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2024-12-03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精选4篇)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篇1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甘泉县人民政府

(2009年9月 日)

甘泉县辖3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17个村委会,2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2万,其中农业人口5.75万。县域总面积2300.7平方公里。有耕地32.5万亩,其中川台地9.8万亩,是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份。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按照“菜畜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坚持把大棚蔬菜业和畜禽养殖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退耕还林的首选产业和决战产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动、能人积极带动、农民自觉行动的一村一品浓厚氛围。2008年我县被评为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一村一品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一村一品省、市级示范点个、专业村个、专业户户,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元,一村一品成为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坚持因地制宜,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针对农村经济无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缓

慢等诸多问题,我县从2003年起,从甘泉地处延安近郊,交通便捷、水源丰富、土地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优势出发,通过研究论证和总结县内外成功经验,确立了“菜畜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按照“一村一品” 的经营模式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 的区域布局规划,在210国道、甘志路沿线的川道地建设蔬菜产业带,在沿线拐沟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专业村、专业户。明确规定,每村70%的农户拥有一项产业、每户收入的70%来源于主导产业,每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在加快专业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分析、村民讨论、村委会把关、农业局审核、农村工作指挥部审定等层层把关的方式,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定位,制定下发了《甘泉县实施“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发展规划》和《甘泉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的安排意见》,将全县具有产业基础的114个村,分类确定为10个示范村,61个推进村,43个发展村,计划到2015年使全县114个村全部达到示范村建设标准。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0646座,菜田总面积达到2.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7.8万头,鸡饲养量130万只。初步建成城关镇黄瓜、高哨乡辣椒、下寺湾镇番茄、桥镇乡无刺黄瓜、东沟乡小番茄、道镇西甜瓜、劳山乡养鸡等7个一乡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共规划建设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43个,畜禽养殖示范村61个。先后建成姚店、关家沟、安家坪、雷家沟、六里峁、甄家湾、芦庄等“一村一品”示范村

17个,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日趋明朗,特色产品效益日渐明显。

二、突出科技作用,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县始终把科技投入放在提升菜畜产业效益的突出位置,注重科技的带动作用。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蔬菜生产先后引进和推广了美国、以色列、荷兰、台湾等地优良瓜菜品种9大类48个,瓜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推广应用了工厂化育苗、嫁接栽培、配方施肥、全地膜覆盖、节水滴灌、双膜保温、生物反应堆等生产技术,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特别是2007年通过学习辽宁海城大棚蔬菜生产经验,在全县大力推广“海城模式”示范棚生产技术,收到了显著的生产成效。全县“海城模式”示范棚棚均蔬菜产量达到9800公斤,是普通日光温室棚均产量的1.93倍,棚均收入达到17800元,较全县普通大棚棚均收入高出5666元,其中单棚最高收入达到了

2.81万元,实现了日光温室蔬菜产量、效益双翻番。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全面推广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等现代养殖技术,实现了科学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县良种仔猪繁育能力达到8万头,仔鸡繁育能力达到300万只,猪、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畜禽良种供应基地雏形初步显现。二是强化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多次组

织相关人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开阔思路,更新观念。聘请国家级蔬菜专家、西北农林大学教授邹志荣为甘泉县蔬菜产业发展顾问,聘请市农科所高级园艺师白登峰等指导我县产业发展、人员培训。邀请部分专家教授做市场分析,讲授一村一品的重要意义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认识。每年由农业部门制定具体的农民科技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县财政预算专门的培训经费,抽调农业系统各单位业务骨干,深入全县117个村进行拉网式培训,保证了户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两年多来,农民人均接受培训达8次以上,有80%的产业户熟练掌握了关键的生产技术,130余名群众培养成 “土专家”,成为指导我县农村产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树立典型示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典型户 为了使示范村、典型户真正发挥效益,辐射周边,带动整体,我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建一户、成一户、见效一户,牢固树立了一批生产典型,做到乡有典型村,村有示范户,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劳山乡发展较快的养鸡一村一品村林沟村已经成为全乡养鸡产业发展示范的核心,建成全县养鸡规模最大,标准化生产、科技含量最高,效益最好的20000只规模养殖小区,辐射带动了周边的苏家河、芦庄、杨庄科等村的养鸡产业逐步壮大向“一村一品”目标迈进。芦庄村2007年仅有13户人养鸡,每户人均收入达到3100元,在良好的效益带动下,今年该村的养

鸡户达到了户,使养鸡户占到全村户数的%。做为全县典型的辣椒一村一品示范村雷家沟村,最初种植辣椒的并不多,由于辣椒种植户的高收益,让其它农民消除了顾虑,思想认识全部统一到了发展辣椒品种上来,使全村194棚大棚全部栽种了辣椒。城关镇姚店村已有近15年的黄瓜种植历史,生产水平和效益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在该村的带动下,全镇1337座大棚有95%发展黄瓜生产,成为典型的黄瓜生产专业乡。

四、加强龙头带动,努力健全和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一是狠抓龙头培育。今年,我县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省级设施蔬菜示范县工程项目和工厂化育苗中心、育苗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10月底全部建成投用,由企业实行管理和经营。建成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成为我县的蔬菜龙头企业,对带动我县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设施蔬菜科技含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县已建成高哨乡丰源、劳山乡圣茂、下寺湾镇丰裕、城关镇利源四个父母代种猪场和东沟乡陕西彩虹祖代种猪场,建成高哨乡荣盛、劳山鸡业两个父母代种鸡场,实现了龙头企业带动所在乡镇的畜禽产业发展的目的。目前,全县四个万头仔猪场、四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正在抓紧建设当中,在满足县内养殖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供给周边县市,逐步将甘泉打造成陕北地区种畜禽繁育基地县。二是树立特色品牌。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富硒蛋”等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劳山鸡蛋、高哨辣椒、城关黄瓜、六里峁

香瓜等一批无公害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国家无公害蔬菜产品7个,绿色产品6个,在西安、咸阳、铜川、榆林、延安等市级以上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窗口10个,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直销窗口23个,提升了甘泉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健全协会组织。按照村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要求,先后在84个村委会组建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资供给、技术培训、生产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雷家沟村的菜农协会还建立了自己的批发市场,长期与多地菜商保持产销关系,蔬菜生产销售日益火爆。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了县蔬菜局、畜牧局、农业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和乡镇蔬菜站、畜牧站等机构间的衔接联系,在生产指导、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检测、畜禽防疫、技术培训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跟踪服务,有力地保障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大政府扶持,着力优化“一村一品”发展环境

我县高度重视发展一村一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打造 “一村一品”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先后制定下发了《甘泉县农业产业化扶持办法》、《甘泉县大棚蔬菜综合技术示范村扶持办法》及《甘泉县畜禽产品营销企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以扶持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为重点,对于新建的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大棚,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落实了畜禽产品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

对生产规模达到规定要求的通过以奖代补予以补助,通过抓村定品、资金捆绑、集中扶持,努力实现示范村在农业设施装备、科技水平、经营方式、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二是强化资金投入。200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扶持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今年预算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资金达到万元。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几年来,县财政共兑付以奖代补资金万元,其中用于标准化养殖的奖励资金达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全县累计投放养殖业信贷资金万元。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强化部门包建。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制度,要求所有部门、单位都要严格按照县委提出的“三实”作风和“三三制”包村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全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到“一村一品”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全县上下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强大合力。

吉水县一村一品基本情况 篇2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达。“一村一品”发端于日本大分县,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起人为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具体做法是全县每个市町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这样的产品不但可以是柑桔、蘑菇之类的农特产品,也可是特色旅游项目,甚至是文化项目,然后将它培育成为全日本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项目,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

一村一品的基本要求是:种植业方面:

1、主导产业占当地农民收入的70%以上;

2、60%以上的农户从事该主导产业;

3、主导产业生产的面积达到70%以上。加工业方面:

1、主导产业占当地农民收入的70%以上;

2、70%以上的农户从事该主导产业;

3、主导产业生产的面积达到70%以上。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

1园艺业、特种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发展一村一品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一是发展优势。在发展一村一品中,各地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二是市场导向。要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销率。三是分类指导。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一村一品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四是农民自愿。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调动和发展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我县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是:主要是以三大产业为基1、1、果业:白水垦殖场的一分场、三分场的柑桔;二分场的板栗;上东云蛟塘村的柑桔,20来户人家面积达到400亩;文峰镇低坪村果园面积1000亩;水南村背村和黄桥院前村,果园面积都达到500亩以上;八都兰花的葡萄,面积达到500亩。

2、蔬菜:乌江镇的果树园和大路下,种植面积达到800亩;金滩镇的金滩村,面积达到2000亩;白沙镇白沙村的竹山村;螺田恭溪、城陂的大蒜、生姜。

3、红毛鸭:双村曲岭、马山;八都龙城、大陂上;文峰低坪的樱桃鸭。础,形成了一定雏形的一村一品村,除了优质稻,主要是:

4、高粱:尚贤乡的茶园、栗下。

5、水产:水南上车、阜田马山。

6、运输业:八都眼头村。

但真正能达到条件的一村一品标准的在我县几乎没有,只有乌江的果树园、大路下和白水垦殖场、上东云蛟塘村 的果业及八都眼头村的运输业勉强能达到。

我县发展一村一品作出的措施:我县没有出台过单项的发展一村一品的文件,一般都是在涉及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时,捎带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2007年我县根据省里的相关文件,按照“千百十工程”(全省发展一千个、市发展一百个、县里发展十个一村一品村),在我县推出了十个重点发展的一村一品村:优质稻:丁江塘边、乌江枫坪;蔬菜:乌江果树园大路下、八都江背;鸭鹅:文峰炉下、双村曲岭、八都龙城;果业:水南村背;农家乐:文峰炉下、金滩燕坊;鸡:醪桥都陂。

2008年,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连续下发了《吉水县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方案》(吉办发

赤城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赤城县辖9镇9乡,440个行政村,人口29.6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农户9.1万户。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13.9亿元、28.3亿元和1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8元。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440个行政村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有47个,其中蔬菜类专业村31个,瓜果业类专业村1个,畜禽养殖类专业村4个,粮油生产类专业村8个,其他类型专业村3个。专业村农户数为16842户,专业村人口数51310人,其中农林牧渔从业人员达到35763人。4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经营收入达2.06亿元,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36亿元,示范村农民纯收入达到3188元较上年增长850元,从事主导产业农户增收成效显著。产业门类涉及粮食、畜牧、水果、蔬菜等产业。

二、主要做法

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建设,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县产业办设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1名工作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一村一品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制定完善了一村一品工作实施2-

询3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展挂面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果树高接换优、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措施,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三是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和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并加强推介和宣传,着力打造名牌产品。

狠抓龙头,带动示范村发展。一方面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同时,按照市上确定的“培育、规范、提高”的总体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指派1名干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下乡进村,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80多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2个专业合作组织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示范合作组织,自主注册商标1个。另一方面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坚持一手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手抓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加工型龙头企业,对现有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县上关于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文件精神,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了二商生猪、华田肉牛、双大肉鸡等龙头企业,扩大了生产规5-

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6-

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 篇4

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申报材料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新干县沂江村 “一村一品”(韭菜)项目

2、项目实施单位:新干县沂江村

法人代表:刘新平

3、项目实施地点:新干县沂江村

4、项目建设内容: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等比较优势,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80亩,用于发展韭菜生产。与市、县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扩大韭菜种植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良韭菜品质,提升韭菜档次,逐步形成以韭菜为特色产品的规模产业。

5、项目总投资:项目计划投资233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63万元。

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涌现出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的专业村,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一村一品”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坚持“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科学指导,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强化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一村一品”工程,扎实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也要特色。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促进“三农”问题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在环鄱阳湖区域广大农村中形成特色农业,再反过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工作,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效手段。本项目的建成实施,将为环鄱阳湖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样板,促进环鄱阳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2、是保证消费安全、创建放心工程的需要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的安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将分散、独立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生产、统一管理,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的标准要求狠抓生产质量。可以代替政府管理到政府难以管理到的死角,不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保证了市民菜篮子中食品的绿色、安全。因此该项目实施是推动“放心工程”“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引导绿色消费的又一有效举措。

3、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手段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提高规模基地的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项目建成后,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工作,彻底解决了社员卖菜难的问题,使农民放心生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

三、市场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菜篮子”工程不断推进,“菜篮子”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肉、蛋、菜、果、水产品生产的第一大国。与1987年相比,2009年我国肉类产品增收2.1倍,禽蛋产量增收3.3倍,奶类产量增收5.3倍,蔬菜产量增收4.4倍,彻底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紧张状况。经过30年的发展,“菜篮子”产业已成农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2009年“菜篮子”初级产品产值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65%左右,农民销售“菜篮子”产品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家庭经济收入的45%,产业从业人员高达3亿人。

四、项目建设规模、内容与建设计划

1、项目建设内容: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等比较优势,在原有种植的基础上,扩建标准化生产基地580亩,用于发展韭菜生产

2、项目建设计划: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1年后投入生产,当年达到设计产能的50%,投产第二年后达到设计产能的100%。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费预算

项目总投资233万元。包括建设投资14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8万元、预备费7万元)以及流动资金93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达产年每年可新增利润82.85万元,平均亩产增加纯利1428.45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主要注重社会效益,让农民从科技推广中实现增收目的,通过该项目实施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项目区韭菜种植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无

害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化发展目标。通过该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平均一亩地可为成员增加纯收入1428.45元。

(三)生态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探索了一条既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新路子。所种植的韭菜绿色、环保、无公害。该项目实施不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效益显著。

七、机构设置与管理

沂江村成立“一村一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由沂江村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成立项目技术组,由乡农业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韭菜种植大户组成,并聘请市、县蔬菜专家担任顾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发动和实施工作,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重大问题;技术组负责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项目试验、示范以及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八、结论

我村“一村一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下实施的,“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首先将优化我村农业产业布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沂江特色的韭菜产业;其次将会推动我村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推动韭菜产业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使“一村一品”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第三将带动优势主导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通过“一村一品”项目的实施,使农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使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上一篇:大连利贞内网安全管理解决方案下一篇:会计协会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