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策略分析

2024-09-24

构建策略分析(精选12篇)

构建策略分析 篇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式, 其主要目的均是提升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科学分析, 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学习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纲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和之前的教学内容相比较, 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课时却减少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使用时间策略, 因为依靠课堂时间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认真备课。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 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掌握好教学节奏, 帮助学生找到重点内容, 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

例如, 在学习有关“天气变化”的内容时, 其中包括天气的类型和天气带来的影响等。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 可能会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对天气进行充分了解, 而忽略了环保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想获得高效课堂, 就应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内容包括: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作用;2.教会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相关载体了解天气;3.站在环保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环境保护。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将教学目标确定下来, 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相关载体, 观看天气预报和天气的影响等。此外, 要重点讲解环保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气污染的纪录片, 在提升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使其充分了解大气污染等相关知识, 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经过相关研究发现, 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下时, 其记忆以及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并没有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索, 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 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对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 在讲解关于“国土疆域”的内容时,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复杂, 如果教师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学生很难掌握要点,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对知识进行探讨,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去。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表格, 填写完毕后,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然后, 教师提出问题, 如我国地理位置具有哪些优越性?让学生从不同精度和维度分析中国, 这时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最终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为“导学———自学———合作———展示讨论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而教师则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 这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 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方式, 主要方式有通过课前复习对新课进行导入、采用直观挂图的方式导入新课, 此外还可以将生活实际导入课堂。例如, 对“极地地区”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雪龙号驶向南极”的视频, 通过视频的播放,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然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明确此后的教学任务。接着, 教师为学生出示极地地区投影图, 引导学生对地图材料进行对照和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导入新课,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生对新课内容充满好奇, 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练习巩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组织课堂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 以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同时, 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环节。为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自测题, 在课堂上进行检测, 检测完毕后及时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面批、互批的方式进行评价, 并让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

五、结语

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 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初中地理学习。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结并阐述了几点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其内容分别为:明确学习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练习巩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谭元滟.刍议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 2015 (06) :68.

[2]王英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8) :91.

[3]陆冬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有益探索分析[J].才智, 2015 (30) :178.

构建策略分析 篇2

【摘 要】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且完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这便是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既不能完全将课堂放手于学生也不能过度压制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在课堂上架起一座桥梁,将师生互动发挥到淋漓尽致。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完成老师教学目标之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相对融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互动;创造力

对于相对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是这样的,重视老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考试的成绩,相对忽视学生活跃性、创造力和自主学习方面。在课堂相对严肃压抑的氛围下,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老师的灌输下,学习了课本的知识,学生是否有自己真实感悟,我们无从得知。初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培养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力的时候,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的确学到课本的知识,表面上看效率高,但其实因小失大。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中国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的现状也与此相关联吧。因此,构建高效课堂迫在眉睫,以下是本篇文章的几点分析。

一、提高教师教学技巧,融洽师生关系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怎么将老师和学生保持一个节奏呢?提高老师语言技巧、风趣程度,老师可以放下身段,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而不只是我教你学。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变现力、善于观察的眼睛,会让学生更愿意听老师的课。迷人而有魅力的老师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时,学生天真无邪的笑容和一些看似不靠谱的想法却可以激起老师的灵感。如此融洽的课堂,而不是强迫灌输知识,学生学习到的就不只是文化知识,同时还有做人的道理还有温文尔雅性格的塑造,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将是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整节课的课堂效率,在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并不是觉得学习室一种痛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从而提高自信和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兴趣可以让枯燥的语文课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兴趣可以让学习保持更加持久的动力,最终发展成特长。学生的求知欲与老师知识擦出绚烂的火花,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之海里徜徉。学生的思想被解开禁锢,便会萌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在解答中,既教会学生知识,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西方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人们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表现欲会大大增加,思维会更加活跃。老师从课堂的独裁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三、小组互动,形成自学模式

(1)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制的。有人说:你的思想,我的思想交汇在一起,便形成许许多多的思想,你的灵感,我的灵感,就汇集成许许多多的灵感。打造小组模式,让整个班级融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互相监督、互相比较中提高自己,形成竞争习惯,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同时,各个小组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请教、相互学习,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班级体,有利于提高班级荣誉感、形成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2)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大家都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可以针对性讲解,是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影响更加深刻。学生在相互争辩中,练习了口才也激发了自己的表现欲,此时感觉上课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因为学生的思维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老师想的更加全面,也可以弥补老师的漏洞,让老师明白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个地方,可以教学相长,教室、讲台成为学生展现风采的舞台。此时此刻。学生的各种潜能可能被淋漓尽致的挖掘出来,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学生的资质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慢。如果只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可能会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可以形成多对一互帮模式,既可以省去学生请家教的金钱时间,又可以培养同学感情,增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有些差生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提高自信,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在相互帮助下,提高竞争意识。而且小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会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学习状况重新分配,在小组中会形成一种模式。学前模式、预习模式、课堂模式、课后模式,在此模式下真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戏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创造力的激发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命脉,如果没有了创造力整个民族将是灰暗无光的。因此初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摆在很重要的位置,是任何人都不容忽视的。因为我国长久自古以来的硬试教育,整个教育模式缺乏创造力,不仅是教育机构还有老师学生,提高整个学生的创造力是紧要任务。

(1)课堂作业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课本问题方式,将更多的答案设置变得更灵活化,不只是一个标准答案,将每个题设置成不同方式的答案形式,不只是答案对了就可以,必须想出多种解题方案。将更多地课本作业改成实践作业,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中激发灵感,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途径。真正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家长的,学习不只是应付而是人生的乐趣。

(2)考试的改革,将平时的基本考试尽量简化,使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研究新的知识,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成为多类型人才。可以设置多类型的智力考试,并计入学分,设置奖项,让这种智力考试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让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爆棚。

总之,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留白”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余绪富.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成功(教育),2012(06)

[2]刘鲁波,李喜凤,孟凡伟.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构建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供电企业;文化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13-01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社会,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求硬件改进,也要求软件的不断提升,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供电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既有文化业的共性,又具有供电行业自身的特点,加快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电网特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作用

1、导向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像一面旗帜一样,使企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其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参与文化的建设中,增加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在建设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奉献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

2、表率作用

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群体价值观给员工带来归宿感和荣誉感,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饱满,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企业应该对那些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在企业中树立一定的典型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能使企业有良好的风气,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对广大员工形成长久的激励和鼓动作用。

3、规范作用

文化作为根植于头脑的内在力量,像一个无形的手一样对员工的行为起到一种规范作用,这种道德的力量一旦浸入员工的内心,就会不自觉的贯穿自己的行为中,对其他人也会形成一种感染作用,以自己的行为树立企业的光辉形象,形成企业的一种品牌,高知名度的品牌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问题

1、文化建设脱离市场

电力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长期以来,需求远大于供给,再加上具有的行政和自然垄断地位,被人们群众称为“电老虎”。供电也不用关心市场,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使其远离市场的竞争,不担心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市场经济脱轨。员工们普遍没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企业文化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2、文化建设观念薄弱

许多供电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文化作为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电力业的领导者只重视制度建设,认为加强制度,加强管理,就可以把企业搞好。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有的认为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多搞一些文体活动就是文化建设,把文化理解为表面的东西。

3、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许多供电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框架,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步骤,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往往得不到具体有效的实施,变成了一纸空文,员工只知道一些简单的口号,对口号的内涵没有透彻的了解,不可能把要求落到实际的工作中。在供电企业容易见到各种各样的口号和标语,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雷声大,雨点小”,上下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的优秀理念“高高在上”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三、对策

1、以人文本为中心

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是一切行为的主体。首先,要建立一套本企业发展的完整的信念,树立人才兴企,人才的选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不以人划界限,不论资排辈,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建立选人用人的宽松氛围和激励制度,确保人才发展的土壤和条件。[2]其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对员工党组织要做到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尽力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对一些因病、工伤等原因的特殊困难员工要給于提别的慰问和关照,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同时起到凝聚人心,形成团结互助,互相关爱的企业文化。要加强员工之间的学习、交流、沟通,鼓励职工在业余时间充电,提高个人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实现人生价值,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也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内部动力。

2、以与时俱进为特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行业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融入市场经济,构建具有建设性的企业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学习国际上先进企业的文化管理经验,采用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创新,包括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策略。通过各方面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机制,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保持企业文化的竞争力。

3、以社会责任为目标

电力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把社会责任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

首先,树立责任主体意识,企业管理者要把对企业职工和消费者的责任统一起来,依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企业利润的增长,不断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各项利益,确立“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业务,不断开拓电力市场,开发业务新功能,进行技术革新,提供高质量的电力服务。其次,管理者和员工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开展节约降耗,节能减排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再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要关心和支持各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成为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活动家”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感召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在长期的电力经营、生产、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的群体意识,在这个群体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观念、思维形态、价值体系等各种形式的综合。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软实力的标志。供电行业由于处于国家的垄断地位,各种利益交织繁杂,不同矛盾重叠,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供电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成果,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立足于长远的未来,从当前入手,持之以恒的长期投入、长期积累,加强领导,上下沟通及时,注重细节,全面构建,为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力。

参考文献:

[1]侯春郁.浅谈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中国电子商务.2012(6).

[2]宋军.试论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构建[C].新西部.2011(3).

高校演播室构建策略分析 篇4

演播室是利用光和声进行空间艺术创作的场所, 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基地, 也是新闻宣传部门的必备场地, 高校演播室则是传媒相关专业进行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场所。演播室是除录制声音外, 还要摄录图像。因此, 它必须具有足够的声、光设备和便于创作的条件。演播室系统包括: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光系统、通话系统和空调、消防、地线、供电系统等等。由于演播室的结构相对复杂, 耗资较大, 因此高校在建造演播室的时候要详细论证, 合理构建。

二、高校演播室应具备的功能

(一) 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是高校演播室的基本功能, 也是核心功能。在高校中, 演播室是传媒相关专业以及教育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场地, 在演播室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和操作专业设备, 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演播室中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课的视频甚至是虚拟的素材背景进行任意的切换,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同时使用虚拟素材的做法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在演播室教学过程中, 不仅可以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而且会带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交流的多元化, 学生认知方式的多元化, 从而使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来完成教和学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开发功能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 “教育信息化,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信息化素质;有利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东西部教育的合作, 从而构筑起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并逐步建立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新体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资源信息化[2]。因此, 充分利用演播室系统, 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也应该是演播室重要功能和职责。演播室中具有配备合理的音频处理系统、专业的灯光设备、完整的视频切换系统、专业级甚至广播级的摄像机, 合理利用这些硬件资源无论是电视教材制作还是精品课程的录制, 它都会使我们的成品更加专业, 保证和提高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以及电视教材的质量和效果。演播室拍摄完成的素材可以在演播室内进行线性编辑, 也可以到非编系统中进行后期的非线性编辑, 从而完成字幕、动画、特效等处理从而使成品具有更好的可视性。“同时利用演播室系统将大学的一些演示型、验证性实验内容开发成实验电视教材, 并将此类电视教材上传至学院教学资源服务器平台, 通过网络进行教学,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3]

(三) 服务功能

高校演播室不应该是封闭的, 而应该是开放的, 不应该是个别学院所独有的, 而应该是全校共享的。甚至应该作为一种资源服务社会。高校应该让演播室扮演起服务全校的角色, 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比如通过演播室制作校园新闻,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长通过演播室进行重要讲话同时在校园网直播;在演播室举行学术报告, “通过有目的的学术报告, 营造大学文化氛围, 形成学生辩证、客观、分析的思维方式。”[4]我们可以利用演播室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开设“学苑讲堂”, 定期邀请学科内或者学院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演播室进行系列讲座, 通过这些讲座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也为学术和观点的发展和争鸣提供平台。演播室内的这些报告和讲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园内进行直播, 也可以把素材整理编辑后作为学习资源供给更多的人;学生可以利用演播室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学到课堂所学不到的东西;同时, 演播室还应为社会所用, 如积极配合党政机关进行法制宣传工作, 对周边社区进行社会服务, 如定期播放电影、组织社区卡拉ok大赛等来实现高校演播室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演播室构建策略

(一) 准确定位

高校演播室在构建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造适合自己的演播室, 切不可盲目攀比、追赶潮流, 那样只能造成资源浪费、设备闲置。根据自己的空间情况以及具体用途确定演播室的大小。电视演播室根据用途不同一般从面积上分为大型 (400平方米以上) ;中型 (150平方米左右) 和小型 (50平方米以下) 。大型演播室, 多用于场面较大的歌舞、戏曲、综艺活动等节目, 也可拍电视剧, 在一个大型演播室内可以分割成若干个小景区。中型演播室, 以小型戏曲、歌舞、智力竟赛或者座谈会等为宜。制作形象化教学节目或编排一些带情节的教育片时最适用。小型演播室, 以新闻、节目预告、板式教学等动作不大的节目为主, 更多的是用于插播、配解说和拍摄小型实物为主。高校演播室一般以中小型演播室为主。在确定演播室的大小的同时还应确定是实景演播室还是虚拟的, 是高清的还是标清的等。这些定位的确定都应以自己的实际需求为准。

(二) 量体裁衣

演播室定位确定以后就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购置设备和实际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充分考虑场地自身的实际, 充分考虑系统的使用方式及使用功能, 既有自己的功能特色, 又要符合科学和先进的系统设计思想。如在灯光系统的建设上要根据自己的空间特点, 选择合适数量和种类的灯光设备, 出于对教学需要的考虑应避免的灯光型号的单一性, 但是一定要考虑的灯光色温的稳定性和单一性。如果演播室还承担一些文艺类的演出或者节目录制, 还应考虑加入一些电脑灯、追光等;在视频系统中根据实际需要和资金情况选购摄像机以及切换系统, 多元化的同时注重各个设备之间的兼容行;在声学系统设计上要根据空间环境做好隔音, 确定好控制室与演播室的位置关系, 根据空间特点对控制室与演播室之间的观察窗进行隔声处理;视频和音频系统的走线要根据空间特点和房间结构本着干扰最小、距离最短的原则进行设计;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合适的供电系统, 根据空间结构设置有效的防火通道等。

(三) 物尽其用

高校演播室系统建造时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采购设备, 让每件设备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切不可为了形象和面子而建造“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目前, 高校在建造演播室的时候相当一部分院校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 总想在设备上超过别人, 总认为设备多了、好了, 自己的演播室才拿得出手, 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甚至是愚昧的想法, 再先进的设备, 如果不能融入到演播室系统中进行运用, 发挥应有的功能, 它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一文不值。设备的选购要本着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 保证演播室的设备没有闲置。一部低价的汽车用好了照样能起到代步的作用, 再豪华的汽车, 没有人驾驶, 它也只能是一种摆设。演播室内的设备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同时还要做到操作方便, 维护简单, 管理简便。

(四) 借力打力

许多高校在建造演播室的时候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针对问题我们可以探寻一些解决途径, 比如与当地电视台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电视台可以为高校演播室提供一些设备, 而高校可以为电视台制作电视节目, 成品节目有偿提供给电视台播出, 同时为电视台提供人才储备;与当地设备供应商合作, 由设备供应商低价提供设备, 建造完成的演播室可以提供给这些供应商作为“样板工程”, 这些供应商可以用该工程进行宣传, 甚至可以让其他的甲方到演播室进行参观;与一些传媒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提供设备和空间, 企业提供少量的设备租金, 同时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这样企业可以解决人力和设备问题, 学校可以解决部分建设和维护资金问题, 学生可以得到实践和学习的机会甚至可以拿到一定的报酬。这就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五) 着眼未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演播室的相关设备和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谁都不想让自己刚刚采购的设备在几年之后就成为古董, 因此, 我们在构建演播室的过程中尽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升级能力, 优先选用具有良好升级能力和扩展性的设备。在以后对该演播室行升级和扩展时, 必须能保护现有投资。比如在不淘汰现有设备的同时如何参与到“三网融合”、如何接入到将来的“物联网”、如何能让我们的视频资源能够送的云计算的“云端”, 都是我们在建造演播室的时候需要认真思考和谨慎面对的问题。因此, 演播室应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多种接口设置和多媒体实际应用。在建造演播室的时候我们考虑的越多、越全面, 我们所建造的演播室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具备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 防患未然

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是构建演播室系统的重要原则, 演播室系统必须能满足长时间连续运行的要求, 在特殊使用的情况下, 还必须要保证视频文件信息保存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安全。同时, 灯光、空调等设备用电量较高, 应充分注意用电安全, 要配备专业配电箱, 同时最大电流要留有空余, 无论如何不能超负荷运行, 避免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建造演播室的材料要经过阻燃处理, 充分考虑灯光在使用过程中发热所带来的潜在危险, 幕布等易燃物品要远离灯光, 同时演播室的防火通道要有醒目的标识并保证畅通。由于演播室设备集中而且相对比较贵重, 因此, 在演播室构建过程中最好配备监控系统, 以做好防盗工作。演播室一旦发生事故就是比较重大的事故, 因此,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性, 让演播室安全有效地运转。

四、结语

高校演播室的建设涉及到大量教育资金的使用问题, 涉及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资金的功效问题, 更应关心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 因此, 我们对高校演播室的建设要谨慎进行, 只有每个参与高校演播室建设的人都尽心尽力了, 我们才能建造一个高效、优质的演播室。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 高校演播室一定会在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平燕燕.关于演播室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视工程, 2010 (3) :48-49.

[2][3]杨方琦, 曹熙斌.高校演播室教学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2010 (10) :3, 5.

构建策略分析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企业需求为主体的“用工荒”和以农民工及大学生等群体为主体的“就业难”相互矛盾的两个问题凸显。“用工荒”反映了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种人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就业难”反映了各类教育机构未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支撑力量,“就业难”和“用工荒”等看似尴尬的问题也是对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其作用的现实考量。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属公共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性,主要体现在针对岗位或职业的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二是实训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技能培养过程的实训性,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三是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1];四是终生性,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每个人在一生中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和应对新技能及新发展。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肩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供给的有效性是扩大人才输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问题

自以来,我国的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及大学生就业难却愈演愈烈。人力资本市场既供给过剩,又供给不足。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反映出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短缺,同时缺乏技能或不具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却呈现过剩状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底,我国农民工达1.32亿人,达到2.3亿人,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而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人社部调查显示,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对初、中、高级工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42、1.44、1.6,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更高,分别为2.36、2.36、2.2,技能的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2]。因此,我国人力资源供给过剩的实质是劳动者素质“低”,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实质是职业技能教育“弱”。

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式,我国职业教育呈现既供给不足又需求不足的窘境。供给不足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从质量和数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典型表现是“用工荒”现象;需求不足是指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需求方面,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的“招生难”现象。目前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大力扶持,但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环境、资金不足、针对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或流于形式、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等发展障碍仍不容忽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技工学校数量由的4395所下降到20的3077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611所,比减少4324所,减少比例为27%[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虽然近年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使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得以维持,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仍需引起重视。

(一)学历职业教育供给困境

随着教育供给的不断改善,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却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首先,学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了“落榜生”、“劣等生”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普遍遭受鄙视成为“次等教育”,这也是学历职业教育生源素质较差、生源萎缩的重要原因。其次,受资金、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等导致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降低。最后,为了短期利益,部分企业在招工过程中不能有效推行持证上岗等规章制度,并且秉承“只用工不培训”的思想,这助推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二)非学历职业教育供给困境

非学历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乡新生劳动力等群体的初级技能培训。非学历职业教育是人力资产增值、企业增强竞争力及组织效益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如美国政府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每年达600亿美元;法国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5%;新加坡在培训方面的政府投资达3000万新元。

我国政府和企业虽然也意识到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政府和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还有待提高。首先,职业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对企业高新或先进技术的针对性;其次,职业教育机构限于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无法进行基于企业先进技术的有效培训;再者,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视或制度约束,大量在职员工对于技术水平提升和职业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职业教育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门通过“阳光工程”、“劳动力就业培训”等补贴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形成。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的供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民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并没有明显释放或爆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跨越传统教育的范畴,建立在深刻认识职业教育问题并对职业教育本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一)职业教育供给与供求基本原则的偏离

教育供给和需求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存在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职业教育供给涉及数量、质量、结构、公平和效率等五个方面,即职业教育有效供给应当数量均衡、质量满意、结构合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4]。第一,数量均衡。教育供给以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为基础,需求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次和指向,国家和个人的投资需求最终会以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的方式体现,在满足职业教育供需均衡的前提下侧重于职业教育输出和社会需求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第二,质量满意。职业教育在数量供需均衡的前提下要充分提升教育质量,从而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如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的社会适应性、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第三,结构合理。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必须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对应。第四,公平优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的60%~70%来自农村,中职生家庭属于中等以下收入阶层[5],为社会基层劳动者提供基础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不仅事关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公平正义的维护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五,兼顾效率。教育供给的有效性不仅是教育供给机会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教育需求的充分激活,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我国职业教育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没有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时调整或转变供给的基本要素,职业教育的供给、教育的产品输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还未能建立起需求驱动的职教供给体系,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数量、结构和类型等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公正及质量等相互平衡方面还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供给偏离市场需求,供给过程满足不了市场对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市场对职教供给低效的这种结果反作用于职教的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公众、企业和社会对职教供给的消极应对。

(二)职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发展氛围

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公众对其认识极不相称。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二流教育”,相对于同层次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招生层次中居于最低端。同时,地方政府和学校未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方面,普教招生高烧不退而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就业形势非常看好而门可罗雀,两者形成强烈反差。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

(三)市场需求的导向功能不强

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直接驱动力,也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具体体现。“用工荒”的实际原因是教育和市场的脱节,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技能人才在择业时具有明显的职业选择优势,进入社会后在岗位上技能的价值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而发展的前提就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市场引导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让市场成为职业教育产品输出,服务供给的指挥棒。职业供给的前提是市场需求,除了职业教育机构本身要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以外,企业和市场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方也应主动与教育机构合作,为职业教育供给提供明确的导向。

(四)职业教育供给低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需要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也需要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更需要民众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转变。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是社会中相关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职业教育供给缺乏有效性的结果。

影响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职业教育的定位,也就是教育供给能否按照市场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师资和管理,即教育能否按照市场需求保质保量完成人才培养,一般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教育过程管理等因素;三是职业教育供给对企业作用的发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者和最大受益者,其参与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作用发挥和继续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参与包括资金支持、培养过程参与、人才使用和跟踪培养等,学校主动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是保障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职业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这些学生进入岗位并没有体现出职教毕业生相对于普教毕业生的技能优势和价值。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缺乏针对性措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规范学生管理方面缺少职教特色,使得社会、家长对职业学校成人、成才的管理缺乏信心。再加上目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良好环境尚未真正形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上升渠道不畅通。企业在招聘、用工管理等方面对技能人才重视不够,缺乏对技能人才重视的具体措施和氛围。全方位、立体化、多部门共同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产品供给体系尚未确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供给缺乏有效性。

三、多元合作职教供给模式的构建

世界职业教育的两大思潮是学校本位职业教育思潮和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认为,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在职培训和企业本位教育上,以避免职业教育的资源浪费。多元化职业教育思潮的理论自二战以来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和发展,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基于我国实际,为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应该以学校职业教育供给为基础,发展多元职业教育供给模式。

(一)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人才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机构或个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应当从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打造一个引导、供给、监督、使用的共同体。关键是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司其职,同时在供给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协调,在现有职教资源基础上充分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图1 提升供给有效性的保障体系

1.各主体的合作互动

首先,各主体的职责。个人作为职业教育供给的“第一站”,其职责主要在于购买服务、请求或主张权利等。社会作为包含多种个体的共同体,不仅要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也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主体进行监督。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其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企业基于自身需求配合其他部门提供职业教育供给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保障部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督管理等是其基本职能,政府应承担起制度建设、财政补贴、服务购买与供给等管理职责。

其次,主导和部门间的监督。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提升不仅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职业教育供给在不同角度具有不同的属性,在供给的需求方面,企业具有主导作用;供给主体基于公平正义应以政府为主;服务购买和权利实现以个人为主;发展氛围则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各方积极参与。同样,个人在教育需求方面具有向供给主体请求和监督的权利;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职业教育供给的直接监督,其也有权利和义务对职业教育供给过程进行监督;社会除了提供职业教育,还可以通过政府及其合作对职业教育供给进行监督。

2.各主体行为取向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行为主体的行为价值取向对于事业的发展具有内在驱动力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中,职业教育不仅在内在素质方面对个人是一种提升,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渠道。其次,社会作为利益共同体,在全社会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再者,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呵护既有利于政府合法性的体现,也有利于公民发展需求的实现。

(二)政策及管理建议

第一,以学校职业教育为基础,创建多元合作职业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基本素质教育,同时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以职业学校为主体进行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积极创新合作方式和内容,突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用学生乐学、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增强教育过程的实效性。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权益,同时要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增强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二,增强企业的本位意识,实现职教供给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制度化的方式使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受益者承担教育过程中可以承担的部分。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的技术教育支出80%以上是由企业承担。发挥企业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性、培养效率、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职工培训的投入,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

第三,强化社会本位职业教育意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对象、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如针对适龄人口的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性职业教育,针对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短期技能培训等。倡导并发展“终身教育”,使教育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也能促进员工和企业、社会的同步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供给多元合作模式构建的基础是通过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以及供给对象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职前教育为终身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过程等方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多元主动参与的多元化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运行机制确保供给的有效性;激发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提高有限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实效性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18-19.

[2]刘万霞.“技工荒”视野的职业教育需求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0(10):58-61.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J].教育研究,(3):3-25.

[4]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基于制度分析的角度[D].重庆:西南大学,:68.

[5]张秀兰,胡晓江,屈智勇.关于教育决策机制与决策模式的思考——基于三十年教育发展与政策的回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38-158,160.

[6]郝克明,杨银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J].教育研究,2010(3):3-14.

[7]肖化移,李铁林.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5S):62-64.

Construction of Multifaceted Cooper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 Supply Effectiveness

HE Shu-xia

(College of Commer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hortening of updating cycl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of difficulty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contents,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is urgent. However, influencing by the factors that the supply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ack of conducive atmosphere, and the guidance function of market demand isn’t fully exerted, the supply of vocational confronts with predicaments, and the supply is also inefficient. Therefore, the high effici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participated by society, vocational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China.

计算机数据安全策略分析和构建 篇6

关键词:计算机 数据安全 策略 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办公都少不了计算机的辅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响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病毒越来越多,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电脑将会产生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和构建是现阶段计算机设计人员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及构建的意义着手,对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及构建的策略做了简单介绍。

1 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与构建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多,计算机受到非法攻击和入侵的情况也逐渐增加。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导致企业甚至政府机关很多重要的情报资料和发展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更有甚者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安全策略分析和构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为我国社会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数据安全分析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加工和存储等,其中任何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因素,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计算机数据信息泄露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技术密码、个人隐私以及重要文件等泄露和更改,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必将侵害用户的切身利益。

2 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

目前,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传递数据的路径。众所周知,计算机数据和信息处理以电缆、电话线以及光波等为依据,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截取,导致计算机数据安全事故。第二,辐射信号。计算机运行和数据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计算机内部信号会随着系统运行向外辐射运行信号,不法分子可以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截取信息从而满足自身的目的。第三,不法分子还可以通过自身扎实的网络技术和良好的网络环境盗取用户的信息;第四,计算机数据分析和系统维护过程中也会产生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

3 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和构建的策略

3.1 防止他人非法使用个人计算机 计算机数据安全性的提高要求计算机用户高度重视计算机数据安全性处理的重要性。用户可以利用CMOS口令的功能对计算机进行管理,使每台计算机通过指令后才能开启。用户在进入计算机系统后,还可以对屏幕保护程序进行加密,防止他人非法使用个人计算机,进而提高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

3.2 保护数据安全的措施 第一,数据加密。用户必须对计算机内部各种关键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减少不法分子的入侵。第二,数据集中存储。计算机用户应该减少数据分散存储,尽量将重要信息存储在统一系统内。各部门可以采用办公系统子网统一处理管理软件,将所有的办公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上,访问人员经过许可后才能进入主页。第三,双硬盘。为了提高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用户应该同时使用两个硬盘,减少单个硬盘安全性偏低导致的数据泄露问题。第四,定期进行病毒检查。用户应该在预定的时间内对计算机系统继续零病毒处理,减少必须要的损失。第五,数据备份。用户还应该将所有重要的信息进行备份处理,减少因数据消失引发的损失。

3.3 采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及技术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法分子的入侵,为计算机数据安全提供技术保障。防火墙是计算机数据安全性防范措施的总称,结构较简单的防火墙防范措施仅凭借路由器既可以实现防范目的,结构较复杂的要综合使用子网和主机网关等才能达到防范的目的。防火墙防范措施可以将不安全的服务和非法用户隔离在系统之外;利用防火墙后,没有经过授权的用户不能访问已经被保护的网络;防火墙还能控制某些关键站点的访问;防火墙在保护部分主机安全性的同时,还能保护其他网站不受外界的干扰,是现代计算机数据安全防范措施的首选。防火墙最基本的构件有屏蔽路由器、双穴主机网关、被屏蔽主机网关以及被屏蔽子网,在选择各构件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检查构件的出厂证明和质量合格证书,严格采用统一标准的构件,减少因构件安全性偏低引发的实际问题。

3.4 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还必须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如果计算机操作人员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较高的数据安全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便可以轻易地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同时减少不法分子入侵的机会。因此,在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准入门槛的前提下,还应该要求计算机操作人员具有基本的文件操作、磁盘操作以及软件安装的能力,在了解各软件使用程度的前提下,还应该善于分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故障,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数据的安全。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和构建是提高计算机用户私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该在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分析意义的前提下,对计算机数据安全进行准确分析,从防止他人非法使用个人计算机、保护数据安全的措施以及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关于计算机的数据安全策略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3(05).

[2]夏璐蓉.关于计算机数据安全的一些策略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3).

[3]王宁.基于云存储的数据安全策略分析与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05).

初中语文兴趣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氛围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语文兴趣课堂的追求所在。由于初中生的意志品格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 其兴趣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因此, 要构建初中语文兴趣课堂, 我们必须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取向和教学需要出发, 适时创设新颖而生动的教学情境。把课本的文字描述渲染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片段, 以情境带来的新、奇、趣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 我以网络下载的相关视频资料导入教学, 直观、动感、富有渲染情节的场面, 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了一个让久远、陌生的历史“重现”的整体情境, 增强了学习内容的新鲜感, 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无不为之所感, 情绪高涨, 高效课堂便在“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中油然生成。

二调动情感因素, 增强课堂韵味

课堂教学是培育情感的艺术活动,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兴趣课堂的前提和催化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注重调动情感因素,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 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开掘出学生情感的源泉, 用课堂充盈着的情致和韵味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并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1) 以歌激情。用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歌曲调节课堂节奏。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选唱刘欢的《好汉歌》, 用嘹亮的歌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以表演激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故事性强的课文 (如《范进中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改编为小剧目, 让学生自导自演。 (3) 竞赛激情。在课堂上开展语文知识竞赛, 通过学生之间你追我赶、拼搏向上的竞争,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意识, 增强课堂韵味与活力。

三引导合作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的行为诠释。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让学生树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观, 引导学生就具体语文学习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 用探究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 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同时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疏通和指点, 在确保学生思维路径通达的基础上, 促使学生把新知识的获取、新方法的掌握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时, 我们结合目前全社会都非常重视的环境保护问题, 设计了“植树造林与我们生存环境的关系”的探究活动, 指导学生们以个体独立思考为基础, 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归纳、分析资料, 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和研讨过程中, 学生们踊跃表达观点, 各小组纷纷争取发表意见、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 拓宽思维, 既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了有广泛共识的结论, 又使学生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四实施激励评价, 培养学生自信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说:“激励和鼓舞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之一, 这会让学生在自信的暗示下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都有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全面掌握和分析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状态、特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以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 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获得成功的感受, 并由此激发自信、扬帆起航。

兴趣课堂是培育智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平台。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南, 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篇8

教学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绝对的知识传递, 在知识传递中, 老师可以教导学生, 学生也可以启发老师, 可以说教人者和受教者都可以作为彼此的老师。在现代的课堂中, 大多数都是老师讲, 学生听,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太低,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是目前教学界一直有待解决的问题。

1.人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社会飞速的发展, 效率成为现代企业的代名词, 许多企业公司都开始注重效率, 不问过程, 只讲究工作时间和工作结果。学生的学习也逐渐开始流行“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 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效率问题, 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教学”在很早就已经出现, 它可以追溯到1632年, 当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就已经产生了有效教学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效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改变以往的模式, 找到能提升教学效率的办法。发展的现在, 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教学模式, 比如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这些方式虽说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是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 在新的教学大纲指导下, 我们要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整体提升我国的知识文化水平。

2.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1)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拥有好的课堂叫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也可以提升教学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根据所教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 争取在每一堂教学课中, 学生都能够弄懂老师所教的内容。

(1)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受教者, 老师在教学中应抓住重点, 以学生为中心, 不能把知识看成第一位, 更不能认为把知识教完以后就认为教学任务完成。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是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老师应多注意学生自身的因素, 根据学生的能力, 调整教学计划,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适当的对学生心理进行一定的辅导, 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总之, 好的教师都是以学生为本, 处处为学生考虑, 希望学生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不能缺少教学目标, 有目标才有教学的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提供便捷通道, 能让老师在教学中不会偏离教学内容太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 学生接受能力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围绕着目标, 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3)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设计符合当前课标的教学方法。在老课标中, 很多知识都是听老师讲, 学生进行想象,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教学。新课标注重实践和理论, 教师在新课标教学中, 应结合所学的内容,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进行情景模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处理好“引导”与“自主”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正确处理好“引导”与“自主”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于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 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践学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加以引导,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还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中, 正确处理好“引导”与“自主”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是一个内化过程, 是对文化的继承, 所以, 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己独立学习是不可能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就要处理好“引导”与“自主”的关系, 在课程学习上, 教师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 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犯的错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效率有时会比较高,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较好的引导,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生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相互协作, 才会取得完美的效果。

3.结语

教学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的同时, 也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褚旭.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陈玲.试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 (校长教育研究) , 2007, 11:89-90.

构建策略分析 篇9

一、制作简洁精炼的教学视频, 明确教学内容

视频教学是翻转课堂的核心, 因此教师在构建翻转课堂时一定要注重视频的制作, 一般情况下翻转课堂中的导学视频的时长为5~8分钟, 因为时间紧凑, 所以内容都是应该是拣课本当中的重、难点知识讲解, 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方便, 同时适宜的时间也能让学生学起来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 在学习“电子支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电子商务的支付方式和银行业务卡与网上银行业务的区别是这一章节当中的重、难点知识, 那么教师在授课前就要首先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将重、难点知识进行解析, 然后制作一个精炼简洁的导学视频, 这样学生在观看了这个视频以后, 就能对电子商务的支付方式和银行业务卡与网上银行业务的区别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成果更为显著。同时, 这种视频教学的方式是学生非常喜爱的,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投入对视频内容的分析、研究中,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学生适应学习流程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不再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自主去探究,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 使得学生尽快融入翻转课堂的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 自行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网络营销”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导学视频前先对学生进行提点,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高效吸收视频中的知识, 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记录, 然后与同学一起探讨, 或是询问教师。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完视频以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让学生将自己困惑的知识点说出来, 然后教师给出详细的回答, 让学生对知识点了解得更为透彻清晰。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翻转课堂教学中。

三、设置合理的检验和考核制度, 有效展示反馈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后, 教师还需要对教学的成果进行有效的检验, 看看是否发挥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 也能让教师在反馈的结果中明白自身教学的不足, 有效促使教师教学质量的完善。

例如, 在学习“电子商务中隐私的保护”这一小节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下课前留出几分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比如询问学生“在电子商务当中人们具有哪些隐私权?”“侵犯别人隐私权的处罚是什么?”通过有效提问, 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多和学生交流互动,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让教师在下次教学中能够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满足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有效丰富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构建翻转课堂主要是采用视频教学, 因此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这样才能让中职电子商务教学变得更高效。为此, 学校要多给教师提供机会, 让教师教学方法有效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促使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 丰富自己的学识, 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 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除了要掌握视频制作技能外, 也应该有效掌握录像、视频下载、PPT制作等技能,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课堂, 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发展。

总之, 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构建翻转课堂不仅是有效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也是让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表现, 更是为了让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

[2]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 .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分析 篇10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职工及其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主要包括所有者与全体职工(包括经营管理者人员)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会与职工的关系。劳动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内容、客体。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和用人单位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劳动者承担的主要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政治、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家和企业的机密。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职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干部;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方案;依法奖惩职工。其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职工的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职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加强对职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人格和人身不能作为劳动关系的客体。

劳动关系就其性质而言,具有劳动主体双方合作协调和矛盾争议甚至对抗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者与其劳动力的使用者通过劳动就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利益相互依赖,这是双方合作和劳动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双方的利益又存在着矛盾对立,这集中体现在工资与利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上,这是劳动争议、冲突,甚至公开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我国的劳动关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划分有以下几种:全民所有制的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个体经营的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和外资投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二、建立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其岗位任务、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与生活保障等利益攸关的重要事项,决定着个人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生活水平、个人尊严、社会地位以及身心健康等。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秩序,影响不同人群或群体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影响人们对企业的承诺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人们的工资福利水平、工作绩效和工作的满意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对于企业用人单位以外的社会大系统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通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合作、谈判、罢工、裁员、停产、关厂等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形式,通过双方的亲友、家庭和各种利益相关者波及到社会,影响政府的立法、干预和监督,影响社会的秩序与安定团结,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投资,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社会收入的总量与分配等,最终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绝不是职工个人的事情,要涉及数亿人的利益,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

三、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产权关系日益明晰, 劳动关系日益复杂。随着改革的深化, 企业产权也日益明晰, 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日益丰富, 这使企业劳动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同一企业中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同一劳动者也可以同时与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中要协调股东、职代会、工会之间的关系。在实行承包制的国有企业中要处理国家、承包者、员工个人及企业整体四方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三资企业中存在中方经理工资如何与外方经理平衡的问题。

管理基础薄弱, 法制不健全。近十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些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很不健全,也缺乏配套性,宣传力度也不够。一旦发生劳动关系纠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员工似乎无所依据,加之缺乏妥善处理问题的经验,行政手段和“人治”办法便成为首选。

劳动争议增多, 潜在问题严重。我国劳动争议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较为严重,主要问题有: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与劳动报酬不成比例;劳动条件差、危害职工身心健康;打骂、体罚员工;克扣工资;违法辞退等。国有企业方面随着亏损企业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停产、关闭、破产,造成职工的最低工资无法保证,甚至连生活费也拿不到,对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威胁。

随着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 劳动关系矛盾愈加显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方面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明显提速,直接导致岗位的频繁创造和消失,岗位的不稳定性增强。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劳动者自由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就业的选择性、流动性增大,劳动关系中当事人特别是用人单位较多地采用管理灵活、期限趋短的用工方式,以替代长期的、固化的劳动关系模式,劳动合同的变更次数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诸如劳动合同不合理,劳动保护条件差,劳动保护措施缺乏等各类矛盾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维权形式日趋严峻。

四、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

法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证。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国家立法机关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建立起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做到互利、互爱、双赢,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以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些美好前景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法制来保证。

建立健全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工会和企业经营者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是国际社会处理和协调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我国自2001年起注重建立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缓和、化解劳动关系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增强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针对性、时效性,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健全三方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方协调机制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三方协调机制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三方机制的制度化沟通渠道;明确三方机制的法律地位和增强三方代表性等。

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要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理念,正确处理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辩证关系,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完善以职代会为主渠道的源头参与机制,强化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维权机制,建立多渠道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等,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劳动关系实质上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无论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还是构建和谐的社会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要素。因此,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切实把人力资源当做第一资源,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放在首位,引导和鼓励企业真正尊重和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权益,真正把广大职工的利益追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广大职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而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努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要让职工参与管理、进行职务设计、周期性安排“培训-工作-休息”,满足个人的特殊要求,使职工在舒心的环境下工作。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我国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以及我国入世后直接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中国劳动关系将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姚水洪, 任新刚.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林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构建策略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汉语文教材;生活实际;信息技术

小学汉语文是将语言文字化的一项基础课程,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深化培养的重要科目。作为小学汉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时间、教学效益、教学质量三者的实质突破上达成减负、高效、高质。

一、认真解读汉语文教材,深入剖析教材精华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将汉语文教材进行了彻底调整,并将其作为教学基础教材进行了改变,那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必然不能与新版的教材内容相匹配。所以达成课堂教学优质的基础与前提便是认真解读新版教材,在新版教材的深入剖析中发现与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汉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材内容,要将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进行深入对比,要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发现新版教材的改变重点,并以此重点生成全新的教学思维理念。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要认真掌握和了解教材编排和设计的规律和意图,并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以合理的剪裁和增添优化教学内容,让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能够得到突破与显现。教师要认真地分析教材,要整理好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要落实重点、突出难点,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搭配和组织教学方法,以此让小学汉语文的教学变得舒张有序。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生情感升华

名人华特对于汉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明确的阐述:“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精辟的名言告诉我们,生活与汉语文知识之间是共通的,是延续递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一切可行的办法冲破汉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隔离屏障,让汉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根连藤绕,让汉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并肩成长。汉语文知识犹如一摊静静的死水,而生活实际则是奔流不息的活水,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注入生活活水,以生活活性资源活化小学汉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精彩绝伦的生活素材中快速且深刻地掌握汉语文知识的本质。作为小学汉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汉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相似点,并以精心的设计将二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让小学汉语文的课堂教学尽显真情、再现情境。例如,在小学汉语文《初冬》的教学中,如果学习初冬这篇文章时正好是临近冬天的季节,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去室外观看和感受一下初冬的具体变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文章中的具体意境。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成优质的课堂教学,就要将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动探究的主线上,就要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自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在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要以合作化的形式激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与交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学生质疑的方法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掌握学习汉语文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会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思维的转换与脑力的循环运转。小学汉语文教师要根据汉语文知识的内在特点,引导学生以多种维度去观察汉语文知识、发现汉语文问题和分析汉语文问题,要大胆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要让爱思考、善质疑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持久习惯,将大胆质疑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四、组织策划技术方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目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是广纳资源、内贮信息的载体,是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多种媒体信息展现的重要形式。在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汉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相适应的技术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节奏,为小学汉语文的课堂教学注入一定的活力,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形俱现的优势特性进行汉语文知识的具体展现,让学生在生动化、直观化、动态化的技术教学模式下主动求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刺激和启发下达成汉语文知识的理性认知。例如,在小学汉语文《藏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所讲述的藏戏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让学生在动感的视频中感受到藏戏的精粹,让学生在课件的审美中达成自身情感与文章情感的共鸣。

总之,小学汉语文教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小学生提高他们的汉语文综合素养,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整体汉语文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汉语文水平是学习其他板块和科目的基础。除此之外,构建优质的小学汉语文教学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汉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地抓住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目前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远远达不到要求,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任务,掌握汉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特征,抓住汉语文知识和汉语文阅读技能等内容。只有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材为基础,才能实现小学汉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参考文献:

[1]常丽艳.小学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 2013(28).

[2]杜向萍.试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汉语文课堂[J].学周刊, 2011(29).

构建策略分析 篇12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有效教学提供氛围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 学生如果对老师有不喜欢或敌对情绪, 他就不会听你所说, 甚至还会与你作对。因此, 平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做到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教师不要让学生感觉你高高在上, 应该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与学生交朋友, 真诚的对待学生, 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让学生明白你的真诚, 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以后, 那么你的教育观念, 你的教育方式, 很容易得到他的认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 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 反应迅速, 思维活跃, 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联系学生实际,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为有效教学提供基础

古语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 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 要熟悉数学教材, 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有效教学提供重要条件

1.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 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 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 我这样导入:把0.1毫米厚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 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进一步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 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 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 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 并集中精神, 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 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 “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 看到的记不牢, 只有动手做了, 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例如在“圆周角”一节中, 可设计活动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①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②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③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④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 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 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四、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 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 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 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第一, 课堂练习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第二, 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实施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练习分成A、B、C三个层次, 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A层为基础层, 要求必须完成;B层为提高层, 要求大多数同学完成;C层为创新能力层, 要求学有余力的少数同学完成。分层递进练习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辅导教学的新探索, 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第三, 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第四, 有效的课堂练习要有时间保证, 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第五, 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够促使学生自我调控。

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 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 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 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第一, 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 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 用多种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第三, 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 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第四, 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计划, 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

上一篇:关注学生自信心培养下一篇:冶金质量