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2024-09-24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通用8篇)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篇1

1、结合国内外重大土木工程的建设,论述基础工程的现状。

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基坑、基础桩工程: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位于北京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拟建建筑有两座斜塔楼,空中悬臂段、9层裙房和地下室组成。根据基坑地处位置及周边环境的重要性,为保证基坑支护边坡安全,对不同深度基坑均按一级基坑支护设计,以增加基坑支护安全储备。同时对基坑采取信息化管理,通过各种监测所得的数据分析,随时掌握基坑变形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对不同深度的基坑,在确保安全的前题下考虑经济合理施工便捷的方案,基坑支护体系分别采用土钉墙支护、土钉墙+桩锚支护、桩锚支护等形式。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核心地带,其北侧为1998年竣工的88层金茂大厦,东侧为2008年竣工的101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目前,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工程已施工完毕,上部结构正在建造中,预计于2014年竣工,到时上海中心大厦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将由这3座超高层建筑形成宏伟的“品”字形超高层建筑群。上海中心大厦主楼为121层的钢筋混凝土巨型结构体系,设计高度达632 m,地下室5层,裙房5层并有5层地下室。现主楼桩基工程已竣工,其 桩筏基础形状为八边形,在核心筒、巨型柱等荷载集中的区域采用梅花形布桩,其他区域为正交形布桩。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桩基础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Ⅱ合同包括北航道桥和北侧高墩区引桥下构,全桥共计152条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设计均为摩擦桩群桩基础,其中主墩桩基础每墩为26根,桩径φ280cm,桩底标高为-125.8m,平均桩长125m;辅墩桩基础每墩14根,桩径φ250cm,桩底标高为-90.0m,平均桩长90m;边墩桩基础每墩8根,桩径φ250cm,桩底标高为-97.0m,平均桩长96m;高墩区引桥桩基础每墩8根,桩径φ250cm,B1#~B3#墩桩长90m,B4#~B7#墩桩长95m。其中主墩桩底进入粉砂、细砂(○11土层)层深度平均为3.0m。

有上述几个例子还有我国的高铁的飞速发展可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房屋越来越多。基础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合理的基础施工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基础工程质量缺陷与事故。

我国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技术还不够成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发展缓慢,在对基础施工中,由于建筑产品的地基结构在受到地表径流水的侵入时,就会对其基础结构造成破坏、侵蚀,具体表现为地基结构的地基土出现土洞、溶洞等现象,进而改变原有建筑土体结构,并对管涌造成不利影响,从而破坏地基结构。同时,施工队伍对现场地质状况不予了解,由于工程地质勘测工程与基础工程之间的联系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按照规范、标准去执行地质勘测工作,势必也会牵连工程的基础工程建设。如,勘测过程中布孔间距过小与过大、钻孔取土深度不够,连带着其取样工作都受到不利影响,致使反映数据失真。另外,建筑现场周围结构条件、环境等因素,如水文地质环境尤为复杂,虽然某些工程在这种复杂环境下进行了勘测但是对水文地质、基础层等的变化不去加以考虑的话,未能发现特殊状况的存在。此外,由于某些工程的施工队伍不能够按照建筑设计规范去进行施工,甚至存有粗犷施工、偷工减料、不服质监人员管理等现象的存在,而以上因素的存在都会间接或者直接对工程的基础工程的质量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地基土抗剪强度不够引发的地基结构不稳所造成的破坏现象,在所发生的工程缺陷事故中尤为普遍。从抗剪强度破坏形式上去看待这一问题,可划分为整体抗剪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冲切剪切破坏。这些结构破坏因素的存在,无一最后导致的结果不是建筑物坍塌或者使用寿命收到波及。另外,地基土的载荷作用能力不足,导致沉降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当建筑物整体结构因素中的沉降量变化、不均匀沉降、局部歪斜的最大限度允值超过地基变形范畴内的作用力允值,就会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导致地基结构功能破坏。

2、根据国内外土木工程的最新发展,讨论基础工程科学的发展方向。

青藏铁路的基础建设:西藏是目前我国惟一没有铁路的省级行政区,青藏铁路的建成无疑会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但是,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工程中,却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铁路建设史上的世界性难题。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贫瘠,生态十分脆弱,一但遭受人为破坏,要恢得几乎不可能。为此,青藏铁路建设工程首次作出了环保和施工同等重要的承诺,并与当地政府签定了环保协议;铁路建设工程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预计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环保投资和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在国内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在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创造性地应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这一新型环保施工工艺,它可以快速成孔,既不会过多干扰多年冻土层,又不会污染环境。可可西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路穿过这里时,修建了清水河特大桥,这是全线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也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徒而开辟的通道。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则采取人工种草和草皮移植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植被。工程开工至今,铁路沿线的冻土环境和江河湖泊的水质无明显改变,野生动物迁徙自由,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极有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科技的进步,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呈爆发式增长,建设重心已经由北美转向东亚和中东,建筑有效高度超过600m,并有突破1000m的趋势。截至2010年底,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全球10个超高层建筑中的9座分布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和以迪拜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其中中国两岸三地占据7座;中东地区以迪拜为代表,目前全球最高的高层建筑迪拜塔160层,高度达到828m,高度超过1000m的Nakheel Tower也在设计中,即将开始建设。目前相当一批有效高度超过600m甚至超过1000m的高层建筑也在规划设计中,全球各地正在掀起超高层建设的热潮。建筑物基础的多种利用:在桩基础内纳入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系统,不仅为这些设施的施工安装提供了便利,同时提高了这些设施使用的耐久性。

桩基的设计、分析和施工技术继续向更精细、准确的方向发展:设计可以重复使用的基础已纳入研究计划。桩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不仅要充分利用现存的桩基础,而且要为以后桩基设计时重复使用现在设计的桩基础提供资料依据。通过P-y曲线进行水平受荷桩的设计。

在气候变化和资源有限的时代,在工程设计中实现更经济的材料使用和提升持久性、可持续设计。在静水压力形成了很大一部分永久荷载的情况下,地下水位适当荷载组合系数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挖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结构更广泛地融合使用有助于减少材料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可以证明临时支护结构在长期条件下的工作能力,以减小结构中施加的荷载,并相应减小结构尺寸和降低成本。降低混凝土的实际用量,混凝土行业是天然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之一。

发达国家基础工程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工效,施工机械趋于大型化、自动化;同时注意环境保护,避免污染;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实行信息化施工和资料积累,推行反分析的方法,不断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工程技术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重视土的工程性质以及测试技术的研究;完善现有地基处理技术,开发地基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以灌注桩为重点,发展成桩新工艺、新设备,实现配套化、系列化、完整化;适应不同的地质、水文和其他环境条件,完善开发基坑支护技术;研究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把我国的地基基础的设计提高到国际领先水平,争取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并且从上述我国青藏线的基础建设来看,我国已经将基础工程在建设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避免污染,但是建设不够大型化和自动化,所以我国基础工程的建设应往在要求机械大型化、自动化,加快基础建设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避免污染。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篇2

逐步消除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异矛盾, 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组织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到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学校对口办学、推进优质高中到郊区办分校等方法, 促进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

着力缓解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受教育权益差异问题, 努力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上海的做法可圈可点。上海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逐步提高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本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同时, 实施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到2010年新学年, 已审批162所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 委托招收农民工子女, 并给予基本成本补贴, 供农民工子女免费就读。2010年秋, 全市农民工子女全部可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享受免费教育。

上海基础教育专讯 篇3

虹口区学科带头人是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大都来自于基层学校。与会者一致认为,他们的专业素养资源不仅仅是属于学校和个人,应该全面辐射、全区共享。学科带头人担任兼职教研员,参与“走校制”工作,将使专、兼职教研员之间产生优势互补,也为区内开展的教研活动注入新鲜活力不从心。这种格局改变,将影响虹口教育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签约仪式上,担任兼职教研员的学科带头人代表发言时表示:一定会科学安排时间,做到学校日常工作、教学、走校三不误,把这次“走校”看作是校本研修从校内向校外发展的一次尝试,做好自己所在学校和结对学校的互动提高。

2. 2008年12月,松江区围绕“提升研训员课程指导力”进行专题研讨。提出:

一、提升素养是实现课程指导力的保证

提升研训员专业素养为队伍建设重点,开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增合力,外显实力”系列专题学习活动。1.下发《人民教育》“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的系列文章,引导研训员思考如何提高课程指导力;2.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组织“研训部工作职责”和“研训岗位职责”修订大讨论,明确工作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心;4.聘请市特级教师、区教育局领导、资深研训员等做专题讲座;5.组织研训员相互观摩学习。

二、调查研究是实现课程指导力的基础

为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研训员经常通过问卷调查、活动质量反馈、研训方案征询意见表等形式,及时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

三、开拓创新是实现课程指导力的关键

课程指导力的“力之源”是创新研训模式。研训部通过同质联片、研训员蹲点、与农村教师结对、深入教学第一线上研讨课、参与名师指导团、团队支教等多种形式拓展研训服务渠道,发挥研训员课程指导力。

四、智慧共生是实践课程指导的追求

发挥研训员课程指导力的有效途径是与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磨合”,增进了解;通过“整合”,增强力量;通过“融合”,增添智慧。

3.普陀区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深化课堂有效互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意义,指导课堂有效互动。

二、制定标准,引领课堂有效互动。

全区教师开展“好课标准”讨论,区教研室出台了《普陀区中小学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意见》,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七条途径。明确实现有效互动的六条要求:(1)转变教师角色,和谐师生关系——有效互动的前提;(2)把握学生情况,预设互动策略——有效互动的基础;(3)构建课堂环境,营造民主氛围——有效互动的保证;(4)师生平等对话,生生合作交流——有效互动的重点;(5)提高设问技术,激发思维兴趣——有效互动的关键;(6)开展有效指导,实施有效评价——有效互动的保障。

三、开展研究,推进课堂有效互动

从区域层面看,开展区域性的有效教学研究,梳理学校上报的课题,引领研究方向,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行为作为研究重点。在课堂有效互动的研究方面,让教师从互动的策略。互动的行为、互动的技术(互动电子白板的应用技术)三个方面切入。从学校层面看,提倡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

四、技术支撑,促进课堂有效互动

一是运用互动技术,促进有效互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即时反馈教学系统(简称表决器)为师生教学提供丰富的互动技术。

二是运用网络平台,促进有效互动,一些学校通过网络的载体,建立教育博客,构建BBS学习平台,此外,还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全区优质互动课的共享。

除了以上四点做法外,还开展教学“比武”,深化有效互动;举办中外论坛等,提升有效互动。

4. 1月6日,本市研究型课程十周年恳谈会在大同中学举行。相关领导、教研员和骨干教师120多人与会。东道主大同中学介绍了该校在十年里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与会者回顾了本市研究型课程十年的历程。原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建议大家多学习、研究全国各省市同行的做法和经验,要有超前的眼光,充分认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价值。

5. 2月5日,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第九届“教育论坛”,主题是“增强校本研修指导力,提高教育服务有效性”。学院全体教师和基层部分校长参加。发言教师围绕“校本研修”、“聚焦课堂”、“教师发展”主题,介绍做法、碰撞思维。部分教研员和校长还回答了诸如“如何处理教师专业发展和负担过重”、“如何培养个性化教师”、“如何提高教师命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6. 2月6日,青浦区初高中考试学科在教师进修学院进行新教材培训活动。培训采用专家讲座、交流讨论等不同方式。主要围绕课程推进中的困惑、问题与对策,引领教师解读新教材,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7. 新学期,徐汇区教育局向社会承诺“减负增效”新举措。一是“一课一练”不进课堂,精选精编学生练习,并强调学生作业“三类题”,即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精编试题;二是因材施教,教学要求满足“三类生”,即关爱学困生、面向中间生、提高优秀生;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做好兴趣发展“三个有”,即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四是关注学生自主发展,促进“三养成”,即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五是认真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体现“三侧重”,即侧重规范、侧重过程、侧重反思;六是加强“推门课”的检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目标”,即消灭较差课、减少一般课、增加优质课;七是节假日不上课,平时上好“三类课”,即常规的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八是每天体锻活动一小时,执行课时计划确保“三种课”,即确保体育课、开足实验课、丰富活动课。

8. 2月9日和13日,浦东新区召开“新学期教研工作会议”。社发局张锦华副局长等领导与会,为教研员们分析了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他提出了教研员提高自身课程指导力、多关注和扶持青年教师发展等要求,希望教研员能更多地关注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和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等问题。唐水明主任对教研员提出了“精诚学习、精深研究、精细管理、精当指导”的总要求,要求教研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从“加强者聒工室队伍建设”和“提升教研质量”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9. 2月16日,崇明县教育局王菁局长向崇明县全体教研员作“教研员队伍建设”专题报告。王局长诠释了进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导引”、“服务”这两个关键词。她提出,教研员必须提升“研究力、学习力、师德榜样力、对教师的解读力、学科发展的规划力、学科教研的组织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课堂教学变革的示范力、课堂教学的诊断力和人际关系的亲和力”等十方面能力。王局长还从建立教研员的引进机制、健全教研员的考核制度、加大对教研员的培训机制、做强兼职教研员队伍建设等对进修学校提出了六方面“建议”。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篇4

能 带理论是目前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对于单个原子,电子处在不同的分立能级上。但当大量的原子构成晶体后,各个原子的能级因电子云的重叠 而形成能带。量子力学理论表明,由 N 个原子组成的固体,每个能带含有 N 个分裂的能级,而每个能级可以容纳具有相反自旋方向的两个电子,也就是每个能带最多可容纳 2N 个电子。在这些能带之间存在一些电子不具有的能量区域,称为禁带(或带隙)。

基 于费米-狄拉克分布函数可知,在绝对零度时,凡能量(E)小于费米能(E F)的所有能态,全部为电子所占据(称为满态),并且电子由最低能量开始逐一填满 E F 以下的各个能级,而 E F 则是绝对温度下自由电子的最高能级;当 E>E F 的各个能态均不出现电子,为空能态(或空态)。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有少量能态与费米能接近的电子可以吸收热能而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态,此时高于费米能 的原有空能级也有一部分被电子占据。

基于电导率(或与之成反比的电阻率),固体材料可以分为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三类。

对 于大部分材料而言,电流来自于自由电子的运动,它们在外电场作用下而被加速运动。这些自由电子的数目取决于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具有 不同的电子能带结构。从一个能带的满态所激发到费米能以上的空态的电子称为自由电子。在金属中,激发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较小,因此在金属中可产生大量的自 由电子。而对于半导体和绝缘体,激发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较大,因此半导体和绝缘体具有较低的自由电子浓度和较小的电导率。被外电场作用的自由电子会被晶体点阵中的杂质所散射。电子迁移率的大小表征了这些散射事件频率的大小。在许多材料中,电导率是正比于自由电子的温度和电子迁移率的乘积。

对于金属材料,电阻率随温度、杂质浓度、塑性变形的提高而增加。每一项对总电阻率的贡献是它们的加和。

半 导体可以是某些元素(如 Si 和 Ge),也可以是共价键化合物。在这些材料中,除了自由电子外,空穴(想象的正电荷粒子)也参加了传导过程。基于电行为,半导体可以分为本征半导体和非本征半 导体。对于本征电行为,电子和空穴浓度是相等的;对于非本征半导体,电行为是由杂质所支配的。非本征半导体可以是 N 型,也可以是 P 型,它们分别取决于是电子还是空穴成为电导主导者。施主杂质导致额外电子的产生,而复主杂质导致额外空穴的产生。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尤其敏感于杂质类型、浓度和温度。甚至某些极少含量杂质的加入都会显著增加电导率。而且,随温度的提高,本征电导率和非本征电导率都呈现指数型的增加。

介电材料就是电性方面的绝缘体,在外电场下易产生极化。这种极化现象说明了介电材料增加电容器电荷容量的能力。极化起因于原子或分子偶极沿外电场方向的调整。

热 吸收、热膨胀和热传导是三种重要的热现象。热容是一种表示材料从外部环境吸收热的能力,它表示每升高 1K 温度所需的能量。热容可以用摩尔热容表示,也可以用比热容表示。被许多固体材料吸收的大部分能量是来自于原子振动能量,而其他能量吸收机制(例如,增加自 由电子的动能)通常是不重要的。对于许多晶体固体,在 0 ° K 温度附近,定容热容随温度的三次方变化,当超过德拜温度后,定容热容与温度无关,近似等于 3R(R 是气体常数)。固体材料加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长度的变化分数是正比于温度的变化,比例系数就称为热膨胀系数。热膨胀反映出平均原子间距的增加,这是势能随原子间距呈非对称变化的结果。原子键能越大,热膨胀系数越小。

热能从材料的高温度区传递到低温度区就被称为热传导。对于稳态热传导,热通量是正比于沿热流方向的温度梯度。比例系数就是热传导率。

对于固体材料,热的传递通过自由电子和点阵振动波(声子)得以实现的。相对纯的金属,其高热传导率是源于大量的自由电子。相反,陶瓷和高分子材料是差的热导体,其原因是自由电子浓度低,而声子传导是主导机制。

物体由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可能导致材料开裂或不希望的塑性变形。热应力的两个主要起源是残余热膨胀(或收缩)和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温度梯度。

由快速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可能导致材料的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冲击。由于陶瓷材料很脆,它们尤其对热冲击很敏感。热冲击抗力反比于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

材料的宏观磁性是外磁场和组分原子磁偶极交互作用的结果。单个电子具有轨道和自旋磁距。在每个原子中,某些电子对的轨道磁距和自旋磁距相互抵消,对于一个原子的净磁距就是每个电子的磁距加和。

抗 磁性来自于外磁场下电子轨道运动的变化,由此激发的磁距量极其小,而且磁距方向与外磁场相反。所有材料都具有抗磁性。顺磁性材料具有永久的原子偶极磁距,这些磁偶极无交互作用,在外场作用下它们原处于任意位向将沿外方向调整,由于磁化率小,而且只有在外场的情况才存在。因此,抗磁性和顺磁性材料被认为是非 磁性材料。大的,永久性磁化可以在铁磁性金属(Fe,Co,Ni)中建立起来。在铁磁性材料中,耦合交互作用使相邻原子的自旋磁距调整为相同方向,甚至可在无外场时发生。

相 邻阳离子自旋磁距反平行的情况在某些离子材料中被发现,在这些材料中的自旋磁距完全抵消称为反铁磁性。如果自旋磁距部分的抵消,永久的磁化就可能存在,这 种磁性称为铁氧化磁性。对于立方磁性陶瓷,净自旋磁距来自于八面体的二价离子(例如 Fe 2+),它们的自旋磁距互相调整为一致方向。随着温度的提高,所增加的热振动倾向于消弱在铁磁性和铁氧体材料中的偶极间的耦合力。因此,饱和磁化强度随温度提高至居里温度(Tc)而逐渐消失。在居里温度,饱和磁化强度几乎掉至为零。在 Tc 温度之上,这些材料就呈现顺磁性。

在 居里温度以下,铁磁性或铁氧体材料是由磁畴构成,而在每一个小体积区域内所有磁偶极矩都被调整为同方向,磁化是饱和的。磁性材料总的磁化强度就是所有磁畴 的磁化矢量之和。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有利方向(磁距与外场方向接近)的畴将消耗不利位向的畴而长大。这个过程随外场的增大而连续进行,直至宏观试样变成为 一个单畴。当这个畴的磁距方向与外场方向一致时,就获得饱和磁化强度。随外磁场的增加或减小,畴结构随畴壁运功而改变。磁滞和永久性磁化来自于这畴壁运动 的阻力。

对于软磁材料,在磁化过程中畴壁运动是很容易的。因此,它们具有小的磁滞回线和较低的磁滞能量损失。对于磁性材料,畴壁运动就困难得多,这导致了大的磁滞回线和大的磁滞能损失。

固体材料的光学行为是材料中原子、离子和 / 或电子与可见光电磁辐射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交互作用的现象包括入射光的折射、反射、吸收和透射。金属呈现不透明,其原因是在它很薄的外表层内产生光辐射吸收和再发射。吸收的发生是通过电子从占据能态激发到费米层级以上的未占据能态。再发射的发生是通过电子从高能态到低能态的跃迁。金属能感觉到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光谱成分所决定的。

非金属材料可以本征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对于带隙能小于 1.8eV 的材料所有可见光均可通过价带到导带的电子跃迁而被吸收,因此,这些材料是不透明的。无色透明的非金属材料的带隙能大于 3.1eV。

在透明材料中光辐射将经历折射,即它的速度减慢并且光束在界面处弯折。折射率就是真空中的光速和介质中光速之比。折射现象是由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极化所产生的。

当光通过一个透明介质到另一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明介质时,其中部分光将在界面处被反射。反射的程度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以及入射的角度。某些光吸收甚至发生在透明材料中,其原因是电子极化和电子跃迁到位于带隙中的杂质电子态。这些材料由于可见光范围的选择性吸收而呈现颜色。重点与难点

(1)在 N 个原子组成的固体中,每个能带会有分裂的能级数和容纳的电子数。(2)在费米能级上下能量态电子在绝对零度和高于绝对零度的分布特征。(3)证明两个欧姆定律表达式的等价性。

(4)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子能带结构的特征,并讨论它们电导率差异的原因。

(5)金属电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6)本征半导体和非本征半导体电行为的起因和差异。

(7)说明在电容器板内插入介电材料能提高电容电荷储存量的机制。(8)在德拜温度以上或以下定容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规律。(9)从势能与原子间距的关系解释热膨胀现象。(10)热传导的两种机制。(11)热应力产生的原因。

(12)影响材料热冲击抗力的因素,有效提高陶瓷材料热冲击抗力的途径。(13)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起因。

(14)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磁化强度达到饱和过程中磁畴的变化规律。(15)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的磁滞回线的基本特征。(16)解释金属对可见光的电磁辐射是不透明的原因。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篇5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__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

1、新航路的开辟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

B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C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D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E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F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A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将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西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B 14,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航路继续前进,最终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

C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D 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同时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荷兰: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A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B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

C在北美: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英国: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A 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B 殖民争霸战争

①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权的地位。

②与荷兰争霸:17世纪中期,英荷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与法国争霸: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形成: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鄙手段。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篇6

为了贯彻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的通知。开始制定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并于2006年颁布实施。

2004年,依据一纲多本的原则,由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承担了《信息技术基础》 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教委陈丽娟老师将上海市中职计算机教研组的老师一分为二,分别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

华师大版教材课改力度要小一些,以教学活动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感情上易被教师接受。华师大版教材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所选的标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亲近感。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占整个上海中职《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市场的60%强。其教材已出到了第三版,配套的学习指导每年修订一次,到2008年已修订到了第五版;但内容变化不大。

复旦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引进国外教材的模式结构,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较好的贯彻了教委课改理念,课改力度要大一些。由于初次接触,从感情上一开始,不易被大步分教师接受。为此,第二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请一线中职教师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和配套的学习指导做了大幅度修改。之后,教材修改不大,现已基本定型。

上海的两套《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经过多次修改,相互取长补短,内容上趋于一致,只是华师大版教材以任务引领方式呈现,而复旦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以项目单元方式呈现。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特别是经过二次教学法评优,两轮全市性教师全员培训,课改理念已逐步被上海计算机教师接受。排除先入为主的惯性和教师的教学惰性,若再次呈现出现五年前的选教材一幕,也许复旦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也许会胜出。

现在,全国课改进程不均衡,新版教材不得不兼顾不同地区的情况。鉴于上海已发生过的情况,考虑到教材销售和教师对教材的接受程度,我建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基础模块(108课时)用教学活动任务方式,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职业模块(36课时)用项目任务方式编写。

我认为:文化基础课程易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教学活动易于体现“学生为主体”、“做中学”理念,任务内容也易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专业课可以采用案例方式,案例是已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分析、讨论可以使学生明辨事理;这对法律、国际商务等文科性质课程尤为合适。专业课也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典型产品、典型服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事。项目教学法对于计算机、数控、工程类课程尤为合适。

但然,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同一个内容一位好的教师就可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或其他方式呈现。

上海《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尽管做了多次修改、再版,但毕竟是五年前教学和课改的水平,存在不少问题。

1.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活动的逻辑结构体系不完整。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教与学的活动最好成对出现,2.教学活动本身逻辑结构体系不完整。从教学实际情况看:由活动背景→活动任务→活动分析→实践活动→活动小结(反思)构成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由活动背景→活动任务→活动要求(目标)→活动分析→活动评价构成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

3.信息技术是一门文化课,教材中Office软件教学比重太大,影响到信息技术内容的整体性安排。

4.教学活动设计节奏性不强。教学活动任务设计要符合教学节奏性特点,课时差异不大。

5.整个教材从教知识与技能考虑多,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考虑少。从教学法评优获奖的案例看,教学活动的组织的构思是关键。

6.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受信息技术考核的影响,劳动局考核中缺程序与控制模块,目前,大部分学校也就放弃程序与控制内容的教学。

上述是我对上海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看法,部分思想反映在去年我给铁道《信息技术基础》提纲中供参考。

《信息技术基础》提纲

【本课程共108课时:属中专、职校的文化基础课程】

(主线:体验信息技术--采集信息素材—数据信息整合—信息发布共享)

项目1.体验信息技术

【4课时】

(本项目侧重体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分类、信息技术应用)活动1 精彩纷呈―感受信息技术

1.1.1 教学活动

观赏“机器人足球比赛”录像

(观赏以“机器人足球比赛”为主题的视频动画,开展“信息技术与智能机器人”讨论,了解信息技术、信息传感、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技术应用)

1.1.2 体验活动

观赏“机器人灭火比赛”录像

(观赏以“机器人灭火比赛”为主题的视频动画,撰写一篇“机器人灭火中信息技术应用”观后感。)

活动2 丰富多彩―体验信息技术应用

1.2.1 教学活动

观赏“信息技术进社区”录像

(观赏以“信息技术进社区”为主题的视频动画,开展“信息技术进我家”讨论,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

1.2.2 体验活动

参观信息化校园

(体验信息化过程中的“数字化校园生活”)1.2.3 教学活动 浏览“NOC活动”网站

(浏览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站(http://tv.com/special/C17576/01/),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

项目2.体验信息处理技术

【20课时】

(本项目侧重体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技术应用)活动1 亲密接触―体验计算机技术应用 2.1.1 教学活动

尝试谈谈“人脑与电脑”

(讲述经历,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了解计算机与其他信息处理设备)2.1.2 体验活动 参观学校“数字化教室”

(了解多媒体教室的组成,计算机使用与管理制度)活动2 能工巧匠―组装计算机

2.2.1 教学活动

组装台式多媒体电脑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安装操作系统,让计算机系统动起来)2.2.2体验活动

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

(安装计算机组件,安装操作系统,体验动手与团队协作的快乐。)活动3 随心所欲-使用操作系统Windows xp 2.3.1 教学活动

管理Windows XP 桌面 2.3.2体验活动

使用Windows xp系统

2.3.3教学活动

计算机窗口与对话框操作 2.3.3体验活动

体验窗口对话框操作 活动4井井有条―管好计算机信息资源 2.4.1教学活动

管好计算机文件

(掌握系统资源的管理,包括:文件、文件夹、资源管理器的使用)2.4.2 体验活动

巧用资源管理器

(体验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2.4.3 教学活动

管理计算机磁盘

(体验计算机磁盘管理,了解数据整理、储存、资源共享技术)2.4.4 体验活动

体验“系统优化与数据备份”

活动5居安思危―计算机信息安全 2.5.1 教学活动

信息安全管理

(体验数据安全技术,学会系统优化与备份,正确使用保护工具软件)2.5.2体验活动

查杀“计算机病毒”(知道计算机病毒对应防范的措施,正确使用计算机病毒查杀工具软件了解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管理基本要求)

项目3.体验信息传递技术

【12课时】

(本项目侧重体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技术应用)活动1近在咫尺―体验流媒体技术应用

3.1.1 教学活动

观看“央视”网络直播节目

(PP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网上看电视,体会网络流媒体技术先进性和实用价值)3.1.2 体验活动

收看QQ“网络直播”节目

(完成QQ软件的下载和安装,并利用QQ观看网络直播节目)活动2教学活动(电子邮件收发、Outlook)??

活动3 交流无限―体验网络技术应用 3.3.1 教学活动

组织“信息技术”博客(使用网络论坛,讨论“信息技术”)3.3.2 体验活动

开展网上“交流”活动

(使用电子邮件及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活动4 体验网络构建技术应用

3.4.1 教学活动

组建家庭“数字网络”(简单局域网的组建、了解组网实现过程)3.4.2 体验活动

感受“无线网络”魅力

(组建家庭无线网络,侧重于理念层次的感受)

项目4.体验传感与控制技术

【12课时】

(本章侧重体验信息传感、信息处理、信息控制技术应用)活动1 精彩十分―体验信息传感技术应用

4.1.1 教学活动

现场采访“数字传感设备使用”(以“数字传感设备”为主题,讨论传感设备运用)4.1.2 体验活动

搜集“数字传感设备”资料

(以“数字传感设备”为主题,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整理“数字传感设备”资料)活动2 有条不紊 ―体验信息控制技术

4.2.1 教学活动

编制“流水线上机器人”程序

(编制“流水线上机器人”程序,体验“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4.2.2 体验活动

编制“会跳舞的机器人” 程序

(编制“会跳舞的机器人”程序,体验“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

项目5.原创数字信息

【12课时】(本章侧重于原始数字信息素材的绘制、录制、拍摄)活动1 栩栩如生―用数码手写板绘画 5.1.1教学活动

绘制“奥运吉祥物”手稿

(会安装,驱动手写板,能将手工绘制数码图像并保存)5.1.2 体验活动

绘制“数字漫画”手稿(按主题,由学生独立绘制数码图像)活动2 悦耳动听—用话筒(MP3)录音 5.2.3 教学活动

录制诗朗诵“我的梦”

(使用麦克风录制诗歌朗诵,使用数码录音机、MP3的录音功能录制)5.2.4 体验活动

录制演讲“把握今天” 活动3 开心一刻―用数码相机(手机)拍摄 5.3.1 教学活动

获取“乐在其中”素材

(了解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并将照片存储到计算机中)5.3.2 体验活动

拍摄“社会考察”照片(按主题,组织学生拍摄数码照片)

活动4 声情并茂―用数码摄像机(摄像头)拍摄 5.4.1教学活动

拍摄“微笑家庭”视频片断

(了解数码摄像机的使用方法,将拍摄的视频并存储到计算机中)5.4.2 体验活动

拍摄 “活力校园”视频片断(按主题,组织学生拍摄视频)

项目6 采集数字信息

【12课时】(本章重点对已有信息,即二次信息的不同采集方法和保存)活动1艺海拾贝―网络信息的采集

6.1.1 教学活动

组织“长征70年”展览(掌握从网络上收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作品的方法,使用相关软件采集网络视频)6.1.2 体验活动

开展“抽烟与健康”讨论

(按主题,由学生独立使用浏览器收集资料、讨论)活动2 原汁原味―采集计算机屏幕信息 6.2.1 教学活动

抓拍 “商务礼仪”视频

(掌握静态与动态图片的抓屏方法,并保存所获取的信息)6.2.2 体验活动

捕捉“教学演示”动画(掌握静态与动态图片的抓屏方法,并保存所获取的信息)活动3 原样拷贝―用扫描仪采集信息 6.3.1 教学活动

使用数字扫描仪

(掌握扫描仪的使用方法,并保存所获取的信息)6.3.2 体验活动

组织“实践中成长”数字图片展素材

(按主题,由学生使用扫描仪采集素材,为图片展览做好准备)

项目7 整合文字数字信息

【16课时】(本章重点对文字、数据信息的录入、编辑与处理)活动1 毛遂自荐―文稿的设计制作 7.1.1 教学活动

设计制作“自荐书”

(掌握文字录入、设置艺术字标题、图片的插入、表格制作、文稿编辑、排版、打印)7.1.2 体验活动

设计制作“会议通知”

(按主题,由学生使用Word 2003 设计制作)

7.1.3 教学活动

设计制作“红丝带在行动”电子小报(掌握Word综合应用)

7.2.4 体验活动

设计制作公园“入场券”(按主题,由学生使用Word 2003 设计制作)活动2 聚焦社会―数据表的设计制作

7.2.1 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上网状况调查分析”

(掌握数据的录入、数据表的编辑、排版、统计分析、图表的制作、打印)7.2.2 体验活动

组织“中职生就业渠道调查分析”

(按主题,由学生调查、采集数据,统计分析,编辑简单的报告)7.2.3 教学活动

组织“水资源的调查分析”(掌握Excel综合应用)

7.2.4 体验活动

组织“交通环境调查分析”

(按主题,由学生调查、采集数据,统计分析,编辑简单的报告)

项目8.整合多媒体信息

【12课时】(本章重点对图片、声音、视频的简单编辑与处理)活动1 色彩斑斓―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 8.1.1 教学活动

设计制作“足球比赛”广告 〔了解图形图像格式,会使用Adobe Photoshop8.0编辑与处理,制作简单特效,并保存〕 8.1.2 体验活动

设计制作“演讲比赛”广告(按主题,由学生使用Photoshop8.0设计制作)活动2 动人心弦―音频的编辑与处理

8.2.1教学活动

制作配乐诗朗诵“我的梦”

〔了解音频信息的格式,使用Adobe Attention 2.0音频软件完成简单的编辑处理〕 8.2.2体验活动

编辑“把握今天”配乐

(按主题,由学生使用Adobe Attention 2.0完成简单的编辑制作)活动3 精益求精―视频的编辑与处理 8.3.1教学活动

制作“微笑家庭”视频

(了解数字视频的格式,使用会声会影10做简单剪辑、处理视频)8.3.2 体验活动

制作“校园生活”视频(按主题,使用“会声会影10”完成简单的编辑制作)

项目9.信息发布与共享

【16课时】 活动1 真实再现―信息的网络发布

(本章重点讨论信息发布的多种方法和途径)9.1.1 教学活动

组织“信息技术”博客(使用网络论坛)

9.2.1 体验活动

参与网上“今天你上网了吗?”调查活动

(使用网络论坛,开展主题为“今天你上网了吗?”调查活动)活动2 数字校园―多媒体信息发布

9.2.1 教学活动

制作“数字校园”宣传文稿

(用PowerPoint2003软件将不同多媒体素材进行合成,进行发布)9.2.2 体验活动

制作“慈善义卖”活动宣传广告

(按主题,PowerPoint2003软件将不同多媒体素材进行合成,进行发布)活动3 网上安家―信息的网络发布

9.3.1 教学活动

设计制作“轩昂”商务网站

(用Dreamweaver 8软件将不同多媒体素材进行合成,进行发布)9.3.2 体验活动

尝试发布“谁不说我家乡美”旅游网站

(用Dreamweaver 8软件将不同多媒体素材进行合成,进行发布)活动4 资源共享―光盘的刻录

9.4.1教学活动

刻录“乐趣无穷”光盘

(将此主题相关的多媒体信息及素材,使用Nero软件刻录在VCD上)9.4.2体验活动

刻录“校园文化”光盘

(将校园文化有关的多媒体信息及软件,查找相关刻录软件,刻录在DVD上)

去年,我给教委陈老师写过一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的审读意见”。我一并附上,供沈老师参考,有机会也可以转呈邓教授。

詹宏

2009-2-11早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的审读意见

一、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建议修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理由是:(1)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体和初中与中职课程衔接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的课程教学目标是:

1.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能应用Internet获取信息,能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职业相关能力,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步养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使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及知识产权意识,自觉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机文化内涵,为今后的职业活动、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从课程教学目标中解读到两点:

①课程要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

②课程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那么既然这样,课程名称设定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就既有利于与初中课程传承与衔接,又能体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2)有利于课程内容定位与展开

信息技术是泛指能拓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它包括:传感技术、传递技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显示与分配技术等。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名称最初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最先从计算机技术应用引起的,现在沿用老课程名称,不能全面反映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

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的课程教学目标上看,将“Internet获取信息、网络应用、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科学态度及知识产权意识,自觉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归结为计算机应用太牵强,而归结信息技术应用却很合适。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名称限定,造成教材中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内容的缺失。信息数字化应用、传感技术应用、控制技术应用、显示与分配技术应用在教学大纲没有或没有充分展示出来。既不能体现现代信息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要求,也不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3)有利于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中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定位于: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服务,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道德准则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从课程的性质任务中解读到两点: ①课程性质是公共基础课。

②课程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显然,“学到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够全面的。计算机仅仅是个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工具,还要掌握譬如:信息传感工具、信息通讯工具、网络工具、显示与打印工具等各种信息工具的使用和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

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技能问题也是一种“文化内涵”。从 现代信息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性要求上看,从“为今后的职业活动、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上看,课程性质定位为文化基础课更为合适。

二、对课程内容结构的意见与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会有问题。1.模块课时问题:

课时直接牵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基础模块96~108,职业模块32~36学时。两项合计是:128~144。也就是每周要安排7~8节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一第一学期安排怎么多课时不现实。一般,学校安排《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每周6课时,共108课时。这与基础模块(108学时/6学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一致。建议将职业模块(36学时/2学分)安排在高一下学期。2.模块内容问题:(1)基础模块

第一单元 计算机基本知识(按“说明”应该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单元 操作系统的使用 第三单元 Internet应用 第四单元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第五单元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第六单元 多媒体技术应用 第七单元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基础模块七个单元,内容分为四块,计算机系统(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互联网络(第三单元),办公应用软件(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七单元),多媒体处理软件。

内容安排上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内容安排基本上与初中信息技术基础重复,这就有一个层次切分问题。②从信息技术应用角度看:

内容安排缺少信息的获取的基础知—传感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信息的获取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不讲传感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学生就不知道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利用。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内容安排缺少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知—控制技术和施用技术。没有程序设计思想,又如何让知道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原理呢?特别对于理工类学生,如数控、化工等许多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内容就是要讲信息传感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

内容安排中信息的传递的基础知—网络与通讯技术不完整。Internet网络应用的网上学习系统、网络银行、网上购物的介绍并不能代替网络应用内容。新大纲中的这种变动也是不合理的。信息通讯技术也是信息传递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中没有很好地反映。

③基础模块各单元之间逻辑结构性不强,能否这样设计: 以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为主线:分四个部分:

体验信息技术—数据信息采集—数据信息整合—信息发布共享

单元一 体验信息技术应用 【30课时】

项目1.体验信息技术

(体验信息技术、知晓信息技术分类和信息技术应用)(4课时)

项目2.信息处理技术

(体验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资源的管理)(20课时)

项目3.信息安全与管理

(数据安全技术,病毒应对防范,系统优化与备份,工具软件使用)(6课时)单元二 信息传感与控制技术 【30课时】

项目4.体验信息传感与数字技术(信息传感与采集、信息数字化技术、数字传感设备使用)(2课时)

项目5.原始数字信息采集

(原始数字信息采集,包括:绘制、录制、拍摄、摄制)(12课时)

项目6.二次数字信息收集

(对已有信息,用扫描、屏幕复制、下载等不同方式进行收集与整理)(6课时)

项目7.体验信息计算机控制技术

(程序设计思想、用计算机操控机器设备)(10课时)

单元三 数据信息处理与整合 【30课时】

项目8 整合文字数字信息

(文字、数据信息的录入、编辑与处理)(18课时)

项目8.整合多媒体信息

(图片、声音、视频的简单编辑与处理)(12课时)

单元四 信息传递与发布共享 【18课时】

项目9.信息网络通讯与发布

(网络搭建、网络信息通讯、信息网络发布)(6课时)

项目10.多媒体信息发布

(用演示文稿合成多媒体素材,进行发布,投影及播放演示设备使用)(6课时)

项目11.信息存储与资源共享

(光盘刻录、信息存储与资源共享)(6课时)

总之,新大纲内容中缺计算机应用的灵魂“计算思想”即:程序设计方法,缺计算机应用的源“信息采集”即信息传感与数字化。3.教学内容与要求问题:(1)基础模块内容安排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构的理念是新的,但教学内容是陈旧的,且教学内容间衔接的逻辑性不强。(2)教学要求

文化基础课具有科普性和文化性,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专业内容“点到为止”,专业技能要求不宜过高。许多单元教学要求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根本达不到。

(2)职业模块

职业模块是要以工作岗位为基础设置。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的职业模块内容基本上是基础模块各单元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更像是基础模块对应项目实操与实训内容。

职业模块放在文化基础课中也不十分合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应该强调基础知识面的宽泛性、信息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操作技能上。目前的职业模块内容建议整合到基础模块中去。(3)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拓展学习而推荐的选修内容。大纲建议“不做学时安排,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安排。”这等于形同虚设,无法落实。与其这样,只要列个选题的可以了,没有必要写进教材。

三、对课程实施意见与建议

对课程实施意见与建议见上。

四、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的审读意见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没有能够完整反映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定位及内容体系结构需要整理。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要展现中职课改理念(工作过程或任务引领)。

上述意见与建议仅供参考。

詹宏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3年第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上海嘉定区调查数据。

1.2象和方法

1.2.1调查对象根据国家卫计委统一要求[2],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共抽取5个镇(街道),每个镇(街道)抽样120户,共调查家庭600户,总人数1 689人(常住人口988 707人)。

1.2.2调查方法采用入户询问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由国家卫计委统一设计,内容包括居民家庭、人口、卫生服务可及性及医保覆盖范围、报销比例等。所有调查人员进行了培训,调查过程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2结果

2.1调查家庭基本情况

共调查家庭600户,常住人口1 689人,非户籍人口所占比例为10.6%,家庭常住人口平均为2.8人, 人户分离比例22.48%。户均住房面积172.79平方米,人均61.38平方米。

调查显示:居民饮水来源主要为自来水,占调查住户的98.83%,使用井水占1.67%,安全饮水比例达100%。家庭烹饪常 用燃料有3种,其中天然 气占95.3%、柴火占2.8%、电占1.9%,使用电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达97.2%。91.67%的住户使用的是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比例达到了92.67%。

2.2家庭收入及支出

调查显示:嘉定区年人均收入23 057元,人均支出15 543元,年人均卫生支出1 567元,占总支出的10.08%。

2.3家庭贫困或低保户

调查显示:有1.84%的调查住户回答是贫困户或低保户,致贫原因分别是:因病损伤劳动力占54.55%、 因治疗疾病占27.27%、其他占18.18%。

2.4人口基本特征

2.4.1人口的性别、户籍及年龄构成调查人口中,男女比例0.96,68.5%为非农业户口。年龄最大109岁,最小2月,平均51.33岁,中位数55岁。年龄构成:0~4岁组占2.31%,5~14岁组4.15%,15~24岁组5.62%,25~34岁组11.49%,35~44岁组9.89%,45~54岁组15.10%,55~64岁组22.20%, 65岁以上年龄组比例最高29.25%。见图1。

2.4.2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文化程度及就业状况15岁及以上 人口中,未婚9.75%、在婚81.14%、离婚7.91%、丧偶1.08%。文化程度结构: 初中文化水平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5.19%,本科及以上所占 比例最低,为5.25%,其余依次 为小学23.61%,高中11.84%、没上过学9.81%、大专7.66%、中专/技工6.65%。就业结构:离退休人员占51.65%、在业41.96%、失业2.97%、学生3.42%。

2.5卫生服务可及性

2.5.1离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及到达时间居民距离最近医疗机构最远的家庭在4公里以内,到最近医疗点距离在1公里以内、1~2公里之间、2~3公里之间、3公里及以 上的家庭 分别占调 查家庭的75.33%、19.33%、5%和0.33%。其中距最近医疗机构2公里以内的家庭占总数的94.66%。

住户到达最近医疗机构所需要时间方面,调查地区平均为9.37分钟,有91%的家庭在15分钟以内可以到达最近医疗点。

2.5.2社会医疗保险覆盖情况94.73%的居民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其中47.48%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3.57%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3.91%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参保居民户籍性质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了40.23%农业户籍居民和1.28%的非农业户籍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农业户籍居民分别为28.95%和21.99%,而覆盖非农业户籍居民分别占56.01%和38.98%。

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渐增高。从不同保险类型来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覆盖“两头年龄”居民为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覆盖“中间年龄”居民为主,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以覆盖55岁以上居民为主。见表1。

调查同时发现:不同收入居民社会医保参保比例差异较小。调查显示,低收入居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比例高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此同时, 高收入居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比例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在业居民中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分别占69.08%和22.17%。离退人员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覆盖39.22%、37.75% 和22.67%。 学生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55.56%。无业人员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36.17%和25.53%。见表1。

2.5.3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住院患者受益情况调查地区近一年内共有87人因病住院,社会医疗保险总的报销比例为63.29%。其中37人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住院花费859 111元,个人承担309 187元,报销比例64.01%(上海市平均为65.67%); 24人仅参加 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 保险,住院花费386 789元,个人承担158 663元,报销比例58.98% (上海市平均为59.50%);其中9人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花费204 761元,个人承担65 050元, 报销比例68.23%(上海市平均为55.20%)。

3讨论

3.1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但老龄化严重

有文献报道,居民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等均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产生影响[3]。调查结果显示,嘉定区居民家庭整体生活水平较高,人口居住条件较好,居住生活卫生状况良好,使用清洁能源,饮水安全,仅个别地区存在非卫生厕所现象,故应加大卫生厕所使用的推广力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分析发现嘉定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在本次调查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平均为29.25%,高于上海市的24.26%(农村25.29%,城市24.03%)。按照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0% 为老龄化人口[4],而15~4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相对较低,其中15~24岁青壮年人口仅占5.62%。就业情况及文化水平与年龄相匹配,表现为离退休人口较多,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因老年人口卫生需求较高,导致全区人均卫生支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贫困户致贫原因大多与疾病有关[5]。政府部门应加快出台有关老龄化的配套服务政策,建设对人口老龄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卫生服务体系。

3.2就医便利性总体较好,仍有提升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嘉定区居民在就医的距离、时间上可及性总体 较好,特别是就 医距离上 的便捷性,有75.33%的被调查家庭距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在1公里以内,远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71.87%)特别是全市农村地区平均水平(53.89%)。在就医时间方面,住户到达最近医疗机构所需要时间平均为9.37分钟,比全市平均时间(9.97分钟)短,但15分钟以内可以到达最近医疗点的 家庭比例 (91%)略低于全 市平均水 平 (91.37%),这可能跟嘉定地处郊区,公共交通不够完善,而老年人出行主要依靠步行及公共交通,从而造成部分居民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偏长。可依托目前推广的家庭医生制,在居民社区或居委建立卫生服务室,开展基本的卫生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人群可以上门服务,既增加了居民就医便利性,也有利于医生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及时发现健康隐患。

3.3社会医保覆盖面广,住院花费较高,报销比例有提高空间

嘉定区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了94.73%的居民,高于上海市农村地区平均水平(93.46%)。社会医疗保险构成与全市平均水平相类似,但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比例与调查地区人口情况密切相关,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比例逐渐下降, 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逐渐增多。全区不同收入家庭、无业及失业人员均能得到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覆盖。另外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大,社会医保覆盖率也逐渐增高,减轻了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从住院花费来看,居民负担较高。住院患者平均自负部分占居民年人均收入的32.25%。住院报销比例为63.29%,低于国家医疗改革的目标(70%以上), 不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有差异,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类似[6]。因此,需要加紧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医疗保险政策,提高报销比例,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老年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来源不稳定[7,8],以及嘉定区人均收入较低家庭的老人和婴幼儿卫生需求较高,但其支付能力却较差的特点[9],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人口特点尝试开展差异化卫生服务。例如对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因其对卫生服务的要求高,自身又有支付能力,可以尝试开展一些特需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推行商业医保;而对于经济较差的农村地区, 以保证居民基本卫生服务为主,针对特定人群可采取特殊政策,降低费用,甚至可由政府购买卫生服务。

摘要:目的:了解嘉定区家庭、人口、卫生服务可及性及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等基本情况。方法:抽取5个街镇共600户家庭的所有成员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家庭常住人口平均2.8人,平均年龄51.33岁。2年人均收入23 057元,支出15 543元,其中卫生支出占10.08%。375.33%的家庭离最近医疗点在1公里以内,平均耗时9.37分钟。494.73%的居民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平均报销比例为63.29%。结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严重,卫生资源便利性较好,社会医保覆盖面广,住院花费较高,报销比例有提高空间。

关键词:卫生服务,可及性,上海市嘉定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孟群主任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启动会上的讲话稿[EB/OL].2013-11-20/2015-03-20.http://www.moh.gov.cn/mohwsbwstjxxzx/s8561/201308/1089d7d5ea4e4b1a83e01aadbffec93f.shtml.

[2]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Z].2013-08-13.

[3]何莎莎,危莉,冯占春.均等化目标下我国农村老年人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42-44.

[4]封丹.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J].科技智囊,2011(6):34-39.

[5]Li Y,Wu Q,Xu L,et al.Factors affecting 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 and impoverishment from medical expenses in China:policy implications of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2,90(9):664-671.

[6]高建民,周忠良,闫菊娥,等.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卫生服务可及性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7):5-8.

[7]Xu L,Wang Y,Collins C D,et al.Urban health insurance reform and coverage in China using data from National HealthServices Surveys in 1998and 2003[J].BMC Health Serv Res,2007,7:37.

[8]冷明祥,赵俊,唐晓东,等.试论以健康公平为核心价值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J].中国医院管理,2008,27(6):8-11.

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基础 篇8

一、上海人口计生社工队伍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据各区县人口计生委摸底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全市专职人口计生干部共计8492人,其中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152人,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93人。具有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口计生干部占全市人口计生干部数的2.89%。

(二)推进情况

目前,上海的人口计生社工形态主要有三种:

1.社区社工组织。在街道建立人口计生专职社工,承担街道委托的计划生育工作。2.购买专业机构的专业服务。如:浦东新区成立乐家社工服务社,承接政府委托项目,运用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业社工方法,开展青春健康、流动人口家庭计划、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服务。3.向社会招聘人口计生专职社工。如:普陀、宝山、松江、奉贤等人口计生委通过联合区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派遣到街道、镇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工作,经费明确由区财政和街镇两级承担。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组织保障。市人口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黄红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机关工作务虚会上就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和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对人口计生社工的培训。

(二)出台文件,加强制度保障。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在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进人口计生社工发展方面主要出台了三个文件,有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1.出台《关于推进人口计生系统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06年,联合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人口计生系统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机制,建立专业化的人口计生社工队伍,并对建设人口计生社工队伍的工作目标、主要原则、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等进行了明确规定。2.出台《关于加强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2010年11月,与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保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区县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每个镇(乡)、街道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村(居)委家庭计划指导室配备专职人口计生社工。提出了除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外,梳理、整合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在现有社会工作、生殖健康咨询、家庭计划指导、0~3岁早教、人口信息统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人员基础上,整合建立一支工作多领域、构成多元化的人口计生社会工作者队伍。3.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2012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人口计生系统业务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市和区县人口计生委每年培训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考核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加强培训,提高队伍职业化水平。

一方面,在平时业务培训中增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以静安区为试点,组织编撰专业培训教材、标准化培训课件和实务操作手册,在其中增加了社会工作知识的篇幅。一方面,举办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

三、反思和建议

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契机。但是,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培育环境不成熟、专业社工从业者缺乏完整的薪酬和职业发展体系等问题。结合上海在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指导,规范职业准入条件。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指导体系的研究,委托专业机构,逐步建立并实施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考级、就业指导等系列制度。在梳理基层人口计生职责的基础上,提出各类人口计生岗位职业准入规范,在学历和任职资格等方面的选任标准,确保准入人员达到应有的素质要求。2.落实与职业资格相配套的岗位薪酬、保障待遇。通过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在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职业制度同时,探索设置社区人口计生社工的职业岗位,探索建立相应职业人才的薪酬制度,合理体现专业人才价值。

上一篇:学习的乐趣作文500字下一篇:gct语文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