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2024-07-01

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精选6篇)

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1

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一年来,阳庄村健康教育工作在村委会的领导下,重视网络建设,人区覆盖面达90%以上,配有专职、兼职人员和突发事件疫情报告员,制定村内健康教育管理制度,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村组建设工作议事日程。现将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阳庄村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提高村民健康水平和防病灭病意识为主导。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

一年来,我村组织中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办培训讲座4期(妇女常见病防治、男性健康、呼吸道疾病防治、饮食卫生等),以不断提高村民防病灭病意识,并经常联合村卫生所为存民义诊,包括为低保户免费体检,为村内65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康复治疗等,积极为村组内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村民家中,真正落到实处。

二、每月进行1—2次的外环境药物消毒工作和水箱清洗工作,保证村民饮水卫生;

三、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使他们认识到毒品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并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培训,使每个村组村民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健康常识;

四、动员村内老年人、下岗留守妇女、青少年、文艺宣传队队员等,积极参与村组各项文化活动和健康运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积极开展禁烟活动。在村组健康宣传栏上张贴禁烟标志,制定控烟制度和专刊,随时劝阻吸烟者吸烟和劝解吸烟者少吸烟,并宣传吸烟危害。通过以上的各种活动,村民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得到普遍提升。

阳庄村村委会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3

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农村不安、社会不稳,大力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保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今年是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关键一年,如何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平安建设,我村应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要选配好农村平安建设小组。

因为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选拔配备什么样的领导小组决定着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是要选拔出真心为民,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领导小组,保证使农村平安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落实。要加强对领导小组的学习培训。因为村级组织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有大力加强对村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平安建设领导机构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维护稳定是第一职责”和“为官一任、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才能确保农村平安建设取得实效。重点学习综治和平安建设业务知识、反邪教警示教育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涉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长期坚持不懈教育培训,逐步提高村级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适应当前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维护社会稳定、新时期反分裂工作的需要。同时,应加强对村级平安建设工作的业务检查指导,坚持村领导综治小组每月一次检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保证农村平安建设有落实、有成效。

二、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筑牢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正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广大农村地区也是如此,因土地、山林、草场、水事、1

劳务工资、弱势群体要求救助等问题引发的纠纷急剧增多,且极易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所利用,而造成大的事端,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所以,在我村地区应大力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1、要健全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在村一级建立以村党支部书记杨俊,村委会主任扬子法挂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心,具体协调负责全村纠纷调处工作。在各村民小组以10户或20户组成纠纷调处领导小组,形成矛盾纠纷联调工作网络,由群众推选工作积极主动、经验丰富的村民组成联调小组纠纷调解委员,具体负责村民小组各片区纠纷调解工作,形成村村有调解中心、户户有调解委员的工作网络,大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小到家庭邻里纠纷纠纷都有人调解。

2、要完善工作机制。排查预警机制,就是要求纠纷调解员能够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及时获取所负责片区内各类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或信息,及时进行排查登记备案,并上报村调解委员会,提前做好应对事态发展的各种准备工作。调解工作机制,按照“谁负责、谁化解”的工作职责,各片区调解员具体负责调处化解本片区各类矛盾纠纷,对一时调解不了的,耐心做好当事人双方的教育疏导工作,继续进行调解,对实在调解不成的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无法成功调解的纠纷负责移交村调解委员会按程序进行调解。责任追究机制,对纠纷调解员不认真履行职责,故意推脱职责,放任事态的发展,导致酿成民转刑案件或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发生的追究相关调解员的责任。

三、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及时消除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协调,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农村地区落后的文化阵地建设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所以,当前必须要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那样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同进步、同发展。

1、要采取措施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础文化基地建设,配备足够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器材,提供足额的活动经费,大力动员村民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坚决杜绝不道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要大力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普及。要从村民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入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乡、村建立统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基地,利用农村远程电化教育设施,利用先进的科教设施手段,向农民大力宣传普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及时传递科技致富信息,不断满足当前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水平。组织动员科技人员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管理和指导,保证村丰产又增收,切实受益得实惠。促进农村地区平安和谐稳定。

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依法治理活动

法律、法规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依法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1、要大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首先要大力提高村组干部的法律素质,村级组织虽是社会最基层的服务管理组织,但其担当的职责发挥的作用却是非常重大的,她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全村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作为村级组织的每一个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就决定着他处理村级事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法律素质高就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正确办理村级各项事务,维护好村集体和全体村民的切实利益,反之,必将给村集体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巨大损害,依法行政也根本无从谈起。提高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正确处理好村级各项事务,才能取信于民,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其次要向广大村民大力宣传普及法律、法规,教育引导村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积极培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减少社会法盲,不断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才能真正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要充分发扬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四个民主”。发扬民主选举,是扩大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发扬民主监督,就是定期对村务、财务面向社会进行公开,直接接收群众的监督,对村级事务中不合理、违反章程的事项群众有权进行质询和整改。民主管理就是对村集体重大事项办理或村民要求公开表决办理的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集体参与公开表决,防止村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民主决策就是村集体对办理的重大事项的工作方案和决策,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公开,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充分发扬“四个民主”,有利于凝聚民心、集中民智,防止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乱收费、乱摊派、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等违背民愿的现象发生,保证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健康正常的工作轨道。

黄庄村村民委员会

阳庄村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4

半年以来,在市卫生局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以农村防疫保健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和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深化卫生改革,全面加强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一、政治思想工作

让全院职工干部树立“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卫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卫生工作

1、疾病预防控制方面 :上半年顺利完成全年7苗接种工作,建卡率达100%。为进一步消除免疫空白,筑牢免疫屏障,努力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将麻疹发病控制在1∕100万以下,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我镇在3月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通过板报、宣传单、发放告知书、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进行宣传,共宣传2天,发放告知书100份,横幅2条,并通过村级网络进行入户宣传,共计摸底805人,应种儿童94人,实种90人,接种率95%。开展了2012年春季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共查验入学、入托儿童352人,其中有证儿童345人,无证儿童7人,补证7人,漏种儿童31人,补种31人,补种率100%。传染病防治工作:全年来,我镇共有传染病例:肺结核11例,手足口病12例都进行了督导,工作进展良好。

2、慢病管理:全年高血压建档2516人,规范管理2152人,规范率86 %,高血压控制率90%;II型糖尿病建档211人,规范管理175人,规范率82%,血糖控制率90%;重型精神病建档24人,规范管理24人,规范率100 %,建立了重型精神病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定期随访。对65岁老人进行体检,应检总数1996人,体检人数1745人,体检率87 %。

3、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建立了7家卫生检测哨点,设立了7个卫生监督协管员。

4、控烟工作有序推进,为争创“无烟医院”做好了准备。

5、妇幼工作:在工作中实施七大农孕娩,出生缺陷,降消,孕产妇免费检查,0---6岁儿童保健,预防乙肝、艾滋、梅毒病为契机,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为核心工作,规范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院内派专干参加项目培训会,利用集市宣传孕产妇住院分娩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妇产科开展了产前检查,系统保健,高危妊娠监测,产后随访工作,半年共建立106名孕产妇系统管理,全年辖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产前检查覆盖率95%以上,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及时上报季报,年报和孕产妇,儿童死亡监测信息,认真实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半年建立100名儿童健康档案,新生儿访视率>90%,儿童管理率>95%。

三、医疗工作

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不断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按照“病患至上”的要求,在全院实施了全面推行质量策划与改进。全院半年完成门诊人次量1000人次,全院业务收入2.5万元。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在卫生局、药监局的领导下,我院积极开展药品“三统一”工作,坚决实行药品零利润,杜绝了“以药养医”的局面,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

1、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技术骨干力量,人才梯队尚未形成,软硬件不配套,设备老化损坏,造成有人员无设备,有设备无人员的困境。不能充分的利用医疗资源和开展医疗服务。

2、防疫保健工作中还存在不足,由于人员少,在业务操作、资料收集、数据上报等方面还做得不足,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3、学习培训方面还做得不够,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职工在职培训学习时间不够充足,补充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时间不足,造成知识技能更新换代慢,业务素质提高缓慢的情况。

4、新农合减免工作中,存在各种政策宣传不到位,特别是住院分娩减免和贫困孕产妇减免等宣传不广泛,知晓率不够,业务人员的医疗技术不高,不按月申报减免等问题。

5、医院的硬件建设、就医环境与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就诊条件急待改善。

过去的半年里,我院的卫生事业工作取得了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查缺补漏,总结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我院全体职工将同心协力狠抓基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活动,完善服务措施,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卫生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医院发展新突破,再铸新辉煌。

芝阳镇卫生院

二零一二年七月十日

芝阳镇卫生院

霍庄村2009年工作总结 篇5

----支部书记吕新学

在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夯实群众基础,依托两委干部扎实开展工作,目前村内转化较好,各项工作步入正规,效果显著,现将一年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日常工作

1、两委换届。霍庄村过去班子薄弱,个别干部思路狭窄,站位低,个人主义严重,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上讲家族观念,派性意识,工作开展难,为把能代领群众致富作风正性的人选推上来。08年12月按两推一选方式对支部进行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成员5名,其中大专一名,高中2名,于3月27日全民共选,推选新一届村委成员3名,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委员一名,目前新两委干部7名,交叉任职一名,战斗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原为霍庄村发展,融合群众关系,消除家族矛盾,献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计生工作。

09年2月份对全村216名育龄妇女进行射像入指纹,建立了信息台账,每月按时上报育龄妇女生育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

生殖健康服务,对独生子女定月发放补助,3月、7月按镇部署搞了2次四术突击活动,完成结扎12例,补救2例。完成全年社会抚养费78050元。

3、调整产业结构。

3月份成立了农村合作社,搞了土豆棉花间作,示范地块60亩,每亩增收700元,2010年准备以合作社为基础大面积推广,同时发展棉麦间作

4、植树造林。

春秋两季植树造林绿化工作,除完成镇按排的春季城南大方、秋季新井头大方,种植2.3万株任务外,村内自我加压,在村老沙河东搞绿化带,村内三荒四旁,绿化补植,一年植树6000株,全年共计植树2.9万株。

5、落实优惠政策。

落实村内计税耕地面积,发放综合直补款161144.9元,棉花补贴款30600元,退耕还林款26939.2元,棉花保险参保780亩,推广优种棉邯6208,衡棉4号等优良品种。全村2010年参加合作医疗人员1093人,参合率98%。

6、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09年向县农业局争取霍庄村被列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国债项目村,共争取水泥400袋,沙子、石子各120吨,建沼气

池20个,改厕院9户,有力地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卫生条件。

7、管理民主。

公章实行村委会主任审批,村支部书记审核,二人共同同意签字后,凭审批卡盖章,公章每次使用前,由用章申请人填写公章使用审批卡,村委会主任审批,报支部书记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重大事项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由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共同签字后启用。

村财务双签三审,按照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村级财务预算和财务支出计划,实行限额管理,列支的票据,凭证经村委主任审查,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党支部书记审批后,送镇农经站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入账,账目要每月一结。定期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8、发展商贸业。依托邱新线,在沿路两侧发展商品门店,09年新增建商品门店楼3座。

9、落实科学发展观。绘画了科学发展观漫画一条街,集中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读本,优秀组工干部王彦生同志先进事迹,让科学发展观深入农村。

10、社会稳定,在村主大街、各个出口、主要活动场所如学校、办公室、广场、变压器等附近安装的监控录像,防止偷窃、破坏等行为发生。

二、开创性工作

1、村容整治。村内主大街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泥水四溅,经村民代表讨论,于09年7月投资39万元,对主大街1112米两条附街128.2米和87.7米进行硬化,硬化总面积5323.78平方米,对沿街房前屋后的杂草台阶全部进行了清除,清除杂草拉圾1926立方,清除之后在街道两侧铺设了路沿石和花砖,对部分残垣断壁进行了统一喷刷,投资1万元在沿街线杆上安装照明路灯31盏,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彻底改善了村容村貌,村东西口按装的牌坊,上面写有“霍庄村”三个大字。

2、办公楼建设。两委办公室是班子成员办公,群众参政议政的活动场所为改善办公条件,09年建设了两委办公楼,办公楼为上下两层,购置了办公设施,相关制度正在实施。

3、教学楼建设。村原小学房屋破旧,地理位置较偏,家长接送孩子上学不方便,经群众代表商议,在村内建设了教学楼,教学楼上下二层,共计8间,建设老师办公室宿舍各2间,并购置了锅炉,在教室内按装了暖气,告别了先前靠屋内烧蜂窝煤取暖的历史。

4、村中心广场建设。

为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高体质,在村中心划出2.3亩建设了中心文化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材12套让村民强身建体、休闲娱乐。

2010年工作谋划

1、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主要发展大棚菜,棉麦间作和老沙河沿岸果树种植建果园。

2、发展集体经济,在村东规划土地建设棉油加工厂,扶持棉短绒加工业,建材业,邱广线小商品交易门市等。

3、建章立制完善村规民约。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正派,邻里和睦。

4、争跑资金。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民居建设项目落户本村。规划前街硬化美化建设。

5、完善办公楼内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农广夜校,相关设施配套建设。

6、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成立老年秧歌队、锣鼓队、青年文工团、组织群众在广场上演出,丰富群众娱乐文化活动。

7、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加大农田机井和农用电网的改建修缮投资力度,解决群众饮用水和灌田用水。

2012年教育“关键” 篇6

2012年是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道路,描绘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这其中,教育被放到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2012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的一年。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国家未来,这一年,人们看到了教育改革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破冰”前行,也看到了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坚实足迹。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令人瞩目的南科大正式“转正”,人们对其今后的改革有了新的期待;技能大赛增添国际元素,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眼界和雄心;中职免费范围扩大,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持续“给力”;中高职衔接取得突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国家开放大学成立,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彰显……

2012年也是攻坚克难的一年。

《教育规划纲要》的美好愿景令人期待,而改革进程中也将遭遇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从年初到岁末,被视为教育公平重要体现的异地高考引发全社会关注,但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让这项改革行进得异常艰难;大学专业目录调整,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亟需注入新内涵;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招生难题,“弱势”的现实让这条发展之路依然崎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遭遇政策“瓶颈”,他们在生源危机中艰难挣扎……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随着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进入4%时代,民众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美好愿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改革任务也将更加艰巨。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不仅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智慧和方法。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赋予了中国前行的力量。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人们有理由对教育满怀期待。

★顶层设计:

指明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往往触碰到固有体制机制束缚。深层次的问题,往往需要放到国家层面来解决,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明确并且进一步提升了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教育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教育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经费投入等领域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引领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航向,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十八大”召开,教育成民生之首

“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意味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延续,是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再次提升。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如何增强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是“十八大”报告给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

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着重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到2015年,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经费迈进4%时代

国人对于4%的数字并不陌生,2012年,这个中国为之努力了19年的目标终于接近实现。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教育经费占GDP的4%,并使经费合理使用这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要做的5件困难事之一,体现了政府落实教育投入的决心和力度。

这一年,为确保实现4%目标,政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高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比例、增收特殊税费专项用于教育、新开财政性教育经费筹集渠道。但4%兑现之后,如何分配好这笔数额巨大的教育财政预算成为重中之重。新增教育经费能否切实向中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民工子女、城区薄弱学校等弱势群体倾斜?向投入不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倾斜?4%,成为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

但实现4%仅仅只是一个新起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提升为人力资源强国,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投入,是不可想象的。如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持久兑现并稳步提升值得深思!

★高等教育:

推动内涵式发展

“大众化”阶段,民众期待的不止是能上大学,而是要上好大学,对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地高考”成为2012年最热教育词汇,实际上是民众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愿望表达。作为教育的“顶端”,高等教育寄托了民众的期望,也承担着创新性社会建设的使命。新世纪第一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硕士扩招都表达了这一诉求。南科大正式“转正”,人们更期待这块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能够给人带来欣喜。

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2012年,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公布。这是中国第四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该目录的第一次修订。

在新修订的目录中,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相比于之前,本次目录修订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这是新版目录与前三版目录只有单一性质专业最大的区别。

新目录保留了一批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调整了一批内涵不够清晰、名称不够规范、区分度较小的专业,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通过整合、合并、更名、拆分、撤销等方式,使新目录的专业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学科内涵更加清晰,较好地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面向。

异地高考改革“攻关”

异地高考应该是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教育事件之一,其关注度也远远超出了教育范围,原因在于,“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关系到社会公平。这一年来,异地高考在学者呼吁、民众关注和媒体聚焦下成为社会热点,它所牵涉的家长就业状况、学生学籍管理以及流入地承载能力等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也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更严峻挑战。

2012年2月29日,山东开全国之先河,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允许外地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

2012年秋季开学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11月,各省份陆续进入了2013年高考报名阶段,明年随迁子女是否能就地高考,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与人口输出大省的“无压力”状态相比,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在制定政策时慎之又慎,对他们来说,异地高考放开后,如何防止“高考移民”,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以及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都成为了相关部门亟待考虑的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转正”

与2011年身陷困境、前途未卜不同,被视为中国高教改革风向标的南方科技大学在2012年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5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得到教育部批复,获准在2012年高考中,以提前批次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8个省份招生。

为了实现南科大的目标和定位,也为了回归大学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南科大把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去筹转正、获批自主招生的背后既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坚守,也预示着改革已成共识,走到“深水区”的高教改革蕴藏了破冰而行的决心和力度。

在南科大自主招生的力度上,尽管有专家认为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复试成绩占30%的“631”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南科大的步伐已经迈开,高教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开。

专业硕士逆势“扩招”

专业硕士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2010年,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种新专业。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改革学校授权审核办法,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达到30%。2012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19万,招生比例提高到36%。从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情况看,专业硕士越来越来为大多数考生所重视,逐渐占据硕士研究生的半壁江山。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放缓的形势下,专业硕士却逆势连年扩招,这背后寄托了国家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也带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契机。但也应看到规模上的瞬间扩大,无法掩盖其自身的问题,专业硕士与社会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作为一项大的政策,从政策决策、配套政策到具体实施,要做好相关工作非单方能力所及,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职业教育:传统到开放的跨越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绕不开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绕不开黄炎培。从中华职教社95年的征程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这个历史悠久教育团体的敬仰,更是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拾遗。从困境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多了与国外“握手”的机会,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视野。这背后得益于诸如免费这样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而职教发展中的所面临的招生、就业等困境,也让人们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脚步依然沉重。

中华职教社成立95周年

201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走过了95年历程。同时,《教育与职业》杂志也迎来了自己的95岁生日。

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绕不开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绕不开黄炎培。在中国教育史上,中华职业教育社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第一个倡导和实施职业教育的团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理论运用到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中华职业教育社95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说明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将自身的事业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本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宗旨,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中坚持不断创新,善于发现并抓住蕴藏在困难中的潜在机遇,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总是站在社会进步方面,使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事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国际职教大会首次登陆中国

2012年5月,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首次登陆中国。

从1987年首次举办,这场约12年举行一次的全球性职业教育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期望职业教育在减贫、解决就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关键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重新思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政策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新变化、新需求、新使命、新挑战的背景下,本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与会者分别从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展开讨论;大会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全球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技能大赛增添“国际”元素

2012年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向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年。

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主办单位增加到了23个,赛项数目增加到了96个,年参赛选手增加到近万人,支持企业超过2800家,已经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

相较于国内影响力,今年大赛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走向国际化。近年来,随着技能大赛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尤其随着我们国家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国家产业走出去的需要,邀请国外选手来了解中国,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职业教育成为一项重要使命。2012年,技能大赛首次邀请外国选手与中国选手同场竞技。据不完全统计,大赛期间,来自英国、德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等55个国家的494位外国朋友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大赛中。

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对外辐射、提升国际影响,这意味着,站在新的起点上,日渐成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走向国际化的窗口已经开启。

中高职衔接“关键年”

2012年2月,作为国家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天津宣布深化中职、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的工作。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其中,强化中高职沟通与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关键之一。

2011年10月教育部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并启动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这意味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强化中高职沟通衔接,从目前来看,一是要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沟通衔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升学制度,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先对口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采取多种途径,为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提供多种渠道和机会,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中职毕业生到高职学习深造的升学制度。逐步探索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直至应用研究生教育的通道。

实践证明,没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做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一句空话。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

中职免费范围持续扩大

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特别关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深入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民办教育:困境中前行

民办教育有着受固有体制束缚小,办学方式灵活的优势,与公办教育相得益彰,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民办教育却步履维艰,招生形势严峻、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些都是民办教育待解的难题。“十八大”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但要提升民办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显然还需要更加科学、更具有可行性的政策措施,更需要民办教育在困境中不失自我。

民办高校招生“遇冷”

“招生难”成为今年高考招生热点,民办高校首当其冲。今年生源的减少,让部分公办高校都有些吃不消,缺少公共财政支持的民办学校境遇可想而知。据相关调查,今年山东、安徽等地民办高校普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招生难题,甚至一些办学规模较大、口碑不错的民办高校也未能幸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上,民办高校目录中一些学校的名字悄然消失。

“生源危机”意味着“生存危机”,如果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一些学校有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会面临重新洗牌的遭遇。生源减少是一方面,教育质量也是一方面。当前一些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重复没特色,非但没有发挥出自身办学方式灵活的特点,甚至受迫于生存压力,一味急功近利,将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放到了招生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这背后,民办高校尽管有着自身的无奈,然而,这样的急功近利,无异于饮鸩止渴。

“22条”点燃希望之火

政策是火、市场是冰,民办高等教育在2012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面对招生困境,2012年6月,教育部从危机入手,率先在职权范围内针对有关民办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共22条,因此被民间称为“22条”。这项政策被认为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周年后,教育部就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更具操作性,多具创新点的一部力作。新政出台后,8月,浙江教育厅、发改委和物价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若干意见》,决定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民办高校规范发展。

一面是政策像火炬,期待点燃民间投资者的热情;另一面是生源市场却如同寒冰,考验着民办教育创业者的忍耐力。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民办教育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不断优化,前景将更加美好。

教育部发布继续教育若干意见稿

2012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同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举办201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旨在宣传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分八个部分、三十二条。

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提出要整合并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传播媒体和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教育网络的措施和意见;规划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招生制度,构建沟通衔接的证书体系,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等。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换牌,而是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是对原有学校的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大学,有利于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开放大学的建立,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开始,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乡五清五改实施方案下一篇:实训6目录和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