蓝色,因而有blue blood(贵族出身),a true blue(皇室成员),blue ribbon(最高荣誉的标志)等表达。Blue Stocking(蓝袜)原指对书本极为喜爱的知识女性,她们衣着简朴以表示厌恶当时流行的华丽晚礼服,现指一个长得不漂亮但却认为自己在一切问题上比别人知道得多的女人,她们自称为有贵族血统。同时,blue象征着猥琐、下流,blue movies(黄色电影,检察机关指定为X类的小电影),blue joke(黄色笑话)。另外,英语文化中的蓝色还有“突然、迅猛”的意思:out of the blue(出乎意外),once in a blue moon(相当偶然)。英文中蓝色还与经济相关,blue sky law(蓝天法,指美国各州制定的“股票发行控制法”),blue button(蓝色纽扣,指有权进入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blue还象征“坚贞”,true blue代表“忠贞”,多半用在宗教或政治场合,美国人婚礼上新娘的穿戴可以概括为“新、旧、借、蓝”(something new,something old,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蓝”指的就是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达的也是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特有词汇:blue-pencil删改,源于美国编辑通常用蓝色铅笔删改稿件的习惯,blue book蓝皮书,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名字的书,blue nose指一般自命维护社会风化的道学先生。

二、“蓝色”和“blue”象征意义对应性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2]。

蓝色(blue)在汉英语言中都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并且给人以高远、宁静、博大、深邃、宽容的感觉。汉英语言中也有一些对应词汇,如:蓝图/blue print,蓝领/blue collar,蓝皮书/blue book,蓝天/blue sky等。

三、结语

从对汉英颜色词“蓝色”和“BlUE”象征意义分析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颜色自然本色的认识和感受大体趋同,但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我们要看到,随着中西两种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民族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愈来愈有一致的看法。“由于文化的因素,不同的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可能存在差异;也是由于文化的因素,现代各民族对颜色的看法又趋于一致”[2]。我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汉英颜色词象征意义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密切关注中西文化交流对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影响,消除相应的一些文化冲突的消极影响及对颜色词的一些误解。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47.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分析 篇7

1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

建筑形式设计中的象形指的是采用模仿客观事物的方式来达到表现形式的目的, 也就是指用建筑的形式, 即用外形或是轮廓去表达一些非建筑的内容。象形是建筑设计中常用到的一种基本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的外形像书本的报亭、湖边像船的建筑等, 这些都属于象形设计。而且我国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建筑物也都是属于象形设计, 如位于北京燕郊开发区的天子大酒店, 它的外形很特别, 是彩塑的福、禄、寿三个星象, 福星、禄星、寿星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都有着幸福、吉祥、长寿的含义, 因此通过这些具体的象形化的模拟, 也使得天子大酒店成为一道亮丽的建筑风景, 同时也实现了象形设计的目的。此外, 还有很多的建筑物也属于象形设计, 如在城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些饭店或是餐馆等, 装修成船、鱼的样子等, 还有一些装修成熊猫、狗熊等的玩具店。所以, 对于像“大裤衩”“玉米棒子”等比较不雅的名称, 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公正、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接受它们。建筑物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场所, 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环境, 人们通常观察、体会建筑, 可以加深对建筑的理解和感悟, 建筑对于人们来说是开放的, 因此不但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一些建筑去体现其他的物体, 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喜爱的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但如果建筑物过于具象化, 就会限制人们对其进行解读, 进而使得建筑成为一种一次性的形式体验。这样人们就不再会去思考建筑的形式, 而建筑也就没有了以往被人们探究的趣味性, 因此上述所提到的一次性的形式体验必须是完美的, 即象形物必须是完美的, 而且对建筑形式的模拟技巧也必须要高超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的艺术性, 才能保证建筑的永恒。

2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指的是通过可以看见的建筑本身的形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种更深层次的内涵, 既可以是一些具体的事物, 也可以是某些观念, 还可以是某些具体的情感。对于象征来讲, 肯定会有相互关联的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在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中, 象征物指的是可以看见的建筑本身的形式, 被象征物则是指由建筑本身的形式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象征, 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艺术价值。

建筑师柯布西耶所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物就属于象征的范围, 并且其中一些构件也都各有所指, 如位于祭台上端部位的采光孔、祈祷室的尖顶以及教堂入口处的钟塔等, 虽然这几个构件的方位不同, 形状也不同, 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指向性, 它们都能够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天空,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人们来到修道院, 通常是想静下心来去思考、感悟人生, 而这些具有指向性的构件不但可以引发人们进行精心的思考, 又能指引人们去解答自己的问题, 进而有效实现修道院的建筑象征意义。同样柯布西耶在马塞公寓的设计中, 也采用了这样的象征设计理念和方式, 也就是“酒瓶”及“瓶架”的象征设计。这两者是独立的, “酒瓶”先要在工厂中制造好, 随后再安装到公寓中, 安装完成后再起吊到完整户型的正确位置, 在他的设计中, 他将每个居住单元暗喻为一个容器, 然后用酒瓶来表达每个居住单元的独立性。而“瓶架”和“酒瓶”一样, 都是暗喻, 指的是在那种背景下, 人们解决住宅的一种思路和办法。

3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的有效递进及融合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具有简单、直接等特征, 即文学语言中经常所说到的明喻, 而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则具有复杂、暗示等特征, 即文学语言中所说到的暗喻或是隐喻。象形注重的是建筑的外形, 只是从建筑本身的外形中提供给一个明确的临摹形状, 而象征则是强调建筑的内涵, 即用外形去表达一个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果从设计手法的层面来分析, 象形与象征并不能真正说清楚哪个好、哪个坏, 也不能说哪个所表示的建筑形式好与坏, 但是从帮助人们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建筑形式的层面来分析, 象形与象征两者之间却有着相互递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加强象形与象征两者之间的融合及递进关系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建筑师设计出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

2005 年, 我国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在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举办的一栋超高层建筑设计竞赛中一举夺魁,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 完全没有了传统高层建筑中使用垂直线条来体现高度的方式, 他通过不同高度不同的逆转方式来体现不同的高度, 以及不同高度层面的景色。他希望通过他设计的作品可以重新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憧憬和热爱, 重新感受阳光、风等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基于他在设计中的另类线条的使用和设计, 他被加拿大当地的媒体报道为“梦露大厦”, 而人们通过他的设计以及媒体的解读也感受到了这种建筑设计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特别喜爱他的设计。正是这样的设计, 才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大的解读空间。同样的, 我国的著名教授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 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他把“山”作为象征物, 并将独立的建筑设计为一个人工的山体。在建筑物的设计中, 他将三个比较大的阶梯设计成山谷的形状, 将博物馆的入口及门厅设计为山谷外部的峭壁形状, 并将院落设计为山坑的形状, 而在博物馆的外部用一些类似竹条的混凝土进行砌筑, 这样既可以映照前面一些村庄的材料特征和建筑内涵, 又可以表达出山的深邃。同时通过山的象征设计, 也能增加建筑的艺术魅力。

以上两个建筑设计案例中, 第一个相比于第二个更加具有具象性, 人们通过“梦露大厦”的设计, 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这个建筑的深意; 而第二个相比于第一个更具隐喻性, 博物馆独立存在于街道中, 却跟周围的建筑物、村庄有着较远的距离, 而博物馆的外观却能使得人们有大山的体验,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博物馆的山的象征含义, 因为它并不是象形的。从建筑物的功能这个角度来看, 梦露大厦的设计则更多倾向于外观的象形设计, 人们的体验和消费也仅仅只是建筑的形象形式; 而对于博物馆来说, 人们是愿意进入到博物馆内部进行参观的, 所以在设计博物馆时, 必须要突出内部丰富的结构, 还要注重人们对博物馆形式的体验, 因此, 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整体的隐喻, 即从内到外的隐喻。

柯布西耶在对马赛公寓屋顶设计中, 也花了更多心思, 并且还设计了一些可以与周边景色相融合、照应的景致, 如该有的都有, 一应俱全, 有室内游泳池、游乐场、运动跑道等, 因为是屋顶, 所以设计师还利用了屋顶阳光的优势设计了日光浴室。在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中, 他认为屋顶花园可以比拟为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的甲板, 因此人们在屋顶花园中不但可以欣赏与阳光、自然和谐的景色, 还能在屋顶的各种设施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航海是柯布西耶特别喜欢的一个项目, 他著名的《模度》就是在航海中写成的。总之, 建筑师用屋顶花园的丰富内容表达了人们所要经历的一些人生过程, 也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上面所讲到的马赛公寓的屋顶花园设计中, 也没有很清楚的将象形与象征进行区分, 换句话说, 这两者之间是相互递进、相互融合的, 无法进行独立分开。对于所有的建筑来说, 建筑的形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形式语言表达体系, 同样建筑的材料也会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 而建筑也没有过分用本身的形状去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我们无法使用材料、结构或是空间去真实模拟梦露的裙裾或是山的形状、外观, 也无法使用一种形式去表达一种情绪或是动态。我们只能通过象形或是象征的方法, 通过材料、结构或是空间去表达一个可读建筑, 从而带给人们以更好地建筑体验。建筑通常是一个大工程, 如果建成, 必然会长时间供人们所使用, 这样一次性的体验消费就不太实际了, 所以建筑师通常都会选择复合的设计方法, 从而给人们设计出具有更多更大的体验空间, 进而促使、引发人们更好地体会、感悟建筑的象征内涵, 更好地体验建筑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 两者之间有所区别, 但又是相互递进、相互关联的, 而建筑最终呈现给人们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只有找到象形与象征的平衡点, 并使得建筑作品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所理解, 又能实现建筑师本身的设计理念, 这样的建筑作品才是完美的, 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艺术魅力。

摘要:解释了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的含义, 结合实际案例, 分析了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之间的关系, 指出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相互递进、相互融入, 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筑艺术价值。

关键词:建筑形式设计,象形,象征,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新意.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6) :7-8.

象征分析论文 篇8

一、国家重点学科分布

(一)国家重点学科的区域分布

1988年,教育部审批了414个国家重点学科(军事院校所拥有的2个国家重点学科除外)。其中,北京(151)、上海(52)江苏(42)、湖北(27)、天津(18)、四川(17)、陕西(17)、黑龙江(14)、广东(15)、吉林(13)、浙江(13)、辽宁(9)等9省、市集中了388个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93.7% (括号内数据表示国家重点学科数量, 以下皆同) 。仅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就占了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59.2%。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广西、海南、云南、新疆、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没有布设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 教育部在非军事院校中审批了906个国家重点学科。北京(282)、上海(94)、江苏(85)、湖北(53)、陕西(49)、广东(40)、四川(38)、天津(38)、黑龙江(35)、辽宁(28)、浙江(25)、湖南(24)、吉林(22)、安徽(22)等14省、市集中了835个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92.2%。北京、上海、江苏分别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31.2%、10.4%、9.3%,总计占50.9%。与1988年相比,政府在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广西、海南、云南、新疆布设了21个国家重点学科,但贵州、西藏、青海、宁夏仍然没有布设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在非军事院校审批了27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3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北京(87)、上海(28)、江苏(28)、湖北(17)、陕西(15)、黑龙江(14)、浙江(14)、四川(12)拥有21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占总数的77.9%。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云南、甘肃、新疆、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北京(116)、上海(62)、江苏(57)、湖北(48)、广东(43)、四川(35)、陕西(34)、辽宁(29)、天津(27)、浙江(23)、山东(22)、黑龙江(18) 12个省、市集中了5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占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80.6%。政府在贵州开始布设国家重点学科。西藏、青海、宁夏仍然没有布设国家重点学科。

从三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数据中,我们发现,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呈现六个波峰区域。东部和东北部分布密集,西部的分布存在断层现象(见图1)。第一个波峰区域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之间,波峰区域近似垂直状的瀑布地带, 最高峰波分布在北京,显示出北京的学科强势;第二个波峰区域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江西之间,上海形成国家重点学科布局的又一波峰;第三个波峰区域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湖北形成国家重点学科布局的又一波峰。这三个波峰区域是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主波峰区域。另外,东南沿海的海南、广东、广西是第四波峰区域,波峰分布在广东;四川、云南、重庆形成第五波峰区域,波峰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新疆、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形成第六波峰区域,波峰分布在陕西。这三个波峰区域是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次波峰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中,广西、海南、云南、新疆、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的国家重点学科布局是一条绵延的无生息地带,呈现出西部学科发展的苍凉之态。虽然2002年和2007年的分布图反映出政府开始在这些地区布设国家重点学科,但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区域差异仍然十分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重点学科布局中仍处于边缘地带。从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整体图势来看,北京是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森林地带,拥有学科的“喜马拉雅山”高度。西藏、青海、宁夏是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沙漠地带,拥有学科的绝对低度。

(二)国家重点学科的校际分布

“211工程”大学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大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分析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中,我们主要将“211工程”大学作为比较的参照系来分析国家重点学科的校际分布。2002年已经由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共99所,后调整合并8所,实为91所。在这些高等学校中,非军事院校88所,军事院校3所。截至2002年9月1日,全国有1348所普通高校。在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名单中,有158所非军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即11.7%的普通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在158所大学中,“211工程”大学88所,占2002年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大学总数(906)的55.7%,其余44.3%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在非“211工程”大学;北京大学(81)、清华大学(49)、复旦大学(40)、南京大学(28)、中国人民大学(25)、浙江大学(24)、武汉大学(20)、中山大学(20)、西安交通大学(20)、中国农业大学(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南开大学(18)、哈尔滨工业大学(18)、中南大学(17)、北京师范大学(16)、吉林大学(16)、上海交通大学(16)、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5)、四川大学(15)集中了全国476个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52.5%。这19所大学仅占当年全国高校总数的1.4%,占158所大学的12%。即:国家重点学科密集分布在我国1.4%的高校中,尤其密集分布在158所大学的12%的重点大学中。

2007年,“211工程”高校107所,包括非军事院校104所,军事院校3所。截至2007年5月18日,全国有1909所普通高校。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名单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27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638个(不包括军事院校)。有79所大学和166所大学分别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即4.1%的普通高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7%的普通高校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5所“211工程”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占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82.3%;97所“211工程”大学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占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58.4%。在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79所大学中,12.7%的大学拥有着11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些大学是清华大学(22)、北京大学(18)、浙江大学(14)、复旦大学(11)、上海交通大学(9)、哈尔滨工业大学(9)、中国人民大学(8)、南京大学(8)、中国科技大学(8)、西安交通大学(8);在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166所大学中,10所“211工程”大学拥有着18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占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29%。这些大学是北京大学(25)、四川大学(24)、中山大学(22)、浙江大学(21)、复旦大学(19)、武汉大学(17)、清华大学(15)、吉林大学(15)、山东大学(14)、南京大学(13)。

以上数据表明,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它是一个上部宽、下部相当狭窄的梯形结构。最上层是“211工程”大学,这些大学拥有我国绝大部分的国家重点学科,显示出强大的学科优势。中部层次是地方的重点大学,这些大学拥有地方区域性的学科优势,在某几个学科领域居于区域的领先地位。下层是地方的次重点大学,这类大学在某一个学科或两个学科领域具有发展优势,具备某一个或两个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分布于教育部和其他中央部属、省(市)属的重点大学,也体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效应和塔尖效应。

(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

从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表(表1)中,我们发现:1988年,教育部审批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57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有45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78.9%。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有12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21.1%。2002年,教育部审批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317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有225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71%;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有92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29%。2007年,教育部审批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69个一级学科和259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军事学学科除外),一级学科中,自然科学类学科有53个一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76.8%,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有16个一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23.2%;在二级学科中,自然科学类学科有168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64.9%,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有91个二级学科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占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35.1%。以上数据表明:自然科学学科门类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比例均在70%左右,相当高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比例。

根据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除军事学学科门类外,其余11个学科门类中设置82个一级学科,其中自然科学学科有60个一级学科,占82个一级学科的73.1%;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22个一级学科,占82个一级学科的26.9%。11个学科门类中设置371个二级学科,其中自然科学学科有244个二级学科,占371个二级学科的65.8%;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127个二级学科,占371个二级学科的34.2%。

依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02年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科学学科门类在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中的比例高于其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所设置的比例5.2%,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在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中的比例低于其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所设置的比例5.2%;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中,自然科学学科门类在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中的比例高于其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所设置的比例3.7%,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在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中的比例低于其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所设置的比例3.7%。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按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的比例基本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占学科数的比例相一致。另外,对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2002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设置中,还有54个二级学科没有设置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自然科学学科为19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35个。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设置中,还有13个一级学科没有设置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自然科学学科为7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6个;112个二级学科没有设置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自然科学学科为76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36个。这表明国家重点学科设置并没有覆盖到所有学科门类。

在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内部,学科门类分布也不均衡。在自然科学学科内部,工学学科和理学学科共占50%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农学学科所占的国家重点学科比例比较低。在1988年、2002年、2007年所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数据中,工学学科和理学学科共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比例分别是57.9%、49.5%、50.7%(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9.7%(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农学学科所占的国家重点学科比例分别是10.5%、7.6%、15.9%(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5%(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内部,法学学科占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比例最高,1988年、2002年、2007年分别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8.8%、6%、5.8%(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1%(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学科占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比例比较低,1988年、2002年、2007年分别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1.75%、1.9%、1.4%(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1%(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限制,有些学科门类所拥有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数量本身就处于学科设置的低比例地位,因此,学科门类分布的不均衡并不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象征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术的结构同构性

为了分析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与我国政治经济的关系度,我们绘制了省、市经济发展与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关系比较图(图2)。我们发现,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与省、市经济发展分布具有比较一致的特征。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经济中心圈:北部地区的天津、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浙江;中部比较发达的湖北和湖南;东南沿海的广东;西部比较发达的重庆、成都和陕西;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1988年和2002年北京分别集中了151个和282个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集中了8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1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北京是国家重点学科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以上分析说明: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与距离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远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学距离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中心越近,越密集分布着国家重点学科。近政治中心、近经济中心分布着绝大多数的国家重点学科。近政治中心和近经济中心吸引着中国大学高水平的学科和学者在此汇聚。这表明政治和经济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同向作用。如果将大学看成是我国学术生产的主要基地和中心,那么,我们可以推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学术中心具有同圈性,象征着社会结构的同构性:分层与等级的差序结构。如果政治中心集中着我国的政治权力,经济中心集中着我国的经济资本,那么,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就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国家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本的分布现实。依据资本与权力转换的社会学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分布隐藏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一种政治权力、经济资本与学术资本转换的潜在可能性,一种中心统治秩序建立的可能性。

(二)中国大学的二元分割性

从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校际差异中,我们已发现,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211工程”大学和地方其他重点大学。这些大学是我国的优势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大学。这些大学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这样,国家重点学科分布象征着我国大学的分层和等级。具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位于大学层级结构的最高层,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位于大学层级结构的最低层。由于大学所享受的资源分配、事业吸引力、国际交往等方面的机会存在巨大差异性,大学层级结构的最高层与最低层之间呈现出二元的分割性。如果这种不平衡性得不到控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可能面临断裂的危险。因此,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不仅仅象征着大学的分层,它还象征着我国高等教育潜在的风险性。

从国家重点学科门类分布的学科差异中,我们发现,自然科学学科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国家重点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充当着点缀的角色。大学学科存在着分层。这种分层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学科内部,普遍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内部。这样,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不仅仅象征着学科分层,而且象征着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大学对学科发展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不同价值追逐与努力。

(三)政策制度的生产性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深受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是政策制度预先设计的结果,是一种政策制度制定者的“自我编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状况随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变化。如,国家优先发展东南沿海的经济政策就推动了该区域的大学学科发展。为了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在西部高校开始布设少量的国家重点学科,广大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学在2002年和2007年也拥有了国家重点学科。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从1988年到2002年,一些大学在经过合并、调整后积聚了我国的一些优势学科,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量的增加。政府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对大学和学者的上升流动起到了帮助作用。学者们在大学之间的流动比较频繁,许多学者上升流动到重点大学。许多大学也成为了“211工程”大学。这样,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具有了政策制度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政府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制度的机制作用的发挥。

首先,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各种特殊利益,使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发挥着激励机制的作用。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制度、审核考评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管理制度都激励着大学将学科建设作为关键工作来抓,激励着大学的上升流动。

其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发挥着过滤与筛选机制作用。它的进退场制度保证了优势学科的地位垄断性,阻隔了弱势学科的进入。它就像一个用来选拔精英性大学的、巨大的筛子,只有符合标准的大学才有可能不被淘汰和被过滤。如,1987年8月12日发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奠定了重点学科从“符合条件的博士点中选定”的基调,这使得国家重点学科与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保持了一致性,一直沿用至今。符合这样标准的大学一般是重点大学。只有重点大学才有机会成为我国的精英性大学。我国的绝大多数大学都会被筛选出局。这就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精致性。它是为精英性大学而专设的,并不惠及所有大学。

再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制度发挥着生产机制作用。一方面,能否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自身的水平起着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科从设置到成熟需要大学长时间的积累,一个学科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标准。因此,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预先就设置了重点大学的学科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可能性。可以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就是对重点大学的优势学科的“量体裁衣”。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也是政府政策制度安排的结果。这样,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就具有了生产性。它首先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国家重点学科”“座位”,将资源、资本、权力和权利、地位内嵌在“座位”中。谁拥有了“座位”,谁就拥有了内嵌在“座位”中的资源、资本、权力和权利、地位。分配“座位”的原则是“同行评议、择优扶持”、“总量控制、动态发展”。由于“座位”给大学能带来利益、资源和地位,一些重点大学通过“申报”的形式获得了“座位”。条件欠缺的重点大学也按照“座位”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学科、训练自己的学者。这样,“座位”的标准就充当着规训大学和学者的工具。拥有“座位”的大学以及学科成为了大学层级结构和学科层级结构中的最上层。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门类分布差异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不但没有缩小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差异,而且还扩大了二者的差异。在高等教育发展资源和机会一定的情况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在生产和维护优势大学集团的同时,也批量生产着我国的弱势院校集团。由于占有大学层级结构的塔尖的机会的稀缺性,弱势院校几乎很少有能力攀上大学结构的塔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扩大了我国大学的差距与不平等,减少了弱势院校克服先赋差异所带来的不足的机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巩固了大学的位序结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制度生产着大学的地位差异与学科分层,生产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分布差异也是政府政策的分布差异的象征,它象征着政府对大学的非对称性安排和对重点大学的优惠安排。由于重点大学可以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所产生的“马太效应”来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学者和学生、成功申报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比较顺畅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对于学者来说,在这样的重点大学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可以在同样程度努力下更容易地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的机会,可以更满意地实现各种资本的转换。这就是为什么比较优秀的学者都云集于重点大学的缘故。这样,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成为了分流学者的装置,它表象于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因此,国家重点学科分布也象征着学者获得地位机会的分布,象征着在学科这个“车间”生产的学者如何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作用下的社会流动。

总之,国家重点学科的布局基本呈现出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演变轨迹。政策的安排与供给规定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布局与发展结构。政策的倾向性和偏好也导致了大学追求的变化和学者的流动。表面上看,如今国家重点学科的布局与走向是由大学决定的,实际上,这种布局与走向是政策作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生产着大学学科的分布差异和大学分层。这种生产性可能引发高等教育的分割与断裂,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方面。

三、关于国家重点学科正态分布的思考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差异图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分布是偏态分布。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出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隐性影响。这样分析的目的是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正态分布寻找依据。国家重点学科的正态分布是一种学科生态良好、大学等级模糊、学者平等参与、社会协力共建的“去中心化”的学科布局。

(一)怎样判断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根据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重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1)学科方向对推动学科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在本学科学术造诣高、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3)培养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位于国内同类博士点前列;(4)已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目前承担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5)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与相关学科相互支撑的能力和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料的先进手段;(6)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从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最新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来看,重点学科评选的内容主要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学术声誉四个方面设置二到三级指标来评估学科发展水平。其中学术队伍方面的指标包括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院士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新世纪人才数,专职教师与研究人员总数;科学研究方面设有科研基金、获奖情况、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科研经费情况四个二级指标,分别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国家级奖数,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篇数、人均发表论文篇数、SSCI及SCI收录论文篇数、近三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近三年人均科研经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授予博士学位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等。

从以上标准可以判断: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尺度是针对大学学科的现有水平和能力来制定的。具备这样水平的学科一般是比较成熟的学科。这里就有一个困惑存在:比较成熟的学科在自我获取资源及开拓发展机会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它们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比较低。这样的学科就像一个已拥有劳动能力和技术并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一样。政府给予“成年型”学科的资助虽然可以使这些学科为国家发展提供帮助,但从最需要资助的角度分析,最需要政府帮助的学科是那些处于婴幼儿期的学科,因为这类学科对政府还存在着高度依赖,还没有多少能力来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机会。因此,“国家重点学科”中的“重点”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已拥有能力能实现国家重大目标的学科;另一方面是指具有发展前景、能实现国家未来目标、但目前水平还比较低或目前大学没有能力设置、极需要政府支持的学科。如果政府只是单方面重点建设“成年型”学科,而漠视“幼年型”学科的建设,有可能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和谐的学科建设生态。

(二)怎样布设国家重点学科

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几乎与“211工程”大学分布以及地方重点大学分布一致,是按学科的“能力点”来布设。而一些重点大学本身就是在“先天富营养”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们在发展起点、发展过程上就优越于在“先天负营养”环境下缓慢发展的其他地方院校。按学科“能力点”来布设国家重点学科,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不平等政策供给的连续与维持。根据前面的分析,国家重点学科的布设一方面要考虑到大学学科的“能力点”,另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考虑到大学学科的“能力生长点”,既着重于学科的“现在”,又着眼于学科的“未来”。

要正态性地布设国家重点学科,首先要建立国家重点学科进退场机制,打破国家重点学科“终身制”,建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周期制”。政府不仅仅要对那些考评不合格的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退场处理,而且要对那些已发展成熟、能自主生存与发展的国家重点学科进行退场处理,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政府支持的学科建设中去。对于退场的成熟学科可以授予名誉称号和给予其他精神补偿,但不给予国家重点学科待遇享受。要吸引并支持一些能够实现国家和地区长远目标但目前发展较弱的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圈。

其次,要打破学科垄断,培育学科竞争力量,建立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格局。学科的活力在于竞争。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至今,某些学科已形成了一定的垄断权力,在该学科所属的学术王国里面享有着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壁垒和“学科帝国”。这样的学科掌握着学科评审权、学位点评审权、科研课题项目的评审权、著名专家和院士评审权等诸多权力。政府一方面要约束和控制这样学科的垄断性,防止“学科殖民”现象产生,监督和考评其开放的程度。另一方面,政府要培育竞争性学科,引进国际学术力量。政府可以打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时的“大学所有制”,采用“社会所有制”。即:打破学科的地域限制,鼓励多个大学、高等教育机构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共同完成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使命与任务,真正体现“国家重点学科”的“国家性”与“社会性”。这样就可以激励弱势大学形成“强强联合”,也可以实现学者的最广泛的高效合作生产。为打破学科垄断,政府要鼓励和督促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反哺”弱势大学的弱势学科,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再次,采取对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积极补偿政策,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政府可以根据国家战略要求,结合西部地区的大学学科发展水平,开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特区”,在政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和补偿,培育西部地区大学建设高水平学科的土壤和造血功能。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关系到主流社会价值与信念的确立,关系到民族文化和心理认同与传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借鉴西方学科理论体系、方法基础上,我们基本上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尽管如此,我们还未建立起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还需要政府采取特殊政策来支持。在确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方面,政府应在评选份额、评选标准、布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行动支持,力争实现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宣勇, 杨奕.大学学科组织成熟期及其表征——基于国家重点学科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01) .

[2]刘恩贤, 姜振家.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轨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09) .

[3]陈新忠, 李忠云.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特点与评审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8) .

[4]国家重点学科名单 (2002年按单位审批) [EB/OL].http://www.edu.cn/xingzhengshenpi_5298/20060323/t20060323_111189.shtml.

象征分析论文 篇9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 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播斗, 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 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 使小说创作“向内转”, 发展到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二、“红”的象征意义及分析

(一) “红”指拿破仑的军装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 象征着热血, 以及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火一样旺盛的精力。

“热情, 即使隐藏在最阴暗处也会显露, 正如最阴暗的天空也蕴藏着暴风雨”。在木材厂里, 于连经常遭到父亲老索雷尔的痛骂和暴打;在家里, 他瘦弱的体格下面显露出来的是他的懒惰和无能。他酷爱读书, 他少言寡语, 内心却时刻崇拜着拿破仑, 他正向往着怎样当上将军, 像拿破仑那样骑在凶猛英武的战马上挥舞长刀征服世界, 成为被世人崇敬的世界英雄。“不要相信人的外表, 平凡的外表里包裹的热血时刻都会爆发。”

“不是罪恶与道德, 而是平凡庸俗的碌碌无为和年轻时代的英雄梦”。于连的梦想从来没有间断过, 他就像“旅行者, 刚过一座陡峭的山峰后, 坐在山顶休息时, 便会感到无限快乐, 假如让他永远的休息下去, 难道他很幸福吗”。于连从来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成功而放弃追求。在维立埃尔城市长的家里, 于连享受着三百法郎的高薪待遇, 但是他并不快乐。他生活得像做别人的奴仆一样, 自卑地生活着。于连在为权贵服务的同时又不依附于权贵, 在争取自己自由的时候敢于反叛、敢于和权贵作斗争。他那无畏强权的精神尽管会阻碍他前进的脚步, 却扭曲不了他的心灵。

“一条路并不因为路边长满荆棘而失去美丽, 旅行者照旧向前进, 让那些讨厌的荆棘留在那儿枯死吧”。于连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离开维立埃尔城后, 于连进了贝尚松的神学院, 他总是我行我素地认真学习着, 最终他的才华和抱负得到赞赏, 他去了首都巴黎拉穆尔侯爵府邸担任秘书。然而, 尽管他平步青云, 尽管他人生道路上受到种种阻碍种种排挤而疲惫不堪, 他却没有满足于有丰厚报酬的现状, 因为于连清楚地知道他所在的是只能听命于人的空间, 因为他还没有实现他的梦想。他把工作当作暴风雨中依靠和前进的台阶, 始终不曾停留。

(二) “红”同时也代表了爱情

在于连的一生中有两次爱情经历, 让他刻骨铭心的是和市长太太——雷纳尔夫人的恋情。于连在她家担任家庭教师期间, 两人有充足的机会单独相处。她发现于连不仅清秀英俊, 还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沉着冷静, 不争强好胜, 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于连身上她看到了很多她丈夫雷纳尔先生不具有的品质。她爱上于连更是因为于连关心她的孩子们, 同时于连弥补了她的爱情空缺。而于连爱的并不是雷纳尔夫人美丽的外表, 而是雷纳尔夫人给他的尊重和关怀让他感到非常的温暖和亲近。尽管他们有年龄的代沟, 但他们的爱情仍旧浪漫:“在黄昏的林荫路上, 看着前面活蹦乱跳的孩子们, 他们偎依在一起, 享受着夕阳的温柔”。但他们同时又因良心上的谴责和偷情的种种担忧而疲惫不堪, 他们的爱情始终在爱与恨之间徘徊, 既甜蜜又忐忑不安。

于连的第二次恋情是拉穆尔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高贵、漂亮、博学。其实于连只想占有她, 他并不爱她。因为在贵族圈里他的低下的地位和受伤的自尊心裸露地显现出来, 让他感到处处受到轻视, 从而加剧了他的自卑心理。尽管玛蒂尔德欣赏于连所拥有的广博的才华, 但她又厌烦于连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不能改变的仆人天性。她喜欢于连, 但和于连在一起时她却难免认为她对于连的崇拜是对她高贵身份的亵渎。他拼命地追求玛蒂尔德不是想捕获玛蒂尔德的芳心, 而是为了报复, 玛蒂尔德对他顺从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 当时的环境熏陶之下, 于连的心灵已经开始扭曲, 他学会了用虚伪对待贵族的虚伪。他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却要不择手段。

三、结语

于连失败地挣扎于情感和理智之间, 在自发性和计算之间, 在真实和借口之间, 在真诚的奉献和宗教的虚伪之间。红色象征着人们的追求人生意义, 情感、自发性、真实与真诚均是于连红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M].漓江出版社, 2002:46-56.

[2]罗新璋.名家名译[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1:78-80.

[3]http://tieba.baidu.com/f?kz=235004654.

象征分析论文 篇10

一九五三年, 《等待戈多》在法国连演三百场, 这样一出没有情节, 没有戏剧冲突, 没有人物形象塑造, 只有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插曲的戏剧, 为什么会引起如此轰动?原因正是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使人们看到, 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 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剧中多重象征手法的运用则对烘托主题, 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主题中的象征元素

《等待戈多》是一部两幕剧, 剧中情节极其平淡。第一幕, 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一条村路上等待戈多, 四野空空荡荡, 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 他俩没话找话, 胡乱的交谈, 同时他们做些无聊的动作打发时光。其间波卓和幸运儿主仆两人路过此地又离去。第一幕结束时一个男孩跑来告诉他们戈多今晚不来了, 但明天晚上准来。第二幕的内容仍然是这两人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等待戈多, 场景的变化只是那棵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经历了与第一幕大致相同的过程, 最终他们等待的戈多依然未出现, 也许永远也不会来了。

该剧的主题是等待, 而剧中人物苦苦的等待带来的却是幻灭的结局, 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人生画图, 它无情地揭示了西方社会的荒诞现实和现代人的绝望心理。等待在剧中有着多重含义, 它不仅象征着绝望, 也象征着人类徒劳地挣扎, 唯独没有象征着希望。主人公在绝望之中等待着上帝来拯救他们的命运。然而, 他们左顾右盼却始终等不到戈多的身影。全剧两幕均展示了从盼望到失望的痛苦经历, 从而暗示了西方社会的不可救药。戈多仅仅是剧中人物赖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戈多来了, 咱们得救。”但他就是不来, 他们苦闷得想上吊。但他们能去死吗?不能, 因为他们必须得等待戈多。在贝克特看来, 人生就是这样, 既难活, 又难死, 既有希望, 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是绝望的。尽管如此, 但“我们还得等待戈多, 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这一主题深刻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无助和颓废。

二、时间的象征意义

贝克特在处理作品的时间问题上也颇具匠心, 使其对主题起到了极强的渲染作用。全剧两幕所涉及的时间为两个晚上集中展示了两名流浪汉现在的两个生活片断, 而将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则搁置一边。贝克特似乎向我们暗示:由于人物眼下已陷于极端的困境之中, 因此, 他们的过去已无关紧要, 而他们的未来则无从说起。作者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弗拉蒂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上, 从而使他们的过去和未来尽在不言之中。事实上, “等待戈多”不仅构成了两个生活片断中的基本内容, 而且也成为这两名流浪汉在同世界之间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上最重要的时刻。尽管他们的等待是徒劳的, 但这至少使“现在”产生某种意义和悬念。一旦放弃谈论戈多就会使他们在这特定的时空内失去自己的存在感。

时间在该剧中并没有像传统戏剧中的线性发展, 在两幕剧中我们无法体会到时间的流动, 戏中人物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对于现在他们也处于混沌状态, 时间在该剧中已经失去意义, 不论如何发展最终仍然会回到原点, 这也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类, 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 突出没有终点的生活的无休止的循环。我们完全可以设想, 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 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 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三、结构和空间的象征元素

在《等待戈多》整整两幕长的戏中, 剧情等于是在原地踏步, 毫无进展。作品的结构体现了一种与主题完全吻合的失衡状态。尽管全剧两幕发生于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 但其实篇幅长短有明显差异, 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虽然两幕中的情节大致相同, 但人物的对白和出场顺序也有明显不同, 这种结构上的不和谐暗示了现实的无序性和绝望。同时, 《等待戈多》所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戏剧结构, 全剧没有高潮或低潮, 没有进展, 只有重复;没有启示, 只有等待。因此这种结构巧妙地暗示了生活的乏味和无望。在《等待戈多》中作者并非依靠传统戏剧的模式结构来达到表现效果, 而是依靠舞台场面、背景布置以及演员的演出本身来表达和传递这种荒诞的意义。这些元素看起来是支离破碎, 无法反映该剧的结构, 但它所传递的氛围却有一种内在的统一。它虽然以荒诞不经的非逻辑面目出现, 但却往往与二战后生活在一个弥漫着绝望气氛中的人们的内心感受相一致, 因此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该剧中, 结构本身就是戏剧语言的一部分, 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对于烘托主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该剧的空间形象对铺垫气氛、烘托主题也起到了极为有效的辅助作用。贝克特将他的人物置于一个贫瘠和荒凉的背景之中, 一条光秃秃的公路和一棵仅有四五片叶子的矮树构成了这一空间内的全部内容。公路不仅意味着他们无家可归, 而且还暗示他们的困境将不断延续。而那棵几乎枯萎的矮树则是对春天莫大的讽刺。贝克特有意将人物的背景简化到最低限度, 从而使人物不得不关注自身的困境:饥寒交迫, 无家可归, 精神孤独这样令人烦恼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非理性的结构, 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个性的人物, 使观众从中窥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荒诞。

四、人物的象征意义

在《等待戈多》中最能反映主题的就是贝克特塑造的人物形象。首先对于剧中一直没有出现的戈多代表什么, 人们有很多争论。有人说, 戈多 (Godot) 就是上帝 (God) ;有人说, 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对此贝克特的回答充满了机智与荒诞色彩:“我要是知道, 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 还是他真不知道, 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 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 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是谁, 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 他的到来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 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象征着“希望”、“憧憬”。因此尽管没有希望, 但“我们还得等待戈多”。同其他现代主义作品一样, 《等待戈多》充分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悲观意识和绝望心理。显然, “戈多”一词是对上帝的戏称。主人公在绝境之中等待上帝来拯救他们的命运。然而他们望眼欲穿, 却始终不见“戈多”的踪影, 这也导致了西方世界人们对于宗教的幻灭感。全剧两幕均展示了从盼望到失望的痛苦经历, 从而暗示了西方病态社会的不可救药。

尽管贝克特笔下的两个流浪汉穷途潦倒, 但他们的思维和谈吐却反映了一定的学识和修养, 与他们现在的处境极不相符。他们既忘了是否来过此地, 也无法确定今天为何在此, 这无疑暗示了现实的荒诞性。在剧中有关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具体信息少得惊人。除了他俩漫无边际的闲扯之外, 作者并未向我们透露他们过去的身份、职业、经历、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捎信的男孩称弗拉基米尔为“阿伯特先生”, 而这两名流浪汉则彼此以“迪迪 (Didi) ”和“戈戈 (Gogo) ”相称, 这两个名字似乎是“戈多” (Godot) 一词的变异形式, 也是对它的嘲弄性模仿。作者对主人公含蓄和隐晦的描述旨在强调他们广泛的象征意义, 并通过他们的形象来揭示战后西方人的普遍特征。

五、结语

《等待戈多》以新颖的戏剧结构表现了一个荒诞无稽的现实世界。贝克特试图以振聋发聩的办法使人们觉察这个世界的状况, 现实的可笑, 自我的分裂及无所不在的死亡, 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 而人们的生活就是无意义、无休止的循环。贝克特运用剧情的停顿和人物的沉默来揭示人物的孤独感和空虚感, 生动而自然地表现了人物心中的矛盾、悲哀和绝望。

参考文献

[1]Beckett, Samuel.Waiting for Godot[M].New York:GroveWeidenfeld, 1954.

[2]Esslin, Mart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New York:Doubleday&Co., 1961

象征分析论文 篇11

在中国,花鸟一向被认为集天地精华与自然灵气于一身,代表了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与品质。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关键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现象能够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比德”,因此花鸟的自然美及它们在文化上的联想使它们永恒地在人类的心灵上引起共鸣。此外,花鸟画也常因题画诗而被赋予诗意的审美意趣或浸染着社会的、政治的寓义。毫不夸张地说,对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了解花鸟艺术美学特征的前提。花鸟象征性的本质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特性的观察,其生长特性、外观特性、质地结构及生存物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花卉的风格、神态、气质,一定程度上还被赋予了美学意义。

花鸟画象征性手法的追溯及发展

我国最早的“花鸟”形象可追述到远古时代,源自于古人对生存及繁衍的极度崇拜,并且图腾的形象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散发着远古的气息,并且象征中国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中最朴实的怅惘及追求。其中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最早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能工巧匠运用,在旧石器时代的岩石画、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帛画等等。可以说花鸟画象征性的创作手法早已为中国先民所运用。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一些花鸟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中程式化的象征性符号,为后世花鸟画家提供文化的典范与参照。

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

花鸟画在经历了中华文明的洗练与时代的积淀后,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它的审美情趣,逐渐地从山水、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已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古代向往天人合一,在对自然思想倾向的影响下,营造了园林艺术。独立成科时期的花鸟画主要集中在宫廷画院,中国最早的画院——翰林图画院形成于五代西蜀时期,宫廷花鸟画以工笔的绘画形式为主。花鸟画发展至宋代到达了顶峰,尤擅花鸟画的宋徽宗根据个人的鉴赏趣味和创作手法要求画师们进行艺术创作。关于中国传统花鸟画象征意义归类分析得出,传统花鸟画具有三种象征意义,其中包括:“伦理道德象征”、“祥瑞富贵的象征”以及“人格情操等。

象征性手法在花鸟画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1.花鸟画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

艺术的产生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的文化语境。不同的文化语境所带来的艺术审美追求及审美理想是不同的。花鸟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绘画门类,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千百年来,花鸟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形态。在宫廷院体文化语境中,王孙贵族的生活奢靡安逸,产生了象征伦理道德与祥瑞富贵的花鸟画类型。在文人语境中,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清雅恬淡,产生了注重笔墨趣味和象征人格情操的花鸟画类型。而当代花鸟画创作的时代文化语境与传统花鸟画的时代背景有了很大的不同。

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思维发展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且西方思想的影响给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艺术家的文化自由度和话语空间逐渐被拓宽。尤其新时期下,艺术家们厌烦传统艺术所带来的桎梏,纷纷想要从西方文化艺术中寻找新的发展因素,以求为美术发展带来生机。现代花鸟画的创造状态下,具有传统的文化区别,一部分人不再故步自封地将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与自娱自乐的创作状态。另外,作品被艺术家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感及使命感并且画家也纷纷将发展目标头像国际市场及国际影响上。

2.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

多元化艺术氛围的影响下,花鸟画中象征性手法的研究备受关注。在应用分析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现实、立足当下、关注现实,并进行理性思维的思考,以求给花鸟画家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画家为了表述某种思想观念,表达某种心理情感,或营造某种时空氛围,都采取了象征性创作手法。具体而言,花鸟画中的象征意义通常分为三类:思想观念的象征、心理情感的象征、不同时空的象征。需要具体说明的是花鸟画是立意上的象征,同时还是画面构思上所需要采用的象征性手法。

(1)心理情感的象征

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发展下,心理和情感体验相当丰富及复制,其中花鸟画家采用象征性的创作手法,有意识及无意识地将心理情感的体验付诸在画面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下,建筑发生了变化,现代建筑是钢筋水泥,室内设计不再是古典园林式的设计构造,人们日常生活所

接触的不再是闲花野草、珍禽飞鸟、瘦透湖石或通幽小径,工业和技术的过度发展让人们只能局限于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内,基本上脱离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生存空间的狭窄带给人们的则是心灵的空虚与贫乏。在当代社会这种躁动不安的生活节奏下,人们一度陷入心灵空虚的精神危机。为了寻求内心情感的归宿,人们追忆那些古朴而自得其乐的园林生活状态,尊崇书香世家的家族训诫与涵养。有些花鸟画家将其诉诸于画面上,试图在其画面里追求一种古典园林式的文人情怀,展现心理情感的象征。表达出人类精神状态及相应地情感诉求。总的来说,将思想情感熔铸于花鸟画中。

(2)不同时空的象征

花鸟画中思想观念的象征与心理情感的象征都属于画面立意上的创作手法,而不同时空的象征则是在画面构思构成方面的创作手法。具体的说,就是花鸟画在表达某种观念或情感时,会采取不同时空交叠的方式,而这种时空交叠的画面感受是要通过不同具体的物象来营造的。用某一种具体的物象来象征某一个特定的抽象的时空观念,这种手法就是花鸟画不同时空的象征性创作手法。画家通过运用这种象征性创作手法,来营造一个非逻辑的历史时空交错的神秘空间,进而使观者得到一种亦幻亦真、亦古亦新的视觉体验。其中现当代画家徐累、陈林等都对花鸟画不同时空的象征性创作手法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他们在在受到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利用时空交错进行分析,继而表达时代情绪的发展及影响。独特的时代情绪。

(3)思想观念的象征

多元化艺术背景的不断发展下,花鸟画的创造不仅仅局限在感性及诗意化的意境表达上,它更加注重的是“观念性”的理性创作思维,花鸟画的画家凭借花鸟形象来表达抽象概念及理性的哲学观念,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代花鸟画发展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但是抽象化的哲学观念成为花鸟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它一定程度上需要采用象征性、隐喻性的创作手法进行表达。体现在具体的画面上需要采用具体形象的花鸟元素进行表达。具体的花鸟元素与所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总的来说,花鸟画在当代并没有背离传统花鸟的表达方式,仍旧采用一种含蓄性地、隐晦性地表达方式进行传递,以求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观念。事实上,这便是花鸟画运用中象征性手法的魅力所在。

结语

我国花鸟画的象征性应用已经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可以说,花鸟画象征性丰富联想激励艺术家超越它们外在形质,追求内在的精神品质和气韵。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绘画门科,其精神、思想核心与山水画、人物画的不同,铸就了象征性手法在花鸟画创作中有极大的运用与发展空间。并且在现代的文化语境中,花鸟画的画家表现的更为理性,还注重观念上的表达及思想情感的抒发,最终为观众呈现新的画面视觉效果。

象征分析论文 篇1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美文化比较,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渗透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学生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能加深对语言知识的巩固, 更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第三册第五课为蓝本, 并结合口语教学中的讨论, 探讨中美文化象征的比较。

二、中美文化象征的比较研究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 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

在英语中, culture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 Raymond Williams认为:culture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据他分析, 一个原因是这个词在欧洲几种语言中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历史演变, 另一个原因是它在几个不同的学科中都作为重要的概念使用。据Williams分析, 目前, culture主要用于三个范畴:

(1) 用以描述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2) 表示一种生活方式, 不论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3) 用以描述智力, 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和成果。 (1)

2. 中美文化象征的比较

2.1自由女神像 (Statue of Liberty)

在《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这篇课文中。自由女神像位居第一位, 19世纪70年代中期, 法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设计了一个大的项目“自由照耀世界”, 那是一座庆祝美国独立和美法联盟的纪念碑。1886年, 自由女神像在纽约湾北部落成, 神像综合了他母亲的脸和妻子的身材, 可是巴托尔迪却把它称为“我的女儿, 自由之神”。自由女神像是美国国庆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 象征着自由和平, 自由是因为脱离了英国, 和平是结束了南北战争。同时也象征着美国人对于自由和和平的憧憬。在大多数西方国家, 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 人们一味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及隐私等, 以及所谓的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因此自由女神像也就成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

再看看中国, 中国具有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 以家庭为中心的共有主义占据了人们的心灵, 儒家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不管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澳门还是海外华人社区, 人们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we-ness”和“commnuity”, 即所谓的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 这正好与美国人所提倡的自由形成鲜明的对照, 表明中美两国人在价值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通过两种文化象征的比较, 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了中美两国人价值观念的差异, 对于他们了解美国这个名族埋下了伏笔, 为以后更好地和美国人沟通交流铺平了道路, 并且使得他们认识到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 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内涵的把握, 避免以后出现不必要的尴尬。

2.2美国哥特式 (American Gothic)

美国哥特式是美国文化象征的另一个方面。1928年, 格兰特·伍德去了德国慕尼黑, 很为那里的哥特艺术所迷恋。所谓的哥特式建筑, 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 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屋面石板架在券上, 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 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 拱顶重量轻, 交线分明, 减少了券脚的推力, 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 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学生在讨论中国文化象征的时候, 有的学生提及了天坛 (Temple of Heaven) 的建筑样式,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 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 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 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 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 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 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 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 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 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 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 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 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 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这两种建筑风格的比较, 使得学生对中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样的比较讨论激发了学生对于文化的浓厚兴趣。

除此之外, 学生还谈到了万里长城, 由“不到长城非好汉”引发了学生对于长城的关注, 一致认为长城是中华名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 工程量之大, 施工之艰巨, 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 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 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 古无其匹, 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 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 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之无愧。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 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天坛和长城的建筑奇迹彰显了中国元素, 象征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 讨论使得学生倍感自豪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3芭比娃娃 (Barbie Doll)

从第一个芭比诞生之日起, 它就一直在被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芭比娃娃的外形历经约500次以上的修正与改良, 成为今日的样子。而最近的外貌更是以美国著名的华裔运动员关颖珊为原型。为了让“芭比”有漂亮的时装, 从1995年至今约有10亿件以上的衣服生产出来, 每年约有一百款芭比新装推出。现在“芭比娃娃”畅销世界150个国家, 总销售量超过10亿个。这个介于小女孩和成年女子之间的美国少女, 是世界玩具市场上畅销最久的玩具, 成为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心爱之物。

芭比已经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 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她吸引了流行大师安迪·沃霍的视线, 他对“芭比”的倾心, 丝毫也不亚于他对玛丽莲·梦露的迷恋;90年代末的一段时期里, “芭比”几乎天天生活在美国人的收音机中。虽然高唱着“芭比娃娃”的是丹麦演唱组合, 但她是20世纪生活的代表, 是美国女性的一个象征, 是现代的蒙娜丽莎, 就连以严肃自居的学院, 也不得不屈尊研究“芭比现象”。

和芭比相比, 龙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 一个图章, 一个徽记。在中国文化中, 龙 (Loong) (2) 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素有“东方龙”之称, 中国人都以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已经超越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 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中国有很多和龙相关的节日, 还有龙舟赛、舞龙等, 无不向世人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 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 龙又是水神, 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 因此, 龙的精神, 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 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 作为吉祥物, 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 因此, 龙的精神, 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能够为人带来好运。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中国龙集很多动物部分为一体, 表明中国龙的权威和力量。通过芭比和龙的比较, 使学生感到作为龙的传人是多么的自豪。

2.4山姆大叔 (Uncle Sam)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14岁的山姆·威尔逊离家出走, 加入父亲和哥哥的行列, 为美国殖民地独立于英国而战。23岁时, 他开始从事肉类加工业, 并因为人诚实、工作勤奋而赢得声誉。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从此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出现过“山姆大叔”号召美国青年当兵的宣传画, 流传很广。1961年, 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毛泽东三个字已不仅仅代表毛泽东本人, 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已经是必然;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越攻击越奕奕生辉、光彩夺目,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更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最朴实的本质。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遗产的核心是文化思想的遗产。毛泽东的其它遗产、政治的遗产、军事的遗产、经济的遗产, 都来源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遗产, 它们构成宏伟丰富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外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等问题, 可能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理解。但是, 作为产生这些外层光辉的内核, 它们的灵魂, 也就是文化思想, 将成为照耀中国历史天空和指引中华民族航向永远的太阳。

通过毛泽东和山姆大叔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的比较, 同学们认识到了中美两种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共性, 如爱国主义的精神, 为民族独立而战的精神。

三、结语

通过四种文化象征的比较, 使得学生对于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了解中美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 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学习过程, 要让他们意识到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学习的目的, 不仅在于沟通你我, 更多的是将各国的文化加以传承, 只有加入了文化的交际才是完整的交际。

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更加突出文化的教学, 让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相得益彰。

注释: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三章:1-8.

(2) 这里的Loong不同于英文中的Dragon,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而中国龙是吉祥的预示。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2]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1992.

[3]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4]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象征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象征性意象论文10-17

象征思维05-10

象征理论05-31

象征06-19

建筑象征07-13

象征意象07-22

象征因素07-31

象征艺术10-09

诗歌象征09-13

绿色的象征08-29

上一篇:临时接地棒的改进下一篇:机电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