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2024-05-31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 就业能力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四的学长学姐们基本上都已找到自己未来的归属,大体上已尘埃落定„但是,即将在两年后离开母校的我们究竟会何去何从?我们又将如何在未来的求职季挥下豪迈的一笔?

“90后”的大学生如何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实践,以便更好的就业,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已引起普遍关注。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希望,通过对其调查,更好的调节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做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同学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我开始了此次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实践。

调查的内容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各专业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与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导致只有2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满意态度的原因之一。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二、对自我认识程度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各面能力,兴趣等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在与学长学姐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用人单位招人时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毕业学校的名气等13个方面。

从网上统计的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中,均居第一位。而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也将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点(见表1)。

根据统计情况,在综合了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和第三重要因素的统计数据后,13个因素的排序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根据统计总表,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3个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及率在40%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第二层次提及率在15%左右,主要包括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第三层次提及率在5%左右,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总而言之,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部分学生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际动手能力。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如

果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会是个问题。这些情况用人单位首先是从学生的简历中进行初步判断的,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文字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一份具有说服力的个人简历对于求职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应重视简历中的细节性问题,使得简历能够反映出自身水平,从而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2)高校毕业生的中层素质构成是决定其就业与否的决定性条件。进入用人单位视野的学生一般会由用人单位组织参加面试,通常这种面试是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的,面试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常还会包括笔试形式和面谈形式。在学生的中层素质中,除了学生就读学校一目了然以外,其余方面用人单位都会注意在面试时予以测评。在这里,用人单位在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后,将学生的毕业院校也列为中层素质构成因素。这个指标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一个肯定,因为学生所就读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层素质构成还只是 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中介因素,这个中介因素是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一种联系。到这个阶段,如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决定是否能顺利就业了。(3)高校毕业生的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上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构成基本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而精英因素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精英素质的构成如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字面表述上是抽象的,而实践能力其实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概括。这些素质一般是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工作后才能反映出来,这关系到学生在身份转变为工作人员后的继续发展问题。当然,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在签约之前进行试用或者实习,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的精英素质构成,以了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对于调查的结果,我有如下建议: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政策,这就需要建立职业指导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就业需求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位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互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应当给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素质,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会使自己的人生更顺利。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就业能力,学校改革

一、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迅速增加, 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不断加剧。预计到2015年, 大学在校生达到308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36%,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 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而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 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难以一次性容纳如此大批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结构性失业, 也就是大学生能力素质没有相应的提升, 大学毕业生不能够胜任市场中各用人单位的能力素质需求。无论如何, 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

那么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通用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通用能力素质如何?高等学校如何提升大学生通用能力素质?这三个问题是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需要回答的问题, 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内涵

(一) 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 (Competency) , 又称胜任能力, 是由麦克里兰 (David Mc Clelland) 博士提出的。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 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 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定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 胜任力是指有能力的人所具备的素质。他提出胜任力是指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特质或动机。【1】

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在1993年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将某一工作中卓有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 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员工的个体特征。他认为胜任力模型中最核心是特质和动机, 第二圈是自我概念及态度价值观, 最外层是表面的, 容易发展的知识和技巧。【2】最核心的特质、动机是人的内在的东西, 最难改变, 而最外层的知识和技能最容易取得或者改变。

(二) 通用能力素质

各个行业领域的专业特点不同, 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相同, 但是我们认为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深层次的素质相同, 也就是所谓的通用能力素质 (common competency) 。教育领域的胜任力定义是每个人在工作场所、学校或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特质, 而不考虑通过使用它所能达到的工作性能或成绩水平。【3】

国外一些研究者们对通用能力素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能力素质因素。比如, Richard Boyatzis对12个工业行业的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的41个管理职位的两千多名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了六大特征群, 即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属、关注他人、知识。同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19个能力素质特征:效率定向、主动、关注影响力、判断性使用概念、自信、口才、逻辑思维、使用社会权力、积极性、管理团队等。【4】

Lyle.M.Spencer对二百多种工种进行研究, 综合286种行为事件, 建立了通用胜任力模型, 该模型包括:“成就”层面、效果与影响维度、概念化思维维度、逻辑思维 (analytical thinking) 、动机维度包括坚持问题解决、主动提出问题;自信 (self-confidence) 、个人理解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理解态度、兴趣和他人需要、关注命令 (concern for order) 维度、寻求信息 (information-seeking) 维度、团队合作 (teamwork cooperation) 、专业知识和技能 (expertise) 。【5】

本文在国内外能力素质模型及因素的基础上, 初步抽象出我国大学生通用能力素质模型及因素, 我们初步建立大学生通用能力素质模型, 将能力维度分为知识、行为技能、思维能力、特质素养、态度及价值观、个人认知六个维度, 然后再将其细分为29个特征因素。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 我们在大学生通用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通过实证调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同时通过整理回收的数据, 评价我国大学生能力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主要随机抽取某高校2000-2010年毕业生200人, 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维度包括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知识、毕业生毕业时具备从事在单位岗位能力的程度、毕业时欠缺知识和能力、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情况、工作中重要的交流能力以及毕业时所具备的交流能力、工作中重要的管理能力以及毕业时所具备的管理能力、工作中重要的动手能力以及毕业时所具备的动手能力、重要的成功素养以及大学教育提升哪些素养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7份, 回收率为83.5%。问卷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和分析。

本研究同时随机抽样四家用人单位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员工24人, 主绕围绕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哪些重要知识、技能、素养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评价等问题, 开展访谈调查。

四、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评价的调查结果及结论

(一) 来自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1. 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 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能力素质因素 (按由高到低的顺序 (由高到低的顺序, 见图1) :毕业生综合能力、学校名气、专业技能、思想品德、发展潜力、专业成绩、社会经验。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 单位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能力素质因素调查结果

调查的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因素的要求 (根据选择人数的高低排序, 见图2) 依次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制图和识图等专业设计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随机处理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责任感、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大学生毕业时欠缺知识和能力的调查结果

调查的数据显示, 大学毕业生认为毕业时候欠缺的能力素质因素 (按由高到低的顺序, 见图3) :缺少实际操作的能力, 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对行业知识了解, 软件应用能力, 外语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4. 工作中重要的交流能力因素以及毕业时所具备的交流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工作中重要的交流能力 (见图4) :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思考、聆听、为他人服务能力。

毕业生认为毕业时自己具备的交流能力因素 (由高到低的顺序, 见图4) :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思考、聆听、为他人服务能力。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毕业时自己具备学习能力。其中口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工作和思考能力是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重要的交流能力, 在毕业时候他们恰恰缺少这些方面的能力。

5. 工作中重要的思维能力因素及毕业时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认为工作中重要的思维能力 (由高到低排序, 见图5) :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科学思维、商业和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

毕业生认为毕业时他们具备逻辑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个重要的思维能力, 然而仅有部分毕业生认为他们毕业时候具备创造性思维。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6. 工作中重要的管理能力因素及毕业时所具备的管理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认为工作中管理能力 (由高到低排序, 见图6) :协调、组织、领导与决策、规划能力、解决复杂问题、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排、知识管理、谈判能力、指导他人。

毕业生们认为毕业时候他们具备的管理能力因素是 (见图6) :协调和组织、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7. 工作中重要的动手能力因素及毕业时所具备的动手能力因素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认为工作中动手能力因素 (见图7) :办公自动化应用、口头表达、文案撰写、语言能力、系统分析、电脑软件编程、电脑安装与维护等。毕业生认为毕业时候在口头表达、文案撰写、语言能力三个方面有所缺乏。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8. 作中对成功很重要的素养及大学教育提升的素养的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认为对于成功很重要的素养 (见图8) :团队合作、健康、乐观向上、包容、具有公共道德、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等。

毕业生认为毕业时他们在团队合作、包容等素养还有所欠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因素调查结论

1.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模型及因素

通过调查, 我们验证了大学生通用能力素质模型的维度划分是有效的, 通过调查数据的进一步修正, 得出大学生通用能力素质模型及29个通用能力素质因素如下 (见表)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现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知识基础, 包括专业知识、复合型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具备行为技能, 包括操作技能、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中操作技能包括理论联系实际、计算机应用及软件设计、办公自动化应用, 管理技能包括组织、协调、领导与决策、系统分析, 实践能力包括口头表达、文案撰写、理论联系实际。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主要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探索思维;要具备特质素养包括团队合作、灵活性、领悟性、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态度及价值观, 包括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问题意识;要具备良好的个人认知包括健康、包容、乐于助人、乐观向上并且有信心。这些都是每个人基本满足社会工作所应该普遍具备的特质。

2.我国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的问题

当前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注重书面知识 (静态知识) 的培养, 忽视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我国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在知识方面存在着知识面较窄, 更新不够, 专业知识深度不足等问题。最显著的问题还是大学毕业生所获得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来, 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缺乏综合素质, 比如一些大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念, 缺乏自信心、灵活性、领悟性、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缺乏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占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 接受调查的是某高校2000-2010年毕业的本科生, 由于这一阶段的毕业生, 大部分是80后, 独生子女, 缺乏较强的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团队合作。

五、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的策略

(一)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往有所不同, 在工作中, 专业基础知识是一个人承担工作的重要基础, 但是良好综合能力及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砝码。高等学校是传授高水平知识之所, 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之所, 是传承历史悠久文化之所, 是培养具有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之所。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传授专业的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要实现大学服务社会, 培养公民的职责, 在“教”的同时, 还要着重“育人”, 应强调五个“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意识;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等学校需要转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方式, 要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增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及社会活动, 举办、承办、协办多样化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通过各种经历的历练, 将学生的知识学历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 加快教学与评价改革

课程与教学是大学生们获取知识, 内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们需要通过课堂的教学获得专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前沿的信息。

当前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程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甚至很多人认为高校的课堂是高中课堂的延伸, 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传授书本的静态知识为主, 通过强化记忆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一定了解, 但是却没有将这些“显性”知识转化为大学生可操作的技能, 因此产生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无法在工作中起作用, 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这也是高等学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校课堂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课程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定位要与时俱进, 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完善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更宽, 视野更广, 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

高校课堂要转变以往的面对面的, 教师讲授方法,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 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 组织学生到科研院所等实习单位参观学习,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的各种项目中来, 使学生在做中学,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还要丰富教学的手段, 转变以往单一的面对面课堂教学, 高校要为大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学习和自学的平台, 比如通过MOOC、网络课程等网络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丰富学生的知识。

(三) 完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在自由市场背景下, 双向的选择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基本的模式, 因此, 大学生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要符合市场的需要。高等学校需要创新传统的大学生培养目标, 完善考核标准, 培养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考量首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需要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设置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标准, 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 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特别要将用人单位关注的大学生能力素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基础上, 一定要革新大学生的考核模式。传统的大学生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或开卷的考试和考察, 主要是对教材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核, 特别是一些高校的教师为了提高考试的通过率, 在考前还会划出考试范围, 学生们利用几天的时间突击复习, 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考察了学生们短时记忆的程度, 这些短时记忆的知识持续时间比较短, 更不可能内化成大学生的隐性知识和技能, 对提升大学生的素养无益。

因此, 高校必须要改革人才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不把期末考试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要采用360度多方位的考核方式, 注重学生的内涵发展。比如, 当前一些高校增加了课外活动的学分, 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都会获得相应的学分, 尽管当前的课外活动学分分值较低, 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有限, 但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各种实践活动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能力素质非常重要, 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中应尽可能的帮助大学生提升能力素质, 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

首先,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帮助学生合理的个人认知和定位。在新生入学之初就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志向, 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念及就业去向,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同时, 还可以通过核心竞争力工作坊、就业讲坛、团体训练等能力素质提升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相关能力素质。

第二, 高校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高校毕业生认为找工作时候最主要的困难包括缺少资金、有效信息渠道、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工作岗位太少和没有熟人。这些外部因素直接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扫除这类的就业障碍。高校要为大学生搭建就业的平台,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 通过媒介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积极发挥校友的力量, 将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同时高校应为困难大学生提供“找工作补贴”, 比如东北大学开展“就业助力”资助计划, 对于要到单位面试而没有路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学校可以为其报销往返求职择业路费。【6】

最后,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求职简历、求职途径、面试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管理, 通过就业心理咨询等活动, 疏解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乐观等心理素质。

(五)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我国目前就业市场基本处于用人单位买方市场,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不平衡局面。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约有57万的大学生待业在家。【7】

面对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高校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养:

首先, 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资源信息库, 实现数据联网与资源共享, 了解待业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载体和平台, 并提供信息, 鼓励有共同创业意向大学生行成创业联盟, 共同创业。

第二, 高校应在校内为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以及校外实践的机会, 鼓励大学生在学期间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或者兼职, 积极组织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大赛, 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积累创业经验。

第三, 高校要强化创业培训和指导, 根据大学生需求各异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 拓宽创业视野, 提高创业能力。

第四, 高校要协调政府、企业、风险投资商, 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创业项目信息和风险资助信息, 为有好的创业项目和计划的大学生提供资金筹措、贷款以及企业注册、运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总之, 大学生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才能够在“最难就业季”成功就业, 而在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过程中, 高等学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严正, 卜安康.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72-174.

[2]Spencer, L.M.&Spencer,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Willey, 1993:162.

[3]Leonardo Evangelista.Competence, Competencies and Career Guidance[J].[2010-02-08].https://jyx.jyu.fi/dspace/handle/123456789/22912#.

[4]黄勋敬编著.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3.

[5]LYLE M.Spencer, Jr.PHD, SIGNE M.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Model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John Wiley&Sons, Inc, 1993 (ix) :163.

[6]东北大学给贫困大学生发“求职择业路费”[EB/OL].[2014-1-13].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0113/t20140113_1063708.shtml.

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38—02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素质模型,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指标的选取

1.指标选取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对于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调研,考虑到调查中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标的选取必须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遵循实用性原则。(2)定量化原则。对素质的评价我们采用对比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调查问卷,打分评价必须运用量表将指标定量化,用数字来分析问题。(3)全面性原则。大学生就业素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真实反映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就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大学生在应聘时所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指标的构架。根据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的原则,选择下列相应指标,用图示反映如下:

三、调查方式与取样

本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素质,从大学生、研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三个不同的群体着手调查。发出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其中有效问卷672份(大学生男性240份,女性225份,研究生105份,人力资源管理者102份),占发出问卷的89.6%,占回收问卷的92.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项的处理

1.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视程度的分析。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考察的重点,心理素质其次,身体素质关注的最少,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究生对企业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期望过高,在他们看来,企业需要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研究生所期望的大学生的水平与企业所培养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

(1)大学生、研究生、企业注重综合素质,其比例都相当高,相差无几,足可见综合素质的重要程度。(2)有22.55%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仅有18.28%、11.9%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3)身体素质:在就业素质中,大学生比研究生、企业更看重身体素质。

2.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专业知识和知识机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外语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关注最少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专业知识,高于企业实际的7个百分点,高于大学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研究方向的细化使他们对专业方向十分敏感。(2)知识结构:在专业素质中,企业和研究生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这与大学生的33.44%的认同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在专业素质考核失败的因素之一。(3)外语应用水平:在专业素质中,有16.67%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大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而研究生和企业实际的重视比例则相对少的多,可见外语水平在大学生和企业心中的差距。(4)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相对研究生来说更重视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的一致性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3.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表。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不难看出,就心理素质而言,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而情绪的控制能力关注不多。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责任心作为接任一份工作所不可或却的因子,三个层次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中的工作责任心。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大学生现行的工作责任心的预期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去提高。(2)有32.35%的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感,分别高出大学生、研究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可见,现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3)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中企业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出入,这在第5点的分析中可以体现。(4)情绪控制能力:在心理素质中,有15.69%的企業更重视情绪控制能力,而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少些,这需要大学生进一步去加强。(5)从横向对比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重视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和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工作责任心和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这两个心理素质,两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4.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就综合素质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而其余三项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未呈现规律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际操作能力中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当,高出研究生认为的7个百分点,可见,研究生对企业的此能力预见不高。(2)大学生对思维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研究生的关注度。(3)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实践经历,而现实中只有8.33%的企业重视实践经历,可见,企业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真实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在校的情况,实践经历不足,一般的企业会给些必要的培训,使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的岗位。(4)有20.1%的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有将近12%的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欠缺,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5)有13.73%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相对低一些,可见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改进。(6)大学生、企业、研究生对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实践经历等关注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整体相当,但就企业需求的社交能力而言,大学生与之不同,足可反映当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范围有限,导致对社交能力认知度不高,需要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交能力,积极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等,从而将企业所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重点培养,并结合加强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4

余建萍

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19万,教育部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通知指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了实现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6日 08:42京华时报·)

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表达能力是否在工作中成为难题

5.男女生就业差距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

三.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五.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

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总结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实践报告 篇5

[关键字] 大学生 心理 就业 择业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心态实现自身价值意愿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同时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

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

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综合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充分认识到。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二 大学生择业心态与现实的矛盾

据某网站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较为薄弱。而社会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三 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简要分析

自身产生的矛盾心理.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这些矛盾我们以前从未碰到过,所以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择业心理期望高和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和“求稳”思想,都是大学生产生以上不同择业心态的重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量的增多, 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就业指导的缺乏等.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心理压力,我们应该端正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本质。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四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就业心理准备,首先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就是要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其次是认识自我,对于职业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性格与智能也与择业密切有关,不同性格与智能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因素。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职业的选择,也往往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五 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大学生因初入职场,难免心理上会有压力,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 这可能直接导致失去得到工作的机会.所以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要做到善于竞争,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3.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六 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产生有多种原因:

1求稳心理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

2自负与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3自我定位错误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

4社会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对于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大学生就业倾向社会调查报告 篇6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激增,也对毕业后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很大影响,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利于大学生更明确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早的进行职业规划,才能在将来的求职道路上处于不败之地。

调查课题: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

调查目标:了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和就业倾向,同时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和就业倾向的调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找到更适合的职业。

调查时间:2011年4月27日~5月10日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将问卷以QQ在线,人人,路边随机拦截的形式分发出去,统计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示。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围绕专业能力,就业预期,就业目的,求职途径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一、专业能力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认为最具竞争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比例是42.3%,认为考试证书和技能认证最具竞争力的大学生比例是30.8%。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工作可以与专业有一定的关联性,不一定要绝对的对口。

二、就业预期

对就业的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倾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行业的选择上,大部分 大学生将首选职业放在IT与通讯业、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而原因主要是这些行业收入较高,以及这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大,以及与自己专业对口。而对于求职薪酬的考虑,大部分大学生将薪酬的预期定在2500到4000之间。

三、就业目的面对毕业时,有49%的大学生选择求职,27.5%的大学生选择考研,7.8%的大学生选择出国,3.9%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而对于求职,大学生最希望从岗位中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良好的专业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技巧。而对于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其原因主要是对求职恐惧以及专业开就业前景不好。

四、求职途径

对于求职途径,大部分大学生以校园招聘会和社会招聘会以及人才网站为主要的渠道。而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普遍认为没有什么作用。而对于自己的求职花销,大部分大学生定位800到1000元。调查结论:通过本次对大学生就业倾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今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也更注重自己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于时下的考证热,并没有降温,毕业生手握专业技能的证书仍然会受到企业的亲睐。同时毕业生对也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也有自己的想法,以薪资高,发展前景好为基础去选择。并且大学生去大城市发展的现象很明显,都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调查中得出,大学生更愿意在校园招聘会上,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而且面对现在的就业难现象,更多的人是做着求职考研两手准备。总之,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都有长远而细致的规划。

对大学生的建议:在这次的调查中,我做了发放问卷,回收问卷以及整理数据进行分析的工作。个人的体会颇深,在过程中与人交谈,让大学生填调查问卷,体会到了与人沟通的艺术。在整理的过程中,面对巨大的数据量,有些退宿,毕竟数据的整理十分繁琐,经过了细致而详尽的整理,我们终于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有了大致的了解。1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掌握专业技能,在不耽误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尝试一些类似兼职的工作,也可在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中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学生在即将毕业时,要抓住校园招聘会这个契机,发挥自己的实力,找到适和自己发展的岗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是也要切忌眼高手低,一味追求高薪职位,凡事都要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大学生就业时也要准自己的方向,一线大城市不一定适合每一个

当代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报告 篇7

(一) 调研背景

2012年, 教育部密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等文件, 助推全国高校创业素质教育热潮。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 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 推动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刻不容缓。

(二) 调研对象

本课题的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 调查对象包括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仰恩大学、福建江夏学院、漳州师范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等福建省内近20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 共发放问卷103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 有效率为97.08%。

二、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结构与现状

大学生创业素质可分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知识4大模块。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业素质“非常高”, 18.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业素质“比较高”, 56.0%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业素质“一般”, 15.7%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业素质“比较低”, 3.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业素质“非常低”。由此可知,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创业素质的总体评价并不高。

(一) 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促使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内驱力, 是激发创业活动的个性因素, 包括创业认知、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前景预期等。

1. 创业认知日趋理性、实用主义。

对于“创业内涵”的认知, 42.1%的大学生认为是“发现、辨识、把握新商机, 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价值”, 23.7%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指“创立自己的企业、公司或店铺”, 14.8%的大学生认为是“提出能赚钱的新观点、新方案”, 8.1%的大学生认为是“靠自己努力, 赚到钱就行”, 6.5%的大学生认为是“开创新事业”, 4.8%的大学生认为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2. 创业动机多元化, 凸显人生价值。

问及“大学生最主要的创业动机”时, 41.7%的大学生选择“挑战自我, 实现人生价值”, 26.5%的大学生选择“赚钱”, 14%的大学生选择“拓宽人脉关系, 丰富工作阅历”, 13.5%的大学生选择“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 4.3%的大学生选择“取得较高社会地位”。

3. 创业兴趣一般, 激情有余、动力不足。

创业兴趣与热情是创业者积极性的关键, 11%的大学生创业兴趣“非常高”, 25.8%的大学生创业兴趣“比较高”, 47.2%的大学生创业兴趣“一般”, 11.1%的大学生创业兴趣“比较低”, 4.9%的大学生创业兴趣“比较低”。

创业与学业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78.7%的大学生赞同在校大学生创业。但81.2%的大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创业经历, 78.3%的大学生表示不准备在校期间创业。当“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冲突”时, 4.4%的大学生表示应“休学, 继续创业”, 4.7%的大学生表示应“退学, 继续创业”, 73.3%的大学生表示应“边学习, 边创业”, 17.4%的大学生表示应“放弃创业, 专心学习”。57.9%的大学生不准备在大学毕业之后创业, 问及“大学毕业时的第一选择”时, 只有14.5%的大学生选择创业。

4. 对创业前景预期模糊。

问及“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的创业前景”时, 2.9%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 14.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好”, 58.9%的大学生认为“一般”, 20.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差”, 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差”。大学生对创业环境和创业前景预期比较模糊, 缺乏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勇气。在“评价本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前景”时, 3.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好”, 22.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好”, 53.8%的大学生表示“一般”, 18.4%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差”, 2.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差”。大学生群体普遍对本专业的创业前景信心不足。

(二)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所具备的与创业活动有关的创业管理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沟通协调公关能力、指挥领导控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事管理能力等。调查显示, 期望具备上述前5类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依次是81.3%、79.8%、74.6%、65.7%、67.6%。

评价“自身创业能力”时, 选择“非常高”者为7.8%, 选择“比较高”者为20.1%, 选择“一般”者为58.9%, 选择“比较低”者为11.5%, 选择“非常低”者为1.7%。

(三) 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意志和创业情感, 主要包括团队精神与宽容谦虚、创新冒险精神与竞争精神、勇敢坚强与恒心毅力、乐观开朗博爱、责任感与诚实守信、自尊自信自理自立、果断与雷厉风行。调查显示, 期望具备上述创业品质的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依次是85.5%、84.3%、81.7%、79.7%、59.8%、53.1%、50.5%。其中, 在评价“自身创业品质”时, 选择“非常高”者为9.7%, 选择“比较高”者为22.4%, 选择“一般”者为54.9%, 选择“比较低”者为12.5%, 选择“非常低”者为0.5%。

(四) 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创业者所掌握的与创业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创业知识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与市场营销、创业法规与政策、创业理财投资与金融、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让、行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公关礼仪、创业文化管理、战略管理、商务应用文写作与创业设计、电子商务、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等。调查显示, 大学生最期望具备上述前5类知识的比重相对较大, 依次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71.8%、68.0%、64.7%、54.8%、48.2%。评价“自身创业知识”时, 选择“非常高”者为6.8%, 选择“比较高”者为16.6%, 选择“一般”者为55.8%, 选择“比较低”者为18.2%, 选择“非常低”者为2.6%。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优劣势

(一) 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针对“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选择创业资金、创业法规与政策、创业团队、市场竞争环境、创业导师、创业扶持机构的大学生人数依次占总人数82.9%、75.7%、65.9%、51.3%、41.2%、31.6%。

1. 创业资金。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到良好的发展有赖于资金正常运营, 没有资金支持, 大学生创业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创业者而言, 寻求创业融资、学会合理理财、优化资金配置, 将影响创业成效。

2. 创业法规与政策。

创业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 涉及融资、注册、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 以推动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

3. 创业团队。

问及“何种创业方式”时, 60.7%的大学生选择“合伙创业”。创业过程中, 优秀的创业团队必不可少。只有优势互补、善于创新、团结和睦、高效执行的优秀创业团队才能创造一个商业奇迹。

4. 市场竞争环境。

创业期间, 要想及时规避危险、抓住机会, 创业者必须具备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业者要清醒认识市场状况和市场竞争强度, 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变化, 顺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塑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5. 创业导师。

对创业者来说, 运用他人资源, 尤其是在企业的创立和早期成长阶段, 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创业导师通过自身的生活阅历、人格魅力、影响力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 指点大学生成功创业。

6. 创业扶持机构。

创业扶持机构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 通过天使投资、VC (风险投资) 、PE (私募股权投资) 、创业基金会等形式, 为大学生创业进行资金扶助、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政策指导。

(二)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劣势

1. 创业优势。

问及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优势”时, 82.5%的被调查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激情、有朝气, 敢拼搏”;75.4%的被调查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强”;55.4%的被调查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专业素质高、知识丰富”;52.2%的被调查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强”;36.4%的被调查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广”。

2. 创业劣势。

针对“创业劣势”, 72.1%的大学生认为是“易冲动, 盲目乐观”;62.9%的大学生认为是“工作经验不足, 商机辨别力差”;66.1%的大学生认为是“风险意识、危机管理能力弱”;59.7%的大学生认为是“压力大, 承受能力差”;37.4%的大学生认为是“团队精神欠缺”;33.8%的大学生认为是“责任感、信用意识不强”。

四、大学生创业素质素质教育的困境

(一) 创业素质教育理念滞后, 创业教育氛围薄弱

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创业素质教育理念滞后, 对创业素质教育的认知模糊, 对创业素质教育目标、必要性、本质、形式、方法等理解不深。调查显示:56.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大学生创业, 59.5%的大学生“不满意”创新创业教育。

(二) 人才培养计划、创业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不健全

52.2%的大学生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合理”。71.1%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和法规;66.7%的大学生不了解学校的扶持大学生创业措施。评价“当前国内的创业法规与政策环境”时, 3.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 21.1%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好”, 58.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 15.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差”, 1.7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差”。

(三) 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创业教学平台建设滞后

51.9%的大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合理。68.2%的大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脱节”, 55.1%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56.7%的大学生认为是“实践课程数量少, 且结构不合理”, 24.4%的大学生认为是“校内实验室建设滞后, 技术设备落后”, 24.4%的大学生认为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校企合作松散”, 21.6%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 流于形式”, 20.6%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教学方法不科学”, 19.7%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校外导师少”, 58.7%的大学生表示, “本校大学生实习 (见习) 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没有为其提供创新创业训练机会”。

(四) 创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创业教育方法不完善

创业者需要跨学科、跨专业地掌握从创业筹备到企业管理等多门知识, 涉及经济管理、创业政策法规、市场营销、行业知识等各方面。然而, 我国高校尚未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管理理论知识体系。61.7%的大学生认为本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不合理”。同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偏重创业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学术讲座与报告等为主。创业教学形式单一, 内容简易, 方法滞后。

(五) 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亟待改进, 创业竞赛机会偏少

调查显示, 76.1%的大学生没有参与过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评价自己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机会”时, 5.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大”, 17.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大”, 41.6%的大学生表示“一般”, 25.4%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小”, 9.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小”。82.9%的大学生没有参与过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或学科竞赛。在“评价自己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或学科竞赛的机会”时, 6.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大”, 9.8%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大”, 54.9%的大学生表示“一般”, 19.8%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小”, 8.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小”。

五、推动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 培育创业型人才

(一) 政府:多管齐下, 推动创业素质教育新跨越

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问及“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哪些支持”时, 77.6%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资金扶持”, 70.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转让服务”, 54.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导师”, 80.6%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无息或贴息贷款, 投融资、税费、经营场地、生活公寓等政策支持”, 66.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园、科技园等多层次创业实践教学基地”。

2. 加大创业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创业文化。

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台、报社、互联网等全方位渠道强化创业宣传, 形成全社会对创业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共识, 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参与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高校:敢勇当先, 实现创业素质教育新突破

1. 多措并举, 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

问及“高校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哪些支持”时, 59.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宽松教学管理制度”, 70.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课程、创业知识讲座”, 77.1%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导师”, 6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资金扶持”, 6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项目指导与技术支持”, 57.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 53.2%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大学生创业园等多层次创业实践教学基地”。

2. 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健全创业课程与实践。

调查显示, 认为有必要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创业管理》和《创业实践》必修课的大学生分别占54.8%和60.2%。50.6%大学生认为有必要面向所有专业开设“机电工程训练”或其他工业技术类实践课;66.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将创业管理相关知识嵌入专业课程。72%的大学生认为二级教学单位有必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65.8%的大学生赞同学校从各学院 (系) 选拔大学生, 开办“创业精英班”, 学生毕业后获得原专业学位、创业管理双学位;65.7%的大学生赞同“设立创业管理本科专业”, 65.6%的的大学生赞同在本专业下设置“创业管理”专业方向。

3. 完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体制。

高校应对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管理进行系统化、信息化、流程化管理,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激励、评价和约束机制, 强化部门责任制, 加强部门间协调, 不断改进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体制。

(三) 企业:齐心协力, 促进创业素质教育新发展

1. 践行社会责任, 助推大学生创业。

针对“企业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哪些支持”, 78.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资金扶持”, 76.7%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知识培训、项目指导与技术支持”, 74.1%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实践基地”, 6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业导师”, 60.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 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使大学生在干中学。

企业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 与学校互通渠道, 搭建创业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在干中学”。

(四) 大学生:励精图治, 积蓄创业新正能量

1. 不断完善自我, 提升创业素质。

问及“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做好哪些创业准备”时, 78.9%的大学生认为要“广结良缘, 拓宽人脉”, 75.1%的大学生认为要“培养市场洞察力, 善于发现商机”, 70.5%的大学生认为要“博览群书, 增长创业知识”, 67.7%的大学生认为要“多参加创业知识讲座、训练、竞赛”, 65.9%的大学生认为要“主动向创业成功人士学习和请教”, 49.8%的大学生认为要“多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61.4%的大学生认为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或企业实习活动”, 54.9%的大学生认为要“科学职业生涯规划, 增强创业精神”。

2. 找准创业切入点, 抢占市场制高点。

当代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创业扶持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 选择自己钟爱且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进行创业。针对“如果您准备创业, 您最想在哪一行业创业”这一问题, 21.4%的大学生选择“教育”, 17.2%的大学生选“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2%的大学生选“金融业”, 11.1%的大学生选“农、林、牧、渔业”, 9.4%的大学生选“住宿和餐饮业”, 8.8%的大学生选“建筑、房地产业”, 7.9%的大学生选“制造业”, 6.4%的大学生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3%的大学生选“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2%的大学生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的大学生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 瞄准创业良机, 该出手时就出手。

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最佳时期”看法不一, 15.6%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期间”, 23.6%的大学生认为是“毕业后1年之内”, 36.9%的大学生认为是“毕业后2~3年之内”, 19.2%的大学生认为是“毕业后4~6年之内”, 3.7%的大学生认为是“毕业后7~10年之内”, 0.9%的大学生认为是“毕业后10年以上”。

(五) 非盈利创业扶持机构:众志成城, 助力大学生创业新飞跃

建立地方和高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 进一步规范完善指导中心的服务指导职能。建立大学生创业援助网络,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设置和参与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 使创业援助网络贯穿于整个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等创业类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的创业支持作用。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演进, 我国经济环境日益严峻复杂, 市场经济体制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 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勇前行。本课题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研背景和调研意义, 课题组通过实地问卷调查, 分析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优劣势, 以及当代大学生创业素质素质教育的困境, 从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非盈利创业扶持机构等主体入手, 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政府

参考文献

[1]赫里斯.创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杰弗里·蒂蒙斯.创业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篇8

关键词:科学素质 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以上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然而现实状况是,众多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科学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偏低。因此,进一步了解学生科学素质现状,可以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部委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和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的设计为基础,不带任何倾向,对四至六年级7个班326名学生进行前期、后期调查。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情况,提出五个客观性问题,对其中31个题目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内容:以科技排位、科学排位、综合实践活动排位、兴趣爱好、遇到困难时解决的办法,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同学缺乏的品质和能力,判断知识的正误、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意义的判断等方面为调查内容。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科技、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均排位(具体情况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对科学课的平均排位男生是4.67,女生是4.57,可见女生比男生喜欢上科学课;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对科学课的排位男生为4.58,而女生降到6,可见女生对科学课的兴趣降低了。(2)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男生对科技活动更感兴趣,而女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情有独钟。(3)再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平均排位均比后测的科学课平均排位靠前。男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排位比后测科学课提前了19.43%;女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排位比后测科学课排位提前了21.88%。

2、兴趣爱好(仅对科技活动,无爱好两项)的情况调查

据调查前测中男生有89人喜爱科技活动,无爱好的有1人,而女生中仅有31个喜好科技活动,没有无爱好者。后测中男生有98人喜欢科技活动,女生有37人喜好科技活动。结果表明,在对科技活动的喜爱程度上,小学生在性别上是有差异的,男生更喜欢科技活动。通过近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的男生增多了10.11%,喜欢科技活动的女生增多了19.35%。由此可见,女生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要特别注意激发她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遇到因难时解决的办法的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1)孩子遇到困难时找老师帮助的变化率呈降低趋势的是六3班男生为100%,五1班男生为33.33%,五2班男生为62.5%,六3班女生为50%,五1班女生为167%,五2班女生为33.33%。男生、女生均是六3、五1、五2三班学生找老师帮助的人数减少。(2)在找家长帮助解决困难方面 六1、六2、六3、五1、四1、五个班的男生和六1、六2、六3、五1、五2的女生普遍减少,而五2班男生提高了22.22%,五3班男生提高了42.86%,五3班女生提高了41.67%,四1班女生无变化。(3)找同学帮助方面只有六1男生、六3男生、五3男生、六3女生分别降低了12.5%、85.71 % 、16.67% 、266.67 %,其余的均提高了。(4)看参考书解决困难的绝大多数班级同学呈增长趋势,其中五3班学生增长率为100%,五1班女生增长83.33%。(5)与别人共同研究方面,除五1班男生、六1班女生、六2班女生分别降低了25%、22.22%、62.5%外,其余各班同学普遍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有差别。(6)独立钻研方面,五1班男生、六1班女生、五1班女生变化率为0,六2班男生、六3班男生、五2班男生、六3女生分别降低了45.45%、37.5%、16.67%、40%;而其余班级学生虽然有所增长位幅度不大。

由此可见,学生遇到困难时普遍找别人帮助解决,而看参考书、与别人共同研究、独立思考的人数不太多,尤其缺乏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参考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别人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的能力。

4、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情况(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1)六年级全体学生、五年级男生在观察能力方面的增长率为0五年级男生,六年级女生,分析能力为零增长;五年级男生表达能力增长率为0;六年级女生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为零增长。(2)六年级男生在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方面为负向增长;五年级男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呈降低趋势;六年级女生动手能力降低83.33%;五年级女生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分别降低25%和9.09%。(3)四年级全体学生表达能力占绝对优势,增长率为66.67%。

调查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识,五年级男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六年级女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5、同学缺乏的品质和能力变化率统计(表4)

调查结果显示:(1)六年级男生缺乏“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诚实与守信的态度”、“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品质和能力的变化率分别降低了66.67%、88.89%、60.86%、21.43%。“对集体的责任心与荣誉感”为零增长,可见六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集体责任心、荣誉感。(2)五年级男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及“诚实守信的态度”缺乏为零增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态度。他们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较高。(3)四年级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和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4)六年级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5)五年级女生缺乏前三项品质和能力。(6)对四年级女生来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其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6、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学生判断科学知识的正确率为63.19%;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年后正确率提高到83.48%;对科学方法的选择,前测中正确率为52.73%,后测中正确率为92.63%;对科学意义的理解,前测中理解正确的仅有7人,仅占总人数的2.1%;后测中有232人理解正确,正确率为71.17%。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的科学知识增多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意义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三、结论: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7个班学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后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我认为:

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科技活动、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三科的平均排位上和业余爱好两个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男生对科技活动更感兴趣。男生喜欢科技活动,但通过开展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男生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2、从学生对待遇到困难时采用的解决办法来看,学生独立钻研、与别人共同研究、看参考书的人数较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略胜一筹,而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劣势。

4、学生缺乏的品质和能力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建议: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不容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学生从小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科学精神、合作意识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1)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意志品质;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教师要以身作则,一些公益性活动应带头做好,用表率作用影响、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3)经常以小组、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竞赛、评比使学生从评比、评价中产生对集体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2、呼吁家长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和《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就成功者童年时应具有怎样的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就表明:81%的成功青年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

建议家长:(1)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2)教育学生一些科学方法,指导孩子阅读科普读物,留心观察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3)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觉性。

3、为青少年培养科学素质创造条件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高考作文下一篇:在柳州高中开学典礼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