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2024-07-20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共10篇)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篇1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该村辖22个村民组,20个自然庄,780户家庭,户籍人口3341人,共有耕地面积6870亩,人均耕地2亩,林地面积480亩,大小塘坝27面,水域面积1500亩。

二、项目建设理由:

1、资源条件:

仁巷村有着当家塘坝张刘坝,系小二型水库,水源充足,在其下游是平坦农田,适合种植草莓和蔬菜。

2、发展产业的基础:

仁巷村有着种植草莓、蔬菜的习惯,有种植大户,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群众有种植草莓和蔬菜的强烈的愿望。

3、市场前景:

XXX乡草莓品种是“丰香”、“红颜”,这两个品种的产品口感好,色泽鲜艳,含糖度高。草莓作为营养丰富的保健性水果,已成为全年需求的消费水果,而早熟、无公害、高糖的XXX草莓因为其收获周期提前,口感较一般草莓好、个头大、色泽艳丽,含糖高度达12%,其草莓产品远销多个省、市,产口供不应求,农民收益稳定,效益显著。蔬菜品种依着豆角、莴笙和西红柿等中低端消费群体,外销到长丰、淮南等地。

三、实施方案内容:

1、项目建设地点:

定远县XXX乡仁巷村。

2、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立足仁巷村地理资源优势,坚持科学规划、连片建设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建设20亩面积20个草莓、蔬菜大棚。

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总投资3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争取滁州市交通银行支持5万元,自筹5万元。村集体占83%,其他占17%。按照投入资金比例分红。

4、项目技术措施:

(1)品种选择:草莓品种为红颜、丰香两种;蔬菜选择芹菜、莴笙、豆角、西红柿等品种。(2)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通过聘请当地的.种植大户对草莓、蔬菜生产进行技术培训,发放生产技术手册。通过网络和长丰草莓市场进行信息服务。

四、项目建设计划安排:

201X年6月,流转土地20亩;7月份平整土地和修建引水渠道、排水渠道;8月份搭建钢架大棚;9月份栽植草莓。

五、项目投入管理模式:

1、村集体资金投入模式:

村通过争取资金注入,项目建成后出租给种植大户徐孝峰和15户群众和贫困户。

2、项目运营管理模式:

大棚建设好后,出租给予大户、群众和贫困户,村集体收取租金,群众和贫困户通过产业增加收入。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

六、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每个大棚钢架、薄膜投入10000元。建成后,每个草莓大棚年产5000斤,均价为5元∕斤,毛收入为25000元,扣除人工及其它成本,纯收入为15000元,草莓大棚合计收入为300000元。蔬菜大棚每个年产值为0元,扣除人工及其它成本,纯收入为6000元,蔬菜大棚合计收入为120000元。

2、社会效益:

该项目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的优选项目,能有效解决当地养殖户集约化管理,带动村民形成产业化管理趋势,形成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同时,带领贫困户20户50人,户均年增收3000元,有利于脱贫致富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 XXX乡仁巷草莓蔬菜生产基地
项目申报单位 XXX乡仁巷村民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 杜XX
联系人及电话 周XX XXXXXXXXX
建设理由 有小型水库,水源充足;仁巷村有着种植草莓、蔬菜的习惯和技术;草莓口感好,色泽鲜艳,早熟、无公害水果;蔬菜走中低端市场,销售前景较好。
项目建设地点 xxx乡仁巷村
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项目总投资30万元,其中市专项扶贫资金20万元,其他10万元。连片建设20亩面积的20个钢架大棚,生产草莓、蔬菜。
项目建设计划 201X年6月,流转土地20亩;7月份平整土地和修建引水渠道、排水渠道;8月份搭建钢架大棚;9月份栽植草莓;201X年3月种植蔬菜。
项目投入模式 村通过产业大户注入资金,项目建成后出租大户和群众。大棚建设好后,出租给予大户和贫困户,村集体收取租金,群众和贫困户通过产业增加收入。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
经济效益 草莓纯收入15000元∕亩.年;蔬菜纯收入6000元∕亩.年
社会效益 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20户50人户均年增加收入3000元,形成产业化经济管理趋势。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篇2

一、连福镇发展基本情况

(一) 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平川各村基本实现管灌化, 山区各村人畜吃水困难得到解决, 东杨屯、南王里村成立专业合作社, 先后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大棚100个, 建成2000亩苗木齐全、品种优良的兴绿园大型苗木基地, 建成林业生态园林村10个, 形成了通道绿化75公里的绿化带和1000米的农田林网, 3000亩连片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全面完成。2.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工程, 共有30个村建设沼气池500个, 全镇还拥有20多个中型养鸡小区、养猪小区, 养殖业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新亮点。3.产业培育得到新提升, 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西杨屯村形成以忠平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核桃仁加工新产业, 年加工生产能力已达到5000吨, 幅射带动周边80多个村;通油路、通公交、通广播电视、通网络的“四通”工程全面建设完成;结合新农村建设, 全面完成北坡、化家窑、上西埜三个移民小区的工程建设。

(二) 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 全镇走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农业化、旅游产业化融合的发展道路, 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 全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煤焦支柱产业在确保安全投入的同时, 改革采煤方法, 引进先进技术, 规模能力不断壮大, 煤矿产能达420万吨;焦化企业实现机焦化, 并形成了焦炭、焦油、化工产品、煤气发电系列化生产, 新上了两个大型项目:投资18个亿的昌盛公司20万吨/年焦油馏分加氢生产清洁燃料油项目和顺达公司投资1.8亿元10万吨石墨电极项目进展顺利。以民生为重, 工业经济和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投资4亿元在东湖龙村建设22万伏变电站项目工程, 目前土建工程全部结束, 引进的关子岭村省电力公司风力发电项目和木壁村省看守所兴建劳教人员基地项目全面启动。由路鑫公司投资的天峻山旅游开发工程项目, 现已按照清华大学设计组制定的总体规划, 完成景区旅游路测绘工作。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一)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产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为主线, 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 强化品质, 以核桃加工企业为龙头, 带动并壮大核桃经济林发展, 拓展发展空间, 完善发展机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 发展目标及任务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基地, 是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农业新市的力量之举, 更是一项增绿与增收并举、兴林与富民结合的利民惠民工程。到2015年, 用三年时间全镇集中连片新发展核桃经济林2万亩 (2013年4000亩, 2014年5000亩, 2015年6000亩) , 到2016年实现新植核桃全面挂果, 到2020年, 全镇核桃年产量将达到1600吨, 实现农民人均增收达千元。

三、主要措施

(一) 完善“一村一品”的配套基础设施

一是储备充足的土地资源。由于多年来地下资源不断开采, 导致地面塌陷, 房屋裂缝, 耕地无法耕种, 无人耕种。现有5个村进行了迁村移民, 正在协调及筹建搬迁的有5个村。迁村移民工程的不断推进, 使山区土地弃耕逐年增加, 为造林绿化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二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5年, 全镇将配套打井10眼, 新建蓄水池15个, 铺设防渗管道17000米, 修建水渠6000米, 确保干果经济林得到充足灌溉, 保证栽植成果。

(二) 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体系

一是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与建设。继续落实以西杨屯村忠平食品有限公司及其他核桃加工大户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市场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核桃仁流通。二是围绕龙头企业抓好产业基地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产销关系,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 实现种加销一体化。

(三) 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抽调镇林业技术干部, 开展驻村包抓活动, 要按照科技指导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的要求, 切实搞好技术指导与服务;聘请专家定期到示范村调研, 为示范村提供技术指导, 解决经济林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根据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要求, 由镇林业指导站、龙头企业及示范村合作实施, 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二是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围绕“一村一品”, 以实用技术、现代林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等为重点, 定期深入开展农村干部和农户技术培训, 到2015年, 使每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农民都接受过专业、系统、规范的技能培训, 都有较高水平的技术骨干, 从业农户家家都有技术明白人。

(四) 建立“一村一品”资金投入体系

乡镇“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篇3

一、发展规划

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技术支持等途径,力争到XXXX年底止,全镇发放来料加工费达到9000万元,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壮大到100人(含一级、二级经纪人)。通过对“来料加工优秀经纪人”、 “来料加工领头人”和“来料加工专业村”等的评选,培养出一批加工规模大、货源稳定、发放面广、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建设有一批通过发展来料加工促进本村富余劳动力和闲散人员就业的经纪人多、从业人员多的专业村。

二、工作措施

(一)摸清底子,掌握基本情况。

对全镇所有来料加工经纪人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发放加工费数额将经纪人分为A、B、C、D等类别,具体划分为:A类经纪人—年发放加工费50万元以下;B类经纪人—年发放加工费50万元至100万元;C类经纪人—年发放加工费100万元至200万元;D类经纪人—年发放加工费200万元以上。加工费发放数额的认定为:一级经纪人以发货方提供的加工费发放清单为准,二级经纪人以一级经纪人发放工资单、并提供村委会出具证明为准。镇党委政府将针对不同类别的经纪人采取不同的鼓励扶持措施。

(二)分类指导,积极壮大规模。

要充分运用报纸、宣传单、户外电子屏、广播等方式,深入宣传市、镇、村三级对来料加工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我镇来料加工协会的作用,以“三活动一制度”的开展为深入推进特色加工专业村创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创业就业队伍。

1、开展来料来样加工大比武活动。组织全镇各来料加工者开展来料加工技能大比武、创意作品展、技能培训、加工点观摩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来料加工业的热情。

2、开展来料加工培训活动。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集中授课、加工基地实习、外出学习、入户指导等形式,开展来料加工实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赴义乌考察、举行座谈会等形式,对经纪人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经纪人的执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300人次。

3、开展来料加工典型评选活动。每年10月份针对上一年度的来料加工情况进行调查汇总,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定期对经纪人的加工费发放量进行公示,评选出一批发展速度快、整体规模大、新进力量足的“来料加工优秀经纪人”、和组织发动有力的“来料加工专业村”。到XXXX年底评选出一批规模大、影响力深的“来料加工领头人”。

4、制定出台来料加工奖励扶持制度。要挖掘来料加工潜在资源,调动民众参与来料加工的积极性,培育新增来料加工经纪人。对新增经纪人和评选出的三类先进给予相应的奖励政策。

5、发挥协会组织力量。来料加工协会要积极关注市场走向、货源变动、扶持政策等,为遇到困难的会员提供帮助,为有意向加入来料加工队伍的潜在经纪人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

三、扶持政策

来料加工的扶持政策根据行业特色,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通过评比先进,将资金补助给经纪人和集体组织。

1、评比项目

来料加工优秀经纪人、来料加工领头人、来料加工专业村和其他奖励。

2、申报时间

来料加工经纪人申报要求:每月的25日为申报时间(节假日除外),一级经纪人凭发货方提供的加工费发放单、汇款证明等材料为准,二级经纪人以一级经纪人发放工资单、并提供村委会出具证明为准。申报来料加工专业村须填报相关申报表交镇妇联。

3、评比条件

(1)来料加工优秀经纪人评选要求:A、B类经纪人,年发放加工费与前一年相比增加幅度达到40%;C、D类经纪人,年发放加工费与前一年相比增加幅度达到20%;当年发展二级经纪人数量达到5个,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名额5名。

(2)来料加工领头人评选要求:到XXXX年止,达到D类经纪人标准或三年来的加工费发放数额增幅超过100%,并要求其下发展的二级经纪人数量超过8个;无来料加工经济纠纷,无不良诚信记录;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较好地带动周围群众参与来料加工的经纪人,评选名额5名。

(3)来料加工专业村评选要求:组织发动有力,有具体发展来料加工措施,对本村来料加工有奖励扶持政策;村内常年在家人员中有60%以上从事来料加工且发放给从业人员的年来料加工费人均4000元以上的村;C、D类经纪人数量超过5个或新增经纪人数量超过5个;无来料加工经济纠纷,无虚假信息宣传,村内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加工人员无不良诚信记录;全年开展来料来样加工经纪人培训、学习活动不少于两次。

(4)、其他奖励:对于当年新增经纪人,其规模达到B类经纪人标准的(包含B类)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本镇来料来样加工协会,每年根据工作开展是否有力、活动组织是否到位等情况,给予奖励。

3、奖励额度

(1)来料加工优秀经纪人每人给予2000元奖励;来料加工领头人每人给予3000元奖励;来料加工专业村每村给予5000元奖励。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篇4

固原市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作者:汪登权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摘要:摘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村一品工程是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整体转变、提升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一村一品主要做法取得的成就

一、主要做法

1.抓龙头,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2011年全市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34家、市级49家。涉及马铃薯产业33家(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1家)、草畜产业13家(自治区级7家、市级6家)、粮油加工8家(自治区级3家、市级5家)、中药材加工5家(自治区级4家、市级1家)、酒类加工5家(自治区级1家,市级4家)、果品加工2家(均为自治区级)、花卉生产2家(均为自治区级)、蔬菜生产保鲜加工3家(自治区级2家,市级1家)、农产品批发市场2家(均为自治区级)、其它11家(全部为市级)。有1家涉农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2家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

2.抓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充分利用“百万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培训工程以及科技三下乡、科技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基本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广实用增产增效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自2004年以来,全市平均每年组织各类农民技能培训3万人次。通过培训,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推广应用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5%以上,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抓招商,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由于固原市财力不足,企业融资困难。因此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是我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几年,我市先后引进明德中药饮片有限

公司、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圆养殖有限公司、绿鲜果蔬有限公司、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雨润集团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的推动了我市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如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方式,以500元/亩.年的租金共租赁耕地6200亩,建立兴隆、玉桥、东坡、西坪、马昌5个蔬菜生产基地和牟荣1个育苗中心,带动5个乡镇16个行政村千户以上的农民种植蔬菜2万亩以上,解决了3000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基地区及辐射区域的人均纯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与基地区外农户相比,人均纯收入提高20个百分点。江苏雨润集团计划投资11.4亿元,在彭阳县古城镇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和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项目建设占地2000亩,分两期建设雨润集团彭阳产业园。一期工程主要投资2.5亿元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6亿元建设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其中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已建成仓库台架和待宰间基础,屠宰车间、食堂、浴室、门房、锅炉房及宿舍楼三层封顶,计划年底建成综合办公区、屠宰加工区、冷库等工程,完成屠宰设备、制冷系统安装,明年元月底试产;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已签订协议,即将动工建设。二期工程主要建设1万头肉牛育肥养殖项目,8万套种鸡养殖项目,3000万只鸡生产加工项目。该园区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约27亿元,利税约2.5亿元,解决就业近3000人。

虽然固原市在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中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一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识还不到位;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区域布局分散;三是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培育不够;四是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五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人才强村、企业带村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成效

1.主导产业特色突出

草畜、马铃薯是固原市两大支柱产业,84个专业村中,肉牛专业养殖村38个,占

45.2%;马铃薯专业村11个,占13.1%;两大支柱产业专业村占整个专业村近60%的份额。围绕肉牛、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201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78.0万头,新发展5头以上养牛户6130户,5头以上养牛户累计达到1万户。建成103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农民人均草畜业纯收入达到500元。2010年全市完成马铃薯播种面积218.6万亩,建立了一批50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县级示范点和1000亩以上乡级示范点,完成示范工程100万亩。示范区单产提高15%以上,增效20%以上,带动全市马铃薯提质增效。马铃薯提供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0元,比2009年的360元增加120元,增长33.3%。

2.产业覆盖面越来越宽

一村一品由以肉牛和马铃薯为主向蔬菜瓜果、肉鸡、生猪、枸杞、葵花、中药材、苗木,农产品加工、运销等领域拓展。全市除肉牛、马铃薯49个专业村外,蔬菜瓜果类17个(辣椒

7个、食用菌1个、西芹2个、胡萝卜1个、番茄1个、西瓜1个、时令蔬菜4个)、玉米2个、肉鸡2个、葵花1个、枸杞2个、中药材1个、生猪1个、苗木6个、农产品运销2个、农产品加工1个。

3.产业层次逐步提升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6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中,3个马铃薯专业乡镇种植面积24.338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11.1%;有4个乡镇获得商标注册,6个乡镇全部通过无公害认证,2个通过绿色认证,1个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4.产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6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329户、从业人员59406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69.4%、69.5%;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9347万元、43398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8.1%、4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3.7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6.5元。8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281户、从业人员69292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77.4%、76.9%;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536.6万元、49021.8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63.2%、5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4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97%。

5.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

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经贸物流体系建设、市场营销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培育产品名牌,积极开拓市场

一村一品开会通知 篇5

关于召开2011“一村一品”

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县(市、区、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处)、各有关乡(镇)、村:

为学习贯彻2011全省引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通报2010“一村一品”工作的项目资金检查验收情况,交流经验,推进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九江市2011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1年5月6日(星期五)下午18时前报到

2011年5月7日开会,会期一天

二、会议内容

1、传达省有关会议精神。

2、交流“一村一品”工作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等。

3、总结、通报2010“一村一品”工作项目资金检查验收情况。

4、研讨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动态调整方案

三、参会人员

1、各县(市、区、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处)负责或分管“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或干部1名。

2、部分已申报2011年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试点村所在行政村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1名。

3、省级“一村一品”示范点负责人。

4、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负责人。

5、2010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试点村负责人。

6、有关乡、镇分管领导。

四、会议地点

九江市交通宾馆(九江市浔阳东路99号,宾馆电话:***)。

五、几点要求

1、请各县(市、区、山)人事保局(处)做好辖区内各与会代表通知、回执、报名等组织工作。

2、与会对象需缴纳食宿费每人220元(不住宿者110元),往返车费自理。

3、5月7日8:30准时开会。联系人:黄志和(***)联系电话:8563477 传真:856347 湖口县6人 县局 付垅乡 凰山村 武山镇 埠堰村

附件:

参会人员回执表

嘉祥镇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一村一品”工程,问题,对策,山东嘉祥,嘉祥镇

近年来, 嘉祥县嘉祥镇以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积极引导“全面创业”, 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有效地带动了镇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全面激活了全镇农村经济, 使养殖加工、市场建设、吊装运输、煤碳、服装经营等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 农民收益明显提高, 但在工程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介绍如下。

1 嘉祥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自然基础

“一村一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促进现代化农业迅猛发展的新型模式。它是以村居为区域单元, 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 通过“一户带多户, 多户带全村, 一村带多村, 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思路, 培育形成特色产品业为中心链的产业集群,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城区中心驻地, 嘉祥镇具有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独特优势。

1.1 区域优势

嘉祥镇地处城区, 交通便利, 传统农业基础牢固, 新兴加工产业发展迅速, 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发展“一村一品”的环境条件优越。

1.2 产业优势

全镇已形成以郑庄为中心的大蒜、大葱种植区;以李楼、邱庄、毛李庄为主的无公害瓜菜种植区;以黄李河沟、满庄为中心的城郊反季蔬菜种植区;以北石庄、何庙、上王庄为中心的小麦菠菜满幅种植区等四大特色种植区。规划建设了新河钢管、挂车生产、纺织手套、石雕石材、物流市场等特色产业。

2 嘉祥镇“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现状

嘉祥镇辖45个村 (居) , 人口4.5万人。目前, 全镇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20个, 其中蔬菜类专业村10个, 畜禽养殖加工专业村3个, 市场规模建设村3个, 吊装运输规模村2个, 主要形成了五大产业: (1) 蔬菜产业。以护山、章山、满庄等7个村为主的城郊蔬菜种植区已成为城郊蔬菜供应基地, 带动农业就业人员700余人, 实现收入100万元。 (2) 吊装运输业。以孙山头、徐庄为主的吊装运输业已形成规模。其中孙山头现有农户353户, 人口1 560人, 吊装运输户220户, 从业人员460人, 分别占全村户数、人口的62.3%、29.5%, 2009年营业收入1 160万元, 实现利润850万元;徐庄现有农户154户, 人口560人, 吊装运输户92户, 从业人员193人, 分别占全村户数、人口的59.7%、34.5%, 2009年营业收入635万元。 (3) 市场建设。现有护山果蔬市场、西关农贸市场及东关百货副食钢材批发市场, 三大市场共安排经营户870户, 从业人员1 884人,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4) 鹌鹑养殖加工业, 全镇饲养专业村发展到18个, 专业户800户, 规模养殖场8处, 建设规模养殖小区25处, 郑庄蛋鸡、护山肉鸡、陈庄肉鸭、李楼鹌鹑等都已形成一定规模。 (5) 石雕加工业。石雕城内企业发展到82家, 从业人员达到5 000余人, 年产值超过3亿元。

3 嘉祥镇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较小, 深加工能力偏低

一是在局部区域、部分产业中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但与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农产品粗放生产, 深加工能力偏低。“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 生产聚集度不高, 主导产品链条短, 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 基地带动能力弱, 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1,2,3]。

3.2 发展氛围不浓, 资金投入不足

“一村一品”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自发状态, 部分村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 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建设水平。

3.3 农户品牌意识薄弱, 农产品增值空间较小

“一村一品”专业村的主导产品规模总体不大, 农产品品牌效益难以体现, 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果蔬加工、鹌鹑养殖加工大部分都是在嘉祥县境内销售, 并形成品牌, 没有走向大市场, 影响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3.4 中介组织作用有待提高, 科技作用带动能力亟待提高

在“一村一品”建设过程中, 农业专业化组织程度低, 尚未形成大范围规模经营, 个体农户经营效益低、风险高。现有的农民专业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发展依靠专业户、依靠龙头企业的多, 与农民关系松散, 带动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农户带动能力作用的发挥, 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 科技兴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技创新和应用对增产增效提高品质的作用不明显。

4 嘉祥镇“一村一品”工程发展对策

4.1 完善发展规划,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就是通过政策引导, 积极推进区域规模经营, 实现传统小农户生产向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 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互助合作, 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拓宽发展思路, 开拓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 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加强引导、扶持力度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的有效途径[4]。突出专业招商,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使其做大做强。注重引进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并且把引资与引企有机结合, 突出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提高竞争力, 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4.3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服务体系, 以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重点, 建立“一村一品”科技支撑体系。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有效整合各种培训教育资源,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

4.4 培育市场主体, 着重发展农村专业化组织

把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在突出位置, 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6,7]。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联结, 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实现产、销一体化,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曦.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农业经济, 2010 (10) :24-25.

[2]李德新.做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J].山西政报, 2010 (19) :51-52.

[3]郑宝春.辉南县石道河镇发展特色产业[J].农村科学实验, 2010 (10) :6.

[4]张岩峰.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保定市特色农业发展为例[J].时代经贸, 2010 (18) :147.

[5]肖翠华.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J].四川农场, 2010 (3) :18-22.

[6]郭渊.商南县五项举措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J].陕西林业, 2010 (4) :45.

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篇7

蚕桑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初步形成一个现代农业园区。

池淮镇寺坞村距代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交通便利。该村地处山区,十里干滩,常年水源不足,大片土地种田缺水,产量低。全村总户数为320户,有236户从事养蚕业,占全村农户数的比例是74%;1075口人,农业劳动力590人,耕地面积1400亩,20XX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 9443 元,高出本县人均收入8583元的10%。全村农业经营收入371万元,其中蚕桑收入为267.8万元,占农业经营收入的72%。

全村桑园面积连片种植有880亩,桑园基本集中连片。20XX年饲养蚕种1800张,生产蚕茧76.5吨,蚕桑产值267.8万元,占农业经营收入的72%。在充分发挥蚕桑优势,不断壮大蚕桑养殖产业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向养殖、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0XX年10月,村两委班子抓住农业对口项目建设的契机,通过召开动员会、观摩学习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扶持政策、蚕桑生产形势、经济效益、适用技术等方面知识,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调动和吸引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20XX年12月注册成立了“开化县绿洲蚕桑专业合作社”,90%以上的养蚕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合作社在技术指导、物资供应、蚕茧收购上为农户开展服务,并与农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合作社成立后,为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园和堤升“一村一品”蚕桑产业环境,更好地发展蚕桑生产,村两委班子和本村绿洲蚕桑专业合作社组织养蚕大户外出学习养蚕先进技术和推广“一村一品”经验,通过聘请特产局专家进行讲座,宣传“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村营造发展氛围,增强全村人民的发展意识。在重点抓好一批养蚕大户“一村一品”示范户建设的同时,按照“高目标引领、强措施推进、高效率落实”的思路,对全村的所有农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突出蚕桑养殖产业建设,形成“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蚕桑生产标准要求,推行园区统一连片规划种桑,全村880亩桑园,集中连片的达到85%以上。基本消除了粮桑混种造成的农药中毒现象。二是统一推广新品种。20XX年,寺坞村开始推广最新一代雄蚕新品种,到20XX年,实现全年饲养雄蚕新品种,实现了蚕品种的更新换代。三是统一推广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化的桑园主要病虫害是桑螟,且主要危害是第三代。为此,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在7月下旬,开展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桑螟发生率比去年下降了45%。四是统一规划建设小蚕共育室,组织小蚕共育。20XX年,新建改建小蚕共育室750平方米,组织小蚕共育625张。

我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产业发展方向,取得可喜成效。20XX年饲养蚕种1700张,生产蚕茧76.5吨,蚕桑产值267.8万元。236户养蚕,养蚕户占总户数的73.8%。蚕桑收入占农业经营收入的72%。养蚕户户均蚕桑收入达11345元。我村在充分发蚕桑优势,不断壮大蚕桑养殖产业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向养殖、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村“一村一品”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已成为寺坞村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 篇8

夺印村位于河曲县前川乡东部,属于晋西北黄土高原边缘山区,总面积12022.62亩,常住人口101户,380人,全村有劳动力11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49人,外出劳动力68人;总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常用耕地1741亩,临时性耕地959亩,适合耕种糜子、马铃薯、玉米、谷子、黑豆等耐旱农作物,花果树以海红果、沙果为主,荒沟荒坡面积大,宜于发展畜牧业;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0.39吨,经济总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33元。

农牧业一直是夺印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山区农民平常所食用粮食多,瓜果蔬菜少,对营养需求更大,因此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增加粮食和蔬菜的增收是我们规划的关键。发展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主导产业开发的载体,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夺印村“十一五”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突破口,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

业项目建设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发展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我们村之所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主导产业,主要是持之以恒的抓产业。当一个产业被确定为主导产业后,就一定要一年接着一年抓,并且要向着“一村一品”的目标干,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最终才能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还要走民主决策的道路。我们把创先争优和“四议两公开”融入村干部的具体工作实践,村里的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村党支部、村委会采取大家事,大家办的方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参观考察、示范带动,使老百姓真正从心底接受发展种养殖产业。抓好班子建设。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使村民能够脱贫致富,多次找乡里、县里有关部门汇报,邀请有关专家到村里调查研究,从而选准项目,制定发展计划。在种植微型薯和大棚蔬菜上从市、蔬菜局聘请技术人员,对大棚种植过程中的种种技术难题进行讲解,定期进行农业专家下乡服务活动。着力提高种植户技术普及率、到位率和规范化种植水平,使种植户把学到的技术知识真正用到种植实践中,为粮食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搞好科技服务。在工作上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的顺外村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协调。

(二)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利用各类媒体,广

泛开展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及典型经验的宣传。要在本村醒目位置树立1-2块宣传一村一品的永久性标语墙,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发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三)三轮驱动,科技支撑。要侧重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市场服务体系三轮驱动。要有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产业向区域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主导产业突破发展。坚持用一户带多户,用一片带动一个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最终形成特色产品和产业集群。要建立产业信息服务站点,通过配备电脑和信息员,真正建成连通全国、功能完善的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一村一品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各部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发挥整体合力,为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采取政策扶持,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档次的质量,创出品牌,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十二五末实现农民纯收入达到5000元,实全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观。

三峡库区一村一品战略发展探析 篇9

海螺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东南部,海拔420~500m,全村幅员面积4.82 km2,耕地228.5 hm2,常年耕地123.9 hm2,全村有898户,3 213人。海螺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榨菜等。本项目通过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支撑,自主创新与引进筛选相结合,推进该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研制标准化配套栽培技术并示范推广,加快推进了农业科技入户,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1 主导品种的筛选

1.1 大春作物筛选与示范情况

2007年,选取水稻(8个)、玉米(6个)、甘薯(4个)共18个作物新品种,其中10个为自育品种,在基地进行了比较筛选试验,水稻新品种万优2号、川农优528、新组合1007A/R1005,玉米新品种辽单26、三峡玉1号和甘薯新品种万薯34、万薯7号表现突出,比对当地推广品种增产

14.9%~24.5%。

2008年,将筛选出的新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示范。为了搞好示范对农户采用免费提供种子及栽培技术,并给予适当肥料补助等措施,示范面积26 hm2,核心示范面积3.3 hm2。经测产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增产5%~10%,核心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增产达5%~25%,取得了较好收益,深受农户好评。

1.2 小春作物筛选与示范情况

2008年小春示范面积共8.7 hm2,品种为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自育的万油23和小麦04-843,呈现产量高、效果好、影响带动大的特点。万油23杂交油菜示范片产量达3 137.6kg/hm2,比对照增产32.9%;小麦04-843示范片产量达4 511.3 kg/hm2,比对照增产30.7%。

1.3 榨菜、雪里蕻等加工型蔬菜筛选与示范情况

2007年,共引进96154-5A×92118、96118-3A×92122、96050-2A×92118、永安小叶、草腰子、小花叶、涪杂二号、涪杂三号等14个榨菜新品种在基地进行适应性、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试验[5]。结果表明,涪杂二号和96154-5A×92118表现突出,其中96154-5A×92118产量30.3 t/hm2,较对照增产39.85%,居第1位。田间表现较抗病毒病,其发病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病情指数低于对照;茎叶比略高于对照,其余性状与对照相当。

2008年,组织了雪里蕻栽培示范29.3 hm2,其中标准化栽培示范2 hm2,平均产量66.7 t/hm2,产值21 354.75元/hm2,比种植普通粮食作物增收7 800元/hm2以上。同时还进行了榨菜(品种96154-5A×92118)示范种植88.1 hm2,其中标准化示范面积14 hm2,大面积生产产量为22.2 t/hm2,产值7 992元/hm2。

通过2007—2008年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一村一品”主导产品4个,即大春粮食作物水稻、玉米为主,搭配早熟甘薯,小春以榨菜、雪里蕻为主搭配小麦、油菜。主要品种可以选择水稻优质高产川农优528、万优2号,玉米三峡玉1号、辽单26,甘薯优质食饲兼用型万薯7号和高淀粉万薯34、雪里蕻04-6、榨菜涪杂二号和96154-5A×92118。

2 高产增收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

结合龙沙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分别在稻田、旱地开展不同种植模式研究。

2.1 稻田种植模式研究

一是水稻+雪里蕻。大春种植优质高产水稻,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雪里蕻。通过测产,水稻产量为9 t/hm2,雪里蕻产量最高可达83 658 kg/hm2,平均产量为65 233.5 kg/hm2,稻谷按1.9元/kg、雪里蕻合同收购价0.32元/kg计算,平均产值可达37 974.72元/hm2。二是水稻+榨菜。大春种植优质高产水稻,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榨菜,通过测产,水稻平均产量为9 t/hm2,榨菜平均产量为22.2 t/hm2,稻谷按1.90元/kg,榨菜按合同收购价0.36元/kg,年产值为25 092元/hm2。三是水稻制种+雪里蕻。大春生产优质高产水稻种子,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雪里蕻,水稻种子产量可达4.5 t/hm2,雪里蕻平均产量为65 233.5 kg/hm2,水稻种子按合同7.6元/kg,雪里蕻合同收购价0.32元/kg计算,产值可达55 074.72元/hm2。四是水稻制种+榨菜。大春生产优质高产水稻种子,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榨菜,水稻种子产量达4.5 t/hm2,榨菜平均产量为22.2 t/hm2,水稻种子按7.60元/kg,榨菜按合同收购价0.36元/kg,年产值为42 192元/hm2。

2.2 旱地种植模式研究

一是玉米(+甘薯)+雪里蕻。大春种植玉米并间种甘薯,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雪里蕻,玉米产量可达6 t/hm2、甘薯产量32.3 t/hm2,雪里蕻平均产量为65 233.5 kg/hm2。玉米按1.6元/kg,甘薯按0.30元/kg,雪里蕻合同收购价0.32元/kg计算,产值可达40 149.72元/hm2。二是玉米(+甘薯)+榨菜。大春种植玉米并间种甘薯,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榨菜,玉米产量可达6 t/hm2,甘薯32.3 t/hm2,榨菜平均产量为22.2 t/hm2。玉米按1.6元/kg,甘薯按0.30元/kg,榨菜合同收购价0.36元/kg计算,产值可达27 267元/hm2。三是甘薯(食用)+榨菜。大春净种早熟食用优质甘薯,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榨菜,甘薯产量平均为43.35 t/hm2,榨菜产量平均为22.2 t/hm2。甘薯按合同收购价0.60元/kg,榨菜合同收购价0.36元/kg计算,产值可达34 002元/hm2。四是甘薯(食用)+雪里蕻。大春净种早熟食用优质甘薯,收获后种植加工型蔬菜雪里蕻,甘薯平均产量为43.35 t/hm2,雪里蕻产量平均为65 233.5kg/hm2。甘薯按合同收购价0.60元/kg,雪里蕻合同收购价0.32元/kg计算,产值可达46 884.72元/hm2。

3 原料基地建设

在龙沙镇推广筛选的涪杂2号、96154-5A×92118榨菜新品种,共计1 566.7 hm2,比常规品种永安小叶增收4 224kg/hm2,增产19.4%,优等品提高22.5%。引进筛选的雪里蕻04-6,共计150.7 hm2,平均产量为48 855 kg/hm2,比常规加工型榨菜品种永安小叶增产值8 973.6元/hm2。这些镇乡农民种植加工型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成为重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的主要生产基地。

同时,通过试验、示范,成功生产出了优良的杂交水稻种子,重庆三峡农科所种子开发公司已将龙沙作为种子生产基地和鲜食甘薯原料生产基地;天圣药业有限公司也将龙沙作为高淀粉甘薯原料生产基地。

4 创新点

4.1 技术推广组织创新

创建以“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团队+协会+专业大户”为支撑的技术服务模式,彰显了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了库区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执行期间项目组选派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名到龙沙挂职做科技副镇长、3名做科技特派员;培育榨菜产业协会、加工型蔬菜种植大户。

4.2 技术推广方式创新

主要是为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采用了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同步进行;示范基地辅以适当配套农资,实现技术物资配套;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咨询,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引导土地流转到种植业重专户,选择对路品种和技术,实施技术集成增收。

4.3 技术推广模式创新

“公司+基地+科技+农户(重专大户)”的产业经营良性互动,科技部门与企业协作,推进物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项目在技术集成和主导产品筛选过程中,注重与示范推广后主导产品的收购企业协作。项目组筛选适合项目区种植的主导产品榨菜、雪里蕻、万薯7号甘薯和杂交水稻种子,均由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重庆市鱼泉榨菜(集团)公司和万州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重庆三峡农科所种子开发公司“订单”收购,既转化了科技成果,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5 结语

该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优势,结合库区产业发展状况,在万州区龙沙镇筛选了适宜当地发展的4种主导作物8个良种(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5个),并进行了适度规模的试验示范。

该项目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为科技兴农提供了助力。本研究示范中形成的“主导品种特色鲜明、多品种复合”的种植模式,“以专业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多龙头协同”的产业化组织模式,“科技特派员团队支持与政府支持结合”的配套服务模式,对通过集成技术创新解决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进程中的实践难题,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鲜经验。对三峡库区粮食主产地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极大地丰富了“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海清.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6):14-16.

[2]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3]曹军会,贾军战.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5-27.

[4]顾海,景鑫亮.“一村一品”建设与食品安全[J].唯实,2008(6):89-92.

岭头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篇10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岭头村位于大东沟镇东部,陵(川)沁(水)公路15公里处,全村共有422户,144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917人,耕地面积18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各种豆类,现有小麦1480亩,回茬豆类1036亩,玉米、谷子350亩,年产粮食870吨,人均收入7240元。2004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先后进行了“户户通”工程的铺设和自来水管道的安装,大大的提高了支部和村委班子的感召力、凝聚力,也进一步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岭头村具有良好的生态,肥沃的土地,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加上远离工矿的自然环境,由此造就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绿鑫园养殖合作社、食仓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投资960万元建成3600平方米的谷丰杂粮加工厂一座,形成杂粮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链产业,招收加工销售人员150余人,也就是说使150余闲散农民年收入达到一万余元,间接带动本村380户农民增收,使该村人均收入2008年的4680元增至现在的7240元。而随着参与农户由原来的50户增至现在的380户,200多人变成现在的1100多人,合作社的收入也有原来的180元达到了现在的420万元,并逐渐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打入了市场。在2004年注册了“谷丰”这一商标后,又制定了规格不同的几种包装,请人设计并在包装上印上了合作社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产品执行标准、食用方法、贮存注意事项等,统一了产品标准。销售品牌得到统一,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岭头村之所以能把“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做大做强,离不开宋建普等人的努力。早在2005年宋建普等人就对全村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多年来农户大都以自种自卖为主,销售成本高、售价低、规模小,形不成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由此想到了成立一个合作社,把自己的耕地和其他人的闲置土地整合起来,把种田能手联合起来,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片市场。

1、加强宣传,扩大种植规模。为便于管理,指导和服务,采用土地合理流转等方式,将社员种植杂粮的土地集中起来。使合作社连片优质生产基地达到1400亩,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首先以合作社为依托,邀请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省农业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播种、除草、中耕、施肥、收获实行统一而严格的要求。在品种上,统一从省农科院购进“晋谷21号”,使亩产从原来的500斤增加到700斤。推广使用沼渣沼液,严格控制化肥用量。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进村,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播种、收获统一进行,生长期得到有效保障,防止品种混杂,保证质量统一。2010年“谷丰”杂粮加工厂收购销售杂粮7000吨,带动了本村及周边500余农户。

3、加工过程严格控制。在整个杂粮的加工过程中,保证干净、卫生、营养成分的保留。可要想让“谷丰”杂粮这一品牌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在还面临以下问题:

1、水利设施不到位。虽然杂粮种植现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因为没有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就不能进行浇灌,所以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民的收益不够稳定。像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雨水极少,各种作物的产量极低,农民的收益受到了极大损失。

2、杂粮加工厂厂房不够,规模偏小。因资金有限,所以对厂房的投资力度不够,加工规模还需扩大。如收获季节,因厂房限制,不能大幅度收购,严重制约了生产销售。

3、销售区域有限。虽然“谷丰”杂粮已形成品牌,但因为还不是名牌,销售区域仅限于

北方地区,这就限制了销售的数量,从而影响了种植的产量。

三、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引进资金,在种植区投入水利设施,干旱季节及时进行浇灌,不再靠天吃饭,稳定农民的收益。

2、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名牌意识,利用合作社销售网络,树立“谷丰”这一名牌,鼓励自己的销售人员走出去,创出我们的销售渠道,减少市场对我们的制约。

3、扩大谷丰杂粮加工厂的加工规模,加大力度解决本村及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2015年将社员规模扩大到1000户以上,杂粮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加工人员增至400余人,进而直接解决4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

4提高加工能力。投资300万元,购置先进的加工设备,扩大生产加工车间,加工能力扩大到年产20000吨。

5、增加产品种类,开发各种系列杂粮。

上一篇:第一单元塑造自我下一篇:重点实验室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