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工作计划(精选12篇)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篇1
“一村一品一店”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我县“一村一品一店”工作,形成“县区有电商园区、乡镇有服务中心、村居有网店”的县、乡、村发展格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县农委对2018年“一村一品一店”的要求,为更好的完成工作特制定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创新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促进帮扶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效益优先原则。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在保障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和产品,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的就业增收潜力。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向向优势区集中,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市场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商品率高的产业和产品,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坚持整体推进原则。在基础条件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先走先行的基础上,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竞相发展的格局。
三、主要任务
建设乡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站点的正常运营,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占我镇共有村级的80%。注重品牌培育工作,建设8个标准村其中标准村中经营农产品类的5个,制定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加强乡、村级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电商从业人员专题培训、实战培训,完成市、县级下达的培训任务。
四、保障措施
搞好帮扶项目建设。积极推行项目建设技术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界对项目大力支持。大力支持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严格项目资金的计划管理,保证项目有条不紊的顺利实施。乡镇财政项目为“一村一品一店”留有预算,确保资金扶持。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篇2
汾西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份, 属于高寒山区, 昼夜温差大, 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栽植核桃, 农村也有栽植核桃的传统习惯, 具有发展核桃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 县委、县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纽带、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发展核桃产业的主要做法
1.1 领导干部包联, 强化组织保障
产业要发展, 领导是关键。在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进程中, 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一包几年不变。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 有关职能部门参与, 建立了产业发展协调领导组, 强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指导、协调及各种服务工作。包产业领导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深入基地指导工作。各乡镇区都确定专人分管协调此项工作, 做到了任务到人, 责任到人。2012年, 在完善原有领导机制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园区, 由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 实行“一长一园”, 即建设一个高标准、高效益的“特色产业示范园”, 其规模不少于3.34hm2, 管理标准要高, 经济效益要好;每个乡镇要求发展园区5个~7个, 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1.2 克服财政困难, 加大资金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资金扶持是前提, 特别是对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的山区贫困县来讲, 资金扶持尤为重要。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每年规划栽植优质核桃667hm2以上, 全部由县财政投资, 保障苗木供应, 每年核桃苗木投入150万元以上。为了加强管理, 尽快受益, 县政府制定了新建核桃经济林补助政策和抚育管理办法, 实行一年栽植、三年管护, 由规模栽植村选拔专业管护人员, 林业部门组织集中培训, 乡镇统一进行管理, 按每亩22株、连续三年财政分别按每株2.5元、3.5元、2.5元给予管护补助。这样,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积极性, 提高了管理水平, 使一批农民从管理中直接获得了较高的现金收入, 更重要的是, 形成了一年栽、三年管、第五年交给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良性机制。与此同时, 县委、县政府与县农行、邮政储蓄银行沟通, 积极筹备发展资金, 发放支农小额贷款, 帮助种植户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有的农民群众形象地说:“中央实行种粮直补, 县里给予栽植直补, 事事都为农民着想”。农民用朴实的语言对县委、县政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1.3 依靠科技进步, 提供优质服务
在核桃产业发展上, 县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汾西县核桃经济林栽植扶持办法》、《汾西县核桃经济林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 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种植利益, 激发了他们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几年来, 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时, 都坚持把规模栽植户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引导广大农户通过股份合作、联户经营、联合发展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优质核桃经济林基地, 实现连片规模发展。在具体工作方法上, 实行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包乡、包村、包场、包户、包项目责任制, 跟踪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等服务, 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还组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模栽植户到周边省、市、县学习、交流, 聘请专家、教授来县讲课, 培养了一批核桃栽植骨干。与此同时, 启动了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工程, 使大学生村官与科技计划项目对接, 让高科技走近农民, 走进企业,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带动农民科学致富。一系列服务措施的落实, 有效提高了核桃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4 坚持龙头引领, 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抓好核桃产业发展, 不断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 政府重点扶持发展核桃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韩国进口核桃露生产线和国产桃仁食品生产线, 主要产品有核桃露、鲜核桃仁和琥珀桃仁, 生产配套设施齐全, 技术力量雄厚, 工艺流程先进, 年产核桃露1.0万t, 桃仁食品200t, 注册商标“晋西核桃王”, 产品远销山东、江苏、广州等地。到2011年底, 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 648万元, 净资产2 622元, 年产品销售收入1 158万元, 消化本地核桃300余t, 带动全县6个乡镇6 000余户、3万余名群众发展核桃产业, 帮助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 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有力促进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
截止2011年底, 全县核桃经济林建设面积达到0.68万hm2, 在部分乡镇和农村, 核桃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期末全县优质核桃总面积扩大到1.0万hm2, 实现全县人均1亩核桃经济林。
2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几年, 核桃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涌现出一批典型村和规模户, 但比重很小, 多数农户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生产较为分散, 专业化程度不高,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 虽然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 扶持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 但经营层次不高, 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方面,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 与农户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 导致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整体效益和水平不高。
2.2 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条件比较差, 经营效益相对偏低, 多数群众缺少利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内在动力, 往往以劳动力的投入来替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凭经验、靠传统, 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 名优品种不多, 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技术人才缺乏
从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来看, 技术人才趋于老化, 且受干部人才体制、单位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技术人才青黄不接, 对推进产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 农民生产缺信息、缺销路的问题依然突出,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4 发展资金短缺
在核桃产业发展中, 广大农民缺乏启动资金。作为山区贫困县,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财力又十分有限, 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3 进一步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提升水平
坚持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产业责任制, 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协调。要从市场需要和全县的优势出发, 制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以及农村产业政策, 把农民积极性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 指导核桃产业发展;要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交易规则, 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积极引进林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要加强产销衔接, 延长产业链,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3.2 创优品牌
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不断优化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形成具有汾西特色的优质核桃产品。走外找市场、内建基地、内产外销、以销促产、农民受益的订单农业的发展路子, 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工艺、设备, 提升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档次。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的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经纪人”, 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推广销售, 让产品及时快捷地走向市场。
3.3 加强管理
变特色为优势, 引进先进农业科技, 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使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更多地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并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更新传统的种植栽植办法, 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加快核桃产业发展进程。
3.4 争取支持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篇3
陕西省围绕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一村一品”的迅速发展。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达1177个,“一县一业”示范县一个,从业农户43.67万户,从业人员100多万人。产业发展涉及粮、果、牧、菜等10多个产业。2007年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比上年增长13%;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增加了3个百分点;建立合作经济组织686个;建立绿色、无公害基地282个,获得国际、国家和省认证的产品达110个;辐射带动3500个推进村。“一村一品”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11月17日至12月6日,陕西省组织了1196名“一村一品”示范村负责人分三期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了学习培训。这次培训是袁纯清省长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同志达成的意向,由陕西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厅联合组织实施,旨在实地学习华西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该省“一村一品”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参加培训的人员共1300余人,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学到了华西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加快社会主義新农村建设步伐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陕西省2007年省财政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3500万元,安排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547万元。同时,在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组织实施了贷款贴息项目。每个示范村贴息1万元,贴息规模1200万元。(丁波供稿)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篇4
社区“一村一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市黄岛区陈家庄社区位于辛安街道办事处西侧,东临海尔大道北段,区域平坦,地理位置优越。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51人,居民代表20人,社区两委成员5人。社区有常住居民265户,1025口人,其中苗木种植户188户,社区现有土地500多亩,其中98 %都用于苗木种植。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决定精神,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积极带领广大社区居民,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突出“一村一品”,下大力气发
展苗木种植产业。“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2008、2009年社区居民仅苗木销售收入每年可达1000多万元,占人均收入的60%以上。下面将我社区“一村一品”工作经验交流汇报如下:
一、抢抓机遇,加强领导,营造“一村一品” 良好发展环境
2007年,***市制定并下发了《***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实施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我社区两委结合社区苗木种植发展现状,在充分认识基层农村“一村一品”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坚持不失时机,抢抓机遇,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发动引导群众打破传统种植经营观念,使“一村一品”工作真正深入百姓心中。
社区先后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委员为副组长,其他两委成员为主要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社区书记为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领导小组每位成员各自的职责分
工,为社区“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领导组织保证。同时,社区通过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小组会、居民代表会,大力宣传“一村一品”工作对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认真听取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对“一村一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一村一品”工作宣传到每家每户,做到人人皆知,营造出“一村一品”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接下来的“一村一品”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二、立足实际,创新思路,调整农村苗木种植发展结构
陈家庄社区苗木种植户188户,约占全村总户数的70%,但苗木种植大多单一分散、不成规模,居民苗木种植的收入只能满足温饱,发展空间小,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结合社区苗木种植户分散经营的实际,社区及时组织专人到外地学习参观,吸取成功经验做法,并多次邀请农科专家学者,就发展苗木种植产
业进行详细论证,分析形势后制定出陈家庄社区“一村一品”工作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我社区大胆创新思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确定将原来苗木分散种植集中起来,改变原先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功注册成立了“***世纪彩虹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完善了其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等制度,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强化管理、规范运作,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户实施的原则,协调群众做好地块调整,园地规划,以此实现农村社区苗木种植产业化健康稳步发展。
三、科学引导,强化服务,优化农村苗木种植产业化发展
在苗木种植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社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狠抓“产业规模化、区域特色化”,强化服务、助推发展,力求实现产供销一条
龙”,切实壮大社区经济,增加居民收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居民科学发展。原先社区居民多种植樱花、海棠、垂柳、红叶李等普通苗木,因种植多且市场需求小,所以苗木收益不可观。成立合作社后,社区领导小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需求量大的冬青、桂花、石楠等让居民栽种,改变传统盲目种植的错误做法。二是以科技为支撑,引导居民科学种植。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技术上给予百姓大力引导和帮助。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苗木种植科学技术知识挂图等,并制作了一批苗木种植技术指导手册发放给种植户,及时解决居民苗木种植方面的疑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及时搜寻有关苗木种植方面的电教片、资料,并组织居民收看学习,让他们从中汲取科学种植技术。社区还专门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种植园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种植经验,使苗木种植户充分领会科学种植
管理技术。三是以服务为宗旨,全力做好苗木销售。社区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壮大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为宗旨。先前社区苗木种植户最担忧的就是苗木销售,因为没有销路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收益。为此,社区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在销售上参与协调,通过网络广泛发布销售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居民跑市场、找销路,为居民向周边地区推销了大量的苗木,给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社区还积极与其他部门联合,为苗木种植户统一做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统一喷洒农药,悬挂防虫灯等,切实保护苗木种植户切身利益。“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为我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社区不会因暂时的成绩而停滞不前,今后,社区还将继续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集合社区苗木种植户的更广大的力量,将苗木种植产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篇5
情况汇报
玉山县玉紫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6年注册成立,理事长为王贤松同志,现有社员63名,注册资金300万元,拥有信紫商标3个,无公害认证2个。合作社创建之初从山东引进日本川山紫、日本紫薯王、紫甘薯种苗在下塘乡试种,获得成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把种植推广紫甘薯作为主导产业,以“一村一品”工作为重要抓手,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舆论氛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群众大力参与,合作社关于“一村一品”工作成效显著,2013、2014连续两年被市外国专家局评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点,现就“一村一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提升
玉山县气候、土壤都适合种植甘薯,当地群众种植甘薯历史悠久,由于全部采取粗放管理,产量及品质都不够理想,经济效益较差。自玉紫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种紫甘薯成功后,群众在合作社成员的带领下,2013年种植面积达6300亩,2014年种植面积达8010亩。合作社加强技术攻关,改进冬季种子贮藏易烂难题,攻克育苗,采取平铺式育苗,紫甘薯品质产量达到了较高水平。紫甘薯作为提取食用色素原料,远销山东、上海等地企业。并且合作社延长产业链,建立了机榨粉丝厂。合作社定期请专家到实地讲课,对种植户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及各时期的技术管理要点,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知识,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紫甘薯产业,为农户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合作社统筹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慎之又慎。尤其对上级专项资金,设立台账备查。2013、2014两年,市外国专家局拔付合作社资金共8万元整,合作社严格按照《上饶市市级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要求,该笔专项资金合作社主要用于技术攻关、农民种植技术培训、育种基地建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资金使用规范合理,专款专用。
三、加强为农服务,全力推进小康进程
玉紫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紫甘薯协议,免费提供苗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合作社成员积极向沿海地区跑销路,每年为农户销售紫甘薯数万吨,从未发生紫甘薯滞销现象,真正使农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由于合作社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农户种植技术到位,甘薯品质优良,客商争先签订销售合同,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紫甘薯产业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大为增加,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随着农民群众经济条件宽裕,村里适时组织大家搞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村民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加强自身发展,真正实现做大做强
合作社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吸收的成员不断增多。把发展紫甘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全力促进了紫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社员户人均收入三年翻了一大番。同时,合作社集体收入明显增加,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紫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财务等各项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协议、制度来规范种植户、合作社及合作社成员户权利义务,真正实现合作社做大做强目标。
五、加强示范带动,全面发挥桥梁作用
玉紫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纽带及桥梁的作用,本社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签订紫甘薯生产和销售有关协议,解决了生产经营上政府包不了、村组集体统一不了、农户单家办不了的问题。一是统一模式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二是在生产经营、销售服务、收益分配上实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了经营效益,增加了农户收入。三是成立了技术服务机构,提高了科技辐射。由于形势的发展和产业提升的需要,合作社抽调人员组建了技术服务队,全天候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建立不同形式的新技术、新品种科技示范基地,组织专业人员跟踪技术服务,带动了周边乡(镇)、村发展和农户共同致富。
在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及支持下,几年来,我社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上饶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上饶市市级一村一品示范点”等称号。今后,我社坚持为民服务宗旨,秉承互利合作原则,努力把紫甘薯“一村一品”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建设一村一品 篇6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建设的重点慢慢向中小城市转移。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亮点。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多,因此,小城镇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更是任重道远。我县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从发展小城镇建设入手,抓好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为抓手;结合新农村建设,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特色农业、历史人文景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将是我县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着手实施。
当前我县这一层面的工作是有一些很好的看点,比如:XX葡萄基地、高规格建设、无公害生产,引来众多参观者;农家山庄饭店即方便参观者就餐,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即活跃了市场,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横溪村委的公塘村,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加上葡萄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县还很多乡镇都在实施农业升级,打造特色农业,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辟如要做好高规格建设,基础设施很重要,交通、水利等农业生产要素目前还很不建全。而这些若要改善都必须增加投入,农村农民经济本来就不宽裕,如此一来会增加农民创业的难度,降低农民创业的信心,这些需要我们去关心和支持,增加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创业信心,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使我县在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一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取得辉煌业绩。
XXX
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探析 篇7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晋中市顺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畜牧、水果、蔬菜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2003年, 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标志, “一村一品”发展拉开序幕, 先后打造了蔬菜、小杂粮、核桃等12种优势农产品, 集中度达到60%以上, 产量占全市80%以上, 初步完成了优势农产品布局的集中和量的积累。2009年, 以率先启动建设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农业指导方式从产品培育向示范引领转变, 以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为主要区域的一大批专业村不断涌现, “一村一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始显现。尤其进入“十二五”以来,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现代农业大市、打造全省农业现代化率先发展的总目标, 明确了“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 “一村一品”发展全面推开。截止目前, 全市已经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273个, 专业乡镇26个, 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专业村的建设, 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的集中, 同时也大力推动了“一县一业”的发展, 晋中市初步形成了榆次、寿阳、太谷3个蔬菜大县 (区) , 平遥、榆社2个蛋鸡大县, 昔阳、太谷2个生猪大县, 昔阳、和顺2个食用菌大县及祁县、和顺2个肉牛大县。
二、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特点
(一) 政府支持力度大。
为了让“一村一品”成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新引擎, 去年以来, 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 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培训指导、项目倾斜等多项措施, 激发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和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全市各县 (区) 已全部成立了“一村一品”领导组, 并下设办公室, 健全了组织机构。各县 (区)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当地发展规划或实施办法, 成为全市各地推进“一村一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 晋中市还整合发改委、财政、交通、中小企业、科技、商务、农业开发、畜牧、林业、水利、农业产业化、设施蔬菜等各类支农资金, 倾斜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发展。
(二)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
晋中市“一村一品”发展, 离不开当地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目前全市合作社总量达到6694个, 入社农户达到13.45万户, 带动农户26万户。祁县源泉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蔬菜批发市场的优势, 不仅从推广新品种、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广大社员提供服务, 还鼓励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 推广无公害蔬菜及绿色蔬菜种植, 不仅使社员收入稳步增加, 还带动了全村、全县乃至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祁县明旺养牛有限公司是当地的肉牛养殖龙头企业, 董事长王锁明在经营好自家公司的同时, 还积极为协会会员办实事, 带动农户1200多户, 户均增收达1000多元, 为当地肉牛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三) 经济效益好, 农民增收明显。
在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下, 祁县古县镇种植6万亩酥梨, 去年酥梨总产值就达3亿, 农民增收3000多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榆次区东阳镇共发展无公害蔬菜0.36万公顷, 人均蔬菜收入达到6800元, 占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昔阳县中东部5个乡镇26个村种植双孢菇面积达27万平方米, 年产鲜菇345万公斤, 实现产值3450万元。榆次朱村, 位于干旱丘陵地带, 近年来, 全村共种植10公顷设施蔬菜, 农民收入由6年前的1856元增长到现在的6500多元, 使全村90%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过去的黄土坡变成了如今的绿色银行。
(四) 发展“一村一品”同推进土地流转相结合。
目前晋中市已成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8个, 并配备437名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初步建立了乡 (镇) 有中心、县有网络的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体系, 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祁县西六支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 将全村2个生产小组中的140公顷土地集中开展设施蔬菜建设, 运用“四统一分”模式, 采取保底金、保薪金、保股金和年度分红的“三金一红”办法, 使农户没有任何风险, 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 对开展“一村一品”工作认识不够。
一些乡镇、村对通过“一村一品”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他们思想观念陈旧, 没有把“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来抓, 造成工作推进力度不够, 农户对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的信心不足, 缺乏自我规划和发展想法, 致使部分乡村“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二) 主导产业规模小, 区域集中度不高。
一些乡村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晋中市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 位居全省前列, 但大多数是以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主, 真正搞产品经营、市场开拓、品牌建设, 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合作社还不多。
(三) 农业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不高。
晋中市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多数还处在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初级生产阶段, 涉及农产品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更深层次的产业较少。产业链条短, 农产品深加工不够, 品种单一, 投资环节少, 农产品附加值低。像河南双汇、内蒙古伊犁、蒙牛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 大部门都属区域性品牌, 仅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发展, 满足于“小富即安”, 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一点成绩, 不思进取, 这些都制约了晋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广泛开展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形式, 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模式, 积极宣传示范典型经验, 并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及报告会等形式,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社会上上下下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 为“一村一品”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 强化部门职责。
强化部门服务和指导责任, 整合部门项目及各种资源, 倾斜扶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一是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所需资金, 建立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农业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 搞好规划制定、政策调研及督促指导工作, 大力开展信息服务、农民培训;三是林业、畜牧、水利、交通、旅游和扶贫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分管领域的指导与扶持工作。
(三)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发起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 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通过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形式, 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合同制、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促进农产品面向市场, 实行良好销售。
(四) 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要在示范村基础上, 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园区, 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到产后加工、包装整个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大力引导扶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批发市场、超市、旅游品商店及互联网上建立销售专柜, 通过实行连锁经营、物流和网上交易等方式, 开拓农产品市场。
(五) 发展同环境保护相兼顾。
有的乡、村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只重视经济效益, 而对环境保护却不关注。尤其养殖行业, 部分农户畜禽粪便处理不当, 人畜不分, 不仅影响了自已和邻居的生活, 还对空气、水质等造成了严重污染。国家呼吁, “我们不要带血的GDP”, 在此我也加一句“我们不要污染环境的农业”, 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参考文献
[1]李喜涛·二○一一年全市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综述[N].晋中日报, 2012-01-31.
“一村一品”如何做出优势 篇8
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沧州酒”必须在沧州小范围内的特别区域才能酿造,似“贵州茅台”必须在贵州茅台镇酿造,离开这方水土,形不成其独特滋味。
二是以质取胜。沧州酒需到卫河南川楼下以锡缸沉至河底取地涌清泉,取水如此严格,酿酒原料的精选更是严上加严,正因如此严格,才保证了名酒品质和形象。质量就是品牌生命线,海尔铁锤砸劣质冰箱事件和温州焚烧假劣产品事件,促使后来的产品走上“质量取胜”的品牌发展道路。
三是保护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品牌优势所在,是在市场占有相当多份额或独领风骚的关键。有人曾说,若可口可乐公司被大火全部烧毁,但凭借其核心技术,在第二天仍能白手建造起来。核心技术若泄漏,也就无优势可言。“物以稀为贵”,同样,“技以稀为贵”,“独门技艺”是品牌优势所在,若你有我有,则无优势可言。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篇9
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按照县开展
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井陉县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为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奋斗目标,结合我村实际,现就切实做好一村一品致富产业的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创新发展,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促进帮扶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依照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单打独斗的局面尽快改进为组织起来的团体。组建60户干果种植合作社。共种植核桃树15000棵、枣树10000棵。逐步形成干果业为产业龙头,各户之间互相学习,沟通有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农民稳步增加收益的村民经济合作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一村一品致富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村支部书记陈贵庭任组长,村主任陈冬来任副组长,杨雪庭陈国庭陈运来为成员。小组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提供有利条件,加强工作指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干果种植合作社建设,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干果种植合作社办公室设在村委,具体由陈冬来负责。
(二)搞好帮扶项目建设。积极推行项目建设技术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界对项目大力支持。大力支持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严格项目资金的计划管理,保证项目有条不紊的顺利实施。
*******村委会
“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 1
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篇11
——作为“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人,平松守彦多次到中国各地传授日本“一村一品”先进经验,接收中国研修生到日本研修学习,并派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如今,由他倡导的“一村一品”项目已经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已经成为各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项目。
“一村一品”这个从日本大分县走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如今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遍地开花。作为“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人、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Morihiko Hiramatsu),多次到中国各地传授经验,同时接收中国研修生到日本大分研修,并派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由于他为发展中国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1979年,平松守彦在日本大分县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在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使每个村庄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成功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大分经济的发展。20多年后,“一村一品”运动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很多国家得到了众多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松守彦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积极推动两国间的合作交流,曾先后数十次访华推介“一村一品”。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平松守彦的努力下,“一村一品”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已取得了显著的效益。1983年8月,平松守彦首次应邀到上海访问并演讲。此后,上海的“一厂一品”、武汉市的“一村一宝”等运动便相继开展起来。平松守彦先后被中国的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1996年,他访问甘肃,被甘肃农业大学聘请为名誉教授,甘肃的牛肉面、白兰瓜、荞麦等正在逐渐形成品牌产业。陕西省自2000年开展“一村一品”活动以来,以大枣、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江西省自2002年以来,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重点支持30个村(乡)、2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了特色产业。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已经发展到2500多个,全省约有50%的农民从“一村一品”受益。云南通过“一村一品”发展普洱茶产业,使普洱茶飘香海内外。湖北省的“一村一品”运动,近年来在中部地区异军突起,在一些乡、镇、村形成了柑橘、脐橙、砂梨、优质稻、水产、家禽、花卉等“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农民收入每年递增5%至8%。江苏省溧江市发展的观光农业,已形成了一个品牌。
平松守彦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必须要有农合组织,要对当地的优势资源(原产品)进行深加工后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依靠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他着重讲了三个原则:一是立足本地,放眼全球。即创造具有地区文化的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品。二是自主自立,锐意创新。即选择和培养什么作为本地区的“一村一品”,这完全由当地居民自主决定,并进行创新和技术研究。一个村子可以推出三品,两个村子也可以推出一品,政府只是从技术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培养人才。即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如果没有具有先见性的地区带头人,“一村一品”运动就不会成功。因此,培养富有挑战精神、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朔州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 篇12
一、示范村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
51个示范村地域总面积487919亩, 其中耕地面积235340亩;总人口数65105人, 其中农业人口数61849人, 占9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703人, 占22.6%。截至2010年底,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6元。从这次调查来看, 以畜牧养殖业为主导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示范村, 高出3343元;以蔬菜种植为主导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种植业主导的示范村, 高出2265元。51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有奶牛养殖、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玉米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以及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 但主要支撑于四大优势产业, 即:奶牛养殖业、肉羊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小杂粮。山阴县突出奶牛养殖业, 以故驿、东沙堆、古城、八里庄为代表;怀仁县突出肉羊养殖业, 以南小寨为代表, 应县突出蔬菜种植业, 以接马峪、罗庄、大临河为代表, 右玉县突出小杂粮, 以李达窑、二十一村、牛心村为代表, 下面就上述四县区示范村的四大产业发展状况分别予以说明:
(一) 奶牛养殖业。
山阴县依据独特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 积极发挥奶牛养殖业在全省独占鳌头的优势, 立草为业, 规模养畜, 引导庭院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转变。这一思路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加速发展奶牛业发家致富的意愿, 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奶牛乳品业的迅速膨胀和快速扩张。山阴县的15个奶牛示范村均已凸显奶产业优势。15个村从事第一产业的4318人, 实现产值17005.95万元, 其中从事种植业的2152人, 实现产值3723万元;从事养殖业的2166人, 实现产值12009万元, 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6%。马营庄乡的八里庄村、东沙堆村、故驿村、古城镇的古城村奶牛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72%、78%和61%。
(二) 肉羊养殖业。
近年来, 借助我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出台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 怀仁县把肉羊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因势利导, 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从组织领导、舆论宣传、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保障, 从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进行培育。目前, 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南小寨村成为全省的肉羊养殖典型村, 也是全省肉羊养殖的先进村, 全村2269人, 其中劳动力1469人, 均从事肉羊养殖业, 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就达8000元, 现该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 小型屠宰加工车间10个, 冷藏库11个, 冷冻库6个, 全村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三) 蔬菜产业。
应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 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培育壮大蔬菜产业, 品种有:架豆王、青椒、尖椒、胡萝卜、马铃薯、甜瓜、紫皮大蒜等。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末达到了35万亩, 实现总产值3.15亿元, 占种植业总收入的60%以上, 蔬菜产业已成为12个示范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应县的接马峪村是“一村一品”蔬菜种植专业示范村, 也是应县蔬菜种植基地。全村现有人口3120人, 其中劳动力1268人, 耕地面积6795亩, 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 户均1.5亩。2010年, 仅设施大棚蔬菜一项, 全村人均纯收入6092元, 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的94%。设施大棚蔬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9个主要菜种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产品质量认证, 以“应州绿”注册商标, 并于2007年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该村蔬菜种植已彻底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生产格局, 逐步走上了面向市场、规模开发的坦途。小石口是应县“一村一品”示范村, 该村的大蒜更是享誉三晋, 远近闻名, 全村2208人, 其中劳动力1037人, 耕地面积9000亩, 80%的耕地种植大蒜, 2010年, 全村仅大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512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07元的93%。小石口大蒜是应县名优特产品, 曾获得山西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2010年, 以小石口为核心产区的“应县紫皮大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四) 小杂粮产业。
右玉县委、县政府立足光照充足, 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积极探索小杂粮产业化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有效推进了全县优质小杂粮产业的全面发展, 小杂粮基地产业化规模种植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牛心乡牛心村、李达窑乡李达窑村和二十一村这3个村均是小杂粮示范村。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产值271万元, 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174万元, 养殖业实现产值92万元,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4.2%;第二产业产值39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4万元, 第一产业产值占产业总值434万元的62.456%。种植的小杂粮种类主要有:莜麦、荞麦、野豌豆、黑豆。上述3个示范村小杂粮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61%和56%。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
(一) 借助龙头带基地, 提升“一品村”的产业化水平。
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将“一村一品”打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 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山阴县的15个村均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固定联系, 其中八里庄村与伊利、东沙村与蒙牛、故驿村与蒙牛、后黄台村与伊利和蒙牛、古城村与古城乳业。右玉县4个村与当地企业也建立了固定联系, 牛心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李达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云阳与右玉县祥风薯业公司、二十一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怀仁县南小寨村与本村5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应县的12个村均在本村建有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远销全国各地, 且都在本村办有蔬菜脱水厂、冷库。
朔州市有6家乳品加工企业, 生产能力达50万吨, 系列产品达80多个。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总资产近4亿元, 日处理鲜奶1200吨, 年可生产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乳品32万吨。企业成为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古城商标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年销售收入4.5亿元。山西雅士利乳业公司总投资5.5亿元, 建成了亚洲单机生产能力最大和最先进奶粉生产线, 日处理鲜奶1000吨, 年产配方奶粉5万吨, 销售收入达8亿元。右玉县有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公司、山西六味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西玉龙土特产有限公司、朔州市佳维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小杂粮加工企业21家, 年可转化小杂粮10万吨, 加工转化率达57.1%。山西六昧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右玉公司生产能力为年处理杂粮原粮5万吨、牛羊肉2000吨, 年产杂粮复合粉4万吨。对4万吨杂粮复合粉进行深加工, 年产杂粮馒头7000吨、各类糕点1.2万吨、营养挂面1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休闲食品6400吨、牛羊肉熟制品1000吨。年销售收入达5.87亿元, 上缴税金6762.15万元, 为当地农民建立稳定的小杂粮和牛羊肉销售渠道。年可为当地当地农户户均增收3300多元。同时, 可直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大同祥凤薯业公司瞄准右玉丰富的土豆资源和产品质量, 投资600万元, 在右卫镇建起了一座年加工15万吨土豆的淀粉厂。怀仁县建有羊肉产品加工企业5家, 主要生产羊肉卷、羊拐弯等系列产品, 年可屠宰羊肉90—100万只, 引进皮毛购销厂商12家, 年购销羊皮110万张。应县蔬菜批发市场年可交易蔬菜960万吨, 脱水厂年可加工蔬菜320万吨, 冷库贮藏能力达50万吨。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一村一品”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能人大户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示范村以产业、产品为纽带, 以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为投入资本, 开展生产服务、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多形式、多层次合作, 推进“一品村”以“联合舰队”对接国内外大市场, 形成了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2010年底, 51个村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个, 带动1655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合同、订单、服务、购销等形式, 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 促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保护了农民利益,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右玉县3个小杂粮示范村以莜麦、胡麻、马铃薯等为主的农作物合同订单面积达到7000亩, 应县12个蔬菜示范村合同订单面积达12000亩, 种植业向以销定产、产销对接方向发展。山阴县组织奶牛规模健康养殖小区成立奶联社, 实现共同抵御鲜奶市场的风险能力, 与乳品加工企业实现订单售奶, 以质论价, 最大限度的实现养牛增收。
(三) 坚持科技创新, 增强“一品村”的科技支撑力。
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 右玉县的牛心村、李达窑、二十一村先后引进适宜当地推广的良种小杂粮有:山西农科院品资所培育的“品燕七号”、河北张家口农科院培育的“坝莜一号”、吉林白城农科院培育的“白燕二号”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G5”等四个燕麦新品种。其中“坝莜一号”已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0年平均亩产171公斤, 最高亩产达到224公斤, 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近三年来, 右玉县共举办杂粮生产技术培训班320多场次, 累计培训人数3.2万人次, 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50场次, 达到了乡有培训学校、村有专业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建立起了一支由县、乡、村三级技术人才队伍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 使全县杂粮生产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山阴有健全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畜牧技能人才队伍。全县有七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 一所奶牛医院, 乡级兽医防疫员142名, 村级防疫员252名。县畜牧兽医局下设四站一所, 服务内容涉及防疫、检疫、牧草种植、繁育改良和防疫监督。目前全县建立奶牛电子档案, 实行动态管理。
应县在科技投入上, 以生产无公害、绿色为高起点, 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特色蔬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和效益。
(四) 实施品牌战略, 夯实“一村一品”的产业基地。
51个村认识到品牌与产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产业作依托的品牌, 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没有品牌的产业, 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山阴县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品牌大县, 截至2010年, 国家级名牌有:古城牌系列奶粉及液态奶, 省著名商标有:春城牌、康喜牌、溶溶牌奶粉及液态奶。
右玉县借助龙头企业, 创立名牌, 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右玉县的山西臣丰食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筹建, 总投资5800万元。公司以国内专家技术为依托, 以优质无污染的丰富小杂粮为原料,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 积极开发和生产苦荞系列及小杂粮健康食品, 包含苦荞健茶、荞麦混合粉及杂粮方便冲调食品和苦荞壳为原料的床上用品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年加工苦荞6000吨, 小杂粮4000吨。可间接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2010年, 右玉县李达窑乡积极打造北岭梁名优特燕麦品牌, 投资100万元在该乡的李达窑村、二十一村、林家堡等6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万亩燕麦科技示范园, 2009年与山西农科院右玉试验站合作, 试验、示范燕麦新品种12个, 优选出了3个适合右玉发展的燕麦新品种, 为发展壮大杂粮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县的“应州绿”和“应县紫皮大蒜”均为注册商标, 近年来, 大力实施规模效应、市场开发、信息对接, 走上靠品牌扩张道路。
(五)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山阴县采取先重点后带动周边, 再扩张、辐射的办法, 在全县建立起奶牛标准化养殖场78个, 奶牛示范乡镇网点13个, 示范奶农1500多户, 单头奶牛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 仅奶牛一项每年人均收入可达960多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到2010年底, 右玉县有8万亩马铃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 其中牛心乡的云阳村有500亩马铃薯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应县从2010年起, 大力实施设施农业, 现已建成日光温室2323个, 移动大棚3416个, 配套了机井、管灌, 产品实行分级包装、质量检测, 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 为实施“一村一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规模小, 层次较低、布局分散。
山阴15个村的养殖业大多停留在以户为主的初级养殖阶段。右玉县4个村的小杂粮种植还停留在卖原粮的传统的生产水平。主导产业分散, 产业发展不稳定。种养、加工、储运、销售链条尚未达到有效衔接。尚未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区的战略格局。
(二) 农业技术服务功能不足, 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仍然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不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在产业发展、提高收入方面的作用, 对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工作不重视。51个村尚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三) 一村一品带头人缺少, 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务农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 科技文化素质低, 传统务农观念重, 思想守旧, 缺乏一批能够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右玉县李达窑乡的二十一村, 全村80户, 303人。其中劳动力194人, 在194名劳动力中, 外出打工的121人, 常年在村的只有73人, 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 作为一村一品带头人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同志也已60岁。
(四)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发展, 信用贷款难度大, 对一些有发展潜力、普遍认同的项目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达窑乡经过专家论证拟在当地建设北梁岭牌小杂粮基地, 山阴县晶兴奶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奶牛300多头, 也是由于资金短缺, 致使其规模不能扩大。
(五)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51个示范村的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已发展到121个, 但大多数是以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主, 真正搞产品经营和推广, 带领农民闯市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没有。
(六)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不高。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多数还处在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阶段, 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观光旅游等产业的较少。产业链条短, 投资节点少, 农产品附加值低。右玉县李达窑乡李达窑村的村民反映, 一斤莜麦原粮只能卖到1.5元, 加工成面粉后可以卖到每斤3元。
(七) 农业科技含量低, 科技应用率不高。
受经费、精力限制, 乡镇农技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推广职能缺位, 对村级技术员、示范户的培训扶持力度不够, 新型农民覆盖面不大, 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科技瓶颈难以打破。山阴县故驿村的奶牛养殖虽然全部进入了养殖小区, 统一管理、统一饲养, 但是, 还基本停留在规模养殖的初级阶段, 奶牛单产水平低, 该村最大的养殖小区驿泽奶牛专业合作社, 奶牛平均单产6000公斤左右, 在全省基本属于中等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 又是一个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跃升的过程。因此, 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为了保证“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设立“一村一品”专项发展资金, 以工作定项目, 以项目定资金。各级政府应当把此项工作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政府扶持, 农民为主, 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新机制。对于确定的示范村, 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 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 解决好当地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 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切实落实农业保险办法, 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开展农业保险以补偿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稳定农业生产。尝试探索让科技型人才、市场开拓型人才以技能和信息入股合作社, 参与农业生产,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 大力培植发展示范村的典型引导作用。
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 尽快把专业示范村变为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示范村授予“一村一品”专业村, 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有关部门及项目带头人给予表彰,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各级宣传部门要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 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 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 发现好的典型, 推广好的做法, 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同时, 要加大“一村一品”的政策扶持力度, 省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为奶牛养殖区进行引导扶持, 在资金配套、技术指导、硬件实施、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 扶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和土地流
转入股的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扶持引导村里的能人创办实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创业事迹与经验, 使农民创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与就业的新途径。积极倡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分红, 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利润。同时, 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等非种养产业的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农民增收潜力和空间。
(四) 加大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 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 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 对示范村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养一大批农村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 加强对示范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培训, 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 提高农民从业技能。
(五)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服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一村一品”建设领域的转化与应用, 引导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靠拢, 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加快特色农产品包装开发和牛奶、荞麦、燕麦、胡萝卜、大蒜和马铃薯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投入, 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培训、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经费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界定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的工作范畴, 明确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切实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业技术服务。强化专业培训, 组织专家或聘请教授对乡镇农技五站的工作人员及农民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指导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要求。稳定和优化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对乡镇农技人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原则上农技人员要做到专职专用, 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并注意从大专毕业生中汲取一批专业人员。
(六) 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农业、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为依托, 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扶持示范村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品标注。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 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开拓农产品市场。
(七) 扶持培育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 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强化培训, 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 深入到示范村, 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 并指导其完善章程和各项制度, 规范运作行为, 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 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龙头带基地, 基地和协会联农户, 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发展“订单农业”,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八) 建设信息通道,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市场是“一村一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要加大“一村一品”的市场开拓, 扩大“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健全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 以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市场经营领域, 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 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走向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九) 确保“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
【一村一品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一村一品”工程10-19
一村一品总结10-18
“一村一品”经济发展06-16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01-07
一村一品项目实施方案07-20
一村一品实施方案样板11-09
县一村一品实施方案11-14
锡盟水产业“一村一品”调研情况11-15
甘泉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介绍12-03
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总结doc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