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2024-06-18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共10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篇1

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地球化学

姓名:沈兴艳

学号:200906030228

2012-11-1

4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据报道,今年仅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60万人,加上历届没找到工作的150万求职者,2011年将创下历史最高求职人数。由于大学扩建扩招等一系列原因,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一项难题,“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而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推及2013年这种就业的窘境仍旧会存在甚至会加重。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的情况下,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仅要求我们有扎实的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更要学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培养和放大个人特色。下面将就今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大学院校所占学校比例偏低、规模偏小。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其次,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

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另外,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其次,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虽然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没

能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此外,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就学生来说,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就业需求:认识职业本质、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职业特征、评估职业理想;强化求职动力、确立发展目标;认知就业环境:认知就业制度、把握就业形势;采集市场状况、了解就业环境;分析用人需求、把握岗位空缺;端正就业态度:增强自主意识、抑制依赖情绪;适应职业变动、克服悲观情绪;激发人生责任、消除抱怨情绪;清晰就业步骤:确定就业途径、强化社会联系;开展市场调查、分析就业信息;了解就业程序、把握就业节奏;分析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定位、做到人职匹配;完成个性评估、全面认识自己;发挥就业优势、善于扬长避短;完善就业资料:根据社会需求、制作个人简历;明确主观愿望、撰写求职信件;求助权威部门、获得推荐资料;调整就业心理;调整自身形象、做好面试准备;掌握问答技巧、提升沟通能力;适应职场淘汰、提升受挫能力;跨过就业门槛:转换人生角色、适应职场环境;建立职业关系、维护自身权益;保障职业安全、促进职业发展。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当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政府

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并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篇2

一、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之“本”,非常重要。“教材建设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1]特色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解决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使用上的“统独之争”。以往主管部门出于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宏观把握的考虑,总是试图统编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而各高校总是认为统编教材无法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所以都纷纷编写各自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双方理由都很充分也造成了矛盾。而特色教材“统分结合”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之“特”,主要体现在其在内容上由公共部分和特色部分组合而成。前者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基本理论,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统一撰写;后者为不同地区、行业和高校的就业规律、特点、趋势和就业典型案例等,由各申报院校按要求各自撰写。这种“合编”的体例兼顾了主管部门和高校双方的考虑,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其次,它又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质量。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与研究方面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在撰写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时大多都是勉强为之,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重要的原因之一。加之就业指导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校方往往不愿拿出经费进行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各高校在自身力量和建设经费捉襟见肘下写出的教材质量可想而知。“教材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为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主管部门以课题形式组织各高校展开这方面研究并予以资助,而且承担了教材公共部分的撰写任务,可以让各高校有财力且集中精力以研究的态度挖掘自己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特色,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质量。最后,它还纯化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队伍。自从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以来,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市场就变得越来越混乱。“现阶段,各高校编写的就业指导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教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3]。而这背后其实与某些书商的运作不无关系。教材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教材人手一册, 编写起来也似乎也没有专业课那么难,而且还不像马列课程教材那样统得非常死,对书商来说是很好的赢利点。于是就有些书商就打着“参编”、“挂名”等各种名义,用高额的“使用费”诱使某些教师订购其教材。试想在高额“使用费”和书商自身盈利挤压下,那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质量能有多高呢?其结果只能是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贻害学生。而有些教师的心思也放在关注谁给的“使用费”更高上,而无心在编写教材上下功夫。而主管部门以课题资助形式组织高校开展特色教材建设,使就业指导任课教师能在潜心编写教材中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从而能将其心思凝聚到本业上来。

二、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遇到的问题

特色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既然是创新就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首先,特色教材课题的性质界定不清、级别不高且配套经费难落实。特色教材是以课题形式进行的,但它究竟属于学术研究课题还是属于教学改革项目?从主管部门目前所发文件的内容上看界定得不是很清楚,以致造成有些获批立项的课题甚至在所在院校科研处与教务处的相互推诿中无法备案和开展研究。这项课题的组织和立项单位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这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联系的厅局级直属事业单位,其所立项课题照道理来说至少也应该是厅局级课题。但据了解各院校对于这项课题级别的界定并不相同:大多数院校都将其列为了厅局级课题;有些院校重视就业工作,将其列为了级别更高的课题;但也有些院校并不重视就业工作,甚至将其列为横向课题,且不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真可谓是同“题”不同命。其次,特色教材课题项目“僧多粥少”,无法很好满足众多院校需求。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 542所,而该年度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和复核后立项的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仅88项,覆盖面仅占3.5%。而且获批立项的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其中还不乏很多的重点高校,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仅占了五分之一。高职高专院校整体实力大多较弱,其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力量也不强,往往更需要特色教材课题项目的扶持并在参与其过程中获得提高。现有全国特色教材课题只具有示范效应而并不具有覆盖效应。最后,特色教材中的“特色”难以挖掘。高校办学要有特色,“任何高校或多或少都会有其自身的特色,如体现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管理风格、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可以或多或少地呈现出高校自身的独特色彩和风格,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有特色是必要和正常的,学校无特色则是偶然和不正常的”[4]。这段话虽然揭示了特色对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其列举中却忽视了就业这个最重要的方面。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有不同的特色,例如行业背景、地域优势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甚至已成为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挖掘和发扬它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将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色写入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中,这就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有特色教材的根本理由。但探索本校毕业生就业特色是艰难的研究工作,它不仅要对历年毕业生就业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必须摸索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它在写入教材时还需经过理论升华,因此更不是易事。

三、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工作的思考

鉴于上述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重要性和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其建设工作:首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做法,尽快设立省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特别是向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倾斜;在设立省级课题时最好还能够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将其纳入到教学改革项目中,因为从本质上说教材建设属于教学改革的范畴。其次,各高校可以本校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凝练就业特色,作为撰写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中“特色”部分的基础。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各高校都要按此规定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和发展趋势做出数据统计、分析及规律探索;其中基本情况包括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主要特点包括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服务等,相关分析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结论总结等,发展趋势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的趋势性研判。实际上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制过程也是各高校凝练就业特色的过程,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中的“特色”主要应建立在对本校三至五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上述情况的汇总分析基础上。因此对各高校来说,编制就业质量报告与撰写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这两项工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时应紧紧抓住就业质量报告这个突破口,这样就不会因为找不到“特色”而迷茫了。虽然编制就业质量报告属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而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则属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两者是相通的。探索本校毕业生就业特色是每所高校都必做的工作,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以及教材编写中也必须反映出这些特色,因此我们认为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今后不应以择优的课题形式进行,而应当像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那样成为每个高校的就业常规工作。最后,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自身的研究。特色教材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其自身也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的公共部分与各立项单位编写的特色部分如何自然衔接、浑然一体等。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就业指导 全程化 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加上国际经济一体化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不断冲击,就业困难群体的日益增多,就业思想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主创业意识的匮乏,“等、靠、要”思想的毒害等等,这一切都是解决就业问题需要考虑的内容。有效开展就业指导,让更多的学生顺利走向职业发展道路,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初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赢在起点

高校学生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身份上的改变并不代表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并不会过多的主动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讲授,关注学生特质并进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审视自己使其成为独特自我的个性特征。

(三) 后期就业指导,让求职游刃有余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优势,全程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增强综合素质、最终顺利融入社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便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缺失和错位,缺乏有深度、有广度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问题存在以下几点:

1. 对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2.教材内容老化,针对性不强,理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3.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4.师资队伍紧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5.课程体系不够完整,就业指导滞后现象明显,缺乏全程指导力度。

只有解决以上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长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才能在学生就业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引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构建大学生职业生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体现持续性和全程性,将大学生职业生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始终、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多”四个方面,所謂“一二三四多”就是“一支队伍”,“两种制度”,“三个阶段”,“四项结合”,“多样化教学”。

(一) “一支队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首先,加强现有队伍中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以考代学,要求和督促就业指导教师考取职业咨询师等专业证书,逐渐形成执证上岗的模式,保证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其次,引进更多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如人力资源专业、社会学专业等。再次,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最后,利用校外企业资源。在与本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聘请HR做就业指导顾问,定期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 “两种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三方评价制度(教师,企业,学生)。

大学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和保障体系。一是必须建立一种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二是要建立一种健全的评估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考核。首先,应该由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通过听课的方式对被考核的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找出其授课的方式方法上有何不足之处;其次,用人单位代表针对教学团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展开评价,形成校企联合备课的模式,达到“对症下药”的授课效果;第三,受教育的学生本人应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理论能力、授课能力和讲解能力等。

(三) “三个阶段”,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长效的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将整个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期(大一、大二)和求职择业进行期(大三、大四),每个时期都包含三个基本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期:第一阶段,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竞争激烈的基础上,强调自身专业学习的基础性作用;第二阶段,初步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学习自我分析的科学方法,以便准确的自我定位。第三阶段,帮助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及相应的计划,以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提供咨询、指导与教育,为个人的职业成功与满足提供最有效率的路径。

求职择业进行期:第一阶段,对之前的职业规划做重新梳理,确定最终努力方向,就业、创业、考研或出国留学;第二阶段,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技巧、就业法规政策、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第三阶段,模拟实战练习,模拟各种笔试面试情景,让学生体验实战,积累经验。

(四) “四项结合”,严格把控就业指导各个环节

首先,要坚持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相结合。就业指导初期应把知识点集中在自我探索上,以职业生涯为依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其次,坚持专业学习与行业分析相结合。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应该紧跟行业动态,要做到学科专业知识与市场职位需求的对接;再次,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最后,坚持求职择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心理素质等进行培训,培养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和品质。

(五) “多样化教学”,依据不同学科背景,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用人单位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单纯只采用讲授法,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应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业论文 篇4

《如何解决高职大学生求职择业中遭遇的困惑及问题》 班级:经管1003姓名:陈军学号:2010306202008 内容摘要:

近几年,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高职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惑及问题,比如难以接受从基层开始的职业工种;难以摆脱与专业不符的职业焦虑;自主创业信心不足等等。

主要内容:

一、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对此,我在网上查找并收集了二百余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整理后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工作经验不足,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高职生毕业后,认为自身学历层次低,实践经验不足,工作过程中感觉发展前景渺茫,一些技术类工种难度高,自己无法胜任。

(二)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工作中自信心不足

高职生一旦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会产生自信心不足,担心工作过程中拖后腿等心理顾虑,甚至怀疑自己的跨行业是否是人生道路上的正确选择。

(三)工作中不大胆,放不开,担心不能胜任

高职生初入社会后,感觉自身的领导能力及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易产生较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专业

技术不够精,不善于处理工人技师间的人际关系,社会交际能力差。造成工作中胆小怕事,畏手畏脚。

(四)想自主创业,却苦于没有经验和资金

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易受到创业资金短缺、创业项目与市场脱节等困扰,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社会关系面狭窄等原因,造成自主择业上的重重实际困难和心理障碍。

通过以上看出,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遇的类似问题比较常见,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加以解决,如何达到既治标又治本?本文认为从高职生进校之日起就应当加以引导和培养,贯穿高职教育的整体,真正引导高职生“走得出、做的了、干得好”。

二、解决办法

(一)为高职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

1、把就业指导课作为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高职教育阶段,应把职业指导课设成高职生的必修课之一,并占有一定比例的学分。保证学生予以足够重视。同时,应改变就业指导课程只局限在高职大学生毕业前夕开课的做法,从高职生进校阶段就开始上就业指导课。

2、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作讲。高职生就业指导课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老师、心理咨询师、企业主管等老师作讲。课时设定要合理,内容要讲求生动、不死板,事例要充分,实效性要高。

3、开设“第二课堂”,引导高职生全面学好职业指导课。播放职场求职等视频文件进行教育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为毕业班学生现场讲解生动的职业知识,使毕业班学生真实

感受职场环境与职场状态,为走向职场前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感受到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并打下良好的求职基础、同时并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职业目标等等方面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4、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为课程结业的考试内容。课程结束后,为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帮助高职生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目标,结业考试内容就是由学生本人自己所设计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份。

(二)积极在校内外开展“校友交流会”、“模拟招聘会”、“户外拓展”等活动 定期邀请事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参加“校友交流会”,为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讲述他们真实的职业发展之路。

开展内容丰富的“模拟招聘会”,从应聘、面试、简历指导等方面促进高职生汲取求职面试可能碰到的棘手问题,锻炼高职生的反应能力和应聘技巧。

引导高职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超越能力,建立自信心,增强高职生身体素质能力。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还要加强日常思想教育活动。要把教学与高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广播、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求职能力。

(三)设置高职生进工厂进行专业生产见习课程

高职生进工厂进行见习学习,既是对专业学习的进一步了解和消化,也是对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拓展,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深入企业见习性学习,为高职生将来真正进入企业一线实习打下基础,也为高职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场环境和职场技能奠定感性基础。

(四)建立学校推荐就业加学生自主择业机制

高职毕业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相关的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来校招聘,推荐毕业生参加专业实习,对一些不愿就业、不服从安排的高职生采取相关措施,限制毕业,消除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恐惧心理与懒惰心理。

同时,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择业,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所推荐的实习企业有限,很难面面俱到的为应届毕业生全部联系到学生满意的实习岗位,学生应积极利用社会招聘会、社会关系网、他人推荐等形式积极进行自主择业。尽早参加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过程。

最后,还要鼓励一些有条件的高职生进行自主创业,指导相关高职生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引导高职生走创业之路。

(五)实施预就业机制

高职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般待遇低,只能从基础性操作开始做起。高职院校可实施把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让学生直接到企业所需的生产岗位,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职业角色的直接替代,把理论知识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直接做到具有技术技能型要求的职业工种,达到人职匹配,展现高职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体来说,要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求职择业上的困惑和问题,需要高职大学生、高职院校、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积极、稳妥推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培养要求,才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心得体会 篇5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就是对学生展开比较系统的独以、劳动力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自学协助学生正确地把握住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市场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劳动力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市场需求奠定劳动力期看和劳动力心理,践行恰当的独以劳动力观念和劳动力价值观念,介绍大学生劳动力程序,把握住一定的劳动力技巧,以确保毕业生成功劳动力。同时,展开有关的职业科学知识、道德、素质教育,并使学生介绍我国目前的劳动力趋势和职业必不可少素质和技能,尤其就是介绍单一制创业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展开单一制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

指导和协助学生介绍职业发展趋势,践行公道的求职观念高校学生拒绝接受的就是专业化教育,将来遭遇的劳动力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存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自学进一步的介绍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协助学生践行公道的求职观念,并使学生晶灵的、安闲状态的求职者期看看,下降为真的.的、自为状态的求职犯罪行为;引导毕业生至基层、至艰辛的地方、至祖国建设最须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县和乡的基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干活出来一番事业,达至人才资源的公道布局。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各部分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分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指导毕业生把握住求职者对策,推动成功劳动力求职者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踏进校园的第一步,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必须作出挑选,去顺利完成劳动力。由于高校毕业生刚刚完结学生生涯,已经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严重不足,在遭遇求职者取舍就是,他们经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更多了一些化解求职者对象和实习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协助毕业生成功劳动力创造条件。

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目前,终身性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把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时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篇6

摘 要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本文将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立展开讨论。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对就业指导课程目标的判定也是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是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反思实践效果,不断总结、修正的过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要以职业素质发展指导为基础,做到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相结合,与终身学习和发展相结合,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相结合,与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相结合,为学生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目标

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采用学科课程论,传统课程在课程目标上遵循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指向是十分明确的。而就业指导课程在目标上表现为目标的多元性,涵盖了多个层面,态度层面,如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等。知识层面,如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如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提高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各种通用技能。

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虽然有总的目标要求,但不像传统课程那样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由于学生个性、兴趣、专业等自身条件的不同,随着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变化、个人技能的提高、职业兴趣的变化以及社会外部需求变化的影响等,学生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就业指导去解决,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实施课程中,师生不断探究更为详细的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成为学生职业观念养成、职业技能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非外部指令,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目标的达成。

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立

2.1强调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校本的,应该是每一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总体目标定位,总体目标是从宏观上对阶段目标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方同的探证,同时它也确立了课程的总体质量规格。而阶段目标,应该是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特点或不同阶段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各年级具体的目标。而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立过程,我们所强调的是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结合。

2.2强调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就业、职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又要重视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培养智力、发展能力。所谓智能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就是使学生达到最大的智能发展,但是没有一定的就业知识、理论的铺垫,智能发展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两者也是相互促进、互增互长的关系,所以从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而言,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两者必须相结合,在就业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使知识和智能互为增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拓展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拥有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2.3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既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知识点,又有强烈的实践性要求。所以,在教学形式上,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作基础,不但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而且难以体现课程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师讲解、互动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受、掌握并内化。除了班级授课以外,还可以采取团体(小组)辅导的形式。但就业指导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只讲条条框框的道理很难使课程真正的价值和效果得以施展。要锻炼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感悟,必须加大课外实践的力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检验课堂指导的成效,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体系,确保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2.4学校统一管理与发挥各院系主动性相结合学校统一管理,主要指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上进行宏观的指导和定位,并对课程进行内容管理、时间管理、组织管理,在对课程的统一规划、总体要求和统筹安排下,逐步形成检查评估的标准。发挥各院系的自主性,主要指在遵循学校统一管理,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院系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一定范围的自主管理,包括自主调节具体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以及部分教学内容等,以体现各院系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丰富和完善课程的管理体系。

3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在人们面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近年来的焦点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研究 篇7

一、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一)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对于残障学生来说,科学的就业课程设置能够使社会需求与残障学生的个人需求有效统一,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既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又要从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出发,努力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中,高校主要注重提升残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没有认识到残障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且高校在对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更加注重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而忽视了对残障大学生融入社会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能针对残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根据残疾人的学习特点以及发展特点来设置,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校并没有根据残障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而是采用与普通学生一致的教学计划,这给高校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不仅浪费了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最终的成效不是很明显。而且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导致残障大学生就业竞争中无法突显自身的优势,甚至影响了残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理论性内容实用性有待提高。一是高校目前对残疾人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设置了较多的课程,虽然能够对残障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传授,但是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零碎繁琐的内容知识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与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容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使残障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提升,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残障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水平,从而导致学生更加被动,教学效果也不能够明显提升。三是高校目前专门针对残障学生设置了较长时间的专业理论课程,导致实践动手的时间相对不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设置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给残障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四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训场地不足以及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也给实践课程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一是高校对于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校看来,要促使残障学生就业就需要残障大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许多高校将技能培养当作残障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并且没有认识到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根本区别,在就业课程指导的设置过程中,没有针对残障学生的具体特点而设置,导致就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不是很明确,随意性较大。二是高校虽然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计划,但是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其他的专业课程取代。三是由于高校没有对就业指导课程引起重视,在实训场地以及指导教师方面的配置不是很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实效不是很高。

(二)教师层面。教师在对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对残障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教师一是对残障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意识不够,特别是在课堂上,对于残障大学生的就业引导意识不是很强,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素养,很多就业指导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兼任,有些教师都没有参加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既不能够准确把握残障大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的特点,又不能够很好把握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的过程较为随意,导致就业指导与其他的课程产生了脱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三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是凭个人的经验处理,导致就业指导过程比较被动。四是由于兼职教师自身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中,而且由于学校对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态度,从而导致实际成效不高。

三、加强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高校要转变自身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与否决定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因此高校一是必须要转换思想,认识到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性,逐步改变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构,促使残障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交际沟通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以使残障大学生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二是高校要改变自身的观念认识,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有效为残障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残障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减少自卑情绪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能够更加顺利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残障大学生顺利实践就业打下基础。三是教师要逐步转变思想,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了解残障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改善就业指导内容,从而促使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组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明确就业指导目标,保障就业指导课程顺利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标主要就是为了促使残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要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残障大学生,为残障大学生提供与普通大学生同样的学习平台,让残障大学生享受与普通大学生平等的待遇,从深层挖掘残障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残障大学生自卑心理减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为今后顺利实现就业打下基础。二是要看到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根据残障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差别,制定弥补残障大学生缺陷的辅助课程,比如说: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礼仪礼貌以及体型训练等,从而使残障大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以弥补身体缺陷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创造条件。三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的需求达到同步。制定可行且又合理的措施,是保证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加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需要经常与企业取得联系,及时获取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获取社会上的需求信息,并可以根据这些需求信息来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使残障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科学规划就业指导内容,使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残疾大学生既存在普通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比如说: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自我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但是又存在独特性,由于自身具有某些缺陷与不足,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更加敏感,更容易自卑,因此在高校一是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就业指导体系当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残障大学生,充分了解残障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采用加强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的方式,帮助残障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与规律,正视自身的缺陷,并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舒缓自身的情绪,真正了解自身的劣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障碍,使残障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既能够使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不再妄自菲薄,又能够使他们能够更加客观认识自身的不足,更加科学合理规划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要编写适合残障大学生心理以及智力发展特点的教材,从而使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在就业指导教材中不仅要有残疾人职业分类以及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融入残障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案例、职业道德、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以及创业指导等内容,这些内容要贴近残障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浅显易懂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残障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创业教育内容,从而拓宽残障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可以通过培训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残疾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化政策,激发残障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不断帮助其提升创业技能。

(四)加强对残障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要积极为残障大学生搭建培养实践技能的平台,针对残疾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高校可以积极鼓励残障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来,高校一是可以专门成立残障大学生的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促使残障大学生积极主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促使残障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平等交流的意识不断增强。二是高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真实地体验社会生活,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一分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好适应社会环境。三是高校可以与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取得联系,为残障大学生创造更多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促使残障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四、结语

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特点与特色开展,才能够有效提升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残障大学生所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残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逐步改变自身的观念,明确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就业指导内容,并要加强对残障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使高校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促进残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摘要:随着我国特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残障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残障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情况却很不理想,直接影响了残障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以及水平。本文深入分析了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现状,并研究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戴国星.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5,6

[2]胡美玲,王瑞.残疾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指导体系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5,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和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5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日益显著,多数高校已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高校教学课程体系范围内,这无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当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不断升温之时,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足

据了解,当前一些高校仍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高校虽然有课程开设,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来作为指导,教学内容极不完善。而其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相似度颇高,缺乏一定的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导致课程的讲授在内容上少几分新意,多几分陈旧;课程设置的时间同样引发争议。据了解,多数高校在大三的时候会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且多在大三上学期,而据大三学生反映,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有70%的人认为自己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门课程可听可不听;而有的学校则在大四开设此课,以期给予大学毕业生更为及时的指导,殊不知,大四的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校内的课程,进而出现了大四课堂人烟稀少的状况。此外,课程讲授形式亦呈现教条化的趋势,多数高校的课堂讲授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仅凭以一本教材就主导了整个课堂,结果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

2.就业指导的微观性不明

虽然就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受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高校就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偏向于宏观,即始终关注的是群体的就业现象,而缺乏对于普通学生个体的清晰定位。例如,就业指导课堂班容量较大,讲授方式单一,根本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使我们引进了西方较为先进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但在针对个体的就业教育中却收效甚微。

3.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对就业指导来说,尤其如此。但是,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承担就业指导课程之教学任务的教师,根本不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仅凭一个被日复一日传承下来的课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毫无实践性可言;有的学校,在配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时,总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没有课程培训,亦无教师研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质量,违背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目标。

4.社会资源的利用度不高

就业的指导离不开市场的引导,就业是最需要与社会和市场接轨的领域。但是,目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多凭借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而忽略了社会的资源,如各大企业的高管,历届较有成就的毕业生或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等等。其实这些群体和部门都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献策献计,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锦上添花。

5.就业指导的研究性不够

目前,尽管在我国高校的组织系统中已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机构或部门,但这些机构或部门却很难真正践行就业指导的职能,基本形同虚设。据了解,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整日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所累,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较为全面的、专业的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被安排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仅负责上课,根本没有和校内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定期的交流,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学生动态,有效跟进就业指导,更谈不上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课程设置要须推陈出新,稳中求变

一是课程设置的时间应切合专业实际,尽量错开就业高峰期,避免一刀切。二是课程内容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那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创业教育无疑应成为其重要的讲授内容。但是,放眼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还未规模化、常态化和普遍化,这不得不说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课程设置的不足。三是课程讲授形式要灵活多变,注重理论和实践,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如在就业指导课中,最好搜集或引用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事例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就业的近距离体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现场的模拟招聘、面试模拟训练,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职场面试程序、面试礼仪及面试题型,帮助学生消除求职紧张情绪,增强求职自信和应变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参与意识,增强就业的积极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或是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接触职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就业教育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之相伴随的是我们的就业理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即从以就业管理为主向以就业服务为主转变,正所谓指导先行,服务紧跟。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指导,也要好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测评、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考虑到每个毕业生的个性、优势、就业偏好和心理倾向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须做到细致入微,个性化指导。

虽然就业是一种群体现象,但对个体来说却是一件能够真正影响其实际生活的事件,所以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中,一方面,科任教师应积极与辅导员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相关情况,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思想困惑进行解答,全力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内在力量,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科任教师应建立学生个案研究资料库,做好学生就业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对学生进行统一、分散和跟踪性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解决就业问题。只有用真正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帮助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勇敢面对人生挑战,顺利完成就业。

3.师资队伍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从业教师师资来源较为复杂,从专业类型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其余均为文理科专业背景;从岗位类型来看,有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从业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受训水平来看,真正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受过专门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仅凭自身经验和对学生的日常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就业指导。因此,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应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努力为从业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交流会,为从业教师提供相互观摩和学习的机会;而作为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提升自我,拓宽视野,为提升自身专业化指导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社会资源利用须最优化

大学的宗旨之一在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终须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在就业课程的开展中,高校应本着内修外动的原则,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营造校企合作探讨,校友现身说法的就业指导局面,为大学生就业扩展方向,拓宽渠道。

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邀请高校有关就业指导的专家或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深入课堂进行经验指导,积极发挥校内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可以尝试与当地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取得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招聘会现场亲自体验、亲身感受,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就业体验和就业紧迫感。当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开展创业与就业比赛,以创业与就业比赛为契机,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赛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进课堂,近距离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一个准就业市场的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和实效性。简言之,高校既要利用好校本资源,又要挖掘到校外资源,让就业指导课程更符实际,更具实效。

5.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须专业化和长期化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多数高校已组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却没有同步跟进,这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缺失。如何让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贴市场的需求,紧邻学生的实际,走向专业化和长期化,已成为我们亟待考虑的问题。从力量资源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专业化和长期化的道路上,发挥主要作用,社会企业或人才市场可以适当给予协助,共同打造适合市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目标方法上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从业教师取得定期联系,积极搭建彼此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掌握学生就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动态,将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建立学生就业案例库,选取典型,做好就业案例研究,为日后的教学储备资料,积累教研题材。积极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组,并邀请兄弟院校知名的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高管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形成高校和企业的双向联动。从制度建设上看,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长期化和专业化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保驾护航,高校应从校本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制度构建,将就业指导研究工作贯彻到底。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关系到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认真研究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庆胜.大学就业教育简论[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2]段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4]潘晓军,吴东,孙忠权.创建强有力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5]任珊.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篇9

2009级毕业生: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考试即将进行,请同学们注意考试时间和考试要求,并互相转告。考试时间:2012年12月24日(十七周周一)

晚上19:40-21:40

考试对象:2009级全日制本科生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参考资料《2013届毕业生必读》手册 相关要求:本门考试原则上不允许缓考,个别学部因学生外出实习无法按期考试的,须由班级或个人填写缓考申请表,经班主任、学部教学办及教学科研部审批后,统一由教学科研部安排缓考,缓考时间为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具体缓考安排请相关学生于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在相关学部通知栏查看或自行登录教务管理系统查看。逾期不参加考试或缓考者不再另行安排考试。

招生就业指导中心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报告 篇10

[摘要]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改变课程理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实践探索,切实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31-02

新时期下,伴随着高考扩招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自2009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确认为高校必修课程以来,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学科体系建立时间不长,受到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对大学生各方面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此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关注的重点仍在就业率上,没有完全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关注度不高,教学设施不足,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授课教师没有纳入专任教师教学评优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课堂通常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由于学生活动较多,经常与上课时间冲突,导致到课率有所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理念不明确

在我国就业指导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关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尚未形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就业知识体系,因此导致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还停滞在发展初期,只注重就业率,却忽视了对学生大学四年综合素质的培养。据调查,很多高校在大一上半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大三下半学期或大四上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时间跨度较长,中间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素质、择业观、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则侧重于“职业规划书的撰写”“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忽视了对大学生正确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课程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对职业的准确定位,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未来求职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师资队伍匮乏

建设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上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保障。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领域,因此授课教师应该拥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学经验、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据了解,我国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政治辅导员担任,依靠自学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完成教学任务,受所学专业限制,对课程教学及改革创新研究有限,能真正运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比较难实现,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虽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但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形式过于死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职业规划、求职就业等具有一定参与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中,有的课堂仅限于口头说教,没有职业规划展示、模拟面试等实践教学形式,课堂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实用性不强。目前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教学计划安排学时数较少,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局限于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面试技巧等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意识能力等深层次的培养比较欠缺。

(五)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每位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普遍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都引进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生涯规划,但由于师资队伍的限制,对测评结果不能做到个体解释和咨询,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设计缺乏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结合。由于课程性质属于公共必修课,大部分高校仍以大班、多专业形式授课,有的高校还采用集体讲座形式授课,在课程内容上很难做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扩展,对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建议及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学科体系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讨,为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等几方面进行实践创新,真正实现课程价值,有效促进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

(一)改变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在重视实践与锻炼的同时还要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任课老师应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与课程教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奋发意志,才能正确地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所成就。

(二)加强课程组织保障,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首先,针对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多样化、教学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学校应为授课教师提供深造学习、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授课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证书,到学生中去,到用人单位中去,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其次,在教学管理上重视校园内部授课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和经验分享,组织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建立工作QQ群,上传预制课件、参考资料等,实现授课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任教师中聘任一批业务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研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最后,聘请校外专家如就业部门人士、知名企业人士、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等相关人员担任专题课程主讲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讲授就业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实践性与实用性

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通过启发式提问、心理测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如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职场礼仪大赛”“职来职往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提升职业能力;同时,为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不足,还可以开辟网络教学模式,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日常教学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开辟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更好地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从而做好职业定位;鼓励学生到人才市场进行观摩,及时了解社会用人需要,用“生涯人物访谈法”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课程,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经常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活动。大一年级主要讲授职业发展基本理论,指导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大

二、大三年级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创业意识能力和求职技巧;大四年级则侧重于分析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进行个体指导。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按专业进行小班授课,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关职业及就业知识的扩充与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室,开展个性化就业教育、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进行较完善的职业规划,尽早了解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问题,增强职业竞争力。

(五)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创新

目前各高校都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授课方式和内容上也积累了一定经验,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编订教材,但是也有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的改革创新缺乏主动性。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通过专家听课反馈、召开授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其次,充分调动授课教师自我评价,鼓励青年授课教师参与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使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工作、充分展示、主动发展;第三,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对毕业5年内的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和对就业指导教学的建议,更好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进行科学评价,推进课程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三、总结与思考

面对大学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首先全面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改变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系几方面对课程的改革创新进行探索,鼓励用新的课程理念,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真正体现就业指导课程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殷晓莉.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4):58-59.[2]程曼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16-17.[3]李志锋,胡惠兰.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

上一篇:宋杖子中学双高普九汇报材料下一篇:古诗词中的诗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