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精选11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 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 以本科教育为主, 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主校区坐落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内。松江校区占地近1200亩, 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一座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的美丽校园矗立在浦江上游, 镶嵌在佘山之侧, 为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 已发展成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学校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 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 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 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 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服装学院、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社会科学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女工程师学院等21个院、部。学校拥有上海市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艺术设计展示中心、服装设计展示中心等设备先进的教学实训基地, 以及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激光工业技术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化工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中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上海飞行仿真技术研究中心10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还拥有占地八万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工程训练中心, 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正在成为学校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丰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目前, 学校拥有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85个本、专科专业 (含专业方向) 。
学校一贯重视和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秉承开放式办学的发展战略, 以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卓越人才为目标, 积极嫁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高校和著名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提升工程大的办学内涵。学校自2001年起先后与法国巴黎时装公会教育集团、韩国东西大学、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等合作举办6个本科学历项目, 4个本科非学历项目, 22个学分互认项目, 促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学术交流。
学校在推进外延发展过程中, 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学校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确立了重点建设“现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积极推进“现代艺术设计”和“现代管理工程与公共政策决策支持系统”二大特色学科群建设;努力发展“生态化工与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与控制工程”和“基础学科”三大工科支柱学科群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2011年, 学校的“现代交通运输工程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列为上海市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工程项目, “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检测技术开发中心”被列为上海市地方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入选项目。学校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等学科先后被确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 (培育) 学科;“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现代交通工程”学科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会展艺术与技术创新中心”被确定为上海市教委人文艺术工作室;“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上海市科委确定为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近年来, 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已逾18800名。学校生源已从原来仅限于上海地区逐步扩大到全国二十九个省区市。大学生就业率始终名列上海同类高校前茅。毕业生具有较强就业竞争优势, 活跃在全国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 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产学合作教育作为学校多年来培育和凝练的办学特色,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构建并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年三学期, 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2006年, 学校被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学会授予全国第一家“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发展进程, 全校教职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 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乘胜前进, 在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征途上再创新业绩, 实现新跨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2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3、按照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实行人才培养多目标、多模式,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实际,科学定位,体现和创造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总结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并应用于新的培养计划中,力争在课程整合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新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
10级培养计划如表1、表2所示。培养计划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要适度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培养复合型人才。10级培养计划总学分为184.5,其中必修学分116.5,选修学分68,占总学分的36.9%。共开设选修课程(包括实践)44门。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管理科学化和法规化的发展趋势,可增加有关行业管理的选修课程。在10培养计划中我们新增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设备管理”、“医疗器械注册师资格训练”“医学仪器风险分析与安全标准”四门管理课程。另外,考虑到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重点加强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内容。除开设“医学成像原理”理论课外,还开设了“B超实验”、“X线CT实验”、“X线机实验”、“磁共振成像系列实验”实践选修课,“磁共振成像技术前沿讲座”、“X线成像新技术前沿讲座”专业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设备科或影像科、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或从事医疗器械注册工作创造条件。
根据目前的生源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种实用的电子学技能的扎实训练,使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择业范围不仅限于医疗器械行业,可从事电子行业的工作,同时扩大就业渠道,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以仪器为主,一个方向以信号处理为主。仪器方向的学生减少信号处理课程以接受嵌入式系统的技能训练;信号处理方向的学生减少仪器课程以接受DSP系统的技能训练。采用分专业方向可使学生集中精力扎实地学好一门实用技术。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要明确实践教学功能和价值,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选修项目供学生选修,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
实践学分共45分(必修27分,选修18分),占总学分的24.4%。大多数课程都设有课内实验,还有较多的课程设计,以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由表2可见,选择信号方向或仪器方向的学生各有4周从事DSP或嵌入式系统设计,加上毕业设计15周,能够为学生提供DSP或嵌入式系统方面系统的训练,使其具备DSP或嵌入式系统的初步开发能力。
于2006年开设暑期研究班。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给出了10个大小合适、难度适中的课题,12名学生得到了科研锻炼。通过做实际项目,解决具体问题,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了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通过这12名学生增进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让这一实践活动能持续下去,我们在10级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科研基础训练”实践项目,让一部分同学能得到科研训练;其余同学可选择“专业实习”实践项目,以鼓励学生去公司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学习更有目的和动力;二来能够方便今后就业。
3、坚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要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适合新时期要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注意培养计划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我们将原有的四门专业课《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微机应用》并为两门《生物医学电子仪器(1)》和《生物医学电子仪器(2)》,避免了各门课中的重复内容,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可以从整台医学仪器的角度去理解传感器、单片机系统、生物医学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从而建立系统观、全局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要按照专业方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尽量使课程模块化、小型化、多样化。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2门小学时必修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和“电子信息技术新进展”以及2门小学时选修课程——“磁共振成像技术前沿讲座”和“X线成像新技术前沿讲座”,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利用双休日或短学期集中讲授,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及产业最新动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的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拓宽了专业口径,突出了原有课程的电子信息特色。
三、几点思考
1、导师制
美国的本科教育早已采取了导师制[1]。学生在二年级选定专业后,系学生事务办公室会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个人兴趣及系所属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其指派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其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要求,指导学生选课,辅导学生自学,并带领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实践。一些国内高校,如浙江大学等,也已实行了导师制[2]。我校目前实行辅导员制,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担任,一个辅导员要管几个班上百名学生,管不过来,只能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因此,可考虑在11级培养计划中引入导师制,以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
2、重视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认为,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不少于6学分,并使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1]。可以考虑在11级培养计划中设置自学学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章节作为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与公司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
国外一些名校与很多世界著名公司签有联合培养合同,学生可在公司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如设计分析、生产、测试等工作,与公司的实习合作,让学生进行符合行业技术需要的实践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此外,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研究方向[2]。目前我们与公司的合作还不多,今后应积极拓展各方面的渠道,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邹慧玲 董秀珍 王松俊 等 美国优秀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5:59-6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3
面对今年的“就业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届毕业生俞舒倩心里一点也不慌。再过几天, 她就要结束试用期, 成为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的正式员工。借助2012年暑期的“预就业”, 她早早为自己落实了工作岗位。
近年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利用暑期推行“预就业工程”, 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6至8周的实习实训, 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 培养“临床工程师”, 进而让他们在就业中占得先机。截至7月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97%, 签约率73%, 其中40%是通过“预就业”提前找到工作岗位。
该校校长丁晓东说, 要造就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就要像培养临床医生一样, 引导学生进入企业一线, 与企业专家共同诊断指导, 让学生成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临床工程师”。他介绍, 全校有95%的教师参与推动“预就业工程”, 目前有8000名学生在3000家企业实习, 每15名学生就配备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联络。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08-19)
上海工程大学是几本 篇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简称“工程大”,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工作示范性高校、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牵头单位、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单位、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上海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发起成员。
上海纽约大学:回到大学教育原点 篇5
他主讲的课程: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lobal Perspective of Society,简称GPS),被学生辩论团定为辩论赛主题,内容是:“你认为应该取消还是保留GPS?”学生们甚至邀请雷蒙本人担任评委,他欣然应允,“让他们以此锻炼辩论、谈判及领导才能,这是很伟大的事情。”
从今年9月起,150名中国学生和145名来自其他35个国家的学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里,共同参与见证这个“教学特区”的成长。
“上海纽约大学的意义不在于办一所大学,而是一种探索,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作为第一所中美合办高校的第一任中方校长,俞立中如此表示。
“不是去行政化,而是没有行政化”
“你们这是985高校,还是211?”在招生宣讲会上,这是俞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
俞立中一时语塞,只好用一长串定语来告诉家长:它既非985,又非211,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国内第一所由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却是被寄予希望最大的一所。2011年,上海纽约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同时获得教育部的办学许可,消息甫一传出,便被舆论视为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鲶鱼”。
但在俞立中看来,上海纽约大学根本不存在国内教育界所设想困难:“上海纽约大学不是去行政化,而是没有行政化。”
学校从最初就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共8人,美方中方各4人,重大事项,必须至少获得5人同意;校长没有行政级别;教职工全员聘用;时间约定细致到了以5分钟为单位,一位受聘职员说,这里更像是公司。
上海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先是互派交流学生的海外学习中心,随着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共同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提上日程。
俞立中曾对媒体回忆,一些大学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去找教育部,多是为了争取招生指标——学生招得越多,成本摊得越薄。俞立中当时和教育部长袁贵仁谈的却是:“你最少允许我招多少学生?”袁答:“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你们真想做点事情。”
获准筹建后,学校的一切进展极为高效。两个月后奠基,2012年4月宣布校长人选,两年后,第一届295名新生正式入学,迎接他们的,是近百人的教职工团队:40%来自美国纽约大学,40%来自全球招聘,其中不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提名者等;另有20%是华东师大或其他国内大学的兼职教师,师生比达到1比8,远高于国内传统高校的1比16。
为吸引名师,学校花了大力气。文理学院教授张骏本是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到上海纽约大学,得到的启动基金是纽约大学的4倍;最初允诺的100平方米实验室,后来变成近200平方米。张骏说,在这种投资和效率下建起的流体物理实验室,三五年内便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通识视野
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
GPS这门课程实在是太难了。上课的第二周,阅读材料就是康德。2013级新生李海波看了四五遍也没懂。他请教外国同学,对方回答:“我认识每一个词,但不知道它们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还有亚当·斯密、哈耶克、墨子、梁启超、卡尔·马克思、邓小平……也有新闻事件,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雷蒙说,这是希望学生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著名社会经济学论著,从而培养多方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验已进行了近10年,在与传统教育体制的角逐中依然步履蹒跚,但在上海纽约大学,通识课程自然而然就是低年级学生的主导课程,新生只简单选定意向即可。2013级新生赵泽宇,意向专业是金融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只有四门:GPS、《微积分》《微观经济》和《中国传统哲学》。
通识课程经过精心设计。比如《科学基础》,是整合了物理、生物和化学三科的通识课程,三位教授从三个学科各自的角度来解释同一个现象;商业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Keith Ross则讲述:如何结合计算机思维与商业思维创业;学校也考虑了怎样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中国元素的问题,俞立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文学、艺术及历史知识,将是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将单独授课,有的则考虑像GPS课程一样,将多种内容融入其中。
“我常常听到别人——特别是中国领导人——说,中国需要像史蒂芬·乔布斯这样的人,”Keith Ross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课程就是帮助产生这样的人的,上海纽约大学的天性就是跨学科学习。”
自主与开放
2013级新生赵泽宇来自江苏苏州,是个英语口语好、个性开朗而骄傲的男生。高考后,他在厦门大学与上海纽约大学之间选择了后者——雷蒙校长曾去他的高中宣讲,他因此对接受与国内传统高校不同的教育充满了兴趣。
这里果然突破了他的想象:根据他填写的关于“入睡时间、禁忌、性格”的调查问卷,他与一位生活习惯基本一致的美国同学同室——中外学生混搭的宿舍分配制度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一大原则;学生中藏龙卧虎,微积分,赵泽宇考了96,自诩优秀,没想到还有超过满分的——连附加题也答对了;有一位美国女孩,会十多种乐器,包括中国的笛子;学校还聘用了一批名校毕业的博士,为学生们担任学术指导,可随时在网上预约时间……
开学不久,GPS课程便要求写一篇论文:不做是非判断,要求观点既要有争议性、又可以自成一体。赵泽宇选择以马丁·路德·金一篇关于黑人非暴力反抗的论文为基础,结合梁启超的论著,阐述他的观点:在消除种族隔离的过程中,与游行示威的黑人相比,那些中立的白人影响更大。
他说,进入大学后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需要更勇敢、积极地表达观点——这在高中是被明令禁止的。他平生第一次参加了新生学生会选举,自己设计印制海报、找竞选伙伴、发表竞选宣言。他很自豪地介绍他的竞选口号:This is where it begins!“怎么样,很有范儿吧!”
“我们做的也许不适合每个学生,”校长雷蒙说,“但我们在寻找那些非常特别的学生,他们有好奇心,有投身世界的热情,愿意学习一切,毫不惧怕。”校长俞立中则说,他理想中的上海纽约大学学生,“不只服务于国家,还要服务于全人类”。
这所学校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悄然带来改变。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告诉俞立中,今年的自主招生,他们就参照上海纽约大学的“经验”,将原来四五名教授对一名学生的“审问式”面试,变成了一对一的“谈心式”;增加了3分钟演讲环节,题目是“为什么要当老师”;他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休息室,放上茶水和点心,供考生放松,“不过花了几百块钱,反响却很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6
我国高校主要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目前我校提出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口号, 所谓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中间层次, 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举, 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 对于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科研基础非常薄弱, 科研资源相当匮乏, 传统本科教学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 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一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活动。此外, 现行的高校评价体系使社会资源更多地向研究型大学倾斜, 普通本科院校很难争取到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本文主要从制度建设和科研团队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型大学开展科研工作。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90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 本科教育的规模成倍增加, 研究生规模也随之扩大, 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科研越来越受到重视, 导致教学经费被挤占, 教师教学相对减少。同时, 随着教育规模的增加, 学生比例提高, 教师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 因此, 大学的科研不能再以原来的模式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我校的科研基础比较弱, 办学思想和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学校对科研在教学的促进作用认识还不够, 重教学轻科研, 这样导致了部分教师科研观念淡薄, 教师只满足于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上好每一节、每一门课;仅在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工夫, 而科研动力欠缺。此外, 有些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时间严重挤占科研时间。这样导致部分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 学校整体科研实力难以提升。
开展科研工作对策
1.制度建设
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需要建立教学与科研机制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博士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目前我校的年科研经费为一亿左右, 相对来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科研制度, 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从改变考核制度开始, 根据学院特点, 设立不同岗位, 条件成熟时设立纯科研岗位。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改变以往用定量的年课时和统一科研经费的考核模式。
出台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设立教学优秀奖、科研经费政策、人才培养基金, 横向课题奖励办法等。针对国家级项目或省部级重点项目, 学校 (学院) 实行配套措施, 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对于高水平的论文, 尤其是三大检索论文, 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教学管理上, 制定合理的教学质量和数量评价标准, 标准本身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与科研成果的可比性, 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有各自合理而规范的评价方式和衡量标准。
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要鼓励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科学研究, 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树立教学与科研相融的管理思想, 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的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民主、宽容、公平、诚信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2.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目前, 越来越多的博士加入到高校, 如何发挥这些博士在科研上的优势至关重要。根据教师不同研究背景成立由具有相近研究经验、科学背景的教师组成课题组, 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目标, 课题组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协调能力, 这样才能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 使得课题组具有竞争力。
对于基础性研究的课题组, 需要的硬件条件相对简单, 在申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上也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对于应用研究型的课题组, 可以借助外校或博士所在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开展科研工作。此外, 积极参加或举办各种学术会议, 提高科研水平。
课题组也离不开学院 (学科) 这个大环境, 高校需要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很多“985”、“211”高校都有大批的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 普通高校都在积极争取省部级重点学科。有了重点学科, 才能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 重点学科的建设应该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心。
总结
高校科研与教学不应该是一对矛盾, 高校教师参与科研工作, 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 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高校的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 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 对于科学有兴趣、有奉献精神的教师, 学校 (学院) 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将教学与科研建立在互为前提的条件下, 增强高校的竞争优势。
摘要: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尤其是教学研究型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基础薄弱, 科研资源匮乏, 一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活动。本文主要从制度建设和科研团队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型大学开展科研工作。
关键词:教学,科研,制度建设,人才团队
参考文献
[1]王伟廉.试论高校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 :49-52.[1]王伟廉.试论高校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 :49-52.
[2]尚丽平.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7 (1) .15-16.[2]尚丽平.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7 (1) .15-1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7
1. 普职渗透办学模式是教育本质的要求
中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应具有职业性。“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由此可见,普教与职教不可割裂。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普职渗透、普职合一,无论是横向沟通还是纵向衔接,都已十分畅通。如德国的《劳动法》和《企业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和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义务,每个市民除了接受规定的义务教育 (全时制学校教育) 之外,还要经过基础职业教育 (未满16周岁) 方可就业。澳大利亚自1995年起,构建起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得各种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相互沟通、补充和交叉,形成具有梯次结构的网络。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是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政策基石
《纲要》指出:“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文件) 中明确要求推进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并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为其提供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3. 职校实训中心立足学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2009年上海市教委出台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开发实训中心运行指导意见》指出:“实训中心要立足学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2011年上海市教委工作要点指出:“积极利用开放实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开展面向普通中学并适合学生特点、普职渗透的劳技教育。”并“试点建立普通高中利用中职校开放实训基地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运行机制”。2012年又指出:提升实训中心能级,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4. 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一体两翼”;二者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已成全球范围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普职渗透就是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来完成普通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任务。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模拟车间的亲手操作,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收获劳动成果,激发普高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
5. 普高学生的实际需求
“现在的学生有升学目标,却普遍没有职业目标,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只对升学率负责,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这造成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动手,或动手能力极差。高中生普遍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职业种类和紧缺人才,不了解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及该职业所需的能力,他们有比较强烈的掌握和了解职业技能的愿望和要求。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以下简称“上海交大附中”) 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3.2%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76.3%的学生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这说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迫切性,我们有必要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让普通高中学生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比较明确的规划和定位。
6. 政府搭桥,学校实践,探索普职渗透办学模式
普职渗透是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上海市职业教育在建的76个开放实训中心中,已有多个实训中心作为中小学校劳技教育试点。2011年,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牵线搭桥,利用中职示范校开放实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普职渗透的办学模式。
二、运用项目教学为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
1. 实施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思想
(1) 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普职渗透的方式和机制
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资源,实现普职学校携手合作,教育资源共享,使职教的就业教育与普教的升学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探索普职渗透的方式、政策和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普通高中多样化人才成长培养模式探索有效途径。
(2) 提升实训中心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能级
根据《纲要》要求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开发实训中心运行指导意见》精神,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力争提升实训中心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用职业学校的师资、设备满足普通高中新课改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上海交大附中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3) 为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平台
上海交大附中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挑选了38名优秀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实验班”。这些学生成绩优秀,很多为全国各类竞赛获奖者,要将这批尖子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寻求创新。但普通高中不具备学生技能培训所需的师资、设备和活动场所等,而这些教育资源正是职教学校的优势,职教为普教提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育人。
(4) 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普职渗透办学模式
职业学校为普通高中生提供职业技能项目培训,既能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总结因材施教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经验,又可以探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普职渗透办学模式的推广提供经验。
2. 职业能力培训实施方案
(1) 制定培训方案
上海交大附中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领导及有关教师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普通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通能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目标设定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力量,构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通过相关职业技能项目的培训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兴趣、探究性学习方法以及规划人生职业等方面的能力;在职业技能项目的培训和实践过程中,采用模块教学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得到更大的发挥,由“一专”型人才变为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专、多能”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见表1。
其中模块一“通识教育模块”中的课程主要以艺术欣赏、综合课程为主;模块二中的课程主要以创新实验 (物理、化学) 、数学建模 (应用数学) 、课题指导与实践为主,在上海交通大学基地教授、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模块三“人生规划模块”中的课程主要以通用能力 (简称“通能”) 实践活动为主,由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实训中心开设通能实践课程,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 优选项目
通能实践活动采用项目教学法,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设计项目时,考虑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因素,在调研、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设计了如下项目: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首饰手工制作”项目;具有创新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广告产品设计”项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
各项目在教师的详细介绍和指导下供学生选择。所选项目均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在中职教材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给学生以新鲜感,确保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
(3) 精选教师
项目确定以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领导挑选各专业中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学研究成果突出、教学效果好的骨干教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为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奠定了基础。
(4) 采用“三位一体”的实践作品考核方法
努力创新评价机制,以课业为评价主体,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由指导教师对每名学生的课堂表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记录和评价。结果评价由指导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作品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学生先按指标进行自评和小组内互评,再由行业专家鉴定。即学生自评,找出自己作品的创新点和不足;项目组学生互评,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行业专家从专业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分析查找作品亮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平时培训表现做全方位的考察评价,并为每名学生写出个性化的结业评语。通过“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法,使评价成为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形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3. 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服务普教实现共赢
(1) 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了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一致认为:“职业技能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收获很大。了解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一技之长,希望今后继续参加更长时间、更多项目的培训。”如参加“电子产品制作”项目的陶宇超同学,除了完成教师规定的产品制作任务外,还自己增加了拓展项目设计,使原来的电子产品增加了4个功能。
(2) 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首饰手工制作”项目的学生,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要求继续制作;有些学生还经常把制作工具借回家,在家中继续首饰手工的制作;有几名同学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制作,而是自主设计并制作了样式新颖的蝴蝶形、三角形等个性化的首饰产品。
(3) 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和学习成绩
上海交大附中高中二年级有11个班,首届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增加了1个学期的通能实践课程的学习后,在期末的文化课考试中,各科平均成绩的排名,除了仍保持在同年级11个班级的前一、二名以外,各学科平均分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4) 职业技能培训为普通高中学生选择报考大学专业提供帮助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普通高中学生建立职业意识,体验职业技能,并了解自己理想的专业,为报考大学时选择专业提供帮助。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自己以后理想职业有所了解的人数增加了10.6%;学生自己选择大学或专业的人数上升了10.7%。不少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和定位。参加“电子产品制作”项目的鲍申杰同学就因为职业技能培训坚定了自己的高考志愿,《中学生报》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收获了什么?”鲍申杰同学回答:“对电子专业更喜欢了,对它的了解更深、更广了。”记者又问:“你以后报考大学会选择与电子有关的专业吗?”他回答:“肯定会选择与电子有关的专业。”陶宇超同学在自我总结中也谈到:“感谢通能教育为我们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次的实践学习,就像打桩一样,将我的职业理想越敲越深。”
(5) 促进指导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
上海交大附中科技创新实验班尖子生不断提出的“为什么”,使职教教师感受到了普通高中学生的好学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指导教师在感受学生学习热情和解决“为什么”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6)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交大附中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基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素质教育搭建平台,解决了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缺少设备、场地和专业师资的困难;提升了职校实训中心服务普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职校实训中心场地教学装备的利用率。普职渗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成功使双方学校的师生尝到了甜头,均认为职业能力培训应该常规化、扩大化。
(7) 教育技术装备利用率的最大化
开放实训中心是上海职业教育集专业教学、学生实训、社区居民学技、社会培训、新产品展示、新技术交流、技能竞赛及技能鉴定考证的重要场所,为职业培训提供多层次、多方位服务。政府为实训中心提供了大量设备和优厚的资源。实践普职渗透教学模式后,实训中心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不仅全方位地为职校专业教学提供实验、实训服务,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各级各类培训服务,还可以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资源服务,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了“实训中心立足学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服务普教”的目标。
三、结束语
普职渗透办学模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普通高中教育渗透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基于现实状况的历史抉择。职业学校实训中心应该为所有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运行指导意见 (2009) [EB/OL].http://www.shdzgy.com/ReadNewsEx.asp?NewsID=7654.
[3]刑晖.试论高中阶段职普教育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4) .
[4]周永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我们如何应对[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8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含校园体育组织构建、校园体育活动和赛事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校园体育骨干培养、校园体育场地保障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参差不齐, 不利于国家青少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学生体育总会, 将诸多元素更好优化、整合和完善, 对确保校园体育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更好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2年10月, 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一文。文中强调了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等, 要求相关部门充分重视和加强工作部署,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意见》明确指出, 加强政府统筹, 加强条件保障,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 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 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 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 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 并要求体育部门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 在技术、人才、场地和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
2、当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模式的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多是由学校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 体育部、团委和各部门学院为活动实际执行部门。多个部门分管各块学生体育活动, 容易出现组织机构冗余、场地使用不均、活动内容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
2.1、组织机构冗余、组织功能重复、人力资源浪费
体育部门专业能力较强, 除组织参加校外级别体育赛事的同时, 还安排校内全校性体育活动, 活动对象为全校师生, 活动影响力较大。团委体育活动多是由各个社团牵头发起, 活动对象为社团内部或面向全校发起, 活动组织人员流动性大, 组织能力参差不齐, 缺乏体育专业指导;各学院学生体育工作通常有专人分管, 活动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参加, 活动组织人员由学生骨干组成, 体育活动开展专业性较差。
校内三个部门各自一套活动组织机构, 均配备活动策划、执行及保障人员, 但工作性质和内容相似, 并经常出现活动组织能力得不到体育活动专业指导等问题,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2、活动内容设置不合理, 时间、场地设置不均
校内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学校统筹安排, 三个部门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体育工作, 容易出现某一段时期某一项目设置过多或者过少, 甚至重叠的现象, 从全校全年的活动安排上不能统筹的全局考虑。另外, 高校目前的体育场地设施有限, 保证体育教学之后可用于学生课外锻炼的场地就更显不足, 体育活动项目设置的不合理也必将影响到学校场地资源利用, 出现不够用或使用浪费的现象。
2.3、活动品质参差不齐, 赛事规格难以保证
活动组织人员缺乏体育活动专业指导, 人员流动性大是学生组织较为普遍的现象, 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团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同时,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缺乏稳定性, 难以呈现出连续发展态势。多头的体育活动组织也容易造成活动品质不一, 赛事规格参差不齐, 吸引力不足, 参与人数少等现象。
2.4、多头管理模式, 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能力。一个学校的群体工作出现多头领导的管理模式, 宣传渠道散、乱、弱, 赛事活动品质低, 体育氛围差, 不利于整合全校体育软硬件资源, 体育影响力不足, 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更是无从谈起。
3、学生体育总会构建的思路与路径
高校学生体育总会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组织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组织机构, 是在我党和政府相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引导下, 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 由专业体育师资队伍做指导, 以学生体育骨干为主体, 有效整合全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机构、场地师资, 统筹开展全校多元化分级别课外体育活动, 以丰富高校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体质,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的学生组织。
3.1、组建专业组织团队, 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我们将多头管理的组织机构进行整合, 转化为以体育部指导, 体育总会来执行, 校内各部门学院共同协作的专业化体育活动组织团队。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发展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 拒绝组织主体散、乱、软, 更注重组织机构的专业化, 更注重活动开展有效性。
3.1.1、立体化的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内学院部门多, 人数规模大, 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量大, 传统多头管理的机构设置在功能上存在局限性, 覆盖面小, 不能很好实现工作的有效衔接。
立体化组织机构是以体育总会为出发点, 体育专业师资做指导, 横向分支办公部、竞赛部、宣传部、外联部、社联部、学联部等, 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纵向以社团和学院为两条主线, 分支院部级、系部级、班部级等, 深入学生当中, 实现组织有指导, 宣传有渠道, 参与有通道、会后有公告。
3.1.2、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强, 组织体育活动经验足, 对国家和学校相关体育政策方针更加熟悉, 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起到全局指导的作用。
在社团和学院日常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 实现一对一下系指导, 保障社团和学院体育工作切实有效落实, 促进社团和学院体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建立指导教师考核制度, 责任到人。
3.1.3、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
高校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越来越高, 其中不乏对体育单项技术、体育活动竞赛组织有较强兴趣的体育骨干。富有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骨干能够为学校体育总会的工作增添创新活力, 有效组织学生骨干,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学校体育总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1.4、各学院部门相互配合, 协同发展。
各学院配备专人负责学院内学生体育工作, 团委对于体育类社团给与政策引导和发展指导, 学生体育总会体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学院和团委的支持。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最高领导机构, 做好各部门学院的协调工作, 确保校内体育工作整体协同发展。
3.2、对体育活动进行多元化分级别统筹管理, 促进体育工作稳步发展
学校体育活动有着类型多样和参与单位不一的特点, 对其进行多元化分级别的划分能够保障校内体育活动多层次全面化的开展。
3.2.1、依据活动类型进行多元化组织管理
学校课外体育工作旨在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加大学生体育参与,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活动类型不单指参与类或者竞赛类项目, 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增进学生体育文化认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活动类型进行文化类、竞赛类、活动参与类等多元化组织管理保证了体育工作开展的全面性。
3.2.2、依据参赛单位进行分级别组织管理
学校体育活动通过学院、社团两条线管理, 学院体育活动纵向分为校级、院部级、系部级、班部级活动, 社团体育活动纵向分为社团内和社团外活动, 不同级别活动参与主体不同。多级别活动组织管理保证了体育工作开展的层次性。
3.3、打造高品质的体育赛事, 以点带面加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
高品质的体育赛事往往参加人数多、竞赛悬念大、关注程度高、宣传效果好, 能起到以点带面,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3.3.1、打造高品质单项赛事
校内开展多样的体育赛事能够满足同学们多样的体育爱好, 通过专业组织团队打造高品质体育单项赛事, 参与赛事的同学通过体育竞赛实现自我超越, 并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努力拼搏等优良品质。
3.3.2、打造综合性体育节
将校运会、体育节等大型综合类体育活动打造为以学院为单位参加的体育盛会, 吸引更多人关注, 组织观众为所在学院加油助威, 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团队意识;多样的项目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做到人人有项目, 人人能参与, 营造繁荣的校园体育文化。
3.4、组建校、院等各级运动代表队
各级部门在各自单位普通学生中选拔人员组成体育运动代表队, 代表本学院参加校内外、院内外体育活动。专项的体育代表队在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方面存在先进性, 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先进带后进, 对学院、学校整体体育氛围打造上也起到积极作用, 并符合学校体育工作育人的目标, 带动校园体育文化。
3.4.1、院级运动代表队
学院内选拔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同学参加院级运动代表队, 代表本学院参加校内学院间的各项体育赛事。定期的训练保证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 提高运动技能, 在训练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育魅力, 增进体育认知。比赛时本学院代表队往往能吸引更多自己学院学生加油助威, 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其他同学的活动参与, 丰富同学们的业余体育生活, 最终起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3.4.2、校级运动代表队
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校级运动代表队, 代表学校参加校际体育赛事。定期参加训练, 提高运动成绩。校际比赛级别更高, 水平更高, 观赏性更强, 对于普通学生也更具有吸引力。比赛时运动员们通过努力拼搏, 观众通过为本方队伍加油助威, 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也响应了学校体育工作以人为本, 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3.5、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力度, 积极开发新媒体宣传渠道
体育类活动的策划、组织、落实, 总结离不开宣传, 体育总会的成立有助于整合多种传播渠道, 传播体育知识, 传授体育技能, 培养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1、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体育总会设立专门的宣传栏等发布校园体育活动信息, 让全校同学们对校内体育活动安排一目了然。组织单个体育活动时, 依据活动层次和级别, 由体育总会制定宣传方案并交由相应学院部门或社团向参赛单位发布通知, 组织报名参赛事宜, 确保全面宣传到位。活动期间即时发布相关进程通知, 活动结束后发布活动成绩及其他公告。
3.5.2、积极开发利用新媒体宣传渠道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诸如“校内网”“微信”等大量新媒体的出现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宣传渠道, 体育总会创建公共平台, 将相关体育活动信息在第一时间推送到师生端, 信息传递效率高, 无遗漏。新媒体在学生中较为流行, 应用率高, 多渠道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我们将更多活动信息告知在校学生, 从对体育认知方面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体育兴趣爱好, 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在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相对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4.1.2、各高校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方面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 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缺失是出现此类现象的重要原因。
4.1.3、构建专业的高校学生体育总会, , 打造专业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团队, 对活跃校园体育氛围, 增大学生体育参与高校管理, 实现高校体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4.2、建议
4.2.1、在国家政策基础上, 高校应加大课外体育重视程度, 增加高校校园课外体育经费投入, 尽快加大落实课外锻炼体系构建。
4.2.2、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体系需要校内各级管理部门统筹校内外资源, 协同创新, 共同发展, 构建多元立体的高校课外体育开展体系。
4.2.3、组建专业课外体育组织学生团队, 充分调动校园体育生力军的主人公意识, 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 兼顾高校全面育人的功能。
4.2.4、充分利用PC端、手机端等新媒体宣传工具, 从体育活动参与和体育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通过发展体育认知达到普及体育知识, 带动学生锻炼, 增进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各项和谐发展。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为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困境, 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在解读国家有关强化体育工作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困境, 并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有成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实践经验, 提出整合校园软硬件资源, 构建高校学生体育总会的方法和建议, 以期对我国高校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外体育,体育总会,高校体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10-22
[3]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 (上)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4]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 (下)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5]蔡二康.以校园赛事为平台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3
[6]石云龙.高校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初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3
[7]西宗凤.高校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9
随着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规模的扩大与硬件设施的扩增,上海市绝大多数高校都分设了校区。但面对上海的城市建设用地成本剧增的这一现状,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分校区的建设投放在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郊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区校区和郊区校区遥相呼应的教育格局。上海4所“985”工程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形成了多校区的教育格局。但是这两种外界环境差异巨大的校区,生活在两个校区中的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也必定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和依据这种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对策,势在必行。
1 研究目的
运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以比较生活在市区校区与郊区校区中的在校大学生在生活与运动方面的差异性,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985”工程高校市中心校区与郊区校区的在校大学生。本研究选取上海交大卢湾校区,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和华师大中山北路校区为市区校区;选取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和华师大闵行校区为郊区校区。分别从市区校区和郊区校区抽取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初级阶段,笔者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等数据库,以“运动习惯”,“生活习惯”等为关键词进行期刊文献的搜集与研读;利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资料室,对体育专业文献的阅览,熟悉掌握了相关概念与研究专题。
2.2.2 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
在掌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制定了“上海市‘985’高校本科生生活和运动习惯的调查问卷(初稿)”。向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8位相关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在专家建议的基础上修改问卷。经过两轮修改,专家一致认为“上海市‘985’工程高校本科生生活和运动习惯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效度。
2.2.3 问卷调查法
预计样本总量为1000,市区校区和郊区校区各500。实际向各校区发放问卷各600份,市区校区回收546份,郊区校区回收561份,回收率为91.0%和93.5%。有效问卷为分别为537份和549,有效率为98.4%和97.9%。其中市区样本量为537,郊区样本量为549。
2.2.4 访谈法
在问卷发放的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对话访谈。访谈内容主要针对选择该选项的原因和理由。并在问卷中标记,以便于后期统计总结其原因。
2.2.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输入SPSS11.5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再对数据进行差异性比较。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的统计处理的结果与分析
3.1.1 大学生早餐情况总体堪忧;郊区校区大学生早餐情况略优于市区校区大学生;影响早餐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安排和兼职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吃早餐情况总体堪忧。学生每天都吃早餐的人数,市区校区只有15人(2.8%),郊区校区有85人(15.5%)。每周早餐次数均集中于3-4次,市区校区为325人(60.5%),郊区校区为234人(42.6%)。比较而言,市区校区学生早餐次数较少,78.0%的学生集中于1-4次;而71.6%的郊区校区学生集中于3-6次。如表1所示。
统计该问题访谈内容后发现,大部分被访谈对象均表示每周吃早餐的情况主要受到该学习的课程安排情况的影响,如果1-2节有课程安排,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前摄入早餐,如果3-4有课程安排,学生就会选择较晚起床,而不进早餐。每周都吃早餐的学生表示他们均保持着很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无论课程安排如何,他们就会按时起床摄入早餐。而这一部分学生在每晚入睡时间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在12:00之前入睡。每天都不吃早餐的少数同学表示他们已经习惯于“另类”三餐(午餐、晚餐和夜宵),并且每晚上入睡时间均在凌晨1:00之后。也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身兼数份兼职,非兼职当天的早餐一般会选择放弃,而是会很晚起床;兼职当天的早餐一定要进,以保证工作体力和身体活力。
3.1.2 绝大多数大学生睡眠时间可以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但是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存在过度睡眠的浪费时间行为,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奋斗意识和目标;市区校区大学生入睡普遍比郊区校区大学晚,其主要原因为受课外兼职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人数最多的区间在7-8小时,市区校区为201人(37.4%),郊区校区为236人(43.0%)。每天休息7-8小时基本可以保证健康的需求。而且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比例只占11.7%和11.6%,绝大多数大学生可以达到7小时以上,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但是市区校区和郊区校区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却占到了50.8%和45.4%,接近二分之一。如表2所示。
这一现象说明了当今大学生有不珍惜时间的现状和意识,美好的大学时光浪费在睡眠上。通过对睡眠时间大于9小时的学生的访谈,答案可以归纳以下几类:1)缺乏奋斗的目标,早起床也没事做;2)喜欢睡觉;3)盲目跟风,同宿舍其他人自己不起床,自己也不起。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早起然后投入学习的意愿,只是找不到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对于这样的答案,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观念的了解和干预,使这部分学生早日认清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形式,找到学习的目标。对睡眠时间相对较短的部分同学访谈得知,睡眠时间主要受兼职工作影响。当天有兼职安排就会早起去工作,而没有兼职当天会选择睡懒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入睡时间均较晚,绝大多数学生都在23:00之后入睡,在23:00之前入睡的学生,市区校区有20人(3.8%),郊区小区为47人(8.5%)。市区校区大学生入睡时间集中于0:00-1:00阶段,占43.0%,接近半数。而郊区校区大学生入睡时间集中于23:00-0:00,占总人数的35.3%,相对于市区校区学生入睡较早。市区校区学生在凌晨1:00以后入睡的有158人(29.4%),略多于郊区校区学生的122人(22.2%),如表3所示。
综合而言,市区校区的大学生作息时间比郊区校区的学生整体靠后。通过对入睡时间在1:00以后的学生访谈结果总结来看,这些大学生相对于白天而言普遍夜晚精力比较旺盛,更期望在晚上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市区校区的这部分大学生均有兼职在身,在完成兼职之后回到学校就已经很晚,再学习一段时间,就使入睡时间推迟了许久。校区这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时间没有计划,无意识地做事情(包括做实验、上网、看电影等)之后就到了很晚。对于那些只有晚上才会精力旺盛的同学,应该尊重他们的身体客观原因,不要过分要求他们像大多数同学那样早睡早起。而对于那些对时间没有计划的学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学会计划使用自己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1.3 市区校区大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兼职活动和学习外语上,参与了较多的提高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活动;郊区校区学生主要时间花费在学习专业课和外语上,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也高于市区校区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市区校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人数最多的项目为兼职,其次为学习外语和参与社会交往,分别为174人(32.4%),118人(22.0%)和112人(20.9%)。对体育锻炼和休息的选择较少,只有29人(5.4%)。郊区校区大学生对学习外语、学习专业课和兼职选择较多,分别为147人(26.8%),138人(25.1%)和86人(15.6%)。对体育锻炼和休息的选择比例也很少,但是选择人数多于市区校区大学生选择人数。如表4所示。
市区校区学生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兼职、学习外语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有其地域和环境因素影响的。上海经济发达,学校周围兼职机会较多,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获得信息,学校和兼职工作地点距离较近,可以方便到达。生活在市区的大学生受外界环境影响,认为提高外语水平相对于提高专业水平而言更具重要性,因此也就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外语。市区校区更像一个小社会,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学校这么简单。学生也就注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而郊区校区的学生因为周围环境不像市区那么繁杂,再加上参加兼职活动的难度较大,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学习外语和专业课上。参与体育锻炼也是郊区校区大学生度过课余时间的一种方式。
3.2 大学生运动习惯现状的统计处理的结果与分析
3.2.1 市区校区与郊区校区的大学生均喜欢有氧且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但是受学校条件设施的影响较大;市区校区的大学生可选择范围相对较大
统计“您参与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可多选)”问题后,统计结果显示,市区校区大学生选择人次过半数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慢跑/散步、羽毛球和篮球”。这些比例均占到了半数以上,可见这些项目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而选择“其他”项目的有35人,是问卷上没有列举到的项目。经统计之后有以下几种:1)轮滑;2)拳击;3)柔道;4)击剑。市区校区地处上海市繁华街区,各类体育俱乐部相对较多,许多非常罕见项目在学校内难以开展,而且极具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受到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欢迎。如图1所示。
郊区校区的大学生选择人次过半数的最多体育项目为“慢跑/散步、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如图2所示。
通过统计部分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总结出:1)大学生选择参与最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不等于最喜欢的项目。很多人表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课没有开设,而且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场馆和器材,没有办法参与。2)大学生更喜欢有氧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3)市区校区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范围比较大,可以延伸到社会体育俱乐部,而郊区校区大学生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能选择可参与行强的常见体育项目。
3.2.2 参与兼职活动的多寡造成了课余时间的分布不均,导致了郊区校区大学生的运动频率(2-3次/周)高于市区校区大学生的运动频率(1-2次/周)
调查结果显示,市区校区大学生运动频率(参与运动锻炼次数/周)集中于1-2次/周,选择人数为228人,占61.0%。每周运动3次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只有127人,占总样本量的23.6%,接近四分之一。而且每周一次运动都没有的大学生却占到了15.3%之多。郊区校区大学生运动频率集中于2-3次,选择人数为256人,占65.1%。每周运动4次及以上的人数为78人,占总样本量的14.3%。而每周都不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为31人,占5.7%。如图5所示。
两校区大学生运动频率比较之后可以发现,明显郊区校区大学生运动频率(2-3次/周)高于市区校区学生的(1-2次/周);而且每周都不运动的学生比例也市区校区的低很多。原因是因为郊区大学生兼职机会没有市区那么多,因此也就空余出很多时间,除了学习专业课和外语等内容之外,还可以有余闲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3.2.3 两校区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压力和增强体质,市区校区大学生略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培养,郊区校区大学生关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调查结果显示,市区校区大学生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为缓解压力和增强体质,选择人数分别为235人和105人,占43.8%和19.6%。而选择提高运动技能选项的只有28人,占5.1%。选择为了社会交往的人数有63人,占11.7%,比郊区校区大学生侧重于人际交往。相对而言,郊区校区大学生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也是缓解压力和增强体质,选择人数分别为183人和131人,占33.3%和23.9%,和市区校区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目的没有差异性。而选择提高运动技能项目的人数有69人(11.6%),比市区校区大学生更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选择为了减肥的人数大致相当,所占比例也相当,校区间没有差异性。如表6所示。
通过比较发现两校区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压力和增强体质,市区校区大学生略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培养,郊区校区大学生关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当今社会发展,知识膨胀,人才竞争加剧,在校学生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面对这些压力,在校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加以疏导,使压力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式加以缓解。
4 结论
1.早餐与睡眠现状:大学生早餐总体堪忧,早上1-2节课的课程安排对在校大学生的早餐现状影响较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睡眠时间可以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但是缺乏奋斗意识和学习目标使接近半数的学生存在过度睡眠的浪费时间行为;兼职活动使大学生的入睡时间普遍较晚,市区学生尤甚。
2.市区校区大学生更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郊区校区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3.大学生喜欢有氧且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但是受学校硬件设施的影响较大;市区校区的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和交通因素而对体育项目的可选择范围相对较大。
4.两校区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压力和增强体质,市区校区大学生略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培养,而郊区校区大学生关注于运动技能的学练。郊区校区大学生的运动频率(2-3次/周)略高于市区校区大学生的运动频率(1-2次/周)。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985”工程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4所“985”大学的4个市区校区和4个郊区校区,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生活在市区和郊区的大学生的生活和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得出:1)早上1-2节课的课程安排对在校大学生的早餐现状影响较大;缺乏奋斗意识和学习目标使接近半数的学生存在过度睡眠的浪费时间行为;兼职活动使大学生的入睡时间普遍较晚,市区学生尤甚。2)市区校区大学生更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郊区校区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高。3)市区校区的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和交通等因素而对体育项目的可选择范围相对较大。4)市区校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培养,而郊区校区大学生则关注于运动技能的学练。
关键词:“985”工程高校,大学生,生活,运动,现状
参考文献
[1]兰保森,尹小俭,李世昌,等.藏汉大学生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85-89.
[2]尹小俭,孙辉,李玉强.藏族大学生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9):72-75.
[3]王健,马军.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6.
[4]唐开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项目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19(4):119-121.
[5]张妙玲,吉灿忠.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20-822.
[6]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
[7]伍丽华,郑智峻,宫国帅.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与分析[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1):44-48.
[8]白二宏,乔世荣,安伟震.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80-82.
[9]梁进,管继春,李军.我国现行体育健身方法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2):43-48.
[10]潜沉香.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差异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3):57-6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10
Stephanie Ulan: I’m Stephanie Ulan. I’m from New York City.
Reporter: Ulan came here to stud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e says the first few weeks in Shanghai are already challenging her.
Ulan: It pushes me a lot more here. I’d message my friends, and they’re all there at United States colleges, and they’re all very, like, “Wow, this is so awesome. I party every night.” And I’m thinking, like, “Wow, I need to find someone who speaks Chinese, because I want to eat lunch today.”
Reporter: But originally, that’s just where Ulan wanted to go. She applied to New York University in Manhattan. The school offered her a generous scholarship, but told her and her dad they’d still have to take out big loans. Then NYU offered a better deal, if she came to the new Shanghai campus where she’d applied as an afterthought.
Ulan: Here, I’ve got a full ride and even a refund to help pay for my plane ticket and food and other necessities.
Ron Ulan: I was a little bit 3)flabbergasted.
Reporter: This is Ron Ulan, Stephanie’s dad. He works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with the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 Ron says he lives check to check.
Ron Ulan: NYU, so prestige university, at least we think of it as a prestige university. A scholarship that’s worth about $228,000. How can you turn that down?
Richard Vedder: I think schools like NYU are in a little bit of a difficult situation.
Reporter: Richard Vedder runs the Center for College Afford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a Washington think tank. He says with students 6)balking at high tuitions and endowment growth slow, some schools like NYU are looking to other countries.
Vedder: I think there’s a financial motive. They want to have a top, national reputation, and they do have a good reputation, but they don’t have the resources or the historical prestige that the Harvards have. So a school like NYU has to look for new places to expand its franchise and also to make some money.
Reporter: What does Shanghai stand to gain from the partnership? For one thing: prestige. NYU is widely respected.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giving the school rent-free use of a 15-story building, estimated to be wor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in China’s Wall Street, Lujiazui.
nlc202309020723
Yu Lizhong: That would really hel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mage of Lujiazui.
Reporter: Yu Lizhong is the chancellor of NYU Shanghai. He says in addition to boosting the city’s profile, NYU can also help reform China’s oftcriticized educational system.
记者:乌兰来这里学习国际关系专业。她说在上海的最初几周就充满着挑战。
乌兰:在这里会有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我和我的朋友们发短信,他们都在美国上大学。对于大学生活,他们都是,“哇,这简直太棒了。每晚都有派对。”而我在想的是,“喔,我要找个会说汉语的人,因为我今天还得吃午饭。”
记者:但这就是乌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她原本申请了曼哈顿的纽约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但同时也告诉乌兰和她的父亲,他们仍需背负一大笔贷款。乌兰也曾补充填报了上海校区这个志愿。后来,纽约大学提出如果她愿意去上海校区,就可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
乌兰:在这里,我拿到了全额奖学金,甚至还领到一笔返还金拿来支付机票、食物和其他一些日用必需品的开销。
罗恩·乌兰:我当时都惊呆了,不敢相信。
记者:这是罗恩·乌兰,斯蒂芬妮的父亲,他是纽约市警察局的一名计算机程序员。罗恩说自己的工资仅可维持日常支出。
罗恩·乌兰:纽约大学,这么有名的大学,至少我们认为它是一所很有声望的大学。它可以提供二十二万八千美元的奖学金,你怎么能够拒绝呢?
理查德·维德:我觉得像纽约大学这样的大学也多少都处于一种困境。
记者:理查德·维德是华盛顿智库——大学学费和绩效中心的负责人。他认为,学生们在面对高额学费时犹豫不决,而学校收到的捐赠增长缓慢,所以一些大学,像是纽约大学,都转向其他国家寻求发展。
维德:我认为这存在一个金钱方面的动机。他们想要有享誉全国的好名声,他们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毕竟还没有像哈佛大学那样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声誉。所以像纽约大学这样的学校需要寻找新的地方合作,并扩大覆盖范围,同时赚些钱。
记者:那么,上海又从这次的合作中获得了什么呢?其中一点:声誉。纽约大学是一所声誉极高的学府。当地政府在有“中国华尔街”之称的陆家嘴,免费提供给学校一栋15层大楼的使用权,价值数亿美元。
俞立中:这对上海陆家嘴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俞立中是上海纽约大学的校长。他表示纽约大学落户上海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帮助改革中国屡遭诟病的教育体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11
空心玻璃砖墙作为室内装饰及点缀,在国内外已有较多的应用,其施工工艺也较为成熟,但大面积用做外墙,则甚为少见。外墙虽作为填充墙没有承重要求,但必须具有安全、稳定、牢固、不渗、不漏、抗风、抗震等性能。为此,我公司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细化设计,对连接墙面与主体建筑的钢结构框架、联系杆件等构件进行设计计算,规范施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文就几个工作重点总结如下。
1 空心玻璃砖选材
空心玻璃砖是一种隔声、隔热、防水、节能、透光良好的非承重装饰材料,由2块半坯在高温下熔接而成,所以,选材时也要查看热熔接缝是否严密完好,若有不平整或砂眼,则有可能中空处负压度会下降,造成砖体内部结露及整体强度下降,不能使用。
玻璃砖的种类有透明玻璃砖、雾面玻璃砖、纹路玻璃砖等,种类不同,光线的折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玻璃砖可供选择的颜色有多种。玻璃的纯度会影响整块砖的色泽,纯度越高的玻璃砖相对价格也就越高。没有经过染色的透明玻璃砖,如果纯度不够,其玻璃砖色会呈绿色,缺乏自然透明感。
玻璃砖墙的抗风性能除了取决于整体砌筑的强度及结构的牢固性外,还取决于玻璃砖的抗压强度。根据国家标准,玻璃砖墙的平均抗压强度不小于4.5 MPa,单件最小值不小于4.0 MPa。由于玻璃砖墙用作外墙,昼夜、寒暑温度变化大,环境条件恶劣,要防止热胀冷缩造成的爆裂或破损。国家标准要求,玻璃砖墙内应力在温差25℃骤冷试验时,无裂纹和破损。
在大面积的砖墙或有弧度的施工时,需要拉铜筋来维持砖块水平,而小面积砖墙施工中,需要在每个玻璃砖相连的角上放置专用固定架连接施工。
2 安装构造及连接框架结构设计
玻璃砖外墙的安装节点如图1所示。
玻璃砖分隔墙顶部和两端应用金属型材,其槽口宽度应大于砖厚度10~18 mm或以上。当隔断长度或高度大于1500 mm时,在垂直方向每2层设置1根钢筋(当长度、高度均超过1500 mm时,设置2根钢筋);在水平方向每隔3个垂直缝设置1根钢筋。钢筋伸入槽口不小于35 mm。用钢筋增强的玻璃砖隔断高度不得超过4 m。
玻璃砖分隔墙两端与金属型材两翼应留有宽度不小于4mm的滑缝,缝内用油毡填充;玻璃砖分隔墙与型材腹面应留有宽度不小于10 mm的胀缝,以免玻璃砖分隔墙损坏。
玻璃砖最上面1层砖应伸入顶部金属型材槽口10~25mm,以免玻璃砖因受刚性挤压而破碎。玻璃砖之间的接缝不得小于10 mm,且不大于30 mm。玻璃砖与型材、型材与建筑物的结合部应用弹性密封胶密封。
连接框架结构设计原则上纵向与横向的玻璃砖,通过纵、横向钢筋的连接,风载传递至周边的钢框,通过钢框再将风载传递至连接钢框架,通过钢框架再传递到主体结构。连接钢框架由主柱和横梁组成,其尺寸根据玻璃砖的横竖尺寸确定,通过风载计算,选择立柱和横梁断面。横梁需装在玻璃砖的内侧,使从玻璃砖的外侧看不到过渡钢框架,保证主面效果。
3 施工工艺
3.1 施工准备
(1)根据需砌筑玻璃砖隔墙的面积和形状计算玻璃砖的数量和排列次序,两玻璃砖对砌砖缝的间距为5~10 mm。
(2)根据玻璃砖的排列做出基础底脚,底脚厚度通常为40 mm或70 mm,即略小于玻璃砖的厚度。
(3)将与玻璃砖隔墙相接的建筑墙面的侧边整修平整垂直。
(4)如玻璃砖是砌筑在木质或金属框架中,则应先固定框架。
(5)作好防水层及保护层。用素混凝土或垫木找平并控制标高。
(6)在玻璃砖墙四周弹好墙身线,在墙下面弹好撂底砖线,按高立好皮数杆,皮数杆的间距以10~20 m为宜。
3.2 组砌方法
玻璃砖砌体采用十字缝立砖砌法。
(1)排砖
根据弹好的位置线。首先认真核对玻璃砖墙长度尺寸是否符合排砖模数。如不符合,可调整隔墙两侧的槽钢或木框的厚度及砖缝的厚度,但隔墙两侧调整的宽度要保持一致。并与隔墙上部槽钢调整后的宽度也尽量保持一致。
玻璃砖应挑选棱角整齐、规格相同、砖的对角线基本一致、表面无裂痕和磕碰的砖。
(2)挂线
砌筑第1层应双面挂线。如玻璃砖隔墙较长,则应在中间多设几个支线点,每层玻璃砖砌筑时均需挂平线。
(3)砌筑要点
(1)玻璃砖采用m(白水泥)∶m(细砂)=1∶1水泥浆,或m(白水泥)∶m(107胶)=100∶7的水泥浆砌筑。白水泥浆要有一定的稠度,以不流淌为宜。
(2)按上、下层对缝的方式,自下而上砌筑。
(3)为了保证玻璃砖墙的平整性和砌筑方便,每层玻璃砖在砌筑之前,宜在玻璃砖上放置垫木块,其长度有2种:玻璃砖厚度为50 mm时,木垫块长35 mm左右;玻璃砖厚度为80mm时,木垫块长60 mm左右。每块玻璃砖上放2块,卡在玻璃砖的凹槽内。
(4)砌筑时,将上层玻璃砖下压在下层玻璃砖上,同时使玻璃砖的中间槽卡在木垫块上,两层玻璃砖的间距为5~8 mm。缝中承力钢筋间隔小于650 mm,伸入竖缝和横缝,并与玻璃砖上下、两侧的框体和结构体牢固连接。
(5)每砌完1层后,要用湿布将玻璃砖面上沾着的水泥浆擦干净。
(6)玻璃砖墙砌筑完后,立即进行表面勾缝。先勾水平缝,再勾竖缝,缝的深度要一致。
3.3 施工注意事项
(1)玻璃砖不要堆放过高,防止打碎伤人。
(2)玻璃砖隔墙砌筑完后,在距玻璃砖隔墙两侧各100~200 mm处搭设木架,防止玻璃砖隔墙遭到磕碰。
(3)水平砂浆要铺得稍厚一些,慢慢挤揉。竖缝灌砂浆一定要捣实,勾缝时要勾严,以保证砂浆饱满。
3.4 质量要求
(1)砌筑砂浆必须密实饱满,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饱满度应为10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推荐阅读: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力学07-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办法07-28
上海海事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招生简章09-03
《板料成型性能及CAE分析》课程大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5-11
上海工程建设网07-04
上海工程资金监管办法09-01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09-24
上海工程测量员中级考试题06-04
上海市南区污水输送干线改造工程的技术优化09-27
造价工程主要工作业绩(上海中级职称用)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