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16

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共6篇)

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以砂货产品闻名遐迩的小西庄,坐落于郊区东南部207国道旁,义白一级公路直通村前,有着独特的交通优势。目前,全村共有450户人家,人口1500左右,耕地面积约700亩。村党总支下设支部委员会3个,总支委成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66名,被上级多次评为优秀党组织。

全村现有小学校一所、幼儿园一所,学校在校学生近200人,教师12人。幼儿园是全区一类园,共有幼儿60余名,教师6人。村设卫生所一个,从业医生4名,护士2名,解决了村民日常的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工作名列全省前茅。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广大村民积极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至2008年在我村基本无零就业家庭。

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与鼓励下,村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小西庄村砂货生产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政策优惠。近年来,政府对一村一品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率先解决了示范村通村公路、生产用电用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全村公路硬化率高达 80%以上,家家通上了自来水。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小西庄村砂货生产由原先的家庭小作坊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了以东旭砂货厂为企业龙头的规模化砂货生产企业5家,直接、间接的为村民提供劳动岗位百余个,年收益达一百余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小西庄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3、改进工艺,创新产品。为了使砂货这一享有传统盛誉的餐具,更适合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求。1984年,小西庄村与阳泉市应用技术研究所共同努力,改进了砂锅制作工艺,研制成功了电砂火锅,其使用效果比炭烧金属火锅既经济卫生,又方便耐用,收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由改进工艺所创新的砂火锅、砂药壶曾多次荣获省、市优质产品,省标准产品等荣誉称号。

4、发展市场,拓展销路。80年代以前,小西庄村的砂货制品虽享有盛誉,但主要的销售市场仅局限于本市及周边地区,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两委积极带头到省内、省外考察市场、调查研究,现今小西庄的砂货制品不仅销往太原、晋中等省内地区,而且还远销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外地区。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山西的民歌里这样唱着;“砂锅子不打,一辈子不漏”,山西人的俗语里这样流传着;“砂锅产州北之中”“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乡”,山西平定州志里这样记载着。“州北”就是指小西庄、孙家沟等地。小西庄砂货生产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小西庄砂货内外光洁,色泽晶莹,质地坚硬,厚薄均匀,耐酸耐碱,经久耐用,具有煎药不变性,煮肉不变味,烧饭不变色,盛饭不馊的特点,小西庄砂货成为了当地许多家庭的生活必备品,由来已久。

小西庄村砂货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却存在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金缺乏,限制进一步发展。起源于家庭手工作坊的传统砂货生产,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集体、个人自筹,资金短缺一直是限制小西庄村砂货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2、品牌意识不强。小西庄村砂货虽因“平定砂锅”闻名遐迩,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有待提高,没有真正认识到用品牌去占领市场的重要性。

3、产业化水平较低。由于小西装砂货生产属于传统手工业,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砂货制作,致使砂货生产后继无人。而且生产工艺落后,砂货产品仍局限在80年代推出为数不多的几款砂货制品,企业缺少工艺改进、产品创新精神。

4、生产环境令人堪忧。小西庄村砂货生产仍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以煤炭为烧制能源的砂货生产,不仅因为煤炭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砂货生产利润,而且传统烧制工艺势必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高温的工作环境也对生产工人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小西庄村两委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加强对村企业的监督领导,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难题。

2、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积极与农村信运社等金融机构联系交涉,积极宣传贷款信息,鼓励企业通过贷款扩大生产。三是宣传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四是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村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

3、改进工艺、创新产品、提高竞争力。

积极与技术研究机构联系,改进传统砂货生产工艺,加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与市场需求接轨,创新产品类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外出调查研究,拓展销售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使小西庄砂货走进千家万户。

4、打造强势品牌,树立示范企业,带动砂货生产。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在做好品牌策划和

宣传的同时,大力宣传砂货用品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特性。努力抓好典型企业的生产发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从而加强我村砂货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我村一村一品工作的全面发展。

5、倡导产业化生产、绿色生产,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探索研究,使传统工艺生产与产业化生产相结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砂货制作、烧成工艺,砂货烧制过程中引用新能源,减少烧制成本和环境污染,优化员工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投身到砂货生产行业,使我村砂货生产后继有人,源远流长。

以上是我村围绕传统手工艺---砂货生产对一村一品发展现状的调查及汇总情况。在看到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村两委必将紧密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工作,倍加努力,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为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1) 该村基本情况寨圪塔乡高家庄村位于浮山县东部山区, 地处太岳山余脉, 地势西高东低, 平均海拔1 200~1 300 m。年平均气温20.3℃, 降水量630 mm, 无霜期110~130 d, 冬季较寒冷, 夏季凉爽, 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0%,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可开发利用的有连翘、野玫瑰、柴胡、血参、二花等, 野生动物有豹子、野猪、野羊、野兔、野鸡等。

高家庄村西距县城35 km, 距离浮沁公路4 km, 交通便利, 每天有两趟公交汽车通往县城。水电设施齐备, 全村都安装了自来水。高家庄行政村由高家庄、马家庄、个条沟3个自然村组成, 耕地60 hm2, 人口230人, 农户61户, 农村劳动力90人。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3 200元, 农业产值94万元。没有村集体资产。两委领导班子健全, 党支部成员3人, 村委会成员3人。

(2) 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全村主导产业不突出, 农、林、牧三业齐头并进,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 种植面积大, 产量高, 品质优, 平均每0.067 hm2产量在500 kg以上, 户产多在5 000 kg以上。其他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豆类等。畜牧业以养牛为主, 有养牛户21户, 牛存栏90头, 品种为夏洛莱改良牛。农民收入来源除种粮、养牛以外, 还有劳务输出、经济林、药材等收入。没有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没有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建设。

2. 存在问题

高家庄村地多人少, 人均耕地0.27 hm2, 属于传统的农业区。全村山地、草地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极高, 适宜发展养牛业。目前, 高家庄村的养牛业仍处于传统放牧、庭院饲养阶段, 属于粗放型经营。在经营层面上, 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一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 不便于疫病预防, 容易引起疫病流行;二是放牧过度对植被和森林造成破坏;三是饲养群体较小,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四是不便于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兽药、饲料使用难以监管, 牛肉产品安全无法保障。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该村养牛业的发展。

3. 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立足资源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 把肉牛养殖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按照品种优良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防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的总要求, 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 推广标准化肉牛生产技术, 力争到2015年, 农户人均饲养5头母牛, 全村母牛存栏1 000头, 合作社育肥牛存栏1 000头。开发绿色食品, 创建品牌, 拓宽市场, 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4. 产业发展项目和具体措施

要实现以上目标, 必须依靠项目带动, 全面实施肉牛良种繁育项目及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依靠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制定措施, 落实责任, 推进产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1) 出台优惠政策, 创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政府各级部门就用地、用电、用水、环保、交通运输等方面, 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所需建设用地要按农业用地对待;水务部门对养殖业用水免收资源费;交通部门对通往养殖重点区域的道路建设优先安排, 需要增设道口等设施的给予优先审批;电业部门对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收费;环保部门对畜牧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环评工作注重实效并在环评费用上予以优惠。二是加大投入力度, 增强对发展“一村一品”的财力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每年筹措一定数量的“一村一品”发展资金, 按照统筹协调、逐年增加、专项使用和项目化管理的原则, 用于发展“一村一品”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等方面资金补助, 完善发展资金的筹集机制和使用管理办法, 确保扶持资金筹集到位、监管到位和高效使用。三是优化融资环境, 多渠道增加发展“一村一品”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 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 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 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一村一品”投资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引导, 把“一村一品”建设确定为信贷投放重点;各金融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创新担保机制, 简化手续, 采取工薪担保、资产抵押、多户联保等多种形式发放贷款。畅通融资渠道, 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内部成员提供融资服务;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发展“一村一品”。

(2) 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 是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能否较快地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收入, 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是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有战斗力、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 党支部应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 转变观念、积极和村委会一起探索新路子和方法, 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结合点, 千方百计做好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大文章, 扭转农民收入较低的现状, 真正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 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村一品”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 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基地建设为重点,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肉牛产业化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畜牧专业合作社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引导养殖户走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道路。传统农民养殖是“小规模、小群体”分散经营, 资金不足、技术不健全、销路不稳定是制约大多数养殖户发展壮大的主要难题。通过实施农民入股、合作经营, 改变经营理念,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 加大力度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改变了养殖户以往信息不畅、单打独斗的局面, 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了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泽州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综述 篇3

工作的调研报告

泽州代表团第四小组:赵晓霞

调研时间:2013年5月30日

调研地点:泽州县南部山区(晋庙铺镇、山河镇)

参加人员:泽州代表团第四小组成员:王文霞,唐克,张存太,赵晓霞,尹粉红。

调研内容:

根据市人大的统一安排,在市人大孔主任的带领下,在泽州县人大的组织下,我们泽州代表团第一、四、五小组代表,在2013年5月30日,对泽州县南部山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现在主要针对晋庙铺镇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调研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基本情况

1、“一村一品”情况

(1)发展格局

晋庙铺镇自2011年以来,在“一村一品”建设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扶持农牧专业合作发展,基本形成了“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具体为:一是以黑石岭、小口、石槽、大池头等村为代表,致力于打造万亩山楂园、核桃树基地的特色种植村;二是以拦车、韩家庄、晋庙河、伏堂街等村为代表,致力于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的规模养殖村;三是以范谷坨、大山河、天井关等村为代表,致力于形成集旅游观光、避暑消夏、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观光休闲村;四是以山尖、草地铺等村为代表,致力于巩固运输优势、融入中原物流的现代物流村。

(2)、建设成果

2011年,大山河、石槽创建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在2012年,拦车、山尖加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行列,黑石岭村创建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沙石堡、晋庙铺、小口、韩家庄等8个村成为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今年,晋庙铺镇将继续努力创建包括晋庙铺、小口2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3)、合作社发展情况

合作社是“一村一品”的基本组织形式,近年来,晋庙铺镇不断推动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黑石岭村成立的“百花谷农牧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发展山楂1300余木,2万只蛋鸡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中,已解决剩余劳动力40余人。

石槽村成立的“孔子回车农业专业合作社”,已有入社农户102户,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发展核桃树400余亩(目标为1000亩),种植小杂粮100余亩,已解决剩余劳动力50多人,2012年实现收入7万元。

拦车村成立的“天煌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70余万元,建设生猪、土鸡养殖基地。现存栏生猪500多头,土鸡散养8000余只,解决劳动力20余人。2012年实现收入近20万元。

山尖村成立的“晋鸿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10万余元,发展核桃树200余亩,解决劳动力30余人。

目前,全镇共有各种专业合作社33个,以发展核桃树4222亩,山楂树5010亩,连翘3000亩,苹果树265亩,梨树250亩,桃树20亩,大田蔬菜550亩,蚕桑850亩;发展张虎街、大池头、拦车等养猪场27个,生猪存栏10050头,出栏13000头;发展晋庙河、伏堂街等村养羊户33户,羊存栏3000只;发展黑石岭、南李家庄等村禽类养殖场3个,鸡1万只,鹅110只;发展石盆河、化布施等村养蜂户7户,蜂600箱,年产蜂蜜2万斤。

(4)“一村一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一些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视挖掘不够,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工作的健康发展。

b、是抵御突发性风险能力差。比如:开年后,禽流感爆发,晋庙铺的土鸡散养受到严重打击,土鸡蛋无人问津,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在4月19日,晋庙铺镇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致使大范围的核桃树受到严重冻伤,损失很大.C、是经济效应不明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种植果树生长慢、周期长,短期无任何经济效益,而且误工多,造成群众不愿参与。

d、是资金缺口大。比如在发展规模种养殖上,前期开发需要大量投资,后期维护也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缺口很大。

e、是是品牌知名度不高。虽然大山河的绿色无污染蔬菜,石槽的金石小米,拦车的土鸡蛋等都有着很好的口碑,但和南岭黄梨、鲁村小米、巴公大葱等兄弟乡镇品牌相比,劣势明显。

2、“一县一业”情况

生猪养殖是泽州县发展“一县一业”的载体,2012年,晋庙铺镇在生猪养殖上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泽州雨润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的落户开工,这对推进晋庙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项目已投资1.25亿元,完成了饲料仓库、办公场所、功能区的主体工程建设。

(1)全镇生猪养殖现状

晋庙铺镇现有养猪户33户,其中,标准化养猪场1个,规模化养猪场2个,小型养猪场27个,散养户2个,共存栏10050头,能繁育母猪455头,2012年共出栏13000头,无害化处理150头。

(2)标准化养猪场建设情况

a、雨润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2011年12月份成功签约,2012年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占地360亩。

b、利农专业养殖合作社:2002年建成投产,占地4500平方米,猪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存3000余头,年可实现产值30万元,同时,可解决劳动就业20个。(3)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晋庙铺镇畜牧兽医站共有职工4人,村级动物防疫员20人,每年春、秋两季集中为全镇养殖户防疫注射(常年补针)、消毒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服务,2012年共防疫注射23050头(只),消毒面积达1万平方米左右,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为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养殖户的普遍好评。

(4)加工销售体系建设情况

全镇共有2户卖肉摊点,都在晋庙铺村,主要经营猪肉销售。2个买肉点都有动物卫生防疫合格证和营业执照,属合法的卖肉摊点。

(5)“一县一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是发展环境欠缺。比如,由于晋庙铺镇属缺水乡镇,供水不足的难题已成为制约生猪养殖业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所在.b、是市场风险较高。目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猪肉价格将走低,但饲养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户难以有较好的收益。

c、是规模较小,融资困难。由于规模小,再加上市场风险高,回报周期长,银行和信用社不愿意也不敢大量贷款,养殖户难以融资扩大规模。

d、是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门槛不断提高。从2013年起,要求养殖户养殖占地必须达到3亩以上,而且在土地审批和环保办理上,难度大、费用高,小养殖户难以承受,只能自生自灭。

e、是政策没有连续性。比如说政府只免费提供树苗,至于后期的管理费用和果实的销售问题无人问津。有些种植户短期内收不到效益,或者找不到果实的销路就只好半路夭折。

二、对“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泽州县南部山区的“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的调研,针对晋庙铺镇的“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的发展情况对泽州县的“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 “ 一县一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确定的分管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 “ 一县一业”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理解“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着力营造“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抓好山楂树和核桃树等种植业以及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果树种植业、生猪养殖业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工作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篇4

展茭白产业的调研报告

2012年5月12日 为了更好的了解一村一品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关注感受一村一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特此利用假期时间,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通过走访部分农户,对本人所在的龙门镇观山村一村一品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将汇报如下:

一、一村一品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所谓的一村一品就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手段。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分县率先推行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了农村经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成功典范。陕西是全国一村一品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2007年省政府更是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即在陕西省选择1000个村进行示范,辐射带动10000个村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二、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1、地理位置: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7公里处,海拔115米。古称下园和观兰山。村委会设在观山,辖5个自然村:观兰山、溪州尾、后井、土楼角、福地厝。观山村东至龙门,西至湖山,南至翠坑,北到金狮。

2、人口与土地面积:观山村共分11个小组,共有人口3165人,面积5平方公里,农田760亩,森林1640亩。

3、近年情况: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与时俱进,争先发展,乡村村组水泥路全部铺通,田间道路宽广畅通,降低了村民劳动强度,提高了村民劳动效率。人畜饮水基本解决,电话、电器基本普及,医疗卫生设施齐备,医保、农保平均达到90%以上,村委办工条件趋于现代化,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种植也主要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约为700亩,亩产750斤左右。多年以来村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全村采用“统一规划、分户种殖”的模式,大力发展茭白种植产业,截止2011年,现有120户500余人从事茭白种植,村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500元左右。

三、主要经验

1、必须选准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观山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3500元,关键在于寻找到了一个能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茭白种殖产业。

2、必须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该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在茭白产业的发展上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茭白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总抓手。

3、互帮互助,良性发展。俗话说,同行使对手。然而观山村的广大农户亲如一家,自发成立“茭白种植协会”共同交流切磋,氛围融洽,相互帮扶,增进了感情。大家抱成一团,资源共

享,共同致富。全村茭白种植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三、一村一品发展存在问题

1、是市场信息不灵,盲目生产多,产业效率低而不稳。

2、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投入很少,只能用作工作奖励,不能保障产业发展。

3、是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目前的一村一品项目上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4、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发展,信用贷款难度大,对一些很好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5、合作组织未发挥作用。限于政策、人才、组织化等方面的原因,该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业化组织在产销连接、信息服务、利益协调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

四、一村一品发展建议

1、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2、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继续把发展茭白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认识,完

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茭白产业持之以恒的抓下去。

3、打造强势品牌,提升竞争能力。要立足资源优势,开展品牌创建,尽快注册自已的品牌,努力打造名优产品。同时,要向农民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标准化技术规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5

4关于对洛南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一村一品”工作的开展情况,促进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对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政府引导,品牌战略催生特色产业;二是强力辐射,骨干示范促进农业强村;三是龙头企业提供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进,向规模经营推进;四是立足当地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五是示范带动,由小到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六是以产业为基础,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起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拓宽市场,加快产业化的进程。我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的相关部署要求,把握机遇谋发展,合力攻坚求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村一品”工作正在成为我县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发展“一村一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政府及其农业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生猪、蚕桑、核桃、烤烟、药材、劳务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 210个,初步形成了 1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 150个推进村,“一村一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7年,全县畜、桑、果、烟、药、劳务六大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 7.8亿元,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52%。六大特色产业人均收入 132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1.6%。2007年全县农民收入达到 1844元,达到了全市的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农村六大特色产业开发开始由“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升级,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一村一品”工作正迈向全面纵深地发展。县人民政府在“一村一品”工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规划符合洛南实际。县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洛南县十一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按照户均 8头猪、一人外出、半亩烟田、一亩桑园、一亩本草、二亩核桃的规划目标和做强牧业、做大桑业、做优果业、巩固烤烟、发展药业、扩大劳务的思路强力推进,使“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升级。着力打造“洛猪”品牌,向出栏、仔猪“双百万”目标奋斗;打造“洛桑”名牌,新建桑园 5万亩,跻身于全省蚕桑产业大县;着力打造“洛果”核桃名牌,新发展良种核桃 100万株,累计

达到 500万株,跻身于全国核桃产业名县;打造“洛烟”名牌,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 10万亩,跻身于全省烤烟第一县和全国烟叶大县、强县;着力培育“洛军”劳务品牌,实现年输出劳务 10多万人。规划要在 2- 3年内,力争把烟、果、桑、药培育成收入过亿元产业,把畜牧、劳务培育成收入超 4亿元产业。

二是机构健全,实施措施具体有力。县上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畜牧、烤烟、林业等部门还设立了具体的办事机构,抽调了专门的办事人员,具体抓 “一村一品”的落实工作。制定了《洛南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考核办法.》和《洛南县一村一品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 2007年起,县上将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的范围,实行月汇报、季检查、年考核的制度,按照“抓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目前 18个示范村的示范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150个推进村工作已全面展开,“一村一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是资金整合,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上设立了“一村一品”资金专户,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一村一品”工作的投入。2007年,县财政共投入“一村一品”专项资金 1060万元。今年春季县财政共投入“一村一品”资金 700多万元,各部门调剂资金 800多万元,主要用于 5000头良种母猪引进,洋芋三项技术推广,核桃育苗、春季造林等工作。

四是龙头企业起步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县政府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抓好“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升级转换的重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有力地推进了龙头企业的稳步发展。九州公司 1600绪剿丝厂已经完成征地、环评、立项等工作;成华工贸公司 6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项目已完成技术论证和征地工作;飞鹏公司 3000吨核桃油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项目已有新的投资商,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已发展万头生猪基地乡镇 12个,3000亩以上烤烟乡镇 15个,2000亩以上蚕桑基地乡镇 16个,5000亩以上核桃基地乡镇 18个,4000亩以上药材基地乡镇 6个,有力地促进了“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的发展。

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差,观念陈旧。多年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总是觉得种粮是老把稳,在技术、资金、投入上相对要少,且比较稳定,而发展产业投资大、要求高、见效慢、风险大,加之,土地面积有限,现有的一家一户绺绺田,种粮与发展产业有一定矛盾,在土地流转上有很大困难。所以,因循守旧,唯粮是举,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步子不大。

二是发展产业资金严重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得知,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政府投资少、群众没钱投、企业无力投,多数产业发展户因资金严重不足而举步维艰,导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优势差,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大。三是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服务组织不健全等,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搞单干,不能适应产业大发展的要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另外,由于农业的抗灾能力弱,一有灾害就会有较大损失,群众比较担心。

四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由于群众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知识缺乏,我县产业的标准化技术推广滞后,导致大多数群众不能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没有实行精耕、细作、科管,而是粗放耕作、粗放管理。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施用过量,农产品化学残留、农药残留超标,从而影响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市场销售和加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五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县几个特色产业目前都有龙头企业在筹建,但由于受资金、土地、投资环境、审批程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建设缓慢,龙头带动作用一时还不能显现。

六是“一村一品”工作严重地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职能部门对“一村一品”工作缺乏热情和支持,有的乡镇在“一村一品”工作上毫无建树,缺乏工作亮点,调查组去了没啥看。政府对乡镇和部门虽有考评目标,但考核机制不健全,赏罚不明,那里黑了那里歇,工作好的无人表扬,工作差的无人批评。在加强领导、工作考评方面存在缺陷。制定的考核办法流于形式。

七是全县“一村一品”工作发展均存在着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生产结构趋同,缺乏独辟蹊径、异军突起的产业。二是农业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原始产品出售。三是发展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一村一品”工作还是停留在低级阶段,没有进入到沿海一带的高级形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全面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三是推进科技兴农,切实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四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一村一品”的发展机制;五是加快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六是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我们对以后发展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要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要教育各级各部门及基层干部群众,继续牢固树立发展“一村一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指导思想,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县内流动观摩、大户示范带动等方法。编发资料、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新群众的守旧观念,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农情信息的收集、筛选工作,继续开办好“农业天地”、“畜牧观察”“科技苑”等栏目,对“一村一品”作主题宣传和报道,通过宣传教育和科学引导,使农民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竟争意识,达到想干、会干、能干好的目的,为发展“一村一品”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要加大各项投入,为发展建立坚强后盾。产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在发展“一村一品”上要采取群众出、部门筹、财政扶、银行贷的办法,像新农村建设那样,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并进行捆绑使用,将项目资金集中向“一村一品”倾斜,重点扶持一些有市场、效益好、潜力大的产业和项目。对资金的使用要跟踪问效,减少资金浪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促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另外要加大科技投入,选育优良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开展配方施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再是要加强领导、加强干部力量的投入,实行领导包产业,干部包村组、包技术、包服务、包任务完成。实行严格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抓“一村一品”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对于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乡镇,要实行问责制度,创新奖励和惩戒机制,用铁的手腕,把“一村一品”强力推进。

三、建好龙头企业,为“一村一品”发展增添引力。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提高服务质量,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按照年初既定的计划着力建成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发展目标。同时坚持围绕产业办协会、建好协会兴产业的思路,积极支持产业协会的发展,让协会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产业发展。

小西庄村“一村一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一村一品”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是必然的途径。如何加快凉水镇“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成为我们现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现状

(一)高效生态种养品种不断涌现

1、有机水稻种植。全镇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60公顷,主要集中在凉水村、鹤林村、东山村,年均收入7万元。

2、有机果蔬种植。全镇有机果蔬的种植面积为38公顷,主要集中在河西村和龙虎村,年均收入10万元,以河西村为中心发展有机蔬菜订单种植,现已与韩国企业签订45公顷的有机蔬菜订单合同。

3、特种养殖。依托亭岩村大河鹿业和迎花村青山牧业发展养鹿、养牛业,带动农户120户,户均增收1.5万元。目前,凉水镇养鹿、牛、猪、羊分别达到4500头、1580头、2030头、1987头。

(二)有机产业占绝对统治地位

我镇有机产业主要包括有机水稻种植、有机果蔬种植、中草药种植;目前有泉子有机水稻专业合作社、鑫农农村经济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有机水稻及有机果蔬产业;已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的蔬菜瓜果有24种,主要有菠菜、生菜、香菜、草莓、香瓜等。

(三)产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凉水镇地处中朝边境,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2010年9月,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在河西村成立了延边国贸凉水有机农业民俗生态园,主要开发建设断桥服务区、窟窿山服务区、有机园区、商贸广场等景区。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300万元。

我镇内有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180多家,上规模民营企业40家。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和石材为主体,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食品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其中,河西村龙泉农工贸、凉水村高丽有机大米等5家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多限于初级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度大。

(三)我镇总体经济水平还较低,资金短缺,投放机制不灵活。

三、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有利条件

我镇耕地面积2,692公顷,其中,水稻440公顷、大豆1050公顷、玉米996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村公路率已达到100%,30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农业企业对“一村一品”经济的介入,提升了“一村一品”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镇大部分农民对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具有很大的积极性。

四、加快发展 “一村一品”经济的建议

(一)在主导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河西村今后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南大村、东山村今后重点发展有机瓜果;凉水村、鹤林村重点发展有机大米、小米等有机杂粮。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生产的玉米、水稻、西瓜等产品变出售原料为初加工、深加工,提高农户经济效益。

(二)在特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从传统特色产品入手,把一些特色产品率先发展为有机产品,将“河西春”品牌做大做强,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有机农产品开发行列,如依托延边国贸有限公司,借助国贸超市的市场网络,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同时,我们要立足挖掘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铸造“图们江”品牌,将有机产品作为“图们江”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宣传。

(三)在流通组织培育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宣传引导、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引进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形成企业和农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在发展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河西村有机生猪养殖循环经济,建立有机生猪生产基地,将中草药加工厂产生的中药材废渣作为生猪的饲料,结合生态健康的养殖技术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以龙泉农工贸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环保型有机肥加工厂,将养猪场的粪便等排泄物收集起来作为有机肥加工的原料投入生产。

上一篇:酸涩的回忆—目送读后感下一篇:听魏书生先生报告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