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工程

2024-10-19

“一村一品”工程(精选10篇)

“一村一品”工程 篇1

摘要:介绍嘉祥镇发展“一村一品”工程的优势和发展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该镇“一村一品”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村一品”工程,问题,对策,山东嘉祥,嘉祥镇

近年来, 嘉祥县嘉祥镇以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积极引导“全面创业”, 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有效地带动了镇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全面激活了全镇农村经济, 使养殖加工、市场建设、吊装运输、煤碳、服装经营等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 农民收益明显提高, 但在工程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介绍如下。

1 嘉祥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自然基础

“一村一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促进现代化农业迅猛发展的新型模式。它是以村居为区域单元, 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 通过“一户带多户, 多户带全村, 一村带多村, 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思路, 培育形成特色产品业为中心链的产业集群,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城区中心驻地, 嘉祥镇具有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

1.1 区域优势

嘉祥镇地处城区, 交通便利, 传统农业基础牢固, 新兴加工产业发展迅速, 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发展“一村一品”的环境条件优越。

1.2 产业优势

全镇已形成以郑庄为中心的大蒜、大葱种植区;以李楼、邱庄、毛李庄为主的无公害瓜菜种植区;以黄李河沟、满庄为中心的城郊反季蔬菜种植区;以北石庄、何庙、上王庄为中心的小麦菠菜满幅种植区等四大特色种植区。规划建设了新河钢管、挂车生产、纺织手套、石雕石材、物流市场等特色产业。

2 嘉祥镇“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现状

嘉祥镇辖45个村 (居) , 人口4.5万人。目前, 全镇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20个, 其中蔬菜类专业村10个, 畜禽养殖加工专业村3个, 市场规模建设村3个, 吊装运输规模村2个, 主要形成了五大产业: (1) 蔬菜产业。以护山、章山、满庄等7个村为主的城郊蔬菜种植区已成为城郊蔬菜供应基地, 带动农业就业人员700余人, 实现收入100万元。 (2) 吊装运输业。以孙山头、徐庄为主的吊装运输业已形成规模。其中孙山头现有农户353户, 人口1 560人, 吊装运输户220户, 从业人员460人, 分别占全村户数、人口的62.3%、29.5%, 2009年营业收入1 160万元, 实现利润850万元;徐庄现有农户154户, 人口560人, 吊装运输户92户, 从业人员193人, 分别占全村户数、人口的59.7%、34.5%, 2009年营业收入635万元。 (3) 市场建设。现有护山果蔬市场、西关农贸市场及东关百货副食钢材批发市场, 三大市场共安排经营户870户, 从业人员1 884人,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4) 鹌鹑养殖加工业, 全镇饲养专业村发展到18个, 专业户800户, 规模养殖场8处, 建设规模养殖小区25处, 郑庄蛋鸡、护山肉鸡、陈庄肉鸭、李楼鹌鹑等都已形成一定规模。 (5) 石雕加工业。石雕城内企业发展到82家, 从业人员达到5 000余人, 年产值超过3亿元。

3 嘉祥镇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较小, 深加工能力偏低

一是在局部区域、部分产业中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但与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农产品粗放生产, 深加工能力偏低。“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 生产聚集度不高, 主导产品链条短, 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 基地带动能力弱, 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1,2,3]。

3.2 发展氛围不浓, 资金投入不足

“一村一品”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自发状态, 部分村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 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建设水平。

3.3 农户品牌意识薄弱, 农产品增值空间较小

“一村一品”专业村的主导产品规模总体不大, 农产品品牌效益难以体现, 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果蔬加工、鹌鹑养殖加工大部分都是在嘉祥县境内销售, 并形成品牌, 没有走向大市场, 影响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3.4 中介组织作用有待提高, 科技作用带动能力亟待提高

在“一村一品”建设过程中, 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低, 尚未形成大范围规模经营, 个体农户经营效益低、风险高。现有的农民专业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发展依靠专业户、依靠龙头企业的多, 与农民关系松散, 带动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户带动能力作用的发挥, 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 科技兴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技创新和应用对增产增效提高品质的作用不明显。

4 嘉祥镇“一村一品”工程发展对策

4.1 完善发展规划,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就是通过政策引导, 积极推进区域规模经营, 实现传统小农户生产向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 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互助合作, 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拓宽发展思路, 开拓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 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加强引导、扶持力度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的有效途径[4]。突出专业招商,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使其做大做强。注重引进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并且把引资与引企有机结合, 突出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提高竞争力, 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4.3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服务体系, 以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重点, 建立“一村一品”科技支撑体系。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有效整合各种培训教育资源,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

4.4 培育市场主体, 着重发展农村专业化组织

把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在突出位置, 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6,7]。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联结, 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实现产、销一体化,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曦.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农业经济, 2010 (10) :24-25.

[2]李德新.做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J].山西政报, 2010 (19) :51-52.

[3]郑宝春.辉南县石道河镇发展特色产业[J].农村科学实验, 2010 (10) :6.

[4]张岩峰.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保定市特色农业发展为例[J].时代经贸, 2010 (18) :147.

[5]肖翠华.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J].四川农场, 2010 (3) :18-22.

[6]郭渊.商南县五项举措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J].陕西林业, 2010 (4) :45.

[7]师学萍, 龚红梅, 姚新华.西藏林芝地区特色产业选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2) :12239-12240.

“一村一品”工程 篇2

今年,我省提出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建设工程,把“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怀仁县工商局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把打造“一村一品”工程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形成 “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本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是实施“红盾护农”工程,着力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做实一村一品。农民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寄托了他们的希望。然而,一些不法商贩销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怀仁县工商局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把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整顿农资市场为重点,以农资打假为手段,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为目标,严厉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不法行为,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种子、放心化肥和放心农药,不让农民的利益受损,保证每村的特色产品不受损。今年以来,全县工商部门查办各类农资违法案件12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万余元,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建立农村消费维权机制,大力推进“一会两站”建设,在工商所、乡镇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做到“乡乡有维权站,村村有联络员”,做到送法下乡、送法进村、送法到户,实现 “投诉不出村,维权到田头”。并将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经营户评为“农资示范店”,方便广大农民群众购买放心农资。

二是实施“商标兴农”工程,力促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做精一村一品。怀仁工商局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培育品牌,打造品牌贯彻于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全过程,推动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一是调查摸底。要求基层工商所做到三个掌握,即掌握农副产品种类和龙头企业数;掌握每个行政村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情况;掌握每个村的现有农副产品商标使用情况和新注册的对象。二是定向帮扶。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生产经营者、使用者逐步将其商标申请注册,条件成熟的先申请注册,条件未成熟的,帮助、引导其创造条件注册。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对商标注册做到专人办理、协助填表、帮助查询、策划名称、设计图案,全程指导服务。努力向着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根据怀仁县政府有关申请注册商标的扶持政策,对每申请注册一个商标奖励500元。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产品注册商标32件,正在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正帮助申请涉农商标60多件。涉农注册商标快速增长,注册范围不断扩大,已覆盖到全县特色农副产品。

三是实施“合同帮农”工程,全面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做大一村一品。按照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怀仁县工商局协调乡镇党委、政府等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培育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涉农企业,通过倡导诚信守约、规范合同文本、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监管,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并采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帮助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收购、销售合同,以合同形式推广农业新产品。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涉农龙头企业,涉及农户5673户,订单种植面积22561.5万亩,签定合同5637份。并制定推行各类订单合同文本,为促进“订单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实施“经纪人活农”工程,充分发挥经纪人作用,做活一村一品。怀仁县工商局坚持把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帮扶、依法规范等方式,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鼓励他们牵头组建经纪公司,或者向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以他们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农民增加收入的目的。目前共发展经纪人120多人,其经纪活动覆盖了所有农副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

一村一品富五星 篇3

2008年7月18日,晴。气温36℃。

在江西省外专局和九江市人事局同志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德安县磨溪乡五星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周应万从村委会迎了出来,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前,周应万书记先带我们看了看附近的桑田。桑田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以往的桑树都是比较高大的,而这里却只有半人多高,条茎上长出碧绿青翠的叶子,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些桑叶谈起……

一、 沧海桑田

磨溪乡地处德安县西南部,距德安县城27公里,面积达104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2万,下辖9个行政村,五星村就是其中之一。五星村的交通比较便利,靠近京九铁路。这里山青水绿,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一带农作物一直是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农民一般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800元左右。

五星村位于德安县西部山区,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由于种田收入不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不在少数,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五星村的党支部书记周应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解决农村田间劳动强度大与劳动力人手欠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村生产积极性与增加收入,成为周应万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面临的新课题。

其实这也是省、县、乡各级领导着急的现实。2004年,在江西省人事局的组织安排下,周应万来到浙江嘉兴区桐乡市参观考察,他被浙江农村兴旺的养蚕缫丝产业深深吸引住了,浙江农村的富裕与发展让周应万看到了希望。考虑到气候条件大致相同,而养蚕又是一个效益非常好的一项主导产业,他决定把养蚕业引进到五星村试试。

与此同时,丝织业生产大省浙江省,出口企业正红红火火,这些企业也正希望开拓新的、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周应万与浙江的企业老总进行了接触,浙江的企业家到德安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适合养蚕种桑。周应万一听心里有了底,于是就决定自己先试一试。由于多年以来,德安县就没有过养蚕的,更不要说五星村了。老百姓因怕做不好,而心存疑虑,周应万便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的田里种了桑树苗,长出叶子后,开始养蚕,28天一季过去之后,养一张蚕纸就是一百来斤茧,而当时一斤蚕茧就能卖到10多元钱,养一张蚕纸就可卖到上千元。这可乐坏了周应万,他觉得这是个能让老百姓致富的好产业。于是他与村里的干部们商量研究,决定在村民中大力推广这一产业。

江西省人事厅、省外专局和九江市人事局、外专局在这时给予了他们及时的帮助,选派了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浙江的企业也给养蚕的农户以保护性价格进行收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到2005年,五星村成为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这里也真正成为了蚕桑种养的专业村。

二、 富农产业

五星村种桑养蚕可以说是办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周应万介绍,67岁的养殖户张汗球和老伴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现在他们种了4亩桑,养了11张蚕纸,在2006年他们共收入1万多元,老人非常高兴。养蚕劳动强度轻,收入也不错,很适合五星村轻、壮劳动力少的现状。再加上这里的农民们知道,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国务院已出台了东桑西移的政策,而这里的气候又非常适合种桑养蚕,于是大家都加入到养蚕业中来。

去年,浙江的贝伦特丝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德安县工业园区内新建了一座缫丝厂,周应万看着这座工厂拔地而起,就更增强了养蚕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信心。

磨溪乡五星村村民和贝伦特丝业公司签订蚕桑种养合同,农户负责种养蚕桑,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和蚕茧的收购工作,形成了一个“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周应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养蚕种桑1亩地投入200元。公司和省、市的技术员免费给农户提供培训和指导。在2004年春季,养殖户把桑树先种上,到秋季开始养蚕,在这一年只养了两季蚕,一季的时间是28天,从蚕种到家养出鲜茧是28天。在第一年效益不是很高,一亩田收入千把块钱,跟种棉花差不太多。但到了第二年,由于桑树已经种好并开始长大,农户一年就可以养四季,一季一亩田一张蚕纸,一家人可以养四张蚕纸,一张蚕纸是两万五到两万六蚕茧,养得好有一百多斤,公司又提供了保护价收购,即:最低保护价8块1斤,如高于8元按市场价收,2007年价格最高,可达14元1斤,一张蚕纸一年收入就将近5000元,在年景不好的低谷时也可以收入3000到4000元。这样算下来,比种棉花最低也要翻一番。五星村总户数376户,人口1352人,耕地1977亩,山林面积1.3万亩,目前蚕桑面积达1600亩,户均4.2亩,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达420万元。原来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到去年年底达到4890元。

不仅如此,更大的价值还体现在了生产力的解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种桑养蚕,劳动强度不高,比种棉花和水稻要轻松好多,妇女老人做起来都不累。一年只是春天两季、秋天两季,劳动时间4个月不到,其余时间可以什么都不做。更重要的是种桑养蚕绝对是对环境大大有利的,桑树树龄30年,全身是宝,蚕也全身是宝,养育期内不打药、不施肥,这对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绿化青山、美化村庄真是件大好事。

三、 现代农业

五星村把种桑养蚕作为了他们的“一村一品”。这一品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富裕,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县远近各乡的老百姓都纷纷到五星村“取经”,每个村都有人来学习,德安县16万人口,有3万人次曾经到五星村参观过他们的育蚕室。全县百姓看到了致富的榜样,于是都改养蚕种桑,全县形成了以五星村为龙头的养蚕业。

五星村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以“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解决桑农的后顾之忧,他們成立了蚕桑合作社,建立了村级信息网站,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桑农的利益,2007年还在江西省外专局和九江市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下投入20万元建设落成了一栋三层的“德安县蚕桑培训中心”基地大楼,大楼内设有蚕桑合作社办公室、农民培训电教室、农业科普技术知识图书室,电教设备、电脑设施、宽带网络等配套齐全,2007年相继接待和举办了30多次培训班,请了省、市的农技专家对本村的农户1500多人和来自外村及外乡的近3000人次农户进行了技术培训。

在这里,不能不提一句浙江贝伦特公司,该公司对磨溪乡的种桑养蚕业更是下了大力气,因为这里是公司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生丝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他们在五星村长期派驻一名养蚕技术员,无偿地为农户们进行各种技术培训,手把手地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他们通过全面推行技术标准化、集约化的种养技术,因地制宜地在全村推广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把蚕病的预防放在了首要位置,通过实行集中管理,规范化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8年五星村养桑的面积达5000亩,预计蚕丝业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在扩大蚕桑种植规模的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着力引进缫丝企业和服装企业,重点做好蚕丝制品的深加工。注重蚕桑附加产业的开发,主要为利用桑枝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开发桑业茶、蚕蛹加工等方式,不断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通过培训和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理念,引导桑农适应现代市场规律,从而使五星村的蚕桑产业更加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在五星村的带动下,蚕桑业现已发展到全乡、辐射到全县,桑农种养技术使农户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五星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德安蚕桑第一村”,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一村一品”工程 篇4

1、充分认识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以现有的专业村镇为基础,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整村整乡推进优势资源开发,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打造特色优势品牌,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是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提升“一村一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

1)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培育农村主导产业,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动专业村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可以更好地推动专业村镇发掘优势资源,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通过专业村的辐射带动,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产品的开发生产托起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

2)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流转明显加快,对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出了新要求,为发展“一村一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可以集中整合生产要素投入,更加有效地扩大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名牌产品,推进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提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热情,让农民更好地认识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农民在开发本地特色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使“一村一品”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平台,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发展“一村一品”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有效载体。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能够更加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开发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发展潜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农业新兴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开辟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

2、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促进优质粮食产业、园艺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全面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基础。

2)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经济强村。

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突出。专业村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向主导产品聚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产值占专业村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使农民从事主导产业获得的收入有明显增加。

主导产品档次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发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品带村、以村促品、村品互动。“一村一品”覆盖的品种不断增多,专业村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其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比重达到35%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比重达到20%以上,部分产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主导产品注明商标,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村一品”带头人,增强他们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头致富的能力。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发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使专业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专业村经济总收入高于所在县市平均水平。

3、主要任务

1)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特色种植业、特种养殖业、传统手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要发挥专业大户和专业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利用生产要素,发展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显著的优势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构建结构优化、产业延伸、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2)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市场主体,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把专业村镇作为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各自功能,分工协作,整体推进,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

3)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持续发展动力

推动专业村镇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积极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研发合力,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与外专局的协作配合,引进国外先进品种、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国外发展“一村一品”的先进经验。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强化“一村一品”科技人才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4)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专业村镇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组织专业村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一村一品”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4、当前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在充分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认定办法,明确申报条件、评审标准和认定程序,命名一批特色明显、附加值高、主导产业突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

2)指导各地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各地要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一村一品”发展的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抓紧制定本地“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要积极争取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3)开展“一村一品”产销对接活动

组织“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和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一村一品”特色产品搭建销售平台,更好地展示“一村一品”发展成果。指导各地开展“一村一品”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村镇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有效对接,提高产品商品化率。

4)研讨交流“一村一品”品牌建设经验

举办“一村一品”品牌创建座谈会,总结交流专业村镇创建名牌产品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整村整镇推进标准化和品牌创建的模式,推动“一村一品”产品品牌认证工作。收集整理“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产品认证的有关资料,编制专业村镇名牌产品集,推介宣传“一村一品”特色产品。

5)调查统计全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深入专业村镇和农户开展调查,及时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推进“一村一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发展“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结合新的形势,修改完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开展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资料质量,为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明确具体分管部门,建立健全“一村一品”工作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要加强与财政、税务、商务、金融等单位沟通协调,争取各部门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工程有序开展。

2)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完善保障措施,确保本地区强村富民工程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3)加大资金投入

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强村富民工程建设。结合实施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补贴、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鼓励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扩大小额贷款规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各地要对“一村一品”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给予补贴支持。

4)搞好总结宣传

各地要加强对“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宣传,重点宣传工程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各地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好做法、好经验,开展典型宣传推广,努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村一品”工程 篇5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投资缺乏的实际,我区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过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一切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井渠结合灌溉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旱作示范园一户一井一菜园,户均年收入元,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兴水富民的成功经验,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先后铺开乌金山镇聂店村等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去年开工建设的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我区十分重视本地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和应用。市政府提出的以108国道为轴线,打造“绿色科技园区”的规划,我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重点建设好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就是榆次区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目前前期规划已经制定。张庆乡利用怀仁醋业品牌资源打造醋业园区,现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去年成立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怀仁酿醋集团公司,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此外,根据市政府“兴办10件实事”、建设6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包括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对提升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典型示范作用。北田镇张胡温室蔬菜示范园区,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根据晋中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园区建设安排,今年我区新增4个科技示范园区(东赵乡石羊坂温室蔬菜示范园区、东阳镇彭村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张庆优质玉米示范区、什贴优质谷子示范区),总数累计达到了16个。在东阳镇东阳、彭村建立了5000亩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区,辐射带动区10000亩。在6月份山西省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现场会上,全省11个市20多个重点县农业植保部门近百名专家参观了该示范区,一致认为我区无公害蔬菜病虫无害化建设全省领先,值得全省各市推广和借鉴。石羊坂温室园区去年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纯收入比种粮翻番5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六是粮经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2003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的荣誉称号。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总播种面积48.12万亩,比去年增加3.52万亩,增7.8%。

七是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一向抓在手上,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类形式、多个方面、多种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如2003年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20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今年组织的“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289培训工程”、“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仅近三年来就培训农民达58万余人次。同时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外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去年5月,我区组织6个乡镇和重点村参观了永济核桃和扁桃基地。以前我区农民对种植核桃有误解,认为“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要等十五年”,通过参观速生核桃(三年生),农民发展核桃、扁桃的热情明显高涨,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扁桃、核桃3万亩。通过常年培训,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八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新认证番茄、黄瓜、苹果、梨、枣、小米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榆次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成,将向全区广大农户免费发放1万册,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石羊坂村2004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该基地由晋中市富通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基地。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经营方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引进国内外100多个新品种,经营户辐射榆次10个乡镇和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种苗推广面积达到36000多亩,产品行销8个省市。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在代理“魏榆”牌商标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无公害商标“悦田”。在山东寿光、威海、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市、大连等25个销售网点均设立了办事处。年蔬菜交易量达5000万公斤。该基地建立三年多来,带动周边农户1200余户,为农民增收150万余元,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近千人,同时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业、销售业的发展。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完成合众社改制,注册成立绿野芦笋开发公司,新增基地2200亩,实行定单生产,预计亩收入2400元以上。

三、我区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农村政策还不够宽松。人们反映最集中的政策问题是农村土地政策。演武村养殖业发展,由于受去年国土部五不准政策限制,养殖园区扩建、改建受到影响。

4、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6.3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石羊坂村种植温室蔬菜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第一次种菜,技术还不过关,农户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已达12000元,而低的只有4000元。村民边有才自己动手,建起了园区第一个手动卷帘机,但由于技术原因,现在停用了。

5、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山西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项目(串串红农贸),虽与省委后勤中心达成共建协议,但由于由于资金等问题,目前尚处于筹建阶段。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 “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工程 篇6

一、基本情况

1. 长治市基本情况

长治市全市共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29个, 专业乡镇40个, 特色产业县6个, 涉及6万农户、23万人口, 从业人数17万人。共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3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00多个, 认证绿色食品127个、无公害农产品97个、有机食品26个, 有1个出口欧盟免检产品、1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2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有屯留玉米良种、长子大青椒、平顺大红袍花椒、黎城核桃、沁县小米、壶关北方旱地西红柿等6个国家特产之乡。

2. 晋城市基本情况

晋城市全市共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7家, 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356个, 专业村总人数59 838万人, 专业村主导产业农户数15 245户,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 300多个, 带动农户17.37万户。阳城的蚕桑, 高平的养殖业等已成为山西省内著名的标志性产品, 厦普赛尔、巴公大葱、鲁村小米、沁水七须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

二、典型观察

1. 壶关县龙泉镇食用菌专业村

龙泉镇依托龙头企业在小山南村、三家村等村庄建立基地, 开展工厂化生产, 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展秀珍菇、金针菇专业村。特别是该公司利用扶贫片区开发资金2 000万元, 建设200个食用菌温室, 雇佣当地农民发展生产, 人均月收入2 000元以上。

2. 壶关县西川底村石雕专业村

西川底村以石雕工厂为龙头, 组织村民开展佛像、摆件、碑刻、建筑、装饰等多种工艺品制作, 并建立了集石雕、建筑、园林为一体的壶林书院, 荟萃艺术和文化的精华, 其中整体石雕结构的石屋精舍工艺精湛, 集中展示了石雕艺术的魅力。

3. 平顺县北社村设施蔬菜专业村

北社村依托龙头企业龙港科贸公司建立基地, 拟建设100座蔬菜日光温室, 开展蔬菜标准化、无害化生产, 积极认证无公害、有机食品, 逐步建设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4. 平顺县清河村旱地西红柿专业村

清河村积极发展旱地西红柿生产, 依托农民经纪人统一购销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据了解, 该村旱地西红柿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0.05 hm2以上, 每0.067 hm2平均收入可达5 000元以上, 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5. 高平市段家沟村永录乡三军村

山西宇脯钙尔食品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在该村发展“农大钙果”, 种植面积100 hm2, 开发出御脯钙尔系列产品, 年生产钙果果脯系列产品2 000 t, 转化钙果6 000 t。

6. 高平市王报村设施蔬菜专业村

王报村依靠政府补贴, 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3.5 hm2, 发展蔬菜日光温室、春秋大棚300余座。其中, 日光温室单栋政府补贴1万元, 连栋再补贴5 000元;春秋大棚每个补贴2 000元, 100栋以上每个补贴3 000元。

7. 高平市生猪养殖基地

生猪养殖已成为高平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中, 华康猪业有限公司占地33.5 hm2, 有厂房和猪舍989间, 每年可出栏商品猪13 000头、种猪10 000头, 每年为农户外调生猪10万头, 带动农民养猪1 500多户, 覆盖全市16个乡镇、118个村, 增加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

三、主要做法

1. 规划引导, 示范推动

(1) 搞好规划两市都制定了加快“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的规划, 逐县、逐乡确定优势主导产业, 推进特色产业向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 考察取经长治市分3批组织239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的支部书记, 赴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蒲城县和山东寿光市、诸城市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一村一品”建设经验。

(3) 培育典型长治市启动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强村富民工程, 培育树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典型。市财政投资500万元, 首批扶持100个有特色产业基础、有创业型带头人、有明显示范作用的示范村;投资313万元, 扶持68个大学生村官领办“一村一品”创业项目。

(4) 园区示范长治市财政投资250万元, 对标准化农业园区建设给予支持, 作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一村一品”发展的示范基地。长子方兴、屯留老爷山、潞城西天贡等9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达到1.34万hm2, 示范作用显著。

2. 扶持企业, 龙头带动

通过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 促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长治市投资3 000多万元,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沁州黄小米公司采用订单农业生产模式, 带动形成了漳源、新店2个专业乡和上曲峪、口头、待贤等8个专业村, 全县谷子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 360 hm2。晋城市强民乳业在省定贫困县陵川县创立了养殖基地, 带动养牛户46户, 年产鲜牛奶8 000 t, 农户创收2 500余万元。高平市华康猪业积极发挥集团品牌、机制、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已在市内外建立了52个村级订单基地, 带动农民1 500余户, 户均增收1万多元。

3. 强化组织, 中介拉动

两市都很注重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的作用, 着力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纽带。长治市投资500万元,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监漳镇发展有机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达67 hm2, 辐射带动了武乡、襄垣、沁县等3县的12个乡镇、106个行政村。泽州县三里泉养蜂专业合作社在南岭等乡镇建立优质养蜂基地, 由合作社提供蜂箱和蜂群, 无偿提供技术培训, 扶持蜂农特别是贫困地区蜂农发展养蜂业, 并与北京市蜂业出口公司达成长期供货协议, 产品远销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 带动蜂农300多户, 户均增收7 300元。

4. 打造名品, 品牌促动

培育特色产品, 实施品牌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长治市政府拿出1 000万元进行认证费用补助和品牌申报, 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名牌, 发挥品牌效应, 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建立以煤补农机制, 实行一企帮一村、一矿带一村, 吸引工矿企业参与“一村一品”的品牌开发, 涌现出了长治县信义村花灯、南宋村剪纸、黎城县黎侯村布老虎、襄垣县赤壁村白灵菇、壶关县南平头坞村刺绣、长治郊区长雷村刺绣等。晋城已有阳城蚕桑、高平华康、厦普赛尔、巴公大葱、鲁村小米、沁水七须黄花菜等知名品牌, 特别是阳城蚕桑, 高平养殖已成为省内著名的标志性产品。巴公双峰公司树立“巴公大葱”品牌, 不但做大做强了企业, 还带动农民养猪户34户, 户均增收1.5万元。鲁村小米通过中央电视台报道后, 已是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带动农民500余户。

四、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1. 存在问题

(1) 规模小一是土地资源分散, 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 既不利于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 也无规模效益;二是“一村一品”专业村数量偏少, 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2) 层次低主要是生产上应用的技术较为落后, 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不强, 主导产品链条短, 档次差, 精深加工程度低, 专业合作社、协会带动能力弱, 市场建设滞后, 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价格受市场影响非常大。

(3) 组织差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尚未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状态很难与开放的大市场相对接, 导致农户生产市场风险大。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 绝大多数只有形式, 没有内容, 还处于“墙上协会, 纸上会员”的状态, 无法真正起到上挂龙头企业、下联农户的作用。

(4) 品牌弱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强, 政府职能部门对农产品创品牌重视不够, 缺乏有力的措施, 一些龙头企业也不重视品牌建设。已有的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还不高, 市场占有率还较低。

2. 发展建议

(1) 精心组织要充分发挥行政优势,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工作机构, 协调和落实各项工作责任。要加强规划引导, 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要加强学习培训, 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到专业村、示范园区或外地观摩学习, 提升建设水平。

(2) 增加投入要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出台扶持政策, 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借鉴长治经验,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园区、品牌建设。要整合项目资金, 把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建设资金捆绑使用。要拓宽融资渠道, 内引外联, 招商引资,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3) 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必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最难的问题是调地。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机制, 扩大生产规模。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总结和推行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流转办法。

(4) 创新机制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工作, 使之成为提高组织程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农资供应管理、农业项目实施的重要载体, 成为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有生力量。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民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5) 品牌建设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用品牌开拓市场, 占领市场。加快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 推进农产品认证, 努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带动产业规模化、效益最大化。

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探析 篇7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晋中市顺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畜牧、水果、蔬菜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2003年, 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标志, “一村一品”发展拉开序幕, 先后打造了蔬菜、小杂粮、核桃等12种优势农产品, 集中度达到60%以上, 产量占全市80%以上, 初步完成了优势农产品布局的集中和量的积累。2009年, 以率先启动建设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农业指导方式从产品培育向示范引领转变, 以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为主要区域的一大批专业村不断涌现, “一村一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始显现。尤其进入“十二五”以来,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现代农业大市、打造全省农业现代化率先发展的总目标, 明确了“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 “一村一品”发展全面推开。截止目前, 全市已经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273个, 专业乡镇26个, 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专业村的建设, 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的集中, 同时也大力推动了“一县一业”的发展, 晋中市初步形成了榆次、寿阳、太谷3个蔬菜大县 (区) , 平遥、榆社2个蛋鸡大县, 昔阳、太谷2个生猪大县, 昔阳、和顺2个食用菌大县及祁县、和顺2个肉牛大县。

二、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特点

(一) 政府支持力度大。

为了让“一村一品”成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新引擎, 去年以来, 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 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培训指导、项目倾斜等多项措施, 激发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和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全市各县 (区) 已全部成立了“一村一品”领导组, 并下设办公室, 健全了组织机构。各县 (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当地发展规划或实施办法, 成为全市各地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 晋中市还整合发改委、财政、交通、中小企业、科技、商务、农业开发、畜牧、林业、水利、农业产业化、设施蔬菜等各类支农资金, 倾斜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发展。

(二)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

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 离不开当地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目前全市合作社总量达到6694个, 入社农户达到13.45万户, 带动农户26万户。祁县源泉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势, 不仅从推广新品种、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广大社员提供服务, 还鼓励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 推广无公害蔬菜及绿色蔬菜种植, 不仅使社员收入稳步增加, 还带动了全村、全县乃至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祁县明旺养牛有限公司是当地的肉牛养殖龙头企业, 董事长王锁明在经营好自家公司的同时, 还积极为协会会员办实事, 带动农户1200多户, 户均增收达1000多元, 为当地肉牛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三) 经济效益好, 农民增收明显。

在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下, 祁县古县镇种植6万亩酥梨, 去年酥梨总产值就达3亿, 农民增收3000多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榆次区东阳镇共发展无公害蔬菜0.36万公顷, 人均蔬菜收入达到6800元, 占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昔阳县中东部5个乡镇26个村种植双孢菇面积达27万平方米, 年产鲜菇345万公斤, 实现产值3450万元。榆次朱村, 位于干旱丘陵地带, 近年来, 全村共种植10公顷设施蔬菜, 农民收入由6年前的1856元增长到现在的6500多元, 使全村90%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过去的黄土坡变成了如今的绿色银行。

(四) 发展“一村一品”同推进土地流转相结合。

目前晋中市已成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8个, 并配备437名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初步建立了乡 (镇) 有中心、县有网络的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体系, 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祁县西六支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 将全村2个生产小组中的140公顷土地集中开展设施蔬菜建设, 运用“四统一分”模式, 采取保底金、保薪金、保股金和年度分红的“三金一红”办法, 使农户没有任何风险, 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 对开展“一村一品”工作认识不够。

一些乡镇、村对通过“一村一品”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他们思想观念陈旧, 没有把“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来抓, 造成工作推进力度不够, 农户对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的信心不足, 缺乏自我规划和发展想法, 致使部分乡村“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二) 主导产业规模小, 区域集中度不高。

一些乡村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晋中市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 位居全省前列, 但大多数是以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主, 真正搞产品经营、市场开拓、品牌建设, 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合作社还不多。

(三) 农业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不高。

晋中市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多数还处在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初级生产阶段, 涉及农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更深层次的产业较少。产业链条短, 农产品深加工不够, 品种单一, 投资环节少, 农产品附加值低。像河南双汇、内蒙古伊犁、蒙牛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 大部门都属区域性品牌, 仅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发展, 满足于“小富即安”, 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一点成绩, 不思进取, 这些都制约了晋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广泛开展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形式, 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模式, 积极宣传示范典型经验, 并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及报告会等形式,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社会上上下下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 为“一村一品”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 强化部门职责。

强化部门服务和指导责任, 整合部门项目及各种资源, 倾斜扶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一是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所需资金, 建立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农业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 搞好规划制定、政策调研及督促指导工作, 大力开展信息服务、农民培训;三是林业、畜牧、水利、交通、旅游和扶贫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分管领域的指导与扶持工作。

(三)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发起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 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通过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形式, 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合同制、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促进农产品面向市场, 实行良好销售。

(四) 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要在示范村基础上, 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园区, 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到产后加工、包装整个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大力引导扶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批发市场、超市、旅游品商店及互联网上建立销售专柜, 通过实行连锁经营、物流和网上交易等方式, 开拓农产品市场。

(五) 发展同环境保护相兼顾。

有的乡、村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只重视经济效益, 而对环境保护却不关注。尤其养殖行业, 部分农户畜禽粪便处理不当, 人畜不分, 不仅影响了自已和邻居的生活, 还对空气、水质等造成了严重污染。国家呼吁, “我们不要带血的GDP”, 在此我也加一句“我们不要污染环境的农业”, 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

[1]李喜涛·二○一一年全市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综述[N].晋中日报, 2012-01-31.

“一村一品”工程 篇8

一、当前“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山西南北横跨7条纬度, 气候差异大, 虽在全国属农业小省, 但农业资源丰富, 特色农产品在全国更具有优势, 完全具备了发展“一村一品”的现实基础。

(一) 各调查县“一村一品”推进概况。

山西省发展“一村一品”, 主要包括小杂粮、蔬菜、干鲜果、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中药材、蚕桑、民间工艺、观光农业、农村服务业等。这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全省各地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极具特色的乡镇、村庄。

2011年至2012年, 静乐县共确定“一村一品”专业村29个, 其中2012年确定了6个省级示范村。在去年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小杂粮种植发展模式上, 今年静乐县继续扩大莜麦、胡麻、杂豆、红芸豆等小杂粮的种植。新建玫瑰加工厂1个, 种植黄花菜333.33公顷、文冠果133.33公顷、中药材66.67公顷、藜麦66.67公顷, 并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加工业, 发展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业6个。以静丰园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 组合全县加工企业, 统一品牌, 进入市场, 扩大产品效应。全县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畜牧业初具规模, 一批条件较好的乡村走上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道路。

岚县抓住全省发展“一村一品”的机遇, 发挥地域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两年, 岚县共确定了1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011年确定“一村一品”专业村6个, 2012年规划“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 以马铃薯、设施蔬菜及杂粮加工为主。特别是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马铃薯示范基地县后, 全县抓住发展的机遇, 发挥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马铃薯和蔬菜产业,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72元, 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17.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72%。

近年来, 古交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现已初步形成了十大特色种养殖基地, 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30%以上的村有15个, 其中龙子村和温家山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96%和85%, 分别被确立为全省2011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和专业村。2012年全市又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村, 即岔口乡关头村蔬菜、河口镇大坡村脱毒马铃薯种薯、原相乡兆峰村茶叶、东曲街道马连岩村休闲农业、镇城底镇上雁门村、镇城底镇山头村及河口镇大南坪村的干果、原相乡寺行村食用菌、原相乡白岸村蔬菜、常安乡曲坪村肉鸡。

榆次区围绕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区的目标, 力争把榆次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按照“粮食集约化、蔬菜设施化、畜牧园区化、果品优质化、花卉特色化”的思路, 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在扩规模、增效益上做文章, 扎实推进“一村一品”。重点实施了10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和10个规模化标准养殖园区建设工程, 主要是双万亩玉米生产基地 (张庆、修文) , 双万亩设施蔬菜基地 (东阳、乌金山) , 双万亩优质水果基地 (北田、庄子) , 万亩杂粮基地 (什贴) , 万亩露地菜基地 (东阳) , 万亩优质核桃基地 (源高线) 和万亩优质红枣基地 (庄子) 。榆次区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 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平定县实施以畜牧、干果、蔬菜为主导产业, 以生态林业、小杂粮为潜力产业的“3+2”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 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到目前, 全县共有“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50个, 占到全县总村数的15.7%。全县培植了6个杂粮生产、加工专业村的发展, 优质小杂粮基地达到0.53万公顷。全县优质核桃基地达到0.45万公顷, 分别建成了石门口、柏井、东回3个万亩优质核桃基地乡镇和25个千亩优质核桃基地村。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主要有万和油脂、西回小杂粮、川玉豆制品、乱安糯玉米、半沟烤红薯、金得蜂蜜等。据初步统计, 全县被列入“一村一品”的专业村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500元, 高于全县去年人均纯收入水平7204元的18.0%, 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武乡县立足实际, 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 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9个, 涉及农户5128户, 主导产业从业农户3539户, 从业人数达到8339人, 全县小米小杂粮、马铃薯、旱地西红柿、梅杏、特色食用菌、反季节设施蔬菜、规模健康养殖、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有效带动了农畜产品加工、运销、市场及相关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成为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乡宁县已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村40个, 其中:规模达千亩以上的核桃专业村18个、苹果专业村14个、长山药专业村1个、乌山药专业村1个、花椒专业村6个。形成了以枣岭乡谭坪垣为主的3万亩苹果基地, 以昌宁镇东廒村为中心的266.67公顷葡萄基地, 以东南部石山森林区为主0.53万公顷的核桃基地, 以枣岭、尉庄、西交口、西坡、关王庙5乡镇19村为主的0.2万公顷翅果油树基地。乡宁县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推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 有效推动了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1年阳高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了3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其中蔬菜专业村9个, 养殖专业村10个, 水果专业村9个, 杂粮专业村4个。32个专业村中, 被市级确定“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有20个。2012年阳高县上报“一村一品”专业村17个, 涉及蔬菜、养羊、养猪、养牛、金瓜、香瓜、水果等七个专业。阳高县围绕蔬菜、畜牧、杏果三大主导特色产业, 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一村一品”建设已初见成效。

应县进一步放大地域特色, 拓展“一村一品”内涵。目前, 在南河种、下社、大临河等7个井灌区乡镇, 共发展“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94个。其中:青椒专业村29个、土豆专业村16个、架豆专业村14个、胡萝卜专业村17个;在臧寨、义井、大黄巍等5个河灌区乡镇, 共发展甜菜专业村12个、高产玉米专业村10个;在臧寨、杏寨等滩涂地广阔的乡镇, 共发展奶牛专业村18个、肉羊专业村8个。2011年应县建设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9个, 2012年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应县“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经济优势日益凸显。

泽州县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 规划出“五大基地”, 号召广大农民建蔬菜园、打养殖牌、发菌类财, 走出了一条具有泽州地域特色的产业新路。2011年泽州县确立了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其中38个村被推荐为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推进村, 16个村被推荐为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主导产业, 打造特色品牌, 促进农民增收, 以此推进全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 实现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左权县围绕杂粮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干果集约化、生态产业化五大主导产业,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切入点, 壮大产业规模, 实施重点突破。2011年打造省、市、县“一村一品”专业村28个, 着力培育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2个, 重点完成20个达标村的任务, 年度计划投资1790万元。到“十二五”末, 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要达到100个, 专业村参与主导产业发展的农户要占到总户数的60%以上, 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浑源县委、县政府立足地貌特征和比较优势, 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 有效推动了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黄芪、仁用杏种植加工、蔬菜生产销售、黄芪羊养殖等一大批基地建设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已形成特色产业15项、专业村50个 (其中:玉米1个、油料1个、马铃薯1个、蔬菜9个、黄芪8个、干鲜果2个、食用菌1个、畜牧6个、生猪3个、羊8个、奶牛1个、肉牛1个、蛋鸡1个、农产品加工6个、乡村旅游1个) , 带动了近10500户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到, 目前, 全省“一村一品”建设正在不断推进, 多数已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并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 各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当前, 山西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载体,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呈现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单一型向多样型、由原料型向加工型、由常规型向绿色型转变的特点。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区正在大力建设, 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反季节菜四大主导产业和林果苗木、农作物制种、特种养殖、中药材四大亮点产业着力壮大。2011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 增幅达18.3%, 2012年上半年, 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31.13元, 增幅达17.52%, 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发展特色农业密切相关。

1. 水果生产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的一项支柱产业。

山西是全国果品生产的重要产区, 运城、临汾、晋中等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 苹果产业被列为山西农业的十大特色产业。不仅如此, 在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牛村调查时得知, 全村共有223户, 735口人, 耕地面积为218公顷, 仅苹果树面积就已达到166.67公顷, 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76%, 人均果园面积达到了0.23公顷, 果品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 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了1.6万元, 占到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 该村以苹果为主产业, 走出了一条发展“一村一品”, 致富全村群众的路子。武乡县权店梅杏种植园区, 以权店村为中心, 将梅杏作为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强力打造“万亩梅杏种植基地”。现该村种植梅杏达110公顷, 户均0.83公顷, 人均0.21公顷。为了将梅杏产业做大做强, 权店村成立了梅杏种植专业合作社, 统一管理, 分户实施, 设计精美包装, 统一订购销售, 打造梅杏品牌, 并沿国道建设交易市场700平方米。全村通过这一项产业收入可达500万元, 人均1万元。目前, 权店梅杏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16多个村发展梅杏333.33公顷, 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2. 蔬菜生产已成为山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 气候条件非常独特, 光热资源充沛, 是最适合发展蔬菜的区域, 与周边省市比较, 蔬菜市场有着明显的季节与品种互补优势。近几年, 山西通过实施“高效园艺建设计划”“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建设”和“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等, 推动了蔬菜产业区域化, 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建立、形成了一批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应县南河种镇北河种村, 现有居民2975人, 耕地面积500公顷, 近年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种植无公害蔬菜266.67公顷, 建起日光温室大棚97座。2011年,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47元。岚县普明镇丁家山村, 70户, 221人, 土地面积57.33公顷, 是岚县最小的行政村, 该村57.33公顷土地中40公顷用来种植大葱, 大葱成本投资约为1000元/亩, 成本主要集中在买种苗和肥料上。2011年虽遭受冰雹的影响, 每亩产量也达到3000公斤, 大葱的地头收购价为0.25元/公斤, 实现了3000元/亩的毛收入, 2000元/亩的纯收入。古交市邢家社乡龙子村地处大川中段, 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全村53户, 286人, 有耕地34公顷, 以蔬菜生产为主, 专业菜田32.33公顷, 日光节能温室2000间, 年产鲜菜250万公斤, 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9800元, 占人均收入10500元的95.47%, 是古交远近闻名的蔬菜村。该村依托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技术攻关, “紫球葱头高产栽培”创古交高产纪录。保护地“黄瓜冬春茬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 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改变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与漫延等措施, 保护地亩产值达到3.8万元以上, 在古交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龙子村依靠标准化发展蔬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3. 小杂粮生产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小杂粮生产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在国内外享有“小杂粮王国”之美誉。小杂粮生产在山西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 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产区乃至全省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今年以来, 山西省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 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红芸豆、绿豆、高粱等7种优势杂粮。小杂粮振兴计划的实施, 将对山西省的小杂粮生产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促进农民增收潜力巨大。静乐县在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小杂粮种植发展模式上, 继续扩大莜麦、胡麻、杂豆、红芸豆等小杂粮种植示范区5个, 种植面积达到0.67万公顷。依托汾河川地高效种植, 巩固发展以覆膜玉米、张杂谷为主的高效农业丰产田0.53万公顷, 新上年产7500吨的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 力争发展优质马铃薯0.67万公顷。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位于龙泉乡西南部, 和武乡接壤, 气候温和, 是小杂粮生产的优势产区, 小杂粮面积占到全村粮播面积73.33公顷的80%以上, 小杂粮收入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60%。龙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 所有农户全部参与。“莲鑫源”牌6个杂粮系列产品已通过有机认证, 现正在准备QS认证, 产品已打入太原、北京等市场, 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4. 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山西地处华北黄土高原, 山多川少, 地形和生态环境复杂, 气候差异大, 饲草饲料资源和畜禽种质丰富, 是全国畜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畜牧业逐步发展成为山西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近年来, 全省特色养殖业逐年发展壮大, 一大批特色养殖户迈上规模化、园区化养殖之路。浑源县西留乡泉头村位居浑源西北坡, 自然地理条件差, 但坡多宜草面积较广, 适宜发展养殖业。为了帮助奶农走出困境, 村支书石生广经过市场调查, 外出取经, 成立了“浑源县西留乡恒泉奶牛养殖奶业专业合作社”, 办起一个占地2.33公顷可容纳500头奶牛的养殖场, 并与蒙牛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售奶合同。目前全场有奶牛350多头, 日产鲜奶近3吨。全村户均养奶牛17.5头, 年纯收入近8万元。

二、“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著

(一) 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在“一村一品”推进示范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一般非专业村高, 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榆次区庄子乡牛村“一村一品”的开展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生产投入积极性提高, 获得了更大收益, 形成投入产出良性循环。2011年, 全村果树总产量已经达到500万公斤, 平均亩产达到2100公斤, 果品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 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了1.6万元, 占到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 是典型的“一村一品”果树专业村。古交市河口镇大坡村, 是古交市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村153户中有121户农民从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 占全村总户数的65.2%, 全村年经济总收入745万元, 脱毒马铃薯种薯收入600余万元, 占全村总收入的80.5%, 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就突破了10000元大关。

(二) 返乡创业人员明显增多。

随着“一村一品”产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和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 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创业。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回乡后, 依托本地自然优势, 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 有的还成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群, 有效推动了全省“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浑源县下韩乡麻庄村先后吸引返乡能人, 办起了万寿菊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黄芪加工厂和皮毛加工厂, 走一工一农的道路, 并以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营的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实现了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 合作社已发展到300余户, 2000多人, 总产值达到5500万元, 实现利润900万元。仅加工业一项实现入社农民纯收入2000元, 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多。

(三) 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调整。

随着“一村一品”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开始加入到了“一村一品”发展队伍中来。使全省农业发展呈现出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特色农畜产品产销能力得到提高, 不少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 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布局开始出现,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武乡县涌泉乡庄头村结合村情实际, 挖掘本村发展现代农业和科学养殖业的优势,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和舍饲圈科学养殖业。经过几年努力, 现已建成蔬菜温室大棚和生贵式大棚150余座;科学养殖小区规模达到一次性生猪存栏8000余头, 年出栏生猪达15000头以上, 人均出栏生猪达30头以上。并建起沼气145座, 户均沼气、大棚1.3座以上, 初步形成养殖--沼气--大棚“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2011年, 大棚蔬菜总产值达到155万元以上, 养猪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880元增加到2011年的4600元。大棚蔬菜种植和科学养猪业真正成为全村农民的主导支柱型产业和致富产业。庄头村成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循环经济的典型村。山西农业结构调整正朝着有特色、有品质、重品种、重市场、重效益的方向发展, 继续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

三、各地推进“一村一品”中的主要做法

(一) 坚持政策引导, 找准支持服务的着力点。

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 适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充分尊重各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民意愿的同时, 正确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一是在资金扶持上, 在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省各项补贴的基础上, 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 集中财力, 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整合现有农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 统筹安排专项资金, 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特别在土地流转、税收优惠、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出优惠政策, 鼓励引导资源型企业转型, 投资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农业。应县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项目、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项目等的实施, 注入发展资金, 带动产业发展, 扩大主导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二是在金融服务上, 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创造优良服务环境, 出台了“信贷惠农”措施, 优先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起步和发展。左权县拐儿镇寺坪村是以核桃生产为主的专业村, 1998—2003年, 利用世行贷款三期林业项目和国家退耕还林项目, 在九龙岗荒山、荒坡、荒地上建立核桃示范园77.27公顷, 栽植优质丰产核桃3万余株;2010年, 利用世行贷款五期林业项目在河滩地建设“林粮”间作示范园80公顷, 栽植核桃4万余株, 逐步形成以九龙岗为中心, 集试验、示范、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核桃产业基地, 总面积157.27公顷。

三是在信息服务上, 建起了“农业信息网”和“农产品交易网”, 适时发布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供求和运行情况, 为本地农业和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网络通道。榆次区建立农业信息网, 及时发布农业动态, 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 指导农民掌握市场运行情况。

四是在科技服务上, 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农科“活动月”、“活动周”以及农业科技人才包乡、包村活动等, 将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等毫不保留地送到农民手中, 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一村一品”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应县依托县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力量, 由驻村科技指导员牵头, 围绕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生产的技术要求, 认真制订培训计划, 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大力提高示范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作业水平,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促进产业生产大发展。

(二) 创新发展模式, 夯实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各地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村一品”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着力在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同时, 积极引导发展股份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跨区域联合社。一是“龙头企业+基地”型, 就是有稳定的原料基地, 有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企业, 企业和基地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泽州县以"彤康"公司为中心, 在高都、李寨、山河、柳树口等7个纯农山区乡镇建立了有机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 就是在适宜某种种养业发展的一定区域内, 由一家一户分散的原料生产而形成基地, 农户、基地为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原料, 企业和农户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订单合同来约束双方。阳高县东小村镇大嘴窑村依托地域资源特色, 抢抓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 做大做强杏果产业, 全村种植杏树56.67公顷, 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0%左右。该村多年来先后引进滑县大接杏和凯特、香白等多个杏树新品种, 成功研究杏树入棚新技术, 并建起了年加工能力40吨的杏产品加工厂这个龙头企业, 既提高了大接杏的附加值, 又把本来只有一个月收益的时间延长到了近半年,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使全村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合作社+农户”型, 就是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农村种养专业户进行产销挂钩, 订单生产, 订单收购, 利益共享。武乡县故城镇权店村成立了梅杏种植专业合作社, 统一管理, 分户实施, 设计精美包装, 统一订购销售, 打造梅杏品牌, 并沿国道建设交易市场700平方米。全村通过这一项产业收入可达500万元, 人均1万元。目前, 权店梅杏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16多个村发展梅杏333.33公顷, 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上述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发展特色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利益联结紧密化、带动农户市场化, 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稳定、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三) 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实施名牌战略,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和生产, 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产地、销地农产品市场建设。扶持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物流中心, 建设改造了一批蔬菜、水果和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农超对接, 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 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直接领办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企业。加强流通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整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支持各专业村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注册商标和名牌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展销活动, 提高产品知名度, 扩大品牌影响力。浑源县“岳壮牌”饲料、“恒山牌”黄芪羊肉、恒山正北芪、北岳仁用杏、“大瑞”盒装凉粉等“农”字号品牌脱颖而出, 叫响全国。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 全省“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存的困难和问题。

(一) 产业化层次较低, 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

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 大部分主导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 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 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再就是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 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还未最终形成, 产业链短;另外产业种类杂, 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 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同时, 限于政策、人才、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亟须健全完善。

(二)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 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还没有成为农民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还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有的专业村虽然注册了一些农产品品牌,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使用, 宣传力度不够, 各个农产品品牌还限于小范围使用, 品牌市场的知名度和带动力还处于初期发展状态, 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县农业上档升级的“短板”。

(三) 科技人才资源不足。

“一村一品”产业普遍存在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尤其是乡村技术人员欠缺, 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知识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带头发展的“能人”。

(四) 市场信息不畅, 存在盲目生产。

农民缺乏科学引导, 新品种、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推广, 市场销售渠道单一, 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虽然农产品获得了大丰收, 但农民的收入却不一定好, 原因是农业产业没有形成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服务体系。

(五) 资金紧缺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

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受扶持资金少、农业产业融资困难、自我积累能力弱等的影响, 一些前景看好的产业项目难以起步生根, 即使已经起步, 也难以迅速发展壮大。

(六) 协调发展合力不足。

“一村一品”与过去发展起来的专业村不同, 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是“产、加、销”和“贸、工、农”的有机结合体, 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由于一些相关部门对其认识程度不高、参与程度不够, 还没有将该项工作建设放在农村经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五、几点建议

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 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就一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迅速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推行“一村一品”的路子是对的, 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不断改进、完善。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农民脱贫致富、农村产业发展, 必须依靠党委政府推动力、农民内生力和市场拉动力的共同作用。一是完善区域规划, 优化整体布局。立足当地区域、资源优势, 选准主导产品, 实施并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模特色农业布局、品牌效益农业布局, 有目标有重点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 促进农业规模化, 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二是优化发展环境, 抓好招商引资。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 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借助外力, 为“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三是增加投入, 强化扶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 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增加金融资金投入, 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 要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 增加投放额度, 适度降低门槛;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二) 打造强势品牌, 提升竞争能力。

要结合品牌农业建设, 立足资源优势, 制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突出品牌重点, 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 将已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 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名优农副产品。

(三) 宣传发动, 典型示范。

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 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 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 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 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 通过总结交流, 从中发现好的典型, 推广好的做法, 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 进行大力宣传。

(四) 健全服务机制, 拓展发展空间。

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 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 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 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 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五是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 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 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六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 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五) 培植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体系。

吕梁市“一村一品”进村调研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今年全市向省农业厅申报一县一业基地县6个, 一村一品专业村457个, 省厅正式批复一县一业基地县4个, 一村一品专业村178个, 其中示范村89个。

1. 基本情况

(1) 基地县。全市批复实施的4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涉及汾阳小杂粮、孝义设施蔬菜、岚县马铃薯和文水蛋鸡, 除孝义设施蔬菜为新定县外, 其余3县在“十一五”期间为省定谷子、蛋鸡、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基地县。除岚县属贫困县外, 其余3县市地处东部平川, 农业生产立地、水利、土壤肥力等条件优越。4个基地县市累计有耕地230余万亩, 农户32.28万户, 农村人口118.24万人, 农村劳动力56.85万人, 2010年4县市农业产值分别达文水6.9亿元、汾阳3.32亿元、孝义2.65亿元、岚县1.64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孝义7686元、汾阳6271元、文水4538元、岚县2212元。除岚县外, 其余3县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90元。

(2) 专业村。全市13个县市区涉及乡镇 (街道办) 162个、行政村3121个。批复实施的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最多的临县36个村, 最少的石楼县有5个村。涉及畜牧类专业村28个, 粮油类46个, 蔬菜 (食用菌) 20个, 干果类76个, 水果类4个, 中药材类1个, 农产品加工类1个。178个专业村均是近年来开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村, 村级班子健全,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农民人均收入在当地处于前例, 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据统计, 全市今年启动实施的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现累计有耕地43.8万亩,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788.7万亩的5.6%。

2. 产业现状

(1) 基地县产业现状。汾阳小杂粮基地县2010年种植面积9.49万亩, 涉及7个乡镇、从业农户3.2万户, 人口12.3万人, 小杂粮产值1亿元, 现有谷子、高粱专业合作社21个, 有龙头企业13个, 形成了汾州香小米、酿酒高粱两大品牌, 认证无公害谷子基地1万亩。岚县马铃薯基地种植面积15万亩, 从业农户3.4万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3.8万户的89.5%。年产马铃薯3.5亿斤, 去年产值达3亿元。建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68个, 康农薯业龙头企业1个, 认证无公害马铃薯10万亩。孝义设施蔬菜基地县, 到去年设施蔬菜面积达8900亩, 建成批发市场2个, 千亩以上园区2个, 100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8个。认证有机绿色蔬菜基地3个, 无公害基地12个。建成蔬菜育苗中心4个。特别是威尔仓储企业, 形成育苗、储藏、加工、运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文水县蛋鸡基地涉及规模养户156户, 建成集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2) 专业村产业现状。全市1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除蔬菜专业村相对规模小外, 其余产业所定专业村都有很好有产业基础, 从业农户均在全村总户数的50%左右, 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是产业特色明显。各村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交城县基本形成了红枣、蔬菜、畜牧三大特色农业产业, 该县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全省秸秆养牛示范县, 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6个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之一, 并成为北京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文水县围绕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 突出畜牧业基地县、优质晚熟葡萄基地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县的建设, 初步形成了现代高效农业经营体系, 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汾阳市是驰名中外的汾酒之乡、核桃之乡和小米之乡, 基本形成了核桃、小米、三樱椒、长山药为主的精品蔬菜和瘦肉型畜产品六大特色农业生产点。

二是特色基地扩大。在“一村一品”战略的推动下, 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建成经济林500余万亩, 其中红枣栽植面积达到200余万亩, 常年产量2.1亿千克, 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0%, 占全国的13.4%, 其中临县红枣面积达到80万亩, 年产量1亿千克, 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县。全市核桃面积达到250余万亩, 常年产量2250万千克。东部边山形成了100余公里的核桃林带, 汾州核桃享誉全国。小杂粮种植规模达到300多万亩, 年产量2.5亿千克, 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畜牧养殖总量达到1500万头 (只) , 肉蛋奶总产28万吨, 其中文水县是全省规模健康养殖重点县。以反季节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0余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和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余万亩。以地道药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 主要集中在岚县、方山、离石、交口、石楼五县区, 占到全市的70%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增强。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 帮助一个或几个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培育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全市以仙塔、特达、裕源等核桃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形成核桃基地90万亩。以天渊、天骄、天立红枣企业为龙头, 带动形成了沿黄135万亩红枣基地。以大象禽业公司为龙头, 带动文水县形成450万只养鸡基地。以汾阳绿原、孝义金绿禾为龙头, 带动全市谷子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文水鑫源、交城希望面业和汾阳市国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 带动平川四县市形成25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以伦达、贤美、胡兰肉类加工为龙头, 带动全市形成了23万头肉牛育肥基地。以汾阳市大河酒业、吕梁山淀粉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全市玉米面积150余万亩。以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龙头, 带动全市马铃薯面积突破100万亩, 葵花80万亩, 红芸豆10万亩。通过龙头组织带动, 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果菜畜高效农业产业区、中部粮果产业区和南北干果杂粮区的三大农业区域产业体系框架。

四是科技作用突出。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 各地十分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 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 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近年来, 吕梁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 三年累计建立示范展示点168多个、面积2.1万亩, 引进新技术120项、新品种512个。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组织科技公关,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临县天渊红枣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和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 推出了无糖型枣圣, 并攻克了枣皮软化技术, 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又有时尚引导作用的健康食品———牛奶伴侣, 获国家高科技产品专利。汾阳市裕源土特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了核桃乳酸菌, 并获得了专利权。孝义市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制的燕麦提取β-葡聚糖, 获省科技成果奖, 填补了国内空白,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

五是市场辐射拓宽。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 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形式, 逐步建立起了由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农村商品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38个, 其中, 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6个, 年交易量达50万吨, 交易额85180万元, 净利润3409万元, 上缴税金989万元。全市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395个, 农民经纪人队伍2.6万人。

二、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1. 抓产业规划, 促进高效农业集群发展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科学制订“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培育主导产业,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为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有市场。拟发展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销售订单和稳定可靠的市场需求, 一定要与农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工商企业挂上钩, 建立诚信的合作关系。二是效益好。拟发展的项目、产品一定要有特色、有比较优势、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一定要保证农民有钱赚。三是区域化。在确定主导产业、产品时, 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 引导、扶持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

2. 抓典型引导, 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全市已涌现了一批“一村一品”的亮点, 各地要不断总结经验, 以典型引路, 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特别是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和传帮带作用。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各级农业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 创新为农服务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信息、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等体系,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

3. 抓龙头带动, 提升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扶持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新型民营企业, 做大做强一批成长型、特色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形成以国家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 上规模、上档次、强带动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通过龙头带动,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建立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 做大做强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高层次的农业招商、会展活动, 为宣传、推介农产品品牌搭建平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扩大规模效益。

4. 抓专业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农民纪经人组建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推进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 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5. 抓科技培训,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 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 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一村一品”优秀当家人和技术骨干。组织乡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 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 支持和鼓励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各类农技人员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 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结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为推进“一村一品”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6. 抓措施配套,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要对“一村一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与村相互合作, 投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完善现有各项支农政策、整合农业各类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重点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引进与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等,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对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农业企业, 水、电费按规定优惠核收。同时, 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条件下, 经依法审批和市场方式配置, 农业园区内可配套适当比例的土地, 用于建造生产管理和经营服务性用房。

吕梁市“一村一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一是资金问题。从调查情况分析,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一村一品”建设, 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产品粗放生产, 加工能力低, 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不注重质量的提高, 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 精深加工很少,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竞争力较弱。此外, 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合同不规范, 订单履约率较低。三是劳动力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 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 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三、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全市计划重点培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省级基地县6个, 专业村1000个。市农委要做好牵头协调组织工作, 并负责做好粮食、蔬菜、水果、观光农业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村培育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推进落实;市林业局要负责做好干果经济林、苗木花卉、生态庄园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培育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推进落实;市畜牧局要负责做好畜牧养殖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培育的指导、扶持和落实工作;市发改、财政、水利、科技、农机、扶贫、气象、供销社等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 搞好配合和服务工作。各县 (区、市) 要把任务具体落实到职能部门、乡镇和村, 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一要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和主要抓手,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有效途径。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建设全国著名特色农产品基地的高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 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加强工作协调, 采取有力措施, 扎实做好“十二五”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地县、专业乡 (镇) 、专业村推进工作, 为建设全省现代农业大市起好步、奠好基。

二要强化科技, 打造品牌。在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和整村、整乡推进的前提下, 要把增加科技含量、抓好“三品”认证, 提高标准化水平作为提升专业县、专业村建设质量的突破口;开展市级科技人员联系专业乡县、县级科技人员联系专业村活动, 做到定点帮扶、定点指导。同时要按照创建要求, 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市场品牌, 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基地县、专业村主导产业的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项目支撑, 整体提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业村、专业基地县培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 项目建设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扶贫、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 集中投向基地县和专业村建设, 形成项目支撑合力, 整体提升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进度, 提高综合效益。

四要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要把创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机制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加快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建立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利益共享机制, 开展村企互动, 推进土地规范流转, 加快集体林权和小型水利制度改革, 健全农业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基地县、专业村发展环境, 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建设特色农业区域经济板块。

“一村一品”工程 篇10

日本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少数发达城市,造成农村区域的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据统计,自1955年开始的20年间,九州地区共有近275万人流向其他区域,落后的经济导致人口不断流失,而人口流失导致的耕地荒废使经济贫困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发展跌入谷底,为了解决家乡落后的经济问题,平松守彦于20世纪70年代中旬放弃通产省官职后回家乡任职。

1979年,平松守彦当选大分县知事,上任后,在结合过去经验与本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其在1979年底开始发展“一村一品”运动。此活动旨在将发展方向放在某村或某地区的最优资源上,对最优资源实施重点开发,把优质资源打造成品牌,使其变成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产品以复苏逐步衰退的农村经济。

平松守彦曾经来华对我国农村经济问题进行考察,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他说:“一村一品运动的实施需要依靠农民合作机构,对本地有特色的优势产品进行培养、加工、包装后才可以使产品的利润发挥到最大。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依靠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他在讲话时强调三项原则:第一,必须发展本地特色,着眼全球市场。即一定要发展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将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二,必须立足自身,不断进行创新。即必须由当地人民决定选择和发展的项目及产品,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使自己的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究竟是一个村子推出几品还是几个村子推出一品完全需要当地人民裁定,政府只需给予一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的帮助。第三,要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关系“一村一品”运动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优秀人才的带领下,“一村一品”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

2 日本“一村一品”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事实上,在平松守彦担任大分县知事前,本地已经有类似“一村一品”活动展开,首先在耕地面积仅7%左右的西部贫困地区大山町。该活动的发起人是大山町町长矢蟠治美,他在管辖该区域时发现,该地区种植水稻一年只能收一次且对地域要求较高,而梅子与板栗的产值较高、效益较好,通过对梅子和板栗的后期加工,可以使村民全年生产获利。矢蟠治美发现这一现象后,他带领当地农户开始培育梅子与栗子取代了政府鼓励的稻米种植与畜牧业,并打出了通过种植梅子与栗子脱贫致富去夏威夷旅游的口号。经过实践发现,生产梅子与栗子所带来的效益巨大,当地农户的生产热情高涨,也帮助大山町摆脱了贫困局面,其实现了当时的打出的口号。

在“一村一品”的带动下,仅有120多万人口的大分县在近20载中完成了产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飞跃,期间共发展推广了特色产品近300多种。在所有培育的产品中,有15项产品产值超过千万美元,120多项产品产值过百万美元,使大分县的人均收入于1994年骤升至27000美元。直到现在,该县的香菇、风后牛肉与卖烧酒三大特色仍然风靡日本,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经过“一村一品”运动,大分县彻底改变了原貌,由落后的贫困县发展成环境优美、经济领先的全球闻名城市。“一村一品”运动在大分县取得了超前的成就,结合其发展过程,应该从中学习以下几点:

2.1 构建产品推广平台,通过平台可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在着眼本地的基础上不断面向全球发展

日本农村人民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根据地方特色选择合适发展方向并为之奋斗,以建设美好家园和提高自身收入。实行“一村一品”的目的在于每个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或产业,展现地区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名牌,并推广至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以大分县为例,干香菇、卡勃斯酸橙、温室蜜桔、风后牛肉、麦烧酒这些产品在当地非常普通,但其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很广泛的销路,“一村一品”运动实施后,当地着重将这类土产品经过培育、包装后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大分县打造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其干香菇在2001年霸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29%,温室蜜桔占全国份额的近10%,全日本排名第四,而卡勃斯酸橙则占据了几乎100%的市场份额。除了打造出全球知名品牌外,“一村一品”帮助大分县在村、町的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大分县的大山町农协利用发展新农业培养了大批量人才,直入町通过碳酸温泉闻名世界,久住町则开展了主题为“善待地球”的建设活动。以上这类町大多只有1万左右的人口,但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它们将本地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由默默无闻的小城区一跃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

2.2 采取主动宣传的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村一品”运动并非要去发展新事物或新产业以提高经济发展,而是要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号召当地居民着重发展可以作为本地支柱的特色产品和产业。活动开始初期,大分县利用媒体对活动进行大幅宣传,并无偿向各町民众提供电视节目以提高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上世纪70年代末期,县政府将电视宣传时间免费交给市町村来策划,让各市町村自由发挥,自己制造专属的节目——我们村的骄傲。各市村町制作完成后,由县政府将各市町村制造的节目汇总、编制后组成一个联合节目——让故乡改天换地,其内容丰富多彩、主题层次鲜明。由于该宣传节目以各市町村的老百姓的真实事迹为基础,因此节目一经播出,受到广泛关注,使得平时无人问津的县电视宣传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创立“一村一品”的活动也随之宣传开来。在此基础上,县政府进一步设立了知事奖以对“一村一品”的好节目进行奖励,引起了一股各市町村争先参与和相互学习的热潮。通过宣传推广活动,群众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得“一村一品”迅速深入人心,为其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政府还开展了电视广播宣传、专题活动研讨会、特色产品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对“一村一品”活动进行大力支持与宣传。

2.3 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只有在具有优秀品质和创造力的带头人领导下,才能选择合适的产业,才能带领农户取得“一村一品”活动的成功。为此,大分县广开学堂培育人才,对“一村一品”振兴地区的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为“一村一品”运动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开办讲习班时,大分县注重理论培养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将学期定为2年制,第一年为理论教学,第二年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以夜校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为相关地区振兴的理论及技术,主要以本地区“一村一品”中的真是事迹进行教学;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学员自主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为基础。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涵盖了技术培训与营销培训等多方面知识,参加人员除了农协、农村合作社及务农生产人员外,还设有针对妇女的专门培训组织。自1983年底开始至1989年的短短几年间,大分县已经通过教育培训了各类优秀学院1700多人,他们是“一村一品”活动顺利及成功开展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大分县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首要目的,始终将培育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力的当地人才当成“一村一品”首要任务。其在活动开展伊始就明确了“通过造物造就人,通过造人造就物”的纲领,人才培养不仅提高了地区民众的思想觉悟,更重要的是为“一村一品”的推广不断添加新的力量。

2.4 在政府和农民间形成了良性的交流机制,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大分县在推行“一村一品”活动时明确规定“三个禁止”:禁止下达行政指令、禁止拿钱包办、禁止死板推行“一村一品”。此举是为了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良性交流机制,政府不干预村民的决策,为此,政府没有设立相关活动机构,没有相关的活动条例,更没有专项的活动资金,直到今天这种制度也未曾改变。政府不加干预,即“一村一品”的决策完全由当地村民作出,村民使用自己的资金来决定自己地区“一品”的发展方向,活动称为“一村一品”但不限于一村一品,“一村二品”、“两村一品”只要合适就可以发展。大分县这种遵循自主自立的做法深得民心,也是“一村一品”活动在大分县可以取得成功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村民是活动的主导因素,但不代表政府毫不参与。政府虽不参与“一村一品”的决策,但其始终致力于为村民开展“一村一品”活动提供保障服务,在产品的加工、研发及推广等多方面为村民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举例来说,大分县在活动期间创立了农业技术中心温泉热花卉研究指导中心、畜产试验场、农水产品综合指导中心、蘑菇研究指导中心、海洋水产品研究中心以及产业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技术指导机构以期为村民提供产品技术的相关指导,在日本各区域进行产品展销会并在重要城市和海外区域设立专营店和体验点以帮助村民打开市场、扩大销路,更为难得的是连县知事都亲自在相应市场中推销其特色产品,可见大分县对该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分县政府全面、周到的服务和保障为其“一村一品”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3 日本“一村一品”对我国的启示

3.1 必须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发挥品牌优势

相比日本的迅速发展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地区没有形成品牌概念,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缓慢,一定程度上使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受到阻碍,大大打击了我国农户参与和发展“一村一品”活动的热情。“一村一品”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及农产品市场的改组都有着积极作用。“一村一品”的成功和可持续化发展必须依靠农产品市场的高度信息化和农产品销路的渠道化,从我国实际出发,“一村一品”在我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品”的特色化速度较慢、品牌树立的意识十分薄弱。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应当有目的的选择特色、树立品牌并规划品牌的发展之路。众所周知,越是地方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从大分县的成功事例中可以看出,付出耕耘,必有收获,从经济落后的贫困县跨越至经济发达的世界名地,大分县群众的勤劳和智慧帮助他们实现了“山鸡变成金凤凰”的跨越。“一村一品”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发展什么样的“品”,在选择“品”时应遵循:(1)注重特色性。“品”的选择最好具有独有性,即只有在此处有在别处没有的东西,可以是土产品、产业化项目,也可选择文体社会事业,凡是具有特色性的事物都可以当作重点进行发展;(2)紧密联系市场。选择的产品需紧密联系市场,产品须有较为稳定的需求和市场,才能保证产品在激烈的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3)注重效益。在“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中,要以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准则,在品牌建设中要注重效益,在法律及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只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民收入的产品都可以尝试发展;(4)重视基础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更要对群众意愿产生足够的重视。“一村一品”的发展能够将村町的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化,产生能够代表群众意愿的机构如合作社或成立联合企业等,既可以整合相关制度和销售路径,又可以统一群众意愿,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

3.2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对“一村一品”优秀人才的培养

农村群众的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村生产水平的落后严重阻碍了“一村一品”在中国推行中的创新性,同时也对“一村一品”在中国发展中的执行力产生了较大影响。“品”是该活动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应该对“品”引起足够重视,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使产品生产过程达到高机械化、高标准化和高专业化以提高“品”的发展质量。但是我国农村农民的素质程度决定了现行的农业生产中难以实现专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技术能力较差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日本“一村一品”活动成功的经验来看,其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因此,转变农民的思想,增强农民的种植、加工及营销等综合技能,提高农户的综合素质对于“一村一品”来说意义重大。目前国内“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靠龙头企业的推动,在发展过程中起带动作用的人才主要也由龙头企业提供,从村户和地区中培养的人才少之又少,政府也未曾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户获取相关技术知识,以上现象导致农村群众中少能培养出优秀的带头人才,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日本“一村一品”的巨大成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控制支农的投入结构,适当的加大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养投入,增加农户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农民素质及专业技术得到全方位的提高。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努力转变其等待脱贫的旧想法,提高其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意识,通过农民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源建设,最终达到地区能够自我发展、自我振兴的能力。

3.3 建立政府和农户间良好的交流机制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农村长期存在土地流转不畅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政府没有发挥积极作用。长期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数次提及三农问题和“一村一品”运动,“一村一品”运动成功的重要保证就包括土地要形成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又在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因此土地流转问题也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障碍。尽管政府已经对土地流转问题展开积极的治理,但目前土地流转不畅仍是我国农村的一个基本情况。政府应该履行职责,全面推行新农村的改革,但过去的实践表现证明政府发挥的作用甚微,政府只充当了活动得提出者和推动者,因此政府必须出台更加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以实现对市场配置的调节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借鉴日本一村一品实施中政府的做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应将自身定位为小政府角色,明确工作方向,即切实做好政策导向、生产培训、营销推广、依法监管等保障性服务工作,而并非将工作重点放在具体的农业经营生产中;第二,必须严格保障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选择怎样的“品”、怎样选择应该都由民众意愿产生,必须确保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利,才可以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品”向好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也才能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摘要:日本“一村一品”的优势在于:首先,其构造了产品推广平台,通过平台可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在着眼本地的基础上不断面向全球发展。其次,采取主动宣传的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再次,注重对专业性及素质性带头人才的培养。最后,在政府和农民间形成了良性的交流机制,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我国从日本的“一村一品”活动中应该学习三点经验:一是必须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发挥品牌优势;二是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对“一村一品”优秀人才的培养;三是建立政府和农户间良好的交流机制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一村一品,日本,政府,专业人才培养,品牌

参考文献

[1]秦富.“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6.

[2]李酶.温彩虹从日本农业“一村一品”看我国农业的出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7(1).

[3]赵玮,陈军.关于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考察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698-670.

[4]常凤霞,鲁彦真,张志宇.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启示[J].新农村(黑龙江),2014(10):323-324.

[5]木耳.日本农业创新传奇—“一村一品”[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10):61-63.

[6]许孙鑫,一村一品路在何方[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24):20-21.

[7]王欲鸣.一村一品-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J].农村科技与经济,2007,18(2):64.

[8]何春红.注重创新形成特色—日本“一村一品”运动考察体会[J].市场周刊:研究理论,2012(8):33-35.

上一篇:民族文化中招贴设计下一篇:会计核算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