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大学生

2024-11-07

工程类大学生(共12篇)

工程类大学生 篇1

0 引言

各类建筑工程图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 工程图是不同工程技术人员、不同工程单位实现技术交流的语言, 被称为工程界语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 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使用阶段等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中, 涉及复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问题, 而建筑工程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技术资料和依据。

建筑工程制图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它主要研究空间几何问题和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理论和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阅读理解工程图样的能力, 课程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 这门课程是后续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 对今后就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至关重要。

文章结合石家庄经济学院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制图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是学生阅读理解工程图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1 有针对性讲解与空间思维有关内容

建筑工程图用若干个正投影图表达三维空间形体, 而一个二维图形只能反映形体的两个尺度, 因此要理解形体的空间形状和大小, 必须结合几个二维正投影图进行分析与理解, 讲解重点包括三面投影图形成点、线、面、体的空间分析、形体的表达。期间讲练穿插进行, 为学生留出思考和练习空间。

1.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建立和提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我们有针对性帮助学生从理解正投影图的形成原理, 逐步构造和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 结合图示原理和分析方法, 完成根据立体图画三面正投影图、补充与完善形体的三面投影图和根据正投影图画轴测图等方面练习。

1.3 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画法几何部分, 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手段, 可以对三面投影图的形成和规律、几何元素投影形成和性质等反复播放, 实现师生互动, 加深学生印象, 而配合实物模型, 加深空间概念的建立、理解掌握投影图的画法, 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作图, 节约画图时间。

在制图基础部分, 借助多媒体课件, 通过播放大量图片和图形显示形体的结构和组成, 突出各种表达方法的特点和运用, 由于逐渐结合工程实际, 同时加大了模型实物演示比重。

2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动手能力

建筑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其专业制图和识图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 而提高学生阅读工程图能力是课程的重点, 这样才能为后续课程, 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生产和毕业实习乃至今后就业和工作做准备。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应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我们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工程图, 而对尚未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 存在一定识图障碍, 我们配合现场和模型, 为学生补充必要的专业知识, 如建筑设计、房屋的组成、施工和测量、钢筋和混凝土知识, 在此基础上, 授课教师结合图纸带领学生识图, 帮助学生完整理解工程图中表达的内容和信息。

3 掌握国家制图标准

国家制图标准是规范专业人员绘制和阅读工程图的主要技术依据, 学生对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学习、领会和应用是课程任务之一。

严格执行国家制图标准是学生正确阅读工程图和制图的保障, 而教师面临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 对国家标准的认识非常陌生, 对幅面、线型、字体、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等在图纸中表达不知其标准, 教师在传授识图知识时, 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把国家制定的制图标准里特定图形含义传授给学生, 并强调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意识, 实际授课中列举不规范、不准确表达方式和案例, 结合实际工程图, 如讲解平面图表达内容和尺寸标注、楼梯平面图和剖面图表达特点等说明准确的表达和画法, 强化学生对于标准的理解, 使学生养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制图习惯。

4 结语

建筑工程制图课课程任务在于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围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国家建筑制图标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工程图的能力。

摘要:结合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围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国家建筑制图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进而明确了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 对提高学生阅读工程图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阅读工程图,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嫄春, 刘东.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8 (1) :63-65.

[2]张伟红, 李九宏.关于《建筑制图》教学手段创新的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9) :122-123.

[3]陈晓霞.土木工程制图CAI探索[J].山西建筑, 2009, 35 (32) :201-202.

工程类大学生 篇2

我于x年x月x日成为xx公司内容部的一名试用xx,到现在三个月试用期已满,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申请转正为公司正式员工。

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束了,想想刚到公司面试的情形还如同昨日刚发生过一样清晰。我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所以知道自己被录用后,很感激x部x老师给我这次学习、工作的机会。在这三个月的学习期里,我的工作状态从摸索期到渐熟期再到熟悉期。现将工作报告总结如下:

(一)摸索期。刚进公司对于什么都感到是陌生而新鲜的,x老师叮嘱我初期先做一些简单工作:„„等。这些工作内容一方面有带我的x老师指导,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摸索,而在这一时期我知道了一个新成员该做到的是:勤学好问,认真负责。

(二)渐熟期。进入第二个月时,编辑工作内容我也渐渐开始熟悉了,做好的课件已经可以不用x老师审核了,这是自己一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结果。这时期x老师又交给我„„的任务,多了份任务也跟着多承担一份责任。渐熟期我受到的工作教训是:沟通很重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

(三)熟悉期。9月份注定了内容部每个人要进入繁忙的工作状态,这期间交织着汗水与成果沉淀下来的苦与乐。我已经熟悉了公司整体情况、熟悉了工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9月份的忙碌教会了我:工作不容有一丁点折扣,同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很关键。

做好„„工作,不仅需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为自己所编辑的内容负起全部责任,并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力争使所编辑内容的质量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公司的发展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渠道。我深信我一定能做到这些。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请领导给我继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特此申请 请予批准!申请人:

申请日期:篇二:实习期转正工作总结档案编号:rctd-62 实习期工作总结 6月份我从学校毕业便来到公司开始接受实习培训,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四个月时间匆匆而过,实习期已经结束。这段时间,我像一个幼稚的孩童一样,急着长大、长高。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必须经历人生角色的转变,陷入蒙昧无知的烦恼和急于求成的苦闷里。但最终,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和谐的大家庭中,我顺利结束了实习期,我看到了我一点点地成长。下面,我将个人实习期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提供宝贵意见。

一、实习情况

这四个月以来我经历了很多,分两个工作学习阶段:(1)车间操作实习

在一线实习的两个月是我对公司的最直接的了解的阶段,我觉得先从产品了解自己的公司无疑是开始接受工作转换角色最好的起步。第一份实习岗位是在实验室,与其他在别的生产线上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是,我学到的是产品油漆的性能,包括每种型号保险杠油漆的颜色、漆膜的物理性能、油漆喷涂出现的问题(漆面的流挂、橘皮)等。紧接着便是在装配线的实习,这是我觉得能学到东西最多的地方。因为装配线上包括了所有生产的产品,并且能接触到每种保险杠总成的所有零件。在实习过程中,我能观察到很多细节的部分,包括零件的装配顺序,工位的分配,每个工位的安装节奏,这让我充分了解到产品零件的叫法,安装方法,配置区分等基本内容。这个阶段学习到的东西,在回到产品工程部门后十分的受用,让我之后的工作进程变得相对顺利了很多。

除了取得这些工作上的跨步之外,这个阶段的思想进步也很巨大。毕竟车间的工作相对来说对体力的消耗很大,虽然比较的辛苦,但是很庆幸自

己能坚持下来。当我迷茫的时候,研发中心部门的领导与我们组织了见面会,我们互相交流了很多,这让我感到很开心让我看到了我坚持下来的意义。这是转折点,是让我更加坚定走下去的强心针。之后结束了实习期,人事部门的领导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这不仅仅是对实习期结束的庆祝与总结,更是一个加大对公司更多了解的机会。(2)部门学习工作

九月份结束了一线实习的阶段后便回到了产品工程这个大家庭,与一线的工作截然不同,这感觉就好似经历了一场“战争”之后的和平。但感觉仅仅只是开始,之后的工作比起一线来说也不轻松。在产品工程部门工作时,我选择了一个刚刚进入初期的新项目,刚开始就是做各种清单类的零件,我的感受之后一个,那就是如果思路条理不清晰,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一开便清楚了作为一个产品工程的人最起码要拥有一个做事情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这两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协助了主管工程师完成了很多的文件制作,从制作文件的过程中,我间接了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与在装配生产线上的产品知识不同的是,我在产品工程部门实习学到更多的是产品的专业知识,英文名称,产品的零件号,零件的总成级别。每次总结每周的工作报告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很大的提升。每个文件的制作过程都是对产品了解程度加深的过程,对产品信息理解层次更高的过程。从工作应用技能熟练程度的角度来看,已经相对熟练的初步掌握了3d数据的识别、数据对比、数据的装配以及含参数据的简单修改。能做到协助主管工程师完成各种工作量相对较少的任务。

从工作进程方面的学习来讲,在工作过程中,渐渐发现,产品工程的工作内容要有很详细的计划,并且要充分考虑到项目进展程度,做好增加工作内容的准备。期间接触到最后的就是客户数据的更新,在更新完数据后,所要在原有的工作计划上增加很多的工作内容,包括之前所

做的文件,只要是数据有关的文件都要做出相关的更新,升级文件的版本。

这个阶段的感受颇深,从初期刚开始的迷茫彷徨,到之后慢慢地适应工作节奏,再到现在按照清晰详细的工作计划去工作,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同时,我的师傅发现了我在工作中很多的错误与不当,包括一些工作方法,工作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与主管工程师的交流沟通中,我也再慢慢的注意这些不该有的错误方法。从客观角度来看,能有一个人帮你指出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不当,是最能够快速摆脱缺点,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很庆幸能有机会并且很享受能在213项目组跟这些无私的师傅工作的时光。

二、工作感想

在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以来,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我也面临一定的压力与困难,但是每当直面这些困难的时候,我会可能会首先想办法去解决,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从容的解决,因为我相信,有了正确积极的态度,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暂时的困难与挫折。毕竟半年不到,我经历的还少,要学的还有很多。和谐的工作环境,认真负责的领导,学不完的知识,这些优秀的条件的存在也许正是我能安心工作的原因吧。

以上是我对四个月来工作的个人工作总结,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产品工程 jason 2014.10.31篇三:大学生毕业实习个人工作总结 大学生毕业实习个人工作总结 今年3月份,我正式走进实习单位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习工作。由于我是应届毕业生,本身对具体实习科目和工作都知之很少,由老师傅们带我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我的日常实习。在老师傅们的热心指导下,我依次对公司的基本工程、工程结构、信息化实施进行了了解,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土木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大学所学确实有用。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跟公司同事1样上下班,协助同事完成部门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心里明白我要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来适应公司的工作,完成公司的任务。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公司概况和工程细节有了深层次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在公司我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现场勘察,计算工程量,制作工程施工计划,现场调研等都是公司的重要活动,决定了公司工程的区域性分配情况,以及每个分公司能够完成工程等情况.由于缺乏经验,我在期间做数据统计的时间走了很多弯路,给同事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我们经理没批评我,而是让我继续认真的把事情做好,我很受鼓舞,同时也很努力的去把事情做好。

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提高的方面很多,但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工作能力的进步。毕业实习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如何学以至用,给我们1次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各种书面以及实际的知识,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自走进实习单位开始我本着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施工现场调查、质量跟踪、工程量计算、以及对企业的各种工程的了解,对企业分公司的熟悉,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公司,发挥自己特长.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在实习期间反映出我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1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很好的完成企业在实习期间给我布置的工作任务。实习收获,主要有4个方面:

1、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1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

2、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1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工程类大学生 篇3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 语文课程建设 办学理念 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62-03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

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

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

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

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下转第97页)(上接第63页)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7]王茜.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J].网络财富,2009(22)

[8]李田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危机及对策[J].现代语文,2014(11)

【作者简介】李田秀(1965— ),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工程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 篇4

一、现状与不足

职业道德教育一贯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教育中,要传授道德规范、培养职业态度,及塑造职业行为。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更多大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企业勤工助学活动,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更为具体。企业希望高校在德育教育中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尽可能在低年级就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观念,掌握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高校中占有很大比例,专业面向应用,其职业道德教育中既具有通用性的一般的职业道德内容,又有行业特殊性要求。

根据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高校普遍重视德育教育,但对于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比较宽泛,以一般德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和具体企事业单位对接不够,对企业需求了解不够,对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学生对工程类专业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掌握不充分,对企事业单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不了解,尤其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不能充分领会和内化,在爱岗敬业方面欠缺较大。

二、理论依据

目前,已有很多职业道德领域的专家,对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各方面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美国德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人的道德水平分为三种,依序分别为前常规水平、常规水平和有原则水平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的道德水平会不断提升。从儿童时代为了避免惩罚追求奖赏的第一种水平,慢慢成长到追求“好人定向”和“内心规则”的第二种水平,其内在线索是依赖外界的赞同到追求内心原则。而到了第三种水平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更注重秩序和公平,是更加稳定与成熟的表现。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发掘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需求,顺应道德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也解释了在干预较少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还是保持了良好的道德水准,得到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同时也说明了在没有良好干预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没有能够按照更好的成长规律发展起来。这也说明了大学阶段及时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

道德发展阶段论也启发了我们对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构建,应当立足于公民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即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内容,包括行业道德规范特点,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职业道德教育应到覆盖大学整个阶段,结合四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教育,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程化。

美国心理学家瑞斯特(JAMES REST)提出了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即个人的道德心理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推理和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执行力等四个成分,分别对应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实施行为等四个道德心理过程。个体在这四个道德心理成分方面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这一理论在我们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上给我们启发。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大学生对于灌输式的道德理论教育并不喜欢,相反的,实践活动却非常受欢迎。根据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理论,人的道德能力,从道德心理到道德行为,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情境的反应。因此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掌握这一特性,结合职业道德实例,通过情境式的教育,通过体验和互动的方式,渗透到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教育、生涯教育等环节中去,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执行力。

同时,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也解释了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道德情境,是具有行业特点的,因此在大学阶段提前开展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习得。

三、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根据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征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我们探索全程化、渗透性和体验式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程化,指在大学四年期间,在每个年度均安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均安排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性,指的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应当与大学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本文化和大学精神、及生涯发展教育相互融合,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中去,使学生能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体验式,指在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实践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体验职业道德的有关规范,更好地通过互动与实践,将职业道德概念外化于行。

1、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大学四年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德育工作贯穿其中,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浸润在大学教育全过程。要达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效,必须通过持续性、连贯性地学习刺激,通过外在的和潜在的学习,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的外显记忆,从而逐步建立围绕职业道德核心概念的内隐记忆。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本科四年的时间,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全过程。高校应当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对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工程类工作的性质、工作要求、行业特点、相关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概念、职业是非观和职业价值观。并在各个学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教育实际情况,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到学生德育教育和第二课堂中,如校内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和教育出发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

2、渗透性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实践证明,除了课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要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去。根据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安排,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开展结合校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二年级安排结合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校友经历分享的职业道德教育;三年级实施结合职业生涯教育、简历撰写与模拟求职等实践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四年级结合企业实习实践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体验式地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一年级时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期,以学校校本文化和校训精神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各高校的校训不尽相同,但其中却包含同样的特质,即鼓励学生家国情怀,诚信为人,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坚持创新等,这些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如出一辙,甚至可认为也是职业道德教义的核心要义。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引导学生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刻苦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年级期间,高校一般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和生涯启蒙教育,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其相结合。在生涯启蒙教育中包含介绍各类生涯理论和发展实例。在实例运用过程中,应当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道德相关概念。在三年级时,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当与个人就业准备相结合,与学生生涯规划、简历撰写和求职能力训练提高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落实、调整个人生涯规划,反思个人的能力欠缺,并抓紧时间进行个人知识能力拾遗补缺。提升学生真实撰写个人简历,在面试中准确表达等客观展示个人知识能力的水平。在四年级期间,学生陆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阶段。通过组织企业专家、校友等开设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开展职业道德规范和底线教育,使学生自觉结合个人在企业的实践体验,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要求,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帮助学生增强个人职业道德素质。

3、体验式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全国大学机械工程类专业排名 篇5

A(39个)1 上海交通大学

燕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8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4 浙江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同济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2 中南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10 重庆大学

湖南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11 大连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12 东北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13 北京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B+(60 个)

四川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福州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贵州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广西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侨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厦门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大连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湘潭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B(59 个)

江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扬州大学、南华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济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苏州大学、重庆工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西安工业大学、鞍山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深圳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汕头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宁波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原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五邑大学、三峡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青岛大学、江苏工业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C 等(40 个):

工程类大学生 篇6

摘要:“导师工程”是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把“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导向。通过对中青年指导教师的培养、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导师全方位参与学生活动等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导师工程 能力培养 就业指导 工程能力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1.“导师工程”

通过几年的工程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发现目前面临着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问题。因此在总结培养过程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导师工程”的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此模式旨在培养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工程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导师工程”是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把“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导向,在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工程能力”的同时,做好研究生就业的指导。

2.“导师工程”实施

“导师工程”的实施主要通过导师队伍自身的建设、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和导师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学生活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工程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2.1培养一批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指导教师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一批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青年导师将产、学、研相结合,积累在企业进行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通过承担生产课题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并实时掌握工程实际所需的各种应用型软件。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各类工程项目,进一步提升有着丰富工程实际经验教师的创新能力,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提升工程能力

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强工程能力。首先通过校内导师理论指导,利用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夯实理论基础;依托校内导师承担的重大工程,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同时以实际工程为对象应用独立思考式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承担实际生产项目过程中提升工程能力。其次在工程企业单位,聘任了一批设计勘察大师、教授级高工为企业导师,依托企业项目,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带入企业,参与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在企业导师一线指导下,提升工程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能力的提高,依托校内外导师理论与工程经验,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工程类高级应用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为此增加了行业前沿发展讲座,使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宽行业视野;还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巩固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3推进学生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同时还要全方位参与学生活动,推动职业能力提升。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弘禹论坛”为平台的“双促双建”活动,实现研究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开展以“活力100”党建创新活动为载体推进“名师进支部,师生共进步”活动,强化职业观。坚持导师进支部制度,积极发挥导师“三导一率”作用,即导师对研究生在思想上的引导、学术上的指导、为人上的向导以及党员身份上的表率作用。“导师工程”将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生活学习融为一体。

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成长规划》,指导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研究生进行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施工目标明确。研究生指导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正确的择业观导向和正确的择业心理辅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特点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实现培养单位就业率100%。

3.“导师工程”取得的成果

3.1提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全工程类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工程能力。职业能力,即具备职业发展中能独立工作、进行社交、公关、组织、协调、领导能力;工程能力,即解决工程实际专业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与工程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综合素养相结合,培養出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的特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目标要求。

3.2全面提高工程能力

工程能力的提高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用人单位对培养单位提出的最实际的要求,也是培养单位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工程能力的提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统筹实施,通过改革培养方案,统筹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工程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通过校企导师联合培养,总结提炼生产实践需求,实施改革培养方案,以专业基础课程、实用型软件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前沿发展讲座四大模块为主线规划课程体系。依托国家级实验平台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结合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培养研究生基本技能、方法、素养的基础上,进入实践实习基地,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任务,强化工程素养、工程能力的培养。

3.3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经过调研和探索,建立了以课题组、实验室作为基础构建支部的纵向支部构建新模式。即以系为基本单位,在系内以课题组、实验室、导师作为构建支部的基点,解决了以往横向设置党支部中存在的因学生毕业支部就解散的弊端,让支部永远存在,在传承支部特色的基础上,推行“导师进支部”,通过导师参加支部的各种活动,发挥导师的“三导一率”作用,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结语

工程类大学生 篇7

1 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高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培养是工科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综合素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快速发展,高校在电气工程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1 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适应学科发展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支撑,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措施和手段。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电力”政策的积极实施,同时伴随着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对电气工程类的毕业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定,基本会实施三到五年,在这期间电力系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同时这些方案制定时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不能真正跟随本专业近几年的发展脚步,尤其是在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均导致了我们的培养方案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

1.2 实践教学资源和工程实践平台缺乏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绿色电力,节能减排”,以及积极推进“三集五大”的企业改制,电气工程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的电气设备和设计方式在行业快速应用。作为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是滞后于电力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电气工程类实验室建设和电力系统实践开发平台上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实验室和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我校地处陕南,远离省会中心城市,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再加上当地政府财政有限,学校在电气工程类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上相对匮乏,真正具有工程现场作用的实训室及实践基地几乎没有,实验室现在使用的教学教仪还是十几年前的陈旧设备,维护、修理非常烦琐。目前,学校只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地方院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

1.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教育模式。校企通过合作,学校利用雄厚的理论基础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不断提升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场地、设备为学校培养具备工程素质的学生提供条件。因此,落实长期稳定,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合作对象是完成培养具备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的基础。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和特殊行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很狭窄的较低层次的科研方面。一方面企业顾忌其企业生产安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学校的支撑力度和政策倾向不明显,这些因素均导致了要利用企业平台建设适合工业现场的实践教学基地存在一定的困难。

1.4 师资队伍及结构不太合理

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英国工程教育专家斯霍姆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同样,只有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可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人才除了具有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外,还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余人,实验员2人,平均年龄43岁,硕士学位5人,专业学生人数为900余人,无论是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还是学缘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再加上这几年该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招生规模处于递增状态,就显得现有的师资力量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很好的保证教学实践和实验环节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属于纯理论型,教师队伍普遍不重视工程实践锻炼、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管理经验,导致“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2 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高的措施和方法

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表明,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 设 , 强化课外 训练 , 拓展工程 实践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培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实训平台对于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 建立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化”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应紧随本行业的发展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动态的变化相关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行业的发展要求设置弹性的课程选修模块,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发展较快,结合这一事实我们修改2014版培养计划时,增设“智能电网”“电力系统新专题”等选修课程。同时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有建成了“户外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室”“户外风力发电实验室”及“户内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能适应新时期对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

2.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工程素质

校内实验教学是实践环节最主要且最基本的手段,学生正是通过实验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近几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因此,应该加强校内电气工程实验室建设,同时开设并鼓励学生进 行实用性 、有启发 性的综合 性、设计性实验,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实现。通过这种类型的实验,才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完全掌握和重新思考。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从自身安全运行及生产过程考虑,一般不允许学生跟班运行,学生只是在认识实习时走马观花的看看,并没有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深入了解和掌握,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校企合作,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支撑点,不拘一格寻找合作伙伴,同时把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建成我校该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对电力系统现场运行能力的培养。

2.3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坚持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优化人才资源的分配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师中大部分人缺乏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和工作一线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由这些专业教师组成的实训教学队伍必然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可鼓励年轻教师到一线锻炼学习和外聘企业工程师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师资力量。为此,我校在2012年制定了相关人事政策,所有一线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必须有1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也可让教师在企业通过担任首习工程师来提高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工程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哺给在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所提高有所收获。

3 结束语

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工程素质是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分别采取建立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化”、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队伍层次,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今后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为了使电气工程类的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化”、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层次,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今后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程类大学生 篇8

一、让课程精彩地开始, 启蒙学生认识

柏拉图说过,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戏剧的完美开场总会抓住更多的观众, 有人把讲台比作教师的人生舞台, 那么, 教师在“演绎”过程中同样要十分注重开场。思维讲究先入为主, 学生往往对学习一门新课有畏难情绪, 如果一开始没能紧紧地抓住学生, 只是一味照本宣科, 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在为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有关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看似笼统地介绍, 却是在为学生提取课程的精华, 让学生了解学习之后他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学生往往会认为工程制图课程过于抽象、乏味,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发现课程当中的趣味。罗丹曾经说过, 世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科学中、课程中的美,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找寻、去发现。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工程图样, 作为工程技术的语言, 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如同没有了语言我们就无法直接与他人面对面沟通一样, 工程当中缺少了工程图样, 人们的设计思想是无法完美展现的。也许有些专业在将来的工作中没有直接应用到工程制图的课程内容, 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 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使他们建立更好的空间想象力, 对于逻辑思维相对较强的理工科学生来说, 这样的收获在某种意义上要比知识的直接应用要有价值得多。

二、设计贯穿始终, 激发学生兴趣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精心的教学准备、完美的课程设计会使一堂课深入人心。知识的传授中要讲究方法, 不涉及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抽象知识的直观表达性, 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1. 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都有大纲的规定, 但是大纲并不是阻止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屏障, 有的教师只要大纲不变, 授课内容就千篇一律, 这样就无法提升教学的质量。每一节课都有相应的内容, 教师要对知识充分理解, 对教材十分熟悉, 查阅相关的资料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会和某些专业课程息息相关, 这时, 我们可以对此进行相应的简单拓展, 让学生了解我们的课程内容不是孤立的, 现在的所学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应用。同时, 在有限的学时内, 可以适当降低部分内容的难度、突出重点, 做到少而精以利于学习, 同时适量增加机械设计和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以解决绝大部分非机械类专业无后续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课程的问题。这样,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使学生领悟到许多工程思想、建立工程意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基本原理性内容我们要讲授得精准、详尽, 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其后续课程要针对其专业特点进行讲授。例如化学专业类的学生, 我们要为其引入化工设备图及工艺流程图等相应内容;对于土木专业类的学生, 我们要引入建筑施工图等的相关内容;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我们要对透视图等内容相对偏重一些。此外, 每一轮讲授之前, 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搜集最新的前沿资料, 对相应的国家标准的更新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 对于计算机绘图课程, 我们要使用较新版本的绘图软件,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所学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2. 设计课程情境

讲课也是一门艺术, 大学课堂同样需要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目标、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好导入授课、高潮和结束的每个环节, 将传统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 善于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在课程开始我们可以设计问题情境, 用问题来引入课程内容, 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 会更加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掌握所学内容。在复杂结构的讲授中, 我们可以设计直观情境, 把模型发给学生仔细观察, 对于他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说, 结构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同时, 要将愉快情境、激励情境和合作情境等贯穿课程始终, 让学生以最轻松的形式和最饱满的信心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所讲例题和课堂提问都应有一定难度梯度,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对较难的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使学生充分建立自信,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或是适时组织讨论, 或是采取提问的方式, 或是制造竞争的气氛, 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形成教学相长的积极状态。

3. 设计教学方法

备课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变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讲授内容。在教学手段相对丰富的今天, 工程制图课程也结合了板书、挂图、实体模型、多媒体和影音素材等教导方式。板书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图步骤的掌握和巩固;实物模型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感受, 并达到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影音素材可借助立体图和动画演示, 方便地进行二维图形与三维立体的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特色鲜明,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即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如,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立体截切、相贯等内容,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 并通过模型展示, 引导学生边学边练, 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 教师不再是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积极的师生互动和适时的动手参与会令课堂生动有趣。有些时候, 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站在讲台上担任老师的角色来讲授交流一些简单的课程内容, 对于学生自学的成果我们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的修正, 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 每一个教研室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 经常针对课程讲授方法进行讨论, 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力求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和突破。

三、完善自身修养, 保持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将学习兴趣保持下去要更加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一节好的课程要“课伊始, 趣即生;课进行, 趣愈浓;课结束, 趣犹存”,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老师的喜欢程度来决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用功程度, 可见, 老师会最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呢?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师风度、高尚的教师品德外, 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 同时, 要将育人与授课相结合、懂得寓教于乐。《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如果教师能够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寓教以情、以情感人, 使学生以渴求的心态来进入学习, 其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因为兴趣和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工程制图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怀着强烈的责任感, 注意探索教学的方式、方法, 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 增强教师个人感召力,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关淑珍.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机械制图”课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5) :177.

[2]刘英平, 杨素君, 陈晓霞.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5) :157—159.

[3]孙元利, 吕智慧.浅谈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教论丛, 2009 (4) :223.

[4]王文革.浅析大学的心态[J].科技资讯, 2009 (1) :211.

工程类大学生 篇9

一、明确指导思想, 找准目标定位, 为人文素质教育明确发展方向

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问题, 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学生保持独立性人格。人文知识教育是基础, 主要通过人文知识教育, 让学生掌握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蕴含其中的人文思想有基本理解;人文精神的培育,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这个目标, 2007年, 时任工程学院院长、著名地质工程专家唐辉明教授在学院教代会上郑重提出工程精神应该成为凝聚工程学院全院师生奋发图强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工程精神概括为:一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 是一种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是一种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 是一种心胸宽广、止于至善的人文精神。弘扬工程精神、传承工程文化不仅是学院加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弥补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短板

工程学院重视大学生人文基础知识教育。通过调整课程设置, 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重, 做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可持续发展专题、文学与艺术欣赏、音乐、书法与绘画等人文类选修课程, 同时学院自主开设《工程文化与工程精神》和《工程导论》课程, 引导大学生从人文视角反思工程活动。在开设人文选修课过程中, 学院通过举办教授荐书活动, 向学生列出一批选读书目, 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勤于探询, 激发学生自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系列人文知识教育活动, 工程类大学生完善了知识结构, 丰富了知识储备, 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受到人文熏陶

专业课教育是整个地质工科培养体系的核心环节, 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课程学习时间。如果专业课教学都能够追求“起于知识, 止于境界”的课程理念, 帮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 追求道德、情感、价值观等“高境界”的价值目标, 人文教育就有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反之, 人文素质教育如果不与专业教育结合, 相互割裂, 人文素质教育就难于深入和持久地开展。因此,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以弘扬工程文化, 传承工程精神为价值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是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措施。工程学院鼓励各个专业在地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 教师自觉进行专业课教学内容背后的人文知识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 构建富有个性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 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提高教育效果。我们经常可以在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上听到教授们通过教授学科发展史、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事例等, 和学生一起讨论工程伦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师的诚信意识等话题。通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重视社会实践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践中升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 必须正面现实社会, 融入现实社会, 不能脱离或者回避现实, 自我封闭, 最后陷入曲高和寡、苍白无力的境地。所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传授的同时, 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 参加各项社会实践, 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磨炼思想、砥砺品格。工程学院鼓励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寒假推出“家乡美”主题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 开展社会调查, 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 让学生在社会调查过工程中不断调整自我、改造自我,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暑期结合《社会调查》课程, 推出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主题社会实践, 深入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学院依托学院学术科技类社团优势, 组织了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讲团, 深入秭归、西宁、唐山、北川等地开展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调查与宣讲。团队也荣获了湖北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院组织岩土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讲团, 赴北京周口店、湖北荆州等地开展岩土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调查与宣讲活动。学院还组织公共安全知识公益宣传普及活动, 赴中小学开展校园安全宣讲活动。学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了“牢记使命、专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意识, 增长了才干。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天天耳濡目染, 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功能, 致力打造院本特色校园文化———工程文化。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工程文化为龙头, 以工程文化节为载体, 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院本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院开设工程文化论坛, 包括名家讲坛、青年教师讲坛、大学生 (博士、硕士、本科) 论坛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至今已经举办50余讲。论坛有固定场地, 固定工作班子, 固定讲师班子, 统一标识。论坛主题涵盖工程哲学、工程史学、工程美学、工程职业道德、工程文化与人文修养和国内外工程发展趋势等, 工程文化论坛成为学校理工科院系开展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工程学院连续举办六届工程文化节, 以工程文化节统领各种学生活动 (工程精英联盟培训计划、工程文化进社区、“未来地质工程师”演讲比赛、学生特色科技活动———纸结构模式大赛、学习“一帮一”春风帮扶活动、全民健身日、党员读书活动、明德工程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 , 注意发掘第二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基础素质教育;学院注重营造利用多方群体、利用多种契机、利用多个渠道宣传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 形成群体认同的良好局面。工程文化进社区, 让优秀工程建筑、杰出工程师时刻与大学生相伴;明德工程网、明德工程志愿者协会、明德工程志愿者服务活动以统一的标识,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浓郁健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中理解大学精神, 以“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 提升他们的人格、气质、修养,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回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挑战工科教育的重要对策, 也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工程学院遵循这一思路, 继续开拓出一条地质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道路。

摘要:大工程观教育理念要求地质工程类大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从人文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升华、人文环境熏陶三个维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工程学院在地质工程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人文素质,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劲, 朱凌.面向创新型国家, 推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 2006, (3) .

工程类大学生 篇10

关键词:跨域,职业院校,党建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既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 也不是纯粹的企业培训, 它是一种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 它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普通教育是一种“象牙塔”内的教育, 而职业教育跨越了传统学校空间上的界域。近几年, 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尤其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在这方面, 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备受推崇。双元制的教学模式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 学生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界域, 进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新的界域中, 许多职业院校只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工作, 尤其是学生党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空白。

一以往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

学生党建工作历来是职业院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级技能性人才的重任, 学生党建是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龙头, 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优良的业务素质、战斗力强, 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 是关系到党的发展的一件大事。

根据许多职业院校的实践经验得出, 在工地中建立学生党支部, 能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工地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这方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走出了值得借鉴的新路子。他们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地上成立了学生党支部, 并且开展了“铁建工地党旗红”等系列主题活动。他们提出了:打出旗子, 亮出牌子, 做出样子的具体要求。“打出旗子”即: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和实习企业党组织的支持下, 由上级党组织授旗, 成立“青年党员服务队”, 让党旗、队旗在铁建工地上红光闪耀。“亮出牌子”即:支部所属党员在工地建立党员先锋岗, 结合现场实习所承担的工作, 与同学们一对一结对子或结成小组, 带领同学们一道完成学习、实践任务。“做出样子”即: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遵章守纪、服务群众等方面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展现“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陕铁院”精神。

二工地中建立学生党支部的作用

从实践结果来看, 在工地中建立学生党支部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 有利于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工地中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氛围

在工地中建立学生党支部后, 有利于学生党员牢记自己的使命, 随时随地不忘党员身份, 在工作和学习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形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氛围。

2. 有利于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 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在工地建立党支部后, 有利于党组织充分了解党外积极分子的真实行为和思想动态, 进而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 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 达到将学生中优秀分子发展到党内,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目的。

3. 有利于用党的先进理论占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工地是学生工作的场所,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在工地建立党支部之后, 有利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理论占领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地。

三工地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改善

实践中发现, 在工地中建立学生党支部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我们必须总结经验, 从不同的方面来完善党建工作。

1. 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要把建设工地作为一个育人阵地来抓, 改变工地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互相脱节的状态, 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工作共同来抓。高校要把工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党委的议事日程, 同时积极参与到工地中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 以工段为党小组, 以项目为党支部, 以公司为党总支, 建立工地顶岗实习学生党的组织体系;以专兼职辅导员、现场指导老师中的党员骨干、学生党员骨干担任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 形成精干高效的工地党员干部队伍体系。

3. 辅导员进工地

辅导员经常深入工地, 利用工地例会、雨天培训等机会, 机动、灵活地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改革刚刚起步, 今后新的改革思路、改革方法将不断出现。在这种境遇中, 学生党建工作也应随之创新、发展, 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 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2]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9)

高校网络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网络工程类课程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军(1973- ),男,四川资中人,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景红(1958- ),女,山西芮城人,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四川成都610031)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40-01

一、课程开设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纵深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电子商务、电子化企业以及网络信息化服务等新兴网络应用的出现使其已不再仅仅是查询、获取信息的工具,企业、公司甚至政府部分的办公、经营都与计算机网络密不可分。因此,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办公和搜索技术资料的能力,更希望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维护与故障处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与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但就其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网络工程类课程的现状

1.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1)深入介绍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分类、拓扑结构等,特别是对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OSI网络协议参考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结构的原因和OSI参考模型的具体分层情况及各层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和常见的实现方式以及各层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还介绍了当前Internet使用的网络协议事实标准TCP/IP。并根据分层方式比较了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TCP/IP模型中使用的主要网络协议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2)介绍主要的网络组建技术。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常见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工作原理、组建方法、数据传递方式和容错机制;各种局域网(或广域网)的性能比较、适用环境和最优组建策略。(3)介绍主要的网络连接设备。包括网络连接设备的各种端口的功能,连接这些端口应使用的线缆和接口类型;网络连接设备的启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中可以配置的各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在网络连接设备中配置这些网络协议的命令;主要网络连接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技术等。

2.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了纯粹的课堂授课方式,由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理论知识,各种网络的组建方法,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作用、端口连接方法以及配置、维护命令等。考试则采用书面试卷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

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为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网络的运行原理,掌握常见的网络组建技术,熟悉常用的网络连接设备的使用与配置方法。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内容偏难。作为选修课程,在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中,网络理论知识偏重,原理性的内容偏深,课程内容枯燥,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学生的缺课率普遍较高,课程总体效果不太好。

2.实践性差。课程介绍了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连接方法,但学生没有实际使用、接触的机会,分不清应该使用哪个端口,用什么类型的线缆进行连接,更不能根据网络连接的需要来制作相应的线缆和接口,因此,在实践中根本无法使用该设备。

3.网络配置与管理能力差。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几乎只限于图形界面,而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管理和维护均通过字符命令的方式来实现,导致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对学生来说很难。同时,这些与一般的DOS命令相比更复杂,涉及的参数更多,即使是以前使用过DOS操作系统的同学在学习这一部分时都很难完全掌握,不通过实际操作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

4.缺乏对网络组建的全面认识。当前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类选修课只是对网络组建中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了介绍,缺少对网络组建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详细介绍,从而使学生不能掌握网络组建的整体过程,即使最简单的局域网也不能够独立组建。

5.排除网络故障能力不足。当前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的内容缺乏网络故障排除技术,一般只介绍几条常见的网络故障测试命令。学生通过这些命令知道在出现某种网络故障时,各种命令会有什么异常反应,但对于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技术,包括硬件、软件的故障都不能独自完成。

6.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1)网线制作方法。目前局域网中使用的网线主要为四对八根的双绞线,制作时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连接。如果没有制作经验,学生只能通过颜色来辨认,这样不但容易遗忘,更不能掌握网线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使以后能制作也难以保证网线的通信质量。(2)网络连接设备的端口作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都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端口来连接不同的网络。学生在没有见到实际设备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想象出这么多端口的,更不用说区分和连接这些端口了。(3)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命令和故障测试命令。几乎所有的网络连接设备的操作系统都是字符界面系统,而当前多数学生没有使用过字符界面操作系统,对这些命令的格式、参数的书写方法都很陌生。即使记住了某一功能对应的命令,但当需要实现类似功能时也不能自行修改命令参数。

四、课程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本人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对复杂、难以理解的网络工作原理与各种协议的工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既生动又直观,易于学生掌握。二是适当减少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课时。过深的理论知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普遍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即使在课堂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学生同样也不能真正地掌握,浪费了大量的学时。三是增加实验课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1)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等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各种端口和连接方法,通过实物让学生感性认识各种端口、各种线缆和各种接口,并能够在组网时根据需求正确连接这些端口、线缆和接口。(2)体验交换机、路由器等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启动、配置和维护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网络连接设备的启动过程、配置模式和各种配置命令的使用方法,通过帮助来了解系统的更多功能。(3)实际制作简单的线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线缆的通信方式、线缆中线路的连接方法、线色的配对关系和线缆与网络连接设备间信息的交换方式,理解网络连接设备对数据的接收和转发过程。(4)常用的网络故障测试方法和网络故障排除技术:包括熟悉各种测试命令和测试仪的使用,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体验各种常见网络故障情况下各种测试命令的反应时的区别。使其能通过更换硬件或硬件连接、修改软件配置等方法来排除基本的网络故障。四是改革考试模式。考试采用了模拟组网的方式,即以一个实际的网络组建需求让学生自己组建一个网络,并写出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过程和配置命令。在实验设备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直接分组,在了解网络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让每个同学负责一个网络连接设备的配置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改革成效

通过对网络工程类课程内容的调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一,学生的缺课率明显下降。选修课缺课率高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于网络工程类这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选修课来说,这一现象尤为明显。通过减少枯燥理论知识的讲授,将重点转移到实际网络连接设备的使用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自己制作网线、正确连接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连接设备,并根据网络组建需求配置主要的网络连接设备,提高了组网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三,使学生具备了排除常见网络故障的能力。在组网实验中,学生开始难免都会出现线路连接错误或网络连接设备配置不当等问题。通过对网络故障的测试,学生逐步能够分析出问题所在,对网络故障进行正确定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

网络工程类选修课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将原本抽象的理论课程变成了形象的实用型课程,对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实验课使学生能够熟悉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外观,在实践中掌握线缆的制作与连接方法、网络连接设备的连接与配置,并通过实际网络的组建过程及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熟悉常见的网络故障、掌握网络故障的定位与排除技术。

[参考文献]

[1]周翔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6(3).

[2]罗学义,王云鹏.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

[3]黄维通,汤荷美.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工程类大学生 篇12

一、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特点

(一) 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

英语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它包括语音、语调正确, 语法规范, 词汇表达得体等, 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自身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数量与本专业英语相关的词汇, 根据英语构词法有规律地记忆专业词汇。能够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书籍和参考资料等;能够听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学术报告或讲座;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土木专业的一般会话, 就简单问题进行讨论。同时, 在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时, 能够写摘要、记笔记, 并借助专业词典将有关土木工程类的外文资料翻译成汉语。

(二)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土木工程类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 要以面向工程、面向世界的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完成工作任务, 就需要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就意味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融入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求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师要把相关专业训练作为英语技能训练的素材, 多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 把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通过这种交叉融合的方法, 既增添了教学的实用性,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据相关调查,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 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上公共基础英语课不感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在英语课堂中, 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能够耐心听讲, 认真做四、六级真题或模拟试卷, 和老师一起分析解题技巧。但是, 自身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散漫的学习状态, 英语课堂上会打瞌睡, 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这种局面不仅严重地打击了英语教师授课的激情, 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不能体会到英语学习中的真正价值和乐趣。

近年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专业英语教学的概念被我国教育专家提出, 并且在英语教学大纲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 为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 把其列为必修课并且在最后两个学年学习, 在学时分配上要多于100个学时, 这就从战略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1. 规范专业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是教师讲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而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教材设计模式的影响。因此, 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土木类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与土木类专业课程相互补充, 还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由易到难。专业英语教材要用正确的语言学习理论与教学大纲相结合, 以任务性、功能性和交际性为主,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 学生还可以经常浏览一些关于土木类专业的英语网站, 阅读土木类的相关英语杂志, 更好地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动态。

2.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师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在英语功底扎实的基础上, 提高综合素质。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 在讲课中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目前, 对于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来讲, 英语专业知识过硬是必备条件。但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 相关知识可能不过硬。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懂得专业知识, 对土木类专业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强化训练,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如果条件允许, 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出国培训, 学习更地道的专业英语,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有效、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专业英语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模拟国际学术交流、讨论, 进行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演讲, 课堂上主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师生互动的方式。这样,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

此外, 在专业毕业设计阶段, 专业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并且能够翻译一定字数的英语文献, 还要适当地翻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摘要, 相关专业术语。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查阅英语文献和参考资料, 并且简要地总结出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既阅读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料, 又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和文献翻译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 与基础英语教学相互补充

目前, 在高等学校教学中, 普遍把基础英语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因此, 在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二者的关系上认识还不够清晰。实行专业英语教学,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个正确的认识。全面培养学生英语方面的综合技能, 注重对词汇和语篇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这是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主要目标。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词汇, 可以阅读相关英语资料,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 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是一样重要的, 它们是为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 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补的。

(二) 教师的定位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学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 无论对专业教师还是对基础英语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做到教学相长。另外, 教师要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 把专业英语学习看成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要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 还要更多地了解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应该有勇气尝试性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给自己未来的发展确定明确的目标。

四、小结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使得单纯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就得将高校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如土木工程专业, 就得加强其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在工作之后, 可以运用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专业英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 认为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合理规范教材, 是改变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 专业英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 2002 (4) .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3]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 2004 (5) .

[4]柯平.从专业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8) .

上一篇:分布式知识体系下一篇:实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