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2024-09-04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共4篇)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篇1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专门培养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技能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的教育项目, 它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简称“中央电大”) 组织实施。该试点项目自开办以来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08年秋, 试点项目已经累计招生达151 815人, 在校生120 862人, 为农村一线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新型农民大学生,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领导骨干。参加试点的单位有37所省级电大、580个县级电大教学点。中央及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支持政策, 提高了电大面向农村办学的综合实力, 促进了县级电大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实现。但是目前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优势和特点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 因此, 深刻解读试点项目的定位情况, 总结项目特色、发挥项目优势, 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关系到试点项目能否健康持久有序的发展。本文从办学机构、服务面向、教育形式及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等几个方面, 对试点项目加以定位及思考。

一、办学机构定位———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成立的;之后在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省电大、市电大分校及厅局、县电大工作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的遍布全国城乡的电大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国内最完善、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多年来中央电大坚持利用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 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之前就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这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中央电大农业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产生是以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大学 (简称“中国燎校”) 的设立为基点的;学历教育中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学校、电大普专班以及在开放教育的专业中一直都有为三农服务的专业。多年来中央电大制作了大量面向农村的农业实用技术节目, 利用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 形成了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网络, 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农村各条战线的毕业生。同时, 在2005年, 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 为电大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做出了政策上的保证。可以说, 广播电视大学有经验、有优势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二、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农村青年

这里主要是指具有高中 (含职高、中专) 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 包括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 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

“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是多年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树立起来的办学方向, 是实现电大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正是广播电视大学坚持“四个面向”, 为三农服务的一项战略措施, 也是电大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所在。这既是电大出于自身定位和发展需要, 也是电大这样的学校本来就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农民收入较低,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学费不可能收取太高, 因此一些地方的电大在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方面有弱化的倾向;即使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工作, 积极性、主动性、进取精神也不强。要搞好试点项目, 必须要克服这种弱化“四个面向”办学方向的思想, 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这是广播电视大学获得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资源的建设也要找准服务面向定位,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有调查表明, 农民学习行为的特点是学习目的性明确。农民学习知识完全为了应用, 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能满足他的生产、生活要求。二是只有感兴趣才学。农民感到对他的现在或将来改善生产经营是有用的, 才感兴趣而学习。目前试点项目资源建设在这方面尚有许多不足, 比如许多教材仍停留在原有教材的缩编上, 在内容上不够贴近生活, 在语言上不够浅显易懂;VCD光盘的学习指导大多内容枯燥, 内容偏重于理论及应试, 缺少实用技术的指导和讲解, 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网上资源大多也是停留在应试及书本理论的阐述上, 有关于生产生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较少。

三、教育形式定位———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又称远距离教育, 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满足那些无法进入学校而又想接受教育的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 是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为纽带, 在师生不用经常见面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函授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广播电视教育形式;第三个阶段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学习的网络教育形式, 也称为现代远程教育。但是目前中国的数字鸿沟还比较大, 到2007年底, 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3.8台, 农村仅为3.7台, 城市因特网普及率为27.4%, 农村仅7.2%。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普及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也决定了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这就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媒体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可选择性。

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建设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 大致可以分为网上及非网上两种形式。“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非网上教学资源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学习包的形式, 即考虑到了农村地区网上教学难以开展的实际情况, 而把非富的非网络的教学资源形式集成在一起。非网上的教学手段主要有面授辅导、送教下乡、电话答疑、实践指导、学习小组活动以及电视教学 (电视课程主要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 等。在网上教学媒体资源建设上, 中央电大建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网站, 网址为ycy.openedu.cn。可利用的网上教学手段主要有网上实时直播课堂、讲座以及答疑活动、双向视频、BBS讨论区等。除此之外, 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也是可以利用的网上教学形式。

四、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它按照职业分类, 根据一定职业岗位 (群) 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 (技术应用或职业) 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 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高等职业教育,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即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村级管理者、农民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带头人。

第二, 在专业设置与定位上,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合理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实行专业“宽窄并存”的原则。中央电大目前开设了农村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四大科类共16个专业, 包括农业技术类7个专业、林业技术类2个专业、畜牧兽医类3个专业、农林管理类4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注重与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结合, 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可以根据课程完成情况, 取得相应的课程证书、培训证书、结业证书以及专科学历毕业证书。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还会不断推出新专业。

第三,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 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尽量遵循以下原则:适当减少理论内容, 突出理论的应用和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每门课程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南, 课程学习指南应采用通俗的语言, 用以引发学习兴趣的内容等等。

当然, 广播电视大学还应通过与地方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等方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 使得“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得更为充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2-4.

[2]王康钱, 李海宁.试论中央电大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发展策略[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3) :126-127.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篇2

()

按照贵州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要求,为明确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县级“引导办”三方在高校毕业生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计划中的权利和义务,经协商,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县级“引导办”三方签订如下协议:

一、高校毕业生应向县“引导办”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服务单位报到,若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需征得服务单位同意,并报县级“引导办”备案。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高校毕业生要遵纪守法,服从分配,虚心学习,联系群众,自觉遵守服务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服务单位的管理,充分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群众服务。服务期满,按时离岗,并做好工作交接。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应按规定向服务单位及县级“引导办”提出申请,经市(州、地)“引导办”核准后,报省“引导办”批准,方可离开服务单位。

二、服务单位要对高校毕业生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明确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做好各项接收工作,负责承担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县级“引导办”要负责指导、协调服务单位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学生的服务岗位、住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帮助解决“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服务单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高校毕业生在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统一办理养老社会保险、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商业保险。补贴标准及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县级“引导办”三方如有其他约定,应在补充条款中注明。并视为本协议书的一部分。

六、协议补充条款:

服务期限: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七、本协议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都应严格履行本协议,如有一方提出变更协议,须征得另两方同意,如有违约,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八、本协议一式四份,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县级“引导办”各执一份,一份存入高校毕业生个人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高校毕业生(签字)

服务单位(盖章)

县级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办公室(盖章)

年月日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篇3

1 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即面向农村, 选拔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通过2年的专科层次的教育, 将其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和综合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带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创业能力是核心。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员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员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 必须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具有高等教育特性和未来岗位要求的特殊性, 制定出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做法

2.1 围绕培养学员的创业精神,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农业行业又是艰苦行业, 对农业基层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服务“三农”思想是根本, 具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是关键。

2.1.1 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三农”的政策、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案例来开展教学。

2.1.2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

邀请襄樊、随州、十堰等地区组织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 聘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担任校外辅导员等形式, 让学员了解“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使用的有关政策, 解除学员的心理困惑, 坚定创业信念。

2.1.3 坚持不懈实施养成教育, 培养学员的创业素质。

通过开展阳光晨炼、篮球赛、教室寝室文化建设、文明修身系列讲座等活动,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坚强乐观的创业素质。

2.2 制定创业教育与课程设置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 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 制定创业教育与课程设置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有利于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的创业能力。

2.2.1 按照创业教育素质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在了解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 以突出技能培养、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如根据岗位需要, 开设《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经济与管理》等课程, 根据襄樊市、随州市畜禽养殖发展迅猛的特点, 开设《养猪技术》、《养禽技术》等课程, 同时将“市场评估”、“市场营销”等创业基础知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2.2 按照有利于提高创业能力的原则进行模块教学。

除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验实训课等模块外,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经济活动、基层政权的组织活动和创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

2.3 按照创业必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组织教学活动

2.3.1 组建专兼职教师团队。

一是从校内专职教师中, 选聘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二是从襄樊市农委、襄樊正大有限公司等单位聘请在种植、养殖和农村农业政策法规方面具有专长的同志组成农业技术和政策专家队伍;三是从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聘请保康县尧治河村支部书记孙开林、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合作社理事长姚凤君、枣阳玉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成林等同志组成农村社会建设的教师队伍。

2.3.2 围绕“实用、实践、实效”开展教学。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文化基础差的特点, 我们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把《作物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搬到田间地头, 锻炼运用理论和技术指导实践的能力;组织学员到襄樊正大农业有限公司、襄樊正大饲料有限公司、襄樊正大种猪场、襄樊市农科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教学实习, 提高学员对先进农业科技的认识;利用农忙假和寒暑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促使其在春耕、夏收、秋收的实践中去学习和思考问题, 增强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3 建立突出创业能力的考核制度。

在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学业考核上,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考核。如把创业计划书作为学员的毕业论文, 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采取实地现场操作、按观察记录写学习体会等。

2.4 以培养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2.4.1 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自主创业生产实践活动, 提高学员的创业能力。

一是按照创业项目选择、市场调研等创业计划书的构成要素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 由学员自发组建创业团队进行比赛;二是在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建立“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园, 由学员选择项目, 进行管理和经营。

2.4.2 组织学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观摩学习。

我们组织学员到保康县尧治河村、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老河口市方营村、南漳县旧县铺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了解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级主要产业、村镇规划、沼气池建设等新农村建设情况, 并与当地村、镇负责同志进行交流, 激发全体学员回乡创业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热情。

3“一村一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

通过2年的学习, 学员的创业意识、创业热情明显增强, 创业能力显著提高。学员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开展自主创业, 并带动家乡群众致富。

2008级学员李德平, 利用本村四面环山, 雨量充沛, 昼夜温差小, 灌溉用水为五道峡风景区的泉水,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投资6万元, 建成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3个, 春秋拱棚3个, 年生产蔬菜7.5万㎏, 纯收入5万元,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并在县工商局注册了“绿源菜业”企业名称。他的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种植技术除了得到经济上的回报外, 还被神农架林区科技局聘请为技术员, 打破了神农架冬季不能生产喜温蔬菜的说法, 成功使辣椒、西红柿等10余种蔬菜在春节上市, 得到了副省长蒋大国的高度评价。他还计划用2年的时间, 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6.67hm2, 同时, 带动本村的农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力争使自己的企业成为保康县最主要的商品蔬菜供应基地和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

2007级学员曾详武, 入校前在随州市曾都区柳林镇古城渔业开发公司工作, 2009年6月毕业回到公司后, 他利用所学到的养殖和种植技术, 加大投入, 使公司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他在父亲的支持下, 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水库实行科学配方, 发展高密度养殖技术;二是新开发山林46.67hm2, 种植速生杨4万余株;三是在水库边上新建万头养猪场,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 循环喂养生猪, 逐步实现饲料自产、生猪自繁自养、自防自治自销一条龙。曾祥武深有感触地说, 之所以敢于大手笔投入开发新的项目, 是因为有自己两年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素质的提高作支撑。他还满怀信心地描绘了公司未来的宏伟蓝图:公司将以养鱼、养猪为主体, 依托林场的优雅环境, 逐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使之真正成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产业化股份制公司。

4“一村一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教育是增强“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制为两年, 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农村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在部分学员身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给系统的创业教育带来实际困难。

二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年龄差别大, 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创业能力素质培养任务艰巨。

三是部分学生学农不爱农, 不想回村工作, 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使用等政策落实不到位, 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建议培养院校要进一步探索具有“一村一名大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方法和手段, 赋予“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更深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地方组织部门应建立“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出台鼓励“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为学员创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农村基层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作方案, 鄂组通[2008]11号.

一村一名大学生总结 篇4

2010年下半年我在东湾镇中渠村担任主任助理、远程教育专干,妇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农家书屋管理员,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半年的工作、学习、生活,使我在思想道德、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就2010年下半年各方面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方面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宣传工作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使自己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通过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提高了自己适应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能力,也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牵扯的知识面跨度很大,特别是党建工作和远程教育工作,一个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一个是实际操作的技术要求比较强,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但是自己认真领会各项文件精神,准确把握镇党委的意图,同时对业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向上级主管同志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工作方面

(一)党建、团建工作:由于党建工作对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需求都比较高,因此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组织开展好民主生活会。要求村组干部精心准备发言稿,通过自身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给别人提意见的方式使大家互相理解、和睦团结,促进了大家的感情。继续推行党员建言献策活动。

(二)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宣讲的作用,精心组织开展理论和文化下村活动,广泛开展形式政策教育。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深入学习“三个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开展创建活动。为我村新农村建设继续做贡献。

(三)纪检和信访工作:按照镇纪检委的要求,按时开展“民主日”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两次“民主日”活动,在镇纪检委的帮助下,本人顺利完成了上半年纪检和信访档案整理工作

(四)远程教育工作:今年上半年,我村的远程教育具体由本人操作,主要任务是抓好每个月两次的教育培训和保证设备能够正常接收,让远程教育设施真正能发挥作用,同时做好设备维护。

(五)包村支农和全程代办工作:本人主要负责做好档案的整理和完善,做好包村支农的会议记录、工作汇报,总结。做好全程代办记录,及时将转办事和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做好交接工作。

在2010年上半年的工作中,本人在学习上,工作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个人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对党的理论学习上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将理论运用到党建工作中的能力还非常欠缺;其次,在工作中,统筹性不强,在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下半年在墒户村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自身不足,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尽职尽责干好各项工作。

上一篇:定位跟踪系统下一篇: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