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大学名单

2024-09-25

211工程大学名单(精选7篇)

211工程大学名单 篇1

211介绍

“211”的意思是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中国重点高校。能进入211名单的,说明政府希望把这些学校打造成国内知名大学。目前只有100多所高校进入名单。

211学校相当于普通的院校,学术氛围更浓,学霸也很多。大家都爱学习。学校设施上,由于有政府的大量拨款,硬件也比较好。体育场,游泳池,校医院都很完善。

眼界:好学校的学生,眼界也高一些。因为学校经常邀请一些社会和学术牛人来讲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氛围:一个大部分人都爱学习的大学,你在里面也会被感染。

人脉:名校毕业的.,混的好的很多。各种校友资源,你可以可以利用。

社会的认同:一听说是某某211大学毕业的,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都会给你加分。

211工程大学名单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数据在2008年4月期间采集完成,以中国教育在线提供"211工程"学校名单及网址,依次访问109所"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有关借阅规则的网页。将读者类别、借阅数量、借阅期限、续借次数、续借时间、预约有效时间以列表形式记录下来。其中可访问院校98所,失访或未见有借阅规则的11所院校图书馆,占总数的10.09%。

1.2 方法

将收集的数据按类别输入到EXCEL表格中,再根据类别处理相应借阅数量、借阅期限及各种权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项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方差和标准差等统计学指标,详细描述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在文献借阅权限方面的特点。

在分析前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1)按中、外文书分类或按科技和文艺书分类设定借阅册数的,以总册数计算;(2)借期为1个月或31天的,按30天计算;(3)研究生分为博、硕士和教师分为副教授、教授等类别的,借阅册数和借阅期限取平均值计算;(4)院校有多个校区的,按总馆的借阅规则处理;(5)缺失值按删除操作进行记录处理;(6)遇特殊情况,单独进行说明。

2 结果

2.1 读者分类

从图表1中可见在统计的图书馆中对读者类型的划分有10种情况。将读者划分为3种类型的图书馆最多(23所),其划分方法大致为两种:一种为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职工3类;一种为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教职工、其他。将读者类型分为12类的图书馆数最少(1所),为南开大学图书馆。明确不区分读者类型或未见对读者分类的图书馆为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林业大学5所图书馆。平均值为4.10,方差2.09,变异系数0.51。其中对读者进行分类的图书馆占有效统计数的93.9%。

2.2 借阅数量

图2反映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不同借阅量与图书馆数量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2.2.1 本科生

有效统计94所图书馆本科生借阅情况,4所数值缺失。在有效值中,最大图书借阅量为40册(厦门大学),最小借阅量为3册(延边大学),平均借阅量为9册(均值8.30),中位数7,标准差4.97,变异系数0.60。借阅量设为5册的图书馆数最多(30所),占有效统计数31.9%,其次为10册(20所),占21.3%。

2.2.2 研究生

有效统计93所图书馆研究生借阅情况,缺失值5,硕、博士借阅量按均数取整处理。其中最大借阅数为40册(厦门大学),最小借阅数为4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平均借阅数为14册(均值13.37),中位数13册,标准差4.83,变异系数0.36。由表4可知借阅数设为10册的图书馆最多(25所),其次为15册(16所)。

2.2.3 教师

有效统计91所图书馆教师借阅量情况,缺失值7。部分图书馆按职称进行了分类,这里不作分析,计算时按平均数取整处理。在有效值中,最大借阅量为40册(厦门大学),最小借阅量为6册(第四军医大学),平均借阅量为17册(均值16.07),中位数15,标准差5.39,变异系数0.36。由表3可知借阅量设为15册的图书馆数为30所,其次为10册(21所)。

2.3 借阅期限

图3反映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不同借期设定与图书馆数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2.3.1 本科生

有效统计94所图书馆本科生借阅期限,缺失值4。借阅期限以1个月等于30天换算处理,对图书分类设定的借期的按科技图书或普通图书的借期统计数据。经SPSS软件分析可知,本科生最大借期60天,最小借期28天,平均借阅期限39天(均值38.79),中位数30,标准差13.42,变异系数0.35。借期为30天的图书馆数最多为61所,占有效统计数的64.9%,借期为60天的26所,占27.7%。

2.3.2 研究生

有效统计96所图书馆借阅期限,缺失值2。博士、硕士研究生借期不同的按平均值取整处理,其他标准化处理同上。在结果中,最大借期为180天(江南大学、福州大学),最小借期为28天(中国人民大学),平均借阅期限55天(均值54.25),中位数60,标准差36.42,变异系数0.67。借期为60天的图书馆有40所,占有效统计数的41.7%,借期为30天的图书馆为31所,占32.3%。

2.3.3 教师

有效统计96所图书馆教师借阅期限,缺失值2,有分类时的借期按均值取整处理。其中最大借期为180天(江南大学),最小借期为30天,平均借期为59天(均值58.04),中位数60,标准差27.70,变异系数0.48。借期为60天的图书馆有44所,占有效统计数的45.8%,借期为30天的图书馆为29所,占30.2%,借期为90天的图书馆有15所,占15.6%。

3 结论

3.1 各馆在确定读者分类时呈现一定规律性和较强自主性

由统计结果可知,93%以上的"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在制定的图书借阅规则将读者进行分类管理,其分类依据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一定的集中趋势,具体体现为各馆在读者分类时都考虑到了大学图书馆的三大读者群: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员工,这些群体对图书有着不同需求并且在一定时期需求会发生转变。其次由读者类型划分及分类数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可知,分类也呈现相对的离散趋势,各图书馆在制定借阅规则时自主性较强。

3.2 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借阅权限存在较大差异

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图书借阅数量平均册数分别为9册、14册、17册,借阅期限平均为39天、55天、59天。本科生借阅数量多设置为5册,研究生10册,教师15册,本科生借期多设置为30天,研究生和教师多设置为60天。

3.3 图书借阅数量和借阅期限呈现一定规律性

本科生借阅数量为5册或10册的图书馆占53.2%,研究生借阅数量为10册和15册的占44.1%,教师借阅数量为10册和15册的占56.0%。可见各馆的图书借阅数量多为5册、10册、15册这三个数量级。研究生(0.36)和教师(0.36)在借阅数量上的变异要小于本科生(0.60),研究生和教师的借阅数值总体较本科生稳定。

本科生借阅期限为30天或60天的图书馆占92.6%,研究生借阅期限为30天或60天的图书馆占74.0%,教师借阅期限为30天或60天的图书馆76.0%。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借期为90天的图书馆比例分别为0、9.4%、15.6%。可见各馆的图书借阅期限多为30天和60天,借期为90天在教师权限中多见。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在借阅期限上的变异依次为0.35、0.67、0.48,本科生借期数值总体较研究生和教师稳定。

4 讨论

4.1 大学图书馆读者分类及权限设定的合理性

4.1.1 读者分类

我们分析读者,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读者、服务读者。读者是一个多义概念,按静态分类可依据年龄、性别、职位、知识水平等,动态分类依据阅读动机分为学习型读者、研究型读者、应用型读者和消遣型读者,依据读者-馆员关系分为自我服务型、互助型、"拐棍型",依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程度及用后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一般读者和重点读者[1]。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基本采用静态划分读者类型,并以此限定借阅权限。分类时都考虑到本馆核心读者即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绝大多数馆对读者按知识水平、职位等标准进行权限区分。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19条:"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但合法和公平性在各高校图书馆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规程中没有详细解释说明。目前国内尚未见对高校读者如何科学分类的量化指标方面文献报道。

4.1.2 权限设定

合理的借阅期限,有利于加快图书流通,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加快图书的周转,降低拒借率。适当地缩短读者借阅的期限,可以加速图书周转,保障广大读者的利益,从而克服某些优秀图书长期滞留在少数人手中的缺陷[2]。由于对读者的分类必然产生借阅权限的不同,通过此次调查得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在借阅数量和借期上都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均值上也表现在各图书馆的借阅规则中。实际这3类读者在图书需求及借阅量上有没有显著差异。从我馆所作的用户需求调查情况来看,甚至与目前规则中所表现的趋势相反,即在图书信息需求量本科生>研究生>教师。首先由图书利用人数比例(见表1)可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中文图书利用上无显著差异[3]。湖南农业大学中文图书利用人数比例为大学生60.5%、研究生66.7%、教师65.2%[4],福建中医学院学生、研究生、教师比例分别为63%、41%、70%[5]。三类读者人均借阅量数据无法统计,需要大规模图书馆的协作才能进行。

其次三类读者的图书需求层次不同,借阅图书的类型和利用图书的周期也不同[6],加之如果副本量较多和提前预约的支持,三类读者因为借阅数量的相同产生拒借的概率理论上很低(有待验证)。所以笔者以为,大学图书馆三类读者借阅数量相同的借阅规则可行。

4.2 如何科学地制定高校图书馆借阅规则

在高校图书馆制定借阅规则时首先要依据是法律和高校图书馆规程中相关条款,不得与法规抵触,尽管目前这些法规处在应然层面[6],还没有专门的图书馆法。

其次,应全面、动态、深刻地分析读者、图书、图书馆内在及相互关系,结合自身特点,参考其他馆的长处。制定借阅规则时应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如读者方面:含读者分类、学校师生人数、学科设置、重点学科等;馆藏图书方面:含图书分类(新书、一线书、二线书、文学书、科技书)、藏书量、图书增长量等;图书馆方面:馆藏布局、图书馆经费、编目流通速度、保存文献作用等。这些因素之间产生的矛盾直接或潜在影响着借阅规则的制定,从而影响图书的流通和利用率。当然各校图书馆有其具体的情况,上述矛盾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出维护绝大多数读者的权益的借阅规则,就应该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借阅权流转制度[7]从动态角度解决借阅中的问题,很值得借鉴,从技术上也完全能够实现,但由于其操作的复杂性被广泛接受可能有待时日。在制定借阅规则时也可采用层次分析法[8],即先制定几个候选规则,然后根据各自需求确立若干评价标准,然后根据评价标准的权重和各候选规则的打分(由馆员、读者、学校领导者评出),根据得分选定最优借阅规则。

最后,既要强调图书馆与读者公平公正权利,同时也要重视义务,权利和义务要相辅相成。规则既要被读者和图书馆认可,也要方便实用,不能妨碍读者对图书的利用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4.3 本次调查分析的不足之处

(1)文中所述借阅规则仅讨论了规则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规则的所有内容,而以借阅规则作为标题仅为表述方便,有片面性;(2)是数据可靠性的不足。各图书馆网站由于网络不稳定性,时效性等因素导致失访;部分馆借阅规则的不完整性,造成数值的缺失;人工访问网页下载数据可能产生疏失误差;(3)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各统计值经标准化处理后造成与实际结果的偏离;各馆研究生、教师中划分不同借期、借数在统计时以均值取整计算合理性有待讨论;未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中文图书利用上无显著差异"进行统计学证明;未对"三类读者因为借阅数量的相同产生拒借的概率理论上很低"进行证明。

参考文献

[1]于鸣摘,那春光.图书馆读者类型研究.图书情报研究,1993,(3):8-10.

[2]杨安利,诸葛毅.读者图书借阅权利限定因素的多维思考.情报杂志,2007,26(3):140-142.

[3]昌建纳,张禹,郑智英,刘宪银.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4,48(8):44-47.

[4]周带娣,常青.高校图书馆读者文献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图书馆,1998,(4):69-72.

[5]严婉筠.读者文献需求分析与对策.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48-51.

[6]周标龙.图书馆读者权利的法学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74-77.

[7]周广学.借阅权流转:一种值得关注的借阅制度.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6):53-55.

211工程大学名单 篇3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基于语言服务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国内有代表性的211工程大学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口”规格及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状况,从学生视角,对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语言服务产业 英语专业人才 本科生培养方案

引言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发现,目前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把目光集中到全球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这个产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上。许多国内科研机构已经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诉求,比如说专业的特指性,具体到某一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不是浅尝辄止。同样,今天国内的众多211 院校,也在不断顺应时代诉求,构建更合理的英语人才培养方略。许多学术作品固然精彩纷呈,但都没能做到从本科在校大学生的“第一人称”角度思考和认识有关的问题,加以综合考量。目前,在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下,英语人才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及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做怎样与时俱进的调整,既不膨胀又不断裂,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有效运转。因此,把英语人才放在语言服务产业视阈下加以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一、语言服务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浅析

(一)定义

语言服务产业指的是由提供语言服务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构成的产业生态链。其中包括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工具服务、语言使用服务、语言康复服务与语言教育服务等(前瞻百科,2014)。

(二)发展状况与前景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翻译记忆技术与机器翻译的发展,使机器翻译成为发展的新领域。其他一些与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服务还有掌上翻译器、网络在线翻译、语言文字编辑软件、多语言服务智能系统、语言播放器、文字阅读器、字词卡片等(前瞻百科,2014)。此外,全球化增加了各国交往的频率与深度,为语言教育尤其是第二外语的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缺乏立法保障,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与评估体质,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缺乏竞争力(郭晓勇,2010)。

语言服务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四大业务领域。在我国,语言服务业的行业地位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首次得到官方认可。从2012年起,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年度《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这是中国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战略的功能载体及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服务业已经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是国际生产体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导力量,也是语言服务业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以中国为例,外资企业占中国语言服务业务总量的21.5%,居各类客户群落之首(中国译协等,2012:27)。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11年底,累计实际吸引外资11643.92亿美元,其中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投资占较大比重。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我国逐渐成为对外投资大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4247.81 亿美元,对外承包合同金额8212.47亿美元。在文化交流方面,仅2011年一年,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影视节目的进出口总额就达到76.7亿美元。近年来,我国还主办了包括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在内的一系列大型经贸、文化和体育活动。毫无疑问,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文化、经贸交流所产生的语言服务需求是推动我国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语言服务企业37197家,从业人员119万人(其中译员64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1576亿元,年增幅预计可达15% (中国译协等, 2012:7-10)。这表明我国语言服务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语言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口笔译服务和本地化服务为主的语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2)为语言服务提供支撑的语言技术研发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3)翻译学科的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成为趋势。

(4)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影响不断扩大,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5)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在国际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逐步扩大。

2.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语言服务业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行业地位不明确,缺乏政策扶持。

《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了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然而,语言服务业却未包括其中。由于行业地位不明确,语言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很少惠及语言服务企业,导致语言服务企业成本高、负担重,再生产和技术投入少,难以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前瞻百科,2014)。

(2)准入门槛低,缺乏立法保障。

与法律、医疗、会计、建筑等行业类似,语言服务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入机制来确保语言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对语言服务企业设定准入条件,又没有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设定刚性的入职入岗条件。

从全球来看,全球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 “未来时代的语言服务需求”、“未来的语言服务组织形式 ”、“语言服务产业的未来形态”三个部分;语言服务的组织结构趋向虚拟,众包协作将更加主流;语言服务跃上云端,服务链条扁平精尖等将成为语言服务的主流。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行业,语言服务产业不但是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大范围劳动分工的结果,而且日益成为国家、民族间文化和社会联系的纽带。跨越语言障碍、回归同一世界,正是语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国内对比分析:国内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我们对国内211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做了如下三点对比分析。

(一)专业基础

专业课程应更丰富多彩。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写作课程,明确分为英语叙事文写作、英语说明文写作、英语议论文写作、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各占学分。在语言学方面,划分为文体学、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英语史课程等,并且,某些专业课程课时非常充分。例如北京大学的英语口语开设4个学期,中国海洋大学的语言学概论大约40个学时,语法课的开设时间更长,这有利于学生基础的夯实。

中文素养同样应该加以重视。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了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经典导读、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等课程,我系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大学语文。其实,英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有密切联系的,中文水平的高低对翻译的好坏是有一定影响的。

如果一些文学类课程很详尽,学生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例如北外在英国文学这部分,有现代成长小说选读,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圣经》的文学阐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中的爱情,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城市与文学,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等等。

很多关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等这类课程更细化,例如我系设置的西方文明史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课程,而在北京大学则细化为西方思想与近代中国,西方宗教思想,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战后美国史,等等。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其历史背景,才能深入了解这门语言及其背后的思维模式。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涉猎范围更广,且课程学分设置更加细化。例如北京大学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共12个学分,其中包括:

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和F类相加至少4学分;

B.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

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

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

E.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至少2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F.社会可持续发展类:和A类相加至少4学分。

通过这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比较,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江南大学在短学期的时候开展英文辩论比赛,上海外国语大学把英语辩论、英语演讲设置为课程,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加系统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才能。

(三)专业特色方向

很多高校专门设置了翻译专业,或MTI, 或小语种,或商务英语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做正确的选择。而且,英语专业是涉外专业,例如北外增加了社会与文化研究板块(新闻阅读与媒介素养,媒体创意与思维陷阱,社会学与现代社会),国际政治和经济板块(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导论,欧洲一体化),人际交流和社交礼仪等重要部分。通过交叉学科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国外对比分析:中、日、韩、德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日

作为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地域、语言及文化背景都与我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在高校英语专业改革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借鉴的首选。

2003年日本颁布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中,确定了日本大学英语教育目的以教养论和实用论为理论基础,引入了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普通英语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大学英语,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即英语专业,则细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类,比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所掌握的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日本,大学阶段一般是先学习普通英语,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开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和我国英语专业的设置相比,日本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设置更具体、细致,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际情况,更具有倾向性和针对性,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教学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选取在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日本东京大学进行研究。他们从2006年开始施行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上。他们的英语课程主要包括:英语1、英语2、国际文化交流课程等。其中,英语1平均为每班110人左右,上课主要内容是听力和阅读,并根据听力和阅读内容进行写作。英语2分reading和presentation,其中p还可以分为presentation/oral,presentation/writing两类,均采用小班化教学,人数从15到40人不等。而我国大多数大学则将综合英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重点,所占学分比值相对偏高。

中日两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围绕其教学目标而设置,日本高校所设置的每一门课更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即便是写作或阅读,也都是紧紧围绕提高口语能力打基础。中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还是以精读为主,理论课较多,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增加专业知识,在听说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中韩

在研究同为亚洲发达国家韩国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

一是中韩两国的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均在以往重视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韩国的门类丰富,中国还有待针对学生的需要全面开设选修课。

二是中韩两国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方面,网络及多媒体设施都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韩国的网络及多媒体设施相对发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

三是中韩两国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对象方面,中国的英语专业教学对象多,某些课程会分大班授课,韩国均为小班授课,这是由两国的国情决定的。目前,为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我国高校也尽量保证全部小班授课。

(三)中德

再放眼欧洲大陆,我们发现德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大学英语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德国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从课程设置到管理模式,从教学方法到评价体系,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多元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已成为教学的主导。

德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首先是“专”,然后是“宽”。其“专”就体现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专业方向的学习。德国大学英语专业大体上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和教育学三大块,即三个方向。学生在大学注册时就要确定自己的方向,经过两周的试听后最后决定,专业方向一旦确定,就不可自行更改。整个学习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中期考试后才进入第三阶段的课程学习;第三阶段的课程实际上大都是围绕着硕士资格考试或国家考试进行的。

德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宽”,一是指“宽泛”,主要体现在其选修课和辅修课都与英语语言知识及该方向的专业知识有关,不仅强调语言学习的深度,而且注重其宽泛性和对学生综合实用能力的培养。“宽”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宽松”,即人文管理模式营造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行对整个学习过程统筹计划。学生不仅在选课上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且在注册课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上课的时间和课程次序。

因而,其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兴趣为本的,使学生知识面得以拓展,从多角度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相对比,我国的课程则显得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课程设置庞杂,较功利化,人才培养的时效性相对较低。

四、语言服务产业视阈下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分析

通过分析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揭示了两者脱节的现状,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江南大学近四年英语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英语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两点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语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往往忽视这一点,仍沿用传统教学内容,且课程宽泛无重点。我们结合江南大学近四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现有大学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很大调整,大学专业英语大多以培养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相结合的人才,以及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为主(俞燕,2011)。课程的涉及面很宽泛但没有重点,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2.与语言服务行业的衔接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与强大的师资力量,大部分大学都未能设立专门与语言服务行业衔接的课程。有些大学即使设立了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也仅只有半个学年,课程短,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整体来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与语言服务产业有很好的链接。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分析

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再次被列为黄牌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搜狐教育留学新闻,2015)。

图1 2015年度红黄绿牌专业

英语专业就业难问题已是社会公认。此外通过对江南大学近4年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

1.80%以上的同学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并无联系。

2.90%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之初感到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扎实。

3.95%以上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从事笔译、口译、英文编辑类的同学寥寥无几。

(三)对策分析

首先,将课程设置细分,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某一科类的深入培养。例如计算机辅助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等,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修各类学科,以修满学分为目的。现有的课程学习容易造成学生学无所成,什么都听说过却什么都做不好。细分的课程可以保证学生专注自己的兴趣,在这方面深入研究。既有利于将来考研,又可以在就业竞争中有一技之长。

其次,抓紧大一、大二同学的英语基础训练。前期大学课程设置松散,听说读写等课程力度欠缺,很多同学基础不牢固,在大三、大四更专业的学习中倍感吃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前期基础英语的培养力度。

最后,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将英语与其他学科如医学、法学等结合起来。英语毕竟只是一种语言,其专业性较弱。社会上所需的纯粹英语教学、研究等人才已趋于饱和。英语只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可以参加其他专业的培养。

五、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翻译、文员、教师、公务员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在与英语专业没有连接点的私人企业工作,其中30%的毕业生选择在教育机构或者学校做教师,现如今教师的考核标准越来越严苛,对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从事教育行业的阻力也是相当之大。与其说英语是一门专业,实际上英语更像是一个工具,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对外的发展趋势而言,英语作为最广泛的交流工具,使得人人开始学说英语、会说英语,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招聘一位专门从事翻译之类工作的员工原因。与此同时,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甚至比某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功底更扎实,多重压力使得英语专业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问卷中分析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劣势。

图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劣势

75%以上的毕业生都认为掌握除了英语以外其他领域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四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除英语外几乎没接触过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他们将自己仅仅局限在学习英语的任务里,很少会主动了解一些金融、会计、法律、外贸等领域的知识,所以,尽管某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很扎实,但对其他方面了解甚少,在这个急需“通才”的社会里,“专才”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调查者表示,大学期间制定明确的目标尤为关键,对于二专、二外及考取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证、营养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相关证书,在就业时还是会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证书泛滥的社会里,很多企业直接以是否具备某些证书为选拔门槛,四年内没有规划好时间考取相关证书,对于就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与此同时,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相对偏薄弱,课堂上的知识注重理论性,容易导致学生成为理想主义者,缺乏务实精神,进而成为只会说空话的纸老虎。从问卷中反映,毕业两年的英语本科毕业生年薪在4到10万不等,也就是说,他们的月薪在3300到8300元。而薪资较低的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能力相对薄弱或者从事的工作根本很少运用到英语。而薪资较高毕业生普遍拥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西方国家有较透彻的了解。归结起来,大学四年丰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其他专业的知识,考取相关证书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铺路石。

结语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空间的融合,全球语言服务产业的改变已然到来,变革还在继续。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英语专业学习提高到语言服务产业的视阈下,仔细研究其现状,以求获得积极的现实意义,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增进共识,扩大交流,乃至达到学而能用、用之可行的目的,这也就为这门学科未来的人才培养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调查研究,许多英语专业的设置太过于狭隘,忘记了语言是一个文化背景和政体框架下的产物。

现在,需要搭建一个桥梁,连接起学校和社会,使双方可以了解到彼此的关切,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在这个桥梁上,大学可以看到社会的“橄榄枝”是什么样的,而社会也可以“先知”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否具有实用性,从而减少从学到用的弯路。

语言服务产业视阈下的211工程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传英.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J].中国翻译,2014,02:78-82.

[2]于洋.全球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报告[R]. 中国翻译研究中心,2014.

[3]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R].中国翻译协会,2010.

[4]杨晓华. 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与研究:以中国语言服务产业为例[J]. 上海翻译,2011:7-12.

[5]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38(1):121-130.

[6]麦克斯研究所.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

[7]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4-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5.

[8]陈连丰.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4.

[9]陈鹏.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语言学文学应用,2012,03:16-24.

[10]郝红梅.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2]HOWARD, GERALD. Triumph of the English Major [N]. New York Times, 2013, 09.

[13]Stein-Smith,Kathleen.Languages and language services in Europe [J]. Multilingual,2014:26-28.

重点大学211 985名单 篇4

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北京大学创立于18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2、清华大学

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更名为清华学校。

3、中国人民大学

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学校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4、复旦大学

位于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与前身为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

985和211学校名单一览表 篇5

国内39所985大学每一所都是实力超强的存在,有的大学甚至由于实力过强,被美国拉入黑名单,而有的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极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2、211大学名单一览表

入选了211的大学其实力情况都非常厉害,尽管目前211已经被双一流所取缔,曾经的116所211大学均为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大学也是最新代表顶尖高校的标签。以下是116所211大学具体名单,供参考:

2023年高考难度趋势分析

高考难度的大小关系到大家成绩的高低,那么,2023年高考难度怎么样,会不会和去年一样难呢?下面就来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1、从高考报考人数来看

虽然2022高考人数已经突破新高,但是,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可能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接近1万人,这样看来,从2023年高考人数上看,很有可能2023年的高考难度不会下降。

2、从命题的角度来看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最重要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无论从教学大纲,还是考试大纲,虽然有部分地区有所调整,但是整体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从命题的角度看依然和往年一样,不会有太大出入。

3、从往年考卷的评析看

2022年数学高考试卷的评析: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高考改革要求;试题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从这个上面看,2023年依然会从学科特点上入手,强化考查,突出能力,因此,2023年高考题难度并不会变的容易,这点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整体来看,如果说2022年数学卷难度是把大家“难哭”,那么,2023年高考难度也会让大家“欲哭无泪”,因此,与其关注2023年的高考难度,不如,踏踏实实认真学习。

高考试题的难度虽然影响大家的发挥和心情,但是提高自身竞争力才是核心,当然,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是考生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不要南辕北辙。这里着重强调:

211工程大学名单 篇6

一、“211工程”投资结构的失当与得当

任何一项工程的投资,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投资结构, 才可能产生结构效应, 取得满意的效果, “211工程”也不例外。综观“211工程”建设的投资结构, 可以从空间结构和过程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不足。

1.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

(1) 重点学科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投资结构失调。

这种失调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类项目与理工农医类项目比率的严重失调。据教育部统计, “九五”期间“211工程”共立项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62个, 约占10%[1] 。从各学校总结的标志性成果看, “九五”期间甚或一个更长的时期, 高校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不多或不突出, 以至于不少验收专家呼吁要重视新时期的“重理工轻文”的倾向。考虑到人文社科学科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特别是作为国家社科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承担着独特的任务, 应当有针对性地择优布点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分析这种结构失调的根源, 一方面, 可以追溯到发展极理论的影响[2] , 即选择优势学科和能够直接产生学术和社会效益的学科做重点攻关, 形成优先发展的格局, 也为非重点建设学科提供示范, 产生辐射效应。但是, 发展极理论的运用从来都不是单一的, 还必须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运用, 否则, 马太效应将不可避免地在大学校园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 需要反思政府高层对“211工程”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定位, 如有关部委的领导者们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这样的思想:“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以适应、促进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高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着力点, 瞄准现实需要和科技发展需要趋势, “211工程”重点学科必须在这一原则下选择和确定 (于广洲, 2002) 。与这一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在2005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出:“采取以大学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对人文科学的破坏, 对社会科学也有破坏力,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超越一定尺度的不平衡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当然, 各大学的情形各异) ” [3] 。

(2) 软硬件建设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投资结构失调。

软硬件建设结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其一是要在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之间建立一个均衡的结构。已有调查表明, “211工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明显侧重于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对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软件建设的投入不够 (陈维嘉, 2001) 。除教学科研岗的队伍建设外, 随着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实验室管理与操作队伍的建设亦迫在眉睫。目前高校的这支队伍青黄不接, 流失状况堪忧。队伍建设及相关的制度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稳定、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经费投入要避免“见物不见人”。如果说制度、人才、硬件等是构造同一个“水桶”的不同木板, 那么它们都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弱化任何一个都会限制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是要在硬件的一次性添置经费与可持续运行经费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重。当前“211工程”学科建设经费预算中均只有一次性的仪器设备购置费, 缺乏仪器、设备的更新、保养、维护及运行费用, 从而限制了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和更大使用效率的发挥, 有的大型高档仪器更是被限制使用, 共享程度较低。

经费投入的结构性问题必然引发一个工程建设经费够不够用的问题。如果说各高校希望政府增加对工程建设的投资是一种不算太过分的诉求, 那么一味地强调工程建设资金不够则有推卸责任之嫌。如下问题也许值得相关高校领导者们思考:经费预算是否支持了一个高于实际发展需要的投入, 如引进了与学科发展规模不适合, 与学科专业发展需求不适切的师资;又如, 是否存在过于豪华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等等。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存在, 都将挤压对工程其他方面的投资, 导致建设经费上的捉襟见肘。遗憾的是, 或因对投资结构缺乏正确认识, 或因投资程序不符合规范而存在长官意志或腐败行为, 这种恶性投资结构是客观存在。所以, 不能简单地认为“211工程”建设资金不足是钱的总量问题, 也正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扩大对“211工程”的投入来解决原本就不只是钱的问题的问题, 而忽视“211工程”自身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和投资程序的规范性问题。

2.过程结构的现状分析

在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过程结构方面, 各“211工程”高校都制定了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流程, 但仍失之于粗放。如果说一般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可以采用传统的经费投入模式 (立项单位拨款—校财务处统管—研究经费按额分类报销) , 那么对于像“211工程”这样成百上千万的投资, 应建立一种更为敏锐的经费投入机制。目前, “211工程”经费采用的是按年度分批拨款机制, 这一机制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因工程建设进度的有序安排, 使经费不能及时使用而闲置于学校财务导致时间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对“211工程”各类成本开支进行适时监控。应该实行更小间隔的基于绩效的拨款方式, 以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在这方面, 澳大利亚的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方式值得借鉴:采取分期审查拨款, 间隔期为3个月;同时, 建立统一的计算机联网财务报告系统 (月报) , 针对各大类开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 超过指标则向有关方面调查并发出警告[4] 。这种机制的有效运行, 必然要求从时间结构层面细化成本的预算, 当然, 其前提是各子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及进度的细化, 而“211工程”以年度为单位安排工作任务和进度, 缺乏更为细致的分解, 缺乏更加迅捷的信息反馈控制渠道, 不仅不利于经费的过程管理, 也不利于进行阶段性成果评审和中期检查, 通常情况是完成了多少任务取得了多少成效就汇报给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也称难以判断其进度是否符合要求, 那么, 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流于形式就在所难免了。

二、“211工程”绩效管理的片面与全面

人们对“绩效 (Performance) ”的理解存在两大观点:一是认为“绩效是工作的结果, 即结果绩效” (简称“结果论”) ;二是认为“绩效是工作行为本身, 即行为绩效或工作绩效” (简称“行为论”) 。 尽管存在这两大分野, 但是,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采用两重性逻辑的必要性, 即将绩效理解为结果和行为的统一体, 其中, 行为是达到绩效结果的条件之一。我们称之为“整合论”, 在当前国外教育绩效管理中, “整合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理性决策者的支持。

当然, 绩效评估本身不是目的, 而在于推动学校绩效的改进。为此, 一个重要的手段是采用绩效拨款制。所谓绩效拨款制, 指政府依据学校教育绩效的高低提供财政拨款。传统的拨款方式主要考虑的是注册学生人数, 实质上是一种补偿投入成本的拨款机制, 很少考虑产出因素。在这种体制中, 学校没有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激励机制,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趋向于成本最大化, 导致教育财政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而且当拨款依据的是平均成本而非边际成本时, 投入拨款机制将极大地刺激学校无效率的扩张。当绩效和责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改革便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 欧美各国开始把绩效拨款机制引入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中, 把资金分配与教育生产联系起来, 以使那些培养更多学生和培养质量更高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 使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更简单、公平、透明和自主。

对“211工程”的绩效评价, 同样应从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两方面进行, 而且绩效评价结果应该作为后继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的依据。反观当前“211工程”中期检查和项目成果验收方式, 一个突出的方面是缺少行为绩效的评估。另一方面, 结果绩效的评估注重的仍然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效率, 对于“211工程”建设的节约程度、目标群体的满意度及公平性 (如对弱势学科的兼顾程度) 都未得到应有的关照。此外, 上级政府对“211工程”高校建设资金的拨付采用的是专项资金拨款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不利于经费的有效利用。然而, 高校的管理者们长期以来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总是片面强调投入不足, 而对属于自身运作的资源浪费问题或避而不谈, 或轻描淡写。于是, 我们常会发现, 一方面是教育经费有限, 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有限的经费及学校其他教育资源配置不当, 机构臃肿, 人员超编, 资金使用缺乏论证, 设备重复购置, 整体办学效益低下等等。

三、“211工程”风险控制的缺位与补位

从不同的角度看, “211工程”可以有不同的风险分类方法, 这些分类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识别和控制“211工程”的风险。

首先, 可以从“211工程”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识别风险类型。“211工程”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 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常常是引发风险的原因。从外部环境的角度通常可以识别如下几类风险: (1) 政策风险。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 (如有关教育、经济的政策和规划) 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工程实施的进程, 如国家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对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 又如高校新校区建设可能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城市区域规划的影响而导致项目延期、改建甚至取消;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引起高校自筹资金渠道的萎缩,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速度加快则必然导致资金的紧张等。 (2) 法律风险。包括教育法规在内的各类相关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新法律的制定实施, 相关法律内容的变化, 都可能对“211工程”产生制约作用, 导致新的风险;此外, 由于“211工程”各子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项目主体可能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地理解, 工程实施中可能有触犯法律的行为。 (3) 自然条件风险。工程建设可能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 如地震、风暴、泥石流、恶劣的雨雪天气、周边存在的干扰源 (如水、噪音、大气等污染源) 、其他恶劣的现场条件, 此类风险对校园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影响更为直接。 (4) 社会风险。学校突发事件导致学校公信力的下降, 如贪污事件、学术腐败、群体性学生伤亡事件等, 不仅可能导致学校声望的大幅下降, 同时将影响政府资金的投入和自筹资金渠道的堵塞 (社会机构和相关人士终止相关捐赠行为或资金投入) ;一些突发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非典, 也可能延误“211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实施成本。

其次, 从“211工程”内部的实施过程看, 主要存在如下两类风险: (1) 主体方面的人力资源风险:如选择了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的科研合作机构, 引进了科研能力不足的学术带头人, 任命了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欠缺的管理者, 选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低、职业道德差的师资; (2) 客体方面的方案设计风险:工程整体方案和子项目方案设计不合理, 子项目之间不协调等。

“211工程”外部的环境风险易于量化, 可以在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地进行分析和预测, 较易采取防范措施;而“211工程”内部的实施风险的预测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两者的差别还体现在, 前者主要表现为一种纯风险, 即只会造成损失而不会带来收益的风险;而后者主要表现为一种投机风险, 它可能造成损失, 但也可能创造额外收益, 如选择了一个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很强的学术带头人, 可能给学科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相反则可能造成学科发展的停滞。

一般认为, 风险具有三大突出特点:从内容上看具有多样性, 如上所述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类型;从时间上看具有全程性, 前期风险越多, 造成的后期损失越大;从空间上看具有全局性, 风险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 而是全局的, 关键路径上甚至非关键路径的某个工作的延误都可能引起蝴蝶效应, 造成整个工程进度的延误、成本的增加。这些特点说明对“211工程”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是必要的。全面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 不仅要求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 而且要在各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风险控制不仅要求管理者积极主动地识别各类风险、设计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 还需要在“211工程”建设预算中有一定比例 (如5%) 的风险准备金, 使风险管理有经费上的保障。当然, “211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 而确定性是相对的, 因此,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允许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也是有限理性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

通过分析江苏省所有11所“211”高校的“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子项目论证报告, 基本上没有风险分析和预防措施设计, 更无风险保证金 (尽管部分学校有一定数额的机动经费, 但在概念和使用机制上均存在本质的区别) , 相当于“雷区”的风险在“211工程”管理中基本处于“盲区”状态。当然, 风险管理的缺位决不单单表现在“211工程”等教育工程项目当中, 在更为单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同样如此。由于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 以及体制上的不健全, 科研项目的管理者对风险管理一直不够重视, 即使有对科研项目的风险识别和控制, 也仅仅停留于科研立项的前期, 项目立项成功以后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项目中的技术研发上。因为立项前期对项目运行环境的变化估计不足, 对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所能达到的程度预测有偏差, 而给项目的顺利进行造成了极大的潜在风险。风险一旦发生, 其控制力度有限, 最终给项目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5] 。“211工程”项目与一般科研项目存在同样乃至更为复杂的风险, 理论上更应重视其风险的控制。那为什么实践中会造成这样的遗憾呢?调研发现, 除了既有管理体制的局限外, 一些管理者在潜意识中认为, 公办高校是受政府保护和扶持的公共事业单位, “211工程”是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 在财政上是有保障的, 所谓风险可以忽略不计或由国家承担。但事实上, “211工程”建设资金采取中央、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投入模式, 各环节都可能出现实际投资的缺口, 只不过, 对于中央、部门和地方的投资, 高校只能被迫接受投资缺口的风险;对于高校自主筹措部分, 高校则必需主动承担可能遭遇的风险。现状已经表明, 不仅部分学校的原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未能全部及时到位, 高校自筹资金也出现无法按时到位或根本无法到位的现象[1] 。这必然影响“211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将视野放大到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高等教育, 可以发现高校领导者风险意识的加强是推动欧美大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7] 。欧洲大学的企业化项目 (EUEREK) 研究表明, 过去20年, 欧洲七国的大学由相对受到保护的公共单位变为拥有较大财政自主权的自治机构, 大学必须承担更大的财政责任, 大学管理人员要承担比以前更大的风险。过去10年中, 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风险都增加了, 这种风险意识创造了大学企业化氛围, 也增强了大学的自主生存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6]“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211工程”“九五”总结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5.68.

[2]洪芳.“211工程”理论问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 1994, (1) .

[3]科林.卢卡斯.21世纪的大学[D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20724/3062343.shtml.

[4]姚亦佳, 李小燕.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的借鉴[J].政策与管理, 2002, (5) .

[5]何明.课题制管理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211工程大学名单 篇7

[关键词] 图书超期处理政策文献流通

本文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访问了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截至2005年公布的107所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图书馆主页。除9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没有显示相关的图书超期处理政策,笔者对余下的98所高校图书馆图书超期处理政策整理列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同时促进高校图书超期处理政策的进一步合理化和人性化。

1图书超期政策调查结果

2 超期处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2.1 图书超期的处理政策单一

从表1的情况分析,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对超期图书的处理政策单一,主要是以罚款为主,限权为辅。98所高校中,仅有中国传媒大学[1]、同济大学[2]及中山大学[3]3所高校没有对超期图书实行罚款,代以限权和批评教育。北京大学[4]等60所高校对超期图书单纯地使用罚款方式解决,北京理工大学[5]等35所高校在罚款的基础上加以限权,限制读者借书、续借、预约等权利,甚至限制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迫使读者还书。对图书超期的读者单纯以罚款的方式对待,容易使读者产生不解甚至抵触情绪。中山大学对图书逾期未还的读者,除了停止提供外借服务,督促其熟悉和遵守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文献资源利用道德规范的做法颇有借鉴意义。此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建立义工制度,让有图书借阅超期记录的读者参加修补图书、整架排架等劳动,以此取代对其进行罚款;②建立诚信制度,把图书超期记录作为本人诚信的衡量标准之一,与其学习和工作表现相结合;③建立奖惩制度,不仅对图书借阅超期行为进行惩罚,也对记录良好的读者给予奖励,促进图书流通;④建立学习制度,定期组织经常有图书借阅超期记录的读者学习图书馆的相关规章制度。

2.2 图书超期罚款的标准“一刀切”

表1的98所高校中,人民大学[6]等68所高校图书馆对超期图书罚款用统一的标准,仅有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按文献类型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大连理工大学[7]等4所高校按文献超期的时间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清华大学[8]等3所高校按文献借期规定不同的罚款金额。没有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类型规定不同的罚款政策。虽然统一的标准简单易记,但是催还效果较差,不能达到超期罚款对促进文献流通、保证资源共享的目的[9]。

2.3 图书超期罚款的内容简单化

表1的98所高校中,仅有北京科技大学[10]等10所高校规定了图书超期免罚期,一般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华中科技大学[11]等7所高校规定了罚款的金额上限;西南财经大学[12]等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显示超期读者名单,对读者起到提示、催还的作用。以上措施使超期罚款政策显得更为人性化、理性化,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然而,有明文规定免罚期、罚款金额上限及公布图书超期读者名单的高校图书馆却少之又少,大多是以孤立的超期罚款标准作为政策的全部,可操作性差并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4 图书超期罚款金额没有统一的标准

超期罚款的标准到底以什么为依据?是由各高校、各图书馆依照惯例制定出来的吗?什么样的标准能更有效地促进文献的流通,我们就应该予以采纳。例如引入权重的概念,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体系。对超期罚款的权重可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图书馆,其处罚权重可不同。可用公式表示如下:每册超期图书罚款=该册图书的实际超期天数×权重×标准[13]。

3 结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中,超期罚款政策作为一项管理手段得到了普遍采用,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政策的情况下,不可能轻易废除。但是,超期罚款政策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各高校图书馆要有革新意识,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他取代政策,以达到促进文献流通及资源共享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料借阅逾期的处理办法. [2010-11-06].http://lib.cuc.edu.cn/cuc/gzzd/tsgwxzlpcclbf.htm.

[2] 同济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定.[2010-11-06].http://www.lib.tongji.edu.cn/about/rules.aspx#gz03.

[3] 中山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合理利用规范.[2010-11-06]. http://library.sysu.edu.cn/web/guest/gzzd/wyj/wxlygf.

[4] 北京大学图书馆读者逾期损坏及遗失图书的有关规定.[2010-11-06]. http://162.105.138.207/zhinan/guoq.htm.

[5]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常见问题解答.[2010-11-06]. http://lib.bit.edu.cn/help/faq.asp.

[6] 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2010-11-06]. http://www.lib.ruc.edu.cn/xggz/z-tsjygz.htm.

[7]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有关读者违章处理的规定.[2010-11-6].http://www.lib.dlut.edu.cn/layersec.asp?menuID=400506&fatherID=400500&haveChild=0.

[8] 清华大学图书馆逾期罚款.[2010-11-06]. 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circulation/circulation_rule.html#overdue.

[9] 韩宇, 朱伟丽. 中美著名大学图书馆“超期罚款”政策比较及思考. 图书情报工作, 2008(2):129-131,107

[10]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逾期罚款.[2010-11-06]. http://lib.ustb.edu.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6.

[11]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违章处理办法.[2010-11-06].http://202.114.9.3/dzzn2008.nsf/8914FF8FCAEE77CC482573FA0011BCB4/E186C7AC5BB65C7A482573FA002746E3?OpenDocument.

[12] 西南财经大学.[2010-11-06].图书馆超期公告.http://www.lib.swufe.edu.cn/main/index.asp.

[13] 朱远春.高校图书馆“超期罚款”的困境及改进方法.图书馆建设,2010(2):63-65.

上一篇:创新思维复习笔记下一篇:房屋报建流程 房地产项目开发报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