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样板

2024-11-09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样板(精选10篇)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样板 篇1

立足“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村位于××市珠晖区茶山坳镇中东部,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为传统农业村,村民以种植业和劳务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0元。近年来,××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发展翠冠梨种植、翠冠梨采摘、梨花观赏和休闲旅游作为“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托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梨花村”品牌不断彰显,相继获评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同心美丽乡村”荣誉称号,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的新格局。辖区内金甲梨园被农业部选定为国家百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经典线路之一,海棠山庄为国家四星级休闲农庄,力丰农业为省五星级休闲农庄。

(一)坚持生态布局,做好规划文章。

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制定了全村产业发展规划、休闲乡村布局规划,确立并实施了“梨花产业村”、“生态旅游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三大工程;辖区内座落企业××力丰农业公司制定了6000亩的“金甲翠梨”生态农业体验园发展规划。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的“一村一品”建设格局。

(二)坚持多方联动,实现基础支撑。

以“三清理三拆除五整治”为主要内容,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复垦工作,2018年,共拆除空心房、杂房、猪栏14处,面积1329.50平方米。对75栋民房进行“穿衣戴帽”,改造面积2.1万平方米。开展见地植绿2万平方米,除新种植各类乔木1000余株外,积极引导当地村民种植金甲翠梨2000余株。由村两委与力丰农业公司共同出资,建成750平方米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和2000余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新建并提质了村级道路、金甲梨园游道共计17.5公里,为经济发展和金甲翠梨生产、销售创造便利条件。

(三)坚持科技支撑,强化技术培训。

创新“村委+企业”的管理模式,由村里自筹资金进行统一栽培培训,解决作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力丰农业有限公司为平台,借市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活动,邀请客商来村采摘、品尝、购买,为群众解决销路问题。同时,支持力丰农业与浙江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环境生物学院等科研单位及高校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市区科技特派员作为技术顾问,为金甲翠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四)坚持村企共建,培育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一村一品”促进产业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瞄准市场需求和定位进行产业提质升级,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丰农业,在村内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翠冠梨种植基地1200余亩,参与农户135户,年产量4000吨,产值达8千万元;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协作和配合,不断扩大“一村一品”经营规模;打造梨园电商交易平台、探索研学旅游等新型经营业态,实现线上线下多平台多渠道销售。规范乡村民宿发展。积极引导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目前已完成全村30户农家乐和1处民宿示范点的打造,引导农家乐向特色化、规范化发展,对“金甲翠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借助园区优势,着力丰富赏花、采摘、登山、垂钓、骑行、射击体验,树立了××村“××梨花村”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本地非遗戏曲“××祁剧”、“××湘剧”、“衡州花鼓戏”为特色文旅内容,利用农业梨园与戏曲梨园天然联系,实现“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2015年至今,××村共举办了4届“梨花节”、3届“采摘节”,并成为“××市珠晖区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的主要承办地,累计接待旅游观光客超过100万人次。

xx镇“一村一品”方案 篇2

**镇“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作方案

为扎实推进文化燎原“五个一百”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把大谢集打造成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环境美镇、文明村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三贴近”原则,以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以挖掘推广特色传统文化、红

1色文化、农耕文化为突破口,以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为结合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抓住农村文化“阵地、队伍、活动”三大环节,繁荣农村文化,推动大谢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发展目标及创建标准

1、总体目标: 以弘扬大谢集镇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主线,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打响“全国文明村镇”品牌。

2、分步实施目标:根据试点为先,统筹推进的原则,确定分步聚实施目标。

2012年(发展18个村),因村制宜,培养、发展、规范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和品牌,培育8秧歌特色村、6个锁呐特色村等特色村,4个健身操特色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年底覆盖率达到20%。

2013年(发展12个村),着力培养、培训、发展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全镇40%以上的村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和场所。

2014年(发展30个村),覆盖率达到80%,全镇60个村达到“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目标。

3、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标准: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标准是“五好”,即“五大文化”建设好,“五大文化”建设内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一批活动设施;文化队伍建设好,有一个文化带头人和一支业余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一个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机制好,有一个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活动经费有保障。

三、重点工作

(一)借力发展,完善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坚持项目推动,针对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投入后继乏力的现状,把阵地完善工程与省体育强村、先进文化村及农家乐特色村创建工程相结合,完善一批文化设施;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橱窗,设立大石车灯陈列室、文艺活动演练厅及文化长廊等阵地,努力实现一室多用。

(二)注重特色, 组建特色文化活动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今年,首先在群众文化活动底子厚、基础深、人

口相对集中的村先试先行。谢集管区发展3个村,以谢集北门秧歌队和王胡同秧歌队表演为龙头,积极探索发展山东邦子、快书文化项目;昌邑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是组建侯花园锁呐队、前昌邑健身操队等队伍;大刘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在大刘村、前贺村、组建秧歌队等队伍。树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逐年发展,使每个行政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最终建立覆盖全镇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三)搭建平台,发挥特色文化凝聚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村级特色文化培育的培训指导,试点村每月举行一次活动,每季召开一次全镇特色文化发展交流会,每年策划一次大谢集特色文化一台戏,做到周有训练、月有活动、季有交流、年有会演,着力唱响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人们在交流情感、分享快乐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凝聚了人心,既提高了群体素质,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特色文化“一村一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福宝,副组长:张彦磊、冯长伟,成员:邵成印、郝文山、闻艳、祝涛、姚明元、翟中林。领

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等工作。镇文化站要抓好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的调查摸底和乡土文化人才登记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各村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稳定”的理念,把“一村一品”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步骤和责任人,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2、政策激励,形成合力。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组建特色文体队伍,实现统一服装的,奖1000元/村。以上各项年底通过镇考核组验收的,统一发放奖励资金;被评为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给予适当鼓励。充分发挥镇财政资金导向、聚合作用,鼓励扶持热心公益事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户投资兴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积极发挥乡村文化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3、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为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建立班子成员联系试点村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破解发展难题,狠抓工作推进;并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列入村主要干部业绩考核内容,酌情予以加分,确保完成任务。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样板 篇3

发展“一村一品”即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发展“一村一品”,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陕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陕西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如下:

一、我省“一村一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一村一品”发展初显成效。

1优势产业区域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蚕桑、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

2一批典型脱颖而出。据各地调查统计,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3知名品牌不断涌现。渭北苹果、临潼石榴、阎良甜瓜、周至猕猴桃、宝鸡线辣椒、兴平大蒜、韩城和凤县花椒、蒲城酥梨、大荔冬枣、岐山臊子面、陕北马铃薯、陕北红枣、大明绿豆、甘泉豆腐干、汉水莲藕、西乡午子仙毫、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兰、商洛核桃、镇安板栗、秦川肉牛、榆林白绒山羊、户县农民画、富平石材、千阳刺绣、凤翔草编泥塑、杨陵锣鼓等产品闻名中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4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围绕渭北苹果产业开发,果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外。关中奶畜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动了一大批乳品加工企业的崛起。陕南中药材基地的形成,加快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步伐。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950多个,农业农村经济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领域不断扩张,在部分地区形成了跨区域、规模化、集群式的发展局面,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小,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不强。二是生产的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农产品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

三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就是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引导农民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实现传统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互助合作,走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实现适度规模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农村经济转变,开拓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三)千村示范的目标、任务。

以行政村为单元,依据目前产业基础,在申报复核基础上,选择发展“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争取到2010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深度实现新的突破;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来源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

高,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万村推进的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带动全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示范村,全省确定10000个村,推广千村示范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到2015年,达到示范村标准,使千村模式覆盖全省行政村40%以上,较大幅度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五)科学选择示范村和推进村。

选择示范村(推进村),要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自下而上、自愿申报,要与各级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相结合。示范村(推进村)既可以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申报,也可以由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示范村申报的基本条件是:目前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7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有特色产业基础,有创业型带头人,有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规划或实施方案。有关申请报告应分别经乡镇政府和县级农业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察,最后由省农业厅确定并通报省级有关部门。推进村的选择应与示范村在区域上相邻近、产业上相匹配,以利于较快形成区域产业规模优势,具体由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各地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名单于2007年3月底前报省农业厅备案。

示范村(推进村)选择主导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意愿,发挥地方资源和人才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全方位、多层次、长链条发展。当前应突出做强优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果、畜、蔬菜产业,着力开发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开拓旅游、文化、民间手工艺等非农产业。

三、努力构建现代化、全方位的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服务格局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适应“一村一品”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全方位的服务格局,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走上“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发展“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体系。

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一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鼓励科研、教学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研发合力。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交流。二要按照“便捷、易行、实

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坚持点面结合,将推广示范应用新品种、建立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点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优先向示范村(推进村)延伸。扶持示范村(推进村)引进良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农民个人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场,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推进村)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和禁、限用品的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增强“一村一品”的持续发展能力。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引导示范村(推进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五要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在示范村(推进村)建立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终端,为农业科技支撑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发展“一村一品”的市场信息体系。

继续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工程,积极推进电子农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优先在示范村(推进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终端,为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利用各种展会宣传名牌产品。扶持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整顿交易秩序,净化交易环境。在“一村一品”发展重点区域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施范围。

(三)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一是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足于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辐射的范围,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强化培训,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深入到示范村(推进村),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并指导其规范运行,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各项制度,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四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龙头带基地,基地和协会联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四)健全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

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依托省内大专院校、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领导班子的培训,不断提高带动能力。继续推进“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推行培训项目招标、电子信息化管理和试行“培训代金劵”制度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五)建立发展“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全省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优先将示范村(推进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稳妥地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级财政从2007年起,都应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方面。对于确定的示范村,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解决好示范村(推进村)在通村公路、人畜引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四、创造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的重大意义,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成立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市、县、乡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要帮助示范村(推进村)制订详细的实施规划或方案,县乡政府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内容,加强日常监测和管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家庭经营情况的专门监测,做到“一村一账”。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发展 “一村一品”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强大合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倡导全省各级机关、事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鼓励、引导大专院校、城市社区以各种方式为发展 “一村一品”做贡献。

一村一品开会通知 篇4

关于召开2011年度“一村一品”

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县(市、区、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处)、各有关乡(镇)、村:

为学习贯彻2011年度全省引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通报2010年度“一村一品”工作的项目资金检查验收情况,交流经验,推进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九江市2011年度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1年5月6日(星期五)下午18时前报到

2011年5月7日开会,会期一天

二、会议内容

1、传达省有关会议精神。

2、交流“一村一品”工作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等。

3、总结、通报2010年度“一村一品”工作项目资金检查验收情况。

4、研讨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动态调整方案

三、参会人员

1、各县(市、区、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处)负责或分管“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或干部1名。

2、部分已申报2011年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试点村所在行政村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1名。

3、省级“一村一品”示范点负责人。

4、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负责人。

5、2010年度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试点村负责人。

6、有关乡、镇分管领导。

四、会议地点

九江市交通宾馆(九江市浔阳东路99号,宾馆电话:***)。

五、几点要求

1、请各县(市、区、山)人事保局(处)做好辖区内各与会代表通知、回执、报名等组织工作。

2、与会对象需缴纳食宿费每人220元(不住宿者110元),往返车费自理。

3、5月7日8:30准时开会。联系人:黄志和(***)联系电话:8563477 传真:856347 湖口县6人 县局 付垅乡 凰山村 武山镇 埠堰村

附件:

参会人员回执表

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篇5

一、纱帽山枇杷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衢州周边县市都知道纱帽山枇杷的名气,有些商贩在城里卖枇杷也要借纱帽山枇杷的名来出售。由于我们前几年没有重视纱帽山枇杷的注册保护工作,致使“纱帽山”被安徽人注册。今年纱帽山村支部书记郭小良申办了纱帽山枇杷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目山”牌枇杷商标。

二、提高纱帽山枇杷品质,纱帽山枇杷树龄高的有百年左右,树龄低的也有几十年。由于纱帽山独特的土质条件,纱帽山枇杷风味独特,隔壁渔溪口村和符家村的枇杷就没有纱帽山枇杷的风味。这几年宣传推广枇杷疏果,效果明显。几个生产大农户枇杷疏果做得好的,得到了很大实惠,如村会计金福财,他的枇杷果就比一般农户大,得益于他的疏果技术,今年枇杷收入10000万多元。

三、利用纱帽山枇杷的品牌优势,走出去。今年外地来采购枇杷的单位和个人,我们都使用“沙目山”枇杷品牌箱装箱,每箱5公斤。箱/80元。还有一些农户自已挑到常山和衢州出售,销路很好。20XX年全村枇杷产量50吨,总收入达到80万元左右。全村650人,人均枇杷收入1230元。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样板 篇6

夺印村位于河曲县前川乡东部,属于晋西北黄土高原边缘山区,总面积12022.62亩,常住人口101户,380人,全村有劳动力11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49人,外出劳动力68人;总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常用耕地1741亩,临时性耕地959亩,适合耕种糜子、马铃薯、玉米、谷子、黑豆等耐旱农作物,花果树以海红果、沙果为主,荒沟荒坡面积大,宜于发展畜牧业;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0.39吨,经济总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33元。

农牧业一直是夺印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山区农民平常所食用粮食多,瓜果蔬菜少,对营养需求更大,因此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增加粮食和蔬菜的增收是我们规划的关键。发展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主导产业开发的载体,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夺印村“十一五”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

业项目建设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发展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我们村之所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主导产业,主要是持之以恒的抓产业。当一个产业被确定为主导产业后,就一定要一年接着一年抓,并且要向着“一村一品”的目标干,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最终才能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还要走民主决策的道路。我们把创先争优和“四议两公开”融入村干部的具体工作实践,村里的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村党支部、村委会采取大家事,大家办的方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参观考察、示范带动,使老百姓真正从心底接受发展种养殖产业。抓好班子建设。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使村民能够脱贫致富,多次找乡里、县里有关部门汇报,邀请有关专家到村里调查研究,从而选准项目,制定发展计划。在种植微型薯和大棚蔬菜上从市、蔬菜局聘请技术人员,对大棚种植过程中的种种技术难题进行讲解,定期进行农业专家下乡服务活动。着力提高种植户技术普及率、到位率和规范化种植水平,使种植户把学到的技术知识真正用到种植实践中,为粮食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搞好科技服务。在工作上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的顺外村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协调。

(二)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利用各类媒体,广

泛开展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及典型经验的宣传。要在本村醒目位置树立1-2块宣传一村一品的永久性标语墙,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发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三)三轮驱动,科技支撑。要侧重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市场服务体系三轮驱动。要有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产业向区域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主导产业突破发展。坚持用一户带多户,用一片带动一个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最终形成特色产品和产业集群。要建立产业信息服务站点,通过配备电脑和信息员,真正建成连通全国、功能完善的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一村一品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各部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发挥整体合力,为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采取政策扶持,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档次的质量,创出品牌,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纯收入达到5000元,实全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观。

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岭头村位于大东沟镇东部,陵(川)沁(水)公路15公里处,全村共有422户,144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917人,耕地面积18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各种豆类,现有小麦1480亩,回茬豆类1036亩,玉米、谷子350亩,年产粮食870吨,人均收入7240元。2004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先后进行了“户户通”工程的铺设和自来水管道的安装,大大的提高了支部和村委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也进一步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岭头村具有良好的生态,肥沃的土地,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加上远离工矿的自然环境,由此造就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绿鑫园养殖合作社、食仓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投资960万元建成3600平方米的谷丰杂粮加工厂一座,形成杂粮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链产业,招收加工销售人员150余人,也就是说使150余闲散农民年收入达到一万余元,间接带动本村380户农民增收,使该村人均收入2008年的4680元增至现在的7240元。而随着参与农户由原来的50户增至现在的380户,200多人变成现在的1100多人,合作社的收入也有原来的180元达到了现在的420万元,并逐渐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打入了市场。在2004年注册了“谷丰”这一商标后,又制定了规格不同的几种包装,请人设计并在包装上印上了合作社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产品执行标准、食用方法、贮存注意事项等,统一了产品标准。销售品牌得到统一,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岭头村之所以能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做大做强,离不开宋建普等人的努力。早在2005年宋建普等人就对全村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多年来农户大都以自种自卖为主,销售成本高、售价低、规模小,形不成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由此想到了成立一个合作社,把自己的耕地和其他人的闲置土地整合起来,把种田能手联合起来,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片市场。

1、加强宣传,扩大种植规模。为便于管理,指导和服务,采用土地合理流转等方式,将社员种植杂粮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合作社连片优质生产基地达到1400亩,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首先以合作社为依托,邀请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省农业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播种、除草、中耕、施肥、收获实行统一而严格的要求。在品种上,统一从省农科院购进“晋谷21号”,使亩产从原来的500斤增加到700斤。推广使用沼渣沼液,严格控制化肥用量。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进村,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播种、收获统一进行,生长期得到有效保障,防止品种混杂,保证质量统一。2010年“谷丰”杂粮加工厂收购销售杂粮7000吨,带动了本村及周边500余农户。

3、加工过程严格控制。在整个杂粮的加工过程中,保证干净、卫生、营养成分的保留。可要想让“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在还面临以下问题:

1、水利设施不到位。虽然杂粮种植现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因为没有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就不能进行浇灌,所以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民的收益不够稳定。像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雨水极少,各种作物的产量极低,农民的收益受到了极大损失。

2、杂粮加工厂厂房不够,规模偏小。因资金有限,所以对厂房的投资力度不够,加工规模还需扩大。如收获季节,因厂房限制,不能大幅度收购,严重制约了生产销售。

3、销售区域有限。虽然“谷丰”杂粮已形成品牌,但因为还不是名牌,销售区域仅限于

北方地区,这就限制了销售的数量,从而影响了种植的产量。

三、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引进资金,在种植区投入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及时进行浇灌,不再靠天吃饭,稳定农民的收益。

2、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名牌意识,利用合作社销售网络,树立“谷丰”这一名牌,鼓励自己的销售人员走出去,创出我们的销售渠道,减少市场对我们的制约。

3、扩大谷丰杂粮加工厂的加工规模,加大力度解决本村及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2015年将社员规模扩大到1000户以上,杂粮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加工人员增至400余人,进而直接解决4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

4提高加工能力。投资300万元,购置先进的加工设备,扩大生产加工车间,加工能力扩大到年产20000吨。

5、增加产品种类,开发各种系列杂粮。

关场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篇8

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着力培育和全面提升特色扶贫支柱产业,持续拓宽贫困人群稳定增收渠道,实现我村建档立卡户高质量脱贫、贫困村高成色摘帽的目标,现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当前现状

关场村全村辖9个合作社231户8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户497人,贫困面58.5%;经过近年来的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干群协力攻坚,86户337人实现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村现有贫困户39户16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8%。

经过近年的精准帮扶,关场村形成以柴胡、苦参等中药材为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食作物为辅的产业格局,全村共发展苦参800亩,柴胡1200亩,人均增加收入550元;依托退耕还林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蜂养殖,目前正常运转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养殖中蜂140箱,带动6户贫困户增收;全村现有30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

定》以及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基本思路,重点推进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以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产业奖补为抓手,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以增强产业带贫能力、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为目标;以助推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为抓手,深挖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总体目标

立足本村实际,把脉户情,精准施策;利用产业奖补资金,激励农户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进行中药材粗加工,扩宽产业链,增强市场导向力,强化带贫能力。

四、发展计划

(一)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在现有柴胡、苦参2000亩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户增加种植面积,增加产业收入。

(二)进一步扩大中蜂养殖规模

鼓励有技术的建档立卡户扩大养蜂数量,力争户均达到15箱。

(三)进一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进行中药材粗加工,扩宽产业链,增强市场导向力,强化带贫能力。

(四)突破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新山村“一村一品”基本情况 篇9

新山村位于定新乡西北面,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有汉、彝、苗等民族,全村共92户、401人(其中常驻人口57户230人),贫困户39户148人(其中异地扶贫搬迁8户、38人);

村支两委只有2名村干部,缺编2人,支书龙光进现年57岁,初中文化,村副主任史红芬,现年58岁,小学文化,两委班子不齐,且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村委会驻地手机信号弱,附属设施没有建设,院坝没有硬化,没有厨房,村党支部现有党员9名(其中在家党员4人,2018年新发展党员1名)。耕地面积1120亩,全部为旱地,其中连片土地仅为45亩,其余皆为15度以上坡耕地,林地面积619亩,人均收入7380元,村境内无矿产资源。平均海拔为1457,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年轻人外出务工;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7%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3%,村村通、户户通卫星电视覆盖100%;

有农家书屋1个,各类藏书8000余册。新山村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及安全住房建设等项目,农村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二、产业现状

新山村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为主,大多数群众从事养殖,黄牛养殖179头,在家户均3头,截止2018年8月,2011年种植核桃408亩,2017年脆红李50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20亩(民建江苏省委捐赠),但核桃苗为十生苗,挂果需要11年,脆红李种植土地大部分种有玉米,长势堪忧,红心猕猴桃因气候原因长势缓慢;

村集体经济有9万余元(其中合作社对公帐户有9700元,乡财政帐上有统筹使用集体经济分红5万元,财政局帮扶捐赠资金3万余元);

村合作社集体养殖蜜蜂100桶,但因新山村蜜源缺乏,目前已经有4桶蜜蜂飞走;

建有养鸡场一个,投资40万元,占地面积30亩,但因之前经营管理不善,目前该养鸡场已经停止运转,且该场地因离本村水源点过近,存在污染水源的风险,如完善排污设施以及修复之前损毁基础设施需约20万元。

三、今后的打算

1、发展45亩连片荞麦种植。新山村蜜源较差,且大量的高杆作物种植严重影响了脆红李树苗的生长,种植低矮的荞麦一是补充了蜜蜂的蜜源,保障养蜂产业稳定发展;

二是为脆红李树苗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试点种植牧草“金荞麦”。新山村农户养殖黄牛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受限于土地条件,牧草来源一直比较紧张,今年春季财政局向农户发放了100亩的黑麦草和紫花苜蓿草种,但因新山村海拔过高,牧草产量过低,荞麦作为高寒作物,在新山村适应程度比一般牧草要更好,更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蜜源,在今年秋收后先试种10-20亩的金荞麦,如果效益好,可在明年开春后大力推广金荞麦种植。

3、引进一个苦荞茶加工厂。把握好民建江苏省委定点帮扶新山村的机会,引进一个苦荞茶加工厂,一是可以解决当地老百姓种植荞麦的销路问题,让老百姓种植荞麦的积极性更高,二是带动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增收,三是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让当地的农特产品从产品变为商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立体化,实现黔货出山。

四、对策建议

1、建强一个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村委会的带动和引领,针对目前新山村村两委班子较弱的情况,一是动员本村毕业大学生、知识青年、致富能人加入村两委,调整村两委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大力引进有威望,有担当的寨老、能人参与本村工作增强村两委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三是健全村阳光政务公开制度,对村两委工作,村社一体合作社账目实行定期公示,对村集体资金使用事项进行民主评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增加老百姓对村两委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让村两委向一个带富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村两委转变。

2、推动两个建设。一是推动新山村村委会阵地建设,新山村村委会办公楼新建虽然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是附属设施,院坝硬化,厨房装修等仍然没有启动,其中厨房装修更是没用资金来源和项目支持,目前村委会临时厨房设在办公室1楼过道上,十分影响村委会形象;

二是推动新山村村民人居环境建设,利用“厕所革命”、农村路灯安装、安全饮水保障等项目改善新山村的人居环境。

3、把握三个机遇。一是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利用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引进一批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才加强我村的基层力量,为我村发展谋私路,想点子,为我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指导;

二是把握住推进毕节试验区向毕节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在贵州省向毕节实验区倾斜各项政策的良好环境下,尽可能的争取政策支持,为我村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把握好全国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的机会,积极对接民建江苏省委,帮助引进、建设一批优质企业,为我村产业结构调整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前进提供物质基础。

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篇10

马峪乡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近年来,清徐县马峪乡西迎南风村把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作为该村 “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托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西迎南风村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白石沟中段的葡萄主产区,距县城6公里,全村有110户,300余人口,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为葡果种植,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2700元。

马峪乡是清徐葡萄的主产区,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葡萄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素有“葡萄之乡”美称。以马峪为主产区的清徐葡萄早在解放初期就同新疆吐鲁番、河北宣化、安徽萧县被列为全国四大葡萄产区。西迎南风村处于马峪乡葡萄种植的核心区域,尤其葡峰山庄一带,地处东经111º30´——112 º30´,北纬37 º——38 º,属于全球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带。马峪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有着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蕴。历史上当地群众中就流传有“马峪有葡萄,相传至汉朝”的说法。西迎南风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总数2577小时,日照率达到58%,无霜期达118天,年平均降水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0℃,符合葡萄生产所需的水分、光照。

二、几点做法

1、政府引导,科学规划

马峪乡党委、政府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西迎南风村大力扶持葡萄种植产业,及时制定了《马峪乡发展都市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实施意见》、《马峪乡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奖励办法》等方案。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一村一品”方面成绩显著的村和个人给予重奖。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带领下,西迎南风村的葡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年产优质葡萄300多万公斤。

马峪乡政府通过组织协调、整合资源、集体规划,积极为西迎南风村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引进新技术等方面申报项目、资金倾斜,让农民实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实惠。仅2011年清徐葡萄采摘节接待游客24万人次,直接带动葡萄销售达300余万斤,比上年增长11%;“农家乐”接待人次达到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直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3300元,同时拉动了周边葡萄种植户的收入。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旅游、餐饮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局面。

2、科技支撑,加强培训

尽管西迎南风村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仍然属于经验种植和“老天”配合,在新品种技术和日常管理上存在不足。乡生态办、农科站、村委会等部门积极联系市、县科技局、农委、果树所等部门,指导群众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采用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推广“葡萄套

袋”、避雨栽培等生产技术。同时,根据葡萄生长的不通阶段定期聘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技术传授,确保了西迎南风村葡萄真正优质、安全、营养丰富的产品。今年上半年,由大学生村官、西迎南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建赟创办的清徐县葡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举办了七期葡萄栽培技术培训班和两期农家乐培训班。

3、鼓励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化经营

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干部、专业大户、种植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西迎南风村在大学生村官任建赟的带领下创办了“西迎南风村葡萄协会”,把管理延伸到葡萄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通过会员的形成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在第九届村委换届中,我乡大学生村官任建赟被高票选举为西迎南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就积极领办“清徐县葡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社已发展社员110户,基本覆盖葡峰山庄所有葡萄种植大户,辐射带动葡峰山庄周边8个葡萄种植村1000余农户。合作社围绕“发展高优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主题,以“服务客户,富民兴村”为宗旨,成功创建“葡峰山庄景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新模式,注册了"葡峰老农"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形成葡萄山庄优势产业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西迎南风村属于山区村,葡萄种植地都是通过人工修整的山坡、半山坡,水利设施不完善,仍然属于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葡萄储存技术落后,一方面很难满足城市人群的购买需求,另一方面存储量很少,大多农户不得不在入冬前低价出售。

2、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后劲。虽然通过举办“采摘月”等活动,西迎南风村"葡峰老农"品牌初步形成。但是一方面受葡萄生长期限制,采摘活动和农家乐存在很大的季节局限性;另一方面“采摘月”活动基本靠乡政府来统一安排实施,本身并不专业,农家乐也没有统一的机构或公司来经营,农户各家接待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管理和有序的经营环境,影响了未来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其次,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旅游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葡萄标准化生产滞后,农民群众品牌意识不强,农户都采取散户零星种植,集约化程度不高,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包装粗糙,目前除日前合作社外没有属于自己的包装盒;销售方向也只大多针对集贸市场、水果批发商,很少能进入超市等高端市场。

四、思路对策

1、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项目、资金的扶持,引进和培育有经验的企业进行投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及参观景

点、休闲场所的建设,对西迎南风村的葡萄采摘和农家乐旅游进行统一策划、品牌营销、规范管理。积极与旅游公司、电视台等媒体提档次和对外知名度。加快山西费尔蒙酒庄高档葡萄酒建设项目,推动山西葡萄酒有限公司、野泉酒业等本土企业项目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延长葡萄加工链条。

2、优化旅游环境,打造西边山生态旅游区。一方面以葡峰山庄为核心,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生态长廊、露天演艺厅、葡萄示范园、拓宽停车场等工程,提高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中国葡萄博览园和葡萄酒堡等标志性项目,提高旅游档次,逐步实现葡峰山庄由普通假日旅游向商务接待延生,由季节性度假向长期休闲拓展。其次,打造精品线路,将周边的香岩寺、狐突庙等10余处文物古迹连成一片,形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休假度假的完美组合。

3、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合作社、协会等团体向农民传授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高葡萄品质。在龙眼葡萄原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为西迎南风葡萄进行商标注册,努力打造成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产品逐渐由农贸市场向超市拓展,葡萄销售逐步实现量到质的转变。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宣传推介葡峰山庄乡村假日文化旅游,提升知名度。

4、加强组织领导。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宣传工作力度,特别是注重宣传优秀典型,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理解、主动参与并确实从中得到实惠,营造“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下一篇:柔弱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